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四川三农新闻网绵阳讯(通讯员 曾晓芳)乡村要振兴,基础在产业,关键在人才。近年来,梓潼县卧龙镇大力实施“人才强镇”计划,坚持“破立并举、强化服务”发展思路,不断加强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多管齐下解决农村缺少人才的迫切难题,为乡村振兴接通人才“活水”。一、在选人用人上求突破。一是选优配齐工作力量。按照梓潼县人才工作相关要求,卧龙镇强化制度创新,加大优秀人才选用力度,通过统一招考、“梓归”计划选调等方式,共招用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9人,选用了一批政治素质过硬、综合能力强的年轻干部。二是强化激励用好人才。重视干部培养锻炼,推荐优秀干部外出培训、挂职锻炼。支持2名干部职工参加在职学习教育,推荐优秀干部外出培训10人次,向县级部门输送人才4人。用好职务职级晋升、岗位晋升、职称评审等政策,及时调整中层任职激励干部创先争优。推荐职级晋升2人、岗位晋升1人,调整中层任职10人,新招用人才中已有4人任中层干部。二、在引领吸纳上立典型。一是筑巢引凤归。拓宽乡村人才来源,为人才搭建平台。吸引高层次人才回乡,建立卧龙籍大学毕业生就业关爱台账,提供就业创业信息50余条,设置见习岗位4个。召开卧龙镇在外人才暨成功人士座谈会,支持回乡创业2人。各村召开共谋振兴专题座谈会7场次。完善后备力量台账,开展村级后备力量培养帮带工作。建立乡土人才库,培育一批土专家、产业带头人、电商人才,打造高素质农民队伍。二是强化人才典型选树。在村活动阵地设置村官榜、乡贤榜、学子榜、卫士榜,四榜引领创先争优、干事创业,提升人才荣誉感、使命感。定期开展“卧龙榜样”评选,选塑各行各业、各条领域先进优秀人才7人。用好在外成功人士,发挥成功人士特长优势,引导参与村级发展规划,在外优秀人才为民生实事捐款20余万元,为产业发展建言献策30余条。    三、服务保障上下功夫。多渠道、多方式满足人才多样化需求,构建良好的人才生态环境,以人才为中心,为人才排除后顾之忧。一是认真贯彻县委人才工作会议精神,落实《梓潼县激励人才16条措施》,鼓励乡贤创新创业。建立领导干部直接联系人才的机制,定期开展联系走访活动, 经常听取意见建议,及时帮助解决人才实际困难。二是为人才申报“文昌英才卡”,延展政策咨询、创业支持、旅游出行等领域,畅通高层次人才服务绿色通道,实现“一卡在手、服务全有”,目前,已有1名人才享受便捷服务。三是为人才提供学习交流机会。年内,镇驻村领导和驻村干部带领村常职干部到县内乡镇考察学习6次。健全领导干部联系服务乡土人才制度,领导干部共走访慰问优秀乡土人才24人。四是加大人才工作宣传力度。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广泛宣传各行业优秀人才,组织先进典型人物进机关、进村庄开展主题事迹报告宣讲2次。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3-01-04
四川农村日报讯 林忠伟  当前,梓潼县两万多亩青菜已经进入收获季节。青菜收割过后,即将种早玉米、早花生等,实现一年“三季”的收入。  在梓潼县仁和镇,近一个月以来,田间地头一片忙碌,村民有序采收青菜,按照订单协议交给合作社、公司。据介绍,青菜保底价为260元/吨,每亩青菜能收到5吨左右。  仁和镇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发展榨菜、青菜订单农业。目前,农户种植榨菜、青菜9000余亩,预计能为公司提供2万余吨的食品原料。“青菜收获后,可以提前着手准备种植早玉米和春大豆等作物,避开来年春旱,错时发展,亩均可为群众增收1000元以上。”仁和镇副镇长罗明强说。  宝石乡采取多种模式,引导农户发展青菜2000多亩。为了将青菜及时卖出,该乡组织专业合作社、经销商将车开到乡村院落进行收购。宝石乡党委、政府将相关收购方纳入诚信管理,提前签订收购承诺,组织专人深入到田间地头、乡村院落督促收购。只有认真履行承诺进行收购,来年才能继续与其签订收购协议。“对于农户拉来的青菜,我们坚决做到应收尽收,现金支付,不打白条,千方百计维护农户利益。”经销商杨大华说。  据介绍,这些青菜是去年大春收割结束后开始栽植的。青菜全部收获完,就开始种植早花生、早玉米,准备育苗等,加上大春水稻栽插,实现一年种“三季”的目标。梓潼县还积极推广“果树+青菜”的套种模式,提高土地利用率。“通过推广‘果树+套种’模式,宝石乡新增青菜500多亩,新增产值70多万元。不仅不会影响果树产量,菜头和掉在果树间隙的菜叶腐烂后还能够为果树生长提供高效优质的肥料。”宝石乡党委书记魏小平说。  梓潼县以建设全国优质生态绿色农产品供给地为抓手,围绕农业富县,将发展青菜作为实施乡村振兴产业项目之一,主要通过“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解决菜农在资金、技术和销售等方面的问题;并通过“以农促工,以工哺农”的发展模式,充分依托四川福欣食品、蜀国农业等涉农企业的带动,在10多个乡镇种植青菜2万多亩,带动菜农3000多户,预计能够实现产值3000多万元。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01-04
四川农村日报讯 彭彬 特约通讯员 田明霞日前,梓潼县宝石乡庆祝村的39户股民,按入股金额分得6%的红利,庆祝村集体经济组织也获得了10万元的收益。据悉,梓潼县已建设生猪代养场300多栋,每年挣取生猪代养费达到5000多万元。近段时间,梓潼县多地村民、村集体分到了生猪代养带来的红利。  近年来,梓潼县探索出“县委政府+国有企业+村级集体经济组织+龙头企业+农户+金融”的新“1+5”生猪代养模式,牵头建设生猪代养场,通过为龙头企业养殖生猪,获取代养费收入,壮大村集体经济,增加群众收入。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01-04
四川农村日报讯 彭彬 记者 罗敏  2022年12月22日,气温骤降,然而在梓潼县宝石乡红卫村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现场,挖掘机正开足马力进行土地边坡治理,工人们相互配合,进行灌排渠系施工,现场一派热火朝天的施工景象。  日前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作为国家级水稻制种大县,梓潼县干部群众为此倍感振奋,铆足干劲,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全力以赴变“粮田”为“良田”,夯实粮食生产“耕”基。  “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我们围绕国家杂交水稻制种现代种业园区,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就是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抓住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把‘种业振兴行动’抓出实效,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在梓潼落地落实。”梓潼县农业开发中心主任徐长生说,2022年梓潼县立项了3.84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已全部完成田型调整,正在配套建设水网路网,预计2023年4月可全部投入使用。  正在进行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宝石乡红卫村,过去土地零散、水源匮乏、渠系不畅,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目前,该村已对779块农田地块开展小并大、短并长、陡变缓、弯变直改造,提升地力和地块平整度,推动农田“改地适机”“旱涝保收”,让“零碎地”变标准田、“撂荒地”变种粮地。项目完成后,改造良田1000余亩,建成高标准农田600余亩,农机通达率、机械化作业率将达100%,有利于加快补齐丘陵山区农机化基础条件薄弱的短板。  谈到新的一年的打算,红卫村党总支副书记雍丽琼干劲十足地说:“高标准农田项目现在已接近尾声,为我们村来年发展优质粮油夯实了基础。接下来,我们将在全村实施田地改造,促进良田粮用稳产高产。”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01-03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罗敏 刘佳 杨都 周颖昳 采写农业强国,种铸基石。四川(江油)生猪种业园区研发服务中心落成开放;单体规模1200头共享种公猪站即将投产;梓潼县、安州区、三台县被认定为国家级制种大县;“泰优粤禾丝苗”获我省首届“稻香杯”丰收奖一等奖……2022年,作为全国唯一科技城的绵阳,聚焦底盘技术、核心种源,农业科创的热度一波接一波。梓潼县百亩连片酿酒专用小麦迎来收获。杨都 摄  将种业作为现代农业的基础性、支撑性产业来抓,是绵阳把当家品种牢牢攥在自己手里的切实之举。绵阳是全国五个种业大市之一,种业门类齐全、整体实力强劲,生猪、粮油、蔬菜三大种业齐头并进,均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铁骑力士川藏黑猪。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绵阳将种业强市建设作为建设国家科技创新先行示范区的重要内涵。当科技城建设与种业振兴工作结合,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绵紫豇1号田间选育。  站在辞旧迎新交汇点上,绵阳正以品种改良、品质提升、品牌打造“三品工程”为引领,整合各级各类优势科研资源,推进“1311”全国种业强市建设体系(1个种业强市建设总体方案、3大优势种业专项行动方案、1个创新中心建设方案、1套保障措施)落地,加快构建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种业体系。种业大市正向种业强市稳步进发。(图片除署名外由受访者提供)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12-30
(刘玉明 郭超英 记者 祖明远)近日,三台县委书记吴明禹来到青东坝工业园区,考察园区重点项目推进情况和企业四季度生产情况。三台县作为四川省人口大县、农业大县,在新时期如何找准新的发展定位?如何继续走在绵阳市县域经济第一方阵,领跑全省农产品主产区县?吴明禹接受了记者专访。三台县委书记吴明禹擦亮招牌:持续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  记者:农业一直是三台县的强项,如何进一步做好做大做强农业、擦亮全省农业大县“金字招牌”,接续推进乡村振兴?  吴明禹:近年来,三台县聚焦创建全省乡村振兴先进县目标,精准发力推进“五大振兴”,先后荣获全省农村改革工作先进县等殊荣,成为全国唯一拥有两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县,成功入选赛迪顾问“全国乡村振兴百强县”。  同时,三台县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生猪调出大县、中国麦冬之乡,生猪出栏数量连续3年全省第一、油料总产量连续6年全省第一、粮食总产量连续3年全省第三。  接下来,我们将持续完善“3+2”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即麦冬、生猪、藤椒和优质粮油、蔬菜,紧盯种业发展、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等重点工作,加快农业全产业链培育发展,高标准建设生猪种业、麦冬种养循环两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积极宣传推介“梓乡情”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扎实稳妥推进新一轮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提升工作。工业强县:开展“园区提质”“企业满园”行动  记者:作为农业大县,三台县在工业化转型上有哪些考虑和抓手?  吴明禹:要想实现现代化,就必须坚定不移走基于农业优势和人口红利的工业强县之路,把农业优势转化成工业发展、产业发展胜势,让优质农产品就地转化、就地加工,这样既可以助推工业发展,又可以反过来巩固和扩大三台县的农业基础优势。  按照这种思路,我们加快推动农业大县、人口大县向产业大县、发展大县跃升。下一步,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精神,全力以赴拼经济、搞建设、抓发展,以“园区提质”“企业满园”行动为抓手,明确把纺织鞋服、健康食品和新能源电池“2+1”主导特色产业作为园区发展的突破口,力争健康食品产业产值2023年提前突破100亿元、纺织鞋服产业产值2024年突破100亿元;到2024年培育上市企业2户、“镇园之宝”11户,全县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400亿元,实现三台工业产值总量倍增。开放合作:努力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  记者:今年举行的“绵品出川”厦门行、东莞行活动中,各大企业对三台县营商环境给予了高度评价,如何进一步“跳出三台看三台”推进开放合作?  吴明禹:大到国家,小到县域,开放合作都是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为此,我们将坚持“跳出三台看三台,跳出四川看三台”。  一方面持续深化招商引资。我们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做优增量、做大总量的关键抓手,围绕全年招引5亿元以上项目12个的目标,着力搭建开放合作新平台,深入福建、广东等沿海发达地区,探索产品和产业互补性合作。  另一方面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我们始终像尊重科学家一样尊重企业家,持续深入开展“访企问需、访企问效、访企问廉”活动,用好用活稳经济政策,落实服务企业工作群,第一时间指导企业对接政策,切实把政策利好转化为更多发展实效。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12-29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罗敏以“三品”工程为引领,为加快川北种业高质量发展,搭建跨区域、全产业链开放式交流合作平台,展示川北种业最新科研成果、发展成就,做强四川种业“芯片”,首届川北地区种业创新科技成果发布会将于12月30日在绵阳市举行。  本次大会由四川省农业农村厅、绵阳市人民政府主办,围绕“共建·共享·共发展”主题,旨在凝聚区域共识,加强区域交流,促进区域合作,建立川北及周边地区种业联动发展朋友圈。  大会当天,通过现场点位参观、种业创新成果发布、专题研讨,全方位展示川北地区种业创新成果的同时,探讨当下种业关键领域和前沿技术趋势,形成线上线下、场内场外同频共振、辐射川北地区的种业振兴强大合力,为国家现代种业发展贡献川北智慧。  成果发布会上,作为主发布城市,绵阳市介绍“1311”全国种业强市建设体系构成情况、全市种业发展总体情况,并发布“稻香杯”获奖品种泰优粤禾丝苗、川藏黑猪等73项种业创新成果。川北地区(毗邻城市)德阳市、广元市、遂宁市、阿坝州等地将依次推介种业总体情况,并发布当地种业创新成果。与此同时,川北地区生猪、粮油、蔬菜三大种业创新联盟成立并予以授牌。  在主题报告环节,将云集来自全国、省内多位种业领域顶尖院士或专家,围绕种业行业关键领域和前沿技术趋势建言献策,为川北地区种业创新发展贡献真知灼见。随后,川北地区种业振兴圆桌会议、川藏黑猪产业创新发展战略研讨会两场分论坛活动举行。  在参观考察现场,来自川北地区的种业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等将展示其优新特色品种,包括生猪、水稻、小麦、油菜、玉米、蔬菜、薯类等品种,主推各自领域的“头号种子”。  大会当天,江油市同步举行四川(江油)生猪种业园区研发服务中心开放仪式。届时,总投资约1.2亿元、建筑面积约6000平方米的生猪种业园区研发服务中心将正式亮相,并现场发布江油市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和“江丰收”数字农业平台,举行系列战略签约仪式、授牌仪式等。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12-29
四川农村日报讯 特约通讯员 刘玉明  新建产业道路、整治山坪塘、维修渠系……冬闲人不闲,寒冬时节,走进三台县2022年以工代赈示范工程建设现场,到处是一派热火朝天的建设景象。  今年以来,三台县建立健全以工代赈机制,全面推进以工代赈项目建设,有力促进农业产业发展,多渠道促进当地群众就业增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助推乡村振兴。传授技能促就业  “以工代赈项目的实施改善了全村的产业基础设施,对我们合作社和几个家庭农场的生产发展作用巨大,再也不为稻虾运不出去发愁了。”12月20日,在三台县紫河镇河坝子村以工代赈项目建设现场,该村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强高兴地说。  “因为疫情没有出去打工,村上有修路、整沟渠的工程,村干部就打电话叫我来打零工,不仅可以挣钱还可以学到技术。”正在整治沟渠的易地搬迁村民肖正录说,通过培训,他在工地上搬砂子、搅拌混凝土,每天有150元的收入。  更让肖正录感到高兴的是,随着基础设施的改善,当地有不少人陆续返乡创业,给了他更多的就业机会。“村上稻虾和车厘子两个合作社来请我去务工,每个月都在2000元以上。”肖正录一脸兴奋地说。  “项目建设中,我们用工首先考虑本村群众,特别是已脱贫户、易地搬迁户和特殊困难对象。”河坝子村党委书记梁诚说,项目实施以来,参与工程建设的人员基本上都是本村群众。  据了解,采取以工代赈方式实施的项目,技术门槛低、前期工作简单、务工技能要求不高,群众能够充分参与。为顺利推进以工代赈项目,三台县积极组织开展就业技能培训,组织当地劳务培训单位和地方技术院校等有针对性地对参与建设的群众开展实训和以工代训,切实帮助务工群众掌握实际操作技能。同时,联合人社、农业农村、乡镇等开展生产技能培训和就业技能短期培训,拓宽当地群众就业渠道。补齐短板添后劲  12月23日,笔者来到三台县八洞镇龙宝山村以工代赈项目建设现场,当地村民正在忙着整治沟渠、修建道路。“产业发展起来了,但基础设施还没有跟上,特别是产业道路没有硬化,产品运输很不方便。加之我们村多山地,缺水也是制约产业发展的一个大问题。”龙宝山村党委书记杜礼国介绍,此次以工代赈项目投入资金565万元,项目的实施将补齐该村粮油、生猪及果蔬基地配套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不完善的短板。  近年来,龙宝山村不断完善产业基础,发展粮油、蔬菜、生猪等产业,带动当地脱贫、防返贫监测等低收入群众稳步增收。截至目前,该村种植优质粮油3000亩、优质水果及坚果300亩、蔬菜460亩,年出栏生猪1万头以上。  据介绍,此次以工代赈项目包括新建产业道路7318米,整治山坪塘3口,整治渠系4511米。项目建成后,可以解决该村7个组近4000多村民的出行和生活生产用水难的问题,为推动当地产业的发展、助推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  “受制于交通不便的影响,我们村的土地资源长期未得到有效利用,项目建成后,可以有效打破发展瓶颈,下一步我村计划在原有的蔬菜种植、水产养殖等产业的基础上,扩大蔬菜种植面积300余亩,逐步发展特色乡村旅游,让群众进一步增收致富。”看着项目即将完工,杜礼国谈起了产业发展规划。  通过实施以工代赈项目,当地改善了农村基础设施,促进了产业发展,带动了当地群众就业增收。据了解,2022年,三台县争取以工代赈项目3个,争取资金1300余万元,带动项目区发展特色产业3000余亩,助力年人均增收800余元;吸纳当地300余名群众务工就业,累计发放劳务报酬270多万元。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12-28
四川三农新闻网绵阳讯(通讯员 长河川淼)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兴。推进乡村五大振兴、致力建好农业强国,须以“三农”为抓手,铆足干劲,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无强大农业则无现代化强国;无农业农村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则是不全面的。围绕抓重点、补短板,提升“三农”本领,需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不搞脱离实际的面子工程,不断构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是现代化根基,也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保障经济社会安全的根本。一定要立足人多地少等现实,拓展农耕底蕴包括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求,端牢自身饭碗。循序渐进、稳扎稳打,因地制宜、注重实效,依托双层经营体制发展现代农业,增进低碳生态。科学跟进“三农服务”,抓好顶层设计。结合资源禀赋与发展阶段,深化乡村建设行动,解决乡村振兴最迫切、群众反映最强烈的具体问题。任何时候,保障粮食和主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头等大事。应落实好粮食产能提升,抓稳耕地、种子两大要害,守住耕地保护红线,大兴农田水利全域灌溉,把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运用种业振兴,把当家品种牢牢攥在自己手中。保障增产减损同时发力,持续深化食物节约,真正把保障粮食安全的责任扛起来。让相应的人力投入、物力配置、财力保障多转移到乡村振兴中来,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效益。依靠科技改革驱动,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可挖掘土特产,依托优势资源,向多功能、多价值要效益。巩固脱贫成果是乡村振兴的底线,须继续压实责任,将帮扶政策措施衔接落实好,杜绝规模返贫,拓宽农民朋友增收致富新渠道。须扎实做好承包期再延长30年,确保原承包权稳定和顺利延包。通过适度规模经营,健全社会服务,把农民群众服务带动好,并完善自治、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的乡村治理体系。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2-12-27
(唐木林 刘玉明 杨宗友)新建产业道路、整治山坪塘、维修渠系……寒冬时节,走进三台县2022年以工代赈示范工程建设现场,到处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今年以来,三台县建立健全以工代赈机制,全面推进以工代赈项目建设,有力促进农业产业发展,多渠道促进当地群众就业增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助推乡村振兴。12月20日,在三台县八洞镇龙宝山村以工代赈项目建设现场,当地村民正在忙着整治沟渠、修建道路。“产业发展起来了,但基础设施还没有跟上,特别是产业道路没有硬化,产品运输很不方便。加之我们村多山地,缺水也是制约产业发展的一个大问题。”龙宝山村党委书记杜礼国介绍,此次以工代赈项目投入资金565万元,项目的实施将补齐该村粮油、生猪及果蔬基地配套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不完善的短板。近年来,龙宝山村不断完善产业发展粮油、蔬菜、生猪等产业,带动当地脱贫、防返贫监测等低收入群众稳步增收。截至目前,该村种植优质粮油3000亩、优质水果及坚果300亩、蔬菜460亩,年出栏生猪1万头以上。据介绍,此次以工代赈项目包括新建产业道路7318米,整治山坪塘3口,整治渠系4511米。项目建成后,可以解决该村7个组近4000多名村民的出行和生活生产用水难的问题,为推动当地产业的发展、助推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现在路打通了,卖蔬菜就不用肩挑背扛了,我们还可以在里面务工挣钱,真是要感谢党和政府,感谢以工代赈这个好政策,我们老百姓真正得到实惠!”在立新镇车坝村,看着以工代赈工程项目从开始修建,到道路建成,54岁的江文忠赞不绝口。立新镇车坝村距场镇约10公里,下辖9个村民小组,村民家庭收入来源主要为外出务工、菜籽制种、蔬菜种植和传统种养业等。实施乡村振兴以来,如何改善车坝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持续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着力解决制约产业的发展瓶颈?该村积极争取以工代赈项目,发挥以工代赈“赈济”作用,结合实际情况,聚焦发展中的短板弱项,精准实施项目,加快补齐交通设施短板,争取以工代赈中央财政资金397万元,修建产业路5.9公里,整治了沟渠0.89公里、山坪塘3口,让群众获得最大实惠。据了解,通过该项目的实施,全村直接受益群众2000余人,其中脱贫户、低保户等低收入群体100余人,同时带动全村生猪、水产养殖、时令鲜销蔬菜种植、藤椒、油菜制种等产业长足发展。“受制于交通不便的影响,我们村的土地资源长期未得到有效利用,项目建成后,可以有效打破发展瓶颈,下一步我村计划在原有的蔬菜种植、水产养殖等产业的基础上,扩大蔬菜种植面积300余亩,大力发展蔬菜采摘、钓鱼游乐等,逐步发展特色乡村旅游,让我们群众进一步增收致富。”看着项目即将完工,车坝村党总支部书记江龙忠谈起了产业发展规划。通过实施以工代赈项目,改善了农村基础设施,促进了产业发展,带动了当地群众就业增收。据了解,今年以来,三台县争取以工代赈项目3个,争取资金1300余万元,带动项目区发展特色产业3000余亩,助力年人均增收800余元;吸纳当地群众300余名务工就业,累计发放劳务报酬270多万元。三台县以工代赈负责人表示,全县目前已围绕农村产业配套公路、沟渠、塘堰等储备了一批符合当地实际,群众迫切需要的以工代赈项目,将大力实施以工代赈,促进当地群众就业增收,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推全县乡村振兴。(图据三台县委宣传部)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12-27
四川农村日报讯 林忠伟  12月23日,梓潼县仁和镇檬垭村村民鲜文见一边忙着管理果树下新栽的榨菜,一边给笔者算起了增收账:“选择果树套种,一年下来除了水果收入,还能多进账4000块钱。”  近年来,梓潼县依据本地气候、土壤情况,采取“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合作社带动、农户自愿”的原则,大力推广“果树+”模式,在果树间隙套种花生、海椒、中药材、蔬菜等,让土地效益最大化,帮助农户增产增收。果树套种青菜丰收推广“果树+”模式  寒冬时节,在梓潼县自强镇二洞村的柑橘产业园,黄澄澄的耙耙柑、砂糖桔等散发出淡淡果香,果农们正忙着采摘。在一片果树下面,已经种上了车前草。“在推动产业发展中,二洞村坚持走‘果树+’套种模式,产生‘1+1>2’效果。上半年套种了黄豆、丹参。下半年,计划套种中药材车前草,现在苗子已经育了,正在进行移栽。这让林下土地得到充分利用,果农除果树收益外,还能增加其他种植收入。”二洞村党委书记贾伟伦介绍说。  仁和镇结合打造“果蔬之乡 生态仁和”定位,坚持政府引导,合作社牵头,农户自愿的原则,目前发展了6000 多亩沃柑。为提高土地利用率,依托食品、医药企业和专业合作社,该镇引导农户在沃柑间隙套种了4000多亩蔬菜或者中药材,努力提高土地效益。这段时间,套种在沃柑树下的青菜、榨菜陆续进入收获季节。“在沃柑地里,冬天套种榨菜、青菜,一亩地收入大约在1000元以上,春天则在树下套种海椒、花生等。”天台村党支部书记刘长成说。坚持“种养结合”发展  在推动果树产业发展中,梓潼县坚持“种养结合”,按照“五头猪一亩果园”的标准建立生猪养殖场,通过科技手段将畜禽粪便转化为有机肥并投入果树种植,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提升了水果的品质。并大力推广“果树+”发展模式,在不影响果树生长的前提下,多增加收入。同时,套种作物的废弃物发酵后,又成为果树生长的有机质。  农作物套种,技术是关键。在生产中,梓潼县由涉农部门、企业、合作社、种植大户250多人组成技术专家组,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深入到田间地头给农户传授农作物栽植、施肥、防病治虫等技术。“除了通过现场培训指导农户抓好农作物套种外,我还建立了微信群,随时在群里发送不同时段农作物管理信息。”仁和镇农技员贾应全说。  梓潼县是“全国工业食品强县”“全国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该县聚焦“食品加工、生物医药”两大主导产业,深入实施创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三年行动方案,加快建设绿色食品产业功能区和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每年收购农户的海椒、蔬菜、花生超过5万吨,有效解决了农户农产品销售的后顾之忧,提高了农户套种的积极性。“经开区目前聚集食品工业30多家,涵盖蔬菜、花生、海椒等农作物加工,能够满足农户销售需求。”经开区管委会主任张佑君说。  截至目前,梓潼县发展蜜柚、耙耙柑、沃柑等果树30多万亩,通过推广“果树+”套种花生、海椒、豆类、蔬菜、红苕等矮秆作物9万多亩,帮助农户增产增收两亿多元。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12-27
四川农村日报讯 特约通讯员 刘玉明 记者 罗敏 文/图  初冬时节,走进三台县新鲁镇“五良融合、宜机改造”项目施工现场,五六台挖掘机、旋耕机正开足马力作业,一块块整齐的田地初见雏形。为夯实粮食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自10月以来,三台县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经过整治后的农田预计平均每亩节本增效、增产增收300元以上。  三台县是四川省传统农业大县,扛稳粮食安全这个重任,今年,全县粮食生产稳步发展,麦冬、生猪等地方特色产业不断提升,并依托一产、壮大二产、催生三产,闯出了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新路,助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芦溪镇涪城村麦冬田里套种高架蔬菜。夯实粮油基础产业兴旺促振兴  冬日暖阳下,走进三台县断石乡飞凤村粮油产业园区,青嫩的麦苗开始分蘖,长势喜人。  “我们今年种植了1000多亩地的酒麦,目前都被大酒厂订购了。”站在飞凤村粮油产业园麦田边上,该村党委书记羊衣兵满目期待。他告诉记者,该村从去年开始,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引导村民种植酒麦,每亩增收近300元,今年通过扩种,酒麦面积达到1000余亩。  “除了培育特色产业,主攻方向依然是高产粮油。”乡党委书记李海军介绍,今年该乡精准施策、扎实推进土地撂荒整治,采取积极措施,大力推广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700余亩,大豆种植面积达2000余亩。  正是油菜制种时,作为全国油菜制种大县,在立新镇凉泉村,绵阳特研种业有限公司技术人员这几天则正忙着指导当地村民,开展油菜制种田间管理工作,摘除田间的次生杂株。  该公司副总经理陈金涛介绍:“主要种植的是特研油900,是我们最新的品种,经过3年时间在长江流域油菜种植区进行示范试种,含油量高达47.9,比普通品种高6%,在抗病、抗倒、抗寒等方面表现都不错。”  立新镇凉泉村村民王勇家种了6亩油菜,每年统一由公司回收,“每亩油菜收入都保持在3000多元,效益还是不错的。”王勇很满意。  近年来,三台县以示范片为引领,通过高产创建,广泛开展技术大培训、大示范、大推广,强化技术服务,实现了粮油产量连年持续增长。发挥原产地优势农产品加工提升附加值  为延长粮油产业链,提升附加值,三台各地大力发展粮食加工企业,在一些乡镇整合资源建成投用大型粮油食品加工厂。目前全县建设规模米面油加工厂60多家。  不只是粮油产业,实际上,三台正成为食品加工企业聚集地。  三台是“涪城麦冬”主产区,面积达6.8万亩,年产量1.85万吨,占全国麦冬总产量的70%以上,出口量占全国出口总量的80%;三台还是全省生猪调出大县,每年出栏生猪近120万头,净调出育肥猪60万头、仔猪60万头、种猪10万头左右……要将农业优势转为产业胜势,离不开不断增强的现代农产品加工产业体系。  三台县的路径是,以龙头企业为核心,以项目建设为重点,依托“互联网+”和电子商务平台,坚持走基于农业优势的工业强县之路,培育代代为本、梅林食品、绿溪优食谷等农业加工企业40余个(含产地初加工)。  今年,中国西部食品包装产业园、绵阳市健康食品产业园相继在三台建成,意味着三台在健康食品产业一体化全产业链上又实现了新的跃升。  农副产品从“田间”走向“餐桌”,从“三台味道”到“三台制造”,三台县实现了从产品到包装一体化全产业链布局。一大批健康食品知名企业前来投资兴业。  今年 9 月,铁骑力士公司又与三台签约,投资50亿元建设中国(绿溪)优食谷国际食品产业城,包含食品产业城、生猪种业及生猪家禽养殖、生物营养食粮三大板块。项目全面建成后可实现年主营业务收入约60亿元,年缴纳税收约1.5亿元。  同时,注重科技对产业高端发展的引领作用。在这座特色园区里,为推进国家区域生猪种业创新中心建设,三台积极打造联合育种平台。通过对本地黑猪进行基因组测序,开发利用本地猪的优良基因,打造自主的川系种猪品牌,与外种猪实现差异竞争。乡村游红火农民鼓起钱袋子  随着元旦临近,位于立新镇高棚村的乡村故事酒店里,呈现出热闹的景象。“外地务工的人回来得越来越多,做好疫情防护的同时,生意也越来越好。”酒店负责人钟勇说。  新高棚村由原高棚村、新景村、石梯村3村合并而成,当地着力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探索出“新村建设+产业+乡村旅游”新模式,将原石梯村剩余劳动力引进到原高棚村、新景村务工,解决村民就近务工170余人。  随着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高棚村的产业功能正在从简单的“吃农家饭、摘农家果”向“休闲、养生、体验、度假、娱乐”等多样化、综合化、产业融合化转变。  该县充分发挥生态优势,坚持农文林旅深度融合发展,公路沿线、城镇近郊、旅游景点,形式多样、各富特色的农业生态休闲园蓬勃发展,住农家院,摘农家果,吃农家饭,看乡间山水,乡村旅游越办越红火。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12-26
四川三农新闻网绵阳讯(通讯员 长河川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落实四川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部署,突出“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致力全面推进四川现代化。这为新时代巴山蜀水发展取向、工作导向、奋斗指向奠定了坚实理论基础。通过深入领会把握,学以致用,从而形成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方向明,事业兴。朝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各方面工作千头万绪,各项任务繁重艰巨。首先应把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作为到2035年的重大目标。自觉在新时代新征程中明确方位、找准定位,结合民生经济实际,研究谋划各项举措。通过“讲政治、抓发展、惠民生、保安全”,让党和国家的决策部署在巴蜀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现目前,工业化处于由中期向中后期转型推进期、城镇化处于加快推进期、农业现代化处于提质增效期、信息化处于动能释放期、城乡发展处于深度融合期、区域发展处于协同优化期。须立足实际,增进重大问题调研、站在更高起点上谋划科学发展。要突出“优、绿、特、强、新、实”农业,在充分吸收各方智慧基础上,抓住现代化建设的关键,观大势、谋大局、抓大事。运用城乡融合,搞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矛盾。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统筹推动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让城市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公共服务向乡村覆盖、现代文明向乡村传播,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形成城乡共同繁荣新格局。在实干中走出一条顺应大势规律、体现特色、服务全局的现代化新路。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2-12-24
(林忠伟 杨宗友)“现在种植青菜成本小、风险低,从种到收都不用愁。这几天周围邻居都在帮我收,心里感到温暖。目前卖了3000多元。”12月20日,梓潼县宝石乡白马村六社村民陈大菊高兴地说。时下,梓潼县两万多亩青菜已经进入收获季节,成为当地群众在新年来临之前获得的一笔物资财富。据介绍,青菜收割过后,即将种早玉米、早花生等,实现一年“三季”收入不断。进入12月份以来,梓潼县仁和镇田间地头一片忙碌,村民有序采收青菜,按照订单协议交给合作社、公司。青菜保底价为260元/吨,每亩青菜能收到5吨左右。“我们种植青菜不愁销路,也不愁技术,一亩地大概能够收入1000多块钱。”仁和镇观龙村常职干部张斐说。近年来,仁和镇结合打造“果蔬之乡 生态仁和”定位,与梓潼县福欣食品有限公司、梓潼县远之航种植专业合作社合作,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方式,通过党委政府引导、集体公司运营、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参与的思路,发展榨菜、青菜订单农业。目前,农户种植榨菜、青菜9000余亩,预计能为福欣公司提供20000余吨的食品原料。“青菜收获后,可以提前着手准备种植早玉米和春大豆等作物,避开来年春旱,形成错时发展避风险,统一标准提质效,保底销售促增收的种植模式,亩均可为群众增收1000元以上。”仁和镇副镇长罗明强说。宝石乡同样采取多种模式,引导农户发展青菜2000多亩。为保证群众种出来的青菜能够及时卖出,卖个好价钱,该乡及时组织专业合作社、经销商将车开到乡村院落进行收购。宝石乡党委政府将相关收购方纳入诚信管理,提前签订收购承诺,组织专人深入到田间地头、乡村院落督促收购。“对于村民拉来的青菜,我们坚决做到应收尽收,现金支付,不打白条,千方百计维护农户利益。”经销商杨大华说。据介绍,这些青菜是今年大春收割结束后开始栽植的,待青菜全部收获完毕,将开始种植早花生、早玉米,准备育苗等,待明年5月份之前早花生、早玉米等收获后,就能赶上大春水稻栽插,实现一年种“三季”的目标。同时,梓潼县还积极推广“果树+青菜”的套种模式,提高土地利用率。“通过推广这种模式,宝石乡新增青菜500多亩,新增产值70多万元。不仅不会影响果树产量,菜叶腐烂后还能为果树生长提供高效优质的肥料。”宝石乡党委书记魏小平说。近年来,梓潼县以建设全国优质生态绿色农产品供给地为抓手,围绕农业富县,将发展青菜作为实施乡村振兴产业项目之一,通过“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解决菜农在资金、技术和销售等方面的问题,并通过“以农促工,以工哺农”的发展模式,充分依托四川福欣食品、蜀国农业等涉农企业的带动,在10多个乡镇种植青菜20000多亩,带动菜农3000多户,预计实现产值3000多万元。(图据梓潼县融媒体中心)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12-22
四川三农新闻网绵阳讯(通讯员 长河川淼)根据党的农村工作条例和国家乡村振兴促进法,贯彻落实中办、国办近日印发的《乡村振兴责任制实施办法》,非常必要而关键。我们要树牢“四个意识、四个自信”、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构建职责清晰、合力推动的基层服务体系,拓展脱贫成果深化乡村五大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健全统一指挥、部门负责、整体联动、统筹精准、协调一致的服务体制,全面实现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抓振兴。既要保障牵头抓总、城乡同步,又要健全责任落实、组织推动、社会动员、要素保障、考核评价、工作报告、监督检查系列民生服务机制,强化常态跟踪实施。应着力完善乡村发展、建设与治理体系,针对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规范相应制度、体制和机制,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围绕兴产业、拼经济、抓发展、惠民生,全方位夯实国家粮食安全根基,藏粮于地、藏粮于技,须拟订并实施乡村振兴各阶段规划,保障推动落实重大政策、项目等问题。执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高质量发展农田水利,夯实种业振兴以及农业科技装备,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提升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要以处理好农民和土地关系为主线,改善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巩固完善基本经营制度,让新时代脱贫攻坚成果更扎实、更可持续。实现农业农村优先发展,须增强干部配备、要素配置、资金投入、公共服务,畅通市场。保障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定量定性相结合,科学总结推介五大振兴典型经验。深化高质量“三农服务”动态监管评价,跟进督查考核、示范创建、表彰奖励、问题追责等过程管理,进而有效“建强村党组织、推进强村富民、提升治理水平、为民办事服务”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2-12-20
(刘毅 记者 祖明远)12月1日,绵阳市安州区黄土镇芋河村五组果农李祖朋在忙着采摘果园里的椪柑。从他的果园向周边眺望,漫山遍野的柑橘树硕果累累,空气中弥漫着柑橘香味。  今年49岁的李祖朋以前在浙江打工,2016年选择了返乡创业,开始承包土地种植柑橘。他家的果园有100亩左右,种植的品种有爱媛、椪柑和蜜橘。  水果种植对技术的要求高,李祖朋也曾面对技术短缺、销路不畅的问题,好在镇村两委积极组织农机专家和销售人员进行培训指导,才让他重拾信心。2016年底,李祖朋考取了“新型农民资格证书”。  近年来,黄土镇实施组织高亮灯塔工程、党员烁亮先锋工程、群众闪亮细胞工程的“三亮工程”,构建组织引领方向、党员带头示范、群众自主跟随的良好生态,聚力推动乡村振兴。特别是瞄准返乡创业村民的能力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产业引导和技能培训,让更多只在过年时回乡的“候鸟”,转变为扎根当地产业的“留鸟”。去年该村杂柑产量达到1000万斤,实现产值3000余万元,支撑该村“蜕变”到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12-16
(郭超英 记者 祖明远)12月13日,刚刚从浙江省衢州市返回三台县的台沃香食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敬永海,忙着联系衢州代理品牌客户近期来绵阳考察。  在为期4天的“天府乡村”公益品牌产品推荐销售周(衢州分会场)暨“绵品出川”衢州行中,该公司在展台上展示的7款200余公斤中高端大米样品被抢购一空。  “想不到衢州市民这么热情。”敬永海告诉记者,每斤售价12元的高端大米最先卖完,消费者看重的不是价钱,而是公司绿色、有机、安全、优质的产品。  面对无货可卖的尴尬,敬永海并不担心,他告诉记者:“我们不是来卖东西的,而是来卖品牌的。”展销期间,已有两家衢州本地代理商明确表示要来绵阳考察,而他们看重的正是该公司完善的全产业链生产链条。绵阳市安州区安州水稻制种生产示范基地。 绵阳市农业农村局供图选好品种 从源头做强农业  绵阳地形多样,有平原、丘区和山区,农业产品、特色、优势各不相同,但也由于分散化,制约了绵阳农业的发展。做大做强农业,绵阳选择从产业源头入手。  12月1日,记者刚走进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就被一楼展厅摆满的“成绩单”所吸引。一面面奖牌、锦旗背后,是绵阳推动科技创新在种业领域的收获——绵阳自主研发并经国省认定的主要农作物新品种达70余个,获得科技进步奖200余项,其中国家发明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  农业产业链较长,要提升终端产品的“含金量”,种植养殖、精深加工、品牌营销等各环节都不能有“短板”,上溯源头,关键在种业。  由此,绵阳将现代农业发展的破局之招选在种业方面,发挥绵阳在相关科技领域的优势,从产业源头开始筑牢根基。  目前,绵阳农业科技方面的合作伙伴包括中科院、中国农科院、中农大、西南大学等,专家(院士)工作站达36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冯光德实验室)、国家星火计划龙头企业技术创新中心等重点实验室8个。  以生猪为例,三台县是全省生猪调出大县,每年出栏生猪近120万头,净调出育肥猪60万头、仔猪60万头、种猪10万头左右。瞄准生猪种业高地,三台县采取“校地合作、校企攻关”联合协作模式,推动明兴农业、铁骑力士等3大国家核心育种场加入全国基因组联合育种计划。同时,启动国家区域生猪种业创新中心项目,做大川繁猪生物科技,加速建设1200头国家级共享种公猪站,针对当前四川种猪和商品猪市场以外种猪为主的情况,通过对本地黑猪进行基因组测序,开发利用本地猪的优良基因,打造自主的川系种猪品牌,与进口猪实现差异竞争。育优品质 农产品品质标准化  近日,三台县景福镇宋观庙村的几名村民从鱼塘里捕捞出上百斤泥鳅,为第二天制作泥鳅酱、泥鳅干等产品做准备。  这里是当地水稻泥鳅共生有机生态产业园,建设养殖水塘37口,年产泥鳅20多万斤,年销售大米500多万斤,并利用村置业股份合作社的优势,修建起占地4000平方米的水产品加工厂,推出泥鳅酱、泥鳅干、小鱼酱等系列产品,年综合产值突破1000万元。  随着生态产品的定位被市场认可,当地村民年人均纯收入从2015年的7000余元增长到现在的33000余元,村集体经济从0元增长到近20万元。  保障品质的关键在于标准化。推动小、分散的传统农业升级,绵阳的路径是“农业科技园区+现代农业园区”的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系,推广应用“以种定养、以养定种、种养循环”的产业循环模式,包括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机械施肥、种肥同播等绿色生产技术也得到推广。  通过标准化流程操作把控农产品品质,让农产品生产由过去的“凭经验”变为现在的“凭标准”。  在北川县,当地将“茶产业”作为突破口,成立了县茶产业发展中心,编制茶叶全产业链规划,以促进茶产业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  园区也为推广科技创造了便利。今年以来,各类科技服务团队共开展培训200余场,组建专家技术团队127个、选派科技特派员147名,培训农民5.86万人次。  据绵阳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已制定现代农业园区“一园一策”提升行动方案,目前建成现代农业园区107个,正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2个。做强品牌 从田间直抵沿海市场  一天发货33吨麦冬,绵阳益现添种养殖专业合作社仓库的麦冬都卖空了。  自11月3日从“绵阳造”苏州行返回绵阳到现在,合作社负责人罗文相一天都没闲着,5200万元的订单,让他连参加这个月在成都举行的“第八届成都国际都市现代农业博览会”都顾不上,合作社上下都在加班加点完成决明子、瓜蒌等货物订单。  同样是瓜蒌产品,在省内每公斤售价为44元,运到江浙一带可达52元。秘诀在于合作伙伴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的技术——采用组培快繁技术,让瓜蒌个头大,产量高,病虫害少,籽粒饱满。然而,让品质优势转变为产品溢价,关键还在于品牌与渠道。  打造品牌,开拓外地蓝海市场。近年来,绵阳市大力实施品牌建设“孵化、提升、创新、整合、信息”五大工程,目前“三品一标”农产品达626个,打造出“涪城麦冬”“涪城蚕茧”等地理标志农产品28个。  同时,借助绵阳市“三推”活动(城市形象推广、产业项目推介、特色产品推销)的东风,绵阳市委主要领导带队,绵阳特色农副产品“组团”到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等沿海地区“抢滩登陆”。  靠近目标市场,近距离与当地消费者、商超渠道沟通,绵阳特色农副产品很快克服“水土不服”,抢占市场先机。  今年6月、8月、11月组织的三场“三推”活动,有169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980个系列产品参展,实现绵阳农副产品线上线下销售9428万元,签订正式合同96个、签约金额超7亿元。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12-16
(明远 郭超英 李澍)“现在的木龙河碧波荡漾、岸绿景美,简直像个旅游风景区。”绵阳市涪城区木龙河治理后,家住河岸边的吴建平和附近居民都喜欢在茶余饭后来这里散步。初冬的阳光下,沿木龙河一路向前,途经涪城区吴家镇广福村、凤凰村、长福村,一路感受原生态的自然景观,河道两岸花红草绿,红嘴鸥在河面嬉戏,清澈的河道蜿蜒而下,构成了一幅惬意的绵州冬景图。在整个木龙河涪城段,这样的美景随处可见。  水清河畅、岸绿景美,这一切得益于一个治水“神器”的搭建——木龙河生态物联网管控系统。近年来,涪城区以数字化为引领,从监测、诊断、治理三方面着手,构建起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智能化水环境治理闭环,实现了从“监测、监控”到“预警、诊断、评估、决策”全链条高效治水。建起流域“空天网” 破解“点多面广”管控难题  作为绵阳“母亲河”涪江右岸的一级支流,木龙河发源于德阳市,纵贯绵阳市涪城区、经开区,在涪城区境内长54.73公里。过去,木龙河因污染严重,2016年被住建部认定为城市黑臭水体。  为实现木龙河水清河畅,涪城区于2017年启动了木龙河黑臭水体治理,在河流沿线建设吴家、金峰、石洞等5座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一改涪城农村片区污水厂布局不全的局面。清理河道垃圾、淤泥约85000立方米,整治河道约8公里;关停养殖场331家,搬迁、关停不符合环保要求的企业19家,将河流沿线划为禁养区域;建立市、区、镇、村4级河长制度,定期对河道进行巡查,经过整治,木龙河水逐渐变得清澈,于2020年摘掉了黑臭水体的“帽子”。  取得阶段性的胜利后,还要建立长效机制,实现木龙河水的长治久清。由于木龙河流域面积大,污水入口点多面广,依靠传统的人工巡河、采样检测等方式进行运维,存在巡河死角、水质变化预警不及时、不能快速定位污染源等问题,导致应急处理速度慢。  护水要便捷,治水要高效。为破解污水入口点多面广的难题,涪城区在吴家污水处理厂建设了流域监控中心,沿河布置25套红外AI智能摄像头、10套快速水质分析站、12套快速水文分析站、25套智能广播音柱,“软”“硬”兼施,构建起木龙河全流域全要素监控体系,确保监管及时到位,管理人员第一时间全面快速获取信息、有效处置水质预警情况。  2021年,涪城区以“互联网+”科技赋能,启动木龙河生态物联网管控系统,消除木龙河流域水体治理盲区,打破传统管护壁垒,助力河道管理者快速、精准决策。实时监控污染源 破解“全域数据”分析难  12月12日上午,阳光下的木龙河波光粼粼,沿河安装的25套红外AI智能摄像头正实时监控着河道,该系统的运用,实现了远程“近距离”巡河。  与此同时,沿河设置的快速水质分析站、水文分析站等设备也对木龙河流域内监测断面的COD、氨氮、总氮、总磷、PH、DO、浊度、温度、电导率等水质参数进行实时监测。  遍布在木龙河流域的这些设备就像河道上的“千里眼”和“顺风耳”,结合深度融合遥感、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实现了木龙河水环境质量全天候的监测和实时传输,构建起“天、空、地一体化”智慧感知体系。  这个物联网管控系统建起了摸清河道“健康”情况的“空天网”。它能够全方位、无死角地巡查,对河道的水质、水文等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和智慧监管,随时随地都能给木龙河做“全身体检”,及时发现问题、找到源头,真正实现智能化治水,为下一步精确治水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这个系统有效解决了传统人工巡河和传统采样检测中因人员少、路途远、装备差等造成的监控盲区,提升了监测效率。”据涪城区住建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木龙河生态物联网管控系统将重点点位视频、河道水质水文情况、污水处理厂进出水质水量、系统告警信息等数据全部纳入平台,实现了数据集成式管理,并绘制了智慧“一张图”,实现水环境问题分析可视化。  同时,该系统还可以随时查看沿河各监测点位断面对比情况、同一断面不同月份水质对比状况,分析水质数据的变化趋势等,为乡镇治水考核及科学治水提供依据。另外,还可以通过设置水质监测时间或监测地点等搜索条件,随时调阅历史数据及某个站点的监测数据、分析结果。  与此同时,河道管理者也可以借助手机APP的帮助,随时随地掌握河道动态,减少巡河时间,提升应急响应效率。全要素精细化管理破解“污染动态”执法难题  为实现监管和执法联动,木龙河生态物联网管控系统通过图像识别、行为分析,与前端初筛、后端精筛相结合,可以24小时全天候监管河道漂浮垃圾以及污水偷排、非法侵占等各种河道违规行为。发现疑似问题第一时间固定证据,并主动预警,通过广播系统对周围居民进行告警、宣传、通知,有效破解了河道管理取证难、监管难、处置难等问题,保障河道清洁、畅通。  木龙河生态物联网管控系统还能在监测、诊断的基础上,通过在线监控系统实时绘制浓度曲线,实时分析各监测点位情况,一旦发生污染事件,就能及时报警,并通过模型的模拟功能,对污染事件的影响范围、程度进行预测,为相关部门采取应急调度措施提供参考依据。工作人员则可以通过远程控制取水口实现远程取样,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处理。  对于发现的问题,涪城区推行项目化制度,交办给责任单位立整立改。截至目前,涪城区住建局利用该系统发出报警18次,要求属地镇街对报警情况及时进行核查处置,实现了科技监管与人力监管、固定监管与移动监管、视频图像与数据监测的有机结合。  “木龙河生态物联网管控系统将整个过程放在一条随时可看可控的链条上,帮助我们更及时地发现问题、更快速地解决问题,真正实现了木龙河‘天上看、云端管、地上查、智慧治’,为实现全流域、全天候、全方位智能管护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将科学高效治水工作推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涪城区住建局局长余华说。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12-14
四川三农新闻网绵阳讯(通讯员 长河川淼)党的干部守纪律强规矩非常重要。新时代十年,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重塑了党在广大人民群众心中的形象,在全社会润物无声增进了党群干群关系。这有利于破解长期积累或出现的矛盾问题。坚持把八项规定包括纪律作风一以贯之,就要言必信、行必果,不迟疑、不观望,让刚性纪律制度长牙齿。以身作则、以上率下。事实证明,纪律作风须咬住“常、长”二字,经常抓、深入抓、持久抓,保障抓出成效。面向各级组织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看起来是小事,但体现的是一种政治定力。“整治四风”,应先把八项规定精神抓好,抓党建应从“四风”做起。强作风管理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不妨办好能办成的事,能认真干好的事。只有这样才能取信于民、取信于党内同志。持之以恒正风肃纪,以钉钉子精神纠治“四风”,这是最直观的体现。上边千把锤、下边一根钉,各级干部尤须谨慎。纪律规矩是最具约束力的,当然会紧一点,紧一点就会不舒服自在。而老百姓的舒适度却会好一些、满意度会更高一点,对党的认知自然会更好一点,这是人心向背晴雨表。让各级干部敬畏法律、敬畏规矩纪律,管住手嘴腿,春风化雨,就会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立足关键少数,加强教育引导,注重破立并举,把自身思想工作摆进去。言必信、行必果,不迟疑、不观望。只要党风政风焕然一新,社风民风就会持续向好。落实中央八项规定,不断深化自我革命,这是新时代十年,广大人民群众最为拥护,最为赞誉的事情之一。(通讯员:长河川淼)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2-12-13
四川农村日报讯 林忠伟 记者 罗敏 文/图  日前,梓潼县1.5万余亩丹参陆续进入收获期。田间地头裹着泥土的红色丹参,经清理、分拣、装簸,然后打包运走。梓潼县万余亩丹参上市采收忙。  12月6日,走进自强镇流泉村村民李仕全的丹参地里,远远就能闻到一股中药味。年过70的李仕全正和老伴儿在地里采收丹参。“种丹参的时间在闲时,挖丹参的时间也在闲时,把农忙的时节都错开了。今年丹参长势不错,预计每亩能收到3000斤以上,产值超过 7000 元,纯收入在4000元以上。”李仕全说,丹参从地里收了就可以直接拿去市场上卖,及时变现,经济效益好。  丹参在梓潼又叫“红根子”,具有活血祛瘀、通经止痛、凉血消痈之功效,是当地特色中药材。由于丹参不受气候土壤的限制,易种易管易采收,农户愿意种植。  在自强镇马迎村,丹参是该村传统特色中药材。近年来,通过“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带动200余户群众参与丹参种植。“马迎丹参是我们的特色中药材,种植面积有 700 亩到800亩左右,其中带动脱贫户有 15 户,户均增收在15000元以上。”马迎村党总支书记黄英江说。  梓潼县属于丘区农业县,果树种植广泛,为此,全县推广“果树+”发展模式,在果树间隙套种中药材,让土地效益最大化,实现农业增效、农户增产增收的目标。“我们动员群众在果树间隙套种丹参,在技术上予以指导,每亩能够多收入2000元到3000元,而且不影响柑橘产量和品质。”二洞村党委书记贾伟伦说。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12-12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