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袁宇君 特约通讯员 宋成均  舂米浸泡用石磨磨出米浆,取葡萄井井水调制石灰水,倒入碱水、米浆边搅拌边熬煮,等待冷却定型后淋上红糖水便可食用……这是4月24日,记者在长宁县双河镇义务教育学校初三年级文化体验课程上,看到师生们制作四川著名小吃、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双河葡萄井凉糕的过程。  双河镇有一口独具特色的井,古称“嘉鱼清泉”,建于清同治八年,至今保存完好。因该井内泉水清澈见底,井中不时有气泡冒出,形似串串葡萄,因而得名“葡萄井”。  史料记载,上溯至清朝光绪年间,双河人就利用传统制作技艺制作凉糕,当时人们喜用葡萄井水制作凉糕,因此双河凉糕便有了另一个独具特色的美誉——“葡萄井凉糕”。双河凉糕集“凉、甜、绵、嫩”为一体,风味独特,堪称一绝。  “葡萄井中水常年保持16摄氏度,冬暖夏凉。水中含有大量氢氧化钙,可以和米浆中流离的羧基结合,帮助凉糕更好凝固,使口感更佳。”初三一班学生杨雨姗边做边背,学习双河葡萄井凉糕的制作方法。  初三二班学生叶振鑫直言,之前,他并不知道制作双河葡萄井凉糕所用的本土产“贵朝2号米”,与普通籼稻米在淀粉、蛋白质含量上有什么区别,学习后得知,不同品种的稻米,性状会有很大差异。这样一堂课,在他心中埋下了将来进一步学习农业知识的种子。  “之所以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课堂,在学校里开设凉糕制作课程,是希望让乡镇学校的学生,学习化学知识、培养动手能力、传承非遗技艺、感受浓浓乡情,不忘自己的‘根’。”双河镇义务教育学校校长、高级教师费清祥说,当若干年后孩子们走上工作岗位,当初课堂上学习的文化知识也许不会全然记得,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无限魅力,一定会在他们心中留下美好的回忆。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5-06
(周瑜原)近期,叙州区龙池乡溪鸣村的溪鸣共享茶业也迎来了生产高峰期。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促进乡村振兴,溪鸣村党支部立足本地优质茶叶资源,积极发展茶产业。为此,引入了四川紫玉袍茶业有限公司,采取“村集体经济+农户+专合社+公司”的共建共享模式,成立“溪鸣共享茶业”。四川紫玉袍茶业有限公司通过实施一系列措施,推动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公司以高于市场价30%的价格收购老川茶1芽2叶初展叶,引导农户提高鲜叶采收标准。另一方面,鼓励农户种植企业提供的“福云6号”高产茶叶种苗,帮助农户增收致富。公司始终坚持“既抓产量,又提质量”的发展理念,致力于提升龙池乡茶产业的整体品质。在茶叶加工环节,公司积极吸纳周边农户参与,他们有的是七旬老人,有的是留守妇女,这些不同年龄段、不同身份的工人都在工作中展现出极大的热情和干劲,目前公司长期用工人数已达27人,其中培养出6名熟手技师,签订“劳工协议”,并由公司为其购买“新农合”农村医疗保险。“溪鸣共享茶业的建立,不仅提高了茶叶的品质和产量,推动了茶产业的发展,更为村民们搭建了一个增收致富的平台,让村民们实现了‘家门口就业’。”溪鸣村党支部书记牟均国表示,2022年共建茶厂开始建设,2023年4月茶厂投入生产至今,全村茶树种植面积新增200亩,村集体经济每年增收55000元,附近农户村民就近务工收入近50万元。“溪鸣共享茶业的建立也促进了村民之间的团结和协作,茶厂成为村民们共同的事业,大家齐心协力,共同为茶厂的发展出谋划策。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化溪鸣茶产业的品牌建设,提升茶叶的市场竞争力。同时积极探索更多的乡村振兴模式,让溪鸣村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越走越宽广。”牟均国说。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4-30
(四川农村日报讯 秦旭)近日,在宜宾市翠屏区金兰花谷景区,两百余亩玫瑰进入盛花期。各色玫瑰次第开放,缀满山坡,游客们闻花香,赏花形,拍美照,尽情感受花世界的美好。  走进金兰花谷,便置身于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花香中,市民们漫步花海,不时拍照留念,记录下这美好的瞬间。  玫瑰、杜鹃、兰花、月季……除了赏花外,在金兰花谷,还有冰雪大世界、动物王国、秋千乐园、乡村大滑梯等游园娱乐项目。  金兰花谷景区位于翠屏区金坪镇罗家村,占地2406亩,总投资3.8亿元,是集科技创新应用、产品生产销售、观光娱乐互动和生态休闲康养等功能于一体的近郊农业生态旅游示范园。目前,金兰花谷培育、繁育、栽植各种苗木花卉1000余种,其中珍稀品种400余种。  “‘五一’期间,金兰花谷景区还将推出免费捉泥鳅等丰富多彩的趣味活动,将赏花游玩与农事体验结合,打造翠屏近郊休闲游、亲子游目的地,点燃市民出游热情。”该景区总经理郑珂说道。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4-30
(四川农村日报讯 陈小芳)4月25日,在宜宾市高县嘉乐镇人民村小蚕共育工厂里,工人们正忙着清理蚕沙。温室内,数百万只“蚕宝宝”正津津有味地吃着“营养餐”。  “工厂占地2.2亩,有共育室10间,配备小蚕环境智能控制系统,由村集体公司经营,一次可共育1000张蚕种。目前,共育了902张蚕种。”该村党支部书记、主任袁洪第说,共育可提升小蚕健康率,降低农户养蚕风险,缩短农户养殖时间,比不共育的每张蚕提高单产3—5公斤。今年第一批春蚕,该村蚕农共订种1400张。小蚕共育工厂  人民村有桑园7500余亩,其中,标准化桑园5000亩。全村有500多户村民养蚕。去年该村实现茧款收入3200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3.05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136万元。蚕桑产业已成为该村村民共同富裕的支柱产业。  一产兴三产旺。近年来,人民村不断壮大蚕桑产业,持续有效推进蚕桑主导产业,延伸产业发展链条,带动二三产业的发展,投入4000余万元建成并投用蚕桑综合产业园1个、小蚕共育工厂1个、大蚕养殖车间6个、桑海乐园1个,同时引进立华茧丝绸公司、润农旅游有限公司、雯熙食品有限公司、一宇农业有限公司等入驻该村蚕桑综合开发产业园区,开发蚕桑综合资源,提高蚕桑综合利用率,促进一二三产业高度融合。  人民村的实践是高县强劲推动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缩影。  高县是中国蚕桑之乡、中国优质茧丝生产基地、四川省优质蚕桑基地县。近年来,该县聚力产业夯基、科技赋能、龙头引领,在全县布局蚕桑产业“2园10基地”,在全省首创“共育工厂+共育室”新型小蚕共育体系,建立“龙头企业+村集体公司+共育工厂”的技术服务体系,推广“小蚕共育+仪评售茧”技术,实现蚕桑产业组织化、规范化、标准化,持续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截至目前,全县已累计建成小蚕共育室386间、小蚕共育工厂32个,小蚕共育面达85%,全县仪评优质茧达90%。2023年,全县共发蚕种24.75万张,产茧1161万公斤,蚕农茧款收入6.7亿元,蚕桑综合产值35亿元。”高县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该县将持续做强优质茧丝绸基地,引进全龄人工饲料工厂化养蚕产业项目,推广桑枝综合利用,着力打造蚕桑全产业链,力争蚕桑综合产值达36亿元以上。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4-30
四川农村日报讯 李鹏春 特约通讯员 宋成均 文/图  和美竹海,美在乡间。4月27日,长宁县竹海镇举行“虾稻积”小龙虾亲子垂钓、“随田弯”插秧比赛,吸引了众多村民和游客积极参与,共同绘制了一幅乡村和谐、欢乐共融的美丽画卷。  在垂钓现场,家长带着小孩,你持钓竿我拿网兜,默契配合钓龙虾。  “妈妈,我又钓了两只龙虾。”李梓萌小朋友拿着装有龙虾的网兜对妈妈自豪地说。  “我和爸爸钓了好多好多龙虾,全部放进水桶里,好好玩哦。”小朋友罗梓皓开心地说。  “现在孩子们接触大自然的时间比较少,带着他们来到这里钓龙虾,让他们感受到回归大自然的乐趣。”市民罗海表示,这里的环境不错,自己带着小孩来钓龙虾增加亲子感情,比赛中钓到的龙虾还能带走,收获非常大。插秧比赛现场。  在竹海镇稻渔综合种养基地,30名选手正在参加“随田弯”插秧比赛。参赛者们精神抖擞,纷纷挽起裤腿,踏入田间,大家你追我赶,展现了一幅生动而和谐的乡村劳作画面。  “关键是要眼疾手快,同时对窝距、行距要精准把握,这样才能插得又快又好。”获得插秧比赛第一名的种植户刘代兵激动地说。  “我们将继续举办更多富有特色的乡村活动,让更多的人走进乡村、了解乡村、爱上乡村。”该镇有关负责人表示,此次“虾稻积”活动的成功举办,不仅让参与者感受到了乡村生活的魅力和乐趣,还进一步促进了乡村旅游的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4-30
李茂 张忠秋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袁宇君  说起川南美景,也许你会第一时间想到蜀南竹海、兴文石海和宜宾酒海,可你是否听过被称为“蜀南第四海”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龙茶花海呢?  这个以茶花景观为主,融僰、苗、农耕等文化休闲体验产品为一体的景区,曾属于宜宾市珙县巡场镇原龙塘村。该村因辖区内的青龙山而得名,龙茶花海景区就建在青龙山上。现在,原龙塘村已经与原坳田村、原三合村合并,形成新的三合村。  与“龙”相关的老村名,如今只在当地老一辈间口口相传,但以龙为主题的民俗故事,和当地人将青龙荒山种满茶花、推进农旅融合拼搏奋进的“龙马精神”,仍在传唱不停。荒山变苗圃农旅融合景区应运而生  “欢迎各位来到龙茶花海景区。今天雨不小,大家研学途中注意安全……”4月 23 日,三合村党总支委员、龙茶花海景区负责人张成龙冒着细密的雨丝,前脚接待完珙县巡场中学的春游研学队伍,后脚赶去检查景区配套设施建设情况,为之后游客的到来做着细致的准备。  学生们尽情赏花戏水,却不知如游龙一般的青龙山,曾经也是荒山一片,人迹罕至。  20世纪90年代,以张成龙为代表的苗圃经营者在贩卖花木的过程中,注意到山茶花花大色艳、品种繁多且文化底蕴深厚,深受人们的喜爱。经调查,张成龙等发现龙塘村的土壤和气候十分适合茶花生长。于是,他们壮起胆子开山修路,租用荒山荒地种植茶花。就这样,青龙山上从无到有地种下了6000余亩茶花。为丰富茶花品种,张成龙等还从国内外引进茶花品种进行扦插、嫁接和改良。漫山遍野的茶花竞相绽放,茶花苗木远销省内外。可随着种植规模日渐扩大,产业发展单一的弊端不断凸显。大家渐渐意识到,单靠发展苗圃挣钱已不能跟上发展步伐。2014年,以发展农旅融合赏花经济为目的,当地引入外部资金投入,龙茶花海景区应运而生。  “春天樱花明丽,夏至紫薇花红百日,秋来金桂飘香,冬季茶花傲立霜雪……景区现在种有380多个花卉品种,一年四季都有亮点。”张成龙说。龙腾茶花海本土民俗传说打动游人每年12月到次年5月,山茶花应期盛开、色彩斑斓。游客们在花海间闲庭信步,流连忘返;青龙山脉环抱,在山茶花盛开的冬春季节容易形成云海气象景观,凌顶而望,花海、云海在群山环抱之间,美不胜收。  身在青龙山,置身花海中。若有游客此时从观景台,向龙茶花海景区游客中心方向望去,能隐约看见水流、塘沟与山脚丘壑组合出的一幅“二龙戏珠”图。在景区经营餐饮店多年的当地人冯金贵告诉记者,这个地方有个老地名,唤作“龙塘垇”,附近一座老桥,称“龙堡桥”。  龙塘垇有个天然形成的低矮溶洞,相传是飞龙在此处栖息后留下的,当地人称为“龙洞”,为防止不知情者落入洞中,现已暂时封口。“龙洞”中有一股清水,源源不断流出。在龙茶花海景区及周边设施规划建设过程中,当地人将这道流水引出,取名“龙泉溪”。  景区发展也为周边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一方面,景区在用工高峰期能提供百余个工作岗位,为当地村民增加务工收入;另一方面,该景区已带动附近千余户村民种植茶花,每年促进区域增收4000万元。“以前每年只能赚几千元。现在种花木加上在基地务工,我们两口子一年收入有十多万元。”村民梁大春说。随着农旅产业不断发展,龙泉溪旁已有了民宿、农家乐,把越来越多的客人“留下来”,聆听这些民俗故事。景区再升级力求展示乡村精神文化近年来,龙茶花海景区不断新建停车场、游客中心,新增花海农庄休闲景区,汇聚田园山居、花田民宿、梦想广场、婚摄基地等景点,丰富游客的旅游体验。  “近几年,受到各种不利因素影响,景区的发展也曾陷入困局。”张成龙坦言,景区经营面临困难时,每当回想起当年从零开始种植茶树的阶段,景区工作团队又会重新振作起来、挺过一个又一个难关。张成龙告诉记者,也许是当地与龙有关的地名、传说数量颇多,老“龙塘垇”人对于龙有一种别样的亲切,在潜意识中相信,他们在面对困境时,也能展现出“龙的坚韧”。  2019年1月,龙茶花海景区正式被确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景区也从山上拓展至山下,实现与田园综合体的融合。而今,在原有设施基础上,龙茶花海景区再次利用青龙山蜿蜒山势,新建起七彩滑道、丛林穿越滑道、溜索等游玩项目。截至记者发稿,山上多个旅游公厕等配套设施设备建设依然在进行中。  据悉,龙茶花海景区将在后续建设过程中,打造“文化墙”“展示栏”等对外宣传窗口,记载这个乡镇景区从苗木产业中孕育而来、在当地人辛勤付出下建设而起的故事,让老“龙塘垇”的“龙马精神”向远流传。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4-30
暮春时节,在高县庆符镇金星村芍药花种植基地,200余亩芍药竞相绽放,迎来盛花期。数以万株红、粉、白色芍药花随风舞动,摇曳生姿,散发出缕缕幽香,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游玩观赏,在烂漫花田中尽享“芍药花开香满园”的诗情画意。“太漂亮了,无论哪个角度拍照都特别好看!”游客梁平燕说,这片芍药花海色彩绚丽,让人眼前一亮,走在花丛间,连空气里都是花香味道,让人心旷神怡。花田深处,不少村民正忙碌着采摘含苞待放的芍药花,经过修枝、去叶、捆扎后,销往当地的花卉市场。芍药花作为中国六大名花之一,花色艳丽,花姿优美,不仅颜值高,其根、茎、叶均可入药,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近年来,金星村因地制宜,通过“村集体+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引进企业流转村民土地按照粮药间种、套种、轮种形式规模化发展芍药种植,让村民不仅通过流转土地获得收入,还能在基地务工,实现家门口就业增收。“这一季我们采用的是玉米套种芍药和大丽花,冬天还可以套种蔬菜,在保障粮食生产的同时,还能额外多一份增收。”芍药基地负责人李文强介绍,芍药除了可以做鲜切花,还能药用,可谓全身是宝,今年基地的芍药长势不错,4月可赏花,9月可采药,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正逐步显现,今年预计亩产值可达到2万元左右。在芍药花的装点下,乡村“颜值”也更加靓丽。随着每年前来赏花的游客不断增多,基地周边还发展起了稻虾养殖、休闲垂钓、水果采摘等项目,通过农旅融合发展,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让以花为媒的“赏花经济”成为赋能该村乡村振兴的新亮点。(供稿:高县融媒 罗景萍 袁野 胡敏)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4-29
(周瑜原 摄影报道)弘扬工匠精神,精制宜宾好茶。第五届“工匠杯”天府龙芽·宜宾早茶评比活动和手工制作技能竞赛暨技能成果交流会即将于在四川省宜宾市屏山县举行。本次会议由宜宾市农业农村局主办,屏山县人民政府、宜宾市茶产业研究院承办,宜宾学院、宜宾职业技术学院、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宜宾综合试验站、宜宾市茶叶产业协会协办。旨在持续弘扬和传承工匠精神,挖掘选拔更多茶产业高技能人才,加强茶叶从业人员技术交流,持续增强茶产业内生动力,助推全市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手工制作技能竞赛开幕式现场本次活动包含第五届“工匠杯”天府龙芽·宜宾早茶评比活动、手工制作技能竞赛和技能成果交流会三项子活动。4月27日评比活动将评审出独芽和一芽一叶特别金奖各3个、金奖各5个。4月28日,来自全市8个县(区)的50名参赛选手将齐聚屏山炒青园进行现场技能操作(手工制作),评比出个人一等奖1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3个和集体奖项9个;制茶比赛后举行了技能成果交流会。“宜宾早茶”采用传统加工工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制成,具有“形美、色绿、汤亮、味醇、香雅”的品质特色,兼有“早”“优”双绝的独特魅力。2022年12月7日,T/CTMA 050-2022《宜宾早茶》团体标准的发布,对于规范、保护宜宾早茶品质,塑造、提升宜宾早茶品牌,推动茶产业迈向标准化、专业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次早茶评比活动将体现三个“首次”,首次增加企业家评审和消费者评审,首次增加工夫冲泡方式开展品鉴打分,首次将活动场地确定在全省重点优势产茶县。本次会议加入创新元素,不仅能更全面评选出优质好茶、优秀制茶人,同时更能带动全市茶产业进一步发展,促进宜宾市各企业茶产品的品质提升,加强区县、企业之间的人才交流学习,实现资源互补、合作共赢。屏山县相关负责人介绍,屏山有嘉木,千年展芬芳。据《华阳国志》记载,东汉年间,屏山人便知利用野生茶;在首版《辞海》地方名品中就注有:“特产‘屏山茶’”;在明末,四川便有峨眉山、蒙顶山、屏山“三山茶”之说。屏山种茶制茶始于先秦、产于三国、兴于两宋、贡于明清、盛于当世,是茶之古县、茶之名县、茶之大县。自然的馈赠成就了屏山茶优良的品质和独有的滋味,两千多年的产茶史让屏山浸满了“文化”的芳香。近年来,屏山县立足“高山、生态、有机、富硒”资源优势,不断提升茶叶精深加工能力,持续推动茶产业转型升级。先后被评为“全国重点产茶县”“四川省第一批优质茶叶基地”“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宜宾市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宜宾市抓创新创造引领传统技艺新风,持续推进川红工夫、叙府龙芽、屏山炒青等省级非遗技艺保护、传承与创新,引进前、后发酵和黑茶蒸压工艺,创新研发紧压工夫红茶;改进炭焙提香等传统工艺,提升绿茶的鲜味和芽叶完整度;创新花、果、奶、茶调饮方式,引进高温精馏、浓缩、无菌灌装工艺,创新制作新中式茶饮,受到青年人群的喜爱。自2020年开赛以来,“工匠杯”茶业技能竞赛为宜宾市选拔了一大批制茶人才,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已成为各茶企技术骨干,获得了职级提升和职称晋升,在企业发展中实现了自身价值。本次竞赛在内容设计、评审设置、成果转化等方面进行了多项创新,力争让本次竞赛成为新产品、新工艺的摇篮。各位选手,机会永远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本次竞赛邀请了行业顶尖专家学者、全市省级以上茶业龙头企业负责人。期望参赛选手珍惜展示技艺机会,拿出看家本领,制作出顺应消费趋势、让人眼前一亮的优秀作品,以高超的制茶技艺为自己赢得荣誉、赢得未来;期望你们珍惜提升能力机会,主动邀请专家点评作品、指导工艺改进,虚心向获奖选手请教制作技艺,在竞赛中不断提升自身能力水平;期望你们珍惜成果转化机会,主动与企业对接,推销自己的优秀作品、成熟工艺,借助龙头企业资本和资源优势,将更多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工艺推向市场。据了解,宜宾是川茶整体布局“三山一早一红”的特色早茶区和川红工夫红茶集中发展区。2023年全市茶园面积130余万亩,干茶产量10.58万吨,综合产值340亿元,是名副其实的茶业大市。在全市10个产茶县(区)中,翠屏区、高县、筠连、屏山、叙州区、珙县六个县(区)被列为全省重点优势产茶县。全市有各类茶叶加工企业427家,省级及以上茶叶龙头企业18家。全市现有国茶工匠·制茶大师5名、省级制茶大师4名,“筠州茶匠入选”四川省第二批“川字号”特色劳务品牌,“屏山炒青”非遗传承接续发力,人才“虹吸效应”持续显现,茶产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提高,宜宾茶产业已成为省委、省政府擦亮川茶金字招牌、推动川茶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4-29
四川三农新闻网宜宾讯(通讯员 钟慧)4月25日到5月1日是第22个全国《职业病防治法》宣传周。4月27日,高县文江镇中心卫生院结合自身实际,组织尘肺病康复站医护人员开展以“坚持预防为主,守护职业健康”为主题的尘肺病健康知识讲座,镇内部分尘肺病患者参加,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讲座上,刘汉双老师分别从什么是尘肺病、尘肺病的检查诊断、尘肺病治疗及康复的目的、尘肺病居家健康管理、指导等方面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    通过讲座,对尘肺病防治相关知识有了深刻全面地了解,增加了对尘肺病的治疗和康复信心,对提高自身生活质量很有帮助。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4-04-29
(宋成均)“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琅琅的书声、别开生面的蹴鞠比赛、超大号象棋对弈、古代科举考试场景再现……近日,“访长江首城 看宜路精彩”一月一主题4月主题采访活动媒体团来到四川宜宾长宁县双河镇文庙,体验丰富生动的传统文化。趣味象棋(宋成均 摄)双河镇是四川省首批“天府旅游名镇”,先后获评国家级生态乡镇、中国竹笋之乡、中国长裙竹荪之乡、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和省级“百镇建设行动”试点镇等。双河文庙是一座兼具祭孔和教育教学功能的学庙,培养了一代又一代长宁士子,宋朝以来双河共走出了18位进士、78位举人,其中代表人物有明朝两位殿试榜眼周洪谟和李永通。周洪谟曾任礼部尚书、太子少保;李永通位居翰林学士。双河镇特产双河凉糕是一款充满魅力和故事的传统美食,其制作技艺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国学诵读(宋成均 摄)当天,媒体团的40多名记者先后走进双河文庙、凉糕非遗馆、凉糕一条街等地,通过实地采访、参观体验,感受首批天府旅游名镇的独特魅力。“非常惬意,我准备今年五一的时候带朋友再过来玩。”宜宾市融媒体中心记者王子立表示,体验很愉快,在双河文庙看到了古代中国最高等级的重檐庑殿顶,感到非常震撼,并品尝了省级非遗双河凉糕,那细腻、绵柔、入口即化的口感非常喜欢。游客排队吃凉糕(宋成均 摄)“麻辣味的凉糕,让我感到惊艳,特别的好吃。”屏山县融媒体中心记者万又菱表示,假期还要带上家人朋友来双河,感受浓浓的传统文化氛围,吃各种味道的双河凉糕。媒体团的到来,为“缤纷五月·‘趣’玩长宁”增添了不少光彩。5月1日,七洞沟景区将启动漂流季,推出夏日清凉旅游、“五一”期间门票免费等优惠活动。“五一”假期,长宁县将开展走进文庙“一举糕中”五一“趣”玩活动,结合双河文庙和省级非遗双河凉糕,开发“一举糕中”双河凉糕文创产品,在双河文庙开展状元体验、汉服巡游、蹴鞠、趣味象棋、蒙眼击鼓游戏、投壶礼射游戏、夹弹珠游戏以及国学经典诵读、民俗展演等。在高铁长宁站站前广场举行非遗文创展示展销迎宾活动和非遗特色文艺展演暖客活动,在图书馆温州商城中心馆举行“非遗文化·与您共传”非遗竹编体验活动和“青苗读书”系列绘本阅读活动等15项“趣”玩活动。七洞沟漂流(宋成均 摄)“我们营造祥和欢乐的节日氛围,巩固天府旅游名县创建成果,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消费,助力长宁文旅产业发展。”长宁县县有关领导表示,“五一”黄金周期间,当地将推出文旅优惠政策带动文旅经济,发放消费券,集合长宁县范围内品质好的餐饮、酒店、文旅企业、景区景点、旅游业态、旅游项目等,每天发放消费券10万元,每天发放文旅专项消费券5万元;赠送凉糕券,每天在高铁站前广场发放“一举糕中”凉糕券200张;游客转发“走进文庙‘一举糕中’五一‘趣’玩活动宣传推文”至朋友圈集赞领取“一举糕中”凉糕券1张,共发放5000张。游客领取后可在古井凉糕门店、双河文庙现场兑换领取“一举糕中”凉糕。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04-28
近年来,在商州镇的炳兴村,有3位特殊的村干部,他们退役不褪色,凭借着在部队中锤炼的坚韧意志和优秀品质,带领村民们在种植、养殖、家庭农场的道路上取得了显著成就。这3名退役军人分别为炳兴村副书记李雪、村居委会副主任邹玉龙、村居委会主任助理李云志,退伍回到家乡后,积极投身于乡村发展事业。他们敏锐地察觉到种养殖和家庭农场的发展潜力,于是带领村民们一起探索实践。他们充分发挥自身的经验和智慧,组织村民进行科学的种植和养殖,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模式。邹玉龙表示,炳兴村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猕猴桃、沃柑、丑橘等水果,目前水果种植面积100余亩,下一步,炳兴村将以发展家庭农场为主,带动周边的农户种植猕猴桃,为村民们提供就业机会,增加村民的收入。在他们的带领下,炳兴村的经济活力得到极大激发,村民们的生活质量也有了明显提升。他们用行动诠释了退役军人的担当与奉献,成为了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商州镇党委政府、镇武装部对这3位退役军人村干部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和肯定,他们的事迹也激励着更多的退役军人回到家乡,为乡村发展贡献力量。相信在他们的带领下,炳兴村的未来将会更加美好。(供稿:商州镇 刘德山)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4-25
黄栗留鸣桑葚美,紫樱桃熟麦风凉。眼下,正是桑葚成熟的季节,宜宾高县陈垇村的2000余亩桑葚迎来了最佳采摘期。走进果桑基地,放眼望去,连片的桑树青翠欲滴,一簇簇乌红鲜艳的桑果挂满枝头,颗颗饱满,格外诱人,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摘果尝鲜、体验采摘乐趣。“一直听说陈垇的桑葚特别好吃,趁着天气好和家人一起来体验一番,满山遍野的桑葚非常鲜甜,准备多采点带回去和朋友们一起分享。”游客胡旭说,桑葚带来的不仅仅是味蕾的享受,更像是一个承载着情感和回忆的符号,总能让人回想起小时候吃到满嘴乌黑美好时光。据介绍,陈垇村从2015年开始种植果桑,目前全村种植面积达到了2250亩,成为了该村一项特色产业。为了扩宽销路,村集体公司积极与当地农超对接、邀请媒体开展直播带货,实现了从最初的线下“流动商贩”到“云带货”的消费大升级。凭借果大、汁多、味甜的优质口感,“陈垇果桑”逐渐打响了知名度,宜庆路穿村而过,便捷的交通优势,不仅吸引了大批游客,还引来了不少研学游团队前来亲近自然、体验收获。“这些天,每天都有不少游客来采摘,每年的桑葚基本在地里就能卖完。”果农刘志英种了5亩地的果桑,每年仅靠出售鲜果就能为她带来近2万元的收入,桑果采摘结束后,桑叶还可以用来养蚕,“一树多用”让刘志英觉得很是实惠。据该村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气温偏高,桑果成熟较早,目前已进入采摘旺季,村里建立了“村集体公司+基地+农户”的采摘游模式,由村集体公司统一对接团体,果农在基地指导采摘,不仅提升了游客的体验感,也让果农实现了就地销售。针对桑葚果保鲜期短、易坏的特征,村里还引进了桑葚加工厂,将鲜果加工制作成桑葚干、桑葚酒、桑葚果饮等产品,经由电商物流销售到全国各地。一颗颗桑葚果,甜了游客的味蕾,也鼓了村民的腰包,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陈垇村加快果桑产业转型升级,现已形成观光采摘、研学体验、桑果深加工三位一体的产业体系,带动全村种植户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小小桑果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大产业”。(供稿:高县融媒罗景萍 徐凌)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4-25
四川农村日报讯 特约通讯员 宋成均 文/图  4月17日,长宁县铜鼓镇天泉村枇杷种植林,茂盛的枇杷树层层叠叠绵延山头,一束束饱满硕大的枇杷缀弯枝头,琳琅耀眼。  “我家种植的枇杷主要是大五星,目前挂果的10亩每年毛收入可达10万元左右。”在天泉村9组枇杷种植林内,农户吴加富一边采摘一边说,种植枇杷不仅为其带来了丰厚的收益,还带动了周边群众就业,在施肥、套袋、摘果等关键时期,都要请工帮忙,每个工人每天80元,每天用工都是好几人。丰收的喜悦。  天泉村因其独特的地理、气候、生态优势造就了大五星枇杷风味浓甜、糖度高、品质好的特点,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  如今,枇杷作为铜鼓镇的主推产业之一,在天泉村也遍地开花。枇杷的成熟,也给天泉村7家农家乐带来了不少客人,游客们慕名来采摘枇杷的同时,还可以赏田园风光、参观佛教古刹苦竹寺、游“小千岛湖”天泉湖、“风动石”大石姆等景点,体验省级非遗“车车灯”的乐趣,品尝农家菜品等,可谓不虚此行。  “每年来享受采摘枇杷乐趣的游客多得很,枇杷采摘月期间能有10万元左右的收入。”农家乐业主王洪军说,每年五一节前后,镇上都要举办采摘体验活动,除文艺表演外,还有吃枇杷比赛、品美酒等系列活动,游客来得多,农家乐的生意都很好。  为助力枇杷种植户销售,近年来,天泉村党委积极开辟电商引领乡村振兴新途径,先后组建了长宁县铜鼓镇天泉村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和“果韵天泉”电商平台,注册了“果韵天泉”商标,成功申报“长宁枇杷”商标使用权,通过抖音“直播—采购—包装—售后”一站式服务,有效拓宽了全村农副产品的销售渠道,农副产品附加值节节攀升。  “我们通过主播带货来助力枇杷等农副产品销售,效果不错。”该村党委书记廖乙又介绍,截至目前,天泉村枇杷种植面积5000余亩,通过农村电商带动了就业人口800人以上,2023年人均可支配收入2.4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50万余元。  小小枇杷果,推动乡村大振兴。2024年,铜鼓镇枇杷产业预计产量600万余斤,销售额预计达到4800万余元。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4-25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徐灿红 文/图  “亩产达到421公斤,远超预期。”4月22日,宜宾市江安县怡乐镇丰产社区村万亩种业园区小麦高产攻关田传来喜人消息。在江安县农业农村局组织下,该园区种植小麦进行了现场百亩实收测产。“据我们了解,这是今年川南地区首次测产活动,也是该地区恢复小麦生产后首次测产。“小麦栽培专家、四川农业大学教授樊高琼说。  当下,小麦生产由南到北陆续进入收获期。去年年底,在全省小春生产会上,我省定下小麦扩面25万亩的目标。据最新数据,今年我省越冬小麦种植面积达910万亩,较去年增加30多万亩,扩面任务超额完成。其中,宜宾市完成小麦扩面任务2.1万亩,是如何做到的?当天,记者走进江安县小麦测产现场进行了解。樊高琼(左)与江千涛正在数麦穗。高产的秘诀“品种+技术”作支撑连续下了一周的雨,4月22日上午,江安县迎来短暂放晴。  记者跟随以樊高琼为组长,四川农业大学小麦研究所副所长、教授江千涛,宜宾市农业科学院高粱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周俊辉等为组员的专家组来到测产田块。  “麦穗很饱满,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指标都很理想,产量低不了。”樊高琼说,江安光热条件较好、积温高,大幅缩短了小麦生育周期,所以,当地小麦能更早一步成熟。走进金黄色的麦田,她随机选取了30株麦穗,现场数麦粒数来预估产量。“小麦产量,是由单位面积有效穗数、每穗粒数以及千粒重共同构成的。”产量永远最牵动人心。测产开始后,3台收割机同时在麦田里来回穿梭,小麦田里金色麦浪翻滚,传来阵阵麦秆的清香。据测,实收小麦7.5亩,折标(13%含水量)平均亩产达到421公斤。  “川南地区小麦生育周期只有160天,较成都平原地区缩短30天左右,在产量表现上有天然劣势。百亩实收能取得这个产量,是非常不容易的。”樊高琼表示。  亩产421公斤,对种粮户意味着什么?前来参观的江安县种粮大户邹汉明去年尝试种了500亩小麦,他表示,“小麦产量能达到500斤,我们就不会亏,达到600斤以上,就有得赚,我们就愿意种。”他预计,还有10天左右,自己种的小麦也将迎来丰收,产量预计在600斤至700斤。  当地小麦丰产,有迹可循。“今年雨水比较充足,基本上没出现冬干春旱,这是小麦丰产的客观条件。”樊高琼说,与此同时,播种环节采用精量播种技术,基本苗数有保障,这是高产的关键。  除此之外,品种起到决定性作用。江千涛表示,“蜀麦830”是四川省主导品种,集高产多抗、弱筋优质为一体,单穗重约2.5克,是四川省目前单穗最重的品种。“‘蜀麦830’的高产,证明了这个品种在当地适应性非常好,同时,具有早熟特性,可以更好衔接水稻或玉米、高粱茬口,适合在当地大规模推广。”  该园区内,与“蜀麦830”同步播下的,还有150多个新品种(系)。江千涛告诉记者,去年,四川农业大学与天安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安农业”)合作,为西南丘陵区域筛选适宜的小麦新品种。“宜宾很多年没有大规模种植小麦,外地品种的适应性如何,都需要通过田间观察筛选。把试验基地放在江安,就是为了让筛选出的品种能直接投入到西南区域,供应当地庞大的生产需求。”更高的经济效益是大规模扩种的底气今年以前,江安县已有20多年没有大规模种植小麦。  “种小麦已经是很久远的事,这些年一直只种水稻。”64岁的邹汉明回忆道。“水稻收割完,种什么?”面对记者的追问,他答道:“就闲着。”  邹汉明的经历是江安县乃至川南地区小麦生产的一个缩影。在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等背景下,宜宾市小麦逐步从2000年120万亩左右的高位,逐步减少至近年的不足万亩。宜宾市农业农村局粮油产业发展中心负责人郭威介绍,去年,针对小麦种植500亩以上的大户,宜宾市发放补贴资金186万,按照300元/亩的标准进行补贴,共扩种小麦2.1万亩。“同时,以天安农业为主导,宜宾市构建起统一品种、统一技术、统一服务、统一回收、统一管理的小麦生产销售模式,让种粮大户无后顾之忧。”  “去年江安县扩种小麦2300亩,主要发动种粮大户种植,起到示范带动效应。”江安县农业农村局粮油经作股股长董玉兰表示,当地种植户多年不种小麦,对恢复种小麦心存疑虑。同时,考虑到全程机械化生产的需要,大户比散户更容易享受到规模效应带来的成本减少的红利。  “以前担心种了小麦没人收,不敢种。现在销路有了保障,我们就敢放心种。”邹汉明在去年底拿出500亩试着恢复种植小麦。  邹汉明口中所说的销路保障,是指在宜宾市牵线下,五粮液与天安农业签订每年的生产订单,再由天安农业按保底价1.8元/斤从全市的种粮大户处回收小麦。“小麦是五粮液制作酒曲以及酿酒的主要原材料,市场需求量大。”樊高琼指出,“蜀麦830”属于弱筋小麦,很适合酿酒。  1.8元/斤的收购价,高出市场价0.5元左右,这也意味着更高的经济收益。按照同样600斤的亩产量来算,宜宾市小麦种粮户比成都平原种粮户每亩要多收入近300元。  邹汉明说,今年赚到钱后,明年肯定还要继续扩大小麦种植面积。  今年,宜宾市农业科学院也决定恢复停滞了9年之久的小麦育种研究。周俊辉表示,“我们所之前育成了‘宜宾6号’等一系列地方主推小麦品种,至今还保留了上千份小麦种质资源,今年下半年计划全部播下去,有了种子,我们就能重新开启育种研究。”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4-25
(记者 侯云春 赵旭东 文/图)4月23日,记者跟随“访长江首城,看宜路精彩”一月一主题采访团来到位于宜宾翠屏区的万里长江第一古镇李庄,感受古镇文旅融合新业态。航拍李庄古镇月亮田景区李庄古镇始建于南朝梁大同六年(540年),有1480多年建置史,距宜宾老城区19公里,核心景区面积0.96平方公里。古镇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和特色建筑,核心区10条老街巷以及文昌宫、刘家院子、南华宫等古建筑完成修复,东岳晚钟等25处景观节点已打造完成,以李庄文化抗战博物馆、营造学社陈列馆两馆为主的各类展陈陆续完成更新开放。李庄古镇一隅记者了解到,随着月亮田景区的建设完成和古镇核心区的提升,李庄如今的玩法不再是原来的逛逛古镇、吃吃白肉。现在除了通过特色演艺活动让游客“置身”盛世江南外,还有研学、亲子、旅拍、音乐节活动,让游客感受古镇的古风古韵。沿着古镇街头大约行走150米左右,记者便来到有名的打珠院,只见刚刚结束研学课堂的学生们正在讨论研学课程带来的乐趣。“打珠院由前厅区和研学基地组成。研学课堂设有造纸坊、木工坊、印工坊、地图室。”打珠院负责人何开羽介绍,打珠院研学基地每周接待约3000-5000人次,推出的研学课程紧密结合李庄的文化故事场景,让学生们在研学过程中沉浸式感受李庄文化。文艺表演近年来,李庄古镇依托景区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不断丰富旅游业态,极大地提升了文旅融合的发展。在业内人士看来,李庄古镇的发展就是用市场化运行方式,将抗战文化、民俗风情、饮食文化、古建筑等资源转化成文旅融合的市场产品。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04-24
(陈忆  记者 杨波 侯云春 文/图)4月22日,“天下人游宜宾”2024年宜宾文旅促进活动启动仪式举行。记者从会上获悉,在今年“五一”、“十一”和春节假日期间,宜宾将推出免费充电、免费品酒、免费吃面“三免”大礼包;全年将推出“三优惠”大礼包,提升游客在宜宾游玩的体验感。特别是“五一”长假期间,宜宾还将推出“长江音悦 万人狂欢”“《大江由此东去》沉浸式实景演艺”两大主题活动,开展“宜宾有礼”“智慧畅游”“全域迎宾”等八大暖宾行动,激情点燃长江首城文旅消费热。活动启动仪式现场优惠多多 “三免三优惠”带你领略宜宾风情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宜宾,有着2200多年的建城史、3000多年的种茶史、4000多年的酿酒史,酒文化、茶文化、竹文化、长江文化、民俗文化多彩如缎、醇香如酒,塑造了这座城市的独特个性和魅力。为了让更多游客来到宜宾,感受中国酒都的热情和长江首城的生态人文之美。今年,5月1日至5日期间,市内外游客自驾新能源汽车可在全市宜行公司公共充电桩享受免费充电服务;在五粮液景区、蜀南竹海景区、兴文石海景区、李庄古镇景区、流杯池景区、合江门广场、长江音悦街等地,游客可通过参与诗酒飞花令互动体验活动,免费品鉴五粮液;外地游客凭身份证可在宜宾网红面馆免费畅品宜宾燃面,感受宜宾特色美食文化,体验城市烟火气。三江汇流,酒都宜宾2024年,宜宾文旅全年实施“三重优惠宝盒”:全年旅行商组织市外团队游客到蜀南竹海、兴文石海景区旅游,均可享受景区门票8折优惠,目标地域游客购票金额最高可给予55%的奖励、游玩项目给予5折优惠;蜀南竹海、兴文石海景区对从五粮液机场落地的游客在7日内实施门票5折优惠;此外,宜宾通过“智游宜宾”平台发放住宿消费券,实行满减抵扣,最高可获取优惠300元。活动丰富 两大主题盛宴  点燃“五一”假期 “五一”黄金周即将到来,宜宾将以“新锐、时尚、活力、澎湃”城市气质,带给游客新颖的体验感。5月1日至5月4日,宜宾市将在三江口长江两岸推出“长江音悦 万人狂欢”和《大江由此东去》沉浸式实景演艺两大主题系列活动。“长江音悦 万人狂欢”活动每晚1场,将在叙州区长江音悦街打造个性十足、展现宜宾厚重地域文化魅力的“演艺+文旅”新玩法、潮玩地,利用亚洲第一光电屏(水幕电影)突破常规空间限制,营造顶级舞台舞美效果,呈现宜宾特色鲜明的文旅新场景,让来宜游客感受新锐潮流玩法。宜宾三江新区“三江之眼”观景台《大江由此东去》沉浸式实景演艺每晚2场,将在翠屏区合江门广场的“长江之珠”网红打卡点,用文化赋能旅游,用演艺讲述宜宾;以白塔山为幕、以夹镜楼为台,通过专业艺术院团歌舞、戏曲、杂技、诗词歌赋、音舞诗画等表演形式,打造一台体现宜宾特色的实景演艺,充分展示宜宾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城市内涵,让游客对宜宾文化从可观到可感、从观景到入景。李庄月亮田景区此外,“五·一”期间,宜宾还将在央视秋晚打卡地开展搏击音乐美食嘉年华及长江青春歌会活动,在长江公园水幕电影开展重温秋晚经典活动,在冠英古街开展“五一”开街酬宾活动,在李庄古镇景区开展李庄四月天诗歌季啤酒音乐趴活动及“‘李’是人间四月天”以诗会友系列活动等10多项活动。围绕游客吃、住、行、游、购、娱等需求,宜宾还将持续加强“暖宾”保障,开展“宜宾有礼”“智慧畅游”“全域迎宾”“专线打卡”“便捷停车”“畅快行车”“诚信文旅”“安心之旅”等八大行动,让来宜游客玩得开心、吃得放心、住得舒心、行得顺心。发布文旅项目机会清单启动仪式上还发布了宜宾2024年文旅促进计划和文旅项目机会清单。除延续往年的中国国际名酒博览会、大学生长江音乐节外,宜宾还计划举办首届宜宾国际车展,首届川渝喜剧大会、大学生长江音乐节、中国男子三人篮球超级联赛(宜宾站)等文旅活动,提升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增强旅游投资吸引力,让更多目光聚焦宜宾、更多活动点亮宜宾、更多宾客爱上宜宾。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04-23
(四川农村日报讯 特约通讯员 罗沾)春雨贵如油,春光赛黄金。连日来,宜宾市高县各地茶园里到处都是茶农采摘春茶的忙碌身影。  “我有26亩多茶园,茶园就是我增收致富的‘绿色银行’。”说起种茶叶的经济效益,正在茶园采茶的高县可久镇进步村茶农曹光田脸上满是丰收的喜悦,“去年,我光是出售采摘的鲜茶叶就收入近20万元。今年,我靠茶叶已收入8万多元了。”  茶产业是高县“4 + 2”农业主导产业之一。该县现有茶园30余万亩、茶农4.59万户17.2万人、茶企108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3家、市级龙头企业1家。在高县,像曹光田这样的种茶大户还有很多。  高县种茶历史悠久,是全国优质早茶原料基地和“川红工夫”红茶原产地。近年来,该县紧扣“规模、效益、品牌”的发展需求,调整茶叶产业布局,推广普及茶叶生产机具和绿色防控技术,大力发展现代茶业,促进全县茶产业转型升级。同时,还不断延伸产业链条,促进茶旅融合,实现了产业发展、茶民增收、茶企增效的多赢格局。  截至目前,该县已建成6个茶叶产业带、8个茶叶万亩亿元示范区、5个茶叶现代农业园区,建成西南地区最大的茶叶交易平台——长江源国际茶贸城和以茶元素为主体的国家4A级、国家3A级旅游景区各1个。该县已先后获全国商品茶基地县、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中国茶业百强县、中国茶旅融合十强示范县、中国茶业最具投资价值县、四川省第一批名优茶生产基地县、四川省第二批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强县(茶叶)、四川茶业十强县等“国字号”“省字号”荣誉。  2023年冬,该县围绕“建设低碳生态茶园”目标,以茶园规范化管理为抓手,狠抓茶园“三冬”管理。今春茶叶开采以来,茶技部门人员就及时提醒督促茶农抢抓时节采摘早茶,与“春光”赛跑,力争能采尽采,尽早上市卖好价。  截至 3 月底,高县 2024年茶叶鲜叶产量已突破2万吨,茶农依靠茶叶鲜叶收入超20亿元;累计生产干茶4850吨,实现茶产业综合产值38.9亿元。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4-23
四川农村日报讯 阳净 特约通讯员 罗景萍  眼下,正值高粱移栽好时节。4月19日,在高县来复镇百花村的高粱集中育苗点,嫩绿的高粱秧苗长势喜人,村民们抢抓时节按需起苗,开展移栽工作。一株株刚栽好的高粱苗在微风下轻轻摇曳,勾勒出一幅生机盎然的春种画卷。  一大早,村民杨万珍就在地里忙碌了起来,打窝、栽苗、覆土一气呵成。“现在种高粱省心,不仅有免费的秧苗发放,连种植技术都有农技人员上门手把手教,高粱成熟后还有企业上门收购,不用担心销路。”杨万珍说,有了政策和技术的双重加持,种销不愁。她今年计划种5亩地的高粱,趁着下雨后的天气抓紧移栽,希望今年能有一个好收成。  近年来,百花村因地制宜,通过与相关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带动农户发展“订单”农业,种植酿酒专用高粱,通过推广“高粱+大豆”“高粱+蔬菜”的套种、轮作模式,提高土地产出效益,实现助农增收。  “今年我们村集中育苗示范点培育了优质高粱秧苗10亩,全部免费提供给周边村民,预计可移栽 300 余亩土地。”百花村党总支副书记严作全介绍,集中育秧不仅有利于新品种的推广,也能保障秧苗质量,降低农户的生产成本,加上有了“订单”,极大提高了农户种植高粱的积极性。今年,全村计划种植“订单”高粱200亩,将采取统一育苗移栽、统一田间管理的方式,确保种好粮、稳增收。  在该县的庆岭镇、复兴镇、胜天镇等核心种植区域,高粱移栽工作也正如火如荼地开展。据悉,今年高县计划种植酿酒专用高粱2.1万亩,通过推广集中育秧、合理密植、科学套种、绿色防控、适期早收等关键技术,为高粱丰产丰收打下坚实基础。同时,该县还主动与当地以及周边龙头酒企、粮食收储企业对接高粱产销合作事宜,按“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将2.1万亩高粱全部纳入订单收购,给种植户吃下了“定心丸”,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4-23
2024年4月19日是二十四节气的谷雨,也是春季的最后一个农时节气。四川省兴文县举行“2024第二届四川•兴文开秧节暨甲辰年谷雨祈福活动”,游客齐聚兴文县水泸坝现代农业产业园,同祈福、共开秧,捉鱼虾、逛大集。近年来,四川省兴文县围绕“工业强县、产业兴县、文旅富县”,坚定“四化同步、城乡融合”发展新路径,加快建成人民幸福的秀美苗乡。兴文县僰王山镇紧扣“借势腾飞”工作主题,坚持建设“文化旅游型中心镇”发展定位,结合自身特点,深挖当地谷雨节丰厚的民俗文化,唱响“谷雨节气歌”,大力推进农文旅融合,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活动现场上午8时58分,甲辰年谷雨祈福活动举行。当地农民身着盛装,向神农氏敬献“五谷”、“五果”、秧苗,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北京民俗博物馆馆长、研究员曹彦生已经连续两年参加兴文谷雨祈福活动,他认为兴文还能保留如此原汁原味的谷雨祈福民俗活动,是二十四节气谷雨节气的“活化石”,实属难得。在随后举行的开秧节上,随着一声“开秧门喽”,2024年僰王山镇插秧比赛正式举行。来自僰王山镇各村插秧能手,不停抛秧、插秧,用汗水和行动播种下新年的希望。来自重庆、成都、宜宾等地的部分孩子也在家长、老师的带领下到指定田块体验插秧活动,增强和土地的亲近感。本次活动持续三天,期间还举行了“土特产”展示田间集市、摸鱼捉虾比赛、谷雨诗词飞花令、乡村广场舞比赛等,和北京民俗博物馆共同举办了中国廿四节气•谷雨展、谷雨文化讲堂等多项活动。(供稿:兴文县融媒体中心 夏龙江  廖胜)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4-22
(周瑜原 陈忆 摄影报道)4月20日、21日,四川现代畜牧业产教共同体、四川茶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相继在宜宾市南溪区举行成立大会。4月20日,四川现代畜牧业产教共同体成立大会现场    据悉,四川现代畜牧业产教共同体由四川农业大学、德康集团、宜宾职业技术学院、苍溪职业高级中学联合牵头,协同行业企业、高水平院校、中职学校及行业组织共同发起成立,将按照“产教合作、统筹发展、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原则,促进职业教育“深度融入产业链,有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职业教育工作思路,加快建成川南全省经济副中心,推进学校优质院校建设,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科学发展,全面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推动区域内现代畜牧业交流与合作,实现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努力构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发展的新平台,努力实现改革发展中新的跨越。4月21日,四川茶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成立大会现场    四川茶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由四川农业大学、四川茶业集团、宜宾职业技术学院、四川省旺苍职业中学联合牵头,协同行业企业、高水平院校、中职学校及行业组织共同发起成立,旨在进一步集约化、集群化发展,充分发挥政行校企资源优势,按照“产教合作、统筹发展、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原则,促进职业教育“深度融入产业链,有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职业教育工作思路,推进学校优质院校建设,推动四川茶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科学发展,全面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广泛吸纳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相关组织。以行业发展为导向,创新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机制,推进校企产教融合深度发展,培养出更适合行业需求的实战型技能人才和创业人才,打通招生到就业的各环节,深化交流与合作,服务于茶产业、服务于四川南向开放、服务于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助力乡村振兴,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宜宾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徐劲松介绍,宜宾职业技术学院一直坚持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己任,紧密对接四川省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在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探索和实践中下真功夫、花大力气。为此,宜宾职业技术学院已经做了一些积极有益的探索。与众多知名企业建立起深度合作,已建成德康学院等8个现代产业学院,形成了40余个产教融合重点项目。2个案例入选教育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典型案例,1个案例入选全国机械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典型案例。据了解,两个“共同体”的成立,是宜宾深度推进产教合作,推进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集约化发展的有益尝试,将整合各方资源,优化配置,以行业发展为导向,创新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机制,打通招生到就业各环节,推进校企产教融合深度发展,培养出更适合行业需求的实战型技能人才和创业人才,服务于现代畜牧产业、茶产业发展,助力宜宾乡村振兴和经济社会长远发展。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4-22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