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杨都 文/图  眼下,小春生产正在蜀乡各地全面铺开。10月21日,在广汉市连山镇锦花村,伴随着灿烂的阳光,一场关系来年收成的小春生产现场技术培训会在田间召开。  农田里,随着小麦免耕带旋播种机驶过,带状开沟、播种、施肥一气呵成。来自广汉市的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以及涉农企业代表100余人走进田间,观摩小麦机械化播种质量。种植户观摩小麦免耕带旋播种机使用效果。技术应用超五成湿害有效缓解  站在田间,平整的土壤表面不见明水,挖开土壤,水分适宜。  据省农业气象中心预报,旬内盆地以多云到晴天气为主,光、温、水条件匹配较好,大部农区各层土壤墒情较适宜,整体农业气象条件有利于开展冬小麦的备耕播种工作。湿害,这一往常年份困扰小春生产播种环节的头号难题,今年在天气的加持下有效缓解。  “播种环节是影响小麦产量和效益的关键环节,湿害和秸秆还田是影响播种质量的关键因素。”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党委副书记汤永禄研究员介绍,小麦免耕带旋播种技术的推广应用能保障稻茬小麦适期播种和立苗质量。目前,锦花村已实现整村推进免耕带旋播种技术,连山镇全镇使用该技术的比例高达50%以上。  技术的赋能使产量有了明显的变化。在今年5月,锦花村上百亩小麦开展实产验收,结果显示小麦平均亩产超过600公斤,这也是西南地区百亩规模小麦单产新纪录。  规模化生产亩产突破600公斤背后,是广汉市引进支持农业专家发挥农业科技推动发展的综合结果。位于广汉市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的小麦专家大院内,数十位来自省农科院作物所的专家常年在此开展攻关试验。“专家大院为我们带来了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拉近了种植户与专家的距离。”锦花村种粮大户冷辑龙说。农户主动学习提升种植水平  当天,省农科院作物所专家们重点介绍了小麦播种环节的品种选择、药剂拌种、秸秆还田、土壤耕作、免耕带旋播种、播后化学除草等技术。  “采用稻茬小麦免耕带旋播种技术,不仅能在土壤黏湿、秸秆全量还田的复杂环境下实现小麦高质量播种,还能免去耕整环节,高产又节本。”来自金鱼镇和兴社区的种粮大户李元贵告诉记者,今年是他种植小麦的第4年,通过一次次培训会,他受益匪浅,种粮水平从刚开始的380公斤左右亩产提升到了今年的450公斤左右。  目前,为了做好小春生产,广汉市各专业合作社积极开展了物资准备、技术培训、农机整修等工作。与此同时,广汉市相关部门全力抓好农资商品供应落实,积极做好小春种子、肥料、农药、高科技大型机具等储备供应工作。广汉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23年度广汉市计划小春粮食种植面积27.35万亩,其中,小麦26.06万亩。油菜计划种植面积16.35万亩。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10-28
(兰佳蓉 记者 钟正有)什邡市禾丰镇便民服务中心(站)按照该市“三化”建设要求,结合自身实际,紧扣群众需求,不断改进完善,建立健全镇、村、组三级便民服务机制,加强代办员培训,增强其素质,提高其能力,辖区内的便民服务水平得到极大的提升,使“便民”服务实现真的“便民”,惠及民生,工作中为群众谋福祉的感人事迹不断涌现,其中以汪学林和杨启金的服务较为典型。汪学林是该镇镇江村村民,也是该村脱贫户、计生特扶户和散居五保户。在民政系统年度审批时发现其名下有一辆货车,这种情况不应该享受民政救助,取消民政救助后其就会返贫。镇、村、组工作人员高度重视,经走访和多方了解,其名下的车辆是10多年前汪学林在外务工时其老板注册在他名下的货车,工作人员及时与他曾经的老板取得联系,进一步证实情况,同时还获知货车已转手多次,现不知所踪,车辆信息无法注销。村、组代办员将了解到的情况形成文字资料取证后上报镇便民服务中心,与镇代办员一起联系禾丰镇派出所、什邡市车管所等相关部门,历经20余天,终于将该车的信息从汪学林的户下注销,使其能及时享受政府的各项惠民政策,让孤寡老人感受到党的关怀。杨启金是禾丰镇和平村的村民,是脱贫户、计生特扶户,本人因身体原因需常年吃药,其子杨波伤残二级并有严重痛风等多种慢性病。工作人员考虑到其家庭收入不高,父子俩的身体不好,药费支出又不低,及时将实际情况向村委会反映。村代办员第一时间联系便民服务中心计生工作人员(镇代办员),镇代办员核实情况后立即向什邡市卫健、民政部门上报,一周内为其准备资料申领民政救助金5000元。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2-10-27
 (梁潼 曹雨彤 记者 闫新宇 实习记者 陈康 文/图)近日,记者走进德阳市中江县黄鹿镇青藕村与利兴村交界处,现场了解到,该地区农业机械化示范区已呈现勃勃生机。260余亩撂荒地宜机化改造如火如荼。中江正全力抢时间、抓进度,确保这项惠及两村700余名群众的民生工程计划本月底完成整体改造,保证小春生产。土地宜机化改造后种植的大豆据悉,前期已改造完成的160余亩土地里,大豆产量预计45吨,产值达27余万元。青藕村党支部书记肖刚介绍,大豆收完后,将与另外的完成宜机化改造的100余亩土地同步开展小麦、油菜种植,该区域已经摆脱“靠天吃饭、发展低效”的标签,步上了高效农业之路。项目现场,只见大型拖挂车从山下有序运来沙土、水泥、砖等材料,工人忙着卸货、施工。“项目于今年7月开始施工,计划总投资280万元,目前土地已经全部改完,正在进行产业道、蓄水池的施工。”肖刚如是说。工人正在卸货“以前路不通,地势高水也上不来,耕作条件差,土地无人耕作,发展十分受限。”谈及之前的艰难状况,肖刚话语里满是无奈。如今,通过推进“坡改缓、小并大”宜机化改造,同时完善道路、输水管网等配套设施建设,打造现代化农业,有效解决了丘陵山区农机“下田难”“作业难”“运输难”等瓶颈问题,实现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共赢。据了解,黄鹿镇位于中江县最北端,地处两市四县八镇交汇之地,素有“中江北大门”之称。近年来,该镇不断探索高效农业发展新路径,2021年已实施宜机化改造土地1500余亩,2022年计划实施宜机化改造土地1100余亩,配套建设排水沟渠3174米,提灌站1座,修复及新建蓄水池10座,作业道5183米。“下一步,我们还要在宝塘村、思源村、福沟村、花岩村、青峰村等地,围绕优质粮油园区、鱼米之乡项目园区,积极争取宜机化改造项目,扩大规模、改善设施、提质增效,深度融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黄鹿镇副镇长刘君贵表示。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2-10-27
四川三农新闻网德阳讯(通讯员 谭雪)10月21日-23日,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著名“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率队到德阳调研德阳市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建设情况。会议现场温铁军一行首先到成都农交所德阳所参加“德阳市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建设”座谈会。会上,成都农交所德阳所总经理谢玉萍从“成都农交所德阳所设立背景、构建四级交易体系、四个推动、三个创新、取得初步成效”五个方面详细汇报了德阳市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建设情况及取得的各项成果。会议现场听取汇报后,温铁军表示,德阳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具有一定代表性,尤其是在制度创新方面,真正使得村集体成为交易主体,让资源型资产充分入场,更好发挥市场价值发现功能,有效规避交易风险。调研现场随后,温铁军一行深入我市旌阳区、广汉市、绵竹市实地调研。感受了旌阳区三变改革、五社实践,闲置资产盘活利用,农文旅融合发展以及数字农业等方面取得的各项成果;听取了广汉市产权制度改革、宅基地有偿退出等方面的总结经验汇报。调研现场在绵竹市新市镇白庙村、九龙镇棚花村,温铁军还详细了解了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和特色产业发展情况。温铁军对德阳市在乡村振兴工作方面所做的探索和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他认为,德阳市通过建强机制体制,加大财政扶持力度,赋能农村产权交易平台,不断优化农村资源配置,推动农村产权要素流动,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进而更好地发展壮大了集体经济,保护了农民利益,研究探索出独具特色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道路,对德阳市推进乡村振兴产生了积极作用。他表示,德阳市要充分发挥德阳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平台作用,加大经营性资产的开发利用力度,优化权益分配机制,让村民参与村集体经济发展更有动力,进一步打破传统思路和产业发展路径,运用数字赋能、创新驱动等加速新旧动能转化,紧扣当地独特的自然条件和特色内涵,找准目标客户群,打造“德阳精品”。他希望,德阳市要继续加强制度创新,最大限度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加快把德阳丰富的资源资产转化为现实的产业竞争优势,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德阳市乡村振兴,为推进乡村振兴探索更多德阳经验。调研现场德阳市副市长卿伟,德阳市旌阳区委副书记、区长李得立,旌阳区副区长陈然,广汉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统战部部长王俊,广汉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梁筱萍,广汉市副市长胡羽宇以及德阳市、旌阳区、广汉市、绵竹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同志参加部分调研。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2-10-25
(记者 钟正有)近年来,德阳市旌阳区新中镇强化党建引领,牢牢抓住队伍建设,农民增收,基层治理三大关键,通过激活人才动力、做强村集体经济、建设美丽乡村三维发力,吹响乡村振兴最美号角。人才是源泉动力。新中镇扎稳基层党建“底盘”,立足实际,在落实责任、堡垒建设、人才选育等方面下功夫,将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深耕乡村人才成长的肥沃土壤,筑牢农村基层战斗堡垒,提升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水平,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新中镇龙居村在该镇龙居村成立乡村振兴人才工作站,落实区镇两级领导联系产业园制度,目前共吸引返乡创业人才72人,引进16家农业种植企业及合作社。为更好地服务职工,解决村干部后顾之忧,今年为476名干部职工购买重大疾病险。为进一步完善“引才链”“育才链”“留才链”,全力锻造一支高素质人才队伍,新中镇建立人才库,两年来,开启两轮村(社区)后备干部遴选,目前在人才库中已储备10名优秀大学生,其中有6名优秀大学生已经在村(社区)服务基层建设,为乡村振兴工作注入了新鲜活力。产业是造血基础。产业兴,百业兴。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近年来,新中镇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以龙高路沿线建设作为数字、美育、艺术项目实施的先手棋,建立滚动项目库,落地宜机化、数字农业、城市书房、观光工坊等项目20个,配套建设优质粮油蔬菜直供基地,打造文创小镇IP。采用企地合作的方式,引进了北京袈蓝、中农富通、左岸芯慧等多家科技企业和技术人才共同参与规划建设,加大社会资本招引力度,储备跟踪星光萌宠乐园、狮子坡田园综合体、不如场景民宿等项目13个。一个集运动健康、户外拓展、亲子体验、观光休闲于一体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综合发展的新型农旅融合发展区正逐步形成。生态是持续优势。新中镇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坚持以“绿”为底,乡村振兴与美丽乡村建设同谋划、同部署、同推进,努力打造宜居宜业的乡村环境。打造德中路人居环境整治示范带。通过对德中路沿线彩钢、广告、微田园、卫生环境整治,不断提升风貌,把德中路打造成乡村振兴人居环境整治示范带,重点将场镇建成风貌整洁、乡风文明、生态宜居、经济活跃的示范场镇。加快实施“美育提升”项目,按照“艺术旌阳·焕彩城乡”美育提升行动部署,打造“梵仙”“夜莺的房间”等8处艺术节点,先后开发原生态徒步路线4条、建成露营基地2个,形成了赏花、采果、徒步、露营四大城市近郊旅游休闲元素,“旌秀桂花”“旌翠白河”“荷韵龙居”“花田锦地” 已成为靓丽名片。新中镇,一三产业正高质量融合发展,曾经的“茶店子”驿站,如今是环境优美、产业丰富、百姓安居乐业的生态小镇。崇山峻岭之上,一万三千余人的梦想在此扎根,飘飘红旗之下,是生生不息的岭上新镇。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2-10-24
(陈涛 记者 钟正有)一座开在乡村的城市书房,正在点亮全新的文化灯塔。旌韵高槐,位于德阳近郊的一个小乡村,因咖啡店遍布乡野而吸引了不少德阳市民、周边城乡居民来此休闲度假。如今,咖啡香中飘入阵阵书香,悠闲的乡村又增添了几分文艺气质。2022年1月,旌城上书房入驻高槐村,成为旌阳区文体旅局“城市书房”项目从市区走入乡村的初次尝试。旌城上书房高槐店不同于普通的乡村图书馆,它是以政府为主导、企业协同、民众参与、专业人才与机构推动的公共文化服务空间,书房以阅读为原点,链接多方资源,策划组织丰富多元的公益活动,打通了城市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走进旌城上书房,村民、游客徜徉书香的画面已成为高槐乡野的一道靓丽风景。今年国庆假期,旌城上书房共接待到访者超7000人,人们漫步于此,用阅读一本书的时光打开田园,感受精彩多元的乡村文化生活,旌城上书房也成了服务德阳城乡居民的文化高地。旌城上书房老房新生全新的乡村文化地标旌城上书房所在建筑体是一栋综合体建筑,书房内部空间通过廊道与高槐村史馆、田园艺术馆、袈蓝咖啡贯通,关于乡村的传统记忆与来自城市的潮流生活方式在此交融碰撞,形成了乡朴美学的全新表达:乡村,不一定是土味的,也可以很现代、很时髦。 在书房内打卡的小红书博主书房一楼为开放式的阅读空间,所有书籍向村民与游客提供免费的借阅服务。书架上的书籍涵盖党建、文化、文学、社会、艺术、儿童……多元化的选书标准,为乡村注入了更丰富的文化视角,满足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人们在此开启不一样的乡村文化之旅。除了书店运营方的自选书籍,旌城上书房内特别发起了书香漫游高槐计划,人们可将自己阅后的藏书捐出,让闲置的书籍在田园间流动起来,共盈乡野书架。儿童友好全新的乡村美育空间 旌城上书房国学课堂旌城上书房这栋由老村委会办公室改造而来的复合文化空间,立足于万象更新的乡村,在满足人们阅读需求的同时,也链接着丰富的文化资源,不断拓展着乡村文化的深度与广度。通过与高槐村儿童创新实验室合作,旌城上书房设立了槐·趣儿童友好空间,儿童阅读区域免费向孩子们开放,并提供公益活动场地,来自创新实验室的新农人与老师们,在此开办研学课堂、国学交流活动,点亮着乡村教育的未来微光。书房向内设有槐·阅自习阅读空间,配置与城市店标准相同的自助借阅设备,提供免费的自习、书籍借还、书籍查阅服务,为乡村孩子们打造了一个课堂之外的第二课业空间。IP联名农文旅融合的勃勃“野心”书房所在的高槐村,本身是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村,非遗手艺人、音乐人、设计师等文化艺术从业者纷纷将工作室落于高槐,乡村音乐节、大地露营季等活动频频将高槐村的作为主会场,而旌城上书房的走入,如同一颗全新的文化酵母,为良性发展的文化生态带来了更多活力。与旌城上书房毗邻的袈蓝咖啡,让人们在阅读之余可以享受一杯咖啡的美好时光。同时咖啡店内也设有文创展陈区,陈列着与书房运营方共同选品的乡村文创产品,在游览田园风光,细品书香的同时,也能将美好的乡野回忆带回家。同时,书房运营团队、袈蓝咖啡与熊猫邮局等知名IP联名,以旌阳乡村风光为灵感,设计了系列文创、乡村文化融合创意与品牌思维,让乡村文化发展看见更深远的可能性。时至今日,人们来到乡村,不只为欣赏田园风光,而当阅读走入乡村,也不仅带来阅读本身。悠远的书香,正在联结起文化与产业发展的全新视野,于广袤田园瞭望远方。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2-10-20
(记者 曹凘源)10月13日,在中江县凯北粮油生猪循环现代农业园区核心区之一的黄鹿镇,最后2000余亩水稻正进行扫尾收割,“水稻收割完后就将进行油菜移苗栽种,计划栽种2.5万余亩。”黄鹿镇副镇长刘君贵介绍。  中江县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说,2022年,全县粮食种植面积230.3万亩,预计产量87.6万吨,较去年稳中有升。其中,秋粮预计产量72.8万吨。  该负责人介绍,今年旱情发生后,当地将受灾的农作物及时铲除做成青贮饲料,用于畜牧业养殖,并迅速补种了大豆等农作物。同时购买社会化服务及时抽水抗旱,并投入资金抢修提灌站,保障所有设备正常运转。  大春减产晚秋补,也是中江县稳定粮食生产的重要措施,秋土豆的补种已在全县展开。“在本季抢收水稻的同时,我们做到了水稻收割、烘干与秋土豆点种两不误。”永太镇种粮大户常滔告诉记者,秋土豆生育期短、产量高、易管理,不耽误下一季作物播期。  中江县今年还整治了上万亩撂荒地,为粮食总产稳中有升提供有力保证。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10-20
 (记者 钟正有)为有效解决农村土地撂荒问题,不断提高土地利用率,今年7、8月份开始,德阳市旌阳区新中镇桂花村立足实际,扎实推进农村耕地撂荒整治行动,通过农户自主复耕与集体复耕相结合的方式,盘活土地资源,壮大集体经济,实现对“粮田”耕地的长效性保护,确保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整治现场在此次撂荒地整治过程中,桂花村投入旋耕机、开沟机、人工、种子、薄膜、肥料、农药等物资,共实现复耕撂荒地400余亩。通过复耕,使撂荒土地重获新生,实现撂荒地“变废为宝”,同时还解决部分村民务工问题,引导了更多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留守家乡,助力乡村振兴,目前各农户开垦撂荒地正在紧锣密鼓地开展。同时,村集体通过种豆、收豆等整治撂荒地行动,为留守村落的老人、妇女创造就业岗位50余人次,增加了群众收入。复耕后的撂荒地,种植的豆子长势良好。农户刘胡彬说:“今年豆子品质特别好,价钱也合适,想到以后卖豆子会忙不过来,所以我早就计划好哪部分卖菜豆子,哪部分晒干豆子。”接下来,桂花村将继续落实肥土情况,将撂荒地真正变成肥沃的种粮地。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2-10-19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刘佳 文/图  近日,中江县励志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邵开金带领工人在中江县仓山镇的蔬菜基地移栽时令蔬菜。见到记者,他主动介绍说:“我们准备移栽甘蓝、大头菜、花菜等各类蔬菜 2000 多亩。前段时间持续的干旱推迟了下种,这段时间雨水充沛,抢种蔬菜正当时。”仓山镇蔬菜基地长势良好 (邵开金 供图)  回想起来,从报道“脱贫攻坚”,到追踪“乡村振兴”,这些年来,记者几次采访邵开金,见证了这位种植户在乡村发展中的创业历程。  记者第一次采访邵开金是在2014年。邵开金过去常年种西瓜。那时他在遂宁市安居区西眉镇700多亩柑橘幼苗下种植了一大片西瓜,还带动周边农户,特别是外出打工不便的老年人,以及生活困难的贫困户,通过务工增加收入。  别人种西瓜是“阵地战”,邵开金种西瓜是“打游击”,每年“打一枪换个地方”,因为种植西瓜需要轮作,最好采用嫁接苗种植,否则病害会很严重。因此他年年追着土地跑——今年在遂宁的柑橘园,明年就联系资阳的柠檬园,总之每年流转的土地都不一样。那些年里,这位“西瓜老板”的踪迹飘浮不定。  时间定格在2019年年3月21日。这一天邵开金与中江县仓山镇镇政府、独楼村村委会签订了三方协议,将精准扶贫蔬菜、西瓜产业园项目落地独楼村。他流转了700余亩土地,打造无公害蔬菜、西瓜产业园,实现“蔬菜(西瓜)-水稻”轮作,以订单农业扶持这个落后村的发展。2020年6月,邵开金在独楼村种植的西瓜丰收了。  邵开金扎根独楼村,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当时,独楼村驻村第一书记苏磊听说邵开金将到宝金村考察产业,沿途恰好要经过独楼村。他立即与镇长吴中华联系,请求将邵开金先带到独楼村考察。就这样,吴中华当天上午带着邵开金一行,在苏磊和村“两委”的陪伴下对独楼村进行了较为细致的考察。经过多次、多轮的洽谈磋商,最后扶贫产业园项目顺利签约。  今年春季,在中江的一场“全省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机械化生产培训示范推广大行动”上,记者再次见到邵开金时,他依然穿着一件简单的衬衫、一双常年不换的旅游鞋,黑黑的脸上,一双眼睛炯炯有神。他说:“现在基地采取稻-菜轮作,高标准农田改造后都非常适合农机化,我们也准备引进农机装备呢。”原来,乡村振兴的大潮给创业者们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邵开金在当地相关政策的支持下,开始施展更大抱负。他除了继续种植西瓜,还种植了玉米、大豆、水稻,一共种了三四千亩地,现在还盯上了农业机械化,成为了一位种植大户。  记者了解到,多年来,邵开金的妻子一直陪伴其左右。从辗转种植西瓜,到在中江扎下根来搞农业机械化种植,他们夫妻俩相互扶持的故事,也在当地被传为佳话。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10-19
(梁潼 樊超 记者 闫新宇)眼下,正值一年秋收秋种季,全县上下以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为前提,加快秋菜种植、秋粮抢收进度,全力保障群众的“米袋子”和“菜篮子”。10月13日,中江县富兴镇丁字桥村绿源家庭农场的240余亩豌豆尖长势喜人,正是摘收的最好时候。秋收秋种季当天,当地村民三五结伴,手提着贴有各自名字的箩筐,埋头田间干劲十足。“今天组织了80余名工人下田摘收,我们是计件制,多劳多得,这种方式效率高,大伙儿也乐意接受,干劲也足。”绿源家庭农场负责人刘波说。据他介绍,村民们每天的薪酬都在100元以上,手脚熟练的村民每天可挣近200元。“那头、这头,还有400亩呢。”刘波手指着不同方位,话语里满是喜悦。家庭农场自经营以来,便致力于带动更多的周边村民一起致富,除了自家流转的240余亩土地用于种植豌豆尖,农场周边的散户所种植的蔬菜,收好后都交由刘波进行销售,“销路打通了,村民们也有盼头。”刘波说。为了提高蔬菜的保鲜率,刘波计划短时间内新修建冻库,同时还将尝试直播带货,拓宽销售渠道。据测算,农场的240余亩豌豆尖产量可达50万斤,总产值150万元。在富兴镇汉卿村,励志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陈军,正组织村民对种植的近400亩儿菜施肥。“我们一共流转了1000余亩土地,其中600亩用于种植水稻,这两天正在抢收,全部收完后将播种小麦。”陈军介绍道,“另外400亩用于套种玉米大豆,9月初的时候已经收完。”农民抢收据了解,为了挽回今年夏季干旱带来的损失,专合社在收完套种的玉米大豆后,又补种了一季儿菜。“儿菜周期短,再过一个月就可以收了。”陈军说,专合社400亩儿菜预计产量800余吨,纯收入可达80余万元。连日来,富兴镇坚持疫情防控与有序复工复产两不误,抓紧抓实小春备耕、农产品保畅、生产资料保供。“截至目前,已备耕土地5000余亩,种植油菜1000余亩,收获秋菜1000余亩。”富兴镇党委委员、副镇长田明阔说。“轰隆隆······轰隆隆······”10月13日,永太镇的中江县金穗源粮食专业合作社内传来阵阵机器轰鸣声,烘干房内的十余台烘干机都在紧锣密鼓地运转中,要在一个星期内将剩余的600余吨水稻全部烘干。农民抢种“目前,我们本季抢收水稻共1600余吨,自从接到恢复生产的通知后,我们立即收拢力量,水稻收割、烘干与秋土豆点种两不误。”合作社负责人常滔介绍,“秋土豆生育期短、产量高、易管理,也不耽误我们下一季作物播期。”在不远处的稻田中,十余名村民在割草、点种土豆、施肥,他们要完成100余亩的土豆点种。“秋粮收获后,再过半个月左右,我们还将进行900余亩小麦播种,为明年小春生产打下基础。”常滔说道。在另一边黄鹿镇的田间地头,村民们也第一时间来到自家地里,抓紧水稻抢收、秋菜抢种、农田抢建,掀起晚秋和小春作物生产高潮。烘干房“近两日将完成2000余亩水稻扫尾收割,还将进行油菜移苗栽种和机播,计划栽种面积25000余亩。”黄鹿镇副镇长刘君贵如是说。据悉,2022年,中江县粮食种植面积230.3万亩,预计产量87.6万吨。秋粮共计种植183.1万亩,预计产量72.8万吨。截至10月14日,全县玉米收获面积78.04万亩,进度100%;水稻收获面积41.68万亩,进度98.5%;小春油菜播栽面积3.35万亩。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2-10-17
(记者 钟正有)10月14日上午,中江县2022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开工动员大会在龙台镇召开。县委常委袁海,以及县农业农村局、项目镇村、监理单位、设计单位负责人及各标段施工单位项目经理、技术负责人等40余人参加会议。会议现场中江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了2022年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及建设重难点,施工单位、监理单位、项目村、项目镇的相关负责人依次进行表态发言。袁海在会上强调,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事关粮食安全,是一项必须完成的政治任务,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各参建单位要坚定信心、保持定力,拿出干的劲头拼的精神,紧抓今冬明春有利时机,加快推进项目实施。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2-10-17
(记者 钟正有)自10月7日中江县实行临时性社会面管控以来,该县农业农村局在抓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全力做好蔬菜保供工作。摸清底数,建好台账。疫情初期,农业农村局安排专人迅速摸清了全县规模化蔬菜生产在田蔬菜面积、主要品种、预计上市期及上市产量等信息。加强对接,畅通渠道。在疫情管控特殊时期,为了促进重点种植大户与保供商超建立合作关系,该局生产保供组积极引导业主与商超对接,并专门建立“中江蔬菜保供”微信群,发布供求信息,让业主与商超顺利对接。关注重点,打通“最后一公里”。因季节交替原因,中江县在田蔬菜品种较为单一,加之莲藕、茄子、西葫瓜、平菇等品种单位产量高,为了防止流通不畅、产品滞销,该局坚持关注重点企业,破解“最后一公里”难题。齐心抗疫,共渡难关。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全县多家农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团结协作、互通信息、主动对接,自发组织向封控区捐赠蔬菜。截至目前,已有通济镇、悦来镇、玉兴镇等4家蔬菜及食用菌新型经营主体向县城、回龙镇封控区捐赠蔬菜及食用菌5吨左右,助力中江疫情防控,为一线抗疫人员提供后勤保障。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2-10-12
产业是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近年来,德阳市乡村振兴局通过大力扶持发展产业,为乡村振兴提供充足的动力。2022年德阳市衔接资金投入到产业项目的资金2.56亿元,同时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产业园建设纳入到十大民生实事。截止9月底,全市32个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产业园项目,已完工项目8个,另24个项目正在稳步建设中;累计拨付资金6817万元,资金支付率66.56%。随着近年衍生的芍药鲜切花产业逐步成为市场新宠,尤其中江白芍,其为重瓣花,花型大,香味淡雅,深受青睐。中江县充分挖掘文化内涵,大力发展中江芍药,按照“新村跟着产业建,产业围着新村转”的思路,2022年在集凤镇银冯村投入衔接资金1800余万元新建中药材现代园区繁育中心、全区高效节水设施设备和产业环线配套基础等项目,既发展了中药材产业,又完善了配套设施,群众的获得感大为提升,三产纵向融合与产村横向融合使得中药材产业生命力更加旺盛。园区以“公司+专合社+农户”等方式联农带农,建立土地流转得租金、务工就业挣薪金、集体反哺得股金、订单生产赚现金、委托经营赚酬金的“五金”利益联结机制。就近吸纳农户务工,人均年务工收入达15000元以上。广汉市三星堆镇与成都市濛阳街道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的原则,共同开展成德同城三星堆+濛阳万亩蔬菜产业园建设。2022年广汉市大力发展产业初加工及储存设备项目建设。解决了农民无法自主把控市场价格的难题,产业园第一期项目建设的800吨保鲜冻库,占地500平方米,项目基本完工。冻库运行之后,对蔬菜销售增加15-20%的附加值。年可生产优质蔬菜3200万吨,实现产值1.2亿元,带动种植蔬菜1.5万亩,增加农民人均纯收入2000元以上,产业园将成为冬春淡季蔬菜生产供应中心和有机绿色蔬菜生产示范区。“现在蓝莓园建好了,把土地租给他们,然后又在园里务工,每个月能挣3000多元,不仅有工资,还有租金收,离家还近,真的很不错。”什邡市师古镇九里埂村村民青立会兴高采烈的说道,蓝莓园建好以前,她都是在自家地里种田,累不说还挣不了多少钱。“我们要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充分挖掘资源禀赋,以老百姓‘钱袋子’鼓起来为目标,切实壮大村集体经济和镇域经济,让美丽乡村不光有‘面子’,更要有‘里子’,推进乡村真正意义上的全面振兴。”师古镇九里埂村党支部书记杜德万表示,扎实发展优势产业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老百姓收益增长如何“破题”,这颗“小小蓝莓”成为了新的“突破口”、乡村产业的“潜力板”。实现乡村“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核心,着力打造现代农业园区是推进乡村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园区聚焦“产业兴旺”这一发展主线,瞄准现代农业产业提档升级和农业绿色发展的需求,逐步调整园区内农作物种植品种,持续改善农产品品质,聚力打造优质农产品品牌。通过创新“土地流转+园区务工+社会保障”利益联结模式,对流转自家全部承包地的农户,在按时足额支付土地流转金的同时,保障流转土地农户优先务工权,将有适度劳动力的群众引导进园区务工,提高农户流转土地和入园务工的积极性。(供稿:德阳市乡村振兴局 魏骁)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10-11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刘佳  近日,在绵竹市新市镇两河口村的文化广场上,一场由村民自编自演的文艺汇演活动,吸引了众多村民前往观看。  活动中,10支村民舞蹈队的20个节目依次上阵,旗袍秀、民族舞、广场舞……以村里人喜闻乐见的节目形式歌颂祖国。舞台上热闹的歌舞精彩上演,舞台边成熟的稻田波浪滚滚,演出内容贴近当地生活,散发着泥土的气息。活动现场  据悉,两河口村“罗运芝舞蹈队”才成立两个月,这次带来了旗袍秀《水乡温柔》,引起强烈反响。领队罗运芝是村里的养猪大户,平时养猪,闲时组织养鸡大户、种田能手等6名妇女精心排练了节目,展现了新时代劳动者的美丽身姿。“马文琼舞蹈队”则有3年登台表演的经验。领队马文琼是退休人员,其余10余名成员都是舞蹈爱好者,大家经常一起自编自演舞蹈节目。  “平时她们就是田间地头的主要劳动力,还有的在周边企业打工,傍晚忙完农活就赶过来排练。”村支书黎冬梅说,这几年全村舞蹈队发展到 6支,参与人数近70多人。本次活动两河口村有4支舞蹈队参与,另有6支来自绵竹市新市镇石虎村、范存村,孝泉镇等周边镇、村。虽然上阵的是村里的村民,有的年事已高,但大家配合默契,现场一片欢声笑语。  活动也得到了村民大力支持,大家有力出力,有钱出钱。本村的一名乡贤捐赠了2000元资金,还有不少村民主动站出来免费做志愿者。村民张小英告诉记者,这次活动组织了40多名志愿者,大家帮着布置场地、维持秩序、引领老人、做好疫情防控等,确保活动顺利举行。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10-11
(记者 曹凘源)德阳,别称旌城。穿越德阳城区、发源于九顶山南麓的沱江上游段——绵远河缓缓流过,在这里,它也被德阳人民亲切地称为旌湖。  近40年来,旌湖一直都是德阳的城市中轴绿廊,串联多个开放空间,是最重要的核心生态廊道。伴随城市的快速发展,旌湖两岸绿道连接不畅、生态体验感较弱、可进入可参与性不强、景观功能不够等问题日渐暴露,已不能更好地满足市民需要。拥有更现代多元的滨河空间,成为市民心头所盼。  如何破题?9月28日,四川日报全媒体“江河上游看变迁”采访报道组走进德阳城区,沿着旌湖的建设历程寻找答案。德阳东湖山公园。毛健 摄市民参与改造提升工程打造城市滨水活力“秀带”20世纪80年代,德阳建市后,随着绵远河的治理,当地分段筑坝蓄水,形成了现在的旌湖,滨湖东侧城市区开始发展,初步形成滨水两岸的城市格局。数十年间,旌湖从两三公里延伸到 19 公里的过程,见证了德阳由一座小城成为一座现代化都市的建设历程。  如何打造具有现代化气质的城市滨水活力“秀带”,完善城市功能、提升滨湖品质,有效回应群众关切?在前期大量调查和规划的基础上,德阳启动了旌湖两岸绿色生态带建设。  “去年,旌湖两岸绿色生态带建设项目设计方案通过线上线下多个渠道,向全体德阳市民公开征求意见。”德阳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总工程师张鹰介绍,按照方案,整个项目北起青衣江路大桥,南至柳梢堰闸桥,东临峨眉山路东侧,西临蓥华山路西侧,总面积超114万平方米,绿道总长度19公里,将在旌湖两岸形成包括连续滨水绿道、标志性节点、主题区段、特色活动空间的立体滨水生态带。  “串联起所有的旌湖绿道形成闭环,是项目的一大亮点。”设计方负责人张伟介绍,旌湖绿道建成后,市民在环湖骑行、跑步、散步时,不仅分层级,互不干扰,还不用等红绿灯,安全舒适。“以长江路大桥下环湖步道为例,我们将建设跨水栈道形成连续步道,市民还可以感受犹如水上跑步的感觉。”  “我们会将从市民那里征集到的意见建议进行专业分类、消化升华,并结合实际运用。”德阳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重点工程建设中心主任李韵表示,全部工程将历时两年,采用分段施工、分段开放的施工方式,尽最大可能减少对周边交通和居民生活影响,使旌湖两岸真正成为惠民生、顺民意、接地气、受欢迎的民心工程。小流域里的大治理“无名小山村”变身“文创小镇”“现在我们村,山清水美,产业兴旺,人气很旺!”9月28日上午,德阳市旌阳区东湖街道高槐村的多个停车场已经停满了车。谈及村里的现状,巡河员伍道辉脸上满是笑意。  这样的场景在几年前是难以想象的。“河水浑浊脏臭,河两岸生活垃圾乱丢乱弃、柴草乱堆乱放等现象屡见不鲜,主要集中在槐香谷小流域。”伍道辉介绍,槐香谷小流域是齐家堰河的支流,由于沿河村民环境保护意识淡薄,污染严重,水环境状况“脏乱差”问题十分突出。  “2017年以来,我们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工作,采取‘政府主导+社会资本投入+群众入股’三结合的方式,实施齐家堰槐香谷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彻底解决了槐香谷小流域无人管理、水污染和水环境‘脏乱差’突出问题。”旌阳区河湖管理股负责人杨承伦说。  在改善水环境过程中,旌阳区一方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建设污水集中处理站和污水管网,形成完善的污水处理体系,有效杜绝了污水直排。另一方面,控制污染源,对辖区禁养区内的11户畜禽养殖户全部关停,治理限养区40户,并将餐饮业主排放的混合废水全部接入高槐污水处理管网系统。  环境改善的同时,旌阳区还积极引入社会资本投入,实现产业与生态相辅相成。“以前我一直都在丽江工作和生活,回到家乡后,看到高槐村很适合做音乐,所以决定在这里创业。”民谣小院负责人小黑说。  不仅如此,依托清洁生态小流域治理引导产业布局、转变发展模式,高槐村整合自身资源,成立了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吸引村民以劳动力、土地、现有资产、现金等方式入股,成为股份经济合作社的成员,让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民,参与村集体收益分配。  从“无名小山村”到“文创小镇”,改变不止在高槐村。旌阳区境内的石亭江、绵远河、黄土河、寿丰河等12条河流和18座水库,经过治理,全区河湖水系防洪排涝、水资源调蓄功能不断增强,小流域里的大治理成效正在不断涌现。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10-11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江县始终坚持“农业固县”发展战略,积极践行“两山”理论,不断探索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农村改革突破、乡村振兴发展。被授予“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曾先后2次被农业农村部授予“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标兵”、8次被授予“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8次荣获四川省粮食生产丰收杯奖。粮食总产连续15年全省第一,并先后被评为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全省三农工作先进县以及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从新农村建设,到美丽乡村,再到乡村振兴,中江农业农村发展空间广阔、潜力巨大、未来可期。如今的中江正昂首阔步、大步向前地走在争创全国超级产粮大县、丘区现代农业发展和特色乡村振兴的路上。永太镇水稻丰收    这十年,坚决扛稳粮食安全大旗近年来,中江深入贯彻“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持续加大农业投入,强化科技支撑,努力克服冬春干旱、夏秋洪涝等诸多自然灾害,大力发展“粮食+”产业,保障全县粮食生产面积稳定增长,粮食总产连续15年位居全省第一。2022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预计达221.25万亩,粮食总产预计达82.33万吨,较2013年分别增长23.22万亩、5.4万吨。中江于2018年开展两区划定工作,确定了粮油功能区占地面积总计106万亩,其中,水稻41万亩、小麦45万亩、玉米65万亩、油菜40万亩,保障粮食生产面积稳定。长期与科研院所协作开展水稻、玉米、小麦和油菜等粮油作物的品种鉴定和高产创建试验示范,试验示范结果作为全县粮油生产的理论依据,带动粮油生产。据统计,截至目前全县良种覆盖率已达90%以上,2021年的粮食单产较2013年增长了2.52%。位于永太镇多宝村的金穗源粮食专业合作社,近年来为中江县粮食安全作出了可圈可点的贡献。专合社流转土地1026亩,主要种植水稻、小麦、油菜等,又在长河村、金桥村、小桥村等流转土地5000亩,全部宜机化改造后用于粮食生产。同时,着力推广全程机械化种植、建造智慧农业,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服务面积超5万亩。金穗源粮食专业合作社是中江县不断发展农机化水平,壮大专合社资源力量,做强粮食安全保障的缩影。2022年全县拥有农机设备8.3万台套,总动力达65.7万千瓦,比2012年增加9.15万千瓦。现有农机制造企业5家,农机专业合作社26家,成功创建省级“五良”融合全程机械化示范区2个,“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服务中心3个,主要农作物的服务能力达364.5万亩次。有力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提灌设施从2014年1510余座增长到2022年1680余座,新建或技改提灌站200余座,现年保灌面积45万亩,年提水量1亿立方米。会龙镇青杠村蚕桑产业园    这十年,现代园区建设亮点纷呈2021年,中江县入选全国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名单,成为全国首批入选的100个地区之一、四川省入选的5个地区之一。近年来,中江依托粮食产量、油料总产、生猪出栏在全省排位第一、二、三位等优势,突出现代农业“2+2”产业体系,加快发展“粮食+生猪”、“粮食+中药材”、“粮食+蚕桑”、“粮食+蔬菜”、“粮食+中江柚”等粮经复合发展模式,抢抓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机遇,进一步聚焦做优做强粮食主导产业,争创全国超级产粮大县。以数字赋能、科技强农、机械强农为抓手,以“粮食+”为方向,主动肩扛天府粮仓大旗,科学规划“20万亩粮食+生猪、10万亩粮食+中药材、10万亩粮食+蚕桑、10万亩粮食+蔬菜、5万亩粮食+中江柚”5大现代农业园区。在5大“粮食+”现代农业园区规划布局核心区,实现集中示范、带动引领,国省市县“四级”园区联动、梯次发展,奋力推动国家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截至目前,已有省四星级现代农业园区1个、市级园区3个、县级园区128个。富兴镇家庭农场    这十年,脱贫攻坚交出满意答卷脱贫攻坚以来,中江县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脱贫攻坚决策部署,将脱贫攻坚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和头等大事来抓,采取超常举措,取得显著成效,2019年获评“全省脱贫攻坚先进县”。27名县领导、62个县级部门和183个企事业单位联系帮扶30个乡镇436个村,全县6838名干部职工结对帮扶所有贫困户,实现县领导联镇、部门包村、干部帮户全覆盖。确定每月17日为“扶贫走访日”,每周六为“扶贫工作日”,全县万余名县、乡、村干部职工走村入户、真情帮扶。投入各类资金26.79亿元用于脱贫攻坚,其中财政资金8.29亿元,精准滴灌到村到户。累计完成24057户贫困户住房建设,其中易地扶贫搬迁对象6226户12901人,危房改造完工17521户,地灾避险搬迁310户,建成以贫困户为主的聚居点530个,实施建场、建路、改厨、改厕、改圈“两建三改”25440户。通过系列有力措施,全县36213户84177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一超六有”全面达标,实现高质量脱贫。2020年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年人均纯收入达到8337元,是2014年2869元的2.9倍。凯北粮油生猪循环现代产业园区永太镇多宝村一角    这十年,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党的十八大以来,中江县多措并举不断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探索出了自主发展型、抱团发展型、资源开发型、物业经营型、资产盘活型等具有中江特色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五种模式”。全县村集体经济收入从2011年几乎为零到2021年达到2266万元,全面消除集体经济空壳村。永太镇石狮村是自主发展型中的代表,该村为进一步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村党支部紧扣全镇作为凯北粮油核心区这一契机,牢牢抓住粮食生产政策红利,通过整合各类农业专合社资源,撬动资金130万元,整治撂荒地、规模化流转土地2100余亩,种植特色粮油,自主发展村级集体经济,2021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破百万。为进一步完善运行机制,村党支部还探索建立了流转土地收租金、务工就业挣薪金、入股分红获红金、农业服务拿酬金、集体反哺得现金的“五金”利益联结机制,帮助群众拓宽收入渠道。2018年,中江县印发《中江县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方案》,目前全县村集体资产总额为19.73亿元,集体土地面积274.6万亩,确定集体成员身份120.9万人,量化资产总额7.3亿元,发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股权证》29692册,完成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登记赋码444个、乡镇级2个、组级1个。先后出台《中江县加快农村“三变”改革工作实施方案》和《中江县农村“三变”改革工作推进方案》,选取6个村开展县级改革试点和29个村开展镇级改革试点,激活农村发展要素,让农村的“沉睡资源”活起来,把工商资本引进来,资推动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切实为乡村振兴赋能添力。目前农村“三变”改革县级试点取得阶段成效,界定人员身份16419人,量化股权33466.55股,土地股份合作社股东8432人,入股土地6970.1亩。继光镇团碑村聚居点    这十年,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解放思想、创新举措,有力有序推进乡村建设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着力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建设工作,共实施完成整村推进示范村151个,改造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36658户,争取中、省专项资金3888.37万元。深入开展“美丽中江·宜居乡村”创建工作,通过长期不懈努力,全县共计创建精品村20个,示范村60个,创建村130个。大力推进乡村建设工作,完成乡村建设产村融合建设项目6个,总投资990万元。(供稿:中江县委宣传部 肖开丰 顾朝辉 梁潼)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10-09
  (记者 张艳玲)日前,在四川省广汉市连山镇五一广场上,广汉市首届天府粮仓“粮王”争霸赛结果出炉——12位亩产超过750公斤的种粮大户获得“粮王”称号,其中来自连山镇的种粮大户廖兴华以亩产801.47公斤的好成绩摘冠。  “不容易!”作为此次争霸赛的技术指导,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员郑家国说,近年来,四川种粮大户的种植水平日益提高,成都平原水稻亩产一般能达到650公斤以上,这次比赛能获得这个产量,是非常好的成绩。  在广汉种粮人里,廖兴华可是个人物。他从1989年开始搞农机服务,如今不仅自己种了2000多亩地,其发起成立的合作社每年农事服务面积已经超过10万亩。“创造了我近10年种粮的单产纪录!”廖兴华说。  广汉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中心主任王越是这次“粮王”争霸赛的幕后导演。她告诉记者,种粮大户的参赛热情超出预期。说起测产时大伙儿较真儿的样子,王越的脸上掩不住盈盈笑意。  广汉地处成都平原腹心地带核心区,素有“天府粮仓”美誉,粮食播种面积持续稳定在65.5万亩以上,总产稳定在30万吨以上,高标准农田占比达98.3%,主要农作物生产机械化水平达85.82%,稻麦优质品种覆盖率达95%以上。“目前广汉粮食播种面积进一步扩大的空间已经不大,要实现粮食增产,关键是要依靠农业科技在单产上做文章。”广汉市农业农村局机关党委书记赵忠涛道出了举办“粮王”争霸赛的背后考虑。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2-10-08
(记者 曹凘源)德阳,别称旌城。穿越德阳城区、发源于九顶山南麓的沱江上游段——绵远河缓缓流过,在这里,它也被德阳人民亲切地称为旌湖。  近40年来,旌湖一直都是德阳的城市中轴绿廊,串联多个开放空间,是最重要的核心生态廊道。伴随城市的快速发展,旌湖两岸绿道连接不畅、生态体验感较弱、可进入可参与性不强、景观功能不够等问题日渐暴露,已不能更好地满足市民需要。拥有更现代多元的滨河空间,成为市民心头所盼。  如何破题?9月28日,四川日报全媒体“江河上游看变迁”采访报道组走进德阳城区,沿着旌湖的建设历程寻找答案。德阳东湖山公园。毛健 摄市民参与改造提升工程打造城市滨水活力“秀带”  20世纪80年代,德阳建市后,随着绵远河的治理,当地分段筑坝蓄水,形成了现在的旌湖,滨湖东侧城市区开始发展,初步形成滨水两岸的城市格局。数十年间,旌湖从两三公里延伸到19公里的过程,见证了德阳由一座小城成为一座现代化都市的建设历程。  如何打造具有现代化气质的城市滨水活力“秀带”,完善城市功能、提升滨湖品质,有效回应群众关切?在前期大量调查和规划的基础上,德阳启动了旌湖两岸绿色生态带建设。  “去年,旌湖两岸绿色生态带建设项目设计方案通过线上线下多个渠道,向全体德阳市民公开征求意见。”德阳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总工程师张鹰介绍,按照方案,整个项目北起青衣江路大桥,南至柳梢堰闸桥,东临峨眉山路东侧,西临蓥华山路西侧,总面积超114万平方米,绿道总长度19公里,将在旌湖两岸形成包括连续滨水绿道、标志性节点、主题区段、特色活动空间的立体滨水生态带。  “串联起所有的旌湖绿道形成闭环,是项目的一大亮点。”设计方负责人张伟介绍,旌湖绿道建成后,市民在环湖骑行、跑步、散步时,不仅分层级,互不干扰,还不用等红绿灯,安全舒适。“以长江路大桥下环湖步道为例,我们将建设跨水栈道形成连续步道,市民还可以感受犹如水上跑步的感觉。”  “我们会将从市民那里征集到的意见建议进行专业分类、消化升华,并结合实际运用。”德阳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重点工程建设中心主任李韵表示,全部工程将历时两年,采用分段施工、分段开放的施工方式,尽最大可能减少对周边交通和居民生活影响,使旌湖两岸真正成为惠民生、顺民意、接地气、受欢迎的民心工程。小流域里的大治理“无名小山村”变身“文创小镇”  “现在我们村,山清水美,产业兴旺,人气很旺!”9月28日上午,德阳市旌阳区东湖街道高槐村的多个停车场已经停满了车。谈及村里的现状,巡河员伍道辉脸上满是笑意。  这样的场景在几年前是难以想象的。“河水浑浊脏臭,河两岸生活垃圾乱丢乱弃、柴草乱堆乱放等现象屡见不鲜,主要集中在槐香谷小流域。”伍道辉介绍,槐香谷小流域是齐家堰河的支流,由于沿河村民环境保护意识淡薄,污染严重,水环境状况“脏乱差”问题十分突出。  “2017年以来,我们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工作,采取‘政府主导+社会资本投入+群众入股’三结合的方式,实施齐家堰槐香谷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彻底解决了槐香谷小流域无人管理、水污染和水环境‘脏乱差’突出问题。”旌阳区河湖管理股负责人杨承伦说。  在改善水环境过程中,旌阳区一方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建设污水集中处理站和污水管网,形成完善的污水处理体系,有效杜绝了污水直排。另一方面,控制污染源,对辖区禁养区内的11户畜禽养殖户全部关停,治理限养区40户,并将餐饮业主排放的混合废水全部接入高槐污水处理管网系统。  环境改善的同时,旌阳区还积极引入社会资本投入,实现产业与生态相辅相成。“以前我一直都在丽江工作和生活,回到家乡后,看到高槐村很适合做音乐,所以决定在这里创业。”民谣小院负责人小黑说。  不仅如此,依托清洁生态小流域治理引导产业布局、转变发展模式,高槐村整合自身资源,成立了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吸引村民以劳动力、土地、现有资产、现金等方式入股,成为股份经济合作社的成员,让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民,参与村集体收益分配。  从“无名小山村”到“文创小镇”,改变不止在高槐村。旌阳区境内的石亭江、绵远河、黄土河、寿丰河等12条河流和18座水库,经过治理,全区河湖水系防洪排涝、水资源调蓄功能不断增强,小流域里的大治理成效正在不断涌现。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09-30
(记者 钟正有)乡村振兴,关键在人。近年来,德阳市旌阳区坚持把人才振兴作为推动“三农”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素和动力引擎,着力实施乡村振兴人才培育工程,在人才“引、育、留”上下功夫,以人才振兴推动乡村振兴,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用心”引才,打造人才发展“蓄水池”。靶向定标引人才。旌阳区以“急需紧缺”为导向,高度重视人才引进工作。每年梳理机关、事业及社工等人员缺口,及时对外公布岗位,畅通引贤聚才的渠道。同时,根据旌阳区建设需求,秉持“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在人才“入口关”坚持“按需招录”,招录时精心遴选“专才”“特才”,为乡村振兴干部队伍结构优化选好“苗子”。精心“筑巢”引人才。围绕乡村振兴重点产业发展,着重建设现代化农业园区,立足园区产业发展实际,引进一批综合实力较强的品牌企业吸引人才入驻,同步优化产业扶持政策,凝聚吸引更多的人才到旌阳安家落户,使人才成为乡村振兴的“源动力”。校企合作引人才。加强与各类高校的联络交流,根据产业、企业、技术需求,主动到省内外高校及科研机构开展招聘、招才活动,“点对点”开展专项引才。深入实施“圆梦旌阳”“人才安居”等暖心工程,加大人才招引力度,为旌阳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与智力保障。“精心”育才,厚培乡村人才“成长田”。注重平台搭建。坚持以事业集聚人才、以项目培育人才。着力打造人才工作先行区和天府数谷人才发展试验区“两大载体”,持续加强重点实验室、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技能大师工作室等创新平台建设,鼓励专业人才带科研成果、带技术项目、带资源资金服务“三农”,引进北京袈蓝乡村规划师曹荣平团队,编制全区乡村振兴规划、乡村产业规划、33个村庄规划,引进“中科院—西南大学”川渝合作项目,2名博士研究生、2名硕士研究生长期扎根乡村。强化一线历练。以“人才到一线去,从一线来”为培育导向,建立完善人才向基层一线流动制度,把疫情防控、特色农业发展、魅力乡村建设等作为培养锻炼干部能力素质的“主战场”,构建人才基层一线培养链。近年来,旌阳区已向乡村振兴重点村全覆盖选派6名第一书记和12名驻村工作队员,组织20余名科技特派员到村开展科技服务。推动精准“滴灌”。在区委、区政府的引导下,各乡镇党委深入推进乡村振兴干部培训,选拔后备干部制定教育培训计划,提升村“两委”成员后备力量。各镇(街道)依托党群服务中心建立新型职业农民之家,开展以果蔬种植、水产及畜禽养殖和劳务培训为主的技能培训,培养“土专家”“田秀才”,着力培养农村致富带头人。“真心”留才,优化人才队伍“生态圈”。积极破解人才发展瓶颈,不断优化人才使用及服务质量。完善人才评价标准。健全完善人才分类评价体系,以实绩为导向建立人才评价标准,科学设置评价项目,根据不同职业、不同岗位、不同层次人才特点和职责设立评价项目,通过考核评价,把优秀的人才发展成党员、提拔为干部,放到重要岗位。强化人才服务意识。不断优化人才引进办法,出台优化《旌阳区优秀人才引进实施办法》,在资金、技术、物资等多方面给予支持。打造一批特色人才工作站,依托“人才e家”“旌英人才服务云平台”等构建“15分钟人才服务圈”,高标准建设乡村人才公园,同时,加大鼓励激励力度,积极开展乡村人才“立功竞赛”活动,通过对优秀人才的奖励及表彰,扩大其影响力,提高其知名度,让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人才更有成就感、获得感。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2-09-27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周金泉  水稻成熟收获时节,记者从什邡市农业农村局获悉,一种能大幅度降低稻谷镉含量的设施化稻鱼种养降镉增效技术今年在什邡的示范进一步铺开,由去年的5000亩扩大到了1万亩,参与其中的种粮大户与公司均大受裨益。  9月23日,什邡市马祖镇金石社区种粮大户王小波告诉记者,他的2600亩稻田,今年安装了24口养鱼设施,覆盖稻田面积约1200亩,比去年多出了18口。这对他而言,不仅可利用养鱼尾水为稻苗提供优质有机肥。从而提高稻米的品质和产量,还可得到当地政府的一笔补助;对与他进行合作的四川溪源水产养殖有限公司而言,则得到了所需要的水产品。稻田中安装的养鱼设施。图片为受访者提供  “去年开始,我成为四川溪源水产养殖有限公司设施化稻鱼种养降镉增效技术的示范户,在700多亩稻田内安装6口可养鱼设施,覆盖300多亩稻田,得到了什邡市政府3万多元补助,而且,当年我种出的粳稻拿到粮站、米厂的专业设备进行检测,镉含量完全符合国家标准,而且亩产水稻1300多斤,比过去增产80-160斤。”王小波说,“所以,今年安装了24口鱼池,既能多拿补助,又能进一步保障稻子的质量安全和提高产量,增加收入。”  四川溪源水产养殖有限公司负责人高安友说,这种养鱼池把工厂化养鱼模式与稻田进行了完美的生态融合,是我们的专利技术,其精髓是节约、降镉和高效。而且,折算每亩稻田只占地4平方米,用地量较常规稻田养鱼节约92%左右,真正实现让稻田“再生土地”,实现稻田高产优质蛋白。下一步该技术将逐步延伸与小麦、蔬菜融合,试点正在进行中。  2021年8月,经四川省农村科技发展中心建议,高安友的专利技术正式命名为设施化稻鱼种养降镉增效技术。同时,四川省农村科技发展中心聘请专家鉴定认为:该技术通过设施化高密度循环水养鱼改变水土理化性质,降低根系土壤氧化还原电位,改变镉的形态,降低了镉的活性,在试验区降低稻谷镉的积累量达70%以上,保证了水稻产量,提高了稻米品质和鱼的产量。  高安友介绍,50亩稻田安装1个200平方米的鱼池,可产鱼5000斤以上,鱼归公司所有,稻谷依然是农户的。目前,已有一半的示范稻田收获了鱼和水稻。  “设施化稻鱼种养降镉增效技术,不仅使土壤中的重金属形成隋性,还使田里的水实现内循环,排放到田里的鱼粪是很好的有机肥。去年的测产显示稻谷也能增产10%左右。”据什邡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韩厚平介绍,什邡市去年已在3个镇示范了5000亩,今年扩大到6个镇20村示范1万亩,对农户补助总投入达100万元。今年1万亩示范田,稻谷产出量预计可达1300万斤,鲜鱼产出量预计可达100万斤。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9-27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