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记者 袁城霖)“从2023年到2025年,每年分别拿出上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0.6%、0.7%、0.8%的资金,支持万源发展。”11月6日,达州市托底性帮扶万源工作推进会在万源召开,作为结对帮扶县,宣汉县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后三年的帮扶资金保障计划。  此次启动托底性帮扶万源,达州市印发了“18条措施”,聚力推动万源追赶跨越发展。在推进会交流发言环节,12位代表分别代表受扶地、结对帮扶地、市直部门、帮扶企业等谈打算。  托底性帮扶万源,到底如何托得稳当、帮得精准?汇聚力量市内外帮扶队伍向万源集结  托底,首先体现为帮扶力量更强。值得关注的是,达州市建立了区县结对帮扶万源机制,按照全省先发市县帮扶后发地区的安排,确定全国百强县宣汉县结对帮扶万源,全市其他县(市、区)和市直园区定点帮扶万源7个乡村振兴片区中心镇,辐射带动片区发展。  更强帮扶力量,还直观体现在资金投入上。根据相关要求,达州市级和市域8地每年分别安排上年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0.3%、0.4%、0.5%的资金,以现金方式投入万源。  宣汉县还主动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宣汉县委相关负责人介绍,2022年全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5.03亿元,这意味着今年将投入资金2100万元用于帮扶万源发展。随着宣汉县持续发展和投入资金比例增长,接下来两年投入资金还会更多。  托底,还体现为帮扶“不留死角”。对万源19个未纳入省市定点帮扶的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达州市新增市级部门进行结对帮扶,实现帮扶全覆盖。与此同时,达州市搭建多维度帮扶体系,要求全市优质中小学、优质医院结对帮扶万源。  除了自身力量,达州市积极争取外部资源力量加入,开展重点企业结对帮扶行动,包括工商银行总行、国药四川医药集团、四川银行、中石油川东北气矿等;推动在达州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帮扶万源。与万源在浙川东西部协作中结对的舟山市普陀区,同样将加大帮扶力度。  此外,近年来,达州积极协调民营企业开展“万企帮万村”等行动。作为民营企业的方大达钢集团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和推进乡村振兴中,先后定点帮扶万源市河口镇向岗岭村、大沙镇龙井扁村。此次托底性帮扶,达州还将进一步鼓励引导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和商(协)会与万源结对共兴。  为了保障帮扶工作有序顺利开展,达州市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托底性帮扶万源工作领导小组”,下设托底性帮扶万源工作市级协调机制。作为受扶地,万源成立“落实欠发达县域托底性帮扶工作专班”,加强同各帮扶单位工作衔接,推动帮扶工作安排部署更好落地落实,提高帮扶工作实效。明确重点以产业和项目为主攻方向  针对万源发展基础较差、发展的内生动力较弱等实际,托底性帮扶工作把产业和项目作为主攻方向,为万源“锻长板、补短板”。  先看产业。作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万源市长期坚持以文旅康养为首位产业,并在今年成为全省第五批“天府旅游名县”。达州市明确支持万源黑宝山、八台山、龙潭河等景区和旅游度假区提档升级,与周边地区共建旅游环线。  具体如何“提档升级”,宣汉县已有思路。“打响文旅融合品牌,共同擦亮两地‘天府旅游名县’招牌。”宣汉县委相关负责人说,将推进巴山大峡谷—月亮坪—罗家坝遗址—八台山—龙潭河—黑宝山旅游环线建设,建立资源互推、信息互通、游客互送等合作机制。  要锻的“长板”,还包括富硒茶、旧院黑鸡等特色农业。达州将推动万源提升精深加工水平,延链提升附加值,每年扶持万源1—2个龙头企业、1—2个特色产业发展。  万源的工业较薄弱。去年,万源市第二产业增加值为35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为27.8∶23.1∶49.1。支持万源绿色生态工业壮大,达州市重点帮扶绿色建材产业发展,支持加大玄武岩、天然气等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力度,加快煤炭储配、风光开发等能源项目建设。  川东北气矿提出了帮扶计划:出资协助万源做好天然气产业发展规划,配置一定用气指标用于万源开展储气调峰项目或其他天然气综合利用项目,并在加大天然气勘探开发和风力发电场建设上着力。  除了培育产业激发内生动力,还要改善发展环境打开发展新空间。  在一系列基础设施项目支持计划中,达州市将在航运、铁路、公路领域积极为万源争取项目,开建一批高速和国省干线。重点项目清单还包括固军水库等农林水利项目,补齐高山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推动医疗、教育、养老等领域软硬件设施建设,推动城市有机更新。  提高农民收入被摆在托底性帮扶的突出位置,达州还把“支持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建设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和加快农村电商提档升级”作为关键一招,不断拓宽农特产品、中药材销售渠道。  工作推进会上,舟山市普陀区政协副主席任珊红带来了好消息:继今年7月浙川东西部协作乡村振兴万源馆开业,万源农特产品展示馆和“盒马云超”达州生鲜馆也在积极推进中,普陀区将继续做好万源农特产品向东部地区输出的重要窗口。  “牢牢牵住项目‘牛鼻子’,争取更多项目、资源要素在万源布局、聚集。”达州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对万源已纳入重点支持的22个重点项目以目标倒逼进度,全力推动早日落地见效,同时已为万源谋划储备2024年重大项目13个。支撑帮扶行动,达州市确定了加大金融创新、用地保障、干部人才支持力度等要素保障举措,力争成为全省托底性帮扶工作样板。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3-11-14
(记者 张蒙)11月12日,在眉山市青神县举行的2023中国国际竹产业交易博览会上,青神本土企业四川环龙新材料有限公司的展位前围满客商。“竹纤维做的农业地膜,可完全实现生态降解,有效解决传统塑料地膜污染土壤的问题。”公司工作人员黄蔓淇介绍,展出的地膜、餐盒等产品是公司“以竹代塑”探索的成果。  本届竹博会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238家企业、组织参加,展出约50000件商品。相比往届竹博会,今年青神企业推出的“以竹代塑”产品成为焦点。  竹,是青神县绿色低碳的名片,也是当地乡村振兴的“顶梁柱”,该县以仅占全省1%的竹林面积创造了全省近10%的竹产业产值。回望产业链,会发现这是一根竹向价值链高端拔节生长的过程。  瑞峰镇天池村是青神县海拔最高的行政村。此时,漫山翠竹正值收获季,村民抓紧采收。  “我们村种植了约5000亩优质竹品种‘斑布一号’,已成为全县竹原材料主要供给地。”天池村党委书记方国军说,过去天池村虽有种植竹的传统,但因为交通不便等原因,村里主导产业一直发展不起来。  如今,天池村大力推广种植“斑布一号”,成为“斑布”竹纸的原料生产基地之一,同时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发展模式,引导带动5000余户农户与当地竹企业签订购销合同,每年户均增收1000元以上。承包了四五百亩山林种竹子的村民李开明说:“现在只卖竹子一年就有一二十万元的纯利润。”  依托全国最大竹本色纤维材料生产基地这一产业优势,青神对连片种植面积100亩以上的集体经济组织、竹产业企业、专业合作社、协会、种植专业大户给予补助。目前,青神全县2万余户竹农,每年户均从竹产业方面增收2500元以上。  “从竹到纸”的产业链只是青神推动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切面。近年来,青神针对现有竹产业链上下游合作需求,开展“循链招商”,重点围绕竹纤维全价利用产业集群,引进培育规上企业,把企业发展潜力转化为增长动力。同时,围绕竹编、竹纸等多元产品体系,青神正延长竹精深加工产业链,壮大竹制品生产加工龙头企业;建立竹产业孵化园,推进竹编机械化装备进程,孵化小微企业21家,引进培育竹加工企业55家,年加工产值27亿元。青神竹产业总产值从2018年的30亿元增长到2022年的70.6亿元,今年上半年,青神县已实现竹产业产值40亿元。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3-11-14
冬木(图片由成都市委统战部提供)  11年,时光荏苒,一支支队伍扎根雪域高原,倾情献力献策;海拔3000米,一所所学校在群山之间拔地而起;气温零下10℃,一箱箱贝母与酪蛋白被运送出高原……  2023年,是成都接续开展对口支援工作的奋进之年。成都市贯彻落实省委“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发展战略,紧紧围绕“助推受援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等决策部署,在雪域高原奋力谱写对口支援美好篇章。成都市金牛区援建石渠县邓玛观光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聚合力谋发展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口支援新格局  金秋十月,川西高原阳光明媚。成都市青羊区考察调研组走进了甘孜州得荣县古学乡比拥村“天玫”葡萄产业园,查看园区基础设施、了解产业发展状况、询问农户收入情况。在随后召开的青羊区—得荣县对口支援工作座谈会上,双方就进一步深化合作,助力得荣县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行深入交流。  青羊区对口支援得荣县以来,两地党政“一把手”每年都要面对面交流部署对口支援工作。  同一时段,双流区民主党派基层组织负责同志、无党派人士代表一行15人赴甘孜州巴塘县开展“同心·巴塘行”活动,这是双流区委统战部落实与巴塘县委统战部签订的《乡村振兴五年帮扶协议》,以结对开展农业技术指导、就业咨询等方式,实施全域结对帮扶的具体举措。  部门对部门、县对县、镇对镇——成都与涉藏地区全域结对帮扶的场景越来越常见。  从开展对口支援伊始,成都市就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思考、探索如何推动对口支援各项工作高质量开展。为此,他们坚持广泛动员、调动各方,不断拓宽参与对口支援的主体范围,不断构建完善交往交流长效机制。按照“机构对口、行业相近、优势互补”原则,成都市推进援受双方机关、企事业单位全面结对帮扶,全市575个部门、247个乡镇(街道)、500余所学校、178家医院与受援地相应部门(单位)结对帮扶。成都高新区对口援建德格县康巴文化中心博览园。  同时,坚持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有机结合,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成都市在650个社会组织与受援地组织结对帮扶的基础上,又以“万企兴万村”行动为牵引,广泛链接企业资源,实施“村企结对”帮扶,全市1102家企业与756个村结对,助力受援地乡村振兴。  实践中,成都市锦江区创新引入“众筹”模式,遴选统一战线优秀人才作为帮扶带头人,聘任为炉霍县“荣誉村长”,根据个人意愿,选择“众筹+爱心捐赠”“众筹+代建代管”等参与方式。目前,已选聘“荣誉村长”46名,有300余家企业及民主党派、社会组织负责人参与,募集资金1400余万元,实施帮扶项目100余个,共同奏响“中华民族一家亲 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时代旋律。  成都接续开展对口支援工作以来,市县镇三级支援整体联动、政府企业社会三方力量协同参与、资金项目人才三项资源统筹发力的工作机制日臻完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口支援新格局推动了受援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成都市锦江区对口支援炉霍县,开创“飞地+众筹”模式,建成帮扶村飞地产业园。“输血”与“造血”结合切实增强受援地内生发展动力  10月的川西高原秋色迷人,随着国道317线自驾旅游热度提升,位于甘孜州甘孜县境内的格萨尔王城迎来众多游客。  在对口支援甘孜县工作中,成都市龙泉驿区帮助甘孜县找准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方向,集约多个村的资源,整合发展农村新型“飞地旅游经济”。  格萨尔王城的一栋栋建筑,分别属于不同的村集体所有。截至2022年,该县格萨尔王城项目“百村产业基地”128个脱贫村物业租赁收入共计1500万元,解决各镇村就业人数1400余人。目前,格萨尔王城已入选2020年四川最受网民喜爱的“网红”打卡地、2022年全国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选项目名录,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这是成都市将“输血”与“造血”相结合,切实增强受援地内生发展动力的一个缩影。  增强受援地内生发展动力,人才是关键。2012年以来,七批次2953名对口支援干部人才和9804名教育医卫等专业技术人才积极响应号召,聚焦发展、民生、稳定“三件大事”,赴对口支援地区挂职帮扶、接续奋斗,为促进受援地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大力开展人才培养提升工程,举办各类培训班2239期,培训干部群众超11.6万人次,接收3565名干部人才来成都挂职学习,为当地培养了一批“留得住”的优秀干部人才队伍。成都市龙泉驿区在甘孜县开展厨师技能培训。  资金、项目“输血”是刚性举措。2012年以来,成都市20个对口支援区(市、县)按照相关资金拨付标准,累计划拨各类财政援助资金48.59亿元,发动社会力量捐款捐物4.88亿元,有力助推受援地打赢脱贫攻坚战,接续推进乡村振兴。  同时,科学精准编制三轮次对口支援规划,高标准实施援助项目3309个。其中,住房建设类项目106个、教育医疗援助类项目685个、产业发展类项目783个、基础设施建设类项目463个、干部人才培养类项目350个、就业帮扶类项目217个、社会力量帮扶类项目395个、其他项目310个,源源不断的帮扶项目为推动当地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成都市充分发挥企业、市场、技术平台优势,引导企业与受援地企业结对合作,携手推动高原特色农牧业基地、中(藏)药生产基地转型升级;成功举办产业发展投资推介会、农牧产品推介会,建设天府中药城黑水基地、天府农博园共享农庄;加快旅游产业合作共推,深化落实《成都市、阿坝州、甘孜州三地旅游协同发展规划(2019-2035年)》,共同构建文旅产业生态圈、协商组建文旅发展共同体、聚力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切实增强了受援地内生发展动力。  项目带动产业集群,产业集群促进地区发展。牦牛产业是阿坝州小金县的支柱产业,成都市新津区利用村集体闲置圈舍建设牦牛集中育肥大棚,帮助小金县建成适度规模标准化牦牛养殖场76个、牦牛产业示范基地6个,每头牦牛增收1000—3000元不等,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带动群众科学养牛致富。  把产业发展作为受援地群众致富增收的根本之策。借助当地光照强、昼夜温差大的优势,成都市金牛区帮扶甘孜州石渠县正科乡打造“生态+”特色产业,建设邓玛观光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附近农牧民变身园区工人。“没想到可以这样种田。在这个农业工厂上班,一年收入能上两万元。”该乡一名农牧民感慨地说。成都市青白江区援建甘孜州九龙县湾坝乡中心小学校。惠民生办实事有效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在甘孜州丹巴县人民医院血液透析中心,一位尿毒症患者正进行血透治疗。而在之前,需要透析的患者需前往200公里外的康定市接受治疗。  成都市成华区对口援建丹巴县后,派出200余名医疗技术人才支援当地。在投入2000余万元资金后,丹巴县人民医院相继建成医院综合大楼和血液透析中心。目前,该医院血液透析中心共有9台血透机,年服务患者近3000人次。  作为甘孜州偏远的县城之一,得荣县面临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水平不高的问题。2022年7月,成都市青羊区在该县开设“树德实验班”,把先进的教育理念带上高原,并助力本地教师成长为一支“留得住、带不走”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在2023年甘孜州调考中,得荣“树德实验班”取得全州学校综合排名总分第二的好成绩。  2012年以来,成都市温江区对口援建甘孜州色达县,在住房解困项目上先后投入资金5011万元,建设大泽乡、泥朵乡、色柯镇3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该县安康社区是甘孜州易地扶贫搬迁新居建设中规模最大的集中安置点,为保护生态环境,推动社区变景区,温江区又投入援建资金320万元,在安康社区实施绿化项目,绿化面积达284亩,采用乔、灌、花、草多种结合模式,建成“民族团结进步友谊林”,进一步提升人居环境品质。  这样的例子并非个案。开展对口支援11年间,成都市始终坚持“发展打基础、民生打头阵”,以硬件、软件两手抓助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用惠民生、办实事的实际行动增进受援地人民群众的福祉。  行动集纳成数据,数据体现出成效。开展“校校结对”深度帮扶,推动成都市500余所学校与受援地学校建立长效帮扶机制,带动受援地教育质量整体提升。深化送培送教、信息化教育资源共享机制,支持职业院校共建共享,实现“9+3”职业教育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98%。  持续深化成都14家医院与阿坝州、甘孜州县级医院“医联体”帮扶机制,持续向当地“传输”医疗管理经验,提升医疗服务同质化水平。深化医卫“传帮带”,累计诊疗受援地群众280万人次,开展手术示范2.7万余例,帮助培训医卫人员4万余人次。帮助做好高原疾病综合防治工作,开展流动医院卫生下乡活动,巡回诊疗患者150万人次,让群众在当地享有优质医疗服务;开展就业精准帮扶,举办招聘会203场,实现签约人员、转移就业6.93万余人。开展职业技能送培上门活动,培训群众1.21万人次,在受援地建成就业创业培训示范基地36个。  “我用火热一颗心,书写无悔青春……”这部名为《雪域“追光者”》的纪录片表达了成都市对口支援干部人才的心声,也记录了对口支援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促进共同富裕的奋斗历程。“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11年来,成都市1万余名对口支援干部人才战斗在川西高原,扎根基层甘于奉献。在去村镇调研的路上、在抗震救灾的现场、在中考备战的教室里、在危重患者的病床旁,总能看到对口支援干部人才的忙碌身影,一个个感人的故事被当地群众讲述,一曲曲奉献的赞歌在高原大地奏响。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2023年,成都市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对口支援工作的决策部署,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工作安排,着力构建助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全面帮扶格局,全力助推对口支援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踏上新征程,再续新辉煌。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3-11-14
(四川农村日报讯 杨正宇)11月10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正式印发《四川省深入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省建设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明确提出坚持农产品“保安全”“优品质”同步推,全域行动、梯次推进、补短强弱、共建共治,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治理革新,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筑牢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质量根基,助推农业强省建设。建设目标 2025年有效治理突出问题 2030年基本遏制禁用药物  方案明确提出,到2025年,全省重点农产品突出问题得到有效治理,农业标准化覆盖率达到50%以上,绿色优质农产品比重达到50%以上,例行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群众满意度达到80%以上,基本构建适应“天府粮仓”和农业强省建设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治理体系;80%以上涉农县(市、区)成功创建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县(以下简称“省级监管示范县”),70%以上市(州)实现省级监管示范县全域创建,30%以上涉农县(市、区)成功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以下简称“国家农安县”)。  到2030年,全省禁用药物使用得到基本遏制,常规农兽药残留超标实现根本好转,农业标准化覆盖率达到70%以上,绿色优质农产品比重达到60%以上,例行监测合格率达到99%以上,群众满意度达到90%以上,基本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治理体系及治理能力现代化;90%以上涉农县(市、区)成功创建省级监管示范县,80%以上市(州)实现省级监管示范县全域创建,50%以上涉农县(市、区)成功创建国家农安县。建设任务 2025年建成省级监管示范县143个 2030年建成省级监管示范县161个  方案明确提出实施五项工程:  一、实施农业生产源头治理工程  开展农产品及产地协同监测。加强农产品产地周边涉镉等重金属企业排查整治。实施耕地生产障碍修复利用试点,因地制宜探索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新模式。建立健全农药包装等废弃物回收处理体系,推进畜禽粪污等资源化利用。推进农药、兽药二维码标识管理,实现农资监管信息化。从严管控限制使用农药经营网点,探索农药处方制度。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治理,依法严厉打击网络、电话、游商违法销售问题。  开展化学农药、化肥使用减量攻坚行动,推行生态调控、理化诱控、生物防治等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集成融合全程绿色防控与统防统治。国家农安县规模养殖场全覆盖实施养殖减抗行动,其他涉农县(市、区)50%以上规模养殖场实施养殖减抗行动。  二、实施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工程  每年制(修)订省级农业地方标准20项以上,逐步集成农产品全产业链标准综合体。支持生产经营主体制定企业标准、团体标准,争创标准“领跑者”。开展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到2025年,建成经济作物标准化基地100个、部省级畜禽养殖标准化场150个、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区4个。  大力发展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和名特优新农产品。到2025年,首批建设优质农产品生产重点市(州)2个、重点县(市、区)15个、生产基地130个。加强绿色优质农产品品牌培育与推广,打造“天府粮仓”品牌精品300个,建设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超市、专卖店100个。  三、实施农产品精细化监管工程  到2030年,建设乡镇星级监管服务站400个、标准化监管服务站1680个,村级服务点1000个。  督促屠宰企业履行质量安全主体责任,确保屠宰环节畜禽产品质量安全。加强生鲜乳收贮运及奶站管理,保障生鲜乳质量安全。明确市场开办主体管理责任,精准建立农产品集中交易市场档案,引导支持农贸市场向现代超市转型。  升级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智慧监管平台,打造一批“网格化监管、合格证推行、质量追溯、信用监管、监测预警”等制度机制集成创新试点县。开展“天府阳光农安”试点,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利剑”行动。对豇豆等重点品种和水产品地西泮超标等突出问题,开展专项攻坚治理。  四、实施农产品质量监测升级工程  提升农产品风险评估、有害物质非靶向筛查、品质指标分析等检测能力。到2025年,建设7个专业化农产品检测中心;到2030年,建设20个区域性农产品检测中心。  逐年提高监测密度,到2025年,全省抽检样品量达到 2 批次/千人。实施农产品抽检进集群、进园区行动,实现农业产业集群和主要农业园区监测全覆盖。推动各地各部门(单位)抽检信息互通共享,问题产品溯源查处率达到100%。  五、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社会共治工程  严格落实生产经营主体生产记录、质量控制、自查自检、承诺达标合格证、包装标识等制度,确保生产经营的农产品符合质量安全标准。加强小农户监管,探索行之有效的监管模式,选树一批诚信守法典型。实施“科学施肥进万家”“百县千乡万户”安全用药大实训,每年培训生产经营主体1万户以上。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11-14
(四川农村日报讯 向中红 邹星雨)“撒网捕鱼啰!”11月6日,广元市昭化区青牛镇团结村水产养殖园,10余名村民正齐心协力,将沉甸甸的渔网缓缓拉起,一尾尾肥美的锦鲤竞相跃出水面,大家的脸上都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在长达半年的养殖过程中,为了让锦鲤健康成长,我们邀请了专家进行技术指导,积累了丰富的养殖经验。”团结村党支部副书记马玉贵笑着说,“本批锦鲤的成活率超90%,产量达2万余斤,产值在12万元左右。”  为推动当地经济快速发展,团结村采用“企业+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的管理模式,依托嘉陵江丰富的水资源,盘活村集体闲置的7口鱼塘,用于商品鱼饲养,并建成占地面积达80亩的水产养殖园,成功让“荒园”变“产业园”。  “接下来,我们将在增氧、投料投苗等设备上加大投入力度,逐步实现水产养殖产业智能化、专业化。”团结村党支部书记马玉鹏说。  盘活低效闲置资源,是拓宽发展空间,推动产业转型发展的关键一招。近年来,青牛镇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现有的鱼塘、土地、林地等闲置资源,让这些“不动产”动起来、活起来,实现现有资产、资源保值增值,推动资源、效益、生态有机融合和共促发展,有效助推全镇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11-14
(韩庆龙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徐灿红)在凉山彝族自治州雷波县石板滩村,村民们举办婚丧嫁娶等宴席时,常为租赁桌椅板凳、炉灶餐具而苦恼,且租赁价格水涨船高,这对经济困难的群众来说,更是一件难事。近日,石板滩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决定采取村委会适当补贴,村民按户集资统一购买、共享使用的方式筹备“共享厨具”,化解这一烦心事。    具体而言,“共享厨具”方案是由村委会协调提供桌椅板凳、餐具餐盘,村民集资采购灶具,村民小组组长统筹安排登记在册。小组内村民如需举办婚丧嫁娶等宴席时,按照移风易俗相关规定提前向村“两委”报备后,就可申请使用。  方案一经提出就得到了村民们的大力支持。“老百姓是会算账的,原来举办婚丧嫁娶宴席时,光租用桌椅板凳、炉灶餐具等,一天就要花费1000元左右。现在每家每户只要出 180元,就可以一直免费使用‘共享厨具’。”村民苏友者说。  “实施‘共享厨具’方案有三大好处,一是可以及时了解掌握村里的婚丧嫁娶情况;二是能够帮助村民节省开 销;三是用购买的燃气灶代替村民们常使用的柴火灶,将有助于美丽乡村行动的开展。”村支部书记丰母体介绍。  据了解,石板滩村还将以“共享厨具”为切口,进一步发挥村“两委”在移风易俗方面的管理服务功能,提倡控制菜品数量,鼓励节俭。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11-14
(四川农村日报讯 胡月)立冬之后寒意渐浓,群山环抱的雅安市雨城区八步镇刘杨村却异常热闹——村民在地里忙碌,一辆辆运输油茶的货车,承载着群众丰收的喜悦,频繁在村道上驶过。  “油茶果今年迎来了丰收,这是值得每一位刘杨村人高兴的事情。”八步镇党委副书记、镇长王涛说。镇村干部在油茶地中查看油茶开花情况油茶扎根刘杨村  11月10日,笔者来到村民杨兴琼家的油茶地里,只见一株株油茶树长在茶垄之中。这个季节,正值油茶开花,一朵朵洁白的茶花挂满枝头。“油茶花果同树,今年开的花就是明年要结的果。”杨兴琼一边说着,一边采摘油茶果。不多时,她的手里就多了几个鸡蛋大小的绿色果子。只见油茶果顶端裂开,露出里面黑褐色的油茶籽。“你别看它长得不咋样,提取出来的茶籽油可是好东西,用在高端化妆品上的。”杨兴琼说,油茶最大的好处,就是管护不费力、采收不费力,创造的经济价值也比较可观。  2014年,雨城区开始推行油茶间种,刘杨村是首批试点村。  “种着玩,反正不占地。”“种油茶不影响茶叶种植采收,即使不赚钱,也不会亏。”这是刘杨村群众接触油茶时的第一反应。大家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让油茶在刘杨村扎下根来。  刘杨村的油茶苗,几乎都来自村企合作共建的雅安太时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为了不让村民承担种植风险,该公司免费为刘杨村提供栽培、管护技术指导,产后保底回收油茶等服务。同时,八步镇党委、政府多次邀请四川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专家到村指导,解决村民的后顾之忧。  油茶种下后,第三年开始试花结果;第四年基本产出,亩产超500公斤;七年后进入盛产期,亩产超1000公斤。经过多年的发展,刘杨村油茶种植面积现在已经扩大到了1000亩。小小茶果产值大  村民们都说,种油茶就像在种“懒庄稼”一样,不仅种植过程省事,在销售过程中,他们也切实感受到了省心。  在雨城区委组织部与八步镇党委、政府等的共同努力下,公司承诺在刘杨村以高于全省平均的市场价格统一收购油茶果,让种植户享受到实惠。此外,镇、村还将补贴油茶果相关运输费用。  这些实在的举措,得到当地群众的连连称赞。  “看到大家的笑容时,感觉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刘杨村第一书记刘涛表示,由于大多年轻人在外地务工,村里以老年人居多,且大部分村民离收购点较远,为此,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积极动员村卫生保洁三轮车队和有运输车的农户,齐心协力将油茶果运送到收购点,帮着村民们运输、称重、装车。“一大袋油茶果近50公斤,装完车后,虽然感觉手臂都不是自己的了,但心里很高兴。”  经过现场实测,今年全村油茶鲜果总产量超过2.5万公斤,较去年增加一倍,预计产值可达10万元,户均增收可达2000元。  小茶果带来了大希望。“今年我家一亩地油茶和茶叶的产值就超过了1万元。”种植面积近20亩的“油茶大户”夏永禄激动地说。“再长几年,我们就可以在里面套种大豆或者放养鸡苗,有效利用土地资源,为村集体经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刘杨村党总支书记魏彬表示。  刘杨村这种通过党建引领、龙头企业带动、大户联动、群众参与的油茶发展模式,成为八步镇大力发展“一村一品”特色产业的实干经验之一。“下一步,我们将着力打造千亩油茶示范基地,持续完善‘龙头企业+村集体+农户’紧密型联农带农机制,不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助力乡村振兴。”王涛表示。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11-14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徐灿红  近日,凉山彝族自治州美姑县个别养殖场出现肉牛死亡的紧急情况。四川省科技下乡万里行肉牛产业73团首席专家、四川农业大学副教授马晓平接到咨询电话后,紧急前往支援,并就地开展肉牛养殖技术服务指导和培训工作。  10月29日,在美姑县农业农村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当地养殖场出现肉牛死亡的情况是个别现象,并未大面积出现,但肉牛死亡的原因不明。马晓平与工作人员进行沟通后,心中已有基本判断,决定去出现肉牛死亡的养殖场进行实地调查。  在养殖场,马晓平一行发现,该养殖场养殖规模较大,以发酵床饲养能繁母牛为主。“发酵床里面很多粪便未及时清除,牛粪太多导致牛腕(跗)关节以下几乎陷入牛粪中,有的牛行走时很难将腿从粪便中取出,迈步艰难,有的甚至引起了蹄病导致跛行。”马晓平介绍。  但这还不是致肉牛死亡的主因。走进该养殖场配料间,马晓平发现,用于饲喂的稻草已经高度发霉、霉变严重,同时还发现酒糟保存不当导致发霉变质非常严重。另外,在拌料机旁发现一些捆绑稻草的塑料绳索。  结合对相关牛场抽样、采集血液样本以及相关疫病的监测结果——当日抽检肉牛血样中未见肉牛重大传染性疾病。  至此,马晓平有了基本结论,此次个别肉牛死亡与饲养管理不当有关。“母牛长期食用霉变的饲草料,可能会导致肉牛黄曲霉毒素中毒。”另外,肉牛草料中存在较多捆绑稻草的塑料绳索,也有可能引起肉牛前胃弛缓、瓣胃阻塞等,最终胃肠道功能紊乱导致代谢失调而死亡。  母牛养殖场如何加强管理?马晓平建议,养殖场要准备优质的草料迎接寒冬的到来,饲草中不能出现发霉的草料,保持草料间清洁卫生,塑料袋(绳)等生活垃圾不能卷入草料中;对于妊娠母牛的饲草管理要更加谨慎,要控制好饲喂酒糟的比例,否则容易导致母牛流产。同时,秋冬季节尽快完成重大疫病疫苗的注射和驱虫,加强生物安全的防范,定期消毒等。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11-14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杨勇 文/图)11月9日,记者从四川农业大学获悉,由农学院特用植物生产学系陈稷博士团队从雅安市宝兴县半野生群体中选育出的川牛膝“宝膝2号”获得四川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认定,通过提升川牛膝“芯片”的性能,为我省中药材川牛膝健康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品种纯正的川牛膝根白甘甜,不纯正的色红麻嘴。  据了解,川牛膝适生范围在海拔1100米到2200米区域,高的可达2800米,是中高山区群众致富种植的重要药材品种。宝兴县是我国川牛膝的原产地、主产地,人工种植面积在2.5万亩左右,产量常年占全国川牛膝的60%以上,是名副其实的川牛膝第一大县。  2009 年左右,到宝兴的药材收购商开始减少,宝兴川牛膝的收购价格下降。宝兴县科技局对此高度重视,应科技局请求,四川农业大学安排傅体华、田孟良两位教授前去支持。通过合作调查发现,当地野生的杂牛膝、麻牛膝、土牛膝等多种苋科近缘属植物与川牛膝发生天然杂交,经过连年栽培,由此产生了栽培种源混杂的问题,造成品种不纯、品质降低。  找准病根后,田孟良带领团队主持川牛膝的品种选育。团队到宝兴蜂桶寨自然保护区、雅安市天全县、乐山市金口河区等地寻找川牛膝品种,栽培后进行比 较 分 析 和 提 纯 复 壮 。2010年田孟良下派宝兴县任科技副县长,通过开展系列科研活动,于2011年成功选育、2012年审定我省第一个川牛膝新品种“宝膝1号”。“宝膝2号”部分选育人员合影。  以此为契机,宝兴县以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中医药科学研究院为技术支撑和合作伙伴,成立全国首家县级川牛膝产业研究院,通过引进研发团队和专家学者,全面开展川牛膝全链条发展规划、质量评估、产业链标准化建设等工作,解决技术难题10项,推动建成川牛膝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1个,培育本土人才1200余人。宝兴县建成了全国川牛膝种植标准化示范区,宝兴川牛膝还通过了国家地理标志保护认证,高品质的产品也得到市场认可,药农收益大幅提升,产业发展欣欣向荣。  2019年,受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四川道地中药材创新团队岗位专家田孟良委托,陈稷带领团队继续开展川牛膝的新品种选育。通过四年的努力,“宝膝2号”应运而生。这个新品种解决了“宝膝1号”直播需要粗壮的完整主根,虽然品质佳,但需种量大的缺点,具有产种量大、萌发率高、生长势强等特征,不仅提升了种苗质量和供种量,还增产5%左右,更利于大面积推广。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11-14
苏杭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佳  11月9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西南管理分院(以下简称“西南管理分院”)揭牌仪式暨西南地区学科发展研讨会在国家成都农业科技中心举行。  记者了解到,西南管理分院落户成都,是中国农业科学院汇聚全院研究平台和智力资源,面向西部地区培育创新人才的重要举措。今后,西南管理分院将被打造成高层次农业科技战略人才培养、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服务乡村振兴和区域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人才高地。  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刘现武在会上强调,西南管理分院要加强现代农业科技基础性研究和应用创新人才培育,提升农业高层次人才培养能力和创新能力,实体化支撑成都中心建设成为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农业科技硅谷和现代农业试验示范基地,推进四川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  会上,西南管理分院分别与四川大学、西南民族大学、四川农业大学、西华大学和成都大学等5所高校签署了研究生联合培养协议,共同推动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记者了解到,未来西南管理分院将围绕国家农业产业发展重大需求,聚焦设施种养、生物安全、营养健康、山地农机、环境工程等重点领域与各高校开展合作。“选择从这五个方向入手,主要是考虑到国家发展需要和区域农业发展的迫切需求,另一方面也综合考量了本地高校学科建设发展的实际情况。”中国农业科学院都市农业研究所副所长刘爽介绍,希望能最大程度发挥农科院科研力量和高校优势学科力量,破解西南地区学科发展以及农业发展瓶颈问题。  中国农业科学院都市农业研究所副书记张德权在会上表示,希望与省市涉农高校开展深度合作,通过科研合作、学科共建、共同培养等方式,实现共享资源、协同创新和互利共赢,共同推动西南管理分院的发展。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11-14
(四川农村日报讯 黄圣恩 龚鑫洁)为加快农村实用人才培育,助推乡村振兴,近日,泸州市江阳区分水岭镇组织“土专家”为群众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粮油生产管护实用技术培训。  培训会上,“土专家”何明友结合本地实际,就如何选择优良品种以及如何正确后期管护,把自己积累的经验进行了分享。并通过互动,激发了群众的学习热情。“这个培训真有用,我之前种的水稻好多都没灌浆,油菜结籽率也不高,原来是用肥比例不对。”一位参加培训的村民高兴地说。此次培训将有助于全镇粮油产业的发展,实现“户户都有高产田”。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11-14
推荐单品:砂糖橘产地坐标:富顺县安溪镇种植面积:近两万亩上市时间:正在采摘  (四川农村日报讯 特约通讯员 许鹏 文/图)深秋时节,自贡市富顺县金秋砂糖橘陆续进入采摘期。近日,2023年第八届美丽富顺·寻找醉美乡村暨首届富顺安溪柑橘采摘文化旅游活动,在该县安溪镇马山村举行。  在热情洋溢的歌曲、舞蹈等节目的带动下,活动现场气氛热烈,精彩的节目引得观众连连叫好,有趣的吃柑橘比赛更是吸引了大家的目光,现场掌声、加油声、欢呼声不断,把活动氛围推向了高潮。同时,现场还设置了安溪镇特色农产品、小吃摊位,供游客、市民们选择购买。市民体验采摘乐趣。  在随后进行的采摘体验活动中,游客、市民们提着果篮走进果园,现场体验采摘乐趣。园内成片的金秋砂糖橘压弯了枝头,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柑橘香味,放眼望去到处都是丰收的景象,大家在园中边摘边品尝,好不欢快。  据了解,近年来,马山村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三治融合”为抓手,聚焦“一村一品”发展思路,以柑橘产业发展为核心,走出了一条“以产业发展带动群众增收致富、以基层善治引领乡风文明”的新路子。目前,马山村柑橘种植面积达7500亩(全镇近2万亩),有甜橙专业合作社1个、柑橘种植家庭农场11个。今年依托柑橘种植,村集体经济预计收入120余万元,全村整体收入达1.12亿元。同时带动当地300余名村民就近务工,实现全村年人均增收约2700元。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11-14
推荐单品:春见产地坐标:荣县度佳镇总产量:约八千万斤上市时间:预计两个月后(四川农村日报讯 特约通讯员 蒋兵 文/图)11月7日,秋高气爽,在黄澄澄的柑橘一路相伴下,笔者钻进荣县度佳镇李家嘴村春见柑橘园,去看果农套袋的忙碌,分享果农丰收的喜悦。  “我在上海环球金融中心上班,专门请假回来拍视频宣传父母种植的柑橘,昨晚就接到了订单116件。”21组果农张汉成的女儿张力方,一边目不转睛地盯着手机屏幕为父母拍柑橘“穿衣”(套袋)的细节,一边说。志愿者正在给果实套袋。  “自己一家人16亩地全部栽植了春见柑橘,还流转了18亩地和接受邻居‘赠送’的约16亩荒地开垦后栽柑橘,总面积达到50亩,今年丰产和初产面积约30亩,总产量不低于10万斤,优质果能占85%至90%。今年女儿早早回来帮我做宣传,希望10万斤柑橘通过电商能卖到40万元以上。”面前挂着一个编织口袋的张汉成,一分钟就能麻利地给两颗柑橘“穿衣”。  “张汉成夫妇是勤快人,接受新技术也快。他大女儿在上海工作,二女儿上海交通大学毕业后,现在在德国留学。张汉成不仅自己的柑橘管理得好,还带动了周边100 余户果农跟着他学技术。”李家嘴村党支部书记毛国强介绍。  距离张汉成果园不到300米,是种植户张和水的柑橘园,果园里也结满了黄澄澄的柑橘,最大的个头有小碗口大,多数果子的个头比壮汉的拳头还大,在微风中微微荡着“秋千”。“我们三弟兄约有8亩地,预计今年的产量7万多斤,收益目标是30万元。”张和水很有信心,因为去前年他就获得了满意的效益。  毛国强引领笔者登上观景台向四周眺望,像张汉成、张和水这样的果园满眼都是。“就我们村,今年投产的春见柑橘约8500亩,目前已经有成都两家大型果业集团和浙江一家大型果业集团三个‘回头客’上门,与度佳镇国强水果种植专合社签订了100多万斤的收购合同,这几天还有客商上门签约,本村和本镇有60%的柑橘会通过专合社外销到全国各地。”毛国强介绍。  “全镇今年投产的春见2万多亩,分布在李家嘴、果子塘、白坡、余家湾等5个重点村,总产量约8000万斤。目前,果农正在对八成熟的果子套袋,专合社正在牵线搭桥接待各地客商议价并签订销售合同,镇党委和村党支部正组织50多名党员组成志愿服务队,帮助果农套袋,预计两个月后进入销售旺季,预计总产值2亿多元。”度佳镇负责人介绍。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11-14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佳) 11月8日至10日,四川全省区划地名暨“乡村著名行动”培训班在遂宁市大英县举办。  此次培训全面系统培训并安排部署加强和改进新时代行政区划、贯彻落实《地名管理条例》、深入推进“乡村著名行动”等业务工作,交流各市(州)在行政区划、平安边界、地名文化保护、乡村著名行动等方面的经验做法,共同提升全省区划地名管理工作能力水平。  据悉,为确保培训实效,培训班邀请了民政部区划地名司、地名研究所、高德地图公司专家,分别围绕新时代行政区划和界线管理、地名管理、乡村著名行动,以及地名信息采集上图等工作进行了专题授课。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11-14
四川三农新闻网凉山讯(通讯员 陈宏)近日,会理市召开会理绿水肉牛园区申创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工作推进会,会议由副市长张孝华主持。市委农办、市园区办、市农业农村局相关业务站(所、股室)、项目建设乡镇分管领导等20余人参会。推进会现场会议就创建省级现代农业园区的考评验收细则进行深入解读并结合实际指出绿水肉牛园区存在的问题短板,要求尽快对标补短,力争年内达到省级园区考评验收标准。会议听取了一些有建设性的意见与建议。副市长张孝华对创建省级园区工作进行再细化再部署。会理市绿水肉牛现代农业园区种草养畜示范基地会理市绿水肉牛园区于2022年成功创建州级现代农业园区,之后按照会理市委市政府、市农业农村局和绿水镇党委政府的统筹部署,对标省级现代农业园区考评验收指标体系进一步查缺补短、提档升级。目前,会理绿水肉牛园区争创省级现代农业园区的各项准备工作基本就绪。会理市绿水肉牛现代农业园区饲草料加工车间经持续提档升级的会理市绿水肉牛园区为我市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工作积累了成功经验、发挥了示范引领积极作用。园区“三高一新”尽显现代农业的创新活力与科技魅力。一是科技含量明显提高,园区“政产学研用”现代农业新体系加快构建。园区成立专家工作站,集聚省、州、县(市)各级专业人才、业务精英,精准攻关肉牛产业链各环节关键技术,在肉牛良种繁育(自繁自养)、肉牛常见病综合防控、养殖粪污及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种草养畜(种养循环)、粮饲兼用作物品种改良等多领域取得重要进展突破,肉牛全产业链让饲草料资源、养殖粪污、闲余劳力等转化成为农民新的经济增长点。二是科技成果转化率明显提高。园区重点开展“立体型牛舍建设”“春玉米试验示范”“尾矿沙改良红壤土”“屋顶玻璃发电试验”“多年生终惠金草试验示范”“《优质牛品种引进及高效养殖技术研究》”等六项科研课题活动,针对性破解肉牛养殖环节的“卡脖子”技术难题。园区联合体培训培育了一大批养牛能手、致富带头人,带动一大批当地养殖户依托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养牛致富。三是综合效益明显提高。园区采取六大对策,从“良种化提质、机械化省工、市场化延链、精细化节源、集约化降本、品牌化做强”等六个维度实现综合经济效益大提升。同时,园区通过秸秆资源化利用、养殖粪污干湿分离商品化制备、粪污还田等集成技术实现养殖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统筹兼顾,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四是运营管理机制创新增效。园区推行“公司+合作社+农户+家庭小牧场”合作共赢模式。结合乡村实际、农户实际,进一步细化为“六统一分、利益共享”“产权明晰、合作代养、承包经营、保本分利”“牛场代养、按比分红”等三种创新合作模式,最大化降低养殖风险、保障参建农户稳定创收。会理市绿水肉牛现代农业园区标准化牛舍通过近年园区滚动运营实践,会理市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积累了三方面成熟经验:一是园区专班对园区创建工作方案严格审核、细致把关,确保园区建设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有序推进、落实到位。二是及时跟进过程监督管理。园区专班定期下沉,全程跟踪指导各乡镇(街道)园区建设专项工作,对质量、进度、专项资金管理使用等细节问题严格督查、悉心指导,及时纠正存在问题,全力确保各项考核指标完全达标、不出问题。三是优化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方案。园区专班对园区奖补资金和园区培育资金严格审核把关,事先组织召开专题评审会,促进各园区创建单位互相交流提升,全力确保专项资金用在“刀刃上”,坚决杜绝华而不实、中看不中用的不良倾向,并对建设项目后期运营管理作出效益分析、风险问题研判及长远规划策划。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3-11-13
11月9日,泸县云锦镇人大主席钟习梅、云丰村党总支部书记王怀友带领村班子成员、村民代表高财文,带着各村父老乡亲的重托,在四川泸州中茅酒业有限公司院坝内为人大代表林华送来了印着“爱心助农富,真情解农忧”的锦旗。高粱收购“今年的红粱因前期受干旱影响,后期又受雨季影响,再加上没有合适的运载工具,缺乏销售渠道,导致农户们的红粱堆在家无法变现。”云锦镇人大主席团主席钟习梅介绍说。镇人大主席团将老百姓的红梁滞销的情况向镇域内的酒类企业反映,希望伸出援助之手,帮助群众解决销路问题。四川泸州中茅酒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云锦镇的人大代表林华得知了这一情况后,随即组织召开集团收购计划大会,组织中茅酒业工作人员上门对云锦镇周边农户滞销的高粱进行收购。“虽然我们酒厂今年的收购计划已经饱和了,但是周边群众家里还有很多的红梁没有卖出去,这是他们最着急的事,我们还是要尽力帮助农户解决这个问题,从今天开始,我们就开始上门收购老百姓家里滞销的红梁。”林华在会上对工作人员们宣布。“林总,我们这就是搞公益啊,今年红梁销售价格都不高,我们下去上门收购给农户好多钱一斤合适哦。”“就是按,今年天气也不好,农户们的红梁品质不怎么好哟!”中茅集团员工激烈的讨论着。“就按往年卖价好的价钱3.75元来收购,农户辛苦一年种的,我们用来酿酒还是很不错的。”林华严肃的说。“大家不要着急,你们滞销的红粱我们都收,排好队慢慢来,都是3.75元一斤哈,你们周边还有农户家里还有滞销的红梁都可以通知我们来收购。”林华一边搬运着红粱一边对大家说。热闹的景象又在云丰村办公室门前铺展开来。云丰村的村民将自己的高粱送到村党群服务中心,酒类企业统一收购红梁。“陈阿姨,你这个拿过去过一下称,登记好就可以了。”“张大爷的有两百斤......”大家都在各司其职的忙着。“林总,你看农户们这哈都笑得合不拢嘴了,你真的是解决了农户当前最担心的问题啊。你听他们都说你是在为人民群众办实事,都说要好好谢谢你呢。”云丰村支书王怀友开心的说道。“林总,太感谢您啦,我家里的500斤红梁这哈都变现咯,这1875元我又可以用来买点鸡鸭喂起咯,以后长大了邀请您来我家品尝。”黄泥堡村7社满少华开心的说道。“林总,今晚上走我家来吃土鸡,我家这1000斤红梁卖出去了我也是松了一口气,真的是不晓得咋个感谢您咯,您就是大好人啊。”云丰村6社周荣也激动地邀请着。“就是听说农户们正在为红梁卖不出去担心,我也只能尽自己一点绵薄之力能帮助农户们解决一点是一点,看着农户们愁眉不展的眉角舒展开来我也感觉开心啊。”林华一脸开心的说。据统计,四川泸州中茅酒业有限公司在计划量饱和情况下又额外加收购了滞销红梁70吨,帮助云锦镇各村3000多户农户解决了实际困难。泸县云锦镇一直以来积极推广白酒企业与农户实行“订单生产、合同收购”,通过构建“酿酒企业+专业合作社+高粱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扩大高粱订单生产面积,确保高粱订单生产面积稳定在95%以上。(供稿:泸县融媒体中心 曾佐然 魏生梅)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3-11-13
11月8日,在龙马潭区金龙镇雪骡村,金龙镇的农技人员正在指导村民进行油菜移栽。村民们选苗、打窝、栽苗,现场一派繁忙。“每年高粱收了之后,我们就栽种油菜。趁着这两天天气好,尽快把油菜苗栽下去。”龙马潭区金龙镇雪骡村村民杨方琼告诉记者,她一共有土地20亩,每年立冬前后都会拿出10亩左右栽种油菜。油菜移栽“大家在栽油菜苗的时候一般要求把苗压紧、压实,保证它的存活率,还要注意每排油菜苗之间的间隙。”在油菜田中,龙马潭区金龙镇农业农村服务中心农业技术推广员邱中权一边示范一边向农户们讲解栽种油菜时的注意事项。龙马潭区金龙镇农业农村服务中心主任李应波介绍,由于采用了“高粱+油菜”轮作的模式,为了不影响下一季农作物的种植,眼下是油菜苗的最佳栽种期。除了栽种冬季油菜外,还会栽种萝卜、白菜等作物,农技人员也会下村入户,在田间地头对老百姓的冬季作物的栽种移植、管理施肥等进行科学培训,指导农户科学种植,增加农户的收益。近来年,金龙镇动员和鼓励农户利用“高粱+油菜”“高粱+菜”等轮作模式,抓好秋冬农业生产,让土地得到充分的利用。当前,全镇冬季农作物面积达到5000余亩,让秋冬不闲田。据了解,入秋以来,龙马潭区积极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引导群众利用“秋冬闲田”种植油菜等农作物,预计全区今年秋粮种植面积16万亩,其中油菜种植面积1.2万亩,让空闲田变增收田,助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供稿:龙马潭区融媒体中心 谢汶萍)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3-11-13
(李永琴 文/图)11月6日,第24个中国记者节前夕,新闻巨子范长江的故乡内江市东兴区开展了“长江自有后来人”记者讲述长江家风活动。新闻媒体记者们结合范长江家风故事,分享从业感受,传递奋进力量。内江市东兴区是新闻巨子范长江、国画大师张大千的故乡,先后获得天府旅游名县候选县、乡村旅游示范区、革命老区、大千美食之乡、书香之城等称号。内江市东兴区文旅资源种类独特丰富,共有文化资源23304项,旅游资源1021个,拥有国家4A级旅游景区2个、3A级旅游景区2个、2A级旅游景区1个、天府旅游名镇1个、天府旅游名村1个、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2个、省级乡村旅游精品村寨1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项。当前,内江市东兴区正在加快创建天府旅游名县暨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省级旅游度假区、省级旅游休闲街区、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等,不断开创东兴文旅发展新局面。革命老区内江市东兴区将如何创建天府旅游名县?又如何挖掘旅游资源?用好两张名片打造丰富多元文旅业态11月9日,在内江市东兴区范长江故里旅游度假区内的自驾车营地项目建设现场,工人们正在各自岗位上忙碌着,项目建设正在有序推进;紧挨着自驾车营地的“天天甜乐园”里,游客络绎不绝前来游玩,好不热闹;在距离“天天甜乐园”不远的“甜城悦读”长江书屋内,不少游客正在阅读书籍。天天甜乐园、长江书屋、水月餐厅、特色民宿……在范长江故里旅游度假区,丰富的游玩点位,几乎可以满足不同年龄段游客吃喝住行的所有需求。范长江故里旅游度假区以“新闻文化和乡村田园”为主题,建成范长江故居、范长江生平事迹陈列馆、长江大课堂、内江市廉洁教育中心、粮油科技馆5个文化展馆,三石教育、新华文轩2个研学基地,东兴区中药材产业科技示范园、长江田园生态农业园、天天甜乐园3个特色体验园,新闻林、同心苑、芳草苑、中心公园4个休闲公园,赵家坝、都堂坝2个新村综合体,配套特色餐饮、室内外运动场等,周边还有花卉、苗木、水果采摘及休闲垂钓等,成为市民们周末打卡、游玩、采摘的好去处,也成为东兴区文农旅商深度融合发展的新标杆。内江市东兴区范长江故里旅游度假区(李永琴 摄)为用好范长江这张名片,该区以范长江故居为核心,经数次升级打造后于2017年成功创建国家4A级景区范长江文化旅游园区。此外,为用好张大千这张名片,内江市东兴区还打造了集书画文化、名人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美食文化为一体的文化主题旅游景区——大千园旅游景区。大千园旅游景区修建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位于沱江之滨,依山傍水,占地面积280亩,景区内除了张大千纪念馆、张大千美术馆、张大千博物馆等张大千元素,还有魏明伦碑文馆、邱笑秋艺术馆等文博场馆,分布有四川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东汉崖墓群鹭澜洞(汉)、古西林寺(南宋),以及明清胜迹——“百丈名山”石牌坊(明)、太白楼(清)、西林古渡(清)等人文景点,是川南著名的人文风景名胜区。发展全域旅游全区A级旅游景区达5家“上午可以到大千园旅游景区感受国画大师泼墨山水的豪情,在东兴老街的街头小巷里品味老内江味道、体验中医药文化,下午再到范长江文化旅游园区感受长江故里的社会变迁……”在位于内江北站的内江市东兴区旅游集散中心,工作人员正在向游客推荐旅游路线。四川新闻网了解到,内江市东兴区旅游集散中心于今年6月建成,总面积229平方米,配备了全景全域图、母婴室、医务室、导游室、投诉室、休息室、影视厅、咨询处和特色商品售卖区,是一个集旅游交通服务、旅游咨询、医疗救助、商业服务等多功能的综合性旅游服务单位。看天冬主题展馆、品特色美食、体验康养诊疗……在位于内江市东兴区东兴老街的中医药特色文化街区,不少游客来到东兴区中医药特色文化街,沉浸式体验游玩,感受中医药文化的独特魅力。东兴老街曾是内江古时的水陆交通要道和商贸口岸,距今已有千年历史。为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共享健康生活,今年1月,内江市东兴区结合有千年历史的东兴老街,打造中医药特色文化街区,把东兴老街打造成为内江独树一帜的中医药文化聚集地、中医药健康体验地、中医药旅游示范地,让千年老街焕发新活力。内江大千园旅游景区(李永琴 摄)近年来,内江市东兴区大力实施“文化强区”和“全域旅游”战略。目前,区内有5家A级旅游景区,分别是大千园旅游景区、范长江文化旅游园区、小青龙河旅游景区、东兴老街旅游景区、荷花谷旅游景区。这也展现出内江市东兴区文农旅商深度融合发展的丰硕成果。一户一处景、一村一幅画、一镇一天地、一城一风光的全域旅游大美东兴新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3-11-13
近日,由东西部协作牵线,从铁骑力士集团四川古川藏优食谷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引进的“川藏黑猪”运抵马边,首批“川藏黑猪”共1100头,寄养在下溪镇金马村永超生猪养殖家庭农场。 在下溪镇金马村永超生猪养殖家庭农场,村民程永超正忙着给圈舍消毒。“川藏黑猪就是我的救命稻草。”程永超说,他养猪七年,亏损60多万,正一筹莫展,本打算外出务工还债,没想到村里找到他,给他推荐了东西部协作引进的“川藏黑猪”代养项目,他和妻子满心欢喜,决定把握住这次绝好的翻身机会。“只花一万多元升级了圈舍,猪、药品、饲料全由公司提供不说,公司还派专人住进猪场手把手教我们喂养技术,这个黑猪,我非常有信心把它养好。”“川藏黑猪”养殖周期180天以上,公司以1.1元每头每天的价格付给代养人养殖报酬,养殖顺利的话,这批猪能给程永超带来20万元的收益。  “‘川藏黑猪’是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历经14年技术攻关培育而成的我国首个肉质风味优、抗病力强、生产效率高、具鲜明区域特色的优质风味黑猪配套系。”铁骑力士集团四川古川藏优食谷食品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晓斌介绍,公司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从育种、繁育、养殖、加工到销售一体化的全产业链,产品已通过绿色安全认证、HACCP认证,销往西南、华东、华南、华北等地区的二十多个城市。 前段时间,为推广“川藏黑猪”代养项目,东西部协作驻马边工作队副队长、马边彝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办副主任凌华栋牵头召开了的代养推广会和需求摸底调查会议,为下一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我们将以头部企业+政府+企业+农户+文旅体验+消费的模式,依托马边年出栏2万头高品质川藏黑猪养殖为基础,引导铁骑力士集团投资马边,全产业链打造有代表性的特色有机高品质农副产品营销新商业,实现项目持续健康的增长,以发展现代农业促进乡村全面振兴。”东西部协作驻马边工作队队长、马边彝族自治县委常委、副县长沈水梫说。(供稿:马边县融媒体中心 杨红梅)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3-11-13
(李万辉 郭桂花 记者 李全民)11月10日上午,广元市利州区举行以“养护水生生物·建设美丽中国”为主题的2023年鱼类增殖放流活动,共向嘉陵江流域放流鱼苗38万尾。活动现场,工作人员打开充气袋,只见一尾尾小鱼滑过放流板,欢快地跃入水中,迅速向四面八方游去。活动现场“本次放流鱼苗岩原鲤、胭脂鱼等珍稀鱼类15万尾,鲢、鳙等经济鱼类23万尾。”利州区农业农村局渔业渔政负责人赵清元介绍道,利州区是嘉陵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在保护水域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方面肩负着重要使命。本次增殖放流的鱼苗是本地物种,放流前已经对鱼苗进行检验检疫和对水域生态环境安全影响进行了风险评估,确保了放流鱼苗品种质量安全,对嘉陵江鱼类的增长和种群恢复,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都具有积极作用。下一步,利州区将严格贯彻落实《渔业法》《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持续认真执行长江十年禁渔制度,加大非法捕鱼的巡逻力度,加强放流区域的执法检查,提升放流鱼苗的野外存活率。当天,工作人员还积极向前来参与放流的群众普及水生生物资源养护知识和长江十年禁捕政策,发放水生生物资源保护相关宣传资料600余份,努力让更多市民成为生态环境保护的参与者、见证者和受益者。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3-11-13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