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四川经济网记者 李露萍 文/图)谷雨后,立夏前,雨量充沛,正是各种作物生长之时,田野山间焕发生机。  在一片生机中,“天府森林粮库”正悄然生成巴蜀大地上的一幅新“丰”景。作为“天府粮仓”的重要组成部分,“天府森林粮库”是近年来常被提及的热词。“森林粮库”,顾名思义就是在森林里面“种”粮。在四川,森林内可供开发食用的植物超过6000种。为什么要在森林里“种”粮?森林里能够“种”些什么粮?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省林草局相关负责人,深入了解四川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立足山林践行大食物观背后的“四川考量”。在泸州市叙永县水尾镇,竹笋蓬勃生长为什么“种”?林粮发展基础扎实、市场消费需求广阔阳光穿过茂密的竹叶,光影斑驳;微风拂过,竹叶随风摇曳.....走进泸州市叙永县水尾镇,只见遍地嫩绿的竹笋破土而出、拔节生长,山野满眼青绿,焕发勃勃生机。泸州依托良好的森林资源和竹资源优势,谋定林下产业作为“天府森林粮库”建设的发展重点,打造林下经济示范园区,建成叙永邬高、纳溪大旺、合江凤鸣等林下种植园区,以球盖菇、竹荪、羊肚菌等优势品种为主,把林下经济培育成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增长点。从泸州看四川,全省森林资源底气充盈。数据显示,全省现有林地3.81亿亩,实际可有效利用林地高达1.74亿亩,森林内可供开发食用的植物超过6000种。全省林下经济利用面积超过2000万亩,森林食品年产量超过1400万吨。看脚下热土,四川森林资源丰富、产品种类多样,建设“森林粮库”优势明显;望前行之路,四川顺应绿色健康的消费理念,发挥森林多重效益,推动“森林热量”“森林蛋白”走上餐桌,满足大众对食物领域的多元化需求。“核桃仁含油率可达70%,人体必需的7种氨基酸含量高达25%;茶油中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90%,已成为‘高端国油’。”记者了解到,核桃、橄榄油、茶油、竹笋、松茸、椿芽等四川特色林粮,正成为“中国饭碗”里的重要组成部分,满足人民群众“舌尖”上的高品质生活,广受消费者喜爱。不负资源禀赋,不负市场期待,四川建设“天府森林粮库”,有能力更有潜力。为充分挖掘林地潜力,发挥森林的特色和优势,助力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去年底,四川省人民政府印发了《建设“天府森林粮库”实施方案》,着力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切实维护粮食安全。“不与农争地、不与粮争田。四川将践行‘两山论’与保卫耕地红线有机统一。”省林草局改革与产业发展处相关负责人表示,“天府森林粮库”建设主要是以高质量发展为统领,在确保生态安全前提下努力构建品种丰富、绿色生态、产业融合、优质高效的林粮生产、经营和服务体系,加快推进森林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积极服务四川现代化建设。能“种”什么?着力四大区域,“8+3”发展“经济林食物+林下食物”“森林里都能‘种’什么?”不少人心中都有着这个疑惑。“森林大致分为防护林、经济林、用材林三类,其中经济林是名副其实的‘种粮大户’。”省林草局改革与产业发展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四川结合国家对森林食品的界定,把握“基础好、潜力大、竞争力强”原则,以在林地上生产粮食作为核心,“8+3”着力发展经济林食物和林下食物。大力发展经济林食物——重点发展木本粮食(比如板栗、橡籽)、木本油料(核桃、油橄榄、油茶)、森林蔬菜(竹笋、木耳、香椿)、森林药材(杜仲、黄柏、厚朴)、林产调料(花椒、八角)、林产饮料(沙棘、果桑)、森林水果、食药用花卉(桂花、玫瑰、茉莉)等8类经济林食物。科学发展林下食物——根据生物习性,合理利用林地空间和生态环境,总结推广林下种植(比如天麻、茯苓、食用菌等)、林下养殖(比如家禽、家畜、养蜂等)、林下采集(各类野生菌、野生药材等)等3种模式。“‘天府森林粮库’建设区别于一般粮库建设,是四川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践行大食物观的创新性谋划。”省林草局改革与产业发展处相关负责人说,四川地形丰富,森林类型多样,通过综合考虑自然条件、发展方向、区域连片等因素,总体上将全省分为平原丘陵、盆周山地、川西峡谷、攀西四个区域,实行重点发展、错位发展。在平原丘陵区,“数字化”的种子正在生根发芽。包括成都在内的17个市,重点推进数字化、标准化、智能化、一体化生产,稳定木本油料、森林蔬菜、特色林果规模,扩大油茶和林下种养规模。在盆周山地区,“品牌化”的枝芽正在日渐繁茂。包括雅安在内的11个市,重点推进设施化、产业化、品牌化建设,扩大木本粮食、木本油料、森林蔬菜、林果饮料等现代产业基地,积极发展林下种养。在川西峡谷区,“可持续发展”的生长节奏引人注目。包括阿坝在内的3个州,在坚持生态优先的前提下,稳定木本油料、林果饮料规模,适度扩大森林药材、林下种养规模,有序开展林下野生食物采集。在攀西地区,“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长势正盛。包括攀枝花在内的4个市(州),重点推进林区水利设施建设和集约化、组织化、一体化生产,稳定木本粮食种植面积,扩大木本油料、林果饮品、林下种养规模。俯瞰四川大地,发展“天府森林粮库”的四大区域如同四块“绿色拼图”,正共同“拼”出四川靓丽的新“丰”景。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04-29
(记者 严易程 文/图)4月27日,红原县召开县委农村工作会议,会议明确提出要锚定目标任务,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用心描绘红原“三农”工作现代化新蓝图,实实在在让红原群众看得到变化、感受得到温暖。如何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坚决守住粮食安全底线?红原县委书记杨文松认为,要立足优势优质资源,培育壮大一二三产业,切实增强乡村自我造血功能,夯实筑牢乡村发展经济基础,全力补短板、强弱项,不断开创农业农村工作新局面。会议现场要培育壮大乡村产业。大力推行草场分区、牦牛分群、人员分工的“联牧联营”生产模式;深化与科研院所合作,示范推广一批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大力实施麦洼牦牛、乡土牧草“品种”提升行动;加快奶源体系和牧草交易中心建设,持续擦亮“红原奶粉”金字招牌,培育做强牦牛肉、奶系列产品加工业;深化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和地理标志保护,一体化营销“净土阿坝”和“雅克草原”品牌。要持续加快乡村建设。扎实推进宜居乡村、宜业乡村、和美乡村“三大建设行动”,全面提高乡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力争创建1—2个省级“示范村”“精品村”;按照“以人定格、以格定责、服务到格、治理升格”思路,实战化运行“微网实格”工作机制;持续深化黄河上游“全域全员全天”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推进“卫生庭院、绿色庭院、文化庭院、和谐庭院”创建。要持续增加群众收入。紧盯“管好、用好、盘活”目标,积极探索多元化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有效途径,全面消除10万元以下村集体经济,多措并举增加农民工资性、经营性、资产性、转移性收入;加强对即将出台的《红原县扶持青年创新创业十条措施》的宣传解读,教育广大青年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引导更多有志青年创新创业,在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领域中争当排头兵和生力军。据悉,截至目前,红原已累计投入8.63亿元,基本完成8个乡镇第一轮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并成功入选全国100个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名单。今年,红原还将投入衔接资金1.94亿元,扎实推进宜居乡村、宜业乡村、和美乡村“三大建设行动”。会前,红原县还采取“实地观摩+现场点评+集中会议”的方式,组织参会人员分组到10个乡镇互观互鉴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成果,聚焦项目建设、环境整治、乡村建设、产业发展、集体经济、文旅融合等方面,取长补短、借鉴经验、改进工作。(图片由红原县委宣传部提供)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04-29
(白桦/文 蒲江县供图)走进鹤山街道天华社区河坝街,只见巷子两侧整洁有序、房前屋后摆放着鲜花绿植,彩色墙绘点缀其中,环境面貌焕然一新。改变是如何发生的?原来,天华社区依托百年古桥和红色文化,整合辖区资源,调动社区居民、党员、志愿者、驻区单位等共同参与到河坝街、水井街等背街小巷的更新改造行动中来,发动群众参与自制花盆300余个,引导居民在房前屋后、公共区域栽花植绿1000余平方米,利用废旧物品装扮老街区……带动居民参与街区改造,以共建共治共享推动老街区重新焕发勃勃生机,正是蒲江县多措并举、纵深推进党建引领城乡社区发展治理的生动写照。打造县级“双中心”赋能城乡社区发展治理“本村(社区)的发展方向是什么?”“对标的地区是哪里,或者在哪里看过成功的模式?”……前不久,一场特殊的沙龙在蒲江县举行,来自7个村(社区)的30余位社区工作者齐聚一堂,讲述、传播自己的“社区梦”,并向专家寻求自己所在村(社区)的发展建议。这就是蒲江县城乡社区发展治理支持中心策划实施的“蒲江社治沙龙”,“实现村(社区)的高效能治理和高质量发展,不仅需要基层工作者的热情和情怀,更需要专业的知识与技能。我们希望通过系列沙龙活动为村(社区)进行持续性的赋能支持。”蒲江县相关负责人说。原来,以农业型地区为主要特征,蒲江县在推进城乡社区发展治理过程中发现,治理主体单一、多元参与不足、社区治理服务供给侧和需求侧错位等问题成为实践中遇到的瓶颈。为此,蒲江县按照“部门牵头、平台赋能、社区主体、专业协同”模式,建立城乡社区发展治理支持中心和社会创新支持中心,探索以社区治理为本底、创新创业为核心的治理模式。“结合蒲江自身的特点,我们赋予两大中心不同的职责。”蒲江县相关负责人介绍,县城乡社区发展治理支持中心着力赋能村(社区)党组织社治理念和方法,充分释放社区治理服务有效需求,打造集技术支持、要素链接、沟通交流等功能为一体的城乡社区服务平台;社会创新支持中心着力引导更多服务于村(社区)的志愿者力量转型成为专业服务团队,同时引进培育社区发展治理缺失服务业态,壮大共治力量,提升社区治理供给侧的专业水平。“双中心”成立后,蒲江县组建“牵头部门+支持中心+专家”走访团队,对全县93个村(社区)进行全覆盖走访,发现并破解治理难题;创新搭建跨区域、跨部门、跨行业的交流共创场景蒲江社治沙龙,累计开展17期,通过案例化、实操化的理论教学为村(社区)赋能;指导53个村(社区)示范建设,在实践中总结形成“共创方案、聚合资源、共同行动、成果确认、复盘规划”城乡社区发展治理项目“五步工作法”,并进行推广;开展“公益微创投”项目,支持和陪伴15家初创期的社会组织、自组织在社区落地公益项目……“通过双中心赋能,我们有效提升了蒲江社区治理能力,近三年来,全县93个村(社区)发动群众筹资551.4万元、筹劳3.97万人次,用以支持社区公共事业建设,还成功入选全国城乡社区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蒲江县相关负责人表示。强化基层队伍建设提升城乡社区治理效能一天清晨,寿安街道松华社区微网格员黄颖正在家中休息,忽然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响起,“小黄,不好了,你周大爷今早没起床,这可怎么办呀?”“您先别急,我马上过来。”挂断电话,黄颖赶赴周大爷家中,立即把他送往医院。经过及时治疗,周大爷的身体逐渐好转。黄颖的善举是蒲江县微网格员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为切实增强基层一线工作力量,不断提高社区精细化治理、精准化服务水平,蒲江县按照全市部署深化党建引领“微网实格”治理,划细微网格、专属网格,发动1429名机关党员干部下沉担任“微网格员”;村(社区)充分发动辖区内五老乡贤、热心群众、自治骨干、“一村一警”、银行、企业等资源力量进网入格,培育多元力量参与,有力推动城乡社区发展治理。“目前,按照一格多员模式,全县以志愿服务性质配备微网格员3629名。”蒲江县相关负责人说。为进一步提升微网格员综合能力,全县93个村(社区)依托党群服务中心、文化站等场所,按照“便民惠民利民”原则单独或联合打造“微网实格·社区课堂”88个,已开展相关政策解读、宣传培训等350余场次。“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关键靠人,我们一直在培育多元治理力量方面持续用力。”蒲江县相关负责人说。蒲江县在不断加强社区专职工作者职业化、专业化建设的同时,还特别注重乡村人才的“引育留用”,积极营造尊重人才、服务人才的浓厚氛围,让人才深度参与蒲江的乡村振兴建设。在蒲江县铁牛村,以总规划师施国平为代表的新村民团队入驻后,将村委会闲置资源改建成铁牛村创新创业中心,用机构化、平台化、社群化的方式吸引人才来村创业发展,汇聚了来自全国20多个城市70多位新村民,在地成立8家企业和社会组织,链接城市共创方15家、候鸟村民300余人,从生态、文化、产业、组织等多方面共同参与,进行中国式现代化未来乡村的探索实践。值得一提的是,为破解乡村人才资源不足、集体经济薄弱等现实困境,蒲江县还创新面向全国选聘百名乡村振兴首席顾问,帮助村(社区)理思路、抓产业、引项目、化矛盾,引领人才、资源、资本向乡村振兴一线汇聚,不断激发乡村内生动力和发展后劲,实现“合伙一人、引领一村、带富一方”。“目前,全县通过两批次已选聘首席顾问46名,首批22名首席顾问协助村(社区)招引落地各类项目28个,争取财政和社会资金2575万元,指导村(社区)制定相关规划11份,带领村(社区)成立具有集体性质合作社(企业)7家,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70余万元。”蒲江县相关负责人说。抓实小区民主协商共建共治共享幸福家园长秋新村小区是蒲江县居住人口最多的乡村集中居住区,有住户836户2815人,小区之前因为缺乏专业物业管理,电瓶车充电难、公共绿地“乱耕种”等问题突出。如今走进长秋新村,你会发现小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小区内秩序井然、环境优美、一派和谐。小区蝶变的背后,折射出蒲江县通过“以支定收”方式破解乡村集中居住区物业管理服务费收取难题的创新实践,“推动小区治理,关键在于坚持党建引领和民主协商,体现公开透明。”蒲江县相关负责人说。在推进乡村集中居住区治理的过程中,蒲江县切实发挥村(社区)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指导全县乡村集中居住区全覆盖成立业主委员会,建立“村(社区)党委—业主委员会—村民住户代表”三级联动组织体系,通过“小区议事会”及时收集解决小区问题,制定小区管理行动公约,采用“以支定收”开放式预算确定物业类服务管理费标准。目前,全县乡村集中居住区每年以人口数或房屋面积为单位收取物业类服务管理费,有13个乡村集中居住区缴费率达到100%。在服务费管理上,开通“双密码”公共账户,线上线下实时公开小区公共收支明细事项,实现了财务管理的全过程透明化。通过坝坝会、村民住户大会主动晒收支清单,同步收集意见建议,及时跟进解决焦点议题,提高村民住户主动参与小区公共事务积极性。“我们努力回应村民住户需求,打造便利店、理发店等便民生活服务场景,并积极争取上级政策资金项目支持,优化配置早教服务中心、银行网点、卫生室、为老服务、儿童游乐等公共服务设施。”蒲江县相关负责人说。此外,蒲江县还积极探索以小区集体土地、闲置场地、小区名义获得的奖补资金等撬动社会资金资源,共同入股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以分红形式壮大小区集体经济,为小区长效治理注入活水。“目前,全县年集体收入5万元以上的乡村集中居住区达到43个,占比达到45%,为乡村集中居住区的长效治理每年注入资金达到300余万元。”蒲江县相关负责人说。 
成都日报 | 分享: 2024-04-29
(记者 杜杰 文/图)近日,黑水县色尔古镇麻都社区的色尔古核桃良种繁育基地里,管护人员洪彧在核桃林里忙着追肥、补水、拉枝透光。而在色尔古镇上,阿坝州黑金园农林有限责任公司的核桃油、核桃糖、核桃阿胶等加工产品包装精美,通过线上线下渠道销往全国各地。  黑水县有着悠久的核桃种植历史和庞大的种植规模,近年来,该县通过建基地、繁育良种、产业延链强链,不断做大做优核桃产业。维多村核桃主题园  “之前核桃品种杂乱、管理粗放,导致产出少、效益低。”洪彧介绍,为解决这一问题,黑水县从政策、资金、技术保障等方面发力,大力推广种植早实核桃。  政策方面,从2012年开始,黑水县通过政府采购,向农户无偿提供核桃种苗120多万株,发展核桃21655亩;技术方面,通过对低质低效林实行改造,10万余株多年不挂果的核桃树高接换优。  “我们还通过繁育良种,提升核桃品质。”黑水县林草局造林产业办副主任王丽说,占地150亩的核桃良种繁育基地里,有一个30亩的核桃种质资源收集圃,由黑水县林草局与省林科院等单位合作建立,目前已收集到21个国内外核桃品种。  “黑水的良种核桃推广都是从这里开始。”洪彧表示,目前,“客龙早”“薄壳早”“珍珠核桃”是基地与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共同选育出的3个优良乡土早实核桃品种,其中“客龙早”核桃已在全县推广种植,平均一亩地产值能达上万元。  目前,黑水早实核桃推广建设已初见成效,逐渐形成以色尔古核桃良种繁育基地为核心,知木林镇维多村核桃产业示范园、芦花镇铁别村核桃产业示范园为中心的核桃产业示范园区。  围绕核桃做文章,黑水县还不断延长产业链。  阿坝州黑金园农林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唐洪和核桃打交道多年,2018年,他来黑水考察,被当地优质果源吸引,投资建起合作社并成立了公司。“现在公司的核桃油、核桃糖、核桃阿胶等产品很受市场欢迎。”唐洪说。  而在知木林镇维多村,核桃主题雕塑、核桃种植科普知识展板、核桃墙绘随处可见。维多村党支部书记叶格木说,2013年至今,维多村建成1540亩核桃基地,已形成“早实核桃+加工厂+电商平台”一体化的产业体系,早实核桃成为当地特色优势主导产业。  目前,黑水县核桃种植规模已达4.3万亩,2023年核桃产量1829吨、产值2926.4万元。  “黑水通过核桃繁育基地引领示范,促使全县核桃种植向集约化经营、科学化管理转变。”黑水县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黑水县将制定统一的生产标准、质量标准,通过标准化引领高质量发展,助推黑水早实核桃挺进高端市场。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4-04-29
(记者 杜杰 阿坝观察 刘文佳)4月22日,茂县凤仪镇南庄村村民王启明走在硬化的田间路上,准备去果园里除草。这条道路是去年9月该村启动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试点建设的成果之一。  4月,《阿坝州加快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实施方案》正式印发,阿坝州将深入实施“百村引领、千村提升”工程,统筹推进宜居乡村、宜业乡村、和美乡村“三大建设行动”,实现“县(市)有引领、村村有提升”,形成“远者来近者悦”的新环境。  根据该实施方案,阿坝州将围绕加快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改善人居环境、深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打造美丽宜居乡村、加快培育乡村特色产业、推进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持续强化党建引领、健全“三治融合”体系、抓实“微网实格”治理、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完善乡村公共文化供给13方面,全域推进打造工作,计划到2027年建成258个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统筹推进1090个村整体提升。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4-04-29
(记者 杜杰 阿坝观察 王鑫)“现在对路基堡坎进行垫层施工,要赶在6月甜樱桃大量成熟上市前全部完工投用。”4月22日,在汶川县威州镇双河村黄岩组的威克环线黄岩段改线工程施工现场,项目技术负责人陈友文介绍。  “全州至今已累计建成美丽乡村路680公里。”阿坝州交通运输局局长益英表示,今年阿坝计划投入资金6944万元,在农牧区实施19个项目,累计建设美丽乡村路152公里。  前不久,“2024年阿坝州十大民生实事”发布,阿坝将统筹安排资金7.1亿元,实施十大民生实事,“美丽乡村路建设”就是其中之一。这是阿坝连续两年将“美丽乡村路建设”纳入民生实事内容。  除了持续聚焦交通建设等重大事项外,今年阿坝的十大民生实事还有不少亮点。三方面发力 持续“补短板”“填空白”阿坝州委常委、常务副州长许磊介绍,为确保今年的民生实事更具普惠性、针对性和实效性,阿坝州在深入调研摸排、广泛收集民意、充分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研究起草2024年十大民生实事。  今年1月,阿坝州从代表委员建议提案、人民群众信访事项、“双联双进”问访了解等渠道,开展民生实事梳理工作。这十大民生实事是在承接全省30件民生实事之外,结合当地实际确定的新增项目,既涵盖交通、饮水、人居等“民生大事”,又有取暖补助、免费疫苗、增设电梯等群众有感的“关键小事”,力求实现以“小切口”服务“大民生”。  记者梳理发现,今年阿坝州十大民生实事涉及提供取暖补助、发放高龄津贴、免费接种宫颈癌疫苗、提高生活补贴、美丽乡村路建设、增设电梯、新改建农村卫生厕所、实施避险搬迁、农村饮水水质提升、快递进村等方面,围绕群众“所需所急所盼”,从三大方面发力,持续“补短板”“填空白”。  一方面,阿坝州聚焦关键领域,施惠民之策。该州将为全州2万余名80周岁以上老年人发放高龄津贴,为全州5000余名离任村(社区)干部提高生活补贴,为全州2.39万名海拔2500米及以上地区学前和普通高中在校学生提供取暖补助,为全州4000名阿坝州户籍、未接种过且自愿接种的9至14岁女孩免费接种宫颈癌疫苗。  另一方面,阿坝州聚焦能让人民群众持续享受便利的政策和项目,行便民之举。阿坝州在全州农牧区建设美丽乡村路152公里,为符合条件的老旧小区和老旧楼栋增设电梯100部,支持全州2600户农牧民群众改造建设卫生厕所,以“邮快合作”模式推动民营快递企业快件投递到村。  此外,阿坝州还聚焦全力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务安民之本。阿坝州对受重大地质灾害直接威胁的3633户群众实施避险搬迁,对全州13县(市)212处农村饮水工程进行水质改善和提升。回应民之所需 让群众享有更多实惠4月22日一早,在小金县美兴镇场口山体户外电梯口,群众有序排队,乘电梯3到5分钟便可到达小金县综合防灾广场。“以前去广场要爬接近20分钟的陡坡,费时又费力。”该县居民王小美说。  在安排部署民生实事时,阿坝州坚持“老百姓实惠多”原则,让热点问题成为民生实事项目,积极回应民之所需。记者了解到,“十四五”以来,阿坝累计筹措资金9.89亿元、办成民生实事28件,有力有效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根据今年十大民生实事安排,今年阿坝州将继续推进增设电梯工作,把省级民生实事中安排的支持既有住宅电梯增设10部的任务增加到100部。  更多民生实事还在强力推进。同一天,在海拔超3000米的松潘县下八寨乡纳洛村纳洛磨日饮水建设项目现场,施工工作快速推进。“该项目今年建成后,可以解决村民冬天饮用水水量小、易结冰等难题。”下八寨乡党委书记陈诚说。  目前,阿坝已争取增发国债资金4.9亿元,统筹用于今年3633户受地质灾害威胁群众的避险搬迁工作;针对学前和高中学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冬季取暖经费紧张、温暖过冬保障有待提升等问题,全州海拔2500米及以上学校的取暖补助扩面至学前和普通高中学校,新增受益学生2.39万人左右,补助标准为每生每年200元;为减少环境污染和疾病的发生,落实专项资金902万元,新改建农村卫生厕所2600户……  许磊表示,今年阿坝州十大民生实事的实施规模、资金安排、时序进度、责任单位都已明确,并同步配套专班推进、资金保障、督查考核等工作机制。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4-04-29
四川三农新闻网宜宾讯(通讯员 钟慧)4月25日到5月1日是第22个全国《职业病防治法》宣传周。4月27日,高县文江镇中心卫生院结合自身实际,组织尘肺病康复站医护人员开展以“坚持预防为主,守护职业健康”为主题的尘肺病健康知识讲座,镇内部分尘肺病患者参加,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讲座上,刘汉双老师分别从什么是尘肺病、尘肺病的检查诊断、尘肺病治疗及康复的目的、尘肺病居家健康管理、指导等方面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    通过讲座,对尘肺病防治相关知识有了深刻全面地了解,增加了对尘肺病的治疗和康复信心,对提高自身生活质量很有帮助。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4-04-29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徐灿红  4月26日,由四川现代种业集团联合省内8家农作物种业头部企业共同组建的四川省现代种业发展集团九兴禾农业有限公司,召开第一次股东大会并签订投资协议,标志着四川省种业企业联盟正式成立。9家企业将联合打造种企“川军”,实现品种上共享、渠道上共建、资源上共用,共同助力“天府粮仓”多产粮、出好品,齐心协力振兴川种。  联盟由四川现代种业集团联合仲衍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四川丰大种业有限公司、四川科瑞种业有限公司、四川奥力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四川云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四川台沃种业有限责任公司、四川蜀丰种业有限公司、四川兆和种业有限公司等8家省内农作物种业头部企业共同组建。  “四川农作物种业企业普遍规模小,综合实力弱,通过成立种业联盟,把四川在各领域具备一定优势的规模企业联合起来,抱团发展,重塑川种形象。”四川现代种业集团董事长易飞表示,联盟将发挥各成员单位在政策、资金、科研、市场等各方面资源优势,共同在深化科技合作、建设优质农作物品种示范展示基地、推广优势农作物品种及延长种业产业链等方面相互赋能、抱团取暖。  下一步,种企联盟将以“创新能力强、营销能力强、服务能力强”为目标,加快整合自身资源和行业力量,打造种业与产业融合、推广与服务一体的复合型集团式企业,做强生产供应链,做好精深加工链,做优品牌价值链。同时在“良种化、产业化、品牌化”方面全面发力,提升农作物种业企业的凝聚力、创新力、竞争力和影响力,重塑川种新辉煌,勇立“天府粮仓”新潮头。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4-29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报道组【人物名片】徐岳泉 中共乐山市沙湾区委书记  记者:今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一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沙湾区如何书写好深化“千万工程”的新篇章?  徐岳泉:“千万工程”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决策。沙湾区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千万工程”经验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示范引领、梯次推进、整体提升,聚焦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乡村建设水平、乡村治理水平,加快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梯度培育一批“乡村振兴示范村”“千万工程试点村”等特色村落,争创省级乡村振兴先进县,奋力谱写乡村全面振兴沙湾新篇章。  记者:近年来,沙湾区持续发展农业产业,请问沙湾在加快建设农业强省,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  徐岳泉:沙湾区属盆周低山区,地形呈“七山二丘一坝”,“七山”中七成以上属喀斯特地貌,土壤贫瘠、地表缺水是长期困扰农业发展的“喀斯特之痛”。近年来,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也是实际工作的切入点”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地落板市委乡村振兴“12345”发展摆布,推动沙湾农业克服不利自然条件寻求高质量发展。一是致力壮大“石缝经济”。持续推动以川佛手、柔毛淫羊藿“两味药”为主的道地中药材产业提质增效,蹚出了一条“石头缝里抓产业”的现代特色农业发展之路,中药材现代农业园区创成省五星级现代农业园区,全国最大川佛手标准化种植基地和柔毛淫羊藿采种育苗示范基地地位不断巩固,沙湾区成功创建为省乡村振兴成效显著县、省农村改革工作先进县。二是深入开展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农村“五清”行动、建制镇场镇建设管理服务能力提升行动,卫生厕所普及率96.5%,生活垃圾收转运处置体系覆盖率100%,生活污水有效治理村占比71%,累计建成“美丽四川·宜居乡村”43个、“水美新村”12个,沙湾区被评为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省级乡村运输“金通工程”样板县。三是着力构建乡村“微治理”体系。推广社会治理“积分制”“红黑榜”,打造“沫若故里·人人讲礼”文明城市品牌,建成全国农村社区治理试验区。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守住耕地这个命根子,坚决整治乱占、破坏耕地违法行为,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和管护力度,确保耕地数量有保障、质量有提升。”沙湾在耕地保护和产业发展上是如何布局的呢?  徐岳泉:一直以来,我们持续守牢耕地保护底线红线,优化产业发展版图。在耕地保护方面,一是“粮下地,药上山”,守住粮食安全底线。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引导新发展林果业上山上坡,鼓励利用‘四荒’资源,不与粮争地”的要求。2023 年共腾退低效经果林1.75万亩。二是“边发展、边治理”,守住耕地保护红线。针对全区28.3万亩喀斯特地貌全面摸排、逐一登记,通过中药材种植逐步改良土质。2023年,通过背土上山、治理石漠,在荒山荒坡上新发展“两味药”0.5万亩,为下一步耕地恢复做足储备、留出空间。  在产业布局方面,我们以建设现代农业园区为抓手,实施“12522”园区培育计划,以打造国家级现代农业园区为引领,布局发展粮药、粮蔬、粮油、林竹等产业。一是全力打造“万亩粮”,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0.6万亩,引进福华高科种业、中科农福等龙头企业4家,依托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等科研团队强化种业支撑,实施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二是改造提升“万亩药”,持续巩固“两味药”发展规模,确保种植面积保持在2.65万亩以上,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引进一批精深加工项目,着力提升产品附加值,推动中药材产业全链条发展,争创国家级现代农业园区。三是融合发展“万亩林”,依托63.8万亩森林资源,在山上新造混交林4.2万亩,发展竹产业3.4万亩,引进福华纸业等农头企业,争取国储林项目10亿元,构建精深加工产业链,加快建设省级现代林竹园区。  记者:一直以来,沙湾区紧扣“农旅兴区、工业强区”发展主线,推进农业提质增效,是如何保持发展活力的呢?  徐岳泉:我们持续坚持三方用力,激活园区发展动能。一是政策发力。出台《关于加快建设国家现代农业园区 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粮仓”的决定》,制定园区扶持政策20条,累计整合资金4.2亿元,引入社会资本7.8亿元,全面提升园区基础配套设施。二是科技聚力。与中国医学科学院等科研院所合作,柔性引进博士专家20名,创建院士专家团队工作站1个、博士工作站4个,选育出产量、含量更高的“贵酮1号”柔毛淫羊藿新品系,研发川佛手精油、果酒等产品22个,注册商标21个,获国家专利1项,助推中药材产业实现量质提升。三是国企助力。投资3亿元新建中药材加工园区,以“国企主导+社会投资”模式,围绕“两味药”与五粮液集团合作研发“铜河”系列酒,2023年园区综合产值实现7.15亿元。  记者:振兴乡村产业,要以农民为主体,才能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乡村建设水平、乡村治理水平,强化农民增收举措,沙湾在这方面是怎么统筹推进的呢?  徐岳泉:我们持续挖掘增收潜力,点燃强村富民引擎。一是集体经济挖潜。采取“龙头公司+村集体经济”模式,组建集体经济“20强联盟”,建立规上工业企业对口帮扶村集体经济发展工作机制。2023年,中药材现代农业园区内村均集体经济收入达85万元,超全区平均水平49万元。二是联农带农挖潜。联合龙头企业以“土地流转+优先雇用+分红”模式,辐射带动3800余户农户种植川佛手,吸引优秀农民工、退役军人等121人返乡创业,种植户户均增收 5000 元以上。三是农旅融合挖潜。依托优势资源发展民俗文化、休闲观光、户外旅游新产业新业态,建成川佛手主题公园等网红打卡景点5个,乡村旅游环线3条,实现“田园”变“公园”。2023年累计接待游客20.8万人次。我们将举全区之力、集全民之智,在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上持续发力,奋力谱写沙湾乡村振兴新篇章。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4-29
  (记者 李浩)近日,在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指导下,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组织开展大豆大面积单产提升春播技术巡回指导。指导工作从4月下旬持续到5月上旬,重点提高大豆春播出苗质量,为大面积单产提升奠定坚实基础。  本次巡回指导关注三方面内容:一是指导各地大豆春播、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大豆单产提升工程技术落实落细,就地开展技术培训和咨询服务,帮助解决技术难题;二是分析大豆春播出苗有利不利因素,提出近期应注意的田管措施;三是调研各地大豆政策和项目任务落实情况,收集地方经验做法和问题建议。  巡回指导活动按照生态区域,分为东北、华北、长江流域、黄淮海、西南、西北地区6个指导组,每组实行双组长制,由1位科研和1位推广单位专家担任,成员由相关省农技部门专家和农业农村部大豆专家指导组、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专家指导组、大豆单产提升工程专家指导组的专家组成。重点聚焦大豆单产提升整建制推进县和单产提升工程项目县,每省(区、市)指导不少于2个县,就地至少开展1次线下培训。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4-04-28
  (记者 李飞)4月25日,长江十年禁渔工作推进会在重庆市涪陵区召开,农业农村部党组书记、部长唐仁健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充分认识长江十年禁渔的重要性、长期性、艰巨性,坚定不移推进长江十年禁渔,持续恢复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  会议指出,长江禁渔3年来,各地各部门协同配合、持续攻坚,退捕渔民安置保障、非法捕捞执法监管、水生生态保护修复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效。但长江水生生态恢复形势依然严峻,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数仅从“无鱼”恢复到“较差”等级,中华鲟等旗舰物种仍处于极度濒危状况。要准确把握长江禁渔形势,遵循水生生态修复规律,坚定“一禁十年”的决心,坚决完成好这项重大政治任务。  会议强调,要聚焦恢复水生生物多样性这个核心目标,扎实有力抓好长江禁渔重点任务落实,持续巩固提升禁渔成果。进一步提升退捕渔民稳岗就业水平,抓好企业吸纳和培训服务,支持自主创业,持续落实好养老等社保政策,巩固提升应帮尽帮、应保尽保水平。全面提升水上岸上执法监管效能,常态化开展跨部门联合执法,严厉打击长江禁渔水域各类违法捕捞、销售非法渔获物等违法行为,排查清理“三无”船舶、禁用渔具,整治违规垂钓,强化自动化智能化手段,对重点水域开展全天候监测监管。加快推进长江水生生态修复,夯实水生生物监测评估这个基础,扩大中华鲟等珍稀鱼类增殖放流规模,抓好水生生物重要栖息地修复,更大力度保护旗舰物种。  会议要求,要坚持并不断优化长江十年禁渔工作机制,按照“中央统筹、部门协同、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要求,健全完善部际协调、地方专项工作运行、跨部门跨区域执法合作、激励督促等机制,发挥考核“指挥棒”和群众监督作用,多种形式加强科普宣传,保障长江十年禁渔行稳致远。  农业农村部党组成员、副部长马有祥主持会议,部总经济师、办公厅主任魏百刚出席,重庆市副市长郑向东致辞并发言。公安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市场监管总局有关司局负责人作工作安排,上海、江苏、安徽、湖北、湖南5省(市)有关部门负责人作交流发言。  会议期间,唐仁健还在涪陵区调研长江禁渔联合执法及数字平台建设、退捕渔民转产就业等情况。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4-04-28
当前,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正在推动全球经济格局和产业形态深度变革。在数字化、智能化迅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正在共同见证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数字技术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为社会的进步和产业的升级提供了强大动力。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青神县将数字乡村建设作为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在数字化浪潮中借力发展,在新型基础设施、城乡融合发展、智慧农业、乡村数字经济、乡村数字治理、乡村数字文化、乡村数字惠民、智慧绿色乡村等方面,绘出数字乡村建设的壮丽图景。——城乡融合发展有“数”。在数字乡村建设的加持下,青神县持续深化全国首批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试点,统筹整合县人民医院、中医医院、妇幼保健院资源;深化“学联体”建设,坚持幼儿园集团化办园、小学共同体办学、初高中衔接全部进城,推动5所县城优质学校帮带乡镇学校(幼儿园)。在走出城乡融合发展特色之路的青竹街道新光村,民宿、餐饮等业态在数百亩稻田中争相发展,背后也昭示着数字乡村建设基础设施的完善。——智慧农业风起云涌。走进青神县白果乡甘家沟村的柑橘良种繁育基地里,只见高清摄像机、小型气象站、物联网杀虫灯等数字化设备分布其间,数据显示屏正记录着实时数据。“原来的果园管理全凭经验判断,现在依托分布在基地里面的高清摄像头和传感器设备,只需要一部手机,就能对基地的两万余株柑橘苗的生长情况了如指掌,实现精准管理。”该基地管理人员介绍。与此同时,在几公里外的青神柑橘发展馆,青神县数字果园大数据应用分析平台正在综合应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为果树提供采前、采中、采后的全方位监测和指导,实现对果园生产环境的智能感知、分析、预警、决策,让特色农业生产更“聪明”。——数字经济方兴未艾。作为全省首个电商顺差县,青神充分发挥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优势,是全国川味香肠最大货源地。“老丈母”等腌腊制品网销品牌全国知名。青神县积极搭建专业化的电商服务体系,打通农村地区农副产品生产、流通的堵点,壮大一批有地域特色的特色产业,打造一批影响力大的特色品牌。——乡村治理“智慧化”。在青神县西龙镇,当地科学布局“雪亮”“天网”“慧眼”等数字项目,依托智慧平台,实现对交通、环保、安全等行业视频资源的聚合共享,提高突发事件的实时监控、分析研判、联动处置质效。“上个月,我们利用数字建设成果,24小时内破获一起盗窃案,赢得群众好评,守护了一方百姓的平安。”西龙镇相关负责人告诉笔者。放眼青神,从乡村特色竹编、柑橘产品直播带货,到服务中心里群众扫二维码办事;从覆盖城乡的5G信号,到逐步走进乡村的数字化充电桩;从乡村数字化有声图书馆,到数字化科技馆落户乡村……青神数字乡村建设大步向前,惠民利民!(供稿:青神县委宣传部 古良驹)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4-28
4月26日,四川省泸州市纳溪区“登普照茗山·品云雾好茶”茶产品交流展示活动在打古镇普照村“普照雾隐”广场举办,以茶为媒,诚邀四方宾朋共赏茶韵、共话茶事,助推纳溪区特早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和茶旅融合发展。采茶比赛现场。(邓建刚 摄)    上午9时许,记者在打古镇普照村凤凰山茶园看到,30余名参与采茶比赛的茶农身着漂亮的采茶服装,熟练地在茶丛中舞动双手,不停地采摘嫩绿的茶芽。“我家里种植了6亩茶叶,这次比赛我是抱着学习的心态来的,重在参与。”茶农介福容表示。轻松愉快的采茶技能大赛还吸引众多摄影爱好者驻足观望,纷纷摆弄着“长枪短炮”,抢抓着一个个精彩瞬间,将采茶能手和美丽茶园融入画卷。“我只能单手采摘,速度好慢哦!”“今天来采摘特早茶,好开心。”在现场,部分游客纷纷加入其中,体验起采摘乐趣。“阿妹站在寨门口,手捧一碗拦门酒,贵客你若进寨来呀,先喝一碗拦门酒……”在普照山游客接待中心广场,10余名身着苗族服饰的姑娘捧着一碗拦门酒“拦”住游客们的去路,劝他们喝下一碗代表着欢迎的拦门酒。在广场另一边,手工制茶展示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制茶师傅们正为游客们演示着手工制茶的流程与技巧。杀青、揉捻,做形,干燥……他们在高温的炒茶锅中一丝不苟地翻炒,茶叶逐渐成光滑平直状,茶香弥漫。不少游客参与到手工制茶过程中,体验乐趣。“没想到一杯简单的绿茶,是需要经过这么多道工序制作出来的,太神奇了。”游客张悦观看手工制茶表演后不禁感叹。“绿茶带有清香,味道很特别,快来尝一口。”“红茶味道真好,多少钱一盒?”在茶叶品牌展区和品茶区,“普照雾隐”奶白茶、三川玉叶、普照红、川香绿等30余种茶品琳琅满目,茶商们纷纷拿出自家的“宝贝”与大家分享、交流,现场氛围热烈。除了特早茶,其衍生产品也让人目不暇接,绿茶蛋卷等富含茶元素的茶产品吸引了众多游人的目光。展销摊位上,还进行农特产品展示促销,游客们或品赏特早茶,或直接将农特产品带走,现场人头攒动,氛围活跃。活动期间,与会人员还参观茶山,开展茶企交流、茶艺表演等活动,游客们积极参与其中,感受生态、休闲、运动、健康的新时代生活,展示了该区茶旅融合发展的新突破、新成效。茶园变景区,茶山变金山。近年来,纳溪区充分利用茶资源,以“茶叶+旅游”发展思路,建成纳溪特早茶地理标志文化广场和具有观光功能的茶园面积达12万亩,建设集种茶、采茶、制茶、品茶为一体的特色茶庄和农家乐150余家,构建起产业观光、生态旅游、文化体验、度假休闲、亲子研学五大茶旅产品体系,全年接待游客35万人次,年茶旅收入达9亿元,进一步带动茶农增收致富,为纳溪区的乡村振兴和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纳溪是“中国特早茶之乡”,是全球同纬度茶树发芽最早的区域之一,近年来,纳溪区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培育“精制川茶”重大战略目标,依托川西南早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项目,持续坚持茶文化挖掘、茶科技攻关、茶产业转型,走出一条文化赋魂、产业赋人、科技赋力的三产融合发展路径。现有茶叶基地31.5万亩,年总产量2.3万吨、茶产业年综合产值实现83亿元,建成有机茶基地1个,省级茶叶万亩亿元示范区5个,培育名优茶加工企业126家,持续打造“区域公用品牌+茶企子品牌”的纳溪特早茶品牌体系,拥有各类茶叶品牌61个,创新探索“茶园+研学实践”“茶+酒”“茶+旅”等融合模式,让一片茶叶成为纳溪的主要特色产业和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供稿:纳溪区打古镇 王超明 邓建刚 许杨)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4-28
4月26日,龙马潭区金龙镇举行2024年“农人三项”农耕技艺比拼活动,来自区农业农村局和金龙镇辖区企事业单位工会会员、辖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产业工人、镇村干部职工、新就业劳动者群体等单位的80余名选手组成8支队伍展开激烈角逐,在比赛中播种下新一年丰收的希望。移栽水稻比赛现场    “加油!加油!”移栽水稻比赛现场,选手们手拿秧苗、弯腰低头,动作熟练而迅速,你追我赶,将一株株水稻秧苗移栽到水田里。“平时在家里都是在田埂上干活,今天是第一次参加这种集体插秧的活动,大家团结在一起,用汗水和行动种下丰收的种子,希望今年有个好收成。”参赛选手龙全珍说。这边的插秧比赛开展得如火如荼,另一边的猪儿粑制作比赛也在同时进行。参赛选手杨雪琳告诉记者,作为外地人的她是第一次听说猪儿粑,也是第一次知道泸州有栽秧子吃猪儿粑的习惯,所以特地报名了制作猪儿粑的比赛,感受现场的氛围。据了解,此次“农人三项”农耕技艺比拼共有移栽水稻比赛、移栽高粱比赛和猪儿粑制作比赛三个项目,裁判评分组根据插秧数量、完成速度、秧苗整齐度等完成情况进行考量评分,决出最终名次。 金龙镇党委副书记蒲奕帆介绍,当下正是移栽高粱和水稻的时节,金龙镇是传统的农业大镇,2024年全镇计划种植水稻6000余亩、高粱1.2万亩。也希望能以此次活动为契机,以赛提能、以赛促技,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农耕文化,挖掘金龙“乡村工匠”“农家巧匠”“农业能手”, 为金龙镇创建省级乡村振兴先进镇贡献力量。(供稿:龙马潭区融媒体中心 谢汶萍)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4-28
"清明播早种,谷雨下迟秧”。时下,在贡井的田间地头,农民们正忙着抢抓节令栽秧苗。“栽秧子了!”4月22日,伴随着四五声洪亮的吆喝,在成佳镇吴家山村高标准农田里,人们忙着耙田、施肥、栽秧等,田间地头一派忙碌的喜人场景。村民们一手抱秧,一手插秧,分秧苗、插秧的动作一气呵成。一阵阵清脆的入水声,秧苗成行地站立在了水田里,一排排一行行都显得十分工整而自然。在不远处的育秧田里,绿油油嫩汪汪的秧苗长势喜人,村民正忙着拔秧苗,把秧苗打成捆堆放在田边,然后运往田间。不会儿的功夫,一块块空荡荡的水田换上了崭新“绿装”。“栽秧这个星期就开始了,在栽秧过程中,我们的农技专家会到田间地埂指导村民们做好插秧工作。”吴家山村村支书吴新容介绍。据悉,成佳镇预计种植水稻1.3万亩,主要分布在先锋村、张家桥村、五四村、吴家山等村,预计稻谷亩产量450公斤、亩产值达1400元。预计到4月底完成全部水稻的移栽工作。(供稿:贡井区委宣传部 程洁)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4-28
4月22日,农业农村部、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2023年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中期绩效评估情况的通报》农规(示范)〔2024〕4号,大安区顺利通过2024年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中期绩效评估。2023年4月,大安区现代农业产业园成功入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名单,是全市首个也是唯一入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区县,填补了自贡市国家级现代农业园区“零”的空白。产业园以肉鸡和水稻为主导产业,覆盖三多寨镇、何市镇、新店镇、牛佛镇4个乡镇,总规划面积约27.56万亩。一年来,大安区高度重视、积极谋划、主动作为,大力开展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主导产业发展全链条升级。全面推进水稻、肉鸡种养加全链条融合升级,产业集中度明显提升,带动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加速构建。产业基地提标提质。主导产业逐步趋向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基地田、路、水、电、讯“五网”基础基本配套,高标准农田占比达82%以上,标准化养殖鸡棚占比达100%,推广“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粮油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72%。建设完善农情观测站,实现产业园农田生态环境和农作物“四情”动态高精度监测全覆盖。创新种养模式,推广“稻菜、稻渔”等轮作共生、肉鸡立体养殖等高效种养模式,实现一土多熟、一水双生、一田多收。建成延沱江河4.2万亩水稻产业带,西南地区最大规模黄羽肉鸡单体养殖基地,荣获四川省建设更高水平“天府粮仓”荣誉称号,有力夯实了产业接二连三物质基础。加工流通补链强链。培育引进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3家,依托西南(自贡)陆港和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成农产品产地冷链物流基地(中心)4个,冷链物流体系更加完善,鲜活农产品冷链流通率达到65%。绘制粮油、肉鸡“加工树”图谱,引导加工企业开发多元加工产品,累计建成粮油烘干中心3个、粮食烘干设施装备短板进一步完善;畜禽精深加工基地全面建设升级,建成全市最大的肉鸡加工基地。新型产业蓬勃发展。产业园农村电商和快递物流配送体系逐步完善,建成80个益农信息社、1个分拣交易中心,引导天花井、立华等加工企业入驻电商平台,推广共同配送、即时零售等模式,实现电商销售额逐年增长。乡村产业多元功能加快拓展、多元价值有序转化,建成全国历史文化名镇2个、3A级以上旅游景区6个,农业主题公园、农业景区、乡村旅游重点村等8个,打造乡村精品旅游线路5条,年接待游客超50万人次,综合收入达1.2亿元,2023年全区第一产值增速蝉联全市第一,获评全省休闲农业重点县、全省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全省乡村振兴先进区。技术装备支撑全领域强化。大力实施科技强农、机械强农,促进主导产业全链条、全环节的技术装备水平迈上新的台阶。农业科技协同创新应用显著增强。深入推进国家知识产权强县试点县建设,与四川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校合作,积极搭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组建农业全产业链创新联合体,累计研发选育“雪山草鸡”等肉鸡优质品种12个,推广“宜香优2115”等水稻优质品种10个,累计推广应用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100余项,实现产业园良种覆盖率100%、实用技术到位率100%,科技驱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作用显著增强。科技人才等创新要素持续汇聚。加大农业科技投入,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基础研究投入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强化科技人才支撑,引进农村紧缺型人才7人,培训区本级经营管理型和专业生产型人才135人,培育省市两级农业经理人6人,成功申报“天府峨眉计划”1人,入选中国农技协“百强乡土人才”1人;农业技术指导队伍健全,园区内镇、村两级分别配备专业技术人员3人和1人以上。农业数字化转型步伐明显加快。标准化种植基地、规模化养殖场数字化升级加快推进,建成千亩连片水稻智慧农业应用示范基地1个、智能化肉鸡生产示范场3个。智慧农业及大数据平台建设项目稳步推进,建成集“资源、服务、交易、管理”于一体的肉鸡产业大数据平台,入选全省智慧农业典型成功案例。农业绿色转型全域化推进。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突出绿色底色、擦亮生态底盘,促进农业全域绿色转型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全域开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深入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推进绿色防控和统防统治融合发展,建设水肥一体化示范基地,园区化肥农药使用量连续五年负增长,畜禽粪污、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分别达到100%和90%以上。全域构建种养生态循环格局。实现种养基地生态循环100%全覆盖。以绿色技术推广促进小循环,建设“稻渔”等绿色生态循环基地,园区规模畜禽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100%;以种养结合促进中循环,建设5万亩种养融合生态循环基地,全面推广“肉鸡-鸡粪-有机肥-粮油”的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发展模式;以绿色经济发展促进大循环,促进全产业链绿色低碳发展,构建绿色低碳农业产业体系。全域推进品质提升品牌打造。累计制订肉鸡生产相关标准119项,产业园肉鸡全产业链标准化示范基地创建为国家第一批农业高质量发展标准化示范基地。构建以“天赋大安”公用品牌为引领、企业与产品品牌为支撑的发展格局,新申报绿色、有机认证15个,推出“天赋大安”区域公用品牌拳头产品8个,“大安肉鸡”“大安大米”“大安高粱”“大安南美对虾”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天花井”“长明”等品牌入选省农业品牌目录。建立农产品“四位一体”监管保障体系,全面推行承诺达标合格证和追溯管理制度,搭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产业园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达100%,大安区获评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区。联农带农惠农全环节增强。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高质量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组织,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新型经营主体不断壮大。引育立华牧业、盐味源等“链主”企业,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各类企业近30家入驻产业园。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工程,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143家、家庭农场351家、农业产业化联合体2个,建成区镇村三级服务体系,服务领域基本覆盖产前产中产后全产业链。联农带农机制更加紧密。以发展新型集体经济为代表的折股和互助模式,承接产业园建设项目、财政资金量化入股到户等方式,实现集体经济收入2046.62万元。全面推广完善“折股式、订单式、互助式、托管式”利益联结模式,持续带动带动产业园农民增收。以“八统一、一代养”的订单和托管模式,将产业园70%的农户和3364户脱贫户捆绑在肉鸡全产业链条上,户均年增收2万元以上,2023年全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蝉联全市第一。农民创业创新广泛推进。创建了一批星创天地和农村创业创新基地,累计支持工商企业主、农业科技人才、新型经营主体等各类人才进园创业138人,推选15名返乡入乡创业明星,何市镇获评全省首批返乡入乡创业示范乡镇,促进产业园自主创业、合作创业、转移就业、就地就业协同推进。园村一体改革发展建设初见成效。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全域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产业园户用卫生厕所普及率、农村生活垃圾转运率和农村生活污水有效治理率达分别达94%、100%、75%。打造“盐都乡韵·和美共富”精品示范村4个,创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镇1个、示范村2个,园村一体发展建设与治理格局基本形成。(供稿:大安区委宣传部)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4-28
(孔云 记者 陈家明 文/图)悠悠旭水河,奔流着,从自贡贡井穿过。在旭水河贡井区雷公滩段修建一新的防洪堤亲水栈道上,时常有市民们欣赏美丽的河景,感受岸绿水清的生态环境。不只是在旭水河岸线,在金鱼河,经过整治提升后的岸线,也已成为市民亲近水环境、享受水环境的好去处。近年来,贡井区始终把打好“碧水保卫战”作为建设“幸福贡井·宜居家园”的重要抓手,通过水环境综合整治、水生态修复、流域景观打造等一系列“组合拳”,为百姓期盼的生态水美找到了最直接、最可感的注解。雷公滩防洪堤深耕细作 水环境治理全力“加速跑”“以前,小区下水道经常堵塞,路上时不时‘冒’出积水、污水,天气热的时候,打开窗户都能闻到臭味。现在好了,开窗通风透气不再是‘奢望’,心情都更好了。”家住青岗丽景苑的张奶奶感慨雨污分流管网改造后的显著变化。“贡兴路雨污分流管网改造已全面完工,针对该路段生活污水与雨水排入同一根水管的问题,我们采取加装一根专门排污管道的方式,实现污水‘走一条路’、雨水‘走另一条路’的合理分流。”区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改造过程中,以雨污分流管网改造为契机,新建了一套地下雨水管网,“各行其道”的方式从根源上杜绝了雨水与污水“同流合污”现象。贡兴路雨污分流建设据悉,贡井区立足实际,排查整改城市雨污分流问题隐患,实施金鱼河流域贡井段水污染综合治理工程建设,新建、改造雨污分流管网总长20km及其配套设施。城市供排水系统管理到位了,后续的糟心事儿也少了,水环境治理的“贡井样板”正在不断擦亮市民生活“幸福底色”。此外,作为水环境治理的重要一环,河长制贯穿始终。针对全区当前河道岸线管控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创新管理体制,制定落实“河长、河段长、点长”工作机制,构建严密的河道岸线监管网格。今年以来,各级河长开展巡河2500余次,巡河发现问题64件,已全部整改到位,并按照“一巡一表一配图”的要求做好台账记录。瞄准水环境治理这一民心工程,贡井区坚持问题导向、综合治理,突出流域治理、源头治理、行业治理,因地因时制宜、分区分类施策,着力破解突出水生态环境问题,有效提升水环境质量。目前,贡井区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2023年,旭水河雷公滩断面年均值达Ⅲ类,建制镇场镇污水收集处置率达到90%以上。风貌提升 勾勒幸福河湖“工笔画”“水清河畅、绿树成荫,在这里能感受到艾叶滩的神韵。”家住艾叶镇的李先生每天早起的第一件事,就是绕着艾叶滩的亲水栈道跑两个来回。艾叶滩的亲水栈道是旭水河滨河走廊的防洪堤工程之一,围绕“美丽河道建设”目标,以旭水河这条“母亲河”为重点,系统研究滨河走廊建设思路,通过旭水河防洪堤建设,打造了旭水河滨河走廊。艾叶防洪堤“我们这几年先后实施了旭水河雷公滩段、艾叶段、龙潭段等防洪治理工程,综合治理河长16公里,新建亲水栈道6公里,目前正在开展旭水河建设镇段防洪治理工程,计划综合治理河长6公里。”区水务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流域景观打造也是水环境风貌提升的重要一环。以西城湿地口袋公园为例,春天,走进公园,湖边垂柳依依,各种植物把一汪碧水点缀得多姿多彩,令人心旷神怡。一旁的休闲乐园,到处是快乐玩耍的孩子们,与此同时,大人们或在广场上跳舞,或打篮球、乒乓球。每天傍晚,家住贡山一号的张大爷都会去遛弯。“以前这边长满了杂草,现在的环境越来越好了,我们每天都来公园锻炼、散步,别提有多惬意了。”张大爷乐呵呵地说。西城湿地口袋公园一村一溪一水景,一城一河一风光。如今,驰而不息的旭水河流淌在贡井大地上,串起城镇、乡村、田野,编织出一幅水清岸绿、河畅景美的生态画卷。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04-28
近日,有网络自媒体发布传播帖文、短视频,称“收割未成熟小麦作青贮饲料,一亩地收入可达到1500元”,记者就此采访了农业农村部相关司局负责人。该负责人表示,农业农村部对此高度重视,已组织对相关信息进行核查,网传帖文中基本没有具体时间、地点等信息,通过对图片、视频等进行溯源查找,并组织地方与发帖人核实,有的是旧图新发,有的是将其他作物张冠李戴,还有的是推销割草机具,均为不实信息。该负责人表示,青贮饲料的主要原料是青贮玉米,地头收购价在500元/吨左右,而收割未成熟小麦用作青贮,亩生物产量不到1.5吨,按网传1500元/亩计算,折合收购价超过1000元/吨,远高于青贮玉米,且小麦的饲用价值仅相当于青贮玉米的70%左右,从营养价值、经济价值来说,收割未成熟小麦用作青贮既不划算,也不合常理。从近些年的情况看,只有少数奶牛养殖场在配套饲草料地上轮作倒茬种植一些饲用小麦,用来作青贮饲料。2022年受前一年北方严重秋汛影响,黄淮海地区个别养殖场青贮玉米收储量不足,所以增加收储了少量口粮小麦作补充。而今年据中国奶业协会调度和各地反映,奶牛养殖场青贮饲料供给正常,没有出现短缺现象。该负责人表示,小麦是重要的口粮作物,面积和产量占全年粮食的1/5以上,又是全年粮食生产的第一季,夏粮小麦首战告捷对夺取全年粮食丰收至关重要。当前,主产区小麦长势良好,一二类苗比例较去年高1个百分点,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小麦生产好形势。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指导各小麦主产区强化后期田间管理,落实“一喷三防”措施,抓好赤霉病、条锈病、穗期蚜虫等重大病虫害防控,制定应对“烂场雨”应急预案,确保颗粒归仓。网民朋友如发现割青毁麦问题线索,可拨打农业农村部热线电话010-59191312。
新华社 | 分享: 2024-04-28
(记者 王晓英 赵权军 文/图)粮食安全乃“国之大者”。达州,地处大巴山丘陵山区,连续十一年粮食总产量居全省第一,那么,达州又是如何稳坐四川产量冠军的宝座呢?达州举全市之力,在达川区百马产业新区先行先试,规划建设丘陵山区现代农机装备产业园,旨在打造全国丘陵山区农机创智创新“样板地”。近两日,来自成渝地区的4家农机企业考察园区,考察结束后将签订入驻标准化厂房的框架协议。“这些企业对入驻后的发展信心十足。”刚接待完一拨客商的达川百马产业新区管委会主任刘先林介绍,园区具有高起点、推进快的显著特点。高起点,是指园区立足西南、辐射全国、打造全国丘陵山区现代农机装备制造的高地。而推进快,则体现在园区开建仅半年,入驻4家农机整装企业,其中1家已投产。正在快速建设中的百亿产业园区——达川区丘陵山区现代农机装备产业园创新破局:打造全国丘陵山区农机创智创新的“样板地”达州耕地以丘陵及山区为主,面积分别为6000余万亩、500余万亩,对适宜丘区耕作的农机需求高。然而,经达川区政协主席、达川区丘陵山区现代农机装备产业园指挥部负责人吴胜鸿调研,发现西南地区的丘陵山区农机装备保有量不足全国一成。“达州及周边地区属农机二级市场,不仅生产农机企业少、适合作业农机数量少,且每年外出务工人数多,部分耕地无人耕种。”吴胜鸿说。“无人种地,无机耕作”的窘迫如何破?规划并发展丘陵山区农机装备产业园被提上政府议程。在支持丘陵山区农机装备研发制造的中央一号文件,以及省委、省政府让达川“先行先试”发展丘陵山区现代农机装备等政策指导下。占地1500亩的达川区丘陵山区现代农机装备产业园于2023年3月正式开工。按照规划,项目一期总投资超65亿元,发展“产、学、研、推、用”于一体的现代农机制造企业,达产后年产农机装备50万台,提供就业岗位15000余个,吸引专业人才1000余名。建设中的园区规划展示共享中心吴胜鸿说,“按照农业农村部及省政府给出的定位,这是全国首家、西南唯一的丘区农机装备园区,建成后就是全国丘陵山区农机创智创新的‘样板地’,辐射带动西南乃至全国丘陵地区农业装备产业发展。”园区地位特殊,省政府专门出台9条专项政策,聘请中国工程院赵春江院士及其团队,以及川农大、四川省农机科研院的专家,组建联合专家团入驻园区,提供科技研发、教学培训和技术指导等服务。此外,省政府直属重点骨干企业——四川振兴集团负责园区建设和运营。企业聚集:预计半年入驻10家农机整装制造或配套企业园区开工不久,达川招商部门和百马产业新区管委会便提前谋划,围绕农机装备“耕、种、管、育、收、烘、储”等环节,列出各领域的重点拜访客商名单。今年1月初,达川区丘区现代农机装备园区指挥部成立,出台了包含土地、资金、房租、水电气保障等方面的18条专项措施,用真金白银吸引投资者,招引工作达到高潮。指挥部和管委会成立招商专班,分赴北京、山东、成都、重庆、福建等地,经多轮密集攻势,逐渐确定山东潍柴、北京中科原动力、四川吉福瑞、四川刚毅、重庆财瑞等行业龙头的合作意向。专班成员曹友林介绍,提前入局的四川振兴集团针对入驻企业的需求,对入园企业采用直接入驻孵化园、个性化定制厂房、企业拿地自建等三种合作模式,将建设选择权交到企业手中。“这里背靠重庆,2000多家汽摩零配件生产企业,还有达钢、普光气田等大型原材料和能源企业,为企业建设和生产节省不少成本。”振兴集团达州项目综合办负责人陈思旭道出不少企业落子达州的缘由。陈思旭看中的优越条件同样吸引了来自长春、潍坊、武汉等地企业的目光。4月底,重庆宝航、武汉励耕等4家企业办理入驻手续,潍柴集团计划在园区建设500亩中试基地试验场,眼下百余台新研发的70马力折腰转向轮式拖拉机、四轮转向拖拉机等农机运抵园区,等待开启马达,下田作业……截至目前,园区来访企业83家,15家企业签订框架协议,数家企业即将入驻。曹友林自豪地说,照此速度,预计半年内入驻的农机整装或配套企业将达10家。建设加速:所有在建项目8月前竣工并投产当招商捷报频传时,建设和生产也有好消息。园区初步预算投资980万元,由赵春江院士团队编制的园区农事服务中心、租赁销售中心、应用研发中心、培训中心相关方案已完成。此外,园区正积极争取由中国农机研究院、南京农机研究所、中国农大等单位建设的“天府良机”智库中心在园区设立分中心。令人振奋的消息不止这些。“刚毅科技已入驻标准化厂房,1号厂房墙地面均完工,正在涂刷车间地坪漆。”陈思旭说,由振兴集团建设的6栋厂房中1号和5号楼建设进度快,每天园区有200多名工人、百余台机械同时施工,预计8月可完成所有项目,竣工并交付。即将交付客户的农机在生产端,首家入驻园区的农机装备企业——四川犇速农机公司仅用时两个月,就交付了首批制造订单,销售额超过10万元。该企业全年将生产7000多台微耕机、脱粒机、收割机,预计产值将超过2000万元。“犇速农机开了个好头。重庆超速农机等入驻企业,价值千万余元的农机也即将交付。”刘先林说,按照预期,到2027年“达州造”现代农机装备将在全国推广应用,园区的综合产值将突破100亿元。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04-28
(谭雪 记者 刘金蓉 文/图 )4月26日,四川省农村改革试点试验推进会走进成都农交所德阳所,来自全省各市州、区县的代表50余人参加此次推进会。活动现场现场,成都农交所德阳所总经理谢玉萍从基本情况和工作开展两个方面汇报了德阳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探索实践。她讲到,成都农交所德阳所是全国首家市州政府合资共建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平台,始终坚持背靠政府、面向市场,努力发挥规范流转交易、价值发现、投资者发现等平台功能。构建政策保障体系和市、县、乡、村四级联动交易体系;坚持培训赋能,扎实对全市有关职能部门、镇村干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开展法律法规、政策解读及业务实操等培训;积极拓展资源类、资产类、资金类和综合服务类交易品种36个;依照法律法规及政策要求,对每项交易品种,制定交易规则、交易流程、法律指导文本等,进一步完善风险防控管理,提供农村产权交易全流程服务,指导化解部分历史遗留问题,杜绝新问题出现,有效避免各类矛盾纠纷,扎实推动德阳农村产权流转交易规范化建设。听取汇报后,代表们参观了成都农交所德阳所全流程电子化开评标室,查阅了交易制度、交易目录、风险防控等文件、资料。代表们对德阳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探索实践印象深刻,表示德阳抓住农村产权流转交易“牛鼻子”,先行先试、大胆探索,规范化建设措施实、效果好、力度大,为德阳开展全国农村产权流转交易规范化试点进行了有益探索。下一步,成都农交所德阳所将主动把握新机遇,积极应对新挑战,通过“健全交易体系、完善交易规则、加强风险防控、强化监督管理”四个方面扎实推进全国农村产权流转交易规范化试点,努力为全省农村改革试点试验提供经验总结和成果借鉴。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04-28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