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宋雨锦 记者 刘金蓉)近日,受绵竹市孝德镇高兴村委托,成都农交所德阳所绵竹服务中心通过公开电子竞价方式成功流转该村闲置办公楼房屋及场地,该项目挂牌价8000元/年,出租期限3年,3名意向受让方经过97轮报价,最终以13550元/年成交,实现溢价率69.38%,为村集体经济组织增收1.665万元。电子竞价会现场当日下午,成都农交所德阳所绵竹服务中心在广济镇吉祥村组织举行绵竹市广济镇吉祥村7组林木采伐权销售项目电子竞价会,其中面积为1公顷(采伐蓄积915.1立方米,出材量686.3立方米),受疫情和市场行情影响,成都农交所德阳所通过精准有效推介,最终以409316元成功转让。据了解,农村集体闲置资产处置通过电子竞价的方式,有效保护了竞价人隐私,避免竞价人之间相互串通抬价、压价和恶意竞价。成都农交所德阳所通过电子竞价等多种形式,不断盘活利用全市农村闲置集体资产,撬动社会资本流向农村,助力乡村振兴。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2-12-16
四川三农新闻网德阳讯(通讯员 谭雪)2022年12月12日,时至成都农交所德阳所成立五周年之际,已实现交易业务7098宗,交易规模突破100亿元,实现成交总额108.2亿元。一、产权交易先探索作为全国首家成立的市州级专业化、市场化、区域性农村产权交易平台。成都农交所德阳所通过构建市、县、乡、村“四级联动”交易体系,建成1个市级交易所,6个县级服务中心,84个镇级服务站,1158个村级服务点。形成“一个屋顶之下、多个服务窗口、多品种产权交易”的综合平台。二、农村改革再出发运用“政策、考核、培训、市场”四个推动,深耕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广阔天地。(一)政策推动为保障德阳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德阳市在成都农交所德阳所成立初期制定出台支持市场体系建设“2+7”配套政策文件。2020年,德阳市“2+7”政策文件陆续到期,成都农交所德阳所推动德阳市政府和相关部门再次出台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1+N”政策文件,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办法。截至2022年12月,德阳市农村产权交易类政策“N”文件共计25个,为农村产权交易行稳致远提供了制度保障。(二)培训推动通过集中讲授、头脑风暴、夜话沙龙等方式,累计对德阳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镇村干部、职能部门相关人员等开展各类涉农政策法规等培训232场,培训人次18302人。目前,成都农交所德阳所相关课程已纳入德阳市纪委监委、市委组织部、市委党校等培训体系,以不断训夯实四级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体系建设。培训会现场(三)考核推动推动形成“市、县、乡、村”四级考核机制。自2019年始,德阳市开始将农村产权流转交易纳入乡村振兴重点工作考核内容,形成市、县、乡、村四级书记 “一起抓”工作格局,从目标任务分解,到经费、场地、人员等要素保障,实现政策有效落地。(四)市场推动一是充当“助推器”。发挥平台综合性和专业性双重优势,通过整合测绘、评估、拍卖、金融、律师、公证、乡村规划、涉农项目资金申报、业务合作推广、校企等各类社会资源50余项,通过抖音、微信视频号等多种方式包装、推广,为市场配置资源提供多维度服务。进一步充当好产业发展“助推器”。二是建好“人才库”。发挥人才荟萃、智力密集、联系广泛的优势,通过加入中国花椒与火锅食材协会、四川省农产品流通协会等社会团体,同中国乡建院、“三农”专家温铁军团队、四川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校建立长期友好的工作联系,为全面助力德阳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建好“人才库”。三是画好“同心圆”。深度融入纪委监委、组织部、市场监督管理局、乡村振兴、统战部、审计、各级基层治理机构等部门,促进乡村振兴系统工程建设,画好“同心圆”。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著名“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到成都农交所德阳所调研与中国乡建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三、乡村振兴再创新成都农交所德阳所创新“交易品种、交易方式、服务方式”等,实现闲置农房使用权流转、集体经济组织采购及非公开招标工程、地方储备粮(商品贸易粮)等公开入场交易,实现可开展交易品种20个,居全国前列。(一)创新交易品种1.集体经济组织采购及非公开招标工程项目自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中省专项扶贫资金、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行业、社会扶贫资金等各类财政投入基层,为防止微腐败,弥补基层治理监管的空白,完善基层治理的体制机制,成都农交所德阳所于2019年8月开始开展基层经济组织采购、限额以下的工程项目非公开招标业务,进一步规范财政资金使用。截至2022年12月12日,涉农工程招投标及政府采购1505宗,交易金额12.57亿元。2.地方储备粮(商品贸易粮)为服务粮食宏观调控和粮食企业经营,成都农交所德阳所充分发挥交易市场配置资源作用,规范粮食交易行为,杜绝“转圈粮”“空气粮”“差价粮”,有效遏制腐败行为。截至2022年12月12日,成功探索粮食购销项目60宗,累计交易金额7.22亿元,交易吨位28.67万吨。成都农交所德阳所成功探索中国西部首例粮食交易公开入场同时,为规范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促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成都农交所德阳所于2021年推动德阳市纪委在公司设立“德阳市农村集体‘三资’阳光交易监测点”,进一步规范集体资产交易,实现应进必进。(二)创新交易方式。2018年3月,成都农交所德阳所联合四川朗照律师事务所、德阳市诚信公证处全国首创闲置农房使用权流转“三书模式”(律师法律审查意见及见证书、公证书、交易鉴证书)。截至2022年12月12日,成都农交所德阳所通过“三书模式”,开展闲置农房使用权流转463宗,成交金额6467.1万元,安置房和商品房合同权利转让、资产处置等共计完成91宗,成交金额3290万元。目前,该模式已延伸用于安置房合同权利转让、无证商品房合同权利转让、宅基地有偿退出、集体资产处置等。闲置农房使用权流转“三书模式”获得国家司法部的高度认可,成功取得四川省版权局颁发的《作品登记证书》,入选《四川法治蓝皮书》《四川省乡村振兴法治工作规划》,三次写入德阳市《政府工作报告》,取得国家知识产权局《中农三书》商标注册,并作为知识产权成功输出至湖南省株洲市,创新成果经验首次推向省外,吸引江苏、北京、陕西、成都、甘孜州等地百姓到德阳农村地区投资发展。司法部刊文提到“农村闲置农房流转‘三书’模式”(三)创新服务方式1.“德阳模式”输出将德阳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服务的体系建设、运营模式、业务创新等经验输出省内外,指导各地规范、高效建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综合服务平台。目前,该模式已成功输出至湖南省株洲市。2022年7月18日,阿坝县人民政府与成都农交所德阳所签订《农村产权交易体系与服务平台建设意向合作协议》。 阿坝县-德阳农村产权交易体系与服务平台建设合作项目签约仪式现场2.“政企银交担保”六位一体金融服务2021年11月,成都农交所德阳所牵头探索的“政企银交担保”六位一体金融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服务模式研究被农业农村部作为一号案例全国推广。该模式通过与政府、企业、银行、担保、保险公司开展合作,“政企银交担保”的六方参与主体各司其职,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政策引导、降低成本、拓展融资渠道、抵御风险、分担风险方面贡献力量,实现“政府出政策、企业降成本、农交促规范、银行来贷款、农担来增信、保险来分险”的六位一体金融服务模式,为全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金融服务。3.农村法律、政策咨询综合服务为助力乡村振兴,引入工商资本、社会企业投资发展农村,推动农业产业项目顺利落地。成都农交所德阳所为涉农经济主体、集体经济组织及成员、政府有关部门、其他机构等提供法律咨询、政策咨询,集体“三资”合同,专项资金项目绩效评估、交易项目的法律服务等综合服务。4.深度融入政府部门成都农交所德阳所继续深度融入纪委监委、组织部、乡村振兴局、市场监督管理局、统战部、审计局、民政局以及各类社会机构和团体,加强联动,获取支持,推动德阳农村产权交易综合服务平台高质量建设。成立五年以来,成都农交所德阳所深耕“奋斗之田”,久久为功,实现德阳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全面助力乡村振兴,让乡村更美好,让百姓更幸福。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2-12-13
四川农村日报讯 孔继红 周钰棠 记者 刘佳11月28日,在广汉市金鱼镇永和村一农田旁,工人们忙着对新修的渠道清淤疏浚,全力保障农业生产用水畅通无阻。  “没整之前,沟里杂草多又没水。在扩宽之后,方便我们群众种田灌溉,周边环境也更好了,村民都说要得!”村民罗华贵高兴地说。  农业能否丰收,水利是关键;水利设施能否发挥作用,冬修是关键。为保证黄家堰周边永和村等 4 个村4000余亩农田灌溉,广汉市水利局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实施了乾坤堰引水至黄家堰整治工程。同时,对所有农田实地摸底排查,动用大型机械对堵塞严重的灌溉渠全面疏挖,对损毁的渠段进行修缮、加固。  据广汉市水利局第三水利服务站站长文彬介绍,此次整治工程,结合环境整治、城市内涝、抗旱减灾等多项工作共同推进。项目完工后,一方面能够提升渠道的灌溉和排涝能力;另一方面,通过河岸共同整治,使水更清、河更畅、岸更绿,进一步改善人民群众生活环境。  冬季是农田水利建设的黄金时期。入冬以来,广汉加速推进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保障来年春耕灌溉用水,进一步夯实农业发展根基。  据了解,广汉近年来不断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全面落实“藏粮于地”战略,编制实施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以“田型调整、能排能灌、地力提升、宜机作业”为重点,目前已完成2.27万亩高标准农田项目,正加快7000亩高标准农田建设,确保年底项目施工进度达30%。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12-12
(钟云霞 记者 刘金蓉)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引领农民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成都农交所德阳所持续加强盘活农村闲置资源资产力度,为村集体经济培育“增长支点”。近日,成都农交所德阳所对旌阳区两宗农村闲置资产组织竞价,取得圆满成功。首场竞价资产系位于德阳市旌阳区和新镇福兴村(原小河村)村委会阵地招租项目,挂牌价7000元/年,在通过71轮的激烈竞价后,最终以21000元/年成交,溢价率200%,为村集体经济组织增收7万元;第二场竞价资产为旌阳区孝泉镇五会村多功能展厅招租,该资产挂牌价2.4万元/年,通过各竞买人20轮竞价,成交价定格在5.5万元/年,溢价率129.71%。近年来,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引领下,成都农交所德阳所坚持党建引领,精准发挥平台功能作用,充分激活农村各类资源要素,实现村集体经济发展“造血”功能显著增强。始终坚持以公开透明、公正交易、公平竞争为基本原则,以政策、法规为指引,进一步规范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交易程序以及以市场配置资源深度挖掘。下一步,成都农交所德阳所将不断提高要素资源市场化配置效率,进一步规范农村产权流转交易行为,为盘活农村闲置资源、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作出积极贡献。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2-12-07
(钟正有)“旌秀桂花·农创智谷”智慧农业产业融合示范园位于德阳市旌阳区新中镇桂花村。园区依托高槐成型的文创小镇IP,充分发挥桂花村生态本底优越、发展空间充足的优势,将二者在乡村空间上无缝对接、在文创农创上叠加共振,推动丘区农业高质量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记者了解到,该园区核心区域面积约4335亩,以齐家堰滨水景观带和龙高路为发展轴带,聚焦“产、创、游、学”四大核心产业,重点实施综合体验馆、滨水驿站等21个基础设施及产业项目的建设,打造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带,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资料图片:5G无人农场采用5G智能化操控,实现全智慧化管理。园区积极发展数字农业,大力推动数字乡村建设,引入左岸芯慧、中农富通、绿源尚品、方所、青年艺术100等共同打造农业数字化服务平台和一站式服务超市,实现园区产品生产、加工、质量追溯、销售等环节的数字化赋能,为业主、村民提供综合、快捷、全面的“一站式”数字化农业服务,搭建线上线下交易新平台,开创智慧农业展销新模式。按照“一年有突破、两年促提升、三年大变样”安排,依托“旌秀桂花·农创智谷”智慧农业产业园,启动艺术乡村建设,实施艺术驻留项目(第一期),邀请知名艺术家,深入挖掘桂花村良好的生态本底和人文底蕴,以装置、雕塑、墙绘等多种方式,创作梵仙、黄金芝士、竹蜻蜓、舞彩等6处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艺术品,乡村可观赏性进一步提升。当前,“旌秀桂花·农创智谷”以大数据体验中心、数字实景沙盘、齐家堰滨水景观带和最美乡村路为依托,不断通过数字赋能农业产业,促进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大力构建多业态融合、多元化发展的“农创”产业发展新格局,为促进农村经济数字化发展开辟“新路子”,让群众奔向“好日子”。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2-12-02
(钟正有)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是农产品生产者自我质量控制、自我管理、自我承诺农产品安全合格上市的一种农产品质量安全治理制度,是农产品的“身份证”,是生产者的“承诺书”,也是质量安全的“新名片”。中江县严格执行农兽药使用规定和安全间隔期、休药期规定,开展农兽药、化肥减量行动,实行农兽药安全使用指导员制度,实现了承诺达标合格证“谁生产、谁用药、谁承诺、谁开具”。同时联合市场监督管理局严格落实合格证市场准入查验制度,确保每一个“合格证农产品”信息可追溯,更好地保障了农产品消费安全。提高认识。举办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项目培训会,深入学习贯彻新修订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全面推动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在中江落实落地,压实食用农产品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加快建设以承诺达标合格证为核心的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衔接管理新模式。规范流程。通过授牌仪式,示范带动周边生产主体积极开具合格证,各自助服务点切实为散小户服好务,帮助打印合格证,各农贸市场(商超)合格证“准入制”试点企业严格落实合格证市场准入查验制度。强化产地准出、市场准入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链条溯源体系建设,实现企业带动企业发展,生产主体“应检尽检、应开尽开”,确保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在中江落地生根,让老百姓吃得放心。建强基础。2021年,中江已率先为全县29个乡镇配备合格证打印机,生产主体可在乡镇农安监管人员的协助下打印国家平台农产品质量安全合格证。在东北、兴隆、回龙、辑庆、富兴、集凤、悦来、玉兴、永太、广福10个产业重点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增挂承诺达标合格证自助服务点公告牌,在韭菜基地东北镇花园村、迎泉村,外调蔬菜基地兴隆镇碾子湾村、芦茅沟村,县城周边小散户蔬菜种植基地凯江镇南塔村建设村级自助服务点5个,全县共建设15个合格证自助服务点,制作打印流程图上墙,方便生产主体到乡镇及村社打印合格证。2021年中江县率先在中江阳光盛源超市、中江佳味蔬蔬菜配送中心实行合格证“准入制”试点,入市自检打印合格证49900张,带证上市蔬菜3870吨。今年,该县再增加3家“准入制”试点超市农贸市场。全县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准入制”试点企业共建成5家,同时中江县对19家合格证打印优秀生产主体进行了奖励,选定了3家为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标杆基地。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2-11-30
(冯小宏 钟正有)公共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共文化服务的窗口与基础。在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保证文化帮扶持续性,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工作中,公共图书馆有着重要的意义。图书馆“流动图书车送文化下乡”文化帮扶实践,能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对图书馆文化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优化文化帮扶工作形式,进而从精神层面提升文化帮扶工作水平,助推乡村振兴再上新台阶。 流动图书车中江县图书馆自2017年开展“流动图书车送文化下乡”服务以来,尤其注重深入基层农民群众,结合其实际需求,提供所需要的书籍。据悉,2022年,中江县图书馆开展“流动图书车文化惠民”送书下乡活动共计50场次,遍及全县30余个乡镇和社区,共送出图书(含杂志、期刊)9000余册,惠及11000余名基层群众。为有效落实此项工作,县图书馆在文化帮扶中不断总结和探索,同时提高干部职工对文化帮扶的认识,认真履行自身的职能和义务,多元化实施文化帮扶内容,积极进行文化帮扶宣传,发挥自身综合服务能力,推动地区群众文化素质持续增强,助推乡村振兴。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2-11-29
(孔继红)当前,德阳广汉市全力以赴“拼经济、搞建设、抓发展”,冲刺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全力开展“决战四季度、大干一百天”,各重点行业锚定全年目标任务掀起攻坚热潮,开足马力、挖潜扩能,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工业开足马力抢抓生产  位于德阳高新区的四川宝石机械专用车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一派热火朝天的生产景象。作为广汉石油装备产业的龙头企业之一,为突破薄弱环节和技术瓶颈,让创新成果加速涌现,该公司启动了年产200台套固压设备入园技改项目。目前,技改项目主体已完工,预计今年底竣工投产,届时年销售收入可达20亿元。  进入四季度,广汉市坚持“工业强市”不动摇,紧紧围绕“1237”工作思路,“育”增量、“优”存量,支持企业找订单增产能,实施宝石机械、益海粮油、华侨凤凰等一批重点技改项目,全力打造一汽解放全产业链基地和西部传感谷,推动产业集聚成势。同时,坚持把培育“专精特新”企业作为推动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积极引导中小企业走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发展之路,助力企业转型升级。  广汉市持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围绕汽车制造产业生态圈、传感器产业,全力开展产业链招商、“填空”式招商,提升区域生产能力和产业集聚度,助力主导产业做大做强。截至目前,广汉市新签约招商引资项目26个,投资总额117.45亿元,用招商引资的新突破助推经济发展实现新提升。农业高效种植夯实根基初冬的暖阳下,在广汉市南丰镇,一台拖拉机在收割后的稻田里耕耘,另一台安装有油菜专用移栽机以及辅助直行驾驶导航系统的高速插秧机对育好的油菜苗进行移栽,移栽后的油菜苗笔直成行,一个小时左右就移栽了近3亩油菜苗,这是广汉油菜毯状苗机械化高效移栽新技术实验现场。  油菜是广汉市的主要油料作物,常年种植面积超过15万亩。为夯实农业根基,进一步提升种植效益,广汉市大力推广“稻油轮作”高效种植模式,引进油菜毯状育苗机械化高效移栽新技术,让稻、油两种作物种植期无缝衔接,力求产量效益实现双提升。今年,广汉市共安排了100亩油菜毯状育苗机械化移栽示范,该技术的推广应用为下一步油菜全程机械化移栽打下坚实基础。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广汉市以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提档升级为着力点,进一步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做深做实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促进乡村振兴与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进一步盘活农村土地资源,处理好农民与土地、经营与收益、生产与市场的关系,让农村沉睡的资源活起来,分散的要素聚起来,增收的渠道多起来,走出一条具有特色的改革路径。成德同城化加速融合推进  日前,位于广汉市与成都金堂县交界处的特大桥梁——三江特大桥建成通车,大桥造型新颖美观,与美丽的石亭江、绵远河交相辉映,成为一道靓丽风景线。  作为广汉的重点民生项目之一,三江特大桥新建工程线路总长3.47公里,是联系S422线与旌金公路,连接三水镇和连山镇的重要通道,其建成通车方便了沿线群众交通出行,串连起广汉—三水—连山—德阳—金堂旅游环线,有力促进沿线经济发展。“这座大桥修好后,真的太方便了,我们从连山运水果到金堂,节省时间,还节约了运输成本。”连山镇一名果农高兴地说。  在推进成德同城化进程中,广汉市规划建设中心城区、三星湖组团、三星堆组团、向阳镇组团,“一中心三组团”的产城融合新格局正在形成。同时,构建强链补链的产业圈,主动融入成德临港经济产业带建设,推动油气装备、商用车、传感器、粮油以及文旅产业协同共兴、优势互补;构建服务共享的生活圈,加强与成都在优质教育、医疗、公共服务方面资源协作共享、同城同网;构建联防共治的治理圈,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警情协作互通、司法联防联调等。  处在成德同城化前沿的广汉市,正全力打造成德同城化发展“桥头堡”,奋力为做强全省“主干”、做优成都都市圈“极核”贡献力量。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11-29
(周巧 记者 闫新宇 实习记者 陈康 文/图)11月23日,德阳市旌阳区召开耕地保护工作推进会,传达学习相关会议精神,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格管控耕地“非粮化”,进一步提升耕地质量,坚决守住耕地保护红线。会议现场会议强调,耕地保护事关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社会稳定。全区上下要高度重视,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加强组织领导,压紧压实责任,进一步细化任务,建立健全务实管用的工作机制,确保责任落实到位、压力传递到位、工作执行到位;要全面查清乱占耕地情况,依法依规处置存量问题,“零容忍”管住新增问题,坚决遏制占用耕地乱象;要用好土地资源,采取发展集体经济、招商引资、代耕代种等措施办法,推动撂荒地整治利用工作;要进一步加强土地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学习,学懂弄通法律法规,明确底线红线;要认真履职尽责,抓好问题整改,压紧压实耕地保护属地属事责任,制定管用好用激励政策,进一步提升农业综合效益,守住耕地保护红线,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确保耕地保护各项要求落到实处、见到实效。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2-11-25
(陈华伟 伍冬梅 钟正有)近日,中江县召开2022下半年乡村振兴现场会,对30个乡镇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撂荒地整治、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方面试点示范进行现场观摩、晾晒评比。大家一致认为,这次现场会是一次主题鲜明、务实高效、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会议,是更大力度、更实举措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部署,开启了中江县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新篇章。 种养循环示范点位“2022年下半年的乡村振兴现场会,让我看到了中江乡村翻天覆地的变化,看到了中江未来的美好前景,看到了中江干部的担当和勇气,让我倍感震撼、深受鼓舞。”继光镇年轻干部李玥表示。据悉,这已是中江县连续5年召开乡村振兴现场会。中江县乡村振兴局局长代路表示,“此次乡村振兴现场会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具体实践,县委高度重视,精心部署,周密安排,现场会取得了预期效果,达到了互学互鉴、交流情况、启发思考、共同提高的目的。总结了好经验好做法,进一步提高站位、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凝聚共识,创新举措、积极作为,充实了乡村振兴干部队伍,为新时代新征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增添了拼的劲头、积蓄了拼的动能。”产村相融示范点位全力打造“天府粮仓”,粮食产量“再创新高”全面贯彻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全县粮食种植面积及总产量稳定增长,粮食产量连续15年居全省第一。坚持“撂荒地有效利用、粮食扩面增产、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目标导向,探索“公司+村集体+农户”“支部+集体经济组织+农户”等模式盘活撂荒地。示范点位呈现出高水平、高质量、高效率的现代农业景象,截至目前,完成撂荒地整治5.86万亩。2022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30.3万亩,预计产量87.6万吨,播种面积和产量均突破历史新高;油料作物播种面积54.45万亩,全年油料总产量达11.1万吨。此外,中江县立足成都果蔬保供基地建设,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产品,食用菌、蔬菜、水产、中江柚、柑橘等特色农产品逐步向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在今年如此极端高温干旱天气下,全县上下团结带领群众抗旱救灾、积极抢种补种秋季作物,为今年粮食稳产增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让我们对中江的发展充满了信心。”中江县气象局局长何建军表示。 保秋粮丰收示范点位擦亮乡村“亮丽底色”,倾情构建“和谐村社”以满足农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为引领,重点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工程建设。通过拆、改、修、刷、画“五种模式”美化、彩化、优化农房。利用宣传、推广、奖励等措施引领乡风文明,打造产业旺、环境美、室外净、室内洁、农房美、乡风淳宜居宜业环境。示范点位呈现出生态、绿色、文明、宜居、宜业的“望得见绿色、留得住乡愁”大美图景。全力做好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整合各类资源要素,打造村级农民工综合服务、企业招工用工、医保社保办理、退役军人服务、日间照料、妇女儿童关爱等多位一体的一站式服务平台。2022年,评选出“美丽中江·宜居乡村”精品村10个、示范村20个、创建村30个,成功创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1个、省级乡村治理示范村6个。“这次的乡村振兴现场会给我的总体感受是场面壮观,点位精细,既有产业先行的示范,也有产村相融的典范,五大振兴的元素充分体现,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进程从量变到质变的跃升。”悦来镇党委书记陈维苇表示。为民服务综合平台示范点位全面夯实“发展基础”,聚力打造“振兴引擎”此外,现场会听取了“十四五”期间农业、交通、水利规划工作。锚定创建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目标任务,持续壮大“粮食+生猪”“粮食+中药材”“粮食+蚕桑”“粮食+蔬菜”“粮食+中江柚”等5个粮经复合产业园,狠抓高标准农田建设,大力实施丘区宜机化改造,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09万亩。规划建设交通项目81个,其中高速公路项目4个101.8公里,轨道交通项目1个37.4公里,普通国省道及快速路项目11个205.6公里,农村公路项目18个1544公里,枢纽站场、桥梁工程、水上交通、行业管理等项目13个。规划建设通江水库、凯江系统治理、都江堰灌区现代化改造等21个重点水利项目,总投资136亿元。基础设施的完善提升,将为乡村振兴提供澎湃动能。中江县委常委袁海信心满满,“中江作为农业大县和农产品主产区,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将是中江加速现代化进程的必由之路。乡村的全面振兴,将有助于推动城镇化中的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工业化中的农产品精深加工和产业融合,信息化中的农业智能化和数字化。通过抓早、抓细、抓实乡村五大振兴工作,必将让中江以更稳更快的步伐迈向现代化新征程。”中江县发改局局长张辉表示,“通过现场观摩现场会点位,特别是聆听了县领导的点评和乡村振兴工作部署,倍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下一步,我们将深入实施‘一主一副三区多点’发展布局,抢抓乡村建设战略机遇,紧紧围绕五大现代农业园区谋项目争资金,夯实发展基础;立足发改职能,加大以工代赈工作力度,积极争取妇女居家灵活就业项目,做好惠民利民实事,凝聚乡村建设合力;以农民工人力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试点为契机,切实提升群众就业技能,拓宽就业渠道,让更多群众就近就地就业增收。以实际行动冲锋在乡村振兴一线,奋力谱写中江农业农村现代化新篇章。”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2-11-24
(记者 邵明亮 唐泽文)“西芹、小白菜这类蔬菜,可以适当喷点水。”11月16日中午,德阳市旌阳区天气放晴,温度一下升到20摄氏度。在位于新中镇桂花村的智慧农业创新中心里,工作人员坐在电脑屏幕前轻点按键,远处的菜田里同步腾起了白色的水雾。  这是德阳市首个5G“无人”农场里的一幕应用场景。“现在是用科技种菜,又好又快!”相比于去年第一次看到“在办公室种田”的惊喜,桂花村的种田“老把式”周述礼现在更喜欢给别人介绍他的种菜新体验。  这个占地80亩的5G“无人”农场,位于桂花村的一处小山沟中,是中国电信德阳分公司在去年与当地政府共同打造的一块数字农业试验田。运用5G物联网技术,农场实现了“耕种管收”农业全智慧化管理。在这里,数字技术正引领农业生产由会种田转为“慧”种田。植保无人机在给作物喷洒药物。 中国电信德阳分公司供图感官的延伸传感器进行各种信息实时全方位收集  走进桂花村的智慧农业创新中心的控制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块巨大的液晶显示屏,几乎占据了一整面墙。  “这是我们的数字农业物联网平台,我们对农场内的每个地块都进行了数字编码,足不出户就可以对农场进行一系列田间管理。”智慧农业创新中心现场技术负责人徐维一边操作电脑一边介绍,在这个平台上,可以通过视频画面查看农场里的动态,以及土壤墒情、肥力、风速、温度、光照、降雨量等数据。  徐维说,以往的田间管理更多的是靠经验,而现在靠的是科技。  从控制室出来,记者来到农场的一片菜地里。在绿油油的蔬菜衬托下,田边几根白色的金属立柱格外显眼。走近一看,每一根立柱上方都头顶一块太阳能电池板,电池板下方一般还会有一个方形的金属盒,上面写着“智能数据采集箱”几个字。  “这些白色的立柱是可以看到的,但在农场的地下、各种设备内部,还有更多看不到的各类传感器,它们是采集信息的主角。”中国电信德阳分公司解决方案经理肖敏介绍,农场实现智能化管理的基础,就是建设过程中布局的众多传感器,就如同人的耳目口鼻,实现了视觉、触觉、听觉、嗅觉等感官的无限延伸。  肖敏指着远处的一个视频摄像头介绍道,田间的视频画面可实现24小时不间断传输进入系统,方便管理人员随时察看田间动态。“这就好比我们的‘眼睛’。”  而旁边的另外两根立柱,能够采集的信息就更全面了。“它们是一个小型气象站。”肖敏说,降雨量、风速、光照、温度以及土壤墒情等信息,都可以通过它们来收集,“这些信息的收集其实就是人很多触觉的延伸。”  听着工作人员的介绍,周述礼接过了话茬。“蔬菜比较娇气,难打理。过去我种菜,经常得往地里跑,一天几次很正常。现在在家打开手机,地里的风吹草动看得清清楚楚,什么土壤湿度、光照强度更是明明白白,真的是千里眼顺风耳。”  数据收集得越全面,就需要越多数量的传感器。而在智慧农场建设中,数量庞大的传感器同时接入,会给网络带来巨大负担,传统的3G、4G网络一般难以承载。如何解决?  “在这种应用场景下,5G成为最佳选择。”中国电信德阳分公司办公室副主任周辉表示,去年,中国电信在桂花村建设5G基站、架设高品质5G农业专网,凭借高带宽、低延时、大连接的5G物联网技术特性,使“无人”农场成为可能。5G“无人”农场的控制室。 中国电信德阳分公司供图双手的解放“大脑中枢”指挥智能设备实现田间管理无人化  拖拉机、旋耕机、插秧机、收割机、植保机……在5G“无人”农场的机库中,十余款农业机械装备一字排开。在这些设备的介绍中,一个最明显的共同点就是,它们的名称中几乎都有“无人”两个字。  “过去谁能想到,种田基本上用不到人工了!”5G“无人”农场在桂花村建成后,跟周述礼一样,很多乡亲都感受到了5G物联网技术给这片小山沟带来的震撼。  随着技术人员在控制室的操作,植保无人机缓缓升到空中,并开始按照既定轨迹自动飞行喷洒叶面肥。周述礼清晰地记得,去年6月,技术人员操作这款无人机,仅用了一个小时就完成了农场80亩水稻的除草剂喷洒作业,而在以往,一个人从早忙到晚最多也就只能完成3到4亩。  不仅是施肥,在5G“无人”农场里,从土地旋耕、水稻插秧,到最后的收割环节,都可以通过操作智能化的农业机械设备来完成,各司其职。除了蔬菜采收作业需要一些人工外,农场平时的田间管理只需要一两个人,在电脑或者手机平台进行智能控制,偶尔进行田间视察、设备维护和能源补给工作。  “不需要请驾驶员,施肥打药无人机就能搞定,既减少了人力投入和农药化肥的用量,又大大提高了农产品品质,整体收益相比以往能够提升三到四成。”新中镇党委副书记倪小杰表示。  当然,目前的“无人”农场,还做不到绝对的无人化。中国工程院院士罗锡文用了五句话来描述“无人”农场:“耕种管收生产环节全覆盖,机库田间转移作业全自动,自动避障异况停车保安全,作物生产过程实施全监控,智能决策精准作业全无人。”  而上述目标的实现,5G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是前提和保障。  以植保无人机的操作为例,凭借5G网络的低延时特性,才能实现无人机与物联网平台这个“大脑中枢”的顺畅连接。“比如无人机需要紧急避险时,从控制室发出的指令就能及时传输到位,避免因传输延时而造成的损害。”肖敏说。数据的增值数据分析让农业能够创造更多价值  在德阳市旌阳区的一家超市,来自桂花村5G“无人”农场生产的卷心菜整齐排列,跟其他产品略有不同,这些卷心菜上都贴有一张二维码标签。  德阳市民陈晓蓉用手机扫了一下蔬菜上的二维码,随着“滴”的一声,就清楚地看到它来自哪里,以及是什么时候被分拣和派送到这里的。“你看这里面显示土壤、用药这些指标都没问题,我们买回去吃着也放心。”陈晓蓉说。  原来,蔬菜上的这张二维码记录了从种植、生长、加工、流通到销售全过程信息,这样就形成了从种植基地到销售终端全程可追溯的农产品质量体系。  “这也是我们对前期收集的数据的一次增值利用,有了这些信息,我们的农产品比同类产品的价格要高出许多。”徐维介绍,通过把农业生产数据集合到这张二维码上,消费者能够溯源整个农产品生产过程,这让我们的产品更具市场竞争力,消费者更喜欢购买。  除了溯源平台建设给产品带来的附加值,平台消费数据的反馈还可以实现另一次数据增值。  “通过数据分析,可以让我们的农业生产更加精准化。”智慧农业创新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溯源平台的搭建,农场和消费者实现了点对点沟通,根据消费者的数据反馈,可以实时地调整市场策略和生产策略,从而实现更为精准的品牌化发展。  当然,农产品溯源体系建设只是农业信息增值的一个很小范围的应用场景。5G“无人”农场作为数字乡村发展中的一块“试验田”,其在数据收集、利用等方面形成的宝贵经验,未来或将在更大范围内推广。  对此,中国电信德阳分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面对收集的海量农业数据,未来还需对数据分析、挖掘的方法进一步提升,让多维度、多元化、多要素的农业数据创造更大的价值。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11-22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袁宇君 文/图  11月16日,在德阳市旌阳区五星村的萝卜丰收在望,当天,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粱研究所在这里举行了萝卜新品种推介暨“蜀萝11号”产业化示范现场会。  当前正是“秋冬小人参”——萝卜“登台亮相”的好时候。“虽然从学术上,关于羊肉汤里放萝卜为什么好吃,还少有科研工作者进行研究,但是如何培育更好吃、安全、高产的白萝卜,正是我们的工作。”该所经作中心主任研究员冉茂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如何让羊肉汤里的白萝卜更爽口,他略有心得。群英荟萃。鲜食加工两相宜,羊肉汤拍档有“魅力”  “平均亩产5242.1公斤,比当地常规圆白萝卜品 种‘ 春不老 ’增产59.44%,预计亩增收600元以上。”当天,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果蔬研究所所长黄海涛作为“三系”杂交圆白萝卜新品种“蜀萝11号”田间现场测产验收专家组组长,宣布了测产结果。这个品种经过冉茂林团队长达10年的潜心研究,反复试验,广泛测试,多维度考察,最终从上百个组合中脱颖而出,于2020年通过我省认定。  普通食客判断萝卜好不好吃,一般是看甜不甜、脆不脆、水分足不足。这些“考察科目”换成科研上的指标,那就是看可溶性糖、纤维素、果胶、水分等的含量。“蜀萝11号”肉质洁白、脆嫩,粗纤维和可溶性糖含量较高,熟食入口化渣、回味微甜,不仅能担任羊肉拍档“一职”,还烧、炒、泡、凉拌均可。  测产现场,吉香居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艳丽提起一个还带着泥的萝卜点了点头。今年是这家泡菜公司将“蜀萝11号”作为泡菜原料萝卜的第二年。“产量高,产品出品率高,60多天可达上市要求;做出来的麻辣萝卜干和下饭小泡菜香甜爽脆,回口不苦涩。”王艳丽对这个品种在加工方面的运用,给出了评价。测产现场。破解萝卜“肿瘤”问题,这个组合有希望  示范现场,德阳市萝卜种植大户梁鑫提着一个“罐罐萝卜”拉着专家问东问西。因为他听说,这种萝卜,携带抗根肿病的基因。  根肿病是一种蔬菜“流行病”。正如其名,蔬菜得了这种病,根部便会肿大、无法正常吸收营养而枯死。梁鑫告诉记者,他曾亲眼见到根肿病使得萝卜、白菜、甘蓝等十字花科蔬菜大幅减产甚至绝收的景况:“说这是让菜农们头疼的蔬菜‘肿瘤’也不为过。”  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粱研究所杨峰博士介绍,梁鑫手里提着的“罐罐萝卜”,就是该团队培育的高抗根肿病的 杂 交 萝 卜 新 组 合C72179A/C70478。 该组合在我省多地小范围示范生产过程中,连续多年表现出对根肿病具有很好的抗性,而且产量也很高,亩产达到 5000 公斤以上。此外,它还耐抽薹、耐糠心,适合加工。  “预计什么时候可以通过认定?”“能不能提供少量种子给我们试种一下?”……当天,不少参会的蔬菜种子企业、蔬菜加工企业、萝卜种植大户,都对这个即将参与认定的组合很感兴趣,纷纷上前咨询。群英荟萃,这些品种也亮眼  当天,展示的萝卜新品种中同样还有着许多表现不俗的“选手”。在现场品种展示区,今年新育成的、适合鲜销的早熟圆白萝卜“白玉早1号”,适合泡制与色素提取的红皮红心萝卜“嫣红1号”,如水果一般生食的绿皮绿肉萝卜“翠秀1号”等不同类型萝卜被摆放两排,等着参会代表的品鉴。  “团队希望通过现场观摩、品鉴等形式,邀请种植户现身说法,加速优质萝卜品种的示范推广,加强萝卜生产、销售及加工等产业链各环节的融合交流,推动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冉茂林说。  以冉茂林为首席的萝卜科研团队是我省唯一专门从事萝卜品种选育的科研团队。经过26年发展,团队萝卜品种选育手段已由传统育种技术发展为利用现代分子生物技术辅助高效选育阶段,重点聚焦萝卜耐抽薹、耐糠心、抗根肿病、品质优等性状的聚合。该团队育成的“蜀萝9号”是我国第一个加工型萝卜品种,现已成为加工企业主要使用品种。  王艳丽等业内人员告诉记者,受环境等影响,优质的萝卜品种,也面临着多年生产后退化、优势不再的威胁。因此吉香居等企业,与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粱研究所达成了科企合作,拟在现有品种基础上继续培育抗性更强、品质更优的高产萝卜品种。这些新品种的成功选育与应用,将使我省萝卜育种技术和育种水平在国内地位大幅度提升。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11-22
(宋鑫 钟正有)11月16日,记者在德阳旌阳区双东镇凯江大回湾的一处露营基地看到,工作人员正忙着整理帐篷、粉刷、砖木等工作,现场一片繁忙景象。“目前,我们的订单已经排到11月27号了,主要是学校研学、公司团建等来露营。”基地负责人邱明浩告诉记者,为了迎接冬季露营,他们还增加了防潮设备,让露营顾客有更好体验感。双东镇一角 据介绍,双东镇现有10家露营基地,今年以来,已累计吸引游客5万余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50余万元。进入四季度,双东镇着力对星空营地进行提档升级,实施“坡改梯”土地整治工程,新增游憩碎石步道、草坪、防腐木栏杆等设施设备,力争在年底新增雨花石游憩步道约200平方米,修建配套台湾2号草坪4800平方米,持续擦亮凯江大回湾农旅招牌。 “泥路变成了水泥路,再也不怕下雨天了。”“现在走这条路,下地干活方便多了。”......在双东镇八佛村2021年高标准农田水毁项目一标段,一条长549米、宽3米的道路已正式通车,说起这条新修的水泥路,村民们都喜上眉梢。记者了解到,前期,双东镇科学谋划,积极向上级部门申请,并多次深入实地勘探测量,于今年4月份正式启动对该道路的修建,道路修建工程惠及农村50余户,农田面积100余亩。 “目前,这条路已经完成了施工和验收。进入四季度后,我们主要对这条道路做移交和后期管护工作。”双东镇八佛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张加天说,这条道路的修建既方便了村民出行,又解决了多年来农业生产物资运送的问题。今年,双东镇认真谋划,及早部署,成立工作专班,做好天府数谷区域内重点项目建设协调等工作,确保市区重点项目建设顺利推进。同时,扎实推进乡村振兴项目建设,严格执行耕地保护措施,加快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全力提升粮食生产能力和农业发展质量,打响了“旌益态生态大米”“东美枣”“黄府堰贡李”“凯江大回湾金丝皇菊”“忆家生态鸡蛋”等一批特色精品农产品品牌。下一步,双东镇将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德眉资同城化”和旌阳区城市“东融”发展机遇,紧紧依托天府数谷核心区域优势,配合发展智慧金融、智慧教育、智慧医疗等新业态,深入用好凯江大回湾农旅融合示范带规划,重点关注省、市、区项目基本盘,积极寻找与双东镇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点,不断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拓展招商引资增量,确保全年各项工作落地落实,为旌阳巩固提升“百强区”位次贡献更多双东力量。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2-11-18
(钟正有)今年以来,德阳市旌阳区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市委、区委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强党建、促振兴、带增收”目标,突出党建引领,统筹做好基层党建、产业发展、群众服务等各项工作,助力乡村振兴跑出“加速度”。抓实基层党建,创新“三类课堂”。旌阳区聚焦基层党员教育,开展“三类课堂”激发党员活力。“示范课堂”邀请党校老师、“三变”改革“五社”实践专家、法律从业者、抗美援朝老兵等为基层党员讲示范党课,让全区党员牢牢树立先锋模范意识,有干在前线、冲在一线的拼劲、闯劲;“田间课堂”针对春耕播种、夏粮收割、秋粮备收等时间节点,将党员教育从党政机关延伸到田间地头,搭建起“党员学习教育流动课堂”,组织专家深入一线开设特色林果业、畜牧养殖等技术讲坛,实现党课与农村实用技术、致富技能培训等相结合,提升党员干部业务实践能力。“晚间课堂”结合集中居住区党员群众早出晚归特点,通过各镇街书记、村(社区)“两委”送课到群众院落,搭建群众议事平台,建立起上下联动的交流机制。收集到党员群众建议、需求200余条,解答党员群众在项目推进、乡村振兴中存在的困惑疑点,为群众打通难点堵点。抓实驻村帮扶,产业发展提质增效。旌阳区高度重视驻村帮扶工作,坚持把强化驻村帮扶力量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将驻村帮扶一线作为培养干部、锻炼干部、识别干部的舞台。今年来,全区已精准选派25名第一书记、36名驻村帮扶队员到乡村振兴任务重、集体经济薄弱等村进行驻村帮扶。驻村人员统筹资源优化配置,充分发挥专业特长,主动到田间地头指导应用农作物制种技术,积极开展招商引资,联系协调产业项目,做深做实村集体经济发展,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截至目前,在驻村干部的指导帮扶下,和新镇已发展油菜产业共计500亩,预计生产油菜良种15万斤,可促进农户增收135万元,黄许镇已构建以长平村百亩黄金梨,广平村千亩枇杷园和百年古梨园,胜华村、宏山村千亩桔园为代表的产业经济带,双东镇已打造出“东美枣”、“万寿菊”、“旌益态生态大米”、“黄府堰贡李”等品牌,产值达173万元。抓实群众服务,提升群众获得感。党的基层组织是党联系服务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旌阳区积极将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转化为为民服务优势,牢抓基层党建,提升群众获得感。通过开展党日主题活动,号召党员干部积极投入到人居环境整治、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农村绿化亮化等建设任务中,着手疏通河道、污水治理,清理污水沟达12000多米,优化乡村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和环境。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农家书屋、日间照料中心等平台,号召党员干部组织村民观看红色电影,加强爱国教育,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建立公共读书室,不定期开展读书交流会,提升居民科学文化素养,为经济发展构建适宜的人文环境和社会氛围。同时,发动党员干部入户宣传疫情防控政策、收集群众意见建议。截至目前全区各镇街已组织群众观看电影50余次,收集意见300余条,解决群众矛盾问题200余件,确保群众反映的问题事事有回应,件件能落实,以实际工作成效提升了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获得感。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2-11-17
周玉琴 (图片由绵竹市委宣传部提供)“济济真如绵竹茂,芳名不愧小成都。”龙门山下,悠悠绵竹,处处充满诗情画意。  剑南老街上,一缕酒香醉了千年;城镇村郭里,绵竹年画妙趣横生;沿山公路旁,青山巍峨碧水悠悠。  近年来,围绕打造“高颜值旅游目的地”的目标定位,德阳绵竹市依托丰富的文化底蕴,深挖本土旅游资源,串起绿水青山连起金山银山,以旅游业态融合,做精做特做优旅游文章。  妙笔绘名城,“酒香画境”入梦来。  在“多业融合,全域联动”的发展格局下,绵竹形成了历史文化游、休闲度假游、自然生态游、运动康体游和特色乡村游等特色旅游精品。旅游业态的繁荣,吸引无数游客走进绵竹寻觅诗意生活。  2020年,绵竹市成功创建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入围中国旅游潜力百强县。11月10日,在2022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上,绵竹获得“天府旅游名县”授牌。绵竹城区全景式勾勒以体制机制创新系统谋划布局  600多年前,元代画家黄公望绘就传世名画《富春山居图》。  岁序更替,华章日新。新时代的绵竹人延续了画中的气韵,一幅现代版的《富春山居图》在绵竹大地徐徐打开——  深秋时节,走进剑南老街,明清风格的建筑与街上金黄的银杏相映成趣。500米的青石板巷,串起天益老号、古戏台、诸葛双忠祠等人文景点,街上酒香四溢、古韵悠长。  沿着宽阔平坦的年画路,来到年画村,青瓦白墙的川西民居错落有致,白墙上的年画娃娃憨态可掬。这里的村民过着“农忙扛锄头,农闲握笔头”的诗意生活。  玫瑰大道将中国玫瑰谷、麓棠温泉、赵坡茶仙谷等景点“串珠成链”,形成了一条独具魅力的乡村旅游特色风景带。  青山深处清平镇,观光小火车在彩色的民居、星空泡泡屋、特色民宿间穿梭,仿佛进入一个金色的童话世界。  这幅醉人的美景图,出自50万绵竹人之手。  近年来,绵竹坚持“工业增实力、文旅聚人气、农业夯基础、园区强承载、服务优环境”发展思路,把文旅产业作为重要支柱,加快农文旅融合发展。  在“酒乡画城”的历史本底上,如何绘就一幅崭新的全景式“酒香画境”?生在年画之乡,深谙绘画之道的绵竹人,从创新体制机制上起笔勾勒。  2018年,绵竹市委十三届二次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推进转型发展、绿色发展、融合发展,努力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决定》,高位推动,凝聚发展合力。  业态发展,规划先行。绵竹邀请专业团队高水平编制了《四川省绵竹市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及7个子规划,在全市形成了“一心、一园、三带、六组团”的全域旅游空间布局,对全域旅游、国土空间、生态环保、交通体系等进行系统谋划、通盘布局。同时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从财税、用地、投融资、产业融合、项目推进、人才引进等方面发力,全面助推天府旅游名县创建。金色清平全域式推进以多产业融合发展培育供给体系  眼下,秋高气爽,绵竹九龙镇迎来又一波客流小高峰。  九龙滑翔基地,游客可以体验滑翔伞、滑草、真人CS、骑马、攀岩、热气球等众多好玩的游乐项目,还可以住进棚花村的精品民宿,感受花树掩映下川西民居的韵味。  “九龙镇立足资源禀赋,突出发展特色,走的是‘农文体旅’融合发展之路。”九龙镇相关负责人介绍道,贯彻落实绵竹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发展思路,九龙镇不断丰富旅游业态,推动形成农旅融合的特色乡村游、文旅融合的历史文化游、体旅融合的运动康体游。  九龙镇的发展路径,是绵竹高质量培育供给体系,引领文旅产业深度融合的缩影。  近年来,通过系统梳理本地文化资源,绵竹做深、做精、做实“旅游+文化”,先后建成绵竹年画村国家4A级景区、乡遇画里·文创社区、中华年俗村省级文化旅游融合示范项目,连续举办21届绵竹年画节。  在“旅游+农业”方面,构建起“特色小镇+农业体验园区+田园社区+绿道系统”的发展格局,成功推出“画境绵竹”系列乡村旅游综合体。  白酒产业是绵竹的主导产业,绵竹深挖“大唐国酒”剑南春的历史底蕴,促进旅游与工业融合,依托剑南春遗址、“天益老号”酒坊,打造“旅游+工业”景区,建成剑南春“天益老号”酿酒工业遗址省级工业旅游示范基地。  九龙山山地运动公园外,充满童趣的熊猫骑行道是骑行爱好者的乐园。将旅游和体育融合,绵竹不断探索创新。推出“绵竹绿道”IP,荣获“中国最适宜骑行游览线路”,九龙山景区入选2019年“中国体育旅游精品景区”。  产业的融合促进全域带动更深更广,绵竹旅游业态蓬勃发展,逐步实现“处处宜旅游、行行有旅游、时时可旅游”的新态势。乡遇画里·文创社区全方位提升以项目建设丰业态补短板强支撑  在麓棠镇,依托万亩大马士革玫瑰花打造的中国玫瑰谷,不仅是中国第一、世界第三的大马士革玫瑰种植基地,还以玫瑰产业为基础,带动一二三产业的融合互动。中国玫瑰谷是近年绵竹市成功引进的重点文旅项目,该项目从0到1催生新型消费业态落地,成为全国特色小镇示范。  近年来,绵竹加快建设重大文体旅项目,以项目建设丰富业态、补齐短板、激活消费、提升颜值。在重大文旅项目的带动下,以玫瑰谷为主体的国际化高端旅游度假目的地,以熊猫谷为主体的集观赏、游乐、科普、休闲于一体的沉浸式科普乐园,以大九龙山片区为基础的国家级山地运动旅游度假区,以年画、年俗、年味、年趣为核心内容的一站式年文化体验度假旅游景区,以清平优质森林资源为核心的国家森林康养基地正在加快形成。  交通是旅游产业的重要支撑。绵竹全力推动交通项目建设,在绵茂公路、成都都市圈环线高速绵竹支线建成通车的基础上,加快推进成兰铁路(绵竹段)及配套工程建设,力争茂遂高速(绵茂段)尽早开工,谋划争取天府大道北延线绵竹连接线、山地轨道交通天府冰雪世界支线等项目,进一步畅通绵竹与成都、德阳以及大西北的道路联系。  同时,加快畅通县域交通网络,按照风景线、旅游路的标准,新建改造提升一批县乡村道,以休闲慢游为追求,不断完善骑游运动、休闲徒步、山地登高旅游线路,串联起特色片区、重点景区、农业园区,构建成环成网、快速便捷的全域旅游交通体系。  高颜值的旅游目的地,需要更高标准的配套公共服务。绵竹率先在全省实施全域旅游基础设施文旅专项债项目,已建成旅游集散中心、全域旅游大数据管理中心和全域旅游交通标识系统。  奇妙的山水、优质的生态、厚重的文化、诗意的乡村……畅游“酒香画境”绵竹,“家在景中住,人在画中游”正从梦想照进现实。名片  绵竹自古就有“济济真如绵竹茂,芳名不愧小成都”的美誉,被誉为“天下七十二洞天福地”之一,是全国著名的年画之乡、名酒之乡、生态旅游之乡、民间艺术之乡。这里拥有全球三大大马士革玫瑰主产区之一的国家玫瑰公园,以及云湖国家森林公园、大熊猫国家公园、全国闻名的医疗热温泉、全省优质的滑翔伞运动基地等丰富文旅资源。先后获得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全国文化先进县、中国年画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县、四川省乡村旅游示范县、四川省旅游强县等荣誉称号。数据  绵竹坚持把绿色发展、转型发展贯穿创建天府旅游名县工作始终,先后创建国家4A级景区3个、3A级景区3个、2A级景区1个、省级旅游度假区1个。  绵竹财政每年坚持投入不低于1500万元用于文旅事业,以全域旅游推动全域发展。  全市累计建成200余家特色民宿,52处特色旅游购物点,36座旅游厕所、10处生态停车场和3个特色驿站等公共服务设施。2021年,绵竹接待游客1017.4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02.41亿元。旅游从业人员55166人,其中旅游人才23252人,占比42.15%。声音  绵竹历史文化厚重,自然资源丰富,具备全域旅游发展的良好基础。近年来,绵竹坚持“工业增实力、文旅聚人气、农业夯基础、园区强承载、服务优环境”发展思路,把文旅产业作为重要支柱,加快农文旅融合发展。  自开展天府旅游名县创建工作以来,全市文旅事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建成全球三大大马士革玫瑰主产区之一的国家玫瑰公园、全国闻名的医疗热温泉、全省优质的滑翔伞运动基地;成为“大九寨”“大熊猫”“大遗址”“大蜀道”“大灌区”文旅发展联盟重要成员单位,先后获得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全省旅游强县等荣誉;“酒香画境·美丽绵竹”的城市品牌影响力逐年提升,美誉度持续释放。  此次成功创建天府旅游名县,绵竹又多了一块金字招牌,这既是一项荣誉,也是一份责任。未来,绵竹将始终围绕“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这一目标,紧扣“酒香画境·美丽绵竹”这一定位,着力在文旅项目、交通、文化和配套等方面下大功夫,推动绵竹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四川建设文化强省、旅游强省多作贡献。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11-11
(钟正有)中江县位于盆地腹部地区,以丘陵地形为主,气候可谓为十年九旱。为固农业、保振兴,该县切合实际、因地制宜,以繁星遍布实现量变到质变,以“三个立足”成就1680座提灌站之规模、常年1亿m³提水量之底线、保灌面积45万亩之成果,为农业发展、乡村振兴点亮水之源泉。立足水利基建保用水作为典型丘区粮油生产大县,中江县农业灌溉用水主要依托都江堰水系,但山坡地、二台土等区域旱地农作物极度依赖机电提灌用水。为夯实农村水利基础设施,改善农业生产用水条件。一是坚持盘活现有量,聚力“病险”提灌站升级改造,通过维修加固、淘汰老旧设备、添置高效节能机组等措施,全年共盘活提灌站30余座,恢复灌面1.2万亩。二是坚持挖掘新潜力,聚焦新建提灌站增容扩面,坚持分类指导,喷灌、滴灌、多级提灌并举,通过积极争取省、市、县各级资金,鼓励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全年共投入资金930万元,新建提灌站56座,扩大灌面1.8万亩,受益农户4000余人。立足旱灾抗御促生产在今年极端高温干旱天气影响下,为扛起粮食安全重任、安抚农户恐慌情绪,中江县以“三个抓实”统筹农机提水抗旱保丰收。一是抓实摸排统筹,立足县、乡镇、村社干部三级联动,抽调32名干部成立农机抗旱摸排小组、联合抗旱督导组,深入村社开展动员会、培训会,成立农机抗旱服务队20个,收集旱情及机具信息146条。二是抓实资金投入,多渠道发力争取各级财政资金扶持,设立333万元检修抢修专项资金池,定向支持抗旱设备检修与添置,成立农机故障巡检小组,依托日常巡查、扎实检修、快速抢修,共出动抢修人员900余次,抢修设备400余台(套),新增移动抗旱设备56台(套)。三是抓实机具调度,成立提水抗旱机具协调小组,主动联系供电公司、中石油分公司,做好旱情下油电保障工作,共出动农机人员803人次、抗旱机具1544台(套),提水3200万m³,灌溉面积17.9万亩。立足产业发展助振兴为促进农业产业现代化发展,严格贯彻县委关于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安排,助力乡村振兴。一是重点部署,依托五大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和“2+2”主导产业,瞄准粮油、畜牧、道地中药材和蚕桑等优质产业,通过配套节水灌溉、水肥一体、远程控制,满足多元化、个性化、精细化用水需求,夯实现代农业园区发展基石。二是精准切入,瞄准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粮食专业合作社,通过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方式,坚持健全长效机制,扎实做到高效建设和有效管护,彻底扫清农业产业发展的后顾之忧,全年共定向新建机电提灌站19座,累计建设234座。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2-11-09
(孔继红 记者 闫新宇)日前,记者从广汉市委组织部获悉,为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运用互联网思维和数字工具提升基层治理能力、推进乡村振兴,广汉市积极参与由农业农村部指导的“耕耘者振兴计划”,与腾讯公司对接,为广汉市开发“镇村书记抓治理”线上学习平台,该平台已于11月1日正式上线,这标志着四川省首个“耕耘者·镇村书记抓治理”云端专题培训活动正式启动。此次广汉市“镇村书记抓治理”专题培训,以3000余名镇、村干部,机关干部为主体,带动基层党员群众广泛参与,通过线上学习和线下培训相结合的方式,用数字赋能助力乡村振兴,提升基层治理能力,让乡村更美丽、生活更美好。在11月1日至30日的线上学习阶段,将通过“为村耕耘者”学习平台,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乡村治理理论和全国典型治理案例。学习内容包括“书记带头学治理”,考察镇级党委书记和村级党组织书记抓治理的领导力;“咱们治理有章法”,考察镇村书记抓治理的有效组织力;“学习二十大,奋进新征程”,通过大事记的方式,展现广汉这十年的发展变化,谋划基层贯彻落实措施。12月上旬,“耕耘者振兴计划”还将在广汉市落地一场面对面的线下培训,以情景演练的方式,由镇(街道)党委(党工委)书记为领队,以镇(街道)为单位进行乡村治理成果路演,引导学员们深入学习如何运用互联网思维,运用数字工具,提升治理水平,促进乡村振兴。最终通过路演的形式,汇报镇、村年度行动计划和治理成果。乡村治理的核心是“人”。这次线上线下结合的培训,将以学员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以提升学员与村民有效沟通的能力和水平为目标,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在广汉市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在“广汉镇村书记抓治理”微信小程序上,短短三天时间,已有5700多人参与学习,有488名村干部完成学习,发表了184篇治理日记,各镇(街道)互动人气榜不断攀升。广汉市委组织部部务委员田元表示,培训通过引导广汉市镇(街道)党委(党工委)书记、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和辖区内乡村治理骨干在线互动,分享乡村治理工作经验和乡村振兴推进计划,将为广汉市培养出一批具有引领作用的乡村振兴人才和基层治理骨干。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2-11-08
 (钟小红 记者 钟正有)今年以来,绵竹市财政局深入学习贯彻中央、省、市关于保障粮食安全的决策部署,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相关要求,从“抓基础、治污染、保生产、促流通”等方面着力,统筹一般公共预算、土地出让收入、专项债券等各类涉农资金3.8亿元,积极做好粮食大文章,为守住粮食安全底线扎实做好资金保障。抓基础,固根本深入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共安排资金14062万元,改善基础设施水平,巩固和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一是推进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安排5473万元,支持新建和补建高标准农田4.18万亩,实施农村小型水利设施水毁修复66处,进一步夯实粮食生产基础条件。二是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安排7540万元,推进剑南粮油现代农业园区、广济粮猪现代农业园区、绵远河粮经复合现代农业园区等园区建设,进一步提升粮食生产现代化水平。三是推进农技推广和社会化服务,安排1049万元,推广小麦促弱转壮技术4.04万亩,开展休耕轮作3万亩,推进小麦等重要粮食作物生产社会化服务,进一步增强现代农业技术支撑。治污染,提品质坚定不移走农业绿色发展之路,共安排资金3700万元,科学有序开展耕地治理,保障粮食产出质量。一是推进耕地安全利用技术试验项目,安排1042万元,开展耕地农耕农艺技术调控、种植结构调整等技术试验36.8万亩,提高耕地土壤质量,提升农产品产出品质。二是开展土壤环境监测与治理,安排资金1608万元,开展重点区域农用地土壤风险管控及土壤环境调查,有效监控和防范耕地污染。三是探索建立全市农作物秸秆收储运体系,安排资金600万元,新建4个秸秆收储利用示范点,对秸秆收储利用主体进行补贴,努力推动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5%以上。保生产,稳收益全面落实各项粮食生产补贴政策,共安排资金12895万元,提高农民种粮综合收益,充分调动粮食生产积极性。一是落实粮食生产者支持补贴,发放耕地地力保护补贴4888万元、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1705万元、稻谷目标价格补贴1822万元等,合理保障农民种粮收益,亩均补贴最高可达300余元,让农民种粮有“利”可图。二是扶持壮大种粮经营主体,安排农机购置补贴1370万元、种粮大户补贴1511万元、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资金230万元,培育了一批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规模化种粮经营主体。三是推进主粮作物政策性农业保险,安排资金960万元,持续扩大水稻、玉米、小麦等主粮作物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面,全市大春水稻保险覆盖率达74.63%,有效防范了粮食生产经营风险。四是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计划安排资金409万元,鼓励业主自愿腾退低效经果林改种粮油作物、利用经作园地套作种粮以及整治撂荒耕地合计4703亩,大力推进以粮为主、粮经统筹,确保稳粮增收。促流通,强供给畅通粮食收储运销各个环节,共安排资金7212万元,切实保护生产者和消费者合法权益,既要防止“谷贱伤农”,也要防止“米贵伤民”。一是安排资金5716万元,完成全市4.84万吨稻谷规范收购、保管及处置,维护粮食食品安全。二是增强粮食储备体系,安排储备粮费用补贴948万元,全市储备粮库存总量达3.74万吨,筑牢粮食市场“压舱石”。三是维护粮食流通市场秩序,安排资金548万元,推进全市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中心建设,全年组织开展粮油食品日常抽检600余次,持续守好人民群众“米袋子”。据悉,绵竹市财政局将继续把粮食安全放在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位置,以更高的责任感、紧迫感做好粮食安全各项支持保障工作,进一步研究完善粮食补贴支持政策,积极争取专项债券资金支持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提高全市粮食生产保供能力作出更多贡献。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2-11-03
(唐妮 记者 钟正有)近日,绵竹市住建局联合市人社局启动了2022年度农村建筑工匠培训,对来自全市各镇(街道)从事农房建筑施工行业的人员进行专业、系统的培训。培训现场 当天的培训课上,来自德阳市中普职业培训学校的曹春林老师通过PPT演示、案例说明、视频播放等方式,从建筑职业规划、安全防疫知识、工匠精神、识图与构造知识、农房建筑材料知识、农房施工工具、CD级危房介绍等方面进行了讲解。此次培训将案例与实际工作相结合,重点强调了安全生产的重要性以及违规操作、违章指挥的危害性。据了解,此次农村建筑工匠培训共有100余名学员参加。在为期5天的培训中,除了理论讲解外,学员们还将在老师的带领下进行农房砖砌体施工实训、钢筋施工实训、模板施工实训和装饰施工实训,以便大家更全面地掌握建筑施工技能。培训还将严格实行考勤制度和考核制度,考核合格后为学员颁发《农村建筑工匠资格证书》,旨在全面提升绵竹市村、镇建设专业技术水平和建筑工匠队伍整体素质,确保村、镇建筑工程质量和安全。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2-10-31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周金泉 文/图  10月18日,在绵竹市孝德镇金星村诞生了迄今四川再生稻的亩产最高纪录——550.8公斤!  四川受温光条件制约,再生稻主要分布在温光资源较好的川东南丘陵区,而地处川西平原的绵竹市是再生稻非适宜区。它是如何做到“霸王硬上弓”,硬要多蓄留一季再生稻?原来,秘诀在于示范了一种全新的“一季饲草+再生稻”水稻种植模式。再生稻机收现场。非适宜区 打破纪录  当日一早,在绵竹市孝德镇金星村,一片片金黄的再生稻田,稻浪翻滚,机声隆隆。收割机穿梭田间将已经成熟的再生稻悉数归仓。  在此,四川省农业农村厅组织有关专家,对这里种植的再生稻,也就是对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和四川吉隆达生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联合承担的四川省重点研发专项“基于稻-畜种养循环的稻田绿色低碳高效生产技术集成及产业化示范”绵竹示范区进行了田间现场验收,共计 5312.89 平方米4个田块的再生稻测产下来,亩产分别为 550.8 公斤、495.7 公斤、528.0 公斤、467.7 公斤,平均亩产 510.3公斤。  “这是目前全省再生稻的最高产量。”专家组成员、四川省农业农村厅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水稻科科长周虹说,“基于稻-畜种养循环的稻田绿色生产技术增产增收效果显著,技术先进实用,为当前水稻周年高效生产提供了新模式。”  据了解,该技术的精髓在于,它一改川西平原传统的“一季水稻”为“一季饲草+再生稻”,以首季收割水稻灌浆期植株为原料生产青贮饲料,再生季生产稻米,这样就可将再生稻的生长期延长20天以上。一举三得 粮饲兼顾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欧阳裕元说:“2019年至2021年我们在绵竹、广汉进行试验。头季的水稻当作青贮饲料来种,待全株收获之后蓄留再生稻,主要是要解决我省个别区域稻田重金属超标的问题,解决传统一季水稻效益偏低、平原区饲草缺乏以及凉山、甘孜、阿坝冬季饲草不足问题。”  吉隆达公司植物营养板块技术总监刘忠义说:“我们的一季饲草、一季再生稻模式,在第一季水稻盛花之后7天-10天就要全株收获灌浆,并将进入乳熟期的水稻作青贮饲料,这样就为第二季蓄留的再生稻腾出了25天-30天的生长期,再生稻享受到头季稻余下的温光资源。而且立秋之后,川西平原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再生稻籽粒营养物质的积累,因而,再生稻的产量不仅高,而且米质好、口感好。”  该公司旗下子公司德阳禾牧智慧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苏明说:“今年我们示范种植了几百亩。头季水稻全株青贮每亩可得3吨左右的青贮饲料。带籽粒的全株青贮饲料营养价值比秸秆青贮饲料更为丰富,种植户可卖300 元/吨。我们已生产了600吨,其中,已卖130多吨到理塘县喂养牦牛。另外,此模式在头季收获的全株植株就能降低障碍性耕地稻谷约50%的镉,确保后季再生稻的重金属含量达到国家安全标准。同时,它还有效解决了农民增收问题,头季饲用稻和再生稻累计亩产值可达3000元以上,较传统生产模式亩增收500元以上。”  金星村种植大户洪棋金是“一季饲草+再生稻”的第一批示范户,他高兴地说:“今年我成为专家的示范户,示范了100余亩,严格按专家的技术规程操作,头季就每亩卖了3吨饲草,没想到再生稻测产还能达到500公斤/亩,而且也符合国家质量标准,等全部收完了我打算自己加工成大米卖。明年我还将继续当示范户。”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10-28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