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嘿,这堆肥温度还不低呀!瞧瞧这颜色,摸摸这手感,才60天就腐熟得这么好!”四川省泸州市古蔺县德耀镇燕岩村烟农郭庆江一边摸着地里发酵的农家肥一边说。“那可不,加了菌剂就是不一样,腐熟的效率和质量都明显提高了。”同村烟农杨怀均站在烟田边回应道。他们谈论的,正是添加了有机肥发酵剂的农家肥,这是今年泸州烟区推广应用的新技术。近年来,泸州市烟草专卖局(公司)围绕贯彻四川省烟草专卖局(公司)烟叶“四大课题”战略,深入践行“稳烟田、育主体、提质量、优供给”策略,精心谋划“品质、管理、服务、质效、素能”五大提升行动,以系统思维推进土壤保育、绿色生产、烟叶提质、降本增效工作。推广使用发酵后的农家肥养护土地,正是今年推进绿色生产的重点举措之一。政策领航,点燃烟农“动力引擎”“土地养护一直是我们的工作重点,每年都会采购绿肥、生石灰、油枯有机肥用于改良土壤,但农家肥覆盖面始终难以提升。我们想通过政策引导,激发烟农积造农家肥的积极性,再配套冬土深翻、轮作等措施,打好土壤保育‘组合拳’。”泸州市烟草专卖局(公司)烟叶生产管理科科长王飞说。2025年,泸州首次将有机肥发酵剂纳入土壤保育产投项目,在全市免费投入3吨有机肥发酵剂,惠及1155户烟农,覆盖面积达3万亩。“土地是我们的命根子,一家老小的生计都靠它。以前积造农家肥至少得1到2年,现在有了有机肥菌剂,直接在田间堆捂使用,省了不少人工。”古蔺县德耀镇红光村烟农余凡卫对菌剂赞不绝口。技术赋能,激活生产“一池春水”引进有机肥发酵剂只是第一步,如何让它发挥作用才是关键。为保障推广实效,泸州烟草实施“培训、指导、操作”一体赋能,规范操作标准,确保技术落地见效。“施加有机肥发酵剂后,能充分催化有机物料堆捂发酵,提高腐熟和转化效率。土壤施用有机肥不仅能改善土壤结构、增加肥力,还能提升烟株抗性,实现增产提质。”古蔺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彰德烟点点长熊凌不厌其烦地向烟农讲解。据悉,今年以来,泸州烟草坚持以政策为引领,技术为支撑,通过有机肥菌剂这个小切口,推进生产体系改革纵深发力,全市烟区农家肥积造面积累计达5.28万亩。融合发展,绘就产业“壮美画卷”“增施农家有机肥的地块可以减少近两成化肥用量,平均每亩成本节约50元左右,今年我的生产成本大概能减少投入3000元左右。”古蔺县德耀镇红光村烟农袁泽连算起了成本账。“加大有机肥推广应用,既是土壤保育的重要手段,也是烟叶增油工程的关键抓手。大田生产期能有效增加烟叶内含物质,促进叶片油分提升;烘烤期棕色化反应更充分,烤出的烟叶呈现出‘油亮软’的特质。”四川省烟草专卖局(公司)烟科所副所长冯长春在泸州开展走访调研活动时,对于有机肥的作用给予充分肯定。据统计,泸州烟区今年共组织烟农堆制农家肥约52.8吨,主要以牛粪、羊粪及玉米秸秆等为原料,广泛推广农家肥积造,不仅加速了农村牲畜粪污资源化利用,还有效促进了秸秆综合利用。如今,泸州烟区已成功构建起烟农降本、烟叶提质、产业深度融合、环境治理相互促进的生动格局,一条集绿色和谐理念、综合治理措施、产业兴旺景象于一体的现代生态产业带正日益成型。“我们始终将党中央‘三农’工作决策部署作为推动烟叶工作的‘指南针’,坚决扛起服务乡村全面振兴的政治责任,系统推进落实烟叶生产各项工作。今年,全市农家肥施用面积突破80%,土地养护、烟叶增油工程实现良好开局起步。下一步,将坚定走好每一步,为烟区农业增效益、农民增收益贡献力量。”泸州市烟草专卖局(公司)副经理李斌充满信心地说。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烟田里,小菌剂正“发酵”出大能量,助力烟田沃土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让烟农的增收致富之路越走越宽。(供图/供稿:古蔺县委宣传部)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5-05-12
立夏时节,泸县喻寺镇赵南村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传统农耕体验——水稻种植”活动,数十名村民俯身劳作的身影与粼粼水田相映成趣,共同投入到100余亩水稻田的种植中。这场集体插秧行动不仅让沉寂的秧田重现勃勃生机,更在机械化普及的现代农业图景中勾勒出一幅独特的文化传承画卷。在集中连片的稻田里,村民们默契配合着延续千年的耕作韵律:经验丰富的老人手持竹尺精准分垅,青壮年们挽起裤腿接力传递秧苗,妇女们以“退步原来是向前”的姿态将青翠秧苗整齐排列。虽然作业效率较机械插秧降低近40%,但田垄间此起彼伏的农耕号子与欢声笑语,让这场“慢耕作”别具深意。“我们特意选种‘宜优2115’优质稻,这个品种虽需精细管护,但米质可达国家一级标准。”赵南村党总支书记张蓉抹去额间汗珠介绍。该村创新采用“集体经济+农耕体验+订单农业”融合发展模式,既保留传统农耕技艺,又通过农技专家驻点指导确保亩产稳定在600公斤以上。当最后一株秧苗植入水田,这片承载着乡愁记忆的土地,正以独特的文化自觉撰写乡村振兴的时代答卷——那些弯腰插下的不仅是秧苗,更是文化传承的根系;汗水浸润的不只是泥土,更是产业振兴的希望。(供图/供稿:喻寺镇 黄恋淳)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5-05-12
(刘怀英 刘慷 记者 李全民)广元黄茶、米仓山茶、青川白茶……5月9日,第十四届四川国际茶业博览会在成都世纪城国际会展中心开幕,广元市12家茶叶企业携300余个产品参展。本届茶博会将持续至5月12日。期间,还将举办“首届数字化赋能茶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大会”等专业活动,相关领域专家将分享AI茶园管理、区块链溯源等前沿技术应用。据悉,四川国际茶业博览会已连续举办13届,本届茶博会已成为全国规模大、规格高、国际化程度广的专业性展会之一,吸引了全国20余个省(市、自治区,其中6个省组团)、近50个茶叶主产县,以及尼泊尔、斯里兰卡、不丹等国家和地区的近2000家中外茶企参展。通过7万平方米超大规模展馆及60余场茶事活动,打造全球茶业贸易、文化与科技融合的顶级平台,助力川茶高质量发展。此次,广元在川茶品牌馆内搭建450平方米的专属展馆。全市12家茶业企业携广元黄茶、米仓山茶、青川白茶、七佛贡茶等系列产品参展,并将举办“游大美蜀道 品广元好茶”成都推介会,进一步提升广元茶叶品牌影响力。(广元市委宣传部供图)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5-05-12
(魏金铭 记者 李全民)5月9日,中国品牌日四川活动在成都盛大启幕。在这场汇聚全省品牌力量的盛会中,青川“七佛贡茶”凭借卓越品质与深厚底蕴,荣耀入选四川省第一批“一县一品”区域品牌培育工程名单。品牌公益推介环节,青川县委书记李方甫化身“七佛贡茶”“青川白茶”代言人,生动讲述青川这片北纬32°黄金产茶带的生态优势与七佛贡茶源远流长的茶文化底蕴,全方位展示出青川在特色品牌建设与茶产业发展上的丰硕成果。当天,在东郊记忆广场“39市集”,39个欠发达县域开展特色产品展销与品牌推广,青川县作为主题县,积极推广“七佛贡茶”“青川白茶”等优质特色农产品,同时向公众推荐坝坝篮球、唐家河旅游等文旅产业,诠释“土特产+文旅”融合发展模式。在“魅力天府品牌之夜”上,“七佛贡茶”作为首个特色产品亮相39特色产品秀,向各界展示其独特风采,诚邀更多人关注青川、走进青川,共享七佛贡茶产业发展红利。一直以来,青川县高度重视茶产业发展,通过制定“两规一标”、出台扶持政策、加大资金投入、建立追溯平台、成立相关机构等举措推动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迈进。目前全县茶园面积达30万亩,年产量1.2万吨,年产值突破40亿元,涉茶主体166家,从业人员12.9万人,茶农人均增收超5000元。七佛贡茶凭借独特品质与文化内涵屡获殊荣,被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中国驰名商标”,获评“中华文化名茶”,还斩获“中茶杯”一等奖和特等奖、“四川名茶”等称号,其茶饼制作工艺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在2024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中,七佛贡茶品牌价值达22.97亿元,位居四川第7位,彰显了其卓越市场地位。据悉,在政府积极推动下,七佛贡茶成功“北上东进”,在兰州、重庆、西安、成都等地举办推介会,首次在江苏大批量上市,凭借卓越品质和良好口碑获市场广泛认可,市场份额不断扩大,品牌影响力日益提升。本次活动将持续至5月11日。青川县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持续深化七佛贡茶品牌建设,加大科技创新,提升茶叶品质与附加值,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让七佛贡茶香飘四海,成为乡村振兴的亮丽名片。(青川县市场监管局供图)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5-05-12
初夏时节,高县蕉村镇康兴村庆华昇专业合作社的65亩贝贝南瓜种植基地生机盎然。藤蔓间饱满的果实若隐若现,呈现出一派丰收景象。基地负责人介绍,此批即将在5月下旬上市的贝贝南瓜亩产将达到3500斤,总产值约40万元。该基地创新采用“小春粮油+大春蔬菜”轮作模式,通过科学的田间管理实现土地高效利用。当前正值南瓜结果关键期,农户们正忙着进行疏枝、摘除落叶等管护工作,确保果实品质。按照目前长势,首批南瓜上市后,第二批将于10月接续上市。蕉村镇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当地始终坚持“产业兴农、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发展理念,通过发挥种植能手示范带动作用,大力发展特色设施农业。接下来蕉村镇将继续推进传统产业升级,培育更多像贝贝南瓜这样的致富产业,让特色农业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从绿意盎然的南瓜基地到农户忙碌的身影,蕉村镇用特色种植谱写着乡村振兴的新篇章。这种“小作物”成就“大产业”的发展模式,不仅丰富了百姓的“菜篮子”,更鼓起了农民的“钱袋子”。(供稿/供图:高县蕉村镇 李林利)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5-05-12
风吹麦浪黄,夏粮收割忙。正值“三夏”时节,石棉县首次规模化种植的240亩冬小麦迎来开镰收割,田间地头一派热火朝天的丰收景象。走进石棉县粮油现代农业园区的冬小麦种植区,连片的麦田泛起金色波浪,一垄垄小麦穗大饱满,沉甸甸地压弯了麦秆。收割机穿梭其中,一束束麦穗被卷入机舱,收割、脱粒、秸秆粉碎,多道工序一气呵成,不一会儿工夫,金灿灿的麦粒就装满了籽粒回收仓。石棉县粮油作物站站长郑世玉介绍:“经过初步测算,今年我们种植的240亩冬小麦,平均亩产达到了413公斤,总产量预计可达99吨。”据悉,此次收割的冬小麦品种为川麦104,由石棉县农业农村局、四川农业大学共同引进,在石棉县粮油现代农业园区开展实验性种植。该冬小麦品种具有高产稳产、耐逆广适的特点,适合当地气候条件,苗情健壮,抗病虫害能力强。石棉县粮油现代农业园区基地负责人祝元军说:“播种冬小麦采取的是直播方式,在种植过程中,我们还采用了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等一系列现代技术,并且在小麦的生长过程中,我们随时都能观测到小麦的各种情况,确保冬小麦能够健康生长。”与传统的春小麦相比,冬小麦还具有显著的种植优势。冬小麦一般在秋季播种,经过一个冬天的休眠和积累,在春季迅速生长,成熟期比春小麦提前15 - 20天。这一时间差为园区后续复种作物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实现了“一地两茬”的高效种植模式。当前,“三夏”农时争分夺秒,这片金色麦田里,机械轰鸣与麦粒归仓的喜悦交织成曲。随着冬小麦的有序收割,下一季的种植准备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推进中。(供稿/图:石棉县委宣传部 彭瑶)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5-05-12
“听说向阳社区新开了一家农贸市场,走,咱们快去转一转!”5月9日一大早,营山县小桥镇向阳社区居民老刘激动地拉着邻居张大爷来到了新开张的农贸市场。来到新开张的农贸市场,只见用钢材搭建的大棚宽敞明亮,时值逢场天,市场内各种蔬菜、肉类、日用品等琳琅满目,摊贩热情叫卖,顾客来往穿梭,一时间烟火气息升腾,场面十分火爆。“品种多、质量好,价钱还公道。”市民王大娘挑选了一大背篓商品,满足之情溢于言表。“新市场就是不一样,成交率高,买卖都更舒心了。”商贩胡大哥说,以前镇上的农贸市场老化,功能设施不全,现在的新市场,卫生条件好、基础设施完善、市场摊位规范,货物品种更加齐全,他的摊位当天销售额就比以往多了两成。在现场发现,全新的摊位均用水泥砌筑,并贴上了瓷砖,市场过道宽阔,“果蔬区、干货区、生鲜区”规范科学分布,商品摆放整齐有序,配套的排水、照明、消防设施一应俱全,市场旁还划有专门的停车泊位。“这是由南充市先发带后发结对帮扶营山县援建的农贸市场。开业当天,就有59户商家入驻,吸引周边乡镇近200名农户前来售卖自家农产品,客流量超过5000人次,首日交易额在15万元左右。”南充市先发带后发结对帮扶营山县帮扶队副领队、小桥镇副镇长程龙说,去年下半年,小桥镇利用南充市支持先发带后发结对帮扶营山县的帮扶资金200万元,修建了6000平方米的标准化农贸市场,市场内现有门面49个、固定摊位48个、机动摊位183个,停车泊位30个,公共厕所1座,彻底补齐了市场基础设施短板。“新农贸市场如期开市,改变了镇容镇貌,极大地提升了广大群众的购物体验,实现了传统场镇农贸市场与现代化管理的有机融合。新市场承载着百姓的期盼,打通了农产品流通的‘最后一公里’,势必为小桥镇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强劲动力。”程龙说。(供稿/供图:营山县委报道组 郭明)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5-05-12
(张茂 记者 陈家明 文/图)5月7日,富顺县童寺镇东禅村的油菜高产展示片迎来实收测产,经专家组现场考察与科学测算,该示范片平均亩产达183.8公斤,又一次夺得高产。测产现场当天,市农业农村局专家组现场听取了油菜高产展示片的建设情况汇报,并按照省农业农村厅有关要求,对位于童寺镇的小春油菜高产展示片进行了现场实收测产,实收油菜籽亩产183.8公斤,比全县上年平均亩产(2024年统计数据165.4公斤)增加18.4公斤,增幅达11.1%,具有较强的示范带动作用。专家组一致认为,富顺县小春油菜高产展示片由自贡市乡村振兴发展服务中心、富顺县农业农村局、自贡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等单位提供技术支撑,采用培育壮苗、合理密植、科学施肥、防除杂草、统防病虫、适时收获等配套技术,种植规范,增产效果显著。收割油菜据了解,富顺县作为四川省油菜主产区,2024年全县油菜种植面积达29.6万亩。通过创建高产展示片,该县形成“核心示范片+辐射带动区”的梯度推广模式,带动全县油菜平均单产提升。此外,该县还与郎酒、五粮液等企业合作,开发“油菜籽—菜籽油—高粱酒”产业链,推动油菜产业与酿酒、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富顺县作为全国再生稻总产量首个突破5000万公斤的县份,近年来深入贯彻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粮食总产量连续18年稳定增长。此次油菜千亩高产展示片的成功,不仅为丘陵地区粮油生产提供了可复制的“富顺模式”,更为四川省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粮仓”注入强劲动能。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5-05-12
(王亮 记者 陈家明 文/图)自今年大春生产启动以来,自贡市沿滩区王井镇以“抢农时、优模式、强服务”为抓手,全面完成春耕播种任务。截至今年5月,全镇水稻、玉米、高粱等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达6350亩,其中“订单式”酒用高粱种植突破1200亩,为乡村振兴注入“产供销一体化”新动能。王井镇的水稻田作为沿滩区传统农业乡镇,王井镇以水稻、玉米、高粱“三驾马车”驱动春耕生产:2050亩稻田全面完成插秧,预计亩产可达600公斤;2000亩玉米、2300亩高粱正有序推进移栽,高粱种植较去年增长15%,其中1200亩纳入郎酒集团“订单农业”计划;推广无人机播种、水肥一体化灌溉等新技术,节约人工成本30%,实现“良田+良技”双保障。“从‘会种地’到‘慧种地’,我们的春耕效率提升了近一倍。”近日,王井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副主任廖晨笛在田间查看秧苗长势时表示,目前全镇6个村春耕生产已100%完成,为全年粮食产量稳定在2800吨以上奠定了坚实基础。当天,在王井镇桂花村,一片片高粱在阳光下摇曳生姿。该村依托郎酒集团“订单农业”模式,探索出“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共赢路径。“今年我家3亩高粱预计能增收2400元,比种玉米划算多了!”村民陈大姐在补种高粱苗时算起了“增收账”。据桂花村党支部书记方世锋介绍,2025年全村高粱产量预计达240吨,带动户均增收超5000元。值得一提的是,春耕播种“收官战”打响后,王井镇迅速将工作重心转向田间管护。“田管家”精准服务:组织20名农技员成立“田间服务队”,开展施肥、除草、病虫害防治等专项指导,累计发放技术手册1200余份; “数字哨兵”全天监测:在10个重点区域安装土壤墒情监测仪,实时传输数据至农业大数据平台,实现“缺水预警、缺肥提醒”智能化管理; “补种队”查漏补缺:针对部分受旱情影响的田块,组织党员志愿者成立“补种突击队”,3天内完成补种150亩,确保“不落一户、不漏一田”。从“满栽满插”的春耕画卷,到“订单签约”的增收路径,再到“科技管护”的现代农业图景,王井镇正以“农时为令、产业为基、创新为翼”,书写乡村振兴的“王井答卷”。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5-05-12
(李惠玲 记者 陈家明 文/图)通过智能灌溉系统喷洒,自贡市贡井区艾叶镇石辊村的一百五十余亩油菜花沿丘陵梯次绽放;修旧如旧的古碉楼,青瓦白墙间嵌入彩色观景平台……然而几年前,村里还是另一番光景:破败院落影响村容村貌,菜地缺水愁坏乡亲,土路坑洼让运输车“进退两难”……如今,石辊村却摇身一变成了“网红村”,游客来了,产业旺了,村民腰包鼓了!这翻天覆地的变化,全靠村里“一事一议”的妙招。石辊村修建碎石生产便道修路通水改老院村民干活不再“打脑壳”“以前运菜出村,三轮车‘颠’得红苕尖都能跳出来!现在路修好了,我一天能多跑两趟送出去卖!”近日,村民刘伯泉指着家门口新修的碎石生产便道,笑得合不拢嘴。这条80米长的碎石路,串联起村里5处川南老院子,不仅让运输车畅通无阻,还成了游客拍照的“打卡点”。石辊村的改变,从“解决乡亲们最头疼的事”开始。2021年春天,村里开了一场“一事一议”大会,村民你一言我一语倒苦水:“90亩菜地浇不上水,种啥亏啥!”“田埂路太窄,车进不来,菜烂地里!”村“两委”当场拍板:先修路,再通水!说干就干!该村争取到380万元资金后,一口气启动12个“微改造”项目:3口百年山坪塘清淤加固,150亩菜地装上智能喷灌,将原先堵路的破院子改成古色古香的川南民居,田埂拓宽铺碎石……。“现在,光是我的运输成本就省了四成!比去年多赚了3万块!”刘伯泉算起账来眉飞色舞。如今,他每天开着三轮车穿过新建的观景平台,还不忘和游客吆喝:“来尝尝咱村的红苕尖哦,鲜嫩得很!”石辊村修缮后的老碉楼俯瞰图老碉楼变“金饭碗”四季都能赚“热闹钱”石辊村的“美丽生意”,靠的是“把老物件玩出新花样”。“谁能想到,多年前修的老碉楼成了现在的‘摇钱树’!”站在修缮一新的古碉楼前的石辊村村支书张秀满脸自豪,“今年‘彩色花田摄影季’,我们村里一天涌进了1.5万人,还有63个婚纱摄影团队抢着入驻。”据悉,村里用“修旧如旧”的手法整治古建筑,同时设计了一条“四季财路”:春天拍油菜花海,夏天采荷挖藕,秋天在盐道古街上演沉浸式戏剧,冬天组织崖墓文化帐篷露营。游客来了有得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卖“土货”、挣到钱。“这些蔬菜、水果都是我早上从地里刚采摘的,非常新鲜,味道正宗。”在集中售卖区的小摊前,王大姐一边介绍着自己的土特产,一边麻利为游客装袋。“赏花季,游客多,新鲜蔬菜比较好卖,每天能收入上百元。”王大姐说,自从来村里赏花的游客越来越多,她便支起了小摊,凭借自家种植的绿色蔬菜,多了一份收入。更让村民惊喜的是,村里还搞起了“数字孪生”。即将上线的“云上石辊”小程序将实现菜地认养、民俗工匠预约等12项智慧服务,创造了“碎石便道既运农产品又引游客,山坪塘既灌农田又映笑脸”的共生模式,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经验。从“堵心路”到“网红路”,从“破碉楼”到“摄影基地”,从“看天吃饭”到“四季来钱”,村民们用“一事一议”议出了好日子。眼下,石辊村正冲刺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这座千年古村的振兴故事,才刚刚开始……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5-05-12
(包冰芮 记者 李国富)近日,记者走进位于西充县凤鸣镇中岭社区的绿优汇蔬菜种植有限责任公司基地,只见成片的花菜地里,颗颗花菜紧密排列,硕大的叶片层层包裹下,白色的花球圆润饱满。10余名村民正穿梭田间忙碌着,丰收的喜悦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采收现场(包冰芮 摄)采收现场,村民们手持刀具,熟练地从根部平砍下花菜,动作干净利落。不一会儿,产业路旁的运输车上就堆满了花菜。“今年花菜长势特别好,我每天能收1500至2000斤。”村民张俊芳放慢手中的节奏告诉记者,除采收花菜,她平时还在该基地做些施肥、除草、种南瓜等活儿,一个月能收入近2000元。“我们种植的散花花菜营养价值高,口感细嫩化渣。这种花菜生长周期短,种植方法简单,80至100天为一个周期,一年可以收获两季。”该公司总经理张磊手捧一颗饱满的花菜介绍道,“这种花球散开爆籽的,口感最佳。这一季花菜产量400吨左右,产值可达60多万元,主要销往南充、重庆等地的农贸市场和超市。”记者注意到,在花菜采收的同时,一旁的南瓜也长势喜人。张磊介绍,为了提高复种指数,降低管护成本,基地里套种和单种3个品种的南瓜近320亩,预计6月中旬就能成熟上市。此外,基地160亩卷心菜也即将迎来丰收,收获后将销售给“康师傅”“统一”等食品公司,用于制作方便面蔬菜包等,预计总产量可达1000吨。采收现场(包冰芮 摄)“我们采用的‘土地轮作+瓜菜套种’模式,不仅提升了土地利用率,经济效益也得到显著提高。”张磊自豪地表示,基地每年向市场供应花菜、卷心菜、南瓜等近10个品种、6000余吨蔬菜,实现年产值近500万元。同时,基地吸纳60余名当地村民就近务工,年发放工资60余万元。“西充紧紧围绕县委‘1545’发展思路,因地制宜发展乡村特色农业,积极推进蔬菜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让‘产业兴旺,农民增收’成为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该县农业农村局经济作物技术服务站站长何大波说,今年二季度,全县蔬菜种植面积预计达7.6万亩,产量超17万吨。下一步,西充将继续优化蔬菜产业结构,扩大特色种植规模,拓宽销售渠道,持续丰富市场“菜篮子”,让群众在家门口吃上“产业饭”,鼓起“钱袋子”,推动乡村特色农业朝着多元化、可持续方向高质量发展。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5-05-12
(鄢怀林 记者 侯东 文/图)5月9日,青川县蒿溪回族乡地坪村茶香四溢,以“一片叶子感党恩 青川白茶敬亲人”为主题的“幸福白茶香 携手共富路”交流活动在这里举行。浙江援川干部代表与青川干部、茶农们齐聚一堂,以茶为纽带,共叙协作情谊,共谋共富之路 。活动当天,对“白叶一号”茶发酵饮料、茶叶啤酒等衍生的“青西记”系列产品进行了推介;宣读了致浙江省安吉县黄杜村党支部的感谢信;市、县总工会慰问了援川干部代表。活动现场“吃水不忘挖井人,致富不忘党的恩”,这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是青川发展的真实写照。近年来,在党中央“东西部协作”战略的引领下,浙江与四川紧密携手,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植青川大地。借助东西部协作的东风,“白叶一号”在青川落地生根、蓬勃发展。如今,在蒿溪、木鱼、沙州等6个乡镇建成3个协作产业园,培育出20家龙头企业,提供1087个就业岗位,其中,捐赠茶苗基地3375.5亩进入丰产期,成功助力978户3912人茶农人均增收3000元。预计,2028年全县7075.5亩白茶,将全部进入盛产期,可带动6个乡镇14个村社区7900户户均增收9000元。今年,西青两地的协作再结硕果。“‘唐风宋韵・西湖青川’2025 年西湖・青川茶文化交流暨青川白茶开茶活动”在青川举办,新研发的“白叶一号”茶发酵饮料、茶叶啤酒等衍生品在开茶节上首次发布,进一步提升了“白叶一号”的附加值,拓宽了产业发展空间。“我们将继续用心经营‘白叶一号’茶产业,精心栽好、种好、管护好每一株茶树,充分发挥其产业优势,让青青白茶苗成为乡村振兴的‘绿色引擎’。”青川县相关负责人介绍,为推动“白叶一号”产业高质量发展,当地不断探索创新。他们深入研究“白叶一号”的品种特性、土壤气候要求和生长发育规律,成功探索出“5+7”精细化栽培技术体系,建立“白叶一号”数字化驾驶舱,全面推行“返租倒包 + 大托管”的管护经营模式,实现了“白叶一号”规模化、标准化发展。在浙江和青川的共同努力下,“白叶一号”已成为带动青川群众的“致富茶”“振兴茶”,助力乡村振兴。青川将秉持“饮水思源、不忘党恩、携手奋进”的精神,续写“一片叶子再富一方百姓”的动人佳话,在共富路上稳步前行,让浙川协作情谊在茶香中不断延续、愈发醇厚。当天,活动嘉宾们还参观了青川茶智综合平台和蒿溪回族乡白叶一号茶产业基地。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5-05-12
(记者 毛春燕 文/图)五月熏风暖,桑田翠叶新。在内江市东兴区高梁镇,蚕农们趁着晨露未干,穿梭于碧绿的桑林间,手指翻飞采摘嫩叶,为春蚕备足“口粮”。农民采摘桑叶5月8日,记者来到高梁镇新牌坊村刘朱朱家庭农场,了解其如何将小桑叶“链”成大产业。“别看这一筐筐的桑叶堆在这儿像座小山,这两天它们就会发往北京去了。”正在采摘桑叶的农民告诉记者。漫山遍野的桑叶长势喜人,除了拿来喂养自家春蚕,还要发到北京去?记者带着好奇向该农场负责人朱治刚询问。“北京的客户每年都等着我的头茬桑叶。”该农场负责人朱治刚笑着说道。原来,自2020年起,他的桑叶不仅供应传统养蚕户,还通过电商流向“宠物蚕”市场。“通过电商销售桑叶,每月销量达1万余斤,收入达6万多元。”朱治刚说。随着都市养蚕热潮兴起,像朱治刚这样的桑农正迎来新的商机。采摘完桑叶,视线来到蚕房内。只见竹匾整齐排列,匾内密布的春蚕正沙沙啃食桑叶,宛如细雨敲窗。记者注意到,最新一批春蚕头部已呈现淡褐色,预示本月15日左右即可上蔟结茧。桑叶长势喜人(樊文秀 摄)据朱治刚透露,承包的80余亩桑田中有75亩都种植桑叶,今年第一批春蚕养殖7张半,每张蚕产量在50公斤左右,预计总产量近400公斤,本月24日可收茧。近年来,高梁镇在乡村振兴中另辟蹊径,依托刘朱朱家庭农场的示范带动,加速推进“线下养蚕”“线上卖叶”“桑枝利用”及“桑田套种”等多轮驱动,深挖蚕桑产业的综合潜力,让小小桑叶物尽其用,从而有效扩宽了农民的增收路径。今年,东兴区已发种第一批春蚕2860张,预计产茧148吨,收入750万元;订种第二批春蚕3100张,预计产茧160吨,收入800万元。全年,全区计划发种1.8万张蚕,蚕茧产量700吨,新栽桑园面积400亩,新建标准化大蚕房4个,推广“桑+大豆”“桑+蔬菜”“桑+玉米”等粮桑间作套种500亩。年内开展蚕桑技术培训1000人次以上,宣传推广蚕桑新理念、新技术、促进科学技术普及。后续,东兴区将科学编制“十五五”蚕桑产业规划,以“稳量、提质、增效”为思路,构建现代化蚕桑产业体系,推动蚕桑产业与文农旅融合,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5-05-12
(刘怀英 刘慷 记者 侯东 文/图)“浙江的亲人们:我是青川县沙州镇青坪村的茶农强锡香。今天提笔写这封信,是想亲口对你们说一声:谢谢。” “今年我家光靠‘白叶一号’鲜叶和加工的干茶销售就挣了10余万元……” 5月10日,在“游大美蜀道 品广元好茶”成都推介会上,青川茶农代表强锡香现场向浙江驻川工作组深情地送上了一封感谢信,敬赠了“青川白茶”。据了解,自2018年浙江“白叶一号”茶苗跨越千里扎根青川的七年里,荒山变茶海,茶农展笑颜。青川县6个乡镇14个村社区已建成7075.5亩“白叶一号”基地。今年春茶采摘鲜叶5.7万斤,加工干茶1.2万斤,产值达到3500万元。浙江通过资金、技术、设备、市场对青川县“白叶一号”茶产业进行了全过程、全要素、全链条帮扶,昔日的“扶贫茶”已成为乡村振兴的“金叶子”。强锡香宣读感谢信“2018年春天,我们村还在为脱贫发愁时,是浙江的亲人们送来了1500万株‘白叶一号’白茶苗。听说这些茶苗是黄杜村的党员乡亲们一株一株精心培育的,光是分到我们村的540万株,就种满了1226亩茶园。当时大家捧着茶苗,手都在抖——这可是我们山里人盼了好久的‘金叶子’啊。”采访中,强锡香激动地说。她说,在这7年里,浙江的技术员们翻山越岭来教他们种茶。记得第一次修枝时,她笨手笨脚差点剪坏了茶枝,是钱义荣老师抓着她的手,教她怎么找芽点;又是杭州市西湖区东西部协作帮他们建起了水肥一体化系统;还帮他们在茶园装了智能监测系统,手机一点就能看土壤湿度,让山区茶农也学会了用高科技管茶园。最让她感动的是,他们不光教技术,还教他们“生金”的法子。今年开茶后,全村男女老少都往茶园跑,新采的茶青堆得像小山,空气里全是茶香。她作为青坪村的农民,在政府提出“返租倒包”机制后,承包了200亩“白叶一号”茶园,“原有土地户在我茶园管护、采茶,一天一个人能挣100元,今年我家光靠‘白叶一号’鲜叶和加工的干茶销售就挣了10余万元。”强锡香说。“前几天村里算账,今年全村白茶鲜叶达到了1.2万斤,鲜叶收入突破60万元。”青坪村相关负责人说,这相当于给每家发了台“绿色提款机”。现在去镇上赶集,卖农具的老板都认得青坪村人,说他们走路带风、说话带笑。“千言万语说不尽感激。我们会像照顾娃娃一样管好这些茶苗,让‘白叶一号’在我们青川扎得更深、长得更旺。等明年新茶上市,一定托人捎几斤头茬春茶,请亲人们尝尝大山的味道。”采访中,强锡香眼里充满了希望。这仅是1996年以来浙广合作的一个缩影。29年来,在对口帮扶、对口援建、东西部扶贫协作、东西部协作中,浙江人民倾情帮扶,书写了携手广元战贫困、谋发展、促跨越的伟大篇章。推介会上,广元市向浙江驻川工作组负责同志赠予东西部协作图书《远方的山水》及浙川协作纪录片《山高水长》,以文化交流铭记两地情谊。一册书、一帧影、一盏茶、一封信,承载的是浙川协作的累累硕果,更是携手共富的坚定承诺,“一片叶子再富一方百姓”的新故事正在续写。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5-05-12
(刘怀英 记者 侯东 文/图)5月10日,由广元市委、市人民政府主办的2025“游大美蜀道 品广元好茶”推介会在成都举行。推介会现场活动上,广元市委常委、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魏大勇致辞说,今天的广元,交通四通八达,美景如诗如画,城市宜居宜游,群众热情好客。我们真诚希望与广大茶叶企业、经销商、渠道商合作交流,共享茶文化、共赢茶发展、共创茶未来。诚挚邀请大家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亲身感受广元自然生态之美、历史人文之韵、蓬勃发展之势。在推介环节,广元市文旅推介官推介了广元文旅资源。现场还开展了抽奖环节,观看了纪录片《山高水长》精彩片段,并向浙江省驻川工作组赠予东西部协作图书《远方的山水》和《山高水长》纪录片,青川县茶农向浙江驻川工作组敬赠“青川白茶”并送上感谢信。同时,广元市5家茶叶企业和2家旅行社分别与成都茶叶企业和旅行社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近年来,广元聚焦基地提升、产品开发等重点环节,高品质发展生态茶、突破性发展特色茶,强力推进茶产业全链条集群建设,茶叶产业规模、质量、品牌、效益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效,特别是在推进单品突破方面,差异化发展品种黄茶、品种白茶,连续多年在茶博会期间举办广元好茶推介会活动,打造广元黄茶、青川白茶特色茶品牌,广元黄茶获四川最具影响力茶叶单品,为推进川茶产业转型升级,建设千亿茶产业强省提供了有力支撑。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5-05-12
(李玉 记者 何菊 文/图)5月9日,第十四届四川国际茶业博览会启幕,与此同时,“巴中云顶”红茶新产品发布暨投资推介会在成都世纪城新国际会展中心举行。活动上,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与南江县历经三年联合研发的“巴中云顶”形象单品——以“南江红”为代表的高山精品红茶新品正式亮相。该产品以南江大叶茶为原料,经萎凋、揉捻、发酵等10道独特工艺精制,形成“钩曲似螺、茶汤红亮、滋味浓醇、鲜甜带果香”的鲜明特色,成为川茶“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典范之作。推介现场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叶阳在现场品尝后指出,"南江红"这款红茶,利用南江县当地的南江大叶种的优良品种,通过新工艺来研发的一款高山精品红茶,它在工艺上面是有突破的、创新的,香气、滋味、汤色都挺不错,且很耐冲泡,是一款精品。活动现场,四川省茶叶流通协会会长王云给予“南江红”高度点赞:“特殊的生态、独特的品种、先进的加工工艺成就‘南江红’为四川红茶新贵‘江湖地位’,将为巴中好茶走出四川、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注入强劲动能。”2022年12月,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推动精制川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富民增收的意见》,提出全面推动精制川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明确“建设川东北高山生态茶产业带”。而“巴中云顶”红茶新品的亮相,正是南江县推动茶产业创新发展、争当建设川东北高山生态茶产业带排头兵的生动实践。现场签约活动现场,四川元顶子茶场有限公司、通江县罗村茶业有限责任公司、四川海山云雾茶业发展有限公司等巴中重点茶企集中展示了创新产品。在签约环节,南江县现场签订投资意向协议1.3亿元,购销意向金额超500万元,同8家采购商、电商平台达成战略合作。签约企业代表四川富润企业重组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专职外派董事潘建军告诉记者 :“公司与元顶子茶场签约了共同打造夏秋茶的项目,总投资1.3亿元。两家企业对南江茶产业发展充满信心,未来将携手共创更多精彩。”南江大叶茶基地据悉,“巴中云顶”红茶新产品已通过农业农村部茶叶质量检验测试中心权威鉴定。本次活动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协会助力、科研支撑”的四维联动模式,不仅展现了巴中红茶的最新研发成果,更为打造“巴中云顶”区域公共品牌、推动茶产业转型升级注入了强劲动能。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5-05-12
(记者 陈国盼) 5月10日,以“凤凰千年农耕韵·德昌农旅山水情”为主题的德昌县香稻产业园2025年“农旅融合·乐享农耕”活动在麻栗镇邱家湾举行。此次活动将农业、文化、旅游融为一体,让游客摸到乡风、触到乡情、品到乡味。活动现场无人机抛洒肥料,现场插秧、摸鱼、抓鸭子……这些带着“泥土”气息的农耕活动,让现场游客直呼“好玩”“过瘾”。在产业园里丰富多彩的农耕体验活动中,游客们轻装上阵,脱掉鞋袜,挽起裤脚,手持秧苗,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纷纷化身地道“庄稼人”,体验了一回种地的快乐。摸鱼、抓鸭子等活动人气更高,大人小孩齐上阵,在水田里争相捕捉游动的鱼和灵活的鸭子。“抓到了,抓到了!”水田里时不时发出一阵阵欢呼,参与的游客高高举起自己的战利品,脸上笑开了花。活动现场“螺髻香2号”香稻、原味鲜桑葚系列产品、“凤舞螺髻”蚕丝被等琳琅满目的德昌特色农产品也吸引了游客们关注的目光。大家一边试吃,一边下订单,准备多买点带回去给家里人都品尝一下资格的“德昌的味道”。德昌县农旅投资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母开华说,这次活动不仅是一次品牌推广,更是一次文化传承,带动乡村旅游和农产品销售的同时实现产业联动。通过活动搭建的平台,让德昌优质的农副产品走出德昌、走出大山,让更多人了解德昌的独特魅力,吸引投资者前来创业兴业。活动现场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德昌还将通过农旅融合发展,让农民深度参与产业链,共享发展成果,真正实现“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发展目标,推动德昌农业与旅游业的协同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图片由德昌县融媒体中心提供)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5-05-12
(罗太荣 记者 杨琦)5月10日,在第十四届四川国际茶业博览会期间,四川省农科院茶研所与九龙天乡茶业公司达成战略合作,“高原有机红茶研究基地”落户甘孜州九龙县,并举行授牌仪式。这一合作不仅是双方优势互补、协同创新的重要成果,更为四川乃至全国的高山有机红茶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高原有机红茶研究基地”落户九龙授牌仪式现场四川省农科院茶研所作为省内茶叶科研领域的权威机构,拥有深厚的科研底蕴,该所长期致力于茶叶品种选育、栽培技术、加工工艺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科研成果,在推动茶叶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九龙天乡茶业公司拥有的高山茶园,地处贡嘎山南坡,雅砻江大峡谷季风气候地带,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土壤肥沃,具备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为有机红茶的种植提供了理想的条件。“为把这种资源优势转化为品质优势,进一步提升茶叶品质、开发新产品,打造具有特色的高山有机红茶品牌,通过搭建‘院企’合作平台,解决技术难题,助力产业升级,为消费者带来更加优质的原生态产品。”九龙天乡茶业公司董事长莫觉凡对此充满信心。据悉,“高原有机红茶研究基地”成立,四川省农科院茶研所的科研力量将与九龙天乡茶业公司的产业资源紧密结合。一方面,科研人员将深入茶园,开展高山有机红茶品种改良、有机栽培技术、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方面的研究,为茶园提供科学的种植管理方案,提高茶叶的产量和品质;另一方面,双方还将共同探索创新高山有机红茶加工工艺,开发具有独特风味和市场竞争力的新产品,满足消费者日益多样化的需求。第十四届四川国际茶业博览会上,九龙天乡茶业展示红茶授牌仪式上,四川省农科院茶研所党委书记罗凡表示:“与九龙天乡茶业公司的合作是我们推动科研成果转化、服务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希望通过研究基地,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应用到实际生产中,帮助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同时也为四川高山有机红茶产业的发展树立新的标杆。”“高原有机红茶研究基地”的成立,只是双方合作的起点。未来,双方还将在人才培养、技术推广、市场开拓等方面开展全方位的合作。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研究基地将成为推动高山有机红茶产业创新发展的引擎,助力四川茶叶产业迈向新的高度,让更多消费者品尝到源自甘孜州九龙县的优质雪域有机红茶。(主办方供图)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5-05-12
(记者 程强 )5月11日清晨,随着发令枪响,3000名身着"丰收黄""农耕绿"战袍的跑者涌入雅安市名山区万古镇红草村的万亩茶园。这场由农业农村部指导、中国农民体育协会等主办的"大地流彩·2025全国和美乡村健康跑",将生态茶园化作天然赛道,让全民健身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活动现场参赛者穿行的茶园绿道,串联起清漪湖湿地、红草坪公园等生态明珠。赛道两侧,蒙顶山茶田层叠如浪,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超1万个/立方厘米的"天然氧吧",让奔跑成为生态疗愈之旅。"每口呼吸都是茶香,脚下踩着千年茶马古道的底蕴,这赛道太奢侈了!"来自成都的跑者李航完成10公里比赛后感慨。数据显示,名山区近三年已吸引1420万游客,旅游收入达128亿元,茶文旅融合正释放强劲动能。活动现场赛事深度融合雅安特色:完赛奖牌暗藏"玄机",外壳以大熊猫、茶叶、雅鱼构成城市标识,内页镌刻蒙顶山与天下第一壶;参赛包化身"移动展柜",装入蒙顶山茶、汉源花椒等农特产品;吴理真广场的"村集"汇聚 400种土货,鱼子酱、茶艺表演引得跑者驻足。此外,选手参赛包内含本地特色农产品,以“进货式”设计将健康与丰收结合,活动奖品则以又“土”又“特”持续火出圈,也推动赛事流量转化为乡村经济增量。同时,村跑活动联合Keep APP,发起线上赛,吸引更多跑者一起穿越四川雅安的万亩茶园,用脚步丈量二十四节气,挑战时间到5月30日,截至目前参与活动的人数已超过2万人获得“茶香跑者”的徽章。活动现场这场农体文旅深度融合的盛会,带来肉眼可见的经济效益:名山区酒店入住率超80%,赛道周边更是一房难求;蒙顶山、月亮湖等景区三天揽客82.3万人次。活动期间外地游客达459万人次,景区接待量同比增长5.1%,特色餐饮营业额激增15%。活动现场而更深层的价值在于,通过村跑窗口,雅安向全国展示了500万亩特色产业基地的硕果——蒙顶山茶品牌价值稳居全国前十,鱼子酱产量占全球15%,"三品一标"认证数量全省第一。正如赛事总策划所言:"当跑者带走的不仅是奖牌,更是对乡村产业的认同,乡村振兴就找到了可持续的'造血密码'。"从千年茶马古道到现代健康跑道,雅安名山用一片茶叶激活全域振兴。当3000双跑鞋掠过沾露的茶芽,踩出的不仅是全民健身的节拍,更是美丽乡村奔向共同富裕的铿锵足音。(图片由名山区委宣传部提供)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5-05-12
(记者 程强 文/图)5月11日,记者跟随“长征路上向新行”采访团来到大渡河畔的石棉县丰乐乡。目之所及,皆是绿油油的枇杷林,一串串黄澄澄的枇杷果挂满枝头,清新的果香与村民丰收的喜悦笑声交织在一起,让山间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大渡河畔的石棉枇杷大观园基地 石棉作为世界枇杷栽培种原产地,曾荣获中国野生枇杷资源保护基地、全国有机农业示范基地、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等称号,全县51个行政村中共有28个村建有枇杷基地,主要分布在丰乐乡、美罗镇、迎政乡等乡镇。一棵枇杷树能带来多少收益?丰乐乡三星村二组村民官银军在枇杷地里给自己算了一笔账:一亩地可种植40颗果树,以盛产期计算,一亩地产值可达10000元以上,每颗果树一年产值均达200元以上。与官银军同样种植枇杷的迎政乡八牌村村民吴贵平则是把刚采摘的果子转运到石棉县坪阳黄果柑合作社内进行果品等级筛选,卖给商家。吴贵平正在卖刚采摘的枇杷据了解,石棉县坪阳黄果柑合作社自成立以来,通过基地为基础,强化产业链延伸拓展。围绕石棉黄果柑、石棉枇杷两大特色优势产业,建设黄果柑标准化基地1037.38亩,枇杷标准化生产基地300亩。同时,以市场为导向,促进多元化渠道合作,分别与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VISA集团等合作,通过互联网销售模式,2024年完成线上销售68566单,交易额128.3万元、2024年完成线下销售486万斤,交易额583万元,实现线上与线下多个销售渠道实现年销售额的逐年增长。日益扩大的市场需求也促使石棉枇杷在产量和质量上不断提升,催生了一批懂农业、懂技术、懂管理的“专家”。石棉县第六批科技特派员枇杷组组长徐元军说:“我们培育的这么多枇杷新品种,有黄肉品种、白肉品种以及春花品种。目前,春花1号、果真好1号、果真好2号、果真好3号、果真好4号、白雪公主、白马王子、蜀白1号通过四川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认定,获得品种认证证书。这些新品种不仅在口感、品质上有了显著提升,而且在产量和抗逆性方面也表现出色,为石棉枇杷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打包好的线上销售订单,即将发给客户一代又一代“新农人”在种植技术、选育优株上下苦功,使得枇杷的果质不断提高,吸引客商在枇杷丰收季来到石棉定点收购。今年第二年从成都来到石棉收购的客商温权一边处理订单,一边介绍说,石棉因独特的气候造就了枇杷果大肉厚、汁多味美,收购的果子可以实现多平台、多渠道销售,效益很好。近年来,石棉充分结合当地产业特色优势,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大力推进枇杷产业提质增效,通过品种改良、技术推广、品牌建设等措施,不断提升枇杷产业竞争力,实现种植枇杷面积5.1万亩,预测今年总产量达3.3万吨以上,产值10亿元以上,较往年提升10%。如今,石棉枇杷从深藏大渡河峡谷到走进千家万户的果盘中,这颗“金果子”正书写着新时代的“长征故事”——用科技突破崇山阻隔,以品质赢得市场认可,让老区人民在绿水青山间收获金山银山。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5-05-12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