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何努 记者 袁城霖)6月5日,走进开江县永兴镇糖房坝村,循着针车缝纫机的嘀嗒声,记者来到村民黄丽艳的家中。窗前摆放着的一台电动缝纫机操作台上,堆满了玩具皮球半成品,一串串六边形皮料随着黄丽艳娴熟的缝纫手法紧密相连,箩筐里摆满未充气的玩具皮球。  “按大小与工艺难度算,单只玩具皮球的加工费是0.5元至1元,我每天能做300只以上。”黄丽艳说,自己做缝纫加工平均每月能赚3000元以上,加上务农收入,她一个人的年收入就超过5万元。  在黄丽艳家隔壁,李贤会的堂屋里同样摆放着一台缝纫机。为了照顾还在上学的孩子,她从务工地返乡,刚刚开始接触玩具皮球制作,从总厂赶来的“师父”还在为她讲解质量要求、示范操作技术。“以前是顾得了这头,顾不了那头,现在就业、顾家两不误,每天能挣100元以上。”李贤会对这份工作很满意。  村民肖礼凡是糖房坝村玩具皮球加工的“幕后”老板。每天,他把剪裁好的皮料送往村里60余户“家庭微工厂”,并回收制作完成的玩具皮球。这些产品通过质检后就可以送往包装部门,经浙江发往印度、巴西等地。  “不缺销路,关键是缺人手。”肖礼凡说,目前处于农忙季节,村里的闲置劳动力不多,皮球日产量约4500余只,“预计空闲时节产量能翻一番。”  总厂设在村口,“分厂”遍布村组,产品走出国门——这样的模式在糖房坝村催生了一批小微民营企业。永兴镇便民服务中心主任沈承密介绍,糖房坝村已发展民营企业23家,除了肖礼凡的玩具皮球厂,还有微型服装厂、钱包厂、电子厂等。这些企业共解决800余名村民就业,帮助全村人均年收入超过2.1万元。  开江县委副书记何先如表示,开江围绕“稳经济增长、保市场主体”工作主线,全力支持中小微民营企业发展。2022年,开江县实现民营经济增加值103.1亿元、增长2.8%,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62.1%,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71.2%。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3-06-16
“塔坝香米全程实施无公害栽培,通过机械化设备进行自动烘干、初加工、二级筛选、成品精选、打包包装等一系列流程后,全流程保证高质量,口感、营养大获市场好评,欢迎大家来塔坝游玩,吃塔坝香米,喝塔坝泉水,赏塔坝美景。”6月13日,川煤集团驻宣汉县天生镇塔坝村第一书记周越为自己村里的塔坝香米直播代言。周越等驻村干部驻村后,通过帮扶实现规划发展,新修产业便道、饮水工程,安装太阳能路灯,组建村志愿服务队,常态化整治环境,还打造了一村一项目“塔坝香米”品牌,实现年产值约140万元、集体经济收益30余万元。像周越这样的驻村干部,宣汉全县有693名。乡村振兴路上,宣汉县坚持党建引领,持续加强驻村干部队伍建设,着力打造作风优、素质高、能力强、敢担当的“帮扶铁军”,努力书写驻村干部建功新时代新篇章。强化队伍管理  当好党建引领“指南针”宣汉制定了《从严从实对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队员管理监督的十条措施》《宣汉县2023年驻村帮扶工作重点任务》等文件,从履职尽责、组织保障、激励约束、纪律要求等对驻村干部进行日常监督管理考核。统筹干部自身经历和各村实际情况,供需对接、精准选派,严把选派“第一关口”,做好新一轮驻村帮扶干部轮换调整。驻村帮扶干部下田指导村民统管农作物该县还围绕“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等重点内容,先后举办驻村干部业务培训班3期1800余人次。峰城镇仁义村第一书记廖杰充分发挥支部战斗堡垒作用,采取支委成员包组、党员结户的形式,开展乡风文明教育,全村文明户达95%以上。仁义村党支部连续2年获得市级“先进党组织”称号。聚力示范引领  激发驻村队伍“领跑力”驻村干部还挖掘驻村帮扶典型经验、创新做法,印发了资料“帮扶情况交流”6期,充分利用宣汉电视台和宣汉先锋等载体,积极开展“第一书记喊你来打卡”“驻村帮扶拉链现场会”等系列活动,挖掘一批叫得响、立得住、群众公认的先进典型,为驻村帮扶工作树标杆、作样板,营造比学赶超、干事创业浓厚氛围。驻村干部走访农村,了解村情民情宣汉县厂溪镇梨子社区第一书记韩泽红巾帼不让须眉,采取“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户散种+公司订单收购”模式,大力发展魔芋产业,争取魔芋项目资金30万元,实现集体经济增长2万元,农户增收5万元,其典型经验做法被中央、省、市、县主流媒体宣传报道。注重帮扶实效  奏响乡村振兴“协作曲”宣汉县石铁乡白果村驻村第一书记袁书平积极发展一村一项目——烧烤露营地,实现月营收5万元左右,集体经济年增收10万元左右。修订村规民约,发挥红白理事会和“村规民约”效用,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每月召开村民小组院坝会,宣讲重要会议精神、解读政策等,代办群众急难愁盼事项384件。宣汉县引导驻村干部抓好驻村特色产业发展、乡风文明建设、村情民意调查、矛盾纠纷化解、组织生活开展、上传下达联络。驻村干部通过政策宣传、沟通协调、答疑解惑,把群众关心的“急难盼事”办成“实事”,增强帮扶实效、解决实际困难,增进感情交流。特别是结合“一村一项目·党建引振兴”行动,引导发展一村一产业一特色,全力推动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3-06-15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洪瑜6月12日,第二届四川开江·田城文化旅游艺术展演暨“冰镇小龙虾·开江爽一夏”小龙虾粉丝狂欢季新闻发布会在成都举行。记者获悉,本次活动由省旅游协会、省文化产业商会、开江田城集团共同主办,相关活动将于6月20日启动。新闻发布会现场  活动期间,开江将开展三大配套活动:一是发放政府消费券,从6月16日起,开江县人民政府将投入60万元,通过“建行生活”APP,连续10周,每周星期五上午10点发放“小龙虾”主题消费券6万元,消费者可以通过领取消费券享受到“满500减150”“满200减50”“满100减30”的优惠。二是开展“买二送一”促销活动,引导开江本地餐饮店,凡是顾客消费2斤开江小龙虾,就赠送1斤同等规格的开江小龙虾,目前“买二送一”促销活动已经启动,将持续到整个小龙虾粉丝狂欢季结束。三是开展主题啤酒音乐节,7月还将举办“吃龙虾、看大运”为主题的开江小龙虾啤酒音乐节,让消费者感受大运激情,享受冰镇小龙虾的美味和清爽。  开江冰镇小龙虾有哪些优势?“开江地处北纬31°,适宜小龙虾生长。同时采用饮用水源养殖、合理控制密度、确保生长周期。开江小龙虾被评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产品,让人尽享品味。”开江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除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优势,开江小龙虾坚持本土化育种,采取“稻虾共作+稻虾连作”模式,并坚持标准化养殖,早起稻田中配养珍珠蚌、鳜鱼等净化水质,建好水下生态系统。与此同时,以“虾中极品、龙虾新贵”冰镇小龙虾为主打的玉龙店、飞龙菜、金龙厨“三龙”招牌广为流传。开江小龙虾“飞龙”菜系采用本地盛产的长岭竹根姜、回龙青花椒、普安红头蒜等为辅料,独创鲜辣芥末、山胡椒、剁椒辣、酸辣酱汁、青柠话梅“五种蘸酱”,造就地道美食,让人畅享美味。展示的冰镇小龙虾 摄影 尹娱  记者获悉,近年来开江先后引入了开江民生渔业发展有限公司、成都大胃王集团有限公司等水产龙头企业,带动本地农户发展虾、蟹特色水产养殖产业,现年产值达2.4亿元。并成立开江县水产协会编制《开江小龙虾养殖技术标准》,规范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未来我们将在扩面、增量和产业体系建设方面发力,推动小龙虾、大闸蟹等特色水产养殖与农文旅产业融合一体发展,助推乡村振兴。”开江县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06-15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洪瑜 文/图  6月13日,达州市宣汉县胡家镇鸭池村,秧苗已经返青,环沟内灌满了水,不时能见到些许鱼儿。  作为典型的盆周山区,田块小而散、农户单独作战、劳动力老龄化等问题制约当地农业发展,这也是四川许多农村地区面临的普遍问题。当天,全省农业生产托管暨社会化服务现场推进会在此召开,记者随与会嘉宾一同走进这个位于川东北地区的山村,探寻当地的种地之路。鸭池村土地托管示范基地。农户当“地主”托管双方都受益  今年四十多岁的赵旭毅是鸭池村少有的“年轻人”。据他介绍,由于常年在外务工,家中的5亩地成了“操心事”。“父母年纪大,种不动了,难道让它撂荒?”子女也劝说:“为了5亩地,天天守在家里不如外出打工划算。”  赵旭毅的情况并非个例,与他同村的不少人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就那么一点地,不种浪费了,种了不划算。”村民反映。  鸭池村属盆周山区,村里的田块多数属于小而散类型,不适宜大规模机械化作业,因而“单打独斗”的农户较多,农业生产效率低、收益差。  但“全程土地托管”这一生产经营模式,让当地迎来转机。  “现在土地托管出去了,机耕、机种、机收等都有人提供统一服务。”赵旭毅现在没了种地之忧。  全程土地托管是什么,在鸭池村是如何开展的?  “我们按照每年700元/亩向合作社支付托管费用,他们承诺返还每年800斤/亩干稻谷的保底收入,年终统一结算,超出部分按比例再分配。”赵旭毅对“土地托管”这一模式十分认可:“完全不用操心,从生产到销售,全部交给合作社处理,多的粮食自己吃或者卖掉,非常划算!”赵旭毅说自己不知不觉就当起了“地主”。“真金白银”为土地保障提供支持  宣汉县家丰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袁军常年扎根三农一线。从前的他为自己种地,后来他开始帮别人种地,并发展成了一门“生意”,赵旭毅就是他的“客户”之一。  “村里年轻人外出务工的多,不少田地荒着也是荒着,干脆就给我种了。”袁军介绍,自2014年起,得益于高标准农田的建设,鸭池村田块小而散的面貌得以改变,土地托管的规模化发展因此迎来了契机。  另一方面,为吸引专合社等农业生产组织将全县地块多、面积小、分布散、无人种的耕地托管起来,宣汉拿出了“真金白银”。  “县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专门支持农业社会化服务工作。购置农机,按照上级补贴额的一半再给予奖补,补贴叠加最高可达农机售价的 50%。另外针对贷款、服务面积也有相应补贴。”宣汉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如今,鸭池村有83户农户采取农业生产“全程托管服务”,1055家农户接受“订单托管服务”(部分生产环节托管,如插秧、收割等)全村农田托管面积达3000亩,占全村土地面积的60%。  宣汉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谭婉秋介绍,自2019年起宣汉大力推广土地托管这一生产经营模式,目前全县土地托管面积达5万亩以上。“未来将持续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高标准农田改造等,为土地托管扩面增效提供保障。”谭婉秋说。  在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全省行动中,农业生产“大托管”被列为重点工程。  据省农业农村厅农村合作经济指导处相关负责人介绍,四川自2017年起就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托管。“最开始只针对田间生产环节,对经营主体进行补助,后来我们根据省情探索育秧、烘干、秸秆还田等生产环节的托管服务。”前述负责人介绍,以绵阳、遂宁等地为例,不少地方将“土地托管”作为整治撂荒地的重要抓手,经多年发展,现在四川农业生产托管服务面积已超过4000万亩次。  “经过调研,未来四川农业生产托管会更加普及。”前述负责人表示。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06-15
(记者 阚莹莹 文/图)曾经,“谁来种地”成为农业之问;而今,在大力推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背景下,这一问题有了答案。一些地方探索出路径:依靠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把农民不愿种、种不了、种不好的地托管起来,有效破解“谁来种地”这一难题。6月13日,全省农业生产托管暨社会化服务现场推进会在达州市宣汉县举行。土地“入托”,谁是受益者?在现场推进会上,这个关键问题得到了解答。立在田间地头的鸭池村社会化服务利益分配情况。“入托”账本亩均节本增效150元以上土地“入托”后粮食亩均产量更高、生产成本更低、效益更好  6月的宣汉县胡家镇鸭池村,秧苗已经返青。  鸭池村是一个典型的盆周山区村,山高坡陡,地多块小,青壮年外出务工缺少劳动力。有地无人种,这个问题长期困扰当地。但现在,依靠社会化服务组织,全村超过5000亩耕地实现了应种尽种。  社会化服务组织托管土地,效益究竟如何?鸭池村有一笔细账。  为了提升种田效益,鸭池村引进了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建立了“137”的村集体、农户和社会化服务组织利益分红模式。  鸭池村党委书记冯涌介绍,去年,村里每亩水稻产量1000斤,每亩产鱼300斤。稻谷每斤1.8元,稻田鱼每斤10元,每亩田产值4000多元。  村集体部分,能获得鱼收益的1%,也就是每亩田30元。农户部分,获得鱼收益剩余99%的三成收入,加上每亩800斤水稻收益,除开托管费和承担的部分养殖成本,每亩田纯收入1541元。  社会化服务组织能分到多少?宣汉县家丰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袁军也有一笔细账,剩余鱼收益的70%,加上超过800斤水稻的剩余收益和托管费,除开生产成本,每亩田有2429元纯收入。  袁军说,这2429元的纯收益是单纯种粮食的两倍。  而从全省各地的反馈来看,相比农户自种粮、流转土地种粮,土地托管种粮亩均产量更高、生产成本更低、效益更好。  在盐亭县,当地青茂农机专业合作社通过批量采购农资,每亩节约成本200元;在眉山市,好味稻水稻专业合作社开展水稻机插秧服务,亩均插秧数量比农户自种增长15%以上;在射洪市太乙镇富强村,农户原来种植水稻亩均毛利20元,接受社会化服务后亩均毛利达到465元。  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前,全省农业社会化服务面积达4117万亩次,亩均可实现节本增效150元以上。鼓励“入托”真金白银支持建设高标准农田、提灌站为“入托”创造条件6月13日,头顶烈日,袁军忙着在田里巡查,“秧苗都种好了,现在关键是把田里的水关好。”袁军在鸭池村托管了3000多亩田种水稻。“拖拉机从县城开到这里要翻好几个山头,要走一个多小时。”袁军说。但在这里种田,他很有信心。  袁军的信心来源于宣汉县当地的政策支持。  如何吸引专合社等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把全县地块多、面积小、分布散、无人种的耕地托管起来?  “激励,拿出真金白银。”宣汉县委相关负责人介绍。  宣汉县提出,县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专门支持农业社会化服务工作。购置农机,按照上级补贴额的一半再给予奖补,补贴叠加最高可达50%。贷款政策上,对服务生产主体给予40%—60%贴息。此外,只要完成服务1000亩以上面积的耕地,便可获得最低10元的亩均激励资金,服务面积若超过1万亩,亩均激励资金可提升到40元。  不只是宣汉县。今年,遂宁市安居区种粮大户奉光荣托管了1200亩耕地,专门用于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这种大规模的复合种植方式,农机非常关键。  “去年,我们通过整合中央财政农机购置补贴、省市级财政补助等方式,一共为奉光荣这样的社会化服务组织发放了286.9万元农机购置补贴。”遂宁市安居区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去年,全区80%的耕地至少接受过一次社会化服务。  除了真金白银的补贴,各类硬件配套也要跟上。  在达州市宣汉县、绵阳市游仙区等地,通过建设高标准农田、提灌站等措施,配套设施不断完善。  “良田是托管的基础。”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全省正整灌区整市整县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截至去年底已经建成高标准农田5400多万亩。同时,通过耕地宜机化改造,将“巴掌地”“鸡爪田”改为集中连片、设施配套、宜机作业的“大块田”,为农业生产托管创造条件。  有了激励政策、硬件基础,一批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正在全省范围组建起来。截至目前,全省累计培育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3.28万个、近3年累计同比增长70%。各地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正从耕种防收等基础环节,向农资供应、集中育秧(苗)、秸秆处理、烘干仓储等全环节延伸。记者手记土地“入托”也有短板需补  (记者 阚莹莹)土地托管兴起的背后,是对传统农业经营体系的重塑。  作为农业大省、劳务输出大省和丘陵耕地占70%以上的省份,四川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迅速。土地“入托”,既解决了有地无人种等问题,也带动了适度规模经营,实现了村集体、农户和服务组织三方的增收。  但在现场会上,大家也提出了一些需正视的“短板”。例如,在丘陵山区,部分土地细碎分散,适用的农机比较少。一个对比数据是,成都平原社会化服务率达到80%,全省丘陵山区的社会化服务率则不到20%。另外,基层农技服务人员数量还存在缺口,不能满足全省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需求,一些地方服务组织的培育还比较滞后……  不过,放眼四川乃至全国,“补短板”已有不少可借鉴的尝试——对分散的零星丘块进行宜机化改造,实行规模土地综合整治,实现“小田变大田”、全程机械化种植;利用“农机贷”、农机购置补贴等帮助农户购置更多高性能、高科技含量的农机具,尽快搭上农业机械化“快车”;定期开展农机培训、定向培养基层农技人员,真正打通农技服务“最后一公里”等。  当前,全省社会化服务面积达4117万亩次。希望在未来,这个数字能不断攀升,更多的“田管家”能够出现在山坳沟壑、田间地头。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3-06-14
(记者 袁城霖)6月13日,全省农业生产托管暨社会化服务现场推进会在达州市宣汉县举行。推进会对四川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作了安排部署。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于立军出席并讲话。  会议指出,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是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基本途径和主要机制,是激发各类生产经营主体积极性的有效手段,对于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建设农业强省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会议强调,要以农业社会化服务为牵引,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保障粮食安全。要坚持问题导向,突出抓好农业社会化服务工作的关键重点,大力培育多元化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解决“谁来服务”的问题;构建完善农业全程社会化服务体系,健全县、乡、村三级体系,解决“如何服务”的问题;坚持因地制宜推广农业社会化服务典型模式,解决“服务路径”的问题;发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统”的功能作用,解决“居间服务”“兜底服务”的问题;创新小农户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服务组织多方利益联结机制,解决“合作共赢”的问题。同时,要加强组织领导、政策激励和督导考核,推动社会化服务工作扎实推进、加快发展。  会上向四川省卫农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100个首批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省级重点服务组织代表授牌,达州市、成都崇州市、绵阳市游仙区、遂宁市安居区、泸州市合江县、南充阆中市等地作交流发言。会前,与会人员参观了宣汉县胡家镇鸭池村、君塘镇大渔池村现场点位。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3-06-14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袁城霖  达州市通川区金石镇金山村的一道山梁上,一排排大棚在云雾中时隐时现。近日,种植户邱兴堂穿上胶鞋钻进大棚,为车厘子树修剪枝叶。  2017年,从深圳返乡搞甜樱桃种植的邱兴堂选定金山村作为最终的落脚地。邱兴堂还陆续投入上百万元资金,在园中搭建4.5米高的大棚,在其中进行甜樱桃种植培育的“本土化实验”。目前,邱兴堂在金山村试种了近20个品种的甜樱桃,其中有美早、黄蜜、俄罗斯8号、红灯、萨米脱5个主力品种。  对金山村来说,这 580亩车厘子种植园也是特色产业发展迈出的重要一步。金山村距离城区60多公里,地形以高山丘陵为主,耕地面积仅占区域面积的 13.6%。要实现乡村振兴,特色产业的带动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金山村发展好车厘子种植,不光可以卖果子,还可以为发展旅游增添一张‘新名片’。”金石镇党委书记李兴见谋划着,要把甜樱桃种植园与周边的金石云顶大型野生动物园、金石梯田景观、猕猴桃种植基地等一起打造,形成一条旅游带,吸引更多游客来“打卡”。  记者了解到,邱兴堂的种植园里也整理出一片休闲区域,将用于接待游客,“政府有规划,我们也要主动‘接轨’。”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06-14
  四川三农新闻网达州讯(通讯员 刘伟 王燕)6月9日,达川区2023年食品安全暨“2023达州食品安全行-达川在行动”工作会在达川区行政中心召开。区食安委各成员单位、区人大社会委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达州食品安全行-达川在行动”组委会成员单位分管负责同志、各乡、镇(街道)人民政府(办事处)分管负责同志参会。副区长张洪瑞主持会议,区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区总工会主席丁晓勇、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于中海、区政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杨胜东出席会议。  会上,区食安办主任、区市场监管局局长谭晓林总结汇报了2022年全区食品安全和“2022达州食品安全行-达川在行动”工作情况,安排部署了2023年食品安全和“2023达州食品安全行-达川在行动”工作;张洪瑞组织学习《达州市达川区“2023达州食品安全行-达川在行动”实施方案》《助推达州市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达川方案》;区农业农村局、三里坪街道作交流发言,堡子镇、米城乡作表态发言;于中海围绕2023年达州食品安全行“聚焦农贸市场食品安全”这一主题,从“依法履职,突出监督实效;狠抓落实,突出活动效果;通力配合,突出齐抓共管”三个方面提出宝贵的监督意见;丁晓勇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就推动全区食品安全“两个责任”落地落实,做好“达州食品安全行-达川在行动”、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等工作,明确了各单位目标任务、提出了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的具体意见。  会议指出,食品安全工作不单是一项单一的工作,也是一项政治任务;各单位要真重视、真落实食品安全工作,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解读食品安全工作;要严格按照责任清单、任务清单、时间阶段,按步骤扎实推进,尽到份内之责,正确掌握和开展食品安全工作,向老百姓提交一份食品安全工作满意考卷。  会议强调,要明确职责抓落实,各单位要对照《实施方案》,切实抓好本单位职责范围内的食品安全工作。要明确任务抓落实,要按照区委、区政府年度重点工作部署和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等工作安排,对食品安全工作进一步梳理,明确时间表、路线图、责任人,严格督查督办,加强督查考评,确保各项任务落实到位。要搞好协作抓落实,各单位要在区食安委统筹协调下,建立联动机制,加强协作配合,以“达州食品安全行-达川在行动”等活动为抓手,整合全区食品安全管理资源,建立统一高效、权责明晰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不断完善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确保问题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坚决防止系统性、区域性、行业性食品安全风险发生。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3-06-13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周金泉  6月10日,开江县任市镇高桥豆制品厂的生产车间内一派繁忙,一口口锅里的豆浆热气腾腾,工人们各就各位站在锅边,手持竹棍精心地裹制着豆笋,空气中飘荡着浓浓的豆香。  豆笋亦称豆筋,是开江县出名的地方小吃,此品以黄豆为原料经过十几道工序加工提炼而成,营养丰富、口感劲道。  开江县任市镇是豆笋的生产重镇,与其余乡镇家庭作坊式生产豆笋不同的是,该镇以规模生产见长,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当地大豆的销路。  “我一二十年前返乡创业,最开始是办小作坊生产豆笋,没几年就办厂进行规模生产了。”任市镇响水滩村民、高桥豆制品厂负责人邓秀慧说,“豆笋一年四季都可生产,有筛豆、选豆、洗豆、打浆等10余道工序,每年7至8月、11月至次年1月是生产旺季,1斤豆笋批发价一二十元,利润可达2—3元。另外,1斤豆子还可出1斤豆渣,卖给养殖户和饲料厂,可卖到300多元一吨。”  据介绍,制作豆笋需要采购大量的大豆,无论是小作坊还是规模厂家都喜欢采购东北大豆,因为出“笋”率高。但是,本地大豆制作出来的豆笋口感更好、更符合本地人的口味,因而也会采购本地农户种出的大豆。  “我们镇现有6家豆笋规模生产厂家,家庭作坊只是零星分布。”任市镇副镇长李春声介绍,该镇豆笋年产值达5000万元,日产9000斤豆笋、日消耗1.4万斤黄豆。“今年,任市镇落实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任务7000余亩、净作大豆3000亩,大豆都不愁销路。”李春声说。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06-13
四川三农新闻网达州讯(通讯员 王明 李彦)2023年6月9日,达川区召开大豆扩种工作推进会。各乡镇(街道)分管领导、农业综合服务中心负责人及区农业农村局相关场站和业务股室负责人等参加会议。区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总农艺师赵红主持会议。会议通报了前期全区春大豆种植工作开展情况,就夏大豆种植工作进行了安排,并就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开展了培训。会议强调,大豆扩种工作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各地务必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其重大意义,充分把握好当前夏大豆播种关键期,采取有力举措,精准务实、真抓实干,扎实推进扩种目标任务落实,全力实现大豆增产丰收。会议要求,各地要强化组织领导,加强宣传发动,建立工作专班,实行专人落实,并建好“一图一册”,确保扩种工作有序开展。要强化技术指导,严格按照《达川农技人员驻村助力粮油生产行动实施方案》要求,统筹技术人员,开展进村入户,抓好春大豆田间管理及夏大豆播栽技术规范指导与培训,确保技术服务到位。要抓实高产攻关,加强主要粮食作物万亩示范区、千亩展示片、百亩高产攻关方创建,强化田间管理,进一步推动良种良法配套、良机良田融合和良制创新,辐射带动全区大豆等主要粮食作物单产水平大力提升,为达州粮充盈“天府粮仓”做出达川贡献。会议还就惠农补贴、主要粮食作物病虫害防治、撂荒地整治、防灾减灾等工作进行了安排。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3-06-13
宣汉“三四三”农业社会化服务机制县乡村三级服务体系1个县农业社会化服务中心37个乡镇(街道)农业社会化服务站392个村(社区)农业社会化服务协办员形成“五有”工作格局有机构 有阵地 有人员 有平台 有经费给予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四项激励举措●根据服务土地面积不同,给予相应档次资金奖补●给予购机奖补等多项政策激励●推进星级评定,给予“升星”奖励●构建“县中心+县职中+乡镇站”农机操作手培训体系三项创新机制●出台关于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操作要求及收费的指导意见●根据不同规模、类型,执行不同补贴标准●科技赋能,搭建网络信息化平台实现“五个带动”●带动社会化服务水平提升●带动农业机械化率提升●带动适度经营规模提升●带动粮食产量提升●带动农户收入提升张平 漆楚良 周浩瀚 (图片由宣汉县委宣传部提供)  眼下,四川粮食生产进入“夏收、夏种、夏管”大忙时节。走进达州市宣汉县胡家优质粮油现代农业园区,稻田沿山势渐次铺展开来,满眼都是动人的绿色。仔细看,稻田中还有成群的鱼儿游来游去。  “现在从田地里挣的钱更多,村民反而更省工省事。”宣汉县胡家镇鸭池村党委书记冯涌介绍,当地引入农业合作社这一土地托管机构,“合作社就是给乡亲们请的‘土地管家’,从种到收,一帮到底”。  全力冲刺全国“百强县”,勇当达州振兴“主力军”,宣汉农业如何作出更多贡献?  近年来,宣汉立足盆周山区地形地貌实际,积极探索破解粮食生产面临的共性问题,大力推进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充分发挥农机装备的作业能力和生产效率,创新探索“三四三”农业社会化服务工作机制,搭建“1+37+392”县乡村三级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蹚出“育、耕、种、防、收、烘”等农业全过程社会化服务新路径,在大巴山绘就田园新景,筑牢巴山粮仓。宣汉县胡家镇鸭池村变身“鱼米之乡”。牢记“国之大者” 探寻“农业兴县”有效途径  宣汉位于川渝陕结合部,地处川渝万达开地区统筹发展区域腹地,属典型的盆周山区地貌,县域面积4271平方公里,辖37个乡镇(街道),人口132万。2022年,在全国“百强县”排名中,宣汉居第133位;在西部百强县排名中,宣汉居第22位、全省第9位。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担好这份重大责任,作为传统粮油生产大县,宣汉责无旁贷。  宣汉明确提出“农业兴县”战略,积极探索盆周山区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争创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闯出农业发展“新路子”。  战略思路清晰,目标又该如何达成?审视自我,宣汉对“山地劣势”有着清晰的认识。地处大巴山的宣汉是典型的盆周山区农业大县,耕地呈现出地块多、面积小、分布零散、土壤贫瘠等特征,农业机械化水平低、生产效率不高、区域发展不平衡。  宣汉是农业大县,同时也是劳务输出大县,常年外出务工的青壮年群体庞大,由此导致农村劳动力缺乏,愿意种地、有能力种地的人越来越少。  怎么办?2017年,省政府办公厅出台《关于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指导意见》。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深刻认识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重要意义,宣汉找到了“农业兴县”的突破口:现阶段,最现实、最有效的途径是通过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实现农业生产过程的专业化、标准化、集约化,从而推动全县农业农村现代化。  加快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宣汉做足了功课。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是首先要练好的“基本功”。目前,宣汉县已建成55.06万亩(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耕地数据套合统计)“旱涝保收、宜机作业、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提高粮食产能1380万公斤以上。  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宣汉探索出了富有盆周山区特色的“长藤结瓜”高标准农田建设模式,以前河、中河、后河3个流域主干道为“藤”,一个点一个点地建;以点为“瓜”,一个片一个片地连,最终实现串点连线成片。  如今,宣汉乡村面貌正在发生喜人变化。平坝田地实现“格田化”,较小坡度坡耕地实现“梯格化”,较大坡度耕地实现“梯田化”改造。同时,高标准农田工程建设注重与农机农艺技术集成和应用,实现“田、土、水、路、林、电、技、管”同步综合配套。“十四五”期间,宣汉力争新建24万亩高标准农田。宣汉县天生镇新芽村田园新景。推行“三四三”机制 农业社会化服务覆盖生产全过程  “秧田的水要管理好,马虎不得啊。”顶着烈日,宣汉县家丰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袁军和团队骨干忙着在田间地头巡查。袁军团队,就是被鸭池村村民们称赞的“土地管家”。  从沿海务工地返回家乡,袁军便一头扎进熟悉的山水间,在鸭池村探索以土地托管为主线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带着团队为乡亲们提供从春播到秋收,覆盖农业生产全过程的综合农事服务。  土地活力迸发,乡村人气渐旺。不仅在鸭池村,基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坚实基础,越来越多的农业创业团队、涉农组织,带着技术、装备、渠道、市场、信息等走进宣汉,深耕大巴山深处的这片热土。  经过努力,一套被当地形象地称为“三四三”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工作机制逐渐成型。  先看第一个“三”。如何保障农业社会化服务持续高质量推进?宣汉首先考虑的是建立起以“县农业社会化服务中心、乡镇(街道)农业社会化服务站、村(社区)农业社会化服务协办员”为上下层级的县乡村三级服务体系,并形成有机构、有阵地、有人员、有平台、有经费的实质化运作态势,以确保农业社会化服务实现全时段、全链条、全域覆盖的工作格局。  再看“四”。当前,宣汉一共有142家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为确保这支农业生产主力军持续保持战斗力,宣汉为其量身定制了作业奖励、政策激励、考核激励以及人才培养四项保障措施。  激励,拿出真金白银。宣汉明确,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只要完成服务1000亩以上面积的耕地,便可获得最低10元的亩均激励资金,服务面积若超过10000亩,亩均激励资金可提升到40元。在购买农机和贷款等方面,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还可享受购机奖励和贷款贴息。对部分优秀的农业社会化组织,宣汉还提供优先使用闲置资产、优先实施服务项目等支持。  另一个“三”也十分重要。宣汉出台了关于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操作要求及收费的指导意见,规范行业市场标准。对水稻、玉米、油菜等主要农作物,详细规定其接受机耕、机播、机防、机收、机烘、施(追)肥、秸秆粉碎还田等不同环节的社会化组织服务收费清单。  对积极参与全程社会化服务的监测户、规模经营达100亩的种粮大户(主体)、连片治理撂荒耕地且规模经营50亩以上的村集体经济组织,宣汉分别按其全程社会化服务费用的50%、20%、20%予以财政补贴。同时,宣汉还搭建起农业社会化服务平台,农户可以通过农事需求线上下单,在家即可方便对接农业社会化服务机构。活力迸发 打造更高水平的“巴山粮仓”  加快探路农业社会化服务,越来越多鲜活的案例在宣汉落地生根、迸发活力。  在宣汉县天生镇新芽村,宣汉县丰源硕农机家庭农场负责人向森林及其团队作为村里的“土地管家”,按照“托管自愿、有偿服务、利益共享”原则,全托管土地500余亩、半托管土地3000亩,为村民提供耕、种、收、管、售“一条龙”全程托管服务或“菜单式”半程托管服务。  “以前村里的田地东一块、西一块,不成规模,效益低。”向森林说,合作社以土地大托管的模式介入后,统一采购农资,统一管理生产,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土地耕种经营有了更多的可能”。  在鸭池村,全村500余亩土地选择全托模式,2000余亩土地选择半托模式。对于全托部分田块,鸭池村约定收获按照“137”模式进行分配,村集体在稻鱼产值中提取1%,其余99%的稻鱼收益和全部水稻收益,由农户和合作社按比例分配。  “稻鱼每斤可卖到10元,大米每斤可卖到6至8元,村民、村集体、合作社三方都有收益。”鸭池村发生的变化,让村党委书记冯涌十分高兴,“同一片土地,种地的思路一变,一切就跟着变了”。  加快“田园新景、巴山粮仓”建设,推进全县农业社会化服务,宣汉还有更多土地上的实践探索在进行。  在宣汉县君塘镇万古村,多辆红色的拖拉机开展旱地作业。定睛一看,拖拉机上无人驾驶。  “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拖拉机实现了无人驾驶,我们有信心托管好更大面积的土地。”走进大渔池村的宣汉县丰收农机专业合作社,合作社负责人兴奋地介绍藏在农机里的“黑科技”。  为农业社会化服务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宣汉持续强化与高校、科研院所等的合作,运用北斗卫星导航技术,无人拖拉机作业、无人插秧机插秧、智能移动式提灌抽水等农业新技术得以大量采用,农业生产机械化、信息化水平持续提升。  同时,宣汉还向广大农资企业、农业科技公司、互联网平台等各类涉农组织抛出“橄榄枝”,引导他们运用“农资+服务”“科技+服务”“互联网+服务”等方式,积极向农业服务业拓展,开展更具科技含量的农资供应、技术集成、农机作业、线上线下对接等综合农事服务。  宣汉县委主要负责人介绍,宣汉通过创新探索“三四三”机制,有效破解了当地粮食生产面临的共性问题,找到了盆周山区推动粮食规模化生产、宜机化作业、集约化经营的“答案”。聚焦稳定扩大粮食生产面积和提升粮食产量,奋力打造“田园新景、巴山粮仓”,宣汉正以昂扬的姿态踔厉奋发、勇毅前行!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3-06-12
四川农村日报讯 张平 漆楚良 文/图  “ 突 突 —— 突 突——”5月20日,来到宣汉县天生镇新芽村,只见宣汉县丰源硕农机家庭农场负责人向森林驾着一台大型耕田机,在水田里来回穿梭,帮助村民熊国刚进行耕种托管服务。泥块在水里翻滚游动,荡起层层涟漪,呈现出一派繁忙的劳作景象。  提起“土地托管”的事情,向森林滔滔不绝地说,按照“托管自愿、有偿服务、利益共享”的原则,提供耕、种、收、管、售“一条龙”全程托管服务或“菜单式”半程托管服务,破解农民“打工顾不上种地、种地又耽误赚钱”的难题。目前,他在新芽村全托管土地500余亩、半托管土地3000亩,成了村民眼里的“田管家”。  近年来,宣汉县坚定不移实施“农业兴县”战略,采取园区化、设施化、融合化、绿色化、数字化“五化”新举措,积极创建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奋力打造“田园新景、巴山粮仓”振兴标地,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为全力冲刺全国“百强县”、勇当达州振兴“主力军”奠定坚实基础。谋“策”略 闯出农业发展“新路子”走进宣汉县胡家优质粮油现代农业园区,只见稻田一侧,有一条“L”形水沟。“我们积极推行‘稻鱼+’综合种养模式,稻田里种水稻,水沟里养着鲤鱼等品种多样的鱼儿,还在水田里错时发展鸭儿,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收入,预计今年的收入将突破20万元。”胡家镇鸭池村党支部书记冯涌乐呵呵地说。  “我们不打农药,化肥也用得少。”宣汉县袁军种植家庭农场负责人袁军说,鱼的排泄物可以作为天然肥料。为了鱼的安全,防治稻田病虫害会采用太阳能杀虫灯、性诱剂等物理和生物手段,实现生态与经济发展“双赢”。  通过“稻鱼+”综合种养,让一田两收甚至三收,在保证土壤生态平衡的情况下,使单位面积土地的产量、产值更大化。“过去,我们只卖稻谷,亩产500公斤,按3元/公斤算,每亩产值1500元。现在,我们加工成大米,还注册了‘鸭池稻鱼香’品牌,大米可卖到10元/公斤以上,按亩产稻谷450公斤、能生产大米270公斤算,产值可达2700元;每亩至少可产鱼150公斤,按20元/公斤算,仅鱼收入有3000元。”袁军掐指算了一笔账,现在每亩大米和稻鱼的综合产值是 5700元,亩产值是过去的3.8倍。  在宣汉县第十四届三次党代会上,该县提出“农业兴县”战略,积极探索盆周山区现代农业发展之路,着力打造“128”现代农业园区,创新“农业+”新模式,培育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争创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闯出农业发展“新路子”。  “大礼包不断,丰产又增收。”宣汉县农业农村局种植业与农业肥料股负责人陈曦说,宣汉县强化农民种粮收益保障,完善稻谷补贴、规模经营种粮补贴、农机购置累加补贴、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补贴等政策,推动三大主粮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实现全覆盖,确保今年粮食产量达62万吨。夯“地”基 筑牢农业安全“新底子”  “田成方,大农机来回跑;渠相通,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让咱种粮人底气十足。”宣汉县君塘镇副镇长唐醒说,宣汉立足山区实际,探索创新“长藤结瓜”模式建设高标准农田,着力提升耕地质量,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  目前,该县已累计建成“旱涝保收、宜机作业”高标准农田总面积55.06万亩(国土三调数据套合),配套田间存贮池7.1万立方米、田间管网18.94万米,建设农村机电提灌站286个。  “以前到处坡坡坎坎,农机打个弯弯都难。现在改造成高标准农田,浇地容易了,机械化作业成本下降了一大截噢!”宣汉县君塘镇种粮大户桂成林说,他家流转土地180余亩,通过油菜、水稻轮种,效益大幅提升。  近年来,宣汉县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决守住耕地保护红线、粮食安全底线,严格落实“田长制”,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基本农田“非粮化”,夯实农业发展“地”基,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筑牢农业安全“新底子”。  建良田,更要保护良田。该县坚决落实“长牙齿”的耕地保护措施,建立县乡村“三级”田长制,开展耕地保护专项督查整治行动,确保良田姓粮、农田姓农,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提“技”能 结出农业生产“新果子”  “我县引进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利用无人拖拉机耕田,操作更加轻松,搞农业更有信心、更有奔头……”走进位于君塘镇大渔池村的宣汉县丰收农机专业合作社,大渔池村党总支部书记陈勇刚信心满满。  据宣汉县农业机械化推广站站长程维森介绍,该县为抓好农机设备设施智能化、信息化建设,与中国农业大学、北京金色大田科技有限公司强强合作,通过社会化服务网络平台,利用耕、种、防、收等农业机械链接北斗终端网络,大力推广无人拖拉机耕田、无人插秧机插秧、无人机植保防虫、无人收获机收割、智能移动式提灌抽水等信息化技术,不断提升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  据统计,该县已有25台农业机械使用、连接了金色大田科技公司终端网络,通过每天各种无人操作机械的使用,可节约操作机手工资至少5000元,全县农机专合社一年可节约农机手工资上百万元。  近年来,宣汉县充分发挥在装备制造和数字经济领域优势,为农业生产插上“科技翅膀”,结出农业生产“新果子”。一方面,依托农机装备创建农事服务中心,开展盆周山区新机具研发推广,提升全县农机化水平;另一方面,充分运用县域智慧农业大数据平台,构建“空天地”立体监测体系。  “我们通过园区化、设施化、融合化、绿色化、数字化‘五化’推动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工作,以‘园区化’为核心和载体,以‘设施化、融合化、绿色化、数字化’为内容和手段。”宣汉县农业农村局局长李海达说,该县建立了以肉牛和粮油为核心,以牛、药、果、茶、菌等优势特色产业为主导的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体系。  目前,该县已成功创建省、市、县级现代农业园区15个,共规划园区23个。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06-12
四川农村日报讯 白水  达州,地处北纬30°的大巴山腹地,全域山清水秀,是公认的农产品优势生产带。在这片绿色生态的土地上,孕育出了旧院黑鸡、蜀宣花牛、灯影牛肉、渠县黄花、大竹醪糟等一大批驰名中外的优质特色农产品。  为有效整合全市农业品牌资源,快速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巴山食荟”应运而生。“巴山食荟”高擎达州市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旗帜,高唱“游水墨达州,品巴山食荟”壮歌,将一个个农业龙头企业、一个个优质特色农产品推向更为广阔的市场。采摘渠县黄花。政府主导树农产品公共形象  近3年来,在达州市大大小小的公交站台、成都市的一些地铁线路、双流国际机场,人们不难瞧见朗朗上口的“游水墨达州,品巴山食荟”推介语,让人很容易就记住达州市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巴山食荟”,从而认准“巴山食荟”品牌,放心购买品鉴达州一系列优质特色农产品。  达州山清水秀,生态条件得天独厚,历来就是盛产优质特色农产品的宝库。特别是近年来,达州市紧紧围绕“建设大园区、培育大企业、塑造大品牌”的发展思路,聚焦粮油、畜禽、水产、茶果等主导产业,统筹推进农业品牌培育,形成了灯影牛肉、大竹白茶、飘香猪等产品品牌495个。  然而,长期以来,达州市农产品品牌对外缺乏统一的公共形象,营销宣传力度不够,再加上大部分产业抗风险能力弱、体量规模小等客观问题,致使达州农产品品牌难以实现跨越式发展。为此,“巴山食荟”应运而生。  达州市农业农村局农产品质量监管与品牌培育科科长王一芃说:“自2015年开始,达州市就面向全社会征集LOGO,启动了‘巴山食荟’申请注册工作。2020年8月,‘巴山食荟’在国家知识产权局成功注册;2020年12月31日,达州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巴山食荟’正式对外发布。从此有效整合达州市农业品牌资源,提升达州市优质特色农产品知名度、美誉度,提高议价能力,扩大销售市场。”  王一芃介绍,为开启“品牌强农、品质兴农”新篇章,达州市委、市政府成立了品牌建设工作专班,确定“部门+协会+公司”的运营模式,相继出台《专题研究“巴山食荟”区域公用品牌运营管理工作的会议纪要》《达州市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巴山食荟”培育行动方案》《农文旅融合发展方案》等多个文件,明确达州市供销合作社为“巴山食荟”运营主体。达州市供销合作社成立了巴山食荟科技有限公司专门负责品牌运营,引领授权企业、中小农户对接大市场,维护“巴山食荟”区域公用品牌的公益性、普惠性。此外,在公交车、出租车、火车站、机场等投放广告,“巴山食荟”作为生态、富硒、传承、融合、安全的象征逐渐深入人心。  据悉,凡具备“巴山食荟”品牌协会会员资格、产品产地在达州且主要原料来源于达州、无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等条件的达州境内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社会团体和个体工商户,均可申请使用“巴山食荟”标识。“巴山食荟”商标持有人、达州市经济作物技术推广站委托达州市巴山食荟品牌发展协会共同对“巴山食荟”标识的使用进行监督、管理和保护。品牌展示。用标企业得到实实在在好处  短短两年多时间,“巴山食荟”用标企业已达到160家。  “我公司今年1月1日在城里开设了达州首家基地直供货源超市,腌腊制品都使用了‘巴山食荟’标识,到现在销售额就已超出了公司前3年腌腊制品的销售总额!”5月31日,四川天王牧业有限公司食品板块经理魏云川说,“我认为‘巴山食荟’对我们有三大好处:一是产品提升了一个档次,二是让以前从未接受过我们产品的市民认识到并购买了我们的产品,三是借助‘巴山食荟’及巴山食荟品牌发展协会平台,我们对外有了更多参展机会。”  渠县的四川省宕府王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是“巴山食荟”的首批用标企业。公司销售经理陈莹说:“‘巴山食荟’在我们企业的效果现已凸显出来。去年,我们黄花、呷酒、饭菜香的销售额就达13.8亿元,比2021年增加2亿多元。通过‘巴山食荟’这个平台,我们大搞展销活动,现在对黄花、高粱、萝卜、青菜头的需求比过去增加了百分之二三十,直接带动2万余户农户增收。今年,我们还与渠县瑯玡镇签订了500余亩高粱种植订单,公司提供种子和技术,农户和合作社种出的高粱有多少收多少!”  “全县‘巴山食荟’的用标企业已有四川省宕府王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四川省天渠盐化有限公司等24家企业,涉及水果、黄花、大米、食用盐、食用醋等产品。”渠县农业农村局农产品质量监管与品牌培育股股长杨红波说,“我们的感受是,‘巴山食荟’一是在线上的推广力度非常大;二是在线下组织企业参加的各类展销活动对提升企业销量有帮助;三是用标企业通过加盟巴山食荟品牌发展协会,实现了抱团发展,使达州的系列优质特色农产品更加有名气。”  达州市宏隆肉类制品有限公司以生产薄如蝉翼、酥脆可口的灯影牛肉著称。5 月 30日,该公司营销中心副总经理张勇表示,“巴山食荟”关乎整个达州农产品的品牌和形象。公司近两年多来灯影牛肉、猪肉罐头等的销量虽然不及疫情之前,但由于使用了“巴山食荟”,进一步提高了公司知名度并渡过难关。“公司目前在建一个新厂,年内将生产预制菜,我们都要贴‘巴山食荟’标识。”  达州市旭禾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陈兆敏则说,他去年到开江县任市镇规模发展“水稻+小龙虾”种养循环产业,“我的产品没有包装,所以不好申请使用‘巴山食荟’的标识。我打算等有了大米的销售渠道,就做包装卖大米,再申请使用‘巴山食荟’!”  巴山食荟品牌发展协会会长张春雷说:“协会由15家龙头企业带动,现已有160家会员单位,同时,全市还有 5 家‘巴山食荟’运营公司。通过统一打造的展厅、举办线上线下展销活动,扩大了达州特色农产品影响力,实现了一次性可采购齐全达州特色农产品,让消费者买得放心、吃得安全,助力乡村振兴。”  “两年多来,‘巴山食荟’的用标企业大多是加工企业,因为他们的企业都有包装,贴标很方便。而生鲜企业因为没有包装,目前就还没有用标的。下一步我们准备在这一块发力突破。”王一芃说,“今年,‘巴山食荟’的用标企业一直没有新增,我们打算还要精选、淘汰一批,要优中选优、末位淘汰,确保‘巴山食荟’的产品都是好产品。”(达州市农业农村局供图)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06-08
四川农村日报讯 何努 文/图  达州市开江县是四川产粮大县,素有“巴蜀米粮仓”之美誉。近年来,开江坚持以国家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现代农业产业园、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县为抓手,深入推进“鱼米之乡”示范区建设。目前,稻渔园区年产水稻7.95万吨,虾蟹蚌等特色水产570万公斤,实现综合产值50.3亿元,亩产值0.5-1.2万元。开江县“稻田+大闸蟹”生态养殖基地。  为建好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开江以全域园区化理念,按照“一环三区三园五点”,整体规划布局全县32万亩的稻田资源,标准化建成8个稻渔功能区,综合种养面积达到10.6万亩、较2020年增加6万亩,核心区面积达到7.6万亩、较2020年增加5万亩。产业模式由原来的稻渔共生,发展成“稻渔共生+循环种养+水旱轮作”三种模式。  护好“饭碗田”,放大“粮袋子”。开江在做强现代农业的同时,以“寸土必争”的劲头做大扩播面,抓好耕地保护“存量地”、综合利用“套种地”、整治撂荒“沉睡地”、经果腾退低效地、田边地角“插花地”五地文章。今年以来,开江紧扣稳口粮、稳玉米、扩大豆、扩油料“两稳两扩”目标,围绕2大战区、13个战场、147个阵地,全民动员,挂图作战,全力以赴抓好粮食保卫战,深入实施“百名农技员进万家”行动,全面主推稻-油轮作,麦-玉-豆套作,油菜-马铃薯间作等种植模式,持续升级化肥农药“双减”和绿色生物防控措施。目前,已完成撂荒地整治复耕复种1.19万亩,完成市级下达任务0.8万亩的148%,低效经果林1500亩,房前屋后插花地0.7万亩,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6.6万亩,全县大豆种植达12.9万亩。全县大春粮食播面达72.4万亩,总产突破28.6万吨,晚秋粮食播面达13.8万亩,预计产量达2.7万吨。  2022年,开江大豆种植12.9万亩,大豆最高亩产达到318.3公斤,全县平均亩产109.7公斤,创历史新高,开江获得达州市“大豆高产金奖”。不仅是大豆喜获丰收年,水稻生产也再创佳绩,面积扩种 500 亩,总产达到13.385万吨,增长1.35%。  从“稻渔之窗”放眼田城大地,“农文旅”快速融合,“工文旅”不断创新,“开字号”全面唱响。开江已培育稻蛙香米、巴蜀香米等有机农产品5个、“三品一标”18个,开江大闸蟹获全国金蟹奖,开江淡水青虾全国首创,开江冰镇小龙虾名扬川渝,入驻重庆三亚湾、成都海吉星等市场,进入盒马鲜生、京东京品源等平台,“开江田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大幅提升。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06-08
四川农村日报讯 杨东  5月31日,在渠县有庆镇粮油现代农业园区,一片片绿油油的秧苗长势喜人。“全县水稻栽种面积达62万亩,实现了满栽满种,为水稻丰收打下了良好基础。”渠县农业农村局粮油股负责人王卫兵看着长势喜人的水稻,信心满满。渠县中滩镇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示范点。  作为农业大县,渠县坚决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粮食产能稳定向好发展。2022年,渠县粮食总产量首次突破70万吨,实现十六连增。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22万亩,总量居全省第一。渠县先后被评为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国家粮食生产先进县、四川省乡村振兴成效显著县……宕渠农田美如画,大地犹如“调色板”。  保住耕地就是保住粮食存量。渠县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控“非粮化”,严格落实“田长制”,整治撂荒地11.2万亩,启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三年大会战”,全面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力争5年内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确保粮食播种面积逐年稳步增加。  为守护粮食安全,渠县还抢抓“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机遇,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20万亩,建设粮经复合集中发展区,新建1万亩稻鱼综合种养核心示范区,提质打造1万亩特色水果、1万亩优质黄花基地,建设年产70万吨优质粮油“巴渠粮仓”,力争总产量实现“十七连增”,争创全省“鱼米之乡”。美丽的渠县乡村。  在扎实推进“藏粮于地”战略的同时,渠县加快“藏粮于技”步伐,持续擦亮“农业大县”金字招牌。按照流域、轴线、园区布局理念,构建“一核六区八支点”,以“绣花”功夫大力发展“2+N”特色农业产业体系,打造1万亩“农高芯谷”水稻育种基地,不断升级壮大26个现代农业园区,逐步形成国、省、市、县现代农业园区梯次发展格局。此外,渠县还培育农产品加工规模以上企业49家,2022年产值75.6亿元。  当前,渠县正紧扣《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行动方案》要求,在全力以赴拼振兴、攻坚提振三农成色、打造强村富民新渠县的大道上,蹄疾步稳、策马扬鞭。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06-08
四川三农新闻网达州讯(通讯员 李彦)近年来,达川区通过不懈努力,建成“堡子—虎让—米城”生猪产业示范带,年可新增生猪产能10万头、新增生猪产值2.5亿元。   (图为:新建成的堡子镇七孔子猪场)达川区“堡子—虎让—米城”生猪产业示范带共在堡子、虎让、米城三个乡镇新建标准化生猪养殖圈舍5万余平方米,建成规模生猪养殖场8个,其中年出栏万头以上规模养猪场3个。该示范带猪场配备了自动环境控制系统、负压通风系统及自动喂料、自动清粪、智能监管等先进设施装备,采用节水、节料、节能生产工艺和综合减臭技术,实现了生猪绿色生态养殖,使该地生猪年出栏量可达15万头以上。图为:堡子镇长垭猪场(达川区霖芯家庭农场)近年来,达川区围绕生猪种业、标准化规模养殖、疫病防控、绿色发展、模式创新等多点发力,做大做强生猪产业。共建成生猪原种猪场1家、一级扩繁场2家、二级扩繁场4家、省级生猪核心育种场1家、省级区域性公猪站1个;新建生猪规模养殖场32家(其中:楼层式养猪场1家),全区生猪规模养殖场累计达167家,建成国家级生猪产能调控基地8个、省级生猪产能调控基地29个;成功创建国家级非洲猪瘟无疫小区1个、伪狂犬无疫病净化场1个、国家级畜禽标准化养殖示范场2家、省级示范场11家、市级示范场39家,建立生态循环农业示范点6个,建成现代化畜禽养殖场47家、A级生猪定点屠宰场1个,全区生猪养殖规模化率达68.32%、标准化养殖率达55.70%,年生猪出栏量达到63万头以上。该生猪产业示范带的建成投产,将进一步提升当地生猪养殖水平,促进农民稳定增收,带动全区生猪产业快速高质量发展。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3-06-06
四川三农新闻网达州讯 为进一步激发科技工作者创新争先热情,增强科技工作者荣誉感、获得感。5月31日,达州市达川区科学技术协会在第七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组织全区优秀科技工作者代表和科协干部职工前往宣汉开展2023年“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主题活动。上午,首先在宣汉仲泰药材有限公司,参观了淫羊藿种植基地、种苗繁育基地和初加工区,了解淫羊藿良种繁育及种植基地建设情况。随后在徐鸭子食品有限公司,参观了生产车间,深入了解了该公司在鸭肉制品研发方面的技术创新和应用实践,以及生产和销售方面的最新进展和成果。最后在龙森中药业有限公司,听取了相关负责人对企业厚朴、木瓜、木香、黄柏、丹参等名贵中药材的种植、病虫害防治以及道地中药材新品种的研发技术。此次调研不仅加深了科技工作者对企业科技创新实践的了解,也让他们更好地认识到企业在产品研发、生产和质量控制方面的具体情况,为下一步的科技服务和支撑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支持。下午,召开了交流座谈会。全区优秀科技工作者代表和达川区科协、宣汉县科协等35人参加交流座谈。活动由达川区科协党组书记、主席张果同志主持,达川区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杨凤,宣汉县科协党组书记、主席吴小秋,副主席覃洁出席会议并讲话。在座谈会上,张果通报了达川区科协一年来的工作情况,对全区广大科技工作者积极投身科技事业、勇于开拓创新表示感谢,并致以节日祝福。杨凤宣读了《关于对杨强等48名优秀科技工作者进行表扬的通报》文件。达川区科协和宣汉县科协领导为20名优秀科技工作者代表颁发了荣誉证书和慰问金。会上周钢、王裕权、杨强、张江等多名科技工作者代表紧扣“点亮精神火炬”主题,围绕助推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结合自身工作,作了交流发言,分享了他们在创新创业、科学普及、乡村振兴、产业项目、学术研究等多方面取得的突出成果和典型经验。在认真听取大家的建议和想法后,张果对科技工作者代表提出了三点希望。一是提高政治站位。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紧跟新时代步伐,大力弘扬创新精神。希望广大科技工作者坚定理想信念,自觉凝聚在党的伟大事业周围,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不负使命,在新时代创新创造中奋斗建功。二是加强自身建设。要主动担当作为,融入发展大局,不断加强学习,提高知识层次、优化知识结构,努力提升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创造更多的科研成果,充分发挥专业技术特长,积极向我区科技事业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三是坚持言传身教。要以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为己任,大力传播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引领社会风尚,凝聚智慧力量,助力达川区高质量发展。与会科技工作者纷纷表示,将以此次研讨活动为契机,在科技战线上奋发有为,为科技创新增光添彩。张果表示,科协将继续为科技工作者提供服务,充分利用“天府科技云”平台,创新服务方式,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科技所能所需的对接,同广大科技工作者一道,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昂扬的状态,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奋力谱写达川区科技创新发展的新篇章。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3-06-05
四川农村日报讯 陈阵锋 特约通讯员 程一凡  5月27日上午,雨过天晴,在川东铜锣山腹地,海拔近千米的大竹县团坝镇白茶村,漫山的茶树在雨后阳光照耀下,更显郁郁葱葱,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浙江的安吉白茶驰名全国,处于同一纬度的家乡——大竹县是否也能培育出优质的白茶呢?”2009年,在浙江务工的廖红军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将2000株安吉白茶种苗带到大竹县团坝镇的高山上。14年间,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团坝镇的白茶从山腰“长”到了山顶。如今,大竹县以团坝镇为核心,辐射13个乡镇15个村,种植白茶共8万余亩,其中盛产面积5万亩,年产干茶700余吨,总产值超20亿元。今年3月,大竹县团坝镇以白茶产业成功入选第十二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  白茶如何从“他乡客”成长为大竹县特色产业“五张名片”之一,成为当地群众致富奔康的“黄金叶”?5月27日,笔者走进大竹县团坝镇,探寻白茶产业的发展脉络。大竹县团坝镇白茶村云峰茶谷白茶基地。 王巍 摄“东茶西引”安吉白茶大竹“安家落户”  “大竹人爱茶,追溯起来已有 1700 多年的种茶史了。以前是绿茶,现在则是白茶。”大竹县茶叶(白茶)产业发展中心主任王飞介绍,“大竹的气候、土壤、海拔、生态条件以及成熟的种植管理技术极适宜发展白茶。”  白茶种植在大竹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2011年,大竹县从浙江省安吉县大规模引进白茶。但在产业发展初期,白茶仍然面临系列问题,比如:土地流转不足、人力配备不够、基础建设落后、设施设备紧缺、销路不畅等。  当地党委、政府详细了解情况后,创新提出“党建引领、产村结合、助力扶贫、助推乡村振兴”发展目标和“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新型产业化发展模式,当地农户纷纷加入到白茶产业发展中来。  通过区域带动,越来越多当地人愿意种茶;产业优势聚集,越来越多浙江茶商愿意到团坝镇收茶。团坝白茶发展模式可总结为“四带三供”,即大竹本地人和浙商们联手发展,浙商们带资金、带技术、带人才、带市场,大竹供土地、供劳动力、供基础设施配套。通过这种模式快速推进大竹白茶产业的发展。  从“他乡客”到本地产业支柱,近年来,大竹县不断推广复制“团坝经 验 ”,带 动 全 县 约3000户群众种植白茶3万亩,通过土地流转服务、发展白茶产业、财政补贴资金量化股权分红等方式,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约210万元。擦亮名片做大做强金字招牌  “以前凭着大竹白茶过硬的品质,很多茶企都是以‘借船出海’的方式出售。现在我们希望有自己的金字招牌。”王飞说,近年来,大竹先后创立了巴蜀玉叶、国礼等10余个大竹白茶品牌,“大竹白茶”已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  为了深耕大竹白茶品牌,白茶产业一改原来的各自为战、粗放发展的旧模式,走向携手并进、品牌整合的新路子。2020年,大竹白茶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定;2021年11月,完成国家区域公共品牌商标注册,注册子商标10个,其中“国礼”多次荣获“中茶杯”茶王奖;2018年—2021年,连续4年在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上荣获金奖。  未来五年,大竹县委、县政府将以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建设“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为契机,积极打造大竹白茶产业川渝合作特色高效农业带,做大做强“大竹白茶”区域公共品牌,着力打造四川省大竹白茶现代农业园区,力争全县白茶总面积达15万亩、实现产值50亿元。茶旅融合“一片叶子”带来新风景  “谁惹心弦舞翠微,翩翩如蝶共茶飞。”云烟氤氲,笼罩着大竹县团坝镇白茶村的云峰茶谷,从高空俯瞰,翠绿的茶树如荡漾的波纹,一圈圈从山顶蔓延至山脚,令人流连忘返。  “在云峰茶谷的建设中,我们把周边闲置的民居充分整合利用起来,打造休闲民宿和文体设施,实现了园区发展和村民收益的‘双赢’。”大竹县白茶产业协会党委书记廖红军介绍。  针对自身特色,大竹县明确了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思路,把白茶作为全县五大特色农业产业之一,大力实施“科技兴茶、品牌立茶、文化强茶”战略,推进茶经济与生态文旅互融共进、协调发展,确立了“一核、三线”规模发展大竹白茶的思路,即以团坝镇白茶基地为白茶发展主核心区,打造铜锣山、云雾山、明月山三条白茶产业示范线,大力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走“精品白茶”之路,做好白茶产业“外延扩张”与“内涵提升”两篇文章。截至目前,团坝镇云峰茶谷已成功建成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在过去七届“喊山开茶”文化节活动中,累计接待游客22万人次,旅游收入超过3500万元。名品推荐官大竹县团坝镇党委书记王栋:  “近年来,团坝镇以品质提升、品牌建设和融合发展为‘三驾马车’,全力推进白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白茶不仅成为团坝群众增收致富的‘靠山’,也成为全县特色产业一张闪亮名片。大竹白茶深受全国各地‘茶友’青睐,云峰茶谷成为川渝休闲旅游的‘网红打卡地’。目前,我们正在进行白茶核心园区内部升级打造,争创4A级景区。欢迎各地朋友到团坝做客,游云峰茶谷、品大竹白茶、享畅快人生。”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05-30
小满过后,麦熟粒饱,沃野染金色。连日来,达州市通川区抢抓时节,开镰收割小麦,为全年粮食增产增收奠定坚实基础。在通川区碑庙镇锣鼓村小麦示范片,130亩小麦绵延成一片金色的麦浪,饱满的麦穗压弯了麦茎,经历了冬的蛰伏、春的迸发,这片小麦绽放出成熟的金黄,收割机正穿梭其间,一排排麦穗被卷入机器中,在收割小麦的同时,将秸秆粉碎还田,实现了高效环保收割。“目前已收割20余亩,我们正组织人力和机械,抢晴天、抢雨隙,加紧收割小麦,为下一季大豆种植作准备,确保不误农时、不误时节。”达州香里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刘毅说道。 眼下,梓桐镇吕城村达州市吕城原始生态农牧专业合作社的200余亩小麦也迎来收获期,田间地头,麦浪滚滚,村民忙碌的身影与金色的麦田构成了一幅丰收画卷。去年以来,合作社利用中药材基地空闲田土种植小麦,助力粮食生产扩面、增产、提能。“今年我们合作社小麦产量预计在9万斤左右,通过间作的模式,不仅有中药材的收入,还确保了粮食产量只增不减,实现了土地效益的最大化。”达州市吕城原始生态农牧专业合作社业主朱怀阳说道。夏粮丰收对全年粮食增产增收至关重要。去年以来,通川区全面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切实夯实粮食安全责任,围绕“稳面积、增产量、提质量”目标,通过基地示范、大户带动,不断挖潜扩面,发展优质小麦1.2万亩,大力推广绿色高质高效技术,提升小麦科学化、规模化种植水平。与此同时,通川区围绕抢耕、抢种、抢收等环节,强化技术指导和服务保障,着力提升小麦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促进小麦生产提质增效。 截至目前,通川区小麦收割进度已过半,预计5月底将全面抢收结束。 (供稿:通川区融媒体中心 周丽清)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3-05-29
四川农村日报讯 漆楚良 特约通讯员 张平  小春粮油作物开镰收割,一派丰收的景象;大春水稻陆续栽插,插秧机田间穿梭;玉米幼苗翻绿浪,随处可见喷灌、施肥、除草等劳动场景……5月22日,在宣汉随处可见生动的抢收、抢种、抢管农业生产画面,绿浪翻滚,田野欢歌。插秧现场抢收收获“新成果”  家住天生镇新芽村的村民王元波,家种油菜50余亩,交付宣汉县丰源硕农机家庭农场负责人向森林托管,正在采取机械化收割油菜。“每逢‘双抢’季节,我们都要先把油菜等成熟的庄稼收完,万一碰到天气不好,粮食就会烂在地里,那多可惜呀!”  近年来,宣汉县不断强化粮油生产示范片建设,采取适期早育、规范早栽、科学早管的措施,通过品种选优、土地治理、扩种扩面、技术指导等方式,实现油菜生产机械化、专业化、规模化,确保油菜增产增收。  目前,该县48.94万亩油菜、2.55万亩小麦、20.7万亩春马铃薯,3.4万亩杂豆(豌、胡豆)喜获丰收。其中,油菜预计总产量达9.5万吨,产值可达6.7亿元。抢种种出“新希望”  “哒哒哒哒……”走进君塘镇大渔池村,一台插秧机在种植大户桂刚的秧田里奔驰,一排排嫩绿的秧苗整齐划一地栽插到田里,为原本光秃秃的水田铺上了一层淡淡的新绿。  君塘镇的桂刚,采用“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农业生产模式,通过土地流转,现已发展水稻1000亩。目前,桂刚使用插秧机已经栽秧600多亩。“这水稻机械插秧省工又省力,一亩田10多分钟就搞定了。”桂刚告诉笔者,“与人工插秧比,机插秧精准,插秧质量好,株距、行距均匀;加上机插秧使用旱育秧苗,栽插后成活率高,分蘖性强,有效穗多,每亩可增产50公斤左右。”  近年来,该县围绕水稻、玉米、油菜等主要粮油作物“耕、种、防、收、烘”等关键环节,制定《宣汉县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开展主要粮油作物社会化服务收费指导意见》,明确了服务组织、服务对象、服务范围、服务标准、收费标准,激励社会化服务组织开展单环节、多环节农机作业服务。  目前,该县已栽种水稻35.7万亩、玉米35.5万亩、高粱1.1万亩、春大豆2.9万亩、杂豆0.4万亩、红薯3.1万亩,种下了农民“新希望”。抢管管出“新效益”  “我村提灌站出现故障,无法正常使用,请你帮忙修一下!”普光镇玛瑙村村民一个求助电话打来,宣汉县农业机械化推广站迅速安排专业技术人员,及时赶到事故现场,通过检查发现这个提灌站引水出现漏气,通过维修,确保了该村100余户农民的300亩农田灌溉。  为扎实抓好保水工作,该县每年积极组织技术人员对提灌站运行情况进行全面排查,对设备陈旧老化、带病运行的提灌站进行维修改造,加大对提灌站的日常维护和管理,推进农村机电提灌站建设,不断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抗灾减灾能力,为粮食丰收打下坚实基础。  近年来,该县大力推进农村机电提灌站、机耕道、农机库房、宜机化田地整治等农机化基础设施建设,全力保障“双抢”工作,打通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目前,该县农村机电提灌站增至288座,辐射灌溉面积达20万亩;建成农机库房11座、农田宜机改造5300亩,推动现代农业加快发展,促进粮食增产增收。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05-29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