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沈怀良 记者 赵权军)“趁天气好赶紧挖,新鲜竹笋能卖个好价钱嘞!”4月20日,大竹县五峰山森林公园迎来又一个竹笋采挖丰收季。近年来,大竹县靠山吃山,以竹养人,发挥竹资源优势,发展竹笋产业,以优化产业布局,延伸竹产品链条,全县竹笋年产量达8万余吨,实现年销售收入达1.6亿元。村民采收新鲜的竹笋,经简单的粗加工后,打包运往就近的工厂做处理在大竹县五峰山,漫山遍野的楠竹随风摇曳,经过绵绵春雨润泽,竹笋纷纷破土而出,村民们正抢抓时节,穿梭在竹林中,找笋、挖笋、去土、剥笋,一派喜获丰收的忙碌景象。大竹县五峰山景区负责人黄千介绍,该景区内核心竹林面积1.1万余亩,经这些年大力发展竹下经济,竹笋产业已成规模,每年春季可采挖楠竹笋80余吨。农历五月,还有白夹竹、斑竹笋陆续上市,整个园区可年产竹笋290吨,产值达150万元。个头粗大、肉质肥厚、味甘鲜脆的楠竹笋一经上市,就成为市民争相购买的山珍,都抢着要品尝春天的味道。大竹县城居民蒋华义指着刚刚挑选出来的新鲜竹笋说道:“这些是货真价实的土特产,今天赶早市买了20斤嫩竹笋,准备给在重庆工作的儿子送去。”由于竹笋属于季节性食品,不易保存和长途运输保鲜。大竹县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生产各类品种的竹笋产品,满足消费者一年四季食用竹笋的需求。记者在大竹县工业园区内的四川飨笋食品科技的车间内看到,20多名产业工人正分工合作,将刚刚采挖的楠竹笋去头削皮、分段焯水、切片切丝、漂洗,冰冻打包后,再统一装车发货,运往成都、重庆、达州等地的商超或市场。“我们加工的鲜竹笋、竹笋干、竹笋酱等系列产品实现了产销两旺。”四川飨笋食品科技董事长周文川说,该公司年生产各类竹笋制品约500吨,年产值2000余万元。竹笋类产品深受北京、上海、广州的顾客喜爱,公司还计划下个月将产品送到韩国,参加首尔国际食品展,让四川飨笋走向世界。据统计,目前大竹全县的各类食用竹笋年产量约8万吨,当地有加工企业27个,可年加工干竹笋1000吨,鲜竹笋5000吨,实现年销售收入1.6亿元,竹农人均增收1300元。秉承“大道至简·虚怀若竹”理念的大竹素有“川东绿竹之乡”美誉,截至目前全县共有绿竹面积40余万亩,总蓄量达250万吨。尤其是近年来,该县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竹,笋用为主,笋材结合,综合利用”原则,通过“合作社+村集体+农户+基地”模式,在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上做文章,推动竹笋产业拔节生长。大竹县自然资源局党组副书记、林业局局长费代兵说,立足竹笋产业生态经济双重优势,推进竹笋产业发展,大竹已初步形成了竹笋生产、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小小竹笋和香椿一样成为当地富民强县的大产业。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3-04-21
陈小平 (图片由达州市达川区农业农村局提供)  谷雨时节,谷得雨而生,稻,遇水而长。  在达州市达川区大树镇草新社区,达州市达川区好味稻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机育秧苗基地内,200多亩秧苗长势正好。  “目前,全区水稻已完成育秧可栽面积50万亩,玉米播种育苗已完成28万余亩,高粱播种育苗达2.8万亩,预计月底前可完成水稻育秧可栽面积56万余亩、玉米31万余亩、高粱4万亩等,大春粮食作物的播栽进展顺利。”达川区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王明说。  达州是全省产粮大市,2022年该市粮食产量达319.6万吨,成功摘取全省粮食产量“十连冠”。达川区是达州以农业农村为主的市辖区,也是全省农业大区和全国产粮产油大区、生猪调出大区、蔬菜产业重点区、农产品质量安全区,4次荣获全省粮食生产“丰收杯”。  近年来,达川区大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结合全区实际,不断推动良田、良种、良法、良制与良机的深度融合,提升粮食产能、保障粮食安全,2022年实现了粮食年产量达53.7万吨,有力支撑了达州粮食持续高产稳产,为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积极贡献力量。达川区大树镇草新社区育秧基地。建良田 夯实稳产基础  4月18日,达川区万家镇迎风村,种粮大户王正宣正指挥插秧机机手进行秧苗移栽,一会儿工夫,将近一亩的田块就全部移栽完毕。  “我们这一带属于浅丘,地势相对平坦,但过去田块比较零散,不仅路不通,沟渠也没有完全连通,无法开展机械作业。”王正宣指着眼前一大片田成方、路成网、沟相通、渠相连的高标准农田说,现在都是高标准农田,没有了小地块限制,大中型农机农具就能开进来了,耕、种、管、收全部都实现机械作业,省时又省力。  好田才能产好粮。近年来,达川区通过“整村整乡推进、集中连片打造”方式,扎实推进区域内田型改造,建设“集中连片、旱涝保收、宜机作业、节水高效、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23.62万亩,入选全省“高标准农田整区域推进示范县”名单。  与此同时,达川区提速推进乡村水务试点县建设,加快实施包括2座中型水库、3座小型水库、3个“万吨万人”水厂的67个重点水利项目,农田灌溉保证率达90%以上,入选“全国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县”名单。  为了补齐部分山区主干道建设的短板,达川区深入推进“交通建设三年大会战”,投资超30亿元开工建设达(州)石(桥)快速通道,新(改、扩)建县乡道139.6公里、通村通组路198.8公里。道路基础设施的提档升级,不仅解决了村民的出行需求,还切实带动了农业产业发展。  南岳、大树、万家三个乡镇地处达川区南部片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气候温和,适宜粮油作物生长,有着“川东粮仓”之称。  从2021年开始,达川区抓住高标准农田建设整区推进契机,在其核心区的10个村(社区)91个村规划建设10万亩高标准农田。同时,配套建设生猪养殖场16家、肉牛养殖场4家,实现种养循环全覆盖,引进市级龙头企业达州市新绿粮油有限公司,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眉山市好味稻水稻专业合作社和两家省级家庭农场,流转土地进行粮食规模化生产。  “建良田,夯实稳产基础。全区上下将全力推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奋力建设川东地区粮食产业新高地。”达川区农业农村局局长潘刚说。达川区万家镇春耕现场。推良机 实现“农忙不忙”  达川区地处川东平行岭谷区、盆中丘陵区、盆周低山区连接地带,区域内既有适合机械化耕种的浅丘,也有难以实现机械化的高海拔山区。  当地有着浓厚的农耕传统,但种粮农民普遍年龄偏大,加上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等多种因素,粮油生产机械化率较低。  近年来,随着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达川区通过创新农机服务模式,引进和培育市场主体成立农机专业合作社31家,为周边农户提供机械化作业、机具维修保养、育秧育苗、综合农事等多元化服务,推动了粮油作物生产,耕作、播种、病虫害防治、收获、烘干等环节实现全流程机械化。目前,达川区正在建设丘陵山区农机装备产业园,切实化解丘陵山区无良机可用、无人耕种的问题。  达州市霄宇农业机械服务专业合作社是达川区的种粮大户,其拥有大型拖拉机12台、步进式插秧机8台,还配备有无人机和日烘干能力45吨的烘干房。今年,该专合社在达川区赵家镇胜利、龙洞坝、芦山村和碑高社区流转800多亩农田种植优质水稻。开春以来,在“种好自家田”的同时,该专合社也积极为周边村民开展农事服务。  “一台拖拉机平均一天能耕种20亩,一台插秧机一天就能完成40亩田的秧苗移栽。”该专合社负责人冯余说,农业生产要抢抓时令,晚几天就可能耽误农时,现在全流程机械化操作,不仅“农忙不忙”,还大幅降低了种粮成本。达川区“南大万”现代粮油园区。定良制 激发种粮热情  农民是粮食生产的主体,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对保障粮食安全意义重大。  达川区是全省人口大区,同时也是劳务输出大区,农业人口占比高达80%,常年有近20万人在外务工。  “要让农民愿意种粮,首先要思考如何让农民从种粮中受益。”如何提升农民种粮积极性?达川区创新成立农业发展公司,通过将部分在“两项改革”中撤并的闲置国有资产打包并入公司,统筹整合各级涉农资金,以股份合作的方式吸引和撬动社会资本参与农业产业项目建设,弥补农业产业发展资金缺口,解决农业产业项目资金投入难题。  同时,达川区还积极推行“农业发展公司+新型经营主体+村集体+农户”联农带农发展模式,在产业发展过程中,深度链接村集体和农户,让农户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受益。  达川区米城乡历史上曾出产过贡米,“米城贡米”因而得名。作为一种本地高山大米,米城贡米因米质优良、光泽油亮,米饭滋和糯实、清香可口等特点,颇受消费者青睐。但过去由于品牌保护不力,当地出产的优质大米价格偏低,影响农民种粮的收益。  2021年3月,达川区农业发展公司筹措资金,推进米城贡米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并同步引进业主,动员村民回乡种植水稻。  如何用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米城贡米”这块金字招牌?当地在大力推广绿色种植提升品质的基础上,加大市场营销力度,开展“我在米城有亩田”认领认种活动,使米城贡米重新受到市场认可,让当地村民通过种水稻实现了增收。  “以前种田收益低,现在农业发展公司参与进来,一亩田可以挣2000多元,一年种10来亩,再搞点副业,比在外面打工强!”从打工地深圳返回家乡,米城乡吴家营村村民吴世成开启了新的创业之路。  种粮挣钱,村民们的积极性提了上来。目前,当地已发展优质高山水稻超过5000亩。  “‘农业发展公司+新型经营主体+村集体+农户’这一模式的深入实施,正推动达川农业产业快速发展,为农民增收提供了有力保证。”达川区农业发展公司董事长罗光林说。以一系列创新举措推动农民增收,达川区连续4年被评为“全省农民增收工作先进县(市、区)”。达川贡米现代农业园区核心区。用良法 推动节本增效  “水稻淹水直播的好处有很多,归纳起来,就是‘三省、三少、三增加’。”连日来,达州市达川区钜广家庭农场负责人赵勇每天都要操作无人机进行水稻淹水直播作业。  “节省人工投入,减少农药、肥料使用,还增加了亩产量。”说起水稻淹水直播的好处,赵勇娓娓道来。  今年,达川区计划推广应用无人机水稻淹水直播技术8000亩,智能插秧机栽插70000亩,油菜分段式收获3000亩。同时,智能采收、变量施肥播种、精量植保、智慧灌溉、精准饲喂、环境调控等智能农机装备也将逐步应用到农业生产中。达川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陈飞介绍,达川区能成功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区)、全省“10+3”优质稻发展重点县(区),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功不可没。  一方面,达川区大力推广运用农业生产新技术。选择适合本地的优质弱筋小麦丰产高效栽培技术、优质杂交稻保优提质绿色高效栽培技术、丘陵区油—稻轮作轻简化直播丰产高效栽培技术、玉豆带状复合种植绿色生产技术和油菜少(免)耕轻简化直播技术等主推技术,建立起粮油高产高效示范片达22万亩,2022年实现粮食增产450万公斤、油菜籽增产120万公斤,增加产值1890万元。  另一方面,达川区积极推行新型耕作制度。依托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工作,大力推行水稻收获后轮作扩种油菜、旱地轮作扩种玉米和大豆,取得显著成效,实现粮油持续增产。稻田轮作扩种油菜,油菜种植面积扩大到37万亩,油菜籽总产量达到7万吨,大豆种植面积从2万亩扩大到4.5万亩。今年,达川区示范推广春玉米+夏大豆带状复合种植达4.5万亩。  同时,通过推广运用水稻二化螟飞蛾诱捕器等技术,推动粮食生产节本增效。  在运用良种方面,达川区出台《种业振兴行动方案》,积极参与并承担国家级和省级主要粮油作物品种区域和生产试验3200个品系(组合),先后与国内知名科研院所和种业公司开展院校、院企合作,引进128个新审定的主要农作物新品种,开展适应性生产试验,筛选出适合进行大面积推广的优质品种25个,多次被评为全省“农作物品种试验示范工作先进单位”“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工作先进单位”等。达川区独有的“达川乌梅”种质资源,入选“全国十大农作物优异种质资源”。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3-04-21
(漆楚良 符艳 记者 赵权军)近日,宣汉县天生镇牛奶草莓基地内,来自达州市的购货商王明华,抢购了满满一车草莓,准备运往达州市场去销售。他说,“这里的草莓属于晚熟品种,市场销路比较好,这次一定要多订购些货。”宣汉县天生镇正采摘草莓“我们的草莓很俏,不少购货商纷纷打电话来订购。”宣汉县天生镇牛奶草莓基地业主张芳提着两筐草莓,脸上堆满了幸福的笑容。她说,“从天刚蒙蒙亮,我们就开始忙,刚装满王老板的车,马上又要装另外一个老板的车……预计今年草莓产量可达万把斤,产值可达20余万元。”家住天生镇天生社区的张芳,一直在外务工,富裕后不忘家乡的养育之恩,毅然决定回乡创业,带领乡亲们发家致富。2012年2月,她投资建立了30余亩牛奶草莓基地,规模发展草莓产业,一颗颗小小草莓成为张芳一家的“致富果”。目前,该基地草莓年产量可达5吨,年可收入20余万元,解决周边村民就业50余人。“我们在草莓基地干活,一天工资收入60元,一年下来可挣万把块钱!”天生镇大陆村村民刘云碧一有空就到家门口草莓基地务工,既增加了家庭收入,又可照顾家里的年迈老人和襁褓里的小孩,心里美滋滋的,一家人其乐融融。近年来,宣汉坚定不移地实施“农业兴县”战略,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推动草莓产业标准化、规模化发展,带动生态采摘乡村旅游,实现“草莓+旅游”融合发展,悄然兴起集休闲观光与采摘体验为一体的农业综合示范基地,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如今,漫步在宣汉大地,类似天生镇牛奶草莓基地一样的草莓基地如雨后春笋般地成长,带动不少地方悄然兴起乡村旅游,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目前,该县种植草莓2000余亩,产量可达1000余吨,产值达100余万元。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3-04-19
四川农村日报讯 特约通讯员 张平  “非常不错,新时代的高效爱心志愿服务队,希望持续下去……”4月14日,笔者在“宣汉县马渡关镇得胜社区为民办事”微信群看到,一名网名叫“宁静如歌”的村民,为社区干部组建志愿服务队,竭诚为群众办事的善举点赞。  今年以来,该社区围绕宣汉县委“三个一”工作机制,大力整治“群众最不满意的10件事”,组建爱心志愿服务队,最大限度解决人民群众面临的急难愁盼问题。57名学生坐上“爱心送学车”“现在好安逸哟!上学、放学村上都派车按时接送,坐起又巴适又安全……”4月14日下午4时许,几辆小车“一”字形摆放在宣汉县马渡关镇隘口中心校门口,驾驶台挡风玻璃下放着的“爱心送学车”红底白字牌子在阳光下很醒目。  得胜社区距离马渡关镇隘口中心校十余公里,学生上学放学乘车难、乘车不安全问题一直困扰着得胜社区“两委”。为了彻底解决这个难题,得胜社区在春节期间发动村上有车的党员群众,组建了“爱心送学”志愿服务队。每周一早上按时免费将学生送到学校,周五下午免费将学生接送回家,目前已接送57名学生21趟次。急诊村民搭上“爱心送医车”  “真的很感谢他们!这些志愿者真可爱!”4月14日上午,康复后的社区2组79岁居民牟维权感激不已。原来,4月11日,牟维权突发心肌炎,子女没在身边,老伴年纪大了没有办法,他打了社区“送医热线”。不到十分钟,志愿者李高伦就驾着“爱心送医车”把他送到宣汉县人民医院,还帮忙给他办好了入院手续。经过及时治疗,老人现在已康复出院。  得胜社区今年1月成立了“爱心送医”志愿服务队,设立了“送医热线”,及时将生病村民送医治疗,为村民健康保驾护航,送医过程中还配备有村医陪送。  得胜社区共有66位80岁以上高龄老人,针对他们子女在外务工、无人照料等难题,社区成立了爱心敬老志愿服务队,每月定期为空巢老人送营养大礼包,帮助老人解决生活上的困难和问题;对老人进行筛查登记,建立定期电话叫答机制,随时关注他们的身体健康状况。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04-18
  (记者 李传君)在四川省万源市石窝镇古社坪的一处摩崖石刻上,万源市种茶的历史被详细记载,可以追溯到宋代。20世纪60年代,万源便跻身全国100个茶叶重点基地县、四川十大茶叶基地县。这里又是四川的天然富硒区,如今,万源富硒茶品牌价值已超过17亿元。  目前,万源市茶园总面积25.09万亩、干茶产量7578吨、茶叶综合产值17.58亿元。成功打造茶叶专业村42个、基地乡镇26个,建成3个万亩茶叶示范区,培育茶叶企业25家、茶叶专业合作社26家,成功探索出“一片叶子带富一方百姓”的“万源模式”。  过去几年,万源市把茶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主导产业,将80%贫困村纳入茶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实施“一乡一茶园、一村一基地”工程。2018—2022年间共带动1.3万户脱贫户户均增收2000元以上。如今,茶叶产区脱贫村脱贫人口人均收入均超过8000元,且无一人返贫。脱贫户在茶园采茶。马发海 摄  茶旅融合 蹚出致富路  石塘镇瓦子坪村位于海拔900余米的高山之上,曾经交通不便、土地贫瘠,制约着该村发展。  2014年,当地一位双腿残疾的农民兰松安在村里流转1100余亩荒地,率先种起茶叶。2017年,该村返乡创业者王让银引进一家企业,再发展起2000亩茶叶产业。  2018年,受浙川东西部扶贫协作政策的推动,瓦子坪村茶叶面积再增加2000余亩,全村茶叶种植面积达到5300余亩,共有5家企业、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去年已全部投产,每亩茶叶平均产值达到5000元,茶园成了瓦子坪村脱贫致富的利器。  茶叶产业给该村村民带来的直接实惠就是劳务收入。“全村1936人,除去常年在外务工人员,留守在家的四五百人中,200余人有劳动能力,只要愿意干,都可以在村里找到活路。”村文书伍方军说,平均每人一年可挣1.5万元以上,且每户还有土地流转收入。  瓦子坪村2018年退出贫困村序列,脱贫人口666人,其中政策兜底198人,其余全部靠茶园务工增收。今年70岁的脱贫户汪修发平时就在茶园务工,做些采茶、修枝、施肥等农活,每天务工费80元,采茶季节每天可挣到150元至200元,全年收入在1万余元,加上“五小”庭院经济收入,总收入能达到1.2万元。  村里的茶园也给村集体经济带来了稳定的收入。伍方军介绍,2018年起,村上利用60万元项目资金投资一家茶叶企业,每年有3.6万元固定分红,三年后按占股25%分红,每年分红10万元以上。由工商银行捐赠资金、产业扶持周转金入股,每年也能分红2万元。  2018年,瓦子坪村建起新村聚居点,茶园独特的景观,吸引远近游客上山游玩,顺势催生了3家餐饮店、5家民宿、2家百货商店。村民冉明强家的柴火鸡、返乡创业者王让银家的中餐店,一年营业额都有三四十万元,全村年乡村旅游收入达上百万元。  “龙头”帮扶 户户有茶园  走进固军镇大地坪村村民毛发亮的茶园,眼前所见仿佛和印象中“绿油油”的景象有所不同——一行行茶垄里茶叶颜色微微泛黄,“是没施肥的原因吗?”记者疑惑。村主任贾世见摇头说:“那是从浙江引进的黄金叶品种,村里从2014年起陆续种茶,村民自发种植约400亩,2018年后,这位在浙江卖茶的茶商毛发亮就种植了800亩。”  大地坪村规模不大,全村248户,800余人。与绝大多数村不同的是,该村家家户户都有自己的茶园,平均1亩多,如今全部都在生产中,自己种、自己管理、自己采摘,自己出售鲜叶或经过粗加工后卖给茶商,管得好的亩产值七八千元,管得差的亩产值也有两三千元。  毛发亮的茶园主要以白茶、黄茶为主,今年将全部投产。“前年部分投产就卖了60多万元,去年翻倍到120余万元,今年将再次翻番,产值逐年提高,全部达到盛产期,亩产值将达到1万元。目前每天有二三十人在园区务工,一年劳务开支60余万元。”说起自己的茶园,毛发亮一脸兴奋。  大地坪村是脱贫村,2020年退出贫困村序列,总退出贫困人口176人。贾世见说,在茶园务工平均每人一年可挣到1万元以上,去年全村脱贫人口人均收入已超过1万元。  脱贫户胡文群除自家种了2亩茶,一年卖6000多元,他还和老伴陈应琼在毛发亮的茶园务工,两人平均一年能挣2万元,加上其他收入,他俩一年总收入将近3万元。“这个收入已经接近全村人均收入1.6万元了。”贾世见说。  据悉,根据四川省和达州市要求,脱贫人口年人均收入不得低于6800元,万源市的标准不得低于8000元。无论是瓦子坪村还是大地坪村,都一并超出了这三级政府标准。“从目前的态势来看,不仅无一人返贫,也不会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可能。”贾世见说。  头雁带路 古村变茶乡  白羊镇三清庙村的种茶故事则另有一番韵味。从2007年到2019年,胡运海一直担任三清庙村党支部书记。该村总人口1582人,但只有500余亩耕地,位于海拔700余米的山上,贫困程度可想而知。为摆脱贫困,2010年,胡运海带头种茶600余亩,加上老茶园300亩,组建了白羊茶叶专业合作社。  有老支书带动,村民开始逐年种茶并加入合作社,目前,全村茶叶种植面积达2700余亩。三清庙村的茶叶产业园,也成为全省四星级现代农业园区,2018年被评为四川省乡村振兴示范村、四川最美茶乡。去年,该村还被评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村民的收入,首先是土地流转费,每亩已涨到650元,比很多地方都高;其次,80%的农户都有自己的茶园,平均每户达3亩,最少的都有1亩;最后,在胡运海的茶园务工的劳务费,仅采茶一项就有50余万元。  现任村党支部书记唐登康说,因茶园已到盛产期,用工量特别大,每年大约可解决3000人次务工,尤其是采茶季节,每人每天可采鲜叶3至7斤,以每斤80元至90元计重付酬,再按四六或五五与合作社分成,一人可挣200至300元。  三清庙村也是脱贫村,2017年全村73户275人彻底告别贫困,去年这些脱贫户人均收入也超过了1万元,全村人均收入已达1.7万元。脱贫户游友恒自家种了8亩茶,他还在胡运海的茶园务工,加上政策兜底及公益性岗位收入,家庭总收入已达5万元。  如今,白羊茶叶专业合作社已向全产业链延伸:自己的品牌茶“巴山早”已远销北京、上海、浙江等地;2018年起研发的茶叶酒,现已获得生产许可。“一旦投入量产,完全可把全市不采的夏秋茶叶利用起来,又可创造产值1.2亿元。”唐登康说。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3-04-14
(记者 乔薇)一城一魂,孕育滋养着红色血脉赓续传承;一花一叶,风光旖旎的青山绿水令人向往;一杯一盏,氤氲萦绕的富硒茶香浸润心脾……深山藏古韵,茶香飘四方。在达州万源市30万亩富硒茶园里,绿意盎然、茶芽肥硕,茶农与参加观光体验的采茶姑娘们正穿梭其间采摘新茶,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据悉,截至目前,万源市年接待游客量达500万人次以上,综合收入近50亿元。近日,记者走进万源,切身感受了“茶旅融合”是如何让这片位于大巴山深处的一个个村庄变美、变富、变强的。雾浸茶园 摄影 谢长智以茶富民 赋能乡村振兴据悉,作为“中国名茶之乡”的万源市,全年干茶产量达7578吨,茶叶综合产值达17.58亿元,拥有巴山雀舌、巴山早、一山青等20余个响亮的茶叶品牌。井溪镇猫坪村茶园里,茶农杜尚菊用手指夹住一簇鲜叶,指尖稍微用力便将茶叶轻松摘下,动作如行云流水,不多时,茶篓中铺满一层翠绿的鲜茶。“相较往年,今年春茶的采摘提前了一周左右。采雀舌一天收入100多元,采这种新茶每天可以达到200多元。”杜尚菊说,去年她靠种茶、采茶收入1万多元,今年估计还能再往上涨一点。大力发展茶产业,是万源市助力乡村振兴的关键举措。近年来,全市深入挖掘地域文化特色,加大对茶叶基地的改造提升,加强茶园的肥水管理,并建立茶叶加工厂和茶叶大豆融合示范基地,为精品旅游发展夯实产业基础。万源市委书记倪欣坦言:“茶、旅是万源最具特色的支柱产业、乡村振兴的富民产业。我们将持续开展‘茶区变景区、茶园变公园、茶山变金山’行动,推动乡村振兴。”采茶姑娘 摄影 伍胡容茶旅融合 绘就美丽乡村每年阳春三月,万源市成片的茶园就成为周边市民踏青的好去处。分布于万源市各个乡镇的茶园里,也会在这个时节迎来一批又一批踏青游客。走进三清庙村,一望无际的茶园抓住了记者的眼球。茶园里,弥漫着茶树的阵阵清香,翠绿的茶垄随着高低起伏的山势绵延开来,好似一幅浓墨淡彩的山水画。一队来自湖北的游客走进了千亩茶园,茶山上顿时飘扬着游人的欢声笑语。据悉,三清庙村已成为万源市的乡村旅游知名村,尤其是每年春夏两季,游客纷至沓来,体验采茶乐趣、踏青避暑。万源以茶兴旅,游人如织。近年来,全市大力发展茶旅融合,充分发挥生态资源优势,突出茶叶、茶村、茶山主体,把茶产业发展与旅游相结合,推出色香味俱全的万源美食、独具特色的茶园民宿,吸引游客品茶、体验茶文化,大力延伸产业链。一个个茶旅融合项目如雨后春笋般兴盛起来。茶艺表演 摄影 马发海丰富业态 助推全域旅游推动文旅多业态融合发展,统筹抓好特色产业发展和乡村文化培育,塑造旅游品牌,促进乡村旅游提档升级,是万源市近年来积极探索的发展新路径。据悉,万源市以富硒茶业为核、以秦巴文化为魂、以现代科技为本,着力建设集茶叶科研、茶叶生产、茶叶加工、产品销售、茶园观光、文化体验、茶艺培训、硒部论坛等多功能多业态于一体的茶走廊。同时,三清庙村还以茶文化研学实践教育、观光旅游为中心,以传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为突破口,全方位打造茶文化教育实践基地,采取茶叶产业与研学文化相融合的发展模式,建立巴山云海茶文化研学基地、万源富硒茶史馆,将文化传承与现代农业产业相结合。此外,当地还通过举办特色采茶节等活动,大力弘扬茶文化底蕴,将传统茶文化融入民宿聚落、山地体旅、康养中心、农事体验等旅游观光项目中,初步形成传统农业向农商文旅融合发展的转变。倪欣表示,万源市将继续坚定“川渝陕生态文旅名城、大秦巴生态产业绿城、川东北生态宜居优城、大巴山生态和美新城”建设战略,奋力做好茶旅融合,奏响万源乡村振兴的和美韵律。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3-04-14
(记者 袁城霖)“多亏了容缺预审政策,审批时间缩短,项目才能这么快投用。”4月10日,达州市通川区罗江镇魏蒲产业园,几辆冷链物流车从近期投用的四川供销西南冷链物流基地驶出。  去年11月,该项目的业主单位、四川供销骐骥冷链物流有限公司向通川区自然资源局提交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审批申请,2天后就拿到了预审意见。审批速度之快,让该公司副总经理岳洪松记忆犹新。  强调一个“快”字,去年9月以来,达州市实施项目建设“效率革命”,对项目全生命周期审批审查梳理出411个事项,要求所有审批审查事项办结时间再压缩50%以上,解决资金等项目、项目等审批的突出问题,以审批“快半步”促使项目早建设、早竣工、早达效。效率如何提升?科学配置,责任明晰要压缩审批时间,消除影响审批的卡点堵点是关键。达州的办法是把审批事项落细,让任务具体化,压实到具体单位,以每一项审批事项提速,推动审批整体加快。  达州市项目建设效率革命办负责人刘刚解释说,针对房建和市政、交通工程、水利工程3大类项目,达州梳理出部门审批审查事项和业主事项共411项,并逐一明确责任单位。  “这411项审批审查事项是结合实际科学梳理的,一些不必要的前置事项、审批事项被剔除,以优化审批流程。”刘刚说,与此前达州市承诺的审批时间相比,各审批事项配置的完成时限均压缩50%。  具体到操作中,达州将项目建设全生命周期细分为立项用地规划许可、工程规划许可、施工许可、施工建设、竣工验收5个阶段,分别设立召集单位,由召集单位担当所有审批事项办理的协调会商主体责任,统筹各审批责任单位,并配置本阶段事项清单,明确完成时限。  以立项用地规划许可阶段为例,达州市发展改革委担任召集单位,成员包括住建、水务等14个审批责任单位。“我们根据项目投资规模、行业类别,采取不见面协商、一次性告知、差异化配置审批清单等举措,推动本阶段的审批事项无缝衔接、高效推进。”达州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给审批提速,达州市各单位还充分运用容缺预审、并联审批等政策。达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说,该局对涉及的工程规划许可阶段审批事项制定协同实施方案,将建设项目用地预审与选址、用地许可、规划方案审查等事项并行推进,“做到快审快批,不让项目建设等手续。”  据达州市项目建设效率革命办测算,各单位实际完成时间均比各审批事项配置的完成时限提前,因此实际效率提升50%以上。  眼下,全长近45公里的万源市铁矿至黑宝山旅游快速通道分12个工区加紧建设。项目业主单位负责人秦丹感慨,多个审批环节大幅缩减时间,其中“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批”规定办结时限12个工作日,实际只用了1个工作日。“中梗阻”如何打通?在线监管,接力推进  项目建设“效率革命”推进3个多月后,今年初,“达州效率通”小程序和客户端上线,成为“效率革命”推进的升级版。  达州市数字经济局局长于贵介绍,411个审批事项全部上网,相关责任单位完成审批审查办理后上传佐证资料,系统采用赋“红黄码”机制对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实现对审批情况的在线监管和便利随时调度。  “竣工投产22个、加快建设98个、新开工83个、加快前期80个。”打开“达州效率通”小程序,283个省市重大项目推进情况一览无余,点击各阶段名称,即可具体查看详细的审批事项办结时间和佐证资料等信息。比如搜索“达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项目,一行醒目的红字显示项目正处于“施工建设”阶段,其待办27项、正在办理0项、按时完成40项目、超时0项。  “干好干坏一目了然。”达州市数字经济局建设管理科科长曹舒告诉记者,审批办结超时1次将被赋黄码,超时3次则会被赋红码,其结果还将被运用到年度目标绩效考核中。  “逗硬”督导考核,达州市项目建设效率革命办还按月开展“书面+实地”督促指导和问题整改“回头看”,通报典型案例和移交重点问题线索,“半年来共发现并反馈问题93个,打通项目建设的‘中梗阻’。”刘刚说。  “‘效率革命’让各单位接力推进项目建设。”于贵作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如果把项目比作外卖订单,相关单位就好比外卖小哥,围绕订单迅速联动跑起来,解决项目推进过程的难点堵点卡点问题,尽早把“外卖”交到“顾客”手中。  “接力”服务的成效已经反映在数据上:一季度,达州市34个省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40.2亿元,超出目标任务82.4亿元,占年度目标任务40.3%;283个省市重大项目完成投资246.2亿元,占一季度目标投资任务的121.76%,实现项目建设“加速跑”。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3-04-14
四川农村日报讯 特约通讯员 张平  “啰,啰,啰……”4月10日,宣汉县五宝镇跑马村,41岁的村民顾仰发家的猪圈里,伴随着清脆的呼叫声,一群群长着黑毛的黑毛香猪,发出“嗡嗡”的叫声,迅速围在围栏旁,仰着猪嘴,等着饲料。当顾仰发把饲料慢慢倒入食槽时,黑毛香猪齐刷刷挤进食槽,抢起饲料来……  “这种猪肉质细腻、鲜嫩,营养价值高,在市场上很抢手!”顾仰发一边喂着猪儿,一边高兴地说,“去年,我家出栏90余头,纯利润有十七八万元,比外出打工强多了。今年打算出栏150余头,争取挣个30万元!”  跑马村距五宝镇场镇15公里多,平均海拔1100多米,是该镇距离场镇最远、条件最差、海拔位置最高的一个村。该村背靠连绵起伏的跑马山,为丘陵山地地貌。  以前,这里村民习惯养殖白猪,也就是本地猪,这种猪出栏期虽短,但市场价格不高,群众收入不高。  2016年1月,宣汉县粮食局派驻的跑马村第一书记顾元峰来到村上,经过实地调研,找专家论证,这里丰富的玉米、萝卜等资源,很适合饲养黑毛香猪。黑毛香猪是凉山州野生黑猪与美国杜洛克公猪杂交的新品种,肉质香嫩,甘甜可口,市场行情好,同时期比白猪单斤价格高5-10元。  为了带动群众发家致富,该村调整产业结构,引导群众大力发展黑毛香猪。百岩滩黑毛香猪有限公司注册成立,实行“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公司负责技术指导和产品回收,并承诺回收价格要高于市场行情4—6元,解决了群众的后顾之忧。  “有了公司做后盾,不仅不愁销路,价格也有保障,我们都改养黑毛香猪了。”53岁的3组村民郑家伦翘起大拇指说,“我从村上发动养黑毛香猪就开始养,并逐年扩大养殖规模,近几年,年平均出栏300多头,年平均纯收入在四五十万元,比以前收入翻了一番。”  “我们的黑毛香猪很受群众欢迎,每到九十月份,宣汉、达州提前下订单的人很多,真的是‘一猪难求’!”该村党支部书记桂书平介绍,“很多人开车来买,还在这里吃泡汤肉、罐儿饭,那段时间我们村可热闹呀,都快成网红村了!”  “这里的黑毛香猪都是吃五谷杂粮长大的,秋季吃的是红薯,冬季吃的是萝卜,吃的都是应季的蔬菜,生态又环保。昨天我和几个朋友搭伙又在顾仰发家里订了一头,年底过年前去杀。”家住镇上的居民王金美尝到了甜头,早早做安排。  为了将黑毛香猪产业做大做强,该村还引进能人成立百岩滩农副产品有限公司,形成黑毛香猪养殖、深加工、运输、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全新打造休闲食品,把生态、健康、安全的黑毛香猪产品推向全国。  “以后,我们的黑毛香猪不仅香遍跑马山,香遍宣汉,还要香遍全国了哟!”70多岁的村民陈元周捋着花白的胡须,笑得合不拢嘴。  目前,跑马村年养殖黑毛香猪2500头,培育了郑家伦、顾仰发等一批养猪能人,建立了4家黑毛香猪养殖基地,带动全村脱贫户122户400余人在家门口就业创业,比传统生猪养殖多增收约1000元/头,每户增收2400余元/年。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04-13
(张平 漆楚良 记者 赵权军) “我们大力发展绿色富民产业——高山富硒富锌茶,力争打造成为巴山大峡谷景区‘后花园’,加快乡村旅游步伐,让老百姓吃上‘旅游饭’,且越吃越香!”宣汉县樊哙镇金花村党支部书记扈学华告诉记者,该村利用“一村一项目”发展高山富硒富锌茶300亩,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与经济发展并进之路,带领群众走向共同富裕。近年来,宣汉县实施“农业兴县”战略,以党建引领赋能乡村振兴,坚持“策划一个优质项目、回引一批新型农民、壮大一批村集体经济”工作思路,大力实施“一村一项目·党建引振兴”行动,着力打基础、促发展、富百姓,不断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奋力谱写农民富、农业强、农村美的乡村振兴“新篇章”,为全力冲刺全国“百强县”、勇当达州振兴“主力军”奠定了坚实的农业经济基础。策划“新项目”让特色农业“靓”起来“以前,我们种植传统稻谷,喂鸡、喂鸭,没有人买,也卖不出去,村民收入很少。现在,我们精心策划包装‘一村一项目’,大力发展优质‘塔坝香米’,不仅实现了订单式销售,还壮大了村集体经济收入。”宣汉县天生镇塔坝村八组组长袁永志开心地说,“我们村能成功注册‘塔坝香米’商标,得益于四川省煤炭产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大力帮扶,特色农业终于‘靓’起来了。”仁义村千亩车厘子基地塔坝村第一书记周越介绍,该村积极探索创建“帮扶单位+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打造了“塔坝香米”品牌,由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组织农户种植水稻、提供技术指导、统一包装等,驻村帮扶单位四川省煤炭产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免费为农户提供优质水稻种子,并对“塔坝香米”进行订单收购。两年来,该村已发展“塔坝香米”水稻1200亩,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30万元。近年来,宣汉县以“农业兴县、工业强县、文旅靓县、开放活县”战略为引领,坚持大项目思维,在广泛征求群众意愿和部门意见的基础上,结合国土空间片区规划,因地制宜、精密构思,按照“一村一项目、一村多项目和多村一项目”分区分类进行项目包装,确保项目科学可行、特色鲜明。“我们村策划包装‘一村一项目’,大力发展‘稻渔综合种养’,打造盆周山区村集体经济发展样板!”胡家镇鸭池村党委书记冯涌介绍,从改善基础设施入手,高标改田、以产定田、机制护田,为产业发展打好基础;从改优产业模式着力,“六个统一”规范生产经营,“稻鱼共生”粮经复合增效、“土地托管”确保有人种、科学种;为改进运行机制赋能,建立渔业总收入的1%归村集体,农户和合作社将水稻收入和渔业收入剩余的99%再按三七比例分成的“137”联结机制,“农文旅”一体发展,村支部全程监管,走出一条盆周山区农业、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共同富裕道路。目前,宣汉县共策划包装乡村振兴特色项目536个,今年策划包装项目190个,涵盖了农特产品种植、观光休闲旅游、畜牧水产养殖、农产品加工销售等领域。落实“新措施”让乡村画卷“美”起来走进柏树镇石板梁村,十多位村民一字排开,在被村集体托管的土地上,撸起袖子加油锄草……据石板梁村党支部书记郭光春介绍,该村针对土地分散、自主经营多、带动吸引差、经济收益低等问题,深入推进“一村一项目·党建引振兴”行动,积极探索“村党组织+集体经济组织+新型经营主体+群众”的发展模式,采取统一托管撂荒资源、统一治理托管土地、统一经营复耕生产“三条腿走路”,落实现代农业种植项目,大力发展玉米、油菜、牧草、小麦等农作物,实现了荒地变良田,农民齐增收。2022年,该村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17.8万元。村干部推荐农特产品近年来,宣汉县构建了由县委组织部、县农业农村局统筹、相关部门协同参与、各乡镇(街道)党工委具体抓落实的工作格局,科学谋划“1+7”县域内片区发展(“1”即环县城城乡融合发展片区;“7”即七个农村片区:普光工业片区、巴山大峡谷农文旅片区、南坝商贸工矿片区、月亮坪森林康养片区、大成现代农牧片区、白岩滩高山农业片区、中河流域特色农业片区),发挥片区主导产业牵引作用,以片区为单位同步谋划,推动片区内项目在差异中实现联动发展,让乡村画卷“美”起来。矗立在石板梁村现代农业种植项目基地的标语“昔日撂荒地,今朝变金山”,道出了该村实施“一村一项目·党建引振兴”行动带来的变化。近年来,该村强力整治“鸡都不来啄食”的荒地,让撂荒地成为村民眼中的精品田与“聚宝盆”。“宣汉县紧扣当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谋划产业发展,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资源配置上精准发力,重点发展经济效益高、竞争优势大的产业,将村级建制调整后的产业进行全面整合,形成‘以弱带强、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的产业发展新局,走出一条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实现致富的新路子。”宣汉县乡村振兴局局长刘玉平说。激发“新活力”让集体经济“富”起来在峰城镇仁义村千亩车厘子产业基地,相连成片的车厘子树开出雪白的花朵,一团团、一簇簇,不仅开出了生机盎然的春意,更饱含增收致富的新希望。车厘子基地喜迎前来赏花的游客仁义村党支部书记熊邦明介绍,该村大力实施“一村一项目·党建引振兴”行动,加快发展车厘子产业,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收入,带领村民发家致富。目前,该村已发展车厘子1000余亩,村集体经济突破50万元。以前的芭蕉镇花生村,产业基础薄弱,缺乏增收渠道。为改变这一现状,该村大力实施“一村一项目·党建引振兴”行动,积极招引技术能人,通过流转土地,盘活闲置土地资源,集中发展羊肚菌,采取“1+1+1”的模式,村民们不仅能出租闲置土地,还能进基地务工,村集体通过合作社统一的运营管理,学习并传授栽培技术和管理知识,形成集体增实力、村民增收益、产业增效益的“三赢局面”。近年来,宣汉县推行“村集体经济组织+项目业主+农户”等利益联结机制,健全完善收益分配制度,创新探索“产业项目”“分红兜底”“合作经营”等多种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形成了党支部引领、合作社推动、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党建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多方共赢的良好格局。截至2022年底,宣汉县342个建制村集体经济总收入突破2800万元,全面消除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低于1万元的薄弱村,其中年收入超过5万元的村有193个、超过10万元的村有70个,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到50万元以上实现零的突破。如今的宣汉大地,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发生了可喜变化,各乡镇构建起了“一户带多户、多户带全乡、一乡带多村、多村成基地”的发展格局,更逐步带动千家万户发家致富,昂首阔步奔小康。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3-04-12
(张平 记者 赵权军)“啰!啰!啰……”4月10日,记者在达州市宣汉县五宝镇跑马村1组看到,41岁的村民顾仰发正端着一撮箕饲料到猪圈门栏上,伴随着清脆的呼叫声,一群群黑毛香猪迅速围了上来等着饲料,准备开抢……宣汉县五宝镇跑马村饲养的黑猪十分畅销“这种猪肉质细腻、鲜嫩,营养价值高,市场上很抢手!” 顾仰发一边喂着猪,一边高兴地说,“去年,我家出栏90余头,纯利润有十七八万元,比外出打工强多了。今年我们准备出栏150余头,争取挣个30万元!”跑马村平均海拔1100多米,是镇上距离场镇最远、条件最差、海拔位置最高的一个村,背靠连绵起伏的跑马山。以前,这里村民习惯养殖白猪,出栏期虽短,但市场价格不高,群众收入不高。2016年1月,宣汉县粮食局派驻跑马村第一书记顾元峰来到村上,经过实地调研,找专家论证,得出这里很适合饲养黑毛香猪的结论。这种猪是凉山州野生黑猪与美国杜洛克公猪杂交的新品种,肉质香嫩。市场行情紧俏,同时期比白猪单斤价格多5-10元。为了带动群众发家致富,跑马村调整产业结构,引导群众大力发展黑毛香猪,注册成立了百岩滩黑毛香猪有限公司,实行“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由公司负责技术指导和产品回收,并承诺回收价格要高于市场行情4-6元,解决了农民的后顾之忧。“有了公司做后盾,不仅不愁销路,价格也有保障,我们都改养黑毛香猪了。”3组村民郑家伦翘起大拇指说,他家从村上发动养黑毛香猪起就开始养,并逐年扩大养殖规模,近几年,年平均出栏300多头,比以前收入翻了一番。“我们的黑毛香猪很受群众欢迎,每到九、十月份,宣汉、达州提前下订单的人很多,真的是‘一猪难求’!”该村党支部书记桂书平介绍道,“很多人开车来买,还在这里吃泡汤肉、罐儿饭,那段时间我们村可热闹呀,都快成网红村了!”“这里的黑毛香猪都是吃五谷杂粮长大的,秋季吃的是红薯,冬季吃的是萝卜,吃的都是应季的蔬菜。很生态,很环保!昨天我和几个朋友搭伙又在顾仰发家里订了一头,年底过年前去杀!”家住五宝镇上的居民王金美说。目前跑马村年养殖黑毛香猪2500头,带动122户400余人致富增收为了将黑毛香猪产业做大做强,该村还引进能人,成立了百岩滩农副产品有限公司,形成黑毛香猪养殖、深加工、运输、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全新打造休闲食品,把生态、健康、安全的黑毛香猪产品推向全国。“那时,我们的黑毛香猪不仅‘香’遍跑马山,‘香’遍宣汉,还要‘香’遍全国了哟!”70多岁的村民陈元周捋着花白的胡须,笑得合不拢嘴。目前,跑马村年养殖黑毛香猪2500头,培育了郑家伦、顾仰发等一批养猪能人,建立了4家黑毛香猪养殖基地,带动全村122户400余人在家门口就业创业,比传统生猪养殖多增收约1000元/头,每户增收2400余元/年。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3-04-11
四川农村日报讯 特约通讯员 王晓林  4月6日上午,大竹县石河镇街场口,三三两两背着鲜嫩椿芽的农民,径直赶往香椿收购点,椿芽交易市场呈现出一派繁忙景象。  “我是今年3月9日开始收购椿芽的,当天收购价为70元/公斤,第二天是56元/公斤,今天降至12-16元/公斤。由于受天气变化、椿芽品质、大量上市等因素影响,越往后椿芽卖价越低。”来自石河镇福利村4组的香椿收购商陈为全告诉笔者,根据目前的天气状况,收购时间会一直持续到五一劳动节之后。村民采收香椿发展香椿产业实行“最低保护价”收购  大竹县现有香椿种植面积约12万亩,分布在月华、杨家等20个乡镇,香椿产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一,素有“中国香椿第一县”美誉。大竹香椿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农产品、中国十大绿色蔬菜,是全县特色主导产业之一,已形成常年鲜椿芽1.2万吨—1.5万吨,香椿酱、香椿咸菜等加工品3000—5000吨,实现全产业链值7亿-10亿元。2022年首次出口加拿大,成为达州海关首单农产品,创汇近400万美元。  在石河镇香椿交易中心,农民用各种工具载着刚采摘的香椿来销售,收购商们忙着称重、打捆、装箱,现场一片忙碌。“我家栽种香椿树10年时间了,面积一直稳定在2亩多。从3月6日到4月6日,卖椿芽就挣了4000多元,今年椿芽实现收入6000元不成问题。香椿树管理并不复杂,只是在冬闲时要除草、松土和施肥,然后就等来年春季采摘,省力又来钱!”月华镇川心村6组村民陈良容看着满满一背篼的鲜嫩椿芽,脸上写满了笑意。  “为更好地保障大竹香椿的品质和品牌,我们制定了大竹香椿的分级采摘、包装、冷藏、运输等团体标准。”大竹县香椿产业协会会长刘成文介绍,按照已有政策,该协会对农民出售的香椿,实行“最低保护价”收购,以防止有人扰乱市场、损害农民利益。与此同时,协会也对广大农民在采摘、包装和运输等方面进行了技术指导,以确保产品的品质经得起市场检验。做靓“香椿名片”争创省级林业香椿园区  为做靓“中国香椿第一县”这张名片,近年来,大竹县积极主动加大与省、市科研院所的合作力度,大力开展科技研究和丰产技术推广示范,制定《大竹香椿栽培技术规程》《大竹县香椿产业协会团体标准》等地方标准,选育了“巴山椿芽”省级林木良种,良种推广率达95%以上,矮化密植技术推广率达70%以上。  按照大竹香椿产业发展计划,到2024年,该县将建成集中连片香椿现代产业基地2万亩,其中标准化示范基地5000亩,形成集科技研发、标准化生产、冷链物流、精品加工、线上线下销售、休闲体验全产业链发展的高效产业园区。力争今年成功创建省级林业现代香椿园区,以园区建设引导产业高效发展,以产业振兴促进乡村振兴。  据了解,目前该县香椿产业中心和香椿协会正在积极对接电商、微商、社区网络以及多个直播带货网络平台。同时,协调盒马鲜生、永辉、沃尔玛等大型商超开设香椿专柜,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为大竹香椿拓展销路。今年,预计传统电商+新电商的线上销售将突破总量的30%。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04-10
四川三农新闻网达州讯(通讯员 李卿青 李彦)近日,四川生猪现代种业2022年种猪质量检验工作总结会在资阳市乐至县召开。会议公布了省内国家级和省级生猪核心育种场送检种公猪生产性能监督检验结果,表彰了种猪质量监督检验成绩优异培育单位。达州市达川区生猪育种龙头企业——四川省丽天牧业有限公司共揽获10个奖项。(图为:四川生猪现代种业2022年种猪质量检验工作总结会现场)  种公猪生产性能监督检验结果按综合指数、料肉比、校正日增重、校正膘厚四个指标进行排名,每个品种表彰前三名。四川省丽天牧业有限公司送检种公猪获得10个奖项,数量及质量均为全省最高,其获奖项分别为:大白综合指数冠军、亚军,杜洛克综合指数季军;大白料肉比第一名,长白料肉比第一名;大白校正日增重第一、二、三名,长白校正日增重第二名、杜洛克校正日增重第二名。(图为:四川省丽天牧业有限公司参会代表接受现场颁奖)  四川省丽天牧业有限公司系达州市达川区2017年招商引资企业,几年来,共投资20亿元打造集良种繁育、饲料生产、生猪养殖、屠宰加工等于一体的生猪全产业链。该企业于2020年5月从法国爱科欣种猪公司引进优质法系大白、长白和杜洛克原种猪1000余头,此次引种是自全国“非洲猪瘟”爆发后四川省内首次国外引种,给“川猪”血统注入了新的血缘,高繁殖性能的法系原种猪为四川省生猪“稳产保供”作出了突出贡献。(图为:四川省丽天牧业有限公司现场获颁奖项)  作为省内种猪培育单位后起之秀,四川省丽天牧业有限公司立志成为国内一流种猪育种企业,为国内养猪企业提供“种猪芯片”,为国家种业振兴贡献力量。近年来,在省、市、区各级主管部门及科研院所的关心和指导下,其育种工作获得了长足进展,2020年11月被确定为“四川省畜禽(猪)核心育种场”,并于2023年3月接受了“国家级生猪核心育种场”遴选现场审核。目前,该公司年可生产优质法系大白、长白、杜洛克及二元种猪共5万头。在不断优化种猪生产性能的同时,其在生物安全防控方面亦成绩斐然,同时保持蓝耳、伪狂犬双阴场,先后获得了“国家级非洲猪瘟无疫小区”、“省级动物疫病净化场(伪狂犬)”荣誉;并被认定为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3-04-09
  四川三农新闻网达州讯(通讯员 王明)2023年4月4日,农业农村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专家指导组成员、四川农业大学教授雍太文到达川区指导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  雍太文教授前往万家镇、石梯镇生产现场,就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进行现场指导;并在石梯镇召开培训会,对50余名大豆种植大户代表开展了技术培训。重点对优选品种、适配行比、拌种壮苗、缩株保密、机播机收、降高控旺、绿色防控等关键技术进行了讲解,并与种豆大户代表互动交流,就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进行了现场答疑。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是针对我国旱地间套多熟种植习惯,采用大豆和玉米带状间作套种方式,集成品种搭配、扩行缩株、营养调控、减量施肥、绿色防控、封闭除草、机播机收等多项技术的复合种植技术体系。和常规技术相比,该技术能充分发挥边行效应及大豆固氮养地作用,有效改善地力,实现玉米不减产,增收一茬豆,有效提高大豆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通过培训指导,使种植户掌握了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适用关键技术,将有力推动达州市达川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规模化、标准化,实现玉米、大豆双丰收。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3-04-09
(漆楚良 记者 赵权军)虫鸣蛙叫、白鹭翱翔,一派美丽的田园风光……3月30日,宣汉县胡家镇鸭池村,几台大型耕田机在水田里来回穿梭,泥块在水里翻滚游动,荡起一层层涟漪,绘就别样春耕图。“现在实行农业机械化,不仅节省了人力,也提高了效率。”据县农机化推广站站长程维森介绍,从2004年实施农机购置补贴以来,该县依托惠民政策的刺激、撬动和引导,一大批先进适用的大、中、小型农机具得到推广应用,促进农业蓬勃发展。宣汉奋力打造“田园新景、巴山粮仓”振兴标地今年以来,宣汉县实施“农业兴县”战略,谋“粮”策、建“粮”田、施“粮”技,奋力打造“田园新景、巴山粮仓”振兴标地,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为全力冲刺全国“百强县”、勇当达州振兴“主力军”提供坚实的粮食基础。谋“粮”策擘画农业“钱”途走进巴山大峡谷罗盘顶,只见满山长满郁郁葱葱的天麻、云木香等药材,面积达3万余亩。“全村云木香年产量近600吨,约占全国10%,仅这一项,人均收入超万元。”龙泉土家族乡罗盘村支部书记李永太自豪地说。景区开发促进产业增收,让巴山大峡谷景区迎来飞跃式发展,也给村民们带来更多发展机会。李永太透露,依托乡村旅游,罗盘村村民近几年累计收入达数百万元。山区变景区,土产变特产,民房变客房……通过不断挖掘自身资源,宣汉走出一条“农业+旅游”的乡村振兴之路,依托“牛、药、果、茶、菌”五大特色产业,加快休闲农业、美丽新村、乡村旅游规划“三规合一”,开拓旅游观光采摘、农耕体验等不同层次功能需求,使农业劳动变成休闲运动、农产品变成旅游商品、农村劳动力变成旅游从业者,带动当地社会经济转型发展。宣汉走出一条“农业+旅游”的乡村振兴之路这只是宣汉县谋“粮”策、擘画农业“钱”途的一个生动实践。该县谋“粮”策,响亮提出“农业兴县”战略,坚决守住耕地保护红线、粮食安全底线,严格落实“田长制”,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基本农田“非粮化”;积极探索盆周山区现代农业发展之路,着力打造“128”现代农业园区,创新“农业+”新模式,培育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成“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多种粮、种好粮,是宣汉县132万人民的共识。“大礼包不断,丰产又增收。”宣汉县农业技术推广站工作人员庹万里说,该县强化农民种粮收益保障,稳步提高稻谷玉米最低收购价水平,完善稻谷补贴、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等政策,推动三大主粮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实现全覆盖,确保今年粮食产量达62万吨。建“粮”田筑牢粮仓“地”基“田成方,大农机来回跑;渠相通,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让咱种粮人底气更足。”宣汉县胡家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文跃说,宣汉立足山区实际,探索创新“长藤结瓜”模式建设高标准农田,着力提升耕地质量,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截至目前,宣汉已累计建成“旱涝保收、宜机作业”高标准农田总面积80万亩,配套田间存贮池7.1万立方米、田间管网18.94万米,建设农村机电提灌站286个。“以前到处坡坡坎坎,农机打个弯弯都难。现在改造成高标准农田,浇地容易了,机械化作业,成本下降了一大截。”宣汉县君塘镇种粮大户桂刚说,通过油菜、水稻轮种,效益大幅提升。近年来,宣汉县守住耕地红线,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筑牢粮仓“地”基,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建良田,更要保护良田。该县坚决落实“长牙齿”的耕地保护措施,建立县乡村“三级”田长制,开展耕地保护专项督查整治行动,确保良田姓粮、农田姓农,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施“粮”技绘就粮食“丰”景走进坐落在宣汉县毛坝镇的肉牛现代农业园区,一座蜀宣花牛现代农业科技展示馆十分耀眼,室内除了展示一些有关蜀宣花牛的文化、科技及产品外,还有宣汉县域智慧农业大数据平台,可点击进入全县每个乡镇现代农业园区,查看各园区各类监测系统发来的数据和图像。近年来,宣汉县充分发挥在装备制造和数字经济领域优势,为粮食生产插上“科技翅膀”,绘就粮食新“丰”景。一方面,依托农机装备创新中心,开展丘陵地区新机具研发推广,提升全县农机化水平;另一方面,充分运用农田数字身份证,构建“空天地”立体监测体系。“我们决定通过园区化、设施化、融合化、绿色化、数字化等‘五化’来推动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工作,‘五化’以园区化为核心和载体,其余四化为内容和手段。”宣汉县农业农村局局长李海达说,该县确立以肉牛和粮油为核心,以“牛、药、果、茶、菌、粮油、生猪”等优势特色产业为主导的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体系。目前,已成功创建省、市、县级现代农业园区15个,共规划园区23个。如今,漫步在4271平方公里的宣汉热土上,随处可见一个个异军突起的农旅景区,一件件网销省内外的特色水果,一批批飞速发展的康养农业……它们续写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新农村故事。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3-04-03
(张平 姚盛 记者 赵权军 摄影报道)“现在每天早上来这里采茶,到下午可以采摘茶叶6斤左右,每斤茶的采摘费28元,一天下来能有160多元的收入,一个月采摘茶青收入就能有5000多元。”红界村八组村民张杉杉喜滋滋地说。3月31日,迎着春茶开采好时节,记者漫步在宣汉县东乡街道红界村白茶种植基地,远处青山如黛,近处茶园飘香,成片的茶叶青翠碧绿,茶香弥漫山野,行走其间,沁人心脾。远远望去,只见茶农穿梭于茶田间,熟练地采摘刚刚冒出的新芽,青山绿水间洋溢着春茶收获的喜悦。东乡街道红界村白茶规模达2000亩,年产白茶2000余斤,年销售额达160万元,形成了布局规模化,绿色品牌化,产销统一化,联农扶贫效益化,为宣汉的种植业起到了引领作用。据了解,今年宣汉县茶叶采摘面积达到2.25万亩,茶鲜叶产值达到5850万元,茶农收入提高30%以上。有28.5%的茶产品通过网络平台销往全国大中城市,有30%由加工企业直接批发销往成都、武汉、重庆、西安等大城市以及周边中等城市。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3-04-03
四川农村日报讯 特约通讯员 马发海  深山藏古韵,茶香飘四方。近日,达州万源市30万亩富硒茶园,绿意盎然、茶芽肥硕,空气中弥漫着淡淡茶香。茶农与参加观光体验的采茶姑娘们穿梭其间采摘新茶,脸上写满了收获的喜悦。采茶姑娘以茶富民 赋能乡村振兴  在海拔500多米的万源市井溪镇猫坪村茶园中,茶农杜尚菊用手指夹住一簇鲜叶,指尖稍微用力便将茶叶轻松摘下。不多时,茶篓中铺满一层翠绿的鲜茶。  “相较往年,今年春茶的采摘提前了一周左右。采雀舌一天收入100多元,采这种新茶每天可以收入 200 多元。”杜尚菊一脸笑意。去年她靠种茶、采茶收入1万多元,今年估计还能再往上涨一点。  在万源市固军镇大地坪村的茶园里,工人忙着采收茶叶。56岁的村民罗德珍介绍,单靠采茶,她一天最高可以有300多元收入。在万源市硒都嘉木农业有限公司,这样的采茶工还有很多,闲时几十人,忙时几百人,多是周边村民。他们靠茶吃饭,走上了致富路。  大力发展茶产业,是万源市助力乡村振兴的关键一招。近年来,万源市推动石塘、旧院、固军等地茶叶基地的改造提升,在石塘镇杉林湾村建成茶叶加工厂,建立茶叶大豆融合示范基地,为精品旅游发展夯实产业基础。茶旅融合 绘就美丽乡村  每年3月,万源市成片的茶园就成为周边市民踏青的好去处。分布于万源市各个乡镇的茶园,在这个时节迎来一批又一批踏青游客。每年春夏两季,游客纷至沓来,体验采茶乐趣、踏青避暑。  “每年采茶的时候,我这里都住满了远道而来的游客。”乘着村里发展旅游的东风,三清庙村村民李小雨将自己家的两个房间改造成了充满农家风味的民宿,每年接待约200名游客。  类似的民宿三清庙村共有10余家,村里的巴山云海游客中心也已开始营业,开设40个标间,可以充分满足游客的住宿需求。  万源市大力推动茶旅融合,推出色香味俱全的万源美食、独具特色的茶园民宿,吸引游客品茶、体验茶文化,大力延伸产业链。一个个茶旅融合项目如雨后春笋般“长”起来。丰富业态 助推全域旅游  万源市以富硒茶业为核、以秦巴文化为魂、以现代科技为本,着力建设集茶叶科研、茶叶生产、茶叶加工、产品销售、茶园观光、文化体验、茶艺培训、硒部论坛等多功能多业态于一体的茶走廊。  每年采茶季的周末与节假日,不少学生来到三清庙村体验采茶的乐趣。即便没有赶上采茶时节,学生也能进入制茶厂,观看茶叶的制作技艺。除此之外,还有专业人士教授茶叶知识,一边品茶,一边聆听片片茶叶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  除了研学旅游,当地还通过举办特色采茶节等活动,大力弘扬茶文化底蕴,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将传统茶文化融入民宿聚落、山地体旅、康养中心、农事体验等旅游观光项目中,初步形成传统农业向农商文旅融合发展的转变。通过一系列组合拳,三清庙村全年平均接待游客32万余人次,直接创造旅游收入约500万元。  深入挖掘千年茶文化底蕴,万源建成3条茶旅融合环线,打造春季踏青万源两日游环线,年接待游客量达500万人次以上,综合收入近50亿元。万源市茶旅融合产业已成为助农增收、助推全域旅游、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03-31
  (记者 李传君)四川省达州市通川区地形地貌以中低山和丘陵为主,农业基础条件并不算优越,但农业发展却并未拖后腿。通川区有35.5万亩耕地,全年粮食播种面积达48万余亩,并在逐年增加。据通川区农业农村局介绍,近几年该区大力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已经建成高标准农田23万亩,正在实施的有2万亩,涉及金石、青宁等4个乡镇9个村。  通川区的耕地以坡地和梯田为主,且小块零星,为了提高耕地的生产能力,就必须提高耕地的农机作业能力和农田灌排能力,只有进行高标准农田建设方能达到这样的标准。近两年项目实施后的地方,均实现了满栽满种,各季节间作物套作轮作,无一块地闲置。四川省达州市通川区碑庙镇锣鼓村高标准农田小麦示范片。 周丽清 摄  曾经季节性撂荒,现在一年至少种两季粮  北山镇石龙村和丰登村各有500余亩地,都是2021年建成的高标准农田。除了大部分地方种了油菜外,其余地方全是去年12月种的冬土豆,现在冬土豆已经收获,地已翻耕,旋耕机碾压的痕迹还能看到。进入3月以来,这些地被陆续用于水稻旱育秧。  这两个地方原先都是坡地,坡度虽然不大,但地块却十分零碎。“最小的仅有0.04亩,最大的不过1亩。”石龙村党支部书记冯兵介绍,500余亩地就有七八百个田块,改造后减少到两三百个,最大的有4亩左右,最小的也达1亩左右。丰登村的情况也是如此。  石龙村位于北山镇到达州市城区的主干道旁,这一片集中连片,水源也较好,阳光充足,历来是粮油高产区。据当地群众介绍,尽管条件好,但因近几年外出务工人员增加,留守在家的劳动力年龄普遍偏大,除了种一季主粮外,季节性撂荒情况比较严重。  丰登村就在北山场镇旁边,无论是水源、阳光、交通等条件都比石龙村还好,可情况依然是那样,留守在家的农村劳动力,除了大春只种一季口粮外,小春基本上就大面积荒芜了。“这种情况自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后,就彻底改变了。”丰登村党支部书记张前永说。两村高标准农田一经建设完成,达州市通川区穗香农民专业合作社就将两处共1000亩地流转了,该合作社拥有耕田机、收割机、插秧机等农机10余台,还建有自己的烘干房,实行全程机械化耕作,大大提高了土地生产能力,每年仅水稻就产出50余万公斤。  除水稻外,小春还种油菜和小麦,并与水稻轮作。或者小春种油菜或小麦,与大豆或玉米套作,一年至少两季主粮。“其实还可以种一季,就是在玉米、大豆收获后,种一季冬土豆,冬土豆收获后正好赶上水稻旱育秧。”冯兵说,这样安排,土地完全没有闲置。  以前牛都耕不了的田,现在能进小型农机了  青宁镇长梯村,从名字便可想象到其地形地貌,处于一片山坡上,农田呈梯状分布。全村正在实施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共713亩,但有8个施工点,分别被山林分割,每一小块又呈梯状,最大的一块202亩,当地人称为“聋子湾”,意思是站在别处随便喊,这里都听不到。  长梯村地处偏远,离青宁场镇6.5公里,离达州城区45公里。记者在现场看到,这里每天有10余台大型机械忙不停地施工,为的是赶在3月底左右完成,不影响今年水稻栽插。花如此大力气在这里搞高标准农田建设,说明通川区正在将高标准农田建设向纵深推进。  长梯村党支部书记李正伟说:“‘聋子湾’一带的群众种田是真苦,就是去年都还在用牛耕田,就算买回一台小型耕地机,要把它抬到地里都很费劲。况且,这一带共50余户人家,仅10余户人常年留守在家,平均年龄都在65岁以上,70岁的人都算主要劳动力。”  据施工方介绍,仅“聋子湾”这处原先就有六七百个田块,最小的只有0.01亩,真的是“巴掌田”,甚至连牛都无法耕作,只能靠人挖。通过坡改梯、小改大,最终改造出来,平均一个田块可达2亩左右,而且2.5米宽的机耕道可串联每一块田,完全适宜机器耕作。  改造完成后,将大大节省人力。长梯村的老支部书记王洪建今年75岁,一直在坚持耕种。“我家共有10余亩,以前我只能种三四亩,现在我一个人完全能种完这10余亩。”他说,这里的群众不懒,虽然都是六七十岁高龄,但个个都是种田能手,现在地改好了,种田积极性会越来越高。  李正伟也说,村里高标准农田建设还没完工,就已经有外面的专业合作社来谈土地流转的事情,但大多数村民不愿意流转,都表示要自己耕种,当然会充分利用改造后的良好条件,充分发挥机械作业的优势,一年四季都不让土地闲置,否则对不起政府这么大的投入。  农田“三力”大幅提升,高产高效有了基础  如今,通川区正在进行全区高标准农田“百日会战”,除中央、省级农田建设补助资金投入外,通过发行高标准农田建设专项债和政府融资方式,切实解决本级财政配套资金4000余万元,确保每亩建设资金不低于3000元投入,甚至达到了每亩3500元的标准。  青宁镇驻长梯村干部全小军说,区上要求工程建设以格田整治、渠系工程、提灌站、生产道路等为建设重点,以高效节水灌溉为突破口,补齐农田宜机化和农田水利配套设施建设两块“短板”,最终实现农田灌排能力、农机作业能力、耕地生产能力“三力”大幅提升。  通过去其他地区参观学习得来的经验教训,为防止工程完工后出现渗水、漏水甚至垮塌滑坡等问题产生,该区农业农村局下派专业技术人员深入一线蹲守指导,尤其对于坡改梯后的田埂地基要反复碾压、夯筑,并增设排灌水沟,以保证既关得住水,又排得走水。  通川区在“小改大”的操作中,没有过分追求将田块变大变方正。“如果一味追求大和方正,那就还得往下挖,可很多坡地土层就那么点厚,挖深了就会触及石头。”张前永说。  为保证改造后的农田质量提升,通川区不仅要求各地必须做到耕作层熟土覆盖,还由区上统一采购有机肥施加到改造后的农田里,去年共改造2.87万亩高标准农田,共施有机肥高达930余吨。  金石镇位于一山梁上,场镇下面便是层层梯田,共七大板块。如今,金石镇梯田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是层层叠叠的金黄油菜花,秋季这里又会是层层叠叠金黄的稻谷。春秋两季独特的风景已成为金石镇乡村旅游一张名片,吸引着媒体和游客的目光。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3-03-29
四川农村日报讯记者 张闻亚 范莉  3月25日,渠县茜美家庭农场1个月前播下的200多亩玉米新品种“成单716”,幼苗已破土而出,在火热的7月,将迎来收获。  玉米是四川种植面积第二的粮食作物,春夏两季玉米,种植面积超过2700万亩,其中春玉米占六七成。同样种了上百亩“成单716”的,还有资阳市雁江区宝台镇和平昌县板庙镇。“我们今年设了3个百亩高产示范片,希望亩产能达到850公斤。”负责该品种经营的四川天宇种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燕鹏告诉记者,现在这些玉米已出苗,有4片叶子了。玉米“成单716”百亩高产示范片。 受访者供图  定下850公斤的亩产目标,是源于品种过往的优异表现。“成单716”是省农科院培育的玉米新品种,在去年的极端天气下,成都东部新区玉成乡街邻村的高产示范田,亩产超过700公斤。  表现优异的不仅仅是“成单716”,“正红507”去年在中江的百亩成片示范田,亩产同样超过700公斤,达到760公斤。  而在气温更温暖的自贡,玉米新品种“均隆107”“均隆707”在当地50个品种的品比试验中脱颖而出,亩产均超过720公斤。  近年来,我省玉米平均亩产刚刚超过400公斤,这些新品种的高产表现,让种植户们看到了增产的空间。  “‘成单716’,今年是第四年种植了。面积从100多亩增加到了现在的1000多亩。”渠县茜美家庭农场的负责人江恩军告诉记者,1000多亩玉米,包括春玉米200多亩,“夏玉米要等收了油菜再种,用的也是这个品种。”江恩军说,他种了10多年的玉米,在种“成单716”之前,亩产仅三四百公斤,而现在平均亩产轻松上600公斤。高产田块,亩产能够达到800公斤以上。  “我们采用全程机械化,每亩的利润能达到500元。”江恩军告诉记者,品种好,栽培技术跟上,种粮也能赚钱!  “项目 研发了‘成单716’‘成单399’‘正红507’‘锦甜糯198’高产高效栽培配套技术,为突破性品种大面积推广提供了扎实的技术基础。”在今年1月举行的“十四五”四川省农作物及畜禽育种攻关突破性玉米及高粱育种材料和方法创新及新品种选育(下简称“项目”)2022年度工作总结会上,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党委书记杨俊品这样总结去年的成果。  据种业公司统计,“成单716”“正红507”“均隆107”等优良品种今年的推广面积均有几十万亩。其中,“成单716”和“正红507”还入选了我省主导品种。  据“项目”统计,2022年,玉米的优良品种推广应用超过1000万亩。这些优良品种,今年将继续发力,为“天府粮仓”装上更高品质的粮食,为种植户带来更多的收益。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03-29
四川农村日报讯 朱兴和 特约通讯员 何努3月28日,以“科技创新引领,城乡融合发展”为主题的开江县第二十七届“科技之春”科普活动月活动在达州市开江县任市镇集中开展。  据介绍,开江此次科普月活动坚持科技赋能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组织开展一系列主题突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科普活动。比如,优秀科技成果展、科普示范基地公众开放、田间课堂、农业巡回科技服务活动等各类主题科普。同时,该县还充分利用科普宣传栏、报刊、电视、网络媒体等多种渠道,不断提升活动的辐射面、影响力和实效性。  “作为科技、科普工作者,要坚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贴近社会公众实际需求和日常生活,充分发挥科技人才荟萃、科普资源丰富优势,多渠道、多形式向公众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营造浓厚的科普氛围,形成学科学、爱科学、进科学、用科学的新风尚,将科技春风送遍田城大地、让科技成果惠及万千群众。”开江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谢春在与全县科技工作者交谈中表示。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03-29
(记者 赵权军 文/图)“新鲜的香椿上市了,村里的香椿又能卖个好价钱,种植户都能增加收入。”3月28日,达州市开江县任市镇黄泥塝村第一书记孙松高兴地说。阳春三月,黄泥塝村集体经济产业园内一片忙碌景象,大家正忙着采摘初春第一茬“红芽香椿”。村民将采摘的香椿统一打包红芽香椿,作为黄泥塝村集体经济代表性产业,被称为“树上蔬菜”。2022年,在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努力下,黄泥塝村整合资源,优化香椿种植管理,邀请农技人员和专家进村指导香椿种植和养护。经技术改进,今年村里的香椿长势喜人,全村200余亩香椿已陆续进入采摘期,采摘第一天就收获香椿2000余斤,刚采摘的香椿被打包装车后,统一运往外地市场销售。进入3月后,全村200亩“红芽香椿”进入采摘季进入采摘季后,黄泥塝村的驻村第一书记孙松每天组织村民抢时间采摘,联系收购企业、协助打包装车,用微信群和朋友圈等方式“在线销售”香椿。“我和老伴在集体经济产业园干活,一年下来能有4000余元收入。”一名采摘香椿的村民笑容满面地说。村里的香椿产业发展壮大,不仅为村集体带来了经济效益,为群众增收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也吸引了不少脱贫村前来“取经”。近两年来,不断有周边县(市、区)的脱贫村前来黄泥塝村参观交流和学习。据了解,黄泥塝村将继续深挖香椿致富增收的潜力,进一步完善香椿产业种植和销售模式,积极推动香椿产业深加工,实现种植、管理、加工、储藏、运输“一条龙”,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3-03-28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