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李纳米  2021年2月21日,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正式对外发布。在如今这个新媒体蓬勃发展的时代,如何运用新媒体手段,助力乡村振兴,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资料图片用好全媒体平台助力乡村振兴  微信平台开源引流。乡村有着丰富的农产品和乡村旅游资源,各个乡镇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平台扩充农副产品和乡村旅游的销售渠道,并通过公众号文章对乡村农副产品进行宣传推广。微信公众号营销的网文语言应以幽默风趣为主要基调,同时要图文结合,讲究色彩搭配,富有美感;要积极利用热门关键词为农副产品进行引流,在提升文章的趣味性的同时注重真实性与文学性。  线上直播精准带货。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用户体验到了线上购物的优惠与便利。直播凭借强大的内容承载力,可以更真实、直接地反馈农产品信息,反之,消费者通过直播看到农产品的原产地,甚至养殖和采摘过程,加强了对产地来源的信任感,有利于增加农产品的销量。因此,各地区要积极利用今日头条、抖音、快手等平台对农副产品进行直播带货。  短视频讲好乡村故事。以抖音、快手等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具有较强的交互性、即时性和趣味性。有关部门应充分利用这一平台,讲好农村故事,展现美丽乡村,推动乡村振兴,及时向观众展示村民的日常生活、农副产品的生产过程以及村民在乡村振兴中所展现出的精神风貌。可以考虑做好以下内容的短视频:一是有关乡村农副产品的短视频,每一条短视频下方都附有商品购买链接,方便观众在观看时就能够购买;二是村民日常生活中的有趣片段和记录乡村文化活动的场面,目的是让更多观众更好地了解农村的生活,同时也有利于传播乡村的特色文化;三是录制有关乡村振兴的短视频,旨在呼吁更多的人加入推进乡村振兴的力量中。  整合传播形成矩阵。在融媒体时代,信息形式多样化,人们接受信息的渠道也多种多样,单一传播平台不能对信息进行广泛的传播。“互联网+文章+短视频+直播”的全媒体、全方位的传播,形成新媒体传播矩阵,才能帮助相对贫困地区获得更多的社会关注,从而吸纳多方社会资源参与乡村振兴。关注直播带货痛点助农民成为代言人  目前,新媒体运营助力乡村振兴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直播带货,另一种是电商销售。直播带货是生产农户提供产品,政府牵线搭桥,主播线上推销。而电商销售指农户在互联网平台上自己开店,售卖自己的产品。在这两种方法盛行的同时,笔者发现也存在一些问题。  直播带货有三种类型:高人气的商业主播直播带货、乡村干部直播带货、与高校合作直播带货。其中,成熟的商业主播带货,就好比“速效救心丸”,只能解决农产品生产地区的燃眉之急,不能解决长期问题;而后两者非专业人士直播带货,经验不足,在直播中抓不住消费者的关注点。而电商方面,也存在着农民运营技术不过关和农产品店铺曝光不足的问题。  新媒体运营助力乡村振兴,应让每个农民学会运营自己的网店,成为自己的金牌代言人。  一方面,有关单位应对农产品品牌云塑造。选取量大面广、从业人员较多、有市场潜力的农产品,提供新媒体云扶持,塑造农产品“原生态”地域品牌,打造核心竞争力,带动农民就近就业、稳定增收。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有关单位应加强乡村新媒体专业技能的培训,传授电商运营相关知识,千方百计提高村民们的新媒体素养。面向村民的新媒体培训,应集案例教学、实用性与接地气为一体,突出新媒体销售农产品这一主线,针对农民运用新媒体销售农产品遇到的问题,用农民感兴趣的语言和适合他们的上课节奏,教最实用的干货,最有针对性的营销内容。  新媒体线上培训,应编写针对农民朋友的培训教材以及配套的教案、课件,并录制微课。教材电子版,应采用导航式书签,哪里不会点哪里,哪里不会看哪里,便于农民朋友阅读学习。同时设置微信答疑群,随时解决农民开网店遇到的现实具体问题。  培训扶智,可以解决农民“不会说”“不知道怎么操作”的问题,直击农民新媒体运营的痛点。在培训的过程中,既要统一扫盲,传授直播带货、电商销售相关技能,又要发掘当地直播人才,立人设,养粉丝,重点培养,让村民学会自身“造血”,成为自己的金牌代言人。深度挖掘地域特色用新媒体手段包装  有关部门在帮扶相关地区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应帮扶促进精神文明的建设,扶思想、扶观念、扶信念,深度挖掘其地域特色与人文底蕴,提炼其精髓,凝练其特色,用影像方式加以记录、传播,打造其特色精神文化符号,将乡村文化振兴与传统文化传承紧密结合起来,推动其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  结合现代审美,对其特色文化进行解构和重组,运用新媒体对其进行科学完整的视觉系统设计,“时尚化”“艺术化”地加工和包装,使乡村文化品牌“立起来”“走出去”,帮助他们树立文化自信,同时还要面向人才聚集地,积极宣传回村助农的人才典型。  当前,一些涉农网站内容同质化严重,没有及时回应村民们的关切和需求。有关部门应多平台运营专属乡村振兴频道,制作推广农民喜闻乐见的新媒体内容,对特色农产品和文化进行包装和营销,打造地域特色品牌。  需要指出的是,从硬件上看,没有快速稳定的网络和流畅的物流,乡村的新媒体运营就是无水之鱼和无本之木。政府应进一步加大乡村网络、物流等线下设施的建设力度,通过培训扶智,解决农户线上带货技术难题;通过宣传扶志,发展当地特色文化,助力精神文明建设,让农民钱包鼓起来,脑袋富起来,紧跟时代潮流。(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影视传媒学院) 查看更多
近年来,合江县按照“一村一品”“一户一策”的发展思路,结合荔枝、真龙柚等特色产业,因势利导群众大力发展“庭院经济”,让房前屋后的“方寸之地”成为增收好途径,为乡村振兴增添新活力。“你看我这个柚子今年子就小个儿,比往年小个儿点,把这些干枝枝些剪一下。”“产量看起来还是可以。”寒露过后,还有四十多天,合江真龙柚就将上市。白米镇康氏果园里,果农康一可正抢抓时机再施有机肥,确保柚子如期上市的同时为来年打好基础。今年,康一可家的300多棵柚子树预计产量能达到2万公斤,将带来10多万元收入。而在他家的庭院里,除了柚子树,其它产业也正生机勃勃。“有些鱼塘,还喂了一些鸡鸭,冬天还喂了些鹅。”康一可说。“小庭院”变身增收“经济园”是合江县发展“庭院经济”的一个缩影。日前,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印发了《关于鼓励引导脱贫地区高质量发展庭院经济的指导意见》。其中指出要把握高质量庭院经济的发展重点,从特色种植、特色养殖、特色手工、特色休闲旅游和生产生活服务五个方面入手,支持农户发展高质量庭院经济。庭院经济经营灵活、管理方便,投资少、成本低,是群众增收的好途径。合江县在实践中,以做好“庭院经济”提升集体经济活力,是助力乡村振兴的有效探索。“以做强荔枝、真龙、金钗石斛三大特色产业为着力点,以做大、做强、做亮“庭院经济”为抓手,全力助推乡村振兴。通过引导群众发展特色产业,做亮以“家庭庭院”为主的休闲旅游,最终实现户户有产业、家家有增收。”合江县现代农业发展促进中心副主任赵建翰介绍道。合江县鼓励有劳动能力和发展庭院经济意愿的农户利用房前屋后的空田、空地,因地制宜发展庭院经济产业,对可持续发展的庭院基础设施、农家乐等方面进行精准施策、精准扶持。合江县现代农业发展促进中心副主任赵建翰说,我们还通过“村集体+基地+农户”的模式,不断拓宽产销对接路径和增收渠道,让农户吃下“定心丸”。康一可所在的白米镇是合江真龙柚种植面积最大的典型农业大镇之一,到2022年,已经通过专合社带动散户发展真龙柚3.5万亩,投产面积达2.6万亩。每到真龙柚成熟季,农户们不仅通过政府搭桥迎来了买主,还有不少来体验采摘乐趣的游客。“庭院经济”为乡村振兴增添新动力。目前,合江县已引导了2600户群众发展“家庭式”种植养殖,实现户均增收8000元以上,同时,依托周边景区资源优势,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已累计开设民宿201间,特色餐馆314家,实现创收4000万元,依托于农特产业的乡村特色旅游新业态正逐步形成。合江县现代农业发展促进中心副主任赵建翰表示,下一步,合江县还将优先在村“两委”班子战斗能力较强、庭院基础较好、群众积极性较高的村发展庭院经济,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可复制可推广庭院经济路径和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打造出一条集中连片、点线面结合的发展庭院经济促进产业振兴示范带,激活乡村振兴新动力。(供稿:合江县融媒体中心 冯岚 王文强) 查看更多
四川农村日报讯 尚永高 程琰  初秋时节,盐都大地满眼金黄,田畴沃野处处“丰”景。田野里,稻谷颗粒归仓;大棚中,飘香的葡萄为丰收添喜;庭院内,高粱满垛是属于勤劳的奖赏……自流井处处满是收获和希望,织就了一幅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宜人新居如诗如画。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今年以来,该区积极作为,创新实干,扛牢中心城区首位担当,高质量筑牢生态农旅涵养圈。围绕作为“城市后花园”的良好生态和自然资源,以“美一片景、兴一带业、富一方人”为目标,推动绿色生态与产业业态结合、品质生活与田园乡村融合,打造兼具生态功能、经济价值和旅游效应的绿色空间。书写了新时代自流井区“三农”工作发展的新篇章。红色文化助推乡村振兴。  在全区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一张张浸润着汗水的成绩单:获批省级第四批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区;省级稻粱基地建设加快推进,建成高标准农田跨年度任务1.7万亩,播种大春粮食作物8万亩,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达100%;建成优质酿酒专用粮生产基地高粱2.25万亩,巩固提升名优葡萄种植1200亩,打造全市最大规模葡萄产业基地;发展羊肚菌种植300亩,成为川南第二、自贡第一羊肚菌种植区;荣边镇干塘村集体蛋鸡场投产,成为全区首个村集体经营性年收入超100万元村;实现全区脱贫人口务工1431人,脱贫户基本医保和大病保险参保率稳固在100%;今年上半年全区村集体经济组织收入达862.31万元,同比增加116.57%。畜牧养殖助农增收。  广袤田间播种新希望,美丽乡村孕育新动能。自流井区正凝聚力量,推动农业提质增效、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以妙笔丹青书写着气势磅礴的乡村振兴新篇章,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查看更多
四川农村日报讯 杨黎明  天刚泛白,秦岭南麓,1.2万亩现代农业园生机勃勃,辣椒区温度32℃,湿度64%;小白菜区温度28℃,湿度67%。打开手机上的“智慧农场大数据分析展示系统”,梁波对园区每一片作物的长势了如指掌。  “通过收集二氧化碳、水土、温度、湿度等科学数据,提供指导及预警服务,实现高效绿色种植。”这位来自广元市昭化区双凤现代农业园的技术管理员,正变身为“现代农夫”,解锁“科技+农业”新玩法。  这是现代农业在秦巴山水间描绘“美丽振兴”的“新图景”,也是川北农旅融合发展在昭化区奏响的新时代“田园牧歌”。昭化韭黄大获丰收。秦巴大地织“金”毯 致富“韭”飘香振兴路  最近,走进昭化镇天雄村,一垄垄韭黄整齐排开,金黄璀璨,生机勃勃。微风吹过,空气中飘来阵阵清香。  昭化,有着上千年韭黄种植历史。在古代,昭化韭黄是昭化官民给朝廷的进贡之物,也称“贡黄”。如今,它也是老百姓餐桌上的佳肴。2002年,昭化韭黄被认定为国家首批无公害产品之一;2006年,昭化镇成功创建四川省韭黄标准化生产基地;2011年,“昭化韭黄”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  “割青的刀,必须锋利,不能钝、生锈,否则影响韭黄出芽质量;种植韭菜株的田垄,必须达到一定高度……”谈起韭黄种植,天雄村韭黄基地负责人罗元忠有着自己的一套经验。  在昭化镇韭黄产业基地,像罗元忠这样的种植户,有30多个,都是村集体公司从村民中挑选出来,一手培养起来的本土“技术骨干”。  “正常情况下,我们精品韭黄售价达到20多元每公斤。这些韭黄主要销售到浙江、上海、江苏、广东等地。高峰时,一天的销售额可达5万元。”罗元忠介绍。  “在基地务工,平均每个月能拿到1500元至2000元工资。”正在收割韭黄的当地村民张强武说,自从村里发展韭黄产业后,再也不用外出奔波了,就地就近就可以增加收入。  这一片片脆嫩的韭黄,有着昭化镇乡村振兴的清晰脉络,也饱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许。清水镇王家贡米收割现场。稻田养鱼敲开致富门 “一水两用”丰收加倍  打谷子、逮鱼儿……连日来,在昭化区磨滩镇中华村,当地村民忙碌地收割着“王家贡米”,稻谷收割后,再捕获稻田的鱼。  “普通的稻谷每斤售价在1.15元左右,而稻鱼共养的有机稻可以卖到2.2元。”村民马先生乐呵呵地说,“收入比原来高得多,谷子收了后,田里的鱼也能卖上好价钱。  在“稻渔共生”的模式下,鱼为水稻除草、除虫,水稻为鱼提供生长的饲料,可以节约成本,减少环境污染,改善稻田生态环境,既稳定了粮食种植面积、又可提高水稻品质。同时,通过建立稻渔共生的生态循环系统,稻米的品质也得到提高。昭化区磨滩镇稻鱼综合种养基地。  据悉,“王家贡米”原产于今昭化区王家镇,因其米粒细长、晶莹饱满,口感粘而不腻、油润爽口,香味浓郁、隔日剩饭不返生,富含钙、锌、硒等微量元素和B族维生素,蛋白质含量比普通大米高1-2倍,一度被列为皇室御用贡米。  近年来,昭化区以推进粮油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大力推行“公司+专合社+农户”发展模式,通过政策推动、企业引领、大户带动,加快推进“王家贡米”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目前,山区稻渔综合种养已成为昭化区农业“5+3”优势特色主导产业。去年,昭化区推广山区稻渔种养 2.5 万余亩,成功实现“亩产900斤优质稻,200斤生态鱼”,优质稻谷售价达到4元/公斤,亩均收入达到3400元以上,实现了“一水两用、一田双收”,一季田收益反超二季田。 查看更多
四川农村日报讯 岳旭东 蒋磊  一座座整齐划一的农家别墅焕发新颜,一个个如诗如画的美丽乡村游人如织,一粒粒种子在阡陌纵横中萌生新的希望……在拥有国家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建设示范县、全省“三农”工作先进县、生猪调出大县、产油大县、产粮大县等荣誉的南江县的广袤大地上,写满了丰收故事。近年来,南江县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立足资源优势,以粮食生产安全、特色产业发展、农旅融合为抓手,持续巩固壮大南江黄羊、金银花、富硒茶叶等特色优势产业,持续擦亮农业“金字招牌”,奏响乡村振兴铿锵跫音。芭蕉溪一级南江黄羊扩繁场里,南江黄羊正在吃草料。“国园”引领“黄金”产业铺就致富路  作为山区农业大县,如何探索一条现代化农业发展之路?“围绕打造‘四园一环多基地’的特色产业布局,重点打造以黄羊现代农业产业园、金银花现代种植示范园以及黄羊标准化养殖基地、道地药材产业基地建设。种养循环经济+农旅康养经济等三产融合发展。”南江县委书记、县长程秋如是说。  作为南江农业的两张王牌,南江金银花和南江黄羊已各领风骚数十年,如果二者“相加”,将会产生怎样的效果?南江掌握着自己的“芯片”密码。拥有足够硬核的“产业芯片”、有强大的品牌号召力、有可持续的循环发展模式、有一二三产业的有机融合,走进覆盖了南江县公山镇、大河镇、高桥镇、仁和镇等7乡镇540多平方公里的南江“国园”,可以得到一些启示。  “种养循环正是南江‘国园’的最大特色。”南江县农业农村局长马明介绍。这种循环模式不是简单地相加,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深度融合。南江黄羊产生的粪便,经过处理之后,成为金银花的专用有机肥,从而替代农药化肥的使用。目前已建成黄羊粪污发酵收贮点325处,年产3万余吨有机肥生产线1条,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6%。而金银花具有药用功能,黄羊食用其叶片、茎秆后,可增强自身免疫能力,提升肉质。截至2021年底,园区黄羊、金银花总产值达到36.2亿元。园内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1500元,比2020年提高5740元,比全县平均水平高36.4%。  同时南江县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以“国园”为契机,紧扣巴中市“1+1”产业布局,大力发展种养循环农业产业。南江县实施“1+ 2”种养业优势大品种计划,狠抓南江黄羊、南江茶叶和巴山肉牛产业发展,持续抓好南江金银花提质增效。截至目前,全县出栏南江黄羊15.3 万头,新增出栏 3.5 万头,新增适度养殖场29个;完成南江大叶茶低产低效茶园改造1万亩,茶园总面积达17万亩,投产 12 万亩,产量1500万公斤;建成肉牛规模化养殖基地557个,标准化示范场4个,存栏巴山肉牛11万头,出栏1.94万头。农旅融合乡村振兴谱写新篇章  “打开手机,轻轻一点就能为金银花树自动浇水、施肥、查看长势。基地建立了植保、园艺、水肥和人工数字化管理体系,实现生产数据化、管理在线化和决策智能化。”9月16日,南江县公山镇观光农业基地负责人李晓琳给前来参观的客人演示着。“没想到大山旮旯也有了数字化农业。”游客何泽莉感慨的说。  南江县在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过程中,始终坚持把全域旅游产业的培育与农业特色产业开发相融合,积极构建“以农促旅、以旅强农”发展模式,依托光雾山-诺水河世界地质公园、光雾山国家AAAAA级景区、天府旅游名县等金字招牌,持续深化农旅融合创新发展,连续举办十九届光雾山国际红叶节以及七届“巴中云顶”茶文化旅游节等二十多个乡村节气,建成了大河芭蕉溪村、高桥桅杆村、赤溪西厢村、正直长滩村等10余个农旅融合示范区。  “我们利用‘五古’资源,充分挖掘历史文化,结合本村实际,走出了一条村民持续增收致富的路。”南江县赤溪镇西厢村党支部书记张培军说。所谓“五古”,即古树、古石、古井、古桥、古牌坊,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清嘉庆年间岳氏古牌坊更是闻名遐迩。曾经的贫困村西厢村,如今成了整个巴中市都知晓的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小康村。该村种植了4500亩青钱柳、2000亩茶叶、500亩金银花,还建起了一个存栏200头的南江黄羊标准化养殖场,建起荷鱼共生养鱼基地15亩,开设了8家农家乐,打造了8500平方米岳飞精忠文化产业园,围绕精忠文化,家家户户制定了相应家训,并悬挂于门楣;利用两株800年金丝楠木树和岳氏古牌坊等资源开发的旅游项目均投入使用。据测算,全村所有产业全部投产并良好运行,年产值将达 7000 余万元。“全部产业能解决本地就业800人以上,一年劳务收入超过1000万元。”张培军说,全村还有约500人在外务工,年工资收入在 3000 万元以上,去年,西厢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2万元。  据悉,南江县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牵引、“三区同建”巴山田园综合体为依托,抓好国家历史文化名镇、中国传统村落、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等品牌创建,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发展休闲观光、采摘体验、民俗展示、亲子旅游等业态,培育一批“长宿型”巴山民宿和“乡愁型”乡村旅游目的地,打造南江全域旅游大观园。2021年乡村旅游人数突破1000万人次,实现乡村旅游综合收入60.2亿元。 查看更多
(曾东普 康勇 李全民)7月31日,记者从旺苍县乡村振兴局获悉,该县聚焦“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认真落实“四个不摘”要求,突出“八个衔接”,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重中之重,接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奋力推动旺苍从集中攻坚向全面振兴平稳过渡。2021年旺苍纳入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现有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28个,累计监测754户2323人,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966元、同比增长10.7%,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11556元、同比增长20.2%,获得全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后评估、东西部协作考核“好”等次。主要做法是:抓实组织衔接,强化责任落实。落实“县乡抓落实”责任体系,将脱贫攻坚期间建立的县设总指挥部抓统筹、6大乡镇片区抓组织、23个乡镇专班抓落实的“1+6+23”作战体系,整体运用到乡村振兴工作中。抓实规划衔接,强化科学引领。坚持规划先行,将国土空间规划、“十四五”规划与乡村振兴通盘考虑、一体推进,研究编制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加快推进“十四五”农业农村发展规划、村庄建设规划、乡村振兴五年规划等多规合一编制工作,木门茶文旅融合发展片区规划被省自然资源厅作为示范样本。编制完成重点帮扶县实施方案,规划项目1848个,计划总投资47.48亿元。规范建立乡村建设项目库,优化资源布局、配置,资金项目投放适度超前向重点帮扶村、中心村集中。抓实政策衔接,强化要素保障。对应国、省出台的衔接政策,结合实际出台“1+36+N”行业政策,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制定农村低收入人口帮扶“25条”、茶产业“15条”、肉牛羊“10条”、创业就业“11条”等措施,从措施层面保障群众产业增收和增加务工收入。统筹整合涉农资金3.48亿元、实施项目286个,整合规模超2021年。落实500亩土地及土地增减挂钩结余指标5%用于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扎实做好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村闲置资产利用率达95%。投入资金1.7亿元,实施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项目138个。抓实产业衔接,强化乡村发展。整合涉农资金1.36亿元用于持续壮大脱贫特色产业,衔接资金用于产业的比例达到55%以上。持续用好“三园联动”模式,巩固提升现代农业园区20个、“一村一品”产业示范园137个、户办特色微庭园2.8万个。高标准建管茶园23.7万亩(黄茶4.1万亩),春茶产量达5100吨、产值25.2亿元,四川华全2000头肉牛等111个肉牛羊项目建成投用42个,基本构建了以百亿茶业集群为龙头,优质核桃、道地药材、生态养殖为支撑的“1+3”现代农业体系。按照“1+6+6”发展路径,整县推进集体经济示范县建设,新规划特色产业项目36处,加快推进14个中省扶持项目和41个县级巩固提升项目,打造样板村25个,正创建全国脱贫地区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引领区。抓实设施衔接,强化基础支撑。管好脱贫攻坚期间实施的6236个扶贫资产项目,持续发挥作用。有序开展乡村建设,实施美丽乡村建设五年行动、人居环境整治,推进天星镇木瓜村等19个村厕所革命、天星镇云峰村等13个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千村示范工程”和龙凤镇龙凤、龙台水美新村建设,新改建农村户厕8020户,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0%,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65%以上,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覆盖率100%,畜禽粪污利用率93%。加快白水-东河-黄洋和天星-盐河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新改建农村公路150公里,实施农村“光纤+4G”网络全覆盖。抓实人才衔接,强化队伍保障。优选108名具有农村工作经验的干部任乡镇党政班子成员,统筹推进本土人才培育和各类人才下乡,回引优秀农民工991人,其中进入村“两委”674人,培养村级后备力量干部645人。开展乡村振兴干部人才专题培训3期,举办主体班、专题班、读书班14期,开展“九个一”实战提能培训18期3100余人次。抓实帮扶衔接,强化资源统筹。统筹用好九三学社中央和5个省级部门定点帮扶、杭州萧山区东西部协作、省内资阳市对口帮扶力量,东西部协作到位帮扶资金5022.6万元,省内对口帮扶到位资金1740万元,实施万亩黄茶乡村振兴示范园、林果药乡村振兴示范园等18个项目,共建产业帮扶园5个。开展萧旺、资旺高层互访、党政代表团互访交流10次,九三学社、省科技厅等定点帮扶单位来旺开展定点帮扶12次。管好用好98名第一书记、225名驻村工作队员,每月印发驻村帮扶任务清单,落实驻村帮扶干部激励保障政策措施,推动帮扶工作走深走实。抓实机制衔接,强化创新发展。建立考核评估机制,出台《领导班子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办法》,实行目标绩效重点倾斜考核。建立督查机制,抽调人大、政协及有关部门21名正科级干部,组建10支督查队伍开展专职督查,实行周督查、旬调度、月通报,有效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实落地。建立监测帮扶机制,精选1855名“四员”扎实做好防返贫动态监测帮扶工作,对现有294户监测对象开展“红、黄、蓝”分类帮扶,牢牢守住底线任务。 查看更多
(记者 闫新宇 钟正有)乡村振兴专业人才不足、缺乏发展动能怎么办?去年以来,德阳市罗江区从建阵地、抓产业、聚合力方面考量,科学规划建设3个乡村振兴工作站,引导各类人才资源向乡村一线集聚,为基层治理、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夯实产业发展基础,以高效能治理助推乡村高质量发展。推进平台建设在全区布局三个乡村振兴工作站坚持“筑巢”与“引凤”相结合,通过搭平台、育队伍、优服务,推动乡村振兴工作站更好服务乡村产业发展。首先建设实体化运行机构。以“一镇+一特色主导产业+一工作站”的工作模式,整合农业、文旅等部门资源,依托乡村振兴人才工作站、乡村振兴人才学院等,在全区布局3个以特色经果、文化旅游等为主题的乡村振兴工作站。同时,引育专业化骨干队伍。实施“特色平台+专业团队”人才集聚工程,采取“兼职辅导”,柔性引进中国农科院柑桔研所副所长彭良志团队8名专家学者到站兼职;通过“就地挖掘”,吸收刘复东等16名区内植保、土肥等方面的“田秀才“土专家”为客座讲师。其次,供给精细化惠农服务。引入农商银行设立3个便民金融服务点,出台农村实用人才支持计划、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五细则等专项扶持政策,在社保、公积金缴纳,示范创建等方面给予补助。实施项目秘书制,落实15名项目秘书,为企业、新型经营主体等提供便民服务代办和项目咨询服务等。推进产业扩面带动全区新增水稻、油菜制种7000余亩罗江坚持“育人”与“育产”相结合,通过队伍提能、企地合作、品牌建设,多举措推动乡村产业发展。通过“帮带”机制,让人才推动产业发展。实施“名师带徒”制度,依托工作站中农业、营销等方面人才,以产定训设置土壤改良、越冬病虫害防治等课程24门,通过“配菜+点单”“理论+实践”的方式,开展培训48场,培训人员近1000人,助推产业提质、扩面、增产。通过“合作”机制,让订单拉动产业发展。引入有意愿投资的企业、行业商会等,通过共建种植基地、定向采购等合作机制,发展晚熟柑橘、油菜和水稻制种等产业。2022年,新签订2万亩高标准现代化有机晚熟柑橘基地建设协议、5万吨晚熟柑橘采购协议。此外,还通过“整合”机制,让品牌带动产业发展。结合片区规划调整,采取“乡村振兴工作站+村集体经济组织”,依托乡村振兴工作站人才、技术等优势,整合土地、品种等生产要素,推动片区内产业规模化、集约化,打造“种子芯谷”水稻及油菜制种示范带,发布“罗江福橘”公共品牌,2022年,带动全区新增水稻、油菜制种7000余亩。推进治理提升新型经营主体覆盖3329户群众在发展中,罗江区坚持发展与治理相结合,通过建立“三个加法”,把群众聚集在产业链、利益链上,强化对群众的领导。一是“产业+群众”,提升群众组织化程度。积极引导群众成立家庭农场、种养殖专合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建立“新型经营主体+农户”帮带模式,完善“岗位开发+入股分红”等利益联结机制,提升群众组织化程度。截至目前,工作站所在的3个村共组建新型经营主体45个,3329户群众实现全覆盖。其次是“培训+评选”,提升乡风文明水平。用好乡村振兴工作站人才优势,将环境卫生、诚信经营纳入课程体系,引导村民崇德向善。结合“品果节”、“七一”庆祝大会等,评选致富能手、好媳妇、好公婆等典型,涵养良好社会风气。今年上半年共评选先进典型8类25人。最后是“众评+众定”,提升村民治理合力。以乡村振兴工作站为依托,建立议事广场、议事厅等,全面推行定向议事代表会议制度,围绕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合作等,定期召开定向议事代表会议,引导群众参与自治管理,实现大小事众评、众定。 查看更多
(杨璐 刘小义 记者 庄媛)立足资源禀赋,做好生态文章。记者从壤塘县委宣传部了解到,壤塘尕多乡瑟谷村光伏电站建成三年以来经济社会效益持续向好,“有了这个电站,我们村上好多人都在附近打工,家里收入增加了生活也越来越好了!”瑟谷村公益岗位务工村民夺州高兴地说。尕多乡瑟谷村山上联排的光伏板7月10日,记者来到壤塘县尕多乡瑟谷村热不卡山坡,看到一排排大小一致的光伏板首尾相连整齐排列在山顶,阳光下黑色的面板泛着幽幽微光,源源不断的太阳能通过成组的光伏板输送给主机转换成电能,旁边的几组工作房内,各种变电输电设备满负荷运转,将电能输送至国家电网,走入千家万户。壤塘县尕多乡瑟谷村光伏电站是2019年5月建成并投入运行的光伏扶贫工程,总投资为742.83万元,总装机容量为1MW。三年多来,电站运行良好,截至今年6月共完成发电量442万度,实现税后收入293万元。据项目负责人壤塘县扶贫开发公司总经理马俊介绍,按照光伏扶贫发电收益的80%用于困难户承担公益岗位劳务支出相关要求,项目收益共支持当地四个受益村设置公益性岗位196个,安排就业人员196人,人均年增收3000元以上。此外,该项目还助力受益村完善了部分基础公益设施,吸纳了当地257名农牧民群众参与村级公益事业建设,共发放劳务工资45.37万元。光伏电站基地内部记者在现场看到,光伏电站基地安装了摄像头、防护栏等装置,巡逻人员每天适时巡逻守护,及时发现隐患、排除干扰。马俊说,项目方每年都要组织开展设备检修和维护,确保电站正常运行,最大限度发挥效益。据悉,项目预计今年的发电量可达158万度左右,税后收入可实现105万元左右,除去运维成本后可分配到村集体帮扶资金80万元以上。项目的成功运营,为壤塘县尕多乡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探索出了一条由“输血式”帮扶向“造血式”帮扶转变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深受广大农牧民群众拥护和好评。马俊表示,下一步将积极争取项目扩能或是引进更多类似生态优质项目,为助力乡村振兴、建设“美丽幸福壤巴拉家园”增添更多绿色动力。 查看更多
(李华)近日,广元市朝天区云雾山镇中坝村第一书记董中垒和工作队的其他成员忙完了工作上的事情,又马不停蹄地到中坝村三组看望孤寡老人杨国芬。“你们又来看我了,太感谢了。”今年69岁的杨国芬拉着工作队员高菁的手,高兴地招呼大家坐下。自从村里来了工作队,村里的老百姓对未来的发展充满希望。2021年7月19日,中坝村煞是热闹,四川财经职业学院和朝天区财政局分别选派2名干部来到这里开启为期两年的乡村振兴帮扶工作。偏远小村,像一池平静的湖水投下一颗石子,泛起了阵阵涟漪。乡村振兴有希望自工作队进驻以来,队员们天天走村串户,了解村里发展情况。虽然忙碌,但是工作队员们回到住处,一躺下就会点开中坝村微信群,了解村民的想法。“里面反映的可都是群众的急事、要事、烦心事。”从事了多年教学生涯的董中垒一贯闲不住,刚到村里,他就让村支书王大林邀请工作队的成员们加入村里的微信群。打那时起,四名工作队员成了群里最活跃的人,十分关心村里的发展情况。乡村要振兴,产业是关键。去年以来,工作队积极开展中坝村600亩王家河玫瑰园规划建设,助推乡村旅游。持续推进中坝村小水果产业园提升工程,全村已建成500亩特色小水果采摘园一个。同时,利用乡村振兴衔接资金和学院帮扶资金种植笋用竹1000亩、果桑20亩、猕猴桃200亩、种植玫瑰花32亩、淫羊藿35000株。一年来,队员们设身处地帮村民解决针头线脑的小事,规划乡村发展的蓝图,逐渐成为群众的贴心人,融入到群众中。如今,中坝村的道路变宽了、产业发展了、群众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乡村每天都在发生着可喜的变化。外出学习长见识乡村振兴,不能“闭门造车”。为了切实提高镇村干部和致富带头人在乡村振兴领域的履职能力和示范作用,助力实际问题的有效解决,6月21-22日,云雾山镇中坝村驻村工作队特组织云雾山镇干部、驻村工作队员、村“两委”干部和致富带头人一行20人前往郫都区战旗村、农科村、石羊村等地考察交流学习。大家一路走、一路看、一路听……积极了解学习党建引领、旅游发展、庭院治理、乡风文民建设等方面的工作情况。“党委政府带温暖,乡村振兴抓重点,出去考察看亮点,中坝人民找起点,只喊小康空口号,相互对比差距远,靠山吃山做产业,干群一心求发展!”参与考察活动的村民李开贵写了一首打油诗表达了自己的心情。“下一步,我们还是想把大家的想法集中一下,结合当下的中坝村发展提出点意见和建议,进一步完善中坝村的发展规划,在区镇领导的带领和村组干部、驻村工作队和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可以建设一个更加富裕、美丽的中坝村。”董中垒展望未来,充满信心。“村里来了工作队,不仅帮我们解决了很多事情,还带着我们出去学习。”一次次真情付出,收获的是老百姓一份份真情的感谢。近年来,四川财经职业学院被四川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表彰为“2021年度省直部门和有关单位定点帮扶工作先进集体”,中坝村被朝天区委、区政府表彰为2021年度“重点帮扶优秀村”。文化振兴好幸福“我这脸谱代表英雄。”“我要用五种颜色画脸谱。”……今年春节前夕,四川财经职业学院“行走的非遗课堂”文化传承服务队走进朝天区云雾山镇中坝村,开展了“手绘脸谱·传承非遗”主题活动,20多名当地孩子一同学习了手绘脸谱技艺,了解了京剧脸谱艺术。文化助力乡村振兴。今年来,四川财经职业学院邀请3名朝天区著名的书法家走进中坝村,为全村村民写春联送祝福。3.8妇女节为镇村女性干部制作贺卡,赠送鲜花礼品,邀请专家开展女性健康知识讲座,并联合村“两委”开展中坝村第一届妇女趣味运动会。同时,深入开展文明新风活动。4月5日,学院开展中坝村第一届乡风文明评选大会,评选出致富带头人、敬老爱亲、党员模范、勤俭持家、助人为乐等20名先进个人,大力弘扬好家风民风。“着力构建大文化、广覆盖的工作格局,目前,初步形成了较为健全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群众对文化生活的满意度持续提升。”朝天区云雾山镇相关负责人介绍,如今一项项文化活动走进基层、走进民众,丰盈了百姓的生活,滋润着人们的心田。文化,不仅为生活添彩,更为百姓幸福加分。 查看更多
(刘星 记者 李全民)采摘、搬运、装箱、打包快递……7月10日,在广元市剑阁县东宝镇新梁村的李子产业园内人潮攒动,呈现一派丰收忙碌的景象。上午9时,“乡村振兴,因为有‘李’”第三届“女皇李”采摘节拉开帷幕。活动现场“贫瘠地”变“聚宝盆”,特色产业赋效能李子树上硕果累累,惹人垂涎欲滴,园区蜿蜒小径上游人如织,畅享丰收喜悦。“目前全镇特色水果种植面积近万亩,其中‘女皇李’3000余亩,今年挂果1300亩,产量近百万斤。蜂糖李深受消费者欢迎,市场售价可达50元/斤,且供不应求,预计今年产值将突破1000万元。”刘飞满怀欣喜地向记者介绍道。据了解,2017年东宝镇紧抓脱贫攻坚发展契机,聚焦特色产业,首创以“支部+龙头企业+专合社(业主大户)+农户”为核心的“新梁模式”和“六金”联农带农机制,在原本贫瘠的土地上大力发展“女皇李”特色水果产业,原本水瘦山寒之地因为特色水果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边陲重镇摇身一变产业强镇。东宝镇新梁村“女皇李”特色产业园区“过路客”变“过夜客”,农旅融合促振兴活动当天,大批游客齐聚新梁村“女皇李”产业园,享受采摘的乐趣,品尝自然的馈赠,一副好不热闹的景象。“这个李子好吃得很,我们在网上看到这边开采摘节,就过来耍了,好闹热哦。”说到游玩体验,游客纷纷难掩内心的激动,夏日微风中皆是对本次活动的称赞。据了解,本次活动首次注入音乐节、啤酒节、美食节、星空露营、游园会等元素,“解锁”采摘节的“新玩法”,以多种“花样”有效提升活动吸引力,促进旅游升级,大力发展“过夜经济”。据统计,两天时间吸引到该镇观光游览、采摘品鉴的游客量达1500余人次,有效促进劳务、餐饮、运输、住宿等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产值5000余万元。村民在李子园采摘“女皇李”“小水果”变“致富经”,促农增收共致富在活动主会场,本地及周边果农、商家早早就带着农产品赶往活动现场进行布置。“我卖蟠桃10元一斤,旁边大哥卖蜂糖李50元一斤,我想吃李子,他想吃桃子,友好协商下进行交换,我用一筐桃换一袋李子,这就是商品价值啊!”桃商刘老板在现场感慨道。近年来,该镇通过特色水果,吸引了无数果商欣然前往,定点采购东宝特色农产品。在产业兴旺的基础上,该镇大力发展集体经济,为辖区群众提供就业岗位2000余个,切实解决群众务工难题,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让群众“有事干、有钱挣、有盼头”。同时,大力开展“感动东宝十大人物”评选活动,有效激发农民群众产业发展内驱力,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实现“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发生转变,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振兴发展。此次采摘节的成功举办,既是大力发展农业产业、促进农旅有机融合、实现群众增收致富的必要途径,也是推动现代化农业发展,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接下来,该镇将继续坚持围绕“1233”执政兴县战略,努力拼搏,打造剑阁县特色产业高地,为实现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查看更多
(曹琳 记者 李全民)青川县骑马乡把学习贯彻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与抓好当前各项工作任务先后结合,明确定位目标,大力发展产业富民,持续改善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奋力打造农村美,村民富的乡村新局面,助力乡村振兴跑出“加速度”,推动省党代会精神落地见效。发展产业鼓起农民的“钱袋子”乡村要振兴,产业是关键。骑马乡水墨村属于典型的高山村,长期缺乏支柱性产业,为有效推动产业发展,促进群众增收致富,骑马乡党委政府积极向上争取“白叶一号”基地建设,6月7日,骑马乡举行了“白叶一号”基地建设项目开工仪式,新建茶园1016.9亩,建成投产后项目村的群众可通过土地流转挣租金、就近务工挣薪金、集体经济分股金等方式实现增收。28日下午,记者来到白茶项目建设基地,几十名当地村民正在白茶基地里忙碌着,他们有的背着背篓在向地里运送农家肥,有的在锄地施肥,有的在为运输人员做后勤保障,他们分工明确、默契配合,在拉家常、说笑中抢抓着建设进度。骑马乡白茶基地施肥作业现场“我的25亩土地也在这里流转,平均每亩土地补助300元,先付租金,后用地这种模式,让我们很放心。平时我还在这里做事,一个月下来还有2000多元的劳动收益,这个项目的建设让我的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居住在骑马乡水磨村五社的唐三弟就是这次项目建设的受益者之一。水磨村像唐三弟这样的受益者还有很多。白茶基地建成后,改变了以往没有产业的“窘困”面貌,让这里很多村民腰间的“钱袋子”都鼓了起来。现在大家伙儿一提起白茶基地建设项目,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修建道路吹起发展的“新号角”产业要发展,基础设施必须先行。骑马乡在抓好各项工作的同时,还启动了幸福美丽乡村路建设工程和撤并建制村畅通工程。先后投入资金765万元,对水磨村石门口至大屋基、水磨河至何家山、光明村高速路便桥头至黄家山等三条村道进行了硬化。同时还投入资金105.73万元,对水磨、里坪两个撤并建制村14.25㎞原有村道路基、路面、安防、错车道等设施进行了改造升级。28日,记者开车抵达修路施工地,还未下车就已经感受到窗外尘土飞扬,尽管此时已是酷暑时分,但施工队为了加快修建进度仍然在工地上忙碌着。“现在的计划在是要在九月底完成验收,对于我们来说时间紧任务重,所以大家都在抢抓进度。”施工队张凤军说到。骑马乡水磨村道路施工现场 “过去这条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等这条路建成通车后我们就没有这些困扰了,之后还能将我们的天麻、木耳等产品运输出去,这条路修的确实好啊!“水磨村村民李大爷激动地说。今年以来,骑马乡党委统筹谋划,整体推进,制定项目实施进度表,倒排工期,挂图作战,拧紧“加速发条”。深入开展实施驱动发展战略,着力健全现代化产业体系、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等各项工作,在多领域同步发力,千方百计改善村民居住环境,拓宽村民增收致富渠道。“下一步,我乡将紧盯抓发展这个第一要务,聚焦‘项目投资、产业发展、乡村振兴’三大主场。” 骑马乡党委书记卫晓松表示,积极推动幸福乡村路、“白叶一号”基地、茶园食用菌综合产业园区等重大项目建设,为加快实现“城市周边慢生活聚集地、县域经济发展补充级、三产融合发展示范乡”发展目标凝聚起磅礴的力量。 查看更多
(李勇 记者 余萍)近年来,邻水县充分挖掘资源优势,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导向,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大力种植水果产业,种植规模逐年扩大,资源优势不断凸显,种类结构不断优化。精品水果产业已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绿色银行”,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在邻水县袁市镇龙桥社区文惠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的38亩葡萄园里,放眼望去,一株株葡萄树枝繁叶茂,一串串葡萄如珠似玉、挂满枝头。记者了解到,文惠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主打的葡萄品种为“阳光玫瑰”,这种葡萄具有果粒大、含糖量高等特点,尝起来不仅果汁多、甜味足,还带有淡淡的玫瑰花香,市场前景好。邻水县文惠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业主王华文说:“我园今年产果有30多亩,目前正组织工人套袋当中,套袋的主要目的,主要是为了杀虫、杀菌和(葡萄)表皮光亮等的作用,确保今年有个好的收成。”一人富了不算富,乡亲富了才是真的富。王华文是一位返乡创业者。据了解,他以前在广东包工程,2020年他回到老家以自筹的方式,通过土地流转、租赁等方式发展了葡萄50余亩。自发展葡萄种植以来,葡萄园累计吸纳了附近村民100余人务工就业,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增收致富,还可照顾家人。目前,“阳光玫瑰”葡萄已初挂果。近年来,邻水县以采摘为主的农家乐、乡村游、采摘游等正逐渐成为一种时尚的旅游方式。眼下,正是李子成熟的季节,记者在油家山家庭农场看到,成片的李子树上,一颗颗紫红色的脆李缀满枝头,把树枝压弯了腰,圆润饱满的果实,散发着诱人的清香。在果园里,城区市民趁着晴好天气,结伴来到乡间,感受丰收的喜悦,体验采果乐趣。附近村民也忙着采摘、享受丰收的喜悦。邻水县坛同镇新拱桥村油家山家庭农场合伙人蒋波说:“我们总共组织了40多名村民,来帮我们采摘、打包,销往重庆、广东一带。同时也欢迎广大市民到地里来采摘。”近年来,邻水县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充分发挥当地农业产业发展优势,深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截至目前,邻水县共栽种水果总面积达39万余亩,水果有葡萄、李子、柑橘、猕猴桃等,产业的发展也大大地带动了约58万余人次村民实现就近务工。 查看更多
从数据中感受——乐山的火热与清新2021乐山地区生产总值:2205.15亿元●第一产业:292.00亿元●第二产业:930.68亿元●第三产业:982.47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340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043元2020乐山地区生产总值:2003.43亿元●第一产业:290.33亿元●第二产业:823.08亿元●第三产业:890.02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931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175元2019乐山地区生产总值:1863.31亿元●第一产业:242.68亿元●第二产业:801.88亿元●第三产业:818.7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676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728元2018乐山地区生产总值:1709.81亿元●第一产业:217.86亿元●第二产业:740.94亿元●第三产业:751.01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663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173元2017乐山地区生产总值:1481.61亿元●第一产业:204.94亿元●第二产业:685.22亿元●第三产业:591.4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070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927元(记者 王晋朝 曾小清)樱桃红了,茶园绿了,佛手开始黄了……4月10日,“行走新巴蜀”四川日报全媒体采访小分队走进乐山。在井研县三江镇解放村,探寻当地打破行政区划,跨村成立集体经济组织的创业故事;到沙湾区太平镇绿化村,采访全国最大川佛手标准种植基地背后的片区联合党委;走进夹江县新场镇欣梧村,在“百里茶乡”找寻当地茶产业连片发展的产业密码……3个村落,讲述了不同的乡村振兴故事。  近年来,乐山在持续推进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两项改革中,优化乡村布局、扩大产业增量,全市乡镇平均面积从58.36平方公里增加到96.39平方公里、平均人口从1.61万人增加到2.66万人。发展空间也在变大——全市40个乡镇级片区中,已有项目429个,五年内预计将有超800亿元资金投入乡村……  幸福美丽乡村,正在嘉州大地崛起。位于夹江县新场镇团结村的茶园。罗丹 摄破抱团发展 “小集体”融合成“联合体”  早上9点,小分队来到井研县三江镇解放村一组,远远就能看到“三江镇花树湾集体经济产业园”几个大字立于山间。火龙果、桑葚、樱桃采摘园依山而建,纵横交错的硬化路,将瓜果种植划分得井然有序。  产业园内,200亩樱桃首次挂果,不到9点半,进园采摘的人多起来了。  三江镇党委书记廖绍军告诉记者,2020年,镇上统筹推动整合原有7个村28万元资金入股,成立四川省花树湾生态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经营花树湾集体经济产业园。  2021年,合村并镇大潮下,三江镇7个村并为3个。“村子变‘大’了,抗风险能力就强了吗?”面对记者的提问,廖绍军回答:“就看如何整合资源,抱团发展。”  资金上,三江镇统筹整合各类资金累计上千万元;人才上,抽调农业专业人才组成专班,聘请专业人员管理公司。  如今,生态垂钓体验区、亲子体验区、采摘区都建起来了,“生态米”“生态鸭”“生态鱼”已小有名气。去年底,集体经济总收入约64.9万元。  “下次来,还会有变化。”廖绍军说,不久前,乐山63号露营基地项目落地。通过集体经济+企业模式,双方将沿茫溪河联合经营24个农文旅融合项目。游客在井研县三江镇花树湾游玩。井研县委宣传部供图立39个片区联合党委 护航产业发展  中午,登上沙湾区太平镇绿化村的观景台,1.6万亩川佛手林向地平线蔓延。  7年前,乐山市蜀景苑中药材种植有限公司负责人廖万夫,来到绿化村建起川佛手种植基地,“规模真正大起来是在两年前。”  2020年,当地全力推进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两项改革”。太平镇党委书记杨军告诉记者,原有的村级区划被打破,分散的种植区域开始连接成片。  2021年,资源整合后的太平镇依托已形成规模的川佛手和柔毛淫羊藿产业,与毗邻的踏水镇、福禄镇一道编入太平道地中药材片区。  划分片区,资源做了加法,但如何协同合作却成了难题。园区怎么规划,配套设施如何建设?  今年1月,太平道地中药材片区联合党委正式成立,杨军有了片区联合党委副书记这一个新身份。“片区成立联合党委,通过发挥党建优势,调配资源。”他以近期佛手柑种植扩片为例,沙湾区规划6000亩扩片面积,经过联合党委的共同规划,制定了明确的路线图,“任务明确分配到3个镇,不到一个月,树苗基本栽上了。”  沙湾试点得到推广。乐山年内完成40个乡镇级片区规划编制工作,同时探索建立39个片区功能型联合党委,以党建引领统筹片区内乡村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将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融茶旅融合 “百里茶乡”突破产业瓶颈  到达夹江县新场镇的绿山针茶旅基地时,已是下午5时,2000余亩的茶山已不见茶农身影。但在基地内的一处仿古四合院内,却闻有声。记者循声而去,原来是手工茶制作体验中心。“炒青,要边捻边转。”正堂上,一位老人正向十余名年轻人传授传统的炒茶技艺。老人名叫朱廷云,是绿山针茶业负责人,每逢周末他都会来茶艺培训班授课。  夹江县以出口茶闻名。但如今“朱廷云们”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茶叶收益的瓶颈已经显现。“一亩出口茶平均可制成干毛茶150公斤,毛利在1500元左右。”朱廷云坦言,茶叶价格已到高点,但种植成本还在上升。“需打破天花板。”  “以镇级国土空间规划为契机,推动产业连片发展。”夹江县农业农村局局长邹成军介绍,夹江正以“百里茶乡”项目为纽带,纵向整合茶产业链要素,横向与文旅产业连接,促进融合发展,让夹江的生态“颜值”变为经济“产值”。  绿山针茶旅基地也被划入片区内,列为茶旅融合示范区。在这里可以研学体验、采茶、品茶、餐饮等,“游客在茶园的日均消费可达到100元。15人一天的消费就能赶上一亩茶的毛利了。”  目前,乐山着手编制的40个乡镇级片区规划中,涉农片区达34个,其中已形成72个现代农业产业园。 查看更多
 (余静 记者 常坚)4月5日,记者走进眉山市洪雅县将军镇真武山梨园基地,只见山上沟渠纵横交错,滴灌、喷灌设施齐全,生产便道开阔整洁,梨树已开始挂果。据悉,真武山梨园是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阳坪村的示范项目,由和平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负责实施。真武山梨园于2016年10月开始建设,总体流转土地648亩,最初有158户村民以带地入股的形式参与其中。真武山梨园基地(余静  摄)为探索“造血式”扶贫路径,2018年,该县扶贫移民局(现为乡村振兴局)在真武山试点产业抱团发展,动员16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加入合作社,整合100万元政府配套产业发展资金入股;后来,又动员8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入社成为梨园股东。合作社按前期投入成本折算,划出114亩梨园作为贫困户抱团发展的产业基地,由合作社统一进行管理、销售,优先考虑贫困户园区务工。在梨园没有收入前,按投入额的5%作为贫困户的保底收入。待梨园有收益后,按纯利润的35%作为贫困户分红收入,合作社占35%,村集体经济占10%,还有20%留作合作社后续发展资金。这样,对贫困户由“输血”变为“造血”,从根本上筑牢脱贫成果。“我家有1.8亩地在合作社入股,同时我又参与了扶贫资金抱团产业发展,并在合作社进行果蔬管护。土地租金收益、资产分红,再加上务工收入,我的全年收入在2018年就有1万元以上。”脱贫户黄玉清告诉记者,由于年龄大、不懂技术,加之要照顾生病的爱人,一直以来都没有什么经济收入。“多亏村上发展真武山梨园项目,还有县上给予的扶贫好政策,让我能就近务工,提高收入。”黄玉清感慨。真武山梨园基地(余静 摄)除了黄玉清,因产业发展而获益的脱贫户还有很多。“目前,合作社年底分红资金并不多,但随着梨园产量的增加,经济效益将逐步提升。”该合作社负责人王强介绍,真武山梨园于2021年开始产果,产量为3.5万斤;从2022年起,将逐步进入丰产期,年产量预计在30至60万斤,年产值按现有行情计算,将达到100至300万元;合作社以土地入股的社员每年预计获得资源性收益共12万元,抱团发展户每年预计获得保底分红共15万元;此外,合作社部分社员还将在梨园项目上获得务工性收益约30万元,梨园项目全面盈利后,村集体和社员还会获得5%的经营性收益。五年来,真武山发展了早中晚熟系列品种配套、可观花赏果的特色产业新西兰红梨,还进行了景观打造,已取得国家AA级风景区认证。为推动发展,聚拢人气,合作社还根据农产品出产时间和节气,推出乡村体验游活动,如花季赏花、果季采摘。“我们将继续完善配套设施,推动农旅融合发展,带动周边百姓致富,助推乡村振兴。”王强介绍。“真武山梨园项目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美三大目标,获得了当地老百姓的认可与参与,是洪雅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的样本。”洪雅县乡村旅游协会会长张才星这样评价。 查看更多
●解决小农户贷款难题,将开展“整村评级授信”,落实免抵押、免担保、利率优惠“两免一优”支持政策●支持适度规模家庭农场发展,将推进“家庭农场信贷直通车”,推广“农信快贷”,推进家庭农场“批量授信”,贷款额度最高300万元  ●针对农民合作社,将推广生猪“1 + N”产业链、“川茶贷”“果蔬贷”等特色信贷产品  ●将采用保证、抵押、质押等多种增信方式,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技术创新等资金需求提供项目贷款  (记者 史晓露 侯冲)为给乡村振兴注入金融“活水”,近日,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省农业农村厅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支持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通知》(下称《通知》),为全省各类农业经营主体量身打造了一系列金融支持政策。  《通知》明确四方面15条具体措施,包括全面支持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强化服务农业经营主体措施、积极服务全省乡村治理、建立完善政策保障机制。其中针对小农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不同的农业经营主体,我省出台了差异化、多元化的金融支持政策。  为解决小农户贷款难题,我省将开展“整村评级授信”,落实免抵押、免担保、利率优惠“两免一优”支持政策,对符合条件的小农户匹配最高额度30万元、最长期限5年、最低利率执行当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的农户信用贷款,提升小农户授信和用信覆盖面。对符合条件的脱贫人口将发放最高额度5万元、最长期限3年的“脱贫小额信用贷款”。  为支持适度规模家庭农场发展,全省农信系统将推进“家庭农场信贷直通车”,推广“农信快贷”,推进家庭农场“批量授信”,贷款额度最高300万元。我省还将复制推广“种植贷”产品模式,在还款方式、期限设置上与特色农业产业生长经营周期相配,额度最高200万元,期限最长10年,为家庭农场提供差异化信贷产品。  对于农民合作社,我省将推广生猪“1+ N”产业链、“川茶贷”“果蔬贷”等特色信贷产品。推广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抵押贷款,支持农机具和大棚设施等依法合规抵押质押融资,丰富农民合作社融资模式。  在支持集体经济组织发展壮大方面,我省鼓励全省农信系统为集体经济组织匹配专属信贷产品,贷款授信额度最高500万元,信用方式最高100万元;贷款用于固定资产建设的期限最长10年,贷款用于补充流动资金的期限最长为3年;利率最低执行当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  为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全省农信系统将采用保证、抵押、质押等多种增信方式,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技术创新、基地及工厂建设、设施装备改造升级、信息化能力提升、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品牌培育等资金需求提供项目贷款,支持四川省种质资源中心库建设、市县现代种业园区发展、新型育种创新基地建设项目融资,授信额度最高达到项目总投资的80%。  不仅加大信贷支持,还将强化服务措施。为强化农产品产地仓储保鲜服务,我省将加大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项目贷款支持力度,授信额度最高为项目总投资的70%,期限最长8年,利率最低执行当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  此外,我省还将打造“金融+政务+村务+电商+民生+物流”六位一体的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为农村居民和各类经营主体提供金融服务、政务服务、生活缴费、农村电商、通讯服务、物流快递等一站式综合服务。 查看更多
(记者 文莎)“娃娃赶上了好政策。”1月7日,在巴中市恩阳区雪山镇牛颈村村民张菊花的家里,家庭签约医生正在给她的儿子进行身体复查。  张菊花一家原是建档立卡贫困户,3年前脱了贫。2021年3月,她的儿子突发脑出血,医疗费用让家庭陷入困境。村干部通过防返贫监测信息系统申报,经过核实,张菊花家被识别为监测户,享受医疗救助和低保兜底等政策。  2021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后的第一年,也是五年过渡期的第一年,我省严格落实摘帽不摘责任、不摘政策、不摘帮扶和不摘监管“四个不摘”要求,持续出实招、出硬招、出新招,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规定动作更有力度构建“1+37”衔接政策体系  最近,旺苍县木门镇柳树村脱贫户杨秀英算了一笔收入账:2021年经营民宿赚了5万元,腊肉、茶叶等土特产卖了1.5万元。“要是再多几间客房,接待能力提高了,收入还会翻番。”  柳树村紧邻红色旅游景区,背靠万亩生态有机茶园。两年前,杨秀英向银行申请了3万元扶贫小额信用贷款,办起了民宿。得知过渡期内脱贫户小额信用贷款各项政策不变,按照不超过5%的年利率给予财政贴息,她再次申请,准备扩大规模。  党中央决定,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后,对摆脱贫困的县,从脱贫之日起设立5年过渡期。过渡期内,保持现有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  落实中央部署,我省继续实行“党政一把手总负责、五级书记一起抓”,并构建起“1+37”衔接政策体系,把过渡期“时间表”变成“任务书”“作战图”。  “国家有的四川都有,国家没有的体现四川特色。”省乡村振兴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四川对应国家政策细化了“1+31”个政策,结合四川实际制定做好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工作指导意见、加强创新新村(社区)治理工作方案等6个政策。比如选派新一轮驻村帮扶力量,我省明确:脱贫村中的重点帮扶村3至5人,其余脱贫村、规模较大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所在村(社区)、乡村振兴任务重的村一般3人。“最大限度集中优势兵力,把能打硬仗的干部集结在一线。”旺苍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杨光辉说,每年从县财政拿出1500余万元作为脱产驻村工作经费,用于生活补助、日常交通、通信及食宿,解决干部后顾之忧。自选动作更有精度产业园建到搬迁户家门口  凉山全州易地扶贫搬迁35.32万人,巩固任务重、困难多。我省量身定制出台《关于支持凉山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若干措施》,明确加大产业和就业扶持力度等9个方面25条具体措施。  占地5600亩的越西县现代农业(苹果)产业园,除了摘苹果等季节性用工,还提供400个稳定岗位,每个岗位可带动人均年收益18000元。  每年7—11月苹果成熟期,脱贫户秋足阿支一家4口都在苹果园打工,每人每天能赚70元,以5000元产业扶持资金入股苹果园,每年每人还能分红250元。秋足阿支一家原本住在距离县城50多公里的半高山上,两年前搬到了城里,变成产业工人。  脱贫攻坚时期,我省共有136.05万名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告别“穷窝窝”,“稳得住、逐步能致富”愈发成为考验。截至目前,我省在3000人以上大型安置点配套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16个,为200人以上的317个安置点全面选派帮扶队等,让老乡从搬出到融入。  在国家确定25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同时,四川专门“圈出”了25个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和3060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在衔接资金、土地政策等方面予以倾斜支持。“鼓励这50个县创先争优,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优秀县一次性给予4000万元补助。”省乡村振兴局有关负责人说。  阿坝州13个县均属于重点帮扶县,有218个重点帮扶村、占全州行政村总数的20%。“精度决定效果。”阿坝州副州长严华表示,过渡期内,将以补齐短板、提升能力、夯实基础为重点规划项目,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旅则旅发展产业,形成一村一个巩固提升方案。创新动作更有温度掉边掉角农户搬新居  1月6日晚7点,在位于盐源县梅雨镇龙家湾社区的新家,马海尔哈一家6口人围坐在电视前。  46岁的马海尔哈有一个特殊身份——掉边掉角户。他家原来距县城150公里,“高山上光伏发电,电压不太稳定,根本看不成电视。”2021年7月,马海尔哈被锁定为符合搬迁条件的掉边掉角农户,可获得6万元住房补贴和10万元政府贴息贷款。  四五个月后,马海尔哈的新房建成,离县城不到10公里。“5间平房,连装修花了21万元。”元旦过后,马海尔哈搬进了新家,他特地到商场挑了一台大电视。  如今,马海尔哈在社区工作,妻子则在附近超市打工。“老家的核桃和花椒好打理,一年回去两三次就行了。”马海尔哈说。  开展掉边掉角农户搬迁,是我省系统防止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创新举措。“搬不搬、搬到哪儿,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省乡村振兴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全省精准锁定的3101户掉边掉角农户中,已有3086户启动建设和搬迁。  一年来,老乡们生活过得怎么样?去年11月初到12月上旬,省、市、县三级乡村振兴等部门全员下沉、一线作战,完成了176个涉农县、3135个乡镇、32238个行政村、1874.52万户的全覆盖“回头看”,确保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不留死角。  不仅如此,去年10月1日起,《四川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条例》正式实施。针对脱贫攻坚期间形成的大量扶贫项目资产,通过法律授权,把这些资产全部归为集体经济组织,由集体经济组织来规范运营,壮大集体经济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查看更多
(姚琪  付杨  孙小红  姚阳   记者  汤斌  文/图)2021年1-9月,乐至县一产业增加值32.5亿元,同比增长8.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941元,同比增长11.1%……仓廪实而民心安,农业强则百业兴。“十三五”时期,乐至县始终把农业农村工作摆在突出位置,以推进农业产业化为方向,以提升农村人居环境为抓手,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着力调结构、夯基础、稳增收,进一步激发农村活力,绘制出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新画卷。美丽新农村“米袋子”“菜篮子”愈发有活力“最近天气比较好,赶紧把麦种播下去。”连日来,乐至县石佛镇柳木村的田间地头,村民们或是一两个,或三五成群,抢抓时节播种小麦,到处都是一派繁忙的景象。旋耕机快速地犁好地,接着就是机械化播撒小麦种,一块五亩大的地不到十五分钟就播种完毕。“十三五”以来,乐至县大力建设高产优质粮油基地,示范推广高产高效集成技术。2021年全县四大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55.79%,较上年增长3个百分点,全县粮食种植面积预计为126.8万亩,总产预计为41.76万吨,保供基础不断夯实。连片的温室大棚区里,饱满水灵的无公害瓜果缀满枝头,刚摘下的新鲜蔬菜正在挑拣区被精选装箱、等待运输……乐至县高寺镇阳化河现代农业产业园内,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目前,该园区农业总产值超4亿元,辐射带动周边3000余户农民增收致富。而这仅仅是乐至县大力发展高效特色现代农业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乐至县以“高效生态、特色精品、绿色安全”为发展方向,积极发挥资源和生态优势,全县农业主导产业规模、档次和效益得到了大幅提升。2021年前三季度,蔬菜收获面积达到15.19万亩,同比增收约2400万元;水果产量达到2.42万吨,同比增收约680万元。从“以粮为主”到特色产业“春色满园”,乐至农业结构不断优化,综合生产力持续提升。随着鼓励扶持家庭农场发展、加大科技智能驱动、规范土地流转、推进农村金融服务创新等政策红利的相继释放,全县农产品加工不断做细做深,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科技化、市场化、品牌化不断取得新突破,“米袋子”“菜篮子”愈发有活力。幸福美丽新村人居环境开启“美颜”新模式“现在村里环境真是大变样了,村里道路每天有人清扫,就连村庄周边道路沿线和堰塘附近的垃圾也有人清理。”说起村里环境的变化,乐至县宝林镇万斤沟村村民黄孝贵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近日,记者走进乐至县宝林镇万斤沟村,入目皆是一片翠绿,宽敞的水泥路通向每一户人家,成栋的民居整齐排列。通过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聚焦“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宝林镇万斤沟村以人居卫生环境整治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实实在在为美丽乡村打造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在距离宝林镇万斤沟村30公里的高寺镇清水村,绿树掩映的农家院落干净整洁,农户家中窗明几净,一幅幅美丽宜居、移步易景的乡村新画卷在眼前缓缓展开。“人居环境整治不仅提升了农村群众的生活品质,还促进了城乡融合,让高寺镇成为乡村旅游的重要目的地。” 高寺镇相关负责同志告诉记者,如今,清水村不仅游客络绎不绝,更有不少投资者被村里优美的人居环境和温暖的乡风民风所吸引,想要在清水村进行长期投资。今年11月17日,四川省农业农村厅官网公示了四川省第二批乡村治理示范村镇名单,宝林镇万斤沟村、乐至县高寺镇清水村、东山镇方广村、大佛镇东禅寺村榜上有名。近年来,乐至县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乡村振兴目标,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现已基本形成了与美丽乡村相适应的管理治理体系,有效推进了美丽乡村建设,乐至农村人居环境开启“美颜”新模式。截至目前,乐至县成功创建省级乡村治理示范村镇8个,省级乡村振兴先进镇2个、示范村12个,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20个,创建“美丽资阳·宜居乡村”260个。“下一步,我们将通过继续改善村居面貌,立足长远,敢啃‘硬骨头’,破除顽疾,将基础设施建设与居民的日常生活融合起来,创造优良的人居环境,让百姓获得实实在在的幸福感,提振百姓信心。”乐至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高标准农田农民“钱袋子”越来越鼓立冬以来,大多数土地已进入“休整期”,但位于乐至县中和场镇人民村的魔芋种植基地里,却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一个个两、三斤到十多斤不等的魔芋在村民们的锄头下破土而出,在经过去泥、入筐、搬运、装车等工序后等待着运往省外。中和场镇人民村建立起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通过“业主+联合社+农户”的模式,成立魔芋种植示范基地。承包土地的业主云彩宣,曾是中国魔芋协会副会长,作为魔芋行业的行家里手,他为合作社提供魔芋种植、育苗技术及销售服务,为魔芋产业发展“保驾护航”。“以前我们种点苞谷、红苕,一年到头挣不到几个钱。现在我们在基地里打工,平时就帮到栽魔芋、除草、撒化肥这些,一个月下来挣得到一千八九,确实要比以前收入多一些。”选择在此就近务工的村民邓大姐一脸高兴地说。“我们村的魔芋迎来了丰收季,现在发展魔芋产业效果很好,既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又可以帮助我们村民增加收入。今年我们村就有30多个人在这儿务工,平均下来的话,在这儿也有差不多六七千元的收入,所以我们村民都很支持。”人民村党总支书记叶如斌介绍说。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中和场镇人民村农民持续增收,只是乐至数百个村的其中一个。近年来,乐至县上下始终坚持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充分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保障农民的切身利益,采取了更加直接、更加有力的措施,把劲用在实处。一批批带动力强的高质量项目,带动农业产业升级;一批批辐射力强的龙头企业,拉动农民走上富裕之路,逐步建立了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不断开创乐至县“三农”工作新局面。过去五年,乐至全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0320元增长到18942元,同比增长83.5%,年均增长7.3%。其中2020年一产业增加值38.2亿元、同比上年增长5.5%,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942元、同比上年增长8.5%,城乡居民收入倍差持续缩小,农民的幸福感获得感显著增强。 查看更多
四川新闻网消息 2021年,天全县乡村振兴局坚持责任不松动,力度不减弱,政策不断档,持续用情用力,促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聚焦重点人群,在防止返贫上持续用力筑牢一条防贫底线。印发《天全县精准防贫综合保险工作实施方案(试行)》,在雅安市率先启动实施防贫保,建立“返贫预警、骤贫处置、脱贫保稳”精准防贫机制,持续探索建立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扎实做好监测工作。开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回头看”工作,组织县级部门、乡(镇)村干部和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帮扶责任人(含监测帮扶责任人),进一步找准短板弱项和问题,及时发现返贫致贫风险,拿出过硬举措,推动问题解决。做实稳岗就业促增收。开展天全县首届“直播带岗”网络招聘活动和网络招聘会,创新贫困劳动力就业上岗渠道,形成“掌”上找岗、“线下送岗”、“线上荐岗”新模式。全县脱贫劳动力就业5373人,同比增加11%,公益性岗位兜底安置目前在岗440人。做好扶贫小额信贷保民生。全县扶贫小额信贷累计发放1359笔、发放金额3075.14万元,贷款余额833.79万元。对符合续贷的脱贫人口累计续贷157笔451.50万元,有效满足脱贫人口信贷需求。全县扶贫小额信贷无一逾期。聚焦重点领域,在深化帮扶上增强合力帮扶政策落实到位。“三保障”、安全饮水和保障兜底等帮扶政策落实到位。财政衔接资金投入到位。2021年投入各类财政衔接资金6324.13万元用于产业发展、安全饮水和基础设施改造提升等。帮扶力量到位。全县32名县级领导,30家县级部门联系帮扶30个贫困村。先后选派30名脱贫村第一书记,60名驻村帮扶干部,选派4名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第一书记,8名驻村工作队员,选派18名村集体经济薄弱村第一书记、4名软弱涣散村第一书记。聚焦重点任务,在乡村振兴上寻突破围绕“六个一”(一条大鱼、一头猪、以根竹笋、一棕菌、一片芍药、一山茶)产业深挖掘潜力,达到地里有种的、圈里有养的、水里有游的,实现乡乡有特色、村村有重点,户户有产业。围绕就业做品牌,线上+线下、短期+长期、县内+县外,打响天全特色的就业品牌,实现外出有去的、公益性岗位有安的、企业有干的。围绕重点帮扶村做亮点,根据区位优势、产业布局、基础设施、人文特点,着眼五大振兴,对6个重点帮扶村进行规划,实现既打造示范样本,又可复制推广。(雅安市乡村振兴局供稿/图) 查看更多
大孝故里,大美旌阳。德阳旌阳,石亭江畔的千年古城。这里地灵人杰,物阜民丰。地灵,是为一半山水一半城。人杰,中国古代二十四孝之一东汉大孝子姜诗在这里生长,源远流长的德孝文化扬名天下,延绵千年。旌阳古属梁州,后隶蜀郡,唐高祖武德三年置县,距今已1300多年。从历史深处走来,旌阳,既有说不尽的往日故事,又有面向未来的新梦想。(记者 闫新宇)11月29日,省政府正式印发《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作为成渝经济区重要区域中心,成都经济区重要增长极,德阳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旌阳再迎新机遇。站在新时代,旌阳瞄准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乡村振兴样板区、成都都市圈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区,坚持优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聚焦“社融、业兴、村美、文盛、民悦”目标,建立“全域规划、全域推进、全域服务”制度体系,形成“点上示范、线上典范、面上规范”推进机制,探索出一条具有旌阳特色的城乡融合、全域振兴之路,描绘出“都市田园、大美旌阳”的秀丽画卷。旌阳,作为大孝故里,往日,不缺讲述的故事,今朝,围绕要“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更要产业兴盛、人才回流目标,不断大刀阔斧搞改革、全力以赴要发展……如今旌阳,吸,有清新空气;食,有安全果蔬;行,有迎面笑颜;居,有充足阳光。如今旌阳,如一束艳阳,耀映大地,诱引着全国各地宾朋前去休闲度假、安居乐业。如今旌阳,荣誉多: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入选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区”、营商环境“百强区”、幸福“百强区”,被省委纳入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区”重点培育对象。走进旌阳,这里山村面貌焕然一新,仿佛“世外桃源”重现,实现着人们对“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美好想象。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业兴、农民富的乡村振兴“图鉴”在波澜壮阔中次第展开……走向幸福生活的旌阳人  (旌阳区委宣传部供图)沃腴田野上的“农强”图鉴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600多年前,元代大画家黄公望醉心富春山水,绘就了一幅经典的传世画作《富春山居图》。600多年后的今天,旌阳区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正描绘着一幅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春有油菜花黄,夏有麦浪滚滚,秋有稻海滔滔,冬有蔬菜荟萃。在旌阳区,无论哪个季节,都不曾辜负厚土。“旌阳是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区、全国第二批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县、全省助农增收先进县。”旌阳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为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旌阳整治农田水利渠系71.16公里,新增节水灌溉面积6.56万亩,建成高标准农田15.7万亩,粮食总产量稳定在23万吨以上。成绩背后,既有先天条件,更有旌阳儿女后天的不懈奋斗。如今,旌阳扎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呈现出乡村振兴大发展“图鉴”:高位推进,谋定后动——坚持把乡村振兴作为中心工作,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构建“区委政府牵头抓总、行业部门全面参与、乡镇街道全力推动”大格局。机制保障、政策支持——建立“全域规划、全域推进、全域服务”制度体系和“点上示范、线上典范、面上规范”推进机制,出台涉农项目管理办法、涉农资金统筹整合管理办法,构建多元投入机制,为乡村振兴提供制度保障、政策支持。全域规划、科学布局——构建“总体规划+专项规划+村庄规划+品牌规划”体系,编制完成旌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乡村振兴、乡村产业、巩固拓展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等规划,以及33个村庄规划。2021年初,旌阳启动全域品牌战略规划,培育旌阳乡村振兴区域品牌。“进入新时期,旌阳以‘人的振兴’为核心,以产业振兴为基础,明确‘改革、数字、美育’三个重点,加快推动农民农村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足。”相关负责人说。小桥流水,青山环抱,乡村振兴给乡村带来全新活力。村落有致间的“农美”图鉴“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既是农民群众对生活的美好向往,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总体要求。11月22日,省委宣传部公示,东湖街道高槐村入选首批省级乡村文化振兴样板村。高槐村,德阳主城东郊7.5公里,一个曾经的市级贫困村、空壳村。几年前,城里人胡榕夫妇来到这片田野,开创了乡村在文创产业找饭吃的新路子,现在,高槐村成了“植染+手工”特色民宿、非遗潮汕工作室、乡村音乐主题客栈等集聚的文创高地。前后引进乡村音乐、青溯植染、“非遗”潮扇等新业态50余个,建立创新协作平台,构建了“农文旅+众创田园”产业模式。定期举办“赋能高槐”众创营培训,引导产业差异化发展,实现乡间美食可吃、休闲咖啡可品、田园民宿可住、特色产品可带,实现年接待游客约50万人,旅游综合收入超5000万元,入选“2020年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名单”。以前的贫困村、空壳村,现在,鲜花盛开、咖啡飘香,成了“诗和远方”的网红打卡地和特色文创基地,被游人称为德阳的“北欧乡村花园”。不止是高槐。旌阳探索全域推进乡村振兴的旌阳路径,建立起乡村振兴的“旌阳标准”,打造“旌韵高槐”“红光印象”等5个乡村振兴样板。乡村要活力,更要美,旌阳用“乡村美育提升”行动为乡村铸魂。12月初,11位知名艺术家结束了旌阳区的艺术驻留活动,3个月间,艺术家在东湖街道、天元街道、孝感街道、孝泉镇、新中镇5个点位深挖文化资源,创作根植于旌阳文化的艺术品……艺术家驻留,彰显着旌阳践行“美丽中国”、“美丽四川”、“美丽德阳”,建设“大美旌阳”的力度。如今旌阳,正进行“艺术旌阳、焕彩城乡”美育提升行动,以美学教育、城市更新和乡村振兴为方向,打造新时代艺术天际线和风景线,构建美丽空间,创造美好生活,营造美育环境,建设具有时代特征、国际品质、文化特色的“美丽旌阳”。“美”在育,城市建设起社区美育中心,乡村孵化起美育基地,美育课堂开起来,一批有美感的本地师生、新农人、新社区人涌现。“美”在城,将艺术因子融入城市更新行动,进行城市美学提升,从特色街区打造、城市公园建设、老旧小区改造等多方面彰显城市美学艺术。“美”在村,充分结合艺术和乡村,纵深推动美育提升行动,打造各具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打造桂花村、龙居村、高槐村、红伏村4个艺术乡村。一幅各具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呈现,这里正成为美美与共、人人向往的诗和远方。智慧手段下的“农兴”图鉴旌阳的乡村振兴“图鉴”离不开数字赋能。11月23日清晨,几辆货车从旌阳区孝泉镇出发,满载着精品鲜蔬。这些蔬菜包装上印有专属二维码,实现对农产品从种植到销售全过程追溯。蔬菜专属溯源二维码背后,是由数字农业生态铺开的“一张网”。这张“网”,详实记录了农作物生产过程中全天候、不间断、全维度的监测数据,构建起农作物全生长周期的数字化模型,让生产环节一览无余。几公里外,旌阳区农业农村局内,“旌阳区数字三农全景看板”系统终端大屏上,有“一张图”,点击进去,对应地块的地理坐标、土地性质、面积、承包权属、流转情况等“身份信息”清楚显示。工作人员介绍,该系统将各部门涉农信息数据资源整合,以“1+3+N”旌阳数字农业管理模式为主体架构,支撑“一网一链”的大数据全景版图。2020年以来,省委明确提出争创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德阳把数字乡村建设作为乡村振兴重要内容。旌阳区也把数字农业作为建设数字乡村的“先手棋”和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招”。引进一流农业数字化和区块链技术企业,系统谋划以“一图、一网、一链”为标志的数字农业蓝图。“一图”是“1+3+N”全区域资源管理图。“一网”指的是天空地一体化物联网系统,为一张图提供数字化支撑。“一链”,则串起商家、渠道、人才、金融、服务,实现产品溢价,打造旌阳数字农业产业化生态链,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探索数字农业新模式仅7个月,旌阳区就有超6.4万个农用地块拥有了“身份证”,2549家新型经营主体上了图,“旌韵高槐”数字农业展示馆、“青甜扬嘉”数字农业示范基地等4个示范场景建设基本完成。数字加速赋能,乡村振兴在望。改革有道中的“农富”图鉴旌阳——全国第二批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县、全省助农增收先进县。改革基因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传承,从未断绝。只是这一次改革不同,由“分”到“合”,演绎出另一番图鉴——集体经济繁华盛开。距市区1公里的旌阳区孝感街道红伏村。50年前,在党中央“农业学大寨”的号召下,勤劳勇敢的红伏人开创了“红光精神”。红光村一度成为全省“农业学大寨”典型,“学大寨、赶红光”成为当时响亮口号。2007年红光村与伏凤村正式合并为红伏村。50年后的今天,红伏村先后成立集体资产、土地、劳务、置业、旅游五大股份合作社。“村民又增加一个身份——股东,涉及到全村1738户,3930人共计6850股的村民利益。”孝感街道相关工作人员介绍说。短短一年多,红伏村成功实现“两个翻番”目标——第一个翻番:集体经济收入从2019年的70万元,预计今年底可达150万元;第二个翻番:可经营性资产通过清产核资和近两年的发展从124万元上涨到536万元,提前完成翻两番任务。土地还是那土地,促成翻倍的是改革带来的“新农人”力量。在孝泉镇五会村,土地股份合作社通过农交所交易平台,将农户入股的4400亩土地经营权集中流转,刷新德阳市单次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交易体量记录;在天元街道扬嘉村,通过全市首次一次性密封报价,流转土地3580亩,为发展优质粮油蔬菜、农产品加工、冷链物流等特色产业奠定坚实基础……在旌阳区,这样的改革村有26个。改革,组织农民以身份、土地、劳动力、房屋、现金等要素入股集体资产土地、劳务、旅游、置业五大股份合作社,开展多种形式的股份经营,推动农村的沉睡资源活起来、闲散资金聚起来、集体经济强起来、农民增收渠道多起来。这些改革村在盘活闲置资源、推动要素集聚、实施集中开发等方面成效显著,入股农户土地5.1万亩,已流转3.5万亩,预计今年实现总收益3273万元,年底可实现集体经济净收益330余万元。“26个改革村2021年预计为农户增收4400余万元,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以下村减少至33个,占比降至47.8%。”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不远处,村民们正休憩闲谈。村旁大树下,红伏村村民孙丛容计算今年收入。“自己种地,一亩地一年忙到头,剩不下几个钱。把土地流转给合作社,一亩地就给1500块。另外还能在这打工,比自己种地划算得多。”孙丛容说,目前她在村上做保洁一个月有1800元收入,丈夫做小工一天有120元收入,将自己的土地流转给合作社,她和丈夫成为打工赚工资的新型职业农民。乡村振兴,每个农民都会算算经济账。算好经济账,还要算政治账。农民钱包更鼓了,为保障粮食安全作的贡献更大了,这才是乡村振兴的大账。秋粮收罢望来年。在季节轮回中,人们迎来下一个憧憬,土地也孕育新的希望。正是这种生生不息,让旌阳人一路走来,站到新起点。乡村,这个字眼在旌阳正得到前所未有的尊崇和重视。万事已备,唯有努力。务实重干,撒播汗水,方能不负厚土! 查看更多
(记者 谢强 徐杨)攀枝花市米易县境内,成昆铁路、京昆高速横贯南北,大道两旁的安宁河流域,大地肥沃、物产富饶。冬日金色的阳光下,一条条宽敞、整洁的乡村道路,连接城乡、蜿蜒交错,犹如迷人的彩带,缠绕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四好农村路”建设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为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带去了人气、财气,也为我们党在基层凝聚了民心。作为刚刚公布的四川省第五批“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党中央《关于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的意见》在米易有着具体而生动的实践。从安宁河谷到二半山区、从景区县城到山乡沃土,近年来,米易紧密串联起来的“四好农村路”,让全县农村、农业升腾起发展的新希望,二十多万米易农村群众阔步走上了富足安乐的康庄大道。米易县农业产业道路 (中共米易县委宣传部供图)织密路网 旺了农村农业时值11月中旬,米易县湾丘彝族乡热水村“晚熟芒果种植示范基地”一派丰收的景象,种植基地更实、宽阔的水泥路上,果农运载芒果和客商的车辆来来往往,一车车芒果不时从村里的分捡中心运出。“运输快捷,产销两旺,再多的芒果也不愁销路。”热水村三社村民李冬乐呵呵地说,“3万多枚芒果一天时间全部销出,不出村口,收入10万。”这两天,正好是热水村芒果丰收的季节,和李冬一样,热水村所有村民都因今年芒果收成好、价格好,而鼓足了腰包,笑弯了腰杆。湾丘彝族乡热水村、草场镇龙华村、撒莲镇禹王宫村、炳谷镇芭蕉菁村、普威镇独树村等等,在米易,一条条农村产业公路通村达户、直抵田间,农民早已富起来了,“四好农村路”,为米易县的现在农业产业和“三农”工作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活力。近5年,米易县整合各类涉农资金近20亿元,先后实施安禹路、丙垭路、龙华村枇杷园路等一大批产业公路,建设农业产业园区和家庭农场道路386.5公里。有了交通保障的前提,米易县建成了安宁河谷10万亩稻菜轮作、二半山区25万亩特色水果和中高山区20万亩核桃、5万亩烤烟、178个畜牧养殖场。成功创建和建成省级星级园区、市级星级园区3个、集约化育苗基地等19个。仅2020年,米易外销早春蔬菜37.01万吨,水果13.7万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0.72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06万元。涵盖米易早市蔬菜、特色水果的农业品牌“阳光米易”,被评为全省首批十大优秀区域公用品牌。截至今年,米易县连续八年被评为全省三农工作先进县。以“四好路农村”为纽带,米易做足、做实了“交通+现代农业”这篇文章。交通便捷 添了康养人气10月末,全国大多地区已进入寒冬时节,但米易县却阳光明媚、鸟语花香,米易早已成为康养人群心目中理想的过冬胜地。前不久,外地老人杨升全和100多名康养人群组团来到米易县贤家村入住,成为该村今年首批集中康养人群。“2019年我第一次来米易就喜欢上了这里,米易农村交通方便、风景如画,阳光气候好、蔬菜水果多,我非常喜欢。”杨升全说。在米易,外地来的康养人群,不喜欢住县城反而是选择呆在农村,这种现象早已”见怪不怪“。随着贤家村的康养产业壮大,2020年,贤家村10000余张床几乎全部住满,而道路交通便捷、基础设施完善正是吸引康养游客的关键一环。在米易颛顼龙洞、新山梯田等景区,每到周末和节假日,更是人气旺盛,游客络绎不绝。在米易,只需半天的时间,就可以将颛顼龙洞、新山梯田、白坡山、撒莲十万亩稻菜轮作基地等安宁河流域农耕文化的景点景区浏览无余。在“四好农村路”建设中,米易充分推进交通与阳光康养旅游发展相结合,开展旅游景点、乡村游道路建设。在便捷交通的强力推动下,“全时、全龄、全域”阳光康养旅游业态不断丰富,颛顼龙洞升创为国家4A级景区,米易梯田、米易枇杷生态园升创为国家3A级景区,新山傈僳族乡新山村入选国家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2020年,米易全县接待游客611.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73.6亿元,米易成功入选全国康养50强县,获评中国天然氧吧。米易县天府旅游名县的成果持续提升。强壮筋骨 助推乡村振兴乡村振兴,交通先行。道路畅通,一通百通。近年来,米易县打通乡道环线白马—草场—普威—麻陇—得石108公里,形成了集镇30分钟入城,村组20分钟进乡镇的交通圈;县域内最为偏僻的得石镇、麻陇彝族乡、白坡彝族乡,也在一个小时内到达城中心。交通建设极大地促进全县农业农村走上了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的快车道。截至目前,米易县通车里程4531公里,其中,高速公路68公里,国省道301公里,县道乡道185公里,村道909公里,通组路、产业路2054公里,森林防火通道1014公里。近五年,米易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超过9%,2020年,达到了20578元,全县年收入达200万元的农民增收致富状元1000名,收入达100万元的农民增收状元超过2000名。2020年,被评为全省首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先进县。米易的“四好农村路”建设,还闯出交邮合作新路子。米易县创新开展乡镇及村级综合运输服务站建设,率先在白马镇、草场镇、麻陇彝族乡3个乡镇建成了集客运、物流、邮政、供销、快递等多项服务功能于一体的综合运输服务站,实现一个站点集中收寄,打通了工业品进村、农产品出村的双向寄递运输通道。米易,产业兴旺,农业强了、农民富了、农村美了。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米易县坚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围绕省、市部署要求,把握全省乡村振兴规划试点县和重点培育县契机,以“四好农村路”为代表,米易县高点定位、高标规划、高位推进,把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要求一步步变成现实,走出了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路。 查看更多
四川三农新闻网乐山讯(通讯员 杨茜)乐山市深入贯彻全国、全省冬春农田水利暨高标准农田建设会议精神,抓住秋收后农田建设施工黄金期,坚持五个强化,高效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百日会战”,确保2021年度29.56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顺利完成。     一是强化政治担当。始终把粮食稳产保供作为重要政治责任,将建设高标准农田作为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抓手,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强化组织领导,主动担当作为,发挥好市农田建设指挥部“指挥棒”作用,压实区县主体责任,强化乡镇主人翁意识,做好宣传和协调工作,扎实推进全市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全市农业高质量发展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打牢基础。二是强化调度研判。根据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倒排工期表,自今年10月下旬开始,坚持每周调度研判,及时梳理、协调、解决问题,派驻人员对项目进度滞后的区县进行重点跟踪、定点协调,确保项目顺利推进。三是强化专项督导。市农业农村局局长毛剑、机关党委书记张羽等领导带队先后10余次到各县(市、区)对项目开展专项督查,督促项目区县按任务组建“工作专班”,排好“时间表”,制定“路线图”,建立工作倒逼机制,按照时间节点高效有序推进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四是强化项目管理。坚持把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质量摆在第一位,指派业务骨干,针对全市11个县(市、区)21个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加强巡回指导,督促建设单位严格履职尽责,组织群众参与施工监督,按照规范、标准严格质量控制,把好材料设备进场关、工程质量验收关,做到进度、质量、安全并重。五是强化队伍建设。加强业务培训,先后组织召开全市高标准农田建设技术培训和工作会5次,培训110人次,对从业人员重点就政策理论、业务知识等方面进行培训。同时,强化作风建设,要求严格落实《农田建设管理十严禁工作纪律》,以“拼”“抢”“实”的状态和作风投入高标准农田建设,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督促整改,规范建设管理,切实做好廉政风险防控。 查看更多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