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李金晶 记者 毛春燕)眼下,正是春耕备耕的关键时节。连日来,成都市新都区清流镇坚持“早字当头”,早安排、早部署、早行动,积极推进春耕备耕工作,全力以赴走好2022年农业生产第一步棋。保障好种子、化肥、农膜等农资供应是春耕备耕的重中之重。清流镇加强农资供应保障,确保各种农资量足质优。在物资储备上,开展春播种子、农药、化肥、等物资储备和调运工作,确保春耕生产用种用肥用药需要。在新品种推广上,指导规模种植业主和农户种植优良品种水稻,提高水稻产量产值。同时,为保障全镇2.6万亩水稻引水灌溉,为春耕做好充足的准备,清流镇提前展开全镇斗、农、毛渠疏掏工作。针对辖区内农毛渠淤泥过多,严重影响沟渠水流速度的情况,镇提前组织各村(社区)开展疏掏工作,争取在春灌前全面完成,为用水打下了坚固的基础。目前,全镇已疏掏农毛渠45.2千米、沟渠35千米。在春耕播种阶段,农耕机是必不可少的工具,可以提高土地深翻和播种效率。春耕来临前,清流镇组织农机技术人员深入农机合作社、水稻种植大户对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机械化收获等技术进行宣传培训,指导做好春季田间管理及农机具保养、维修、调试等工作,确保农耕机准备到位,随时可用。下一步,清流镇将继续抓好抓实春耕备耕工作,托稳“米袋子”,鼓起农民“钱袋子”,以辛勤的工作,累累的硕果,为全年粮食生产工作吃下“定心丸”。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2-04-21
(钟文博 记者 袁敏 袁城霖)达州是我省产粮大市,粮食产量已连续9年位居全省第一。4月18日,“行走新巴蜀”四川日报全媒体采访小分队走进大竹县粮油现代农业园区,记录发生在这片川东糯稻核心产区农田里的新鲜事。  园区内,印有“中国糯米之乡”的宣传牌随处可见。作为园区的绝对主角,去年糯稻的种植面积已扩展到2.5万亩。月华镇糯稻种植大户邓大江。卓峻帆 摄  “邓大江,先停一下,有记者找你。”大竹县月华镇爱国村的农技人员朝着水田方向大喊了一嗓子。“来了,来了!”伴随拖拉机的声音,正在犁田的月华镇糯稻种植大户邓大江扭头大声回应道,并把拖拉机停靠在田边,一个箭步冲上了田坎。  “一年一变其实都说慢了,这几年田里的变化太多了。”邓大江说,今年是他在家乡发展糯稻规模种植的第6个年头。6年间,通过覆盖全园区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田块间的生产便道从开始的1米,扩展到2.2米,再到最宽处的3.5米。“路宽了,大机器才能进,不然田里怎么忙得过来。”如今,邓大江已购置了两台收割机、两台拖拉机,还配备了一台运送设备的轻卡。  路宽了,盯着秧田的“眼睛”也多了。在与记者对话时,邓大江的手机响起,园区信息化管理中心提醒他要注意近期秧田水情的管理。“以前是自己看秧田,现在多了双‘眼睛’帮忙看,让人安心多了。”  园区信息化管理中心借助覆盖园区的智能物联设施,对园区内气象、土壤、虫情等影响糯稻种植的环境因素进行实时监控。打开大屏幕,园区内各田块的实时情况尽收眼底,相关预警信息也可以与园区业主进行实时互通。  搭建农业产业科技创新平台、开展优质糯稻制种科技攻关、打造精品农旅融合旅游线路……大竹县粮油现代农业园区管委会主任汤庭兰细数着这片园区即将发生的新鲜事。“园区去年的总产值已达到10.8亿元,一‘糯’千金的大竹糯稻值得更多期待。”汤庭兰说。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04-21
记者从中国水稻研究所获悉,该所水稻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水稻—病原菌互作团队,揭示了温度影响稻瘟病发生的机制,为科学应对未来气候变化,有效防控稻瘟病的发生提供了理论依据。  植物病害的发生、发展到流行,取决于病原、寄主植物和环境因素三要素的综合作用,其中温度是最重要的环境因素之一。全球气温升高是未来几十年气候变化的一个重要趋势,可能改变病害的流行区域、发生时间并导致新致病菌株和病原菌的流行。因此,研究温度调控植物免疫反应的机理,对未来防控各种植物病害的发生尤为重要。  稻瘟病是由丝状子囊真菌侵染引起的,是水稻最严重的病害之一,位居植物十大真菌病害之首。  该研究利用水稻—稻瘟病菌系统,解析了温度调控植物抗病原真菌的机制,结果显示,22℃时茉莉酸合成减少,导致水稻基础抗性降低,稻瘟病菌侵染增强;而在28℃条件下,稻瘟病菌诱导茉莉酸的合成,并激活茉莉酸信号途径,提高了水稻对稻瘟病的基础抗性水平,抑制稻瘟病的发生。进一步试验表明,施用茉莉酸甲酯是温暖环境下提高稻瘟病抗性的有效策略。
科技日报 | 分享: 2022-04-21
四川农村日报讯 孙燕 何晓洪 特约通讯员 周超文  “2—4月是甘蔗种植的高峰期,此时期对蔗种的选择及处理、底肥的埋施、追肥、除草等工作对甘蔗一年长势的优劣起着决定性的作用。”4月17日,在泸州市江阳区江北镇先锋村的甘蔗基地,该镇农业中心技术员一边查看今年新栽的甘蔗出苗情况,一边介绍。  据介绍,整地后便可开沟种甘蔗了,种甘蔗的沟深在20厘米左右,沟宽20厘米,沟间距为100厘米,沟底一定要平整。  在种植甘蔗前,要先泡种,泡种是为了让甘蔗更好地发芽,既提高甘蔗的抗旱能力,也可以消灭甘蔗节携带的病虫害。泡种前选择饱满、没有病虫害、没有伤的双芽苗,在清水中或2%的石灰水中浸泡2天左右,在泡好后将甘蔗平放在沟中,一般一米的距离要留5—6个甘蔗种、20个甘蔗芽,在将甘蔗放好以后,再回土覆盖住种子,一般覆土5厘米左右。  在种植甘蔗前要先整地,整地时要施入足够的底肥。除一定的数量的草木灰肥外,每亩施用200斤氮磷钾总养分含量为30%的甘蔗专用复混肥或50斤尿素+30斤氯化钾,撒施或条施于蔗苗(头)两侧,施肥、施药后立即进行大培土,培土高度 30 厘米左右。有灌溉条件的蔗田,还可在施肥前灌足水,无灌溉条件的蔗田则应抓紧在雨后地湿时施肥。特别注意施肥要与除草、培土等结合,施后培土将肥料盖住。  在种植甘蔗期间施肥 3次,第一次在甘蔗出苗后追肥;第二次在甘蔗的快速生长期施肥;第三次则要根据甘蔗的长势来进行叶面喷肥。除了合理施肥以外,也要合理灌水,甘蔗喜水,在种植期间需水量大,在灌水时要轻水灌溉,要保证土壤表面一直处于干干湿湿的状态。在种植甘蔗期间也要定期培土,一般培土在3—4次之间,每隔30天培土一次,培土时可与间苗相结合。在甘蔗伸长后要剥叶,每次剥叶3—4片,剥叶可以促进甘蔗生长。  除草是甘蔗田的一项重要工作,杂草不仅会跟甘蔗争夺养分,还会争夺阳光、生长空间,影响甘蔗的生长,因此除草对甘蔗种植而言是一项不可忽视的重要工作。清除杂草,可以为甘蔗生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甘蔗生长期间主要的病虫有甘蔗钻心虫、蚜虫、蓟马等,这些病虫害都会影响甘蔗的品质和产量。所以在种植甘蔗期间,要做到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在病虫害的高发期要做好相关防治工作,在病虫害发生时要及时喷药,在消灭病菌虫害的同时杜绝病虫害蔓延。  当发现晴天早晨蔗株叶片尖端无水珠,表明蔗田开始缺水,如同时发现下午叶片垂直而不弯曲或中午心叶卷起来的迹象时,表明非常缺水,需立即灌溉。水田蔗区及低洼蔗田则要特别注意排水防涝,提早搞好排灌系统,降低地下水位。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4-21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刘佳 文/图  在德阳市罗江区略坪镇文明村,连绵的农田一眼望不到边。田地边,俊明农业机械化服务专业合作社“育秧工厂”格外显眼。去年,这家“工厂”为周边几个乡镇2000多亩水稻提供了机械化育苗插秧服务。当前正值育秧关键期,这里的生产情况如何?4月8日,记者走进了这家“工厂”。  “工厂”内,伴着阵阵“隆隆”的轰鸣声,4名工人有条不紊地在流水线上操作,不到5分钟时间160个制作好的育秧盘就在流水线末端码放得整整齐齐——这是“工厂”今年首次投入使用的全自动水稻播机流水线。依靠传送带和自动化设备,能一次性完成送盘、铺底土、洒水、播种、覆盖籽土、叠盘等作业工序,较人工播种质量好且工效高。流水线正在作业。  “今天已全速运转了3个小时左右,制作秧盘2000多盘,按每天工作8~10个小时计算,每天能育秧1万盘左右。过去暗化育秧供不应求,我们不敢接更多订单,今年产能上去了,订单也直接翻番,将为4000多亩稻田提供育苗插秧服务。”专合社理事长彭丽带领记者来到室外的暗化育秧场,揭开塑料布,3月底育下的第一批秧苗出芽整齐,效果很不错。  这条流水线是去年专合社专程从上海一家公司购进的,今年首次投入使用。公司还派来了工作人员在流水线旁观察设备运转情况,并指导操作使用。流水线让育秧播种实现了自动化,对于工人来说,操作简便了不少。以秧盘铺土为例,由于制好的秧盘是一摞摞码放的,底土不能太满,不然会压得很紧,一般在厚度2~2.5厘米之间。针对不同规格和格式的秧盘,通过调节流水线旁边的旋钮,控制出土量,可以让每个秧盘的底土厚度都达到要求。  “从目前运行的情况来看,较之前的半自动化流水线作业更省力,也更高效。”彭丽说,“去年送盘、铲土、洒水、播种等环节都靠人工,需要10个人相互配合才能运转起来,今年4个人就能完成,且劳动强度大大降低,还省了劳动力投入成本。”彭丽查看流水线运行情况。  看似简单的“叠盘”环节,制作好的秧盘每盘重达6-7斤,单人每次能抱起两盘,叠盘时需不断弯腰、站起,时间长了根本受不了,专合社一般安排所有工人连轴转,一天下来大家都腰酸背疼。而流水线能自动将制作好的秧盘码放整齐,叠盘结束后,还会发出警报,提示叉车及时将秧盘运走。  “在政府有关项目扶持下,专合社总计投入600多万元建成了这家‘育秧工厂’。这里还成功引进了全区第一条全自动水稻播机流水线,单季育秧、供秧能力可达到1.5万亩以上,育秧效率不断提高,育秧成本不断降低,可以满足周边水稻种植户,尤其是种植大户育秧需求,实现了集约化生产,也是罗江农业未来的发展方向。”该区农业农村局农技站站长文斌介绍,“‘育秧工厂’以科技赋能综合农事服务,不仅可以实现水稻育秧从大田到大棚的转变,也实现了育秧、插秧、田间管理、收割、烘干全流程的现代化产业链。”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4-21
  (张敏 记者 王田)4月16日,雨后初晴,在位于四川省绵阳市安州区黄土镇芋河村的永福农机水稻种植基地里,十余名村民来回穿梭,将一个个四方形的育秧盘从农用三轮上卸下来,整齐摆放、再覆上防晒网。“放育秧盘时,尽量沿着线摆整齐,既好看又利于管理。”安州区永福农机负责人林启平“坐镇指挥”。绵阳市安州区农技人员在智能育苗大棚查看水稻秧苗长势。 张敏 摄  村民们忙碌“摆盘”作业的,正是今年大春生产的“关键要素”——水稻秧苗。摆盘,是水稻种子经过浸泡、催芽、装盘、暗化等作业后,将已经出芽的小秧苗整盘移动到旱地里生长,待小春作物收割后再栽种至田间。远处,一片翠绿的秧苗在微风中摇曳,“那一片是水稻制种的公本,惊蛰便下种,因此秧苗长得高”,林启平介绍。  瞅完这片基地,林启平便驱车前往邻村看他的开沟机试机作业:为了节约水稻制种的劳务成本,林启平团队利用插秧机的动力引擎加配了平面犁和螺旋等器件,改造成开沟机。“使用效果同土地硬度有直接关系,软糯的土地开沟后很快合拢了;土地稍硬就效果明显,一台开沟机相当于12个劳动力”,他笑着说,每亩地可节约80-90元劳务成本。  林启平经营的永福农机合作社,每年耕种土地2000余亩,大小春产值和对外农机农技服务能实现1000余万元的收益。  种粮大户收益好,因此铆足了劲儿“提质增效”:合作社内7000平方米的智能育苗大棚,控温、控水、控光一体化操作;改良农机层出不穷,逐渐实现了油菜全程机械化和制种全程机械化,成为全国第一批“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典型案例;为控成本、倡环保,逐年降低农膜的使用率,改为可多次使用的遮阳网替代;一年一度的“农技比武大练兵”,以赛促学,不断提升从业人员的专业性和精准性。  大户通过集约化发展获利颇丰,也带富了周边留守劳动力。71岁的陈元寿老人,是芋河村八组人,常年在合作社务工,每小时10元务工收入,积少成多,一年下来也能有2万余元收入。“同我一样,在合作社务工的人有20余人,合作社效益好,我们也能挣钱。”他笑着说。  安州未雨绸缪做好大春备耕工作,目前已落实大春粮食计划43.9万亩,已完成水稻育秧31万亩、占应播种的90%。坚持物资早储备、服务早配套、技术早培训的原则,已储备“两杂”种子75万公斤、肥料近3万吨、农药22万公斤、农膜及其他物资30万公斤,完全满足大春需求;累计完成30家农机合作社和农机大户的1500余台农机检修,可提供耕种防收各环节服务36万亩;累计开展油菜菌核病、小麦条锈病、水稻暗化育秧等技术培训10期、2500人次。据安州区农业农村局研究员唐永辉介绍,今年全区计划粮食播种面积57.6万亩,预计产量达到26.5万吨。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2-04-20
(何晓红 记者 杨琦)4月18日,位于泰宁镇的道孚县美德蔬菜现代农业园区的地块里,农机轰鸣声不绝于耳,三台耕地机、两台旋耕机、一台覆膜机正有序地来回穿梭,不一会儿,一亩亩生硬的地块被翻整得平整松软,为接下来种植高原春油菜、露天蔬菜做好了准备。据悉,道孚县美德蔬菜现代农业园区成立于2019年,系甘孜州州级现代农业园区。园区主产区在泰宁镇和八美镇,占地1.1万亩,其中核心种植区6200亩,农户自种4900亩,主要种植高原春油菜和露天蔬菜,年均产值6000余万元。目前,园区机械有耕地机、旋耕机、播种机、收割机、覆膜机、施肥机,今年还增设现代农业育苗大棚的栽秧机,全程实现了机械化作业,从而大大提高了生产水平,解决了传统农业费时费力、收益不高的问题,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了有力保障。“今天翻耕的这块地,以前的传统种植方式,要安排20个人,只是犁地就需要2周以上才能完成,现在只需要大半天时间就完成了犁地、除草、平整等多道工序,农户们有更多的时间从事其他工作了。”泰宁镇街村支部书记、致富带头人多吉次灯看着平整的地块感叹现代农业给农户带来的红利。“今年,我们通过机械化、科学化的生产方式,计划在4月底完成7000余亩的春油菜和4200余亩的露天蔬菜的种植,带动群众实现分红、土地流转、务工等多项收入,预计户均增收 7000元以上。”泰宁镇党委书记斯春红介绍道。据了解,园区全程机械化是道孚县不断提升现代农业机械化的“实验田”,也是道孚县加快发展壮大现代农业机械化、智能化、集约化建设,加力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措施。下一步,该县还将继续通过“合作社牵头、企业带动、农户参与”的方式,实现规模化、机械化、集约化生产,不断提升现代智慧农业水平,实现道孚种植业产量、品质、效益综合提升。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2-04-20
(王攀 记者 曹凘源)4月13日,在位于什邡市马井镇的稻鱼种养循环现代农业园区内,四川溪源水产养殖有限公司负责人高安友正在鱼苗培育工厂里忙碌。在芒种前,这些鱼苗将与秧苗一道进入什邡市的万亩稻田。  在稻田架设玻璃钢水池养鱼,养殖废水排放到稻田自然净化后,再抽回玻璃钢水池中用于养鱼,稻田在其中扮演的就是“污水处理系统”的角色——高安友说,这样可以形成一个绿色生态循环,既减少污染,增加土壤肥力,又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记者从什邡市农业农村局了解到,这一“稻田节约化工厂养鱼系统”已经申请了实用新型专利。相比亩均占地六七平方米的稻田开边沟养鱼传统模式,这一养殖模式亩均占地只有4平方米,可节约化肥用量30至50公斤。“除了亩均产出鲜鱼50—75公斤外,稻谷亩均增产可达20—30公斤。”什邡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说,农田亩均产出收入较传统模式可增加千元以上。  更让什邡看重的是该模式推动建立的绿色循环体系。经连续检测,在这种模式下产出的鱼和稻米,重金属含量明显下降,农药残留含量极低甚至未检出。  “3年来,稻鱼种养循环试点示范推广面积已从最初的50亩扩大至上万亩。”什邡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在马祖镇复兴村,种粮大户王小波去年拿出500亩农田进行试生产,尝到甜头后,今年计划将更多土地应用上述生产模式;马井镇建设村在去年试点100亩的基础上,今年再扩大200亩。  除了推广应用,什邡还将助力延伸到产业上下游,这座鱼苗培育工厂就是由当地政府投资兴建的。“今年,什邡还将在水质监测、田间智慧管理等方面加大投入。力争在‘十四五’末,走出一条现代绿色循环农业之路。”什邡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说。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04-20
(吕芝姝 记者 张斌)4月18日,“行走新巴蜀”四川日报全媒体采访小分队来到南充市西充县关文镇祈嗣庵村。西充三牛拓荒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晓平指着眼前成片的小麦地告诉记者:“我们看到的这一片,大约200多亩,一年前都是撂荒地。”站在高点望去,眼前是一片醉人的绿意,起伏的丘陵上,微风荡起层层麦浪。无人机在关文镇祈嗣庵村流转土地上空喷洒生物农药 。衡欢 摄  去年底,杨晓平所在公司对关文镇的部分撂荒地进行集中连片化整治,在小春时节种上了麦子。“今年5月中旬麦子就能收割,全程机械化!”杨晓平说,“等麦子收割完后,还计划种上玉米,再套种大豆,让土地一年都不闲。”  “我们不光整治土地,还要整成有机的。”杨晓平说,“从整治土地到种植小麦,我们尽量按照有机标准来进行,为的就是下一步往有机粮油的方向发展。”  “有机农业”是西充的一张名片,全县有机农业基地规模居西南首位。今年,西充计划巩固提升有机农业基地3万亩,新建1万亩。西充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为守好粮食安全,近年来该县持续加快推进撂荒地综合治理,并结合当地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发展有机农业。记者眼前的这片祈嗣庵村土地,也有望成为西充万亩目标中的一部分。  采访期间,西充县有机农业服务中心主任何莉萍恰巧来查看当地有机农业的工作推进情况。“现在田里用的什么肥料?”何莉萍下到田里抓起一把土仔细端详,朝田埂上的杨晓平询问。“腐熟的猪粪。”听到杨晓平的回答后,何莉萍点头道:“对的对的,就是要做有机农业。”  何莉萍告诉记者,相较于平时都在种植的田地,只要按照科学的步骤,撂荒地复耕后转型达到有机标准所需的时间更短。  单单是撂荒地复耕,已经让村民开始受益。77岁的祈嗣庵村村民张树丰告诉记者,“因为子女在外务工,家里的土地慢慢变成了杂草地,看着很心疼。现在,撂荒地流转到了公司,到了农忙时节,我还可以去帮着干点除草、施肥的活路,赚点零花钱。”  数据显示,目前西充县已引进和培育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5家,规范发展专合组织543个,家庭农场、业主大户1658户,吸纳了3.5万余户农民参与有机生产。从曾经的撂荒地到未来的有机田,村民的收益有望进一步提高。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04-20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罗敏“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既能稳产还能增收,接下来我要把我承包的500多亩地全部用这种方式种下去。”谷雨前夕,北川羌族自治县农业农村局组织了 20多支农业服务队深入各乡镇进行技术指导,刚学习了该种植模式的北川云华家庭农场经营部负责人李云华乐呵呵地说道。  除了农业技术人员现场“传经送宝”,为保证完成扩种大豆3万亩的目标,这几日,北川陆续将24万斤豆种免费发放给种植户。“为了响应从中央到省市关于保障粮食安全的总要求,我们采取主要推广以玉米大豆套种为主的技术模式扩种大豆,通过召开现场会、发放扩种大豆的技术‘明白纸’、成立技术指导服务队等方式,今年将完成3万亩的大豆扩种面积,增收1500万元,预计大豆生产面积达4万余亩。”该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杨晓坤说。  除了玉豆套作以外,北川还根据山高坡陡的地势特点,依托现有的80万亩茶叶、中药材种植基础,因地制宜,推出茶豆套作、药豆套作,助力种植户“粮经作物”双丰收。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4-20
四川农村日报讯 彭彬 特约通讯员 赵斌谷雨前,是春耕备耕的关键时期,近段时间梓潼县因地制宜充分发挥100余家小型秧工厂作用,积极推广水稻机械化育秧,形成智能化、规模化、标准化育秧新模式。  薛正林是梓潼县玛瑙镇贞元村的水稻种植大户,今年种植杂交水稻410亩。在其小型秧工厂,笔者看到,10多个农民工正在流水线上忙活着,将一个个空软盘放入传送带上,随着机器嗡嗡作响,软盘从这头传递到那头,不到一分钟时间,一个个育秧盘就播上种了。“这个机插秧育秧流水线,每天可以育到3500—4000盘秧苗,因为这是精量播种,面土底土很均匀,在生产过程中加了消毒液以解决土壤和种子的杀菌,能确保秧苗下田后病害少。”薛正林说,用机械化培育秧苗,秧苗从工厂里生产出来,能大大提高生产效率,秧苗也更加“强壮”。  一个个育秧盘播种完毕后,运到大田里,村民们忙着摆盘、架拱、覆盖遮阳网。在谷雨前后接近20℃的气温下,只需80~90个小时,育秧盘就能发芽出苗,然后被移栽到水田。  贞元村党总支书记吴彬告诉笔者,该村有水稻面积1200余亩,有小型秧工厂 7个,小型秧工厂的特点就是省工省力,育出的秧苗苗齐苗壮,有利于机械化栽插。  据了解,水稻制种机械化育秧主要通过控温、控光、控湿等办法进行育秧,不仅秧苗质量好,而且能够降低生产成本四成以上,减少劳动力超过五成。为了更好推广水稻机械化育秧,梓潼县黎雅镇积极开展机械化拌种、机械化摆播育秧盘的试验和“水稻全程机械化配套技术集成”重点技术攻关,目前已取得良好成效。  “我们的小型秧工厂,保证了江油、梓潼、三台等县3万多亩秧栽插。”黎雅镇水稻制种育秧工厂技术员陈大勇说。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4-20
“谷雨春光晓,山川黛色青”,这是唐代诗人元稹描写的谷雨时节景象。北京时间今日(20)日10时24分将迎来“谷雨”。  谷雨,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六个节气,属于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谷雨”,寓意“雨生百谷”,与“雨水”“小满”“小雪”“大雪”一样,都是代表降水状况的节气,也是农耕文化在节令上的反映。此时节,降水日增,秧苗初插,作物新种,春茶采摘,雨润百谷,万物生长、蒸蒸日上。这一切,标志着暮春将尽,初夏即至。  谷雨是春种的大忙时节,每到这个时候,农民朋友们就会抓紧时间播秧、种豆、栽菜,这样到了夏秋季节才会收获满满的“喜悦”。四川农村日报讯 李清波 范万友 特约通讯员 曾佐然“谷雨”正是万物生长、春耕农忙的时节。谷雨临近,在泸县太伏镇,2万余亩的丘陵梯田已全面进入了水稻插秧季,农民一边插秧,一边种植大豆和玉米等作物,呈现出一幅壮丽的田园山水画卷。  当无人机离开地面,从镜头里俯瞰时,笔者被眼前美景惊呆了,一道道弯弯曲曲的梯田呈现在眼前,无比震撼,直击心灵。太伏梯田。潘继摄  从空中看去,错落有致的梯田依山排列,一片连着一片,层层叠叠,好似一幅画卷。此时,形状各异、线条柔美的梯田里早已注满了水,辛勤的农人们正抢抓时机,忙着在犁耙好的田块里栽插秧苗。短短几十分钟,绿油油的秧苗便整齐地排列在田间,迎风挺立,生机盎然。  “我种了6亩地,一亩地要收1500斤谷子。我田坎上又种了大豆、包谷,又将增加一笔收入。”泸县太伏镇五里村村民陈大刚说。  “太伏梯田不能跟国内著名的梯田媲美,她落差不算大,地势不算陡峭,但线条却弯曲婉转、迂回曲折,非常有自己的特色。”陈大刚说,每年都有大批摄影爱好者拍摄,他的家成了大家的借宿地,他每次都为大家热情服务。  “五里村全村主要是以种植有机水稻为主,共有2500亩左右。有机水稻亩产要达到1000余斤,收益上每亩要比普通水稻高出100~200元左右。我们把有机水稻、玉米和大豆相间种,有效地为我们农民群众每亩增加了100~200元的收入。”五里村党总支书记兼村主任康后平介绍说。  从4月初开始,当地的农民便开始了水稻栽插,整个插秧时间将会持续到4月下旬。在插秧的同时,农民还把田块的边角及田坎充分利用起来栽种玉米和大豆,实现土地的综合利用,增加种植效益。  “今年春耕插秧所选用的都是优质高产的水稻品种,非常适合在丘陵地区推广种植,预计总产量可达到15万吨,加上间种大豆和玉米,每亩可增加产值300元以上,有力助农增收。”太伏镇副镇长代林彬介绍说。  泸县太伏镇的梯田面积共计2.3万余亩,主要集中在新石村、渔湾村、五里村三个村,梯田在灌水前、灌水后景观大不一样,灌水后还没插秧时,如遇阳光灿烂的好天气,波光粼粼,水面泛金黄色,美极了。随着太伏梯田知名度的提升,当地乡村游也兴旺起来。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4-20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刘佳“今年春季温度上升快,预计今年的猕猴桃花期会提前,一定要提前做好授粉准备工作。”4月6日,蒲江县产业发展专家、科技特派员许兴伟走进大兴镇炉坪村猕猴桃园,现场对农户进行技术指导。  3月中旬以来,蒲江县气温飙升明显,日最高气温均打破历史同期值,最高气温已达30℃左右,较往年同期偏高10.3℃,为近年来罕见。异常高温将往年的清明节后的花期提前到3月底至4月初,预计今年猕猴桃花谢后的病虫害防治工作将会较往年有所提前。许兴伟提醒:猕猴桃谢花后的管理非常重要,要做到及时防病,科学用肥。  及时防病。猕猴桃全部谢花后,一般在花瓣脱落后5~7天,要选择安全的药剂防控细菌性病害、溃疡病、灰霉病等,炭疽病要辅以杀虫剂进行防控。猕猴桃谢花的的第一次喷施用药中,叶面营养剂的使用也是少不了的,建议用碧护10000~15000倍喷雾,这样更有利于猕猴桃树特别是幼果的生长。  科学施肥。当猕猴桃幼果转青绿色时,选用高氮高钾型水溶肥配合有机水溶肥,做好钙、镁、锌、硼、钼补充,根据土壤质量适量施肥。在这个时间段,要注意根据果园内土壤的墒情,在施用肥料时合理浇灌水。  许兴伟告诉记者,猕猴桃谢花后的管理工作并不难,只要掌握好种植技术,按照正常的生长特性科学种植就行,不要急于求成,以免因一时疏忽造成巨大损失。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4-20
四川农村日报讯 王予辰 记者 刘佳装药、起飞、喷洒,在参赛选手熟练的遥控指挥下,植保无人机螺旋桨飞速旋转,“嗡嗡”飞向稻田上方。近日,由广汉市农业农村局、市家庭农场发展创业联盟主办的“广汉市第六届新型职业农民年会——植保无人机技能大赛”在广汉市连山镇举行,共有6支队伍12名选手参赛。植保无人机技能大赛现场。 罗怀琨 秦立军 摄  本次比赛以现场操作考核的形式,共进行了障碍飞行、农药配比知识、故障维修等三项技能考核,并通过完成度和操作时间进行评分。经过两个小时的激烈比拼,植保飞手廖成勇拔得头筹,在竞赛中脱颖而出,其余选手也表现优异,赛出了水平和风范。  目前,广汉市已有 150多台植保无人机在田间作业,经过培训的“飞手”也已达168人左右。利用无人机技术进行大田农作物植保作业,一次可持续作业10亩地,主流机型可负载10~40升农药,效率比传统机械作业可提高十倍以上。  “感谢这个平台,让我们互相有了学习交流的机会,进而提升技能,将其运用到农业生产当中。”一位植保飞手在赛后接受采访时说道。  赛事主办方负责人介绍,本次大赛为植保飞手们提供了学技能、比技能、用技能的机会,为壮大农机实用人才队伍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4-20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袁宇君  4月12日,仁寿县一品兔业家庭农场负责人宋加明在检查母兔产箱时,看见了令他惊讶的一幕:有母兔刚产下小兔后,将幼崽吃掉了!“虎毒尚且不食子,为什么外表温顺的兔子会吃自己的后代?”原因复杂 集中在4大类  “母兔吃仔兔的现象发生率在3%~5%左右,现场产生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发生在母兔母性不强的一些初产母兔身上。”省畜牧科学研究院肉兔研究所研究员任永军告诉记者,分娩时的疼痛使个别初产母兔在吃胎盘时将小兔一并吃下;个别初产母兔母性不强,还不知道如何哺育后代,容易发生吃仔兔的恶癖现象。  其次,如果母兔长期营养缺乏(如矿物质元素、维生素缺乏)或蛋白质摄入不足,也会导致“母兔吃仔兔”现象。蛋白质等摄入不足的母兔,只能通过吃仔兔来补充自身身体营养。  另外一个会造成母兔食子的原因是仔兔数量异常。宋加明所经营的养殖场,一只种兔平均每窝产7.2至7.5只小兔。如果母兔一胎次产仔过多却泌乳量不足,仔兔在吃奶的过程中吸食不到奶水会更加用力,从而导致母兔因疼痛而伤害仔兔,或出现“吃仔兔”现象。如果母兔一胎次产仔过少,母兔也会因为胀奶的疼痛而伤害仔兔。  此外,仔兔身上带有异味、哺乳母兔受到惊吓或者干扰、母兔产仔后饮水不足等原因,都可能导致母兔食子现象发生。应对措施 对症施策  一旦发现初产母兔母性不强食子的情况,任永军建议立刻转移剩下的幼兔寄养给别的经产母兔。如果第二胎次,该母兔还出现“吃仔兔”现象,应该立即淘汰该母兔。  妊娠母兔的能量需要随着胎儿的发育而增加。泌乳母兔每千克日粮应含10467焦耳~12142焦耳的消化能,才能保持正常泌乳。怀孕母兔对粗蛋白质的需要量占到日粮的15%,哺乳母兔对粗蛋白质的需要量占到日粮的17%。在母兔营养供给方面,长期营养不良的母兔还能通过身体是否瘦弱、毛发是否毛躁来判断,但营养不全面、不均衡的母兔,不一定能从外表判断。所以日常需要注意保证母兔饲料营养全面而平衡。  出现仔兔数量异常的情况时,不论是母兔一胎次产仔过多还是过少,可以根据母兔泌乳量寄养仔兔给其它母兔,或直接淘汰仔兔。或者根据母兔泌乳量,将其它仔兔寄养给该母兔。  任永军还强调,为了防止仔兔身上带上陌生异味,检查或者接产时,工作人员要注意接触时佩戴橡胶手套;此外,还要避免汽车、摩托车等的噪音影响或者人过于频繁的检查等导致母兔受惊,母兔在产仔前后,一定要保证足量的清洁饮用水。另外,将仔兔寄养给其它母兔时,一定要确保寄养仔兔不超过3日龄。  “引入自动化饮水设备后,因为口渴而造成母兔食子的情况已经变得非常少见。”任永军告诉记者,随着我省肉兔养殖水平的不断提高,母兔食子的现象发生率已经不断下降,但一旦发生,还是有可能给养殖户造成损失,因此希望广大养殖户做好防范措施。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4-20
四川农村日报讯 彭彬 特约通讯员 赵斌 文/图当前,正值春耕农忙时节,为让外出民工安心务工,梓潼县千余党员志愿服务队深入田间地头,帮助外出务工家庭春耕春管。搭建蔬菜架子。  4月14日一大早,在该县石牛镇清河村,身穿红马甲的党员志愿者来到村民雷成玉家,给黄瓜、豇豆搭架。他们分工协作、动作麻利,一上午就把1亩地的蔬菜架子搭建好了。雷成玉的儿子、女儿分别在成都、广州务工,无法返乡帮忙。正当雷成玉为家里缺少劳动力发愁的时候,清河村党员志愿服务队不但帮她把蔬菜架子搭建了,还把菜地浇灌了,解决了其春耕难题。  目前,清河村大约有700余民工在外务工。村“两委”在狠抓农村疫情防控的同时,还成立了一支党员志愿服务队,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鼓励在外民工就地安心务工,务工人员家中春耕生产由党员志愿服务队全力协助解决。  梓潼县常年有10万余民工在成都、广州、上海、吉林等地务工。当前正值小春田管、大春春耕的关键时节,劳动力缺乏的矛盾凸显。为了让外出民工安心务工不返乡,该县各级党组织成立了1000余支党员志愿服务队和村民互助组,帮助外务工、缺劳户家庭解决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4-20
(王清 记者 常坚 文/图)近日,走进眉山市青神县西龙镇水稻种植基地,5台高速插秧机正在田间来回穿梭,一株株秧苗被整齐插入水田中。为了让秧苗更好地生长,当地的种植大户们还通过购置植保无人机进行施肥,让秧苗管理更高效、更科学。“我们现在用无人机施肥和打药,效率更高,施肥更均匀,大大减少了人力。”水稻种植大户陈伟向记者谈道。服务现场连日来,青神县的助农工作者们抢抓有利天时,深入田间地头,查看秧苗长势,指导种植户们科学施肥,确保春耕生产顺利进行,为夺取今年粮食增产夯实基础。今年,该县共派出10多支农技服务队深入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的田间地头,了解种植户在栽插水稻中遇到的困难,持续加强技术的跟踪指导工作。县农业农村局农艺师陈宏毅介绍,水稻已进入栽插季节,作为助农工作者,他们近段时间深入田间地头,看栽插质量、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确保今年粮食丰收。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2-04-19
(赵会 陈亚男 记者 常坚 文/图)眼下正值水稻种植时节,在眉山市彭山区稻药现代农业产业园区里,水稻插秧工作已经全面开启。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的插秧工作提前了十天左右,这源于园区里实施稻药轮作、大面积普及水稻小苗移栽技术。彭山区水稻插秧工作已经全面开启 (赵会 摄)近日,在彭山区谢家街道谢家场社区种粮大户任和明流转的稻田里,70余名插秧工人呈一字排开,开始插秧工作。据介绍,今年任和明的水稻种植面积超过200亩,本次插秧是结合了彭山区中药材种植特点研制出来的水稻小苗移栽技术。“小苗移栽技术主要是促进秧苗早分孽、早成熟,我们争取在8月15日前就收割完毕,为下半年栽种川芎、泽泻等中药材提供一个充足的成熟时间。”任和明告诉记者。小苗移栽技术的实施为该区中药材泽泻、川芎等的增产增收奠定了基础。据彭山区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袁敬勇介绍,水稻小苗移栽技术主要是针对中药材生产而制定的。“水稻小苗移栽时间比传统插秧时间提早约20天,其收获期也比机插秧提前了10天左右,为下一季种植中药材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同时,小苗移栽后,因为生育期的延长,粮食产量提升幅度也在10%左右。”近年来,彭山区完善种植、加工、储存、销售产业链条,推进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目前,稻药轮作覆盖公义镇、凤鸣街道、谢家街道的村和社区,水稻制种和中药材轮作面积超过18000亩。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2-04-19
(白川东 任星旗 记者 钟帆)4月15日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向大地,巴中市南江县八庙镇青宝村党支部书记方健带着20余名村民来到地里,准备种下该县第一批鲜食玉米苗。这些玉米苗的种子来自浙江省东阳市,由东阳市、南江县两地共同选育。  在南江县,种植玉米并不稀奇,但种鲜食玉米还是头一回。相比普通玉米,鲜食玉米可以像水果一样直接食用,是近年来各大生鲜超市里的爆款产品。  “南江老百姓种植玉米的经验丰富,鲜食玉米与普通玉米种植技术差不多,易上手、好操作且经济价值可观。”东阳市委常委、南江县委常委、副县长盛锋介绍,鲜食玉米品种试验示范项目是东阳市结合南江县实际、与南江县共同培育的一个农业现代化项目,也是促进地方特色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一项重要举措。  去年下半年,东阳驻南江工作队就委托浙江省农科院玉米研究所选育鲜食玉米品种。今年年初品种选定后,在南江县种子管理站、农技站的技术指导下,东阳驻南江工作队在青宝村建立占地面积200亩的鲜食玉米示范种植基地,并同步在八庙镇的其他7个村开展试点种植。  站在田埂边,望着地里刚移栽上的玉米苗,方健介绍,几年前,这片土地都是撂荒地,这次种下的鲜食玉米可以按个售卖,有市场竞争力,即便按目前最低市场价,每亩种植3200株,一亩地也能增收好几千元。  为更好地发展产业,青宝村集体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承担项目中的土地流转、劳务用工等事项。为让产品更适应市场,鲜食玉米品种试验示范项目从种植、病虫害防治、浇水施肥完全按规范计划执行,最终实现订单式销售。“我们已经联系好了成都两家大型农贸市场。”盛锋介绍。  在盛峰看来,鲜食玉米的种植能为南江传统农业摸索发展新路径,对全县高海拔蔬菜种植起到示范和引导作用。试点成功后,东阳帮扶南江工作队将把鲜食玉米技术推广开来,并深化全产业链配套,增强南江县农业产业水平。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04-19
【人物名片】  郑家奎,四川省水稻育种攻关首席专家、省农科院水稻高粱研究所研究员●获奖情况:  2021年度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获奖项目:  氮高效优质高配合力水稻不育系德香074A的创制与应用●项目点击:  历时20余年,他和团队解决了在杂交稻高产基础上同步改良氮高效利用和提升品质的技术难题,实现了杂交稻品种氮高效优质高产结合的突破(记者 史晓露 文/图)“你知道现在化肥多少钱一斤了吗?尿素已涨到3200元/吨了,比去年同期贵了四成。”近日,当记者见到四川省水稻育种攻关首席专家、省农科院水稻高粱研究所研究员郑家奎时,他说起化肥行情。  如果能降低肥料用量,不仅能降低成本,还能促进农业绿色发展。郑家奎和团队的科研成果正与此有关。他带领团队完成的“氮高效优质高配合力水稻不育系德香074A的创制与应用”获得2021年度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这项成果能在减氮30%的情况下,实现水稻优质高产。郑家奎突破减氮同时实现水稻高产优质  泸州市泸县玉蟾街道水竹林村,省农科院水稻高粱研究所泸县科研基地内,翠绿的秧苗已长到一尺多高。而在1000多公里外的海南,水稻已进入收割季节。  南方的热带气候,可以让水稻等喜温作物实现加代繁殖,加快育种进程,被称作“南繁”。  常年以来,郑家奎和团队在四川、海南两地奔忙育种。今年的四川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召开前一天,郑家奎才搭乘航班从海南回蓉领奖。  “这里有2000多份水稻品种和材料,都是今年做试验用的。”站在泸县科研基地水田边,郑家奎介绍,每块秧田内立着的一块粉色标牌就是每个品种(材料)的“身份证”。这次的获奖材料正是历经南繁北育,耗时20余年,从1000多份样本中筛选出来的。  为何耗费巨大精力攻克水稻氮高效瓶颈?  根源在能源问题。郑家奎介绍,粮食生产也是一个能源转化过程。化肥特别是氮肥对粮食增产有重要作用,但也存在过度用肥问题,这不仅增加了成本,还会造成环境污染。  在减氮的同时,如何确保水稻高产优质?  从1999年开始,郑家奎就带领团队广泛搜集世界各地的水稻材料,进行杂交试验。最终,经过多次杂交试验,他们创制出“水稻不育系德香074A”,该材料聚合了氮高效、优质、高产基因。此后,团队又用“德香074A”育成了10个优良水稻品种,在减氮、产量、稻米品质等方面表现优异。其中,德香4103、德优4727被农业农村部确认为超级稻。德优4727在减氮30%的情况下,亩产比对照组还增加84.7公斤。  数据统计,2009年到2020年,通过这一技术育成的品种累计推广面积2410万亩、增产稻谷7.44亿公斤,新增经济效益达23.37亿元。瞄准争取氮肥用量比现在减少一半  在郑家奎看来,取得科研突破主要靠四点:保持学习、勇于实践、持之以恒和团队精神。  郑家奎1983年从当时的西南农学院农学系毕业后,就投身水稻科研工作,近40年都奔忙在水稻育种一线。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南繁育种异常艰辛。由于交通不便,从四川到海南,要走几天几夜,换乘汽车、火车、轮渡等多种交通工具。由于当时物资匮乏、条件落后,他们几个人挤在一间茅草房中生活。  即使困难重重,我省水稻育种还是取得了一个个突破。“很多成果都是经历了20年左右的科研攻关,这是团队协作的力量。”郑家奎说。  最近,团队仍在海南育种,大家还有更大的目标。“下一步还要继续减量,未来要争取氮肥用量比现在减少一半。”郑家奎说。  在郑家奎看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的水稻品种是今后的发展方向,“未来还要在优质高产基础上,给水稻品种再加‘两个翅膀’。”郑家奎说,一个是绿色,一个是高效,绿色就是进一步增强水稻的抗病、耐高温、抗倒伏、重金属镉低积累等特性,高效就是提升宜机械化生产水平,进一步降低农民的劳动强度。  “要重振川种辉煌。”他说,这也是四川水稻育种界的共同心愿。延伸阅读什么是氮高效?  氮素是水稻生长最重要的元素之一,它影响着水稻的生物量和产量。  提高水稻品种对氮的吸收、利用效率,可在降低氮肥用量的同时,实现水稻不减产,这就是氮高效。根据测算,应用郑家奎团队的技术成果,成都平原的水稻氮肥施用量可以从12公斤/亩降低至8公斤/亩,川南地区的水稻氮肥施用量可以从10公斤/亩降低至7公斤/亩。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04-19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