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四川新闻网消息 春节前后,峨眉山市雨水不断,降温明显。近日,随着气温逐渐回暖,经过一个寒冬休眠并得到雨水滋润的茶树重新焕发生机,不经意间,很多茶树枝头上都冒出了翠绿的芽尖,全市23万亩茶叶陆续进入采摘期,广大茶农纷纷抢抓春茶价优时机,及时采摘以供应市场。2月18日,在双福镇三江村四组,成片茶树绵延山岭,惹绿了山头。早熟品种“早川茶”“福选9号茶”等饱满茶芽探出枝头,茶农们穿梭在茶园里,十指翻飞,娴熟地将鲜嫩茶芽采入竹篓。三江村四组村民江瑞良说:“今年这个早川茶采摘得比较早,现在茶叶价格还比较高,大概就是80至100元钱左右。自己家茶叶在这个调节过程中,今年只种了一亩左右。”江瑞良介绍,他除采自己家的茶叶外,还到其他茶农家采茶,每天有150元的收入,他的主要收入就是茶叶和务工收入,每年春季大约可以挣到3万元左右。茶产业是三江村的核心支柱产业之一,茶园种植面积达3500余亩,近年来,该村突出以茶产业为主导,坚持生态理念引导、科学方法种植,走出了一条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发展新路。目前茶叶已全面进入采摘期,村两委除了动员农户抢抓农时采摘销售外,也积极打开了茶叶销售渠道。三江村支书周艳表示,该村对原来种植的老川茶进行了改良,引进了问春、早川茶、奶白、黄金茶等诸多新品种。同时组织村里面的技术小组和农技巡回小组,为村民讲解茶叶的种植和病虫害防治技术。通过一系列的工作,全村所有茶叶的品质得到大大的提高,农民的收入也增加了不少。双福是峨眉山市茶叶生产的主要基地,也是乐山茶叶的主产区、全国茶产业绿色生态茶区。目前,峨眉山市有茶园面积23万亩,覆盖全市12个乡镇,78个村,5.28万农户。拥有竹叶青、峨眉雪芽、仙芝竹尖等20多个知名品牌,逐渐形成了茶叶生产、加工、流通、服务等一体化链条,目前,峨眉山市已成为四川茶业十强县、千亿川茶核心区,2021年茶产业综合产值达140亿元。(供稿:峨眉山市委宣传部)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02-23
(记者 余开洋 摄影报道)春山如笑,生机勃勃。素有“中国香椿第一县”之称的四川大竹石河镇新建村,香椿树下一排排黑色的种植棚内,一朵朵羊肚菌破土而出,长势喜人,散发出一阵阵沁人心脾的菌香。56岁的村民朱英挥动着手里的小刀,忙着采摘今年的第一茬羊肚菌。“这羊肚菌看着太喜人了,明年我也要自己种一点。”看着长势喜人的羊肚菌,前来务工的朱英心里难免有些羡慕,继续说到:“我们种了几十年香椿,没想到这香椿树下还能套种羊肚菌。”一旁的黄先祝似乎看出了朱英的心思,“英姐,你要种,我绝对支持你,技术、销路这些你放心,包在我身上。”说话的黄先祝不是别人,正是她以60元一天的价格,请的朱英前来帮忙。早些年,黄先祝和丈夫一直在外地打工,后来回到家乡养过鱼,和朋友先后种植过平姑、香姑等菌类产品,但因市场行情低迷,经营不善最终损失了十多万元。一个偶然的机会,黄先祝听朋友说起羊肚菌利润高,市场前景好,便下决心重新开始种植。“之前种过的平姑、香姑等菌类,非常容易,没有什么技术含量,但羊肚菌,对土壤、温度要求很高,我们开始几年都没成功。”谈起种菌过程,黄先祝坦言不易,但经过不断地学习,总结经验,最终试种成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黄先祝在香椿树下种羊肚菌实现了逆袭。“羊肚菌是非常珍贵的食材,而且我们种植的羊肚菌更是与众不同,是用废弃的香椿树枝条粉碎作为羊肚菌的基料。”谈起自己家的羊肚菌,黄先祝满是欣喜。如今,黄先祝的三杰合作社在石河镇种植面积已达到200余亩,率先实现了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在香椿树下套种羊肚菌、魔芋、黄芩等经济作物。目前,石河镇规模化“香椿+”林下经济种植面积达2650余亩,带动就业450余人,实现年人均劳务收入3000元以上,预计创造总产值超4655万元。听着黄先祝讲着自己的故事,一旁的朱英连连点头。“我看着羊肚菌种的,香椿树下种羊肚菌,我们这老百姓又多了一份收入,哈哈。”说着朱英又继续挥动起了手中的小刀,干得更起劲了……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02-22
四川新闻网消息 小小菜篮子,关乎大民生。巴州区枣林镇作为巴中市培育的72个蔬菜专业村和75个蔬菜规模生产主体之一,近年来,通过规模化、集中化发展蔬菜产业,让“菜篮子”成为当地百姓致富的“钱袋子”。  碧露玉叶婷婷伞,柔骨纤花施施然。眼下正值芹菜丰收的季节,在枣林镇清溪沟村临河的一块块田地里,清新翠绿的芹菜把村庄染得绿意盎然、生机勃勃。村民们正忙着采摘芹菜,芹菜地里一派丰收的农忙景象。  “我们种芹菜还是可以,去年七月种的芹菜,九月就出产了,种了一亩多,就收入了五万多的现金,马上菜藤也可以卖钱了,现在生活水平也还是很好的。”枣林镇清溪沟村芹菜种植户邬琼华心满意足的说。  芹菜产业的发展在带动种植户致富的同时,也方便了巴城的市民。在经过简单去泥、捆绑等处理后这些新鲜脆嫩的有机芹菜将被送到巴城的各大市场,为巴城的蔬菜供应提供有力保障。  枣林镇清溪沟村二社社长朱仕兴介绍:清溪沟村二社去年种植芹菜约六十多亩,由于气候条件好,雨水多,芹菜的产量和产值增加了,产量每亩达到了六千多斤,产值达到了三万余元。  据悉,枣林镇清溪沟村距城区约十公里,紧邻巴河,土壤肥沃、水源充足,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近年来利用地域优势,芹菜种植已成为清溪沟村村民增收致富的“明星”产业,日子越过越有奔头,大家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枣林镇清溪沟村党支部书记石海洋表示:清溪沟的芹菜产业已有20余年的种植历史,有丰富的种植经验,都是采用农家肥种植,在2022年清溪沟村将采取业主主体、政府奖补的机制推动老百姓的积极性,提升致富门路。以后将会引进业主,发展更多的蔬菜品种种植,为巴中蔬菜供应链做保障。(供稿:巴州区融媒体中心 吕雨亭 王杰)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02-22
四川农村日报讯 钟旭娟 张塘 特约通讯员 周超文 文/图“今年的石蛙长很不错,是个丰收年。”近日,古蔺县彰德街道宝灵村周海鸥走进村后的石蛙生态养殖基地,看着大石板下蹦蹦跳跳的石蛙,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2019年,在外经商的周海鸥看到生态石蛙的巨大市场,回家乡利用村里的山林资源,发展石蛙生态养殖,带动村民走出了一条特色养殖的产业发展新路子。周海鸥展示养殖的石蛙。  “石蛙生长环境比较苛刻,水一定要是山泉水,吃的食物是活的虫子,所以我们村养殖的石蛙是纯生态绿色产品。”周海鸥指着他的一片生态基地说,“我们村离城远,种了蔬菜也不好卖,现在有了石蛙生态养殖基地,周老板都是上门收购,我们一年能卖三四千块钱。”宝灵村村民杨永书告诉笔者,基地里养蛙的虫子都是吃南瓜、青菜等新鲜蔬菜,自从基地开始养殖石蛙,就与周边农户签订购买协议,实行订单式种植,带动周边村民实现增收。  周海鸥告诉笔者,石蛙不同于牛蛙和青蛙,一般要养上两三年才能出售,而且养殖成本较高。目前,养殖基地共有种蛙、成年蛙、幼蛙、蝌蚪近100万只,经过三年养殖,今年已销售第一批石蛙2000余斤,销售收入已达30余万元。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2-21
四川农村日报讯 李春梅 特约通讯员 刘玉明  漫山遍野的桃树、柑橘林地里,成群结队的大公鸡正悠闲地在果树下散步、觅食、追逐……这是近日笔者在三台县刘营镇安宁村六组的绿望梦达家庭农场见到场景。  “这批鸡在果园里养了7个多月了,每只差不多有5到6斤重,山地鸡跑动大,每天在果园里找虫虫草草吃,肉质紧致细腻,客户都争着要。目前已收到成都、绵阳、达州客户的订单。”农场主苗军说起他的鸡,眉飞色舞。  苗军告诉笔者,他曾经养过蚕、养过兔、养过猪,赚过钱也赔过本。在农村养殖业的路上摸爬滚打二十年,现在之所以大胆承包400余亩坡地养殖跑山鸡,是因为他瞄准了市场,发现在山林、果园、竹林养殖跑山鸡的这种模式更符合现代人生态、绿色、健康的消费理念,跑山鸡的品质好不愁销路,同时也解决了农村闲置撂荒地的问题。  “现在农村青壮年都外出打工,像这种山坡地缺水源,留守的老年人种起来费劲不说,一亩地也赚不了几个钱,大都丢了荒。”苗军深有体会地说,他以500元一亩从村民手中流转过来,不仅解决了坡地摞荒的问题,而且跑山鸡把杂草吃得干干净净,消灭了大量的害虫,果树没有了害虫的危害不用打药,鸡粪也是很好的肥料。油光水滑肥嘟嘟的公鸡人见人爱,一只鸡可以卖到100多元。  苗军一直坚持诚信经营的原则,不养足八个月的土鸡绝不出栏,因为土鸡肉的品质和口感与养殖周期息息相关。但养殖周期一长,成本增加,效益就降低,超过一定的周期就赚不到钱,甚至赔本。为了降低养殖成本,苗军坚持在农场用米糠、玉米、红薯、南瓜等研制成饲料进行投喂,加上土鸡在林地里找虫子、青草吃,每天比那些全部喂包谷的土鸡要节省许多饲料钱,饲料成本和养殖成本就降下来了。同时,为了保证果园跑山鸡的品牌,他还特地去申请了果园鸡的注册商标。  如今,6万只果园跑山鸡不仅成为安宁村的“新产业”,更带“活”了该村的产业发展之路。采访当天,苗军正带领村里的几位村民在椿芽树林里搭建儿童游乐设施,平整空地规置排球场,修建柴火灶和烧烤架。在他的计划里,将果园跑山鸡从安宁村推向市场仅是第一步,吸引游客来果园赏花、采摘游玩,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全村乡邻发家致富才是他的最终目标。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2-21
四川农村日报讯 林忠伟2月16日,在梓潼县仁和镇檬垭村6社,果农张雪华正在开始采摘沃柑。张雪华说:“今年果子水分足,味道甜,又好吃,个头又大,收成还是好,一亩地能够收到5000块钱。”果农正在采摘沃柑。梓潼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梓潼县按照“群众自愿、干部带头、政府推动”的原则,通过专业合作社的带动,坚持统一规划建园、统一品种苗木、统一生产标准、统一生产资料、统一技术培训、统一品牌包装、统一产品销售,实行分户种植的“七统一分”标准,推进沃柑产业标准化生产。并坚持“种养结合”,按照“五头猪一亩果园”的标准建立生猪养殖场,采用“养殖场—沼气池—果园”合作社经营模式、“适度规模经果园+适度规模养殖场+沼液灌溉”果园农场内循环和“分散农户自养自种+沼气+沼液灌溉”三种循环模式,通过科技手段将畜禽粪便转化为有机肥并投入沃柑种植。该县还依托县内三家有机肥加工企业,全面推广无害化、有机化生态种植,全县已建立了15个沃柑种植示范基地。  目前,梓潼县在仁和、卧龙、文昌等乡镇建立沃柑基地一万多亩,涉及农户2000多户。2021年,预计实现产值超过6000万元。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2-21
(韩孟君 记者 程海英/文图)春意浓浓,风和日暖。2月16日,在泸州市龙马潭区鱼塘街道王庄村,村民们正忙着收割芽菜,现场一派热闹。碧绿青翠的青菜经过“割”“划”等步骤后,被整齐地晾挂在搭建好的竹竿上,等待晴好天气风干后,入坛腌制。“我们不愁销路,每年都会有商家直接来我家收购,在家就把钱赚了。”已经拥有二十年种植经验的芽菜大户胡叼高兴地说。“全村芽菜种植面积约800亩,预计今年总产量能达到15万斤,产值约45万元。”龙马潭区鱼塘街道王庄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卫家焕介绍,下一步,王庄村将以(村)集体资产公司加农户的形式,打造芽菜品牌,扩大生芽菜种植规模,让群众能够获得更大的收益,助力乡村振兴。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02-18
  (周超文 陶文斯)这段时间,正是四川省泸州市纳溪区安富街道三江村200亩温室大棚草莓陆续成熟的季节,每天都有几十逾百位游客来这里采摘草莓。  陈富清是从浙江来安富街道三江村种植草莓的业主,他在村里种草莓已经有近10个年头了,常年草莓种植面积在100亩以上。随着采摘的人越来越多,陈富清每天守在家门口就有上万元的收入。  陈富清告诉笔者,草莓种植对土壤的要求比较高,每年他都要对土壤进行改造后才种草莓。有机质土壤种草莓,只需按常规管理,浇三到四次水,就等着收钱了,一亩地少说也有2万元的利润。  三江村地处长江边,疏松的沙性土壤和独特的湿润气候和无污染的大气环境,使这里生长的各种农作物品质优良。早在2010年,陈富清就从浙江带着种植技术来到三江村,开始了温室草莓种植,他也成为纳溪草莓种植第一人。由于陈富清的草莓种植技术过硬,加之当地市场几乎没有本地草莓,草莓一经上市,就受到了市民的青睐。  为发展草莓生产,近年来,安富街道加大扶持力度,积极引导农民发展高效特色农业,大力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打造健康、绿色品牌,进一步提升了三江草莓的品质,并通过加工草莓酱等,延伸草莓产业链条,让越来越多的农民加入草莓种植或务工中来,共同实现了增收致富。  三江村村民徐金英这两年陆续种植了5亩温室大棚草莓。走进她的草莓大棚里,红艳艳的巧克力草莓密密麻麻地挂在植株上,果香扑鼻而来。徐金英高兴地悦:“这两年就靠着体验采摘,一亩两三万元的收入就进了钱包。”  目前,三江村的温室大棚草莓种植规模已达到了200亩,每年实现草莓收入达600余万元。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2-02-16
(罗宁 记者 余萍)2月13日,连续多日的阴雨后天空放晴。在广安市邻水县柑子镇六合寨村一组的其发果园里,市民李丹等人带着家人孩子利用周末时间来采摘草莓休闲度假,体验农旅融合的文化魅力。他身旁10多米外的种植大棚里,国网四川电力(广安)“连心桥”共产党员服务队杨振等队员,正在为棚内的自动滴灌机和保温灯设备检查绝缘状况。体验草莓采摘“电气化种植后,即使遇到极寒天气,大棚里也依然温暖如春,这样草莓才长得快,挂果多。这一季的订单是头一年的3倍多。”果园主秦其发对杨振说起全电改造后的变化时一脸的喜悦。2020年,当地政府结合气候土质条件和产业布局,鼓励村民种植大棚果蔬。当年5月,秦其发率先在村里建起了大棚基地,将原来的单一化小规模种植的葡萄园,发展为复合种植的休闲采摘园,基地里春夏季种枇杷和葡萄,冬季种草莓。从秦其发的大棚基地立项开始,国网广安供电公司就一直关注其建设进度。广安供电公司简化申报手续,优化供电方案,安排客户经理全程跟踪,从申请报装到果园通电仅用了3个工作日。自果园运营以来,广安供电公司抽调供电所台区经理,担任“电管家”,定期上门检查果园浇灌的用电设备,及时更换老旧线路,处置隐患缺陷,全力满足果园排灌用电需求。去年9月,广安供电公司在农村地区全面推广全电种植、全电养殖、全电农家乐等电能替代项目,秦其发的果园也实施了全电气化升级改造,每月的用电量翻了2倍。针对负荷迅速攀升的状况,广安供电公司实施农网升级改造,为六合寨村的2台变压器增容,协助秦其发完成了1.2公里电缆的敷设和空开等用电设施的安装,为果园通上了动力电。实现电气化种植后,果园的大棚内温度、湿度、采光量都能精准控制,滴灌施肥量也能经过计算后自动控制。在秦其发的带动下,该村另几户蔬菜水果种植户也对果园实施了电气化改造。棚内保温设施设备安全检查今年1月中旬,秦其发园子里草莓“娇艳欲滴”。广安供电公司的青年志愿者利用周末时间,帮助种植户采摘草莓,联系扩大销路,确保秦其发家的草莓抢先上市。由于品质好、果香浓,草莓很快销售一空。“原来普通草莓亩产量不足1500斤,每斤的单价最多20块钱;实施电气化改造后,草莓亩产3500斤以上。春节前半个月上市,每斤能卖30几块钱。加上春夏两季卖其他品种的利润,不仅投资成本收回了,还赚了10万元。”秦其发细数着电气化改造后果子的“好钱景”。“2021年,咱村里种植葡萄草莓等水果的从业人员达110余人,产量累计超过百吨,6户种植大户的户均收入超过10万元。”该村党支部书记吕锋说。目前,广安供电公司与广安市农业农村局和广安市经合局保持密切对接,随时关注了解全市各区县的产业规划布局,适时修编全市农网改造规划,为农户提供更可靠的网络支撑,帮助村民念好“致富经”。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2-02-16
四川农村日报讯 邓建刚 特约通讯员 周超文 文/图  “虽然养兔子不是我的主业,但就是这20多只种兔,一年下来靠着卖兔崽,就要给我带来2万余元的收入,1只种母兔就要带来上千元的净利。”近日,笔者来到泸州市纳溪区打古镇松林村七组组长庞大玉的家中,她正在家里的养殖场一角忙着查看刚刚出生的小兔崽长势,一边高兴地介绍说。庞大玉检查兔崽  庞大玉除了是松林村七组组长,她还是松林村最大的种养殖大户。近些年,庞大玉充分依托自家所处的便利优势,种水稻、养鱼、养猪、养鸡,特别是利用猪粪鸡粪种水稻、稻田又养鱼,不仅实现了循环利用、生态环保,而且每年节约化肥钱和卖鱼收入亩均达1800元。  庞大玉看到红火的肉兔市场上,只见卖肉兔的,却很难见到出售兔崽的养殖户,而周边好些农户想养几只兔子以满足自家所需,都要老远去专业养殖场预订。  “既然周边村民都有养殖肉兔的愿望,我为啥不引种优质种兔专卖兔崽呢。”庞大玉告诉笔者。2018年以来,庞大玉在种稻养鱼、养猪、养鸡的同时,她就开始引进了繁殖力强且生长快的法国种兔品种“依娜”、“花巨”进行饲养繁殖。  走进庞大玉的养殖场,环境洁净。20来个兔笼里,一只只正“簌簌”吃草的种母兔十分惹眼。笔者看到,这些种母兔虽然外表与其它兔子没两样,但个头却要大近一倍,大多在10斤左右。“我的种母兔全是法国品种,它们最大的特点就是繁殖能力强、产崽率特高、生长快,是国内普通种兔的3—7倍,生长期较一般兔子提早15天。”庞大玉欣喜地告诉笔者,国内的种兔产崽一般一胎就是五六只,一年下来六七胎,而“依娜”“花巨”们一年下来,不仅繁殖频率可达到8—9胎次,每胎次可产崽更是在8—10只,有的甚至高达15只。  “饲养出售兔崽与饲养肉兔出售相比,不仅时间短,投入小,也规避了养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更主要是满足了周边村民的养兔意愿。”庞大玉说,一只小兔崽只需长到1斤就可以出售,而兔崽从出生到出售,夏季25天、冬季最多35天就可以长到1斤重,按当前市场的兔崽行情,一只1斤重的兔崽可以卖上20元,且从没有人讲价。而一只种兔一年平均按8胎、每胎平均产9只计,一只种兔一年产下的兔崽就有 72 只,可卖上1440元。而一只种兔和兔崽的养殖成本平均每天不到1元。一年下来,一只种兔和兔崽成本就在350元,实际一只种兔一年就要给庞大玉带来1100元的净收入,20余只种兔就是2万多元。  “养种母兔卖兔崽虽然来钱快、来钱多,但养殖过程也费时费力,必须保证自己有充足的耐心和精力,且要掌握种母兔习性。”庞大玉说,种母兔是一种十分爱干净讲卫生的动物,它不喜欢环境脏乱差。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2-15
四川农村日报讯 梁潼 特约通讯员 肖开丰 文/图立春刚过,正值田间各类作物长势的关键时期,为给日后丰收打好基础,连日来,中江县各农场主,组织当地群众,抓紧进行田间管理。  今年55岁的中江县富兴镇茯岭村的绿枝园家庭农场负责人曾星木,2021年6月在富兴镇茯岭村流转4、5、6 组的土地500余亩,投入300余万元用以打造绿枝园家庭农场,农场在栽种银柳、栀子花的基础上,套种了玉米、大豆等,还单独规划片区用于芍药种植。根据他的估算,农场丰收后,年销售额突破300万元,常年解决当地剩余劳动力80余人,可实现人均年增收20000余元。景色秀丽的家庭农场 摄影 肖开丰  “我之所以有经营家庭农场的想法,一是看到这里有非常优渥的土地资源和适宜的土壤性质,加上离城区近,方便产品运输;二是如今政策好了,我们的压力轻了、信心增加了。”曾星木说。站在曾星木的家庭农场内放眼望去,大大小小的梯田错落有致,田间地头有20余个当地村民正在对地里的银柳进行除草、固土、正枝等工作。  “家庭农场很新颖,对我们当地村民也有很大益处,家门口干活不累有钱挣,每年还能得土地租金,日子可以说越过越好了。”家住茯岭村5组的胡修琼说道。她算了这样一笔账,每个月不定时来农场做点杂活,一月下来能有1600元左右的薪酬,再加上土地租金,一年下来能到手2万多元。群众在家庭农场内进行田间管理工作。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和更多支持农村发展政策的出台,越来越多人愿意扎根乡土,顺应新型业态的发展,发展特色家庭农场,这样既减少了撂荒土地,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又发展了产业,带动农户增收致富。”茯岭村党支部书记文德米说道。  中江县按照“培育一批、提升一批、合作一批、示范一批”的思路,鼓励具有一定规模的大农场为小农场“做示范”,大力推广绿色种植技术,免费提供技术支持,生产经营水平不断提高。家庭农场的兴起,持续带动群众增收致富,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与动力。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2-15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郑庆红 刘佳  雨城的雨,说来就来。2月10日下午,从城区出发,驱车行驶约10公里,记者来到了雅安市雨城区青江街道张碗村。蒙蒙细雨不停,乡间小路更显湿滑,这个小小的脱贫村,笼罩在一层薄薄的水雾里。  “2016 年村脱贫摘帽,2017年全村2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张碗村综合专干刘学林介绍说,2021年来,持续开展防返贫动态监测,并抓好就业务工,发展特色种养业,安排公益性岗位,促进脱贫人口增收,脱贫成果不断巩固拓展。  这不,新年刚过,该村的脱贫户就都行动了起来。外出务工 正月十二就出发春节后,即将迎来返岗务工的高潮。张碗村7组脱贫户张永贵,春节前一周才从天全县的工地赶回家过年,现在又打点好行囊,2月12日农历正月十二就出发,目的地是成都欢乐谷建筑工地。  “活儿是之前认识的一名工友介绍的,我决定先去看看,情况好的话还会介绍同村工友去。”张永贵现年47岁,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钢筋工,他的双手长满了老茧。  张永贵家原是小康之家,2003年就搬进了现在的新房,但由于小女儿出生后就被查出患有脑瘫,生病治疗花去了大量积蓄,一家人的生活因此陷入困境。“我外出务工增收,爱人在家种植脆红李、照顾老人孩子,2017年实现脱贫。”张永贵说,去年他有 200 多天都在外打工,月均工资6000元左右。“脱贫后,村干部还建立了微信交流群,所有村民都加入进来,基本上有啥好事情、好政策,甚至招工信息,都会发在群里,出门在外,家里的情况了解得一清二楚。” “全村680 多户3000多人,有劳动力的占一半以上,在就业、乡村振兴等各级部门的帮扶下,实现至少一人外出务工的有380户家庭、其中脱贫户12户。”刘学林说。就近发展 过年只歇了一天  相较于常年出门在外的张永贵,6组脱贫户宁德平则选择了在家种蔬菜、养土鸡。当记者在村口找到这名农户时,他刚给蜂糖李修完枝,从地里赶了回来,当天上午,他还将一车蔬菜运到了附近农贸市场售卖。过年这几天,宁德平只在大年初一完整休息了一天,初二就又下地了  “没办法,孩子需要照顾,生产也不等人。”现年53岁的宁德平皮肤黝黑、身材精瘦、衣着简朴,近年来,他的小女儿患上皮肤癌,他和爱人留守在家,一面为女儿治病,一面通过特色种养成功脱贫。  蔬菜从种到收很辛苦,尤其到了收获季节,为了及时采收新鲜蔬菜,宁德平经常打着电筒大半夜在地里忙活。他的辛苦没有白付出,日子比原来上了一个台阶。“2021年6亩蔬菜收入5万-6万元,出栏近百只土鸡收入上万元。今年,200多株蜂糖李和100株雪梨将挂果,预计收入会更多。”宁德平算了算账,2021年除去种养殖成本和日常开支,还能收入一两万元。  “小女儿的病及时得到医疗救助,住院没花什么钱,另外爱人解决了公益性岗位,蔬菜遇到行情不好时,专合社还兜底收购,解决销路问题!”宁德平说。  青山滴翠,绿意盎然,在张碗村蔬菜基地,田间地头是绿油油的蔬菜,坡上坡下是脆红李、雪梨等果树。  “全村有蔬菜基地150多亩,党总支牵头成立了‘一碗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涉及农户41户,2018年创建张碗村‘无公害蔬菜’品牌,让蔬菜搭上网络快车,挂牌亮相,走出雨城,让老百姓家门口就能挣到钱。”刘学林说,“去年像宁德平这样通过特色种养增收的脱贫户有8户,其中种蔬菜的 6 户、养生猪的 2户。”灵活增收 养殖土鸡供不应求  除了外出务工和就近发展,其他脱贫户又在忙些啥?  “剩下的9户主要是老、弱、病、残等弱劳动力家庭,由于劳动力的缺乏,主要通过发展庭院经济、安排公益性岗位等灵活增收。”刘学林介绍说。  8组74岁脱贫户杨远祥就在自家后院辟出一块地养殖了土鸡,还在鸡舍旁种满了蔬菜。当记者走进这位老人的家时,他正和老伴吴庭秀在灶房里熏腊肉。67岁的吴大娘有智力障碍,平时干不得较重的体力活,由于大女儿外嫁,两个儿子搭伙新建了住房、搬出了老屋,目前老两口独自生活。  2021年,杨远祥家出栏了100只土鸡,出售了400多枚土鸡蛋,养殖了两头过年猪,粮食蔬菜基本实现了自给自足。种的1亩多花菜吃不完,还用三轮车运到附近农贸市场分批出售,卖了2000多元。“现在家里还养着10多只土鸡,都是被城里人预订了的,千叮咛万嘱咐的,让我不要卖给别人。”杨远祥笑着说。  不过,杨大爷种植的近3亩脆红李,由于劳动力缺乏,果树管护不到位,2021年到了该挂果的年成,却没啥收成。“考虑到杨远祥的实际情况,我们已安排人员为他提供果树管护技术指导,并安排了公益性岗位,每月能有500元工资收入。”刘学林说。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2-14
(杨力丁 莫小燕 陈富敏 曾佐然 记者 程海英/文图)泸州市泸县根据当地的气候和区位优势,积极推广双稻双虾种养模式,抓住春节和冬奥会的商机,实现小龙虾错峰上市销售,大大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捕捞小龙虾    “饲养小龙是几年来,第一次遇到如此好的价格。”2月9日,泸县玄滩镇荣发小龙虾养殖家庭农场主罗清荣一家人一边捕捞小龙虾一边高兴地说。昨天,他捕捞了60斤小龙虾共卖了3100元,均价都在50元以上。“这几天气温有点低,小龙虾不爱活动,不肯进笼。”罗清荣说,从2月初到4月底都是小龙虾上市的最佳时期。分捡小龙虾    罗清荣夫妻二人在玄滩镇黄泥滩村5组流转土地65亩,成立家庭农场,进行“中稻+再生稻、大头虾+小龙虾” 双稻双虾养殖。泸县地处川南,年平均气温为18.1度,一年四季都可捕捞小龙虾。特别是在春节前后,当其他地方的小龙虾不能捕捞时,泸县的小龙虾刚好错峰上市,成为了市场上的稀缺货,卖出了好价钱。“春节期间湖北、江苏等地未上市,小龙虾如此高价不仅有春节红利,还有冬奥会商机。”在一旁等着收购的泸县海牧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高大伦说。加工好的小龙虾    在玄滩镇吃不愁餐厅,小龙虾成了请客吃饭的招牌菜,大家已边吃小龙虾,一边收看冬奥会,为中国健儿加油。“今天这单发上海,大虾63元一斤,中虾46元一斤。”高大伦说,他接到的订单有北京、天津、上海、江浙一带的,全是飞机空运,简直供不应求。泸县海牧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是玄滩镇最大的一家稻虾共作农业综合体组织,拥有会员20126名,在玄滩镇发展核心基地2万亩,辐射带动全县发展稻虾立体养殖10万多亩。专合社常年免费为会员提供小龙虾、大头虾养殖的全套养殖和管理技术,为会员搭建统一的购销平台、产供销 一体化服务,保证了养殖户的利益不受影响。市民吃小龙虾观看冬奥会    深耕小龙虾市场多年,根据泸县气候条件,泸县海牧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探索出了“中稻十再生稻 小龙虾+大头虾”的“双稻双虾”种养殖模式,亩产值在1.5万元以上。“这批小龙虾,就是10月份捕捞大头虾,收割再生稻后,在田块里投放喂养的。”高大伦说,从2月份开始到4月底插秧前,都是小龙虾上市高峰期。5月份至10月份饲养大头虾,错过湖北江苏等省的小龙虾上市高峰期。泸县常年有蓄水稻田60万亩,小龙虾养殖面积超过10万亩。近年来,泸县大力推广杂交水稻+再生稻,大头虾+小龙虾的双稻双虾生产模式,即在种植水稻的同时,在稻田边缘留出适量的面积,挖沟蓄水养殖大头虾或者小龙虾。 通过专合社的运作,这种绿色生态的种养循环模式受到了越来越多农民的认同。一田两用、一季双收的稻虾共生模式既填满了他们的“米袋子”,又充实了他们的“钱袋子”,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的动能。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02-10
 (记者 毛春燕 李弘)“还有一周就要上市了,到时我们将组织专业技术采果团队进行采摘培训,采摘最优质的血橙,通过加工分选销售到全国。”2月8日,资中县鱼溪镇鲶鱼社区总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邹能谋划着血橙4号采摘的事情。眼下,资中各地血橙逐渐成熟丰收,鱼溪镇鲶鱼社区村民因为血橙的丰收,荷包也丰收了。分红大会鱼溪镇鲶鱼社区种植有资中血橙2000多亩,过去村民们都各自栽种、管理,形成了血橙品质不一,价格参差不齐,销售渠道单一的局面。2017年以来,为提高资中血橙品质,实现品牌营销的目标,鲶鱼社区成立资中县血橙归来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采取“农户土地入股+老品种升级换代”等方式,增加农户收益。合作社以资中县渔溪镇鲶鱼社区为改革试点基地,创新发展思路,打破原有的分配模式,村民以土地56%+果树24%入股,占纯利润80%;管理方占纯利润19%,集体经济联合社占纯利润1%。“比如专合社去年赚了1万元,1900元给经营管理方,100元成为集体经济,8000元分给以土地和果树入股的农民。”邹能介绍,采取利益共享的经营模式,确保了村民、管理方、集体经济联合社三方均能享受产业发展的利润,可极大地提高村民的参股意愿。村民为自己打工,可多份分红收入。就在春节期间,资中县血橙归来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在鲶鱼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召开分红大会。数着手中的票子,拿着心意满满的礼物,村民们笑开了花。村民得到分红鲶鱼社区村民罗道余说:“我入了两亩多地(果),分了3000块钱。平时又可以在里面上班,每个月有1000多到2000块的收入,非常高兴。”据悉,合作社2020年分红12.5万元,2021年分红达到15万元,带动劳动就业达到600人次。“我们还通过精深加工制作资中血橙脆片和甜城血橙蜜饯,提高产品附加值。同时,随着果园的不断改良,以后的效益会更好,大家的分红也会更多。”邹能说。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2-02-09
四川三农新闻网巴中讯(通讯员 方绍海)金虎闹新春,瑞雪兆丰年,细雨霏霏,春风飘飘。每年春节,记者和往常一样,走进乡镇农家小屋田间地头和百姓聊聊家常。“请坐,吃午饭了,今天煮的自己家养的鱼儿,我养鱼没有任何添加剂,是喂草养殖的,你常一常味道”。南江县公山镇跃进村百姓李茂贵高兴的对记者说。他家里坐满亲朋好友,吃着香喷喷年味美食。李茂贵,在扶贫干部的帮助下,发展养殖土鸡,草鱼收入1. 6万多元,去年家里二人在合作社干活收入1.1万元。近年来,公山镇一体化循环模式发展,在川渝经济带动发展句容下,有效的提高当地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加快,规模性发展。跃进村1100多户农民,愿意把土地入股给合作社,并通过合作社将土地流转给专业户,这叫作适度规模,适度规模加上高效农业,能够大幅度提高农民收入。2021年,跃进村人均收入约27000多万元,收入中农业占比达到53%,村中已有40%的农户实行适度规模,收入78%来自务工。跃进村委书记岳玉兵说“,跃进村农民除了养殖肉牛,黄羊等,还在金银花地里种植蔬菜、养殖鸡鸭鹅、鱼等家禽,家禽吃草除虫粪便还可以当作肥料用,这样既不用打农药也不用施化肥,种出来的有机果蔬效益还高,比以前翻了一番多,为村集体增加了8.85万元收入,跃进村用上循环农业转化模式,百姓走上致富路”。在公山镇卫星村二社何元亮家中,篝火正旺,一家人围坐在一起,锅里的腊肉散发诱人的味道。今年春节,他们家里杀了一头猪,庆祝搬迁新家第一个新年。何元亮说“,旧房子是用山里的原材料搭起来的木板架子房,木板为墙,四面透风、遇到下雨天房顶还漏雨。要不是党的好政策,真不敢想这辈子还能离开木架房,住上安置区。居无定所的日子早就过够了,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也算是对作起岳父和妻儿了,也有足够的勇气邀请岳父来家里了,相信以后的日子会越过越红火”。在卫星村四社,记者看见一幢幢崭新的安置房,笼罩在云雾当中,外墙装饰有仿古建筑,房顶铺设了灰色瓦片,远远望去,在烟雨中颇有几分诗意。卫星村委书记李晓玲向记者讲述“,村‘两委’与公山镇党委政府积极择优选择企业落户当地,在安置房区打造“扶贫车间”,让搬迁群众有活儿干,有钱赚。让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有效的为安置区群众提供公益性岗位上班”。如今,卫星村在南江县委创建现代农业产业园前景下,千亩银花基地,满山绿海、花香农院。村‘两委’大力发展村域经济,统筹山,水、林、田、路、电、网络与村产业一同规划提升,蹚出了一条以山区域综合发展之路,以往的“穷山村”如今成了人人称羡的“金卫星”,现被评为四川省乡村振兴示范村,又将迎来八方宾客……南江县公山镇党委书记岳伟说“,5年来,公山镇在民主、留坝、五星、桥坝、卫星等行政村全面实施生态有机生产及立体化种养模式,为当地“量身”打造了一条现代农业建设之路,只有在苦干的路上永不停歇,在奉献的路上不知疲倦,一年又一年,在深耕土地上执着坚守,让百姓过上好日子”。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2-02-07
(乔福玲 邹霞 记者 王若晔)隆冬时节,遂宁市船山区唐家乡蔬菜种植基地的萝卜进入丰收季。1月19日,唐家乡东山村,四川晓赖鲜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车间内,工人们正加紧劳作,一筐筐萝卜被清洗和分装后,销往省内各市州。  蔬菜基地往上,是连片的柑橘林,金黄的柑橘挂满枝头。柑橘基地外,三轮车排成列,工人们将装满橘子的货箱搬到路边,等待装车。清洗萝卜  东山村三面被涪江环绕,地形半坝半坡,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早在2009年我们就引进业主,发展柑橘和蔬菜种植。”东山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曾和平介绍,蔬菜和柑橘产业是东山村富民增收的支柱产业,“全村种了2000多亩蔬菜、700多亩水果,主要销往国内一二线城市及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国家,年产值约2000万元。”  曾和平说,群众通过土地流转,每年有750元/亩的收入,有劳动能力的群众可以在家门口务工,年均收入8000元。  “这段时间集中收萝卜,每天60元,加班另算。”村民杜中银在蔬菜基地务工多年,她说,在家门口挣钱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大多数村民都在村里找到了工作。  激发乡村振兴的更多能量。东山村通过统规自建,集中修建了36栋新农村楼房,利用这些房屋引进业主打造“东山颐养中心”,开展养老服务。  “颐养中心周边是连片的柑橘基地,环境好,空气好,最多的时候住了30多名老年人。”唐家乡人大主席龙涛说,该中心带动村集体和当地村民实现了双增收。  乡、村两级还在谋求新的“升级之路”。龙涛介绍,船山区将东山村纳入精品村进行建设,依托现有产业,对农舍、院落等进行改造提升,按照“精品农业+乡村旅游+民宿康养”的模式,丰富经济发展业态,打造“坡地四季果园、坝地绿色菜园、村庄生态景园”的精品东山村。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01-28
 四川三农新闻网泸州讯(通讯员 陈瑶)“不要挤,不要挤,大家排好队,一个一个来签字领工资,不着急每个都有”,近日,黄思碧在合江县先滩镇家乐村办公室大声的组织村民发放工资。黄思碧发放村民工资“哈哈,我今年71岁了,没想到我都能够在家挣5000多元的工资”,家乐村脱贫户柯长辉和大家饶有兴致的聊着。在领取工资的现场,每个人都喜笑颜开,计划着如何采买年货回家和亲人一起过个欢喜热闹年。柯长辉是省级贫困家乐村的已脱贫户,在返乡创业能人黄思碧的花椒种植基地进行花椒管护工作,能够得到90元每天的工资,2021年在花椒基地一共挣了5000多元,加上儿子在外打工,一家人均年收入能够达到二万多元,实现了稳定脱贫。村民王树明领取工资2018年,在先滩党委政府的号召下,在重庆创业成功的黄思碧回到家乡,先滩镇党委聘请其为特聘村主任和“职业经理人”,在家乐村成立合江县天莲种植专合社,按照“村集体+专合社+农民”的模式,由村委会牵头,黄思碧出资,采取集中连片的方式承包1000余亩山地,大规模种植九叶青花椒,后经发展在花椒的空隙种植黑花生。花椒产业园2019年,黄思碧又在家乐村种植药用价值极高的金钗石斛400多亩,盖起生态栅棚养起了梅花鹿,目前已有梅花鹿200多头。在乡村振兴政策的支持下,在先滩党委的高度重视下,天莲种养殖专合社通过种养结合的多元发展模式,花椒产业和梅花鹿养殖已成为了先滩镇党建引领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的示范基地。收益已初见成效,持续带动了100多名村民实现稳定就业,其中已脱贫户30多名。据悉,本次共发放了100余人村民的工资,共计20多万元。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2-01-27
(叶强平 张永琴 记者 兰珍)“这个糖我称10斤、粿子要5斤……”1月21日,从理塘县拉波镇中扎村搬迁到高城镇城西移民新村的泽仁志玛,在农贸市场采购年货时底气十足,前两天刚到的分红款已经揣到了兜里。  2018年搬到移民新村后,泽仁志玛在新村获得了公益性岗位,她的丈夫平时在工厂打零工。全家月收入近5000元,实现了安居乐业。  让泽仁志玛更没想到的是,今年临近过年,他们第一次享受到了收益分红。理塘移民新村召开村民大会,商讨分红事宜。理塘县委宣传部供图  原来,为确保搬迁群众能够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理塘县引进新建高高原果蔬深加工厂落户当地。该项目总投资7600万元,不仅解决了高城镇城西移民新村300多户群众的就业问题,还引导群众组建合作社以资源入股,通过合作社分红帮助搬迁群众稳定增收。  此次集中安置点分红共发放15万元,按照社区分红机制,336户搬迁群众户均领到了153元。泽仁志玛激动地说:“感觉这家呀,是搬得太对啦。”  从拉波镇德古村搬迁到城西移民新村的志玛也觉得“这家搬得对”。2021年,她在社区的安排下到果蔬加工厂工作,每月收入近3000元,年底还拿到合作社的分红296元。  在易地扶贫搬迁中,理塘县建成了2个集中安置点,还为搬迁户制定了一户一策帮扶措施,通过发展产业、设置岗位提供就业平台以及鼓励创业、社会兜底保障、入股分红等举措,确保搬迁户稳妥就业、稳定收入。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01-27
四川新闻网消息 “这些都是我们手工制作的羌族草编、竹编作品,主要是用竹叶、粽叶作为原材料精心编制而成……”1月21日,在北川县禹王广场举行的“年货羌先购”活动现场,主播王兴碧正在她的展销直播间里介绍羌族竹草编的独特工艺。王兴碧来自北川县禹里镇,是东西部协作“村播计划”培养的一名优秀电商人才。早在2013年,她就参加草编扶贫培训,学习草竹编技术,在2021年她又选择学习电商知识,并结草编技术,成为一名专业的北川本土主播。“当我成为一名主播以后,我天天晚上坚持直播。作为一个非遗传承人,我想的是借用这个平台把我们的手工产品、手工技术、文化产品传播出去。”王兴碧说。在此次“年货羌先购”活动上,像王兴碧这样的优秀农民主播共有20名,他们都是从2021年东西部协作“村播计划”新媒体电商人才培训出来的北川本土优秀学员。北川腊肉、苔子茶、蜂蜜、耙耙柑……在活动展销直播间里,他们带着20家企业提供的农产品和非遗文创产品,通过介绍北川本土的特色产品和羌族文化,增加农特产品销量,让消费者足不出户备好年货、过好年,让当地农户致富增收。“我们举办为期三天的‘年货羌乡购’活动,主要是想通过‘在线上直播,在线下展播’的方式,把我们北川好的产品卖出去,带动我们的年货市场,让北川的产品更多的被外界知晓,提升更高的附加值。”县商务和经济合作局党组书记、局长孟顺林告诉记者。据悉,本次线上活动直播间当日累计观看人数3.7亿人次,农产品总额400余万元,成交单数近3万单。本次活动将在北川县禹王广场持续开展至23日,预计农产品销售额将达到1500万元。“直播带货”是柯城-北川东西部协作消费帮扶新体系中的一环。近年来,北川加强东西部协作,利用直播助推产业发展、赋能产业转型升级,开拓消费帮扶新路径,促使“北川产”“北川造”产品走出去,不仅有效带动广大农民群众增收致富和县域经济发展,也将羌族非遗文化推广得更加深远。2021年以来,北川共开展电商直播培训32场次,参训1815人次,培育优秀农民主播40人,举办了3场农产品直播;带动农产品销售达3000余万元,直接或间接帮助1500余名农民增加了收入。下一步,北川将持续加大对农民主播的培训和培育,让更多农民成为主播,努力实现县域电商提档升级、特色农产品借网拓销、消费者享实惠的共赢局面。(供稿:北川县委宣传部 张延 罗茂珲)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01-24
(滕德银 毛增琼 记者 陈荞)“我的芒果地就在这个很大的养猪场下面,以后可以通过输粪管道,免费得到绿色有机肥水,明年的芒果不仅节约成本,结得也会更好,品质肯定也会更高,也更好卖!”9月28日,攀枝花市仁和区啊喇彝族乡永富村旧城组的农民周国金这样一边指着正在新建的大型养猪场,一边高兴地说。这个养猪场,是啊喇彝族乡走好现代农业产业提升之路,实施产业强镇工程的一个点。2020年,在国家农业农村部官网公布的农业产业强镇建设名单,仁和区啊喇彝族乡是攀枝花市唯一入选的乡镇。从去年6月至今,5大类23个项目已经实施完毕,产业强镇成为了群众的致富工程、民心工程,周国金仅仅是得到实惠的农民之一,产业强镇得到了群众的广泛点赞,彝乡旧貌换新颜!“基础项目,是支撑产业强镇的明显基石”啊喇彝族乡位于攀枝花市仁和区西南部,幅员面积181.7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57万亩,辖5个村总人口9374人,平均海拔1900米,是典型的落后的高原山区农业乡镇,传统种养殖业很“传统”。在开展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工作中,区乡两级党委政府积极作为,逐步走上了现代农业产业提升之路,通过实施产业强镇工程,让新建的众多项目成为了群众的致富福音。“一年多来,实施的这些新项目,是我们典型的、落后的高原山区农业提档升级的明显基石。这就是对此最大的感受!”永富村党支部书记毕亚辉这样说。高原山区的传统农业如何提档升级?这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课题。为农业的提档升级注入“项目因子”,应该是最亟需的做法。一年多以来,啊喇彝族乡先后从“提升原料基地”、“仓储保鲜”、“加工营销”等三个方面入手,新建生产便道16.44公里、标准化养殖场1个6000平方米、农产品标准化仓储库1950平方米、标准化冻库500立方米、标准化钢架大棚4000平方米,实施坡改梯646亩,新建滴灌4107亩,并着力抓好肥水一体化系统建设,积极推广配方肥、病虫害综合防治。这些基础项目的建设,解决了传统农业滞后的典型缺点,如:农产品运输难、化肥用量多、有机肥施用量较少且劳动强度大、农业生产成本高,可农产品产量和品质却不高,水土流失严重、病虫害发生频率高等等问题。党员致富带头人阿文卫说:“如今实施的产业强镇中的各类项目,已经是我们搞好农业的示范项目、引领项目、标杆项目。”据悉,啊喇彝族乡在在产业强镇上实施的各类项目已投入资金7296.74万元,其中农民自筹4563.46万元。当前,啊喇彝族乡正在申报“市级现代农业园区”。“‘现代化的味道’,让我们充满着更多的期待”农民周国金的芒果地得到的免费绿色有机肥粪水,采用“肥水一体化系统建设”项目输粪管网中的管道输送,能有效节约劳动力成本。据悉,地上面的那个设计标准为年出栏10000头的养猪场的粪水,能浇灌芒果、石榴、蔬菜、水稻等共计约3000亩地。在地里指导周国金修整芒果枝条的党员致富带头人阿文卫说:“产业强镇带给我们的实惠多,其实最大的实惠,是我们对农业传统观念的改变。平原地方的农业要现代化,比较好办,高原山区的农业现代化,我们也充满着期待!”。这是一位见过世面的党员致富带头人朴实的话语,代表了昔日落后的高原山区的农民,对“现代”二字的满满期待。官房村党总支书记唐定海说,前几天村里的一个合作社买了一台载重32吨的冷链运输车,专门用来运输水果、蔬菜,总价100万元,国家补助了40万元,解决了果蔬保鲜销售问题,也减少了中间商这个环节,已经有了点儿“现代化的味道”!长期以来,困扰传统农业的问题多多,唐定海说的仅是其中之一。大竹村党总支书记刘文周说:“‘现代化的味道’让我们充满更多的期待”。据悉,为把啊喇彝族乡打造成产业强镇的典范,区乡两级党委政府正准备顺应群众的要求,继续争取项目投入,按照相关规划,让“现代化的味儿”逐步浓起来。区农业农村局农业经济促进中心主任郑战江说:“用无人机施肥施药,用轨道车在地里运输芒果,搞芒果深加工,如生产芒果汁、芒果干、芒果原浆等等,都是我们即将在啊喇彝族乡实施的项目。把啊喇彝族乡建成“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就是我们下一步的目标之一。”“党的政策好实惠多,彝乡旧貌换新颜!”“我先前不同意搞滴灌,现在自己出钱也积极搞滴灌,滴灌的芒果地一共有3亩了。为啥?我得到了更多的实惠!”9月28日,在芒果地里,农民马学丽这样肯定滴管的效果。  区农业农村局农业经济促进中心副主任李先敏说,“当初在啊喇彝族乡搞滴灌,很多群众不理解,不支持。我们和村上的党员、干部一起,一个组一个组的召开群众坝坝会,讲党的好政策要抓住,还讲搞农业要遵循科学,讲项目的补助标准和要求,并要求党员干部带头。说到天说到地,关键就是要讲清楚带来的好处究竟是啥子!农民得实惠就是宣传中关键的关键!”  近年来,啊喇彝族乡深入开展脱贫攻坚工作,在推进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用“产业强镇”工程作为“助推剂”,按照科学的实施方案,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做大做强做优生猪、山羊、樱桃、芒果、蔬菜等产业为基础,促进了一二三产的融合发展,今年以来,全年旅游接待约4万余人次,旅游经济收入约450万元。据悉,近三年来,啊喇彝族乡有26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成功脱贫,有8个昔日的贫困户高兴地娶到了媳妇儿,有220农户新修了小楼房。昔日没钱,也不想改厨改厕的209户农民,积极投身党中央倡导的“厕所革命”。才娶到媳妇儿不久农民的李佳阳高兴地:“党的政策好,产业发展好实惠多,如今我才有钱修房子、买车子,娶媳妇儿!”是啊,实惠,的确是最贴近人心的东西!啊喇彝族乡党委书记颜忠亮说:“产业强镇,终极目标就是要让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啊喇彝族乡,是攀枝花14个少数民族乡镇之一,靠党的好政策,深入实施产业强镇这个群众贴心的致富工程,让广大群众实惠多多,广大彝族同胞欢天喜地,全乡已经旧貌换新颜!(图片来源:滕德银)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01-24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