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郑庆红 刘佳  雨城的雨,说来就来。2月10日下午,从城区出发,驱车行驶约10公里,记者来到了雅安市雨城区青江街道张碗村。蒙蒙细雨不停,乡间小路更显湿滑,这个小小的脱贫村,笼罩在一层薄薄的水雾里。  “2016 年村脱贫摘帽,2017年全村2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张碗村综合专干刘学林介绍说,2021年来,持续开展防返贫动态监测,并抓好就业务工,发展特色种养业,安排公益性岗位,促进脱贫人口增收,脱贫成果不断巩固拓展。  这不,新年刚过,该村的脱贫户就都行动了起来。外出务工 正月十二就出发春节后,即将迎来返岗务工的高潮。张碗村7组脱贫户张永贵,春节前一周才从天全县的工地赶回家过年,现在又打点好行囊,2月12日农历正月十二就出发,目的地是成都欢乐谷建筑工地。  “活儿是之前认识的一名工友介绍的,我决定先去看看,情况好的话还会介绍同村工友去。”张永贵现年47岁,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钢筋工,他的双手长满了老茧。  张永贵家原是小康之家,2003年就搬进了现在的新房,但由于小女儿出生后就被查出患有脑瘫,生病治疗花去了大量积蓄,一家人的生活因此陷入困境。“我外出务工增收,爱人在家种植脆红李、照顾老人孩子,2017年实现脱贫。”张永贵说,去年他有 200 多天都在外打工,月均工资6000元左右。“脱贫后,村干部还建立了微信交流群,所有村民都加入进来,基本上有啥好事情、好政策,甚至招工信息,都会发在群里,出门在外,家里的情况了解得一清二楚。” “全村680 多户3000多人,有劳动力的占一半以上,在就业、乡村振兴等各级部门的帮扶下,实现至少一人外出务工的有380户家庭、其中脱贫户12户。”刘学林说。就近发展 过年只歇了一天  相较于常年出门在外的张永贵,6组脱贫户宁德平则选择了在家种蔬菜、养土鸡。当记者在村口找到这名农户时,他刚给蜂糖李修完枝,从地里赶了回来,当天上午,他还将一车蔬菜运到了附近农贸市场售卖。过年这几天,宁德平只在大年初一完整休息了一天,初二就又下地了  “没办法,孩子需要照顾,生产也不等人。”现年53岁的宁德平皮肤黝黑、身材精瘦、衣着简朴,近年来,他的小女儿患上皮肤癌,他和爱人留守在家,一面为女儿治病,一面通过特色种养成功脱贫。  蔬菜从种到收很辛苦,尤其到了收获季节,为了及时采收新鲜蔬菜,宁德平经常打着电筒大半夜在地里忙活。他的辛苦没有白付出,日子比原来上了一个台阶。“2021年6亩蔬菜收入5万-6万元,出栏近百只土鸡收入上万元。今年,200多株蜂糖李和100株雪梨将挂果,预计收入会更多。”宁德平算了算账,2021年除去种养殖成本和日常开支,还能收入一两万元。  “小女儿的病及时得到医疗救助,住院没花什么钱,另外爱人解决了公益性岗位,蔬菜遇到行情不好时,专合社还兜底收购,解决销路问题!”宁德平说。  青山滴翠,绿意盎然,在张碗村蔬菜基地,田间地头是绿油油的蔬菜,坡上坡下是脆红李、雪梨等果树。  “全村有蔬菜基地150多亩,党总支牵头成立了‘一碗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涉及农户41户,2018年创建张碗村‘无公害蔬菜’品牌,让蔬菜搭上网络快车,挂牌亮相,走出雨城,让老百姓家门口就能挣到钱。”刘学林说,“去年像宁德平这样通过特色种养增收的脱贫户有8户,其中种蔬菜的 6 户、养生猪的 2户。”灵活增收 养殖土鸡供不应求  除了外出务工和就近发展,其他脱贫户又在忙些啥?  “剩下的9户主要是老、弱、病、残等弱劳动力家庭,由于劳动力的缺乏,主要通过发展庭院经济、安排公益性岗位等灵活增收。”刘学林介绍说。  8组74岁脱贫户杨远祥就在自家后院辟出一块地养殖了土鸡,还在鸡舍旁种满了蔬菜。当记者走进这位老人的家时,他正和老伴吴庭秀在灶房里熏腊肉。67岁的吴大娘有智力障碍,平时干不得较重的体力活,由于大女儿外嫁,两个儿子搭伙新建了住房、搬出了老屋,目前老两口独自生活。  2021年,杨远祥家出栏了100只土鸡,出售了400多枚土鸡蛋,养殖了两头过年猪,粮食蔬菜基本实现了自给自足。种的1亩多花菜吃不完,还用三轮车运到附近农贸市场分批出售,卖了2000多元。“现在家里还养着10多只土鸡,都是被城里人预订了的,千叮咛万嘱咐的,让我不要卖给别人。”杨远祥笑着说。  不过,杨大爷种植的近3亩脆红李,由于劳动力缺乏,果树管护不到位,2021年到了该挂果的年成,却没啥收成。“考虑到杨远祥的实际情况,我们已安排人员为他提供果树管护技术指导,并安排了公益性岗位,每月能有500元工资收入。”刘学林说。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2-14
(杨力丁 莫小燕 陈富敏 曾佐然 记者 程海英/文图)泸州市泸县根据当地的气候和区位优势,积极推广双稻双虾种养模式,抓住春节和冬奥会的商机,实现小龙虾错峰上市销售,大大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捕捞小龙虾    “饲养小龙是几年来,第一次遇到如此好的价格。”2月9日,泸县玄滩镇荣发小龙虾养殖家庭农场主罗清荣一家人一边捕捞小龙虾一边高兴地说。昨天,他捕捞了60斤小龙虾共卖了3100元,均价都在50元以上。“这几天气温有点低,小龙虾不爱活动,不肯进笼。”罗清荣说,从2月初到4月底都是小龙虾上市的最佳时期。分捡小龙虾    罗清荣夫妻二人在玄滩镇黄泥滩村5组流转土地65亩,成立家庭农场,进行“中稻+再生稻、大头虾+小龙虾” 双稻双虾养殖。泸县地处川南,年平均气温为18.1度,一年四季都可捕捞小龙虾。特别是在春节前后,当其他地方的小龙虾不能捕捞时,泸县的小龙虾刚好错峰上市,成为了市场上的稀缺货,卖出了好价钱。“春节期间湖北、江苏等地未上市,小龙虾如此高价不仅有春节红利,还有冬奥会商机。”在一旁等着收购的泸县海牧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高大伦说。加工好的小龙虾    在玄滩镇吃不愁餐厅,小龙虾成了请客吃饭的招牌菜,大家已边吃小龙虾,一边收看冬奥会,为中国健儿加油。“今天这单发上海,大虾63元一斤,中虾46元一斤。”高大伦说,他接到的订单有北京、天津、上海、江浙一带的,全是飞机空运,简直供不应求。泸县海牧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是玄滩镇最大的一家稻虾共作农业综合体组织,拥有会员20126名,在玄滩镇发展核心基地2万亩,辐射带动全县发展稻虾立体养殖10万多亩。专合社常年免费为会员提供小龙虾、大头虾养殖的全套养殖和管理技术,为会员搭建统一的购销平台、产供销 一体化服务,保证了养殖户的利益不受影响。市民吃小龙虾观看冬奥会    深耕小龙虾市场多年,根据泸县气候条件,泸县海牧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探索出了“中稻十再生稻 小龙虾+大头虾”的“双稻双虾”种养殖模式,亩产值在1.5万元以上。“这批小龙虾,就是10月份捕捞大头虾,收割再生稻后,在田块里投放喂养的。”高大伦说,从2月份开始到4月底插秧前,都是小龙虾上市高峰期。5月份至10月份饲养大头虾,错过湖北江苏等省的小龙虾上市高峰期。泸县常年有蓄水稻田60万亩,小龙虾养殖面积超过10万亩。近年来,泸县大力推广杂交水稻+再生稻,大头虾+小龙虾的双稻双虾生产模式,即在种植水稻的同时,在稻田边缘留出适量的面积,挖沟蓄水养殖大头虾或者小龙虾。 通过专合社的运作,这种绿色生态的种养循环模式受到了越来越多农民的认同。一田两用、一季双收的稻虾共生模式既填满了他们的“米袋子”,又充实了他们的“钱袋子”,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的动能。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02-10
 (记者 毛春燕 李弘)“还有一周就要上市了,到时我们将组织专业技术采果团队进行采摘培训,采摘最优质的血橙,通过加工分选销售到全国。”2月8日,资中县鱼溪镇鲶鱼社区总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邹能谋划着血橙4号采摘的事情。眼下,资中各地血橙逐渐成熟丰收,鱼溪镇鲶鱼社区村民因为血橙的丰收,荷包也丰收了。分红大会鱼溪镇鲶鱼社区种植有资中血橙2000多亩,过去村民们都各自栽种、管理,形成了血橙品质不一,价格参差不齐,销售渠道单一的局面。2017年以来,为提高资中血橙品质,实现品牌营销的目标,鲶鱼社区成立资中县血橙归来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采取“农户土地入股+老品种升级换代”等方式,增加农户收益。合作社以资中县渔溪镇鲶鱼社区为改革试点基地,创新发展思路,打破原有的分配模式,村民以土地56%+果树24%入股,占纯利润80%;管理方占纯利润19%,集体经济联合社占纯利润1%。“比如专合社去年赚了1万元,1900元给经营管理方,100元成为集体经济,8000元分给以土地和果树入股的农民。”邹能介绍,采取利益共享的经营模式,确保了村民、管理方、集体经济联合社三方均能享受产业发展的利润,可极大地提高村民的参股意愿。村民为自己打工,可多份分红收入。就在春节期间,资中县血橙归来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在鲶鱼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召开分红大会。数着手中的票子,拿着心意满满的礼物,村民们笑开了花。村民得到分红鲶鱼社区村民罗道余说:“我入了两亩多地(果),分了3000块钱。平时又可以在里面上班,每个月有1000多到2000块的收入,非常高兴。”据悉,合作社2020年分红12.5万元,2021年分红达到15万元,带动劳动就业达到600人次。“我们还通过精深加工制作资中血橙脆片和甜城血橙蜜饯,提高产品附加值。同时,随着果园的不断改良,以后的效益会更好,大家的分红也会更多。”邹能说。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2-02-09
四川三农新闻网巴中讯(通讯员 方绍海)金虎闹新春,瑞雪兆丰年,细雨霏霏,春风飘飘。每年春节,记者和往常一样,走进乡镇农家小屋田间地头和百姓聊聊家常。“请坐,吃午饭了,今天煮的自己家养的鱼儿,我养鱼没有任何添加剂,是喂草养殖的,你常一常味道”。南江县公山镇跃进村百姓李茂贵高兴的对记者说。他家里坐满亲朋好友,吃着香喷喷年味美食。李茂贵,在扶贫干部的帮助下,发展养殖土鸡,草鱼收入1. 6万多元,去年家里二人在合作社干活收入1.1万元。近年来,公山镇一体化循环模式发展,在川渝经济带动发展句容下,有效的提高当地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加快,规模性发展。跃进村1100多户农民,愿意把土地入股给合作社,并通过合作社将土地流转给专业户,这叫作适度规模,适度规模加上高效农业,能够大幅度提高农民收入。2021年,跃进村人均收入约27000多万元,收入中农业占比达到53%,村中已有40%的农户实行适度规模,收入78%来自务工。跃进村委书记岳玉兵说“,跃进村农民除了养殖肉牛,黄羊等,还在金银花地里种植蔬菜、养殖鸡鸭鹅、鱼等家禽,家禽吃草除虫粪便还可以当作肥料用,这样既不用打农药也不用施化肥,种出来的有机果蔬效益还高,比以前翻了一番多,为村集体增加了8.85万元收入,跃进村用上循环农业转化模式,百姓走上致富路”。在公山镇卫星村二社何元亮家中,篝火正旺,一家人围坐在一起,锅里的腊肉散发诱人的味道。今年春节,他们家里杀了一头猪,庆祝搬迁新家第一个新年。何元亮说“,旧房子是用山里的原材料搭起来的木板架子房,木板为墙,四面透风、遇到下雨天房顶还漏雨。要不是党的好政策,真不敢想这辈子还能离开木架房,住上安置区。居无定所的日子早就过够了,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也算是对作起岳父和妻儿了,也有足够的勇气邀请岳父来家里了,相信以后的日子会越过越红火”。在卫星村四社,记者看见一幢幢崭新的安置房,笼罩在云雾当中,外墙装饰有仿古建筑,房顶铺设了灰色瓦片,远远望去,在烟雨中颇有几分诗意。卫星村委书记李晓玲向记者讲述“,村‘两委’与公山镇党委政府积极择优选择企业落户当地,在安置房区打造“扶贫车间”,让搬迁群众有活儿干,有钱赚。让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有效的为安置区群众提供公益性岗位上班”。如今,卫星村在南江县委创建现代农业产业园前景下,千亩银花基地,满山绿海、花香农院。村‘两委’大力发展村域经济,统筹山,水、林、田、路、电、网络与村产业一同规划提升,蹚出了一条以山区域综合发展之路,以往的“穷山村”如今成了人人称羡的“金卫星”,现被评为四川省乡村振兴示范村,又将迎来八方宾客……南江县公山镇党委书记岳伟说“,5年来,公山镇在民主、留坝、五星、桥坝、卫星等行政村全面实施生态有机生产及立体化种养模式,为当地“量身”打造了一条现代农业建设之路,只有在苦干的路上永不停歇,在奉献的路上不知疲倦,一年又一年,在深耕土地上执着坚守,让百姓过上好日子”。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2-02-07
(乔福玲 邹霞 记者 王若晔)隆冬时节,遂宁市船山区唐家乡蔬菜种植基地的萝卜进入丰收季。1月19日,唐家乡东山村,四川晓赖鲜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车间内,工人们正加紧劳作,一筐筐萝卜被清洗和分装后,销往省内各市州。  蔬菜基地往上,是连片的柑橘林,金黄的柑橘挂满枝头。柑橘基地外,三轮车排成列,工人们将装满橘子的货箱搬到路边,等待装车。清洗萝卜  东山村三面被涪江环绕,地形半坝半坡,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早在2009年我们就引进业主,发展柑橘和蔬菜种植。”东山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曾和平介绍,蔬菜和柑橘产业是东山村富民增收的支柱产业,“全村种了2000多亩蔬菜、700多亩水果,主要销往国内一二线城市及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国家,年产值约2000万元。”  曾和平说,群众通过土地流转,每年有750元/亩的收入,有劳动能力的群众可以在家门口务工,年均收入8000元。  “这段时间集中收萝卜,每天60元,加班另算。”村民杜中银在蔬菜基地务工多年,她说,在家门口挣钱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大多数村民都在村里找到了工作。  激发乡村振兴的更多能量。东山村通过统规自建,集中修建了36栋新农村楼房,利用这些房屋引进业主打造“东山颐养中心”,开展养老服务。  “颐养中心周边是连片的柑橘基地,环境好,空气好,最多的时候住了30多名老年人。”唐家乡人大主席龙涛说,该中心带动村集体和当地村民实现了双增收。  乡、村两级还在谋求新的“升级之路”。龙涛介绍,船山区将东山村纳入精品村进行建设,依托现有产业,对农舍、院落等进行改造提升,按照“精品农业+乡村旅游+民宿康养”的模式,丰富经济发展业态,打造“坡地四季果园、坝地绿色菜园、村庄生态景园”的精品东山村。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01-28
 四川三农新闻网泸州讯(通讯员 陈瑶)“不要挤,不要挤,大家排好队,一个一个来签字领工资,不着急每个都有”,近日,黄思碧在合江县先滩镇家乐村办公室大声的组织村民发放工资。黄思碧发放村民工资“哈哈,我今年71岁了,没想到我都能够在家挣5000多元的工资”,家乐村脱贫户柯长辉和大家饶有兴致的聊着。在领取工资的现场,每个人都喜笑颜开,计划着如何采买年货回家和亲人一起过个欢喜热闹年。柯长辉是省级贫困家乐村的已脱贫户,在返乡创业能人黄思碧的花椒种植基地进行花椒管护工作,能够得到90元每天的工资,2021年在花椒基地一共挣了5000多元,加上儿子在外打工,一家人均年收入能够达到二万多元,实现了稳定脱贫。村民王树明领取工资2018年,在先滩党委政府的号召下,在重庆创业成功的黄思碧回到家乡,先滩镇党委聘请其为特聘村主任和“职业经理人”,在家乐村成立合江县天莲种植专合社,按照“村集体+专合社+农民”的模式,由村委会牵头,黄思碧出资,采取集中连片的方式承包1000余亩山地,大规模种植九叶青花椒,后经发展在花椒的空隙种植黑花生。花椒产业园2019年,黄思碧又在家乐村种植药用价值极高的金钗石斛400多亩,盖起生态栅棚养起了梅花鹿,目前已有梅花鹿200多头。在乡村振兴政策的支持下,在先滩党委的高度重视下,天莲种养殖专合社通过种养结合的多元发展模式,花椒产业和梅花鹿养殖已成为了先滩镇党建引领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的示范基地。收益已初见成效,持续带动了100多名村民实现稳定就业,其中已脱贫户30多名。据悉,本次共发放了100余人村民的工资,共计20多万元。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2-01-27
(叶强平 张永琴 记者 兰珍)“这个糖我称10斤、粿子要5斤……”1月21日,从理塘县拉波镇中扎村搬迁到高城镇城西移民新村的泽仁志玛,在农贸市场采购年货时底气十足,前两天刚到的分红款已经揣到了兜里。  2018年搬到移民新村后,泽仁志玛在新村获得了公益性岗位,她的丈夫平时在工厂打零工。全家月收入近5000元,实现了安居乐业。  让泽仁志玛更没想到的是,今年临近过年,他们第一次享受到了收益分红。理塘移民新村召开村民大会,商讨分红事宜。理塘县委宣传部供图  原来,为确保搬迁群众能够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理塘县引进新建高高原果蔬深加工厂落户当地。该项目总投资7600万元,不仅解决了高城镇城西移民新村300多户群众的就业问题,还引导群众组建合作社以资源入股,通过合作社分红帮助搬迁群众稳定增收。  此次集中安置点分红共发放15万元,按照社区分红机制,336户搬迁群众户均领到了153元。泽仁志玛激动地说:“感觉这家呀,是搬得太对啦。”  从拉波镇德古村搬迁到城西移民新村的志玛也觉得“这家搬得对”。2021年,她在社区的安排下到果蔬加工厂工作,每月收入近3000元,年底还拿到合作社的分红296元。  在易地扶贫搬迁中,理塘县建成了2个集中安置点,还为搬迁户制定了一户一策帮扶措施,通过发展产业、设置岗位提供就业平台以及鼓励创业、社会兜底保障、入股分红等举措,确保搬迁户稳妥就业、稳定收入。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01-27
四川新闻网消息 “这些都是我们手工制作的羌族草编、竹编作品,主要是用竹叶、粽叶作为原材料精心编制而成……”1月21日,在北川县禹王广场举行的“年货羌先购”活动现场,主播王兴碧正在她的展销直播间里介绍羌族竹草编的独特工艺。王兴碧来自北川县禹里镇,是东西部协作“村播计划”培养的一名优秀电商人才。早在2013年,她就参加草编扶贫培训,学习草竹编技术,在2021年她又选择学习电商知识,并结草编技术,成为一名专业的北川本土主播。“当我成为一名主播以后,我天天晚上坚持直播。作为一个非遗传承人,我想的是借用这个平台把我们的手工产品、手工技术、文化产品传播出去。”王兴碧说。在此次“年货羌先购”活动上,像王兴碧这样的优秀农民主播共有20名,他们都是从2021年东西部协作“村播计划”新媒体电商人才培训出来的北川本土优秀学员。北川腊肉、苔子茶、蜂蜜、耙耙柑……在活动展销直播间里,他们带着20家企业提供的农产品和非遗文创产品,通过介绍北川本土的特色产品和羌族文化,增加农特产品销量,让消费者足不出户备好年货、过好年,让当地农户致富增收。“我们举办为期三天的‘年货羌乡购’活动,主要是想通过‘在线上直播,在线下展播’的方式,把我们北川好的产品卖出去,带动我们的年货市场,让北川的产品更多的被外界知晓,提升更高的附加值。”县商务和经济合作局党组书记、局长孟顺林告诉记者。据悉,本次线上活动直播间当日累计观看人数3.7亿人次,农产品总额400余万元,成交单数近3万单。本次活动将在北川县禹王广场持续开展至23日,预计农产品销售额将达到1500万元。“直播带货”是柯城-北川东西部协作消费帮扶新体系中的一环。近年来,北川加强东西部协作,利用直播助推产业发展、赋能产业转型升级,开拓消费帮扶新路径,促使“北川产”“北川造”产品走出去,不仅有效带动广大农民群众增收致富和县域经济发展,也将羌族非遗文化推广得更加深远。2021年以来,北川共开展电商直播培训32场次,参训1815人次,培育优秀农民主播40人,举办了3场农产品直播;带动农产品销售达3000余万元,直接或间接帮助1500余名农民增加了收入。下一步,北川将持续加大对农民主播的培训和培育,让更多农民成为主播,努力实现县域电商提档升级、特色农产品借网拓销、消费者享实惠的共赢局面。(供稿:北川县委宣传部 张延 罗茂珲)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01-24
(滕德银 毛增琼 记者 陈荞)“我的芒果地就在这个很大的养猪场下面,以后可以通过输粪管道,免费得到绿色有机肥水,明年的芒果不仅节约成本,结得也会更好,品质肯定也会更高,也更好卖!”9月28日,攀枝花市仁和区啊喇彝族乡永富村旧城组的农民周国金这样一边指着正在新建的大型养猪场,一边高兴地说。这个养猪场,是啊喇彝族乡走好现代农业产业提升之路,实施产业强镇工程的一个点。2020年,在国家农业农村部官网公布的农业产业强镇建设名单,仁和区啊喇彝族乡是攀枝花市唯一入选的乡镇。从去年6月至今,5大类23个项目已经实施完毕,产业强镇成为了群众的致富工程、民心工程,周国金仅仅是得到实惠的农民之一,产业强镇得到了群众的广泛点赞,彝乡旧貌换新颜!“基础项目,是支撑产业强镇的明显基石”啊喇彝族乡位于攀枝花市仁和区西南部,幅员面积181.7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57万亩,辖5个村总人口9374人,平均海拔1900米,是典型的落后的高原山区农业乡镇,传统种养殖业很“传统”。在开展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工作中,区乡两级党委政府积极作为,逐步走上了现代农业产业提升之路,通过实施产业强镇工程,让新建的众多项目成为了群众的致富福音。“一年多来,实施的这些新项目,是我们典型的、落后的高原山区农业提档升级的明显基石。这就是对此最大的感受!”永富村党支部书记毕亚辉这样说。高原山区的传统农业如何提档升级?这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课题。为农业的提档升级注入“项目因子”,应该是最亟需的做法。一年多以来,啊喇彝族乡先后从“提升原料基地”、“仓储保鲜”、“加工营销”等三个方面入手,新建生产便道16.44公里、标准化养殖场1个6000平方米、农产品标准化仓储库1950平方米、标准化冻库500立方米、标准化钢架大棚4000平方米,实施坡改梯646亩,新建滴灌4107亩,并着力抓好肥水一体化系统建设,积极推广配方肥、病虫害综合防治。这些基础项目的建设,解决了传统农业滞后的典型缺点,如:农产品运输难、化肥用量多、有机肥施用量较少且劳动强度大、农业生产成本高,可农产品产量和品质却不高,水土流失严重、病虫害发生频率高等等问题。党员致富带头人阿文卫说:“如今实施的产业强镇中的各类项目,已经是我们搞好农业的示范项目、引领项目、标杆项目。”据悉,啊喇彝族乡在在产业强镇上实施的各类项目已投入资金7296.74万元,其中农民自筹4563.46万元。当前,啊喇彝族乡正在申报“市级现代农业园区”。“‘现代化的味道’,让我们充满着更多的期待”农民周国金的芒果地得到的免费绿色有机肥粪水,采用“肥水一体化系统建设”项目输粪管网中的管道输送,能有效节约劳动力成本。据悉,地上面的那个设计标准为年出栏10000头的养猪场的粪水,能浇灌芒果、石榴、蔬菜、水稻等共计约3000亩地。在地里指导周国金修整芒果枝条的党员致富带头人阿文卫说:“产业强镇带给我们的实惠多,其实最大的实惠,是我们对农业传统观念的改变。平原地方的农业要现代化,比较好办,高原山区的农业现代化,我们也充满着期待!”。这是一位见过世面的党员致富带头人朴实的话语,代表了昔日落后的高原山区的农民,对“现代”二字的满满期待。官房村党总支书记唐定海说,前几天村里的一个合作社买了一台载重32吨的冷链运输车,专门用来运输水果、蔬菜,总价100万元,国家补助了40万元,解决了果蔬保鲜销售问题,也减少了中间商这个环节,已经有了点儿“现代化的味道”!长期以来,困扰传统农业的问题多多,唐定海说的仅是其中之一。大竹村党总支书记刘文周说:“‘现代化的味道’让我们充满更多的期待”。据悉,为把啊喇彝族乡打造成产业强镇的典范,区乡两级党委政府正准备顺应群众的要求,继续争取项目投入,按照相关规划,让“现代化的味儿”逐步浓起来。区农业农村局农业经济促进中心主任郑战江说:“用无人机施肥施药,用轨道车在地里运输芒果,搞芒果深加工,如生产芒果汁、芒果干、芒果原浆等等,都是我们即将在啊喇彝族乡实施的项目。把啊喇彝族乡建成“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就是我们下一步的目标之一。”“党的政策好实惠多,彝乡旧貌换新颜!”“我先前不同意搞滴灌,现在自己出钱也积极搞滴灌,滴灌的芒果地一共有3亩了。为啥?我得到了更多的实惠!”9月28日,在芒果地里,农民马学丽这样肯定滴管的效果。  区农业农村局农业经济促进中心副主任李先敏说,“当初在啊喇彝族乡搞滴灌,很多群众不理解,不支持。我们和村上的党员、干部一起,一个组一个组的召开群众坝坝会,讲党的好政策要抓住,还讲搞农业要遵循科学,讲项目的补助标准和要求,并要求党员干部带头。说到天说到地,关键就是要讲清楚带来的好处究竟是啥子!农民得实惠就是宣传中关键的关键!”  近年来,啊喇彝族乡深入开展脱贫攻坚工作,在推进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用“产业强镇”工程作为“助推剂”,按照科学的实施方案,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做大做强做优生猪、山羊、樱桃、芒果、蔬菜等产业为基础,促进了一二三产的融合发展,今年以来,全年旅游接待约4万余人次,旅游经济收入约450万元。据悉,近三年来,啊喇彝族乡有26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成功脱贫,有8个昔日的贫困户高兴地娶到了媳妇儿,有220农户新修了小楼房。昔日没钱,也不想改厨改厕的209户农民,积极投身党中央倡导的“厕所革命”。才娶到媳妇儿不久农民的李佳阳高兴地:“党的政策好,产业发展好实惠多,如今我才有钱修房子、买车子,娶媳妇儿!”是啊,实惠,的确是最贴近人心的东西!啊喇彝族乡党委书记颜忠亮说:“产业强镇,终极目标就是要让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啊喇彝族乡,是攀枝花14个少数民族乡镇之一,靠党的好政策,深入实施产业强镇这个群众贴心的致富工程,让广大群众实惠多多,广大彝族同胞欢天喜地,全乡已经旧貌换新颜!(图片来源:滕德银)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01-24
四川农村日报讯 林忠伟 记者 罗敏1月18日,在梓潼县仁和镇檬垭村,橘红色的沃柑挂在枝头上,红绿相间,煞是好看。在一株株果树沃柑的间隙,套种着绿油油的榨菜,村民鲜文见正在忙着收榨菜头。当前,梓潼县套种在果树间隙的4万多亩榨菜、青菜进入收获季节。  “果树下套种,一年下来,除开果树收入,每亩再收入4000元钱没有问题。”鲜文见告诉记者,目前一个榨菜头已经达到一斤半左右,可以卖到一块多钱,这些榨菜收了过后,计划套种辣椒、花生等。  据了解,仁和镇目前发展了6000多亩沃柑。为提高土地利用率,依托食品、医药企业和专业合作社,该镇在沃柑间隙套种了4000多亩蔬菜或者中药材,增加农户收入。仁和镇镇长贾志林介绍,在秋冬季节主要套种榨菜和青菜,春夏套种黄芩中药材和海椒、花生等,一年可以为农户增加收入近2000万元。  在自强镇二洞村,该村建起的2000多亩耙耙柑基地,套种上了中药材。村民贾芝全在耙耙柑树下,选择套种了中药材丹参,她说:“果树第一年挂果收入有六七千元钱,加上套种药材,收入就达到9000元到1万元钱,第二年开始收入就更多。”  近年来,梓潼县依据气候、土壤情况,结合做好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采取“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合作社带动、农户自愿”的原则,大力推广“果树+”发展模式,在果树间隙套种本地农产品花生、海椒、中药材、蔬菜等矮秆作物8万亩,实现农业增效、农户增收。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1-21
四川新闻网消息 “请大家依次排队领钱,今年柠檬丰收,让我们一起过一个热闹年!”1月15日,在宜宾高县沙河镇上古村的悠然柠檬庄园里格外热闹,村民们开心地排起长队领取新春“大礼包”。当天,该村的悠然柠檬开发有限公司举行分红年会,向139名村民发放土地入股分红、新春慰问金等共计51.8万元。分红现场上古村曾是省级贫困村,近年来,该村因地制宜发展起柠檬产业,在外打工多年的吴开强看到了家乡发展前景,决定返乡创业,流转村民土地种植柠檬,经过多年发展,硬是让一颗颗小柠檬变成了村里致富的“黄金果”。目前,吴开强的企业自有柠檬基地1300亩,辐射带动周边村、镇种植柠檬1.6万亩,通过在互联网推广“299元认养柠檬树”的销售模式结合电商直播带货,让柠檬跃上“云端”,香飘全国,成为村民致富增收的特色产业。日前,吴开强成功入选“四川省首批农村致富带头人”。分红现场,村民们依次签字领取,满脸喜悦。“今年领了4100元,明年还要继续努力,争取让分红上万。”村民肖寿垠数着刚拿到手的票子,乐的合不拢嘴,计划着用这笔钱购置年货,过一个富足年。今年64岁的肖寿垠种有3亩多地的柠檬,同时也在吴开强的柠檬基地干活,小小柠檬让他在家门口获得了双份收入。这样的好事远不止发生在肖寿垠一个人身上。如今的上古村,柠檬产业遍布山头,初步形成了集生产、仓储、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条,并同步发展乡村旅游,帮助解决就业400余人,带动5213名村民实现增收,以往的闲置资源变成了大家手上“摸得着”的红利。“没想到我这几亩闲地,还能生出钱来。”刚领到土地流转金的村民卢运莲高兴地说。据悉,这是该企业连续第7年向村民发放“新春礼包”,不仅有“真金白银”更有过年必备的腊肉、香肠,现场还为村里的留守老人和孩子们准备了牛奶、饼干、食用油等丰富的慰问品,沉甸甸的“礼包”让村民们收获了满满的幸福感。产业旺了、乡村美了、村民富了,“酸”柠檬带来了“甜”日子。“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带领乡亲们发展好我们的柠檬产业,通过“线上+线下”将悠然柠檬带向更广阔的市场,带领更多的村民致富奔康,让大家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吴开强信心十足地说。(宜宾市高县融媒体中心 罗景萍供稿供图)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01-20
四川农村日报讯 特约通讯员 蒋兵豌豆尖、藠头、芋头,在不少农民眼里,似乎是房前屋后“小打小闹”。然而,在荣县山高坡陡的东兴镇杨柳沟村、牛头寨村、土地坎村,却成了特色产业。“别看这些‘小产业’,却能亩收入1万元以上,我带你去采访种菜农民吧,让他们亲口告诉你。”近日,东兴镇镇长伍申强带着笔者去采访镇内6500亩能产生大效益的“小产业”。图为采收豌豆尖2500亩藠头,亩收入1万元。“在洗藠头哇,今天挖了好多呢?卖好多钱一斤呢?”“估计有150多斤,现在洗干净批发给贩子(经纪人)是3.2元一斤,开始上市的时候那个价格的3.5元一斤,一亩能卖1.3万~1.4万元!”杨柳沟村4组村民伍清华一边在河中洗藠头,一边回答笔者的提问。杨柳沟村党支部书记冯浩介绍,该村的藠头约400多亩,目前已经卖出了三分之一。这里山高坡陡,水源缺乏,种粮食得靠天吃饭,收成不好。村党支部因势利导,引导和鼓励农民种藠头,却获得了意外的大效益。伍申强介绍,全镇的藠头约2500亩,主要集中在杨柳沟等3个村。豌豆尖2000亩,亩收入约8000元。71岁的杨明光,是杨柳沟村2组的村民。这天一早,他和老伴就摘了80多斤豌豆尖,送到村委会办公室旁边的收购点,以1.1元一斤的价格卖给了经纪人。收购的货车还没开走,老两口又提着篮子去地里摘豌豆尖准备下午的销售。“两个多月前,就开始卖豌豆尖了,那时的批发价5元钱一斤,一天就有一两百元钱的收入哟,我3亩地已经卖了1.5万元左右,到春节前估计2万元没问题。地里,就是播种了几斤豌豆种子和少量的有机肥,成本低。”杨明光笑着说收入。李宗华是收购豌豆尖经纪人,收购豌豆尖近3个月,每天仅是他自己就要收购3吨左右,送到自贡市场后,再通过批发商卖到重庆、泸州等地,不愁销售。2000亩芋头,亩收入约5000元。冯浩说,一亩芋头,管理得好的,亩产5000多斤,管理一般的亩产3000多斤,目前的收购价是1.2元一 斤左右,有3000元 至5000元的亩收益。据悉,全镇的芋头2000余亩,目前正在销售中。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1-20
四川农村日报讯 王诸德“真是没想到,今年村上荒地种萝卜产量高卖了不少钱,事实证明只要找对路,土地上不是找不到钱。”这几天,平昌县云台镇沿溪村种植的近50亩萝卜收获结束,经统计,总产萝卜15万多斤,收入了5万多元。村民们感到惊喜又意外,都说荒地还真的种出了“金娃娃”。  沿溪村由于地理位置特殊,自然条件差,村民认为土地上不生金不出银,没什么“油水”可捞,只有外出挣钱才有保障。这样一来,部分农户土地撂荒或季节性荒芜。为了不让土地闲置,村“两委”决定利用荒土地发展时间短、见效快的经济作物。  种植什么作物合适又划算?村“两委”经过考察发现,县政府引进的麦金地集团可以帮助推销农产品。于是,县发改局派驻沿溪村第一书记程进和村“两委”干部找到麦金地集团成功签订了萝卜购销合同,到萝卜收获时,麦金地集团按每斤0.35元的保底价足额收购。  拿着一纸“订单”,他们有了底气,决定把短期见效的“宝”押在种植萝卜上,利用近50亩荒地规范化、标准化种上“韩国萝卜”和“春不老”两个优质品种的萝卜。通过精心管理,萝卜长势特别好,个头大的重达好几斤,又白又嫩,十分抢眼,被麦金地集团收购后远销到了上海、成都等大都市。据统计,这几十亩荒地收获萝卜15万斤以上,根据合同,收入达5万多元。种植萝卜不仅解决了撂荒地无人耕种的问题,集体经济也有了大笔进账。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1-19
四川农村日报讯 李宣勇 金虹 特约通讯员 周超文 文/图  1月14日,笔者来到泸州市江阳区邻玉街道漕溪村5组,看到老农马建忠正在河滩地里挖土豆。  漕溪村5组地处长江边,近些年来,马建忠同其他村民一样,利用河滩地肥沃的土质发展蔬菜产业,早春种一季海椒,八九月海椒收获后,他就在地头种植一季秋土豆。“秋土豆从播种到收获只需3个多月的时间,但亩产量可达2000斤左右,而且是利用海椒收获后的空闲地里种,不影响来年的早春菜生产。”马建忠说,他去年9月种的土豆日前收获,按目前市场上2.5元/斤的价格,亩收入可达5000元。马建忠的土豆丰收。  “秋土豆虽然种植时间短、产量高、收入多,但想要高产,必要的技术也必不可少,否则就会影响收成。”马建忠说,在水分管理上,土豆开花之前一般不浇水,除非在十分干旱的情况下浇少量清水。初花期开始浇水,这个期间土豆块成长过快,需水量也增大。在土豆植株长到50厘米左右时,还应适当的喷施15%可湿性多效唑粉剂,喷射药物后4天再对土豆补充水分,就会控制土豆植株的生长,在土豆收获前10天左右不再浇水,以提高土豆的质量。  除了适时浇水,合理施肥也必不可少。马建忠说,在施肥时,可以给土豆施农家肥,也可以施含有氮、磷、钾的复合肥,土豆尤其是对钾肥的需求量比较大,合理的增施硫酸钾可以促进土豆大幅度的增产。  由于马建忠技术过硬,加之地处长江边土壤肥沃,近几年,他种植的一季秋土豆亩产量都在2000斤左右,由于上市时间正值春节前,市场价格也好,每斤卖价达2.5元-3元,亩收入可达5000元。“秋土豆种三个多月就能换回来5000元,在我们眼里这土豆就胜似‘金豆银豆’。”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1-18
四川三农新闻网凉山讯(陈宏 刘超 文/图)久负“中国核桃之乡”美誉的四川会理市益门镇龙泉村,万亩核桃园一年四季拨弄着会理人或浓或淡的乡愁,这里常住着游人的“诗与远方”。被精心规划打造的核桃现代农业主题公园满满承载着当地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核桃主题公园迎宾寨门幸福会理人内心深处仿佛都隐藏着一份心灵契约,闲暇亦或繁忙,轻松亦或劳累,都愿意到核桃主题公园去走一走、看一看、坐一坐。在那风景怡人的万亩核桃园里,特色民宿被长流清泉、密植林木和鸟语花香包围着,你一不留意就会成为游客镜头定格的“画中人”。在这里,你会惊喜的发现乡村振兴之未来容颜,她就是眼前“宜居、宜业、宜游”的核桃现代农业主题公园村--大美龙泉村。遵循会理市委市政府的战略规划部署,益门镇党委政府依托现有的农林自然资源和核桃产业资源,制定实施“1+X”产业发展规划,聚力连年升级打造核桃产业园,逐步形成“种植+养殖+乡村休闲旅游”等多产融合发展的良好格局。吸睛的核桃创意雕像(网红打卡地)据2021年业内统计,园区共计种植核桃11750亩、年产值达3500万元,种植优质烤烟5328亩、年产值达3190万元,种植良种马铃薯2000余亩、年产值达1200万元。园区内培育适度规模生猪养殖户10余户,建成标准化猪场(舍)8000平方米,年出栏生猪达10000头以上,产值达2000余万元。同时,园区大力培育发展肉牛羊适度规模养殖户,为畜产品保供、“菜篮子”民生工程打下坚实基础。2020-2021年度,核桃园区农业总产值达9890万元,核心区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达3.6万元。游客在景区打卡摆拍(网红打卡地)园区始终秉持“绿色发展人人有责、全民共享”的新理念,党员干部带领群众以发展核桃经济林和保护天然生态林为乡村增色美颜,绿色植被覆盖率高达80%以上。益门镇在坚持绿色发展的道路上接续发力做优做强以核桃产业及其延伸产业链为主导的“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乡村产业和生态两个振兴相促互补、强强联合。核桃园里优美“冬韵”放眼未来,益门镇抢抓会理市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实施的发展大机遇,依托龙肘山旅游资源和区域现有资源禀赋优势,高远统筹打造集生态种养、特色民宿、电商服务、自驾游等为一体的乡村休闲观光旅游精品路线。龙泉村集体经济项目以康养民宿、核桃主题公园景区及餐饮服务等为发展的新载体新途径,积极构建“党建+村集体+公司+农户”的多元共创经济联合体,在保证村集体组织稳妥获得租金等收益的基础上同步实现入股分红共同富裕,并通过精心规划布局为群众提供更多在家门口创业致富的新岗位新机会。核桃主题公园里的特色民宿据益门镇党政主要领导张天建介绍,核桃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将纳入龙肘山4A级乡村休闲旅游景区开发项目一体规划建设,核桃现代农业主题公园是4A景区的一大特色亮点,“十四五”期间园区建设规划将着力做好核桃产品初精深加工的“后半篇文章”,为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群众共同富裕持续充电续航。通过再规划再打造,景区将逐步形成“春赏花、夏避暑、秋摘果、冬暖阳”四季循环的精品旅游路线和绿色康养圣地。届时,“中国核桃之乡”更加实至名归,“乡村振兴、共同富裕、全面小康”的奋斗目标更加有底气有盼头。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2-01-14
(白燕林 李霞 记者 李全民)“500多斤稻谷卖了900多块钱,这个价格比我们平时卖的高,今年只是试种,以后我们就能放心大胆多种点了!”近日,在利州区龙潭乡复兴村富硒水稻收购活动现场,村民吴晓换捧着刚用稻谷换来的钱笑得合不拢嘴。这两天,该村的富硒水稻收购活动全面启动。在经过前期的逐户抽样送检后,村民们将一袋袋合格的稻谷打包运送到收购现场。收购人员将稻谷逐一称重、核算、装车,并现场为村民结算费用。  据了解,去年年初,龙潭乡复兴村与四川岭丰生态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签订了120余亩富硒水稻培育种植和销售协议,由公司实行统一培训、统一供种、统一种植、统一化验,最终统一标准进行收购。收购当天,共有8户村民送来达标稻谷2万多斤,现场结付收购费用4万余元。据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将继续扩大种植规模至400亩,预计收购量将达到30万斤以上。近年来,利州区龙潭乡在绿色种植上深耕厚植,将品牌打造和提质增效作为培育富民产业的着力点,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大力推广“订单农业”,通过签订单方式,不仅提高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保证了农民稳定增收,还有效地促进了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有力推动了乡村产业振兴。据龙潭乡党委委员、副乡长杨文林介绍,接下来,该乡将着力推动有机农业与订单农业融合发展,不断提升龙潭农业的品牌质效,增强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走出乡村振兴农业发展的新路子。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01-14
(甘露 苟儒君 杜明珉 记者 程海英/文图)泸州市合江县大桥镇长江村紧临长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近年来,村两委在现有发展基础上,积极招引绿色低碳小微企业入驻,带动村民就业增收的同时,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在长江村的一加工车间内,村民们身穿统一制服,佩戴口罩,一手盖帽一手用气缸压严,一个瓶盖就加工完成了。动作越快,干得越多,工资也会更高。大桥镇长江村4社村民窦春兰说:“我一天平均下来有100多的收入,一个月下来有2000多。在这里工作方便,有工资,可以接送娃儿,也可以照顾家里面。”大桥镇长江村3社村民黄玲芳说:“一个月算下来不加班有2000多收入,如果加班有3000多,而且方便照顾老人。”去年8月,长江村村两委积极对接合江县欣艺包装制品有限公司在这里开设加工厂,由郎酒和泸州老窖两家企业提供酒瓶盖零件,村民进行组装加工,这样既让村民实现了居家就业,也将村里的闲置房用了起来。大桥镇长江村党总支书记先德江说:“他们在这里工作不仅增加了收入,也增加了村集体公司的收入,我们把工业、田园等融合在一起,让乡村更丰富的发展,让老百姓在家里就有致富之路。”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01-14
(杨尚威 杨小江 记者 程海英/文图)1月13日,在泸州市龙马潭区胡市镇三教村内,当地高标准农田套种“致富菇”项目大获成功,村民们正在原本农闲的高标准农田内采收成熟的大球盖菇。大球盖菇该村现种植大球盖菇20余亩,预计亩产3000斤,年总产量可达6万斤以上,市场反馈效果良好。据介绍,高标准农田套种“致富菇”项目是该镇“十四五”乡村振兴试点项目之一,利用每年秋冬季高标准农田秸秆还田的农闲休耕时间,在闲置的农田内套种大球盖菇,在加速秸秆腐熟还田、增加土壤肥力为来年有机糯红高粱种植奠定良好的土壤条件的同时,还能进一步增加土地利用效率,扩大种植面积,有效增加农户收入。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01-14
 (贾莹 陈欢 记者 张宇 文/图)“这个天麻漂亮的不得了哦……”,眼下,正是采收天麻最佳的时机,采挖、搬运、分拣……绵阳平武县古城镇的村民们一边采收天麻,一边看着金灿灿的鲜天麻,脸上绽放出丰收的喜悦。日前,由衢平东西部协作资金注入的平武县古城镇天麻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15万斤天麻喜获丰收,这也是东西部协作天麻项目迎来的首个丰收季。在山坡上、基地里到处都是村民忙碌的身影,在基地分拣现场,基地负责人蹲着身子、戴着手套,将刚采挖的天麻进行分拣。村民脸上绽放出丰收的喜悦“我们今年的天麻产量大概在10万斤左右,另外还有5万斤左右的种子。”天麻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技术负责人何朝伦说,按照目前的价格行情,今年预计收入可达到550万元。据悉, 2020年,衢平东西部协作资金投入200万元,在古城镇阳南村建设天麻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为当地群众提供就业岗位近200个,解决村民的就业问题。“我在这里务工有一年了,收入有1万多块钱。”古城镇建新村村民王华说,在基地务工期间学习了一些种植技术,自己也打算种20-30亩天麻增加收入。近年来,古城镇的林下天麻发展态势持续向好,企业向村集体经济组织提供菌种、菌棒,以及技术支持和服务为主,通过“企业+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的联农带农利益链接模式,目前全镇已经有三个村发展了林下天麻种植基地,规模已达400亩左右。“下一步,我们计划16个村都要以村集体经济的方式来发展天麻种植基地,预计在三年之内带动古城镇老百姓发展林下天麻仿野生种植基地3000亩。”古城镇相关负责人说。平武生态环境优越,森林覆盖率高,非常适合发展林下中药材种植,作为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平武天麻,天麻素含量超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标准,最高达到0.98%,是四川优质天麻的代表,深受市场青睐。“下一步打算以点带面把平武天麻产业做大做强,增强平武天麻在全国同行中的核心竞争力,让平武天麻真正的走出全国、走向世界。”天麻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技术负责人何朝伦说。据了解,自衢江—平武东西部协作工作开展以来,两地结合平武的生态优势,积极探索“生态+”模式 “借绿生金”,大力实施绿色崛起战略,“造血”功能不断强大,同时为平武县推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2-01-14
四川农村日报讯 特约通讯员 蒋兵 文/图近日,荣县鼎新镇李家村2组的马铃薯地里,近30个村民正在挖土。随着锄头飞舞,一个个像鹅蛋大小的马铃薯,伴随翻挖的土地露出来。村民正在分装马铃薯。业主张玉洪说,这批马铃薯的亩产只有3000斤左右,但价格不错,挖出来田边批发价1.5元一斤,亩产值4500元左右,这10余亩4万余斤马铃薯全部卖给了重庆商家。张玉洪是马铃薯种植大户之一,一共流转村民挖了花生或收了玉米的“空挡地”120亩播种马铃薯;第二批去年10月18日播种的100余亩,再等20天又要卖了。张玉洪说,第二批的亩产量可以达到4500斤 至5000斤,批发价每斤只相因2毛钱,但因产量高因而每亩比第一批能增加收益 1000元至1500元。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1-13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