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罗敏 杨都 正是农业茬口衔接季,11月18日,环城生态公园郫都片区处于交通廊道的楔形地块上,机声轰隆,田间整地、挖沟渠与播种、浅旋覆土齐进。与这片920亩耕地相邻的,是建筑工地、楼宇以及车水马龙的城市干道。 将视野放到整个成都绕城高速沿线,与绿道同行,两年时间已经“生长”出数万亩城市农田绿环。2020年起,环城生态公园开启大规模耕地复垦复耕,涉及全环12个农业种植片区、环线向外凸或向内凹的7个楔形地。环城生态公园温江芙蓉大道片区,尽显都市农业现代化风采。 受访者供图 经历今秋收获季之后,进入11月底,这片绕城粮田里,油菜地,1个多月前已经插播,目前油菜已长到10多厘米高,小麦地,播种正接近尾声。据介绍,这季全环粮油小春作物播种面积达4万余亩,只待来年菜花引蝶、麦浪飘香。 为此,成都天府绿道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负责人彭云兵忙得脚不沾地,一周至少有三天扎在项目地上,忙着调度农机农资,还要指挥种子、肥料使用。 “看,这是刚开垦平整出来的900多亩地,播种机和旋耕机一前一后配合,一天就能播400亩小麦。”彭云兵说,干了十多年农业,面对这片特殊产业带,工期紧、任务重,压力不小,“现在是开垦一片,播种一片,播种面积直接决定了来年的夏粮收成。” 响应粮食安全国家战略和严禁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的号召,推动农业高质高效发展,成都环城生态公园的10万亩粮田复垦复耕工作担当起自己的一份责任。过去两年,成都绕城高速两侧环城生态公园里,土地通过综合整治,一点一点转变成适合耕作的粮田。彭云兵经历着这个过程,感叹颇多:“今年夏收,小麦亩产最高的达到700多斤!”这个测产数据,对他来说是振奋,更是激励。 环城生态公园地处成都中心城区,跨经12个区。梳理其建设时间轨迹发现,从2017年启动至今,农用地占比不断扩充。2020年,规划的133.11平方公里(约19万亩)环城生态公园里,涉及10.1万亩农用耕地,所占比重超过一半。 种在城中的粮田,对维持城市粮食供应自有其意义。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这意味着以成都市常住人口2093.8万计算,在环城生态公园农业丰产期,成都人均将增加10余斤粮油果蔬供给。 今年8月,成都市印发《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粮仓”成都片区的实施方案》,提出提升建设“一带十园百片”,其中首当其冲的“一带”便是指的这环城10万亩粮油产业带。 除了农田的生产性功能,其景观性、生态性功能也正不断优化着城市空间和生态环境。 “在环城生态公园里打造10万亩粮油产业带,既是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落实粮食安全国家战略的具体举措,还丰富了我们公园城市的内涵。”在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李晓燕看来,农业不仅有食物保障的功能,还有生态涵养、休闲体验、科普观光、文化传承等多元功能,也就衍生出生态、社会、文化等多元价值,“这个探索,意味着农业发展要融入新技术、新业态、新场景,将焕发高质量发展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