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记者 廖振杰 张琳琪)认识“天府旅游名县”大英,要从一口“卓筒井”开始。卓筒井,汲卤打盐之井,发明于北宋庆历年间,以竹筒般小的口径和数十丈的打井深度享誉于世。它开创机械钻井之先河,享有“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世界石油钻井之父”的美誉。从这口井里,大英的先人们开采出“一把盐”,这把盐,撒在了大英文化血液的深处。撒一把盐,黎庶共享,从此千家得福。撒一把盐,敢为人先,而后奋发不辍。时移世易,“大美大英”的建设号角吹响,这片土地,“盐”色不衰。魁山芳草萋萋,郪江芦苇荡荡。纪念卓筒井的雕塑装点着 “公园中的城市”,百姓乐享“宜居之美”;中国死海“无中生有”,为干屏村“桃”“井”相彰。打破“自然依赖”,擦亮“天府旅游名县”“天府旅游名村”名片,文旅增添“兴旺之美”。长风浩荡,急催征帆。推动更高质量、更快速度的“美好发展”,创造顺心惬意、舒适安逸的“美满生活”,涵养自然共生、互促互荣的“美丽生态”,构建崇德明理、和睦安定的“美善社会”——这是“大美大英奋进新时代、再启新征程的美好愿景。蓝图已绘就,风好正扬帆。“用实干为‘美好发展’赋能,推进‘经济实力’与‘发展活力’同步增强;用实干为‘美满生活’赋力,推进‘乡村热度’与‘民生温度’同步提升;用实干为‘美丽生态’赋彩,推进‘人居环境’与‘生态环境’同步改善;用实干为‘美善社会’赋势,推进‘人文和谐’与‘社会和顺’同步彰显。”大英县委书记胡铭超表示。大美大英 张昌明 摄影全域提“盐”值“公园城市”点亮“宜居之美”走进大英,如走进一座美丽的公园,大英人民不忘在“公园”中筑起一座座纪念盐井文化的艺雕。千年前,卓筒井满足了百姓对生存的基本需求;千年后,大英在“公园中建城”,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更高追求。郪江穿城而过,芦苇在江边随风摇摆,暖暖春阳挂在对岸的白象山上。不远处,有银杏、香樟、水杉、桂花树。郪江湿地公园内,市民结伴锻炼,孩子们玩耍嬉戏,乒乓桌上欢声连连。“以前,郪江两岸杂草丛生,市民散步都不到岸边来,如今,荒滩变公园,这里已经是国家3A级旅游景区!”大英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安雪梅说。总面积约100公顷的郪江湿地公园, 绿化覆盖率高达70%以上,种植有桃树、银杏、秋枫等300余种树木,有龟、鳖、水鸭、白鹭等野生动物。如今被称为大英的“后花园”,大英城市之“肺”。魁字山上的蓬莱公园亦不遑多让。园内重楼飞阁、雕梁画栋,樱花、海棠、玉兰等花树簇拥着主干道。南华宫、城隍庙、观音岩、玉皇庙等仿古建筑在2021年投资一个亿新建的公园绿道衬托下,更显气势恢宏。公园贯穿县城北面,亭台楼角,掩映林中,其绿化面积高达80%。登高望远,景城交融的绿色大英尽收眼底。逢年过节,这里热闹非凡。公园里散步的群众唐先生很感慨:“我年轻那会,大英的情侣踩着泥巴路来蓬莱公园约会,如今,泥巴路变公园绿道,再也不会踩一脚泥了。”步步是景,处处如画。大英践行 “公园中建城市”理念,高标准造城提颜值、高质量兴城强气质、高水平营城增价值,让城市颜值可观、气质可感、价值可期。美丽乡村绿山微湖 大英县委宣传部供图“多修几个公园,这并不稀奇,但明确提出在‘公园中建城’,却十分少见。”据介绍,大英县,已实现300米见绿地、500米入公园、一年四季赏鲜花。同时,以花靓城,坚持“留白”与“增绿”并重,实施城市花点、花带、花街、花廊、花园“五花”景观建设,形成了“两带三园多节点”绿地休闲场景。在这样的城市中,怎能不让人身心舒畅?宜游更要宜居。聚力“公园城市”,大英在对标竞进中提升城市能级全面发力:新建城市绿地6.5万平方米、绿道20公里,完成蓬莱公园景观改造提升,建成区海绵城市面积占比达26%,城市品质得到增强。郪江湿地公园成功创建省级湿地公园,郪江经开区段成功创建省级河湖公园,“两带三园多节点”园林景观场景初现雏形。与此同时,大英坚持将文化内核与城市更新有机统一,竭力保全老城文化特色,改造城镇老旧小区63个。旅游化改造提升卓筒大道、中海大道等城区主干道4条,塑造街区景观56处。同时,还围绕公共服务、环境卫生、市政公用、产业培育四大领域进行补短提升。加强对城市形态、色彩风貌、建筑立面、夜间照明等规划管控,实现城市的“里子、面子”双提升。开门见绿,推窗见景。一座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相宜、自然经济社会人文相融的大美公园城市,正加速崛起。公园绿道 张昌明 摄好景添“盐”色“创意文旅”催生“兴旺之美”千年前从地下采出的盐,至今仍润泽着大英,以更富创意的方式彰显大英“兴旺之美”。本世纪初,约摸300万吨盐卤水,从大英县蓬莱镇的“功勋井”、全国第一口基准井——蓬基井抽取而出。大英“无中生有”打造的第一个旅游景区“中国死海”由此诞生,成就了大英重要的城市名片。健康度假天堂—中国死海中国死海,源自于1.5亿年前地下古盐湖,总面积超过132平方公里,海水含盐量超过22%,人在水中可漂浮不沉,每年都吸引着大量游客慕名而来,是国家4A级景区。走进中国死海,太阳宫、影剧院、盐疗馆……一座座中亚风格的精致建筑光彩照人,其二期提档升级工程“一千零一夜水上世界”完成部分改造,预计今年“五一”节全面完成。此前,中国死海的日平均接待量超过4000人,提档升级后,将以全新的魅力重新亮相。中国死海负责人樊勇力表示,“我们后续还将持续提升景区品质,向世界讲述‘盐’的故事,展示‘盐’的魅力,为擦亮大英文旅名片献力。”2021年中国死海儿童盐欢节中国死海,为大英的文旅画卷绘上一抹“靓色”,而这张画卷上,还有更多动人的笔墨。告别死海,记者驱车20分钟,到达卓筒井镇为干屏村。早春二月,村头村尾,张灯结彩,游子归家,喜气洋洋。怀揣沉甸甸的年末总结,卓筒井镇宣传统战委员何晓磊心情不错,在过去一年,她见证了一件“大事”。“去年秋天,为干屏村成功创建天府旅游名村,自此,我们又多了一块‘金字招牌’。”她说。金字招牌,亮眼夺目,谁能想到,今天的“旅游名村”,曾是一个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大英县卓同井镇为干屏村该村的华丽变身要从2006年说起,这一年,时任村支书的李万兴经过在省里的培训后,开始带领全村一起种桃。2017年,一场举办“桃花美食节”的尝试,叩开了为干屏村农文旅振兴的大门。这一次桃花美食节,摩肩接踵,游人如织。除了桃花美景,游客们对村里30余口卓筒井古井也兴致高昂,驻足其间,不肯离去。“家门口卖个凉粉都能上万元。”村民告诉记者。尝到了农文旅结合发展的“甜头”以后,为干屏村结合自身特点,将桃与盐井两种元素结合,探索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宋井桃园”农文旅融合之路:一方面以农为本,举办桃花美食节,打响桃园文化;一方面立足井盐文化,在桃园内打造井盐文化沉浸式服务,让游客穿越时空与古文明“对话”。据了解,为干屏村年均接待旅游人数已达40万人次,目前正在加紧建盐汤、优桃园,建宋风古村,向着打造“中国桃园乡游第一村”的目标迈进。再看大英城西。投资50个亿、规划用地面积约4000亩的省级重点文化旅游项目丝路奇幻城,将打造集旅游演艺、亲子体验、休闲度假为一体的文旅新城,重点建设内容包括“丝路神灯”大型山水实景演出、丝路海世界家庭水乐园、丝路云端温泉海等版块。部分项目已对外开放的丝路奇幻城景区负责人胡建国说:“丝路奇幻城是一个大型文旅项目,而大英有着深厚的盐井文化底蕴。中国死海成功案例在先,更给了我们讲好‘丝路’故事的信心。我们也将以开发盐产品、修建盐浴温泉等多种方式,把丝路文化和盐井文化相结合,为大英贡献文旅新力量。”大英县,以地下亿年盐卤资源嫁接创意文旅IP,打破“无山无水不成景”的思维定势,探索走出 “打破自然资源依赖”的丘区沉浸式休闲度假旅游发展之路。刚刚过去的2021年,大英文旅产业添翼赋能:中国死海完成一期提档升级;浪漫地中海全球首创水上演艺中心“海洋之心”开门迎客;丝路奇幻城《丝路神灯》实景剧内测排演;推出“绿山微湖”等乡村旅游景点;成功创建天府旅游名县、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卓筒井和蓬基井入选第五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今年春节期间,大英县A级景区接待游客16.58万人次,门票收入达到59.7万元;以绿山微湖为代表的乡村旅游景点(非A级景区)接待游客53231人次,且乡村旅游呈现持续火爆态势。景景相连,文旅兴城。一个做足“文态”、做丰“业态”、做优“生态”的“创意休闲度假旅游新标杆”已然渐显。云海之中的“海洋之心”实干有“盐”味“奋进赶考”力绘“明日之美”城市变公园,城外景相连。美丽的大英,人们在惊叹她蝶变的同时,谁曾想这里是一个既无名山大川,也缺名胜古迹的“先天不优”之地。拼着骨子里沉淀下的 “敢为人先”,大英不但打造出“两海、一井、一城”标志性景点,更在去年成功摘得第三批天府旅游名县金字招牌,成为遂宁市首个天府旅游名县。如今的大英,不再只有盐资源。“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交汇叠加,为大英在区域协同发展、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城镇建设补短强弱、生态文明优化提升等带来重大利好。大英县荣获第三批天府旅游名县称号“我们将加快实施公园城市‘对标建设’行动,进一步彰显‘大美大英’发展品位。特别要坚持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践行公园中建城理念,以绣花般的耐心,绣出城市的品质品牌,让城市有活力、有品位、有颜值、有温度。加快建设全国县城新型城镇化示范县,打造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大英县委副书记、县长唐紫薇说。对“敢为人先”的大英人而言,建设“大美大英”,每一次出发都锁定着“比学赶超”的方向,每一次起跳都迸发着“提质晋位”的力量,每一个阵地都飘扬着“党建引领”的旗帜。而在胡铭超看来,“大美大英”的美好愿景,与遂宁市筑“三城”、兴“三都”的发展指引一脉相承,与升腾“成渝之星”的战略抉择一水共饮,是大英在抢抓机遇中培塑发展新优势的必然选择。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英卓筒井建设“大美大英”,愿景业已锚定:以“美好发展”推动经济繁荣,彰显“奋进之美”;以“美满生活”提升幸福指数,彰显“安乐之美”;以“美丽生态”改善自然环境,彰显“绿色之美”;以“美善社会”塑造和谐人文,彰显“善治之美”。到2025年,大英地区生产总值要达到300亿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15亿元,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55.2%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3462元,成功创建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到2035年,与全国、全省、全市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胡铭超表示,建设“大美大英”是一张“新考卷”。全县广大党员干部将以“归零”的心态、“赶考”的状态、“奔跑”的姿态,全身心、全方位投入到建设“大美大英”的生动实践中,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功成必定有我”的精神,担当使命、勇毅笃行,加快建设成遂协同发展先行区和全国知名旅游度假目的地,努力交出一份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优异答卷。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2-02-11
(周丽惠 彭春华 记者 程海英)“我身后的照片是鸡鸣三省大桥,这座桥连通了云贵川三省。”2021年10月5日,《瞬间中国》国庆特别节目《天堑通途》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在四川省泸州市叙永县水潦彝族乡赤水河村,主持人撒贝宁倾情讲述了鸡鸣三省大桥从无到有的故事。雄鸡报晓,三省皆闻。赤水河村地处云贵川三省交界,原名岔河村,因倒流河和渭河相汇于此,形成赤水河而得名,也是中央红军四渡赤水转战的重要战场。闻名遐迩的峡谷景观——鸡鸣三省大峡谷就坐落于此。2021年11月摄于鸡鸣三省大峡谷 (彭春华)    两岸青山叠嶂,河谷溪水悠悠,这些在游客眼中美如画卷的风景,却让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村民们叫苦不迭。自古以来,赤水河村都是地理死角,不仅交通不便,甚至连基本的生活饮水都成问题。来之不易的山泉水2011年前,赤水河村还是小水电供区,由于村里电能质量差、无抽水设施,村民们只能望河兴叹。如何方便快捷地取水,成了村民们心中的郁结。起初,村民们都是徒步到大山里的山洞中背水。沿途山路蜿蜒崎岖,全程虽仅有一公里,但往返需两个多小时。上世纪六十年代,为打破这一困境,村民们自发筹资筹劳,沿着峭壁边炸边凿,修建出一条引水渠,取名为岔河大堰。由于地势受限,加之工具落后,这条长不到一公里、宽约四十公分的的水渠,村民们硬是整整凿了十年。大堰建成后,引出山洞水,村民们便经过大堰旁的绝壁栈道,在渠内舀水,路程缩短至半个小时。2015年12月摄于岔河大堰( 张跃)    然而,取水之路依旧坎坷。绝壁栈道只有一米多宽,且没有护栏,稍有不慎就有失足跌入深谷的危险。“我的马儿就是从这里掉下去的。”村监委会主任杨崇茂指着栈道旁的一处悬崖说。2011年,叙永旱灾,赤水河村是重灾区。沟渠断流、大地龟裂、根叶枯黄,农作物减产减收,这让饮水本就困难的村民们雪上加霜,水成了村民们当时唯一的念想。灾难面前,国网泸州供电公司挺身而出,无偿投入人力、物资等,为新建提灌站架设线路、安装变压器。“‘抽水设备在哪里,电就通到哪里’是我们的承诺。我们每天头顶烈日,脚踩焦土,测量、设计、立杆、架线,保证配套用电设施与提灌设备同步投入运行。”曾参与抗旱保电的原水潦供电所副所长刘定宇说。滴滴汗水,换来汩汩清流,让饥渴难耐的彝族同胞们看到一丝希望。2011年10月,四川省出资建成容积为1000立方米的思源池,蓄积大堰源头水,延伸乡村道路。村民们从此用摩托车载水,再也不用背水回家。2012年,村子在村里最高处另修建了一小型蓄水池,用水泵将思源池的水抽到其中,再经过水路管网源源不断地送入村民家里。世代背水喝的村民们,终于足不出户就喝上甘冽的山泉水。电力“焐热”极寒地赤水河村是赤水河畔的高寒山区,常年遭遇冰灾。2011年前,赤水河村还是小水电供区,一到冬天,一连停上几十天电是家常便饭,冬季取暖成了摆在村民面前的另一大难题。过去,油灯、煤炭是家家照明取暖的标配,条件差的家庭甚至得上山砍柴。2013年,国网泸州供电公司开始对赤水河村进行农网改造。供电所提前进行多次现场查勘,结合乡村镇社发展实际,反复对比制定高效可行的施工方案,在充分准备下连续施工,从根本上改变线路状况。2015年,农网改造完成,电力“桥梁”贯通。赤水河村10千伏线路由5千米增至53千米,台区变压器由7台增至13台,变压器总容量由350千伏安增至2270千伏安,用电情况得到极大改善,也使村民们的生活发生了根本改变。“以前,恶劣的用电条件让村民们都不愿买家电。现在,村里家家户户争相购置各种电器,做饭、取暖再也不用烧煤,更卫生,也更安全了!”说起农网改造后的变化,杨崇茂难掩心中的喜悦。梧高凤必至,花开蝶自来。随着农村电网和抽水设施的日益完善,全自动灌溉系统的家庭农场、半自动化喂养的养殖场等产业,纷纷选择落户这片热土,为当地提供更多就业岗位。不少在外打工的村民闻讯后,都背起行囊决定回乡创业。以前地里讨不到生计时,村民张勇不得不背井离乡,远赴浙江打工挣钱。2017年,看到村里电力、水源等条件成熟后,依托阳光足、雨水少的优势,他在赤水河谷山坡上建立了家庭农场,种植大片甜橙树,如今规模已发展到100多亩。“农场的全自动灌溉系统需要用大量电能,供电所为基地申请了农业灌溉用电,为我们省下来一大笔钱呢!”张勇激动地说。据悉,在农业部公布的第七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名单中,水潦彝族乡依靠本土特色农产品——赤水河甜橙成功入选。经过努力,目前赤水河村水果种植面积初具规模,达5000亩,效益初显。 一座桥圆了百年梦过去,赤水河村与对岸的云南德隆村虽可以隔河对话,但只能隔河相望。河流阻碍了经济发展,阻隔了亲人往来,也给村民们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原来村里虽通了公路,但仍无法与云、贵互通。村民去云南,必须经过献山小梯子、梯子岩、果哈、大雁等地绕行,步行要2天,坐车要3个多小时,所以村民们基本很少前往云南、贵州地界。”杨崇茂说,从小生长在赤水河边的他经常去云南采买生活必需品,跋山涉水是其赖以生存的必备技能。2016年7月,这个封闭的小山村终于迎来转机。随着桥梁建设工人和大型机械设备的到来,凝聚着三地群众期盼的鸡鸣三省大桥正式动工。崭新的农村电网为桥梁施工提供了充足电力。国网泸州供电公司克服恶劣的地质条件,提前架设了一条10千伏专用线路,并安装一台容量为800千伏安的变压器,桥梁钢材吊装、混凝土搅拌等有了可靠的电力保障。2020年1月21日,经过三年多奋战,大桥正式通车,从此结束了当地民众千百年来爬山渡河的历史,乌蒙山区最大的交通死角,天堑变通途。“以前在悬崖峭壁边走路,真有点提心吊胆。现在桥修通了,感觉幸福满满的。”杨崇茂说。大桥让两地相连,三省通衢,也为人们前来旅游提供了交通便利。近年来,鸡鸣三省大峡谷凭借其险峻的自然风光入选四川省100个最美观景拍摄点,成为众多游客到赤水河流域观光必到之处。附近的村民们见状,不约而同把家从山上搬到山下的景区旁,做起售卖当地特产和副食的小生意。为助推赤水河村旅游快速发展,国网泸州供电公司不遗余力地发挥电力支撑保障作用。“景区开发前,这里是一片李子林,没有电源点。供电所先后两次到现场查勘,讨论供电方案,最终决定为景区架设一条10千伏线路,并安装了一台容量为50千伏安的变压器,用于保障景区智能停车场和村民搬迁新址用电。”水潦供电所所长曹廷春说。电源得到保证后,当地政府便开始着重打造鸡鸣三省大峡谷景区,更好地弘扬红色文化。春日的桃花、冬日的白雪、壮观的大桥……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来到这里参观旅游。无数人慕名而来,踏着脚下的路,望着眼前的桥,憧憬着美好的未来。昔日不宜居住的极寒之地,如今水源充沛、交通便利、桃花烂漫,摇身一变“世外桃源”,成为村民们安居乐业,实现致富梦想的幸福家园。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02-10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罗敏  新春佳节,走进成都市龙泉驿区洪安镇洪福村,红彤彤的灯笼挂满树梢,也将中式古风凉亭装扮得喜气洋洋。“挂起灯笼年味一下就有了,回村过年的人看着也高兴!”“林盘现在变漂亮啦,过年我们也好有个耍处。”林盘来往的村民高兴地说道。  从竹子杂草堆成山,到犹如城市公园的林间别致小景,林盘院落的变化得益于当地推行的“院落管家”制度。  为激发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主动性,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米”,洪安镇积极探索城郊乡村长效治理路径,将城市社区的“管家”概念植入乡村治理,大力推行“院落管家”自治共建机制。院落管家由群众推选产生的“热心人”“新乡贤”担任,以农村院落单元为治理主体,组建“管家”自治组织,通过治理脏乱、筑景美院,打造特色院落,实现农村人居环境和乡风文明的不断提高。洪安镇洪福村灯笼挂满树梢村里来了“管家”人居环境大提升  “这么一两年的时间,村上变化太大了,林盘的园林院坝成了大家休闲娱乐、活动议事的场所,隔壁村的人都羡慕得咧!”简越林是洪福村“洪福别苑”的管家,说起村上的变化不由得嘴角上扬。  “院落管家”是村民信得过的人,简越林认真履职,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他的带领下,村民纷纷参与各种院落环保志愿服务及环境卫生整治活动。“全靠大家自觉,现在房前屋后都维护得干干净净,形成了好风气,再也没有了以前的乱丢乱甩的陋习。”简越林说。  不仅如此,“院落管家”还发挥其组织群众共同参与村庄建设治理的作用。“洪福别苑”共有36户,因院落管家制度,大家拧成“一根绳”。通过坝坝会、民意交流会,村民共同商议如何整合院落资源,挖掘院落文化,打造家富、人和、村美的示范村。  “现在我们有了让人羡慕的环境,感到很自豪!”刘婆婆是村里有63年党龄的老党员,尽管年纪大了,老人日常仍乐于拿起笤帚打扫起房前屋后、院落等公共区域。“有了好的环境还要人人爱惜,希望能发挥老党员的带动作用。”刘婆婆说。  从杂草丛生的竹林盘摇身变成了“乡村网红地”。“洪福别苑”各家各户门前不仅整洁卫生,屋外竹篱笆将家门口的果园子、菜园子围住,既增添了田园风情,也避免了废菜、禽畜粪污等破坏环境。  洪安镇全域共有123个村民小组、470个自然院落。按照“区域邻近、自愿组合、群众认可”的原则,形成像简越林这样的“院落管家”247名,预计2022年将达270名。洪安镇洪福村一角推动机制长效化基层治理探新路  “院落管家”既是院落管理的“组织者”、爱护环境的“践行者”,还是文明新风的“倡导者”、增收致富的“引路者”。  但在实际推行过程中,如何将这一制度一以贯之、落实见效?洪安镇建立起一套激励机制。  洪安镇 2020 年争取到“院落管家”长效体制建设项目涉及资金159.88万元,用于“院落管家”和院落补助、以及“星级院落”“星级户”“星级管家”的奖励。  按照补助标准,每名管家每月给予200元的志愿者服务补助,每一院落根据户数规模给予1000元至3000元不等的补助。  此外,在“星级”奖励上,“星级管家”按照每名600元标准奖励,“星级院落”最高奖励10000元,“星级户”给予每户800元、600元、400元不等的奖励。  以“院落管家”为撬动,各村(社区)主动探索基层治理模式。文安社区祥和小区探索实践农集区物业治理模式,通过物业管理邻里沙龙、实务培训等方式,为居民搭建小区院落共建共治平台,成功实现小区管理自主造血;三村村探索成立“慈善微基金”,通过爱心企业捐款、村民自筹等方式,将资金注入微基金,用于助老、助困等公共事务。  洪安镇党委书记宾林表示,下阶段全镇各村(社区)、“院落管家”要大张旗鼓地吼起来,将区委、镇党委的号召和要求宣传出去;浩浩荡荡地动起来,将所有辖区群众发动起来,定时开展自治活动。通过稳打稳扎,形成长效管护机制,固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果,实现环境美、人文美、和谐美。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2-09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杜铠兵  可以近距离看到天府国际机场飞机起降的星空观景台、美轮美奂的宋瓷金缮展、智慧互动的萌狮采青场和三鱼水聚场……2月2日,大年初二,这个春节首次向公众开放的成都东部新区三鱼萌狮文化村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打卡,多个场景任大家畅玩。三鱼萌狮文化村一景。 柴枫桔 摄  走进三鱼萌狮文化村,沿路的树木纷纷挂上了喜庆的红灯笼,让寒冷的冬日顿时增添了暖意。  初次来到三鱼萌狮文化村,令人最为好奇的便是,鱼在哪里?答案出人意料——“鱼”在石头上。在工作人员的指引下,记者在百狮桥旁的一处石壁上见到了历史久远的三鱼石刻。三鱼同首,浑然一体,加上一条稍小的鱼图案,别有趣味。  “三鱼石刻寓意富贵祥瑞,多子多福,是当地乡村文化的结晶。”据工作人员介绍,三鱼萌狮文化村正是得名于此,而崖壁上的石刻最早可以追溯至汉代时期。  从三鱼石刻出来,造型各异的萌狮雕塑两两一组,不时出现在各个主要场景,令人眼前一亮。就在不远的汪家山石刻,记者找到了这些雕塑的原型。一尊高大的狮子石刻连山而出,母狮怀抱小狮,神态呆萌,十分讨喜。  据介绍,“萌狮”是一尊清代石刻,也是当地独具特色的文化元素,因其常年面露笑意,被当地人俗称为“萌狮”。如今,萌狮已经成为成都东部新区的吉祥物。  然而由于深居丘陵区,交通不便,过去的三鱼萌狮文化村所在区域一度发展滞后。  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背景下,成都东部新区以乡村振兴为引领,活化传统文化,盘活闲置资源,转化生态资源,打造了集农商文旅于一体的“三鱼萌狮文化村”项目。在现有的萌狮、三鱼、古桥、古井、摩崖造像等文化资源基础上,通过植入农耕、航空、蜀汉文化等元素,以老宅院改造,特色采摘园、飞机观景平台、亲子体验等项目,构建起新业态新消费新零售场景。  原本发展滞后的三鱼萌狮文化村,华丽转身为乡村振兴的先行示范区。  “春节期间,百狮桥、三鱼石刻、萌狮石刻、三鱼水聚场、采青场、星空观景台、毛家大院亲子餐厅等场景正式对游客开放。”三鱼萌狮文化村项目建设负责人告诉记者,整个文化村耍法多样,非常适合亲子家庭、航空爱好者前来体验。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2-07
四川三农新闻网南充讯(通讯员 莫子君 张家鹏)依山傍水,绿树成荫,环境优美,景色宜人……,曾是“满目荒沙无草木,山鸡野兔难涉足”的河滩乱石地落后典型村,普遍存在行路难、吃水难、上学难、看病难、增收难、安居难、保障难、通讯难、防灾难等诸多困难,如今却是“钢架大棚果蔬壮,良田周围树成荫”的新农庄和“库区后扶”整村推进示范村。白沙坝村建成的果园四川省阆中市文成镇白沙坝是阆中金银台电站库区淹没区金沙湖后扶村。曾经,这里基础设施薄弱,环境卫生脏乱差现象突出,“远看青山绿水,近看杂乱无章”便是当年该地的真实写照。“我们白沙坝村有13个村民小组,涉及后扶的有7个村民小组共户 271人。过去,大家住的是土木或木石结构的房屋,产业无优势,农业基础十分薄弱,主要靠种田和打工。村子能有今天的发展变化,是国家库区后续扶持的结果。”原东岳坝村支部书记冯元碧说。白沙坝村建成的蔬菜大棚2012年,省移民开发局将东岳坝和白沙坝列为后扶示范片整村推进建设项目,阆中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高位推动,充分发挥后扶专项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凝聚后扶专项、政府配套、群众自筹、社会参与的“四个渠道”的资金合力,共筹集建设资金近1千万元。坚持按照“干不干,群众说了算;怎么干,听群众意见;干得好不好,群众来评判”和“一步规划、高点建设、逐步配套”的原则,以村庄美化、道路硬化、水质净化、环境绿化、路灯亮化、提升乡村文化“六化”建设为重点,硬化水泥道路10千米,建蔬菜大棚30个,生产便民道路 3500千米,整理改造河滩地120亩,兴建提灌站2个,渠系配套5000米,扩容维修堰塘2口、安装路灯230盏,修建村活动阵地和文化广场各一处,成立有果蔬专合社5个,安装了天然气和自来水。现有绿色生态蔬菜基地60亩、火龙果基地40亩,优质柑橘、蜜柚产业园180亩、珍稀林木60亩,打造了“人在景中住、业随民居兴”的生态宜居后扶新村,成为了我市远近闻名的近郊商品蔬菜基地和乡村游采摘基地。柑橘丰收销售忙“住上好房子、过上好生活、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如今,白沙坝的村民自觉维护环境卫生蔚然成风,村民们每天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就是将村道和自家小院打扫得干干净净,整个村庄一排排整齐有序的小楼房宽敞明亮,漂亮别致,宛如山间别墅,是村民步入美好生活最突出的标志,每位村民脸上荡漾着幸福的笑容。步入村口,看到路边安装有公共健身器材,村民开起了小百货店、饭庄。徜徉在村中,硬化水泥路四通八达,路边洁白的灯架挑起一盏盏漂亮的路灯,一幢幢灰白色的民居错落有致地排列在两旁,房前屋后的空地上,种满了树木、花草,四周都是满眼的绿色,果蔬产业园内沟壑纵横、流水潺潺,清水绿树,鸟语花香,一派诗情画意,文明乡风拂面来。俨然一幅风光旖旎的田园山水画,乡村振兴的雏型已初显。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2-01-24
(刘徽 记者李全民 文/图)农村污水治理是改善农村居住环境的重要一环,但农户居住分散,污水收集难、管网成本高,如何治理是一大难题。自去年以来,苍溪县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分散治理为主”的方式,推行三格化粪池、微动力、人工湿地等多种组合模式,投入专项资金3.25亿元,使全县229个行政村农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先后建成农村微动力污水处理站22座、聚居点大型三格化粪池120座、户用三格化粪池2.6万座、户用沼气池8.4万口,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63.2%,受益农户12.9万户约48.4万人。图为:苍溪县三会村农户建在院落里干净、卫生的一体式三格化粪池,成为了一道靓丽景观。  刘徽 摄图为:苍溪县三会村村民房屋旁建在湿地上的一体式三格化粪池,干净卫生又安全。  刘徽 摄图为:苍溪县三会村太阳能微动力污水处理站。  刘徽 摄图为:苍溪县三会村无动力污水处理站。 刘徽 摄 图为:苍溪县三会村污水处理站出水口见到的被处理后的水质清澈透底。 刘徽 摄图为:苍溪县通过人居环境治理后的该县三会村村民聚居点,村在景中,家在画中。 刘徽摄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01-21
四川农村日报讯 陶广汉 刘矜 骆南豆1月15日,笔者走进眉山市东坡区复兴镇,映入眼帘的是清爽整洁的景象,路旁植花种草,立面墙画抢眼,溪流清澈见底……乡村环境面貌变得越来越美,去年受到市、区两级通报表扬。这一切得益于复兴镇持续加大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全镇干部正在各环境治理现场忙碌  笔者获悉,该镇2021年以来,根据建制调整“三乡合一”后的情况变化,进一步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摆到了乡村振兴、建设富裕美丽乡村的重要位置,抓住实施农村人居环境三年整治行动契机,突出以农村环境整治“三大革命”为重点,以建立长效治理机制为抓手,持之以恒推进农村环境整治提升工作。  首先从宣传动员入手。全镇先后出动巡逻宣传车500余次,贴挂环保宣传横幅200余幅,散发宣传资料3000余份,促进环境治理工作深入人心,切实做到家喻户晓,使之成为群众自觉行动。同时,组织镇、村(社区)干部上万人次深入环境治理工作现场,规范不文明行为2000余次,清理建筑垃圾20余吨,转运大件垃圾10余吨。规范市场经营秩序,新增临时摊位270个,停车位200个,新建花台300个,新增绿化面积2000余平方米,修补道路1148米,处置环境投诉48起,全镇秸秆综合化利用率达95%以上。  稳步推进“河长制”工作开展,严格落实常态化巡河制度,促使镇域河面漂浮物得到有效管控,河库沿岸50米范围禁养区禁养落实到位,杜绝发生乱排直排现象,促使牯牛坡、沙溪河、奥江河水质均达到III 类标准。复兴镇结合人居环境打造,推广“积分制管理”办法,激发群众参与环境治理热情。全镇去年共评选出星级文明户、“四沿”优美庭院120户。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1-21
四川新闻网消息 “这是温室大棚,用来给植物保温;这是套作方式,以便于在有限的空间种出更多的作物……”1月17日,10岁的学生陈承智结束了一学期的课程,与母亲来到位于雅安市雨城区草坝镇桂花村的雅安凤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在这个大自然的课堂中又开始了新的学习旅程。新建的沥青公路、彩绘的房屋外墙,潺潺的溪流、婆娑的竹影……一幅新农村的美丽画卷近在眼前。不久前,桂花村被评为2021年度四川省乡村振兴示范村,“桂花村现有包括柠檬、金桔在内的果树1000余亩、茶叶2000余亩,业态种类繁多。”桂花村党总支部书记周磊介绍,“金色凤凰”乡村振兴示范区正加快建设,农旅融合正在兴起,产业蓬勃发展,也丰富了当地群众的增收途径。周磊口中的“‘金色凤凰’乡村振兴示范区”,除已建成投用的雅安凤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外,还包括“凤凰医养”和“凤凰水乡”项目,全部建成后,这里将是集自然风光、农业科普、康养、道地中药材种植等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年关将至,当地村民高露在基地内逐渐忙碌起来,她已在这里工作近半年,既能照顾家庭、又能就近务工的形式让她很满意。“所有项目都是就近招工,村上还负责停车场管理、垃圾清运等,以此来增加村集体经济。”周磊说,依托基地,村民们种的茶叶、果树也得到了省、市农业主管部门和高等院校专家教授的指导,产量、质量不断提升。同时,结合已建成的230亩农业园区示范基地,不断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新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采取服务带动等多种合作经营。目前,桂花村成功创建成为省级文明村、市级卫生村。截至2021年9月,桂花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5万元。(雨城区委宣传部供稿/图)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01-20
(杨桃 记者 程海英/文图)隆冬时节,泸州市纳溪区大渡口镇民强村处处升腾着生机与希望。1月15日,民强村乡贤会在民强村党群服务中心举行。镇村干部、乡贤、招商引资企业代表等20余人共叙乡谊,共话发展。大家观看了民强村宣传片,听取了民强村党总支部书记邹锐龙关于民强村基本情况和招商引资情况的介绍,并为招商引资优秀企业四川雄超建材有限责任公司、泸州博广诚保险代理有限公司和招商引资先进个人苏小平颁奖。“希望大家再接再厉,为村民创造更多福祉。同时多走出去,向沿海地区学习先进经验,推进高质量发展。”乡贤代表阳彦涛对镇村干部和企业为民强村发展做出的贡献表示感谢。近年来,大渡口镇民强村不断优化服务,凝心聚力谋发展,各项工作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先后获评“全国首批乡村旅游重点村”、“四川省首批天府旅游名村”、“四川省乡村振兴示范村”等荣誉称号。渡口镇清溪河小流域治理被水利部评为“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工程”,相关经验被新华社、人民网等20余家主流媒体报道;花田酒地景区被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授牌为“四川省乡村旅游实训基地”。下一步,大渡口镇民强村将进一步壮大村集体经济,投入更多资金发展民生事业,扎实开展好“民心守护”工程,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同时,想方设法助力群众增收,帮助群众进一步壮大产业,团结凝聚更多能人贤才为乡村振兴贡献智慧和力量,让乡亲们在家门口就能搭上产业致富快车!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01-20
(翁光建 记者 常坚)近年来,眉山市彭山区按照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坚持高起点、高标准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为实现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提供了彭山经验。预计2021年全区第一产业增加值实现19亿元,同比增长7%;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实现24259元,同比增长10.6%。电商带货现代农业 打造产业有“秘诀”1月19日,在眉山市彭山区公义镇果怡农业葡萄园内,工人们正在冬剪,一派忙碌的景象。“目前,我们葡萄园已由农业3.0机械化版本升级为4.0智慧农业,卷膜、水肥等系统均已实现高度智能化,极大降低了人力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保障高温等极端气候应对能力。”果怡农业公司负责人张坤说,“下一步,我们要加强公司运营、团队建设和人才储备,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加大前沿品种研究投入,做强品牌。”近年来,彭山区通过农业企业以大带小、以强带弱等模式,充分发挥彭山葡萄现代农业园区五星级园区示范带动作用,全区特色水果面积达13.2万亩,产值10.5亿元,公义镇获评全国农业产业强镇,观音街道果园村获评全国特色产业亿元村。同时,该区充分利用土地优势,东西两翼合理规划布局果品集散中心,引进省级、市级龙头企业达到25家,农村电商网络销售达到3.2亿元,实现乡村旅游收入达13.9亿元。生态宜居 改善乡村有“面子”“现在村里的环境越来越好,经常能看到一大片白鹭在田间栖息捕食,健身设施也越来越丰富,农忙过后我经常到这里来松松筋骨,舒服得很!”近日,在彭山区谢家街道谢家场社区,正在湿地公园里健身的居民汪盛明说,现在乡村越来越宜居,产业发展越来越旺,大家的收入也越来越高了。近年来,该区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施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提升农村基础设施覆盖水平,新建和美化提升农村道路112.6公里,实现全部建制村通公交车。农村天然气、自来水入社率分别达到98%、91.7%,光纤宽带、4G网络实现全覆盖,城乡电力、通讯、安全饮水、交通出行初步实现了同标同质。葡萄丰收乡风文明 创新乡村有“韵味”“现在我们的文化活动真是丰富多彩,关键是我们能参与进来,找到自己喜欢的打开方式。”彭山区黄丰镇团结村村民张洪民用手指着村委会外面的表演台,回味这一年来参加过的活动。去年以来,彭山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为载体,开展“文明实践进万家,幸福长卷话党恩”等文明实践活动达880余场次。“谁定的规矩,谁就得带头遵守!” 这是岐山村党支部书记张进的口头禅。据悉,该村村民共同制定的“幸福公约”入选了全省100条最佳村规民约,以村规民约为抓手,推动乡风文明建设。近年来,该区涌现出的全国道德模范盛恩利、中国好人吴链等“模范生”数不胜数,成功创建国家级文明村镇1个、省级文明村镇2个、市级文明村镇16个。同时,全域倡导创新公共文化供给方式,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将“长寿文化”“忠孝文化”转化成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生活富裕 脱贫兜底有“保障”为巩固来之不易的脱贫攻坚成果,彭山区强化监测排查,制定《彭山区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办法》等稳定防致贫防返贫的长效监测机制,通过结对帮扶等措施,组织开展“两不愁三保障”回头看大排查,累计排查7万余户,新增监测对象27户60人。同时,彭山区坚持落实“四不摘”工作要求,将扶持对象扩大到“脱贫人口+边缘易致贫户”,确保做到不让一个人返贫,继续保持低保等兜底保障政策总体稳定,保障城乡低保户5146户,累计支出2988.38万元。教育、医疗、住房等普惠性政策不放松,持续投入资金7002万元,实施小额信贷贴息、雨露计划等76个乡村振兴衔接项目。规范资产管理,开展扶贫资产清产核资工作,清理扶贫项目289个,涉及资金1.74亿元,建立资产管理台账,分级确权到镇、村、户,健全扶贫资产经营使用、收益分配机制,加强规范管理,防止资产荒废和闲置,确保资产持续发挥效益。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2-01-20
禅心 何流(图片由会理市委宣传部提供)四川最南端,攀西腹心地带,古城会理坐落于此。  这座颇具历史韵味的千年古城,有着多个身份。  这里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城内拥有全国保存完好的明代卫城,四街三关二十三巷的棋盘式格局,至今保持着原有的布局和风貌。走进幽深的街巷,一砖一瓦韵味悠长、令人着迷。  这里是带来喜悦丰收的石榴城。纯朴勤劳的会理人民在这片神奇的沃土孕育了久负盛名的会理石榴,这里的石榴种植面积和产量均位居国内八大石榴主产区之首,40万亩石榴从这里走向世界。  这里是有着悠久历史的红色文化之城。80多年前,红军长征途经会理,在这里召开了红军长征入川后的第一次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这就是“会理会议”。  这里还是攀西的“聚宝盆”。会理是全国得天独厚的主要成矿带之一,全市探明的金属矿、非金属矿达60多种、300多处,黑色金属储量3.49亿吨,有色金属储量7228万吨。  2021年,会理撤县设市,成功入围第三批天府旅游名县候选县。2022年,会理将继续擦亮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块“金字招牌”,突出文旅首位产业,推动全域文旅跨越发展。  今年,会理市将举办世界级体育赛事和国家级康养论坛等一系列活动,助推全市文旅新跨越,古城厚重的历史文化与现代时尚元素的融合,更凸显岁月的积淀与城市的包容。千年古城将以全域文旅跨越,走向世界,展现新姿新韵。会理古城新貌。千年古城两千多年历史异彩纷呈  沿着会理古朴的石板路,来到金江书院,檀香青烟缭绕,为古老的书院增添了浓厚的书香气。金江书院始建于清代,现今仍然留存着元泉观石碑和西来寺的木刻对联。  会理因“川原并会、政平颂理”而得名,古称会无,继称会川,始建于西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这里历来是川滇两省交界的军事和经济重镇,是川滇两省商旅物资的集散地,古代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素有“川滇锁钥”之美誉。  会理被国务院列为全国第118个、四川省第8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蜀月滇风的文化交融,积淀了会理多民族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会理古城始建于元末明初,清雍正十二年,在城中心十字大街修建钟鼓楼,成为会理古城的标志性建筑。今天的会理古城还保留着大量完整的明清建筑,被建筑界专家誉为具有“明清之风”的独特风貌,成为会理悠久历史文化的标志。会理“祥龙”进城。  会理拥有古城文化、红色文化、石榴文化、川滇文化融合构成的独特地域文化,让每一条街道、每一片田野、每一栋民居甚至每一种食物都增添了历史韵味。因此,“古城会理”“红色会理”“中国石榴之乡”“攀西聚宝盆”等诸多美名齐聚会理,这座城市的魅力正引来越来越多的游客。  在第二届中国旅游品牌世界之旅·香港峰会暨中国国际旅游投资洽谈会上,会理市荣获“中国最具投资价值旅游县”称号。会理饮食源出川味,兼有滇风,兼收并蓄,博采众长,逐渐形成了会理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羊肉汤锅、鸡火丝饵块、抓酥包子、铜火锅、熨斗粑、稀豆粉、鸡枞饺子等让人回味无穷。  1935年,中央红军长征从皎平渡巧渡金沙江由滇入川,在这里,召开了入川后的第一次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会理会议。如今的会理会议纪念地,修建了生态游步道,供游人抚今追昔,缅怀先烈们的丰功伟绩。  目前,会理已建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2个,国家3A级旅游景区6个,省级旅游度假区1个,被评为“新时代·中国最佳文化旅游名县”。  悠久的历史,造就了会理灿烂的文化、独特的个性,以及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7月,“大号唢呐”“蹢脚舞”“红铜火锅制作技艺”“绿釉陶瓷品制作技艺”被列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3月,会理饵块制作技艺也被列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会理绿陶因其具备独特的人文技艺与自然资源禀赋,成为会理旅游文化的精品代表。2021年,会理绿陶产业园被四川省文旅厅认定为四川首批非遗文化体验基地。清洁能源风电项目与会理杜鹃花海形成绝美风光。齐心协力布局“一核两片三带八点”发展  在全市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会理目前已成功入围全省第三批天府旅游名县候选县,将全力争创天府旅游名县命名县。  该市出台《会理市乡村旅游实施方案》《会理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6-2030)》,确定建设“一核两片三带八点”发展布局。“一核(会理古城旅游极核)、两片(北部生态片区、南部文化片区)、三带(南方丝绸之路文化观光带、红色文化旅游观光休闲带、金沙江水上休闲娱乐带)、八点(云甸镇、彰冠镇、通安镇、小黑箐镇、新安傣族民俗村、玉龙村、河漂村、松坪关八大乡村旅游示范点)”发展布局。  会理古城入选第一批四川文化旅游特色小镇,会理端午风情游被评为“新时代·中国最具特色旅游节庆品牌”,红军长征过会理纪念馆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皎平渡渡江遗址和会理会议纪念地被列入全国100个红色旅游景点和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之一,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皎平渡段建设有序推进;黎溪镇获“大凉山旅游名镇”称号,小黑箐镇获“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彰冠镇入选“大凉山旅游名镇”候选镇,古桥村入选“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松坪村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龙肘村和白沙村5户民宿被评为“四川省乡村民宿旅游服务质量达标户”等。旅游产品全域布局、旅游要素全域配置、旅游设施全域优化、旅游产业全域覆盖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  此外,会理还建成主客共享的城市特色街区2个和类型多样的住宿设施,推动闲置土地变身停车场,依托旅游集散中心健全咨询、导览、导游、导航等智能化旅游服务系统,先后投放700辆共享电动自行车、新增15辆新能源电动公交车、70辆新能源出租车。落实《旅游厕所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标准,并给予专项补助资金63万元,抓好A级旅游厕所建设,在城区、会理古城、国道沿线等地实施“三边三化”和“三改一整”工程,全面改善全域卫生面貌。会理彝乡风情蹢脚舞。文旅跨越高质量发展的首位产业  “文旅跨越是会理市第二次党代会确立的会理未来五年要办好办实的三件大事之一,也是会理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首位产业和希望工程。”会理市委主要负责人表示。  为何要推动文旅跨越发展?在探索中,会理有了答案。  推动文旅跨越是抢抓国家战略机遇,建设“富裕会理、文化会理、乐居会理”的必然要求。会理文旅资源独具魅力、康养资源得天独厚,建设天府旅游名县和全域旅游示范区,实现文旅融合、跨越发展,可谓大势所趋、大有可为。  推动文旅跨越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会理当前正处于战略发展机遇期、转型发展关键期、跨越发展突破期,将以建设天府旅游名县为契机,把文化旅游产业摆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核心位置,推动文化旅游业取得突破性进展,让这个古老的城市焕发出勃勃生机。  推动文旅跨越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文化旅游业能够提供形式多样、数量可观的就业机会和岗位,随着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和各地游客的到来,可以进一步促进文化交流融合,带动当地群众思想观念转变,为群众提供充足就业和稳定收入,为社会创造更多财富。会理彝乡风情蹢脚舞。未来目标游客数量和旅游收入双升双增    入选天府旅游名县候选县,只是会理文旅跨越的第一步。“我们将乘势而上,再鼓干劲、再添措施,努力成为天府旅游名县命名县和全域旅游示范区,确保到2025年,实现游客数量和旅游收入双升双增,年接待游客达到千万人次以上、年旅游总收入实现百亿元以上。”会理市委主要负责人说。  构建文化旅游发展新格局。主动融入全省“一核五带”和凉山州“一核五区三带”文旅发展总体布局。全面提升古城核心区质量,打造北部生态片区、南部文化片区,建设南方丝绸之路文化观光带、金沙江水上休闲娱乐带、红色文化旅游观光休闲带。力争创建1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1个5A级景区、4个4A级景区、每个乡镇(街道)至少创建1个3A级景区、N个特色高端精品民宿,加快形成“1+1+4+ 20+N”的文旅产业布局,打造宜居宜游、主客共享的全域化旅游目的地,形成旅游产业全域覆盖。  精心打造标志性文化旅游品牌。会理最靓丽的特色是“古城”,古城内至今还保留着本地居民的传统生活方式,这是会理吸引人的地方之一。会理最有潜力的特色是“红色”,将打造复合型红色旅游业态,不断增强红色旅游吸引力。会理最有后劲的特色在“乡村”,深入挖掘山水生态、采摘体验、特色美食、古村落等旅游价值,大力发展以生态农业为本、以田园风光为韵、以村落民宅为形的乡村旅游,不断提高会理特色文旅品牌的知晓度、美誉度。同时,在提升内涵上下功夫,不断丰富和提升会理旅游品牌。会理金沙江皎平渡大桥。  走“旅游+”融合发展之路。打造一批“会理古城+”“红色旅游+”“林果产业+”旅游精品路线。推进农文旅融合,积极打造以三产互动互融为主的乡村特色旅游。推进工文旅融合,打造四川省矿产资源博物馆,重点推进旅游与风电光伏、矿产资源开采等特色工业融合。推进体文旅融合,以运动康养为依托,发展时尚健康旅游和户外旅游,集中打造一批户外运动基地,推出一批体育运动产品。推进商文旅融合,推出具有特色的“旅游商品”。  培育壮大文化旅游市场主体。实施旅行社提质升级工程,鼓励社会资本投资经营旅游客运,实施文化旅游龙头企业培育工程,广泛开展文旅项目招商推介活动。  大力实施旅游交通提升工程,打造独具魅力的“最美国道、最美省道、最美乡道”,适时开通各景点景区专线客运车辆,加快德会高速、宜攀高速建设,积极配合丽攀昭铁路建设。大力推进旅游标准化建设,不断提升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推动文旅公共服务数字化、信息化建设,建成“一部手机游会理”智慧平台,拓宽智慧旅游市场。  全面拓展文化旅游宣传营销。积极组织参加全国性的交易会、博览会,开展生态旅游、休闲旅游、生态避暑等主题活动,举办层次高、规模大、影响效应强的会展、文化旅游、节庆活动,营造文化旅游氛围,打响文化旅游品牌。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01-19
四川三农新闻网乐山讯(通讯员 祝玉平 费定才)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2021年,沐川县紧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按照“一地一县一城”建设目标,坚持“旅游兴县、产业强县”工作主线,突出“绿色发展、追赶跨越”工作基调,努力建成协调发展的美丽沐川、产业兴旺的繁荣沐川、山清水秀的生态沐川、开放包容的活力沐川、平安和谐的幸福沐川。近日,走进沐川县利店镇大桥村,道路干净整洁,边沟流水潺潺,房前规范有序。沿道路前往利店镇利民坝社区街道,门面上的招牌“统一着装”,墙壁上彩描的“边河风味”壁画韵味十足,街道上车辆停放整齐……“现在的利店镇越来越巴适了,有‘城市味’,生活在这里感到很幸福。”谈起利店镇的变化,退休教师李加敏感慨颇深。农村和社区的变化,是我县大力推进人居环境整治的生动写照。今年以来,我县抓住“乡村振兴战略”和省委“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四川”重大决策部署,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以建设美丽宜居村庄为导向,大力开展“五清”行动和乡镇场镇建设管理服务提升三年行动,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问题突出短板,建设美丽乡村。“五清行动”成效好,房前屋后变化大近日,记者走进富新镇太和村看到,蜿蜒的村道干净如洗,道路两旁的李子树生机勃勃,村民房前屋后干净整洁,“清河、清渠、清沟、清路、清院”的红色标语在白底墙上格外醒目……“2021年以来,村上建立了‘积分兑换’激励机制,开展‘五清’行动,村民积极投身到房前屋外的环境大整洁中,以前的‘脏乱差’,变成了现在的‘洁净美’。”正带领村民进行日常卫生保洁的驻村第一书记徐杰介绍。为推进“五清”行动深入开展,富新镇召开党委会,成立由机关和各村(社区)共同组建的“五清”行动志愿服务队16支、志愿者366人,带头开展“五清”行动,带动群众3000余人次加入“五清”行动行列。通过清沟、清河、清渠、清路、清院,辖区内环境卫生明显改善,人居环境质量得到提升。走进沐溪镇泥河村,道路整洁,路边的杂草被清理得干干净净,道路两旁插满了用竹子编制的围栏,勾画出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在“五清”行动中,沐溪镇采取“盯住一个根本目标(即大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打造大美沐溪)、坚持三个工作要求(即高标准、严要求、重实效)、开展五类专项行动(即清河、清渠、清沟、清路、清院)”“135”策略抓好“五清”行动百日攻坚,集中整治河(库)乱占、乱采、乱堆、乱建“四乱”,开展庭院美化整洁,打造大美沐溪。与沐溪镇、富新镇一样,2021年全县13个乡镇共151个村(社区)组织党员干部群众开展“五清”行动,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农村形象得到进一步升华,群众生活品质得到进一步提升。场镇提升出实招,内外兼修显飞跃走进舟坝镇花山湾社区滨河路,青砖灰瓦的“舟坝记忆”走廊,“边河小镇”的主题墙绘,饱含农耕味的瓷罐、石磨、水槽、渔船等老物件,仿佛让人回到了浓浓乡愁味的从前。“现在的舟坝不仅库区风光美,还有浓浓的儿时味道。”在舟坝镇滨河路散步的社区居民杨建颇有感触。“场镇提升,要高度注重人文关怀,要有速度更要有温度,充分考虑群众意见,突出本土历史文化特色,要保留一份‘老舟坝’人的难忘回忆。”该镇场镇提升工作负责人一语中的。舟坝镇是我县2021年启动实施建制乡镇场镇建设管理服务提升三年行动首批试点乡镇之一。通过实施提升行动,全县乡镇场镇建设管理服务迅速提升,环境、风貌、服务发生巨大变化。作为首批被纳入场镇建设管理服务提升试点乡镇之一,如今的高笋乡康乐社区,即使是逢场日,场镇街头再没有过去“逢场堵车半小时”的窘况。闲置粮站“变身”集群众文化广场、车站、停车场等为一体的党群服务中心,有效解决了社区无办公场地、车辆乱停乱放、群众沿线设宴的难题。按照“路整平、地扫净、服务好、治污染、面貌新”的总体要求,从“路平、沟通、拆棚、增绿、座商归店、游商归市、车辆归位”入手,通过打一张“富硒品牌”、讲一段“红色征程”、绘一张“振兴画卷”,广泛发动干部群众,以党建为引领,为场镇风貌带来切实改变。短短几月,变化显著。拓宽了几十年来狭窄的后街进出口通道,清理了10多年来以街代市的现象,盘活了闲置近10年的农贸市场。捆扎规范电(网)线路,统一拆除入户线并重新布置,有效改善了私拉乱接的“蜘蛛网”现象;新建污水管网,修复排水沟,实现场镇及周边两个聚居点群众污水全收集。农民起义、征粮剿匪、庖汤习俗、梯田风光等高笋乡特色场景绘画融入场镇街头巷尾,高笋记忆扑面而来。在实施场镇建设管理服务提升行动中,各乡镇结合产业布局、片区规划定位、历史文化等特色亮点,纷纷出实招,通过配套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强化基层治理和文化自信,着力提升场镇管理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足感。如今的竹乡大地,一幅幅美丽宜居的乡村画卷正徐徐展开。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2-01-17
(罗俊涵 彭川 郑佳洁)“年轻人有思想、办法多、肯实干,相信在她的帮助下,我们村的明天会越来越好!”这段时间,从市政协下派到齐乐镇龙鹄村担任第一书记的赖星忻,总会徒步走在崭新的2.9公里村道——“龙江路”,去走村访户收集村民对产业发展的意见建议。对龙鹄村来说,新修建的这条路,一举解决了“两项改革”后新建制村培育群众认同感、产业发展一盘棋、农旅融合基础先行等诸多难题,也一举树立了赖星忻在群众心中的良好形象。一路走来,赖星忻也在思考着振兴龙鹄的良策:如何依托眉山市枝叶情水果专业合作社让当地水果走精品化培育之路,通过统一农资、统一管理、统一技术、统一销售、统一品牌,最大限度提升春橘的附加值?如何进一步挖掘龙鹄村深厚的历史文化,让群众钱包鼓起来的同时精神富起来?如何以基础设施建设为契机,发展农旅融合项目,让这里成为记得住乡愁的旅游目的地……乡村振兴人才支撑是关键。事实上,在丹棱,赖星忻只是当地143名乡村振兴新鲜血液中的一份子。2021年以来,该县聚焦人才振兴,继续调整优化驻村帮扶力量,向重点帮扶村选派143名驻村第一书记和农技员,吸纳懂管理、会经营的优秀农民工、大学生56名进入“两委”班子。不远的未来,他们将是振兴这片土地的主力军。产业振兴不但是乡村振兴的核心环节,更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关键。在“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中,丹棱县聚焦产业振兴,重点关注易返贫致贫和农村低收入人群,全覆盖成立集体经济组织556个,量化集体资产股份金额4708.56万元。为带动柑橘产业发展,通过赴杭州开展不知火品鉴推荐会、邀请20余家线上线下企业来丹交流考察等方式,进一步提高品牌知名度。同时,为防止2020年冬季霜冻情况再次发生,丹棱县还未雨绸缪,组建专家团队开展春橘防冻技术培训数十场,培训近万人次;组织农技员在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指导、防病知识宣传50余次,提升农民柑橘种植专业化水平。乡村美不美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之一,为此,丹棱县将生态文明振兴与“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相结合,紧盯乡村振兴频出实招:通过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建设“3+1”模式人工湿地池处理农村厨余灰水,实现水资源的良性循环,全县累计建成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15500余座,受益3.4万余户,直接受益达10万余人;融合各类资金,筹集4.8亿元新改建“四好农村路”80余公里,实现县域内道路通达率100%;推进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投入资金250余万元,建设道德超市50个,目前参与积分兑换4万余人次,兑换物品价值40余万元,推进形成乡村文明新风尚。“乡村振兴是当前农村工作的重点内容,丹棱将继续在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公共服务保障、乡村治理提升等方面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全面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打造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幸福丹棱,为探索建设“城乡融合·共同富裕”先行示范区筑牢稳固基石。”丹棱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到。(丹棱县委宣传部供图)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01-14
四川新闻网消息 进村庄,院坝、道路、沟渠干净整洁;入农家,室内外焕然一新,村民笑容满面……走进峨边彝族自治县毛坪镇,所见皆是景,村美人和两相宜。美丽的乡村自“五清”行动开展以来,毛坪镇聚焦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中的堵点、难点、痛点,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主题实践活动,强建一支队伍,细绘一幅蓝图,吹响一轮号角,广泛动员党员干部群众积极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推动农村人居环境稳步提升,助力美丽乡村建设,促进乡村振兴。整洁的道路建强一支队伍成立由镇党委书记、镇长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村(社区)“两委”为成员的“五清”行动领导小组;整合镇村(社区)干部、党员自愿者等100余人;将全镇科学划分为3大片区、9个网格,实行包片网格化管理,借助网格“传话筒”、指尖微信、入户宣讲等方式,专职开展“五清”行动宣讲动员服务。村民清路清沟绘制一张蓝图制定毛坪镇“五清”行动实施方案,列出“时间表”、画出“路线图”,明确总体要求,细化责任分工,以“垃圾革命”为抓手,围绕全覆盖清河、清沟、清渠、清路、清院的总体目标,采取“抓点、带线、扩面”方式,深入推进“五清”行动,全力打造全镇整洁、有序、美观的环境。巾帼志愿服务队清理环境卫生吹响一轮号角联合团委、妇联等群团组织,在镇政府、学校、医院、社区等重要路口,利用LED显示屏、横幅宣传“五清”行动,张贴横幅,发放宣传手册、告知书,动员群众参与行动,清理沟渠河道2000多米,清扫道路4000多米、院落200余户,清运各种垃圾100余吨。美化场镇“现在环境变了样,走在路上心情都好多了。”毛坪镇云心村一位老大娘说出了大家的心声。“我们将继续发挥党员干部带头抓、群众业主齐参与的合力攻坚作用,抓实抓细农村“五清”行动,建设美丽宜居乡村,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毛坪镇相关负责人表示。毛坪镇乡村变化是峨边彝族自治县开展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治理成效的一个缩影。为巩固拓展脱贫成果打好乡村振兴第一战,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优美环境,全县干部群众聚力人居环境整治开展清河、清渠、清沟、清路、清院“五清”行动,着力绘就乡村振兴底色,推动绿色发展,建成美丽峨边。美丽峨边截止目前,全县各乡镇、部门共计组织327余次党员干部志愿服务、发动党员干部7983余人次,引领发动群众14000余人次参与活动。清除卫生死角1000余处,累计清理河道223.115公里、清理堰渠45.25公里、清理河沟488.972公里、清理县乡村组道路600.852公里,拆除违规广告牌8个、违规彩钢棚9处、违规围栏1处,拆除废旧农房318处,清除垃圾淤泥共计1000余吨;清理农村庭院共计16009余户。通过人居环境治理,该县乡村“颜值”进一步提升,乡村振兴底色进一步“擦亮”,处处呈现出水清岸绿、渠沟畅通,路见本色、庭院干净的景象。(峨边宣传部雷富均 林晨 文/图)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01-14
四川农村日报讯 张天文 记者 袁宇君  寒冬里,邻水县袁市镇大光明村谈家大院附近的千亩有机柑橘基地人来人往,采果打包运输忙,好不热闹。  从半空中俯瞰,谈家大院这个始建于明朝的传统四合院,被碧绿中缀着橙红的柑橘园围了个满怀。青瓦坡屋顶、白墙雕花窗……虽于2014年重新修缮,谈家大院依旧保留着浓郁的川东民居文化特色。  以其为轴心放大看整个大光明村,古朴旧居和繁盛新业交相辉映。一座座农家小院错落有致,干净整洁的乡村公路通村入户,处处呈现出产业兴旺、村美人和的优美人居环境,尽显绿树青山之间的美丽乡村本色。省内、重庆游客纷至沓来,休闲小憩,观赏美景,享受着乡村悠闲时光。谈家大院。 张天文 摄壹 耗资百万 明朝古院修旧如旧  “对如何传承谈家大院古朴气质的工作,县里非常重视。”大光明村党支部书记黄良荣介绍,谈家大院是典型的传统四合院,被列为邻水县传统古院落进行保护。  2014年,该县遵循“道法自然、修旧如旧”原则,奠定保护性修缮的主基调,投入百万余元资金,着力建设完善的雨污管网、文化广场、人行步道等基础设施,配套完善水、电、气、路,同步进行庭院绿化,栽植经济果树,对极具川东民居文化特色的谈家大院进行了全方位修缮。  除了谈家大院,大光明村全村民居基础设施都得到了建设,不仅建有完善的雨污管网、绿化设施,还修建了文化广场、人行步道等,公共服务覆盖全村,切实方便了群众生活。  在整体推进新村建设中,村民好习惯也逐渐养成,环保意识不断增强,家家户户房前屋后变得十分整洁、干净,日常生活垃圾全都放到指定的收集箱里,“垃圾围村”现象一去不复返。用黄良荣的话说,现在的大光明村让村民记得住乡愁、住得上好房子,展现了恬淡舒心的农家生活。坐落在柑橘园中的谈家大院。 张天文 摄贰 引进新业 美丽村画徐徐展开  “我家有九亩多田地,都流转出去种柑橘了。”村民鲁玉琼是村里较早尝到产业发展甜头的一批人之一,除了土地流转费,她每个月在果园务工还有务工费,每年比原来多挣了万余元。  近年来,大光明村围绕脐橙、万亩粮油两大产业,引进种植业主、流转土地,大规模发展柑橘产业,依照“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增加老百姓收入,带动群众增收奔康。村民中,许多人成了“土地流转有收入、基地务工有工资”的“多薪族”。  大光明村还积极发展乡村旅游,支持和鼓励村民开办农家乐,发展餐饮、游玩食宿一条龙服务,打造集生产、休闲、观光为一体的产村相融、农旅结合的农民新村,推动形成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多渠道促进群众持续增收致富的幸福美丽新村良性发展新格局。产业发展鼓起了村民的钱袋子,撑起了村里的“脊梁”。  站在村中放眼四望,青山环绕、绿树成荫,干净整洁的乡间公路纵横交错……看着如今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大光明,黄良荣评价中满是骄傲:村在林中、院在树中、人在园中。  临别之际,黄良荣热情地邀请记者,过年时来谈家大院吃一顿团年饭。“现在日子越过越好,村民们回到古院落里一起吃团年饭,回顾忙碌而充实的一年,已经成了一种近乎约定俗成的仪式。”黄良荣告诉记者,乡村振兴的幸福感,就跃动在这欢笑声中。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1-14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王爱琳 杜铠兵  1月9日下午五点半,天刚擦黑,三河村便热闹了起来,村子也逐渐涂上色彩。足球场上灯光点亮了绿色的草坪,身着红色球衣的小球员们肆意奔跑。不远处,露天舞台灯光闪耀,悦耳的乐曲飘扬在乡村上空。  “成都人是这里的常客,全国各地的朋友都时常来参观。”若不是通过三河村村干部刘晓旭的介绍,很难想象距离成都只有10公里的成都市新都区斑竹园镇三河村,过去一直以务农为主,一度被叫做“后进村”。  从“后进村”变成游客眼中的“理想村”,三河村经历了怎样的故事?又带给我们什么启示?  走进三河村,答案逐渐清晰。这与少年的足球梦想息息相关,与年轻的血液密不可分,与乡村治理与乡村振兴大课题不谋而合。三河村主题马路。上半场柚子林边,踢出“足球村”名气  说起三河村改变的起点,必须要回到2013年。  也是在这一年,在外创业的大学生谭杰回村后,决心延续乡村的农业优势。雄心勃勃的他回到家乡后,将目光锁定在新都柚这一特色农产品上。  经过两年多的发展,三河村新都柚规模化种植面积达340亩,生产环节上的问题基本解决。但是,销路上的问题也随之而来。正当谭杰着急的时候,一篇关于大力推进中国足球改革与发展的新闻引起了他的注意。想到自己从小就在“乡坝”里踢足球,家乡也有很多球友,如果在家乡举办足球比赛,一定可以吸引更多人来村子参赛或者看比赛,那家乡的柚子就不愁卖了。一个“足球”增收蓝图在谭杰脑海中逐渐成型。周边青少年前来参加足球培训。  在党委、政府和农业农村局的支持下,谭杰获得了40万元的建设资金,在村里建起了第一个7人制足球场。为赶上当年10月新都柚的盛果期,当年9月,村子里紧锣密鼓开始筹备第一届“宝柚杯”足球比赛,邀请新都区周边8支球队来参赛。农家乐的王孃回忆说:“那时候都还是土路,头一次看到我们村停过来那么多车。”  首届比赛,冠军的奖励是100公斤新都柚。以柚子作为奖品,就是为了把新都柚的包装及柚子品牌介绍出去。“我们办足球带来了人气,柚子终于卖上了好价格,这是足球带给我们的成就感。”谭杰向我们介绍。  尝到了足球带来的甜头,谭杰对于三河发展的规划也越来越清晰。村里修了宽敞的道路,又建了标准足球场。除了“宝柚杯”,三河村每年还要举办成都市级青少年“柚宝杯”足球赛。“宝柚杯”渐成四川最具影响力的7 人制赛事品牌,三河村农民健身足球俱乐部成为成都首个正式注册的农民足球俱乐部,发展青少年足球培训使足球场运转率达到80%。花园营地正在进行乐队表演。下半场趣味乡野,体验“理想村”  沿着马路穿过川西林盘,大片的柚子林、麦田和菜地渐次出现,一个乡野范儿十足又时尚精致的小村出现在眼前。  运动元素无所不在。路边是体态各异的足球雕塑,村头就有足球俱乐部,两个球场设备齐全,场外还放映着露天电影。球赛一般在晚上开场,每逢赛季格外热闹。据球队成员介绍,每个周五,这里还可以为小朋友提供免费的足球培训,周末有小班足球课,不少家长会带着小朋友来上课,既能有玩伴,也不“费家长”。  乡村音乐环抱共享田园。这里聚集了很多年轻人,返乡创业的餐饮老板、发起文创市集的大学生、参加演出的青年乐队等。这里有生态有机的共享菜园,也有恬静悠然的乡野落日,散发着自由闲适的气息。  面朝麦田、玻璃房子、草坪和屋顶是“小坐音乐餐吧”的标志性元素。“在这里演出让人很放松。”四个来自四川音乐学院的年轻人定期在这里表演,当天演唱的一首改编版《卡农》,两把吉他一个萨克斯,加上主唱温暖的声音,吸引了篱笆外的路人也驻足欣赏。  新潮民宿星罗棋布。这里可以体验到多元的住宿。“树蛙”是村里引进的高端设计民宿,像一个降落在树梢上的星球舱,与树木齐高,住在里面视野开阔,可以俯瞰田园。而花园营地则是帐篷区,可以充分“接地气”,感受行居荒野的惊喜。白天享受了野餐、露营烧烤,晚上就拥抱大地,过“向往的生活”。此外,还有村民利用闲置房屋和农家小院改造的温暖民宿、星级高端民宿等,让人在乡野获得身体到心灵的栖居。晨光熹微民宿客厅。  体育对于三河,俨然成为了“定海神针”。一个落后的小村子不仅变成了成都足球运动的高地,还探索出了一条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从运动和音乐开始,三河村的老村民及新村民以一种全新的、差异化的形式经营着村庄,创意市集、绿道骑行、露营烧烤、运动休闲等现代乡村旅游的各类形式在这里扎实成长。  如今,行走在三河村,耳边有音乐,运动场上有活力,阳光与麦田迎接八方来客,老老少少都能在这里悠闲自在。未来,“足球第一村”还会带来哪些惊喜呢?你可以带上亲朋好友,亲自去体验一番。受访者供图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1-13
(冉金鹭 记者 李全民)新年伊始,万象更新。1月10日,走进朝天区水磨沟镇菜坝河村,暖阳下,干净整洁的道路、错落有致的房屋、村民脸上绽放出的幸福笑容,构成了美丽乡村中的一道靓丽风景。这一切,是朝天区2021年推进全域新村建设、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生动实践。曾家山生态旅游环线沿途全域新村建设完成  王泽东(摄)2021年,朝天区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宜居乡村建设的总体要求,以实施全域新村建设为载体,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重点,狠抓基础设施、新型村庄、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五位一体”综合配套,在重点实施覆盖大滩镇、水磨沟镇2个镇16个村(社区)3803户的新村建设的同时,完成了曾家山56公里生态旅游环线新村建设的查漏补缺,全区全域新村建设完美收官,有力地促进了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人居环境旧貌换新颜“以前的旱厕,夏天里苍蝇蚊虫到处乱飞,臭气熏天……”说起过去的茅厕,大滩镇文安村群众郭志林连连摇头。“厕所革命”整的好,郭志林说,改厕后,家家都用上了卫生厕所,便后冲水,方便又卫生。大滩镇文安村全域新村建设  王泽东(摄)建好小厕所,体现大文明。全域新村建设实施以来,朝天区积极推进“厕所革命”、改水、改厨、改圈等工作,补齐影响群众生活品质的短板,逐步夯实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村级道路通行条件……昔日贫穷落后的偏远山乡逐渐脱胎换骨,显露出美丽宜居的田园农家本色。“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重要环节,村庄建设既要‘面子’,更要‘里子’。”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任务。朝天区切实抓好垃圾分类、乡风文明建设等顽疾整治,通过党员引领,发动群众,形成了“环境卫生我参与,齐心协力共发展”的良好氛围。“环境好,精神生活丰富多彩,这才是我们最想过的日子!”“群众文化活动广场新建完成,大伙儿的文化生活将会更加丰富。”……全域新村建设喜迎验收,让群众有了“凝聚力、归属感”的幸福家园。2021年,朝天区全力统筹推进“4+2”专项行动,全面完成16个厕所整村推进村4186户目标建设任务,全区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5.1%;农村生活垃圾实现100%有效处理;完成年度农村污水6个“千村示范”工程任务,75%的行政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1.2%,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100%。实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六大行动”,农作物秸秆、废旧农膜资源化利用率分别达到92.5%、96%,深入开展乡风文明建设“十大行动”,农村居民文明素养逐步加强。如今的朝天区各村,村民居住的院落宽敞明亮,清洁取暖设备一应俱全,水龙头一开随时有水,定点设置的垃圾箱早已改变了随意乱倒的习惯,群众生活习惯、文明素养显著提高。绿色产业铺起富民路“今年的蚕桑、天麻等产业收入都不错,村民腰包鼓起来了,日子越来越红火。”尝到了产业致富的甜头,水磨沟镇借着全域新村建设的契机,巩固提升蚕桑产业园500亩,分别新建了100亩小水果产业园和100亩天麻基地。水磨沟镇菜坝河村全域新村建设 钟卫东(摄)“现在游客来水磨沟,即可体会集‘吃、住、行、游、娱’为一体的田园风光游。”水磨沟镇党委书记孙建东说,水磨沟镇“高颜值”的生态美景不仅唤醒了“农旅资源”,也带动了产业发展。近年来,朝天区围绕“5+N”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布局,结合“三园联动”建设,坚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大力发展核桃、食用菌、蚕桑等特色产业,推进产业上档升级,持续助农增收。据统计,2021年该区进一步巩固提升文安蚕桑产业园区,配套发展核桃、小水果等产业,实现长短结合,提升综合效益;新栽植蚕桑1000亩,完成品种改良2000亩。建立健全“公司+专合社+基地+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大力发展“一村一品”、“多村一品”特色产业,推动了村特色产业园的快速发展。实施改造大滩镇、水磨沟镇蚕桑产业园共500亩、提升佳园农场食用菌大棚6000平方米、菜坝河村新天坝食用菌产业园100亩;提升改造完成自然村核桃产业园1000亩。同时,引导有条件、有生产能力的农户充分利用庭院周边环境,建设有能力经营、市场行情好、增收见效快、“长中短”相结合的小果园、小菜园、小养殖园、小加工园等特色产业小庭园。培育规模以上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1家,建成农产品电商平台2个,建成休闲农庄3个、乡村酒店1家、农业特色村落4个,持续推动了特色产业发展。“村里的变化特别大,交通越来越方便,我们进出都不得踩稀泥巴。”“村庄变美了,产业发展了,我们的日子更好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村民们感受到了幸福生活的滋味。“全域新村建设完美收官,促进了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朝天区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该区将紧紧围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进一步总结全域新村建设成功经验,提炼先进典型,为加快推动全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年提升行动、持续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奠定坚实基础。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01-11
(魏琴 记者 张琳琪)日前,遂宁市船山区河沙镇凤凰村村民唐胜贵在家干完农活,又背起背篓、拿起镰刀走进村里的天天雨露柑橘基地,给树修剪枝条。奔向致富路的唐胜贵虽年近七旬,但他感到有使不完的劲儿。去年,在政府的帮扶下,他顺利进入柑橘基地打工,每个月能挣3000多元钱,家中还喂养了几十只鸡和鸭,日子越过越滋润。这是船山基础设施建设提速、产业造血能力不断增强的写照。2021年以来,船山因地制宜、精准发力,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加持续,不断提升脱贫“成色”,描绘出乡村振兴,村民幸福的新画卷。乡村美景动态监测防返贫全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1月4日一大早,龙凤镇宝塔村8组村民翟金平手持扫帚,来到他负责的路段开始清扫。“村里帮我谋了这个公益性岗位,我肯定要好好干!”虽然天气寒冷,但翟金平干得十分带劲。在船山区防止返贫动态监测中,翟金平因被诊断出患尿毒症,被认定为边缘易致贫户。镇政府和当地村干部立即开展帮扶工作,为他申请大病医疗救助,并为其提供公益性岗位,让他每个月有了稳定的收入。实施动态化监测,是防止返贫工作的重中之重。去年以来,船山区扎实开展巩固脱贫成果“回头看”,在全区范围内进行三轮全覆盖摸排,新纳入监测对象26户76人,已落实帮扶措施,返贫致贫风险全面消除。兴产业稳增收提升脱贫质量和成色“这100亩蔬菜地是我们联盟村的新起点。”近日,永兴镇联盟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胡青青带领村民们在地里抢收白菜、儿菜。2021年,胡青青带着村里干部群众考察学习、集体讨论,决定以产业项目扶持资金入股,整合100亩土地,与企业合作,共同经营发展蔬菜基地。“收成还不错,有信心卖个好价格。”胡青青说。2021年,船山加强省级重点帮扶村建设,累计投入财政资金287万元,在联盟村、黄龙村、宝塔村3个重点帮扶村,实施基础设施建设项目3个,引进产业项目12个,流转土地4000亩。千方百计拓就业渠道,也是巩固脱贫成果的重要抓手。2021年,船山加强就业帮扶引导,突出休闲创意农业、场景销售、直播带货等新业态培训,组织开展各类培训44期、1700余人,落实公益性岗位592个、开设扶贫车间5个,吸纳脱贫人口就业300余人。从产业、就业、健康、教育、公益岗位帮扶,到综合保障、安全饮水保障,住房改造或重建、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帮扶,一项项精准施策、落地有力,让更多实效为帮扶对象所享,为船山区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提供有力保障。重点帮扶增动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事实上,更多的力量还在向重点帮扶村汇聚。船山明确29名县级领导牵头挂片重点帮扶村、软弱涣散村和集体经济薄弱村,指导乡镇开展巩固拓展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与此同时,船山在全区范围内择优选派76人担任26个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员,在资金、项目、政策、人才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确保力量全覆盖、工作不断档。船山区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将继续抓好帮扶工作,扎实推动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2-01-11
(韩孟君 记者 程海英/文图)冬日暖阳高照,田闲人不闲。近日,泸州市龙马潭区金龙镇塘坡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一片繁忙,工人们正抢抓晴好天气,对塘坡村的耕地进行平整。预计在今年4月,这里将成为“路相通、渠相连、田成块”的高标准农田。金龙镇官渡社区高标准农田初见雏形金龙镇塘坡村高标准农田项目是龙马潭区2021年该项目建设的核心区域。塘坡村在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之前,农业基础设施相对薄弱,田间地块比较小,没有生产便道,村民们种植的高粱、水稻外销运输困难,村民十分不便,渐渐地很多耕地成了荒地。“现在经过高标准农田的实施,我们的田土改良了,生产便道也打通了,老百姓都盼着高标准农田赶快建成!” 金龙镇塘坡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吴晓玲高兴地说。金龙镇塘坡村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区 两台挖掘机正在平整土地“等开春了以后,我们的土地都是大块大块的,丰收的时候可以直接用收割机,太方便了!” 在项目建设现场安全区域,村民赖金书脸上洋溢着抑制不住的笑容。“2021年度高标准农田项目的建设分别在金龙镇曹坝村、塘坡村、官渡社区同时进行,共计8000余亩。该项目的建设,为金龙镇的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未来我们将结合高标准农田的建设成果,重点发展有机高粱和优质水稻,把我们的农业产品做优,农业品牌做大,农业产业做强,让老百姓切实感受到乡村振兴成果带来的获得感。”金龙镇便民服务中心主任唐一平说。金龙镇塘坡村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区近年来,龙马潭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决策部署和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夯实粮食生产基础,以提升粮食产能为首要目标,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本着“集中连片、因地制宜、重点建设”的原则,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奋力打造“一区一园五中心”和“一廊两带一基地”。龙马潭区农业农村局农田建设股工作人员胡渊介绍,龙马潭区2021年度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主要涵盖了金龙镇和胡市镇两个镇四个行政村社,预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1300余亩,总投资3400余万元。项目建成后,项目区直接受益农户4903户,直接受益农业人口16848人,项目区直接受益农民年纯收入增加总额为666.71万元。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01-10
四川新闻网消息  1月5日,笔者从高县相关部门获悉,日前四川省委城乡基层治理委员会近日认定高县落润镇公益村为“四川省第二批乡村治理示范村”。茶企返利茶农公益村位于该镇西部,地处高县百里茶桑旅产业长廊核心示范区,距离镇人民政府3.5公里,距离县城18公里。   龙溪茶叶科技园近年来,该村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创建“蜀山茶海”现代农业园区(乡村振兴示范区)工作目标,把“以人为本 服务群众”作为村两委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团结带领全村干部群众不断苦干实干巧干科学实干,不断加强和创新乡村治理模式,以党建为引领,不断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着力推动乡村治理资源整合、力量融合、功能聚合、手段综合,不断提高乡村治理水平。  龙溪梦湖与此同时,公益村以茶叶、蚕桑和生猪为主导产业,激活乡村发展活力。截至目前,该村有良种茶园7500亩、桑园1000亩;入驻有四川峰顶寺茶业有限公司、四川龙溪茶业有限公司2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带动全镇茶农人均增收3000余元,助农增收达7500万元;成立有茶叶、养殖专业合作社4家,规模化养殖场1家。公益村茶农正在采摘茗茶 此外,该村依托周边万亩茶园秀丽风光,成功创建以龙溪茶业科技园、峰顶寺有机生态观光茶园、龙溪梦湖、打儿窝、茶马古道、茶园迷宫、情人谷等景观景点为主的蜀山茶海AAA级景区,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画卷正在该村徐徐展开。据悉,该村已先后获评“十佳引领支部”“先进基层党组织”“市级文明村”“2015年度新农村建设先进村”“省级四好村”“省级卫生村”“乡风文明百佳村”“市级乡村治理示范村”“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先进基层党组织”。“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完善乡村治理工作机制,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乡村全面振兴夯实治理基础。”该村党支部书记刘世昌说,要让该村成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明星村”。(高县融媒体中心 陈小芳供稿供图)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01-07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