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中国古村落,万亩李花园,游客穿梭往来,致富群众笑开颜、乐开怀。近年来,宜宾高县胜天镇坚持党建引领,持续深化“365”党建品牌,推进林下经济发展新模式,动员村集体经济组织、专合社、农业大户等开展林下种植、养殖,积极构建“李子、蔬菜、油菜”套种+“赏花经济”以及“林下乌鸡养殖”立体经济格局,延长产业链条,助推农文旅融合发展,全面提升亩均效益,拓宽群众增收渠道,走出了乡村振兴的新路径。2023年7月,胜天镇安和村被评为“四川省乡村旅游重点村”。为了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以产业振兴促农增收,胜天镇安和村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栽种李树,通过“村集体经济组织+种植大户+第三方技术支撑”产业发展模式,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园,辐射带动村民发展优质李子3000亩,形成“花舞红岩”的盛景。胜天镇党委和政府因势利导,举办李花节、品李节,做实 “李文章”,带动村民开设农家乐39户,每年吸引游客40余万人次,全村人均收入逐年上升,荣获“国家一村一品示范村”荣誉称号。但是,安和村产业“淡旺季”明显,为实现持续增收,胜天镇党委和政府发动李子专合社、桫椤乌鸡专合社和种植大户在秋冬闲置林地里开展种植、养殖,在进一步拓宽增收渠道同时,为国家粮食安全和老百姓“菜篮子”作贡献。“李子采摘后,叶子逐渐落完,秋冬季节李园闲置,为有效利用土地资源,增加集体经济收入。我们在8月底,就已在李子林下种植萝卜、卷心菜、西蓝花等蔬菜50多亩。现已全部销售给当地政府食堂、建筑公司等。”安和村集体经济公司工作人员罗因香说。“村民在集体公司的带动下,也积极在林下开展蔬菜套种,目前已有近700亩蔬菜可以提供给各农家乐、商超。既让游客吃到了当地新鲜的蔬菜,又增加了村民的收入。蔬菜收获销售后,我们又组织村民开始在林下种植油菜……”镇农技中心负责人李小平介绍。据介绍,为利用闲置土地增加收入,丰富景区“花色”层次,2023年秋冬季全镇种植6000余亩油菜,其中李子林下种植油菜2000余亩,形成树上李花白、树下菜花黄的独特景观,为来年春天举办“李花节、菜花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将会吸引更多游客前来赏花打卡。胜天镇以花为媒“引流圈粉”,带动了乡村的农业、康养、休闲、餐饮、服务等相关产业,构建了多渠道收入的“立体经济”格局,创造了更大的经济效益,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探索了新的路径。2024年预计有游客50余万人次到安和村游玩,旅游综合收入将增长9%以上,突破5.2亿元。(图文由高县胜天镇提供)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3-12-19
(王鹏 杨鸿波)12月15日,广元市朝天区的气温已降到0℃,羊木镇金笔村的星空民宿帐篷内,村民石秀容正忙着打扫卫生,准备接待客人。  “一到周末,我们这里的生意会更加火爆,最多的时候接待了120多人。”石秀容介绍,自从她所在的金笔村和附近两个村共同筹资,在水草坪乡村田园综合体建设特色餐饮区和民宿住宿区之后,农闲时她都会来这里打打零工,一个月下来也有近2000元的收入。在金笔村和周边几个村,不少村民和石秀容一样,受益于片区党建联合体的联合项目开发,多了一条增收的渠道。朝天区羊木镇“红新兰银”片区党建联合体启动仪式思想同心,支部联建凝聚振兴共识2022年11月,在羊木镇党委的指导下,按照地域相邻、特色相近、资源互补的原则,其下辖的新塘村、金笔村和东山村成立了新金东片区党建联合体。片区党建联合体的建立,最大化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最大限度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打通了村与村之间的发展“中梗阻”,推动了三个村的资源共享、人才共育、信息互通、经验互学、活动联办,从而实现三个村的“抱团发展”“借力发展”。  羊木镇党委书记邓世虎对片区党建联合体的组建和运行如数家珍,“乡村要振兴,关键是把基层党组织建好、建强。为了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羊木镇在全镇开展了‘推进片区党建联合体、助力乡村振兴’党建共建活动,目前已建立‘新金东’和‘红新兰银’两个片区党建联合体。”片区党建联合体党支部书记由联系片区工作的镇党委委员兼任,各村党支部书记任副书记,并吸收各村党支部副书记为委员。各村开展重大活动、重要工作由联合党支部协商一体推进;同时,联合党支部以“三会一课”等形式,按时开展各类主题活动和培训,丰富基层党组织生活和开阔群众视野,大力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村级后备管理人才,回引返乡创业青年,进一步提高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执行力。发展同行,产业联动共绘富裕之路  “我们村集体经济增收有两条门路,一条是自主经营创收,一条是联合经营创收。”东山村党支部书记李海霞介绍,在自主经营创收方面,该村招引业主建设了中药材产业示范园,种植橘树2300余株,林下套种淫羊藿、连翘、黄精等中药材,每年村集体经济可增收3.5万元,并带动脱贫户15户50人稳定增收;在联合经营创收方面,利用村产业发展资金及集体经济受益资金,与新塘村、金笔村联合出资建设了水草坪乡村田园综合体,承接会务接待、餐饮服务等,自今年5月开业以来,该农旅综合体已创收20余万元,有效促进了集体经济增收。  同样,由红岩村、新山村、兰坝村和银岭村建立的红新兰银片区党建联合体,也利用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帮扶资金和自筹资金,购买收割机、拖拉机、植保无人机等农业机械11大类26台,自今年5月开展农事服务以来,已实现利润7.5万元。该联合体以银岭村的肉牛羊产业园、全程机械化农事服务中心、新山村的粮(菜)菌轮作基地大棚等为基础,整体打造区域产业带,制定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因地制宜发展主导产业和特色产品,开发共建项目,培育壮大集体经济,促进四个村子村强民富、连片发展。  众人拾柴火焰高。2023年,羊木镇12个村1个社区可望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160万余元。治理同步,基层联治擦亮幸福底色  走在羊木镇片区党建联合体各村,只见一条条乡村公路通达顺畅、一栋栋村居错落有致、一张张幸福笑脸绽放其间……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和美乡村画卷铺展开来。  依托片区党建联合体指导,片区党建联合体各村联动治理,坚持集体破局、共同治理。组建矛盾联合调解委员会,整合片区纪检干部力量,联合开展矛盾纠纷调解和日常监督检查工作;发挥党员志愿服务队伍的先锋模范作用,联合开展安全知识宣传、议事协商等活动;联合筹建红白事理事会,倡导科学文明新风尚;建立完善村道德联合评议机制,联合开展道德模范评选活动。  通过基层联治,村民的行为有了约束,民风有了极大提高。兰坝村党支部书记王莉说,“村风好了,环境好了,村民之间的关系变好了,邻居和睦了。”  如今羊木镇各村治理从“独木”已长成“茂林”,通过片区党建联合体的建设,片区各村已经初步形成守望互助、睦邻友好的社会治理大格局,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足了。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3-12-19
(四川农村日报讯 王雪会)近日,苍溪县白山乡举行了一场特殊的颁奖仪式,在全乡7个村(组)评选出11户“最美农户”,获奖农户可以到当地文明积分超市兑换价值100元的生活物资。  该乡以乡风文明建设为“驱动器”,用“村规民约”等方式激发村民建设和美乡村的主人翁意识。白山乡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及包村干部也下沉一线,带动村“两委”干部、党员及群众,共同投身到人居环境整治中。近 300 余户农户积极投工、投劳、投资,掀起“人人动手、干群配合”的建设和美乡村热潮。  “现在国家的政策真的好,给我们建了卫生厕所,新修了沼气池,生活生产有硬化路,方便得很,日子不比城里人差!”白山乡天南村村民蹇书声说。  截至目前,白山乡建成标准化污水处理厂1个,改造卫生厕所1513户,三格化粪池安装涵盖5个村470户,农村生活污水有效治理率超85%,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维持在100%,行政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覆盖率100%。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12-19
(四川农村日报讯 朱思雨 文/图)12月10日,笔者从宜宾市翠屏区宗场镇有关部门了解到,近年来该镇依托优良的自然资源和便捷的交通区位优势,通过政府引导、市场主导、村民参与等方式,因地制宜规划建设了空港乐园、亲地乐园、十里莓香等近郊旅游点位,形成乡村近郊旅游新业态,已助力该镇百余人吃上“旅游饭”,实现在家门口就业。  眼下正值初冬,天气晴好时,不少市民都带着孩子来到宗场镇空港乐园、亲地乐园等地,近距离体验乡村田园风情。宗场镇乡村“近郊游”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打卡。  空港乐园位于宗场镇五粮液村,临近五粮液机场,总面积800余亩,以亲子游乐、农耕文化、民宿旅游等为主要业态。近年来,空港乐园有效完善机场周边“零公里”配套餐饮住宿服务,正逐步成长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引擎和“宜宾花园候机厅”。  “为了推动新业态持续发展,今年我们园区打造了户外山地越野和特色烧烤区等新项目,受到了市民游客的好评。”空港乐园项目经理魏容介绍,该项目现正重点打造推广“一米菜园”,探索通过亲子“认领菜园”服务,打造户外亲子耕种研学基地,让亲子休闲游更加“寓教于乐”。  湖边泛舟、趣味捉鱼、西游主题巡游……在宗场镇赤岩村亲地乐园,各个游玩项目动静结合,吸引了不少青少年踊跃参与。项目有关负责人翁华介绍,亲地乐园主要以亲子户外游项目为特色亮点,同时有机融合中华传统文化,新增打铁花表演、古风灯光秀等项目,吸引了各年龄段群体的参与。乐园还新增了《西游记》主题巡游活动,让游客们重温经典,享受沉浸式游玩体验。  “乡村近郊旅游‘火出圈’,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游玩打卡,新业态初见成效。”宗场镇党委书记赵月表示,下一步,该镇将持续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构建乡村全域振兴格局,在现有乡村振兴点位示范带动作用下,沿国道247线规划建设“星湖里”滨湖水街、稻田共养生态农业、燃面体验基地等项目,串珠成链,形成国道247线乡村振兴产业示范带,引领带动全镇以及翠屏北域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12-19
(四川农村日报讯 王川江 何明国)平昌县驷马镇双城村,著名油画家罗中立在此写生创作了享誉世界的油画《父亲》,被誉为“父亲的村庄”。  近年来,双城村在规划上尚实,通过文化赋能产业发展,打造多种业态类型的“田园景区”,实现产村相融,荣膺“乡村文化振兴省级样板村”。  在风貌保护中发展业态“双城村的规划,我们以‘实不实’为出发点,统揽推动乡村振兴项目进村入户,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12月12日,平昌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局长夏宇如是说。  立足“巴山美村·父亲原乡”发展定位,双城村坚持生态优先,文化赋能,突出地域特色,注重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发展文旅产业,打造集休闲旅游、民宿酒店、文化农事体验、研学等多种业态类型的“田园景区”。  在修建性方案审查中,落实“生态化+艺术化”创意文旅理念,配套建设摄影风景房、家庭亲子房、原生态土房等多种居住场景,满足客人不同需求,已建成民宿酒店37家。  在双城村的规划实施中,供水和排水等基础设施得到有效提升,耕地红线和生态红线得到有效管控。  在盘活资源中共同致富“以前我们村道路不畅,供水不足,环境也差,现在有了游乐园、健身房和图书馆,孩子们学习也有地方。”说起村庄变化,村民冉子雄难掩心中喜悦。  信步双城村,柏油路四通八达,乡村记忆馆、乡土技艺农创馆、乡村文化体验区星罗棋布,闲置的春风小学改为春风研习所,集中展现该村风貌文脉及乡土风情、发展变迁,村里儿童游乐和老年健身设施一应俱全。  通过“政府+公司+村集体+农户”模式,双城村实现“三盘活促三变”,即“盘活闲置资产、盘活沉睡资源、盘活富余劳动力”,实现“资产变资本、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公司+村集体+农户”的合作方式,建成蚕桑及蔬菜基地近700亩,实现“土地流转有租金、就近务工有薪金、集体经济有分红、个体经营有收入”等多重收入。产业规划的实施实现了“建一个项目、兴一片产业、富一方百姓”。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12-18
(蒲训训 记者 常艰) “洪雅是个好地方。”近日,走进眉山市洪雅县,项目建设火热、产业蓬勃发展、乡村生态美丽、人民安居乐业……长期以来,洪雅致力于探索生态文明发展之路,坚持做绿色发展的践行者、先行者,对“美”的追求从未停止,“绿色”“生态”成为社会生产生活高频词。如今,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宜居宜业宜游宜养、养人养心养身养神的目标逐步变为现实。“生活在美丽洪雅就是幸福”,正从一种执政理念转化为广大群众的切身感受。洪雅之美  美在城市品质高品质城市生活,既是时代之需,也是民心所向,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被誉为“绿海明珠”“天府花园”的洪雅,森林覆盖率超72%,负氧离子平均浓度达国家Ⅰ级标准,青衣江水质常年保持Ⅱ类,空气优良。今年7月,洪雅成功入选2023“中国最美县域”。坐拥优良的生态资源,洪雅尊重自然,坚持品质为要,将“崇山 尚水 习养 兴业”的康养产业城市精神融入绿色高质量发展,成为城市品质提升的基石。城市公园 (尹霜林 摄)擘画蓝图、立柱架梁。洪雅围绕宜居宜游的休闲养生之地、山水田园环绕的森林城市建设目标,满足市民娱乐休闲,惠及广大市民的城市公园纷纷开工建设,“引青入城”、田锡水景公园、龙吟滩湿地公园等一个个集生态修复、市民休闲、文化传承于一体的“城市绿心”释放出澎湃活力。2023年,总占地面积约35亩,总投资1000万元的滨江城市公园开工建设,即将建成投用。人行其内,移步换景。功能各异的城市“绿肺”让生态家园触手可及,家门口的公园持续完善城市功能,不断彰显“山水洪雅·中国养都”城市特色。城市公园的建设,让这处山水家园更显秀丽。同样,涵盖小区道路、雨污管网、供排水、供电、供气、绿化、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人居环境和提升城市品质的民心工程——老旧小区改造项目的稳步推进,让城市“颜值”更高、气质更佳。2020年,洪雅老旧小区改造项目涉及建筑面积近20万平方米,受益居民2041户;2021年,改造涉及总建筑面积约20.29万平方米,59个小区共1854户居民受益;2022年,洪雅20个小区完成改造,760户居民受益;2023年,涉及26个老旧小区907户居民的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全面完成。旧貌换新颜,市民生活的一方天地变了模样:路平了、院净了、地绿了、城美了……蓝图变实景,城市生活品质的提升,更清晰地看见市民幸福的模样。洪雅之美  美在多彩乡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人们对生态美丽家园深切的期待。优渥的自然环境孕育出洪雅各具特色的和美乡村。近年来,洪雅坚持以城带乡,融合发展,深入推进“美丽洪雅·宜居乡村”建设,农村生活环境持续提升,乡村面貌焕然一新。这些风貌各异的乡村与自然相融共生,多姿多彩的美丽乡村让山水洪雅气象万千。在第三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青杠坪村,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干净、方便、富裕的现代化农村让当地群众感受到了和美乡村带来的便利。产业路建设、“厕所革命”、农村供水和污水治理、燃气主干管敷设、路灯亮化、垃圾处理……一项项惠及群众生产生活的暖心举措,正是每一个当地人都能感受到的巨大变化,都是触手可及的幸福生活。 青杠坪村 (蒲训训 摄)路宽了、灯亮了、村子整洁了……持续提升的“颜值”不断刷新着人们的生活品质。近年来,洪雅把美丽乡村建设视为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将其贯穿到县委、县政府工作的方方面面。在乡村“颜值”提升的同时,承载着情感寄托的乡村文化,也被进一步挖掘。今年暑期,中国“传统村落”瓦屋山镇复兴村人流如潮。风情满满的村民青羌文化表演、天南海北皆客人的篝火晚会、逍遥自得的凉爽农家乐、茶香四溢的高山老川茶基地……丰富的旅游场景让远道而来的游客乐此不疲。火爆的景象是洪雅对乡村传统文化的保护和挖掘的最好印证。宽阔平坦的道路延伸至这处藏在深山里的“世外桃源”,各家庭院在政府的帮助下升级成农家乐、民宿,流传千年的“羌风楚韵”在政府的保护下大放光彩。近年来,洪雅大力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挖掘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守住文化之“魂”,不断增强传统村落内生动力。乡村,承载着洪雅人的历史记忆,寄托着洪雅儿女的乡愁。在“美丽洪雅·宜居乡村”建设下,处处皆景的美丽整洁乡村随处可见,实现了见人、见物、见生活,村里不仅留下了当地人,也留下了远方客,留住了人们的乡愁。洪雅之美  美在秀丽景区洪雅美,美在天地山水间。“胶西高处望西川,应在孤云落照边。瓦屋寒堆春后雪,峨眉翠扫雨余天。”穿越历史的时空,瓦屋山是北宋大文豪苏轼记忆中的乡愁。千百年来,许多文人墨客在洪雅山水间留下了诗篇和足迹。钟天地之灵秀,蕴山水之华英。走进大美洪雅,七山两水一分田的地形地貌,孕育出千姿百态的秀丽景色。洪雅,青山叠翠,碧水生烟。在这里,可以在云上瓦屋·最美桌山,畅游“水的世界、洞的天下、花的王国、雪的摇篮、云的故乡、动植物的博物馆”。可以在烟雨柳江,体验百年老宅曾家园、川西风情吊脚楼、亲水临河古栈道、百年民居汇老街、禅修光明寺、千年古树等特色景点,放空自己,做个贤人。在四川最美森林康养基地玉屏山景区,感受康养“林”距离。在天府水天堂·人间槽渔滩,触摸佛国千塔,领略满湖烟波,寻觅雄峡茂林,邂逅飞瀑银泉。在七里坪,漫步森林养生禅道,打卡溪谷栈道,体验温泉、漂流、露营等多种游玩项目,在康养自然环境中寻得养生之道。如画的风景,静静地散落在洪雅各地。进入新发展阶段,立足优质景区资源,围绕“以文塑旅、以旅彰文、高品质建设文旅强县”目标,洪雅不断丰富旅游业态,努力探索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的新赛道,让景区成为洪雅绿色经济发展的“引擎”,赋予了景区更多的意义。航拍柳江古镇 (杨静波 摄)2023年3月,柳江古镇景区“阳春三月季·国风游柳江”春季系列活动暨汉服花朝节圆满落幕。9月,“桂香巴蜀·月映柳江——我们的节日·中秋”四川省示范活动暨柳江古镇首届明月节盛大启幕,通过情景舞蹈、情景剧、杂技等多种形式寻觅东坡身影,展现柳江神韵;11月,柳江古镇景区成为“四川广播电视台影视剧拍摄基地”,是全省首个以A级旅游景区为主体的影视拍摄基地。这些有特色、有亮点、有新意的系列产品,让柳江古镇景区名声大振,涌现出“夜经济”“国风游”等消费场景,景区旅游业态日趋丰富。今年8月,玉屏山首届森林音乐节盛大开幕,多支知名乐队登台表演。音乐节通过多元化、优质化的音乐演绎,全力打造出“音乐+旅游”的特色文旅IP,全方位推动本地文旅深度融合。以“森林+古镇”为主题,涵盖森林浴养、森林食养、森林药养、古镇怡养、文化体验等一系列森林康养产品的柳江玉屏旅游度假区入选四川省新一批省级旅游度假区名单。近日,2023年瓦屋山冰雪嘉年华正式启动,推出雪地娱乐项目、刺激的雪地运动、惊喜的节庆活动。活动的开展,进一步刺激了冬季文旅消费市场,提升景区影响力。如今的洪雅,随着景区业态不断完善,文旅市场活力不断被激活、潜力不断被释放,更多优质旅游产品涌现,而游客的良好反馈让这条“文旅融合”“农旅融合”等模式的探索之路越走越宽。青山常在、绿水长流,产业发展、人民幸福,这就是今日之美丽洪雅。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3-12-15
(魏兰 记者 常艰)近年来,眉山市洪雅县余坪镇黄里村以打造“中国藤椒第一村”优质藤椒产业园区为主要抓手,以产业激活土地要素,助推特色产业深化发展,筑牢城乡融合产业基础。经过一个热闹的藤椒采摘季,如今,黄里村藤椒产业园进入冬季“蛰伏期”,一株株藤椒树静静生长,蓄积力量。这个占地1500亩的藤椒产业园自建成以来,改变了过去荒山、撂荒地的无收成状况。藤椒产业园“我们在这里做工,每年能挣几千、万把块钱,既增加了我们的收入,也让土地有人种了。”黄里村村民刘洪文高兴地说。据了解,依托藤椒产业园,黄里村“两委”牵头成立了洪雅县观子门种养专业合作社,吸纳脱贫户在内的152名群众入股,建成市级藤椒示范园,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加19.1%。同时,黄里村借助藤椒产业园搭建起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平台,与洪雅藤椒加工龙头企业幺麻子食品公司建立合作关系,以合作社为经营主体,进一步完善农企利益联结机制,共同推进藤椒种植示范园建设,带领村民抱团发展藤椒产业,每年为村民带来土地流转收入120余万元、提供园区务工岗位约200个、年务工收入80余万元、年种植收入200余万元。为全力打造现代藤椒产业园区,黄里村还多渠道、全方位夯实硬件基础,改造园区生态停车场,高标准规划建设园区产业通道、排灌设施、蓄水池建设等项目,打通园区发展各项硬件“关节”。“我们从2019年开始,在黄里村承包土地种植藤椒,发展藤椒产业,当地各类基础设施也不断给我们带来方便,像水肥一体化就方便了我们施肥灌溉,道路硬化施工也让我们的农资、肥料、果子运输更加方便。”黄里村藤椒产业园区业主王文勇表示。近年来,黄里村大力实施“椒香四溢,醉美黄里”工程,以产业发展带动城乡融合。以打造“中国藤椒第一村”优质藤椒产业园为目标,突出标准化、规模化,完成绿色产品基地认证,辐射带动全村藤椒、水果种植3000余亩。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专业合作社5个、家庭农场43个。创新利益联结模式,采取“公司+专业合作社+农场主+农户+村集体”的模式,通过“五统一”管理模式,实现农户、业主、村集体经济效益稳步提升。“在没有打造藤椒园区之前,我们这儿荒山、馒头山多,效益低下甚至没有效益。而且,农村老龄化也越来越严重。在打造园区过后,第一是解决了土地谁来种的问题,第二也解决了老百姓务工的问题,老百姓在土地流转上有一笔土地流转费,还就近解决了务工。”黄里村党总支书记曾强军介绍,“黄里村‘两委’在打造藤椒园区的契机下,成立了一个观子门种养专业合作社,在发展村集体经济上也下了一番功夫,每年藤椒园区总收益的3%作为壮大村集体经济,村集体经济壮大了,基础设施方面也得到了很好的改善。”下一步,黄里村将持续深化“党建引领、村企共建、农户参与”模式,积极谋划藤椒产业深化发展,着力藤椒产业提档升级,延伸产业链条,探索“种、产、销”为一体的产业发展模式,打造“黄里品牌”,扩展藤椒产品市场,助推农户收入增加、集体经济增长,助力乡村振兴。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3-12-15
宽敞整洁的柏油马路、别有风情的民族风路灯、白墙粉刷装饰的房屋、远处连绵起伏的青山、近处奔涌翻腾的大渡河……这是如今金口河区和平彝族乡解放村移民新村的真实写照。   为切实推进金口河区移民后期扶持工作,近年来,和平彝族乡以移民后期扶持项目建设为载体,坚持村民“统规自建”的原则,紧紧围绕住房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环境卫生建设、社会公共事业建设、村级组织建设、支柱产业建设、绿色能源建设,努力打造“设施完备、环境优美、特色鲜明、生活富裕、乡风文明”的移民村寨。据了解,和平彝族乡解放村二组人居环境整治项目为期5个月,项目建设内容包括新建硬化公路0.26公里,房前屋后美化绿化2000平方米以及安装路灯45盏等,计划总投资约为182万元。目前,该项目已全部完工。 “这几年受惠于好政策,村里变化很大,房屋帮我们粉刷了、道路给我们修通了、路灯为我们安起了,瞧瞧我们移民后的新生活,简直太棒了!”解放村2组村民余天才激动地说道。“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属于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纽带和关键性因素,对于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项目的建成,会进一步方便移民群众出行,改善移民群众居住环境,提高移民群众生产生活质量,增强移民群众自我发展和自我管理能力,助力乡村振兴。”该项目主要负责人、区水务局副局长张云华说道。近年来,这片广袤乡土正悄然发生蝶变,呈现出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画卷。移民群众的幸福感、满足感和获得感得到了整体提升,大家正朝着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齐头迈进。(供稿:金口河区融媒体中心 田米)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3-12-14
(陈珮云 记者 陈连波 摄影报道)南江县关坝镇小田村,背靠光雾山景区,海拔1200米左右,典型的边远高寒山村,如何实现乡村振兴成为了小田村面临的一道难题。日前,“奋进新征程 三十正青春”2023“网眼看巴中”助力乡村振兴走进南江县小田村,十余名媒体记者和网络达人一起探访了这个偏远山中的村子,看小田村如何通过产业发展实现乡村振兴。活动合影产业兴旺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近年来,立足本土优势,小田村大力发展肉牛养殖业,带动村民在家门口创业就业、增收致富,助力乡村振兴。此外,村里传统的蜜蜂养殖业也得到了极大提升。肉牛养殖做强“牛”产业 画好产业发展“同心圆”小田村有养牛的传统,以前几乎家家都养着两三头牛,但散养模式成本高,效益并不理想。为带动村民养牛,帮助解决“不会养、不敢养、不好卖”的难题,小田村探索采取“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方式,肉牛产业也呈快速发展态势。2016年,村里注册成立犇犇肉牛养殖合作社,利用党员精准扶贫示范工程专项经费13万元并自筹30万元作为启动资金,整合资源,建设标准化养牛场地,推动养殖产业规模经营、抱团发展。“这几年通过‘借牛还牛’经营模式,引进西门塔尔、夏洛莱良种肉牛,群众养殖成本降低、生长周期缩短,收入比过去翻了一倍。”谢华高是小田村一名老党员,犇犇肉牛养殖合作社具体经营人,也是闻名巴中、汉中两地的养殖经营大户。近年来,在自己致富的同时,他还教授乡亲养殖技术并帮忙销售,强力推动小田村肉牛产业发展,帮助村民增收致富。“养殖经验更足了,收入也越来越好。”谢华高表示,接下来将继续扩大养殖规模,探索一条可以带领更多群众规模化发展、多元化致富的新路子,让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在小田村徐徐展开。“近年来,全村肉牛养殖500余头,带动37户村民致富增收200多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5万多元,为推进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小田村党支部书记严仕平高兴地介绍道。何光信养的蜂养出好“蜂”景 拓宽乡村振兴致富路“这是我们今年的蜂蜜,有一部分已经被预定了。”走进村民何光信家中,四十多个蜂箱有序地摆放在屋檐下、田地里。从院子里向外看,植被覆盖率高的山林,阳光洒在树叶上闪闪发光。“小田村的蜜源植物从春到秋交错开花、衔接不断,为蜜蜂的生存繁衍提供了理想场所。”小田村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当地村民自古有养蜂的习俗,具有丰富的养蜂经验。同时,林蜂养殖不争田、不占地、周期短、见效快,既充分发挥蜜蜂对生态的修复作用,又能获得较好的养殖效益,实现林业和养蜂业双赢的目标。作为村里的养蜂大户,何光信四处学习养蜂技术,学成归来后为村民提供免费指导。他告诉记者,想要实现共同致富的甜蜜梦想,需要让村民从产业发展“旁观者”变成“参与者”,让“小作坊”变身“大产业”,打通一条养蜂致富之路。近年来,小田村依托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养蜂产业,引导村民加入到蜜蜂养殖队伍中,让村民在家门口就实现就业、促进增收,让小田村发展步入快车道,让老区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殷实、更为富足。小田村助农好“钱”景 网络达人现场直播售蜜“我们这里地处光雾山,山区几乎无污染,采花的数量不多品种却多,蜂蜜的营养物质特别丰富。纯正野生土蜂蜜,一年只采一次,口感非常甘甜!”活动现场,巴中市委宣传部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刘华又一次当起了“推销员”。在小田村,村民几乎家家都养有蜜蜂,每年多的能采蜂蜜三四百斤,少的只有二三十斤,如何销售却成了刘华的“心病”。刘华曾联系过几家蜂蜜生产企业,但由于总产量较少,统一收购价格又偏低,无奈只能作罢。为此,刘华每年都通过“朋友圈”发动同事朋友帮助村民售卖蜂蜜,也发动村民通过各种方式售卖,但依然还有不少蜂蜜待售,“去年全村还有大约300多斤蜂蜜没有卖出去,今年估计要采2000多斤。”“我们都来帮帮忙!”得知这一情况,网络达人们马上拿出手机打开直播,并摄制视频通过自己的新媒体账号发布。当天,便有不少网友咨询,帮助村民卖出蜂蜜60多斤,收入近5000元。“接下来,我们将会持续关注,加大宣传力度,帮助村民售卖蜂蜜等土特产,助力小田村实现乡村振兴。”参加活动的媒体和网络达人们纷纷表示。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3-12-14
(四川农村日报讯 叶昌荣 文/图)冬意渐浓,宜宾市翠屏区金秋湖镇茶乡村依然满目绿意、活力四溢,一片片生态茶园仿佛一幅幅绿意盎然的画卷,展现出农业发展的无限潜力。  12月12日,在茶乡村三产融合产业园的民宿内,村民们正忙着为游客们灌制腊肉、香肠,准备丰盛的佳肴。有山、有水、有茶园……山野之间,园内民宿的生意一直很红火,尤其在节假日和周末,常常出现一房难求的情况。在茶乡村民宿工作的村民,正在为游客们灌制腊肉、香肠。  茶乡村三产融合产业园不仅有民宿,还设有现代化茶园、养猪场、水产养殖等农业项目。这些多元化的产业布局使得三产融合产业园能够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高整个产业园的效益和竞争力。  在三产融合产业园的一角,笔者遇到了一位正在忙碌的村民。她告诉笔者,她现在在民宿务工,一个月有3000元的稳定收入,再加上家里茶园茶叶种植收入,年收入有4万余元,不再需要到外面打工,可以更好地照顾家庭和孩子,真正在家门口就业。  据了解,茶乡村村小撤并后,村小资产闲置。于是茶乡村引进云瑞公司整合相关资金,先后实施茶乡村三产融合示范园旧楼改造工程、三产融合发展示范园建设项目、茶乡村农旅融合建设项目,打造了集茶叶种植、水产养殖、餐饮民宿、休闲旅游为一体的综合农文旅项目,盘活了闲置资产。目前该项目的餐饮、民宿,已带动周边20余名群众就业,人均年增收1万余元。  “现在我们村可以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茶乡村党总支书记刘小进是土生土长的茶乡村人,谈起村上的变化,颇有感触。“去年我们村集体收益有15万元。”刘小进说,为让村民日子过得更好,村上以集体资源入股到茶乡村三产融合产业园,每年都能参与企业的分红,为村民增加收入。  三产融合产业园负责人表示,选择茶乡村发展,是因为当地交通便捷,风光秀美,产业基础好。他说,园区将分期投资6000万元,分三期分步实施,建成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现代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区。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12-14
(董丹 记者 李全民)当下,正值黄茶、核桃、脆红李、油橄榄等产业管护季节,在旺苍县普济镇的产业园区、田间地头,农户们忙碌的身影处处可见;走在乡间路上,秀丽的村域风景、繁忙的产业园区、干净整洁的道路、错落有致的屋舍......一幅村美民富产业旺的秀美画卷正在这片大地上徐徐展开。普济镇位于旺苍县东部,这里资源禀赋优渥、交通四通八达、工业活力旺盛、农业生机蓬勃,是旺苍工业重镇、产业强镇。环境治理乡村美清晨,寒风凛冽,浓雾笼罩着整个村庄,这时中江村保洁员熊新忠已经拿着扫帚、铲子,推着垃圾车,来到村头,开始了一天的保洁工作,他主要负责中江村3组到文家岭的环境卫生。“作为保洁员打扫卫生、爱护环境是我的职责,每次看到村子干干净净,整整洁洁的,村民住着舒服,我的心里也是高兴的。”熊新忠说。在普济镇,像熊新忠这样的保洁员有111人,他们每天行走在村里的各个“脏乱差”角落,维护着整片区域的环境面貌,为广大村民提供了一个干净舒适的环境。“今年来,我们以和美乡村建设为目标,充分整合党员干部、志愿者、保洁员等力量,大力实施百村万户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深入开展‘厕所、垃圾、污水、家庭卫生’四大革命,及时将群众生活生产中产生的垃圾、污水进行处理,切实提升了全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和村容村貌。”普济镇环境卫生分管领导何显著说。近年来,普济镇紧抓乡村振兴契机,对1028户村民家中的厕所进行了改厕,规范建立2-3立方米化粪池,以此满足平时污水处理需要;并对150户村民的庭院进行了庭院靓化改造,使村庄更加整洁有序、美观大方;同时镇里还建有一座污水集中处理站,污水处理能力平均每天达600吨,满足了全镇污水集中处理需求。走在村中,不时见到路边的垃圾箱体。正巧碰到大营村的垃圾处理人员侯本寿开着回收车来转运垃圾。“为了时刻保护村里的环境卫生,我们现在每天早上都会来转运垃圾,以免垃圾‘爆仓’。”侯本寿说,现在垃圾处理已形成了村转运、镇处理的模式,“过去垃圾围村的现象没有了,乡村越来越美丽了。”产业融合村民富年关将至,走进普济农贸市场,各式优质的农产品琳琅满目,新鲜的白菜,清脆的莲藕,热腾腾的酸菜,口感甜腻的蜂蜜,品质优良的藤椒,正宗的橄榄油,色泽鲜嫩的猪肉、牛肉、羊肉......摆满了整个摊位,叫卖声、吆喝声、讲价声,在热闹的集市里,听着格外有味儿。“这些猪肉都是来自本地养殖场,经过质量检测,每天现杀现卖,保证客人买的放心吃的舒心。”猪肉商贩说。据悉,普济是工业强镇,为解决产业单一、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近年来,普济在推动发展时更加注重产业融合,大力发展粮油、黄茶、畜牧、藤椒、蜂蜜、核桃、脆红李等产业,全力打造龙池-清江4500余亩茶旅融合示范园区;现目前种植黄茶6000余亩,建有“葳蕤”藤椒园区1家、核桃产业基地1家、油橄榄基地1家、脆红李产业园区1家、大型养殖基地20家,建成高标准农田400余亩,在优化全镇产业结构的同时,也让老百姓有了留在家乡致富的念头。逛完市场,走进“普济太安鱼”餐厅,香味四溢,座无虚席,老板正端着一盘“太安鱼”从厨房里走出来。“我们家太安鱼可是普济一大特色,每天都有镇外县外的客人专程来光顾,回头客很多,而且现在有很多村民愿意留在本地工作,镇内的人气越来越足,我们的生意也来越来好了。”杨虎说。除了“普济太安鱼”,这里还有“卤一手”“清真全牛宴”等特色美食,也有“美丽乡村”等农家乐,还有烧烤、火锅、麻辣烫、火烧馍等地方小吃。“通过产业融合发展,村民有了务工、房屋租金、土地流转金、产品销售等多种收入,看到了乡村发展前景,更加愿意留在家乡了;同时也有很多村民自愿加入到产业发展和餐饮服务行列中,当起了致富‘带头人’。”清江村党支部书记何静说,“村民增收渠道增多,日子越来越有奔头,也越过越红火了。”挖掘特色产业旺冬季管护是林业产业安全越冬的重要一环,走进旺苍县普济镇清江村油橄榄种植基地,一幅生机勃勃的“冬忙图”尽收眼底,村民们正在技术人员的带领下进行油橄榄冬季管护工作。“冬季是油橄榄管护的最佳时期,为了来年产业增收,大家在施肥时,尽量施有机肥,以便改良土壤、增加养分;修剪树木时,要注意修掉枯枝老枝;同时要注意病虫害防治,要对整个园区进行杀菌消毒。”农业技术人员苏文雄说。清江村油橄榄种植基地占地300余亩,从当年十月到第二年春天均是油橄榄管护的季节。通过冬季管护,该村油橄榄产量呈逐年递增的趋势,今年橄榄油采摘约5吨,产值达80万元。同时,该基地套种了川芎、芍药等药材和大豆等粮油作物,提升了油橄榄基地的价值,为老百姓铺就了可持续发展的致富道路。“这段时间,不仅油橄榄要进行管护,核桃也进入了冬管期。”农技人员吴俊说。普济镇黄花山核桃专业合作社是旺苍县最大的核桃专合社,现有核桃种植面积6390亩,建有黄花山示范园区2000亩、核桃育苗圃80亩、核桃采穗圃100亩。该园区通过建立“专合社+基地+农户”的林业产业经营模式,带动当地2000余户农民以全托和半托形式发展核桃产业,户均核桃增收1500元以上,真正让核桃成为当地村民的“致富果”。在普济镇,除了油橄榄、核桃等特色产业以外,还有脆红李、猕猴桃等特色水果产业。上午,走进普济镇秀海村脆红李产业园区,园区负责人杨永德已经在指导农户们进行病虫害防治、修枝等工作了。据悉,普济镇秀海村脆红李产业园区占地500余亩,今年产量达225吨,销售额达到120万余元,带动周边村民120余人就业,实现了“联农带农”机制,充盈了村民的“钱袋子”。“我们在大力发展脆红李时,还积极培育了本地‘半边红’品种,该品种的特点就是‘一半红一半绿’,果大、脆甜、汁浓,而且管理成本低,销路广、收益高,现在该品种已成为了普济一大特色。”园区负责人杨永德高兴地说。如今,放眼普济这片充满希望的沃土,村子“美”了,产业“旺”了,村民“富”了,乡村振兴的美好愿景正在不断探索和实践中一步步成为现实。下一步,普济镇将持续聚焦环境治理、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工作,不断提高为民服务水平,提升村民幸福指数,让村民过得更好。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3-12-13
(张娟 廖辉 记者 闫新宇 张恭浩楠)乡村小路蜿蜒盘绕,将村村户户紧密相连;农家小院干净整洁,与远山青黛相映成辉;农业特色产业蓬勃发展,从多点开花到遍地结果……循着乡村振兴的脚步,绵竹大地展现出一幅产业兴旺、环境优美、邻里和睦的“诗意图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任务。近年来,绵竹市锚定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目标,聚焦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目标、更有力的举措,在夯实乡村振兴基石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步伐。经统计核定,绵竹市2023年前三季度一产增加值实现31.8亿元,增长4.6%,增速位列德阳第一。高标准农田建设筑牢乡村振兴“耕”基自11月以来,位于孝德镇毫照村的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现场一派繁忙景象。挖掘机、推土机等大型机械来回穿梭进行路基作业,施工人员协同合作,忙着打点放线、平整土地。看着一块块零散的土地即将变成肥沃良田,村民们喜上眉梢。毫照村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项目包括田形调整3400余亩,新建、整治排灌渠33千米,配套渠系建筑物651座,田间道路整治19.7千米,配套设施606处,整个项目建设工期为120天。毫照村党支部书记吴江告诉记者,以前的田地都是小块分散,旋耕机、收割机等大型机械使用不方便,高标准农田项目建成后,将进一步改善当地农田基础生产条件,破解农业发展资源瓶颈,促进小田变大田,还能吸引更多的人才回村发展,为乡村振兴、强村富农蓄能助跑。在剑南粮油现代农业园区内,道路宽阔笔直,一望无际的农田一直蔓延至视野之外。田边随处可见小气候监测设备、排灌系统。阡陌交通、田地成方、旱能灌、涝能排、沟相通、渠相连,高标准农田建设在这里有了清晰的模样。据绵竹市农技推广中心副主任、高级农艺师吕兴平介绍,结合中央提出的开展新一轮新增千亿斤粮食建设项目,绵竹以规模升级、品质升级、设施升级、产业升级为导向,通过集中连片推进“五网”配套和“三化”联动建设,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目前已建成园区高标准农田24500余亩,有效推动了全市粮食稳产增产,助推乡村振兴快速发展。产业发展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产业兴旺是解锁乡村振兴的“关键密码”。今年以来,绵竹市各镇(街道)紧扣市委“三五三三”发展思路,通过党建引领树品牌、抱团发展强产业、创收增效促发展,做足乡村振兴“成色”,绘出三产深度融合新画卷。11月28日,川青铁路青白江东至镇江关段正式通车,结束了绵竹不通动车的历史。紧邻绵竹南站的孝德镇年俗村,也迎来了旅游发展的新机遇。早饭过后,民宿“全秀拾光”的经营者张应全便开始打扫房前屋后的环境卫生,为游客营造舒适干净的入住环境。“我以前是开出租车的,搬迁住进年俗村后,我家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张应全说,他做梦都没想到能住进这么好的小别墅,过上了让城里人都羡慕的美好生活。乘着村里旅游发展的契机,他将家中闲置的四间房收拾出来做起了民宿,每年都能增加几万元的收入。“如今越来越多的村民都享受到了旅游发展带来的福利。”年俗村党支部副书记雷振兰告诉记者,依托独具特色的村庄院落和良好的区位优势,村里整合资源开发了旅游、观光、住宿服务等24类经营项目,深入挖掘年俗、年趣、年味的文化内涵,打造一站式年文化休闲旅游度假区。同时,由村集体做给村民看,到村集体带着村民干,成功探索“一干两支多元”的发展模式,集体经济收入实现从0至100万元的重大突破。绵竹产业兴旺的背后,也吸引了更多“新农人”回归田园,扎根农村。 “今年是我入乡创业的第6个年头,在这里,我们公司成功培育出世界第一个红肉猕猴桃四倍体品种。”2017年,陈元汉从美国大学毕业后毅然回到农村创办了四川山牧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开始规模化种植猕猴桃。“我们是从2018年开始实现量产,今年我们实现了猕猴桃总收成100万余斤,销往北京、广东、浙江、重庆等地。”陈元汉表示,作为一名“新农人”,不仅要自己过上好日子,更要带动村民一起致富。随着猕猴桃产业园种植面积的扩大,陈元汉的公司已为当地创造出300多个就业岗位,6年间帮助解决了超1500人次的就业问题,用智慧和汗水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近年来,绵竹市通过加大政策扶持、深化科技服务、强化平台建设,助推农业园区提档升级和农业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在乡村发展中,绵竹市始终坚持把人才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奠基工程和动力引擎,以乡情链接为纽带,筑巢引凤纳英才,积极搭建平台载体,实现以产业发展带动群众就业,探索出了一条“乡贤+产业+群众”的发展新模式,激活了乡村振兴的“一池春水”。村美民富产业兴。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绵竹的一个个小村庄正在经历华丽蜕变,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和美乡村“集群”正在加速形成,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与日俱增。(图片来源:绵竹市融媒体中心)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3-12-13
(四川农村日报讯 蒲训训)初冬,走进眉山市洪雅县槽渔滩镇,不远处的群山倒映在清澈的青衣江水中,涟漪轻漾,呈现出湖光山色的唯美景象;整洁的民居掩在葱郁的树林中,恬静优美;一条条平坦的乡村小道犹如丝带,将民居串起来。  槽渔滩镇位于洪雅城西约30公里,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为洪雅历史名镇、农业大镇、旅游乡镇。  12月6日,笔者走进该镇,感受到的是该镇干部群众围绕产业兴、乡村美、百姓富的“奋笔疾书”,感受到该镇一个个富含新意的“小故事”,正汇聚成乡村振兴的“大文章”。路宽:群众出行“闹心”变“顺心”“以前,下雨天的时候,这路坑坑洼洼的,跟‘搓衣板’一样。电线杆子上全是密密麻麻的线路,乱糟糟的。”提起过往,当地群众诉苦不断。  过去,场镇道路狭窄,车多人多时拥挤不堪,给群众出行带来极大不便。“闹心”的出行环境一直被诟病。今年3月,为了加强场镇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群众生活环境,槽渔滩场镇改造项目开始施工建设。  建设过程中,道路按照城市次干路、双向两车道标准修建,排水、照明、交安……各项功能性设施一一对应安装到位。经过半年施工,项目于10月竣工。  12月7日,在新建成的道路上,笔者看到,为更好提升群众满意度,在道路一侧规划建设了非机动车车道,建设了车位,并对道路两侧进行了绿化。  “不仅是场镇道路,我们对关顶村、龙溪村、玉岚村、文山村等村(社区)也进行了道路提升改造,还对河堤进行了修复,让群众出行与休闲散步去处更多。”槽渔滩镇镇政府分管领导介绍,“近年来,我们通过乡道、村道建设改造,打通出行‘瓶颈路’,畅通发展‘快车道’,让乡村经济发展点汇聚成全镇高质量发展的蓬勃能量。”村美:百姓生活焕新更舒心  近期,槽渔滩镇党委政府组织开展的2023年度“美丽庭院”评选活动在2个社区4个村火热开展。  “我家院坝干净”“我家有特色,种了菜还栽了花”……每当工作人员入户实地评价时,当地群众都会抢着推荐自家院子。经过严格评比,最终,80户洁净如新、各具特色的农家小院成功入选年度“美丽庭院”。  “我们每年都会评选‘美丽庭院’,以此激发群众参与环境卫生提升的能动性和自豪感,形成‘人人想评、户户争评’氛围,发动群众积极改善人居环境。”槽渔滩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负责人任玉菲介绍,“评选组还将‘和美邻里关系’纳入评选条件,实现了从‘环境美’到‘风尚美’的延伸。”  如今,该镇各地道路整洁通畅,房前屋后规范有序,村庄环境焕然一新,俨然一幅“和美乡村”美丽画卷。民富:乡村经济“业兴”换“安心”  在槽渔滩镇兴盛社区里的洪雅县京果园食品有限公司,笔者走进生产厂房,看到工人们正忙着加工甜品、米花糖、小米酥等产品。  这是一家社区集体经济合作企业。上个世纪中叶,该公司还是一个家庭小作坊,户主以自家房屋为场地进行月饼生产。为扶持地方企业发展,槽渔滩镇主动对接企业,通过村集体入股,盘活闲置资产,探索“集体出地+企业修房”模式,解决企业发展问题。  这一“妙招”让京果园食品有限公司寻求规模发展的难题迎刃而解。  盘活的不仅是闲置的资产,还有村集体经济活力。随着村集体的入股,当地的剩余劳动力也得到了就业机会。就近进企务工收入+集体入股分红,让村民的腰包“鼓”了起来,村集体经济发展也进入良性轨道。据统计,投产至今,该企业为社区解决就业岗位80余个,预计今年村集体经济收益10万元以上。  产业兴则乡村兴。在槽渔滩镇,围绕产业发展,聚焦民生项目,发展思路越来越清晰。  “只有产业兴,我们的农村才能‘活’起来,老百姓才能富起来,才能共享发展成果。”槽渔滩镇党委负责人说,随着产业的发展兴盛,在乡村振兴的舞台上,槽渔滩镇可供挖掘的要素非常多,未来大有可为。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12-13
(四川农村日报讯 陈小芳)迎寒生长的庄稼、绵延起伏的茶园、整洁优美的村庄、溢满幸福的笑脸……初冬时节的高县,一幅粮仓满、产业兴、乡村美、百姓富的美丽画卷正在1323平方公里土地上徐徐铺展。农旅融合。岁物丰成仓廪实  冬阳暖人。正在晾晒冬大豆的高县来复镇石梯村3组村民杜付南脸上写满丰收的喜悦:“我种了3亩多‘冬豆’,‘干货’都有1000多斤。”  “今年,全镇种植大豆1.29万亩,产量2000余吨。”来复镇农技中心主任邓纯辉介绍,今年,该镇继续把粮食安全放在首位,全镇粮食播面共9.5万余亩,预计产量3.76万吨。其中,水稻最高单产达650公斤。  仓廪实,天下安。今年,高县全面筑牢全年粮食安全“防线”,继续大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提高粮食产能。加快构建县、镇、村三级田长责任体系,严格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充分调动村民种粮的积极性。立足生产和加工促进农业和互联网融合,加快推进绿色食品精深加工项目建设,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业企业做大做强;积极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产业强镇、省星级园区和县域粮油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组建科技服务队伍开展农技服务提高种粮科技含量,持续加大农机具的推广力度,推进良种、良机、良壤、良法、良制“五良”配套,强化农机、农技与农户深度融合;统筹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广粮经统筹、粮经复合、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稻虾养殖、稻鱼共生等模式,实现“一地多收”,全面提升粮食综合产能。今年,高县全年粮食播面69.8万亩以上,预计产量26.7万吨以上。  截至目前,高县已打造粮油现代园区5个、万亩高产示范片1个、“吨粮田”千亩示范片13个,推广优质粮油品种10个,建成高标准农田49万亩。全县小型农机普及率达90%。标准化生态茶园。产业升级农家富  时下,正是茶园“冬管”期。高县33万亩茶园随处可见茶农忙碌的身影。  “趁天气好,我赶紧‘打理’茶园,力争明年再丰收……”正在茶园为茶树修枝的高县可久镇进步村茶农曹光田说,今年茶叶行情不错,他家的26亩茶园纯收入10万余元。  高县是全国2022年度茶业最具投资价值县域。全县有茶叶经营主体255家,茶农17万余人。今年以来,该县继续优化支持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相关政策,开展茶产业集群建设,推进茶叶深加工扩能技改、提质增效。构建起“茶贸城+龙头企业+茶业公司+茶农”的联结机制,加快茶产业转型升级。全县今年共产干茶3.1万吨,茶业综合产值75亿元。  高县还是“中国蚕桑之乡”,蚕桑是该县的另一农业特色产业。全县现有桑园23.5万亩。今年,全县发放蚕种24.7万张,产茧1.16万吨,蚕农茧款收入6.85亿元,蚕桑综合产值35亿元。  百花齐放春满园。今年以来,高县继续围绕茶叶、蚕桑、酿酒专用粮、林竹、生猪、水产养殖“4+2”农业特色产业,不断优化产业布局,全力打造“蜀山茶海”“蜀南桑海”“粮田桑海”农业园区,不断培育壮大竹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建成投产“鱼米之乡”、可久镇生态渔业养殖基地项目,持续发展壮大特色水产业;推进百村百万生猪种养循环一体化项目建设,加快构建现代生猪生产体系。同时,通过农产品展销、电商销售、直播带货等渠道,鼓起村民的“钱袋子”。  据悉,高县现有竹原料基地29万亩,竹产业年综合产值近20亿元;今年,全县预计出栏生猪48.5万头、能繁母猪存栏3.4万头,综合产值达42亿元;新增稻虾养殖面积4000亩,小龙虾产量260吨。蚕茧丰收。农旅融合乡村美  丹霞绚丽、桫椤摇曳、民居古朴、游客惬意……冬阳下,高县胜天镇安和村一派安宁祥和,生机勃勃。  安和村曾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偏远小山村。近年来,该村通过“村党总支+村集体经济组织+产业大户+第三方技术支撑”模式发展李子1万亩,并借助李花节、电商平台、直播带货等方式,打响胜天“流米李”品牌。依托特色“李产”与“李景”搭建“李平台”,设立“创客空间”,引进外资打造集酒店、农耕体验、真人CS、汽车营地等为一体的休闲度假、森林康养胜地。不断改造景观、美化庭院、升级民宿客栈、创建星级农家乐,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以文促产,以产兴旅,实现从“穷山村”到国家 4A 级景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四川省乡村振兴示范村的华丽蝶变。  安和村的蝶变是高县农旅融合发展的生动画卷。  今年以来,高县着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打造绿色农业大循环发展格局。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厕所革命”和“百村示范、千村达标”工程;提档升级北部文旅康养、中部粮油复合、南部桑茶融合发展三大片区,推动三产融合发展赋能乡村振兴,成功进入2023年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名单。  截至目前,高县拥有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58家,国家4A、3A、2A级景区共6个,宜居宜业和美乡村60个。全县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农村污水治理率、垃圾处理率分别达87%、83.6%、100%。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12-13
(宋林 周辉 记者 汤斌 文/图)简阳市杨家镇互助村四面环水,地貌以浅丘为主,曾经是省定贫困村,如今却已焕发新活力。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近年来,该村依托优质的自然资源,大力发展萝卜、羊肚菌、甘蔗等特色产业,带动村民增收致富,不断开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局面。眼下正是甘蔗丰收时节。近日,记者走进杨家镇互助村,只见一排排粗壮的甘蔗迎风而立,甘蔗叶随风摆动,空气中弥漫着甘蔗独有的甜蜜气息。互助村村民张茂明和工人们在地里忙碌着,将甘蔗拔起、清土、打捆,忙得不亦乐乎。甘蔗丰收图景张茂明曾经是省级建档立卡贫困户,起初因缺乏技术和资金,种了十多年的甘蔗,依然没有摆脱贫困,种甘蔗也成了他心里的一个执念。“我感觉在这里种植甘蔗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张茂明说道。脱贫攻坚期间,在政府精准扶贫政策的帮扶下,他确定了以甘蔗种植为主、蔬菜种植为辅的产业发展路子,成功摆脱了贫困、实现了增收。“通过不断地学习技术,我种植的甘蔗外形和品质都有所提高。但是我的目标是把种植甘蔗作为产业来发展,要人人说好才算好。”张茂明告诉记者。经过多年的摸索,张茂明从甘蔗种植“小白”变成了种植能手,他种植的甘蔗也在周边颇有名气。今年,他种的10余亩甘蔗,根根外形杆长节疏、口感脆甜多汁,周边的村民早早地就到甘蔗地里进行购买。记者了解到,不仅如此,去年,在村两委的帮助下,张茂明又开始学习种植羊肚菌。“去年种了1亩左右,卖了4万多元,利润有2万元左右。”第一年种植羊肚菌就让张茂明尝到了“甜头”,他告诉记者,今年他扩大了种植面积,种了6亩地的羊肚菌。萝卜丰收图景张茂明的产业发展历程只是互助村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的一个小小的分镜头。近年来,互助村通过党建引领,因地制宜,积极引进业主,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种植韩国萝卜1500余亩、塔罗科血橙300余亩、羊肚菌300余亩、大棚辣椒300余亩,为村里提供了400余个劳动岗位,不断夯实村民增产增收基础,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动力。“我们坚持党建引领,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人居环境,科学谋划集体经济发展,做大做强特色产业,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增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杨家镇互助村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魏培彬表示。如今,在这个曾经的省定贫困村,处处都是丰收景象,一幅产业兴、景色美、群众富的美好画卷正徐徐展开。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3-12-12
腾跃 卢思辉 刘鸿铭 (图片由成都市青白江区乡村振兴推进中心提供)  白墙黛瓦的川西民居,画艺装点的童话小屋,镶嵌于田野之中的美丽庭院……在成都市青白江区,一幅幅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画卷徐徐展开。  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指出,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拓展高质量发展空间、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抓手。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重点在县域、难点在乡村。今年以来,青白江区扎实做好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立足“一港引领、双核共兴、四片协同”空间发展格局,大力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融合、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获评2022年度四川省乡村振兴成效显著县(市、区)。青白江区福洪镇三元村清荷园小区。聚力生态宜居 做美乡村环境  初冬,暖阳,银杏叶由绿转黄,湖畔树影倒映水中,青白江区的乡村显得格外美丽。  一处处美景,是该区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缩影。近年来,该区农业农村局、区乡村振兴推进中心探索创新农村拆危治违及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方式,深入实施农村“厕所革命”、垃圾治理、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提升、农业清洁生产、乡村治理“六大”专项行动,港城大道、呈祥大道、大件路东绕线两侧和城厢镇十八湾村刘家巷周边房屋初步实现风格相对统一、色调相对一致、立面相对协调,助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截至目前,该区累计完成拆危治违37万平方米、改造提升农房院落1858户,全区20户以上农民集中居住区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农村生活垃圾收转运处置体系覆盖率和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同时,该区大力涵养乡村生态本底,近三年实现增绿增景1.24万亩,森林覆盖率提升至49.3%。  提升人居环境的同时,如何留住乡愁记忆?青白江区乡村振兴推进中心负责人介绍,该区邀请建筑设计领域专家现场指导,按照“保护传承历史风貌、传统村落和乡土建筑”的原则,结合川西林盘保护修复,分类确定“灰瓦白墙”“红瓦黄墙”两种川西民居风格。  在青白江区福洪镇杏花社区,远山含黛,近水如烟,万亩杏林与整洁的民居交相辉映。  从杏花社区一隅可观青白江区全域。该区坚持规划引领,高标准编制13个镇级、村级片区规划和23个涉及生态环境保护、教育文化设施布局等专项规划,以及“四片协同”发展行动计划、和美乡村建设实施方案,加快推进多规合一、相互衔接,促进港、城、乡协同发展。  擦亮人居环境底色,基础设施建设是关键。该区统筹推进农村路、水、电、气、通信和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新(改)建农村公路122公里,亮化村道150公里,村村通公交和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100%。同时,该区着力提升农村教育、医疗、文化、养老等公共服务设施,获评首批“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青白江片区。聚能三产融合 做强乡村产业  青白江区姚渡镇凉水村,在当地有“生态花果山”之称,龙门桃花沟景区就位于此。  景区内种植桃树、李树、梨树、枇杷树等近4000亩,每年3月春暖花开时,粉红的桃花、雪白的梨花和李花、金黄的油菜花争奇斗艳。到了夏天,满山果园里硕果累累。如今,经过风貌改造后的龙门桃花沟景区,50余家农家乐装饰一新,盛装迎客。  风貌提升了,产业发展也在提速。青白江区强化一产筑基,加快推进“天府粮仓”青白江片区“1个十万亩+3个万亩”现代粮油产业园区建设,建成高标准农田9.9万亩,创建省、市星级现代农业园区6个。同时,该区加力二产提能,推进国际农产品加工产业园核心区建设,茶百道、蜜雪冰城精深加工基地和销售结算运营总部等28个重大项目陆续开工建设、竣工投运,益海嘉里、克明面业等传统加工企业加快转型发展,以丰科高端菌业研发、生产、加工、贸易等产业体系为龙头的“两头在外”国际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成链发展,实现年产值76亿元以上。  如何实现三产融合、联动发展?青白江区乡村振兴推进中心负责人介绍,该区引导玉湖冷链、盒马鲜生等临港冷链物流、国际贸易龙头企业重点下沉“四片”区域,延伸农产品集采集配服务和原料食材资源配置网络;深入推进农业园区、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和特色林盘主动承接港城商务办公、运动康养等外溢配套功能,促进农商文旅深度融合;打造乡村精品研学路线10条,中清云谷大健康产业园、云溪漫谷等22个项目加快建设,“我的田园”综合体、卡尔斯草莓小镇等一批乡村旅游休闲消费新场景加速呈现。  壮大集体经济是推动乡村实现产业振兴的重要抓手。该区探索“产业功能区(园区)+林盘+总部经济”发展模式,在乡村植入商务、会议、博览、办公、旅游等现代功能业态,发展林盘综合体66个,形成了以姚渡镇凉水村、清泉镇五桂村、城厢镇十八湾村、弥牟镇火星村等为代表的一批美丽宜居示范村。青白江区城厢镇贵和上河湾AAA级林盘景区。聚焦共建共享 做优乡村人文  青白江区城厢镇十八湾村,因其地貌有18道自然形成的河湾而得名,今年被评为第三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其“党建引领 文明润心”案例获评第四批全国“文明乡风建设”典型案例。  该村集中打造以成都杯盏时光萤光文化乐园为代表的素质拓展研学基地,引进萤火虫人工养殖技术和团队,建成40亩萤火虫生态养殖基地,打造1800平方米的萤火虫自然科普馆。截至目前,素质拓展研学基地已为1500余组亲子家庭提供科普教育、生态农业展示、人与自然互动、VR沉浸式体验等多项家庭家教服务。  聚力文明实践,厚植文明乡风。青白江区深入实施新时代乡风文明建设“十大行动”,持续深化更高水平的乡村平安法治、移风易俗、家教家风建设,1镇2村入选全省首批乡村文化振兴样板镇、村,创建省级“六无”村(社区)9个。  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指出,要着眼解决管理不优问题促进治理融合,强化党建引领、文明善治和法治保障,以高效能治理促进高水平融合。  青白江区坚持和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严格落实粮食安全、耕地保护党政同责,持续健全“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书记基层党建责任制,完善区委领导、政府统筹、镇村推动、群众主体、多方参与和美乡村建设体制,协同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同时,该区创新治理机制,深入推进数字乡村建设,“一网统管”“一网通享”“一键回应”的智慧治理格局初步形成。全面构建微网实格体系,设置“青松办”驿站47个,延伸便民服务入小区、进院落,2镇7村获评四川省乡村治理示范镇、村。  踔厉奋发新时代,勇毅前行新征程。下一步,青白江区将全力推动项目提质增效,加快催生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新场景,充分激活和美乡村建设新动能,探索实现生态价值转换新路径,进一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让农业强起来、农村旺起来、农民富起来,助力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化成都北部中心加快呈现。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3-12-12
四川农村日报讯 冯津榕 张玖灼 特约通讯员 马发海  “你们遇到困难和问题,可以随时拨打‘连心卡’上的联系电话,也可以扫上面的二维码添加微信说明诉求,我们会尽快解决。”近期,万源市八台镇广大群众陆续领到了一张特别制作的“干群连心卡”,卡上印有多名镇村干部的姓名、职务、电话号码及微信二维码。  通过这张小小的卡片,八台镇真正把群众“找上门”转变成服务“送上门”,群众足不出户便能享受快捷服务,有效推动实现了“服务零距离,群众少跑腿”的目标,让贴心服务直通民心。天池坝村干部在田间地头发放干群连心卡 马发海 摄  八台镇天池坝村的“干群连心卡”发放工作从 11月26日开始,这几天村党支部书记郑先力的电话格外忙碌。“郑书记,我家里有几个灯泡坏了,可不可以麻烦你们帮忙找人来修一下。”11月28日下午,68岁的唐映开老人打来了求助电话。  原来,唐映开老两口如今年事已高,儿子儿媳妇目前都在外务工,家里的灯泡损坏后一直没人维修。领到“干群连心卡”后,唐映开老人便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打了这通电话。不多时,郑先力便和村党支部副书记廖学武一起带着新灯泡来到了唐映开老人家中,把损坏灯泡更换完毕。“太感谢你们了,这下我们晚上再也不怕看不到了。”唐映开老人充满感激地说。  “现在有了‘连心卡’,好多事情打个电话就问清楚了,节省了好多时间。有什么困难,他们也会上门帮忙解决,真是太方便了。”说起连心卡,漆树坪村村民张顺荣赞叹连连。  对于“干群连心卡”,八台镇广大群众从起初的将信将疑到如今赞不绝口,这种转变来源于八台镇积极响应万源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向群众亮身份,畅通干群联系渠道的信心和决心,也来源于八台镇不断压实党员干部肩上的责任担当,明确首问负责、限期办结、及时回访等制度,确保党员干部每一次服务都用真心、出真力、动真格。  经过数天的入户走访,八台镇各村已累计发放“干群连心卡”3000余张。截至12月11日,八台镇群众通过连心卡反映问题、咨询政策、寻求帮助等共计160余人次,问题都得到了及时回应,真正做到“民思我想、民需我帮、民困我解、民呼我应”。  印制“干群连心卡”以来,八台镇广大党员干部用真诚实现了和群众的关系从“你和我”到“我们”的转变,通过一件件暖心实事切实拉近了镇村干部和群众之间的距离,形成了“干群情深、共建八台”的浓厚氛围。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12-12
(四川农村日报讯 胡英 特约通讯员 蒋兵)柑柏场村是荣县旭阳镇的行政村之一。村民说,“柑柏”就是“天干得土地发白”的谐音。因为村里无河流,缺水是难治的“老毛病”,而“空壳村”也是这个村党支部感到头疼的老顽疾。然而,今年该村华丽逆转,不仅甩掉了“空壳村”的帽子,而且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00万元,同时还实现“三个带动”。  逆袭是如何发生的?12月4日,笔者走进该村,一探究竟。发展蚕茧产业“空壳村”进账百万元  “收购蚕茧时,这个位置是摆放的收购秤,交售茧子的村民就从这个地方排队至20多米外,有村民的笑脸,有白花花的茧子,也有茧子换来的一叠叠钞票,场面壮观哟!”从该村党支部书记陈柏松的介绍中,笔者仿佛看到了两个月前村民交售春茧、夏茧、秋茧的壮观场面。  陈柏松介绍时所站的位置,就是“柑柏场村蚕茧收烘站”,与村委会办公室只有20米之隔。这个270平方米的智能化蚕茧收烘站,是县委组织部给予100万元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资金支持后,用其中一部分资金将原来的烘房改建而成,2021年投入试运行,2022年正式运行。今年这里就通过收购烘茧子出售,实现了102万元的收入,实现纯收入近4万元。  一栋新房,被桑园包围,这里就是柑柏场村的全智能小蚕共育基地。透过桑园,白瓷砖的外墙、外挂空调的小蚕共育基地特别醒目。“这个共育基地,220平方米,也是县委组织部支持100万元项目资金的建设内容之一。2021年试运行,今年就为本村村民共育小蚕821张,实现共育收入52544元,其中25%属于村集体纯收益13136元。”陈柏松一边介绍一边算收入账。  102万元的收烘蚕茧收入+52544元小蚕共育收入,柑柏场村今年村集体收入从三年前的“空壳村”一跃而入围107.25万元的“百万村”,实现净收益5.3万多元。  据介绍,今年全村养蚕2500多张,实现收入700万元以上。“三个带动”破局普惠全村百姓  旭阳镇党委书记周小平介绍,在县委组织部的项目资金撬动下,在柑柏场村党支部的务实创新下,除了村集体经济收入的破局外,项目资金的引领还实现了“三个带动”的破局。  务工就业带动。每到小蚕共育、收烘茧子的时候,就有15位当地村民就地务工,今年7季共育、收烘下来,15位村民共获得务工费近 13万元,3组今年59岁的代向荣就在烘房挣取了7000多元务工费,10组今年52岁的代跃清在小蚕共育室获得5600元的劳务费。  科技兴农带动。“过去的土灶共育,温度、适度靠人为把控,育出来的小蚕不好养、成活率低、产量不高;你看嘛,现在的小蚕共育室,小蚕儿都是在空调屋头育出来的,个个健康壮实,成活率高。今年我的每一张蚕子的产量都在50公斤以上,与过去的相比多了10公斤左右,而且领取小蚕方便。”2组村民毕海勤心怀感激地说。这也代表着全村养蚕户的心声。  产业规模带动。因为有效益的诱惑,村民利用瘠薄地栽桑养蚕的积极性高涨。在村党支部的引导下,村民将栽桑与套种粮食相结合,预计新发展桑园+粮食“混种”400亩,使全村桑园面积达到1500亩以上。  村集体获得的收益,咋用呢?“有三个打算,第一是维修村组道路和产业道路,第二是修建5口蓄水池,第三是用于特困群众临时救助。目前,正规划维修2公里的村组道路。”陈柏松介绍。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12-12
(四川农村日报讯 罗佳 特约通讯员 兰自涛)近日,2023乡村振兴产业发展论坛暨中国最美村镇颁奖典礼在上海落幕。内江市东兴区田家镇正子村荣获“2023中国最美村镇”最美公园乡村奖。  据悉,这是“中国最美村镇”评选活动连续举办的第十一年。本届评选活动共有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的村镇代表,意大利、保加利亚、日本等海外国家村镇代表,30多家媒体的代表等200余人参会,共同探讨如何“凝聚振兴之力 共筑和美村镇”。  近年来,正子村深耕农文旅融合发展,充分挖掘“范长江故乡”红色资源,通过推进文旅融合、深化文化赋能、整治人居环境、多功能开发、多元化发展等举措,全面打造“田园+休闲+康养”新文旅产业模式,先后获得了四川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示范村、四川十佳乡风文明村、省级四好村、省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文明示范村、天府旅游名村等荣誉称号。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12-12
初冬,走进眉山市洪雅县槽渔滩镇,不远处的群山倒映在清澈的青衣江水中,涟漪轻漾,呈现出湖光山色的唯美景象;整洁的民居掩在葱郁的树林中,恬静优美;一条条平坦的乡村小道犹如丝带,将民居串起来。“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的诗意画面跃然纸上。航拍槽渔滩镇山水风光槽渔滩镇位于洪雅城西约30公里,毗邻雅安市雨城区,幅员87.5平方公里,有6个村(社区)、70个村(居)民小组,人口约2万人。青衣江穿镇而过,辖区林木茂盛、植被丰富,森林覆盖率达76%,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为洪雅历史名镇、农业大镇、旅游乡镇。12月6日,笔者走进该镇采访,感受到的是该镇干部群众围绕产业兴、乡村美、百姓富的“奋笔疾书”,感受到该镇一个个富含新意的“小故事”,正汇聚成乡村振兴的“大文章”。路宽——群众出行“闹心”变“顺心”“以前,下雨天的时候,这路坑坑洼洼的,跟‘搓衣板’一样,稍微不注意,身上不但被水溅一身,还要被挤的人刮一下。电线杆子上全是密密麻麻的线路,乱兮兮的,很不安逸。”提起过往,当地群众诉苦不断。过去,场镇道路狭窄,车多人多时拥挤不断,给群众出行带来极大不便。“闹心”的出行环境一直被诟病。今年3月,为了加强场镇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群众生活环境,槽渔滩场镇改造项目开始施工建设。建设过程中,道路按照城市次干路、双向两车道标准修建,排水、照明、交安……各项功能性设施一一对应安装到位。经过半年施工,项目于10月竣工。改造后的道路一角12月7日,在新建成的道路上,笔者看到,为更好提升群众满意度,在道路一侧规划建设了非机动车车道,建设了车位,并对道路两侧进行了绿化。值得一提的是,以前遍布场镇让群众纠缠的“蜘蛛网”(各种管线),在此次道路改造项目中,也一并进行了规范,道路显得“豁然开朗”。“不仅是场镇道路,我们对关顶村、龙溪村、玉岚村、文山村等村(社区)也进行了道路提升改造。还对河堤进行了修复,让群众出行与休闲散步去处更多。”槽渔滩镇政府分管领导介绍,近年来,槽渔滩镇通过乡道、村道建设改造,打通出行‘瓶颈路’,畅通发展‘快车道’,让乡村经济发展点汇聚成全镇高质量发展的蓬勃能量。村美——百姓生活焕新促舒心近期,槽渔滩镇党委政府组织开展的2023年度“美丽庭院”评选活动在2个社区4个村火热开展。“美丽庭院”获得家庭“我家院坝干净”“我家有特色,种了菜还栽了花”……每当工作人员入户实地评价时,当地群众都会抢着推荐自家院子。经过严格评比,最终,80户洁净如新、各具特色的农家小院成功入选年度“美丽庭院”。“我们每年都会评选‘美丽庭院’,以此激发群众参与环境卫生提升的能动性和自豪感,形成‘人人想评、户户争评’氛围,发动群众积极改善人居环境。”槽渔滩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负责人任玉菲介绍,“除了看庭院内外环境整洁程度,评选组还将‘和美邻里关系’纳入评选条件,实现了从‘环境美’到‘风尚美’的延伸。”“庭院评的不仅是家庭的‘面’,还有群众幸福的‘里’。通过‘美丽庭院’荣誉体系建设,在全镇形成浓厚的爱家、爱美氛围。”槽渔滩镇宣传文化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焦耀介绍,近年来,通过“美丽庭院”的评选,各村(社区)面貌有了明显改善。作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抓手,除了庭院环境卫生提升,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也在槽渔滩镇有序推进且成效斐然。“今年,我们对竹箐社区、徐嘴村、文山村的220余户进行了生活污水治理提升。”槽渔滩镇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中心负责人宋正飞介绍,治理提升过程中,主要利用三格化粪池,将洗脸、洗菜、洗澡等生活废水全部接入并进行净化处理,达标排放后补充灌溉用水。如今,该镇各地道路整洁通畅、房前屋后规范有序、村庄环境焕然一新,俨然一副“和美乡村”美丽画卷。民富——乡村经济“业兴”换“安心”在槽渔滩镇兴盛社区里的洪雅县京果园食品有限公司,笔者走进生产厂房,看到工人们正忙着加工甜品、米花糖、小米酥等产品。京果园食品有限公司外景这是一家以生产月饼出名的食品老店,也是社区集体经济合作企业,其生产的产品深受消费者喜爱。上个世纪中叶,该公司还是一个家庭小作坊,户主以自家房屋为场地进行月饼生产。随着时间的积累,其产品逐渐得到消费者认可,产品供不应求,家庭小作坊开始谋求公司化规模发展。为扶持地方企业发展,槽渔滩镇主动对接企业,通过村集体入股,盘活闲置资产,探索“集体出地+企业修房”模式,解决企业发展问题。这一“妙招”让京果园食品有限公司寻求规模发展的难题迎刃而解。盘活的不仅是闲置的资产,还有村集体经济活力。随着村集体的入股,当地的剩余劳动力也得到了就业。就近进企务工收入+集体入股分红,让村民的腰包“鼓”了起来,集体经济也壮大了起来,村集体经济发展进入良性轨道。据统计,投产至今,该企业为社区解决就业岗位80余个,预计今年村集体经济收益10万元以上。产业兴则乡村兴。在槽渔滩镇,围绕产业发展,聚焦民生项目,发展思路越来越清晰。“只有产业兴,我们的农村才能‘活’起来,老百姓才能富起来,才能共享发展成果。”槽渔滩镇党委负责人说,随着产业的发展兴盛,在乡村振兴的舞台上,槽渔滩镇可供挖掘的要素非常多,未来大有可为。(供稿:洪雅县委宣传部 蒲训训)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3-12-11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