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李纳米  2021年2月21日,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正式对外发布。在如今这个新媒体蓬勃发展的时代,如何运用新媒体手段,助力乡村振兴,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资料图片用好全媒体平台助力乡村振兴  微信平台开源引流。乡村有着丰富的农产品和乡村旅游资源,各个乡镇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平台扩充农副产品和乡村旅游的销售渠道,并通过公众号文章对乡村农副产品进行宣传推广。微信公众号营销的网文语言应以幽默风趣为主要基调,同时要图文结合,讲究色彩搭配,富有美感;要积极利用热门关键词为农副产品进行引流,在提升文章的趣味性的同时注重真实性与文学性。  线上直播精准带货。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用户体验到了线上购物的优惠与便利。直播凭借强大的内容承载力,可以更真实、直接地反馈农产品信息,反之,消费者通过直播看到农产品的原产地,甚至养殖和采摘过程,加强了对产地来源的信任感,有利于增加农产品的销量。因此,各地区要积极利用今日头条、抖音、快手等平台对农副产品进行直播带货。  短视频讲好乡村故事。以抖音、快手等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具有较强的交互性、即时性和趣味性。有关部门应充分利用这一平台,讲好农村故事,展现美丽乡村,推动乡村振兴,及时向观众展示村民的日常生活、农副产品的生产过程以及村民在乡村振兴中所展现出的精神风貌。可以考虑做好以下内容的短视频:一是有关乡村农副产品的短视频,每一条短视频下方都附有商品购买链接,方便观众在观看时就能够购买;二是村民日常生活中的有趣片段和记录乡村文化活动的场面,目的是让更多观众更好地了解农村的生活,同时也有利于传播乡村的特色文化;三是录制有关乡村振兴的短视频,旨在呼吁更多的人加入推进乡村振兴的力量中。  整合传播形成矩阵。在融媒体时代,信息形式多样化,人们接受信息的渠道也多种多样,单一传播平台不能对信息进行广泛的传播。“互联网+文章+短视频+直播”的全媒体、全方位的传播,形成新媒体传播矩阵,才能帮助相对贫困地区获得更多的社会关注,从而吸纳多方社会资源参与乡村振兴。关注直播带货痛点助农民成为代言人  目前,新媒体运营助力乡村振兴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直播带货,另一种是电商销售。直播带货是生产农户提供产品,政府牵线搭桥,主播线上推销。而电商销售指农户在互联网平台上自己开店,售卖自己的产品。在这两种方法盛行的同时,笔者发现也存在一些问题。  直播带货有三种类型:高人气的商业主播直播带货、乡村干部直播带货、与高校合作直播带货。其中,成熟的商业主播带货,就好比“速效救心丸”,只能解决农产品生产地区的燃眉之急,不能解决长期问题;而后两者非专业人士直播带货,经验不足,在直播中抓不住消费者的关注点。而电商方面,也存在着农民运营技术不过关和农产品店铺曝光不足的问题。  新媒体运营助力乡村振兴,应让每个农民学会运营自己的网店,成为自己的金牌代言人。  一方面,有关单位应对农产品品牌云塑造。选取量大面广、从业人员较多、有市场潜力的农产品,提供新媒体云扶持,塑造农产品“原生态”地域品牌,打造核心竞争力,带动农民就近就业、稳定增收。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有关单位应加强乡村新媒体专业技能的培训,传授电商运营相关知识,千方百计提高村民们的新媒体素养。面向村民的新媒体培训,应集案例教学、实用性与接地气为一体,突出新媒体销售农产品这一主线,针对农民运用新媒体销售农产品遇到的问题,用农民感兴趣的语言和适合他们的上课节奏,教最实用的干货,最有针对性的营销内容。  新媒体线上培训,应编写针对农民朋友的培训教材以及配套的教案、课件,并录制微课。教材电子版,应采用导航式书签,哪里不会点哪里,哪里不会看哪里,便于农民朋友阅读学习。同时设置微信答疑群,随时解决农民开网店遇到的现实具体问题。  培训扶智,可以解决农民“不会说”“不知道怎么操作”的问题,直击农民新媒体运营的痛点。在培训的过程中,既要统一扫盲,传授直播带货、电商销售相关技能,又要发掘当地直播人才,立人设,养粉丝,重点培养,让村民学会自身“造血”,成为自己的金牌代言人。深度挖掘地域特色用新媒体手段包装  有关部门在帮扶相关地区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应帮扶促进精神文明的建设,扶思想、扶观念、扶信念,深度挖掘其地域特色与人文底蕴,提炼其精髓,凝练其特色,用影像方式加以记录、传播,打造其特色精神文化符号,将乡村文化振兴与传统文化传承紧密结合起来,推动其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  结合现代审美,对其特色文化进行解构和重组,运用新媒体对其进行科学完整的视觉系统设计,“时尚化”“艺术化”地加工和包装,使乡村文化品牌“立起来”“走出去”,帮助他们树立文化自信,同时还要面向人才聚集地,积极宣传回村助农的人才典型。  当前,一些涉农网站内容同质化严重,没有及时回应村民们的关切和需求。有关部门应多平台运营专属乡村振兴频道,制作推广农民喜闻乐见的新媒体内容,对特色农产品和文化进行包装和营销,打造地域特色品牌。  需要指出的是,从硬件上看,没有快速稳定的网络和流畅的物流,乡村的新媒体运营就是无水之鱼和无本之木。政府应进一步加大乡村网络、物流等线下设施的建设力度,通过培训扶智,解决农户线上带货技术难题;通过宣传扶志,发展当地特色文化,助力精神文明建设,让农民钱包鼓起来,脑袋富起来,紧跟时代潮流。(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影视传媒学院) 查看更多
(马永红 文/图)正午时分,远山含黛。南充市仪陇县新政镇安溪潮农村社区,流水村中绕,屋后瓜果香。村民谭精业坐在自家青瓦白墙的小院,怡然自得,“煮饭不用烧(柴),吃水不用挑;雨天不沾泥,出门坐公交”。  华灯初上,苇草摇曳。在仪陇县城“秀水长滩”湿地公园,三三两两的游人信步其间。市民王伟对家乡点赞:“开窗见绿,出门游园,真是宜居之城、康养之地。”  行走在德乡大地,无论是广袤的农村,还是繁华的城市,处处展现的是一幅生机勃勃、业兴家富的乡村振兴新画卷。  仪陇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近年来,仪陇县紧紧围绕建设“老区振兴、红色旅游、美丽乡村示范县”的目标定位,接续奋斗、苦干实干,推动革命老区的发展驶入快车道,开创了发展新局面。仪陇县花椒现代农业园区。打通交通“大动脉” 外联内畅延伸路网  “一条玉带在群山之间蜿蜒伸展。”通过无人机的镜头,仪陇县五福至马鞍红色旅游公路(简称五马路)的“身姿”展现在人们眼前。  “去年3月开工,历时一年建成通车,行车时间将缩短近一半。”据仪陇县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五马路的建成不仅方便了沿线群众出行,也为游客到朱德故里景区旅游带来了更好的体验,进一步推动旅游业发展。  仪陇位于川东北低山与川中丘陵过渡地带,山大沟深。“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偏远乡镇到县城要坐半天的车”“有的村民赶集得走3个小时的路”……这些都曾是交通条件滞后的真实写照。  要致富,先修路。近年来,仪陇县不断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打通城乡交通“大动脉”,融入国家和省级综合交通网,外联内畅、四通八达的交通格局形成:成巴高速、巴广渝高速穿境而过,国道244线、245线和省道304线、205线、206线、207线贯穿腹地。目前,全县已建成县乡道510公里,村道5811公里。交通的快速发展,让仪陇的经济社会发展驶入了快车道。  去年2月,过境仪陇的汉巴南铁路开工建设,吹响了铁路建设大会战的号角。  “汉巴南铁路仪陇段在马鞍、新政设站,建成后,将进一步形成高效便捷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真正融入成渝1.5小时经济圈,对群众出行、产业发展、综合实力提升带来很大的便利,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仪陇县铁路建设指挥部相关负责人说。  8月12日,在汉巴南铁路仪陇段项目建设现场,机器轰鸣,焊花闪烁,车辆穿梭,各标段开足马力、挂图作战,推进29座隧道、52座桥梁的陆续施工。  据了解,汉巴南铁路仪陇段全长58公里,途经新政、马鞍、复兴等8个乡镇、37个村(居),建设工程总投资103.8亿元,是仪陇建设史上首个总投资超百亿的重大工程,也是途经仪陇的第一条铁路。  下一步,仪陇县将积极争取更多交通项目纳入国省路网规划,启动国省干线改造,实施县乡公路大中修、村道窄路加宽和通组道路建设,争创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现代农业体系不断完善 乡村振兴后劲足  初秋,仪陇县铜鼓乡蚕桑现代农业园区内,碧绿的桑树连成一片,白墙民房和养蚕大棚点缀其间。蚕农张高春背着背篓,穿行于桑林之间,采摘桑叶。  张高春今年36岁,仪陇县铜鼓乡九龙山村人,以前常年在外务工。2018年,蚕桑基地建成后,公司推行“返租倒包”模式,张高春抓住机会,成为第一批业主。他承包了264亩桑园,负责种植、管理。两年过去,张高春成为合格的技术员,还经常为新加入的业主开展培训。  截至目前,张高春共养蚕7期290张,收入43万余元,年前还能养两期60张。当上蚕农后,张高春告别了打工生涯,过上既挣得到钱又顾得上家的好日子。  “要致富、栽桑树,丝路就是奔康路。”正如村民墙上的标语那样,越来越多的村民享受到了产业园区带来的红利。目前,该县已发展蚕桑10万余亩,建成规模化、标准化现代蚕桑产业园区7万亩,成功创建省四星级园区1个,培育市级园区1个、县级园区2个。175户脱贫户通过入园务工、土地流转、固定分红等方式实现年均增收1.13万元。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关键。近年来,仪陇县坚持走“质量兴农、绿色兴农”之路,建设大基地、发展大产业、培育大品牌,做大粮油、生猪、柑橘、蚕桑、蔬菜五大主导产业,做优花椒、水产、中药材、肉牛四大特色产业,做实现代种业、农业装备、冷链物流三大先导性支撑产业,加快完善“543”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全县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14万亩、产量稳定在43.6万吨以上,年出栏生猪保持在73万头以上,仪陇县蚕桑现代农业园区被命名为四川省四星级现代农业园区,新政三条沟创建为国家农业主题公园。  仪陇地处嘉陵江畔,生态秀丽、风光旖旎。境内红色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拥有旅游景点共143处。对于仪陇这个农业大县来说,旅游产业是绿色产业、朝阳产业、富民产业,更是未来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  去年,仪陇摘得“天府旅游名县”金字招牌,进一步带动了县域内文旅经济实现较大增长。今年1至5月,该县共接待游客361.08万人次,同比增长63%;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5.91亿元,同比增长85%。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各地党政部门、企事业单位、中小学校纷纷来到仪陇县开展研学游活动,进一步提升了仪陇的知名度、美誉度。  下一步,仪陇县将不断丰富朱德故里景区内涵,持续擦亮“将帅故里·红色文化”名片,争创全域旅游示范区。今年将完成客家民宿博览园装修布展和景区客家精品民宿群打造。幼有善育、学有优教、病有良医 百姓幸福指数攀升  8月14日,仪陇县知行实验学校项目建设现场,塔吊高耸,几栋大楼拔地而起。  作为仪陇县教育发展规划和县城教育扩容重点工程,仪陇县知行实验学校建设项目总投资1.9亿元,占地95亩,建筑面积34792平方米。学校建成后,将有效促进仪陇县城教育水平提升,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  近年来,仪陇县大力实施开放教育、优质教育、幸福教育,深入推进名师、名校、名校长“三名工程”,提升县域医疗服务水平和能力,县城搬迁16年来,一大批民生实事办到了老百姓的心坎上。  去年9月,仪陇中学新政分校如期开学;紫东幼儿园建设项目进入收尾阶段,今秋将如期开园;知行幼儿园、新政初中扩容(二期)工程正加快推进;仪陇高级技工学校、学府小学、学府幼儿园即将启动建设……  “县城驻地刚搬迁时,新政镇只有1所中学、1所小学。”仪陇县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仪陇县持续加大教育投入,实施县城教育扩容工程,相继建成了宏德中学、实验学校、城北小学、仪陇中学新政分校等11所中小学,新政、渔田等20余所幼儿园以及仪陇县职业高级中学。学位资源愈加充足,学习环境更加优越,为市民带来了便利。  在仪陇县医疗中心建设工程项目现场,一幢幢建筑拔地而起。据介绍,这所硬件设施达到“三甲”标准的全新医疗机构,占地面积158亩,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拥有床位1190张,将于今年年底竣工。  为了让市民享受优质的医疗资源,历时16年发展,仪陇县城新建成县人民医院、县中医医院,均通过“三乙”检查验收;建成县妇幼保健院、县疾控中心,以及两家民营医院。建立健全了社会救助和保障体系,就学、就业、就医等民生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下一步,仪陇县将扎实推进健康仪陇建设,启动仪陇县第二人民医院迁建,力争仪陇县医疗中心建成投用;实施医疗资源优化提升行动,持续深化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改革和多元复合式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稳步推进紧密型医共体建设,统筹“互联网+医疗健康”、远程诊疗、智慧医院建设,全面提升县域医疗服务水平和能力。 查看更多
(记者 徐登林)“我一年有1万元的固定收入,加上在合作社和打工挣的钱,今年一家人收入不少于4万元。”8月26日,在巡山的路上,壤塘县吾伊乡吾伊村护林员柔洛谈及自己目前的收入账单,显得很满意。  对标对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2020年,阿坝州出台了《中共阿坝州委阿坝州人民政府关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明确了要补齐相关薄弱环节和问题短板。  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阿坝州乡村振兴局总工程师文瑞源说:“现在来看,对这份答卷,全州藏羌回汉等多民族群众是满意的。”开发岗位稳就业  “这片山就是我的巡逻区域。”柔洛背着干粮向着眼前的茂密山林进发,开始了一天的巡逻,他从事这项工作已经4年。  据了解,近年来,壤塘县为解决群众就业难、村里管理难等问题,开发了11类公益性岗位,聘请2150名群众从事生态公益性岗位,涉及森林管护、河道巡护、地质灾害监测、洪涝灾害监测、道路养护、环卫等多个方面。按2018年度6600元/年、2019年度8150元/年、2020年度10000元/年,对2138名就业难群众实行了全覆盖,既解决了村级公益事业没人干的问题,又使就业困难群众有了稳定的收入。  “2021年度还是按照10000元/年的标准给生态护林员报酬。”吾伊乡副乡长何知勇介绍。  2018年,柔洛被村里聘请为护林员,每天巡护完还能照顾家庭,打理自家的小院中种植的土豆、莲花白、白菜,安居乐业的农家生活已然形成。柔洛不仅加入了植树造林合作社,还经常就近打短工。  《方案》中,阿坝州梳理了五大方面39个指标,其中,失业率要控制在6%以内。去年,阿坝州城镇新增就业7412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3.79%。  阿坝州统计局总统计师黄健英介绍:2020年,阿坝州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3726万元,比上年增长5.8%。建好新村兴产业  8月24日,蓝天白云下,山上的树木各色相间,山下的民房错落有致,这里是地处国道213线旁的松潘县十里乡火烧屯村,村党支部书记马家军说,他们找到了一个符合实际的增收产业,通过把村庄变美,依靠文化旅游产业实现村民整体小康。  “我们村结合文化资源和地理位置优势,将产业发展定位为文化旅游服务,动员201户村民入股,同时,整合成都市大邑县对口帮扶等各项政策资金,启动了十里回族风情小镇建设项目。”马家军介绍,为启动该项目,从规划、选址、集资到成立合作社,火烧屯村两委先后召开了10余次村民代表大会,全体村民建言献策、共同监督,完成了村道升级改造、文化墙建设、停车场建设以及十里拾光服务区的打造。  十里拾光服务区项目采用了“村合作社+企业+农户”的方式经营,仅今年村集体收益租金就达29万元,并为当地农户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  “服务区的建立不仅为游客打开了方便之门,也为当地群众拓宽了就业渠道。”在服务区打工的朱晓玲说,她每月有2400元的固定工资,有时还会有提成。  “火烧屯村的变化,得益于民族风情小镇的打造。”十里乡党委副书记、乡长兰如跃对记者说,2016年,经过组织开展传统村庄院落民居和历史文化村落的甄别鉴定,松潘县对火烧屯村进行了保护和修缮,将火烧屯村打造成了传统文化价值突出和地域特色浓郁的传统村庄院落。  文瑞源介绍,为实现人均GDP2020年底达到3.1万元的目标,2020年,阿坝州加快构建“6+N”现代高原特色农牧产业体系,实施牲畜饲养标准化示范推广工程,聚力发展“5+N”生态工业和“1+6”现代服务业,全力实施全域旅游示范区、天府旅游名县、A级景区、旅游度假区等品牌创建行动。2020年阿坝州地区生产总值(GDP)突破400亿元,达411.75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19.9:23.4:56.7,单位GDP能耗下降5.32%,人均GDP实现预期目标。健康帮扶惠民生  8月25日,沿着弯弯曲曲的盘山路而上,茂县光明卫生院院长张丽萍来到茂县沟口镇岐山村羌族村民冉华家中,为冉华测量血压、血糖,并为其开了几种口服药。  冉华今年65岁,每年都参加合作医疗。去年他由于高血压引起脑梗,家人把他送到了茂县光明卫生院,交了3000多元住院治疗,通过治疗稳定了病情,出院的时候,当家人拿着票据和医保卡去结账的时候,费用算下来,总共自己才花了400多元。  “现在看病容易很多,尤其是医保,解决了不少后顾之忧。”冉华说,现在不仅住院报销多,出院了医院的医生还要随访,随访门诊费用票据交上去,很快报销费用直接就打到医保卡上。  “通过实施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大病集中救治、特殊慢病签约管理、医疗救助及卫生扶贫基金救助等系列健康帮扶措施,最大限度减少了群众的就医支出。”张丽萍说。  为农村人口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茂县为全县7485名农村人口逐户逐人进行了患病情况筛查、摸底、登记,全面掌握其健康状况,建立电子健康档案,实行动态管理和分类健康干预。同时,每个镇都组建了卫生健康教育服务队,实现健康知识宣传、义诊活动全覆盖。  阿坝州明确,力争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医师数≥1.95人。为此,该州持续强化医学人才培养,2020年底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医师数接近2.5人。去年,阿坝州有村卫生室1330个,卫生机构拥有床位5381张,有卫生技术人员7022人,孕产妇住院分娩率98.39%。 查看更多
(彭圣洲 记者 张小星)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近年来,南充市蓬安县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不断深化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在富口袋的同时,富脑袋、增内涵,提升乡村文明软实力,让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在乡村蔚然成风,让农村焕发新的活力。截至目前,蓬安县获评文明村镇329个,其中省级文明村镇2个、市级文明村镇61个、县级文明村266个。文明引领  乡村喜见新气象行走在沿江而建的油房沟社区,眼前是一排排充满地域特色的两层小楼,房前屋后栽满花草果蔬。干净整洁的入户道路、完善的基础设施,油房沟社区处处透着令人神往的田园风光。油房沟社区因“百牛渡江”而闻名。该村老支书王元国说,社区条件变好了,村里便把工作重点放在“破陋习、树新风”上。通过开展“幸福家庭星级评选”活动,让村民逐步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记者发现,油房沟社区每户村民家门口都张贴有“幸福家庭星级评选”表,上面共设有“勤劳致富星”“创业自立星”“忠厚诚信星”“善良感恩星”“庭院洁净星”等“五星”。王元国介绍,评选流程包括农户自评、群众互评、审定星级、张榜公示、表彰授牌。自开展“幸福家庭星级评选”活动以来,越来越多的村民成为“追星族”,生活态度和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前村民卫生意识比较差,乱扔垃圾、乱倒污水、乱堆物品等现象比较常见。在‘幸福家庭星级评选’活动的带动影响下,大家意识到环境卫生的重要性,积极营造干净整洁的生活环境,力争月月获‘星星’。”“勤劳致富星”王小兵说,他要争取获得更多“星星”。实施乡村振兴,不仅要让老百姓住得好、过得好,更要精神足、面子足。近年来,蓬安县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全面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着力实施“村规民约人人遵守、村风村训人人践行、村歌村赋人人传唱、村风文明人人参与”行动,引导村民积极参与制定村规民约并规范遵守;广泛举办以“勤劳致富、创业自立、忠厚诚信、善良感恩、庭院洁美”为标准的新乡贤、创业致富之星、长寿之星、孝老敬亲之星、优秀学生等评比活动,通过晒家风、晒家训、晒家规、晒典型的形式,坚持正面引领、典型示范、持续深化、整体提升,引导人民群众提升文明素质和文明水平。精神滋养  村民生活更多彩“村里近年来出了不少大学生,有的还是脱贫户家的孩子……”龙蚕镇鹭鸶田村图书管理员李明辉自豪地说,“这其中也有农家书屋的一份功劳。”目前,蓬安共建成40个乡镇综合文化站、312个农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村级服务点和592个农家书屋。不仅补齐硬件“短板”,更要送去文化“大餐”。《乡风文明谱新篇》《喜看蓬安新气象》……7月20日,蓬安县“学党史、感党恩,廉政文化进乡村”活动在该县相如文化公园广场启动,来自社会各界的1000余名干部群众现场聆听党史故事、观看廉政文艺演出。走进油房沟社区,只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风家训、乡村振兴新画卷等内容跃然墙上……这样接地气的文化墙在蓬安比比皆是。“文化墙图文并茂、直观明了,老百姓一看就懂。”蓬安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县312个行政村(社区)都有自己的文化墙,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现在的蓬安农村,广场舞、秧歌、金钱板、三句半等文化文艺活动丰富,群众参与热情高涨。今年1至7月,蓬安县共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228场次,累计参与人数33万人次。“文化的力量,是在潜移默化中凝心聚力。乡村文化振兴,不仅扮靓了村容村貌,更厚植了道德文化、培育了文明乡风。”蓬安县委相关负责人说。思想培养  文明种子“种”进千家万户作为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第二批试点县之一,目前,蓬安县已构建起1个中心、21个实践所、312个实践站点、20个特色实践基地、90个应急广播试点村的县、乡、村、组、户五级全覆盖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矩阵。“新时代文明实践,就是要把先进思想变为精神食粮,让文明新风浸润百姓心田。”日前,蓬安县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如是评价。为进一步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走深走实,蓬安县开发集“新闻+政务+服务+应急”于一体的“赋圣蓬安”App,形成了一个“信息发布调度中心”,实现“群众线上报到+志愿者线下服务”无缝对接,打通了宣传、教育、引导、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蓬安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县通过出台《蓬安县志愿服务嘉许办法(试行)》,建立“时间银行”“公益积分”“爱心超市”等激励机制,推动文明实践志愿队伍强起来、活起来。截至目前,该县实名注册志愿者人数已达13.02万人,实名注册志愿团队951个,形成了以党政引领、党员干部带头、志愿者参与的“总队+分队+小队”的志愿服务体系,共同营造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进步的社会氛围。“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志愿团队变多了,服务种类变多了、规模扩大了,满足了群众多元化生活需求,也让基层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接纳、倡导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该负责人说,志愿服务活动,将文明的“种子”“种”进千家万户。 查看更多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刘佳 实习生 赵月  四川省首届乡村文化振兴魅力乡镇竞演大赛自4月底启动以来,已吸引不少魅力乡镇、网络达人参与到竞演当中来。截至8月中旬,加入“#十里八乡蜀你最牛”、“#我爱我家我代言”等话题的乡村美食类视频119条,呈现出题材广、热度高、覆盖面广等特点。从类别看,大致有网红美食、传统美食、地方特色餐饮等。从地域看,成都平原、丘陵地区、高原民族地区等均有贡献。  带有浓浓乡土气息的网红达人利用“现做现吃”“推介代言”等手段瞬间抓住网友的眼球,“吸粉”的同时也增加了四川美食的知晓度、美誉度。而乡镇则在推介乡土特色餐饮美食的同时,也传承发扬了传统文化,吸引了一大批“忠粉”。石棉县美食——“美罗点心”。石棉县委宣传部供图来自犍为县的唐钦钦线上展示厨艺。 受访者供图成都青白江区城厢镇老字号田喔味水饺。城厢镇供图简阳市云龙镇美食——手撕盘龙鳝。王露 摄崇州怀远叶儿粑。唐琪供图 查看更多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罗敏  8月25日,一如往常,在成都市高新区从事教育行业的张钊趁午休时间打开短视频平台,一个个农村搞笑段子、乡土美食、乡村生活视频,让其获得全身心的放松,原本的焦虑也在乡土画面前得到某种程度的愈合。  据今年6月抖音发布的首份三农数据报告显示,农村生活、农村美食、三农电商成最受欢迎的三农视频内容TOP3。  四川省首届乡村文化振兴魅力乡镇竞演大赛开展以来,同样不乏满是人间烟火气的“乡土美食+乡村生活”类短视频,从田野间找食材,到田坎中制作美食,从嬉笑怒骂的家常,到灶台前激起的滋滋油响,成为了许多网友的解压神器。  而这些视频创作者们,常常说着乡土气息浓重的方言、多以不加美颜滤镜的真实面容出镜。他们中有熟手,也有新晋玩家,都通过短视频传递着乡村文化,在短视频新赛道上开启自己的一番新事业。@杨队长灵感来自生活 土味视频吸粉百万  “老公,我赶场回来咯!”在抖音平台上,网名为@杨队长的短视频常常以这样的开场切入。熟悉的粉丝们都知道,杨队长的老婆365天在赶场,还会拎回五花八门的食材。而表面大男子主义的杨队长,实则是典型的“火巴耳朵”,一番斗嘴后,两口子最终在他亲手烹饪的色香味俱全的家常菜中和解。  “杨队长”的真名叫杨上辉,1985年出生,自贡市贡井区五宝镇五艾家村人。他早前在饭店当学徒,2002年做起厨师,之后又转行干过不少工种,直到2015年起做自媒体,而短视频平台运营则从2019年开始。  他的视频里,曾经的厨艺得到施展,地里、河里、圈里的食材,在他的手下,变成酸菜乌鱼片、双椒田蛙、黄豆烧鹅等菜肴,喷香的味道仿佛要隔着屏幕溢出来。搭配着麻辣嘎嘣脆的大头菜,荤素之间,解腻又爽口。  凭借生动风趣、接地气的风格,刚开始做短视频的短短三四个月,“杨队长”粉丝量就涨到60万+。增速明显,也增强了他运营下去的信心。而去年疫情开始,“宅文化”兴起,又带来了粉丝量的一波增长。  浏览他的视频,少则几千,多则十几万的点赞量,如此受欢迎的原因还与视频中融入乡村生活场景分不开。不同于一般的乡村美食制作视频,他的视频里更多地加入了乡村家庭生活的温馨,配上恰到好处的笑点,让人忍俊不禁,勾起对“家”的记忆。此外,还少不了农业生产的田园野趣呈现。掰苞谷、收花生、打谷子、挖红苕、栽大头菜,让网友在“土味”中感受泥土和大地的滋味。  截至目前,他的抖音号拥有粉丝量 148.7万,累计获赞2838.2万。  除了拍摄和老婆斗嘴、做美食、乡村美景趣事的场面,杨上辉还视频带货,上架的产品多是自家生产的麻辣大头菜、冷吃兔、花生糖、萝卜干等等,与视频内容高度相关。通过短视频孵化自产自销品牌,目前形成了较为稳定的流量和销售渠道。去年,他的抖音号卖出超20万单,年流水超百万,成为村里名副其实的“带货王”,并带动本地上百户村民增收。  以他主推的麻辣大头菜为例,杨上辉介绍,自贡一带有种植大头菜的传统,但由于销路不畅等原因,常常面临“卖不脱”的困境。在杨上辉及一众返乡创业自媒体人发展电商销售的带动下,需求量急剧增加,2020年起大头菜销路打开,大头菜地里采购价每斤翻了近3倍,还常常供不应求。  发展农村电商还为村民们带来了工资性收入的增长。杨上辉介绍,制作大头菜,从地里面采摘回来到制作成品,要经历洗、穿、晾晒、取、腌制、切等至少20道工序,每道工序都需要手工完成,常年循环往复,直接解决村民就业。  “这几日,新鲜的生姜、辣椒上市,我们卖出了近两万单。大头菜也保持着每天几百到一千单的销量。”杨上辉说,短视频带来的直接价值转化,改变了家里的经济条件,“比在外打工强多了!”同时,作为一名党员,他说更应发挥带动作用,通过短视频创作运营,打通产销供应链,让家乡农产品有了更大的市场,有力助推乡村发展。  现在的杨上辉仍然保持“一天至少一则短视频”的创作量,这让他的生活异常忙碌。他说,乡村生活便是创作的灵感及素材来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家家户户都有本难念的经,朴素的田园生活、夫妻间的吵闹日常,最能打动人。勤于从中挖掘,并结合时下热点,总能制作出能引发网友共鸣的短视频。@乡坝头小燕姐投身返乡创业 创作田园农耕视频  随着李子柒和蜀中桃子姐的大获成功,越来越多的女性“乡村美食家”在短视频平台开辟新天地。  在本届大赛中,一个勤快能干、开朗爽直的四川农村女娃子“乡坝头小燕姐”进入人们视线。她的视频首先是对乡愁的回应,儿时炭烤落花生,手工磨米浆、豆浆,做灰包蛋、苞谷馍馍的场景再现,让人们回到那个简单恬淡的乡村世界。  而对于在城市长大的人群,见识到能吃的狗尾巴草、车前草等野菜,随手摘下的野百合、水稻田里掏的螺蛳,经大锅土灶的简单烹饪,又是一道“绝绝子”的风味小吃。  乡村制作美食,又依托于乡间的安静环境,清晨的露珠,落日的余晖,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田间种向日葵、施土木灰肥、镰刀割麦子。与世无争的乡村故事,为在城市打拼的人们带来精神慰藉。  实际上,这样一位朴素的农村女娃现实中有多重身份——省人大代表、中共剑阁县十三届委员会委员、广元耕鑫农业及众农专合社负责人,她是当地小有名气的“贡米书记”、致富领头“燕”。  2015年,西南民族大学毕业的邓小燕,放弃在珠海的高薪工作,回到家乡剑阁县东宝镇双西村开始艰难创业。双西村山高路远,年轻人都选择外出打工谋生活。身为90后的她,却敢闯敢干,从一个产品到多个产品矩阵,从流转示范种植基地100亩到订单回购4000亩,从传统种植基地到打造农工旅融合的农产品加工厂观光旅游基地,6年时间里尽管遇到不少困难,但投身三农的路始终坚持了下来。  “短视频已进入人们碎片化的消遣时间,我希望借助短视频,将家乡的农产品卖得更好。”今年1月份,邓小燕在成都创办文化公司,带着近20名年轻人开始了“乡坝头小燕姐”短视频创作,同时也承接一些官方政务、团队组织、餐饮行业等的视频拍摄业务。  邓小燕曾任双西村党支部副书记,尽管“贡米书记”的称谓远近闻名,但在短视频平台她还是刚起步的新手。目前她的抖音号粉丝有8739人,她说,从0到1万是最难做的,粉丝量越高,越容易产生基础播放量,才有可能获得指数级的播放增量。  “我们在对标同类账号,并不断调整,做出差异化特征,形成自己的个性标签。”邓小燕说,等粉丝量达到30万以上时,将进行短视频带货,将家乡的土鸡、香肠、菜籽油等山区特色农产品卖出去。  邓小燕有个愿望,借助短视频平台,让有着深厚农耕文化底蕴的“东宝贡米”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查看更多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罗敏 刘佳  一餐一食,一物一味。乡村美食是几千年农耕文明的智慧结晶,是烙印着地方特色的文化载体。当我们说乡村美食文化时,其实还包含着几千年传承下来,以勤劳、独立、智慧、孝顺、和睦等为主要内容的中华美德。  在四川,乡村美食门类众多,且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除了食物本身,更包含着本地的风土人情、生产特色、生活方式。  在乡村全面振兴的当下,乡村美食文化不再是久远的历史、尘封的老窖,而是成为各地挖掘并创新利用、带动产业发展的助推器。在新媒体语境下,被遗忘的地道乡村美食走入广阔的天地,以其蕴含的文化底蕴和巨大的发展潜力,有效带动乡村旅游发展,畅通农产品产供销一体化链条。南充高坪区走马镇安乐桥村举行刨汤宴。 受访者供图美食文化节里的故乡情  当前,乡村美食节成为文化与美食结合的首选粘合剂,美食文化得到弘扬的同时更为乡村带来人流量。  在南充市高坪区万亩晚熟柑橘产业园,为了吸引游人,集餐饮、民宿、采摘、耕读文化等为一体的高坪璞缘休闲农庄,每年自发组织村民举办刨汤宴。“杀年猪 吃刨汤”的特色民间习俗,让乡亲聚在一起,增进感情,也让城里人感受到久违的乡情。现场将现杀的猪肉作抽奖游戏,热闹非常,而坝坝宴上美味劲道的乡土腊猪蹄、砂锅细火慢炖的鲜味土鸡汤、血花麻辣乡村土泥鳅等佳肴,成为人们魂牵梦绕的味蕾回归。  乡村美食作为生产生活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体验性也成为文化节中的活动亮点。在平武县古城镇举行的水磨坊乡村美食文化节,游客体验水磨磨玉米面,在这一方小小的水磨与水碾之中,寄托乡愁。而美食展位现场,极具平武本地特色的乡村美食搅团、杂面、手工打糖、擀红苕粉、水磨豆腐,吸引游客驻足品尝,带来长久的旅游拉动效应。  此外,乡村美食文化节也正成为农产品产销对接、打造农业品牌的有效途径。资中鲶鱼美食文化节上,不仅有“资中鲶鱼美食品牌店”评选,还有“鲶鱼王”展示。重达50多斤、长1.6米的“鲶鱼王”引来众人围观。配套的逮鲶鱼、钓鲶鱼、品鲶鱼、写鲶鱼、画鲶鱼等趣味活动,正助推“小鲶鱼”逐步成长为大产业。  类似的还有今年5月,乐山市市中区平兴镇举行的临江鳝丝美食文化节,作为乐山十大美食之一,临江鳝丝做成的创意川菜,吸引300余位市民前来品味。美食驱动下的乡村旅游  伴随着城市生活的富足,越来越多人青睐乡村美食的生态自然,“千里迢迢”赶到乡村品尝特色乡村美食。  在北川羌族自治县曲山镇石椅村,凭借北川的独特气候,用绿色粮食以及植被养殖出来的猪,味道鲜美,口感独特。熏制成的腊肉,味道香醇,肥而不腻,是游客赞不绝口的美味。当地的高山水果枇杷、李子,也让不少游客倾心。听羌歌、跳羌舞、吃腊肉、摘枇杷,石椅村给游客提供了了解羌族文化的窗口。另一方面,大量的游客前来,也带动了当地农业、旅游业的发展。  而游人来到乡村,“吃”的不仅是口味,还是乡村优越的生态环境。可以在农家小院吃,坐上竹藤椅,在大树下乘凉,品一杯盖碗茶,体会浓浓川西民居风情;可以置身林间吃,听溪水哗哗而过,欣赏苍翠高山,呼吸着新鲜空气,吃出不一样的体验感。  位于崇州街子古镇的古寺村,境内不仅有千年古刹——光严禅院,还有离成都市城区最近的成片原始森林。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吸引游客纷至沓来,不仅为了天然的农家美食,环境也为食物增添吸引力。  而在都江堰青城山后山,这里既有幽静的环境、凉爽的气候,还有独特的山、水、道文化,成了很多市民避暑纳凉首选地。专家建言成都美食文化产业协会会长 彭小平让原生态美食有效带动乡村发展  民以食为天。吃什么,怎么吃?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越来越多人崇尚自然的饮食文化。  看似简单的乡村美食究竟有着什么样的魅力,让人为之奔赴?很大程度上,在于乡村美食有着鲜明的本地特色和不可替代性,也就是所谓的在地性。地方出产的原料,地方传统工艺流程制作,采用的配料、调料甚至水都必须是本地的,还要使用具有地方特色的“土”器皿,只有这样才是地道的农家菜。  去成都市郫都区农科村、崇州市三郎镇等地品味乡村美食,是很多城里人假日里的不二之选。一村带一村,一家挨一家,乡村美食集群提升了当地旅游吸引力、带动多行业发展、增加就业创业机会,却无需大规模基建,是乡村发展的有效带动力。  实际上,一些自然资源不占优势的乡村,大可凭借着原生态的特色美食成为人们追捧的旅游地。在发展中,将美食、文化、旅游三者深度结合与挖掘,将当地的风俗习惯融入品味美食的过程中,让人“润物细无声”感受到文化的气息。专家建言乡村振兴培训导师 林立短视频需打造人设持续创作  通过短视频这一媒介传播乡村美食文化,让人们在快节奏生活中有了对田园生活的诗意向往,符合时代的需要,也是乡村发展需要抓住的契机。  美食视频题材多样,而乡村美食视频如何出彩,在同质化视频中脱颖而出?  以本届乡村文化振兴魅力乡镇竞演大赛参赛视频来看,乡村美食类竞演作品,大致分为网红美食、传统美食、地方特色餐饮等几个类别。网红美食更多是吃“稀奇”,这类视频关注度高,但是看热闹和稀奇较多,如何穿插一些文化元素是需要考虑的;传统美食更多是推“文化”,多数为传统拍摄手法下制作的,缺乏创新性、流行性,表达技巧有待提升。  针对抖音和快手平台的区别,竞演类型也有区别。抖音重在内容,以内容为主,快手重在社交,以人为主,因此在接下来即将开展的竞演活动中,应有针对性地推送视频,抖音平台可多推介魅力乡镇的作品,快手平台可多推介文化能人的作品,内容应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  总结几点“流量法则”就是,首先要打造鲜活的账号人设,其次找准细分垂直领域,摸索中形成风格,持续创作短视频,吸引特定粉丝人群,最后才是开直播卖货。 查看更多
(杨黎明 朱映江 记者 李全民)近年来,广元市昭化区以“中国好粮油”行动及“天府菜油”产业融合发展暨产油大县示范县项目为抓手,坚持“建基地、强加工、创品牌、拓市场”的发展思路,积极延伸粮食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大力推进粮油产业全链发展。 资料图片8月24日,中粮产品好粮油广元旗舰店在广元南河开业,这是中粮集团在广元市的第一家线下展示厅,也是以中粮好粮油产品和昭化农特产品为主题的第一家形象店,开业当天,就吸引了不少市民前往选购。当天,广元旗舰店上架了中粮旗下的曌福、福临门、福掌柜等八个系列的产品。好山好水出好油,中纺粮油(广元)有限公司看重昭化优良的自然环境,今年,该公司在虎跳镇、柏林沟镇、卫子镇建特色油菜生产订单10000亩,建油菜核心基地1000亩,彩色油菜示范园100亩,辐射带动全区优质油菜种植30000亩。“在昭化区建立万亩油菜基地,是公司致力于打造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为老百姓带来更加优质、安全的粮油产品,也为助力乡村振兴贡献企业力量。”中纺粮油(广元)有限公司餐饮事业执行部经理赵振新表示。近年来,中纺粮油(广元)有限公司依精心打造了一批独具地方特色的菜油品牌,先后荣获“广元市放心粮油”、四川省“天府菜油”公共品牌产品授权和“四川好粮油”产品等多项荣誉。今年,该公司除加大与昭化区属地镇政府合作,大力推进万亩油菜籽基地建设外,还与当地电商龙头企业合作,不断创新完善优质粮食产、购、储、加、销体系,今年上半年,中纺粮油(广元)有限公司通过“线上+线下”模式,实现8个单品网络销售额600万元。据了解,“十四五”期间,中纺粮油(广元)有限公司计划在“优质粮食工程”项目中继续投入1.2亿元,加快建设400吨/天精炼深加工生产线、300吨/天脱蜡生产线,物流仓储等20余个项目。我区也将大力推进2021年---2023年“天府菜油”产业融合发展暨产油大县示范县建设,集聚现代农业发展要素,重点支持支持油料作物品种优质化、生产清洁化(绿色两减)、经营规模化、服务社会化(全程机械化)、功能多样化、营销订单化发展,加大对油菜种植大户和“两主体、四中心”等社会化综合服务体培育扶持力度,力争到2023年,油菜产业一二三产业新增综合产值13530万元以上,实现新增纯收入7166.5万元。 查看更多
(徐哲正 记者 程海英)近年来,泸州市古蔺县二郎镇依托郎酒优势,大力发展高粱种植,在有效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同时,产生的大量秸秆也对环境保护带来新的压力。面对这一难题,二郎镇党委政府始终坚持“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靶向,创新工作思路,以秸秆综合利用技术为突破口,探索高粱产业“一二三”新模式,真正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凝心聚力,推广一项技术8月19日,二郎镇秸秆综合利用项目在铁桥村、土城村正式启动试点。四川农业大学专家、县农业农村局部门负责人及镇政府相关工作人员在试点村深入田间地头,面对面开展政策宣传,手把手培训技术要点和操作规程。这次现场培训会,吸引附近4个村(社区)多名干部观摩学习,40余名高粱种植户踊跃参加,获得人民群众一致好评。精准施策,探索两种模式二郎镇根据各村种养殖业发展不同需求,分类施策探索秸秆腐熟肥田、青贮加工两种模式。一是针对高粱、玉米等种植业大规模发展的村,推广秸秆腐熟肥田技术。亩产有机肥料250kg,可还肥于地2亩,有效提升土壤肥力,为来年作物扩量增产打下坚实基础;二是针对生猪、肉牛养殖规模较大的村,推广青贮饲料加工技术。采用秸秆粉碎、打捆一体机,将秸秆标准化加工成青贮饲料,亩产青贮饲料2吨,亩产值800元,有效降低畜禽养殖饲料成本。变废为宝,实现三个提升二郎镇以秸秆综合利用为抓手,从源头上解决秸秆焚烧问题,打破高粱产业“产前抓动员、产后抓禁烧”困境,奋力打赢蓝天保卫战实现人居环境提升;秸秆腐熟还田增强种植业产量,青贮加工降低养殖业成本,一举多效实现农业产能提升;秸秆变饲料,由村集体公司统一收购、转运、出售,种植户一份付出,两份收益,村集体经济持续壮大发展,双向共赢实现农民收入提升。下一步,二郎镇将以秸秆综合利用试点工程为契机,不断总结经验,完善组织架构,配齐设施设备,分片区全覆盖进行推广应用,力争建成秸秆综合利用示范片5万亩,持续推进高粱产业有力有序发展,为乡村振兴更上新台阶贡献二郎力量。 查看更多
6个县(市、区)全域摘帽、820个贫困村全部退出、32.48万人全员脱贫……“十三五”时期,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关于“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完成,现行标准下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全面解决。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如何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我市严格落实“四个不摘”工作要求,在产业、政策、住房等方面保持脱贫攻坚政策总体稳定,扎实做好“有效衔接”这篇大文章,确保顺利从脱贫攻坚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落实“四个不摘” 巩固脱贫成果“胡书记,一定要尽快帮我家房子修好,这几天总是提心吊胆的。”“放心,维修人员马上进场。”……8月22日,在武胜县石盘镇钱树村村民郭素英家中,该村第一书记胡森银正在走访了解她家的情况。郭素英原是钱树村的贫困户,以前住在一间破旧的老房子里,通过D级危房改造,她住上了好房子,并通过其他帮扶措施,她成功脱贫。近段时间,由于受强降雨影响,她家房屋后墙被滚石砸了一个大洞,令她寝食难安。胡森银了解情况后,马上联系维修人员进行修补。“‘穷帽子’虽然摘掉了,但‘摘帽’不摘责任,对于扶贫干部来说,更需要保持干劲,千万不能马虎对待。”胡森银说,今年以来,他和驻村工作组成员通过定期走访,与村民深入交流,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状况,协调解决他们的困难和问题,坚决防止返贫。胡森银的日常,正是全市驻村工作组的真实写照。“党中央决定,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后,对摆脱贫困的县,从脱贫之日起设立5年过渡期。”市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市专门印发了《建立易返贫致贫人口发现、核查和帮扶机制实施方案》,排查出“三类对象”319户,落实帮扶措施351项,同时成立了以县为单位的500万元扶贫助困基金,保障监测对象基本生活和实施前置救助措施。为确保贫困群众脱贫不返贫,我市严格落实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和摘帽不摘监管“四个不摘”工作要求,健全防止返贫监测预警机制,实行脱贫户走访日常化,通过“回头看”“回头帮”工作,让政策落地落细落实,根据脱贫户实际情况实施后续帮扶,做到脱贫不脱政策、脱贫不脱帮扶,确保对每一户脱贫户“扶上马再送一程”。“过渡期内,我市聚焦群众稳岗就业、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等重点环节,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该负责人表示,截至目前,全市10.98万人脱贫劳动力实现返岗、9016人实现公益性岗位兜底、697人实现扶贫车间安置,190个集中安置点水、电、气和硬化公路实现全覆盖,40084名搬迁群众实现稳定增收。壮大特色产业 助力乡村振兴8月20日,前锋区观阁镇大良村村委会广场上人头攒动,一摞摞百元大钞整齐地摆放在桌上,看着一摞摞的钞票,村民脸上笑开了花。今年,大良村的枳壳又迎来了丰收,实现效益210多万元。当天,该村118户村民到村委会广场上分红,分得最多的一家分到了近6万元。“孩子们都在外面打工,没想到自己一个人还能赚到这么多钱。”村民黄文广今年分到了4万多元,收入较去年翻了一番。他告诉记者,通过种植枳壳,这些年他赚了20多万元,不但脱了贫,还盖了新房,日子越过越红火。“有了枳壳产业,大家的生活也会越来越好。”大良村村党支部书记曾代均说,在脱贫攻坚中,大良村瞄准自身优势,摸索出发展枳壳产业带动村民脱贫致富的路径。“今年上半年,经前锋区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后,大良村的范围更广、村民更多,我们将继续挖掘潜力,发展产业,带动更多人致富增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发展壮大特色产业至关重要。在脱贫攻坚过程中,许多政策、资金、技术等资源要素向贫困地区集聚,我市抢抓这些机遇,大力发展本地特色产业,培育出了一批经济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的支柱产业,实现了县域经济发展质的飞跃。广安区按照“串点成线、连线成片、扩片成带、集带成面”思路,集中连片布局粮油、生猪两大主导产业和龙安柚、开花水果、晚熟柑橘、湖羊、稻渔综合种养、乡村旅游六大特色优势产业,构建“2+6”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岳池县把生物医药、输变电、米粉三大优势产业作为主攻方向,引进培育壮大一批竞争力强、知名度高、效益好、税收多的龙头企业,加快构建具有岳池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培育壮大脱贫地区特色产业,推动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市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市以产业发展带动县域经济和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群众脱贫增收大环境为目标,确定全市6大“战区”、4个“战场”的主攻方向,形成了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产业发展态势。百尺竿头更进步,奋楫争先谋新篇。我市正以“四个不摘”筑牢乡村振兴之基,全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朝着实现共同富裕的宏伟目标不懈奋斗!( 广安日报记者站 肖雪 兰林前 记者 龙俊帆) 查看更多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刘佳正值木里县全面展开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新征程的重要节点,8月13日,省市场监管局、省地震局、四川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攀枝花市中心医院、中国铁塔四川分公司、华夏银行成都分行等6家省内定点帮扶单位和有关单位在木里县委会议室召开 2021年定点帮扶木里县驻村帮扶工作会议,共商驻村帮扶助力木里乡村振兴大计。  木里县委副书记郑洪波介绍了全县部署展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有关情况,介绍了全县乡村振兴规划,着重分析了产业发展、基础设施、人才培育等方面的重大短板问题,提出了农业、文旅等特色产业和教育医疗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的帮扶需求。  各帮扶单位积极回应木里的帮扶需求,就如何发挥各自单位的职能和资源优势,做好定点帮扶工作,助力木里乡村振兴作了探讨交流,初步提出了有关帮扶计划和措施。 查看更多
(记者 李传君)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中十分重要的一环,而产业振兴必须有人才支撑。长期以来,人才是乡村发展的短板,要实现乡村振兴,必须引进和培育足够的人才。因此,不少地方已将人才作为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并出台一系列刺激和优惠政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四川省开江县,不仅注重高素质人才的引进,更重视本土籍各类专业人才的回引。事实证明,回引的人才具有强烈的家乡情怀,更能适应本土环境发挥作用。  “近年来我们回引了100余名优秀农民工,其中50%成为村级组织领导干部,另有80多人选择了发展产业,并成为地方产业带头人。”开江县永兴镇党委副书记陈刚说。  放弃高薪回乡带动老乡致富  “今年的李子要压断半边街!”当记者走进永兴镇新太社区一个叫半边街的地方,闲暇的居民无不这样说。就在这片自然聚居的村落旁,一片茂盛的李子林,树上硕果累累。  “这一片一共683亩,我们有300余亩,其他300余亩是本地群众的。”开江县夕皓家庭农场场主李志鹏说。眼前这个衣着朴素、面相憨厚的小伙子,如不经介绍,谁也不会将他与对外经贸大学的毕业生联系在一起。李志鹏大学毕业后在北京工作了6年,后来又到广州工作过3年,2016年回到家乡后投入了400余万元进行创业。  说起当初的选择,李志鹏颇为感慨。“我们夫妇在外一个月收入两三万元,日子已过得十分滋润了,为什么要回来呢?”他笑了笑,“还不是因为有个家乡情结。”李志鹏原为永兴镇柳家坪村人,妻子伍江艳是半边街人,2016年春节回乡过年,时任柳家坪村第一书记的陈世军向他介绍了县里的人才回引政策,并鼓动他回来发展,于是他便作出了决定。  最初,李志鹏在柳家坪栽培了100亩李子,随即又到半边街发展了300余亩。“当初对技术和管理啥都不懂,我就不断去网上和书上学习,还到各李子产业发展成熟的基地去考察请教,慢慢地,我熟练地掌握了全套技术和管理知识,并成为农民的技术指导。”  “仅半边街就有37户人跟随我发展李子,平均一户约10亩,最多的一户达到50余亩。”李志鹏说,2018年由他牵头成立了开江县半边街李子种植专业合作社,在品种、技术、管理、销售等方面实行统筹安排。  “到了丰产期,亩产值至少在一万元以上,如果管理得好,半边街李子产值每年就可达到1000万元,落实到人头上,人均增收将达一万元左右。”李志鹏自信地说。  首个“大学生创业园”开了好头  从位于山下的回龙镇高板桥村村委会出发,沿着刚通车不久的两公里山路爬到半山腰,这里有一处“大学生创业园”,寄寓着张杰、郑磊、唐麟和肖仕龙4人的梦。  “我们的想法是第一年奠定种植业基础,第二年增添养殖业,第三步在适当的时候发展乡村旅游。”郑磊说,山上共种植了100余亩柑橘、30亩五月脆李、30亩脆冠梨,肉兔养殖场已建立起来了,从重庆引进了50余只伊普吕公兔和600余只伊拉母兔,首批已产子。  张杰等4位大学生都是从开江中学毕业的校友,且张杰本人是高板桥村人,因看到当前国家对乡村发展非常重视,倾注了很多政策和资金,张杰毅然决定返乡创业,同时动员郑磊、唐麟、肖仕龙3人加入。最后,4人各投入20余万元干了起来。  “大学生创业最大的困难是资金,必须有政策扶持。”高板桥村党支部书记谭西成说,村里注入100万元集体经济发展扶持资金,种植业和养殖业各投资50万元,从种植园见效及养殖基地获得收益起5年内还本付息,这大大地缓解了他们创业的资金压力。  “之所以选择肉兔养殖,就是看它见效快。一只母兔一年可产100只左右小兔,两个月就可出栏,一年可出栏9批,因此每个月都会有四五千只兔子出栏,按目前的价格,一只兔子可卖到四五十元,一年毛收入200余万元,除去成本约有100万元纯利。”郑磊说。  更重要的是,该园还对周边农户起到带动作用。“目前我们已与屠宰场签订了收购协议,到时候他们会定期派车来拉,等养殖环节走上正轨后,我们将扩大规模,扩大部分主要是发动周边群众养殖,那样一年会给周边农户带来一两百万元的收入。”郑磊说。  扩大扶持力度,促进乡村振兴  自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开江县积极引进招录急需紧缺专业人才和高校毕业生,吸引各类人才到乡村服务。积极兑现引进人才安家补助、岗位激励奖等相关待遇。围绕村集体经济和“稻田+”“果林+”等现代农业,加大农村实用人才实训基地建设力度,抓好高素质农民、家庭农场经营者、农民合作社带头人、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农村电商人才培养。  “我们对本镇47岁以下(高中文化程度以上、在外务工或工作5年以上)的人建立了台账,通过几方面工作做好人才回引工程。”陈刚说,每年镇党委书记都要带队到这些人集中的工作地去开座谈会,介绍家乡变化和政策;每年春节还要召开乡友会,把回乡过年的人才集聚在一起,鼓励他们回乡创业;平时通过微信、QQ群加强交流,增加他们对家乡的感情。“对回引人才,我们会主动对接相关部门,解决其创业过程中的各种难题。”  据回龙镇镇长刘建华介绍,该镇“大学生创业园”自2019年启动后,镇上就帮助协调了交通、农业、扶贫等相关部门,为其解决了两公里村道路建设及3公里产业便道建设难题。肉兔养殖场建起后,又主动为其协调农业、环保等部门,为其解决了粪污资源化利用及水肥一体化项目。“这个项目实施后,兔场的粪便经过化粪池发酵,变成肥水直接滴灌到种植园。”刘建华说。  对于一些回引后创业成功的人才,开江县通过建立实用人才实训基地的方式,发挥他们的带动作用。目前,全县已建立3个这样的基地,李志鹏的脆红李基地就是其中之一。该县整合行业部门专家、优秀企业家、外聘教授和创业专家等人才50余名,通过线上线下开展企业管理知识培训、提供就业指导,创办创业沙龙、创新创业选拔赛等活动,全力保障创新创业。据统计,累计开展各类技能培训35期,培训对象3000余人次。 查看更多
四川农村日报讯 温选鹏 刘刚  近年来,眉山市彭山区坚持把农业农村工作作为保持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首要任务、重大工作,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农村环境持续改善,农村改革持续深化,农村经济持续向好。  2021年,是彭山区的乡村振兴重点突破年,该区以争创省级乡村振兴先进县为契机,不断强农业、富农民、美农村、活机制,全力谋划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机制活的乡村振兴新气象,一幅乡村振兴的新图景正在徐徐展开。航拍全省五星级园区眉山市彭山区葡萄现代农业园区。聚焦一个目标 让农业更强农民更富  7月5日,在眉山市彭山区果园村村民张雄的家庭农场里,一串串即将成熟的葡萄挂满枝头,十分诱人。张雄是果园村好运来家庭农场联合党支部书记,也是村里的葡萄种植大户,他经营的100亩葡萄园,每年产值达到300多万元。  近年来,果园村走出了一条以葡萄为主导产业的致富路。目前,该村已种植特色葡萄5200 亩,发展葡萄品种 40 余个,成为彭山葡萄万亩示范区的核心区,葡萄栽培技术实现标准化,温度监控仪、粘虫板、杀虫灯、捕虫器等绿色防控手段广泛运用,被评为国家葡萄产业技术体系综合实验站示范点。凭借葡萄产业,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3.1万元,较种植葡萄前翻了15倍。  近年来,彭山区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果怡农业为标杆,以新型职业农民为抓手,大力推动葡萄栽培技术标准化,智慧大棚、田间小气象站、物联网技术等现代农业科技设备、技术得到广泛运用。彭山区葡萄现代农业园区获评四川省五星级现代农业园区、国家葡萄产业标准化生产体系综合示范园区。“彭山葡萄”在品质、品牌上声名远播,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绿色产品认证。  此外,该区围绕“强农业”,加快现代农业建设。财政投入资金近3000万元,用于补贴农业社会化服务,培育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265个。入选省级家庭农场示范县培育名单,成功培育省级家庭农场44个、市级家庭农场71个,在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达到 2783 个。与电子科技大学合作构建的为农服务“1343”模式,获得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全国推广。晚熟柑橘、猕猴桃等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壮大,全区被整体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有量达到18个,“6+3”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初步构建,一产增加值实现17.8亿元,基本实现农业强的乡村产业振兴局面。近年来,围绕“农民富”,彭山区全力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快发展农业产业新业态,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2020年,彭山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1994元。  此外,该区还建设了毛河院子、石山学堂、古堰新桥等一大批融康养体验、群众活动、文化创意于一体的公共空间,推动农旅融合发展的同时,促进和乐共享的乡村文明新风遍及寿乡大地。  下一步,彭山区将进一步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短板,聚焦电子商务、休闲旅游等新业态和农业延链补链方向,拓宽增收渠道,促进农民增收,实现物质、精神“双富裕”。彭山葡萄熟了。开启一段征程 勾勒村美人和新蓝图  “已经摘帽,还要致富!”刘霞是果园村的一位普通村民,2013年因父亲生病残疾,她家被列为了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党的领导下,2014年刘霞开始了葡萄种植,每年年收入可达25万元,成为远近闻名的致富能手,她的家庭也因此实现脱贫奔康。  彭山区始终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为带动农户产业致富,彭山区建立了完善的利益联结机制,探索以市场经济手段带动农户获得最大收益,以农业产业化助力乡村振兴的新路径。”彭山区有关负责人说,彭山区以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抓手,探索建立入股利益分享、产业链增值共享等联农带农的利益联结机制,保障农民持续增收获益。  据介绍,为力促乡村振兴,彭山区积极探索“园区+”“农业+”“农户+”产业振兴模式,通过建立龙头企业牵头、新型经营主体跟进、广大小农户参与的发展联合体,推动农旅融合发展,形成生产基地、精深加工、农旅融合、休闲康养等互为犄角、相互支撑的闭合型产业链条,已建成推出古堰新桥田园综合体、盘桓小筑、凤鸣花谷等新产业新业态项目20余个。同时,积极推进“农户+公司”“农户+家庭农场”“农户+合作社”等模式,在技术、资本、产品、市场等方面扶持小农户发展壮大,让农户获得更多增值收益。  通过一系列改革举措,彭山区不仅优化了乡村布局、繁荣了农业产业、促进了农旅融合,而且全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步伐明显加快。目前全区发展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783个,水果种植面积达到13万亩,实现产值11.7亿元,落户上档次的新产业新业态项目20余个,带动乡村旅游增收14亿元,有力地推动了全区农民增收致富。  “从温饱不足到小康生活,这就是我个人的真实写照。作为一个脱贫的困难群众,我们一家依靠种植葡萄,实现了小康,现在是产业有盼头,生活有奔头,这就是我想要的小康生活。”刘霞说道。彭山区凤鸣花谷。擦亮一块招牌 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走进彭山区葡萄现代农业园区,一条条宽敞的乡村柏油大道纵横交错,一行行葡萄藤架整齐排列,一串串葡萄挂满枝头,村民们正在采摘葡萄,欢笑声此起彼伏,一幅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的乡村振兴画卷尽收眼底。  “彭山区按照‘全域园区’理念,高标准编制现代农业示范园总体规划,依托设施葡萄、晚熟柑橘、水稻制种等优势主导产业,按照功能分区,高起点规划葡萄、柑橘、稻药等6个现代农业园区,实现规划全覆盖。”彭山区有关负责人说,为积极落实中央、省、市乡村振兴战略部署,彭山区立足区情农情,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机遇,从产业发展、产业融合、组织方式、工作保障等入手,不断推进园区建设,形成“一园两翼”格局。  彭山历来是农村改革的热土。2014年,彭山区被列入全国第二批农村改革试验区,推进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服务标准化试点。2020年该区被列为全国深化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区县,推出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1+5”制度,探索农业农村发展用地保障机制经验向全国推广……  如今,彭山区正聚焦“点、线、面、体”四维拓展引育人才,让职业农民“引得进、育得精、留得下、干得好”。截至目前,全区共发展家庭农场1862户(省、市、区各级示范农场277户),全区家庭农场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5.5万元,超过全省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2.2万元,其中职业农民参与经营的家庭农场达372户,占总数的20%,乡村振兴人才困境正被逐步破解。  沐浴着改革的春风,彭山区将围绕“ 活机制”,继续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优化农村资源配置、做好农村土地文章,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让乡村更有活力。 查看更多
(钟兴川  记者  游伍琼)由于农业生产具有脆弱性、分散性等特点,农业生产的抗风险能力较弱,农业保险也随之成为了提高农业生产抗风险能力的有效手段,但目前农业保险整体发展水平不高,险种不丰富,覆盖面小,不能满足不同种植户的要求,从而制约了农业农村发展和乡村振兴。对此,广安市邻水县政协通过深入调研,提出了相关建议。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各方力量,采取多种形式,有针对性地加大农业保险重要意义和相关政策的宣传普及,让越来越多的农户了解农业保险。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抖音等新媒体,从大学生、农民工等群体入手传播信息;还可以邀请专家解读政策,充分发挥村组干部的带头示范作用,对广大种植户进行专题保险知识培训,提升保险意识,逐渐扩大覆盖面。加大政策倾斜力度。对于经营农业保险的保险公司,由于高风险高赔付率造成的高经营成本,政府可以适当给予降低税费等优惠政策或提供一定的经营管理费用补贴,提高保险公司经营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积极性。针对大棚种植户,可以有选择性地对低收入种植户进行保费补贴,对有经济压力的种植大户给予特殊补助,帮助大棚种植户形成参与农业保险的自觉意识。加大普惠性保险力度。保险公司要切实优化保险险种和扩大保险范围,提升种植户的保险体验感和满意度。重点是要扩大针对性实用性强的普惠性农业保险险种,仔细划分保险责任,扩大保险责任范围,优化简化保险理赔流程。对遇极端天气受灾严重的,建议开辟政策性农业保险理赔绿色通道、实行发生灾情先行预付赔款等制度,多种方式提高理赔效率,真正推动农业保险“扩面、提标、增品”,发挥好提升保障能力、助力乡村振兴的作用。 查看更多
罗俊康 (图片由成都市武侯区第六批对口帮扶工作队提供)盛夏时节,地处川西高原的甘孜州繁花似锦,到处生机盎然。湛蓝的天空下,一排排整齐的羊舍掩映在浓绿的草坡中,一只只黑山羊在山坡吃草;在白玉县现代高原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里,村民们正忙碌而有序地种植雪菊花苗,一株株绿色的花苗承载着农牧民群众致富的希望。  近年来,成都市武侯区坚持以“产业帮扶”为突破口,帮助白玉县持续深化拓展特色养殖、中药材种植以及民族手工艺三大产业,着力打造具有特色、立体生态、融合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新格局,不断夯实白玉县巩固脱贫成效、推进乡村振兴的产业基础。白玉黑山羊产业园区全景。迭代升级特色养殖业发展模式  “咩咩咩……”7月19日,天刚蒙蒙亮,39岁的扎西就忙着把羊群往山上赶。上百只黑山羊争抢着往门外挤,兴奋地朝着山坡奔去。  “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必须牢牢抓住产业发展这个龙头,持续用力、深入推进。”成都市武侯区对口帮扶工作队领队蔡敏说。作为白玉县特有的高原黑山羊,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膻味小,营养价值高。为实现保种繁育,把资源优势转化为显著的经济效益,助力乡村振兴,武侯区先后投入帮扶资金800多万元,新建了白玉县黑山羊保种繁育基地,与白玉县农发公司以合资方式组建公司,一改以往原始散养的养殖方式,推动专业化、规范化、规模化养殖。经过几年的发展,产业效益逐步显现,仅2020年就实现产值360万元。  去年,武侯区与白玉县农发公司又积极探索“公司+家庭养殖场”的运作模式,打破原来单一的经营模式,既让有限的帮扶资金充分发挥作用,增强“造血”保障能力,又通过调动农牧民的积极性和参与性,获得更多的收益。扎西是白玉县灯龙乡洞拖村的村民,3年前,他到白玉县黑山羊保种繁育基地工作。之前,该基地实行固定工资,每个月他能挣到2000多元。随着“公司+家庭养殖场”模式的推出,扎西去年通过断奶羔羊代养、牧草种植就增加收入6000元。  今年,武侯区将继续投入帮扶资金655万元,启动基地三期项目建设,新建羊舍5栋、购置科研设施设备及饲料机具、羊粪粪污固液分离设备,更新升级基地基础设施,进一步发挥基地的引领带动作用。为传统手工艺传承发展注入新动力  “这个是河坡藏刀,河坡手工艺是很出名的。”正在店铺里招呼客人的年轻人名叫超俄。他的店铺里陈列着各类手工艺品,方便顾客挑选。如今,超俄不仅在店铺里推销手工艺品,更学会了通过网络营销,让河坡民族手工艺品通过网络走进大众的视野。  白玉县河坡片区因独特的藏族民间手工艺,享有“格萨尔王兵器库”的美誉,这一手工技艺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名扬雪域。但家庭式、散落式的生产经营模式严重制约着河坡特色手工艺的发展。近年来,成都市武侯区致力于河坡特色手工艺的传承与发展,投入120万元参与建设“河坡博嘎民俗接待中心”,一改以前松散的“家庭作坊式”经营模式,引入现代经营理念,在固定地点集中经营,形成规模效益,通过创新加工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同时,武侯区还通过开设电子商务培训班,教会手工艺人网络直播、淘宝店铺经营,为特色手工艺传承插上互联网的翅膀,使更多人了解河坡民族手工艺技术,也让手工艺人通过网络增收致富。  “今年,武侯区将投入帮扶资金670万元,参与河坡手工艺文旅融合示范园区建设,为河坡手工艺发展搭建更好的平台,为白玉县特色手工艺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动力。”蔡敏说。为高原现代农业插上科技创新的翅膀  “以前这片地是荒地,现在种满了雪菊、金丝黄菊、胎菊,我们打心眼里高兴。”今年31岁的拥珍是白玉县赠科乡定布村村民,她白天到白玉县现代高原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工作,晚上回家照顾孩子,一个月有3000元的稳定收入。农田里,一株株绿油油的菊花苗全部来自县农业实验试种示范基地的最新培育品种。  “白玉县农业实验试种示范基地所在位置海拔2950米,在这个海拔高度培育出的高原雪菊,可以直接种到海拔3400米的麻绒乡,也可以种到海拔3800多米的赠科乡,这都是科技为现代高原农业赋予的新活力。”基地负责人李卫东介绍。  武侯区先后投入653万元新建白玉县农业实验试种示范基地,并积极搭建校企合作平台,白玉县农发公司联合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西南大学等单位,将菊花、玫瑰、金银花、藜麦等近200多个品种在白玉县不同地区进行实验试种,最终确定了雪菊、金丝黄菊、胎菊作为菊花茶饮,发展高原菊花产业。  今年,武侯区将投入970余万元帮扶资金,改建农业实验试种基地综合管理服务中心科技小院、试种实验室基础设施,新建金丝黄菊优质种苗10万株快繁工厂、200平方米组织培养室以及1000平方米炼苗大棚等设施,并积极推动四川农业大学-白玉县高原特色作物科创农庄落地,为白玉县现代高原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打造白玉特色农产品“金字招牌”  黑山羊、菊花、马铃薯、燕麦、野生菌、藏鸡蛋……一个个标有“白瑜藏品”商标的特色农产品,在成都的伊藤洋华堂、大悦城、王府井等商场热销,受到消费者的青睐。特色农产品成为促进白玉县产业发展的重要牵引力。  为解决当地农牧产品“小、散、乱”的产业发展难题,成都市武侯区积极对接白玉县农发公司,在树品牌、促营销、打造“三品一标”上持续用力,不断增强白玉农产品品牌的知名度、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  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目前,已成功注册“高原藏菊”“金顶皇菊”等涵盖34类产品的“白瑜藏品”商标,“白玉黑山羊”“马铃薯”“菊花茶”“食用菌制品”4类产品获“四川扶贫”商标认证。在今年的帮扶项目规划中,武侯区将继续投入140万元,进一步加强与白玉县农发公司在农牧产品包装设计、推广、营销、宣传,包括菊花产品认证及“特一性”成分研究等方面深化合作,为扩大特色品牌效应、助力白玉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要振兴。新时代、新使命、新征程,新一批武侯帮扶干部紧紧抓住产业发展这个核心,围绕“发展什么样的产业,怎样做好迭代升级,如何打造品牌和特色”等一系列问题深入思考,不断完善对口帮扶产业发展的措施,接续推动白玉县产业蓬勃发展,一幅产业兴、农业旺、群众乐的美丽乡村新画卷正徐徐展开。 查看更多
(李有君 曾佐然)“乡城县的苹果9月就成熟了,提前拓展销售渠道迫在眉睫。”  “我认为,今年的泸州与乡城农产品产销方案要把握这些重点……”  “发展高原特色农牧产业,助推乡村全面振兴,是我们这批队员的工作重心,今年的农产品产销工作大家一定要铆足劲儿,漂亮地完成任务。”  8月2日,在泸州市第六批对口援建乡城县工作队驻地,工作队领队,挂职乡城县委常委、副县长熊茂材正在组织队员讨论2021年泸州与乡城农产品产销方案。泸州市对口援建乡城县工作队助力乡城县发展藏香猪养殖业。(泸州市第六批对口援建乡城县工作队供图)  在泸州市委、市政府,乡城县委、县政府,泸县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泸州市第六批对口援建乡城县工作队不断探索创新产业帮扶体制机制,在第一时间内成立了甘孜州乡城县农业产业发展援建工作领导小组,由熊茂材任组长,定期召开调度会、分析会、推进会。制定《泸州市与乡城县农业产业融合发展方案》《泸州2021年援建乡城县产业发展任务清单》《泸州2021年援建乡城县产业发展责任清单》等文件,快速构建起泸州市与乡城县产业融合发展机制。  该工作队集中利用1个月的时间开展走访调查,队员们克服高原氧气稀薄等困难,顶着炽热的阳光,走遍了全县3镇7乡,形成了《乡城县如何高质量发展高原特色农牧产业》综合调研报告,并向乡城县提出了坚定“藏苹果+藏香猪”特色农牧主导产业方向的建议,协助完成了乡城县省级“苹果+藏猪”现代农业园区、白依乡市级藏猪养殖现代农业园区以及4个产业基地的规划布局。  为夯实乡城县农牧产业的人才基础,工作队始终将农业专业人才培养作为援建工作的出发点,以援建干部“传帮带”、泸县和乡城县“政企对接、校校对接、院院对接、产销对接”为载体,组织发动泸州市189个单位与乡城县开展全域对接,通过两地广泛开展“人才引进、返乡创业、人才选派、本土培育”等人才培育模式,分层次、分批次为乡城县培育了89名农业  专业技术人才、359名新型职业农民,为乡城县产业发展注入了新动力。同时,坚持“优势互补、融合发展”理念,召开经验交流会,将泸县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农村土地三项制度改革、农村供销社综合改革方面的先进经验与乡城县共享,为乡城县农业产业发展探索出更多、更广的路子。  为提升乡城县农牧产业发展后劲,工作队以“建基地、创品牌、搞加工、拓市场、强支撑、促融合”为着力点,以项目建设为驱动器,围绕“乡村五个振兴”内容,召开第三轮泸州市对口帮扶乡城县项目规划编制工作动员会、推进会,逐一走访乡城县各部门、乡镇,高质量完成了第三轮泸州市对口帮扶乡城县项目规划编制前期工作。  “我们将接过第五批对口援建乡城县工作队的接力棒,满怀激情,以‘缺氧不缺精神’的毅力,践行援建初心,不辱使命、不负韶华,让产业之花开得更加灿烂!”泸州市第六批对口援建乡城县工作队25名干部庄严承诺。 查看更多
近年来,宜宾市兴文县五星镇大力发展蚕桑产业,进一步扩大发展规模,推动蚕桑产业向立体高效转变,引导支持养蚕大户、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探索发展“桑虾模式”,拓展产业优势,助力乡村振兴。大蚕陆续上簇“方格簇现在这个位置正好紧挨着蚕子,高了蚕子爬不上去,矮了又要压着蚕子,现在自动上簇要比以前方便多了。”8月2日,在五星镇民心村养蚕大户李明刚的蚕房里,李明刚正在和工人们调整簇架位置,将方格簇上架,为大蚕上簇结茧吐丝做好准备,确保这一批次蚕茧的丰收。“我的蚕房是今年4月份建的,建的标准化新型蚕棚,占地320个平方,上面有天窗、有淋水、有换气扇,蚕具是新型蚕具,可以容纳20张大蚕,今年已经喂了四批蚕,现在10余名工人正在准备上蔟,一个星期以后就可以准备卖鲜茧了。”李明刚告诉笔者。据了解,李明刚过去20多年间都是在广东务工,常年在外的他一直希望能够返乡创业,照顾家庭。种桑养蚕产业劳动强度小、风险低,且效益可观,李明刚返乡后于2020年开始栽桑养蚕。今年以来,兴文县蚕茧价格市场表现良好,李明刚积极性也很高。他告诉记者今年准备再养三季蚕,预计今年养蚕收入可达到20余万元。桑园里养殖小龙虾的沟渠介绍完蚕房的情况,李明刚迫不及待的带着笔者前往他的“桑虾基地”。正午时分,烈日炎炎,桑园里,桑叶枝繁叶茂,走进桑园,只见宽阔的土地里穿插着一条又一条的沟渠,与我们以往见到的桑树基地完全不同,这便是李明刚在桑园里进行小龙虾养殖的地方。“我目前有桑虾基地80余亩,其中沟渠面积占30%,之所以发展这种‘桑虾模式’,有利于土地的更大化利用,同时又能排水保旱,有利于桑树生长。”李明刚介绍说。据悉,李明刚桑园里的沟渠宽1.5米、深0.8米,每亩地可产百余斤小龙虾,每年根据当地的气候可养殖三到四批,今年5月,李明刚已经实现了小龙虾第一次丰收。“今年3月份我在桑园的沟渠里投放了一批小龙虾,收入1万余元,等稻谷收割以后,准备投放第二批小龙虾,在桑园沟渠里养殖小龙虾,预计今年小龙虾收入可达到4万余元。”虽然李明刚的桑虾基地规模不算太大,“桑虾模式”还在不断探索中,但在做好桑虾产业的路上,五星镇党委、政府和李明刚都越走越有信心。“经五星镇党委、政府决定,接下来将在全镇适宜区域推广发展‘桑虾模式’,计划发展‘桑虾模式’3000亩,实现蚕桑产业、养虾业双双丰收,增加农民收入,将为五星镇乡村振兴作出积极贡献。”五星镇镇长谢桦说道。近年来,蚕桑产业已经发展为五星镇老百姓致富短平快产业,不使用农药,是典型的绿色环保产业,也是该镇农户重要增收的渠道。“‘十四五’期间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五星镇党委政府把蚕桑产业作为五星镇实施乡村振兴主导产业在全镇实施。2020年有养蚕农户2000多户,养蚕13000余张,产茧66万公斤,蚕农售茧收入2200多万元;全镇有共育室62个,蚕棚1522个,蚕业综合产值现有720余万元。”谢桦介绍说。(兴文县融媒体中心 余刚 梁媛 供稿/图) 查看更多
(陈果  红日  文/图)盛夏时节,走进绵阳北川桂溪镇,秀美的高山药花惹人醉,香脆甜美的梨子、猕猴桃、李子挂满了枝头,花果飘香引来游客络绎不绝,村民们露出张张笑脸,满眼都是乡村美产业旺的生动图景。近年来,桂溪镇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创新,围绕“生态立镇、农业强镇、旅游兴镇、农旅融合、跨越发展”的发展思路,强化党建引领,重视产业发展,助推乡村文旅,努力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奏响乡村振兴“奋进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桂溪建设奠定坚实基础。北川羌族自治县委书记李昊天(前右二)在桂溪镇调研镇村发展工作主题词:引领 >>>“党建+”凝聚发展合力北川羌族自治县委、政府、人大、政协等部门高度重视桂溪镇的发展,在镇村建设、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县委书记李昊天带领相关部门到桂溪镇现场办公,与镇村干部一道共商发展大计,解决发展中的难题与困难。县政府主要领导周福兰深入到桂溪镇的村社调研指导工作,为乡村振兴、绿色发展“把脉号诊”。上级领导的关怀激励该镇干部群众奋发有为,形成心往一处用、劲往一处使疑心聚力谋发展的新格局。近年来,桂溪镇把党建引领贯穿工作全领域、全过程,持续深入推进“3+2”书记项目,层层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开展形式多样的党史学习教育,积极推动党风廉政建设。 筑牢基层战斗堡垒,“党建+”模式进一步凝聚发展合力,推进乡村组织振兴,让党组织硬起来、班子强起来、党员聚起来、阵地活起来,持续增强主观能动性的不断提升和基层党组织创新治理模式的不断探索,党建引领成为推动桂溪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人才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为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桂溪镇党委专门成立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落实专人对人才库进行适时更新和管理。同时,用好用活各项优惠政策,回引以肖玉、龚天发、熊海燕、朱志良等10余位返乡农民工、大学毕业生、退伍军人等优秀人才到桂溪创业兴业。桂溪镇也积极参与和申报“羌山育才计划”评选、“我是羌山英才——我在北川”等系列人才活动,选育出杨正明等为代表的羌山英才,在群众中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北川羌族自治县委副书记、代县长周福兰(右一)在桂溪镇了解乡村振兴情况主题词:聚焦 >>>做强特色产业助推乡村振兴以生猪为龙头的养殖业快速发展,以梨、李等为代表的特色水果规模不断扩大……桂溪镇立足本地资源、发展特色产业,一幅欣欣向荣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在徐徐展开。产业是发展的根基。记者了解到,正在建设的绵九高速穿境而过,道路交通发达、基本覆盖种养殖集中区,有较为完善的农业基础设施,生猪年产值占全镇农牧业产值的40%以上,特色水果基地初具规模,种养循环、绿色生产、优质高效的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区位交通条件好、生态养殖环境优、生猪养殖技术强劲等优势,使得桂溪镇发展农业产业强镇基础条件优良。该镇通过实施产业强镇项目,把生猪+水果作为主导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对养殖业通过新建、改扩建等措施,扩大养殖规模,配套完善冷藏保鲜、冷链运输、加工营销等延伸产业链条;对种植业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养殖粪污消纳、储存、处理等设施设备,实现种养循环、一二三产业融合,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大力提升产业产值和效益,带动农户持续增收,巩固脱贫攻坚成效,助推乡村振兴。“只有做强优势产业,壮大集体经济,让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使群众在家门口创(就)业就能让钱袋子鼓起来。”桂溪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傅渝川说。据了解,全镇目前共有各类经营主体65个,其中合作社42个,家庭农场23个,龙头企业2个,其中省级龙头企业1个。2020年全镇就实现农业总产值2.17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684元,超过北川县平均收入的20%以上。美丽桂溪,乡村文旅游人如织主题词:创新 >>>文旅融合激活“美丽经济”青山巍峨,绿水缠绵。每逢节假日一拨又一拨国内外游客前来桂溪镇游玩。面对绿水青山,桂溪镇充分挖掘乡村文化潜力和生态魅力,打响生态文化旅游品牌,推进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创新走出具有桂溪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让美丽风景变成美丽经济。全镇自然风光优美,森林覆盖率86.8%。境内有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川西北最大溶洞群,是四川野生鱼(裂腹鱼)类保护区。辖区内有成熟景区4个,九皇山和药王谷两个国家AAAA级景区,全年分阶段开展辛夷花节、梨花节、避暑节、采摘节、逮猎节、年猪节、冰雪节、庆羌年等特色乡村旅游活动,年游客量120万以上,养老避暑游客达12万人次,已成为北川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和旅游康养产业发展大镇。近三年,该镇旅游及康养设施投入近5亿元,旅游从业人员超过2000人,实现收入7.1亿元,直接或间接带动周边农民就业。同时,带动集体经济不断壮大,2020年景区周边8个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9.58万元,远高于全县平均水平。值得一提的是,桂溪镇拥有全国唯一辛夷花物种基因库,为进一步激活“美丽经济”,该镇着力打造“辛夷花小镇”。在推进此特色小镇建设中,其紧紧围绕“资源禀赋、规划管理、产业发展、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综合管理、形象推广、综合效益”七大方面,着力加快项目建设和产业培育,促进人才、资源、产业等各种要素向桂溪镇集聚。“以世界一流‘康养圣地’为目标,围绕旅游、文化、康养、艺术、运动培育产业,丰富提升桂溪全域旅游业态。”通过多年来的县镇村的不懈努力,辛夷小镇成为整个四川省第一个同时拥有两个国家AAAA级景区的全域旅游镇,助推了北川天府旅游名县成功创建。去年,九皇山滑雪场获评“中国体育旅游精品景区”。主题词:奋进 >>>持续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该镇先后荣获全省特色旅游示范镇、全省卫生乡镇、省级特色小镇(辛夷小镇)、省级幸福美丽乡村示范点、全省安全社区等30余项荣誉称号。这一切得益于其以产业发展为核心持续巩固脱贫成果,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不断改善发展环境,以能力建设为支撑不断改善民生,结合“辛夷小镇”、“全国文明村镇”建设,着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大力提升人居环境,以基层组织建设推动乡村治理,以村(社区)“两委”换届为契机优化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发展和壮大各类人才队伍,全力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如今,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是桂溪镇的真实写照。桂溪镇更是在加快推进“辛夷小镇”和“百强镇”建设的同时,成功争创全国文明村镇和全国农业强镇。“桂溪镇党员干部将铭记初心、担当使命,围绕县委、县政府‘生态立县、文旅兴县、工业富县、开放活县、城乡融合’的发展思路,扎实推进‘五大攻坚行动’和乡村振兴,全力实现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实现‘两个高于、两个升位’、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区域发展形成新格局、生态建设实现新进步、民生福祉达到新高度、社会治理得到新提升,疑心聚力绘就幸福民生新画卷,奋力谱写桂溪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桂溪镇党委书记赵海波在谈到该镇未来发展时说。“十四五”开局起步,桂溪镇将奋力推动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逐步探索乡村全面振兴的有效实现路径,扎实培育乡村产业,大力发展乡村经济,让美丽乡村吸引人与留住人、留住青山绿水、留住乡愁留住根,努力为“加快建成全省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先行县”贡献桂溪力量。 查看更多
相如街道,扭住产业发展这个关键,成片发展青花椒产业,带动群众增收致富,把古楼沟这个贫困村变成了示范村。徐家镇聚焦产业发展,引进业主投资上亿元建设万亩果蔬产业园,一幅欣欣向荣的新农村画卷徐徐展开。兴旺镇柑橘、中药材、稻鱼等产业园交相辉映,特别是引进德康集团,年出栏生猪可达12.5万头,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七月的蓬安,骄阳似火,田间地头处处是一片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拉练现场7月26日,蓬安县举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现场拉练。1天时间、4条线路、21个乡镇(街道)全覆盖。白天拉练评比现场,晚上统筹调度工作。与会人员进园区、问农家、看变化,有由衷的点赞、有中肯的建议、有深入的探讨、有实际的总结。通过相互比、相互学,寻找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密码”。青虾养殖产业园内,工人正在打捞青虾产业发展有活力 乡村振兴添动力盛夏的蓬安,广袤的田野上生机勃发:一条条宽敞平坦的水泥路延伸至千家万户,一排排错落有致的民居点缀在田野里,一张张灿烂的笑脸诉说着新农村的幸福故事……这些美丽图景,正是蓬安探索乡村振兴之路的生动注脚。走进龙蚕镇千丘塝村,连片的水产基地呈现在与会人员面前。“千丘塝村的水产养殖面积近3000亩,是全省无公害水产养殖基地,也是目前全市最大的渔业养殖基地和水产专业合作社。”龙蚕镇党委主要负责人介绍,该水产养殖基地规模养殖乌鱼、黄颡鱼、甲鱼等水产品,年产量900余吨,年产值1000余万元。作为全省集体经济示范村,巨龙镇羊角嘴村紧紧扭住产业发展这个根本,以“一子动”带动“全盘活”。该村探索土地股份合作社、农机专业合作社和种植专业合作社“三社融合”模式,大力发展四大产业(粮油、生猪、晚熟柑橘、水产),建成占地6000余亩的现代农业园区。2020年,该村集体经济实现存款60万元,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年均增收1100元。“羊角嘴村的做法很有借鉴意义。”正源镇党委主要负责人说,该镇黄梁村自然条件和基础较差,通过回引优秀乡友返乡创业,建成种养循环产业园,实现了产业从无到有的突破,现正在探讨“因地制宜、多方参与、共建共享”的集体经济发展路子。兴旺镇三青沟村志愿者教小朋友垃圾分类一路走来,沃野处处放新歌。兴旺镇三青沟村引进德康集团发展仔猪繁育,年出栏生猪可达12.5万头,同时配建千亩柑橘基地,发展种养循环,群众户均增收6000元;杨家镇伏岭村通过引进业主组建兴农种养专合社,养殖黑山羊,打造“伏岭黑山羊”品牌,目前已成功注册商标,通过了农业农村部无公害产品(产地)认证,年产值达到600万元以上,群众户均年增收5000元;锦屏镇两路口社区建成3000亩经果林产业园,年产值2000余万元,人均年增收1000元以上;石孔乡围绕“石孔贡米”做文章,建成了以小玉村为中心的3000亩贡米种植示范区,助力品牌做大做强;平头乡庙儿坝村采取“公司+科研院所+专合社+农户”模式,建成500多亩的青虾扩繁基地,推行稻虾养殖模式,辐射范围广、增收前景好……“这几年,蓬安建成桑海、中药材、花木、花椒、有机稻、优质柑橘6个万亩级产业基地和163个脱贫奔康产业园,基本形成全域推进的产业格局。”蓬安县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说。“一个观摩点就是一道亮丽的风景,观摩的每个村都有自己的工作特色,我们将结合地域实际,发展好产业,继续推动利溪镇迈向振兴!”利溪镇党委主要负责人说。排放整齐的分类垃圾桶人居环境大变样 群众幸福指数高进入徐家镇蓬池坝村,道路两旁开满鲜艳的格桑花,掩映在干净的青山绿树下,整座村庄干净整洁,清新雅致。回想起过去的村子,村民们用三个字形容:“脏、乱、差!”“如今,每天晚饭后,大家都会出来转一转,聊聊家常,呼吸清新的空气,十分惬意!”村民杨秀碧说,“近几年,政府投入很多钱改善环境,为老百姓办了一件大实事。”蓬池坝村的变化离不开该村大力开展的人居环境整治。为提升村容村貌,该村实施绿化美化工程,在全村道路两旁栽种格桑花,让整个村庄变得更加生态、美丽、宜居。与会人员所到之处,点赞声一片。相如街道古楼沟村改造农房100余户、卫生厕所200余户,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睦坝镇通过打造“坝上田园、坝上公园、坝上家园”,真正实现宜居宜业。巨龙镇羊角嘴村开展风貌提升、美丽庭院、卫生评比“三大行动”,爱卫新风扑面而来……“这一次观摩,给我非常大的震撼。各个村都有特色亮点,这对我们下一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供了宝贵借鉴。”一名与会人员说。各村变化的不仅是“颜值”,还有老百姓的生活。“大家到屋里来坐,吃点水果,随便参观哈……”家住周口街道牛毛漩村的罗云清热情地招呼着与会人员,她说家里第一次来这么多“客人”,很有面子。崭新的厨房橱柜、干净的卫生厕所……罗云清家和城里人的生活条件没多大差别。“在政府的帮助下,我家实施了改厨改厕。如今厨房整洁靓丽,厕所也不再臭气熏天,还消除了安全隐患。”罗云清开心地说。拉练现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夯实乡村振兴的基础。近年来,蓬安县高度重视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工作,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振兴发展深度融合推进。蓬安县相关负责人说,下一步,将把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放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突出位置来抓,不断总结经验、精准施策、有序推进,持续抓重点、攻难点、推亮点,努力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奠定坚实的基础。孩子们在儿童之家玩耍基层治理显成效 人民生活更美好“一路走来,产业之花处处盛开。”与会人员越看越兴奋,越看越信心十足。信心既来源于产业发展,也来自改革驱动。“改革改出铁班子,治村治出好生活。”相如街道古楼沟村结合做好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和今年的村级换届,实现了五大变化:面积由小变大,从2.3平方公里增加到5平方公里;人口由少变多,从878人增加到1716人;干部由年老变年轻,村常职干部平均年龄从57岁下降至44岁,最低学历由小学文化提升到高中文化;实力由弱变强,整合资源、产业等优势,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和集体经济,成功打造了古楼沟村电商示范基地、青花椒产业基地;服务效能由低变高,建立村级代办机制,让原来的“等待办”“跑路办”变为“就近办”“随时办”“上门办”“代理办”。这种提升基层治理水平的新探索不是古楼沟村的特有。蓬安县21个乡镇(街道)全面完成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后,建制村调减至228个、减幅达57.8%;全县村(社区)党组织委员平均年龄比上届下降5.8岁,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比上届提高21.7%;乡村致富带头人在成功当选的党组织书记人数中占比达25%,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围绕基层公共服务重点任务,以服务基层群众为核心,创新推动自治、共治、法治、德治“四治融合”,全面推行“七公开一曝光”,抓好“177”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探索出“创新基层治理、提升服务能力”的蓬安模式。孩子们在儿童之家过暑假生活周口街道牛毛漩村儿童之家集读书、游乐、心理疏导于一体,设置“亲情聊天室”,架起留守儿童与父母沟通的“连心桥”。徐家镇蓬池坝村创新开展“1+6”(建强1个党支部,建好6个功能党小组)党建管理模式,充分发挥了基层组织战斗堡垒作用。金甲乡果山村因地制宜探索出“13363”村级治理举措,筑牢基层治理“前沿阵地”……睦坝万亩现场粮油产业园一路亮点纷呈,一路风景如画。蓬勃发展的产业、生态宜居的乡村,一幅幸福和谐的画卷正在蓬安大地徐徐展开。“这次现场拉练为全县各乡镇(街道)乡村振兴工作提供了一次‘现场教学’。”蓬安县委相关负责人说,本次拉练,各乡镇(街道)、各部门全员上阵、集体作战,全县上下形成了水紧鱼跳、你追我赶的推进氛围,形成了竞相发展的工作态势。“接下来,我们将因地制宜出实招,以更加昂扬的姿态、更加务实的举措、更利于民的实效,加快推进全县乡村振兴结出更多硕果。”(蓬安县委宣传部供稿) 查看更多
(杨建平 记者 李田)  7月23日,洪雅县七里坪镇围绕“我的乡村如何发展”主题,开展发展大讨论暨村(社区)干部技能比武活动。各村(社区)结合各自村情民意,畅谈发展规划,共商发展大计,既展现了村(社区)干部主动筹谋、踊跃奋进的精神面貌,也为今后发展指明方向、绘就蓝图。活动中,大家晒成绩、展风采。各村(社区)精心准备PPT汇报材料,声情并茂展开演讲,竞相晒出亮点成绩和经验做法,充分展现了村(社区)干部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和比学赶超的进取心。在激烈的“擂台比武”中,各村社比成绩、比举措、比技能、比思想、比作风、比水平,赛出了感情,赛出了风格,达到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合作共赢目的。亮短板,找差距,聚焦存在问题和群众需求。各村(社区)正视问题,自我揭短,并深入分析问题产生原因,提出下一步改进举措,更加清楚自身不足和短板,增强发展意识、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发展方向。凝共识,谋发展,围绕乡村振兴发展献计献策,在整个“比武”环节,七里坪镇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对各“选手”的命题逐一点评,并进行分析研判,回应热点难点,找准切入点关键点。参会镇领导班子成员及党政办、党建办、乡村振兴办等工作人员分别对各村(社区)发展提出意见建议,对各种好点子、好思路进行充分碰撞、融合,进一步凝聚起发展共识和发展合力。经过激烈角逐,七里坪社区技高一筹,荣获比武第一名。该社区党总支书记张洪激动地说: 七里坪社区能够取得好成绩,得益于镇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得益于全体社区党员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以及各兄弟村的大力支持,今后我们将更加努力奋斗,抓好社区治理和振兴,将发展思路和计划付诸实际行动,推动七里坪发展再上新台阶。(图片源自洪雅县七里坪镇人民政府) 查看更多
(袁方绪)遂宁市船山区永河现代农业园核心区(河沙镇凤凰村)的上百亩葡萄陆续成熟。在位于凤凰村的天穗葡萄园内,一串串颗粒饱满、鲜嫩水灵的葡萄挂满藤架。不少游客正忙着采摘,在劳作中体验收获的喜悦。据了解,2020年,市级乡村振兴试点村凤凰村,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天穗农业,示范发展起300余亩的水果种植,包括葡萄、桃子、李子、西瓜等。以种植葡萄为主,整个葡萄园占地200余亩,有夏黑、阳光玫瑰、美人子、醉金香等12个品种。从7月初开始,各类葡萄相继成熟,预计将持续到9月。据四川天穗农业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胡勇明介绍,四川天穗农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穗集团”)于2017年成立,下属“金赫旅游、坤覃建筑、铭诚农机、瑞宜景园林、穗源农牧”五家子公司,天穗集团作为船山区属国有农业企业,肩负着农业农村发展和破解三农难题的使命,近年来,按照国企改革要求,积极探索实体化运营路径,始终以乡村振兴为核心,以园区建设为抓手,充分实施全区涉农项目,业务涉及生态养殖、优质粮油、花卉苗木、休闲旅游、农机服务等多个方面,全面服务于三农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我们邀请农科院、农业部门专家现场指导葡萄种植,采取‘公司+市场经营主体+农户’利益联结模式,增强农业整体竞争力,实现公司、农户双丰收。”胡勇明说,“截至目前就近劳务用工有3000余人次,每人每天最低工资60元,最高可达110元。年底我们还将年总产值的5%返给村集体用于合作社成员分红。“葡萄园来了以后,把我们的荒地全部利用起来了,我们(工钱)是五六十元钱一天,一年有一万多元。”凤凰村村民吴池容满脸笑容的说到。据悉,近年来,凤凰村按照“产业特色化、规模化、品牌化”的发展思路,依托山水林田路等资源禀赋,引进企业及种养大户,多方联动,盘活土地资源,发展起葡萄、柑橘、花卉等特色产业。一方面增强了村级集体经济“硬实力”,另一方面,让更多的村民通过领取租金、务工和种植养殖走上了增收致富路。 查看更多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