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四川农村日报讯 杨超旋耕、打窝、施肥、播种……时下正值春播备耕的时节,连日来,在平昌县江口街道草庙村的茶园基地里一派繁忙的生产景象,原来是当地村民正忙着在茶苗间套种玉米。  为何会在茶园套种粮食作物?草庙村村支部书记孙易介绍,茶叶作为多年生长的经济作物,从栽下至少需要3年时间才能见效,并且前期的管护成本很高,初期只有投入没有收益,于是草庙村村委决定在茶苗行距间的闲置土地上套种周期短、见效快的玉米和大豆,以此来补充农民的收益。  “我们村集体经济合作社从2019年开始陆续栽种茶叶面积达1500多亩,今年经村委研究决定,计划在其中最近新植的700余亩幼龄茶园行道全部套种玉米和大豆。”孙易说,目前当地正在抢抓有利时间播种玉米,预计在一周左右将全面结束,等到5月上旬又开始播种大豆。  不仅如此,茶园套种也解决了当地农民就业问题,家门口就能就业让村民们得到了实惠。近段时间来,茶园基地里每天有接近20位村民务工,年近65岁的村民杜家国就是其中之一。他把家里5亩多的土地全部流转给了合作社,而自己在茶园里当起了工人。“除了流转费用,他在茶园务工每天可挣60元,村上还包一顿午饭,离家还近,一个月算下来可收入2000余元。”杜家国说。  “在茶园里套种短效产业,有利于控制杂草生长,减少管护费用,最重要的是通过‘以种促养、以短养长’的方式,不但促进了茶叶生长,而且还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增加了粮食产量,实现了双赢。”该村村支部副书记杜贤儒说。  今年以来,该县江口街道办为扛牢粮食安全责任,结合辖区茶叶产业发展实际,采取巧种的方式,在茶园内套种玉米+大豆,形成一地多产、多业共生的产业发展格局,促进农民增收。  为切实抓好本次茶园套种工作,江口街道办已从任务分配、责任落实、进度考核等方面都作了详细安排,并下派农技员包片区蹲点指导。“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加大宣传,动员农户充分利用闲置土地,在‘茶园’及‘林下’套种粮食作物,全力守好耕地红线,确保粮食安全。”江口街道办党工委书记张宇鸣介绍道。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4-19
(记者 秦勇)4月8日,富顺县代寺镇李子村的高粱地迎来了一批客人。他们是自贡市2022年大春生产和大豆扩种暨高标准农田建设推进现场会的参会者。吸引他们的不光是李子村的酿酒高粱新品种,还有村里的高粱大豆套作技术。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大力实施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在推动玉米(高粱)套作大豆带状种植过程中,如何确保实现玉米(高粱)不减产,同时增收一茬优质高产大豆?自贡市依靠科技力量,探索种植模式,精选适种品种,并适时开展技术培训,制定简便有效、农户易掌握和接受的规范化栽培技术,抓好示范推广工作。  前不久,自贡富顺、贡井两县区入选全国41个大豆科技自强示范县。种植模式谋“精”品种筛选谋“优”  4月7日,自贡市贡井区农技站站长邓学东带着农艺师王娟和李孝熙,来到位于贡井区龙潭镇道澄村的高粱套作大豆规范化栽培示范基地。他们是来“做实验”的。  其实高粱套作大豆在自贡乡村早有基础。富顺县童寺镇老寨村村民李富如家有5亩高粱地,“我们习惯在高粱地套种夏大豆,高粱成熟收割后,套种的大豆会猛长。”李富如说,去年这5亩地里的大豆收入超过4000元。  进一步挖掘套种潜力、提升大豆产量,今年,富顺依托丘区地貌特点和传统种植习惯创新田间方案,因地制宜推行“净作、间作、套作”种植模式,探索多模式扩种大豆。一方面,充分利用田边土角、高塝望天田和撂荒地净作大豆,另一方面在适宜果(桑)园推广“果+豆”“桑+豆”间种大豆,实施玉米(高粱)预留行套种大豆,力促“玉(粱)不减产,多收一茬豆”。  荣县则将“一年大豆两收”视为目标,大力推广早春鲜豆套玉米+夏豆轮作模式。“就是现在种春豆,5月份收毛豆,6月份又种夏豆。”荣县种植业服务中心副主任邓榆千介绍,这种“豆玉豆”模式,可实现每亩产值近5000元。  除了改进种植模式,自贡还重点把好品种筛选关。  作为农业农村部大豆原种繁育科研机构之一,自贡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有大豆种植资源4000余份,先后培育出各类型大豆品种近40个,选育出的一系列耐阴、适宜套作的优良高产大豆品种,已在川渝地区广泛推广。  其中,“贡夏豆18”蛋白质含量达48%,“贡鲜豆4号”是四川首个自主选育的鲜食春大豆品种,适宜在3月下旬到4月中旬播种。  眼下,自贡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选育的贡秋豆5号、贡选1号、贡夏豆12号等主茎发达、抗倒伏、耐阴性强的高蛋白大豆品种正在贡井区等地推广使用。技术服务到“点”技能培训到“人”  近日,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南方区域高产栽培岗位科学家、四川农业大学教授雍太文来到自贡举办大豆科技自强示范县建设工作研讨会,并对基层农技人员进行现场培训。  为了提高大豆净作产量,推广大豆间套作模式,自贡积极组建专家指导组,类似的专家技术指导培训,在当地已经进行过多次。  各区县也在积极引入技术专家力量。3月14日,自贡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沿滩区永安镇政府、四川丰大种业有限公司签署协议,共建大豆品种选育、试验、示范、生产基地,特别围绕种源研发、植种技术、间套作等重点领域开展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打造大豆产业链科技创新与成果示范转化基地,实现区域优良成果有效转化、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的目标。  富顺县推行“大豆专家+基层农技人员+农户”技术服务模式,选派106名农科人员,组成20个技术服务小分队,开展大豆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机械试验示范、推广应用和跟踪服务。截至目前已累计开展大豆生产技术培训54场次,深入一线服务农户达2.1万户。  富顺享有“豆花之城”的美誉。农业农村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专家指导组组长、四川农业大学教授杨文钰建议,富顺可在做强豆花美食产业的基础上,以市场需求倒逼大豆种植扩面增产,全面完善和壮大大豆产业链。  贡井区根据气候条件和农村现状,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集成套作大豆栽培技术,并印制成明白纸,发放给农户,指导套作大豆生产。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要大面积推广,离不开高效种管收作业机具保障。自贡还在新机械选用、新技术培训方面狠下功夫。  “一小时能播种5—8亩大豆,一天播种近50亩,相当于25个人干一天。”荣县新桥镇汇丰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罗剑华说,专合社新购的该县首台玉米大豆施肥播种一体机已调试完毕,特别适合西南丘陵地区玉米大豆套种播种,在6月份种植夏豆时能派上大用场。  “自贡要加强技术集成、示范与推广,加快高产优质大豆新品种的引进筛选和示范运用,摸索提炼高粱套作大豆等新模式关键技术要领,抓好核心示范片,以点带面,推动川南大豆产业迈上新台阶。”雍太文提议。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04-19
四川农村日报讯 杨光富4月16日至17日早上,汶川县威州、绵虒、灞州镇高半山突降大雪,汶川县科学技术和农业畜牧局迅速响应,组织“三农”工作党员服务队深入威绵片区俄布、大门、布瓦、茅岭、大寺、牛脑寨、萝卜寨等村组开展灾情调查和技术指导。  据了解,灾情发生后,汶川县第一时间组建了5支30余人的农技志愿服务队伍,深入受降雪影响较大的高半山,指导降雪影响较大村组的农户积极开展生产自救,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损失。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4-19
(记者 钟正有)当前已进入水稻育秧、夏粮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广汉市南丰镇工作人员抢农时、抓田管,下沉一线抓生产,为夺取粮食全面丰收奠定基础。农技指导下沉专合组织。南丰镇现有专业合作社54家,家庭农场66家,其中开展水稻集中育秧2家。经摸排了解南丰镇实施机播育秧面积达15000余亩。为提高育秧质量,镇乡村振兴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下沉各专合社组织育秧场针对肥料配比、病虫防控、育秧摆盘、田间控温控水等进行现场技术指导,确保春耕春播工作顺利开展。病害防治下沉田间地头。今年天气反复,病虫害发生率高,南丰镇农业服务人员积极活跃在田间地头,送达病虫情报、现场释疑解惑,为种植大户出谋划策,确保今年生产高质高效。同时,叮嘱他们病虫防治要早发现、早预防、早防治,农药必须到正规有合格证的商家进行购买,达到“治违禁、控残留、促提升”的目的。项目推进下沉重要点位。为确保不误农时农事,南丰镇早规划早安排早实施加快农业项目推进落地。就利用好公益事业财政奖补资金,对桂红村、双福、七玉院落道路进行硬化或者改扩建项目进行统筹规划;组织安排各村(社区)、各小组开展沟渠清掏,畅通全镇600余条水道,提前做好防洪排涝工作;协助市农业局加快实施3号附渠2.08公里的沟渠硬化改造,提高沿线农田灌溉效率。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2-04-18
四川农村日报 梁龙海 特约通讯员 周超文  眼下,泸州市纳溪区新乐镇龙蟠村70岁的竹农梁应生忙着给竹林清除薪柴、杂草、深翻施肥,将一根根不能成林的春笋挖出来,等待商贩上门收购。  梁应生介绍,前几年在林竹部门的指导下,他对原有的20亩竹林实施了低效林改造,年净收入达到 5 万多元。尝到毛竹“低改”带来的甜头后,他今年又承包了邻居的20亩毛竹林,预计两三年后,年净收入可达10万余元。同梁应生一样,毛竹低效林改造正逐渐成为龙蟠村竹农增收致富的“绿色银行”。  龙蟠村是新乐镇海拔最高的村,极适合毛竹种植。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该村的毛竹种植面积有近2万亩,由于竹林分散、交通条件相对较差、经营理念落后等原因,竹林效益并不见好。为了提高竹林效益,促进产业发展,近几年来,龙蟠村在纳溪区林竹部门的技术指导下,大力开展毛竹低效林改造和笋竹两用林基地建设。  纳溪区委、区政府还把笋竹林产业作为一个致富产业来推广建设,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与此同时,纳溪区林竹局全力做好技术指导与服务,通过举办专家讲座、技术培训班、现场指导等方式,提高龙蟠村竹农对毛竹“低改”的认识,引导和带动更多的竹农走科学育竹之路,逐步形成了“把山当田耕,把竹当菜种”的种竹理念。  为了延长竹产业链条,确保竹农种竹致富,纳溪区还建成了中国西部林竹产业园区,让许多企业家看中了竹资源优势,在竹产业中找到了企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新起点。目前,中国西部林竹产业园已引进泸州竹韵工艺等80余家造纸、竹碳、竹酒、竹编、竹纤维、竹复合材等竹类生产加工企业进入,园区已成为了集生产、销售、研发、培训为一体的西部竹产业示范基地,让村民的毛竹一根卖到了10元,且不为销售犯愁。  “毛竹低效林改造投入少、见效快。通过改造培育,竹林增效明显,春冬笋每亩效益将增加200元以上,立竹量每亩将增加20-40株,采伐效益也将每亩增加200元以上,年亩产值可达4000元。”说起改造后的毛竹林,梁应生的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截至目前,龙蟠村通过低效林全面改造,实际毛竹笋竹两用林示范基地将达到近2万亩。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4-18
● 算细账:   一条播种流水线,每小时可以播种1000盘。每亩水稻大田栽秧需 20-25 盘秧苗,一天 8 小时工作计算,每天可以为300-400亩水稻大田育秧。● 比成效:   机械化硬盘育秧具有底土厚薄一致、播种量准且匀、秧块标准等优势,每亩水稻相比软盘育秧可增产50公斤以上,每亩可节本增效200元。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袁宇君  春和景明,彭州天气一片晴好。4月10日,利翔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理事张其华,早早来到位于中国(彭州)蔬菜科技博览园的集中育秧场,安排布置当天的育秧工作。  铲底土、递秧盘、加稻种、运叠秧盘……几名工人各司其职,围着正在运转的水稻播种流水线,一派热火朝天景象。像这样的育秧场,目前成都市共有32个,集中育秧面积100万亩以上。据了解,去年全省的工厂化育秧,成都占比超过50%,且超过四分之一的水稻是通过工厂化育秧来实现的。作业效率大提升  在几百余平方米的育秧场,堆放着用育苗伴侣配置的营养土、水稻专用育苗基质、经过浸泡消杀的待播种子,以及一捆捆育秧专用硬盘等,一条播种流水线每天可育300亩以上大田秧苗。  “我们这个仅有一条播种流水线的育秧中心,正常情况下,每小时可以播种1000盘。每亩水稻大田栽秧需20-25盘秧苗,一天8小时工作计算,每天可以为300-400亩水稻大田育秧。如果采取不同班组工作人员一天三班倒的生产模式,这个数字还可以增加2倍,1个月能播种约1万亩大田生产所需秧苗。”成都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技术人员冯生强拉着记者算了笔账。  机械化硬盘育秧具有底土厚薄一致、播种量准且匀、秧块标准等优势,每亩水稻相比软盘育秧可增产50公斤以上,每亩可节本增效200元。同时,还解决了当前农业生产劳动力缺乏、效率较低和秧本比过大的问题。农民育秧穿皮鞋  秧好一半粮。为解决以往水稻生产工序繁多、机械化作业难度大、育插秧环节农机农艺融合和匹配不畅等短板,成都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自2018年以来持续开展水稻机械化育秧农机农艺融合关键技术的研究探索、示范推广工作。  “近几年,我们和科研院所一道开展育秧方式创新研究,水稻集中机械化育秧在我市已大面积推广应用。”冯生强随手拿起一张育秧硬盘介绍说,将软盘改为硬盘,就是一大创新点,别小看“软改硬”,这一改动为机械化播种打下基础。硬盘底土覆土总厚度2.8厘米至3厘米,弥补了软盘育秧土层厚薄不均、栽后浸水易浮、漏栽率较高等缺陷,硬盘秧栽插3天后就可适量浸水,3-5天在田间有浅水层的情况下,有利于秧苗走根,也方便用无人机将肥料、封闭性除草剂、杀螺胺等一次性施入,较早实现追肥、除草、灭螺。  “以前育秧在水田里进行,双脚粘满泥土,扯秧时全身溅满泥浆;现在育秧都在干爽舒适的环境中进行,工人穿皮鞋都没问题。”张其华说。育秧也能下订单  “有了育秧场,500亩一个生产单元,1-2天之内就可以完成播种。”在冯生强看来,开展水稻机械化育秧,利于实现育秧社会化服务,大田面积在300亩以内的小型业主可以不用自己育秧,而是采取下订单购买服务的方式订购秧苗。4月10日至25日之间,是成都麦(油)茬水稻播种的最佳时间,这10多天的育秧时间,育秧场的一条流水生产线可育3000-4000亩水稻田所需秧苗。  “一直以来,成都都是全省粮油生产排头兵。西部区域水稻机械化育秧集中化、规模化已经很高,但在丘区集中化、规模化、机育秧等还有上升空间。”成都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站长李浩表示,随着农村劳动力供应趋紧,成都将进一步加强水稻机械化育秧关键技术的推广应用,为稳定全市水稻生产,确保口粮安全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4-18
四川三农新闻网巴中讯(通讯员 曾乐琼)平昌县生态良好,森林覆盖率达55.26%,为野生动物特别是野猪的栖息、繁衍提供了适宜的环境。同时,随着野生动物保护力度不断加大,加之野猪繁殖快、适应能力强,种群快速增长,一些地方野猪种群密度较高,超过了环境容量。在局部区域,野猪破坏作物的现象时有发生,对当地群众的正常生产生活秩序构成了一定威胁。平昌县林业局高度重视这一情况,秉着“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组织各镇积极落实防控主体责任,克服畏难情绪,正确处理保护野生动物与合理调控种群密度的关系,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一是开展种群调查。根据国家林草局发布的《防控野猪危害工作技术要点》,组织各镇对辖区内野猪集中分布区域、种群密度、致害频率、受损程度等开展科学调查,确定猎捕限额并制定调控方案。二是开展防范指导。鼓励生产生活与野猪活动毗邻区域的群众根据野猪致害活动规律,增强对野猪危及人身安全的防范意识和紧急状况下安全避险知识,采取有效阻吓、驱赶措施,避免盲动行为造成更大损失或安全隐患。三是开展疫病监测。加大野猪活动区域的疫源疫病监测,防止非洲猪瘟等疫病传播,防范公共卫生安全隐患。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2-04-15
近年来,乐山市沙湾区牛石镇喻坝村通过“林下套种”模式,大力发展赤松茸产业,不但实现了集体经济增收,也有效解决了农村秸秆焚烧的“老大难”问题,让小小蘑菇成为了“一箭双雕”的金产业。近日,牛石镇喻坝村秸秆综合利用基地内,一排排柑橘树上已经挂满了金灿灿的果实。柑橘树下,一朵朵有着红棕色菌帽、白色菌柱的赤松茸已经破土而出,长势喜人。“村里总共种植了40亩赤松茸,现在市场价是10元一斤,收益还不错!”正在与村民一道采摘赤松茸的喻坝村党支部书记王全平介绍,经过3年多的时间,村里前期种下的近20亩赤松茸已经进入了丰产期,亩产能够达到2000余斤,除掉种植成本,一亩地纯收入接近5000元。通过发展赤松茸产业,不仅村集体经济有了可观的收入,不少村民也能够从中获利。谈到今年的收入,年近七旬的村民吕春香笑的合不拢嘴。“我总共流转了六亩土地,年租金有几千元,土地入股分红也有收入。另外我还在基地里务工,工钱一天是60元,一年算下来有一万多元的收入,对于我们这样的老年人来说很不错了!”2018年,喻坝村立足自身气候、土壤和地理条件,引进业主发展了200亩晚熟柑橘。同时,为增加土地利用效率,喻坝村还通过“林下套种”模式,在柑橘地里种上了赤松茸,不但壮大了村集体经济,赤松茸对秸秆的“偏爱”,也有效解决了令人头痛的秸秆焚烧问题。 “种植赤松茸需要很多的玉米杆、竹粉作为基质增加营养,另外还要覆盖稻草用于保湿、保温。每年我们都要需要100吨左右的秸秆用于种植赤松茸。”王全平说。据了解,赤松茸又名大球盖菇,是国际菇类交易市场十大品种之一,其色泽艳丽、肉质细嫩、清香可口,深受人们喜爱,市场前景广阔。为此,喻坝村也在赤松茸产业发展上有了更大的“野心”。“下一步,喻坝村将利用中省财政扶持村项目资金,继续扩大赤松茸种植面积,力争在明年形成100亩的规模,并注册打造‘喻农掌柜’特色品牌。同时,还将建设运营村级电商服务中心和初加工厂,实现采摘、加工、销售、包装‘一条龙’,带领更多群众增收致富!”喻坝村第一书记李智惠表示。(供稿:沙湾区委宣传部)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04-15
(记者 史晓露)“秧盘铺开,比赛的擂台就铺开了!”4月14日,在位于成都邛崃市的天府现代种业园里,省农科院作物所副研究员李旭毅满怀期待。  当天,四川省第七届“稻香杯”优质米评选进入田间栽培试验环节,55个入围水稻品种集中进行播种育秧。  作为四川好米的风向标,今年的“稻香杯”优质米评选规格升级、含金量更高,将首次以省委、省政府名义对获奖品种进行表彰。四月十四日,在天府现代种业园,农户忙着播种育秧。一块一亩地的秧田,共有五十五个入围水稻品种同田育秧。记者 何海洋摄“擂台”铺开55个入围品种匿名评选  铺秧盘、撒底土、播稻种,再覆盖上一层育秧基质……在天府现代种业园的秧田里,记者看到,农户正在悉心播种参赛稻种;田坎旁,省农科院作物所助理研究员朱从桦正忙着进行技术指导。和李旭毅一样,他们都是今年“稻香杯”优质米评选的田间技术专家。  “这些黑土是特制的育秧基质,富含氮磷钾等营养,让秧苗长得更壮。”朱从桦介绍,“播种前,还要先用药剂与水稻种子混合拌匀,防止鸟害和病虫害。”  记者还注意到,面积仅1亩的秧田被均分成一个个小田块,每小块田上插着一个粉色标牌。“为保证公平公正,评选是匿名进行的。”朱从桦说,每个品种只有一个参评编号,根据顺序分田块育秧后进行移栽展示,并按相同种植技术进行田间管理。  与往届评选相比,今年首次增加了田间评价环节,在宜宾市翠屏区、泸州市泸县及成都邛崃市、崇州市四地开展田间集中栽培展示和评价。  “评选要更加科学严谨!不仅要看大米好不好吃,还要看田间表现和适应性。”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正高级农艺师周虹介绍,川南地区和川西平原各设置两个点位,可鉴定各个品种在不同生态区的表现。  此后,四川还将在水稻关键生育期组织省内外水稻专家对水稻的田间性状进行评价,再进行田间鉴定、食味品质鉴评等。最终只有25个品种能获得“稻香杯”优质米的荣誉。好米“风向标”让农户选种用种更简单  “竞争异常激烈!”周虹介绍,往届报名品种只有50多个,但今年光报名品种就有166个,经审核与品质测定,共有55个品种进入田间栽培试验环节。  “今年首次以省委、省政府名义对获奖品种进行表彰,意义很大。如果获奖,我们向农户推介品种也更有底气。”四川绿丹至诚种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旭介绍,在上届评选中,该公司选送的水稻品种“宜香优2115”获特等奖,在长江上游地区的水稻推广中一直表现抢眼,常年是长江上游地区年度种植面积最大的水稻品种。今年,该公司又拿出两个“拳头品种”向大奖发起冲击。  从1992年我省首次以“稻香杯”命名开展优质米评选,30年来,“稻香杯”已成为评选四川好米的风向标,不仅促进了我省水稻生产提质增效,也重塑了川米品牌形象。  水稻是我省第一大粮食作物,常年种植面积在2800万亩左右。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我省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优质水稻为突破口,通过水稻新品种选育,特别是以“稻香杯”优质米评选为契机,示范推广了一批优质稻品种,2021年全省“稻香杯”优质稻种植面积达713万亩。  “稻香杯”优质米评选也为农户用种选种提供了重要参考。近年来,随着品种审定渠道拓宽,品种审定数量大幅提升。“品种多了,大家选种容易‘眼花缭乱’。”朱从桦说,“稻香杯”优质米评选通过优中选优,让农户选种用种更简单。  此外,随着获奖优质稻的推广,各水稻产区也有望建立稳定优质米源。“现在一些区县每年用种数量在几十上百个,优质稻不成规模。今后一个稻区可以减少用种数量,优选适宜好吃的品种,便于后期大米加工和产业化开发。”李旭毅说。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04-15
四川农村日报讯 梁静 王开欢 记者 刘佳4月8日,在罗江区鄢家镇星光村的蜜柚地里,村民在镇上“土专家”的指导下,正在有序嫁接新型“阳光一号”桔柚。  针对市场蜜柚需求逐年减少、蜜柚产业经济效益低下,果农种植的积极性降低等问题,鄢家镇因地制宜,大力实施“阳光1号”桔柚技改,推动产业提质增效。果农正在嫁接桔柚  “‘阳光一号’桔柚每亩产量能达3000斤,盛产期可达7000斤,是我们与省农科院合作研发的改良蜜柚品种,其目的是逐步淘汰已经老化和产量下降的旧品种。”鄢家镇镇长杨占森介绍,“我们还将与四川大学、四川农业大学、农科院等签订战略合作协议,通过搭建合作平台,组建实验田、技改区、示范园,不断做精做新做实产业。”  “看了又试吃了这个品种的桔柚,我们都有信心,大家还是想换品种,觉得以后这个肯定还是好卖。”星光村村民张云凤说。  近年来,在柑橘产业发展方面,鄢家镇通过“三个统一”,推动产业提质增效。制定了《鄢家柑橘发展产业专项规划》,对点位现有产业依次更迭,推动产业科学、可持续发展,实现统一布局。对福橘的种植、田间管理、筛选、包装等环节进行统一管理,保证品质一致,打响品牌。同时,依托“罗江福橘”品牌,运用多元化的宣传方式来统一营销,在抖音、快手等平台进行直播带货,提高品牌知晓率,让鄢家柑橘产业成为罗江福橘的市场形象“代言人”。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4-15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周金泉 杨都 文/图  普普通通的大蒜,众所周知能种出蒜苗、蒜薹。然而,大家兴许不知的是,大蒜通过特殊的种植方式,可以让其只发嫩芽,长出貌似韭黄的蒜黄。蒜黄颠覆了“冒芽的大蒜吃不得”的说法,它其实是一种营养丰富的高档蔬菜。  在成都市新都区新繁镇青河村两河冬阳新世纪现代农业科技(成都)有限公司,正将工厂立体化生产蒜黄作为一个主打产业,以销定产。同时,还形成了精品大蒜、蒜米加工等大蒜产业链条,企业也进入良性发展轨道。蒜黄工厂立体化生产车间。老板转行做蒜黄  4月12日,在两河冬阳新世纪现代农业科技(成都)有限公司,记者走进黑暗的蒜黄生产车间。灯光照射之处,一排排、层层叠叠的金属栽培架上,浸泡在一张张育苗盘清水中的一颗颗大蒜,已长出了一二十厘米尖黄根白的嫩苗。乍一看以为是韭黄,但掐一芽生嚼,一股淡淡的辛辣味道告诉我们这是蒜黄。  令人想不到的是,公司负责人谭金宝之前竟办了30多年的机械厂。5年前,谭金宝从一个搞立体种植的朋友那里了解到,蒜黄在日本乃至我国的北方地区相当好卖,在我国甚至有“北有蒜黄,南有韭黄”的说法。而且,采用工厂立体化生产蒜黄,大蒜仅凭其自身营养、辅以自动化灌溉,不用任何农药与添加剂即可生产出生态的蒜黄。于是,他把工厂所有的机具卖掉,与几个股东一商议,于2017年在机械厂内建起了一个600平方米的蒜黄工厂立体化生产车间,年产量相当于陆地70亩的产量。  “我们的蒜黄从2018年8月就开始投放市场,能做到不受季节和气候影响,全年365天每天都出产品。主要以销定产,销往机关、团体、学校和商超。”谭金宝说,“蒜黄的营养高于大蒜和蒜苗,更是韭黄无法比拟的。同时,蒜黄也含有大蒜素,具有与大蒜相似的保健功能。因而,蒜黄的销路一步步打开,从最初日供应几百斤到现在2000多斤。”工人正在对大蒜进行摆盘。高品质蒜黄单单有进账  据谭金宝介绍,他每年在大蒜产新季节,一次性在新都及河南、山东等地收购普通大蒜,供全年使用。为了做到每天都能生产蒜黄,必须做一件事,通过催芽的手段,打破大蒜的休眠期,使正常在 10 月发芽的大蒜一年四季均可发芽。大蒜通过45天催芽之后,摆放到育苗盘中历经 15-18 天培育,就能得到齐齐整整的商品蒜黄,“它相当于就是冒芽的大蒜,但比未冒芽的大蒜营养价值更高。”  “工厂立体化生产的蒜黄,与土培方式生产的蒜黄有两大不同。”谭金宝说,“土培蒜黄一年仅有4个月生产时间,工厂立体化生产的蒜黄可每天生产;土培蒜黄只要大蒜一沾土就易生虫,生虫就要打药,工厂立体化生产的蒜黄不用打药治虫,只需灌水,掌握好温度、湿度就行了,蒜黄品质更好。”  工厂立体化生产的蒜黄,效益如何?谭金宝算了一笔账:根据大蒜的营养程度,全年平均1斤大蒜可出1.5斤蒜黄。蒜黄的批发价根据每年大蒜的收购价而定,每斤大致为 6.5-10 元,每批发 1 斤蒜黄,利润可达到2-3元。多元发展大蒜系列产业  尽管如此,但这离谭金宝的期望还有不小差距。因为,谭金宝蒜黄生产车间的产能可达到日产4200斤,但现在实际日产仅及其一半。谭金宝解释说:“主要还是因为市场未完全打开,要让更多的消费者接受还有个渐进过程。但是,我生产4200斤跟生产2000余斤蒜黄的水、电等成本是一样的,按目前蒜黄的产量,只够维持基本运转。”  谭金宝认为,蒜黄产业的风险就是市场的接受度。为此,谭金宝自涉足蒜黄产业之时,就决定做大蒜系列产业。一是将批量收购来的大蒜,通过人工精选,将个头大的、品相好的大蒜每4个包扎成一串,进行零售。二是建起了自动化蒜米生产线,将精选后剩下的大蒜打成蒜米,一天打30多吨蒜米即可卖3天,每天往省内外批发市场发 10 多吨机器脱皮的蒜米。无论蒜米还是精品大蒜,谭金宝都是薄利多销、以走量取胜,其挣钱的“风头”反超销量不大的蒜黄,支撑了蒜黄产业向预期的方向发展。  不仅仅是大蒜,谭金宝介绍,下一步将通过“中央厨房”的模式,将净菜加工后,为消费者提供更优质、便捷的蔬菜供应服务,既守护消费者“舌尖上的安全”,又解决餐厨垃圾这一痛点问题。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4-15
(伍排勇 孟正凯  记者  庄媛)眼下,正是汶川甜樱桃挂果期间田间管理的关键时节,4月12日,汶川县绵虒镇羌锋村信息员王国理在得知村民王国建家发现了一株生长不正常的甜樱桃时,立即来到王国建的果园,通过现场拍照将甜樱桃的生长状况和问题初步分析后提交到“四川科技兴村在线”平台:“村民王国建家的这株甜樱桃长势不是很好,与周围的甜樱桃相比叶子明显要小得多,初步分析是不是根部出了问题。”几分钟后,平台汶川运管中心的工作人员李翔便将她提交的问题分诊给汶川的农技专家。信息员王国理在果园了解提交果树问题不到半个小时时间,汶川农技专家周桂虹便在线回复了王国理提出的问题: “甜樱桃生长不好可能是根部出了问题,需要将根部刨开看是否有根腐、根瘤现象,如果根部没有问题要询问农户是否用药过度,比如说是不是多效唑打多了。”记者从“四川科技兴村在线平台”汶川运管中心工作人员李翔处了解到,不少种植户在田间管理中遇到甜樱桃种植问题,都会通过当地的信息员报送田间管理遇到的各类问题。“我们根据信息员的描述,会在第一时间将遇到的问题发送给农技专家,并在一个小时内就能将处理意见在线回复信息员。”王国理告诉记者,专家及时在平台上回复后,自己会将专家意见逐一去告知农户,通过及时采取措施可以帮助果农挽回种植上的损失。王国理说:“有了这个在线平台真的很方便,通过手机我就把老百姓在甜樱桃、李子、苹果种植方面遇到的问题在线向专家提问。”科技创新作为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根本动力。近年来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提高公众科学文化素质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汶川县正是充分应用“四川科技兴村在线”平台为汶川果农在科技种植上排忧解难。果农在果园也能通过平台与农技专家沟通交流据了解,“四川科技兴村在线”平台汶川运管中心于2017年建设完成,具有“专家服务、技术供给、产业信息、供销对接”四大服务功能,覆盖汶川县9个乡镇75个行政村,共录入专家198名,信息员452名,至今已收到涉农信息5016条,完成咨询4772 条。汶川县科农局生产力促进中心主任詹雪梅表示,“‘四川科技兴村在线’平台汶川运管中心通过省、州、县、村、农户五级联动,解决了基层科技需求上不来、实用技术下不去的矛盾。充分体现了科技对乡村振兴的支撑作用。”记者了解到,“”四川科技兴村在线平台汶川运管中心除了解决村民遇到的种植难题,每年还将组织至少两次平台专家、信息员业务能力培训,通过不断提升信息员、专家业务能力,真正实现科技兴村、科技助农,让广大种植户通过科技发展致富增收。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2-04-14
(罗俊堂  刘旭 记者 侯东 文/图)4月12日,广元市朝天区举办了2022年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机具推广发放仪式暨机具演示培训会。推广演示现场,朝天区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向各乡镇参加培训人员讲解了所购置的各种大豆玉米种植机具的使用方式,并根据复合种植技术、类型、分布及主要优势等内容进行了详细讲解。同时,通过现场演示的方式,讲解在农业生产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及解决措施,进一步提高种植户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水平。现场演示发放现场,朝天区按照种植任务为12个乡镇发放了种植机具。“改单一作物种植为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是高低作物搭配套作,是充分发挥边行优势、豆玉互补优势,实现玉米产量基本不减、增收一季大豆的模式。”朝天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认为,该模式集成了品种搭配、扩行缩株、营养调控、减量施肥、绿色防控、封闭除草、机播机收等关键技术,真正实现了“豆玉”套作、提质扩面、稳粮增豆,为扩大大豆种植、提高大豆产能开辟了新的技术路径。现场演示据悉,朝天区今年将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3万亩。为圆满、超额完成任务,该区根据《省农业农村厅关于落实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配套农机装备保障工作的通知》要求,整合涉农资金200余万元,鼓励村集体经济组织流转土地及托管闲置地、撂荒地等用于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补贴村集体经济组织集中统一购置了拖拉机、多功能一体大豆玉米播种机、手扶式大豆播种机、手提式玉米大豆播种器及大豆玉米收获机、脱粒机等机具342台(套),用于全区1个示范带2100亩、12个示范片2500亩、124个示范点6200亩的建设。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2-04-14
四川农村日报讯 张旭 特约通讯员 宋成均今年以来,长宁县在常态化抓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通过科技赋能,坚持稳住面积、产量、政策,扩种油菜、大豆的“三稳二扩”原则,稳住农业“基本盘”,助力粮食生产高质量发展。近日,该县召开了2022年春耕生产暨玉米(高粱)大豆带状种植现场会,组织有关人员参观育苗工厂、高粱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现场,以及机耕、机插、无人机植保等现代化机械作业。机械化插秧  在梅白镇联合村的工厂化育苗中心,宽敞明亮的育苗大棚里,一排排苗床整齐排列,部分苗床上,育秧盘里新长出的高粱苗绿意盎然,长势喜人。  “以培育酿酒专用糯红高粱苗为例,在育苗中心育苗周期为20天左右,一次性能培育20000盘秧苗,可移栽大田1000亩以上。”育苗中心负责人表示,这里育苗具有节种节肥、缩短苗期、减少病害、管理规范的优势,能有效降低生产成本,秧苗根系更为发达,更易培育壮缓苗快,是高产抗逆栽培的有效手段,也能解决夏季高温菜育苗难题。  据了解,育苗中心由联合村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运营,村集体经济组织引入有实力的专合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春季培育酿酒专用糯红高粱秧苗,在夏秋季节培育秋菜秧苗,其余时段实行蔬菜种植,或发展定制育苗实现全季节不同秧苗培育,有效壮大村集体经济组织,保障酿酒专用粮核心示范产业兴旺和生活富裕。  拉线、插秧、点豆……在高粱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现场,处处可见村民抢抓农时,忙碌耕作的身影。  “我们采用“三套二”玉米(高粱)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增产增效效果很明显。”该县农业农村局农技人员表示,这种模式有扩间增光,缩株增密等优势,易于实现规范化操作,有利于机械化收获,降低种植成本,提高种植效益。  机械化耕地、机械化播种,无人机植保……古河镇群益村的现代化机械作业展示得到了与会人员的一致好评。  目前,长宁县农机总拥有量达7.3万台,机耕作业面积已达21.38万亩、机播(插)面积已达1.2万亩,农机服务组织7个。农机专合组织拥有各类农机具300台套,开展粮食生产机耕、机播(插)、机防、机收、烘干、初加工全程机械化示范和社会化服务,带动春耕生产作业面积10万亩以上,可有效解决农村劳动力不足问题,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和种植效益,为保障全县粮食生产安全提供了有力支撑。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4-14
四川农村日报讯 特约通讯员 潘建勇 文/图  一架无人机,一个人10分钟能完成10亩小麦的喷药作业;一个田间气象站,集合了物联网和无线通讯、传感器、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对田间小气侯数据采集与分析;一个育秧中心,能实现24 小时模拟照明、自动控温、自动水肥喷淋等育秧过程自动化……  近年来,在粮食生产领域,科技发展解放了人力,提高了生产效率。正值春日好时光,走进仁寿县广阔的农田,一同感受大地上的新气象。无人机正在管理麦田科技赋能为农业生产保驾护航  4月10日,仁寿县粮油现代农业园区,五谷园专业合作社连片的土地上,千亩绿油油的麦苗迎风招展,灌浆期的田间管理尤为重要。  “这几天正是喷洒农药,进行病虫害防治的关键时期。”合作社负责人李鹏一边说一边调试植保无人机。几分钟后,这架载着15公斤药剂的无人机腾空而起,按照预先设定的路线折返喷洒。  不远处,越友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廖路平也在操作无人机进行相同的工作。“我的无人机载重10公斤,10分钟就能完成10亩地的喷药作业,除了病虫害防治,还能进行播种和施肥。”廖路平说,以前靠人工打药的时候,一个人一天才能打10亩地,费时又费力,现在论安全论效率,无人机都占优。  不止是无人机,在仁寿县,越来越多的新技术,在田间应用了起来。  当天,在园区的物联网信息中心,工作人员何玥昊通过监控,详细查看各个重点田土里作物的生长情况。  “中心通过物联网、信息化和数据分析等手段,建成农业科博园物联网信息化基地3550亩,每天对园区内气象、土壤、病虫害、水位等情况进行动态监测,并将数据实时传入总控中心储存。”何玥昊介绍,总控中心通过对比横向数据和纵向数据,进行气象监测、灾害预警等分析,为粮食生产提供更精确的数据支撑,保障粮食品质。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从源头把控,助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园区还建有一个占地10000平方米的育秧中心。中心采用国内先进的温室控制系统,能实现24小时模拟照明、自动控温、自动水肥喷淋等育秧过程自动化。秧苗培育环境由计算机全程监控,依托智能系统控制维持温室内各项环境数据,能有效防止育苗存活率低、抗病害能力低等问题,满足1万亩良田秧苗需求。工作人员正在电脑上操控农业生产人才加码为质量提升添砖加瓦  田间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离不开人才的支撑。日前,在位于园区内的四川农业大学博士工作站的试验田内,来自四川农业大学的研究生正播撒下一颗颗不同编号的大豆种子,等待出苗后调查大豆的田间农艺性状表现。  “他们正在进行大豆种质资源筛选与评价项目中的一个小项工作,将在种下的260个品种的大豆里,筛选出适合本地土壤条件的大豆,再进一步选育。”博士站工作人员郭铭介绍,该项目还包括对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建立核心种质数字化指纹图库;并从种质资源中,筛选耐荫抗倒、优质高蛋白、耐低温材料等内容。  为了搞好人才建设,2018年园区在专家大院基础上,以项目服务中心为依托,与四川农业大学签订协议,共建博士工作站。工作站建有专业试验室、科研实验基地、农业科博园物联网控制中心等,满足科研试验需要。 目前,共有高级专家教授等人员30余名,博士10余名,研究生20余名在此开展农业试验,筛选评价出粮油品种42个,在仁寿推广转化作物种植技术7项,研发设计适宜带状复合种植的种管收作业机具5款,推广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面积近10000亩。  从“土里刨食”到“土里掘金”,随着科技力量与人才供给的不断注入,仁寿县的土地生长出致富希望,新理念、新知识、新技术,让粮食生产的面貌焕然一新。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4-14
(向儒君  金亮 记者 李全民)“种植梨树对肥水管理、病虫防治、翻挖果园、整形修剪、刮皮等方便都要注意,每个过程都会影响梨子的品质......”4月10日上午,在苍溪县云峰镇梨产业园内,技术培训员冯子强正在对青盐项目区农户进行梨树种植技术讲解,涉及梨园修剪、施肥、浇灌、喷药等具体操作流程和相关技术,并现场解答了梨园管理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青盐项目属国际农业发展基金贷款优势特色产业发展项目,于2019年在云峰镇实施,苍溪县每年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项目区种植户进行技术培训,有效提高种植效益,促进农户增收致富。“每年都会有的技术人员对我们进行培训,内容涉及授粉、病虫害防治,采收要点等管护知识,效益提升的同时也增强了我们对雪梨种植的信心。”青盐村村民李建华言语之间对今年的产业收入很有信心。“我镇通过与国际农发基金项目的合作,在青盐雪梨专业合作社建了200亩配备水肥一体化设施及避雨大棚的标准园和300吨冻库,同时标改塘堰,完善排灌渠系,硬化道路,开展技术培训,使我镇梨产业品质和收益大幅度提高。”云峰镇人大主席郭荣介绍。同样,在该县漓江镇官庄村的猕猴桃产业园内,由苍溪县猕研所联合苍溪县政协开展的“乡村振兴有我”送科技下乡活动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一批猕猴桃技术专家深入田间地头,根据猕猴桃管护现状,针对性的对产业园提出管护建议,并为农户免费发放了《红阳猕猴桃种植技术》等技术书籍和农用物资。“当前正值猕猴桃初花期,通过施用硼肥延长花期,以利于授粉,同时用摘心、疏蕾、疏花等栽培管理措施提高猕猴桃品质和产量。”苍溪县猕研所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吴世权正向村民们教授管理技巧,发动种植户在果园间隙种红苕、黄豆等作物,保水保湿、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土壤肥力。“3月下旬至4月中旬是猕猴桃溃疡病发病高峰期,及时挖除病树、剪去病枝,搭建避雨大棚等措施可有效防止溃疡病大面积流行。”随后,苍溪县猕研所所长所长黄波针对当前官庄村猕猴桃溃疡病预防情况,向农户普及正确的溃疡病防控方法和措施,一系列专业细致的讲解大大提高了农户种植管护猕猴桃的信心。据悉,2022年以来,苍溪县大力组织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结合大春备耕备种,共开展培训现场会43场次,确保技术培训对全县种植户进行全覆盖。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04-13
(胡岚 记者 程海英/文图)泸州市古蔺县二郎镇位于古蔺县东部,赤水河左岸,地处中国白酒金三角核心区域,这里是郎酒的故乡,是古代川盐入黔的重要集散地,更是中国工农红军“四渡赤水”主战场之一。近年来,二郎镇深入实施古蔺县“酒业强县”发展战略,坚定不移实施“以酒兴旅、以旅促酒、农旅融合、富民增收”发展战略,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构建“1+2+4+N”特色农业产业体系,推进高粱产业一体化发展,坚持“两河两路、两片万亩”总体布局,奋力建成二郎万亩高粱产业长廊,推动郎太经济片区成为泸州“南翼”核心增长极。“苗好三成收,秧好一半功”,二郎镇复陶街社区的高粱秧苗大棚内一片绿意盎然,合作社育秧基地,社员一派繁忙,一个个育秧盘整齐地摆放在大棚内。一大早,搬运秧苗的村民络绎不绝,有的推着板车、有的骑着三轮车、更有的开着小汽车全家出动来搬运,好不热闹,高级农技师雷翔表示,“2022年,二郎镇始终把高粱大豆产业发展作为重点工作,坚持“两河两路、两片万亩”总体布局,大力发展大豆高粱种植,同时通过邀请农业技术专家“线上+线下”开展技术培训,推进“农技员下乡”行动,农技员分片包干开展技术指导工作,保障大豆高粱种植‘软件’‘硬件’双在线。”乡村年久竞农务,秋歛春耕恐失时。“哒哒哒哒哒哒.........”一台旋耕机正在田间忙碌。“你可不要小看它,它每个小时可以翻五六亩的地,翻过的土地都像你踩到的这样软,种植高粱和大豆,可帮了我大忙呢。”雷亮是鱼塘村种植大户,更是致富带头人,一个人就流转了200多亩土地种植高粱。今年,二郎镇将在全镇17个村(社区)种植高粱3.3万亩,种植大豆1万亩,带动高粱种植户6200余户。“今年的春耕备耕生产,没有因为疫情打乱节奏,搭建的农业‘种产销一体化’新模式,解决了产品销售难的问题,群众的生产热情自然就高了。”少数民族干部、二郎镇人大专职副主席杨芳表示,二郎镇始终以助农增收为目标,深挖高粱产业潜能,聚焦产品销售难问题,成立“政府+企业+乡贤+致富带头人”的农副产品“帮销团”,助力产销对接,积极对接郎酒厂公司与村集体公司签订订单式种植收购协议,示范村按照高于市场价格的收购价,到户开展高粱发展和收购,从根本上解决种、产、销问题。在严格疫情防控下,春耕亦能抢出好农时。2022年,二郎人仍将珍惜机遇、珍惜春光、珍惜信任,扎扎实实埋头苦干,将二郎镇高粱大豆产业做大、做强,奋力开创我镇农业农村工作新局面,助推全县酱酒产业突破“千亿产业,百亿税收”目标。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04-13
(记者 史晓露)3月26日,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若尔盖县阿西镇迎来一批远客。“把技术送到老百姓手上。”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科技特派团若尔盖团团长、省农科院研究员李浩杰说。  日前,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科技特派团暨2022年四川省科技下乡万里行活动启动。从今年起,中组部等六部委决定以“一县一团”模式、以3年为周期,向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选派科技特派团,其中向我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凉山彝族自治州选派25个科技特派团。整合力量 集结精兵强将对口帮扶  此次国家科技特派团若尔盖团的专家来自中国农业大学、四川省农科院、新疆畜牧科学院等14家省内外单位,涵盖油菜、中药材、牧草、肉羊等7个产业方向,团队成员共26人。  “都是全国顶级农业专家。”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六部委向我省选派的特派团涵盖29个产业,帮扶专家共计260人,要求省内专家在当地开展服务时长每年不少于60天、省外专家不少于30天。  去年3月,由省委组织部牵头,省农业农村厅、省林业和草原局等单位共同参与,已在全省21个市(州)全面启动科技下乡万里行活动。  “我省把科技下乡万里行和国家科技特派团‘一县一团’两个活动合并谋划、一体推进。”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在优先保证国家科技特派团帮扶工作前提下,对“双肩挑”人员结构进行优化配置,确保专家集中精力、轻装上阵。  今年科技下乡万里行活动新组建大豆、油料等15个专家服务团,共计135个农业类专家服务团,选派680名农业专家,聚焦决策咨询、技术指导、人才培养、成果转化等重点任务,开展组团式、点对点帮扶。匹配需求 将地方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早就盼你们来了。”若尔盖县畜牧兽医服务中心主任华建欧激动地说,当地收集了七大产业发展需求,翘首等待专家对症施策。阿坝州畜牧业资源得天独厚,但发展较为粗放。“现在牦牛出肉率偏低、偏瘦,也无法实现四季屠宰。”  “首先要解决的是草料问题和饲养模式问题。”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营养与饲料研究室主任、四川农业大学教授王之盛坦言,温饱问题是高海拔地区牦牛产业第一大难题。“常常是夏活、秋肥、冬瘦、春死。”他说,到了冬春冷季枯草期,牛吃不饱,夏秋季长的肉就掉了。此外,传统放牧养殖也造成生态草原超载,牦牛出栏周期长、个体小等问题。  王之盛说,若尔盖区位优势独特、旅游资源丰富,健康高效养殖业可实现三产融合发展,“要实行放牧和舍饲养殖结合的多元化饲养方式,同时实现特色发展,缩短出栏时间,补齐屠宰加工短板,形成完整产业链,把资源和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高山蔬菜也是三州地区优势产业。在参观道孚县八美镇美德蔬菜现代农业园区后,省农科院副研究员李志表示,高山蔬菜错峰上市价格更高,要着重帮助当地提高病虫害防治等技术,同时指导引进抗病强的新品种,加强培训。  据了解,各个科技特派团和服务团将针对帮扶产业制定服务计划,同时建立产业小组传帮带机制。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04-13
(记者 文莎)4月9日,天刚放亮,稻城县香格里拉镇郎日村脱贫户洛绒刀登就起床喂猪,劲头比以前更足了:获得4000元补贴,改建了保温猪圈,现在圈舍里养了6头藏香猪,等出栏了能卖1.5万元左右。  转变来自省内定点帮扶的支持。2021年7月,川北医学院在郎日村开展定点帮扶工作。经摸排调研,全村喂养了近200头藏香猪,多以散养、放养为主,或者猪牛混养,当地海拔高、早晚温差大,藏香猪容易生病。到2021年冬季,可出栏的藏香猪只剩50多头。  帮扶单位充分调研,组织专家论证,开展“科学养殖促发展,凝心聚力共致富”宣讲活动,并撬动定点帮扶资金补贴农户进行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猪圈改建。脱贫户可领取最高4000元的补贴,非脱贫户可领取最高3000元的补贴。  “有了新猪圈,藏香猪和牦牛等家畜分开喂养,降低细菌感染概率。同时,猪圈底部修建了三段式化粪池,利用粪便发酵升温,降低极寒天气藏香猪患病概率。”川北医学院派驻香格里拉镇郎日村第一书记江科说,今年,村上还计划统一购买藏香猪仔猪,将养殖规模提高到户均8头。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04-13
(记者 秦勇)4月8日,富顺县代寺镇李子村的高粱地迎来了一批客人。他们是自贡市2022年大春生产和大豆扩种暨高标准农田建设推进现场会的参会者。吸引他们的不光是李子村的酿酒高粱新品种,还有村里的高粱大豆套作技术。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大力实施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在推动玉米(高粱)套作大豆带状种植过程中,如何确保实现玉米(高粱)不减产,同时增收一茬优质高产大豆?自贡市依靠科技力量,探索种植模式,精选适种品种,并适时开展技术培训,制定简便有效、农户易掌握和接受的规范化栽培技术,抓好示范推广工作。  前不久,自贡富顺、贡井两县区入选全国41个大豆科技自强示范县。富顺县代寺镇在李子村稻粱核心示范点召开2022年度大春生产现场会暨大豆播种扩面技术培训会种植模式谋“精”,品种筛选谋“优”  4月7日,自贡市贡井区农技站站长邓学东带着农艺师王娟和李孝熙,来到位于贡井区龙潭镇道澄村的高粱套作大豆规范化栽培示范基地。他们是来“做实验”的。  “现在是2行高粱套作3行大豆,高粱亩栽6000—6500株,大豆亩栽8000—9000株。”邓学东说,他们正在观察对比不同的套种栽植规格对高粱和大豆主要农艺性状、产量的影响,尝试找到高粱套作大豆的最佳组合,让套作综合效益达到最理想的状态。  其实高粱套作大豆在自贡乡村早有基础。富顺县童寺镇老寨村村民李富如家有5亩高粱地,“我们习惯在高粱地套种夏大豆,高粱成熟收割后,套种的大豆会猛长。”李富如说,去年这5亩地里的大豆收入超过4000元。  进一步挖掘套种潜力、提升大豆产量,今年,富顺依托丘区地貌特点和传统种植习惯创新田间方案,因地制宜推行“净作、间作、套作”种植模式,探索多模式扩种大豆。一方面,充分利用田边土角、高塝望天田和撂荒地净作大豆,另一方面在适宜果(桑)园推广“果+豆”“桑+豆”间种大豆,实施玉米(高粱)预留行套种大豆,力促“玉(粱)不减产,多收一茬豆”。  荣县则将“一年大豆两收”视为目标,大力推广早春鲜豆套玉米+夏豆轮作模式。“就是现在种春豆,5月份收毛豆,6月份又种夏豆。”荣县种植业服务中心副主任邓榆千介绍,这种“豆玉豆”模式,可实现每亩产值近5000元。  除了改进种植模式,自贡还重点把好品种筛选关。  作为农业农村部大豆原种繁育科研机构之一,自贡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有大豆种植资源4000余份,先后培育出各类型大豆品种近40个,选育出的一系列耐阴、适宜套作的优良高产大豆品种,已在川渝地区广泛推广。  其中,“贡夏豆18”蛋白质含量达48%,“贡鲜豆4号”是四川首个自主选育的鲜食春大豆品种,适宜在3月下旬到4月中旬播种。“鲜食大豆的籽粒更大、口感更好。”自贡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大豆育种专家杨华伟介绍。  眼下,自贡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选育的贡秋豆5号、贡选1号、贡夏豆12号等主茎发达、抗倒伏、耐阴性强的高蛋白大豆品种正在贡井区等地推广使用。技术服务到“点”,技能培训到“人”  近日,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南方区域高产栽培岗位科学家、四川农业大学教授雍太文来到自贡举办大豆科技自强示范县建设工作研讨会,并对基层农技人员进行现场培训。  为了提高大豆净作产量,推广大豆间套作模式,自贡积极组建专家指导组,类似的专家技术指导培训,在当地已经进行过多次。  各区县也在积极引入技术专家力量。3月14日,自贡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沿滩区永安镇政府、四川丰大种业有限公司签署协议,共建大豆品种选育、试验、示范、生产基地,特别围绕种源研发、植种技术、间套作等重点领域开展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打造大豆产业链科技创新与成果示范转化基地,实现区域优良成果有效转化、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的目标。  富顺县推行“大豆专家+基层农技人员+农户”技术服务模式,选派106名农科人员,组成20个技术服务小分队,开展大豆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机械试验示范、推广应用和跟踪服务。截至目前已累计开展大豆生产技术培训54场次,深入一线服务农户达2.1万户。  富顺享有“豆花之城”的美誉。农业农村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专家指导组组长、四川农业大学教授杨文钰建议,富顺可在做强豆花美食产业的基础上,以市场需求倒逼大豆种植扩面增产,全面完善和壮大大豆产业链。  贡井区根据气候条件和农村现状,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集成套作大豆栽培技术,并印制成明白纸,发放给农户,指导套作大豆生产。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要大面积推广,离不开高效种管收作业机具保障。自贡还在新机械选用、新技术培训方面狠下功夫。  “一小时能播种5—8亩大豆,一天播种近50亩,相当于25个人干一天。”荣县新桥镇汇丰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罗剑华说,专合社新购的该县首台玉米大豆施肥播种一体机已调试完毕,特别适合西南丘陵地区玉米大豆套种播种,在6月份种植夏豆时能派上大用场。  “自贡要加强技术集成、示范与推广,加快高产优质大豆新品种的引进筛选和示范运用,摸索提炼高粱套作大豆等新模式关键技术要领,抓好核心示范片,以点带面,推动川南大豆产业迈上新台阶。”雍太文提议。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04-13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