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李纳米  2021年2月21日,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正式对外发布。在如今这个新媒体蓬勃发展的时代,如何运用新媒体手段,助力乡村振兴,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资料图片用好全媒体平台助力乡村振兴  微信平台开源引流。乡村有着丰富的农产品和乡村旅游资源,各个乡镇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平台扩充农副产品和乡村旅游的销售渠道,并通过公众号文章对乡村农副产品进行宣传推广。微信公众号营销的网文语言应以幽默风趣为主要基调,同时要图文结合,讲究色彩搭配,富有美感;要积极利用热门关键词为农副产品进行引流,在提升文章的趣味性的同时注重真实性与文学性。  线上直播精准带货。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用户体验到了线上购物的优惠与便利。直播凭借强大的内容承载力,可以更真实、直接地反馈农产品信息,反之,消费者通过直播看到农产品的原产地,甚至养殖和采摘过程,加强了对产地来源的信任感,有利于增加农产品的销量。因此,各地区要积极利用今日头条、抖音、快手等平台对农副产品进行直播带货。  短视频讲好乡村故事。以抖音、快手等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具有较强的交互性、即时性和趣味性。有关部门应充分利用这一平台,讲好农村故事,展现美丽乡村,推动乡村振兴,及时向观众展示村民的日常生活、农副产品的生产过程以及村民在乡村振兴中所展现出的精神风貌。可以考虑做好以下内容的短视频:一是有关乡村农副产品的短视频,每一条短视频下方都附有商品购买链接,方便观众在观看时就能够购买;二是村民日常生活中的有趣片段和记录乡村文化活动的场面,目的是让更多观众更好地了解农村的生活,同时也有利于传播乡村的特色文化;三是录制有关乡村振兴的短视频,旨在呼吁更多的人加入推进乡村振兴的力量中。  整合传播形成矩阵。在融媒体时代,信息形式多样化,人们接受信息的渠道也多种多样,单一传播平台不能对信息进行广泛的传播。“互联网+文章+短视频+直播”的全媒体、全方位的传播,形成新媒体传播矩阵,才能帮助相对贫困地区获得更多的社会关注,从而吸纳多方社会资源参与乡村振兴。关注直播带货痛点助农民成为代言人  目前,新媒体运营助力乡村振兴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直播带货,另一种是电商销售。直播带货是生产农户提供产品,政府牵线搭桥,主播线上推销。而电商销售指农户在互联网平台上自己开店,售卖自己的产品。在这两种方法盛行的同时,笔者发现也存在一些问题。  直播带货有三种类型:高人气的商业主播直播带货、乡村干部直播带货、与高校合作直播带货。其中,成熟的商业主播带货,就好比“速效救心丸”,只能解决农产品生产地区的燃眉之急,不能解决长期问题;而后两者非专业人士直播带货,经验不足,在直播中抓不住消费者的关注点。而电商方面,也存在着农民运营技术不过关和农产品店铺曝光不足的问题。  新媒体运营助力乡村振兴,应让每个农民学会运营自己的网店,成为自己的金牌代言人。  一方面,有关单位应对农产品品牌云塑造。选取量大面广、从业人员较多、有市场潜力的农产品,提供新媒体云扶持,塑造农产品“原生态”地域品牌,打造核心竞争力,带动农民就近就业、稳定增收。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有关单位应加强乡村新媒体专业技能的培训,传授电商运营相关知识,千方百计提高村民们的新媒体素养。面向村民的新媒体培训,应集案例教学、实用性与接地气为一体,突出新媒体销售农产品这一主线,针对农民运用新媒体销售农产品遇到的问题,用农民感兴趣的语言和适合他们的上课节奏,教最实用的干货,最有针对性的营销内容。  新媒体线上培训,应编写针对农民朋友的培训教材以及配套的教案、课件,并录制微课。教材电子版,应采用导航式书签,哪里不会点哪里,哪里不会看哪里,便于农民朋友阅读学习。同时设置微信答疑群,随时解决农民开网店遇到的现实具体问题。  培训扶智,可以解决农民“不会说”“不知道怎么操作”的问题,直击农民新媒体运营的痛点。在培训的过程中,既要统一扫盲,传授直播带货、电商销售相关技能,又要发掘当地直播人才,立人设,养粉丝,重点培养,让村民学会自身“造血”,成为自己的金牌代言人。深度挖掘地域特色用新媒体手段包装  有关部门在帮扶相关地区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应帮扶促进精神文明的建设,扶思想、扶观念、扶信念,深度挖掘其地域特色与人文底蕴,提炼其精髓,凝练其特色,用影像方式加以记录、传播,打造其特色精神文化符号,将乡村文化振兴与传统文化传承紧密结合起来,推动其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  结合现代审美,对其特色文化进行解构和重组,运用新媒体对其进行科学完整的视觉系统设计,“时尚化”“艺术化”地加工和包装,使乡村文化品牌“立起来”“走出去”,帮助他们树立文化自信,同时还要面向人才聚集地,积极宣传回村助农的人才典型。  当前,一些涉农网站内容同质化严重,没有及时回应村民们的关切和需求。有关部门应多平台运营专属乡村振兴频道,制作推广农民喜闻乐见的新媒体内容,对特色农产品和文化进行包装和营销,打造地域特色品牌。  需要指出的是,从硬件上看,没有快速稳定的网络和流畅的物流,乡村的新媒体运营就是无水之鱼和无本之木。政府应进一步加大乡村网络、物流等线下设施的建设力度,通过培训扶智,解决农户线上带货技术难题;通过宣传扶志,发展当地特色文化,助力精神文明建设,让农民钱包鼓起来,脑袋富起来,紧跟时代潮流。(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影视传媒学院) 查看更多
连日来,峨边彝族自治县五渡镇以“党建+五清”为抓手,广泛发动镇、村、组三级党员干部群众,深入开展“五清”专项行动,通过一系列扎实有效的举措,不断巩固人居环境整治成果,实现乡村人居环境由“村村干净”向“家家干净”转变,进一步夯实乡村振兴基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党建引领 主动作为五渡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形成“干部带头干,党员主动干,群众跟着干”的工作格局。明确9个村(社区)党支部书记为第一责任人,带领村社党员干部群众进行问题自查,主动查漏补缺,做到常见问题及时解决,顽固问题耐心解决,突出问题重点解决。压实工作责任,成立镇巡查督导小组,不定期开展“回头看”检查,实行一月一排名、一月一调度,让排名靠后或进展迟缓的村(社)负责人“红红脸、出出汗”,切实巩固“五清”行动治理成效。完善机制 落实责任建立健全镇村组三级“五清”行动工作机制,全镇下辖8个村、1个社区均落实专人具体负责“五清”行动,形成“下发责任清单+落实专人整改+及时反馈情况”的工作模式,压紧压实各方责任,确保“五清”行动落地见效。自专项行动开展以来,全镇开展“五清”行动累计出动400余人次,清理“牛皮癣”、小广告等60余处,整治乱停乱放车辆30多辆,清理河道、沟渠近50公里,清理道路100余公里,出动车辆9辆30余次,清运路面及道路两侧杂草、垃圾36吨,整治卫生死角82处、院落340户,人居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强化宣传 营造氛围采取线上+线下方式,通过建立微信群、滚动播放“小喇叭”、发放“五清”行动宣传手册、户长会、坝坝会等途径,积极宣传“五清”行动,引导群众主动参与,在全镇营造了“五清”行动人人参与、人人维护、人人共享的良好氛围。并通过开展“积分制”“美丽庭院评选”等活动,不断提升群众参与“五清”行动的积极性,提高居民在人居环境治理中的主人翁意识,为共建“路整平、地扫净、服务好、治污染、面貌新”的美丽五渡奠定坚实的基础。望青山、见碧水、留乡韵,不断增加乡村的美丽掠影,是五渡深化“五清”专项行动的重要目标,五渡镇将持续围绕“水清岸绿、沟渠畅通、路见本色、庭院整洁”的总体要求,通过持续夯实镇、村、组“三级联动”的治理体系,建立健全考核、帮扶等机制,深入推行街长、路长、河长“三长制”,全面加强设施、资金、项目等保障,积极开展“五清”专项行动宣传教育和“回头看”,有效形成党政重视、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良好工作局面。(供稿:峨边县五渡镇) 查看更多
(李芷萱 鄢怀林 记者 李全民)翠色的山林从山顶流淌到谷底,直至淹没褐色的岩石,位于青川县青溪镇辖区的大熊猫公园唐家河片区,就在这秀丽的山水之间。这里不仅有美丽的风景,还有“甜蜜”的致富产业。唐家河蜂蜜,是青川县的著名特产,青溪镇是青川县中蜂产业发展的重点乡镇,全镇按照全产业链思路,持续助推中蜂产业高效发展。这里酿造的蜂蜜风味独特,野味浓郁,具有异样的可口甘甜。时下,正值酿蜜时节,蜂农也到了一年最忙碌的时刻。借地养蜂 带动集体经济增收7月4日上午9时许,记者步入位于唐家河水池坪天然林保护站附近的金桥村养蜂基地,便听见蜂鸣阵阵。放眼望去,只见一排排蜂箱在树林下整齐摆放,成群的蜜蜂围绕着蜂箱飞舞。今年52岁的蜂农陈兆秀穿戴好面罩、长衣裤以及手套后,打开蜂箱取出蜂巢,用刀割下蜂蜡后,放置摇蜜机内,一会儿半桶甜蜜的蜂蜜就摇制出来,再用一层纱布进行过滤,就得到最后的蜂糖。蜂糖色泽金黄,用瓢盛起蜂蜜倒下的时候,显得十分黏稠,还能闻到淡淡的花香。“唐家河自然生态环境美,蜜源丰富,有野生药材党参、天麻、杜仲和椴树等300余种蜜源植物,野外放养蜜蜂酿制而成的蜂蜜,风味独特,香味浓郁。”青溪镇金桥村党支部书记李朝阳说,唐家河无村民居住,无农作物生产,无任何工农业污染,林区蜜源植物非常丰富,面积大,种类多,是大自然赐予的发展中蜂产业的宝地。为带动保护区周边群众致富增收,四川省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为保护区周边村落免费提供养蜂场,金桥村就是受益村落之一。“2017年开始,我们村就在保护区内借用蜂场养蜂,由村集体经济合作联社投资经营。”李朝阳介绍,截至目前,金桥村在唐家河发展中蜂共700余箱,年可产蜜7000余斤,综合产值达40万元,有力地壮大了该村集体经济收益。规模养殖 困难党员实现致富在青溪镇,中蜂养殖不仅给村集体经济带来了收益,还带动了当地一批养殖大户致富增收,今年48岁的困难党员贾友福一家就是其中之一,靠着中蜂养蜂产业,贾友富供养了一名大学生,还走上了富裕路。每天早饭过后,贾友富就骑着三轮车带着妻子到养蜂基地走走,查看蜜蜂出群,检查蜂群及进蜜情况。成群的蜜蜂嗡嗡飞舞,贾友富却习以为常,任凭蜜蜂爬满手臂。贾友富高兴地说:“现在的好日子,都得益于这一群小蜜蜂。”2015年,贾友福患脑瘤,先后多次手术,需长期服药和定期常规检查。因患病让这个家庭失去主要劳动力,高昂的医疗费用更是让这个原本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但在病情稳定后,贾友福不等不靠,积极联系落衣沟村干部帮忙协调,在唐家河内养殖中蜂。“手术后,我不能干体力活,我就想到了养殖中蜂。”贾友福说,他出生在养蜂世家,很小的时候就会采蜜,但以前养蜂经济效益较低,以至于他家养蜂产业一直没有形成规模。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蜜蜂养殖成了朝阳产业,所以大病初愈后,他想到了壮大养蜂产业。2015年下半年,他开始大规模养殖中蜂,截至目前,他分别在落衣沟村、唐家河内建立了两个蜂场,养殖中蜂320箱,年可产蜜3000余斤,年收入达15万元以上。规范管理 将“小蜜蜂”发展成大产业“包装采用蜂蜜的黄色做点缀,新增熊猫元素,给人带来愉快、温暖、充满希望和活力的视觉感受同时,还凸显地域特色……”“蜂蜜采收应在主要蜜源植物的流蜜期的晴天进行。蜂箱内子脾上贮蜜区蜂蜜95%封盖时,即可取蜜……”在今年5月下旬举行的唐家河蜂蜜新品包装和标准发布会上,发布了唐家河蜂蜜新品包装及《唐家河蜂蜜生产技术规范》《唐家河蜂蜜质量标准》,将青川县中蜂养殖产业,规范化管理又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中蜂产业是青川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发展现代山地特色农业的成功实践。”青川县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该县把中蜂产业作为全县“2+3+3”农业特色产业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实现蜂农持续增收致富。截至目前,青川县养殖中蜂9.6万群,年产蜂蜜580吨,产值1.35亿元,全县共发展中蜂养殖协会1个、专业合作社20个、家庭农场74个、蜂产品加工营销企业6个,培育国家级示范社1个、省级示范社1个、省级农业龙头企业1个、市级农业龙头企业1个。“今年,我县将新建中蜂扩繁场1个,创建省级标准化养殖场1个,培育家庭农场12个。全县中蜂养殖量达10万箱,实现产蜜600吨。”下一步,青川县将进一步扩大中蜂养殖规模,加强资源保护,强化技术推广,拓展营销渠道,推进“蜂旅融合”发展,将“小蜜蜂”发展成大产业,让“甜蜜事业”成为青川县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 查看更多
(新华社记者 袁波 龙泠宇)富顺豆花自川南乡村起步,从家庭小作坊到工厂,从挑着扁担叫卖到连锁经营,从走进川渝地区到走向全国。探索“标准化、连锁化、产业化”发展路径,做好“土特产”文章,富顺豆花产业不断壮大,川渝地区有近千家门店,产业链从业人员超过20万人,综合产值超50亿元,一碗豆花奋力“绽放”在乡村振兴富民路上。富顺县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查看大豆长势。袁波 摄扩面积种植大豆二十万亩以上  在自贡市富顺县兜山镇杨家村,今年50岁的种植户张天平正忙着收获春大豆,“去年大豆玉米套种了80亩地,玉米亩产800多斤、大豆亩产约300斤,玉米没减产,还多收一季大豆,每亩多赚1000元左右。”他高兴地说。  尝到“小地块”有“大丰收”的甜头后,张天平今年多种了20亩地。“我参加了县里组织的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培训班,可随时咨询农技人员。春大豆收完后要抓紧种夏大豆,大豆做成富顺豆花,味道巴适。”张天平说。  富顺大豆种植历史悠久,春、夏两季均可种植。作为全国大豆科技自强示范县之一,富顺探索“新型经营主体+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粮经统筹发展新模式,支持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参与大豆扩种。同时还选派100余名农技人员下乡开展大豆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机械“四新”推广应用和跟踪服务。  在童寺镇东禅村400亩杂交高粱大豆复合种植示范基地,富顺县农业农村局农技服务队队长夏理手握颗粒饱满的大豆说:“富顺大豆出豆花率高、豆香味浓。复合种植效益好,两季大豆亩产值约2700元。”  东禅村党支部书记谭英俊介绍,该村按照“村集体+基地+农户”模式,整治撂荒地、收拢闲散地,辐射带动周边村大豆复合种植5000亩。  “利用富顺豆花的品牌优势,打造原材料种植基地,全县有18万农户黏在种植链上,去年种植面积18.7万亩,今年计划种植大豆20万亩以上。”富顺县农业农村局局长邱明贵表示,富顺突出科技提效、示范带动等重点工作,着力提高大豆综合生产能力。富顺豆花店每到饭点总坐满了食客。袁波 摄强品牌名小吃做出好味道  富顺豆花的产生与富顺历史上发达的盐业息息相关,凝结剂选用的是制盐的附属品——胆水。泡豆子、磨豆浆、烧豆浆、过筲箕、点卤水……一粒粒黄豆就变成嫩如白玉的豆花,这道美食在富顺风靡了上千年。  一声“来碗豆花”是唤醒富顺的闹铃。应答间,只见黄六豆花店的厨师熟练地拿起大勺,绵软嫩滑的豆花便带着清亮的窖水滑入碗中。该店老板黄光全说:“富顺豆花嫩、绵、白、香,蘸水香、辣、鲜、醇。”  富顺豆花的蘸水有辣椒、多种中药和天然香料,形成了香、辣、鲜、醇的味道。富顺制定科学规范的生产流程进行规模化生产,豆花蘸水等调味品2022年产值达10.99亿元。  “20世纪70年代,农村地少人多,偶然得知有人挑着扁担在城里卖豆花赚了钱,大家脱贫增收的思路就打开了。”富顺县乡厨协会负责人兰洋说,山里人有不怕吃苦的韧劲儿,大家开始去各地开豆花店。  “富顺豆花制作工艺”2007年入选四川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但这一传统手 艺 一 度 遭 遇 发 展 困境。于是当地政府开始加强研究规划,成立豆花协会,免费组织培训,发放贷款……富顺将豆花作为支柱产业来发展。  “川渝地区有近千家富顺豆花店,做强富顺豆花品牌,辅以盐帮菜等形成了富顺的特色美食菜谱。”富顺县商务局局长赵勇表示,2022年富顺县豆花店营业收入约5亿元,仅富顺豆花餐饮服务就带动2.5万余人就业。延链条农旅融合发展增效  豆花的背后是一条长长的产业链,富顺县已建立黄豆、花生、辣椒等原料食材基地,同时发展非遗技艺传承体验、特色民宿、观光休闲等产业,通过延链强链,提升豆花产业的附加效益,如今综合产值已超50亿元。  夜幕降临,富顺文庙·西湖景区人头攒动。“白天吃豆花,晚上逛夜市、赏夜景、享美食。”西湖边餐饮店的老板们笑着吆喝。  一业兴,百业旺。随着“豆花经济”的火热,围绕豆花形成的多样化业态不断涌现。民宿店老板孙钦说:“富顺豆花连外国游客吃了也赞不绝口!越来越多游客为富顺豆花而来,节假日民宿都满房。”  以“富顺豆花”为主题的文化旅游节已举办了八届,“豆花文化研讨会”“豆花名店评选”等活动轮番上阵。富顺县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局长高仁斌介绍,去年全县旅游人数达112万人次,综合旅游收入6.5亿元,今年“五一”小长假共接待游客12.4万人次。  如今,富顺豆花正加快“走出去”,在成都、重庆等全国各地开展“豆花之城”特色美食体验活动,深受当地消费者青睐。  “我们不断提升富顺豆花品牌内涵,加强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因地制宜做好‘土特产’文章。”富顺县委书记杨斌说,在保障农业大县粮食安全及重要农产品供给的基础上,富顺不断探索符合自身实际的特色产业振兴富民之路,实现既装满“粮袋子”,又鼓起群众的“钱袋子”。 查看更多
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项目建设事关民生福祉、社会稳定,是移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切身利益问题。泸县境内有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3座,分别为三溪口、艾大桥水库及流滩坝电站,坐落于立石镇和海潮镇,全县移民后扶人口共计1.4万余人。2021年以来,泸县科学规划移民项目,投资6722万元,以水库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为目标,以“民心守护”工程为总抓手,高度融合“新农水”等建设发展,并结合地方特色,充分尊重移民意愿,依托项目实施,推动建设各具特色的乡村振兴美丽移民村。6月27日,在泸县百和镇东岳村、军大丘村东翼粮油核心区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资金项目施工现场,工人们在烈日下抢抓主干渠底板浇筑和支渠模板施工。“我们按照‘集中力量办大事’发展思路,从水利灌溉设施着手,通过完善百和镇东岳村、军大丘村东翼粮油核心区灌溉、防洪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项目区的生产、生活环境。”泸县水务局水利技术推广中心主任邓万明介绍。该项目区主要以种植泸州糯红高粱、优质水稻为主。在项目实施前,田间渠道不配套,排水渠道均为土渠,过流能力差,不利于排水。为了解决项目区农业灌溉问题,泸县水务局加快建设项目区横到边、纵到底的“网格化、全覆盖”灌溉管网,充分利用丘陵优势,在干旱时节从大陆溪河抽水到山顶各个山坪塘,再通过抽水自流到田间地头,实现“泵管一体、管灌到顶、精准到田”的高效灌溉节水;在丰水期降水过多时,通过支渠收集雨水,向大陆溪河排水,实现能排能灌,旱涝保收,结合高粱+油菜轮作,高粱+大豆、高粱+红苕等套作模式,实现土地产出的最大化。项目全面建成投用后,助力建成“能排能灌、旱涝保收、稳定高产、环境优美”的高标准粮油核心区,提高项目区综合产业能力,保障2500亩农田及经济作物灌溉用水,促进移民家门口就业,实现移民增收;同时,通过项目整合,支持水美新村建设,实现着力打造水安于民、水兴于业、水富于民、水美于民的宜居美丽新村。2021年以来,泸县在百和镇投入5批次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资金共计957.4万元,支持东翼粮油核心区建设配套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建设内容为新建排水渠道14.17公里、灌溉输水管道66.91公里,整治渠道12条649米,新建抽水泵站1座。目前,已完成投资766余万元,占总体工程形象进度的80%,前4个批次预计7月完工,最后1个批次预计9月完工,项目建成后百和镇2343人受益,其中受益移民近百人。(供稿:泸县融媒体中心 曾佐然 张杰 夏一先) 查看更多
(雪梅/文 唐广/图)6月14日,在位于内江市东兴区杨家镇的东乡农民运动旧址内,工作人员正在陈列布展。布展完成后,东乡农民运动旧址将重新对外开放。  近年来,东兴区深入挖掘自身文旅资源,传承红色文化,以争创天府旅游名县和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为统揽,让革命老区焕发新活力,打造吸引游客纷至沓来的宜游环境。  同时,东兴区立足自身资源优势,推广“天冬+玉米”“天冬+大豆”等套种模式,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发展以“天冬”为核心的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并大力开展农村面貌改善行动,全面推动乡村振兴。内江市东兴区主城区。深挖文旅资源 弘扬传承红色文化2010年,东兴区被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认定为“革命老区”,东乡农民运动旧址是这一认定的重要载体。  东乡农民运动旧址曾是中共内江县委领导东乡农民进行两次抗捐斗争的地方,是昔日“东乡农民运动”根据地之一。2022年,东兴区筹措资金,对东乡农民运动旧址进行了保护性修缮。  除了东乡农民运动旧址,范长江故居同样是东兴区红色文化的一张名片。  范长江是新中国新闻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他的家乡就位于东兴区田家镇赵家坝社区。东兴区以范长江故居为核心,经数次升级打造,于2017年成功创建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范长江文化旅游园区。2022年,东兴区在范长江文化旅游园区的基础上,加快建设住宿、研学、生态停车场等配套设施,积极打造范长江故里旅游度假区,争创省级旅游度假区。  今年3月,范长江故里旅游度假区正式开园。园区以范长江故居为核心,是集“长江文化博览、故居田园风光、果蔬农耕体验”于一体的文化旅游园区。在这里,游客可以参观范长江生平事迹陈列馆,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感受红色文化熏陶。  此外,东兴区还将全面实施旅游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形成“范长江故居—东乡农民运动红色旅游环线”,打造区域精品文化旅游线路。  “今年,我们将实施旅游集散中心、旅游大数据中心等项目,进一步完善旅游配套设施。”东兴区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东兴区将深入挖掘自身文旅资源,传承红色文化,让革命老区焕发新活力,争创天府旅游名县。范长江故里旅游度假区。实施农村面貌改善行动 建设和美乡村  “经过改造后,房子更漂亮了,我们住得很舒心。道路也修得比较宽敞,出行也放心。”6月15日,看着修葺一新的房屋和宽敞的道路,东兴区田家镇火花村村民李德容高兴地说。  作为省级乡村振兴规划试点镇,田家镇依托地理优势,以农村面貌改善行动为契机,做实基础、做强产业、做美环境,优化村庄布局,提升村庄风貌,打造了火花村、正子村等一批美丽乡村示范村。火花村经过改造提升后,形成了整齐有序的农房风貌,基础设施短板逐渐补齐,村民的生活越来越便利。  田家镇的变化是东兴区开展农村面貌改善工作的一个缩影。  今年以来,东兴区大力实施农村面貌改善行动,坚持政府主导、坚持多元参与、坚持聚焦重点,以实施农村面貌改善行动为抓手,围绕人居环境实现大改善、基础设施实现大突破、公共服务实现大提升等重点任务,全力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力争通过5年时间,实现全区农村面貌明显改善。  “东兴街道、田家镇、富溪镇3个镇(街道)纳入了全市首批农村面貌改善行动示范试点,我们正以‘六个一’为抓手,统筹谋划,健全各项工作体制机制,坚持高效推动、狠抓落实,确保圆满完成今年各项目标任务。”东兴区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东兴区按照保障类、运行类、监督考核类3个类别,建立了“1+8+ 1+N”的工作体系,坚持月通报、季评比、适时调度,通过召开领导小组会、专题会、培训会、现场办公会等,及时解决推进过程中的“卡脖子”问题,保证项目推进有力、有序、有效。  东兴区还深入实施“六净六顺”、农村“厕所革命”、农村生活垃圾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提升等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实现农村环境由“脏乱差”向“净顺美”转变。  富溪镇围绕乡村建设、村容村貌、农村基础设施短板等弱项,开展了多项提升行动,切实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走进富溪镇白马滩村,映入眼帘的是干净整洁的乡村道路和整齐划一的楼房,沿途的院坝宽敞明亮,房前屋后的空地也变成了“微菜园”“微花园”,处处展现出美丽乡村的生活气息。位于内江市东兴区郭北镇的天冬产业园。以“链”聚势 擦亮“中国天冬之乡”金字招牌  6月8日,东兴区白合镇恩德专业合作社的粮经复合种植基地里,连片的玉米喜获丰收。绿荫下,青翠的天冬苗茁壮生长。“按照目前的市场价格,鲜食玉米亩产值可达3700元,等到天冬收获时,又会多出一笔收入。”种植户徐世华介绍,该合作社流转了300余亩田地,进行“天冬+玉米”等“粮药”套种。明年,该合作社种植的天冬将迎来收获期,目前已有不少外地客商咨询收购事宜。  天冬是东兴区唯一道地药材,近年来,东兴区积极抢抓国家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的契机,大力发展以天冬为核心的中医药大健康产业,构建从源头到终端的产业链条,围绕“天冬+”不断补链、延链、强链,擦亮“中国天冬之乡”金字招牌,推动农业产业升级,助力乡村振兴。  截至目前,东兴区已通过“粮药”套种模式种植天冬6万余亩,计划在5至10年内,发展天冬15万亩,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今年,东兴区把天冬深加工作为抓手,鼓励本地食品加工企业加大资金投入,大力发展天冬蜜饯、天冬膏等“甜品”产业,培育天冬饮料、天冬酒等“甜饮”产业,推动研发、设计、生产、仓储、物流等环节配套建设,逐步实现全链条发展。  “我们已成功研制以天冬为原料的产品40余个,并与中国中医科学院、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等20余家知名中医药院所企业建立合作联系,成功引进或培养种植企业数十家、产业链企业两家。”东兴区中医药大健康产业推进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  4月13日,内江天冬大数据平台上线。该平台针对天冬产业发展需求定制研发,综合利用3S(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建设天冬产业资源数据库、天冬生产管理系统、天冬全产业链一张图三大功能模块,通过打造集成、开放、共享、智能、高效的大数据平台,进一步推动天冬产业走向标准化、规模化、规范化的高质量发展。  东兴区还将非遗文化、市井文化、大健康康养文化和旅游资源有机结合,推动“中医+旅游+文创”三大产业融合发展。今年,东兴老街中医药特色文化街区顺利开街,“内江天冬”主题展馆、内江医科校产才融合实训基地等入驻开馆,成功申报内江市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累计接待游客3万余人次。  “我们要充分发挥天冬资源优势,在道地药材保护、天冬标准种植化等方面下足功夫,在人才培养、技术推广、产业创新等方面加大投入,壮大本土中药材龙头企业,深入推进原材料精深加工,努力实现天冬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东兴区委主要负责人表示。 查看更多
“村超”有多火  “村超”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关注,英国著名球星迈克尔·欧文送来祝福、前“亚洲足球先生”范志毅带队前往交流、国外媒体争相报道……截至月底,全网浏览量已达200多亿“村超”嘉年华  “村超”举办的一个月内吸引游客42万余人次,其中外地游客11.61万人次。今年5月,榕江县接待游客同比增长39.73%,实现旅游综合收入同比增长52.08%  (新华社记者 余孝忠 赵新兵 李丽 欧甸丘)这是群众体育的盛景,这是民族文化的华章。  眼下,在素有“黔省东南锁钥,苗疆第一要区”之称的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一项被网友称为“村超”的足球赛事,在乡村体育文化振兴的红火背景下,火遍了全网、火出了国门,演绎成了“现象级”的乡村嘉年华。  这是乡村振兴的图景,这是幸福生活的写照。  当看台上挥舞手机电筒的台江乡村篮球赛画面还在脑海盘旋,绿茵场边共享特色美食的榕江“村超”场景又撞入眼帘,“两江村赛”展现出的群众当家、政府服务,体育打头、文化助阵的和美景象,描绘了体育强国乡村振兴的生动画卷。6月10日,演员在贵州“村超”足球比赛后表演民族舞蹈“多耶”,现场观众一起上场狂欢(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体育搭台,村里的比赛火到了海外  头球、“贴地斩”、“世界波”、“圆月弯刀”……每当球员踢出一记好球,伴随而来的是场边数万观众的山呼海啸。  这是在榕江县城北新区田径足球场自5月13日开幕的“村超”比赛,又叫榕江(三宝侗寨)和美乡村足球超级联赛。  领衔射手榜的董永恒是卖卷粉的,他的队友有杀猪的、做卤菜的、干工地的、开挖机的、办企业的……一群草根球员频频踢出世界级进球,惊艳了国内外观众。  英国著名球星迈克尔·欧文送来祝福、香港明星足球队发出友好挑战、前“亚洲足球先生”范志毅带队前往交流、国外媒体争相报道……榕江县文体广电旅游局副局长林涛介绍,“村超”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关注,每周的“超级星期六”赛场都有四五万观众,截至月底,全网浏览量已达200多亿。  英国广播公司21日报道称:“中国西南省份的一项乡村业余足球赛事,忽然以一种不可思议的势头,迅速引发线上和线下的大量关注。”  引起外媒关注的不仅仅是乡村足球。去年夏天开始,在距榕江县不到200公里的台江县台盘村,由当地苗族“六月六”吃新节篮球赛发展而来的一项篮球赛同样火爆“出圈”。美国知名网站“体育新闻”撰文称其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篮球联赛之一”。6月20日,全国和美乡村篮球大赛又在台盘村打响揭幕战,近3万球迷现场观战。  村赛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群众性、开放性。在“村超”,不仅20支参赛球队球员来自各个村寨,赛事组织者、裁判员、解说员、拉拉队员也几乎都是来自周边的村民。  纯粹的群众赛事,满满都是群众热情。94岁的侗族老人杨留香捐出50元给本村球队买水喝,86岁的苗族老人杨老巷与村民专程到场为比赛表演民族舞蹈助威……“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自己办的赛事,没有村民不主动的。”古州镇口寨村村民王显培说,每当村里的球队有比赛,他都会提前两个半小时,拿着喇叭去“喊寨”,号召大家去现场为球队加油,每次都能得到三四百位村民的响应。  “村超”的策划者、榕江县足协副主席杨亚江,既是参赛者,又是赛事负责人。他说,“村超”主办单位是榕江县足球协会,承办单位是榕江县三宝侗学会,赛事的队伍组织、赛程安排、晋级规则、节目表演、奖励奖品是当地的村民自发组织、自行决定、自行实施。当地政府则专注于干好赛场下的活,在场地、电力、通讯、安保、环卫等方面,提供细致周到的后勤保障服务。6月17日,在贵州“村超”足球赛开赛前,侗族群众在表演侗寨琵琶歌。 新华社发(王炳真摄)乡村振兴,体育彰显多元功能价值  踢球的、观赛的、助威的、吹芦笙的、吃特产美食的……球员与观众没有物理边界,球赛与民俗活动同步上演,既是足球的盛宴,也是文化的华筵。这是足球贯通民族文化的魅力,也是民族文化穿透球网的力量。  体育与生俱来的人文精神和多种功能,使之在乡村振兴中负有独特而不可或缺的使命和责任。从去年开始,乡村篮球赛在贵州、青海、河南等地开展得如火如荼。  在贵州紫云县,一场名为“五峰杯”的足球赛连续举办时间长达34年。因为热爱,20多支队伍每年定期开展角逐,为周边产业直接和间接带来近千万元的收入。  连日来,在榕江县足球场周边、体育馆外围的区域,几百个免费摊位已摆满榕江特色产品。“为了让远道而来的游客、球迷能够品尝到本地小吃,我们在球场外围开设了550个摊位,让市民来摆摊。”榕江县综合行政执法局市政综合执法大队大队长刘义良说,“摊位都是免费的,贴线规范管理,在线内经营,保证摆摊的秩序和环境卫生。”  体育赛事促进民族团结深度融合。榕江县有汉族、苗族、侗族等20多个民族,周末的“村超”比赛场上,近万名各族群众手牵着手,唱跳“多耶”舞的壮观场景,成为球场边标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生动诠释。  更可喜的是,乡村体育运动还带动了当地文化、旅游等产业发展。榕江县政府统计,“村超”举办的一个月内吸引游客42万余人次,其中外地游客11.61万人次。今年5月,榕江县接待游客同比增长39.73%,实现旅游综合收入同比增长52.08%。台江县开展乡村篮球赛活动以来,经济增速在全省各县名列前茅。今年3月下旬贵州乡村篮球赛总决赛期间,共接待游客18.19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516万元。 查看更多
(记者 杜杰)6月21日,在阿坝州金川县咯尔乡金江村的一片梨园中,种植大户刘维建正忙着疏果。“一根枝条上留多少个果子,是有讲究的。”种了半辈子的雪梨,刘维建不仅在种植、管护上摸索出一套经验,还开了工厂做起雪梨的精深加工。“2200余株梨树,今年预计产量可达5万斤。卖鲜果加上制作雪梨膏和酿造雪梨酒等,一年有20多万元收入。”  近几年,借势金川县举办的梨花节,刘维建还吃上了旅游饭。金川县有着“中国雪梨之乡”的美誉,目前,全县雪梨产业已达到110余万株的成林规模、100余公里分布广度,全县雪梨年产量达3万吨,实现年产值1.2亿元。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近年来,阿坝州坚持培育产业、园区、主体、市场、规模和品牌,开发乡土资源,突出地域特色,形成规模产业,念好“土”“特”“产”三字经,不断繁荣乡村休闲游、发展特色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若尔盖县达扎寺镇岭嘎村。 阿坝州乡村振兴局供图多彩民俗土有味  实施“全域旅游+”,深挖乡土资源,培育民俗风情游、康养休闲游等新业态,助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  独具特色的羌式民居掩映在青山绿树之中,松潘县镇坪乡麦吉村村民杨君武将自家的老寨羌房打扫干净,接待游客。麦吉村古羌文化浓厚,其全新打造的文旅场景凤凰花海,今年“五一”假期全面开放迎客。  “以项目建设为支撑,村里投资880余万元,打造凤凰花海、篝火广场、生态停车场等公共服务设施。”麦吉村党支部书记王金云介绍,立足古羌文化传承与发掘,麦吉村在整村推进上保留乡土气息,在文化打造上融入古羌元素,将景观化打造与基础设施提升相结合,并开办特色民宿、小酒馆,建立羌绣手工艺品合作社,展示加工羌绣、羌服等,吸引过往游客走进来、留下来,形成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接待村落。  6月22日,茂县中国古羌城人山人海,“2023中国非遗茂县瓦尔俄足节”庆祝活动拉开序幕。70多公里外,瓦尔俄足节发源地茂县赤不苏镇曲谷村西湖寨也同步举办民俗活动。趁着端午假期,不少游客与当地羌族群众载歌载舞,共同祈祷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瓦尔俄足节民俗活动的开展,可以更好地挖掘乡土资源,传承民族文化,助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赤不苏镇党委副书记、镇长罗晨洋说。  阿坝州乡土资源丰富,近年来,通过坚持绿色发展,实施“全域旅游+”,阿坝着力开发乡土资源,培育民俗风情游、康养休闲游等新业态,带动近2万名脱贫人口持续增收。金川县观音桥镇观音村。 阿坝州乡村振兴局供图因地制宜特出品  按照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旅则旅、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原则,重点在产业园区建设、示范乡村打造和乡村人才培养上下功夫  家门口就业是促进乡村焕发活力、助力百姓增收的有力措施之一。地理位置相对偏远的壤塘县,以“兴产业、搞加工、强配套、促融合、抓示范”为主要抓手,着力破解增收难题。  梳理牦牛绒、捻线、制作帽子……6月22日,壤塘县上杜柯乡鱼托村巾帼手工艺合作社里,不少妇女聚在一起,十分忙碌。  “以前,我们靠养牛放牧维持生活,没想到牦牛绒能变废为宝,现在在家门口挣了钱,还不耽误照顾孩子。”村民学木措说。  “牦牛绒比普通羊毛更加保暖柔软,一顶成品牦牛绒帽子可以卖到500元,制作牦牛绒手工艺品,可以实现人均年增收5000元。”壤塘县委办派驻鱼托村第一书记余苟强说,下一步,乡上还将引进印花机等设备,逐步开展裁剪、缝纫藏毯等技能培训,并积极申报州级妇女居家灵活就业基地,实现村民稳定增收。  在黑水县知木林镇维多村核桃基地,一颗颗青绿色的核桃果挂满枝头,核桃主题的雕塑、墙绘随处可见。  2013年至今,知木林镇因地制宜打造“核桃之乡”,发展了1540亩的核桃基地,建成了全县第一个早实核桃产业基地。  “核桃成熟时,游客来到村里体验采摘之乐,享受乡村慢生活。”维多村第一书记马世强说,随着村里的核桃产业逐渐壮大,目前已形成“早实核桃+加工厂+电商平台”一体化的产业体系,多元化拓展特产销路的同时,村上还修建了酒店、民宿、亲子采摘乐园等设施,激发乡村活力。  因地制宜、突出特点,阿坝州按照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旅则旅、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原则,重点在产业园区建设、示范乡村打造和乡村人才培养上下功夫。“力争到2025年创建10个省级以上现代农牧业产业园区,培养1000名乡村产业、技术、管理等人才,创建100个乡村振兴示范乡(镇)、村。”阿坝州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说。建强体系产成群围绕特色水果、高原蔬菜、道地中药材、牦牛、中蜂、生猪等产业,不断延链强链富农增收,一系列“藏字号”“羌字号”产品走出大山,迈向全国  6月22日一大早,红原县瓦切镇达峨村牧民秋尔科带上刚挤好的新鲜牦牛奶,骑着摩托车,赶往村上的八十公里牦牛奶收购站。  “平均每天有100余户牧民送来5吨左右的鲜牦牛奶,我们收购后在当天就送往红原牦牛乳业有限责任公司加工制成奶制品。”八十公里牦牛奶收购站站长王吉科说。  “在政府支持下,我们加强了牧区基地和奶源建设,修建了两个中心奶站和多个联户牧场、50多个收奶站,形成了以红原县为中心,辐射周边200公里的收奶网络,在收奶更加便捷的同时,保障了食品安全质量。”红原牦牛乳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助理税晓燕介绍,公司全力构建“企业+农户”产业链,与6000余户牧民签约收购鲜奶,通过建立稳固的收奶体系,既保证了奶源的安全和新鲜,又为牧民创造了长期稳定的收入来源。  “供不应求,忙不过来!”这几天,在位于汶川县威州镇布瓦村的四川九耕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汶川分公司的甜樱桃园中,一斤有机甜樱桃可以卖上100多元,公司负责人刘明清整日忙于处理网上订单和包装发货。与纯牧业县红原县不同,汶川县依托气候、生态、区位等优势,发展特色水果产业,全县建成20.95万亩有机农产品基地,以甜樱桃为主的特色水果产业每年可吸引10万人次前来采摘,实现销售收入超6亿元,带动果农人均增收超7600元。  当前,阿坝州正围绕“6+N”高原特色农牧产业新体系,大力实施“特色农牧产业+”“全域旅游+”“互联网+”等乡村产业发展模式,创建天府旅游名镇、名村20个,阿坝州特色文化旅游名镇、名村21个。围绕特色水果、高原蔬菜、道地中药材、牦牛、中蜂、生猪等产业,不断延链强链富农增收,建成现代农业园区57个,园区内高水平主导产业基地25.51万亩,适度规模标准化养殖场753个,“三品一标”农产品累计达222个,成功认证“净土阿坝”品牌产品187个,一系列“藏字号”“羌字号”产品走出大山,迈向全国。 查看更多
(记者 乔薇 文/图)春季踏青赏花尝果、夏季踩水露营避暑、秋季赏枫徒步登高、冬季泡温泉品羊肉汤……天下穹窿,魅力威远。近年来,内江市威远县依托丰厚的乡村旅游资源,以特色产业为基础,以美丽乡村为载体,以休闲旅游为支撑,积极探索农旅深度融合,全力打造全域生态旅游,助力乡村振兴。近日,记者走进威远县,一睹当地文旅活力。威远县石板桥景区立足特产全域发展 农旅助力乡村振兴截至目前,威远有无花果、中药材、茶叶、樱桃、柑橘、精品蔬菜及优质粮油7个万亩以上的特色产业,有蚕桑、柠檬、枇杷、李子、皮球桃和青花椒6个千亩以上万亩以下的特色产业,百亩以上千亩以下的特色产业20余个,形成了“东中药材+南无花果+西樱桃+北茶叶+全域粮油生猪”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格局。“赏花可以去新场、镇西、界牌等镇,摘果可以到严陵、山王、龙会、向义、高石、新店、东联、小河、越溪等镇。”为了进一步以“文旅”促“发展”,从2月底到8月下旬,威远县结合各镇特色农业,精心设计推出了多条以踏青赏花和采摘体验为主题的精品旅游线路,串联起当地石板河景区、康桥水乡、古佛顶旅游景区等多个景点。除拥有农业文旅资源外,威远新场镇老场村的现代农业粮油示范园区、慈菇塘森林公园、红村石油会战旧址、中华诗圣杜甫碑林园等,也吸引着众多游客慕名前来。据悉,近年来,威远县相继创建了世界无花果博览园、石板河旅游区、古佛顶景区3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去年还获评全国县域旅游发展潜力百佳县、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现在村里公路‘组组通’达100%,还安装了路灯、三格化粪池改造、新建水渠等基础设施,全村电网、气网、通讯网全覆盖,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明显,村民们生活也越来越好。”老场村党总支书记王淑然表示,随着当地文旅融合发展,不仅帮助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促进他们致富增收,还极大改善了农村面貌,提振了人文精神。  威远县无花果产业基地(余远文 摄)持续擦亮金字招牌 推进农旅高质量发展威远作为“中国无花果之乡”,今年8月将召开2023年第七届国际园艺学会世界无花果大会,届时,全球各地的园艺专家、企业代表和游客将汇聚于此。威远县委宣传部负责人告诉记者, 随着无花果大会的临近,集无花果“种植科研”“观光休闲”“文化科普”“采摘体验”于一体的4A级景区世界无花果博览园附近的饭店、民宿生意火爆,游客接踵而至,众多游客走进景区参观种植基地、品尝无花果系列产品。“2023年第七届国际园艺学会世界无花果大会筹备工作正顺利推进中,其中在界牌镇南强村修建的无花果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配套基础设施‘三中心’已进入收尾阶段;镇桥凼村(康桥水乡附近)修建的无花果养生村项目所有建筑也已修建完工,建成后将成为主要参观区和接待区。” 威远县委宣传部负责人告诉记者,无花果养生村建成后还将融入“互联网+智慧农业+生态旅游”,展示售卖农特产品,依托景区提供商品服务,帮助村民实现多元收入。同时,威远县还将以2023年第七届国际园艺学会世界无花果大会契机,全力打造无花果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在镇西镇、新店镇、向义镇、界牌镇、严陵镇,集中种植54平方公里的无花果,全域联动135平方公里,推动无花果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持续擦亮“中国无花果之乡”金字招牌,推动农旅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查看更多
(李雪峰  鄢怀林 记者 侯东)促进人才、资金、项目持续向乡村流动,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近年来,青川县抓牢亲情乡情这根纽带,通过建立定期联系、节假日恳谈、亲属关心关怀等制度,对乡土人才点对点动员,吸引一大批“游燕”回乡干事创业,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青川县曲河乡肉牛养殖大户李钢,就是回乡干事创业的典范。近日,记者走进青川县曲河乡青城社区看到,2400平方米的养牛场+农作物秸秆+生物有机质燃料形成的“闭路循环”厂区格外显眼。36岁的李钢和工人们在不停地忙活着,给肉牛投喂鲜草,制作生物有机质燃料。早年间,李刚从军队退伍后南下广东务工,通过几年的沉淀积累,于2010年创办了服装公司。2021年,他返乡探亲,在包村干部口中得知,青川县推出吸引返乡人才创业优惠政策,鼓励群众发展特色养殖、种植业。在利好政策的吸引下,他萌生了返乡创业的想法。“家乡的创业政策特别好,可以申请创业担保贷款贴息、创业补贴,还能得到政府大力扶持。另外,家乡林草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养的肉牛营养价值高。”李刚说。心动不如行动,返乡探亲当年,通过青川县对返乡人才创业的一站式服务,李刚创建了青川县旭然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全身心投入肉牛养殖、农作物秸秆回收、生物有机质燃料、金银花种植等工作,凭借敏锐的行业嗅觉,他抓住了肉牛的市场机遇。“早在几年前我就对肉牛市场有所了解,再经过深入分析家乡的气候环境水质等各方面条件因素,最终决定选择培育‘西门塔尔’牛这个品种。”李刚说,在社区党支部的指导协助下,他选好养殖片区,开启了边养边学边摸索的肉牛养殖之路。为确保肉牛的养殖成功率,青川县选派农畜牧专家全程跟踪管理服务,如今李刚养殖的100余头西门塔尔肉牛长势良好。肉牛养殖的成功,不仅让李刚回乡创业有路,还提供了43个就业岗位,让村民就近就业、增收致富。返乡创业人才李钢只是青川县回引返乡人才创业,助力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2022年至今,青川县共吸引236名青年人才返乡创业,平均年龄为38.6岁,大专及以上145人,自主创业188人,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青川县委人才办相关负责人介绍,去年以来,青川县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市委关于人才工作的决策部署,始终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继续在培养、引进、用好人才方面下功夫,为建设“熊猫家园·青秀之川”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查看更多
四川农村日报讯 杨正宇 徐灿虹 胡国飞 文/图  成都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开赛在即,6月12-13日,二十多家海外华文媒体共聚成都简阳,探访大运会柔道、跳水赛事场馆等筹办情况,并以此为契机,走进简阳乡村,现场感受简阳描绘出的乡村振兴美好画卷,向海外生动讲好简阳故事。  如何向世界传递新农村富裕后的新景象?笔者一行跟随海外华文媒体团深入简阳乡村一线,为读者带来一碗汤、一幅画、一间屋、一条链四个故事。前锋村荷塘美景。一碗汤 打开简阳味觉地图  “太美味了,我连喝了7小碗。”日本华文媒体人欧阳乐耕对简阳羊肉汤赞不绝口。6月12日,华文媒体团走进当地羊肉汤馆羊扬天下,品尝现场熬制的羊肉汤。  羊肉汤是简阳要讲的第一个故事。简阳羊肉汤历史悠久,《简州志》记载,早在汉代,简阳已是“户户具鸡豕,十里闻羊香”。简阳羊肉汤,其汤鲜、味美、香气宜人,这要得益于简阳羊品种和羊肉汤制作工艺的不断改良。据简阳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简阳羊为大耳羊品种,是由美国努比亚山羊与本地羊经五十多年的杂交选育形成的新品种类群。该品种个头大、脂肪少、纤维柔软,以此作为简阳羊肉汤的主要原料,汤味自然鲜美。  “优良的食材,只需要简单的烹饪。”羊扬天下负责人许斌介绍,通过不断创新改良,简阳羊肉汤烹饪方法历久弥新,入选成都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简阳羊肉汤还成为中国首例汤类国家地理保护标志产品,成为简阳城市印记。  近年来,简阳羊肉汤赶上预制菜风口,开发出羊肉汤预制菜产品。“消费者买回家后只需要加热一道工序,就能品尝到原汁原味的简阳羊肉汤。”许斌拿起一盒简阳羊肉汤礼盒向大家介绍。据了解,简阳羊肉汤2公斤包装网上售价168元,通过全程冷链发往全国。  在简阳的老街深巷之中,简阳羊肉汤与海底捞、豌豆汤、月英凉粉、蒋卤鹅、云龙水酥、毛鸭子、大枣兔、手撕盘龙鳝一起,被誉为“简阳九绝”,共同组成简阳的味觉地图。  一碗羊肉汤,打开简阳的味觉地图。农民画画家段景春接受海外华文媒体采访。一幅画 深情描绘故土风情  乡土作家罗淑、首届茅盾文学奖得主周克芹等文化名人辈出,薛涛、刘光祖等文人雅士在简阳留下不胜枚举的诗篇,简阳从不缺乏文化底蕴。  在简阳人的文化地图中,农民画正挥洒着浓墨重彩。在简阳平武镇尤安村,坐落着一家气质不凡的农民画艺术馆。6月13日,媒体团到访该画馆时,农民画画家段景春正聚精会神、手执画笔,画板上一位古典红衣美女跃然纸上。  简阳农民画,是简阳讲的第二个故事。农民画是上世纪50年代在我国广大农村出现的一种独特画种,简阳农民画正是萌芽于这一时期,在经历过被原国家文化部授予“民间艺术(绘画)之乡”的高光时期后,陷入沉寂。如今,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简阳农民画被赋予更深刻的文化内涵,承担起展现新时代民间艺术的使命担当。  “我爱农民画,喜欢用画笔来描绘故土风情。”段景春是近年来简阳返乡创业的文化人之一。  如今,简阳农民画画家已达150多人,张树敏、付瑶、谢从新等脱颖而出,入展各级绘画类展览。张树敏为表达对这片养育他的土地的深情,作画时,他不曾把笔当笔,只当它是农具、锄头、镰刀、耕牛。纸就是土地,笔在纸上作画就是耕耘的过程,然后,土地上开出绚丽多彩的花,结出丰硕的果,住着幸福的人家。  一幅农民画,描出简阳的生命之美、生态之美、生活之美。一间屋 装进农旅融合理念  粉墙黛瓦,小桥流水,一度是江南水乡的专属用词。如今,用来形容简阳的乡村,也很贴切。漫步石钟镇前锋村、平武镇尤安村,一幢幢乡村“别墅”鳞次栉比,红花绿树栽于庭前屋后,田园风光、园林布局,齐聚于此。  一间屋,是简阳讲的第三个故事。6月13日,石钟镇前锋村,原香小院的火锅、喜柿小院的围炉冰茶、石味小院的豆花……一个个“小院”错落有致,支撑起当地农旅结合的产业,有些小院更成为网红打卡地,吸引着简阳乃至成都的市民前来打卡。  前锋村党委书记周明介绍,“这些小院都是农民自住房改建,由村集体、农户与国有企业合作,市场化运营。通过‘村集体经济+’模式,激活闲置房屋资源,为老年人留守的乡村注入活力。”  该村王永和大爷将自住房租给一家国有企业开办民宿,并成为该公司的员工。双重收入让王大爷很开心,“他们租我的房子,一年租金1.8万元,同时我在民宿打工,一年下来也有4万多元的收入。”  在平武镇尤安村,一栋栋别墅一样的房屋排列有序,俨然一个小型社区。尤安村党委副书记魏霖介绍,2017年,尤安村鼓励村民进行宅基地腾退,2019年,尤安村八成以上农民从原有住房迁出,搬进政府统一规划建设的新房,村集体建起了乡村酒店。  宅基地腾退后,恢复成耕地,自此,尤安村有了连片集中的万亩良田,为尤安村经济的后续腾飞打下坚实基础。“目前村集体经济名下有10多家全资公司,涵盖建筑、种植、酒店、商贸等领域。”魏霖表示,发展工商业获得的收益,还可以反哺农业。  一间“新屋”,装进简阳农旅融合发展的新理念。一条链 串起乡村共同富裕  在尤安村的烘干中心,大家被6台数十米高的大型烘干机所震撼。魏霖介绍,烘干中心是整合19个村的相关配套资金2000多万元建成的,在满足19个村的10万亩粮油的烘干需求以外,还能为周边县市的麦冬提供烘干服务。  一条链,是简阳讲的第四个故事。据悉,烘干中心共有8台烘干机,其中6台烘干机烘干能力达到150吨,主要用来烘干水稻、小麦和油菜等粮油作物,另外2台烘干能力达到300吨的烘干机,主要用来烘干玉米。  烘干中心由简阳市六联共兴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运营。该公司的成立及发展是简阳市打破镇域行政边界,推进“六联共兴”等集体经济抱团合作模式、不断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一个缩影。  去年,以尤安村为中心的19个村抱团发展,4.5万亩土地入股,成立了简阳市六联共兴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通过公司化运作,将村与村的资源、产业、利益等联结在一起,形成一条共同富裕“链”。魏霖介绍,去年该公司收益达到2000万元。 查看更多
(鄢怀林  记者 侯东)熊猫家园美如画,青秀之川出好茶。作为浙江省安吉县黄杜村捐赠“白叶一号”的三省四县中四川唯一受捐地,青川县“白叶一号”基地里的白茶苗郁郁葱葱,长势喜人,漫山遍野一片勃勃生机,广袤大地“唱”响了“一片叶子再富一方百姓”的赞歌。“我们利用5G物联网技术在‘白叶一号’茶叶种植基地搭建了实时监测平台,安装了高清摄像头、土壤传感器和土壤墒情监测系统等,以此解决专家太远的问题。”6月12日,正在查看实时监测数据的四川移动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浙江专家通过这个系统可以实时了解白茶的长势情况,并在第一时间给出种植技术指导意见,让“白叶一号”更好地生长,促进传统农业数字化转型与智能升级,助力乡村振兴。将5G物联网技术应用于“白叶一号”茶叶种植基地,只是青川县数字经济积极赋能乡村振兴的缩影。截至目前,该县移动通信基站达644个,固定电话用户3.8万户,互联网用户6.3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9.3万户,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99%,行政村通信网络覆盖达100%,4G覆盖95%以上,实现了全县所有行政村通光纤宽带,自然村手机信号全覆盖,重要交通干道及车站、景区手机信号全覆盖。5G网络覆盖县城区、全县20个乡镇场镇、重点景区和人口密集地区,共建成5G基站346个。不仅如此,该县培育出川珍实业、海伶山珍、山客山珍、川味盐太婆、川申农特产等一大批电商龙头企业,现有电子商务企业43家、个体网商2100余家、物流快递及货运企业38家、电商从业人员3000余人。43家企业3312款产品在“扶贫832平台”上线销售,销售额连续三年排名全省第一位。庄子坪建成县级电商物流产业园,整合省内100多家企业1000余种优质网货入驻,构建起集农产品储存、分拣、配货、送货及信息处理于一体的区域性网货供应链和综合服务中心。结合“金通工程”样板县创建工作,以“交商邮”融合发展试点县为契机,建设县级快递物流仓配中心1个、乡(镇)级综合运输服务站20个、村级金通·邮快驿站138个。全县20个乡镇便民服务中心、178个村(社区)便民服务站全部接通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网办效率不断提升。此外,该县创新实施“火源管控、疫情防控、灾情监控、舆情掌控、社会稳控”一体化服务,积极推进“雪亮”工程和“天网”工程建设,共计投资2800余万元,建设监测点位1320多个,覆盖全县20个乡镇、村、社及重点景区、道路等,对社会治安综合防控、道路交通安全、森林防火、防汛、地质灾害监测等多方面工作起到重要作用。“智游青川”APP正式上线,其由“智游唐家河”和“智游青川”两个模块构成,其中“智游唐家河”以全国首个野生动物AI识别技术在文旅中的应用为亮点,“智游青川”模块以打造属地化智慧旅游服务百宝箱为目标,重点对全县“一河两湖两山”等旅游景区景点进行区域划分,让游客能够轻松享受到“吃、住、行、游、购、娱”相关配套服务。建设“青川茶智-茶叶溯源指挥中心”数字综合服务平台,打造“白叶一号”数字驾驶舱。依托物联网、5G、人工智能以及大数据等现代技术,实时监测采集茶园空气湿度、土壤温湿度、氮磷钾含量等茶叶生长环境数据,生成青川“白叶一号”定制化管护方案,将传统农业生产模式转变为高产、高效、低耗、优质、生态、安全的智慧农业模式。 查看更多
佩奇 (图片由成都高新区〈简阳市〉第六批对口支援工作队提供)  5月31日,正值高原施工“黄金期”,甘孜州德格县竹庆镇市政道路改造工程(一期)现场一派火热的施工景象。作为德格县2023年重大项目之一,该工程自4月17日开工以来,建设“进度条”持续刷新。同一时间,开业1年多的康巴文化中心博览园也迎来旅游旺季。  这两个项目,由成都高新区对口援建,成为德格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牵手”逾十载,浓浓“高德”情。2021年5月17日,成都高新区(简阳市)第六批对口支援工作队(以下简称“工作队”)25名干部人才,跨越雪山江河,扎根千里之外的德格,开启对口支援的新征程。  两年来,成都高新区累计投入帮扶资金约2.2亿元,推动实施援建项目41个,并充分发挥国家级高新区的资源优势,助力德格不断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激活内生发展动力,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成都高新区对口援建的甘孜州德格县康北牦牛乳制品加工园区。项目帮扶强赋能  5月16日,在德格举行的2023年第二季度高新援建项目推进会上,与会人员就各项目进度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专题研究。类似的项目会,几乎每月都有,并根据实际情况动态调整。  项目赋能,在工作队的日常交流中成为高频词。时间回溯到两年前,工作队初到高原,便马不停蹄深入德格各乡镇了解情况。实打实地蹲点调研,结合十年对口帮扶经验,工作队决定探索“项目赋能”帮扶振兴模式,坚持需求导向和赋能导向,把帮扶落实到当地振兴发展需要的项目上,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成都高新区援建项目多,资金总量大,加上德格地理条件制约,工作推进难度大。工作队创新方法,通过“PC+小程序+公众号”的手段,绘制了成都高新区援建项目“雷达图”,实现所有在建项目的动态管理、已完工项目的成果展示可视化。  不断更新的项目“雷达图”,折射出三个“突出”。  突出一个“规”字。两年来,工作队以规划定计划,结合《成都高新区对口帮扶甘孜州德格县规划(2021—2025年)》,聚焦实施改善城乡基础设施能力、提升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民生服务保障能力三大赋能行动,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突出一个“早”字,为加快援建项目建设进度,工作队提早到位、提前谋划,每年初召开专题会议,并通过周分析、月调度、季盘点工作机制,确保项目稳步高效推进。  突出一个“备”字。在做好援建项目所有前期准备工作的基础上,持续提升项目监管水平,精准实施年度项目计划,推动项目早日建成投用。4月17日,甘孜州德格县竹庆镇市政道路改造工程(一期)开工建设。产业帮扶固成果  今年“五一”假期,甘孜州成为旅游热门地,共接待游客108.3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1.91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均超过153%。其中,一批由成都高新区对口援建的特色文化旅游项目颇受青睐,包括拥有牧俗风情体验园区的独木岭村、成功举办首届德格县民间文创交易盛会的康巴文化中心博览园等,为当地文旅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作为甘孜州的“牧业大县”“非遗大县”“旅游大县”和“文化大县”,德格正以特色优势产业为基础,积极构建“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乡村发展新格局,推动产业融合发展。  对口帮扶十余载,成都高新区始终围绕“特”字做文章,立足德格的资源禀赋,通过抓好基础、补齐短板、优化环境、链接资源,逐步形成推进德格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助力德格全面构建现代特色优势产业体系。  特色农产品方面,成都高新区推动优化牦牛肉及乳制品生产,新建数字牦牛产业管理信息平台,助力德格县从养殖大县向产业强县转变。同时,工作队多方联动打通消费帮扶“最后一公里”,成功将德格特产牦牛肉干和虎掌菌引入川香万家农特产品体验馆(省馆)线上线下销售平台。据统计,2022年德格特色农产品在各网络平台上的销售总额达913.6万元,较2021年增长22.4%。  依托德格“南派藏医药发祥地”的品牌优势,工作队在前期产业规划、项目布局的基础上,结合成都高新区从事产业培育的工作经验,梳理出帮扶德格南派藏医药进一步发展的思路和方法。同时,为积极推动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还促成德格与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省锦弘集团签订南派藏医药产业发展三方合作协议,打通南派藏医药种、研、诊、产等全流程产业链。民生帮扶增福祉  近两个月,德格县中学校长每周末都会去新校区的工地上查看施工进展,“明年就要建成投用,学生们很期待。”  同样期待的还有竹庆镇的农牧民。4月17日,该镇市政道路改造工程(一期)开工,项目总投资1.2亿元(其中2023年投入3400万元),预计2025年建成通车,将打通当地农牧民出行“最后一公里”,促进乡村与外界连通、发展乡村经济。  加速打造“硬件”,也大力发展“软件”。成都高新区聚焦德格教育、医疗、基础设施等领域,将民生帮扶与满足群众幸福生活需要紧密结合,用一项项“有温度”的举措,一件件“暖民心”的行动,不断增进民生福祉。  教育方面,加强互动交流,深入实施“组团式帮扶”。去年10月,成都高新区第七批支教工作队一抵达德格,就开展一系列专题研培会和示范公开课,帮助德格新入职的253名教师快速完成角色转换,更好、更快地适应工作岗位。  深化健全完善全域结对帮扶机制,配合成都高新区30家单位与德格县36家单位建立全域结对帮扶关系。其中,机关、街道、社区两年捐资捐物231万元,集中解决了部分制约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问题;教育系统选派15批次100多位管理、教学骨干赴德格开展“校对校”帮扶工作,实地讲课70多节,开展线上教学教研联动63场;医疗系统建立跨区域医联体“对口帮扶”工作,多名有副高级职称的专家实地参与医疗援建,助推德格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以来,已带动就业2600余人,3100名学生就学条件得到优化,上万名群众的医疗条件实现改善提升。人才帮扶强支撑  “学习收获很大。”5月15日至16日,以“2023年德格县综合行政执法业务技能提升专题培训”为主题的第24期“高援”大讲堂举行,来自德格全县23个乡镇的工作人员参与培训。  这是成都高新区助力德格人才振兴的缩影。两年来,工作队充分发挥帮扶干部和人才的示范作用,把先进的管理经验、技术成果带到德格,影响和带动当地一大批干部人才成长,为乡村振兴留下一支“带不走”的服务队。  针对德格干部人才发展的“瓶颈”问题,成都高新区实施“干部人才队伍建设工程”。“1+1”结对帮扶,工作队25名对口支援干部每人结对1名德格县干部人才,传授业务知识、工作技巧;分类分层举办培训班,加大本地干部人才的培养力度,两年间分类别、分批次培训467人次;“请进来”举办专家讲座,定期举办“高援”大讲堂,分享工作方法,并特邀成都高新区社治专家开展线上专题讲座,提升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  “请进来”,也“走出去”。近日,德格县自然资源局国土空间规划股股长所江将自己在成都高新区发展规划局的跟岗学习情况与同事进行了分享,“我现在的工作效率有了很大提高”。过去两年,工作队牵线搭桥,促成29名德格干部分别到成都高新区党政、学校、医疗等系统进行为期3到6个月的跟岗学习锻炼,为德格培育实用型、技术型干部人才,为德格乡村振兴夯实人才支撑。  今年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接力接续开展对口支援工作的奋进之年。成都高新区(简阳市)第六批对口支援工作队领队张力帆表示,将紧紧围绕构建“产业互补、人员互动、观念互通、发展共赢”对口帮扶工作新格局,为建设团结富裕和谐美丽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德格贡献力量。 查看更多
(尹柯桦 刘玉明 记者 张宇 文/图)特色农产品丰收饱满、庆祝丰收的舞蹈欢快优美、闻香而来的群众欢欣喜悦……5月26日,绵阳三台县紫河镇“送产业 助增收 庆丰收”文化旅游节在红花园村初心广场举行,来自该镇各村社的千余名群众欢聚一堂,共庆丰收。紫河镇“送产业 助增收 庆丰收”文化旅游节现场上午九时许,初心广场上一片欢腾,当地群众通过歌曲、舞蹈、乐器演奏等精彩纷呈的文艺节目展现丰收的喜悦,引得台下观众连连叫好。近年来,紫河镇以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为目标,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结构,一手抓粮食生产稳定,一手抓特色产业发展。2023年小春,该镇克服连续干旱,组织农技人员到村社、田间地头,加强技术服务,解决群众的生产实际问题,小麦、油菜皆取得较好收成。五月以来,该镇抢抓晴好天气,全力抓实收种工作,抓紧抢收夏熟作物、抢播大春作物,力争颗粒归仓。“今年小麦、油菜收成都很好,再等几天,田里栽上水稻,放养虾苗,亩收入可以上万元。”在农产品展示区,来自该镇河坝子村三组的村民彭国荣告诉记者,村里发展稻虾共育,面积已达到200多亩,她家两亩多田流转给种养殖合作社,自己在合作社务工年收入达到两万元以上。据介绍,在该村像彭国荣一样常年就近在合作社务工的村民近20人。趁着节会,龙归寺村的村民王朝云将家里散养的跑山鸡拿来售卖,“自家养的粮食鸡,14元一斤,买的人多。”数着钞票,王朝云满脸笑容。展示区,新鲜的桃、李、杏等水果和时令小吃也受到人们的欢迎。“我们村有汉墓、农家客栈、古寨遗址,游玩的地方很多,还有生态李子园可以去采摘。”王朝云说,希望这次节会能招来外地游客,来住农家院、吃农家菜,给村民带来更多收入。据了解,红花园村2015年确定了以“红花园·养心谷”四川原味田园旅游扶贫为核心的建设项目,经过多年发展,占地面积2500余亩的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养颜水果种植区、林下养殖跑山鸡区和占地面积1000亩的生态观光农业区、农家休闲客栈等项目已初具规模,吸引众多游客前往游览观光。活动当天,该镇为当地100余户农民发放了鸡苗。“这批鸡苗养大后,预计能带来1000多元的收入。”大寨沟村7组村民彭龙城告诉记者,因要照顾家里老人,他无法外出务工,家庭收入有所减少,这次领取到政府发放的鸡苗,给他发展生产带来了信心。紫河镇副镇长张辉表示,下一步,该镇将结合镇域文旅资源,以农耕文化习俗为基调,打造特色文旅活动,助力农业与休闲、观光、体验等乡村旅游业态深度融合,助推美丽乡村建设跑出“加速度”。 查看更多
 (刘旭 记者 侯东 文/图)宽阔的鱼塘里,工人正忙着给鱼儿投撒饲料;羊圈里,一只只膘肥体壮、毛色顺亮的羊羔吃着青饲料;产业园里,村民们忙着除草、松地……初夏时节,走进广元市朝天区朝天镇明月村,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展现在记者眼前。“去年,我的肉羊养殖效益真不错,挣了不少的钱。”今年50岁的村民刘江一因为眼睛残疾,无法外出务工,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他在村里搞起了养殖业。“多亏了党和国家的好政策,让我在乡村振兴的路上越走越好。”刘江一拉着驻村第一书记李元禄的手激动地说。明月村驻村工作队现场了解鱼苗生长情况据了解,自朝天区发展肉牛、肉羊产业以来,明月村借助政策红利,在全村摸排产业发展情况。通过入户走访、召开村民“坝坝会”等方式,结合村里实际情况与村民一道商讨研究,决定发展肉牛、肉羊产业。“我小时候有放羊的经历,我要在明月村发展肉羊产业。”第一个表态发言的刘江一,对发展肉牛、肉羊产业充满了期待。之后,李元禄立即联系对接朝天区农业农村局,积极开展技术指导,并为其协调残疾人创业资金5万元。短短几个月,刘江一的标准养殖场顺利完工,首批购买了50只肉羊。经过半年多的经营,刘江一再次扩大养殖规模,养殖生猪100头、鱼3000尾……功夫不负有心人,2022年,他家人均纯收入近万元。乡村要振兴,产业是关键。近年来,明月村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谋定而动,把产业发展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带领群众利用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种植、养殖特色产业,壮大集体经济。据了解,明月村通过土地流转发展猕猴桃产业200亩、小水果产业200亩、水产养殖78亩、核桃产业1500亩,成立合作社8个,建设生猪养殖场8个,蚕桑产业园和灵芝产业园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中。“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坚持以产业发展赋能乡村振兴,持续引进和发展一批现代化产业,培育一批致富带头人,形成特色化、协同化和差异化发展格局,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朝天区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乔发福表示。 查看更多
罗攀 (图片由邛崃市第六批对口帮扶干部人才工作队提供)  山高月近,地远情深。从“文君故里”到“童话世界”,邛崃市与九寨沟县,两个相距千里的地方,因一场特殊的相遇而紧密相连。2021年5月,邛崃市第六批对口帮扶干部人才工作队(以下简称“工作队”)接过对口帮扶接力棒,踏上千里之外的阿坝州九寨沟县,开启乡村振兴崭新征程。他们秉持“科学帮扶、精准帮扶、倾情帮扶”理念,与九寨沟县干部群众一起,团结奋进、众志成城,共同谱写携手同行、共促发展的乡村振兴新篇章。  两年来,邛崃市累计投入帮扶资金2000余万元,推动23个帮扶项目建成见效,助力九寨沟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厚植乡村振兴发展根基。2022年,九寨沟县荣获“四川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优秀县”。九寨沟县白河乡斜务家村乡村旅游项目。深耕产业“赋能”夯实发展支撑  今年5月初,九寨沟县上四寨村“九寨云裳”精品民宿项目正式开门营业,木与石、山与水、传统与现代在这里交融共生,焕发出活力与魅力。这些精品藏式民宿,是工作队结合漳扎镇国际生态旅游魅力小镇建设,引入邛崃市资深文旅企业在当地的“首秀”,项目荣获2022年度美国缪斯(MUSE)设计金奖、2021—2022中国旅游住宿业金光奖。  项目通过对本地农户进行房屋租赁、土地流转、当地务工和技能培训的方式,构建“公司+村集体经济+农户”的合作发展模式,推进乡村旅游的业态转型、服务升级,为当地群众开展民宿打造提供借鉴和示范,参与该项目运营的群众可实现年增收5万—10万元。  固根本、利长远。2021年以来,工作队围绕九寨沟县“全域发展、绿色崛起”总体战略,结合当地优势资源,针对发展难题,从产业入手“破题”乡村振兴。  九寨沟县花椒现代农业园位于永和乡新华村,花椒产业是该村群众经济收入的主导优势特色产业,但园区基础设施亟待完善。为进一步推动当地花椒产业发展壮大,邛崃市投入帮扶资金,在园区道路安装了防护栏、筑起了防护墙,并新建灌溉设施,不仅有效保障了群众劳作出行安全,也彻底解决了花椒树“饮水”难题。  “随着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我乡花椒产业发展按下‘快进键’,2022年花椒种植户户均年增收3600元左右。”永和乡党委副书记、乡长苑玉环介绍道。  在勿角镇胜南新村,一排排崭新的大棚整齐排列开来,昔日的荒滩地如今变成了村里的“聚宝盆”,这个由邛崃市援建的蓝莓基地占地约15亩,作为马家蓝莓现代农业园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壮大了该村集体经济,村集体实现年增收100余万元。  白河乡斜务家村乡村旅游、保华乡生态观光农庄、郭元乡生猪养殖基地设施配套等项目相继落地,有效助推产业增效、生态增值、农民增收,持续赋能九寨沟县乡村振兴。  此外,邛崃市还全力推动九寨沟县品牌强农,实施“九寨沟+”品牌培育计划,建成九寨沟县目前面积最大、功能最全、产品最多的农特产品展销中心;成功申报“九寨沟李”“九寨沟人参”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先后完成黑河苹果、大录牦牛等7个农特产品有机认证和“九牦汤客”等18个商标注册,以及产品包装设计、宣传推介,持续助推当地农牧产业高质高效发展。“九寨云裳”精品民宿。固本培元“提质”厚植教育根基  “改造后的大厅设施齐备,是我校召开教育工作会议、展示教育成果汇报的重要场所,对我校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改善教育结构体系,全面加速教育创新进程起到积极推动作用。”近年来,在邛崃市的大力支持下,九寨沟实验小学基础设施进一步提升完善,校长童桂平对学校未来发展更有信心了。  百年大计,教育为先。自开展新一轮对口帮扶工作以来,邛崃市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理念,持续加大帮扶力度、拓宽帮扶渠道、拓展帮扶内容,聚力推进九寨沟县教学基础设施和信息化提升、师资队伍建设等工作,助力九寨沟县教育振兴和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两年来,聚焦九寨沟县中小学教学客观需求,邛崃市先后为九寨沟县中小学配套电脑110台、安装户外LED屏、改建多功能报告厅、实施校园文化建设改善提升等,持续优化完善教学办公设备、校园基础设施等,不断丰富数字化教育资源,进一步提升学校办公效率,增强办学内涵和德育氛围,为学校长足发展打下牢固基础。  为解决九寨沟县小学教师住宿问题,邛崃市还投入帮扶资金对30余套教师周转房进行提升改造,进一步增强教师获得感、归属感,使他们扎根九寨沟县教育事业的信心和决心更加坚定。  除了硬件上的改善提升,邛崃市还积极推动九寨沟县教育软实力提质。2022年,在工作队积极助力下,九寨沟县成立首批6个“名师工作室”,示范带动当地各学科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提升,在“名师工作室”的带动下,先后获得省、州、县各级奖项150余人次。  在邛崃市教育局牵头下,邛崃市各学科教育专家、“名师工作室”等200余人次先后赴九寨沟县开展送培送教、教学研讨等工作,让双方教育同行在教育理念、学校管理、教学思想等方面相互碰撞交流,促进教学方法的改进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为切实减轻困难学生就学经济压力,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队还积极开展“爱心雨露”行动,建立教育资助长效机制,先后资助120名建档立卡学生,组织开展“邛九同心·与爱同行”等系列爱心捐赠活动,不断丰富学生学习资源,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交流共建“聚力”强化内生动力  对于乡村旅游刚刚起步的九寨沟县安乐乡下双河村来说,知识技能培训可谓是一场“及时雨”。“培训针对性很强,让村民开阔了思路,增长了见识,转变了观念,收获非常大。”在参加完培训后,村支书徐中平对于发展乡村旅游、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信心更足了。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2021年以来,聚焦九寨沟县人才振兴,邛崃市充分发挥人才优势,坚持“输血”“造血”并重,下好育才强才“先手棋”,不断强化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  邛崃市先后遴选100名党政干部、医教骨干到九寨沟县挂职帮扶,常态化开展“1+ N”传帮带工作,并选派100余名九寨沟县干部人才、医教人员等赴邛崃挂职锻炼、跟岗学习;结合乡村振兴工作,常态化开展知识技能培训28场,覆盖1600余人次,为九寨沟县培养了一批“带不走、留得住、能干事、干成事”的高素质专业人才队伍。  推动邛九深度交流、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是对口帮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两地主要党政领导先后多次开展互访交流,推动双方合作向更精准、更广阔、更务实的方向发展。两地共计有64对部门、乡镇、村(社区)、学校、医院、企业、社会组织结对,形成“一对一”“多对一”“一对多”全域精准结对新格局,持续深化邛九两地交流交融,共同绘好民族团结进步“同心圆”。两地在基层治理、产业发展、教育医疗等领域开展工作专题交流互动600余人次,落实结对帮扶、消费帮扶资金170余万元,举办就业招聘活动14场,促进劳动力转移就业350余人次。  在开展结对帮扶过程中,邛崃市人民武装部投入结对帮扶资金,对九寨沟县大录乡老年活动中心进行改建,为当地搭建了一个学习培训、休闲娱乐的崭新平台。工作队还积极链接各方资源,帮助九寨沟县销售农副产品16万余斤,为5名困难学生争取到爱心企业、爱心人士的大力资助,成功对接美团“共享单车变球场”项目落地九寨沟县……  通过全域结对共建,推动邛九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架起了邛崃与九寨沟县同舟共济、团结奋进的连心桥,邛九之间心更近、情更深。 查看更多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罗敏  在广袤乡村,“数字化”正助力乡村振兴和乡村产业发展。尤其是乡村旅游越发火热的当下,数字化的植入,将为乡村旅游业注入哪些发展新动能?5月18日,2023四川数字文旅发展大会召开,记者以省内部分地区及乡村型景区智慧乡村旅游的发展案例,看各地如何以数字化赋能乡村旅游发展,试图从这些“新玩法”中寻找数字乡村建设的可循经验。八尔湖4A智慧景区界面。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供图提升体验感一部手机“玩转”乡村  位于南充市南部县的八尔湖镇因八尔湖绮丽的风光,成为当地乡村郊游的热门地。然而近年来,农村普遍面临老龄化、空心化以及人才外流问题,乡镇整体信息化水平相对落后,乡村旅游发展也受到限制。  如何破解发展难题?八尔湖镇积极探索数字乡村发展模式,采用5G、区块链、大数据、物联网、AI等新技术,将全镇方圆30公里范围内的环境场景进行1∶1真实还原,并在此基础上叠加八尔湖数字乡村相关的物联网、信息化应用及数字化系统数据,推动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在景区营销方面,八尔湖镇重点打造八尔湖4A智慧景区,以“景区+乡村游”的实用性吸引游客前来。具体使用上,游客无需下载APP,通过一个二维码即可实现景区内景点预订、购物、咨询、投诉等。同时,通过大数据深度分析八尔湖游客画像、热点线路、购物喜好等,精准营销,将八尔湖美景、美食、美品投放宣传,扩大消费空间。  除了提升便捷性,信息化和智慧化提升还带来更为多元的旅游体验。围绕唐家河等所有A级景区,广元市青川县打造了“智游青川”APP,开启“互联网+生态”的特色文旅模式,让珍稀动植物保护与旅游有机结合。  基于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10种野生保护动物和低海拔地区野生动物遇见率高、动物种类多的现实,“智游青川”利用全天候4K超高清监控和AI算法能力,打造“奇遇唐家河”特色应用,在客户端向游客展示唐家河的独特魅力。在不干扰原本生态的前提下挖掘了生态价值,游客凭一部手机就能实现“趣”旅游。助力产业升级激发消费新活力  以数字化驱动营销,全新手机端游览体验也让“流量”转化为“打卡”人流。“智游青川”APP上已接入青川县12镇8乡的商户120家,自投入使用以来,助力县域游客数量及产业消费的同比提升约400%,截至目前产业收入超40亿元,服务游客近400万人。  同样以数字科技推动,广元市剑阁县双旗美村“景区+乡村”协同发展模式同样助力该村旅游发展。依托“智游剑门”全域智慧文旅平台,进行剑门关景区+双旗美村的线路套票销售,吸引游客前往双旗美村游玩。同时,游客也可以在“智游剑门”的公共服务端一站式预订剑门关景区门票、观景台门票、剑门长歌观赏票及双旗美村的民宿、美食等。一方面解决了剑门关景区供游客后续体验的旅游产品不足的问题,同时也达到了吸引游客前往双旗美村二次消费的目的。  据统计,“智游剑门”上线以来,已实现游客的引流转化4万余单,转化率达到7.12%,仅通过电商系统引流产生的门票收益已累计超过200余万元,形成了景区带动、景乡联动的景区与乡村双向奔赴的良好局面。  而除了旅游业本身,数字化带动乡村各类产品走进城市,把产业链主体留在县城。在绵阳市平武县高村乡,由智游平武平台、一部手机游高村服务平台汇聚的私域流量为高村电商板块引流,助力高村电商产品销售并逐步形成自有私域流量,为高村乡旅游名片提供推广渠道。 查看更多
(记者 刘婕)5月18日,由成都空港公园城市绿道建设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空港绿道公司)举办的公园及乡村振兴业务专题推介会在成都双流久居福运动公园举行,成都圣桦原乡活力城科技有限公司、成都潇游科技有限公司等来自体育、文化、投资等约30家企业代表参加。活动现场推介会上,空港绿道公司相关负责人就公司公园城市建设及乡村振兴两大主营业务板块等进行了详细介绍,发布了十余项机会清单,项目涉及双流区多座新建公园以及彭镇、黄水镇片区综合开发与乡村新场景打造。其中,成都圣桦原乡活力城科技有限公司、成都潇游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现场表示高度认可,并表达深度合作意向。据了解,空港绿道公司为双流区区属国有平台公司,其突出生态价值转化主题,聚焦城乡融合发展主线,以资本、赋能、聚势为依托,抓实公园城市建设和乡村振兴发展两大主营方向,做实公园城市建设、乡村振兴项目开发、农业产业化三大主营业务,聚力打造“可进入、可参与、可消费”的公园城市和乡村生活新场景,构建“投融建管运”五位一体的专业化平台。(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查看更多
(邓林灵 夏俊林)“红武胜”盛装邀贵客,乡村振兴迸发新活力。5月10日至12日,中国(广安)桑蚕茧丝绸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暨2023全国茧丝绸经济工作会议在广安市武胜县召开,此次会议将分析茧丝市场趋势,解读《纺织行业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共话发展新机遇,共创产业新未来。  四川是全国最大的优质茧丝生产基地。武胜是四川知名蚕桑大县,栽桑、养蚕历史悠久。鼎盛时期,武胜农村几乎家家户户栽桑养蚕,产茧量居四川前三,“姐采叶、妹除桑,结茧抽丝做衣裳”的歌谣广为传唱。如今,武胜县建成标准化现代桑园3万亩、改造老旧低产桑园2万亩,武胜县猛山乡被中国蚕学会授予“中国蚕桑之乡”称号。  传统产业“破茧重生”,新兴产业蓬勃发展。近年来,武胜发挥现代蚕桑、晚熟柑橘等特色农业产业优势,加快构建“2+3”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描绘出一幅乡村振兴美丽画卷。5月6日,夕阳下的武胜县蚕桑现代农业园区,蚕房、菌场掩映在一片绿色之中。夏俊林 摄老产业+新“丝路” 推动蚕桑产业全链条发展  5月8日,四川安泰茧丝绸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安泰集团”)缫丝车间机声隆隆,缫丝、编检、整理、打包……万千蚕茧在这里变成了一束束柔滑的生丝。“产品将通过中欧班列(成渝)和西部陆海新通道,进入国际高端市场。”该公司营销副总监陈林说。  生丝的另一头,是业态多元的桑园。作为广安市唯一一家集蚕桑生产、蚕茧收烘、缫丝织绸、出口销售、丝绸品牌运营及文化展示为一体的蚕桑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安泰集团用3年时间建成3万亩现代蚕桑产业园,其中,安泰集团自主建设1万亩,辐射带动农户建设两万亩。  立夏过后,桑叶青青,蚕农抓农时采桑养蚕,处处是繁忙景象。走进武胜县蚕桑现代农业园区,只见成片的桑树上翠叶层层叠叠,有的桑叶下还挂着白的、紫的、粉的桑果,吸引游客采摘,有的桑园错时套种上土豆,提高田间产出。  园区内,按照“村连线、乡连片”模式建成标准化现代桑园,还推进现代化蚕室建设,配齐自动上蔟、自动采茧等技术装备,建成养蚕大棚47万平方米、小蚕共育室1.6万平方米。  “园区内的机器人‘蚕娘’,可以自动饲喂桑叶、消毒等,较传统人工养蚕效率提高5倍以上。蚕房内的环境智能化控制系统,可完成共育室温度、湿度、气流等环境的监测和调控。”武胜县农业机械和蚕桑产业服务中心主任陈景平介绍。  春、夏、秋三季,苍翠的桑叶是宝,冬天剪下的桑枝,又如何“变废为宝”呢?  在四川芝皇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一排排菌种培植房整齐排列,菌种房的后面是桑枝粉碎车间和研发中心,旁边还有菌菇展示中心,整个工厂充满了现代感与科技感。  “叶养蚕、枝生菌、渣作肥、肥育桑。”四川芝皇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潘多峰介绍,按照蚕桑产业生态循环发展模式,公司以桑枝为基料,生产香菇、木耳、灵芝、猴头菇等菌棒,销售给村集体或者农户,由他们栽培出菇,再统一收购销售。  “最后,桑枝菌棒经发酵成为生物有机肥,返田育桑,完成一轮循环。”潘多峰说,农户在冬春养蚕空闲期,由蚕农变菇农,实现第二轮增收,桑枝食用菌产业综合产值可达3亿元。  除此之外,在武胜县飞龙镇梅托村打造的桑枝菌博览园,建有直播电商产业基地、种植采摘游览区、科普文化体验区,宣传推介包括桑枝食用菌在内的武胜农特产品。同时还建成了蚕桑主题公园,加快蚕桑产业与旅游、文化融合发展进程。  武胜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武胜以建设现代农业园区为抓手,以培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为依托,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出台了基地建设、劳务用工、金融保险等多个扶持政策,推动传统蚕桑产业“破茧成蝶”,形成“桑—蚕—茧—丝—绸—旅”的全产业链条,铺出一条乡村振兴的“丝路”。2022年,武胜县蚕桑产业实现综合产值10亿元,助农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经过不断开拓创新,武胜蚕桑走出了一条颇具特色的发展之路。2023年武胜大雅柑采摘节暨果王评选活动现场。夏俊林 摄“三产”联动促发展 美丽乡村展新颜  5月,武胜晚熟柑橘“大雅柑”进入管护重要时节。“近期,我们主要进行病虫害防治、肥水管理和修枝疏果。”在武胜县胜利镇红树村,武胜县胜利镇羊天下家庭农场业主舒龙每天都要到田间地头查看大雅柑长势,给村民们讲解管护要点。  地处川东的武胜县,是全国58个柑橘优势区域项目县之一。历经6年发展,武胜大雅柑总面积达到20万亩,为打响大雅柑“舌尖上的春天”的口碑,扩大销售渠道,武胜县投资成立康源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建成占地60余亩的大雅柑加工园,建有全产业链运营中心、生产加工中心、电商物流中心和万吨冷藏库,集加工冷藏、交易物流、品牌营销等功能于一体。  “对果品进行分拣、清洗、包装等初加工,统一贴牌包装,销往全国主要水果批发市场。”该公司相关负责人说,依托土壤、湿度、光照等优势,武胜大雅柑品质在川渝两地处于领先地位。  特色农业产业全链式发展,助推产业兴旺,只是武胜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的一个侧面。如今,武胜县正持续推动农业农村工作高质量发展,确保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全力打造美丽乡村,描绘乡村振兴新画卷。  这几天,水稻进入移栽期。武胜的田间地头,随处可见忙碌的身影,农户们分工合作,整田、运秧、施肥、栽秧……忙得热火朝天。  不仅种稻,还养鱼养虾。“我们合作社发展的稻虾综合种养面积600余亩,年产优质稻谷约40万斤,稻虾综合年产值约160万元。”在武胜县清平镇稻渔现代农业园区,康之源农业发展专业合作社社员介绍道。  “一水两用、一种多收、一田多益。”在清平镇、万隆镇、华封镇的稻渔综合种养基地,武胜引进高素质专业技能人才,加速推进“稻田+”产业经济,加快建设“鱼米之乡”,推动稻渔现代农业园区高质量发展。  农旅融合促发展,生态宜居好风景。飞龙镇罗曼蒂克庄园、白坪—飞龙旅游度假区内的蜗牛部落假日公园、礼安镇“小鸟天堂”露营基地……“五一”假期,这些乡村旅游热门目的地,让游客体验到武胜“诗画田园”的独特魅力。  武胜县依托一江两岸、山水相融的独特优势,在沿嘉陵江的中心、沿口、华封、万善等7个乡镇种植油菜,今年3月成功举办首届大地油彩乡村文化旅游节,吸引近20万名游客前来踏青赏花,做靓了“嘉陵江畔游”名片,壮大了农村集体经济。  促进乡风文明,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将继续努力,争取下次活动还能获奖。”不久前,在武胜县鸣钟镇龙庙村举行的“党建引领·乡风文明”表扬大会上,被评为“文明卫生户”的村民肖汉辉如此表示。  武胜县通过扮靓村容村貌,开展“垃圾革命”“厕所革命”等五大行动,建设宜居乡村。在村级图书馆开展亲子阅读主题活动,每月开展以院落卫生、家庭美德、邻里和谐为主的乡风文明“赛马会”,营造讲文明、树新风的良好氛围。  话蚕桑,产业全链式推进;看发展,新“丝路”不断拓展。武胜将坚持以助农增收为目的,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加快提升特色农业发展质效,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查看更多
(柴爽 记者 李全民)“这几年,我们这里路修好了,路灯也亮了,茶园的基础设施也更加完善了,茶叶的品质和产量都有很大的提升,两个加工厂建起来后,我们的茶叶也不愁销路,靠茶叶增收致富的效果看得见,还搞起了旅游,这几年出去务工的老百姓都少了,现在在家门口都能挣到钱了。”地坪村茶叶种植户帅正荣对近几年村里的变化如数家珍。近年来,青川县坚持资源转化,吹响文旅兴县新号角,蒿溪回族乡自2022年以来,立足独特的自然资源,招引茶叶、旅游、民宿等5家企业入驻,投资金额达6000万元,实现茶文旅综合发展,切实打造出茶旅融合发展经济新业态,实现茶旅结合的休闲体验旅游产业发挥更大效益,振兴乡村经济。以文化为核心,赋能“蒿溪茶”品牌引领,打造茶叶基地品牌。依托七佛贡茶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深入挖掘本地茶文化资源,基于特色文化资源建有5.6亩古茶主题公园、300㎡茶道文化墙、1000㎡茶文化广场等文化场所,有力提升全乡茶文化底蕴。重视和培养传统制茶技艺能人,定期举办茶手工制作技能竞赛,以比赛等形式传承和发扬传统茶文化。以数字为抓手,建设茶叶智能化,激活数字乡村活力。建设“青川茶智-茶叶溯源指挥中心”数字综合服务平台,打造“白叶一号”数字驾驶舱。依托物联网、5G、人工智能以及大数据等现代技术,建设“白叶一号”数字中控室,精准监测茶叶生长环境,准确提供茶叶精细管护方案,高效推进传统农业向智慧农业、数字农业转型。目前已建成900亩数字化茶园,并配套建有生产加工端数字化设施设备,起技术培训-管护-加工-销售“四位一体”的精准化茶产业发展新格局。以产业为重点,推动茶叶规模化,打造乡村振兴新样板。围绕以茶带旅、以旅促茶的茶旅融合发展思路,立足独特的自然资源,结合“一心、一轴、两区”的发展线路,集中发展茶叶产业基地,形成了以地坪茶叶产业园为核心,辐射光辉村、炭河村、青光村等一轴(“G543产业发展轴”)为重点的茶叶基地,茶叶总面积2.1万亩,建有绿茶、红茶生产线,补齐高端茶叶加工短板,形成产业规模化。 查看更多
(冉鹏 邱海鹰 摄影报道)四川省华蓥市依托在北部片区发展起来的“梨香花海”中的蜜梨产业和花卉产业,在禄市镇凉水井、月亮坡、山门口等村, 相继兴建了市委党校开国中将毕占云教学点、禄市特支教学点、华蓥山起义女战士教学点和“三红馆”等红色文化地标,以及梨香花海庄园和蜜梨主题公园、蜜梨度假村, 实现了农文旅融合发展, 助力乡村振兴。5月5日,在广安华蓥市禄市镇月亮坡拍摄的集蜜梨乐食、蜜梨酒庄、趣味水街等项目于一体的蜜梨度假村一角。 查看更多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