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讯 杨力 让梦想照进现实,让美丽村庄更宜居、更宜业、更宜游。这里有儿时的乡愁,有如今村民的幸福家园,有职业农民的致富梦想,有城里人向往的诗意田园。金堂县赵镇街道的石子岭村,就是这样一个地方。 乡愁是什么?对于远离故土的人来说,也许是故乡的一幢老屋、一棵大树、一座山丘、一条小溪……若是走进今天的石子岭村,便会发现,乡愁还可以浓缩,“装”进小小的村史馆。 走进今天的石子岭村,首先映入眼帘的一道建筑,就是黛瓦青砖的石子岭村史馆,宣传墙上记载着石子岭村悠远的来历。石子岭村史馆。传说 曾是鳖灵治水的驻地 当年,传说鳖灵率领的治水队伍就驻扎在离鳖灵峡不远处的高岗石岭之上,现在的石子岭村就是鳖灵治水的驻扎地,后来少数人留在石子岭村繁衍生息,这便是石子岭村的由来。 在2700多年前的古蜀国,成都平原经常遭受汹汹水患。这时,有着丰富治水经验的鳖灵,从荆楚大地沿江而上,来到了古蜀国。国王杜宇把治水大业托付给了鳖灵。鳖灵跋山涉水数百里,终于在龙泉山脉中段的云顶山脚下找到了壅塞的地方,于是,带领他的部落和古蜀国的先民凿山开河,不舍昼夜地治水……壅塞的河道终于被凿开了一条口子,蓄积在成都平原的洪水从这里宣泄而出,这条口子让成都平原由泽国变成了沃土。拓开这条口子,便拓开了一个肥沃富饶的天府之国。后人为了纪念鳖灵治水的丰功伟绩,把这峡口称作“鳖灵峡”,并在峡口修建了“三王庙”祭祀大禹、鳖灵、李冰三位治水英雄。 时光到了2016年,历经风雨的石子岭村人站在了机遇与挑战的关键节点上,那就是要借助脱贫攻坚战略甩掉贫困村的帽子。在市县支持下,石子岭率先以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设为抓手,通过打造自然美、文化美、发展美“三美示范村”,引导带动乡村发展。村“两委”在全体村民的支持下,利用闲置的原村委会民房升级打造村史馆,展现乡村文化,传承古韵新风。 2017年,石子岭村史馆正式建成,村民们激动之情溢于言表,纷纷把家中收藏的煤油灯、农具、旧书籍等有价值的老物件捐献出来,为村史馆提供了大量的原始资料和实物,让小小的村史馆呈现出浓郁的乡村特色和时代新风,各种乡村风貌和老物件,图、文、物并茂地串联起“钟灵毓秀”“风貌变迁”等17个板块,各具特色又浑然一体。到村史馆前品读《石子岭赋》、学习村规民约,渐渐成为村民们的新时尚,茶余饭后又多了一个好去处。村史馆内展示的图片。如今 文化振兴让村民更自信 2018年,石子岭村史馆迎来一位参观者,他叫王友,在当地经营一家知名广告公司,此时正在为企业的转型而煞费苦心。当他经过石子岭村时,目光被黛瓦青砖的村史馆牢牢锁住。参观时,他心潮澎湃,一张张透着沧桑感的老照片,一件件述说着厚重历史的实物,让他看到了石子岭村人“爱家国、行孝善、崇友睦、尚仁义”的情怀。这儿古有清正廉洁的尚书杜铭、爱民如子的通判何世珩,今有高端科技领域专家曾忠秀等,他们的事迹激励一代代石子岭村人不断奋进,也激发了像王友这样的新石子岭村人在这片热土上扎根建设的热情。 2019年,王友创办的“成都向东耕学田园”正式建成,这也是石子岭村农文旅融合引来的第一个农业创业创新孵化基地,除了提供亲子研学、趣味团建、沉浸式乡村体验等服务,还通过引进、孵化各种实体项目,带动乡村振兴,造福一方百姓。 徐治香,“成都向东耕学田园”孵化引入的乡村私房菜店主,之前在外打工多年,回到石子岭村后,她在村史馆中看到了浓郁乡风文明的传承,在王友等创业者身上看到了一大批金堂人脚踏实地的干劲,更看到了金堂人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引领下不断奋进拼搏的劲头,当即决定在孵化园开设乡村私房菜,带着浓郁乡土气息的有机蔬菜食谱,迅速受到城里人追捧,成为网红打卡地。 成都乐翻天景区,是落地石子岭村的又一个以农业观光为特色的农业风情园,整个风情园结合农业、园林、生态、科技与教育,以农耕文明传承、趣味农事体验为主旨,打造成集农业种植、园林观光、教育科普、乡村游乐和农家休闲为一体的新概念体验式农业园,倍受家长和孩子青睐。 范丹,石子岭村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村妇女,当“乐翻天”落户到她的家门口时,她勇敢地跨出家门,进入企业工作,并通过不断学习,成长为项目主管。在范丹眼里,她除了可以在企业挣工资,就近照顾家庭,还能接受一个文化企业带来的文化熏陶。 从村史馆再到一个个文化企业的落地,以乡村振兴带动文化振兴,以文化振兴助推乡村振兴,一个又一个的“徐治香”“范丹”们从中找到自信,成为石子岭村最大的受益者。未来 争做新时代弄潮儿 每到空闲,石子岭村的老人们便会到村史馆前,细看里面的一件件展品和一幅幅照片,从过去的一张老床、一间土坯房,到过去的石磨、碓窝、笆篓等生活用具,所有的一切都百看不厌,也让老人们感慨万千,历经石子岭村几代人的艰苦奋斗,才拥有小洋楼、小汽车、智能手机的幸福生活。许多老家当、老用品,是人们不敢忘却的乡愁。 60岁出头的陈大爷,正冒着酷暑给大雅芍药产业园内的花地除草,他在这儿工作了几年,至今仍然干劲十足。大雅芍药产业园是石子岭村的村办企业,所产的柑橘和芍药,除了壮大集体经济,也解决了部分村民的就业,特别是一些上了岁数的村民,在产业园做活儿,图的就是老有所依、老有所乐。 石子岭村的村前村后各有一条大道,一条叫“川锅大道”,一条叫“云观大道”,都是乡村振兴带来的幸福路。村民们在道路两旁,在院前屋后,遍植鲜花与绿树,打造绿水青山,营造充满乡风气息的幸福农家小院。城里人循着幸福的味道来到石子岭村,在村史馆看过去,忆乡愁,在农家小院看现在,体验新农村新变化。 谈到今后的发展,石子岭村的领头人、村支书陈政很自信:“要依托逐渐成型的文化产业,继续走农文旅融合发展的路子……” 陈政还形象地归纳了三个“40万”:一是助力县城赵镇40万张嘴巴,以农耕体验加生态种植,把吃得健康解决好;二是助力县城赵镇40万双眼睛,打造看花、赏果、品茗基地,把人们的游兴解决好;三是助力县城赵镇40万双耳朵,让大家来石子岭村听川戏,听故事,满足人们的精神追求。三个“40万”,实则是石子岭村人在探索未来乡村发展之路的求新求变,带着浓郁乡愁的石子岭村的后辈们,已然成为了新时代的弄潮儿。那正是: 石子阅沧桑,前彦品节天地久;岭头裁锦绣,后人功绩画图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