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四川三农新闻网宜宾讯(通讯员 何敏)2023年8月18日,我有幸成为珙县巡场镇三合村驻村工作队新一轮的驻村工作队队员,同时我也是巡场镇镇域范围新一轮驻村工作队中唯一的“巾帼”代表。二十大以来,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精神等,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指明了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来川来宜视察更凝聚着总书记对四川的关心、关爱。总书记指出:要把乡村振兴摆在治蜀兴川的突出位置、加强生态环境治理......要在推进乡村振兴上全面发力,在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上持续发力......作为三合村新一轮驻村工作队的新成员,我很荣幸,因为我的驻村工作的核心就是围绕“建强村党组织、推进强村富民、提升治理水平、为民办事服务”四项职责,为助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添砖加瓦,为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奉献微薄力量。在成为驻村新队员的第一时间,我带着感情、沉下身子走进三合村,融入三合村驻村工作队和三合村集体大家庭,很快融合到新的工作环境、适应新的工作角色。驻村情缘 缘结三合我叫何敏,1997年大学毕业后分配在宜宾市珙县罗渡苗族乡国土办工作。从此,在地势偏远、当时条件较为艰苦的苗乡与国土结缘至今,目前仍然是珙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的一名职工。在27年的国土生涯中,我担任中层干部24年,为国土、自规工作奉献了青春、热情和满腔情怀,自始至终挚爱国土、无怨无悔驻守基层,曾经被四川省国土资源厅直接授予“先进个人”称号。2022年下半年,由于自身身体和家庭原因,书面向组织提出辞去中层职务的申请。原本计划在辞去中层职务后,按部就班继续在基层一线发光发热,然而仅仅辞去职务短短不足4个月,组织上又鼓励我继续发挥余热,将珙县自规局派驻三合村驻村工作的接力棒交到我手上,促成了我与三合村的驻村情缘。三合村,顾名思义三村合一的村庄,2019年12月下旬在村建制调整时,将原来的龙塘村、三合村、坳田村三村合一,整合后的村名曰三合。人杰地灵的三合村,依山傍水、山水秀丽、村庄和美、庭院幽雅,田园式的鸟语花香的宜居生活令人向往。世界最大的人工种植茶花基地---4A风景旅游区龙茶花海在这里、万物生微田园在这里、珙县博物馆在这里,世界非遗蜡染馆在这里、珙县的西出口在这里......这里正在建设龙茶花海半山景观大道、康裕寒舍温泉酒店、三线建设主题公园等等。土砂锅、珙石雕、蜡染是这里持有的三张响当当的名片,这里还是苗族相对集中聚居的村落,僰乡苗族文化底蕴浓厚,村民热情好客、能歌善舞。每到苗乡节日,苗家姑娘和小伙盛装庆祝,村庄里芦笙吹奏、歌舞翩翩,篝火晚会、拦门酒等节目喜迎八方来客,苗家人独特、传统的敬酒礼仪“高山流水”以酒待客、以歌抒情的习俗,以最高礼仪欢迎嘉宾来客,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义和美好祝愿,让前来游玩的客人流连忘返......助力困境儿童  接力母女团聚2023年8月下旬的一天,也是刚刚入驻三合村不久,当时也正值桂花香飘四溢的季节,走在三合村乡村公路上的驻村工作队成员及村委干部却无心观赏、留恋这沁人心脾的花蕊,大家脚步匆匆、急急忙忙赶往困境儿童王晓(化名)家中,都想着如何用尽全身解数帮助她找寻妈妈、促成母女团聚。王晓,现年7岁,三合村常驻人口,户籍所在地系省外(户籍随母),父母早年离异后王晓随父亲共同居住在三合村老家,之后其父亲在异地重组家庭后对王晓的照顾逐渐减少。近期,王晓父亲因家中发生“特殊”变故,无心无力照看孩子,提出希望相关组织想办法联系上王晓在省外的母亲带其共同生活。只有六七岁的小孩,在不懂事的年纪,无人照看的她就东家窜窜西家逛逛,饿了就东家吃饭西家喝粥,饥饿难耐的时候就小偷小摸、顺手牵羊,养成了一些不良坏习性。最令人担忧的是:无人照看的女幼童,身心健康和人身安全问题要怎样才能得到保障?怎样才能找到一个完全之策让女幼童无忧、健康、安全的生活?这个棘手的问题需要我们三合村驻村工作队和村支两委一帮人共同商议、寻求路径去解决。看到王晓第一眼的印象:小姑娘性格开朗,衣服和头发都还算干净整洁,小小的年纪没有妈妈的陪伴和守护,没有爸爸的坚强臂膀的呵护,看着就让人心生怜悯。“想上学吗?孩子!......”我俯下身子半蹲着,以保持和王晓平视。孩子一下子拘谨起来,双手不停的拧着衣角,咬着嘴唇,满眼茫然,怯怯的,好一阵子才缓过神来,不停的点着头......我们一行的干部通过走访,及时将了解的情况报告巡场镇相关领导,同时提出帮助困境儿童王晓的建议:首先考虑安全问题,应尽快落实保护女童安全的举措;二是多方打听女童远在外省母亲的联系方式,争取说服其母亲抚养孩子。落实女童安全的问题片刻都不能等待,相应工作紧锣密鼓开展:本着就近原则物色合适的家庭户,作为短期看管王晓的临时监护人,照顾其日常生活、看护其安全。相应的临时看护费用由当地政府出资按日补助该家庭户。同时,利用临时监护人短期看护王晓的空档时间,全力联系其母亲,通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和母女间难以割舍的亲情,去说服和感化其母亲。当然,联系对接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电话的另一头,其母亲也在诉说着自己的难处:家庭重组、经济困难。但是通过多次沟通和交心,我们也看到了越来越近的希望,特别是通过视频方式,王晓的母亲见到自己的女儿,看到村社干部和驻村工作队成员的关心、看到社会的关爱,看到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爱心人士伸出一双双温暖的手都在尽力接力、助力着这件事情,视频对面的母亲的情感堤坝无法设防,眼泪终于绷不住了,她表示:再苦再累也要把女儿带在身边直到抚养长大成人......在巡场镇政府的关心下,在三合村驻村工作队和村支两委的共同努力下,2023年9月上旬,三合村困境儿童王晓被巡场镇相关人员护送到其母亲所在地的妇联,与其母亲幸福团圆。困境儿童王晓在众人接力、助推下找到了家的归属。2023年9月下旬,我拨通了王晓省外母亲的电话,对王晓的生活现状开展回访,电话那头反馈的情况令人欣慰:小孩已经在外省就地入学,已经在慢慢融入有妈妈的日子,笑容多了,更加阳光了......常态摸排疑似返贫对象  因户施策助塑生活信心全面脱贫后,驻村工作队的核心任务是巩固拓展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防止出现大规模的因病、因灾、因残、因学等诸多特殊情况而返贫或出现生活困难等的情形。如若出现此类情形,在第一时间开展入户核查,随后,对核查的具体情况开展集体研判,提出可行性的举措或方案,帮助群众渡过阶段性的困难,同时建立长效机制,引导群众自力更生、增强自身造血功能,提高家庭户持续、稳定的人均收入。每月,三合村驻村工作队成员都会对村域范围的家庭户开展摸排,同时结合各社网格员情况反馈、行业部门推送风险线索情况进行叠加,筛查出新增加的因病、因残、因灾、因学等疑似返贫或出现生活困难的群众,并研讨行之有效的手段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帮助出现临时困难的群众重振生活的信心。接着,通过三合村村民刘某梅的花絮故事缩影,带你走进、了解珙县巡场镇三合村驻村工作队的日常、领略驻村工作队“半边天”不可或缺的风采。刘某梅,女,珙县巡场镇三合村6社社员,现年30岁,婚后育有三个子女,刘某梅和其中两个子女的户籍在三合村,另一个子女户籍随父在长宁县某乡镇。刘某梅丈夫蒋某在2023年下半年因车祸意外事故离开人世。珙县巡场镇三合村驻村工作队成员和村两委干部在常态摸排过程中,第一时间了解到相关信息情况后,及时入户安抚刘某梅的情绪、疏导其心理,同时开展相关核查工作,了解该户家庭收入情况。刘某梅户的家庭开支,之前主要依靠其丈夫蒋某跑货运支撑,多年来一直货源充沛、收入颇丰,一家人过着其乐融融、衣食无忧的生活。但是突如其来的车祸打破了这家人的宁静,家中的顶梁柱忽然坍塌,全家失去经济支撑。在入户看到刘某梅时,原本爱说爱笑的她眼光木讷、眼神呆滞、一脸茫然、手足无措,看着三个年幼的孩子她感到无所适从,从未有过的无助和无奈全部写在脸上。作为驻村工作队唯一的“女队员”,我慢慢走到刘某梅的身边,双手轻轻搭在她瘦弱无助的肩膀上,给她鼓气和加油:不怕,一切都会慢慢好起来的,驻村工作队和村支两委会像亲人一样,和你共同面对困难......困难是暂时的,办法总比困难多,我们共同陪伴你们走出困境......采集到入户的核查情况和收入情况后,三合村驻村工作队和村支两委将入户了解的情况进行梳理,同时立即召开驻村工作队和村支两委、社委的防返贫监测风险线索研判会议,集体研判该户是否纳入监测,同时提出相应的帮扶举措。经过集体研判,大家一致认为:刘某梅在丈夫离世后,一人拉扯3个孩子,无固定经济收入,存在返贫风险,建议纳入新增监测对象,并且提出相应的帮扶措施建议:一是积极向巡场镇政府申请,将刘某梅及3个孩子拟纳入低保对象,确保基本生活条件,同时争取教育扶持政策;二是鼓励刘某梅自力更生,为其介绍合适的就业岗位,帮助其“造血”。这样,既有政策兜底解决临时困境,同时也要引导当事人树立自力更生的思想,逐步主要依靠自己的双手和能力走出生活困境。集体研判后,该户的核查情况、研判结果、帮扶措施建议等,第一时间上报至巡场镇政府。为了让刘某梅户相应的帮扶举措能及时落地,我主动请缨,跟进政府经办人员对该户的诸如房产、车辆等部门信息比对结果情况,跟进最终帮扶举措的落地落实。在巡场镇政府的关心下,在三合村驻村工作队、村支两委的助力下,巡场镇三合村刘某梅户及时得到了低保政策的兜底救助、子女教育帮扶等,刘女士也在我们为其推荐的餐饮服务员的工作岗位上顺利就业。在社会大家庭的关心帮助下,刘女士一家基本生活得以保障,同时新的工作岗位也让她重拾生活信念,对未来充满希望,她表示:有信心将三个子女抚养成人。找准群众所需所盼  助推送医下乡活动巡场镇三合村新一轮的驻村工作队,在接过驻村接力棒的同时就在思考如何找准群众所需所盼,并以此为切入口,为淳朴的三合村父老乡亲解决相应的所需所盼和实际困难。在熟悉村域环境、开展入户走访的过程中,三合村驻村工作队了解到:很多老百姓希望不出村社,在家门口即可享受送医下乡诊疗的服务。获取到这个信息,驻村工作组成员一行随即开始对接珙县人民医院,希望借助院方资源和力量开展送医下乡活动,实现提高医院知名度和群众受益实惠的双赢,同时提出建立长效机制的建议:希望县人民医院坚持每月至少下村坐诊一次,派驻坐诊科室的医师根据群众的所需所盼进行及时调整和增派。三合村驻村工作队2023年8月下旬进驻三合村后,经过先后多次对接和争取珙县人民医院,于2023年9月上旬开展送医下乡坐诊活动的“首秀”,并且风雨无阻、逐月推行至今,实现了三合村老百姓不出村社即可看病的愿望。到现在还清晰记得,借助三合村卫生室的场地开展的首场送医下乡坐诊活动“首秀”的现场:珙县人民医院的眼科、五官科、内科、妇科、儿科等诸多科室专家很早就如约而至,而三合村有看病需求的村民也很有默契,已经有序的在卫生室外的宽敞坝子里排队等候,驻村工作队安排桌椅、茶水、维持秩序等后勤保障有条不紊......群众渴望足不出村社就诊的愿望,在珙县人民医院的关心下、医务人员的努力下、驻村工作队的助推下得以实现。看看就诊的现场,要数眼科吴主任的生意最“火爆”,一小会儿功夫就排起了长长的队伍。“把下巴放在这个仪器边上,脑袋不要晃动,眼睛正对着这个位置......”吴主任非常的有耐心,满怀热情、带着真情为每一位有就诊意愿的群众细心诊断。“吴老师,我这个眼睛看东西不清楚,很模糊,也不清楚是否严重?......”一位近6旬的群众排队到了吴主任跟前。“先诊断了才能确定......你这个左眼是白内障,右眼属于老花......平时尽力少看手机或者带辐射的屏幕,多调节休息眼睛,同时建议你尽快安排时间到县人民医院做左眼白内障的手术,及早做及早恢复......这个在时间上不能拖哦,会拖出问题和后遗症的......”再看看其他医师的“摊位”前,也簇拥着有就诊意愿的群众,有的捏着手指采集血糖,有的挽着裤腿诊断静脉曲张,有的拖着略带疼痛的腿让医师诊断内风湿......“听说你们每月都要来三合村卫生室开展送医坐诊活动,真好,这是我们三合村群众的福音,这样的坐诊活动就好似定期给我们村民做最基础的“身体体检”,非常喜欢这种形式,也欢迎老师们每月都下村坐诊......”三合村村民张某一边讲一边向驻村干部和医务人员竖起大拇指.....一晃,细数派驻三合村驻村工作的时日,已经有半年之多。在这半年的时间里,除了以上花絮故事外,诸如森林防火巡查、秸秆禁燃宣传、康裕寒舍温泉酒店及三线建设主题公园还有环山景观大道项目建设中的土地协调、纠纷调处、环境卫生整治、移风易俗整治等,我也积极与三合村驻村工作队、三合村村支两委成员默契配合,用自己“半边天”的一点点微薄力量实现众人拾柴火焰高的目标,在共建美好新三合的征程上添砖加瓦。都说上头千条线下头一根针,基层一线的驻村工作亦是如此,这不,巡场镇新一轮耕地流出整改的图斑和任务又下发、分解至各村了。三合村56个恢复整改图斑的现场核实工作,在村社干部和驻村工作队的团结协作下说干就干:地块核实分组开展、任务到人,工作尽然有序。接着汇总每个地块的初步整改方案,思考如何加快同步推进整改的速度......2024年新年伊始,三合村驻村工作队和三合村村支两委紧密团结、满怀激情,提早共谋新一年发展思路,制定《三合村2024年发展特色农特产和旅游文化项目实施方案》、修改《三合村村规民约》(草案),目的是广纳各界名人志士加入到三合村大家庭,让专业人做专业事,通过发展二产倒逼一产、促进三产,构建共谋发展、共建和美新村家园的新格局。新年谋新篇,新年思发展,这是每一个三合人新一年的所想所思,在春意盎然的季节,三合村正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路径上,依托抱团发展理念,奋力起跑,谱写着极具魅力的新篇章。我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基层一线的驻村工作者,也是组织上注入到三合村驻村工作队的“半边天”新生力量,默默无闻工作的我,把自己融入到山美水美、人杰地灵的三合村和美乡村大家庭,依托着三合村驻村工作队和村支两委的力量助推乡村振兴、共建和美乡村,同时也在组织提供的平台上展现自我风采,绽放自我光彩,我将不忘坚守基层一线的初心使命,在共建美好新三合的新的征程上踏实前行......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4-03-06
张乐乐,深耕种业10余载,先后任职于多家种业公司。2020年成立四川禾乐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开启自主创业之路,深耕长江上游水稻市场,推广“中浙优8号”“华浙优210”两大系列产品。如今,他的公司正逐步迈向“育繁推”一体化种业公司。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 记者 徐灿红  春节期间,张乐乐并未歇着,他和团队马不停蹄地在四川、重庆、陕西等长江上游省份,为种子落地做最后的准备,并同步开启新一轮品种试验示范布点工作。  每一个在长江上游市场“冒尖”的水稻品种,都是张乐乐观察的对象。从播种到收获,从各地区及科研院所的试验田到种植大户的示范田块,他不轻易放过任何一次观察品种表现的机会。长期在种子筛选一线,张乐乐已观察过上千品种,对于什么是种植户、米企、消费者所喜欢的好稻种,他有一套自己的判断标准。张乐乐百里挑一常年奔走在示范田  “每一个水稻品种被推向市场之前,都要进行多年的大田试验示范,这为我们提供了持续观察的机会。”张乐乐说。  近年来,水稻新品种井喷式涌现,一个新品种获得市场认可的难度也大幅提升。  获得种子推广者的认可,是种子进入市场的第一关。在数量庞大的水稻品种中,捞出“千里马”品种,便是张乐乐的本领所在。  “长江上游不同生态区分别需要什么样的水稻品种,一个水稻新品种在哪个生态区性状会表现出优势,哪些品种、哪些性状值得长期跟踪观察,这都需要果断作出判断。”张乐乐告诉记者,在这个过程中,一些有潜力的新品种就会“冒尖”,但更多时候,新品种还未进入市场就会被淘汰。  判断失误,意味着将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要想减少判断失误,只有观察更多的水稻品种,练就一双“火眼金睛”。  张乐乐坚信,实践是检验理论的最好途径,这也是他长期奔走在一线的原因所在。“一年中,我们有一大半的时间都在前往示范田的路上。从播种到水稻收获前的各个阶段,我们都要去不同的生态区,观察品种性状的稳定性。”张乐乐说,“我们既要观察自己的品种,还要观察市场上的主流品种,以及正处于试验阶段的新品种。”这意味着他每年观察的水稻品种都有上百个。  “每个品种都有独特的地方,我愿意花时间去观察、去总结、去分析。”张乐乐说,他会做大量试验和筛选,总结每个品种的优缺点,再针对性地进行市场定位推广。与米企牵手全产业链赋能品种推广  “中浙优8号”水稻品种的成功,让张乐乐有了筛选品种的新思路。  “‘中浙优8号’水稻品质优良,煮出的饭延展性好、口感独特,很受大型米企青睐。”张乐乐介绍,该品种于2006年通过国家审定,连续15年持续推广至今。“中浙优8号”的成功,让他对水稻品种有了新的认识,“以米企加工需求为导向,筛选出符合长江上游种植的水稻品种。”  为更好实践自己的理论,怀着对农业事业的满腔热爱和坚定向往,2020年,张乐乐成立四川禾乐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深耕长江上游水稻市场,推广“中浙优8号”“华浙优210”两大系列产品。  据悉,“华浙优210”与“中浙优8号”一样,都是中国水稻研究所联合浙江勿忘农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共同育成的品种。“华浙优210”获四川省首届水稻当家品种擂台赛优秀展示品种、连续3年获长江上游水稻核心展示综合性状表现优秀品种等,在各大水稻品种评比中崭露头角。  “‘华浙优210’在推广的头两年,就得到了米企的青睐,和‘中浙优8号’一样,都是米企需求强烈的水稻品种。”张乐乐讲述了一个案例:在2022年极端高温的情况下,“华浙优210”的结实率依旧突破91%,整精米率达到71%,几乎不受高温影响。  “除了代理好的品种,我们还希望以后能与科研院所开展合作,共同选育出具备目标性状的理想品种。”张乐乐说,这也是公司未来的发展方向——成为一家“育繁推”一体化种业公司。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3-06
安添午,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高原动物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积极参与高原牦牛研究,主持和参与项目20余项,获科技鉴定成果5项,获省部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发表论文20余篇,获得国家专利30余项及软件注册权2件;参编《中国牦牛》等专著4部,制定行业及地方标准共3项,参与成功申报国审新遗传资源2个;开发高寒牧区牦牛养殖设施设备10余种,参与设计牦牛圈舍及家庭牧场等项目5个,形成牦牛产业可研报告20余个。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 记者 徐灿红【人物故事】  在青藏高原,有一位专门研究牦牛的“牦牛博士”——安添午,他在牧区牦牛产业高质量发展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怀着对农业科学的热爱,安添午走上了致力于高原牦牛研究与发展的科研之路。他不惧高原牧区生产条件的艰苦和牦牛产业发展的种种挑战,坚持常年扎根高原,深入生产一线为牦牛产业服务,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为提升牦牛产业链质量和效益作出了突出贡献。安添午“产业的需求就是研究方向”  安添午不仅是一位科研工作者,更是高原牧区牦牛产业发展的推动者和见证者。  作为一名专注于青藏高原牦牛研究的学者,他深知这一地区独特自然环境所带来的挑战。青藏高原的土壤普遍缺乏必要的矿物质,这一情况直接影响了牦牛的健康与生长,而牦牛的健康状况又与当地居民的生计紧密相连。  “只有解决牦牛健康生长所需矿物质缺乏的问题,才能改善当地生态环境,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安添午说。  鉴于此,他和团队及产学研企业着手开发了一种专为牦牛设计的舔砖,这种舔砖富含牦牛所需的各种矿物质,包括铜、铁、锌、锰、碘、硒、钴、钙、磷、镁、钠等。安添午介绍,“我们在开发过程中充分考虑了青藏高原的特殊环境条件,确保这些舔砖在极端天气下也能保持稳定,且易于牦牛摄取。”  从开发之初的难以压制成功,到经过无数次反复的实验和改良,他们的牦牛专用舔砖终于投入使用,目前在西藏、青海及四川等地大面积推广。安添午表示:“使用舔砖后,牦牛的整体健康状况有了显著改善。”之后,他陆续开发出抗灾保畜型、富硒型、苏达型、驱虫健胃型等系列牦牛专用舔砖,并在牦牛产区大量推广使用,这些成果也为当地牧民带来了直接的经济效益。“老百姓认可的才是实用的”  在青藏高原,母牦牛的产犊时间一般为3月—5月,由于此时天寒地冻,母牦牛缺乏充足的牧草采食,奶水不能满足犊牦牛的需要,极易造成犊牦牛死亡。在混群养殖的牦牛中,要给犊牦牛单独补饲难度极大。  如何才能让母牦牛平安产犊?安添午开始琢磨。  一次,他在考察一个母羊场时,发现羔羊可以从一个小的缝隙间穿过去,而大羊无法通过。他灵机一动,就把这个思路引入到犊牦牛的补饲装置中。  经过多次的改造及相关参数的优化,安添午终于研发出第一款能隔离母牛,独立补饲犊牦牛的装置。该装置的利用能有效开展犊牦牛精饲料的补饲,促进犊牦牛的健康生长。  之后,他根据高寒牧区的实际情况及牦牛独特的生物学特性,又相继开发了牦牛草料一体化补饲装置、多功能巷道圈、新型节能圈舍等一系列牦牛饲养管理配套设施设备。这些设施设备已在青藏高原牧区广泛投入使用。“把技术写进牦牛产业链”  深耕牦牛育种、饲养管理领域10余载,安添午致力于把一项项技术写进牦牛产业链。  在科研道路上,他主持和参与了20余项牦牛项目,涵盖牦牛的育种、杂交改良、疾病防控、饲养管理、设施设备研发等多个方面。这些项目不仅极大地推动了牦牛产业的技术进步,也为当地牧民增收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在科研成果转化方面,他获得了30余项国家专利,其中不少已经在生产实践中得到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牦牛养殖的效率和效益。此外,他还参与编写了《中国牦牛》等4部专著,为牦牛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技术指导。  安添午深知,科技成果的价值在于转化和应用。通过开展技术培训、建立示范基地等方式,他帮助牧民掌握现代牦牛养殖技术,有效提升了牧区的生产力和经济效益。  在他的努力下,牦牛产业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生态保护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为高原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3-06
四川农村日报讯 黄曦 钟怡  初春的四峨山,油菜花陆续开满山野,点缀着随处生长的依依绿柳。笔者日前来到乐山市沙湾区葫芦镇四峨山村村民胡尚坤家中,此时他正拴着围裙在清理后院临时搭建的雀舍,一只只漂亮的孔雀在舍内悠闲地踱步。  清理完雀舍,胡尚坤又马不停蹄地端着萝卜、菜叶、玉米粒再次进入舍内,吹着口哨吆喝着他的“孩子们”。“它们很聪明,只要我端着食物进来,口哨一吹,就会来围在我身边等待投喂。”胡尚坤告诉笔者,目前他共养殖了50只孔雀,品种包括蓝孔雀、花孔雀、白孔雀。“时尚小子”回乡搞养殖时髦的发色、潮流的穿搭,很难把眼前这位“时尚小子”跟养殖户联系到一起。今年26岁的胡尚坤回乡发展前,一直在杭州从事物流行业,每月收入超过万元。胡尚坤在喂孔雀。欧阳志珏摄  为何要放下繁华的都市生活,回到偏远的老家从头开始呢?胡尚坤坦言,在外打工,没有归属感,他一直在寻求合适的机会返乡创业,而养殖孔雀是他多年前就萌生的想法,老家山上的生态环境非常适合散养孔雀。  “孔雀除了具有观赏价值外,还可以食用、入药、制作标本等,市场价值较高。”胡尚坤告诉笔者,去年得知养殖部分品种的孔雀无需向林业主管部门申请许可证后,自己激动不已,随即就跟父母电话沟通辞职回乡养殖孔雀。耐心跟父母讲述想法后,得到了他们的大力支持,于是胡尚坤毅然决然地辞掉杭州的工作,回到了老家四峨山村发展起孔雀养殖业。力争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老家这边还没有专业养殖孔雀的,我想在老家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去年9月,胡尚坤从福建花费近5万元带回了他的50只孔雀“孩子们”。  从雀舍搭建、饲料搭配到孔雀的日常管理,胡尚坤每天都亲力亲为,费尽心血。他的勤学苦干,为他的养殖业开了个好头,也让他充满了干劲。惬意晒太阳的孔雀。黄曦摄  胡尚坤介绍,一只孔雀基本要到3岁才开始下蛋,从春天到秋天大概可以产蛋 30枚,但年龄越大产蛋会越稳定,加上人工孵化,小孔雀存活率也很高。人工饲养的孔雀寿命能达30岁,而市场上孔雀的价格也在随着孔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提升,“孔雀蛋、孔雀羽毛、出售观赏孔雀等都可以带来收益,预计明年50只孔雀就能孵化出上千只孔雀。现在都已经接了30多只观赏孔雀订单了!”胡尚坤骄傲地说。  天气逐渐回暖,胡尚坤的孔雀也将迎来产蛋期,一颗蛋孵化成孔雀需要28天的时间,等待两个月小孔雀脱温后,便可以和大孔雀一同进行散养了。目前,他正在准备孵化机、保温箱,扩建孔雀养殖园,为后续壮大养殖规模做准备。  胡尚坤想向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发展,将养殖孔雀发展为特色产业,把自己掌握的养殖技术传授给村民,带动更多村民投入到养殖中增收致富。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3-05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 记者 苏杭【人物名片】  王涛,四川邦力达乐天农业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夹江县乐天农业机械化服务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四川省农村致富带头人、乐山市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乐山市劳动模范。夹江县乐天农业机械化服务专业合作社先后获“全国星级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组织”“国家级示范社”“四川省省级优秀示范社”“全省首批社会化服务省级重点服务组织”等荣誉。【人物故事】  从5台植保无人机起步,10年间,王涛带领夹江县乐天农业机械化服务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乐天农机专合社”)打通农业社会化服务“耕、种、防、收、烘、储、销”7个环节,摸索出“一站保姆式+全年无农闲”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模式,走出一条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可持续发展之路。王涛成为川南首个农业无人机服务商  2014年,王涛前往广西考察,恰逢当地正在甘蔗林中进行植保无人机飞防试验。“一亩地只有5升用水量,一天可以飞防作业100多亩!”高效的作业方式让王涛大开眼界,也让他找到了职业发展新方向。  “为什么不把这项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引进四川?”仔细琢磨后,王涛回到家乡乐山市夹江县,开始了植保无人机的研发与推广工作。  “机器很好,但卖不动。”2015年,植保无人机田间作业在夹江还是新鲜事物,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现象已十分突出。“他们开拖拉机没问题,但飞无人机很难。”王涛和两个伙伴奔波一年,只卖出了5台植保无人机。  天天和农民打交道,王涛逐渐掌握了当下农业生产最实际的需求。“有农户希望由我们提供无人机作业服务,按面积收取费用。”2016年1月,他成立了乐天农机专合社,成为川南地区第一个将无人机应用在农业生产上的服务商。探索“全年无农闲”农业服务模式  “忙的时候脚不沾地,闲的时候机器落灰。”依靠植保无人机开展季节性作业的服务模式显然不可持续。  在王涛看来,有稳定收入、能留住人,是合作社生存发展的关键。  依托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王涛多方筹措资金“招兵买马”,先后购置大中型高效、智能农机装备195台(套),吸引周边农机户的149台农机入社,打通农业生产全环节,实现“一站式”农业产销全链条托管服务。  农业生产有忙闲之分,但乐天农机专合社“全年无农闲”。“3月、5月进行机械育秧、插秧作业,4月、8月、10月开展机械耕作,6月在周边市州进行跨区插秧作业,7月开展无人机统防统治,9月开展机械收割,11月、12月进行收购、烘干、销售粮食工作。”王涛将一年的工作安排得满满当当,确保全年至少有10个月拥有稳定的服务收入。  如今,乐天农机专合社的业务范围辐射到眉山、宜宾、成都、绵阳、南充等地,托管了以夹江为中心的3万余亩农田,服务农户达到2.5万户,2023年经营性收入突破3000万元。全力开拓农业服务新领域  2020年,乐天农机专合社与四川省供销农资集团有限公司下属公司邦力达农资连锁有限公司共同成立了四川邦力达乐天农业服务有限公司,将农业社会化服务扩展到农机服务、农技支持、农资销售、金融服务等五大板块。  该公司以集中采购、服务让利的模式,先后为324家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供应化肥、农药等农资产品。按年供应农药100吨、种子100吨、化肥3000吨计算,种植户每亩将节约投入150元以上。  王涛透露,目前,公司已在宜宾、乐山、新疆等地布局成立多个为农服务中心,助力粮食稳产、农民增收。  近年来,他又与农科院校、当地农业部门合作,成立了“种粮培训班”,以“课堂教学+田间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每年为周边种粮户开展2次以上田间种植、土壤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技术培训。  十余年间,王涛成为了农业机械化生产的亲历者和见证者。  每到农忙阶段,当地农民总能看见一群年轻社员行走在田间,他们身着蓝色制服驾驶农机,默默耕耘着土地。“年轻人脑子灵,对新事物接受能力更强。”在王涛看来,让更多爱农业、有知识、懂技术的年轻人才留下来,才能让农业数字化、信息化的时代早点到来。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3-05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 记者 苏杭【人物名片】  李宗滨,“吉时雨”数字农业创始人,成都吉时雨东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四川省劳动模范、四川省退役军人创业先进、成都市大数据领军人才。专注粮食全产业链数字化11年,创建“吉时雨”一体化低成本智慧农业建设模式和一站式数据托管服务模式,将“吉时雨”数字农业品牌推向全国,服务全国约510万亩粮田。【人物故事】  “深耕农业,服务农民”这句刻在吉时雨数字农业中心一楼的标语,为李宗滨漫漫创业路指引着方向。李宗滨耕耘一份古老事业  1995年,李宗滨参军入伍,15年的军旅生涯虽然与农业生产关联不多,但在农业大省山东长大的他对农作物有着天然亲切感,对传统农业亦有着深厚情怀。  2012年,转业到四川阿坝州工作不到两年的李宗滨拿出全部转业费,在崇州市白头镇铧头村流转 500亩农田,规模化种植水稻和小麦,开启了全新事业。  种地从来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周期长、见效慢,对此,李宗滨做足了充分的准备。组建团队,拜师四川农业大学的专家、老师,聘请当地的老村长做顾问,参加新型职业农民经理人培训……他像在部队里一样,勇往直前、有条不紊地推进着自己的种田事业。  天气不稳定导致产量降低、缺乏市场支撑导致销量跟不上……秋天本该是收获的季节,但辛勤劳作一季,公司账面却亏损了 30多万元。李宗滨发现,仅靠情怀和勤劳,种田事业难以为继。  怎样才能让种田变成有奔头的事业?怎样利用新技术为农业发展赋能?农业生产的未来又在何处?这些问题困扰着李宗滨。经过反复研究和考察学习,他将目光放在了“数字化技术”上。锻造一把“数字锄头”  “在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的大背景下,如何让数字技术赋能农民这一传统群体?”李宗滨想给农民锻造一把“数字锄头”,让农业焕发生机。  “园区所有田块都埋设数字化感应设备,物联网探头、作物监控识别装置、虫情测报站、小型气象站等数字化感应设备一应俱全。通过天空地一体化物联网测控系统,可以精准获取田块面积、病虫灾害、气象灾害、市场波动等一系列数据信息,实现农田资源‘一张图’24小时监管全覆盖。”在大邑县智慧农业产业园里,李宗滨指着“吉时雨”数字农业服务平台的监控大屏告诉记者,农民只要打开“吉时雨”APP,就能清晰、全面掌握自家田地里农作物的长势情况。  这个诞生于2020年的数字农业服务平台,是李宗滨潜心打磨多年的成果。它立足于粮食生产,运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把数字技术贯穿应用到粮食生产耕种收全过程、农业产供销全链条,实现对农作物的精细化管理。  劳动力减少30%、药肥减少10%、每亩农田基本增收100元……一增一减间,种地的效益便凸显出来。如今,这一平台已服务大邑县20多万亩农田和400多家规模化经营主体。点亮一张数字农业版图  以大邑县为起点,李宗滨试图把数字农业在大邑取得的成功实践经验推向全国。眉山、宜宾及云南、吉林、新疆……四年间,李宗滨和他的团队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毅力将“吉时雨”数字农业的版图一一点亮。  在李宗滨的带领下,“吉时雨”数字农业快速发展,服务着全国约510万亩耕地,承担了国家数字农业大田种植建设试点、国家数字乡村示范县建设、国家农业农村综合改革试点试验项目建设等数字农业重大专项任务。  “2023年,在哈萨克斯坦投资建设的‘中国吉时雨智慧农业小麦产业园’正式落地,预计将在当地服务优质小麦生产1000万亩。”李宗滨透露,今年5月,他和他的团队还将在缅甸、老挝启动建设“中国吉时雨智慧农业水稻产业园”,未来将服务优质水稻生产1000万亩。  “今年还有几项需要抓紧完成的工作,其中之一就是在大邑打造数字农业培训中心。”李宗滨说,他想帮助更多农民实现数字化转型,让数字的春雨洒满巴蜀大地,让更多辛勤耕种的人们品尝到丰收的果实。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3-05
(王琴 记者 常艰)连日来,寒气席卷丹棱。丹棱县农业农村局二级主办、柑橘专家文荣中习惯性地每天关注天气变化,并下乡深入果园指导果农做好柑橘低温管护,这是他长年不断的“必修课”。一个人,一辈子,钟情“一棵橘树”,造福一方百姓。今年59岁的文荣中,作为深耕柑橘一线30多年的科技工作者,他扎根泥土,把心贴在果农身上,把事干到田间地头,创下了丹棱首个获得4个水果新品种培育人的先列。扎根泥土地  为“橙”散芬芳3月1日,小雨淅沥,文荣中像往常一样走进种植大户张可文家的果园,一颗颗黄澄澄的柑橘挂满枝头,文荣中满是欣喜,仔细查看新品种的果形、硬度、表皮等指标。“这些新品种确实有苗头。”果园内,文荣中随意撩开一棵果树,看向挂着水珠的果子,笑得非常开心。这份开心的背后,是一名基层科技工作者的笃定坚守。文荣中是土生土长的丹棱人,1981年,高中毕业,16岁的他第一次进入集体果园时,没想到自己会一辈子与水果结下不解之缘。“种柑橘是一门学问。”记得当初学习嫁接时,集体果园邀请来的师傅不愿意教,每次他都等嫁接师傅走后,剥开他们刚刚嫁接好的接穗,认真观察之后,又重新将农膜缠绕上去。文荣中(图中)查看柑橘长势(刘敬宗 摄)为了掌握嫁接这门关键技术,他自费购买了《四川柑橘》一书,一边学习一边实践、摸索,很快就成了集体果园里第一个掌握柑橘嫁接技术的农民。1984年,文荣中被推荐到乡上担任“果技员”。同年,他又参加了中央农业广播学校农学专业的学习,两年后顺利毕业,继续从事“果技员”工作。期间,文荣中又被派到重庆学习。学成归来后,他将在重庆学习到的知识用于实践,在全县建起了第一个密植果园,采用1.5×1.5米的规格栽植罗脐,也是该县第一个用水稻田来栽培果树的农户。往后的多年时间,文荣中先后担任过乡长助理、副乡长、副镇长、副局长等多个职务,他利用业余时间,尤其是周末和节假日,扎进自己家里的果园,研究柑橘栽培技术。尤其是2008年,文荣中被年逾古稀的“丹棱桔橙之父”谭后根选为助手,参与“大雅柑”新品种选育工作。这成为他人生路上最大的拐点处。在文荣中及多名农技专家的努力下,大雅柑,成为全省首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杂柑新品种,文荣中是主研人员之一。用谭老的话来说,也只有文荣中才是“他最看得起的得力助手”。文荣中把“根”深深地扎进了丹棱这片土地。钟情“一棵橘树” 种出新希望丹棱是“中国桔橙之乡”,在丹棱文荣中成为了柑橘“名人”,哪家果园需要技术支持,他的身影就在哪里。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交通条件差,下乡都是靠走路,远一点的村,路上都要花费好几个小时,在从事农技工作的这些年,数不清穿破了多少双鞋子,流了多少汗水,但他依然选择坚守。30多年来,文荣中从未离开过田间地头。一年四季,果农地里干什么活儿,他就忙什么。从当初的风华少年,到现在两鬓染霜。“我喜欢跟果农打交道。”在文荣中眼里,最开心的工作场所在田间地头,最骄傲的精神财富是农技推广。对于文荣中而言,钟情“一棵橘树”并不仅仅是一个概念,而是刻在他的骨子里。从最近的一次“夏雅柑”育种过程也能窥见他的真心。那是2018年4月11日上午,当天文荣中从办公楼往下走,一个村民往上走,在楼梯中间,他们相遇了。村民叫甘吉祥,是来找文荣中的,他包里揣了6个很特别的水果。这让本来就对新品种敏感的文荣中心里一阵涟漪。果实大小均匀、色泽红润,油胞很细……用仪器测得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达15.8%。“不错,这是一个好东西。”文荣中说,当天下午,他就来到甘吉祥的果园。原本甘吉祥想砍掉这几株迟结的柑橘树,换做其他品种时,犹豫了一阵,抱着最后一丝希望,还是找到了水果专家文荣中。没想到,“千里马”遇到了伯乐,文荣中要求把这几株树上挂的鲜果全部保留,由他来观察。经过几年时间的培育,2021年12月30日,这个品种被正式定名为“夏雅柑”,并在农业农村部新品种登记公告成功通过。这成为他本人参与研发的大雅柑、金乐柑之后的第三个桔橙新品种。回望30多年来的心路历程,文荣中有4个重要的大收获,先后参与培育了“大雅柑”“金乐柑”“夏雅柑”“红韵李”水果新品种。2018年开始,又与志同道合的高级农艺师刘敬宗合作,开启了柑橘有性杂交的新征程。现已培育了多批次多组合柑桔杂交苗木。为了缩短育种周期,他们又将实生苗提前嫁接到大树上。2023年已有个别单株试花挂果,有望将育种周期缩短2—3年。将为丹棱水果产业乃至全省、全国水果产业持续科学发展再作新贡献。“我还有一年多就将退休,现在必须抓紧时间,与时间赛跑,争取为丹棱果农做更多实事。”文荣中站在他最喜爱的柑橘果园里谈论着未来,他说,退休之后,会有更多的时间到田间地头为果农服务,与果农们一道续写丹棱“柑橘传奇”。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03-04
(四川农村日报讯 李杰 黄星蕾)2月21日,笔者在汉源县富林、安乐、小堡等乡镇的层层梯田里一眼望去,漫山遍野的金黄,在春日的阳光下耀眼夺目,2.4万亩黄果柑迎来了上市季节。  在安乐镇洪福村,果农杨思银正在自家果园里修枝、查看果子长势,为上市做准备。  在安乐镇黄果柑选果厂,一筐筐从富林、小堡等乡镇黄果柑树枝头摘下的新鲜果子在这里完成分选后,销往全国各地。  该厂负责人李琼华介绍,现在选果厂每天要装三四卡车黄果柑,主要销往东北三省等地,后期量还会逐步加大。  笔者获悉,为了提前做好今年黄果柑高峰期销售准备工作,促进农民增收,汉源县各大产果乡镇也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应对。今年黄果柑在质量和数量上都有提升,预计可采收5.28万吨。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2-29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杨勇 徐灿红【人物名片】  孙松国,台沃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高级农艺师,先后荣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全国测土配方施肥先进个人、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标兵、四川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带领集团研究出涵盖47种作物、370余个配方肥产品,培育农作物新品种35个;通过农业科技创新助农增收达60亿元以上。【人物故事】为节本增效、保护环境,四川省1998年在全国率先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三台县成为试点县,当地人心中由此种下科技兴农的种子。  2003年6月,为响应国家鼓励科技人员创办领办科技企业的号召,在孙松国的带领下,三台县农业局8名科技人员筹资103万元成立了台沃农业科技公司,经过20年的努力,已发展成为农业全产业链服务的集团公司,下设6个子公司,主营业务为作物专用肥研发推广、现代种业、健康植保、农业托管、粮油收储加工、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农机农技服务等。  以“为耕者谋丰收”为使命,以“让科学种田更简单”为愿景,孙松国带领企业在不断造福社会中成就自己。孙松国北移再生稻 夯实“天府粮仓”  孙松国虽是学农出身,但熟读唐诗宋词,对《孙子兵法》倒背如流。为“耕者谋丰收”,让他累并快乐着:一位三台老乡在新疆伊犁种红提,种不好老是亏本,他背着土样找到公司,公司及时给出测土配方施肥方案,让他很快获得丰收,同时公司借机打开了新疆市场,并在那里建厂发展。  发展过程是艰辛的,从三台过去,每天开1000多公里,要3天才能到达,去的地方都很远,要翻越天山穿越沙漠,“对我们来说都是常态,晚上7点过吃午饭是常事。”  位于三台县建平镇四季村的台沃中试基地,拥有全国罕有的几十年不施肥的对照土壤。这里也是集团核心竞争力的来源,就是通过田间试验,找准不同作物最适合的配方。台沃配方肥产业化技术创新与应用在2023年首届中国农业企业科技成果转化与创业创新大会上荣膺优秀科技成果奖。  最让孙松国自豪的是,公司通过科技创新,在川北地区首次种出再生稻。从近几年的表现来看,亩产均在250公斤以上,已经有地方农业主管部门来洽谈合作,准备共建再生稻发展基地。围绕全产业链 争做服务标杆  从最初的测土配方肥企业到种植业全产业链服务企业,台沃在孙松国的带领下,紧跟农业和科技的脉动,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一路适应、不断成长并引领行业发展。  公司从配方肥行业逐步进入现代种业、健康植保、农业托管、粮油收贮加工、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农机农技服务等领域,服务种植业全产业链,通过研发适合广大小农户和新型经营主体的集成技术和产品,致力解决种植业生产环节中的痛点难点,实现农业生产轻简高效,大幅提升农业比较效益。  目前,公司已成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全国土壤修复增效示范企业,通过与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等合作,建成了四川省农作物专用配方肥工程实验室、四川省缓控释专用生态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平台5个,取得专利授权41件,科技奖9项,实施省以上各类科技项目30余项,行业地位居四川前茅。  展望未来,孙松国希望带领团队,围绕打造服务中国种植业全产业链标杆企业而不懈努力!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2-29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苏杭【人物名片】  彭丽,德阳市罗江区俊明农业机械化服务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德阳市第八届、第九届人大代表。她流转土地1100亩从事粮油作物生产,引领当地发展水稻、油菜制种生产,被评为全国巾帼建功标兵、农业农村部“百优保供先锋”、四川省五一巾帼标兵、四川省乡村女能人。【人物故事】  从卖农机、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到流转土地从事农业生产,20年间,彭丽一步步在罗江田间地头扎了根,将个人事业与当地农业发展紧密相连。从普通农民到人大代表,她在广袤的农村土地上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与理想。彭丽为农减负 推广现代机械生产  2003年,在浙江做仓管员的彭丽回到罗江区略坪镇,开了一家农机专卖店。2008年,彭丽联合镇上有农机、懂技术的村民一起成立了罗江区俊明农业机械化服务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俊明合作社”),成为当地最早一批探索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人。  几年下来,彭丽发现因为触“农”面有限,错过不少潜在订单。  2013年,她流转30多亩土地,种植水稻、油菜,逐步摸清农业生产各环节,主动出击提供服务,俊明合作社也迎来了“丰收”。“年纯利润从几万元涨到30多万元!”做出名气后,罗江各地村民主动找到彭丽,有的甚至直接电话下单。  2017年,俊明合作社迎来了一次新的发展机遇。略坪镇成立略坪新型农民合作联合社,吸纳村级基层供销社、农村专合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加入其中。  “大家抱团发展是好事,而且当时政府支持力度大,年底有双倍分红。”反复衡量后,彭丽果断带领俊明合作社集体入股,并争取到400余万元政府资金,大举置办农机,进一步扩大俊明合作社的社会化服务辐射面。  如今,俊明合作社社员人数已达105人,拥有农机设施、设备150余台套,先后被评为四川省省级农业专业合作社、德阳市“巾帼专合社”示范点,去年实现营业收入900多万元。促农发展 探索多种增收途径  近年来,彭丽将土地流转规模增加至1000亩以上,专门从事粮油作物生产,引领当地发展水稻、油菜制种生产和高粱、粳稻订单生产。2022年,彭丽种植的“绵麦902”小麦迎来丰收。亩产900斤、售价1.8元/斤的产量和市价让她十分高兴,至今津津乐道。去年,水稻又增产,每亩收益增加了2500元左右。“产量提高,种田收益也可观。”彭丽说,自己赶上了现代农业发展的好时候。她也明白,增收少不了好种子、好技术、好环境。  她曾与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开展油菜菌核病生物防治试验示范,推广使用盾壳霉防治油菜菌核病,降低农药使用量;与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粱所合作,引导农户在水源无保障的田块种植高粱,缓解农业生产用水矛盾,促进增收;与四川农业大学、省种子管理站等开展水稻制种全程机械化试验,实现制种水稻的育秧、栽插、授粉等环节机械化,提高生产效率。试验田面积从8亩扩展到1000亩,彭丽希望这项试验可以逐步推开,改变当地水稻制种劳动强度大、生产成本高的现状。  细数这些年自己参与的各项试验,彭丽不禁感叹:“只有找到适合本地生产的品种和作业方式,农民才能增产增收,农业才能长足发展。”  近年来,彭丽有了一个新身份——德阳市人大代表。她当选后的第一个议案便是为种粮大户寻求粮食烘干场地。“当时晒粮食是全人工操作,受天气影响很大,成本高、效率低。”多方走访,仔细调查,了解到农户的迫切需求后,她及时提出了《建议给予乡镇建设用地助推三农服务》的议案。  如今,罗江区的种粮大户基本都建有粮食烘干储存中心,解决了自身和周边散户粮食晾晒难题。“提的建议被重视,还很快得到解决,我很开心,更感到身为人大代表,责任重大。”  此前,彭丽前往浙江考察,发现当地制种机械化程度高很多,“我们还是比较落后的。”为此,彭丽又提出《关于做强川种优势支撑粮食安全的建议》,围绕制种全程机械化技术试验提出多项建议。她想带动更多当地制种大户、社会化服务组织尽早参与制种全程机械化试验示范推广,为罗江加快“种子芯谷”建设、全力推进种业振兴贡献力量。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2-29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杨勇 徐灿红【人物名片】  艾攀,四川省卫农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先后创建10余家卫农服务组织,2020年12月获“成都市劳动模范”称号。农业绿色防控替代化学防治的践行者,天敌防控的先行者,致力于推动农业高质量、绿色发展。【人物故事】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本着护航现代农业、保障食品安全的初心,艾攀 2014年先后创建成都卫农公司、蒲江卫农公司等,逐步形成以四川省卫农科技有限公司为主体,集农业科研、生产、推广于一体,以农业“绿色防控”服务为核心,全程农业服务及设备服务为辅的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从建成西南首家天敌工厂,到把托管业务发展到省外,艾攀的初心正成长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成为农业高质量发展、绿色发展的风向标。艾攀建成西南首家天敌工厂  2月26日,刚从山西风尘仆仆赶回来的艾攀,一早又应约来到邛崃市一个柑橘园。“这家柑橘园在种植有机柑橘,我们除了给业主做好以螨治螨的天敌防治方案外,还要帮他们优化整体管理方案,比如果树青苔比较严重,我们要为他们提供生物农药防治办法。”  艾攀提到的以螨治螨,就是通过培育柑橘主要害虫红蜘蛛的天敌捕食螨,来达到不施用农药就能有效防治红蜘蛛的目的。据了解,在柑橘上防治红蜘蛛、在水稻上防治螟虫,用药量和用药成本都超过总量的一半,而通过在柑橘园施放捕食螨,在稻田施用赤眼蜂,就能不施农药达到有效防治目的,不仅降低成本,也让产品更加安全。  这得益于四川卫 农2019年1月在成都市蒲江县寿安街道南锋村建成的西南首家天敌工厂,通过繁育天敌,让生物防控在技术上更加先进、更加绿色,不仅降低了防治成本,也从根本上解决了虫害越来越难防的问题。据了解,天敌防治已在全省推广近300万亩。  番茄是米易县农业重要产业,但面临授粉和防治番茄白粉虱的难题。艾攀带领团队给出米易满意的答案,“我们通过培育熊蜂放在大棚里,有效解决番茄的授粉问题。同时培育丽蚜小蜂,可以把这种毁灭性虫害有效防治住。”  2019年11月天敌工厂成为“国家天敌科技创新联盟理事单位”,先后加入“国家天敌昆虫科技创新联盟”,入选“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产教融合示范基地”。让“绿色防控”走向全国  致力于解决农业生产领域的难点与痛点,艾攀说,公司一直以“绿色防控”为核心,全面推广天敌防控,以及高效、低毒、低残留、环境友好型“农药”,优化集成农药的轮换使用。  艾攀介绍,通过与各地大型农业示范园、合作社等强强联合,发展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绿色防控”农业生产区域,以“点、线、面”方式,通过部分区域来引导整体农业向“绿色防控”发展,让“绿色防控”走向全国,建设真正的环境友好型“新农业”。  今年1月,2024年米易县农药减量新设备、新技术宣传培训月,该公司进行了新型无人机解决山地果树打药难问题的展示。其推广的农药减量喷头在减量一半的情况下防治效果不变,通过推广“天敌防控+生物农药+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尽量保证农产品安全。  在艾攀团队的不懈努力下,公司先后获得“全国统防统治星级服务组织”“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四川省五有五好植保社会化服务组织”“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试点”等荣誉。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2-28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洪瑜【人物名片】  杨海,2014年从四川农业大学水产养殖专业毕业后,毅然选择返乡创业,从事稻虾养殖。如今,通过合作社、协会等直接或间接带动1000余名农户从事稻虾养殖,助农增收。2022年荣获“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称号,2023年荣获全国高校毕业基层就业卓越奖和中华神内基金农技推广奖,并当选为四川省第十四届人大代表。【人物故事】  很多学子渴望跳出“农门”,但杨海恰恰相反,大学毕业后,他选择“逆行”回乡。“因家中父母以养鱼为业,虽然辛苦,但赚不到钱。”杨海从小对水产养殖耳濡目染,“让水产养殖更赚钱”这颗小小的种子埋在他心头。高考填报志愿时,面对较多的选择,杨海不顾反对,选择了四川农业大学水产养殖专业。新年伊始,杨海再次为小龙虾忙碌起来,为了事业,也为了自己的梦想。杨海大学毕业返乡 “杨龙虾”获乡亲认可  2月26日,春寒料峭,当田间地头还在农闲时期,杨海已经连续接了好几通电话。“大虾今天什么价格?给我发200斤”“只要炮头(单体1两左右的虾),还是老地址……”与常规农事生产不同,杨海从事的行业是“稻虾养殖”,而他所在的宜宾市南溪区更因盛产“早虾”闻名,当地农户自春节前后便开始起捕小龙虾。  “如今全国范围内,只有川南的小龙虾上市了,外地省份想吃小龙虾只能从我们这儿买,一直能卖到清明节前后。”杨海介绍,这些小龙虾从春节前后陆续上市销往北上广深等地,炮头虾、大虾(单体7钱至9钱)价格分别能卖到每斤上百元和五六十元。  杨海的“早虾”事业从何处起步?“我在大二时便提前修读完四年课程,课余时间跑渔场积累养殖经验,还只身前往广东学习……”大学毕业后,杨海放弃了大城市的高薪工作选择回到家乡成立了水产公司,开启了创业之路。“用自己所学,回馈家乡的养育,这就是我求学的初心。”回忆当初返乡的理由,杨海初心滚烫。  如今,通过多年坚持,杨海的小龙虾事业已经见到成果,他在当地也有了一定名气。“熟悉的乡亲们喊我‘杨龙虾’,这是对我专业的认可。未来,我将为乡亲们继续做好服务,为‘川南早虾’代言。”杨海说。带动村民养虾 未来将做大做强品牌  在杨海看来,受教育水平、养殖经验等因素限制,养殖户“观念老旧”是限制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为了让养殖户接受新兴养殖理念和技术,在创业期间,杨海团队坚持挨家挨户登门上访,同时实行“24小时随叫随到”服务,哪怕凌晨两点接到客户电话,都会火速赶去救急。杨海在一次次的实践中取得了村民们的信任,立住了口碑。  创业期间,杨海牵头成立了南溪区特种水产养殖协会,并创办养殖技术教学培训基地。“通过培训学校,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让农户从事稻虾养殖,实现助农增收。”基于此,杨海与农户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实现了合作共赢。  近几年,越来越多返乡创业的村民以及村集体公司加入到杨海的公司、学校与协会中,带动了当地水产养殖产业的发展。在近年来餐饮行业受到较严重冲击的背景下,杨海团队利用多年来积累的人脉与资源,帮助村民们开辟了更多销售渠道,使农产品售价少受或免受影响。“应季时小龙虾的价格仍然高达60元一斤。”杨海自豪地说。  如今,由杨海担任会长的南溪区特种水产养殖协会发展稻虾养殖1.5万余亩,他所在的公司与近1000余户农户建立了产供销合作关系。“放弃城市高薪就业机会返乡创业,我从未后悔,希望用自己的微薄之力,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我也用事实证明了,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回乡创业大有可为。”杨海说,未来,他将在养殖技术方面继续钻研,带动小龙虾产量提升,做大做强“川南早虾”品牌。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2-28
雷佳霖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左杉【人物名片】  李远林,遂宁市安居永丰绿色五二四红苕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安居区人大代表。他把红苕打造成乡亲们致富的“金馍馍”,带动近6000户农户发展红苕规模化种植,实现户均年增收2800元以上。【人物故事】  近日,四川省农业农村厅发布《关于推介四川省农民合作社第一批典型案例的通知》,遂宁市安居永丰绿色五二四红苕专业合作社“特色种植小红苕 助农增收大产业”成功入选全省发展乡村产业类典型案例,成为遂宁唯一入选的农民合作社。李远林就是该合作社的带头人。他退休不褪色,积极引入最新现代农业种植管理技术,在红苕地里书写再创业的精彩人生。李远林在田间指导生产。受访者供图退而不休发现优势品种524红苕  2006年,李远林从遂宁市税务系统退休。空闲时,李远林在田间走访调查,了解到安居区白马镇的红苕品种好、易种植、口感佳,其地势及土壤也拥有先天优势,但红苕种植面积小、产量低,村民们的经济收入始终未见增长。“根本原因还是老百姓手里没有掌握规模化种植红苕的成熟技术和稳定的销售渠道。”李远林决定,带领这帮一辈子都“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苕农们走上致富之路。  李远林召集同村的几位村民对周边村镇的红苕种植情况考察调研,发现了本土524红苕这个品牌具有极大的商业价值和发展前景。为了帮助村民种好524红苕,李远林带着红苕种苗及有关资料,进行宣讲,足迹覆盖周边十几个乡镇。为打造成熟稳定的销售渠道,李远林前往多个一线城市寻商机,参加各类大型农产品展销活动,打开了市场,让524红苕得到了消费者的青睐。科技赋能带领乡亲走好共富路  李远林介绍,红苕种植长久以来都存在饱受病毒侵害、品种退化的问题,这将直接导致红苕的品质、产量逐年下降。为攻破此项难题,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核技术研究所和安居永丰绿色五二四红苕专业合作社共建了遂宁524红苕脱毒快繁组培室,培育出近百万株脱毒苗。  李远林一直秉持科技创新就是生命力的理念,先后与国家甘薯改良中心、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签订科技合作协议,组建甘薯组织培养室,自主生产脱毒种苗,创新种植新技术,研发红苕新品种30余个;同时,合作社还建造恒温储存库,通过控制室内温度和湿度,保证红苕的有效储存,采取育苗、脱毒、种植、窖藏等系列标准化生产,524红苕外观、甜度、糯度、香度比传统种植的红薯都有较大的提升和改善。  十年努力,李远林创新研发的“优质迷你524红薯繁育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获得科技成果奖,“一种原生态储藏窖”获得国家专利证书及市科技成果奖,参与的“优质专用甘薯关键技术创新与运用”获得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021年获得农业农村部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二等奖。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2-26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徐灿红【人物名片】  苗明军,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副研究员,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四川蔬菜创新团队高山蔬菜岗位专家,国家科技特派团德格团团长,省科技下乡万里行蔬菜33团首席专家。  主要从事高山高原蔬菜优质高产高效栽培及新品种选育工作。主持或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四川省重点研发计划等科研项目20余项,培育蔬菜新品种10余个,集成蔬菜新技术新模式 20 余项,制定省级技术标准6项,省级农业主推技术3项,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指导蔬菜科技示范基地 30 余个,服务省市(州)级现代农业园区12个。【人物故事】  如果说成都平原是四川蔬菜产业的腹地,那么,秦巴山区、川西高原、大小凉山山区、乌蒙山区等海拔800米以上的高山高原区域,就是四川蔬菜产业的“高地”。  这片“高地”很特殊。夏无酷暑,气候冷凉,是生产反季节蔬菜的宝地。在夏秋蔬菜供应淡季,城市“菜篮子”对反季节蔬菜有着巨大需求,山区对发展高山蔬菜产业同样有着内在需求。大需求,催生出高山蔬菜大产业。  然而,交通不便、高海拔环境、信息闭塞、适宜品种和技术缺乏……在种种因素的制约下,高山蔬菜产业发展起来困难重重。  为推动高山蔬菜产业发展,苗明军等科技工作者长期扎根秦巴山、川西高原、大小凉山等山区,在高山蔬菜这个“冷门领域”持续攻关,引育新品种、创新新技术等,突破高山蔬菜发展的瓶颈问题,助力一个个高山蔬菜产业如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苗明军(左四)主持甘孜州理塘县3600米高原萝卜机械化绿色生产技术专家评价活动。受访者供图一个冷门研究领域  多年以前,高山蔬菜还是一个冷门研究领域。“研究这一领域的专家团队屈指可数,我就想自己能不能在这个领域做出一些成绩,服务山区发展。”抱着这样的初衷,苗明军于2017年进入高山蔬菜领域,从事相关栽培技术研发和新品种选育工作。  当真正踏入大山深处,苗明军发现,山区蔬菜品种老化、技术落后……山区菜农对新品种、新技术的渴望十分强烈。“一个很小的技术创新,都能在这里带来巨大改变。”而这也成为后续支撑他坚守在高山蔬菜领域的动力。  高山蔬菜产业发展的瓶颈在哪里?对品种和技术有什么需求?苗明军一头扎进广元曾家山,开启长达三年的调研和攻关。“三年里,我们摸清了高山蔬菜产业的瓶颈问题和技术需求所在,同时进行着相关技术创新和推广工作。”  “高山蔬菜主要围绕‘两个菜’进行发展:既要让高山居民吃上‘保障菜’,优化膳食结构;又要大力发展‘商品菜’,提升经济效益,让种菜者钱包鼓起来,实现高山蔬菜高质量发展。”苗明军说。  这一工作得到了农业农村厅及当地政府的高度认可和大力支持。2019年,“川东北山地蔬菜专家大院”在广元市朝天区正式挂牌;同年,苗明军被朝天区政府聘为“朝天区蔬菜产业首席专家”;也是在这一年,苗明军成为四川省蔬菜创新团队高山蔬菜岗位专家,致力于推广高山蔬菜。  之后,苗明军开始了长达五年的高山蔬菜技术创新和推广工作。“川西高原高山蔬菜专家大院”“川西南高山蔬菜专家大院”相继落地,一个个高山蔬菜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等相继推出,一个冷门产业“热”起来。苗明军一次辣椒地里的“较量”  在朝天区东部两河口镇海拔1300米以上,苗明军有一个占地120亩的示范基地。这里是朝天区蔬菜现代农业园区的核心,也是我省高山蔬菜栽培技术研发中心。近年来,一系列蔬菜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从这里走向全省各地。  时间回溯至2019年,这一年,苗明军看中这片土地的潜力,决定在这里“安营扎寨”,开启一段新征程。  “要建立示范基地,必须依托当地种植主体,经当地农业主管部门推荐,我们便找到两河口惠农蔬菜专业合作社,共建科技示范基地。”苗明军回忆,刚开始就遇到一个挑战,“合作社负责人蔡万平是拥有数十年高山蔬菜种植经验的老手,对自己的技术很自信,对我的技术不认可。”  于是,一场辣椒地里的“较量”就此展开。苗明军和蔡万平在同一块田里各选半亩地开展种植竞赛,各自施展“看家”技术。苗明军说,“最终我的辣椒田产量高出对方20%以上,关键是商品果占比远远超过对方。”这次比赛,让蔡万平对苗明军敬佩不已,双方合作至今。  “乡村振兴要依靠蔡万平这样的人才。”近3年来,苗明军以各地“蔬菜专家大院”为依托,通过现场实训、理论培训、师带徒等方式,举行省级现场观摩及培训会5次,开展指导与培训200余次,培养技术骨干20余人……  在朝天区种有高山蔬菜的地方,苗明军经常会被村民们认出来。“村民们见到我,都会说‘菜博士’来了,然后向我咨询技术问题,这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情。”苗明军说。  变化远不止于此。两河口镇示范基地成为网红打卡地,每逢节假日,外地游客便会前来欣赏近两百个蔬菜新品种有序生长的美景;朝天区高山蔬菜产业由大变强,产业规模从15万亩扩增至25万亩,产业布局从以曾家山镇为主,到两河口镇、李家镇等5个乡镇并重,成为我省高水平高山蔬菜产业的标杆;2022年,广元市朝天区蔬菜现代农业园区晋级为省五星级现代园区。一份埋头苦干的恒心  从2017年涉足高山蔬菜领域,苗明军已埋头苦干七年。  从助推朝天区发展高品质“商品菜”,到推动川西高原、大小凉山等山区“商品菜”“保障菜”产业提档升级,七年间,苗明军在高山蔬菜领域硕果累累,为山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作出突出贡献。  七年间,他在高山蔬菜不同生态区引进蔬菜新品种300余个,筛选出优质高产多抗新品种30余个,推广蔬菜品种20余个,促进了我省高山蔬菜品种的更新换代和结构调整。  七年间,他集成推广蔬菜穴盘集约化育苗、高山露地辣椒“五改一加”栽培等技术15项,新技术示范3万余亩、累计辐射50万余亩,促进了我省高山蔬菜栽培技术的提档升级。  七年间,他根据不同生态区(海拔)的气候特点和高山蔬菜种类,研制并推广“春甘蓝+夏辣椒”“辣椒+玉米”等周年高效轮(套)作种植模式10余套,解决了我省高山蔬菜土地和光热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的难题。  哪里有高山蔬菜产业发展的苗头,哪里就有苗明军建设示范基地的身影。阿坝州理县和小金县、凉山州昭觉县和布拖县、甘孜州理塘县和德格县、广元市朝天区、乐山市峨眉山市和马边县、雅安市汉源县和石棉县等地,都有他推广高山蔬菜的身影。  在苗明军团队的悉心呵护下,高山蔬菜产业正在蜀乡大地不断发展壮大。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2-23
(郭侨 潘建勇 记者 常艰)2月19日一早,来到仁寿县汪洋镇联系村的粮食种植基地,人勤春早的劳作画面在田间铺展开来。在“冬闲”的水田里,当地村民正在收获成熟的青菜,商家的货车开进平坦的产业道路,将一车车青菜整理装车,运往周边的泡菜企业制成泡菜销售。另一边的旱地里,孕穗期的小麦长势良好,绿油油的一片在蓝天下像油画一般。小麦旁,是整齐排列的羊肚菌种植温室大棚,村民们穿梭其间忙着采摘新鲜的羊肚菌。“羊肚菌目前正是采摘时节,要持续到3月底,每亩产量能达到400至500公斤,春节期间,市场需求大,一斤羊肚菌能卖到200元。”粮食基地的业主秦嫡介绍,羊肚菌种植周期短、效益好、口感鲜美、市场需求大,在“粮菌轮作”模式下,采收时节刚好与农忙时节错开,能助力“冬闲田”向“增收田”转变。航拍仁寿县汪洋镇联系村羊肚菌种植基地(潘建勇 摄) 秦嫡介绍道,玉米已经育种完毕,等羊肚菌采摘销售结束,这片土地就会种上玉米,保证粮食产出。不管是“粮食+蔬菜”,还是“粮食+食用菌”,都让这片曾经的撂荒地变成了增收致富的“聚宝盆”。如何让撂荒地重新焕发生机,还得从2019年说起。“早年我在做肥料生意,有了一定资源和财富积累后,就开始自己做农业种植。”有着浓浓故土情结的秦嫡,在2019年辞去了年薪20万元的销售经理职务,怀着满腔的热情回到家乡汪洋镇承包了50亩土地,种植花椒和药材。可天有不测风雨,由于劳动力、水源、天气、市场等问题,2年时间,秦嫡投资的农业亏了30万元。仁寿县农民工服务中心、县农业农村局及相关部门了解到秦嫡的情况后,主动上门送政策,扶持秦嫡发展。在仁寿县汪洋镇联系村羊肚菌种植基地,村民们正在分拣羊肚菌(潘建勇 摄)经过多方考察比较,2022年3月,秦嫡又在汪洋镇联系村流转了400亩土地,开展水稻及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同时,因地制宜,创新探索发展“粮食+”模式,让土地发挥最大效益。那片土地最初是一片撂荒地,但秦嫡看中了其靠近水源和平整的优点,当土地整理完毕后,她初次尝试套种了玉米和大豆,收获后,经过回田、肥地、晒田后,她又接连种植了水稻、白油菜和豌豆尖。“第一年的豌豆尖销路特别好,采收时需要的人最多,一天可达上百人。”秦嫡说,当时,当地豌豆尖批发价是每公斤2元,远销到北上广后,豌豆尖的批发价可以翻两番,同时为周边村民提供了增收的好机会。尝到“粮食+”的甜头后,秦嫡不断调整种植结构,每年都会根据市场来选择在冬闲时种植的农作物,并积极打开销售市场,真正把“粮袋子”“菜篮子”变成了增收的“钱袋子”。为了鼓励像秦嫡这样种粮大户在保证粮食产量的前提下,不断探索新模式,助力荒地变沃野,仁寿县不断加大对耕地保护补贴、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种粮大户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等惠民政策的宣传力度,以一项项好政策激发产业发展活力,助力粮食安全,乡村振兴。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02-22
四川农村日报讯 邓建刚 特约通讯员 周超文 文/图  2月20日,笔者来到泸州市纳溪区打古镇云回村返乡农家女王小容的蛋鸡养殖场,还未进入,“咯咯咯”的叫声就传了出来。正和丈夫在养殖场捡鸡蛋的王小容高兴地说:“养蛋鸡确实有账可算,除了卖鸡蛋,蛋鸡的粪便也是‘香饽饽’,这两年我的鸡粪卖到了 100 元/吨的价格,想买还要提前预订。”王小容夫妇在捡鸡蛋。土鸡蛋天天来钱  走进王小容占地500多平方米的蛋鸡养殖场,3000多只海兰灰蛋鸡呈现在笔者眼前:一只只蛋鸡有的在吃料,有的在喝水,而王小容正忙着捡拾鸡蛋,脸上露出开心的笑容。  今年42岁的王小容9年前从广东打工返乡后,就开始从事生态鸡养殖。由于她勤奋好学,每年都获得了理想的回报。2019年6月,一次偶然机会,了解到蛋鸡养殖可以获得更高的回报后,她在丈夫的支持下,毅然又投入20多万元建设蛋鸡场、安装鸡舍,并引进产蛋率极高的海兰灰蛋鸡,这种蛋鸡一年可产蛋超过300枚。  王小容说,养蛋鸡看似简单,其实需要相应的技术和耐心。尤其是在蛋鸡幼苗到下蛋4个月的生长期内,为促进按时产蛋,活动空间不能太小,尤其是冬季,更要避免蛋鸡过于拥挤“烧窝”,以免成为长不大的“僵鸡”,同时还需定期做好鸡场的消毒和疫苗防疫。  2020年1月,王小容的3000多只蛋鸡就开始陆续产蛋,平均每天可捡拾鸡蛋300 多斤。由于王小容的蛋鸡饲料全是玉米、麦麸皮等粮食,产下的鸡蛋都是名副其实的土鸡蛋,加之价格每斤批发价仅卖8元,她的鸡蛋一经上市,即被泸州、赤水等地的批发商全部订购,每天300多斤鸡蛋一卖出,2000 多元现金就进了钱包。  这几年,王小容的蛋鸡养殖量始终维持在3000只左右。“养殖过程中只要不出意外,一年下来,每只蛋鸡的产蛋量都在300枚左右,可以卖上240元,3000多只蛋鸡所产鸡蛋就可卖上40多万元。”王小容喜滋滋地说。“订单鸡粪”不够卖  “王小容吗?那批鸡粪还是给我留着,发酵后我要用来浇灌茶园……”  随着蛋鸡开始产蛋,鸡粪肥多起来以后,王小容的养鸡场鸡粪肥也成了周边果农或茶叶种植户眼中的“香饽饽”,每周1吨的鸡粪肥都是提前一个月就要预订。而王小容的鸡粪肥,每吨要卖100元。  从事蛋鸡养殖,粪便处理至关重要,否则要直接影响周边生态环境。为此,王小容制定了一套“变粪为宝”的方法,她将粪便采用干湿分离发酵方式,蛋鸡颗粒粪便清理后直接装进蛇皮袋发酵成有机肥,而蛋鸡尿液用水冲洗后进入沼气池,经发酵后,沼液也是种果蔬不可多得的肥料。  王小容介绍,蛋鸡吃的50%饲料最后都变成了排泄物,当蛋鸡的养殖达到一定规模时,粪便的处理和利用便显得极为重要。一个存栏3000多只的蛋鸡养殖场,一周消耗饲料达4000斤,产出的粪便有近1吨。“每喂100斤饲料,大概能排便50斤。”王小容说,“通过干湿分离转化,不但节省了不小的开支,也避免了蛋鸡粪便排出对环境造成污染,一举两得。养殖和种植相结合,十分符合生态农业发展的要求。”  现在,王小容的3000多只蛋鸡产生的粪便每周都在1吨左右,一月下来,卖鸡粪就可收入400余元,按蛋鸡养殖周期 30 个月计,3000多只蛋鸡产生的粪便就可卖上1.2万多元,实现了变废为宝,用鸡粪肥种植的果蔬和茶叶更生态、品质更优良。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2-22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苏杭【人物名片】  刘孝东,德阳市罗江区调元镇顺河村村民。10年前,刘孝东回到家乡,注册成立自己的家庭农场“东娃子”,开始了种田事业。现在,他是罗江区忠全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罗江区家庭农场协会副会长、罗江区政协委员。【人物故事】  2014年,刘孝东接手父亲流转的土地,回乡创业。一晃10年过去,他从“种田小白”成长为“种田专家”,在家乡的土地上实现了自己的农业理想,也带动了周边上百户农民增收致富。刘孝东(右三)与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粱研究所的专家查看新品种田间长势。 受访者供图子承父业 上演“变形记”  “整合零散的田块,才方便进行统一种植规划。”“和科研院所合作能获得一手数据,好品种可以优先使用”……2013年,正在外省务工的刘孝东绝不会想到,自己会接过父亲耕耘一生的种田事业,成为当地远近闻名的“种田专家”。  变故发生在2014年。父亲骤然离世,刘孝东辞去收入不菲的工作,毅然回乡。“不能让我母亲、妻子和女儿成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他打定主意,要在顺河村发展新事业。  刘孝东的父亲从事适度规模化农业生产,高峰时土地流转规模达到1400余亩。“这么多的地,总不能荒废,要利用起来。”自此,刘孝东从工人变回了农民。  虽是土生土长的农村娃,但刘孝东过去并不懂种田。“什么时候下种、施肥、打药,一窍不通,全靠问老农民。”刘孝东感激村民传授给他传统种植技术和经验,这让他顺利度过“新手期”,从“门外汉”变成了“略知一二”的新农人。  虽然接过了这碗饭,但刘孝东端得不太稳当。“土地面积大又分散,不懂技术,管理也跟不上,头一年勉强保本。”刘孝东坦言,以前觉得种地利润低,必须以量取胜,便盲目劝说父亲扩大规模,等自己接手才发现,种太多也行不通。他开始有意识地缩小种植规模,并马不停蹄地开始了自己的种田“进阶之路”。内外兼修 端稳“种田饭  ”刘孝东开始积极参加区里区外的培训,学习农业科学技术知识;依靠农机购置补贴,不断置办旋耕机、拖拉机等农业机械设备;还和科研院所合作,积极引进兆优5431、绵油33、川优6203等新品种,提高亩产,稳定收益。“去年农场纯收益有30多万元,和刚入行比千差万别。”刘孝东表示,种地需内外兼修方能持久。  “传统种植方法有用,但必须不断引进新的农业科学技术才能提质增效。”有此想法,源自他多年前的亲身经历。  2014年,家里请了40个工人,连续作业几天才完成水稻打药工作。“人工费暂且不提,效率实在太低。”每每回忆起当时的场面,刘孝东都觉得难受,也不禁思考,“随着时间推移,会干、能干、想干的那批人走了,谁还能接手这些工作?”  彼时,植保无人机飞防技术还处于田间试验阶段,2016年,经朋友介绍,他将远在山东的技术研发团队请到农场现场作业。虽然因为技术不成熟等原因,作业效果并不理想,但刘孝东敏锐地意识到:机械化生产才是未来的方向。  如今,刘孝东流转的土地规模常年保持在800亩左右,无人机、大型打田机、收割机、烘干机等现代化农机装备应有尽有。“机械化率在95%以上,只有最基础的环节需要人工。”  在农业领域摸爬滚打多年,刘孝东深知好种子有多重要。为此,他积极与种子公司、科研院所合作,开展新品种、新技术的实验、应用和推广。拿一块田给专业机构做实验,不需要投入额外成本,“我能掌握一手实验数据和资料,新品种上市还有优先使用权。”在刘孝东看来,这是稳赚不赔的生意。  2022年,他拿出50亩土地,与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粱研究所(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德阳分院)合作开展脆秆水稻实验。“年底完成验收,就可以提前找饲料厂谈合作了。”刘孝东告诉记者,与一般水稻品种相比,脆秆水稻不仅保证稳产,秸秆还可以二次利用做青贮饲料,赚取双份收益。联大带小 装满“钱袋子”  2015年,尚处“新手期”的刘孝东在实践中领悟到,必须整合周边分散土地和资源,统一规划,才能实现规模经营和长久发展。因此,他主动领办了忠全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忠全合作社”),带领110名小农户种植2000亩粮油。2023年,忠全合作社种植规模扩展至3000多亩,入社农户人均增加收入7300元左右,一起走上了节本增效、共同富裕的道路。  罗江是国家级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和国家级油菜制种大县。近年来,当地创新推广“水稻·油菜双季制种”发展模式,促进制种产业转型提级、农民增收致富。  乘着这股东风,刘孝东又琢磨起双季制种的可操作性。2021年,他联合当地 4个种植大户,种植水稻、油菜、小麦制种近千亩。懂技术、会经营,加上标准化种植和管理,水稻、小麦、油菜制种的亩均效益分别达到了1500元、500元和400元。  去年,他在自家农场种植60亩制种水稻,每亩纯收益达到2000元。“今年要增加到100亩,还要种360亩的制种油菜,忠全合作社水稻和油菜制种面积要分别达到500亩以上、1000亩以上。”谈起新年的计划,刘孝东头头是道。他想抓住调元镇建设“种子芯谷”现代种业园区这一政策利好,带动和引导农民多种粮,种好粮,为推动制种产业成片成链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2-21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徐灿红【人物名片】  胡志立,中共党员,2008年从四川大学毕业后,在深圳多家上市企业工作5年,2013年返乡创业。现任宜宾市顶古山薯业有限公司、宜宾市苕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专注于淀粉型红薯精深加工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多次获得全国、省市创新创业奖,获评第七批宜宾市技术能手、四川省返乡创业明星。【人物故事】  “回到家乡,带动乡亲父老致富,可以实现更大的价值。”胡志立至今仍对当时辞职返乡创业的动力记忆犹新。如今,他创建的宜宾市顶古山薯业有限公司,成了四川省技术领先的红薯深加工企业,自主研发的第一条红薯蛋白生产线即将投产……  “未来,年轻人的机会在农业。”胡志立说,四川是红薯种植大省,产量和面积都位居全国前列,“但当时红薯深加工产业并没有发展起来,很可惜。”  于是,瞄准这一细分领域,胡志立返回土生土长的高县复兴镇治安村进行创业,从一个薯类深加工领域的“门外汉”,到主导研发多个国内领先的薯类加工技术产业化项目,让科研理论从实验室进入生产线,让淀粉型红薯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带动广大农户增收致富。胡志立。 资料图片粗糙手掌的背后故事  采访中,胡志立那双“过分”粗糙的手掌,给记者留下了很深印象。他解释说:“在产品研发过程中,需要反复做试验,不断优化加工流程和参数,手经常接触水和红薯,冬天手特别容易粗糙。”  十年前,胡志立还是一个创业小白,如今,他的身份是创业导师。在他近期参加的四川省青年创业导师年会上,他还有一个身份,是活动的赞助商之一。而他赞助的,正是其公司当前的主打产品——红薯粉。  胡志立进入红薯深加工赛道,和一个创业大赛有关。2013年,胡志立带着一个无明矾粉条项目,参加了一项涉农创业大赛,获得第一名。“这个项目最大的创新点,在于解决了传统红薯粉条生产工艺中必须添加明矾这个产品痛点,而且最终生产出来的产品外形美观、口感良好。”  正是这个项目,给了胡志立进入红薯深加工产业的信心。但创业初期,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顺利。  “无明矾工艺生产出来的粉条是方形的,当时酸浆法制作的淀粉黏度值不够,很容易断裂和浑汤。”胡志立说,那段时间很艰难,加工出来的粉条卖不出去,“最艰难时,公司濒临破产,账上资金不足1000元。”  在与国内多位甘薯研究专家研讨后,他发现要解决无明矾断条和浑汤问题,必须要改进红薯淀粉加工工艺,最大限度保持住红薯淀粉黏度。2017年,在省、市、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胡志立开始投资建设国内首个淀粉型红薯三产融合发展产业园,不断进行技术和设备创新,让公司逐步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从加工废水里发现商机  红薯淀粉加工会产生大量废水,对于淀粉加工行业而言,废水治理成本太高,是制约整个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难题。  为此,胡志立在国内多位红薯精深加工专家的指导和支持下,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尝试,优化传统工艺,逐步降低废水排放量。“如果环保解决不好,企业将再次面临生存危机。”  后来,胡志立将生产一吨淀粉产生的废水排放量,从60吨降至7吨。在这个过程中,他又发现红薯蛋白商机。“红薯淀粉加工排出的水中含有高营养价值的红薯蛋白,这是非常优质的植物蛋白,保健营养功能突出,具有重大的潜在开发经济价值。”  如果能将红薯蛋白进行产业化开发,其经济价值远远高出红薯淀粉。但难点在于如何低成本从红薯加工废水中提取红薯蛋白,且保持其功能活性。  红薯干物质以淀粉为主,只有少量的蛋白和纤维素等。这决定了当前红薯深加工产业,基本上以淀粉加工为主。  “国内外没有企业实现规模化的红薯蛋白提取提纯,相关技术、产品和设备都没有标准,需要从0 开始,根据试验结果,设计建设一条工厂化产业线,这个难度非常大。”胡志立坚信,不断向难题挑战,进行技术创新,企业才能获得新的发展机遇。  2019年起,胡志立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等机构的多个相关专家团队合作,共同解决食品级红薯蛋白提取提纯的技术难题。“实验室条件下,可以提取红薯蛋白,但效率太慢,无法进行产业规模化生产。”胡志立说,通过反复调整相关参数进行优化,最后大幅提升了提取效率。“目前,已建成一条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食品级红薯蛋白提取提纯生产线,很快就会有成品面世。”  对于未来,胡志立踌躇满志,他将继续联合相关科研院所的专家,对红薯蛋白药用价值进行开发,对红薯渣进行饲料化开发,力争把红薯商品化开发利用率从目前的60%左右提升到95%左右,将成套技术创新成果更大范围推广应用,带动整个红薯精深加工产业迈入崭新的时代……  胡志立期待,随着新技术的推广,在不久的将来,红薯产业将成为四川丘陵地区农民致富的支柱产业。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2-20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裴玉松【人物名片】  刘晓岗,万源市百里坡旧院黑鸡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创业 17年来,他初心不改,在旧院黑鸡的种鸡培育、种蛋孵化、品质把控、品牌运营等领域努力寻求突破,还带动周边群众一起发展致富,获得“四川省优秀共产党员”“四川省劳动模范”等荣誉。【人物故事】  过去的一年,刘晓岗的百里坡旧院黑鸡专合社发生了三件大事:达州旗舰店正式开业、全自动化种鸡舍建成投用、参加“天府粮仓”精品全国推介(北京)活动。  “化危机为新机、化挑战为机遇,每一步都不容易!”刘晓岗告诉记者,他将带领团队成员坚持走品牌化、标准化和产业化发展之路,助力旧院黑鸡飞出大巴山、飞进千万家。刘晓岗获得了多项荣誉。资料图片爬坡过坎 从未放弃  原产于万源的旧院黑鸡,硒含量比普通土鸡高125%,被中国科学院专家誉为“世界稀有、中国独有、万源特有”。17年前,刘晓岗离开教师岗位,搞起了黑鸡养殖。一路跌跌撞撞走来,他遇到了无数挑战。养黑鸡每步都是一道坎儿,这是他的心得。  因不懂养殖技术,刘晓岗第一批两千只鸡仔仅存活了几十只。对销售一窍不通的他,初期只能骑着摩托车装上几十只鸡去集市上叫卖。家人背着背篓、挑着箩筐到周边乡镇叫卖,给予他坚定的支持。  白天围着鸡转,晚上捧着书看。刘晓岗沉下心来,上网查阅养鸡专业知识,仔细观察记录鸡的生活规律和生理现象。学技术、跑市场、做营销,这位“门外汉”渐渐摸着了养殖门路。他和家人还学会了打防疫针、鸡舍消毒等。基地的黑鸡成活率从5%提高到了80%以上,销路也渐有起色。  投身旧院黑鸡养殖,刘晓岗向记者回忆了两次遇到的大坎。2013年,基地遭遇禽流感,黑鸡严重滞销。卖不出去,就没钱购买粮食等饲料,也没钱给工人发工资。好不容易渡过难关,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又将养殖场推向了倒闭的边缘。彼时消费市场疲软、鸡产品售价大幅下降、玉米价格大幅上涨。很长一段时间内,百里坡旧院黑鸡及黑鸡蛋销售严重停滞,他本人负债达500多万元。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早在2016年,刘晓岗专合社的旧院黑鸡存栏量就突破了10万只。去年,刘晓岗的养殖基地已达12000亩,存栏量达100万只。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刘晓岗组建了一支由7名“80后”“90后”大学生构成的创业团队。刘晓岗不太愿意提及过往经历,更多的是感恩支持他的家人及团队、信任他的乡亲。另辟蹊径 飞出大山“大家好,欢迎咨询旧院黑鸡的问题……”进入百里坡旧院黑鸡官方视频号、抖音直播间,刘晓岗娴熟地介绍着。善用互联网技术,是刘晓岗的一大妙招。从早年的百度推广到如今的微信朋友圈、抖音推广,刘晓岗带领团队另辟蹊径拓宽销路。  电商直播,是助力农业发展的有力抓手。去年,团队自主研发的“百里坡认养和喂养平台”上线,可将基地24小时、全天候地展现在消费者面前。刘晓岗还主动“触网”,进入基地视频号、抖音开展直播,“养在深闺”的黑鸡源源不断地飞向消费者的餐桌。  基地的尽头,一张“百里坡旧院黑鸡+”现代农业园区发展规划图静静矗立,森林小木屋、农业体验接待中心、旧院黑鸡文化体验馆等设施清晰标注。“农业只有走三产深度融合才能赢得市场!”着眼长远,刘晓岗正谋划企业未来方向:发展农业乡村体验式旅游、加工旧院黑鸡(蛋)相关旅游食品。  17年来,刘晓岗免费为老百姓送出鸡苗超10万只,带动了183户父老乡亲发展,联农带农效益明显。“我的梦想就是让旧院黑鸡产业真正发展起来,让更多消费者品尝到优质黑鸡,让老百姓真正从发展中受益。”刘晓岗告诉记者,自己将与团队坚持走下去。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2-19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裴玉松【人物名片】  高德敏,成都市郫都区唐昌镇战旗村党委书记。他担任村支书整整14年,带领全村发展成为全国乡村振兴的样本,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村民收入持续增加。他本人获全国劳动模范、四川省优秀共产党员、四川省优秀党组织书记等荣誉。【人物故事】  乡村十八坊、农耕博物馆、乡村振兴学院、万亩粮经现代农业园区……成都市郫都区唐昌镇战旗村从籍籍无名的小村,到如今的全国乡村振兴发展标杆,“领头雁”高德敏功不可没。“从老书记手里接过‘战旗’开始,我的目标就是要让这面旗高高飘扬!”22年来,高德敏都在用实际行动践行这一诺言。高德敏查看水稻长势。资料图片勇于改革的破局者  回溯战旗村蝶变的发展轨迹,2003年、2015年是重要的时间节点。以前,战旗村发展滞后、村民不富裕。穷则思变,变就必须找准关键。2002年,高德敏担任战旗村村主任,或外出考察取经,或东奔西跑找项目,为村子发展奔波的脚步就没停过。经考察调研,村里将破局点选在了土地规模化上。从2003年开始,战旗村连续三次统筹全村土地资源,土地由分散化变为连片规模化。“土地集中,为招引企业创造了有利条件!”高德敏回忆道。  整理后的土地除用于村民集中新居建设,还招引了榕珍菌业、妈妈农庄等企业和项目落户,战旗村集体经济由此逐渐起步。2010年,高德敏高票当选村支书。也在同一年,他带领村“两委”班子积极探索,对全村土地进行了确权,组建了“村、企、农三合一”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再次助力土地集约化经营。  2015年,郫都区被列为全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县,战旗村抓住机会,将村里13亩闲置集体土地挂牌出让,收益超700万元。这次行动被称为四川敲响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第一槌”。由此,战旗村真正实现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转身。  发展起来的战旗村,加快了改革破局的节奏。农村集体经济不能发展单一的农业,只有延长农业产业链才有出路。“在农业产业基础上填装其它项目,从而形成农、旅、文、体、商一体发展格局。”这是高德敏总结的发展“秘诀”。比如,2018年,战旗村将豆瓣、酱油、布鞋、蜀绣等传统手工工匠进行集中,打造“乡村十八坊”,既增加了旅游元素,又为村民提供了生产场地、搭建了销售平台。  2023年,战旗村集体经济收入680余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3.88万元。务实奋进的领路人2019年,建成四川战旗乡村振兴培训学院;2020年,壹里老街开街;2021年,天府战旗酒店竣工……几乎每一年,战旗村都会“上新”,战旗新貌背后,是高德敏带领干部群众务实奋进的付出。  2018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战旗村视察,对村子发展成绩给予了高度肯定。总书记的勉励,让战旗村全体干部群众备受鼓舞,更让高德敏坚定了投身乡村振兴的使命感。  为推进村子发展,年过六旬的他如今依旧忙得像个陀螺。1月30日上午,他正组织村“两委”班子开展“五强五好”党组织动员部署会,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对今年村里的发展大事进行再安排、再部署。  翻看战旗村2024年的发展规划,加快战旗新村、大田美宿酒店等集体经济项目建设,持续跟进战旗影院等民营企业重点项目建设,坚决推进低效林地腾退、扩大粮食生产面积等重点工作早已明确。“无论如何发展,我们都要紧紧聚焦集体经济这个核心,以发展集体经济带动村民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高德敏说,战旗村将坚定农商文旅体发展方向,有效盘活村庄资源,让乡村振兴的战旗高高飘扬。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2-19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