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记者 王代强)3月24日,记者从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省管理局)获悉,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首批原生态产品备案已正式获得特许经营授权。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省管理局授权该批生态产品可使用“大熊猫国家公园”LOGO及带有防伪功能和数字编码的标识。标识由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局提供。  大熊猫国家公园特许经营范围包括餐饮、住宿、生态旅游、低碳交通、文化体育、森林康养、商品销售等及其他服务领域。使用大熊猫国家公园品牌及标识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属于特许经营管理范畴。  此次获得批复授权的产品分别为: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片区申报的都江堰青城茶叶有限公司的“青城雪芽”、都江堰市猕猴桃协会的“都江堰猕猴桃”、都江堰市经济林协会的“都江堰方竹笋”、彭州四川省旺达瑞生态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的彭州“川熊猫笋”、彭州宝山茶业有限公司的“宝山古蜀红茶”、崇州市文井江镇大坪村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的“崇州牛尾笋”“文井江枇杷茶”、大邑成都道源仙翁茶业有限公司的大邑县“道源红、鹤鸣红、鹤鸣翠芽、鹤鸣甘露、鹤鸣功夫”茶叶、大邑成都市荣洋农业有限责任公司的“大邑黄柏”,大熊猫国家公园绵阳片区申报的平武县关坝养蜂专业合作社与杭州心选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的中华蜂蜂蜜,大熊猫国家公园眉山片区申报的瓦屋山药业有限公司的雅连面膜、雅连牙膏、雅连膏、雅连茶。  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省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我省根据认定情况对每个上报单品授权使用“大熊猫国家公园原生态产品”标识进行了严格的数量限制。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伪造、冒用、转让、买卖“大熊猫国家公园”标识及其防伪码。成都还拟制了“大熊猫国家公园原生态产品标识与防伪码使用承诺书”,以此规范商家保证产品质量、维护大熊猫国家品牌形象。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03-25
青川白茶长成记2018年4月●浙江省安吉县黄杜村20名农民党员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提出捐赠1500万株茶苗帮助贫困地区群众脱贫●广元市青川县是受捐地之一,也是四川唯一 一个受捐地●经过考察,青川县沙州镇青坪村、乔庄镇瓦砾村、关庄镇固井村3个贫困村成为受捐地7月12日●青川县与安吉县黄杜村“白叶一号”茶苗签约仪式举行10月20日●从安吉县黄杜村运出的首批安吉白茶“扶贫茶苗”,抵达青川县沙州镇青坪村2018年10月至2019年3月●黄杜村向青川县陆续捐赠“白叶一号”茶苗540万株●建成“白叶一号”受捐茶苗基地1517亩2020年3月●青川试采试制“白叶一号”,各项检测指标均达标5月●“白叶一号”是感恩茶,也是致富茶。全国人大代表、95后青川姑娘徐萍将装有“白叶一号”的小茶包带进了人民大会堂7月2日●第九届四川国际茶博会上,青川“白叶一号”茶产品首次亮相9月●安吉又有90万株白茶苗运抵青川这是自2018年10月首批安吉白茶苗进入青川后,第3年从安吉调运白茶幼苗●当年,青川又新规划3500余亩白茶种植基地2022年3月●青川白茶首次大规模采摘,正式上市●截至目前,青川县共建成白茶基地5318亩●如今,青川已有许多在外务工的村民返乡种茶●今年还将新建“白叶一号”标准化种植基地1700亩●青川白茶总面积将突破7000亩(朱荣杰 袁茹莉 记者 燕巧)3月24日,以“携手携茶·共享共富”为主题的广元市青川县白茶开采启动仪式,在关庄镇固井村“白叶一号”种植基地举行。这标志着从浙江省安吉县黄杜村落户青川县的540万株“白叶一号”茶苗,经过3年多精心管护,首次大规模采摘,投产上市。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在安吉县黄杜村的万亩茶园,有一块标志性的“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的大石碑;如今行走在青川青坪村,也处处可见“一片叶子致富一方百姓”的标语。自2018年“白叶一号”在青川落地生根以来,青川认真学习运用浙江茶叶种植先进经验,因地制宜探索白茶本土化的管理方式,努力实现“一片叶子再富一方百姓”。3月24日,青川首次大规模采摘白茶。 唐彪 摄在现场刚上市的青川白茶供不应求 预计今年综合收入将超200万元  山高涧深,是青川县的主要地形特点。这里山地多、坡度大,种庄稼不易。种茶,让当地群众找到一条增收路径。  2018年,收到黄杜村捐赠的“白叶一号”茶苗后,关庄镇固井村建成288亩白茶基地。  从种下茶苗那天起,固井村党支部书记张青勇每天都要在白茶基地巡查,并通过微信、电话,时常向浙江专家请教。在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专家指导下,他和村民精心管护,抗旱、防寒、施肥、控草、改土、防病……固井村白茶长势良好。“正式投产见效的288亩茶园,今年可采鲜叶1000斤,实现纯利润5万元,户均增收1200元。”张青勇说。  64岁的村民王光远是种植白茶的受益者之一,他流转出6亩地种植白茶,一年租金收入就有1800元,再加上平日在茶园的务工收入,一年收入2万余元。在家门口就能挣钱,“等到3年后茶苗成蓬,采摘收入还要翻番。”  “白茶要轻轻掰断,不能用手指掐,要采一芽一叶,不要只采芽。”开采仪式现场,青川县农业农村局“白叶一号”管护专家张迅指导采茶。他介绍,在青川,白茶生长海拔高,昼夜温差大,今年白茶采摘可持续到4月下旬。茶叶推广大使开启在线直播,向广大网友讲述青川白茶的故事。  “青川白茶开采了,我们企业已做好茶叶收购加工的各项准备工作。”开采仪式吸引众多茶商到场,广元市白龙茶叶有限公司负责人尚金良表示,将按市场价上浮5%收购白茶鲜叶,应收尽收,同时将帮助业主和大户进行茶叶加工,加工费比同类市场价格低5%。  现场还举行了白茶购销签约仪式。“刚上市的青川白茶供不应求,目前已全部签订购销协议。”青川县副县长张久全介绍,1517亩受捐茶苗基地全部投产,预计今年将采7000余斤鲜叶,可制作1500余斤干茶,白茶综合收入将超200万元。2022青川白茶开采启动仪式。 朱荣杰 摄看未来探索“返租倒包”模式 7000亩白茶让400多户群众受惠  从2018年10月至2019年3月,安吉县黄杜村向青川县陆续捐赠540万株“白叶一号”茶苗。“白叶一号”长势良好,青川不断扩大种植规模,截至目前,青川县共建成白茶基地5318亩。  今年,青川还将再建1700亩“白叶一号”标准化种植基地。届时,青川白茶面积将突破7000亩。进入盛产期后将年产干茶17.5万斤,年产值可达1.4亿元。  “在白茶管护模式上,青川正在探索‘返租倒包’发展模式,扩大‘白叶一号’茶叶种植户数量。”张久全介绍,以前白茶主要以集体经济管护为主,下一步计划还园于民,按照每户20亩左右种植面积来算,全县7000亩白茶可让400多户群众受惠,每户农民通过白茶,一年就能收入数十万元。  “将茶园分包到户,让群众参与到白茶的管护、采摘、加工、销售中,实现群众利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关庄镇党委书记何飞介绍,除了固井村288亩受捐茶地,目前关庄镇全镇共发展了2339亩白茶,秉承“种活、种好、种出效益”原则,该镇将茶园分成20亩、30亩、100亩、200亩不等若干单元,按照“成熟一块、发包一块”原则,将茶园分包到户。目前,已与26户农户、1家合作社、1家农业公司签订管护协议。  “下一步我们将采取补基地、补加工、补品牌、补营销办法,进一步做强‘白叶一号’全产业链。”青川县委书记龙兆学表示,下一步青川县将聚焦茶产业全链条提质增效,持续推进茶园建设、茶叶加工、产品销售等全产业链发展和品牌、科技、人才等全要素支撑,发挥“白叶一号”引领作用,提升全县茶产业全产业链发展水平,茶叶基地总规模稳定在30万亩,干茶年产量达到1.2万吨,年总产值达到40亿元。青川白茶有何特别之处  “情谊深、生态好、品质优、链条长、价值高、前景广。”3月24日,在青川白茶发布暨推介会上,省农业农村厅首席茶业师段新友概括了青川白茶的六大特点,宣布青川白茶产品正式上市。  高山云雾出好茶。“青川茶区是典型的高纬度、高海拔、高森林覆盖率、无污染茶区,立体气候明显,昼夜温差大。”段新友介绍,青川“白叶一号”茶园分布在海拔600米—1200米的群山之间,良好的生态条件,为产出高品质的青川白茶提供了独特条件。  2020年3月,青川试采试制“白叶一号”春茶,用于品质检测。“经连续3年检测,青川白茶的游离态氨基酸高达7.5%,是普通绿茶的2—3倍。”段新友表示,“白叶一号”品质好,价值高,其干茶市场平均价格800元/斤,优质明前茶售价最高可达3000元/斤。  青川白茶充分体现了浙川两地的情深义重。在捐茶苗同时,浙江还捐帮扶资金、包技术指导、保底鲜叶回收,同时试点开展数字化种植管护。  虽然品种相同,但由于生长环境不同,青川白茶与安吉白茶也有不同。“青川白茶白化时间长,白化度比较好,加上昼夜温差大,甜味比较足。”安吉县溪龙乡农技专家钱义荣介绍。  “青川白茶已经扎根于青川这方水土,浙川合作的制度优势、高氨低酚的特色优势、品质优良的先天优势、多重效益的价值优势,注定了青川白茶产业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段新友说。  今年,青川将采取补基地、补加工、补品牌、补营销“四补”办法,进一步做强“白叶一号”全产业链。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03-25
(记者 范芮菱)“开秧门了,栽秧子了!”3月24日清晨,泸州市合江县白米镇斗笠村,伴随着四五声吆喝,合江县“开秧门”暨农技大比武活动开启,这也标志着全省最早播种水稻地区——斗笠村开始插秧。  斗笠村现有水稻种植面积3488亩、旱育秧基地40亩。2月17日,这里的水稻正式“开种门”,标志着当地进入春耕生产阶段。3月24日,泸州市合江县白米镇斗笠村旱育秧基地“开秧门”暨农技大比武活动现场,选手们正进行插秧比赛。李贵平 摄(视觉四川)  “这里靠近南端,海拔低、气温偏高、开春时间早。与其他地区相比,斗笠村‘开种门’时间早7—15天,‘开秧门’时间早5天左右。”合江县农作物与种子服务站站长万有程介绍,春耕备耕是全年农业生产的重要环节,把时间提前,也是为了做到生产计划早安排、春耕物资早储备、增产措施早落实。  “开秧门”后,近10个村民揭开育秧大棚四周的薄膜,准备将秧苗移栽进田坎。  “合江在3月份常出现‘倒春寒’,水育秧常发生冻害死苗烂秧现象。为此,我们大力推广旱育秧的模式,提高秧苗适应性,达到高产高效、省力、省水、省秧田的目的。”万有程说,旱地育秧耐寒性强,可以忍耐低温,防止烂秧。同时,还具有早播种、早分蘖、返青快、早成熟的特点,可比水育秧提早5—10天播种,移栽后无明显的返青期,根、蘖早生快发,有利于续留再生稻,提高水稻产量。  在斗笠村党群服务中心对面,多场农技比赛正在同步开展——在插秧技能竞赛赛场,几十名来自基层的农技推广干部和农民代表撩起裤腿,忙着将秧苗按标准插进稻田;在植保诱捕器组装竞赛赛场,参赛队员以接力的形式合力组装植保诱捕器并插到固定的地方;在农技知识竞赛赛场,各代表队成员抢答着与农业生产相关的技术知识。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03-25
(记者 王成栋)3月24日,省发展改革委印发《成德眉资同城化综合试验区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正式给出试验区的规划蓝图。  在覆盖成德眉资4市的《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落地实施、成德眉资一体化加速的背景下,这块“试验田”具有特殊意义。为何要设立试验区,又要“试”什么?记者采访了省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资料图片为啥“试”?探索诸多推动同城化机制体制改革事项  在成德眉资4市之间设置一体化试验区的想法,早已有之。  去年印发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提出,充分发挥成都带动作用和德阳、眉山、资阳比较优势,加快生产力一体化布局,促进基础设施同网、公共服务资源共享、政务事项通办、开放门户共建,创建成德眉资同城化综合试验区,建设经济发达、生态优良、生活幸福的现代化都市圈。  “因为有很多前沿改革措施,必须要‘先试点、后推广’。”省发展改革委城镇化发展处相关负责人解释,试验区本质意义上是成德眉资同城化和成都都市圈的“试验田”,承担着诸多推动同城化机制体制改革事项的重大责任。试点中所产生的经验做法,将会用于成德眉资一体化和成都都市圈建设。  作为“后来者”,成德眉资同城化综合试验区正是参考了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经验,把试验区放在交界处,实现对不同地域、不同类型区域的囊括。  根据《方案》,试验区范围包括成都东部新区(含托管天府新区简阳片区)和德阳凯州新城、金堂淮州新城、简阳城区、资阳临空经济区、眉山眉东新城,面积2997平方公里。从区域上看,正好囊括成德眉资4市的交界处。从划入区来看,试验区涵盖工业园区、现代农业园区、临空经济区等各自相对最为活跃且相对互补的功能区。  “这样就能在探索试点中摸索总结能在4市同时推广的经验、做法。”省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说,今后,试验区将实现规划共同编制、多规合一、管理信息互通共享、项目共同实施、服务资源共享等诸多事项。“试”什么?探索3大类14个重点事项,涵盖多个领域  根据职能定位,试验区的作用是创新同城化发展体制机制、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的有效路径和更好引领成都都市圈高质量发展。在专家学者们看来,“做好自己”就是最好的试点。  数据显示,试验区的人均GDP等关键指标不仅落后于成都,也落后于成德眉资4市平均值。根据《方案》,预计“十四五”期间,试验区经济总量年均增长10%以上,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年均增长2%以上。  从“低点”起步,如何加速快跑?省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方案》给出了试验区必须探索的3大类14个重点事项,内容涵盖促进基础设施同网、公共服务资源共享、政务事项通办、开放门户共建等多个领域。  首先是基础设施补短板。交通基础设施项目是试验区的“先行官”。《方案》不仅注重交通干线建设,还特别提及“十四五”期间全面消除试验区的“断头路”。具体来说,在交通干线上,试验区将启动和加快成都外环铁路简州至空港段、资阳西至眉山北段和市域(郊)铁路龙泉至天府机场线等一大批重点铁路、公路项目。加快建设梓州大道南延线成都段、三岔湖旅游环线、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旅游环线、万罗路,全面消除“断头路”。  其次是产业协作共兴铸内力。重中之重是共同编制重点产业链全景图,明确各试验区内各区域主导产业。同时,打造承接成都非中心城市功能产业疏解转移示范基地,加快培育装备制造、新能源、生物医药等千亿级产业集群。  最后是改革开放增活力。根据《方案》,试验区除推动成都天府国际空港新城与资阳临空经济区协同发展外,还将积极申报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成都东部新区片区、申建成都天府国际空港综合保税区。区域内还将探索建立“市场准入异地同标”机制,实现综合试验区内同一事项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03-25
(丁朋娜 记者 郭静雯)随着成都大运会进入100天倒计时,围绕大运会策划的数百项四川文旅活动也陆续登场。3月24日,记者从省文旅厅召开的“迎大运·游四川”2022天府花开踏青赏花季新闻通气会上获悉,从3月至大运会期间,四川将推出数百项文旅活动。新闻通气会上现场玩转“安逸四川”线上线下文旅活动精彩纷呈  围绕大运会主题,四川将推出一套中英文主题视觉平面海报、一个主题广告宣传短片、一部裸眼3D短视频、一本《中国四川》中英文画册、一本《四川从哪里来》中英文书册和一批“安逸”熊猫文创产品。  3月至5月,将开展“外国友人游四川”原创外语短视频征选活动、“运动休闲游四川”打卡地评选征集活动、“安逸带您游四川”快闪宣推活动、“迎大运·游四川——音你而来”主题歌曲创作等4项活动。其中,“外国友人游四川”原创外语短视频征选将面向留学生等在华外国人群体征集原创外语短视频。  此外,四川还将与大运会执委会合作,在大运会公共展区、媒体中心,以及150个成都市城市志愿服务小站示范站设立“四川文旅角”,推出《中国四川》旅游画册、《四川从哪里来》书册、《四川文旅》7个语种口袋书及各类电子书二维码。  大运会期间,全省A级景区、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剧场、部分星级饭店和旅行社门店将加入“千店千屏计划”,集中播放中英文视频和海报广告。在境外,将联合40余家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和驻外旅游办事处开展“迎大运·游四川”线上主题推广。  3月至7月,四川大剧院、成都城市音乐厅、四川省川剧院等,以及各地剧场总计将进行逾200场演出、各类展览活动8项逾100场,展览书法美术作品超2000幅。艺术展演共有舞台展演活动66项,展演剧(节)目超100部,涵盖戏曲、话剧、舞剧、音乐剧、儿童剧、音乐、曲艺等门类。凤凰湖赏天府花开市(州)文旅主题宣传月启动  省文旅厅将组织开展以“安逸四川”为总主题的“市(州)文旅主题宣传月”活动,每月邀请1—2个市(州)发布本地文旅资源、线路、产品和重大文旅活动。  3月24日,在首场“市(州)文旅主题宣传月”活动新闻通气会上,成都发布“爱成都 迎大运”——2022天府花开踏青赏花季活动,推出10条以大运会为串联的精品踏青赏花线路,赏花季活动将持续至5月。  大运会期间,成都市50家国有博物馆、110家非国有博物馆将策划举办不同主题的临展和特展。全市公共美术馆、文化馆、图书馆等将举办主题鲜明的美术、书法、摄影、非遗等文化艺术展示活动。  成都交响乐团、成都市川剧研究院等将举办70余场“爱成都·迎大运”艺术演出季,城市音乐厅等69个专业演艺剧场将引进举办300多场专业化、高品位的商业演出。成都还将组织开展1000场以上“爱成都·迎大运”群众文化活动,街头艺人将在69个街头表演点位献上700场以上表演。  此外,四川博物院将举办中国古代体育文物展,拟联动全国10余家文博单位,展出古代体育文物精品200余件。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03-25
(记者 邵明亮)3月24日,四川省河湖长制“七进”活动2021年总结大会暨2022年启动仪式在成都举行。记者从启动仪式获悉,去年全省21个市(州)、177个县(市、区)、3000余个乡镇(街道)共开展各类“七进”活动5万余场次,覆盖人群400万人次。  河湖长制“七进”活动,是由省河长制办公室于2021年发起的一项河湖长制宣传发动工作,旨在推动河湖长制工作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党校、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努力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河湖治理的新格局。今年,为进一步提高河湖长制“七进”活动的社会覆盖面和影响力,省河长制办公室将联合四川日报社共同主办本年度的河湖长制“七进”系列活动,利用省级主流媒体传播优势,持续创新做好四川河湖宣传、挖掘四川河湖经验、讲好四川河湖故事。  值得一提的是,四川于2017年全面建立了河长制,2018年全面建立了湖长制,5年来全省河湖面貌发生了历史性改变。据四川省河长制办公室副主任、水利厅副厅长王华介绍,5年来,全省8596条河流、8109座水库、5002条常年流水渠道和12个湿地、417个湖泊全部纳入河湖长制管理。全省近5万名河湖长,以“清河、护岸、净水、保水”四项行动为抓手,扎实有序开展河湖长制各项工作,推动解决了一批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河湖保护治理难题。  据了解,去年全省水环境质量创2017年来最好水平,203个国考断面,195个达到Ⅲ类以上,V类和劣V类断面全面消除;四川河湖长制工作在2019年、2020年、2021年连续三年获国务院督查激励;锦江、邛海成功创建为国家示范河湖;在全国首创川渝河长制联合推进办公室,打造跨省河流联防联控联治合作典范,获评“2020基层治水十大经验”,巴蜀大地呈现出“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的良好态势。  今年的“七进”活动,主办方将重点关注全省在推进建设造福人民幸福河湖这一进程中的大事要事,深入报道全省河湖面貌持续向好、河湖生态环境持续复苏的工作进展,充分展现幸福河湖建设给人民群众带来的不断增长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03-25
(朱荣杰 记者 燕巧)“饮水思源,头一批白茶,将作为感恩茶,赠给援建、帮扶青川县的‘浙江亲人’。”3月24日,在广元市青川县关庄镇固井村,白茶开采启动仪式如期举行。4年前浙江省安吉县黄杜村捐赠给青川县的“白叶一号”,首次迎来大规模采摘。3月24日,广元市青川县关庄镇固井村“白叶一号”茶园采摘现场。燕巧 摄  在固井村“白叶一号”茶园里,茶树已有小腿高,枝头嫩芽挺立。“一芽一叶,应采尽采。”一声令下,30名腰挎茶篓的采茶女纤指翻舞,鲜嫩的芽头不断进入茶篓。  2018年4月,浙江安吉黄杜村20名农民党员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提出愿意捐赠1500万株茶苗帮助贫困地区群众脱贫。青川是四川省唯一的受捐县。2018年、2019年,黄杜村累计向青川县捐赠“白叶一号”茶苗540万株,建成1517亩受捐茶苗基地,涉及沙州镇青坪村、关庄镇固井村、乔庄镇瓦砾村3个贫困村。经过精心培育,这批茶苗已长成致富茶。  在采茶仪式后的品茶活动现场,茶艺师取出此前预制好的青川白茶泡好,倒出第一杯,敬给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老人叫白堃元,今年82岁,曾任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副所长。自1997年开始浙江对口帮扶广元,派白堃元到青川,为种茶、制茶提供技术帮助。在浙川两地间往来奔波25年,老人“手把手”将浙江优势茶产业“嫁接”到青川。“白叶一号”茶苗进入青川后,白堃元又参与到白茶管护中。如今,茶产业已成为青川县农业“一号产业”,全县茶叶种植面积达27.4万亩。“口感不错,鲜爽味很好。”喝下感恩茶,白堃元感慨,这些年目睹青川茶产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其中滋味酸甜苦辣,但今天品到的是回甘。”3月24日,青川白茶开采上市,当地群众将第一杯茶敬给帮扶青川的浙江茶专家白堃元。 唐彪 摄  青川县委书记龙兆学在品茶活动现场宣布:“今天这批白茶,我们将尽快炒制好,首先送给浙江安吉县黄杜村的村民。”挂职青川县委常委、副县长的浙江杭州援川干部何立剑表示,“今年计划再投入东西部协作资金1000万元,建1700亩标准化种植基地。”  “白叶一号”在青川不断发展壮大,截至目前,已建成5318亩,明年总面积将达7000亩,全部达产后每年产值1.4亿元,当地正探索“返租倒包”模式,带动400多户群众受益。64岁的村民王光远是受益者之一,“我家流转出6亩地种白茶,每亩租金300元。平时到茶园做管护,每年还有1万多元务工收入。”他掰着手指头算账,“光靠种茶,我家每年在家门口就能收入2万多元。”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03-25
四川农村日报讯 黄亦橙 文/图  在成都五环路外,渝蓉高速和厦蓉高速之间,在绵延起伏的龙泉山里,有一个叫红旗村的村子。这里远离闹市,也与桃花故里、龙泉山风景区、百工堰公园和洛带古镇有一定距离,无繁华车马之喧,惟有山清水秀,可谓是藏在山里的一处“桃花源”。  成都市龙泉驿区同安街道红旗村,昔日的一个贫困小山村,如今是成都市首批乡村文化振兴样板村。如此蝶变,让红旗村人有太多的感慨。桃溪谷林盘风光如画。壹 曾经的红旗村:贫瘠烙记忆  王洪兵(化名)是红旗村艾家湾人。在他的记忆里,红旗村是贫瘠的,对贫困有着刻入骨髓的深刻体会。家中5亩多贫瘠山地,没有条件同时供养一个大学生和一个高中生。为让妹妹能继续完成学业,已经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他,选择了参军入伍,那年他18岁。  说起当年的红旗村,王洪兵说,他至今还记得凌晨一两点钟与父亲挑着桃子去市场售卖的情景。如果天气晴朗,父子俩肩挑背扛三四个小时就可以到达市场。但如果遇到下雨天,就会非常艰难。  王洪兵的眼睛有些湿润地说,脚下的路一步三滑,父亲手里杵着一根当石匠时用的杵棍,踉跄又艰难地走在前面,肩上挑的似乎不是桃子,而是一个家庭的千斤重担。他则提着一竹兜桃子,打着手电筒,跟在父亲身后,“脚趾拇儿都抓紧了。”  父子俩一身泥泞走到市场时,天已大亮,早市已散去,只有稀稀拉拉几个买主。他家的桃子品质不算好,又一路颠簸,品相更差,卖价只能相当低廉。“我不忍直视父亲的眼睛,因为布满了失落。”  王洪兵回忆中的红旗村,得到了现任村支书、村委会主任陈海金的证实。一个贫困山村要想发展,水和路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虽然与“沃野千里,水旱从人,不知饥谨,时无荒年”的成都平原相距不过几公里,但一道龙泉山脉的阻隔,让红旗村一直喊渴。好在1971年建成的红旗水库,基本上保障了红旗村的农业和生活用水。  但是,交通问题却长期没有解决。  陈海金说,经过红旗村的唯一 一条马路是泥路,很少有汽车经过,甚至一年也难得有一两次拖拉机经过。公路长满杂草,一到大雨时节,就被冲得到处是坑坑洼洼。村民上街赶场,都是肩挑背扛、上坡下坎,翻越龙泉山,步行 10 多公里的山路。  在作家廖富香的印象里,红旗村的行政隶属无论如何变化,它都是当地“最偏远、地势最为陡峭的一个村”“周边自然村里最边远、最贫穷的村庄”。桃溪谷林盘的拱形水桥。贰 变化的红旗村:修路迎发展  穷则思变。变化,首先体现在交通上。  王洪兵参军第二年,也就是2000年,他从家信中得知,村里的那条泥路被铺成了碎石路,几段特别泥泞的地方修成了3米多宽的条石路。2006年,龙泉桃花节惠及到红旗村,“户户通工程”让每家每户都通了水泥路。交通便利了,游客也多了,家里开起了农家乐。年过六旬的父亲骑上了电动车,上街只要半个多小时。  廖富香记得很清楚,2007年3月16日,龙泉驿区在山区乡村实施“一元通”惠民公交车,红旗村每天有几班公交车分别发往洛带客运站和龙泉驿区汽车总站。在王洪兵看来,“一元通”公交车让出行不便的村民实现了赶场常态化。  红旗村交通的变化不止于此。陈海金说,从2016年起,红旗村相继新建了6.5米宽、双向通行的美红前道路,4.5米宽的红桃路、郑红路,连接着10个村民小组,实现了入户路、产业路的水泥路路面硬化。工作之余喜欢舞文弄墨的陈海金打了个比方:“一条条道路蜿蜒地穿梭在红旗村的山上,犹如一条条彩带缠绕着整个山峦。”  交通便利了,红旗村种植的水蜜桃销售迎来了春天。  不过,这时的桃树面临着品种单一、结构老化等问题,要想大干一场,内劲还不够。为此,红旗村争取到了1000多万元的水蜜桃改良提升项目资金,并引进霞脆、晚湖等优质品种。优质水蜜桃产量逐年递增,村民收入也逐年增加。  龙泉桃花节闻名遐迩,红旗村借势借力,养在深闺的桃花也不怕“巷子”深,每年春天前来赏花的游客络绎不绝,为当地农家乐、民宿等创收不少。  如今,红旗村种植有5000多亩桃树。陈海金用细腻的笔法描绘了漫山遍野桃花盛开的景况:“山上山下,小溪河流,道路两旁,农家小院,甚至站在红旗村的每一处角落,都能看见粉红色桃花的身影。”  赏花之后是吃果。从5月开始到8月中旬,早中晚熟水蜜桃陆续成熟,沉甸甸的果实压满枝头。活动搭台,蜜桃唱戏。2017年7月8日,红旗村举行了首届水蜜桃采摘节,拉开“畅游最美红旗,探寻世外桃源”活动的序幕。  红旗村的水蜜桃很快声名远扬。2022年2月8日,成都市农业农村局认定28个村(镇)为成都市“一村一品”示范村镇,红旗村以水蜜桃上榜。叁 如今的红旗村:美丽“桃花源”  2022年3月19日上午,红旗村王家湾桃溪谷林盘,车水马龙,游客如织。  和煦的阳光下,孩童们或拿着小水桶、舀网在水边捞着蝌蚪和鱼虾,或拿着水枪玩耍嬉戏;水塘里的音乐喷泉,随着节奏摇曳着水柱;水塘边的木椅上,一对情侣相依相偎说着悄悄话;桃花下,几个靓丽的女孩变换着各种姿势留下青春的记忆;一对老年夫妻站在七彩虹桥上,欣赏着眼前的美景;新见书山800平方米的书屋里,3万多册图书散发着油墨的清香;山顶的望川台观景平台上,游客流连忘返。  陈海金从1998年10月起在红旗村小学任教师,此后在村支部、村委会任职,如今更是一肩挑起村支书和村委会主任两个职务,一直待在红旗村。他说,红旗村如果只是发展水蜜桃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打好产业发展“主动仗”。  占地400多亩的桃溪谷林盘,按川西林盘建设“理水、护林、整田、改院”和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建设“增绿增景”的要求进行了更新,人居环境显著提升,展现了茂林修竹、堰塘棋布、秀水抱宅、背丘望川的美丽乡村景观。同时,结合新消费场景,引入文创、设计、休闲、民宿等新兴业态,通过与社会资本合作,梳理农民原有宅基地、农田、塘堰,以林盘经济为基础,通过塑造川西林盘生活新方式,为山区带来更新的场景和业态的同时,也拓宽了村民的增收路。  2018年,当王洪兵脱下军装回到红旗村时,差点不认识红旗村了。村民的腰包鼓了,经济收入变得多种多样,通过参与产业发展、搞农家乐、种植新品种水蜜桃获取了丰厚的收益,实现从“面朝黄土背朝天”到“面朝大山,春暖花开”的转变。红旗村成了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的一员,朝着旅游强村的方向进发。  陈海金总结说,红旗村没有都市的喧嚣,这里春可赏桃花、夏秋可尝果、冬可看雪景,是修身养性的美丽“桃花源”。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3-25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杨都  随着秧盘整齐地进入流水线,装土、刷平、压沟,播种、浇水、覆土、再浇水等环节一气呵成。3月17日,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牵头,联合省农机推广总站和眉山市农业农村局开展的2022年杂交稻精准条播育秧技术现场培训观摩会在眉山市东坡区永寿镇光辉村举行。观摩会现场。  这个育秧技术有何特别的地方?  长期以来,机械化程度是制约我省粮食生产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记者了解到,这项技术在提高水稻生产机械化程度的同时降低成本投入,让种植户受益。  短短两个小时,流水线对面的暗化育秧场上码起了小山似的秧盘。“杂交稻精准条播育秧技术是团队研制出的成果代表之一。”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副教授杨志远介绍,该技术摆脱了人工育秧弓身播种、弯腰撒土的劳作传统,每小时500盘至800盘的播种速度也是传统人工育秧无法比拟的。  这是什么概念呢?“换句话说,杂交稻精准条播育秧技术下每小时播种速度至少为传统人工育秧速度15倍以上。”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教授马均介绍,该技术下,每小时可满足20亩至32亩地的用量,而传统人工育秧每小时在30盘左右,满足面积仅为1亩多一点。机械化流水线育秧。  “此外,这条流水线有两个部件都是首次出现,作用可谓非常‘亮眼’。”通过技术推广专家、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孙永健教授介绍,这条流水线的两大优势呈现在众人眼前:  其一,这套流水线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压盘和精准播种,压盘器模拟水田开沟的农艺措施在秧盘底土上开出18条凹槽,在不足0.17平方米的秧床上塑造出多个水分差异区域,为种子萌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其二,气吸式滚筒播种器则可以将种子成条地播种到凹槽中,在里面吸饱水分努力萌发。  “该技术集减少人工、用种成本,提高播栽质量等优势于一身。”省农机化技术推广总站总工程师任丹华研究员总结认为,杂交稻精准条播育秧技术是水稻机械化播种技术的重要革新,是农机农艺融合的典范,将对我省水稻机械化程度提高起到积极的作用。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3-25
四川农村日报讯 特约通讯员 刘玉明“有收没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种植辣椒,首先要选择向阳沥水的土地……”3月21日,三台县断石乡双丰辣椒产业化种植技术培训会在该乡三里村举行,辣椒种植专家王明发现场授课,生动详细的讲解让前来“取经”的种植户们大开眼界。培训现场  “我种植辣椒好几年了,以前都是靠自己摸索,技术跟不上,产量有高有低。今天现场来听专家的培训和指导,希望能找到科学的解决方法。”辣椒种植大户杨洪告诉笔者,得知要开辣椒技术培训会,他一早就赶来了,现场观摩科学种植模式,聆听专家授课,对自己将有极大的帮助。  培训会上,有着10余年辣椒种植经验的王明发从辣椒品种的选择、土地选择、幼苗移栽、水肥施用及病虫害防治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并现场示范,为农户解决疑难。“讲得很实在,通俗易懂,每道程序一听就明白了。”杨洪说,按照专家的讲解进行科学种植和管理,二荆条亩产达到4000斤不成问题。  “邀请的专家和技术人员都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他们能结合当地情况和自身特长,克服技术传授中‘水土不服’的问题,将实用的科学技术变成农民能听懂的语言,让广大农户通过培训,真正达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学有收获。”断石乡宣传委员刘佳丽介绍,为转变传统种植观念,加快产业调整步伐,实现村民增产增收,开春以来,该乡充分利用村村通、新文明实践中心、驻村干部入户等抓好春耕生产宣传动员工作,并积极邀请“土专家”“田秀才”,将培训会开在田间地头,为农户现场解决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引导科学种植,提升经济效益促进增收。  目前该乡500余亩辣椒移栽工作正在有条不紊进行中,预计4月下旬辣椒移栽全面结束。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3-25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杨都  3月18日,结束广安市的点位布设调研后,省农科院植保所虫害研究中心陈晓娟主任告诉记者,截至当天,专家组已在巴中市、雅安市、遂宁市、绵阳市等7个市(州),14个县(区)布点348个。  3月21日,专家组又兵分多路,继续奔赴南充市、资阳市、凉山州和甘孜州等地开展相关工作。直至月底完成涉及全省19个市(州),46个县(市、区)的1175个重点调查点位工作,并形成工作报告报送农业农村部。为何要布点?  2月23日,省农业农村厅科教处组织召开了农业外来入侵物种普查专家组工作会。会议审定了《农业外来入侵物种普查图谱资料》(其中含重点调查的重大外来入侵物种,单独成册),并就如何开展下一步工作进行深入交流和讨论。  此前,为了防范和应对外来入侵物种危害,保障农林牧渔业可持续发展,保护生物多样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农业农村部起草了《外来入侵物种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办法》)。《办法》中明确,农业农村部应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外来入侵物种普查与监测制度,每十年组织开展一次全国普查,组织开展常态化监测。  随后,省农业农村厅印发《四川省重大外来入侵物种重点调查点位踏查布设及质量控制工作实施方案》指出,按照农业农村部安排,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基本单位,遴选重大危害入侵物种,在集中爆发区、新发区等重点区域,开展重点调查点位踏查布设及质量控制。我省具体在农田、果园等典型生境,布设1175个调查点位。  据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我省多年前曾开展过少数几种重要入侵物种调查,这次是首次全面开展农业外来入侵生物的普查,以后每十年开展一次。点位如何选择?  省农科院植保所研究员、杂草防控专家周小刚介绍,1175个重点调查点位中,重大危害农业外来入侵植物共630个点位,重大危害农业外来入侵病虫害共545个点位(虫害305个、病害240个)。  “1175个点位是农业农村部根据以往的统计数据、文献资料记载、结合物种发生生境等综合因素考虑布点。”陈晓娟说。  从3月15日开始,周小刚便带队奔赴雅安市开展点位布设调研工作和普查技术培训。与此同时,陈晓娟与其他成员组队前往平昌县等地开展相关工作。“1175个点位从去年12月起已通过线上方式完成初步布点工作,这几天通过现场对接地方,进行最终点位确认。”周小刚说。调查重点是什么?  “本次重点调查对象为重大外来入侵植物和重大外来入侵农作物病虫害。”陈晓娟告诉记者,根据农业农村部安排,结合我省实际情况,经文献资料分析、经济损失评估和专家论证,收集四川省农业外来入侵物种分布区、发生面积、危害对象等相关资料,结合访问排查和实地调查,从我国已发生的主要农业外来入侵植物、已经明确的农作物外来入侵病虫害中,筛选出紫茎泽兰等39种农业外来入侵植物、稻水象甲等17种农作物外来入侵虫害、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等16种农作物外来入侵病害,作为四川省重点调查对象。  在此过程中,专家组需对所有点位进行统一编码,并详细记录经纬坐标、海拔、生境类型、调查对象等信息,最终形成四川省重大外来入侵物种重点调查点位工作报告。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3-25
四川农村日报讯  特约通讯员 陶广汉除险加固、清淤掏沟、堵溪截流、提引囤蓄……去冬今春以来,眉山市东坡区大力做好春灌用水工作,确保春耕生产灌溉用水需要。  东坡区早在年前就印发了《关于做好岁修及蓄水保水工作的通知》,对加强春灌蓄水保水管理进行部署安排,逐级落实蓄水保水任务措施。该区以实施相关水利项目工程为重点,向上争取除险加固项目资金近1300万元,完成秦家、三苏、富牛三镇共8处病害水库的除险加固,使全区病险水库实现全部清零。共恢复蓄水10万余立方米,改善灌溉面积8000多亩。结合岁修工程实施,动员组织全区384个中小型灌区,全面开展干、支、斗、农、毛渠系清淤整治,共投入资金200多万元,完成渠系清淤 300 余公里。完成水毁渠道修复31公里,各类水毁点位400余处,做到灌溉渠道输水畅通。同时,该区还组织灌区各镇抓住春季东风渠、通济堰、都江堰等水利工程向下游输水的有利时机,引水入池入塘入库,增加囤蓄水总量。据统计,截至目前,全区3969处各类水利工程总蓄水量已达到6200 余万立方米,占计划蓄水的97.92%,加上东风支渠、蟆颐堰、醴泉河三个灌区的正常输水,完全能满足全区60余万亩大春作物栽种用水需要。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3-25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刘佳 文/图3月16日,什邡市禾丰镇镇江村集体经济——“党建鲜蔬产业园”内,露天种植的100亩豌豆尖已近采收尾声,近20亩大棚辣椒长势良好,预示着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  镇江村支书高安有介绍,这两年村集体收入显著提高,村集体每年可支配收入达18万元以上,账目资金已达80万元;同时解决了周边村民务工,每年人均务工工资都在1万元以上。村民杜芝会在基地务工。  过去,镇江村是集体经济薄弱村,村里的道路、亮化、卫生、污水处理等问题难以解决。  “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还要感谢周边的企业。”高安有说,过去不论安装路灯,还是镇江遭遇洪涝后的灾后重建,或者资助生活困难群众,村内企业都主动捐资,2018年以来总计捐资100万余元。在镇江村准备筹建鲜蔬产业园时,也得到了什邡市长丰化工有限公司3万元的赞助。  据了解,近年来,镇江村通过党建引领,联合长丰化工党支部,在什邡市率先启动“村企共建”模式。村党支部帮助长丰化工解决劳动力不足等问题,长丰化工支持村上发展集体经济,实现共赢。  高安有告诉记者,镇江村正积极探索集体经济发展“三联工作法”,即以“支部联合、产业联盟、利益联结”为抓手,推动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产业联盟方面,以“党建鲜蔬产业园”为依托,带动村民增收致富,以70岁的村民杜芝会为例,每小时务工收入12元,以每天工作8小时计,日均工资96元。  利益联结方面,强化与农业龙头企业的合作,村民将从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治理、风貌改造、大病救助等方面分享发展红利。  支部联合方面,打造一处“党建引领村企共建院落”,展示村企党支部共建成果,开展村企共建活动。“目前项目正在积极筹备过程中,争取早日落地。”高安有说。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3-25
四川农村日报讯 张立祥 特约通讯员 张超  “唱支山歌给党听,我把党来比母亲……”3月19日,雨后初晴,在平昌县三十二梁茶园里,来自广元市利州区的游客们,身穿青花衣衫,头戴青花头巾,腰挂小竹篓,正体验茶叶采摘,或歌或舞,其乐融融。  平昌县大力发展茶叶产业,以茶为媒,三产联动,搅活一池春水,让乡村人气更旺,山村更美,老百姓的腰包更鼓了。鸟瞰茶园。平昌县委宣传部供图  扩面提质建设“三区一园一基地”茶叶产区  “每天我和老伴能采5斤毛尖,交到加工厂能领到250元。”3月19日,三十二梁镇龙尾社区孙家凤老人和老伴在茶园忙着采茶,谈起家门口的茶园,老人满脸笑容,“去年在茶园采茶搞管理,家庭收入就有 3 万多元。”  “平昌种茶的历史久远,气候、土壤等条件适合种茶。”该县茶果局副局长杨友德介绍说,县上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支持产业发展。自2014年至今,该县茶叶产业面积扩展到20余万亩,成立种茶专业合作社93个,初步建成“三区一园一基地”茶产业区,即云台-笔山-镇龙片区、皇家山片区、得胜片区,金宝山茶旅融合产业园,10万亩茶叶标准化示范基地。去年,该县干茶总产量达6900吨,总产值达6.5亿元。目前,该县成功创建省级茶叶科技示范园区,获评“全国十大魅力茶乡”。  今年初,该县出台了《平昌县茶叶产业提质增效五年行动工作方案》,明确把巩固提升基地、打造生态有机茶园、精深加工、科技强茶、品牌打造等工作分年度纳入“五年行动”中。“预计到2026年,年实现茶叶总产值12亿元以上,综合产值20亿元以上。”杨友德说。平昌县云台镇澌滩社区的茶叶基地里,茶农们正抱着竹篓采茶。(摄影/施皓文)  创优品质公共品牌领军拓宽市场  “你看,这茶水不浑浊,没有一点儿茶叶碎片。”3月20日,在秦巴云顶茶业公司,董事长蔡方儒向成都客商介绍制茶技术。  蔡方儒有2000亩茶园。他只管护100亩茶园,其余茶园交给村集体管理,蔡方儒负责技术指导、茶叶收购、品牌打造、市场营销。  “农民在集体茶园采摘的鲜毛尖茶,公司以每斤70元收购,其中农民收入50元,村集体收入20元。”三十二梁镇宣传委员许志平介绍说,采摘高峰期,可以从非种茶社调配劳动力采茶,确保鲜茶应采尽采。  “有市场才有出路。”杨友德直言,平昌县以农户自管、联户返包、村集体承包等形式主要负责茶园管护、茶叶采摘,企业主要承担收购、加工、营销等职能。目前,该县有26家茶叶企业,建立的28个茶叶加工厂分布在种茶区域,保证了采摘的鲜茶叶半小时内输送到加工车间。  平昌县创建了区域公共品牌“平昌青芽茶”,是国家地理保护标志农产品。企业以生产红茶、绿茶为主,创建了21个茶叶品牌,其中有14个品牌获得国家级茶业博览会金奖。如今,“平昌造”茶叶走向大都市,大宗茶甚至远销到海外的10多个国家和地区。  茶旅联姻乡村振兴蓝图成为现实  “ 景色太美了。”3月19日 ,暖阳下的西兴镇皇家山茶园,满眼青绿。几位游客坐在民宿露天阳台上,一边品茗,一边欣赏美景。  “我们不只卖茶叶,还要卖风景。”西兴镇宣传委员杜亮堂说,该镇依托茶园风光、茶文化长廊、茶叶加工厂等资源打造了旅游核心带,增加了采摘制茶体验活动,备受游客喜爱。  “每到周末,住宿、吃饭的人特别多,有时忙不过来,还得请人帮忙。”前两年,彭永清回到家乡开了一家民宿,生意一直火爆。  在三十二梁游客接待中心,蔡方儒总会和游客一起品茗论茶,还给参加体验采摘活动的游客赠送一小盒茶叶。蔡方儒说:“购买茶叶的回头客很多。”蔡方儒还开通了直播带货、淘宝网店,每年网上销售超百万元。  “我们把优质茶园基地纳入全县精品旅游线路,开展研学旅行活动,游客反响很好。”该县文广旅局副局长范涛说,目前,该县以茶叶基地为资源,成功创建了西兴镇皇家山、三十二梁等两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3-25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洪瑜3月23日,记者从省水利厅获悉,省发改委、省水利厅、省农业农村厅等5部门于近日联合印发了《四川省“十四五”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提出,到2025年,全省用水总量控制在270亿立方米以内,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20年均下降16%,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05,城市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控制在9%以内。《规划》结合我省“一主四片”水生产力布局及新时期四川水利高质量发展“3226”工作思路,提出盆地腹部区、川西北片、川西南片、秦巴山片、乌蒙山片五大片区节水型社会建设的重点和方向。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3-25
(新华社北京3月24日电)今年以来,化肥价格一路走高。中央财政日前下达200亿元资金,对实际种粮农民发放一次性补贴,缓解农资价格上涨带来的压力。与此同时,化肥生产企业积极组织生产,开足马力保障一线春耕物资供应,为稳定化肥价格做出贡献。发放补贴投放春耕肥储备  3月份是春耕备耕关键时节,但终端市场复合肥价格一涨再涨。  “最近复合肥价格波动较大,基本上一天一个价,我们都是先与厂家确认好价格才敢告诉客户。”成都市郫都区一家农资店的老板李强告诉记者,2021年以来,复合肥价格持续上涨,目前部分复合肥价格较去年同期已经翻番。  四川省彭州市一家农资店的负责人张力介绍,部分复合肥价格2021年每吨上涨了1000元,今年还在涨。  终端市场复合肥价格上涨,源于上游原材料尿素、磷铵、钾肥等价格走高。  针对化肥价格上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部门统筹安排,2022年度首批300多万吨春耕肥储备已开始向市场投放,后续还有大量储备化肥陆续投放市场。  此外,中央财政日前下达200亿元资金,对实际种粮农民发放一次性补贴,减小农资价格上涨带来的影响,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当好“压舱石”满产保供稳价  在市场需求旺盛、进口钾肥价格高位运行的情况下,盐湖股份、藏格矿业等国内钾肥生产企业践行责任担当,满开优运,随产随销,满产保供稳价,发挥“压舱石”“稳定器”作用。  3月份以来,盐湖股份钾肥生产车间机器轰鸣,生产线全开,进入一年中最忙碌时段。保春耕任务当前,盐湖股份钾肥分公司精心组织、合理安排,在确保安全生产的前提下,开足马力满负荷生产。  藏格矿业表示,为提高今年钾肥春耕时节备货,公司响应国家号召,积极稳产保价,努力提高春耕备肥产量。  今年2月份,亚钾国际与中农控股签订了《2022春耕保供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就多个产品达成合作意向,打通产业链,提高春耕保供效率,助力稳定钾肥价格。多措并举上市公司平抑成本变化  作为化肥产业链下游的复合肥生产企业,一方面多措并举降成本,另一方面稳价保供,不误春耕。  云天化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在中国磷复肥工业协会组织下,云天化不仅全力保障国内磷肥供应,还呼吁其他同类企业共同抑制磷酸二铵国内销售价格上涨。  泸天化董秘王斌告诉记者,2021年底,公司综合预估研判2022年国内化肥市场供销形势,装置提前检修完毕,尿素生产装置较上年提前两个半月开车,为春耕保供奠定了有效产能基础。公司于去年积极响应国家化肥商业淡储政策,存储25万吨化肥产品,于春耕旺季供应市场。  随着春耕自南向北推进,国家发改委表示,下一步,将密切关注化肥市场变化,会同有关方面继续做好储备化肥投放等保供稳价工作。
新华社 | 分享: 2022-03-25
四川农村日报讯 特约通讯员 刘徽 摄近日,苍溪县黄猫垭镇的万亩桃花迎来盛花期,漫山遍野的桃花竞相绽放,游客们纷至沓来,乐享春光。近年来,苍溪县深入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大力推进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发展特色旅游,建设美丽乡村。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3-25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阚莹莹3月23日,由省农科院依托66个省部级各类实验平台,筹备组建的省农科院天府种业实验室正式揭牌,将在未来瞄准全国一流种业创新平台建设,抢占种业振兴制高点,为提升“川种优势”提供科技支撑。  据悉,省农科院天府种业实验室将依托四川省种质资源中心库、农业农村部西南水稻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农业部西南地区小麦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粮油作物绿色种质创新与遗传改良四川省重点实验室等66个省部级各类支撑实验平台,重点打造种质资源精准鉴定与种质创新、作物优异基因资源发掘与生物育种、种子繁育与品种测试、遗传生理与作物互作机制四个功能实验室。  未来,省农科院天府种业实验室将实现强化种质资源精准鉴定,实现资源“存”“析”“用”;强化生物育种技术开发,实现分子育种从2.0到4.0跨越;强化优异基因挖掘利用,实现产量瓶颈突破;强化抗逆生理生化研究,实现绿色新品种选育等目标。  “省农科院组建天府种业实验室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重大举措。”省农科院相关负责人表示,首先,有利于突破我省跨部门和机构科研合作的障碍,充分发挥我国科技体制优势,集中多方优势资源,组织完成战略性的重大科技攻关任务。其次,可以优化科技资源配置与使用,有利于聚焦国家、区域种业重大发展问题,被寄望于可跨部门和机构协调、整合和优化各类优质科技资源,推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改善科技产出效率和质量。同时,省农科院天府种业实验室定位较高,要争取纳入天府实验室体系中;有利于瞄准国内外种业科技前沿,攻克事关粮食安全的核心技术,是彰显我省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最理想的科技平台。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3-25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阚莹莹如何加快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打好种业翻身仗?3月23日,记者从省农科院获悉,从去年启动的“1+3”种源关键技术攻关项目已取得重大进展,目前完成水稻、小麦、玉米等作物共1750份资源精准鉴定,947份资源测序,6个系列基因挖掘,创制了集合抗病、镉低积累、高产、优质等品质的16份新材料和25个高代品系,选育出6个新品种。  粮食安全绿色生产,是种业振兴的重要课题。“1+3”种源关键技术攻关指的是以资源测序及精准鉴定为基础,瞄准水稻镉低积累材料创制和品种培育、抗穗腐病环境友好型玉米品种培育、抗赤霉病小麦资源发掘和品种培育三方面开展关键技术攻关。  “项目启动以来,在长期的资源鉴定测序、基因挖掘的基础工作上,在新材料创制新品种培育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省农科院副院长杨武云表示。  在新材料创制方面,小麦五倍体育种技术创制出矮杆、多抗、多穗数新材料,解决了地方品种育种应用难的问题。水稻粳型、光身不育系和恢复系的创制,实现了籼粳杂交稻两系、三系配套、光身杂交稻三系配套。此外,还创制了一批镉低积累新材料。  在新品种培育方面,育成了突破性玉米品种“成单399”,这一品种是全省第一个审定的粮饲通用型玉米新品种,且抗穗腐、大斑、灰斑,中抗小斑、纹枯、茎腐病,籽粒亩产1206.3公斤,推广应用潜力大。此外,还育成了中抗赤霉病小麦品种“川辐14”,3个镉低积累粳稻新品系通过2021年专用稻区试,进入2022年续试。  在示范应用方面,镉低积累早中熟粳稻品种“德粳4号”、“沈农9903”示范面积超过3000亩,验收亩产突破600公斤。粮饲通用型高产优质抗穗腐病品种“成单3601”在丹巴县高产攻关田现场测产验收亩产高达1283.6公斤,刷新了四川和西南玉米高产纪录。  “1+3”种源关键技术攻关发挥了重要的科技支撑作用。“对西南地区具有重要价值的资源测序、精准鉴定,评价筛选出一批优异资源,为深入研究及突破性品种培育提供了坚实材料支撑。同时,利用基因编辑、染色体工程等技术,创制出一批可直接育种利用的优异材料,培育出一批水稻镉低积累、玉米和小麦多抗且高产的新品种、新品系。这些品种的应用,将解决水稻镉积累、玉米黄曲霉等毒素超标严重、小麦赤霉病重等生产重大问题。”杨武云表示。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3-25
  (李道全 向柯容 记者 李传君)四川省宣汉县君塘镇君坝村这个小山村,近日因诸多金融机构、企业家代表的到来,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宣汉县委副书记、县长陈军说,他们正按照达州市第五次党代会工作部署,通过“一村一项目·党建引振兴”项目推介暨“银政企”融资对接会的形式,激发乡村发展新活力。  近年来,宣汉县在实施“一村一项目”乡村振兴行动中,坚持“培育一个优质项目、壮大一村集体经济、培养一批新型农民”,成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有力举措之一。  特色引领,推动产业升级  君坝村交通便利,距县城仅20分钟车程,优越的森林资源、富饶的农副产品和高品质的民宿酒店蓄积了该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新动能,成为其持续发展的独特优势,吸引着慕名前来的游客。  君塘镇党委书记陈欢说,君塘镇借势借力谋发展,引入企业打造富有特色的民宿、因地制宜地开发采摘和垂钓等休闲项目、推出具有本地特色的菜品,让游客可以观赏美景、饱尝美食的同时了解当地特色产业,从而带动当地居民就业增收,促进农文旅融合发展。  在宣汉县的339个项目中,大成镇马滩村的蜀宣花牛、普光镇大田村的蓝莓谷、樊哙镇柑子村的泰椒、东乡街道牛背村的金丝皇菊等种养殖类项目,以及巴山大峡谷、洋烈水乡等旅游类项目,带动和辐射着全县农村经济的发展。  “特色产业的发展,改变了农村只能种田种稻的旧貌,不但让企业获得发展新机遇,还让家乡人民搭上共同致富的快车,这些变化让我倍感欣慰。”返乡创业的企业家符映宏看到家乡的变化,道出了在家乡投资创业的缘由和心得体会,“只有做出特色,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选贤任能,凝聚发展合力  君塘镇湾桥村党支部书记符纯祥指着湾桥村的青花椒产业园说,这片土地之所以能从“荒山”变成“金山”,源于4年前的一次群众会议,“利用荒山发展产业增收,是大家都赞成的主意,但前期投入多、成本回收周期长的难题浇灭了村民的热情。”于是大家商定,由党员组织成立专业合作社发展青花椒产业,经营5年后再承包给业主,解决了招商引资难题。  目前,全村发展青花椒1600余亩、蜂吻梨500余亩、两个专业合作社、1个集体组织经济产业园、两个花椒烘干房建成投用并拥有4套烘干设备,共实现年产值500余万元。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2021年,宣汉县强力推进新一轮重点乡村帮扶工作,选派了一批懂经营、有技术、乐于奉献的高素质人才,深入基层一线开展驻村帮扶工作。全县共计为230个帮扶村择优选派驻村帮扶干部692名,其中第一书记230名、驻村工作队队员462名,实现全覆盖选派驻村工作队。  这群“领头羊”以实干担当之姿,同当地党委、政府携手并进,积极探索产业发展的多种实现形式,凝聚各方社会力量,力争画出最大同心圆。  优化环境,厚植创业沃土  科技赋能项目推介,绘就美好乡村振兴蓝图。扫一扫二维码,便可浏览每个村(社区)的特色项目规划概况,园区图片、项目简介、优惠政策、村(社区)党支部书记联系方式等信息一目了然。宣汉县运用H5线上展示平台这一新颖的推介方式,营造重商、亲商、爱商的良好氛围,厚植创业沃土,以优良的营商环境吸引企业进村,全方位、多层次地发掘并释放县域经济发展潜力。  宣汉县推介的339个特色农文旅产业项目中,包括对外招商项目197个、对外租赁项目38个、村集体自主经营项目79个、其他项目25个,涵盖种植、养殖、深加工、农旅结合、资产租赁等多个类别,让投资者可以通过“横向+纵向”对比的方式进行多样化选择,实现更正确、更明智的投资决策。  截至目前,宣汉县已有多个农文旅项目所在村(社区)的党支部与对应企业签约,开启农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新征程。此外,更有农行、邮储、农商银行等金融机构通过“一村一项目”意向授信100亿元,以金融力量助力项目平稳健康发展,全力护航企业在乡村振兴路上越走越宽。  “新一轮西部大开发、5年脱贫攻坚过渡期、全国革命老区县、四川省扩权强县试点县和少数民族地区待遇县等国、省优惠政策齐聚宣汉,为投资者吃下‘定心丸’!”陈军在描绘发展蓝图时说,落实企业水电气价格优惠、争取扶持资金等不断优化营商环境的务实举措,充分调动起投资者的积极性并增强其信心,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达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2-03-24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