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乡村广阔天地,大有作为。近年来,宜宾高县胜天镇以“统一流转、统一整理、统一招商”方式,盘活土地资源,同时创新“村集体经济组织+公司+农户”模式,引进新型农村经营主体——凤栖谷农业文创体验园,不仅为乡村带来了人气,也带动了当地其他产业的发展。凤栖谷农业供图凤栖谷农业文创体验园,由一群拥有田园梦想的“90后”年轻人所创造、经营,该体验园紧邻4A级自然风景区——高县胜天红岩山景区。园区占地400余亩,主要以粮油种植为基础,发展二产农作物加工、销售,在保证粮油种植的基础上,向三产进行发展,建设有林下养殖区、共享菜园、萌宠隧道、户外露营、田园餐饮、七彩果蔬廊、飞屋环游记等数20个体验项目,可满足室内餐饮、教学等。目前,胜天镇以凤栖谷农业文创体验园为核心,打造现代粮油基地,辐射带动周边农户种植油菜超过5000亩,通过发展农业观光旅游,走出了“农旅结合、以农促旅、以旅兴农”的现代农业发展新路径,实现了“农文旅融合、产景村一体”发展,更好地带动群众增收,促进乡村振兴。(高县胜天镇供稿)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3-12-11
(罗顺 记者 王培哲)12月7日,宜宾市筠连县巡司镇银星村,宜宾醒世茶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陈蓉一早来到红茶精制加工车间、新茶饮原料加工车间施工现场,查看进度。这两个加工车间投产后,将给公司带来超10万斤干茶的深加工能力,“因为高度自动化,维护两个车间用不到10人。”陈蓉说。  车间的前身,是1951年中茶公司在筠连设立的红茶技术推广站。那一年,站长戴心镛在筠连县城天上宫首次演绎红茶制作,川红工夫由此诞生。1956年,四川省筠连茶厂建成。1985年,川红工夫走出国门,获得第24届世界食品博览会金奖。  2000年,在筠连长大、长期在江浙从事纺织贸易的陈蓉看到县政府的招商推介,决定回乡做大川红工夫,专注红茶生产。“彼时市场需求发生转变,国内红茶消费兴起。经过技术团队和市场团队综合分析,我们认为红茶产业有潜力。”陈蓉回忆,当时现实也很“骨感”——由于缺乏本地龙头品牌,本地茶企失去了提高附加值的主动权。  农业农村厅首席茶艺师段新友也表示,川红工夫曾面临名声在外但缺乏品牌的尴尬,大部分茶叶作为原料输出,被包装成其他品牌。在国内滇红、祁红、闽红竞相发力的环境下,川红迫切需要一场“突围”。  利用川红工夫历史文化基础,以醒世茶业为代表的筠连本地茶企决定首先打出特色品牌。一方面针对消费者打出覆盖各类消费群体的红茶品牌,塑造川茶新名片。另一方面对外销售茶叶初加工产品,对接饮料制造企业和线下奶茶门店,瞄准新中式茶饮,把产品卖到街头巷尾和海外市场。  以醒世茶业为例,2009年推出“黄金白露”这一主打品牌后,公司又陆续针对细分市场推出“醒世的茶”和花式红茶,分别面向大众消费群体和女性群体。今年以来,公司还与浙茶集团牵手,达成合作,并将橄榄枝伸向大众覆盖面更广的饮料公司和奶茶连锁门店,供给原料、共建实验室等一系列合作已提上日程。  “消费者业务方面,我们的培育目标很明确,就是要打造红茶领域的竹叶青、四川茶叶的第二张名片。”筠连县茶叶(红茶)产业专班组长雷敏说,筠连支持茶企增强供应和包装能力,提高在商用市场的支配地位。  突围的底气,更多来自茶园。位于筠连川红特色小镇核心区的银星村是“亿元村”,2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分布有2.2万亩茶园、13家优质茶叶加工企业。目前,全村茶叶综合产值已达6.56亿元。  底气要足,少不了多产业支撑。茶企不断扩大加工能力的同时,银星村也在依靠茶园谋划农文旅产业转型升级。12月8日,在银星村的八一茶山上远眺,山下的红茶产业园初具规模。近处的骑行道,已投入使用;远处的民宿项目,正在热火朝天地建设中。  围绕红茶生产加工,银星村红茶产业园还推出沉浸式体验,带动乡村产业振兴,扩大产业基础。“以前游客来了都没有落脚的地方,可惜了这么美的茶园。”雷敏说,为解决这一难题,红茶产业园将融合发展的两大核心确定为川红工夫—筠连红茶综合服务中心茶艺楼和筠连红茶茶里民宿,分别是游客来到产业园的第一站和歇脚处。  龙头企业打响品牌,红茶产业园拓宽经营模式,筠连县围绕红茶产业做好三产融合发展的思路逐渐清晰,随之带来一系列变化。“茶叶产量高了,红茶也更好喝了,茶园用上了智慧化、无公害防治系统,茶叶的销路也越来越广。”筠连县茶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李均说,这些变化得益于筠连县与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等科研单位合作,建设红茶研发平台,改良红茶品种,配套建设红茶质检中心和研发平台。  未来可期。红茶产业园建成投运后,银星村干茶生产能力预计突破2500吨,提供茶叶种植、加工、茶艺、餐饮等多种就业岗位。  段新友说,以筠连县为代表的川红工夫主产区,正在快速提升种植效率、管理能力和加工水平。下一步,农业农村厅将继续支持四川工夫红茶产区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做大川红品牌,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加强专用品种选育,开发一批特色产品。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3-12-11
(四川农村日报讯 陈冬梅)近年来,屏山县锦屏镇充分发挥党组织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聚沙成塔、汇点成面,广泛动员凝聚党员群众,以共治促共享。  网格管理。健全组织体系,建立“1+N”社情民意直通快办机制,通过线上、线下高度融合,推动公共服务向村级网格下沉,围绕群众急难愁盼、公共安全、产业发展等现实问题,“接诉即办、未诉先办”,让先锋模范作用在群众身边持续彰显。  三治融合。健全“一约五会”群众自治组织制度,有效引导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培养法律明白人、设立调解委员、推进“一村一辅警”机制,宣讲法律知识,引导广大村民增强法治意识;树立良好文明乡风,开展道德模范评选活动,抵制大操大办、薄养厚葬,引导群众养成积极向上、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精准服务。聚焦群众关切,重点关注“一老一幼”、低保户、特困户、监测户、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积极推进养老综合服务体优化升级,提升服务能力,落实一户一策、就业帮扶、产业扶持、托养照护等具体措施,真正实现乡村治理在“网”中提速、精准服务在“格”中提效,切实构建共治共享治理新格局。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12-08
(四川农村日报讯 蒋雪梅 文/图)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眼下,正是柑橘成熟的季节。宜宾市翠屏区思坡镇临江村千余亩柑橘进入“甜蜜期”,金灿灿的硕果挂满了枝头,也鼓足了当地村民的“钱袋子”。  12月5日,走进临江村柑橘基地,成片的果林随着山势错落分布,黄橙相间的柑橘,三个一簇、五个一串,挂满枝头,散发出阵阵诱人的橘香。林间的果农们正忙着采摘、入篓、装运……村民正在采摘柑橘。  “今年全村柑橘种植面积约为1500亩,产量预计破千万斤,总收入能达到1800万元左右。”柑橘地里,临江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廖强吉捧着一串串的“金疙瘩”笑着说,今年种植品种有10余种,目前脐橙正在上市,至明年1月份,大量的血橙、椪柑、耙耙柑也会陆续上市。  “我们村的柑橘全是施的农家有机肥,甜度能达到13度左右……”果林一旁,返乡青年李萍正在进行直播带货,没过一会儿,直播间就收获了10余张订单。“我从游戏主播转型为农产品带货人。直播带货能销售自家农场的水果,还能帮助周边的农户打开柑橘销路。”李萍说。  在临江村电商服务站点,陆续有农户运来新鲜柑橘,现场工作人员正在进行分拣、套袋、装箱,准备发往全国各地。“仅仅是今天上午就已经发了200箱左右的柑橘订单。”廖强吉介绍,柑橘电商销售实现了基地直采、分级筛选、全国包邮,网销价格约为3.5元/斤。  近年来,思坡镇推动柑橘等农特产品搭上电商“顺风车”走出翠屏区,走向全国,“思橙”品牌愈加响亮。下一步,该镇将抓好柑橘的技术培训和田间管理,不断优化柑橘品种,力争将个头大、甜度高、品质优的柑橘推向市场;依托数字平台,打造线上线下融合新零售模式,开通直播渠道,进一步提升村集体收益,真正让小小柑橘成为群众的“致富果”。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12-07
(四川农村日报讯 陈冬梅)近日,笔者走进屏山县锦屏镇万涡村看到,一大片黄澄澄、金灿灿的爱媛、椪柑、耙耙柑果树错落有致地分布于高山峡谷中,为冬日带来一抹鲜活的亮色,为村民们增添了丰收的喜悦。  近年来,锦屏镇坚持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聚焦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扎实推进产业规模化、品牌化、品质化发展,为乡村振兴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  规划引领,广泛凝聚党员干部、农民群众、专家能人以及合作社、社会组织等各方力量,结合资源禀赋,制定“一村一品”产业规划,因地制宜发展柑橘、茵红李、茶叶、竹笋等各种产业;调整结构,按照综合平衡、长短结合、搭配科学的原则,实施种养循环、立体发展、产加销、农文旅等产业布局,实现结构合理、多业并举;建好体系,建立产业集群,打造产业融合园区,创建省级农业产业强镇,通过以“1+1+N”网格体系,即党支部+村集体经济合作联合社+市场主体(村公司、专合社、产业大户)的方式,不断完善全产业链,提升产业组织化程度。  截至目前,该镇已形成了以茵红李为主,以茶叶、柑橘、枇杷等为补充的富农产业17万余亩,实现年销售额近10亿元,带动8000余户农户致富增收。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12-07
(周瑜原 蒋雪梅)“一年好景君需记,最是橙黄橘绿时。”眼下,正是柑橘成熟的季节。宜宾市翠屏区思坡镇临江村千余亩柑橘进入“甜蜜期”,金灿灿的硕果挂满了枝头,也鼓足了当地村民的“钱袋子。”走进临江村柑橘基地,成片的果林随着山势错落分布,黄橙相间的柑橘,三个一簇、五个一串,挂满枝头,散发出阵阵诱人的橘香。林间的果农们正忙采摘、入篓、装运……村民正在果园采摘装框(蒋雪梅 摄)柑橘地里,临江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廖强吉捧着一串串的“金疙瘩”笑着说,今年种植品种有10余种,目前脐橙正在上市,至明年1月份,大量的血橙、椪柑、耙耙柑也会陆续上市。“我们村的柑橘全是农家有机肥,甜度能达到13度左右……”果林一旁,返乡青年李萍正在进行直播带货,没过一会,直播间就收获了十余张订单。“我从游戏主播转型为农产品带货人,直播带货能销售自家农场的水果,还能帮助周边的农户打开柑橘销路。”李萍说。廖强吉介绍,在临江村电商服务站点,陆续有农户运来新鲜柑橘,现场正在进行分拣、套袋、装箱,准备发往全国各地。柑橘电商销售实现了基地直采、分级筛选、全国包邮,网销价格约为3.5元/斤。近年来,思坡镇积极发展电商产业,推动柑橘等农特产品搭上电商“顺风车”走出翠屏区,走向全国,“思橙”品牌愈加响亮。下一步,思坡镇将抓好柑橘的技术培训和田间管理,不断优化柑橘品种,力争将个头大、甜度高、品质优的柑橘推向市场;依托数字平台,打造线上线下融合新零售模式,开通直播渠道,进一步提升村集体收益,真正让小小柑橘成为群众的“致富果”。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3-12-06
 12月5日,2023年文化和旅游产业赋能乡村振兴人才培训班在宜宾市筠连县春风村政学院开班。文化和旅游部产业发展司副司长陈贵贞,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袁艺,宜宾市政府副市长罗春涛,中雅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赵志强,宜宾市委副秘书长、市文广旅游局局长张艳丽出席开班仪式。筠连县委书记石进分段陪同调研。开班仪式上,陈贵贞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去年,文化和旅游部等六部门印发了《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通过人才、资金、项目、用地等一系列政策举措,激发乡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发挥文化和旅游产业对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带动作用。陈贵贞强调:一是要把乡村文化资源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结合起来,激活优秀乡土文化。要提高对继承和保护优秀传统乡土文化的重视程度。要持续推进优秀传统乡土文化创新发展。要合理利用好乡村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坚持系统观念,合理规划产业发展空间布局。要辩证对待优秀传统乡土文化,坚持守正创新,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推动优秀传统乡村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丰富表现形式,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引领乡村风尚向上向美向善,使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更加强劲,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二是要把文旅产业多元发展和不同产业深度融合结合起来,打造地方特色鲜明的文旅业态。要深入挖掘各地文化资源,将文化精神、人文情怀融入乡村旅游之中,为乡村特色旅游注入精神力量,构建“千村千貌”“一村一品”的乡村特色旅游模式,实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的有效传承与创新发展。要引导创意设计服务向农产品经营、乡村建设赋能,鼓励数字文化企业创作传播乡村数字文化产品。要强化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将中国广袤的乡村大地作为我们生生不息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动的传播地和体验地。三是要把文化人才本土培育和外来引进结合起来,壮大乡村文化产业人才队伍。要利用好乡村现有人才,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加强对乡村本土文化人才的培育和支持,发挥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产业带头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工艺美术师、民间艺人等领头作用,切实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维护农民根本利益、促进农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加强外部人才的引进,积极探索文化产业特派员制度,通过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职业学校以及文旅企业的合作,引导相关人士深入乡村对接帮扶和投资兴业,保证高素质文旅人才的储备与供给,实现乡村振兴人才既能“立得住”又能“引进来”,共同推进乡土文化资源开发。开班仪式上,袁艺代表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向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训学员表示热烈的欢迎,向文化和旅游部特别是产业发展司长期以来对四川文化旅游工作的关心和帮助表示衷心的感谢。袁艺指出:长期以来,四川高度重视乡村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大力发展具有“川派”特色的文化和旅游产业,加快建设文化强省、旅游强省。四川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建设一批四川省文化产业特色乡镇、文化产业特色村,促进乡村特色文化资源、传统工艺技艺与创意设计、现代科技、时代元素相结合”工作目标,大力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促进要素更多向乡村流动,更好的推动了乡村地区文旅融合发展。下一步,四川将统筹优秀传统乡土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充分发挥文化和旅游赋能作用,推动文化产业人才、资金、项目、消费下乡,促进创意、设计、音乐、美术、动漫、科技等融入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挖掘提升乡村人文价值,增强乡村审美韵味,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努力为文旅产业发展探索更多四川思路和做法,为全国文化和旅游产业进步做出更多四川贡献。开班仪式由罗春涛主持。罗春涛指出:近年来,宜宾市紧扣省委、省政府“构筑四川南向旅游经济重要节点”部署要求,卯准后疫情时代大众对诗意田园栖居的向往需求,立足自身资源禀赋优势,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百千工程”,大力发展乡村沉浸式体验游和城市近郊游,促进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宜宾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深入挖掘乡村特色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潜力,加强乡村特色文化传承保护与利用,推动乡村特色文化与生态旅游深度融合,努力将乡村建设成为“记得住乡愁、留得住人才、兴得起产业”的美好家园,在“诗”和“远方”中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为全省乃至全国文化和旅游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提供可借鉴、可推广的宜宾样板。受县委书记石进委托,筠连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邱镇江在开班仪式上致辞,他在致辞中说:这次专题培训班在筠连举办,是对筠连文旅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鞭策和鼓励。筠连将以此次培训班为新起点,持续做优做美文旅产品、做实做细文旅服务、做大做强文旅产业,让筠连成为人人心仪向往的旅游胜地,成为感知“长江首城·中国酒都·中华竹都”的重要窗口,以一县之光为全市全省全国文旅产业发展大局增色添彩。此次培训班由文化和旅游部产业发展司指导,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和宜宾市人民政府主办,宜宾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中共筠连县委、筠连县人民政府承办。培训时间从12月5日至12月8日,以“理论教育+互动教学+现场教学”的方式进行,将邀请知名专家教授分析文化和旅游人才的现状,讲解乡村文化和旅游人才的培养路径,宣讲人才如何带动文化和旅游的发展、培育壮大四川省文化和旅游产业,努力发掘和打造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工作的新样板,促进文化和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实现乡村振兴、共同富裕。文化和旅游部产业发展司综合协调处副处长李学斌,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产业发展处处长王滢,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产业发展处副处长赵颢,筠连县副县长李应红,贵州省、云南省、重庆市、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福建省部分县区,四川省等21个市(州)文旅部门相关人员、四川省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县相关人员、宜宾市三江新区、“两海”示范区、各县(区)文旅部门相关人员和市级及以上乡村旅游重点乡(镇)负责同志参加开班仪式。在筠连县期间,陈贵贞、袁艺一行还深入春风村进行了调研。据悉,今年1到11月,在“春风山庄”“南丝绸之路不夜城”等文旅消费场景的带动下,筠连县共接待游客约746.63万人次、同比增长92.10%,旅游综合收入约74.38亿元、同比增长148.18%,春风村先后获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天府旅游名村,文旅赋能乡村振兴逐步从“星星之火”发展成为“燎原之势”。(供稿:筠连融媒 陈俊 朱海燕)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3-12-06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袁宇君 文/图  入冬后的乌蒙山区,空气纯净冷冽。群山之中,中华蜜蜂(下称“中蜂”)蜂群活跃度随着气温降低而下降。12月1日,宜宾市屏山县新安镇资深蜂农范莅旬一如往常照看着准备越冬的中蜂,确认没有异常后,轻轻给蜂箱盖上了盖子。  由于中蜂抗逆性好、善于采集零星蜜源,养殖投入少、收益高,是非常适合山区发展的生态产业,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日前,科技部“十四五”重大专项-中华蜜蜂产业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乡村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与集成应用专项)项目在屏山县农业农村局组织支持下,开展“中华蜜蜂健康高效生产技术创新与示范”培训指导和示范推广,助力乌蒙山区中蜂产业高质量发展。以范莅旬为代表的当地中蜂养殖户70余户参加了培训。浅继箱成熟蜂蜜生产示范。发展受困 优势中蜂产区亟待破题  “屏山境内林木繁多,四季花开不断,有着全国最早的早春蜜源……”培训会上,一谈到屏山县蜂业的发展历史与近况,该县农业农村局总畜牧师周建便打开了话匣子。  “屏山所处的乌蒙山区,是我国的优势中蜂产区。”四川省高新技术蜜蜂研究所所长何卓洲告诉记者,然而,这里还存在种质资源挖掘利用不够、高效养殖技术集成与推广程度低、特色蜂产品科学评价标准缺乏、精深加工技术落后、产品附加值低等问题,制约了山区中蜂产业健康发展,成为蜂业助力乡村产业振兴的瓶颈,亟待突破。  为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引领乡村产业发展,国家设立了“十四五”国家乡村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与集成应用专项,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牵头主持了其中的重点项目“中华蜜蜂产业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技术破局 助力中蜂生产再上台阶  “我们本地的中蜂品种比较‘怕冷’,如果能引进阿坝中蜂等更加耐寒的品种,就能让蜜蜂活跃生产的时间延长……”培训现场,阿坝州畜牧工作站畜牧师李刚介绍了阿坝中蜂的优良特性与推广可行性,这样可以改良提高屏山县蜂种生产性能,大大增加蜂农的收益,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提供实质保障。  在培训现场,记者了解到,项目课题组在全县开展实地调研,中蜂饲养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产品品质不优等是养殖户重点反映的问题。针对屏山县中蜂产业发展瓶颈和技术难点,项目课题组提出了中蜂健康高效饲养与浅继箱成熟蜂蜜生产技术解决方案。项目屏山子课题负责人王顺海研究员对此作了详细讲解。  为帮助到场的70余户中蜂饲养农户高效掌握中蜂健康高效饲养与浅继箱成熟蜂蜜生产技术,培训会上还确定了5个示范户,方便其他养殖户就近学习。  “蜂产品作为大健康的药品食品,未来市场大有作为。”在作蜂产品市场情况的分析报告时,何卓洲鼓励在场的饲养农户,尤其是乡村留守老人和留守妇女,大胆发展中蜂这项“甜蜜”事业,早日实现经济自立。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12-05
(四川农村日报讯 杨正宇)珙县玉米“牵手”紫苏,亩产值从1000元提高到3000元;20余家宜宾农业企业通过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在专家专业指导下实现优质高产;宜宾出产的中药材通过创新利用,形成符合现代“大健康”需求的药食同源系列产品……  这些助农增收成果的取得,离不开宜宾职业技术学院(简称宜宾职院)作物生产与经营管理专业(简称作物专业)。这个有着近90年教育底蕴、培养了宜宾一半以上乡镇基层农技干部的专业,结合宜宾职院“双高专业群”和“全国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建设,通过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等,助农增收4800万元,有效推进了宜宾农业高质量发展。作物专业专家对筠连县黄精产业进行技术指导。科技服务硕果累累   以“种植管理—深加工—农产品销售”三个关键环节所存在的问题和需求为导向,作物专业着力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与技术服务体系。  为了实时了解种植管理中的实际需求,作物专业主动联系村集体和农业企业,先后与翠屏区金秋湖镇平岩村、三江新区宋家镇农技站等数十个村集体和农技站建立直接联系,与珙县露硒紫苏、冠英有机水稻等20余家农业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作物专业的教授、博士(6人)和同学一起组成乡村振兴科技服务团,每月轮流到村、站和企业提供专业技术指导,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及时排忧解难。  正是在作物专业专家指导下,珙县切实推广“玉米+紫苏”套种模式,示范种植200 余 亩 ,辐 射 带 动 农 户3000 余户,带动种植面积24000余亩。直接带动种子、化肥、农药、有机肥等农资的生产、运输和销售,还带动了中药饮片生产、加工、萃取、包装等后续环节,以及相关的大健康产品销售、健康咨询服务等。带动农户、村集体、企业等数十余家,提供直接或间接就业岗位1000余个,每年创造经济价值达五千万元以上,形成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的良好局面。  宜宾本地出产的铁皮石斛、栀子、紫苏等品质好产量高,而且是符合现代“大健康”需求的药食同源农产品,但是如果作为初级农产品销售,附加值低,农民收入少。作物专业师生积极进行资源创新利用,实现科技成果转化3项,形成“僰侯醉”“石斛九转汤”“紫苏油”等三个系列共10余款产品,注册商标2个。技能培训与时俱进  近三年来,通过组织教师参加1+X和职业技能等级考评员培训,作物专业双师型人才占比接近90%。能够开展如农业经济组织经营管理、植保无人机应用、设施蔬菜生产、粮农食品安全评价、食品检验管理、食品合规管理等1+X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鉴定。开发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课程8门,现场培训5000人次以上。  作物专业人才济济,入选四川省“大学生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十余项,参加“挑战杯”“互联网+”“创青春”等创新创业大赛的人数和项目数量呈现井喷式增长,先后斩获金奖、银奖、铜奖等各级奖项十余项。毕业生毕业获取“双证”“三证”的比例接近50%。  结合四川省“10+3”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和宜宾“5+ 2”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作物专业教师自主开发设计了一系列直接面向农民的培训课程,包括:茶树种植与加工技术、蚕桑技术、果树栽培管理技术、食用菌栽培管理技术、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等。先后承担联合国国际农发基金组织的培训2600人次,承担叙州区女农民培训班86人次,高素质农民培训班200余人次。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12-05
四川三农新闻网宜宾讯(通讯员 邱雨珊)为了进一步增强社区居民群众艾滋病预防意识,普及艾滋病基本防治知识。文江镇人民政府、高县第二人民医院在文江镇中心广场联合开展“凝聚社会力量 合力共抗艾滋”为主题的“世界艾滋病日”宣传活动。活动现场,高县第二人民医院医务人员向社区居民和过往群众详细讲解了艾滋病的传播途径、预防措施和有关常识,大力倡导大家要建立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并希望大家都能正视艾滋、关注艾滋、预防艾滋,让更多的人了解艾滋病的传播方式和预防艾滋病的重要性,有效的预防艾滋病的流行蔓延。同时,现场还开展艾防知识各种竞猜、答题有奖等系列活动,发放小礼品,宣传折页、避孕药具等艾防宣传物品,引导社会上更多的人行动起来,宣传艾滋病知识、预防艾滋病传播、帮助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当天,发放艾滋病防治宣传资料1300余份,咨询320人次。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3-12-04
为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面积,守住群众“粮袋子”,近期,龙池乡有序开展耕地保护工作。加强组织领导,让耕地保护有实效。多次召开耕地保护重点工作推进会,安排部署全乡整治工作。成立撂荒地专项整治工作专班,每村配备联系工作组上报每天工作进程。严格落实乡、村、组三级“田长”责任制,实行恢复图斑坚决整改,压实责任,动真格、见实效,确保整改到位。龙池乡石龙村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干部通过坝坝会与群众宣传耕地保护政策    广泛宣传动员,让耕地保护入人心。通过村村响、微信群、坝坝会、街头宣传等多种方式开展耕地保护相关政策宣传工作,让群众正确认识耕地保护工作,确保耕地整改工作在全乡得到有序开展。(供稿:龙池乡)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3-12-04
(周瑜原)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高农村农民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高素质农民队伍,在叙州区妇联组织下,11月28日,“赋能巾帼农人·领跑乡村振兴”高素质农民培训在龙池乡举行,此次培训以女性学员为主,结合龙池的产业规划布局和资源优势,开展茶叶栽培专题培训。培训班现场培训中,老师从茶叶文化历史讲起,为参训学员细致讲授茶叶树种选择、茶树种植栽培管理、常见病虫害防治等理论知识,引导茶农增强科学种茶意识,提升茶叶质量水平。随后,老师和学员们来到茶叶基地,现场就茶树枝条修剪、茶树开花、肥料选择等问题进行一一讲解,耐心为学员们解答在茶叶种植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疑难问题。培训结束,大家纷纷表示受益匪浅。来自龙池乡溪鸣村村民倪亚林说:“今天的培训我学到了很多实用技术,很多在栽培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都得到了老师耐心细致的解答,有的栽种细节以前都没有注意到,今后按照老师说的去做,相信明年茶叶产量一定会更好!”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3-12-01
为提高辖区内群众、收购方对秋粮收购的重要意义的认识和了解,近日,龙池乡开展“乡级+村级”双推动开展秋粮收购宣传活动。活动中,工作人员利用LED屏滚动播放宣传标语,向群众发放宣传单,详细介绍秋粮收购的重要性和工作流程,并耐心解答相关问题。同时,辖区内各村(社区)通过线上微信转发、线下入村到户、村公所公示栏粘贴宣传等方式,确保秋粮收购工作宣传工作落到实处。秋粮收购作业环节多、时间长、分布广,安全风险较大,龙池乡始终绷紧安全生产这根弦,把安全生产贯穿于秋粮收购各环节、全时段,严防事故发生,切实加强收购工作安全风险管控,确保秋粮收购安全。(供稿:龙池乡)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3-12-01
(记者 杨波 侯云春 赵旭东)11月30日,全省竹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会议在宜宾市兴文县召开,四川省人民政府副省长胡云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强调,未来,竹产业将以绿色创新为导向,以提质增效为目标,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培育壮大现代竹产业园区,持续提升竹产品精深加工能力,做强做响竹品牌,着力以竹产业高质量发展助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全省竹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会议现场 (赵旭东 摄)做“竹”文章,把“小竹子做成大产业”竹,四季常绿,是生长速度快、经济价值高、产业融合性强的生态经济物种。竹产业涉及一二三产业,涵盖范围广、产业链条长、产品种类多,具有劳动密集、利益联结紧密等独特优势和显著特点,对于绿化美化环境、促进就业增收、繁荣生态文化具有重要作用。四川如何把竹资源优势转换为经济优势?记者从会上获悉,四川将多措并举,下“竹”功夫,做“竹”文章,努力把“小竹子做成大产业”。具体来讲,将充分用好竹资源,壮大竹经济,加快资源培育,加强基地建设,提升加工能力,建设流通体系,把握川竹产业又一轮发展机遇和风口,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竹产业持续健康发展。通过“以竹代塑”,大力发展新型竹产业,努力将我省建成有全球影响力的“大熊猫+竹”文创基地、全国竹产业创新高地、全国最美竹林风景线、全国“以竹代塑”示范区。厚植竹优势,依靠科技创新,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着力培育一批竹产业专业人才、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精准对标建成一批国家级和省级专精特新企业、绿色工厂、龙头企业。同时,健全经营机制,推广“公司+基地+农户”“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等联农带农机制和模式。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开展生产、销售、信用合作和专业服务,全面提升竹产业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和一体化水平。此外,强化科技支撑,支持科研单位、龙头企业开展竹林提质增效、竹浆纸绿色制造、竹笋加工等技术创新,研发“以竹代塑”新产品。积极搭建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持续开展科技推广示范活动,普及现代实用技术。航拍蜀南竹海(长宁宣传部供图)推进竹产业高质量发展,四川如期完成五年目标任务事实上,为推动竹产业高质量发展,四川早已行动,并取得了可喜成绩。近年来,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因地制宜发展竹产业,让竹林成为四川美丽乡村的一道风景线”的重要指示精神,印发《关于推进竹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设美丽乡村竹林风景线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先后召开4次会议专题部署。五年来,在全省上下共同努力下,《意见》明确的五年目标任务如期完成,四川走出了一条“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的竹产业发展之路。记者从会上获悉,全省竹林面积达到1835万亩,已建成现代竹产业基地1100万亩,截至2023年10月底,我省现代竹产业基地占比由 2017年的43.1%提高到59.9%。竹林面积超过10万亩的县(市、区)扩大到42个,长江干流所涉13个县(区)竹林面积增加到区城森林面积的一半,沱江、渠江、青衣江、岷江等干支流竹林面积提高到区域森林面积的15%。竹资源加工转化实现新突破,宜竹区采取“一对一”跟踪服务等方式积极招引、培育加工企业,高品质推动竹浆纸、竹食品、竹地板、竹家具等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加快发展竹碳、竹酒、竹药品等新兴产业,全省竹产品加工转化率由2017年的61%提升到2022年的73%。航拍僰王山寿山湖(兴文宣传部供图)竹文旅融合创新呈现新亮点。截至目前,建成蜀南竹海、望江楼公园等竹林景区36个、竹文化场馆22个,认定省级翠竹长廊和竹林大道63条、竹产业高质量发展县10个、竹林乡镇30个、竹林康养基地12个、竹林人家113个。竹产品市场拓展开出新渠道。2018年以来,在眉山成功举办4届中国国际竹产业交易博览会,在宜宾成功举办第十一届中国竹文化节和3届国际竹业品牌博览会,共签约项目合作协议136个、金额达870余亿元,签订产品购销合同金额32.5亿元,展会期间现场实现产品销售收入2.1亿元。竹产业富民功能得到新提升。2022年,全省竹产业总产值达到1020亿元,较2017年增长2.9倍;竹产业总产值超过10亿元的县(市、区)达到24个,其中长宁、叙永等9个县(区)超过50亿元。全省竹林亩均产值达到5560元,较2017年增长2.7倍。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3-12-01
(记者 侯云春 赵旭东)“近看一根竹,远看一片海,僰王山真是山水相融的好地方。”这是记者11月29日在僰王山景区采访时,听见游客在沧水岩瀑布用手机录制视频时发出的感叹。僰王山景区竹间小道记者了解到,僰王山镇依托镇内丰富的林竹资源和107个自然文化旅游资源点、2个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个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打造以“竹”为主题的系列旅游产品,纵深推动竹文旅融合,培育康养酒店、特色民宿、研学基地等经营主体60家,创建了4个省级现代竹林基地、3条省级翠竹长廊、5个省级竹林人家、1个省级康养基地,年接待游客量达到3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3亿元。鸟瞰僰王山景区“僰王山镇有林竹17万亩,我们充分发挥省级竹林乡镇的优势,依靠自然资源做‘竹’文章,通过竹加工、竹旅游、竹康养‘串’起一、二、三产业,让群众过上富“竹”生活。”僰王山镇镇长杨超说。航拍僰王山楠竹基地(赵旭东 摄)僰王山镇依靠独特的自然优势,大力建设“天府森林粮库”,通过“竹林+中药材”“竹林+食用菌”“竹林+乌骨鸡”模式实现林下中药材种植1万余亩,年产菌菇6万余斤和年产兴文山地乌骨鸡10万余羽。冬日暖阳下,在联合村竹下食用菌基地里,采摘鸡柳菇的村民脸上洋溢着丰收的笑脸,将新鲜的鸡柳菇分拣打包装上冷链运输车,销往周边市场。“以前靠种竹、卖竹增收,现在通过竹下菌菇种植和去就近竹加工厂上班增加收入,就可以在家照顾家人孩子,不用背井离乡。”村民杨大姐说,现在收入提高了,生活更好了。四川僰兴竹业科技责任有限公司生产车间 (王沁钰 摄)竹产业是僰王山镇人民群众增收致富的“绿色银行”,是描绘乡村振兴新画卷的绿色颜料。截至目前,僰王山镇加“竹”马力,壮大二产,创富民强镇之业,打造竹初加工循环产业园,新引进竹材、竹笋初加工厂6家,现有竹丝、竹筷、竹吸管、竹镶板、竹工艺品、竹片等竹材初加工厂23家,竹粉、竹炭等废弃物利用加工厂4家。1-11月,全镇纸浆竹采伐量1.6万余吨,楠竹采伐量10.3万余吨,竹笋采挖量1.5万余吨。带动4000余人就业,实现产值3.2亿元。“下一步,僰王山镇将继续立足独特的资源禀赋,借力全省竹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会议机遇,下‘竹’功夫,坚持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大力建设‘天府森林粮库’,坚定不移厚植竹优势,通过园区建设、科技创新做强竹经济,让群众过上富‘竹’生活。”杨超说。(图片除署名外,均由石海天下奇文化旅游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提供)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3-12-01
(四川农村日报讯 何杨梅)为推动乡村治理出实效,屏山县新安镇探索六“新”为民工作法,成效显著。  该镇以新理念利民、新产业富民、新人才育民、新政策惠民、新服务便民、新治理安民为抓手,成立了“甜蜜新民”综合党委,持续巩固“三联四包”联系服务群众机制,优化网格治理;打造中蜂养殖基地1个,建设蜂蜜加工厂1个,拓展增收致富渠道;争取项目资金700余万元,着力解决城乡居民最急切、最需要的饮水问题……提升了基层党组织的引领力、凝聚力、服务力,形成“支部引领、党员带动、群众参与”的良好局面。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11-30
(裴林 何华晔/文 罗顺/图)“上山咯!”11月22日一早,宜宾市兴文县僰王山现代笋用林示范基地里,美川林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吴文祥招呼10余位太安村村民上山给竹林松土。再过不到一个月,冬笋就要上市了,松土是为笋子萌发做准备。  今年,兴文县在僰王山镇太安村启动竹林流转试点,110户居民将5000余亩竹林交给美川林业专业合作社经营,村民既能拿到土地流转后的承包费,也可以参与竹林养护,从中赚取劳务费。借助专业合作社的经营能力,通过专业化管理,原本因人力不足导致产量偏低的竹林,预计今年冬笋产量同比将增长20%以上。  2019年起,兴文县启动竹林“扩面”计划,到2021年,全县竹林面积从37万亩增长到52万亩。2021年起,兴文县又提出竹林“增效”行动,借助专业经营、全产业链招商等方式,一方面提高竹产品的产量,另一方面延长竹产品加工链,在提高产品附加值的同时带动更多居民增收致富。到2022年,兴文县实现竹产业综合产值60.42亿元,人均增加收入3800元。  从“扩面”到“增效”,兴文县坐拥丰富的林竹资源,正抓住宜宾建设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先行区的重要机遇,推动竹产业高质量发展。  11月29日至30日,四川省竹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会议在兴文县召开,省直有关部门、省内20个市州和40个竹产业主产县(市、区)林草主管部门主要负责同志,经营主体和科研院校代表等将齐聚一堂,现场考察兴文县的竹产业发展情况,交流竹产业发展及竹林风景线建设经验。兴文县创新竹日用品交易中心。扩面 从37万亩到52万亩,增加的不仅是竹林  “竹产业的根本在竹林。”兴文县林业和竹产业发展服务中心副主任周永潮说,过去兴文县的竹林面积在37万亩左右,经过测算,这个数量和未来竹产品的市场需求之间存在不小的差距,想要提高收益,首先要扩大竹林面积。  “扩面”是全方位的。兴文县林业和竹产业发展服务中心高级工程师邓勋强介绍,兴文县一方面通过“县级干部下乡宣讲、乡镇干部入村宣传、村社干部入户动员”的方式,动员群众扩大种植面积,另一方面将竹产业发展与油沙坡、石漠化整治相结合,组织乡土专家和业务骨干成立“专家服务团”,搭建交流服务平台,解决栽种、育活等技术困难。  “增加的不仅仅是竹林。”周永潮介绍,考虑到各地的水土条件和人员分布,兴文县因地制宜调整竹林品种,推广林下多元种养。为此,成立全省首家县级竹产业研究平台(兴文方竹研究院),与中国林学会、浙江农林大学、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宜宾林竹产业研究院合作,在林竹产业科技创新、林竹产业项目示范、林竹品牌建设和人才培养与交流等方面开展合作。  竹林扩面,重点是资金支持,仅靠乡镇难以支撑竹林扩面的资金需求。为此,兴文县从2019年起强化涉农、涉林项目资金统筹整合,投入1.3亿元用于竹林增量扩面,同时结合撤并建制村畅通工程、旅游路产业路、金通工程、护林防火通道等项目建设,推进新坝水库、芭茅沟水库及其渠系工程建设,持续完善竹区小型水利设施。  截至目前,兴文县已完成新造竹15万亩,竹林面积达52万亩,位居全省前十,被评为四川省竹产业高质量发展县。借助规模优势,兴文县积极推进5个四季鲜笋基地建设,成功打造1个省级现代竹产业园区、7个省级现代竹产业示范基地。增效 新技术+复合经营,竹林产量迈上新台阶  “一吨竹材价值不过四五百元,要想做强竹产业,必须要在提高经济效益上做文章。”邓勋强说,过去传统竹产业劳动密集、经济附加值低,兴文翠竹成片,却“变现”较少。  位于兴文县僰王山镇的四川现代楠竹产业基地与浙江农林大学、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宜宾林竹产业研究院等科研院所深入合作,大力开展竹林丰产培育示范。在浙江农林大学桂仁意团队的指导下,过去“种懒庄稼”的方式改为精细化管理。  “笋用林每亩只保留立竹140—160株,笋材两用林保留立竹160—180株。弱小竹、病虫害竹、六年以上的老竹都要砍去,老竹根竹蔸都要挖断取走,还要用旋耕机松土,为新根新笋萌发留足空间。”兴文县国有林场副场长刘从彦讲解道。  基地里的林业智慧化管理系统,实现了液体有机肥和水分管理的精准监测和自动补充,能保持土壤有机质含量大于3%,在连续干旱两周以上或土壤相对含水量低于55%时及时进行灌溉,为新根新笋的发育提供保障。  通过竹林科学更新和抚育,基地产量收益提升明显。“每亩竹林的竹材、竹笋产量实现大幅度提升。”邓勋强介绍。  如果说技术赋能为竹林增收突破了潜力,那么复合经营则是利用技术优势进一步助推竹林效益迈上新台阶。  四川现代楠竹产业基地内,更新后的竹林下,遮阳网连成一大片。“竹林去密腾出了空间,我们在里面仿野生种植竹荪,烘干后每斤能卖到350元。我们还试种了皇簇菇,也很受欢迎,鲜菇每斤能卖到80多元。”该基地负责人张润洪十分欣喜,“通过发展竹林复合经营,基地亩产值最高可达2万元左右。”未来 抢抓“以竹代塑”机遇,打造区域公共品牌  11月27日,行走在兴文县创新竹日用品交易中心,琳琅满目的竹产品映入眼帘。除了常见的竹碗竹筷,竹子正在被加工成办公用品、日用家居甚至是衣服面料,这里一共有上万种竹制品。  “我们把竹产品精深加工分为竹代塑、竹食品、竹纤维和竹纸浆四类,分类进行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兴文县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兴文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带队赴浙江、福建等地开展竹产业专题招商活动,累计签约竹加工项目30余个,总投资超140亿元。  为吸引更多项目落地,兴文县正在做大园区平台——投资4.43亿元建成16万余平方米的竹产业园,目前已入驻优质竹企业30余家。为服务好这些企业,兴文县先后设立中国林学会竹子分会竹日用品创新服务站,还加强与相关院校的合作,建设了全国竹原纤维研发中心,推广竹类科技项目。  做大竹产品精深加工,更需要市场化的运作模式。周永潮介绍,抓住“以竹代塑”机遇,兴文县先是引进专业团队与县属国有企业合资办企业,又聘用专业的职业经理人管理,推动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方参与”的竹产业发展模式。  “在一批职业经理人的帮助下,兴文县整合各类竹产业资源,打造出‘兴文竹品’区域公共品牌。”兴文县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整合资源全力推广兴文竹产品,全县竹产品推广率达65%。在此基础上,兴文县还利用中国(兴文)创新竹日用品峰会和全国高校创新竹日用品大赛等机会,掌握竹产品市场动态、回购知识产权,促进“产销研”有机连接,逐步提升产品的影响力和话语权。今年还承办了以竹代塑标准化工作推进会,主动参与全国标准的制定,为推动以竹代塑工作探索基层实践。  兴文县相关负责人透露,下一步,兴文县还将以经开区竹产业园为载体,围绕强链补链延链,着力引进一批规模大、示范效应好的林竹精深加工企业,进一步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3-11-29
(四川农村日报讯 陈小芳 摄)茶叶是高县农业特色支柱产业,全县现有茶园33万亩、茶农15万余人,茶叶年综合产值75亿元以上。眼下,正值茶园冬季管护的关键时期,该县通过聘请茶技术员、“土专家”等开展技术指导服务,及时解决茶园管护技术难题。  11月22日,高县来复镇大屋村生态茶园里,茶农忙着给茶树修枝。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11-29
(记者 王培哲 刘川)“可以发车了。”11月24日中午,在宜宾市兴文县僰王山镇新河村山上的竹林外,张先儒清点完货车里的竹棍,朝司机喊了一嗓子。引擎嘶鸣,货车驶出竹林,转眼间不见踪影。  每天有数吨竹棍从张先儒的工厂里发出。这些一米长、手指粗、外形光滑的竹棍将被运往安徽,在那里被制成竹吸管,再销往国内外。依靠竹筷、竹签和竹吸管的原料加工生意,这个小镇上近万平方米的工厂年产值能达到3000万元。  张先儒说自己是个典型的“竹一代”——第一批到僰王山上把竹子玩出新花样的人。2004年前后,听说竹材加工能赚钱,张先儒从老家眉山仁寿来到宜宾兴文,在僰王山上安了家,承包了一片竹林,用竹材制作灯笼。“那时大家对于竹子用途的认识,大多还停留在竹筷、竹椅。我做的竹灯笼,因为工艺更复杂,利润更高。”张先儒记得,竹灯笼不仅在国内销售,还经人介绍出口到了海外。最多的时候,一年能赚十几万美元。好景不长,张先儒发现,随着竹产品加工的同行不断增加,竹筷、竹签等初级竹产品利润率一路下滑。到2021年,生产一双竹筷的利润已经不到10%、一个竹灯笼的利润降到不足15%。这些变化提醒他,是时候调整产品思路了。  今年初,兴文县举行“以竹代塑”产业招商活动,张先儒嗅到了产业升级的商机。经政府推介,他在活动上认识了一位经营竹吸管的安徽客商,两人一拍即合——由张先儒提供原材料初加工,安徽工厂负责精细加工成竹吸管,产品利润率能达到30%以上。敲定合作,张先儒搬下僰王山,山下场地开阔,他投资1000多万元在镇上建起2条竹吸管初加工生产线,目前还在扩招工人。从这半年的经营情况看,全年营收预计可达3000万元。  张先儒的目标不止于此。紧挨着一期厂房,目前二期厂房正在等待机器进场。张先儒计划充分利用生产竹吸管初加工产品产生的竹粉,变废为宝将其制成竹炭和竹子猫砂,一方面降低原材料损耗,另一方面提高产品利润率。张先儒说:“目前竹炭和竹子衍生出的宠物用品还是一个新赛道,前景可观。”  意识到竹加工产品亟需提档升级的,不仅是张先儒。兴文县在编制竹产业发展规划时,把“竹代塑、竹食品、竹纤维、竹纸浆”作为研究重点,提出发展竹类精深加工。  “为鼓励像张先儒这样的‘竹一代’不断创新,吸引更多‘竹二代’在兴文安家落户,我们先后打造6个省级现代竹林示范基地、1个省级现代竹产业园区、3个乡村振兴竹产业示范基地。”兴文县相关负责人介绍,兴文县目前已有128家竹企业,其中加工企业71家,精深加工企业39家,竹产品从竹筷、竹食品发展到竹丝、竹炭、竹代塑等上百种精深加工产品。  在兴文经开区竹产业园,宜宾祥泰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投资3.5亿元、年产2万吨的竹纸浆环保餐具生产线于去年底建成投用,每天工厂里九成以上的竹浆纸餐具从兴文运往海运港口,漂洋过海抵达欧美市场。不远处,四川青凡禾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厂房内,今年7月投产的全自动竹浆纸餐具生产设备每天仅需不到10人维护,就能年产近2万吨竹浆纸餐具,这些产品大部分也是销往海外市场。“‘以竹代塑’最大的阻碍,就是目前餐具领域竹产品价格是塑料的5—10倍。海外市场起步较早,我们从海外市场起步,逐渐做大规模,提高生产率,为大力进军国内市场做准备。”这两家企业负责人表示。  兴文县林业和竹业发展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说,抢抓宜宾建设全省首个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先行区的机遇,促进“以竹代塑”发展,兴文县相继打造了楠竹、方竹、纸浆竹三大类10万亩级产业基地,楠竹年产量达420万根,纸浆竹产量达30万吨。  今年,兴文县补齐“以竹代塑”最后一块短板——竹浆生产。在最近召开的2023国际竹业品牌博览会上,兴文县签下总投资达30亿元、年产35万吨的竹浆纸一体化项目。兴文县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力争打造西南地区最大的竹、浆、纸一体化产业基地。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3-11-28
(徐健军 吴悠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袁宇君)“今年,我们高场镇计划新建高标准农田 7000亩,涉及高新、东升、青山、富荣4个村,从10月中旬开工实施,预计年前可基本完工。”11月23日,宜宾市叙州区高场镇副镇长吴代秀介绍。  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耕地质量,对农业增产稳产、保障粮食安全意义重大。近年来,叙州区认真贯彻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积极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端稳端牢“手中饭碗”提供有力支撑。高场镇高标准农田  初冬,正是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黄金施工期。连日来,在位于高场镇青山村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施工现场,数台挖掘机开足马力,正在开挖沟渠、平整土地、修整边坡,一刻不停歇。而在高场镇东升村,挖掘机在田间穿梭,数名工人正在加紧修砌排水沟渠。纵横连片的高标准农田与远山遥相呼应,层层叠叠,宛如一幅泼墨画。  据悉,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高场镇统筹兼顾“坡改梯、土改田、瘦改肥”综合整治,改造农田面积7000亩,坡地面积1298.36亩,主要包括农沟、排水渠道、蓄水池、机耕道、生产路等各类设施建设。  在商州镇商州村,放眼望去,映入眼帘的是连片的高标准农田与纵横交错的沟渠路网。而在2022年以前,这里还是一片零碎的土地,田形不规则,田间道路不通,沟渠不畅。通过2022年高标准农田建设,田间地头面貌焕然一新。  “目前,商州村、晒金村以稻虾共生、稻药轮种等方式,探索建立‘村集体经济组织+专合社+群众’的生产模式,进一步壮大了村集体经济收入,促进了群众增产增收。”商州镇党委委员、人大主席李俊说。  田成方、渠成网、路相通、沟相连、旱能灌、涝能排……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改造,有效增强了农田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提高了宜机化作业水平,让农业生产变得更加高效。  按照规划,“十四五”期间,叙州区将新建高标准农田16.47万亩、改造提升8.89万亩。截至2023年,该区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62.21万亩;2023年计划建设高标准农田4.7万亩,其中新建3.0万亩,提质改造1.7万亩。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11-28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