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周韵 记者 闫新宇 张恭浩楠)近年来,绵竹市九龙镇棚花村聚焦群众所需,积极回应民生关切,通过搭建“有事来协商”——院坝协商平台,听取群众“金点子”,找到基层善治“金钥匙”,议出了群众好生活、经济快发展、治理新活力的“幸福画卷”。2023年,该村被民政部确定为“全国村级议事协商创新实验试点单位”。通堵点唱好“主题曲”一张长桌、十个竹凳……在棚花村“有事来协商”议事厅里,该村议事会成员邓少模与民宿业主围坐一起,就如何进一步提升棚花村旅游服务质量展开热烈讨论,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思想在碰撞中擦出智慧的火花。“这几年,村里发展快,村民光景好,关键是‘有事来协商’平台搭建得好。大家有意见当面说,议事的效率高,村民意见不落空,达成的共识政府会落实,人心也越来越齐了。”邓少模说,棚花村搭建起“有事来协商”平台后,全村发展的力量由“单打独斗”转变为“联合作战”,村民的态度也由从前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转变为共建共商群策群力。自2019年开始, 棚花村本着“有组织、有平台、有协商、有机制、有成效”的规范要求,以党建为引领,搭建起“镇级引导、村级自治、乡贤参与”的议事体系,按照“广泛调查研究、确定议事主题、召开议事会议、落实议事成果、监督跟踪问效”的程序,切实推动村级治理规范化。同时,对便民服务类事项明确驻村干部、村组干部作为兼职代办,对矛盾纠纷、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等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由第一书记、驻村干部、村“两委”负责人领衔限时包办。村监委会严格按照“一监督”的要求督促承办人员抓好办理,村议事会成员配合市政协对协商成果转化进行走访,及时公开公示,接受监督,有效推动了村级治理精细化,议出了全村心齐气顺好局面,打通了乡村治理的“毛细血管”。瞄痛点奏好“交响曲”一次次“有事来协商”活动的举办,就是一个个群众关心的难点问题得到解决之时。近年来,棚花村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陆续将2000余亩土地流转给大户,栽种猕猴桃、花卉、葡萄等经济作物,带动村民在家门口实现了增收致富。但随着市场竞争激烈等多种原因,导致部分承包户拖欠农户土地流转费、土地出现了撂荒等问题。虽然该村已将800余亩猕猴桃地交由原白玉村集体经济合作社流转,并支付村民费用,但合作社能力有限,想要带动村民实现可持续发展,存在一定困难。当地村民希望通过协商,寻找到一个妥善的解决方法,促进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接到村民反映后,该村村组干部、议事会成员等深入实地了解,找准问题关键和症结所在,相关部门给出意见建议,通过协商达成共识:800余亩猕猴桃地将采取村企合作的方式开展生产经营,种植符合当地土壤气候条件、符合农业产业政策的农作物,同时由村集体经济开展劳务合作等活动,进行职业农民培训,增加集体和村民收益,助力乡村产业发展。从环境整治到基层治理,从民生小事到乡村振兴,协商议事带来的成效,群众都看在眼里,喜在心里。截至目前,棚花村共组织召开“有事来协商” 议事会10次,形成协商意见7条。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棚花村将继续秉持“协商前深入调研、协商时充分交流、协商中集思广益”的原则,进一步擦亮“有事来协商”品牌,更好地凝聚起发展的共识、智慧和力量。 (图片来源:绵竹市融媒体中心)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3-11-14
(韩庆龙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徐灿红)在凉山彝族自治州雷波县石板滩村,村民们举办婚丧嫁娶等宴席时,常为租赁桌椅板凳、炉灶餐具而苦恼,且租赁价格水涨船高,这对经济困难的群众来说,更是一件难事。近日,石板滩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决定采取村委会适当补贴,村民按户集资统一购买、共享使用的方式筹备“共享厨具”,化解这一烦心事。    具体而言,“共享厨具”方案是由村委会协调提供桌椅板凳、餐具餐盘,村民集资采购灶具,村民小组组长统筹安排登记在册。小组内村民如需举办婚丧嫁娶等宴席时,按照移风易俗相关规定提前向村“两委”报备后,就可申请使用。  方案一经提出就得到了村民们的大力支持。“老百姓是会算账的,原来举办婚丧嫁娶宴席时,光租用桌椅板凳、炉灶餐具等,一天就要花费1000元左右。现在每家每户只要出 180元,就可以一直免费使用‘共享厨具’。”村民苏友者说。  “实施‘共享厨具’方案有三大好处,一是可以及时了解掌握村里的婚丧嫁娶情况;二是能够帮助村民节省开 销;三是用购买的燃气灶代替村民们常使用的柴火灶,将有助于美丽乡村行动的开展。”村支部书记丰母体介绍。  据了解,石板滩村还将以“共享厨具”为切口,进一步发挥村“两委”在移风易俗方面的管理服务功能,提倡控制菜品数量,鼓励节俭。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11-14
(李永琴 文/图)11月6日,第24个中国记者节前夕,新闻巨子范长江的故乡内江市东兴区开展了“长江自有后来人”记者讲述长江家风活动。新闻媒体记者们结合范长江家风故事,分享从业感受,传递奋进力量。内江市东兴区是新闻巨子范长江、国画大师张大千的故乡,先后获得天府旅游名县候选县、乡村旅游示范区、革命老区、大千美食之乡、书香之城等称号。内江市东兴区文旅资源种类独特丰富,共有文化资源23304项,旅游资源1021个,拥有国家4A级旅游景区2个、3A级旅游景区2个、2A级旅游景区1个、天府旅游名镇1个、天府旅游名村1个、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2个、省级乡村旅游精品村寨1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项。当前,内江市东兴区正在加快创建天府旅游名县暨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省级旅游度假区、省级旅游休闲街区、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等,不断开创东兴文旅发展新局面。革命老区内江市东兴区将如何创建天府旅游名县?又如何挖掘旅游资源?用好两张名片打造丰富多元文旅业态11月9日,在内江市东兴区范长江故里旅游度假区内的自驾车营地项目建设现场,工人们正在各自岗位上忙碌着,项目建设正在有序推进;紧挨着自驾车营地的“天天甜乐园”里,游客络绎不绝前来游玩,好不热闹;在距离“天天甜乐园”不远的“甜城悦读”长江书屋内,不少游客正在阅读书籍。天天甜乐园、长江书屋、水月餐厅、特色民宿……在范长江故里旅游度假区,丰富的游玩点位,几乎可以满足不同年龄段游客吃喝住行的所有需求。范长江故里旅游度假区以“新闻文化和乡村田园”为主题,建成范长江故居、范长江生平事迹陈列馆、长江大课堂、内江市廉洁教育中心、粮油科技馆5个文化展馆,三石教育、新华文轩2个研学基地,东兴区中药材产业科技示范园、长江田园生态农业园、天天甜乐园3个特色体验园,新闻林、同心苑、芳草苑、中心公园4个休闲公园,赵家坝、都堂坝2个新村综合体,配套特色餐饮、室内外运动场等,周边还有花卉、苗木、水果采摘及休闲垂钓等,成为市民们周末打卡、游玩、采摘的好去处,也成为东兴区文农旅商深度融合发展的新标杆。内江市东兴区范长江故里旅游度假区(李永琴 摄)为用好范长江这张名片,该区以范长江故居为核心,经数次升级打造后于2017年成功创建国家4A级景区范长江文化旅游园区。此外,为用好张大千这张名片,内江市东兴区还打造了集书画文化、名人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美食文化为一体的文化主题旅游景区——大千园旅游景区。大千园旅游景区修建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位于沱江之滨,依山傍水,占地面积280亩,景区内除了张大千纪念馆、张大千美术馆、张大千博物馆等张大千元素,还有魏明伦碑文馆、邱笑秋艺术馆等文博场馆,分布有四川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东汉崖墓群鹭澜洞(汉)、古西林寺(南宋),以及明清胜迹——“百丈名山”石牌坊(明)、太白楼(清)、西林古渡(清)等人文景点,是川南著名的人文风景名胜区。发展全域旅游全区A级旅游景区达5家“上午可以到大千园旅游景区感受国画大师泼墨山水的豪情,在东兴老街的街头小巷里品味老内江味道、体验中医药文化,下午再到范长江文化旅游园区感受长江故里的社会变迁……”在位于内江北站的内江市东兴区旅游集散中心,工作人员正在向游客推荐旅游路线。四川新闻网了解到,内江市东兴区旅游集散中心于今年6月建成,总面积229平方米,配备了全景全域图、母婴室、医务室、导游室、投诉室、休息室、影视厅、咨询处和特色商品售卖区,是一个集旅游交通服务、旅游咨询、医疗救助、商业服务等多功能的综合性旅游服务单位。看天冬主题展馆、品特色美食、体验康养诊疗……在位于内江市东兴区东兴老街的中医药特色文化街区,不少游客来到东兴区中医药特色文化街,沉浸式体验游玩,感受中医药文化的独特魅力。东兴老街曾是内江古时的水陆交通要道和商贸口岸,距今已有千年历史。为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共享健康生活,今年1月,内江市东兴区结合有千年历史的东兴老街,打造中医药特色文化街区,把东兴老街打造成为内江独树一帜的中医药文化聚集地、中医药健康体验地、中医药旅游示范地,让千年老街焕发新活力。内江大千园旅游景区(李永琴 摄)近年来,内江市东兴区大力实施“文化强区”和“全域旅游”战略。目前,区内有5家A级旅游景区,分别是大千园旅游景区、范长江文化旅游园区、小青龙河旅游景区、东兴老街旅游景区、荷花谷旅游景区。这也展现出内江市东兴区文农旅商深度融合发展的丰硕成果。一户一处景、一村一幅画、一镇一天地、一城一风光的全域旅游大美东兴新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3-11-13
(周瑜原 李清凌 李永桂)为进一步推进乡村治理“积分制”管理,推广运用“川善治”平台。近期,宜宾市翠屏区双谊镇红场村将乡村基层治理各项事务转化为数字化指标,形成一套有效的激励机制,用“小积分”“积”发乡村振兴新动能,绘就和美乡村新画卷。自‘积分制’推行以来,双谊政协工委委员刘文均深入基层密切联系群众,了解民情、反映民意、集中民智。广大群众也自发地拧成一股绳,干群关系更加紧密,乡村治理再也不是村干部‘剃头挑子一头热’,而把家乡建设好成了大家共同的追求。所谓“积分制”,就是村民们在参与公共环境卫生清理、志愿服务活动、破除陈规陋习、遵守村规民约、参与技能学习培训等方面可以获得积分。当积分达到要求分值时,便可以到村里的“积分超市”兑换相应的物品。红场村结合村实际情况,因地制宜修订完善积分兑换管理制度,积分内容群众定、方式群众议、结果群众评,让村民对活动次数、赚取积分做到底数清、情况明。确保群众知情权与参与权,在乡村治理中充分发挥村民自治作用。“积分制”将“任务命令”转为“激励引导”,构建了从“要我参与”变成“我要参与”的乡村治理齐抓共管新格局。双谊镇红场村接下来将在全村持续推广“川善治积分制”,号召全村干部群众再接再厉推动乡村治理新格局。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3-11-13
  (记者 李婧)10月底,层林尽染秋意浓。四川省成都市蒲江县甘溪镇明月村的橘农正忙着为柑橘套袋,村里洋溢着将要收获的喜悦。走在村内的步道上,别致的路标写着俏皮的语言,将采摘园内意犹未尽的游人引入别具特色的民宿;村里儿童合唱队悠远的歌声在林间回荡;连绵的茶山随浅丘的地势起伏,苍劲的马尾松点衬其间……  明月村十多年前还是一个贫困村,但现在已经成为当地人心中的“诗与远方”。据介绍,该村雷竹、柑橘、猕猴桃,文创产品、特色民宿等多产业发展,村内不仅有网球场、羽毛球场、篮球场和足球场,还定期举办文艺活动。村民表示,不仅经济生活富足,文化生活亦十分丰富。资料图片:明月村善本小筑  多产业齐头并进 让群众享受发展红利  距离成都市区90公里的明月村自然禀赋和地理位置都不算优越。在2009年,明月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4772元,是远近闻名的穷地方。最近,明月村却成为许多人向往的“理想村”,不少城里人在明月村投资创业,成为“新村民”。据统计,明月村2022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超3万元。  “现在,我们村的产业一年四季都不间断。”走进明月村,村党委副书记兼村委会副主任吴俊江介绍,每年3月到10月,是茶园的收获季;3月中下旬到5月初,村民会在竹林挖笋,雷竹笋是明月村特产;8月中旬到10月底,红心猕猴桃进入采摘旺季;10月,果冻橙成熟,附近水果商会集中到村里采购;12月到次年2月,村里的粑粑柑、丑柑到了成熟的季节,用手一掰,黄澄澄的汁水直冒……乡村旅游产业也发展良好,村里已有50多家民宿。  成都明月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讲解员罗佳今年25岁,她在明月村长大、求学、就业,对明月村的发展感受很深。“十几年前,我们村村民以种地和务工为主业,我有很多同学是留守儿童,家庭收入普遍不高。”该村橘农曹本银今年42岁,对以前的日子感慨万分,“村里只有一条水泥路,其他村道都是土路。”曹本银说,现在村里的面貌与十几年前有天壤之别,老百姓的日子也更滋润。“我种10亩柑橘、5亩猕猴桃,每年仅种水果的收入约15万元,我媳妇还有一份工作。目前我家一年的总收入有20万元左右。”  吴俊江介绍,为了提高村民收入,让群众享受到发展红利,明月村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引导村民进行雷竹、茶叶和水果种植,组织村民在房前屋后栽种雷竹,开办柑橘、猕猴桃种植的培训,鼓励有技术的村民成立服务队开展种植服务;另一方面,经过政府的统一规划,村里开始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政府招商,村民以出租房屋、在本地创业、村内就业等方式加入乡村发展建设中。外来的投资人带文创等项目进入明月村,成为“新村民”。  明月村从2015年开始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改造了村道、打造了游客中心。村里探索出别具一格且改造方式简单的民居风格,鼓励村民对农房进行改造,节约村民农房改民宿的成本。村委会牵头村民入股,成立明月村乡村旅游合作社,推出了乡村旅游常有的竹林挖笋、柑橘采摘、垂钓等传统游乐项目,还增加了制陶和草木染等文艺体验项目。村里开发了明月茶、明月果、明月笋、明月染、明月陶等旅游商品,实行线上线下同步销售。  现在,明月村6000亩生态雷竹如碧波般荡漾,3000亩生态茶田绿意盎然,3000亩柑橘园馥郁芳香,50多家民宿各具特色……村民通过出租闲置院落、入股乡村旅游合作社等途径创业就业,拓宽了增收渠道。  2022年,明月村接待游客28万人,实现旅游总收入3900万元,旅游产业带动当地经济增收2200万元。  以文艺点亮美好生活 让日子更有滋味  艺术是对美的表达,能点亮美好生活。在乡村,艺术的能量有多大?“我们村有明月窑、草木染工坊、明月轩篆刻艺术博物馆、火痕柴窑、呆住堂艺术酒店、有朵云艺术咖啡……不要以为到了农村,只有采摘、垂钓和烧烤。农村人也喝咖啡,欣赏篆刻、陶器等艺术品。”吴俊江自豪地谈起村里的文艺氛围。  记者进村时,陶艺馆正招待来体验的客人,每个人的面前都摆着一套陶艺转盘,满手泥水地努力给一坨土“凹造型”。甘溪镇政府文创产业发展中心工作人员杨李欣介绍:“蒲江的制陶业始于汉代,历史十分悠久。我们村的明月窑有300多年历史,颇有名气。村里还开设专门的制陶培训课程,受到众多村民的喜爱。”  陶艺馆隔壁的染工坊,一排排晒布的架子晾起浸透着染料的织物,满院飘着一股清香,村民和游客可以在这里体验草木染的意趣。  村里的网球场、足球场、羽毛球场和篮球场为村民提供了文体活动的“硬条件”。村民曹本银和江维喜欢打篮球,吴俊江对羽毛球情有独钟。  在橘园,正在进行套袋作业的村民还和记者聊起村里的文艺活动。前不久的2023明月村中秋诗歌音乐会令村民久久难忘。“晚会很精彩。都是我们身边的人在台上演出,感觉很亲切,主持词也写得好。”江维说。“这是我们村连续第八年举办中秋诗歌音乐会,由镇文创中心一手操办,节目由村民来出演。”杨李欣告诉记者,中秋诗歌音乐会吸引了几十位村民踊跃参加。村里的儿童合唱团——放牛班合唱团早早报了名,孩子们都希望能在中秋诗歌音乐会的舞台上一展歌喉。  “我们明月之花也想去展示一下排练的新舞,不过报名晚了,错过时机。”村中老年舞蹈队——明月之花舞蹈队队长张正芬想起未能报名参演中秋诗歌音乐会的事依然感到惋惜。张正芬介绍,明月之花舞蹈队目前有12名队员,最大的60岁,最小的45岁,都是明月村妇女。“我们队每年都有三四次上台表演的机会。今年的重阳节,我们舞蹈队还在甘溪镇的舞台上进行了表演。平时队员都在地里、园子里干活。她们是利用农闲时间来参加排练活动的,可积极了。”张正芬说起队员的表现,赞不绝口。  有了文艺加持,明月村的民宿、旅游,以及村民生活都发生了不小的变化,村民在明月村的小日子过得更有滋味。在新时代的发展中,明月村村民幸福感、获得感持续提升。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3-11-10
宽敞干净的村道,两旁绿树成荫;错落整洁的院落,房前屋后种满绿植鲜花;万亩金银花产业基地围绕村边、产业环线种植,散发悠悠芳香……近日,笔者走进巴中市南江县兴马镇余家坪村,一幅宜居宜业和美丽乡村新画卷映入眼帘。  “我们村成了明星村,经常有抽水蓄能项目嘉宾前来现场了解前期项目进展情况。”余家坪村村民邵庭燕说。会前,与会嘉宾先后到南江赤溪庙梁村、南江槐树村、正直长滩村、大河北极牧场以及金银花国家现代产业园区等地参观。  在当天召开的研讨会上,与会者围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展开研讨交流。中国农业绿色发展研究会理事长余欣荣表示,南江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共五美”模式经验很有价值,值得总结宣传。  近年来,南江兴马镇焦庭院美、村落美、田园美、乡风美、生活美等“五美”目标,创新同台共比、五治共举、村户共美、党群共建、产业共融等“五共”举措,统筹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十大行动”,努力建设具有乡土特征、山区特点、地方金银花特色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据民情调查,群众对农村人居环境满意度达99.65%。  兴马正纵深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开展万亩农田产能提升、十村美丽示范建设、80亿元蓄能抽水项目落地、优势特色产业培育、百千农户增收共富、十村治理效能提档等“兴马百千工程”,不断推动兴马“百千工程”经验在兴马大地开花结果。(供稿:南江县兴马镇 袁文荣)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3-11-09
“姚彬,皂角树那块院坝经你一打造,敞亮多了,大家都夸你改得好!”“姚彬,你的手好巧,废轮胎、废砖瓦经你一利用,全成了我们院落的风景。”……11月5日,隆昌市胡家镇乡土建筑人才陈姚彬到团结村刘家河示范院落察看院落打造情况。村民热情围拢过来,你一句我一句表达着对陈姚彬的认可和喜爱。双龙村张家湾示范院落在农村面貌改善工作的推进中,隆昌市胡家镇鼓励村里的能工巧匠组成施工队,就近承接相关业务。资金不足,如何把钱花在刀刃上?出生于1975年的陈姚彬,是土生土长的团结村人,从事建筑行业已有20余年,对于如何把钱花在刀刃上有着自己的妙招,那就是就地取材、变废为宝。陈姚彬将旧砖、旧瓦、旧物综合利用,最大限度保留利用当地资源,修旧如旧,变废为宝,完善功能。在陈姚彬负责的团结村刘家河院落、蒲芦村蒲芦山院落、联和村陈田铺院落,花小钱办大事的妙笔俯拾皆是:旧轮胎用油漆涂成不同的颜色,与陈旧的青砖墙莫名很“搭”;废弃的红砖铺成休闲步道,闲置的石缸蓄水养上睡莲,菜坛、石磨、瓷盆摇身一变成了花坛;拆房留下的黑瓦被设计成不同造型,成了嵌在围墙里的“别致风景”……“老百姓满意就是我最大的动力,一切的辛苦都值得。”陈姚彬坦言,作为一名农村人,能参与农村面貌改善是一件很荣耀的事情。自己在工作之余也在加强学习,不仅能拓宽眼界,打开思路,还能让工作开展得更加得心应手。在胡家镇,像陈姚彬这样的乡土建筑人才还有很多,郭斌、刘正礼、徐定乔……他们各自带领着一支支能工巧匠队伍散落在一个个璞玉般的村落,用心用情勾勒和美乡村的动人画卷。昔日泥巴路变成了平整干净的水泥路,直通院落;一块块分割、凹凸不平的泥泞院坝脱胎换骨,硬化相连成了孩子们奔跑玩耍的乐园;位于院落中央,“蚕房”外墙上,双龙村蚕桑发展史,蚕丝制作流程吸引眼球……“村子的自然环境和城市不一样,村庄更需要因势利导。”负责打造双龙村示范院落的郭斌介绍,院落内绝大多数农房建设标准比较高,主要解决的是环境杂乱脏这些问题,同时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双龙村有栽桑养蚕的传统,保留蚕房,在改造中注重保留传统乡味乡愁又巧妙植入城市现代生活条件,改造后村民们的满意度较高。据了解,在今年的农村面貌改善过程中,胡家镇超过200多名本地能工巧匠参与其中。胡家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颜復环介绍,鼓励本土人才参与农村面貌改善,可谓一举几得。一方面,本土人才了解农村实际,能够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精准施策开展农村面貌改造。另一方面,大量本土人才参与进来,群众投工投劳,可解决资金问题,也能进一步激发群众为自己创造美好生活的动力。(供稿:隆昌市委宣传部 林巧)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3-11-09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罗敏  重阳节后,11月1日,集烘干、仓储于一体的阆中市柏垭镇富乐庙村烘干房格外繁忙,足有两个篮球场大的室内装满新收的稻谷玉米,传递出丰收的喜悦。  “我们通过用活政府补贴、鼓励企业投资、村集体经济联合入股的新模式,建起了南充市最大的烘干房,也给种粮大户上了一道保险锁。”富乐庙村支书邓洪说,消除了后顾之忧,种粮大户们更是一门心思抓发展了。  当前,政府资金向乡村倾斜,如何确保资金用到“刀刃”上?丰收季,记者在柏垭镇看到,该镇以守牢粮油安全底线为己任,充分利用中央彩票公益金、东西部协作资金、乡村振兴衔接资金、涉农资金补短板等专项配套资金,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提档升级现代粮油园区,以“四两拨千斤”,乡村振兴建设出现了“政府资金撬动得力,民间资金源源注入”的良好局面,乡村发展活力迸发。柏垭现代粮油农业园区农机收获忙。梁景明 摄政府资金打捆用粮田成了“抢手货”  “今年富乐庙村建成生产便道 7.8 公里,5 个山坪塘,10个蓄水池,近20公里农田水渠……”邓洪喜上眉梢,随着基础设施改善提升,昔日无人问津的土地成了“抢手货”。  而放眼全镇,交通改善了、水利完善了、烘干解决了,乡村振兴劲头更足了。  虎溪村统筹利用中央彩票公益金和东西部协作资金项目,帮助中义公司拓展标准化厂房1000平方米,新增3条油橄榄生产线,打造电商销售平台,公司年产值突破3500万元。  2022年春天,柏垭社区党委书记刘中平牵头组建了明道源农业公司。不巧遇上大旱,秋收时又碰上几场连阴雨,足足亏损了30万元。“今年土地条件改善了,烘干房等配套设备也有了,秋粮基本上没有受到影响,算是实现了持平微利。”  “交通顺畅,沟渠纵横,山坪塘、蓄水池应有尽有,农机设备配套齐全……我们持续扩大流转规模和投资力度,就是看中了柏垭现代粮油农业园区的独特优势。”晚秋时节,柏垭片区首屈一指的粮油龙头大户——四川南充农鼎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李科一脸喜色:“和去年相比,我们光在运输和烘干方面就节省开支近50万元。”  “我们专注粮油产业不分心,在守牢粮食安全上持续发力。”柏垭镇党委书记牟天斌介绍,今年,该镇积极争取中央彩票公益金项目资金2430万元,专项支持粮油产业发展,紧紧围绕土地整理、产业便道、山坪塘、蓄水池、渠系配套等规划20个项目,同时地方配套建设衔接资金建设烘干房、粮油生产加工中心,进一步对园区基础设施进行提档升级,为新型经营主体进一步配套完善了产业服务体系。  在吸引外来企业,鼓励返乡创业的同时,柏垭镇鼓励本地种粮大户抱团取暖抵御风险。今年4月,园区内8家家庭农场联合成立了四川第一个家庭农场联合体——阆中禾兴专合社,种植面积逾3000亩。“运行半年来,家庭农场从购买农资肥料、协调耕播农具到烘烤卖粮销售,实现了社会化服务一条龙,大户收益明显提高。”禾兴专合社主任李文喜滋滋地说。  南登观村刚刚整理好300亩撂荒土地,已经流转500亩土地的种粮大户联合体成员刘青龙就盯上了这坨“肥肉”。“规模越大,效益越高嘛!”刘青龙对发展信心十足。建好烘烤中心,种粮后顾无忧。杨乐多 摄民间资金被激活乡村振兴劲头足  “随着土地条件改善、配套设施升级,全镇规模化种植已达2.8万余亩,占全镇土地面积的52%以上。”阆中市乡村振兴局局长席秋平如数家珍,园区内现有粮油类新型经营主体102家,其中省级专合社2家、南充市级专合社3家。  同时,各类现代农业要素也显著增强:到10月底,园区内已建成烘干中心 3处,有耕地机12台、收割机8台、插秧机10台、播种机9台套……  投入几千万元专项资金,就能干成这么多大事?“中央彩票公益金、东西部协作资金项目的实施,关键在于撬动了民间资本进入乡村振兴领域,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柏垭镇镇长康勇一语道出原由。在他看来,只有配套设施齐全,让种植粮油有收益保障,才能激发民间资金注入乡村振兴的动力。  如今,柏垭社区的刘中平、蒲良顺、佘万里被村民们亲热唤作“柏垭三乡贤”。三人合股投资180万元创建明道源农业公司后,今年又追加120万元现金投资。“今年社区利用彩票公益金等专项补贴大力改善配套设施,让股东们都看到了希望,觉得种植粮油大有可为。”押上了全部身家的刘中平表示,今后还要鼓励更多村民入股,实现盈利后每年拿出30%利润用于社区公益开支。  “上周又签下珍珠观村2000亩土地流转协议。”坐在刚建成的办公室里,南充农鼎农业公司总经理李小军底气十足。  记者了解到,在建成富乐综合烘干中心的近500万元投资中,农鼎公司一家就出资360万元,不但添置机械设备,还修建了占地8000平方米的粮油集中烘干仓储中心。用李小军的话说,“这些年背井离乡转战多地,好不容易找到软硬环境都适宜的地方,我们也该安下心来建个‘根据地’了。”  基础条件更好了,企业和大户围绕粮油发展的路径愈发清晰:引进精品水稻、发展粮食加工、添置现代农具………  “我们将充分利用好中央彩票公益金、东西部协作资金项目,延伸拉长产业链让种粮大户和企业从中受益,逐步实现柏垭粮油产业从一产到二三产业的成功转型。”牟天斌信心满满,力争在五年内把柏垭粮油示范片建设成为“天府粮仓”丘陵地区示范样板。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11-09
(胡月)进入11月的雅安市雨城区晏场镇新和村美成了一幅画。  清晨,淡淡的薄雾在山间飘荡,山间的树木变幻出各种色彩。新和村的村民醒来,开启了又一天的忙碌。安居乐业的新和村人说起村里的舒心事,便有说不完的话。一个村的集体经济如何富民  早在脱贫攻坚时期,新和村就开始大胆尝试探索新的集体经济增收办法,而大胆创新的底气,就来源于村民的信任。  新和村脱贫户罗玉郑说:“我打心里相信我们的干部能带我们致富。”  2017年5月,新和村以村集体的名义成立旭翔养殖专业合作社,在村“两委”的带领下,合作社通过集体和个人投资入股、合作经营分红的方式,采取股份制管理。17户脱贫户通过小额信贷入股33万元。第一次便筹集资金40万元,建成占地1.5亩的绿色环保商品兔养殖基地,引进种兔400余只,初步形成年出栏1.2万只肉兔的规模。  在当地党委、政府的争取下,40万元的产业培育资金加入“造血”队伍。新和村将40万元资金量化到全部脱贫户头上,就这样,村中所有脱贫户都成了合作社的股东。  新和村没有集体经济一直是村民的一块心病。经过村“两委”商议、村民代表大会决议,新和村将产业发展资金15万元入股合作社,并签订合作协议。在保证7%收益的基础上,每年合作社按照股金占比给村集体经济分红。  脱贫户有了相对稳定的收益,村集体经济也从零突破到万余元。乡村振兴中,新和村的集体经济发展也越来越好。一个人的“竹编路”如何走宽  新和村村民文品芬是新和村的名人。  一双巧手,在竹篾之间游走,一件件精美的竹编艺术品出炉。  2014 年,政府组织竹编培训,本就喜爱竹编的她便毫不犹豫报了名。在接下来一年的时间里,她早出晚归潜心学习竹编技艺。“虽然辛苦,但是值得!”文品芬说,学习期间,她掌握了立体竹编的技艺,学习了平面竹编和瓷胎竹编,与此同时,更坚定了她走上“竹编路”的信心。  文品芬的竹编之路“硕果累累”:2014年9月获得工艺编结初级证书,2016年11月获得工艺编结中级证书,2017年8月获得工艺编结高级证书,2019年6月获得竹编师资证书。多年来,文品芬每年还培训学员300余人。她说,当看到学员们经过她的指导慢慢掌握了竹编技能后,心里有满满的成就感。  2021年1月,篮顺虹竹编专业合作社正式成立了,采取的是由合作社统一发送材料,学员在家编织,合作社回收再加工销售的方式。这样既保证了产品的质量和数量,又解决了学员销售困难的问题,同时让大家在家里也能挣到钱。截至目前,合作社已经销售竹编产品3万余个,帮助群众实现收入30余万元。  文品芬相信,只要努力,一定能编织出美好生活,一定能让家乡的竹编文化走出去。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11-08
马平伟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李正勇 文/图  一条条古朴的木栈道蜿蜒在稻田间,一座座老旧的院落变身为精品民宿,一片片竹林盘演变为露营地!11月2日,都江堰市聚源镇三坝社区,轰鸣的挖掘机在竹林内来回穿梭,平整土地。  “这里建一个萤火虫露营地,将彻底改变原来风貌及功能。”社区干部郭长江指着眼前这片老旧院落介绍,近年来,都江堰市紧扣和美乡村建设,全力开展村庄清洁行动,不仅让乡村环境变美,带动农商旅产业发展,还帮助群众就业增收,以村庄清洁行动推进乡村振兴。昔日农家小院变成文创街区。夯实基础环境纳入乡村振兴考核  走进稻香公园,随处可见刚刚收割完水稻的稻茬和以稻香为主题的农耕创意项目。郭长江说,这里是都江堰精华灌溉区的核心区,规划建设了1115灌区稻香公园,春风拾里农旅项目坐落其间。  都江堰市农业农村局乡村振兴科科长罗光元介绍,为推进乡村环境治理,都江堰市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为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出台乡村建设导则、设计图集和评价办法,巩固拓展公共区域卫生保洁机制,促进全市村容村貌干净、清爽、整洁。建立属地工作推动、责任落实机制。坚持“因地制宜、集中连片、整村推进”原则,扎实推进农村厕所革命。编制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专项规划,落实专项资金1453.12万元,20户以上村民集中居住区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实现全覆盖。推广使用农房风貌标准图集,农村风貌改造提升212户。落实专项资金960万元,实施人居环境整治提升项目13个。增强动能着力打造“三美“示范村  在天马镇金胜社区,95%的居民集中安置,这里整洁有序的社区墙壁上,绘满了农耕主题的绘画。社区副书记刘刚说,为了搞好社区环境,他们通过网格管理、楼栋长制和党员志愿者等,对小区进行清理清查,改善清洁卫生状况,提升乡村旅游环境。  罗光元表示,近年来,都江堰市紧扣“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重点推动水美乡村、美丽宜居村庄、美丽示范庭院建设,以全域旅游视野促进村庄清洁行动走深走实。开展年度性评选“最美村民”“最美家庭”“最美乡村”,打造成都市级“三美”示范村10个,累计创建“美丽四川·宜居乡村”达标村100个、“美丽蓉城·宜居乡村”示范村20个和国家卫生乡镇3个、省级卫生镇4个、省级卫生村65个。积极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不断激发农村群众参与环境清洁行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制订《“最美院落”评比标准》《“八好”星级户评比标准》等评优标准,开展月评、季评、年评活动,分步有序推进“积分制+清单制+数字化”试点,通过“积分评比+股份分红”方式,激发环境治理内生动力。拓展成果奋力推进美丽乡村振兴  环境变美,也吸引了返乡创业青年。刘刚说,这些返乡创业者回到家乡,通过开展精品民宿、发展乡村旅游等,不仅丰富了乡村业态,壮大了当地集体经济组织,还给村民带来了就业和增收。  这些变化的背后,与拓展乡村清洁行动成果密不可分。罗光元介绍,都江堰市健全了“户集、村收、市运市处理”三级垃圾收运体系,全市无害化处置率100%。完善“分类投放、分类收运、分类处置”工作体系,分类覆盖率达95%以上。今年以来,共清理生活垃圾7.45万吨、厕污便池19.86万次、水源水体597处、畜禽粪污36.25万吨、农业生产废弃物584.8吨。推行党建引领“微网实格”治理机制,有效解决乡村环境问题34个,促进村庄清洁“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建成268公里乡村绿道、12个3A林盘景区,创新植入“农业+”“林盘+”“文化+”等现代功能业态,精致植入“稻田咖啡”“星空露营”等灌区消费“微场景”,导入千万级景区客流到乡村,初步呈现猪圈咖啡等30个功能叠加的高品质生活场景和新经济消费场景,推动乡村“小区变景区、资源变资产、农房变民宿”。今年1—8月,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综合收入达53.95亿元。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11-08
(宋林 周辉  鄢伟 记者 汤斌 文/图)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眼下正是金秋砂糖橘成熟上市的日子,简阳市云龙镇3000亩金秋砂糖橘早已被不少果商“相中”了。金秋砂糖橘“丰景” 在云龙镇龙潭村简阳市坤友种植专业合作社的金秋砂糖橘采摘点,一串串橘黄的果子将树枝压弯了腰,烟雨朦胧中望去,犹如一棵棵挂满礼物的圣诞树,静待果商来将香甜的果实派发到千家万户。据简阳市云龙镇龙潭村党总支副书记王承介绍,龙潭村现有金秋砂糖橘1500亩左右,今年总产量约300万斤,总产值达1000万元左右。殊不知这个乡村美、产业兴、村民富的村庄在2016年以前还是一个贫困村。2016年龙潭村脱贫摘帽后,如何防止返贫?如何让村民持续增收?发展什么产业?这一系列问题都是村“两委”必须要思考和解决的难题。就在村“两委”一筹莫展之时,村里迎来了产业发展的转折点。脱贫攻坚期间,龙潭村在对口帮扶单位成都市新津区的帮助下,成功引进了成都高橙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公司+集体经济+农民合作社”的模式,在村里流转了500亩土地,示范种植中柑所最新品种金秋砂糖桔。袁波就是当时派驻到村的技术管理员。袁波勇挑重任,俯身扎根在了龙潭村的土地上,开始带领村民们建金秋砂糖橘种植园区。因果树种植全部采用香橙桩头嫁接技术,因此对嫁接后的果树管理要求极高,袁波就从最初的栽树嫁接到后续的修枝施肥,全程提供“保姆式”管培。金秋砂糖橘“丰景”  村里有了新产业,有了专业技术人员,村民们看到了增收致富的希望,纷纷到袁波那里学习金秋砂糖橘种植技术,主动加入到金秋砂糖橘产业发展中。经过几年的发展,金秋砂糖橘已经成了龙潭村的明星产业,种植面积也由最初的500亩,发展到了1450亩,实现了由“输血”到“造血”的关键转变。袁波也由技术人员,变成了村里的业主,管理着近400亩金秋砂糖橘集体经济。他是龙潭村完成蝶变的见证者、参与者、建设者、受益者。“通过这么多年的发展,龙潭村已经有名气了,要买金秋砂糖橘就知道来龙潭,现在基本上我们每天要接待几十批次的果商,我们会择优进行长期合作,并把周边农户的果子一起统一销售出去。”袁波告诉记者。如今,简阳市云龙镇一“橘”成名,在龙潭村核心示范区的辐射带动下,全镇金秋砂糖橘产业已达3000亩,扩面发展金秋砂糖桔种植大户8户,农民专业合作社4个,家庭农场2家,脱贫村及经济薄弱村集体经济6个,脱贫户67户,有效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助力乡村振兴。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3-11-07
四川农村日报讯 张传兴 周德茂 特约通讯员 王晓林  11月3日上午,笔者来到大竹县安吉乡。行走在这片“丰”景无限的热土上,扑入视野的是青山含翠,房屋靓丽,道路整洁,瓜果飘香;现代农业产业蓬勃发展,加工企业产销两旺;专合社、家庭农场、品牌农产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描绘出一幅幅产业兴旺、百姓富庶的和美画卷。  近年来,安吉乡党委、政府加快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向下游延伸产业链,推动形成三产融合发展格局。目前,全乡累计发展中药材1万余亩、花椒1800余亩、爱媛和春见220亩、青脆李500余亩、蔬菜350亩,存栏生猪、蛋鸡、肉牛2.8万余头(只),培育加工企业6户。村民在基地里种植百部药材粮经统筹发展农业走向产业化  站在安吉乡的繁荣村、红岩村的山地高处,目之所及都是连片种植的各类中药材,荒山荒坡正逐步蜕变为“金山银山”。  “2018年,我带着从云南积累的中药材种植经验,回乡盘下了这片撂荒地。采用林下种植、上坡入林、粮经套种等方式集中连片种植中药材,以‘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年吸纳周边群众务工1万余人次。迄今,已种植百部6000余亩、黄精1500余亩、重楼1000余亩、石菖蒲1200余亩,预计产值达2亿元。”正在指导村民栽种百部的基地负责人李泽轩,对未来的发展信心满满。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是群众增收致富的保障。”安吉乡党委书记李勇介绍,当地始终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乡村振兴的突破口,前瞻谋划产业发展布局,招引乡贤能人投资兴业,推广“粮经套种”提高土地利用率,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提升产业效益,结合“撂荒地整治、土地流转、农户自种保护价收购”,辐射带动农户人均月增收在1500元至3000元之间。  红岩村3组村民汪中珍,是一名长年在基地务工人员,今年68岁了。“我和老伴闲不下来,他在家务农,种了近8亩田,农忙时我帮他搭把手,其余时间我在这里务工,月均收入1200元,今年稻谷还卖了8000多元。”交谈中,她一脸写满了幸福。村民在家庭农场采摘爱媛集聚洼地效应民富企赢增活力  该乡回引的两家龙头加工企业,呈现出一派忙碌的喜人景象:发兴玩具厂,2000 余平方米的厂房里,工人们正有条不紊地流水作业,加工出不同的毛绒玩具;在清大姐食品科技公司,一股酱香味扑面而来,全封闭的生产线、罐装车间正在加工,车间外工人正在清洗辣椒。  据安吉乡乡长罗程介绍,他们按照“产业发展,基础先行”思路,着力完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强化配套设施建设,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想方设法解决企业入驻用地难等问题,规划了40亩集体建设用地建立经济产业园;通过努力引进加工企业两家,其中,毛绒玩具加工厂毗邻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常年吸纳20余名脱贫群众就近就业。该企业2020年被评为省级扶贫车间,成为四川省第二批扶贫龙头企业之一。  徐善月是易地搬迁户中的一员,今年是她在企业上班的第四个年头,公公和婆婆长期生病卧床,丈夫也是典型的“药罐子”。“我在这里上班,离家很近,每月能挣1300多元,挣钱顾家都不耽误!”她一边忙碌着手中的活一边说道。目前,全乡通过“合作社+企业+农户(脱贫户)”发展模式,把村民紧紧“链”在特色加工业上,带动全乡500余人就地务工,年人均收入近2万元。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11-07
 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近期,叙州区龙池乡溪鸣村党支部立足本地优质茶叶资源,瞄准茶产业发展,采用“村集体经济+农户+专合社+公司”共建运营模式,结合乡村振兴各项政策支持,建设溪鸣村集体茶厂,延伸茶叶产业链条,推动种植加工融合发展。溪鸣村有着种植老川茶的传统,近年又培植福云7号茶叶新品种。走进茶叶苗圃基地,新培育的茶叶苗正在茁壮成长。厂区内,工人通过选叶、萎凋、揉捻、发酵、干燥制作玫瑰红茶。红茶可利用夏秋茶鲜叶加工,与春茶错季采摘,错时加工,增加茶农的收入。茶叶厂春季生产绿茶,夏秋季生产红茶,今年干茶叶产量预计达20吨,产值200多万元。在车间教学指导现场,中科院教授和茶叶站技师们通过理论讲解和现场演示相结合的方式,为从业人员讲解红茶制作的技术规范,进一步提高红茶加工技术水平。下一步溪鸣村将流转周边土地打玫瑰花种植基地,为红茶生产提供配套原料,同时兼顾旅游观光实现茶叶产业种植加工旅游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供稿:龙池乡)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3-11-06
近日,农业农村部官网发布了第三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镇名单公示公告,自贡市大安区三多寨镇八甲村入选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近年来,三多寨镇八甲村始终把党管农村作为贯穿乡村治理全过程的重大原则,大力实施乡村治理提升行动,坚持党建领村、发展强村、民主建村、道德润村、生态美村,不断提升乡村治理能力,激发乡村社会活力,促进农村业兴、家富、人和、村美。以“党建领村”聚焦乡村治理合力。八甲村党支部始终围绕“党建引领,推动八甲振兴”的总体思想,创建“党建+产业”“党建+服务”“党建+治理”模式;配优配齐配强领导班子,支部现有党员68名,村两委常职干部6名,平均年龄36岁,均达到高中及以上文化学历、均为返乡创业优秀农民工,配有驻村选调1名,人力资源能力强;科学建立村委办公制度,落实责任分工,严格落实“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活动、党员民主评议等党内基本制度,持续深化党建工作规范提升;形成“党员攻坚队、技术专家队、志愿服务队”三支队伍,做好民情沟通、种植培训、政策宣传等工作,发挥组织引领作用。以“发展强村”增强乡村治理动力。八甲村始终坚持“产业兴旺”方针,依托“村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创新模式,引入四川省畜科院八甲村专家工作站、四川省农科院八甲村农业科技研究院、五丰生态科技有限公司等,已形成3个专业合作社及经济联合社;已实现水产养殖400亩、大豆种植1000余亩、特色柑橘种植800余亩、高粱1000余亩,年产高粱120吨、大豆100吨、肉鸡年出栏16万羽,柑橘1000吨,全村年产值共约2000余万元,其中高粱产业获得“先进单位(千亩重点村)”称号;已建成千亩柑橘精品示范区、“渔乡橘里”景区、“百亩荷花园”、“八甲祠堂遗址”等旅游景点。2023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约1.28万元,村集体收入80.8万元,达到切实增收。以“民主建村”激发乡村治理活力。八甲村根据“细化、量化、科学化”原则,建立健全“办公决策、民主管理、监督考核”三大科学机制;根据 “村民要事村民定”工作理念,推行“一四六九”村务公开模式,广泛通过公示栏、“唱票公开”、“村村响”、村民代表大会等方式,促进基层自治。2023年新修订完善村规民约,让群众在社会治理中“唱主角”,增强村民主人翁意识,召开村民大会3次,唱票公开18次,对党务、村务、财务等重大事项进行充分探讨与公开监督。以“道德润村”提升乡村治理内力。八甲村具有特色的村文化遗址八甲祠堂,其因“八孙杨榜、甲第蝉联”寓意得名,饱含忠孝仁义的儒家理念。在此文化背景基础下,八甲村持续挖掘八甲祠堂“清廉”和“孝道”优秀品质,通过重塑“八甲祠堂”遗址弘扬营造良好家风文化,结合培育“百亩荷园”“出淤泥而不染”的廉洁意义,积极推动建设“孝廉村居”;丰富开展趣味性活动,如村民读书月、公益观影会、文艺汇演、法治文化活动等,张贴村民“红黑榜”、建立道德积分超市,以“积分换物”深化道德激励,让崇德向善成为村民自觉。以“生态美村”发挥乡村治理魅力。八甲村村容村貌整洁,村内路灯、垃圾排污、道路等基础设施完善,成立环境整治工作队伍,新增保洁员10个,河道管理员12个、定期开展村庄清洁保洁行动,改造460个厕所,增放80个垃圾解决村组排污问题,人居环境满意度达95%;用心用情做好“公共服务五大工程”,天然气、互联网等基础民生工程覆盖率达到100%。(供稿:大安区委宣传部)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3-11-06
在眉山市仁寿县城正北10公里处,有一个面积为3.8平方公里的小村庄,那里绿水依依青山环绕,那里产业兴旺群众富裕,那里乡风文明笑语不断,那,就是大化镇水利社区。深秋时节,步入社区,放眼望去,一栋栋白墙青瓦的川西民居独栋建筑渐次分布在小山下的平坝上,家家户户门口的小花园里依然花树繁茂,一户一景,别有风情。2012年,水利社区依托双挂钩项目,建成川西民族风格新农村综合体,全社区261户居民组团式集中居住。近年来,社区党支部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稳步推进产业发展高效化、农民增收长效化、设施配套完善化、管理服务优质化进程,先后被评为国家级森林乡村、省级“四好村”、省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示范村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10月30日,在清晨的薄雾中,水利社区2组居民韩桃英早早就来到了社区大门口的公交站台安静地等待16路公交车。“我自己不会开车,以前去县城,要先搭熟人的顺风车去镇上的车站,再坐客车前往。”韩桃英说,自从通了乡镇公交车,出行就变得十分便捷,从家里步行到社区大门只需要几分钟的时间,公交车班次多,等待时间也并不长,自己便能经常去城里看望孙子了。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不仅体现在出行上,在水利社区,方方面面的基础设施早已与“城里”一模一样。 航拍水利社区风貌统一的房屋近年来,社区打造便捷的交通路网,顺利实现10分钟到乡镇、15分钟到县城、30分钟到成都。同时,社区水、电、气、网络、物流“五网”全通,同网、同质、同价,居民用上了放心的自来水,也用上了安全的天然气等。“和别的农村社区相比,我们的网购力量应该要强一点。”水利社区党支部书记刘建成开玩笑地说,由于快递可以直接送到社区的便利店,很多在外工作的年轻人常常通过网购的方式,帮助留守在家的老人购买生活用品,老人只需要在接到快递送达的电话后前去领取即可。为了方便居民领取快递,便利店还专门腾出位置,设立了两个货架用来存放快递,既提升了社区服务水平,又可以依托物流服务下乡进村,促进本地农副产品销售,实现乡村振兴的美好愿景。社区服务全面覆盖“快乐池塘栽种了,梦想就变成海洋,鼓的眼睛大嘴巴,同样唱得响亮……”在水利社区的幼儿园里,常常飘出欢快的歌声。这家由社区回引优秀人才创办的私立普惠性幼儿园里,目前有140余名适龄儿童,不仅包括了本社区的儿童,也有一些附近村(社区)的儿童慕名前来。每天,校车会从不同的地方接到学生,再统一送来幼儿园。社区幼儿园里欢笑多“我们社区小孩多,老人也多,如何更好地关心关爱‘一老一小’,就成为了社区服务首要考虑的问题。”刘建成说,社区不仅为儿童建立起了幼儿园,也为老人建立起了配套齐全的卫生室,真正实现公共服务到家门口。腿脚不方便的老人,还可以通过包保党员,联系社区医生上门服务,每月的药品也可由包保党员直接送到家中。除此之外,水利社区还针对农村留守老人多、办事不方便等问题,组建了以党员干部为主的“红色代办”团队,专门负责开展上门代办、精准代办及全程代办服务,代办事项涵盖社保、医保、民政、人社等106项便民服务,基本涵盖群众所需的各类事项,让群众足不出户就能办好想办的事。 文明种子生根发芽婚丧嫁娶,乔迁新居,遇到这些重要的人生节点,乡村里都少不了一些必要的仪式,然而不少仪式形式繁琐、铺张浪费,已经成为文明建设久治难愈的顽疾,如何治理成为目前的一个难题。近年来,水利社区大力推行“红白理事会”制度,专门制定了村规民约章程,在充分考虑村情民意的基础上,对红白喜事的办理标准、随礼金额等作了限制性约定,大大遏制了人情攀比歪风,减轻了全村居民的人情负担,“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的文明乡风正在逐步形成。“我希望更多的老百姓参与‘红白理事会’当中来,这样既减轻群众的经济压力,也促进邻里之间的感情,助推乡风文明建设更上一层楼。”刘建成憧憬着,文明的种子能在社区生根发芽,文明的新风能吹遍社区每个角落。浓厚的阅读氛围在文明的沃土里躬耕不辍,水利社区多措并举,不断焕发乡村生活新气象。健全《村规民约》,推行“积分制”,成立百姓议事会,调解矛盾纠纷;设立道德红黑榜、家风堂,开展“向阳花开•仁爱传家”系列活动,评选孝老模范、最美庭院等;开设流动法庭,打造“法治文化园”,创建“无讼社区”。值得一提的是,水利社区的农家书屋,也成为了承载文明的一个小小阵地。天气晴朗的午后,阳光透过玻璃,照耀着书架上分门别类摆放着的医卫生活、农业科技等书籍,居民们安静而有序地阅读,在书中享受“精神慰藉”。紧跟群众需求,水利社区还常常依托农家书屋,开展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实现“屋”尽其用,不但提高了劳动者文化水平,更满足了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产业振兴百花齐放一套、二按、三扭紧,连日来,抢抓晴好天气,在水利社区的千亩柑橘基地里,务工的群众正忙着为柑橘套袋,帮助果实防寒抗冻、防病防虫、起到增色保鲜的作用。不远处,年产值达3000万元的标准化生猪养殖园区掩映在绿树之间,为当地居民带来持续收入。回想多年前,虽然住上了新房,但小块分散、单打独斗的传统农业已经无法在新的社区延续下去。“庄稼怎么种?”“收入从哪里来?”“如何实现持续增收”……从散居到聚居,居民的住房条件改善了,在发展上却遇到了一连串难题。 航拍水利社区千亩柑橘基地在借鉴外地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水利社区决定在“土地”上做文章,通过规模化流转土地,引进业主发展产业,扩大群众生产半径。2012年,水利社区引进养猪能手,按照“大户带动+合作社管理+居民入股”的模式,打造生猪养殖园区,年终按股分红,不仅促进了生猪产业健康发展,也切实增加了社区居民的经济收入。经过多年发展,目前,水利社区已打造起生猪养殖基地、花卉苗木基地、柑橘种植基地和中华鳖养殖基地,构成四大支柱产业,带动群众通过流转土地收租金、基地务工挣薪金、集体分红得现金等方式增收致富。产业振兴,百花齐放,水利社区不仅致力于增加个人收入,也着眼于增加集体收入,通过“资产盘活法”“退散进集法”“服务生财法”和“拨改投资法”这“强村四法”,2023年已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42万元。(仁宣 四川经济网记者 常艰)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3-11-06
(记者 宁蕖)“往年10月中旬左右,我就歇业回老家了。”进入深秋,海拔3900米的稻城县亚丁村,100多名工人正在忙碌施工,在亚丁村经营了8年民宿的尹庆华,第一次“留守”在深秋的亚丁。  为深秋的亚丁带来人气的,是今年4月开工的保护恢复项目。作为亚丁景区对外文化展示窗口,亚丁村保护恢复项目历经7个多月打造,不仅在外观上恢复了传统村落的质朴,更在供氧、供暖等基础设施建设上有了突破性提升。亚丁村驻村第一书记周童春说:“目前,集中供氧站和全村供氧管道已建设完成,公共服务中心实现弥散供氧,民宿也可选择使用,分布式供暖工程也已建设完成。”形似海螺的香巴拉博物馆。朱文博 摄  供氧和供暖,一直以来都是阻碍亚丁景区秋冬季旅游市场发展的瓶颈,“解决了这两个问题,将让景区旅游服务品质得到突破性提升。”稻城亚丁景区相关负责人说。对此,尹庆华也有了新期待,“以前,我们每年营业时间只有七八个月,一到冬季就只能歇业。供氧和供暖解决了,就可以发展冬季旅游,我们的收益也可能会增加不少。”为了迎接这样的新变化,尹庆华扩建了民宿,“进入冬季施工就不方便了,这段时间我们正在抓紧收尾。”  和尹庆华有着同样期待的,还有亚丁村村民电珠。以往这个季节,正是电珠家的收入“青黄不接”的时候。“5月到7月可以挖虫草,8月到10月采松茸,其他时候,我们就在景区上班。”电珠说,冬季景区没有游客,自己也没了收入。“如果冬天也有游客来,我们全年就都有事做了。”  便捷的交通也让亚丁冬季旅游热成为可能。在10月29日起执行的稻城亚丁机场冬季航班计划中,每天都有航班从成都出发,航程仅1个小时。每周二、四、六还有3个航班从成都或珠海、重庆飞往亚丁。“走,去亚丁过周末,看冬天的童话世界!”这也许会成为说走就走的旅行新选择。  发展冬季旅游,让“淡季不淡”,亚丁村的变化正催生出更多新气象——10月底,亚丁景区举办了首届“雪山文化周”系列活动,活动包含了雪山音乐节、民族风情秀等特色内容。稻城县文广旅局局长晓娜姆说:“以前,大家对亚丁冬季的认识就是大雪封山、气候寒冷,都不敢来。我们在提升供暖供氧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也通过系列活动的举办,让更多人知道,亚丁的冬季也很美。”  值得一提的是,活动中,稻城亚丁景区还与海螺沟景区、海子山自然保护区、四姑娘山风景名胜区、丽江玉龙雪山、梅里雪山共同发起“雪山联盟”,协力打造雪山景区文化旅游品牌。  作为流量入口,亚丁景区将为稻城县带来更多游客,如何丰富业态,为游客带来更多选择?  基于这样的思考,稻城县利用县域内独一无二的“天文科研”“雪山生态”“史前文化”三大资源,规划建设了高海拔天文科学园、青藏高原皮洛遗址旅游综合体等文旅融合新业态。11月3日,作为高海拔天文科学园组成部分的“天人合一馆”和青藏高原皮洛遗址旅游服务基础设施项目已经开工建设。  项目以“科研+文旅”形式,规划了科普馆和研学基地。晓娜姆说:“接下来,我们还将积极推进文旅业态创新,将旅游与生活、文化与体验相结合,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厕、导、智、商、养、学、福、情、奇、文、体、农’十八大要素进行业态化创新。”  深秋的高原,山峰渐次被积雪覆盖,但在一个个项目施工现场,仍是火热的场景,稻城县正一步步向着“天文+人文+生态”全时空旅游目的地迈进。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3-11-06
近期,在现场观众们的欢呼声中,乐山市市中区苏稽镇首届“牛BA”趣味运动会在苏稽古镇欢乐开幕,拔河比赛、箩筐挑大米、背篓接沙包、贰柒拾挑战赛等趣味竞技活动吸引了大量外地游客和本地市民前来体验。近年来,苏稽镇党委依托苏稽古镇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底蕴,围绕“产业强区、文旅兴区”发展战略,聚焦队伍建设、重点项目、特色产业,将党建活力转化为发展的动力,积极探索文旅融合新路径,持之以恒推动文旅产业发展,以农文旅融合发展走出乡村振兴新路径。聚焦队伍建设 蓄力文旅融合“新动能”苏稽镇党委坚持党建引领,聚焦队伍建设,通过进一步优化村(社区)干部结构,选派优秀年轻干部担任联村(社区)干部、乡村振兴“第一书记”,加大从退伍军人、务工返乡青年、致富能手等人员中选配村(社区)干部力度,选优配强村(社区)干部队伍,不断培育壮大文旅人才“领头雁”。镇党委坚持以高质量培训推动高质量发展,积极整合教育培训资源,与乐山职业技术学院签订校地合作协议,常态化开展技能培训、校外实践、产业合作。坚持因需施训、精准培训,设置一批基层党建、文化旅游、乡村振兴等方面精品培训课程,不断拓宽文旅人才发展思路,提升村(社区)党员干部干事创业能力。今年以来,集中组织开展村(社区)干部培训400余人次,分批组织机关中层干部、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党员外出参观学习乡村振兴先进经验110余人次。组织村(社区)书记外出参观学习聚焦重点项目 跑出文旅融合“加速度”苏稽镇党委坚持“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工作思路,将组织力量有效贯穿项目谋划、立项、建设全过程,以党建助推项目建设高质量发展。镇党委充分发挥“统揽全局、协调各方”优势,围绕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社会民生等重点领域谋划项目,争取政策、项目、资金支持,党政主要领导紧盯一线、带头攻坚。同时,选派党性强、工作经验足的党员干部组建项目建设服务先锋队,成立攻坚专班,实行定人定责负责制,全方位保障重点文化旅游项目建设,跷脚牛肉非遗馆、安福堰鱼鳞坝、峨眉河风景道二期等22个重点文旅项目顺利建成。积极打造新联村桑竹小院、玖樾海棠民宿酒店等集体经济项目,采取“土地流转+劳务用工+利润返还”等模式,带动群众就近就业、增收致富。近年来,苏稽古镇先后荣获四川最受网民喜爱网红打卡地、四川省第二届乡村文化振兴魅力乡镇等荣誉称号,持续擦亮苏稽古镇文旅“金名片”。苏稽镇新联村集体经济项目桑竹小院聚焦特色产业 激发文旅融合“新活力”苏稽镇党委紧扣文旅产业和美食产业两大核心,立足三产、转型二产、连接一产。成立苏稽古镇商业协会和古镇文旅街区党支部,依托“党建+协会”模式,为商户搭建沟通交流、优化服务、聚合力量的平台,把党的组织优势融入到旅游产业抱团发展中,有效实现党建引领文旅高质量发展。结合党员“双报到”、党建引领“我为群众办实事”专项行动,常态化设立心连心旅游服务岗、党员志愿服务岗,持续提供“宠游客”综合文旅服务,游客旅游体验感得到显著提升。近年来,苏稽镇聚焦跷脚牛肉、苏稽香油米花糖制作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极探寻“舌尖经济”新动能,培育餐饮消费新热点,不断壮大特色美食产业。通过举办百姓“村晚”、跷脚牛肉坝坝宴、美食文化节、趣味运动会等60余次特色乡村文化艺术活动,让特色活动成为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的新引擎。目前,苏稽镇年接待游客约152.45万人,带动收入约13270.69万元。(供稿:乐山市市中区区委组织部 市中区苏稽镇)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3-11-03
(记者 李霞)“预备,开跑!”在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前,一场以“爱成都·迎大运·树文明——绿色捡跑,人人参与”为主题的文明实践活动在成都市文明村镇龙泉驿区洪安镇大同村开展。随着一声令下,由50人组成的“环保小分队”立即出发,一边跑,一边“眼观六路”,将沿途的垃圾通通“收入囊中”。这场公益与环保相结合的捡跑活动,旨在倡导绿色低碳的健康生活方式,提升群众文明素养,传递绿色、智慧、活力、共享的大运会办赛理念,营造全民支持大运、参与大运、共享大运的热烈氛围。大同村还加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阵地建设,做优农家书屋、文化广场、党群服务中心、公益电影、全民健身等文化体育惠民工程,让广大群众享受优质便捷的精神文化活动资源;弘扬和发展天府文化,深度融入乡镇村落;深入挖掘乡土文化,打造“一村一品”特色文化;提升打造“助力成长·假期课堂”关爱儿童教育文化品牌,培育本地文化能人和文化骨干,示范带动太极、广场舞等群众性文艺队伍,让群众共享优质文化,增强文明素养。
成都日报 | 分享: 2023-11-03
 (黄思梅 记者 常艰)日前,四川省司法厅、四川省民政厅公示了第二批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拟命名名单,眉山市洪雅县中山镇前锋村列入公示名单。10月26日,记者来到位于洪雅县城西北的中山镇前锋村,茶园、农家、道路、树木、远山相映成景,构成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的美丽画卷。这是乡村振兴的真实写照,也是前锋村民主法治建设工作获得成效的见证。何以能发展成为村强民富、景美人和的前锋村?前锋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付志洪说,“乡村振兴离不开法治同行,持续推进民主法治建设对前锋村的发展就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党建引领  筑牢阵地强根基前锋村幅员面积14.98平方公里,辖9个村民小组,1642户5787人,是中山镇人口最多的村。村内流动人口多、弱势群体多、灵活就业人员多,因此面临的矛盾纠纷相对复杂。“推动民主法治工作,我们首先要抓住党建引领这个根本。”付志洪告诉记者。近年来,在中山镇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前锋村坚持以建设“党建引领,善治前锋”为目标,以“抓创建、促发展”为原则,充分发挥村“两委”党建核心作用,深入推进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法治化建设。  茶农正在修剪茶枝“我们依托村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将法治文化融入其中,打造了法治文化广场。另外,还设立了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村‘法律之家’、人民调解室。”一到村委会,付志洪就介绍起了法治文化阵地建设,“旁边就是我们新建的乡村振兴中心,那里还会打造法治文化长廊,即将完工,到时候村内民主法治的氛围就会更浓厚了。”有了阵地抓队伍。前锋村抓住党员干部这个“关键头羊”,积极发展党员。现在,全村党员人数发展到169名。通过法律知识讲座、实践操作等方式,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法治教育培训,增强党员干部的法治思维和法治能力。此外,前锋村还把村副主任、村民小组组长、网格员纳入“法律明白人”培养。目前,全村有骨干“法律明白人”5名,为法治宣传、矛盾化解、乡村治理注入了活力。在党建引领下,形成了“法律顾问+村干部+法律明白人+人民调解员+综治网格员”的基层依法治理骨干体系。通过大家主动作为,基本做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民主法治  构建“兴村”新格局2020年5月,村级建制调整后,原前锋村和原金花村合并为现在的前锋村,村域面积变大了,村民更多了,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更多了。于是,前锋村不断规范民主管理制度,村级重大事项决策实行“四议两公开”,定期召开村民会议及村民代表大会,推进村级事务管理民主化、法治化、规范化。如今,“有事一起来商量”已成为前锋村人的共识。“自觉学法、用法、守法,做遵纪守法公民;和睦相处,家风文明,崇尚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这是前锋村村规民约的内容。作为村民共同制定遵守的行为规范,村规民约是村民自治的制度化体现,是基层民主的产物。前锋村主导产业为茶叶种植、加工、销售,每年春茶季都呈现“户户在采茶、家家会制茶”的热闹场面。“以前,村民都是各自为营,村‘两委’经过了解群众、多次商议、村民代表大会表决后,在‘村规民约’中明确规定倡导生态有机种植方式、禁用高毒高残农药。”就在这样具有共识性和可接受性的约定下,“无污染”“无公害”的高品质茶叶成了前锋村的特色品牌。 工作人员正在手机上查看监控画面当然,家长里短的事情也少不了,面对多样的诉求,要平心静气、耐心倾听;面对复杂的矛盾纠纷,要细辨曲直、公正公平。好在有“法律明白人”的示范引领。“前几年,就我一个人处理的矛盾纠纷就有上百件,主要是赡养问题、婚恋问题、邻里纠纷等方面的。这几年,通过微信群、坝坝会等多种方式,加强法治宣传,矛盾纠纷就少了,今年参与处理的仅有30来件。”前锋村村委会副主任、“法律明白人”刘玉洪一边说,一边翻开记录本递过来,以证实他说的话。前锋村坚持开展道德榜样评选活动,每年对“好儿女”“好婆媳”“好夫妻”“好邻居”“孝老爱亲家庭”“文明家庭”进行表彰,以示范带动全村树立新风正气。另一方面,通过不断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推进“雪亮工程”建设,在人员流动大、邻村交界处等公共区域安装摄像头12个,实现24小时实时在线监控。“如今的前锋村,治安环境更良好、村容村貌更整洁、乡风更文明,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得到全面提升。”付志洪说。和谐善治  产业发展助增收在前锋村,可以说村民一年四季都做着与茶相关的事。时下,正是茶树修剪的关键时间。“每年这个时候都要将茶树修剪一番,紧接着就给茶树施肥,以保证来年茶树更茂盛。那些修剪下的老茶枝,也可以卖到加工厂,提取成茶粉。”当天,虽然下着小雨,村民依然在茶园忙碌。一眼望去,是人景相宜的和美画面,让人心驰神往。前锋村开展“情系农民工 普法进农村”法律宣传活动毫无疑问,善治前锋推动着各项工作落地落实,成效显著。村内现有茶园面积15000亩,茶叶加工作坊46家,茶叶观光亭3个,有葡萄、荷花、猕猴桃等特色产业200余亩。组建“农帮农机”“乡缘”“康怡乐”三个服务茶农、旅游、餐饮的合作社,村民收入持续增长,2022年人均纯收入达37000元。现已是全国“一村一品”茶叶专业示范村、国家级文明村、特色产业亿元村、中国有机茶第一村、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民主法治与产业发展相辅相成,既要想办法让村民口袋鼓起来,也要出实招增强村民的法治意识,今后的前锋村也会更加充满活力、和谐有序。”付志洪表示,有信心让前锋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3-11-02
(四川农村日报讯 宋龙馨)10月30日,在苍溪县岫云村岫云工程材料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机器轰隆,工人们正忙碌地穿梭在生产线上。“这是岫云村集体与返乡企业家联合创建的,企业全额投资1200万元,村集体以土地入股,利润10%归岫云村集体。建材厂预计年产值3000万元,可吸纳60人就业。预计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在50万元左右。”岫云村党总支书记李君介绍。  2008年,岫云村没有支柱产业,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足200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为零。就是这样一个贫困小村,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通过“多条腿”走路,实现了村集体经济的大跨步发展。岫云村青年创业中心产供销对路贫困小山村变了样  “从前住的是土瓦房,现在我们的小楼、小庭院,简直跟城里一样。”村民吴宗芬的话语中充满自豪。岫云村如今旧貌换新颜,村庄干净整洁,环境美化绿化,垃圾污水统一收集,村道硬化,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明显提升。  “不仅要建设改善基础设施,还要把集体经济搞好搞活,让村民腰包鼓起来。”岫云村山多坡陡,村民单靠种地没法实现脱贫致富,必须谋划产业发展。在多方请教论证后,岫云村将目光锁定在种植传统生态农作物和饲养家禽家畜上。  “当时互联网购销在农村还很少见,我们决定采用‘互联网+实体平台+农户’模式。一方面坚持传统小农户生产方式,鼓励农户生产绿色农产品;另一方面通过网上渠道销售和岫云村汤馆扶贫体验中心销售,将农产品销往城市家庭。”岫云村党总支副书记赵登伟表示。利用互联网思维,将城市与乡村联系在了一起,让农民通过劳动能改变自己的生活。  2022年,“岫云村”牌农产品销售突破1000万元,岫云村汤馆扶贫体验餐厅年营业额达到800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达到3万元,家家户户都开上了小轿车,村集体经济分红突破20万元。自身发展的同时,岫云村还带动周边近60个村落超3000户农户增收致富,完成了从贫困村到乡村振兴示范村的华丽蝶变。“多条腿”走路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  通过十多年的发展,岫云村品牌不断深入人心。推动农村集体经济快速发展,单靠农业“一条腿”走路不够稳,单靠岫云村一点点积累发展壮大也快不了,经过村民大会讨论,岫云村想到了“代加工”的路子。  因白驿地下水富含多种有益人体的稀有矿物质,岫云村抓准商机,跟樵坝凤仪湾矿泉水公司签订合作协议,代加工生产“岫云村苍山溪水”矿泉水,每销售一瓶村集体经济就有0.1元收入,2022年试产销售突破50万瓶。雪梨销售受季节影响较大,岫云村看准市场,和苍溪食为天公司合作,代加工“岫云村”雪梨膏。雪梨膏润肺止咳,市场供不应求。此外,“岫云村”牌溏心皮蛋年销售10万只,腊肉香肠供不应求……  今年1月,村集体投资500万元的农产品加工中心动工建设;投资600万元,集民宿餐饮、会议培训、电商直播一体的岫云村青年创业中心建成试营业,岫云村集体经济实现了“多条腿”走路。  “‘岫云村’是一个品牌,有非常大的延伸性。乡村振兴,我认为要跳出农业思维,用商业的思维谋振兴。跳出岫云村这个地理版图来实现岫云村更大的发展。未来岫云村要实现餐饮连锁化、劳务专业化、建材市场化、农产品品牌化和民宿多元化。”李君滔滔不绝地说起村里下一步的规划。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11-02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