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周嘉 程洁 记者 陈家明)一年好景看早春。阳春三月,行走在自贡贡井区田间地头,处处可见村民们抢抓农时忙碌的身影,耕田、播种、育苗……春耕热闹场景更胜往年。“今年要大干一场。”成佳镇天宫村村民万栋梁流转了20亩土地,购买了玉米种子、大豆种子和复合肥,准备进行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村民正在打窝播种让老万干劲十足的是来自中央和省上的强烈信号——扩种大豆。“每亩地不但能收获1000斤玉米,还可收获近300斤大豆、300斤油菜籽,一亩田种出了三份收益!”万栋梁兴奋地说。为何一亩田能种出三份收益?原来这是贡井区近年来积极推广应用的大豆增产“秘密武器”——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玉米4月移栽,8月收获;大豆6月中下旬播种,11月上旬收获;10月中下旬移栽油菜,来年4月底收获。”贡井区农技站站长邓学东介绍,通过规模化推广大豆带状复合种植,该区连续多年实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大豆也成为当地秋粮生产的主导产业、农业“靓点”之一。目前,贡井区套作大豆近10万亩,占玉米(高粱)栽种面积85%左右。村民在田间地头劳作“高粱+大头菜”新轮作模式是贡井区种植业又一亮点。近年来,作为贡井区高粱产业标准化示范镇,成佳镇大力发展“高粱+大头菜”新轮作模式,种植面积达2.4万亩,高粱亩产量平均达300公斤以上,大头菜亩产量平均达2000公斤以上,“高粱+大头菜”亩产值达4500元,并辐射带动周边乡镇发展4.2万亩。  当前,以高粱、大头菜为代表的特色农业正迎来黄金发展期。成佳镇通过持续深化与郎酒集团的战略合作,签订购销合同,实行高粱订单生产。郎酒集团已公布2022年高粱收购价格为每公斤7.1元,按照平均亩产300公斤高粱计算,每亩产值2200元左右。春耕已经开始,稳定全年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是重点。据了解,今年,贡井区粮食产量预计稳定在12.1万吨以上,大春生产农作物播种面积约41.37万亩,比去年增加3.38万亩。其中,水稻栽植9.56万亩、大豆播种11.23万亩、花生种植3.4万亩、蔬菜种植4.12万亩。据悉,该区大力推进酿酒专用粮基地建设,在龙潭、成佳等镇发展高粱5万亩;大力推广玉米(高粱)套作大豆等新技术,推进大豆产业扩种2万亩以上,打造成佳、建设、龙潭等镇为核心的20公里大豆产业示范带;在五宝、莲花等镇发展秋冬马铃薯种植产业,将马铃薯打造成为重要特色粮食产业。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2-04-02
(张永利 张敏 记者 李全民)一湾碧水似明镜,十里草木映新村。沙河镇罗圈岩村、水磨沟镇何家坝社区、两河口镇吉庆社区……三月清丽的春光里,行走朝天区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一幢幢错落有致的川北民居与绿水青山定格成了春日最美丽的画卷。从搬出穷山沟,到开启新生活,朝天区始终坚持把党建引领贯穿易地扶贫搬迁全过程,持续围绕搬迁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从完善安置点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帮助搬迁群众就业增收等全方位发力,确保群众搬出“满满的幸福”。罗圈岩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赵辉 摄)居住更舒适在大山里生活了大半辈子,50多岁的李春明终于搬出了大山,在两河口镇吉庆社区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开启了崭新的生活。住的是宽敞明亮的楼房,走的是平坦洁静的水泥路,学校、卫生院就在家门口……细数搬迁后翻天覆地的变化,李春明感激地说道:“多亏了党和政府的关爱和帮扶,我们老百姓的日子才一天比一天好!”据了解,脱贫攻坚期间,朝天区全面完成易地扶贫搬迁任务,231户691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搬迁至集中安置点。同时,全覆盖完成13个集中安置点水、路、电、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搬迁群众大踏步走向新生活,迎接新希望。早日拿到“红本本”,真正吃下“定心丸”。为消除搬迁群众后顾之忧、确保他们住得安心,朝天区强力推动搬迁群众住房不动产权登记工作,通过采取现场立即办、对行动不便搬迁群众上门办等方式,实现了搬迁群众住房不动产权登记应办尽办。截止去年6月底,全区2625户搬迁群众全部完成住房不动产权登记办理。不仅要住得安心,还要让大家住得舒心、顺心。“‘共享菜园’‘共享鸡圈’‘共享猪舍’……让我们日常生活难题迎刃而解,感觉特别暖心,党和政府是用心用力想我们所想,真真切切为我们办实事、办好事。”水磨沟镇何家坝社区集中安置点群众王秀华高兴地说。就业更顺心搬迁前,水磨沟镇何家坝集中安置点群众王长益一家5口人,除了守着山上1亩地过日子外,就只能靠农闲时夫妻俩打点零工挣钱补贴家用:“孩子上大学的学费都不容易凑够,一年到头来一点积蓄都没有。”搬迁是手段,就业增收才是目的。而搬到安置点后的王长益,在社区党组织的帮助下,迅速在家门口的食用菌产业园找到了工作,一个月稳定收入超过2000元,喜悦的笑容溢满他的脸庞:“现代农业园区就在家门口,能打工赚钱还能照顾家里,挣钱持家两不误。”走进水磨沟镇红坪村,3000多平方米的天麻种植基地映入眼帘。覆盖着黑色遮阳网的标准化大棚里,安置点的搬迁群众正在大棚里忙着点种天麻。经过多年发展,曾是贫困户的谢廷国成了当地的天麻种植大户,不仅自己年收入10多万元,还带动安置点20余户群众发展天麻产业、户均年增收超过1万元。针对安置点群众就业问题,朝天区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依托东西部扶贫协作、驻村工作帮扶、区内产业园区等平台,发布各类用工信息600余条,开展招聘会10余次,“菜单式”培训800余人次,先后推送421人到浙江路桥、国机集团、海螺水泥等地外出务工或就近就业。“就业增收有保障,我们搬迁群众生活幸福感满满。”安置点群众都这样说。生活更幸福“新家园的优美环境需要我们共同维护,希望我们在新的大家庭中做文明有礼的新时代村民,携手走向美好的新生活。”近日,在罗圈岩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每季度都会举行的先进表彰大会上,“星级文明户”严怀玉真诚的发言,获得在场100多名邻居的热烈掌声。沙河镇罗圈岩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是朝天区大型集中安置点之一。为凝聚村级治理最大效能,沙河镇创造性开展三村联盟,组建“白(白虎村)金(金笔村)罗(罗圈岩村)”联合党委,建立起“三村组织、一套班子”的相互支持、统筹协商、共同成长的协同机制。经过两年多的“磨合”和治理,安置点现在已经成为了真正的“幸福、和谐、文明之家”。近年来,朝天区充分发挥“党建+”整体联动,“三位一体”抓建村(社区)党组织、村(居)民自治组织及社会组织,营造村民自治共建共享的良好环境。目前,全区13个集中安置点全覆盖建立党小组,6个安置点建立就业、志愿服务等社会组织,3个安置点建立自治组织。而结合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朝天区还将涉及民生工程的16项服务事项下放到村(社区),13个集中安置点全覆盖设置代办点,打通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易地搬迁,搬出群众“满满的幸福”。在党建引领下,一件件为群众办好的实事,让搬迁户在安置点扎下根、安下心,融入社区生活,大步迈向乡村振兴的美好明天。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04-02
(记者 程磊 张瑞灵)三月的米易县普威镇,万余亩梨花、桃花、油菜花绵延盛开,花山果海、诗画田园映入眼帘。驻足普威花海中拍照的游客,来自全国各地。“每年2-3月份,普威的油菜花、桃花、梨花相继盛开,到普威赏花摘果已经成了我每年生活的一部分。”来自山东的李女士告诉记者。普威万亩油菜花田据了解,普威镇围绕全县建设国际阳光康养旅游目的地定位,积极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绿野花乡,生态普威”金字招牌不断擦亮。截至目前,共有60余家乡村康养农家乐,可为游客提供住宿、餐饮(根据需要也可提供厨房,游客自助做饭)、娱乐休闲等服务。近年来,冬季时常出现游客爆满情况。在普威镇的康乐庄,这里的主人崔龙波忙得不可开交。“每天要接待很多的游客,康乐庄的28个房间,54个床位,冬季经常都是属于供不应求的情况。”崔龙波说,“我们一家人肯定忙不过来的,又请了很多当地的村民来帮忙,给他们开工资。”普威康养农家乐缩影康乐庄是普威康养农家乐的一个缩影,据普威镇相关负责人介绍,2021年普威全年接待游客35万人次,带动约200名村民就业,实现旅游创收5300万元。普威依托万亩梨花、千亩油菜花、十里桃花,从2009年开始举办三花节,加之近年来清凉一夏、雪梨采摘节系列活动,积攒了一定人气,具有较高知名度,拥有稳定客源市场和口碑。同时结合本镇少数民族文化特色,挖掘土司文化、彝族文化资源,通过“火把节”、“彝族年”等节庆,进一步筑牢了文旅发展基础。游客与本地村民一起围着篝火舞蹈除了发展康养产业,普威镇党委政府还大力推动林果种植产业,带动当地百姓增收致富。全镇雪梨、樱桃、苹果、油桃、核桃等林果种植面积约3.6万亩,其中普威雪梨更是远近闻名,种植面积1.5万亩,年产量约4.4万吨,年收入约2.5亿元;早市蔬菜种植面积约3500亩,年产量约1.2万吨;当前共有种养殖业专合作社29个。此外,普威镇还夯实农业基础,做强试点示范工作,独树村创建为县级示范村,普威镇创建为县级示范乡镇。常态化开展人居环境整治,落实每月“治脏日”活动,镇容村貌不断改善。探索推广“固定保底+利益分红”新模式,培育溯源石蛙养殖等合作社,引进社会资金新建200余亩高品质蓝莓基地,增强村集体经济产业组织能力和带动能力,进一步夯实产业振兴基础,普威镇人民的收入在不断提高。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2-04-01
(周光虎 毛晓高 记者 李全民)2012年伊始,青川县将林麝养殖纳入2012年十大招商引资项目,按照“保护生态环境,开展科学研究,发展生物资源,造福人民群众”的思路,以主动保护和利用麝资源为目的,成功引进四川逢春财富大道投资有限公司投资1.5亿元,成立了3家林麝养殖公司。林麝养殖基地。青川县林业局供图林麝养殖公司成立后,采取“企业出资、农户参与、企业回收”模式,带动群众参与饲草种植,实现就近村民就业增收。截至目前,青川九药麝业等3家林康企业已出资1.2万元引进桑树苗12万余株,100余户村民参与种植桑树苗等饲草50余亩,企业按需回收桑叶、玉米、黄豆等农产品,带动“一镇两村”80余人稳定就业,人均月增收1500元。林麝。青川县林业局供图“养麝之后,我们多了一个挣钱的路子,给我们免费提供了桑树,他们回收我们还有收入,还可以去采集其他树叶和一年到头有吃不完的粮食,还可以卖给他们”。青溪镇魏坝村村民陈在平满脸笑道。截至目前,公司先后流转林地4000余亩,建成标准化养殖基地2个,可容纳林麝3000余头。基地存栏林麝422头,单只成年林麝年产香20-30克,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0克左右,年产值约310余万元。林麝幼崽。青川县林业局供图“今年,我们将在青川启动并完成建设全省规模最大林麝养殖基地,继续加强与四川省养麝研究所、川农等高等院所合作,有效解决林麝养殖疫病防治、种源优化等问题2个。对新增人工繁育林麝进行标号登记饲养,建立林麝谱系档案,提高繁育质量。预计2022年扩养增殖林廉达600余头,年取香量4500余克,综合产值可达1000余万元”。青川九药麝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乔美萍介绍道。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03-31
四川农村日报讯 莫萨莎 范勇特约通讯员 曾佐然3月28日,在泸县牛滩镇新林村6组生姜种植基地,举行了牛滩生姜有机种植技术现场培训会,来自泸县老科协的专家和种植大户对生姜种植技术进行了现场讲解、指导。  “今年镇供销社、村集体资产公司加盟生姜专合社,三社融合,产供销一条龙,做大做强生姜产业。今年我们计划种植1500亩生姜,预计收入能达到2500万元。”泸县牛滩金山寺生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周兴海介绍说。  牛滩生姜先后获得“国家有机农产品质量认证”“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国家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等称号,不仅在云南、贵州、重庆等西南地区,连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也看得到牛滩生姜的身影。生姜的经济价值提高了,种植农户的收入也随之增加。  近年来,牛滩镇坚持供销合作社、村集体股份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三社”融合发展思路,持续提高“三社”服务三农能力,增强产业发展活力,促进本土农业产业提质增效。除提供技术指导、送农资上门等常规农业服务外,牛滩镇供销合作社还立足服务全镇生姜、荔枝、桂圆、柑橘等农业特色产业,从生产到销售提供全链条服务,“三社”融合发展的效应也日渐明显。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3-31
四川农村日报讯 林忠伟 记者 罗敏 文/图阳春三月百花开,晚熟柑橘正当吃。日前,在梓潼县,3万余亩沃柑、血橙、大雅一号等水果争相上市,游客走进果园享受采摘乐趣,大饱眼福、口福,乡村旅游如火如荼。  在梓潼县演武镇小亭村,600 多亩血橙进入成熟季。绿叶掩映下,红彤彤的血橙挂满枝头。游客尽情采摘,并现场品尝亲手采摘的血橙,乐在其中。采摘水果。  在自强镇二洞村,千余亩大雅一号进入采摘期。这里的果子都套在一个白色的袋子里,游客撕开袋子,一股清香便迎面而来。  二洞村曾经是省定贫困村,如今早已脱贫。该村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种植耙耙柑、大雅一号3000余亩,其中大雅一号有千余亩。“下一步,计划采取农旅融合这一模式,吸引更多的游客来入园采摘,让游客在体验采摘果实,享受劳动快乐的同时,带动二洞村的乡村旅游,壮大集体经济,增加群众的收入。”二洞村党委书记贾伟伦说。  据了解,梓潼县按照一年四季有水果卖的发展思路,推进农旅融合,将传统优势农业生产与现代观光旅游相结合,建设以展现优美景观和独特田园风情为主题的观光型乡村旅游,以收获体验为主的参与型乡村旅游,正全面构建“乡乡有旅游项目、村村有旅游特色”的乡村旅游格局。目前,全县已发展蜜柚、耙耙柑、梨子、李子、血橙、大雅一号等水果30多万亩。每年三月,吸引10多万游客采果踏青。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3-31
四川农村日报讯 曾理 吴玉娟 记者 洪瑜 文/图  春回大地,新茶吐绿。3月26日,兴文县大坝苗族乡古佛台村的茶园里一派繁忙,村民们抢抓晴好天气采摘春茶,开启美丽乡村“茶经济”。  走进茶园,一行行茶树排列整齐、茶香四溢。茶山上,茶树开始蓬勃地冒出嫩绿的芽头。身挎竹筐的采茶村民穿梭其中,手指在绿叶间上下翻飞,一片片嫩绿的茶芽被采入茶篓,山间地头处处洋溢着春茶收获的喜悦。“我是隔壁麒麟苗族乡人,到这山上来采茶叶,每天能挣100多块钱,活儿也不累,山上空气好,又凉爽。”采茶村民杨先群对这份工作很满意。  近年来,古佛台村立足土壤、气候、海拔等自然条件,通过村资公司示范带动经营,深入推进茶产业发展,在全村种植茶树400余亩,目前已全部投产,生态茶产业绿了山坡富了百姓。  据了解,古佛台村茶园从2018年开始栽种茶树,今年正式投产,主要种植黄金叶和白茶两个品种,茶叶色翠香幽,是茶中佳品。茶园亩产鲜叶300余斤,可制作80斤干茶叶,批发价达400多元一斤,主要销往浙江一带。  “我们正式采茶的时候,大概需要200多个采茶工人,每人每天工资100元左右,最高能达到300元。茶叶主要通过线下销售和村资公司零售,我们也和浙江的客户签订了批发收购协议。”古佛台村党支部书记古登凯告诉记者。  检查茶叶是否合格,称重、开收据、支付现金……为了让茶农少跑路、少排队,收购商们来到茶园收购茶叶,茶农采摘下的新鲜茶叶,在茶园里就被购走加工,更加保障了茶叶的品质。鲜茶送到茶厂,技术人员随即对茶叶进行深加工,通过鲜叶摊凉、杀青、分筛、烘干等一系列制作工序,最终形成条索整齐、色泽翠绿的优质茶品。  如今,茶产业已成为该村的主导产业之一。下一步,茶园计划扩种面积至1000亩,并注册商标,让茶叶进商超。村“两委”将全力把茶产业打造成富民增收的绿色生态产业,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近年来,兴文县依托优良的生态环境,大力发展茶产业,通过现代生态茶园改造、茶叶种植管理技术培训等措施,提升茶农管理水平和茶叶加工技术。截至目前,兴文县有茶叶面积1.2万亩,可采摘面积达7200亩。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3-31
(唐彪 刘怀英 记者 李全民)“口感不错,鲜爽味很好!”3月24日11时许,在青川县喝下浙江省安吉县黄杜村捐赠的“白叶一号”明前茶,今年82岁的白堃元(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原副所长)乐开了花,举起茶杯转身一周向大家致意。当天,青川县关庄镇固井村“白叶一号”茶叶基地迎来首次大规模采摘。在采茶仪式后的品茶活动现场,茶艺师取出刚制好的“白叶一号”茶叶泡好,倒出第一杯,敬给了白堃元。从接过茶杯到一口饮下,尽管只是短 短几十秒,却让白堃元感慨不已。因为从1997年到2022年,他目睹了青川、广元茶产业的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其中滋味酸 甜苦辣,但今天品到的是回甘”。但是,1997年第一次到广元的白堃元却没有这么好的心情。 当时到广元考察时,白堃元发现了“异常”——有2000多年历史的广元(古称“葭萌”,意为“茶叶生长的地方”),却 因为没有好茶,只能给客人喝白开水。在深入广元的乡村调查后,白堃元进一步发现:许多村民仍身着中山装,脚穿解放鞋,住的土房四方透风……“广元有4万亩茶园,因品质太低,卖不上价,茶农年人均增收不过数十元……”回忆第一次喝广元茶的情景,白堃元记忆犹新:“当时,给我喝的茶,颜色就像 酱油汤,入口又苦又涩,难以下咽。”在白堃元看来,也正是这个“异常”发现,让他与广元人民建立起了割舍不掉的深厚情谊。开办免费培训班、引进种茶制茶工艺……25年来,白堃元坚持“以茶兴农”,主动申请参加对口广元的帮扶,积极为种茶、制茶提供技术帮助,让浙江优势产业之一的茶产业在广元落地生根……2018年,安吉县黄杜村捐赠给青川县的“白叶一号”落地后,中茶所组成专家技术团队,为白茶栽培管理提供技术支撑和保障。这当中,白堃元和中国农业科学院 茶叶研究所副所长王新超先后多次到青川县“白叶一号”茶叶基地实地调研,开展技术培训10余次。有了白堃元等的倾心付出,如今“白叶一号”茶苗长势良好。第一批受捐的茶苗已长成可采摘的茶树,预计今年采摘鲜叶超3500千克,实现销售收入200万元以上。在2022年春天,当喝下的广元茶从“苦涩味”变为了“鲜爽味”,再看着广元漫山苍翠的茶园,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白堃元一路前行,一路都笑得格外开心……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03-30
(唐福升 记者 李全民)3月,正值百花争艳的季节,小蜜蜂忙碌地穿梭于不同的花朵中间,也让养蜂人忙得团团转,对他们来说,今年又是一个“甜蜜”的丰收年。3月28日,记者走进四川广元市旺苍县黄洋镇金华村二组刘植生家,刘植生正在忙着开箱检查蜜蜂的生活情况,管理蜂群、清理蜂箱、掌握蜂群,忙得不亦乐乎。中蜂养殖技术培训现场刘植生说:“我从1982年开始养蜂,最高峰时养了100多箱,产量达到了1000多斤,赚了10多万元,这让我发现我们这儿天然的养蜂优势。但是要把蜂养好,对技术、管理要求比较高,后来我因为缺乏系统的养蜂技术,导致养殖规模下降到8箱。这次九三学社帮扶的养蜂项目,不仅帮我们选购到优良蜂群,而且还提供持续的技术指导,帮扶单位四川金控集团也积极帮我们联系销售,这让我对养蜂就更有信心了,今年我就扩大了中蜂养殖规模,又养了20箱,预计今年能产300斤左右蜂蜜,目前已经卖了80斤左右,我们的蜂蜜色泽金黄,都是纯天然的,不经任何加工,没有任何添加剂,口感各方面都是很好的。”中蜂养殖户正在观察中蜂的活动情况中蜂养殖业是一个短平快、活路轻、技术高、发展快的生态产业,不与农林争地,不与畜禽争粮,不占用劳动力,群众养殖蜜蜂的积极性不断高涨。四川金控集团派驻旺苍县黄洋镇金华村“第一书记”莫科告诉记者,九三学社旺苍基层委组织养蜂技术员到黄洋镇金华村开展养蜂技术培训,引导村民走科技发展蜜蜂养殖产业,提高蜂蜜的产量和质量。中蜂养殖户从蜂箱里取出来的蜂蜜莫科告诉记者,为了让村民增收致富,让农产品卖出更好的价格,九三学社中央于2021年底在金华村投资5万元,通过中蜂养殖帮助13户农户引进中蜂100箱,购置蜂具及配套设施,跟踪技术培训和营销服务,实现所产土蜂蜜畅销,今年预计全村中蜂养殖户户均增收8000元以上。“引进中蜂,养殖产业投入小、利润高、不占地、劳动强度小、见效快,产品可以长时间储藏,当地村民认可度很高,回报周期短。为了让当地群众致富,九三学社坚持把中蜂产业技术培训作为重点,采取专家集中授课、现场示范教学、农技员对口指导等形式扎实开展技术培训,对中蜂生物学特征、中蜂的生活习性、中蜂养殖方式、中蜂强群饲养技术、中蜂人工育王技术、中蜂换王技术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讲解,并开展交流。通过培训,养殖户们进一步提高了中蜂科学饲养管理水平,促进中蜂养殖产业提质增效,助力旺苍乡村振兴,持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广元市旺苍县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旺苍基层委主委马丽对记者说。旺苍县黄洋镇党委书记李颖告诉记者,该镇充分挖掘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优势,节约成本,实现“长短结合,以短养长”,提高产出效益,生产出蜂蜜味道可口、色泽晶莹,醇厚甘甜。市场上每斤蜂蜜可卖到60元到100元,一箱蜂产蜜大约有15-30斤,这不仅让大家看到了致富的希望,蜜蜂采蜜还可以帮助农作物、果树、蔬菜、牧草等更好地授粉,可提高产量和质量,这不仅让许多村民看到了致富的希望,也促使了村民提高养蜂技术,使养蜂向规模化、产业化转变,在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同时,让“甜蜜”产业进入家家户户,让群众的收入更加稳定。记者从旺苍县了解到,近年来,该县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以发展短平快优势主导产业为重点,全力培育一批产业经营主体,大力倡导发展中蜂产业,动员村民进行中蜂养殖,充分利用电商平台,创新线上线下销售模式,通过多种渠道做好群众农特产品销售对接服务,确保“户户有产业项目,人人有增收门路”,带动村民持续稳定增收。旺苍县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该县将整合各方资源,创新销售模式,进一步拓宽市场渠道,通过搭建产加销一体化生产平台,加强技术管理和标准化质量管理,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并对产品进行统一采集、统一包装,走正规化、品牌化发展道路,扎实做好蜂蜜产销对接,带动旺苍农产品销售,让农民的血汗变成血汗钱,让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03-30
(王鑫 记者 徐中成)3月25日,海拔2700多米的小金县宅垄镇蕊丰村,藏族老人雍国寿家迎来了一群说普通话的客人。围着火炉,61岁的雍国寿兴高采烈地讲解村里的传统手工艺品藏式花腰带。村民制作藏式花腰带  这些客人是来自江浙地区的一支设计团队,团队负责人刘璇说,这已是她第四次到蕊丰村来。在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的对口支援和牵线下,她和团队来到这里,想为高半山村的藏族妇女做一些实事——将寨子里藏族妇女闲暇之余都会手工编织的藏式花腰带“变现”。  蕊丰村是一个典型的嘉绒藏寨。嘉绒藏族妇女会将羊毛、牛绒、麻等材料用手工搓绞成细线,然后织成毪子、麻布,然后剪裁缝制成腰带,并绣上色彩艳丽的花朵、山水等民族图案。每逢重大节日,男女老少都会穿戴这种藏式花腰带。  “花腰带是我们口口相传的技艺。”雍国寿说,他家4个女儿都会做,一条简单的花腰带,需要七八天时间才能做完。  如今,嘉绒涉藏地区的藏式花腰带已经被评为国家级非遗藏族编织刺绣传统手工艺。  在刘璇和设计团队看来,这是嘉绒藏族妇女一针一线留给一家人的温馨记忆,是一个地区特别的文化记忆。但要将花腰带“变现”,进而做好、做活,并不容易,“一方面,这里山高路远,多年来手工技艺发展变化不多,产品形式比较单一,难以应对市场的多变需求。另一方面,这份手工技艺中融入了嘉绒藏族的非遗文化,改变创新的同时必须注意保护和传承。”  带着问题和思考,一个“嘉绒德咪”妇女共富计划悄然萌生。浙江德清驻小金对口支援工作队相关负责人解释说,设计团队将帮助当地创新传统技艺,打造衍生文创产品,同时进行品牌嫁接,进而打响知名度,提高当地家庭妇女的劳动收入。  这一计划得到小金妇联和宅垄镇的积极响应。蕊丰村委会妇女主任杨富玉说,目前,当地已投入10万元启动资金;在设计师团队的指导下,村上已在尝试带有花腰带文化的手链、耳饰等产品的创新制作。  不仅如此,宅垄镇还在蕊丰村组建了相关合作社,希望在合作社吸引带动下,引领全镇更多妇女参与这项致富计划。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03-30
(刘璐 记者 程海英/文图)走进泸州市泸县立石镇渔塘村经作园内,只见一排排大棚整齐排列,这里就是乡贤赵坤平的羊肚菌种植基地。黑色遮阳网下,一簇簇、一朵朵羊肚菌破土而出,撑起褐色小伞,工人们也正忙着采摘成熟的羊肚菌。“这个菇贵哦,但是营养特别丰富,口感又好,用来炖鸡、炖排骨,肉更香,汤更鲜”,提起满满一桶的羊肚菌,工人喻衣孝一边走一边向记者介绍,“十一斤新鲜羊肚菌才能烘一斤,干的羊肚菌一斤能卖几百上千元呢!”今年40多岁的赵坤平,是乡贤人士创业代表,2019年在渔塘村乡村振兴特聘村主任李贞平的介绍下来到立石镇,承包了这片经作园,听说羊肚菌收益不错,赵坤平想试一试,于是在2021年12月底,4亩半羊肚菌种下了。“这片土地之前种的百香果,但是收益不好,我就想重整土地干点别的,李贞平之前做过黑皮鸡枞和大球盖菇,据说菌菇有赚头,我就想尝试种植羊肚菌,打算成功了就扩大面积,带领周围的群众一起干!”赵坤平说。“羊肚菌每年只能种植一季,产量低,对温度、湿度和通风等生长环境和自然条件要求极高。我这片羊肚菌是12月底种的,2月起到目前,一共收获2千余斤,如果按照鲜菇60元每斤的市场批发价,十多万的收入不在话下。”说起这次羊肚菌种植初探索,赵坤平的眼角笑起了褶皱。近年来,泸县立石镇以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统领,积极推进“经济+农文旅”发展模式,通过发挥乡贤人士带头作用,引导农户探索发展羊肚菌、白乌鱼、稻虾等农业产业,着力把特色产业做成优势产业,将资源优势变成产业优势,让村民的“钱袋子”鼓起来,生活富起来。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03-29
(记者 程强) “技术指导老师来了!”近日,来自雅安名山区中药材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技术指导老师何芳,冒着细雨,沿着泥泞的小路,走进宝兴县灵关镇云茶村的田间地头为村民们指导种植草果,她的到来引得村民热烈欢迎。何芳指导种植草果人群中,75岁的村民段洪发格外激动,“等到草果收成时我们的收入又能增加了!”云茶村驻村第一书记桑锦向记者介绍说,云茶村位于中高山地段,是一个典型的以农业为主的村,产业发展上受到交通条件、现有土地资源、饮用水源保护地、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等制约。目前,该村产业发展以种植茶叶和黄柏为主,由于黄柏产出周期长,村民短期见不到收益。而通过在黄柏田里穿插种植草果不仅产值高而且收益快。草果三年就可挂果,四年达到丰果期,采摘周期可达二十余年。而说起草果能被成功引进到云茶村,事情还要回到两个月前。在一个偶然的机会,该村得知名山区某村发展草果产业增收致富的消息。于是,桑锦组织村组干部,到名山区实地学习,并邀请专家到云茶村现场考察。草果作为一种食药两用的香料,对土壤、气候、海拔等条件都有一定的要求,通过考察专家表示云茶村各方面情况都达标。说干就干,在项目确定后,村上流转了村民二十亩土地作为草果基地,流转期间村民不仅可以收到流转的费用,还可帮助采摘赚钱,流转期满后收成也将全部归村民所有。桑锦说,草果种植作为富民产业能够在云茶村实现,也多亏了名山区中药材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帮助,提供了幼苗和技术,如今,村里不少农户已经开始自主种植了,种植面积已有三十余亩。何芳介绍,目前,名山区中药材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与云茶村集体公司还签订了合作协议,除对村民定期开展栽种和幼苗管护培训外,还将在产出期,统一进行收购,解决村民销售难的后顾之忧。桑锦表示,目前,云茶村还对接了雨城区周公山镇竹编产业,希望通过各县区的合作为云茶村带来更多发展活力,拓宽乡村振兴路。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2-03-29
四川农村日报讯 特约通讯员 唐兆权3月27日,威远县高石镇禾风村一片大棚里,草莓、火龙果、小番茄、凤梨等水果正竞相生长和成熟,忙碌采摘的游客应接不暇。“五彩缤纷的水果,实在太有诱惑力了,想少买点都不行。 ”一位游客“抱怨”道。  水果是聂文华种的。2017年,他流转10来亩地扩大草莓种植规模。几年的经验让他发现,草莓收获后,土地要空一季,不划算,他了解到小番茄产量和价值不错,就在草莓行间套上了小番茄,草莓伏地而长,番茄向上生长,互不影响,草莓下市,番茄开始上市,正好互为补充,生产效率提高了一倍多。2019年他又增加火龙果、凤梨等水果品种。  聂文华不仅种植的品种花样多,种植方式的花样也多。肥料全用腐熟的羊粪、鸡粪和微生物肥和微生物菌,让土壤保持活力,增强抗病抗菌能力。防虫,他用黄板诱杀,捕食螨等物理法,因而产品获得了无公害认证。  生产无公害水果,比普通方式种植成本高,水果的售价相应地高。别人卖10元1斤的草莓,他卖20元1斤,火龙果和小番茄等的价格也要高出30%到50%以上。价钱高,顾客难免有所顾及。销售受阻,他几次都想放弃,同学劝他:“种无公害水果,有个让顾客认识的过程,只要坚持,顾客是会接受的。”半年过后,到他园里采摘和购买水果的人就渐渐多了起来。除了小番茄因量大需送部分进超市,这几年,所有水果都是顾客自己在地里来采摘买完的。每年收入在40万元上下。  当地的村民也跟着增了收,刘秀英、刘敏等几十名村民,每年要从聂文华这里领走30多万元务工费。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3-29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周金泉  安岳县联杰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去年以来采用循环水养殖生态鱼,不仅产量高,而且品质也好,秘诀何在?  3月23日,合作社理事长邓世杰道出秘诀:一是占地14亩的12口特制圆形池子,实行高密度养殖,其投放鱼苗是普通鱼塘的1倍,因而一批可出塘12万斤鱼,其产量亦是14亩鱼塘产鱼量的1倍;二是采用中草药为鱼驱虫;三是采用石灰、盐巴消毒或杀菌、补钙,同时,在专门用于净化水质的鱼塘里种植折耳根,不仅净化了水质还增加了一笔收入。  “我准备利用5亩塘的水面种植折耳根,这样每70天就可采收一批折耳根,一年收10万斤。”邓世杰说,“光卖折耳根就有30万元收入,降低了我养鱼的成本。”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3-29
四川三农新闻网广安讯(通讯员 邱海鹰  彭歌)阳春三月,正是春播春种的大好时节。四川省华蓥市永兴镇双龙桥村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王春辉,带领社员正热火朝天地进行播种、施肥和给苗床覆膜。与以往不同的是,今年他不再为购买农资而发愁,“金融保母”农行华蓥市支行向他发放了10万元的惠农贷款。一年之际在于春,因春播春种,王春辉急需一笔款项购买化肥、种子、农膜等农资,就在他一筹莫展之际,农行华蓥市支行“三农服务队”来到合作社开展信用建档工作,在了解到资金需求后,第一时间向他们推荐了“惠农e贷”,并现场利用农行掌上银行完成录入、申请、审批,整个流程不到半个小时,就完成了贷款的发放。农行华蓥市支行全力做好“三农”金融服务和乡村振兴工作。采取“一站式”服务,组织6支“三农”服务队, 将办公地点搬到农户家门口、田间地头,对辖内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进行全走访、全对接,摸清资金需求,做到资金需求“早计划”、支农资金“早安排”、涉农贷款“早发放”。同时,充分发挥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牵头作用,持续加强与地方财政、人社、农业等职能部门的沟通协作,逐个乡镇召集种养业大户会议,宣传农行支持乡村振兴、支持农业生产的政策和产品优势。该行还充分发挥人熟、地熟、情况熟的基层优势和支农主力军作用,积极与各村委会及村干部进行沟通交流,让客户经理加入到村民微信群中,通过微信群宣传新推出的信贷产品,了解掌握村民资金需求及投向,将村民微信群打造成村组织与金融机构双向互动、共同服务乡村振兴的对接平台,真正把支农工作做深、做细、做实。在高兴镇观音溪大山深处养猪的贺绍坤, 扩建了600多平方米的猪圈,没有买仔猪的资金,存栏的500多头架子猪也没有钱买饲料,两口子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正在他们一愁莫展的时候,从微信群得情况的农行华蓥市支行“三农工作队”的客户经理, 主动给他打来了电话,告诉他农行有专门支持农村种、养殖业的惠农贷款,利率低、无抵押、办理快,可以到农行去申请。老贺说:“我实在走不开,现在存栏500多头猪,我没有请人,就是我两口子自己在喂。”当时正是雨雪飞舞的天气,客户经理冒着风雪,踏着泥泞,一路走,一路问,找到了老贺在深山里的养猪场。手机录入资料、生产现场拍照、电子文档签字,三天后,30万元惠农贷款便发放到了老贺的卡上,解决了燃眉之急。老贺逢人就说:“农行真是我们农民的贴心人!”农行华蓥市支行针对乡村振兴实际情况,坚持“以农业农户为中心,以农村市场为导向,以乡村产业为依托”的理念,多措并举助力乡村振兴,加大惠农贷款投放力度。仅今年以来,实现农户建档646户,白名单入库462户,累计发放贷款4600多万元,净增贷款3100多万元,农户贷款余额9286万元,农户贷款余额突破1亿元。同时, 坚持“一县一业、一村一品”,关注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农业产业强镇等,瞄准地方特色乡村产业以及优势特色小宗农产品,支持“菜篮子”“果盘子”等各类小宗农产品稳产保供。截至目前,该行支持涉农产业贷款余额达11.2亿元,真正起到了“货”领山区农民增收致富的作用。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2-03-28
(张琳 黄建伟 罗淇尹 杜明珉 记者 程海英/文图)阳春时节,在合江县凤鸣镇新洋村的茶园里,一排排茶树已经长出嫩绿的新芽,散发着阵阵清香,种植的白茶陆续迎来了采摘期。走进新洋村的茶园,数十名腰系竹篓的采茶工人在茶园指尖翻飞,一提一掐便摘下嫩芽,装进腰间的竹篓内。合江县凤鸣镇新洋村9社村民赵学云说:“摘茶叶要保持质量,只摘一叶一心。”新洋村9社的村民赵学云正在指导工人采摘茶叶,在茶叶基地建设过程中,有近30名村民就尝到了产业发展的红利,赵学云就是其中之一。在家务农的他通过流转自家土地以及管护茶园等渠道增收,生活质量有了明显提升,原本已经荒废的青山变成了他致富的“金山”。赵学云说:“以前我的土地是荒芜的,没有精力管理,自从拿去种茶叶,土地流转费和干活的工资加起来,一年要挣三万多四万元钱。”凤鸣镇新洋村依托得天独厚的气候、土壤和水质等宜茶优势,2018年引进农业公司在当地流转土地种植黄金茶和白茶200多亩,经过三年的管护,今年进入丰采期。现在正是采摘春茶的季节,每天基地采茶的工人就有20余人,据介绍,今年干茶产量预计1000余斤,产值将达到145万余元。合江县凤鸣镇新洋村第一书记廖凯说:“下一步新洋村将探索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模式,一是扩大茶叶种植面积,提高土地流转效率。二是在茶园周边设立茶叶深加工厂,提高茶叶的产品附加值。三是探索采摘与休闲为一体的观光农业,助力乡村振兴。”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03-25
(苏小娟 金绍娜 记者 庄媛 文/图)这段时间,阿坝州金川县的万亩梨花进入盛花期,朵朵梨花竞相绽放,铺满了乡间山野,不仅装扮着美丽的乡村,也为当地老百姓带来了增收致富的良机。近日,记者漫步在世外梨园景区,一朵朵、一簇簇雪白的梨花挂满枝头,洁白的梨花裹着淡淡的花蕊在微风中摇曳,散发出阵阵花香。不少慕名前来赏花踏春的游客们徜徉在花海之中,或留影纪念,或田野间嬉戏游玩,俨然勾勒出一幅“满园春色关不住,古树梨花醉游人”的美丽乡村春景图。当地嘉绒藏族姑娘赏梨花梨花开出好“钱”景“我们是从成都自驾过来的,穿着红衣服在古梨树下拍照实在太美了,好似进入人间仙境。”在庆林乡梨花大道,几名年轻游客一边摆着各种造型,一边拍着照。梨树下,闲谈聊天的当地人也在感叹金川的好风景为他们带来了好“钱”景。近年来,金川以梨花为媒,全力打造集观光、民俗、休闲于一体的“梨花经济”牌,让梨农融入休闲旅游产业链,以旅促农、以旅富农,助力乡村旅游和梨种植产业发展。尝到了“梨花经济”甜头的村民种植果树的积极性愈发高涨,如今,金川梨树已达100余万株,面积达4万亩,年总产量达5000万公斤,年产值3000万元,让金川成为了“春赏梨花、夏品梨果、秋观红叶”的旅游胜地。基于此,当地百姓纷纷瞄准“梨花经济”带来的致富机遇,163家大大小小的农家乐如雨后春笋般在金川落地生根。这几年,梨花吸引着各地的游客纷至沓来,这让家住庆宁乡庆宁村的夏泽兵萌生了开农家乐的想法:将自家闲置的小院收拾出来做点农家特色菜,让游客在赏梨花的同时还能在梨花树下吃美食。农家乐开业后,每到梨花盛开之时,夏泽兵一家老小齐上阵,生意非常红火。“梨花盛开的时候,选择这么一家充满花香的农家小院,吃着原生态无污染的腊肉、香肠、土鸡、野生菌、野菜,是一种享受,等到明年花开的时候还会带着家人来。”来自重庆的游客彭女士告诉记者。记者走访发现,一到就餐时间,梨花红叶景区周边农家乐几乎家家座无虚席。庆宁村村主任候正忠告诉记者,近年来,金川县委、县政府全力打造雪梨振兴项目,唤醒了金川沉睡的雪梨资源,擦亮了金川“雪梨品牌”,前来赏花的游客越来越多。下一步,庆宁村还将鼓励更多村民发展民宿、农家乐、销售农产品等,让越来越多的老百姓借助梨花、红叶吃上“旅游饭”,拓宽致富增收渠道。产业“链”出新天地盛放的梨花,装点着金川县振兴路上的好风景。近年来,金川县有效把握脱贫巩固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大好机遇,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持续巩固筑牢脱贫成果,稳步推进乡村振兴。作为乡村振兴国家重点帮扶县,金川县立足比较优势,深挖振兴潜能,按照“规划同筹、业态同建、交通同网、环境同治、服务同标、市场同体、发展同步”思路,已统筹安排基础类、产业类、民生类项目106个,总投资达36.99亿元。致力通过资源要素集中,以金川梨现代农业园区、世外梨园4A级景区为引领,打造以“三乡一镇”为核心的“川西北最大田园综合体”。同时,全县聚焦“一三互动、接二连三”要求,致力在产业选择上因地制宜、尊重民意,在培育上随行就市、保障民利,在拓展上融合联动、注重民愿。以“梨”延伸“园区链”。积极推进金眉园区省级四星争创工作,年内投资1407万元实施升级工程;完成22万株雪梨树“五项管理”、330亩雪梨示范园,不断放大“一花一叶一果”效益。以“锂”拓展“生态链”。生态推进水矿开发,年内完成投资66.3亿元,并吸纳当地群众务工,最大限度提升群众收入。以“礼”融合“农文旅链”。投资3500万元升级旅游设施配套,精心包装一批“净土阿坝+味美金川”农特产品,拓宽营销渠道,提升农文旅“礼品”供给品质。此外,金川县还把目光转向“梨”的延伸产品,引进金雪梨公司、华杏农业公司、绿生食品公司等6家龙头企业进行精深加工,雪梨膏、梨膏糖、梨膏喉含片、果酒、雪梨饮料等深加工的雪梨产品也越来越精致多样,实现雪梨膏年产量1000吨,雪梨汁2000吨,雪梨糖1000吨,产品总价值1.2亿元。“公司+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模式,形成了公司与果农的利益联合体,让老百姓真正得到了实惠。下一步,金川县还将继续围绕雪梨振兴战略,坚持把雪梨产业作为强农富农的主导产业,持续做响“梨花红叶”旅游品牌,吸引更多游客看梨花、赏红叶、品雪梨,最终实现百姓富、产业兴、生态美。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2-03-25
(陈慧 记者 常坚)阳春三月,走进洪雅藤椒种植基地,放眼望去,绿油油的藤椒树,散发着诱人的椒香。洪雅县藤椒现代农业园区涉及全县3个镇、7个村、26个组,辖区面积15平方公里。目前,已建成现代高标准藤椒核心基地5000亩,藤椒种植1.2万亩,年产鲜椒5000吨,鲜椒产值达8000万元。据悉,洪雅种植藤椒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生产加工藤椒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被誉为“中国藤椒之乡”。如今,高速增长的藤椒产业,正成为洪雅人增收致富的“钱袋子”。唱响品牌 做大做强藤椒产业每到六、七月,藤椒成熟,十里飘香,洪雅家家户户都要制作藤椒油,用做于蘸水、拌鸡肉来招待客人。近年来,洪雅县藤椒的产量不断提升,价格年年上涨,受到外商及消费者的青睐,这与该县抓好产业服务、着力打造藤椒“名片”等努力分不开。2019年以来,洪雅县逐年扩大藤椒种植面积,建设标准化藤椒良种繁育园、大力发展绿色有机种植,积极引导新型经营主体流转土地种植藤椒,建成标准化育苗基地100亩、标准化温室育苗棚25亩、露天育苗75亩,实现全县良种自繁。同时,按照绿色有机食品藤椒生产技术规程,建立了藤椒化肥化学农药零使用试验示范区200亩,采取矮化密植、沼液喷灌、绿色防控、适期采收等多项栽培管理技术,真正做到了绿色有机发展。如今,洪雅藤椒产品远销东南亚、欧美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在不断加大藤椒产业发展力度的同时,该县还相继出台藤椒产业有关扶持政策,并采取有效措施大力推进藤椒产业高质量发展。良好发展的背后,还有农业科技人员的全程参与,他们着力破解小农户与新技术、新装备、新品种衔接不充分的瓶颈问题,制定出一套“洪雅藤椒模式”,为产业管理科学、椒农增收致富奠定了坚实基础。致富增收 打造乡村振兴支柱产业近年来,洪雅县大力实施特色产业提升工程,而作为该县产业升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树椒”工程已成为产业兴旺的抓手,乡村振兴的关键。幺麻子藤椒产业园的发展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据悉,该产业园采取“公司+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模式运行,使得当地农民每年可以领取土地流转租金、产业发展分红以及基地务工收入,由此带动农户年节本增收3840万元。同时,安排工作岗位1600个,园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21230元,比当地其他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2030元。在抓好藤椒种植、加工的同时,园区还积极抓好三产融合。园区不仅采用林下种菜、林下养鸡等模式发展林下经济,提高椒农收入,还利用藤椒文化积极发展旅游。依托藤椒产业,当地已建成幺麻子藤椒博物馆、幺麻子大型餐饮、幺麻子藤椒产品展示销售中心、藤椒产业文化园,带动了洪雅旅游产业发展。目前,全县藤椒种植面积达3.5万亩,其中投产面积3万亩,鲜藤椒总产量1.05万吨,收入1.5亿元,年加工藤椒油6万吨,实现年综合产值达7.5亿元,藤椒产业已成为全县农业特色产业之一。洪雅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县将努力建设四川省最大的藤椒原料生产基地。到2023年,全县藤椒种植面积力争达到10万亩,总产7万吨,综合产值力争达到25亿元。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2-03-25
四川农村日报讯 张立祥 特约通讯员 张超  “唱支山歌给党听,我把党来比母亲……”3月19日,雨后初晴,在平昌县三十二梁茶园里,来自广元市利州区的游客们,身穿青花衣衫,头戴青花头巾,腰挂小竹篓,正体验茶叶采摘,或歌或舞,其乐融融。  平昌县大力发展茶叶产业,以茶为媒,三产联动,搅活一池春水,让乡村人气更旺,山村更美,老百姓的腰包更鼓了。鸟瞰茶园。平昌县委宣传部供图  扩面提质建设“三区一园一基地”茶叶产区  “每天我和老伴能采5斤毛尖,交到加工厂能领到250元。”3月19日,三十二梁镇龙尾社区孙家凤老人和老伴在茶园忙着采茶,谈起家门口的茶园,老人满脸笑容,“去年在茶园采茶搞管理,家庭收入就有 3 万多元。”  “平昌种茶的历史久远,气候、土壤等条件适合种茶。”该县茶果局副局长杨友德介绍说,县上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支持产业发展。自2014年至今,该县茶叶产业面积扩展到20余万亩,成立种茶专业合作社93个,初步建成“三区一园一基地”茶产业区,即云台-笔山-镇龙片区、皇家山片区、得胜片区,金宝山茶旅融合产业园,10万亩茶叶标准化示范基地。去年,该县干茶总产量达6900吨,总产值达6.5亿元。目前,该县成功创建省级茶叶科技示范园区,获评“全国十大魅力茶乡”。  今年初,该县出台了《平昌县茶叶产业提质增效五年行动工作方案》,明确把巩固提升基地、打造生态有机茶园、精深加工、科技强茶、品牌打造等工作分年度纳入“五年行动”中。“预计到2026年,年实现茶叶总产值12亿元以上,综合产值20亿元以上。”杨友德说。平昌县云台镇澌滩社区的茶叶基地里,茶农们正抱着竹篓采茶。(摄影/施皓文)  创优品质公共品牌领军拓宽市场  “你看,这茶水不浑浊,没有一点儿茶叶碎片。”3月20日,在秦巴云顶茶业公司,董事长蔡方儒向成都客商介绍制茶技术。  蔡方儒有2000亩茶园。他只管护100亩茶园,其余茶园交给村集体管理,蔡方儒负责技术指导、茶叶收购、品牌打造、市场营销。  “农民在集体茶园采摘的鲜毛尖茶,公司以每斤70元收购,其中农民收入50元,村集体收入20元。”三十二梁镇宣传委员许志平介绍说,采摘高峰期,可以从非种茶社调配劳动力采茶,确保鲜茶应采尽采。  “有市场才有出路。”杨友德直言,平昌县以农户自管、联户返包、村集体承包等形式主要负责茶园管护、茶叶采摘,企业主要承担收购、加工、营销等职能。目前,该县有26家茶叶企业,建立的28个茶叶加工厂分布在种茶区域,保证了采摘的鲜茶叶半小时内输送到加工车间。  平昌县创建了区域公共品牌“平昌青芽茶”,是国家地理保护标志农产品。企业以生产红茶、绿茶为主,创建了21个茶叶品牌,其中有14个品牌获得国家级茶业博览会金奖。如今,“平昌造”茶叶走向大都市,大宗茶甚至远销到海外的10多个国家和地区。  茶旅联姻乡村振兴蓝图成为现实  “ 景色太美了。”3月19日 ,暖阳下的西兴镇皇家山茶园,满眼青绿。几位游客坐在民宿露天阳台上,一边品茗,一边欣赏美景。  “我们不只卖茶叶,还要卖风景。”西兴镇宣传委员杜亮堂说,该镇依托茶园风光、茶文化长廊、茶叶加工厂等资源打造了旅游核心带,增加了采摘制茶体验活动,备受游客喜爱。  “每到周末,住宿、吃饭的人特别多,有时忙不过来,还得请人帮忙。”前两年,彭永清回到家乡开了一家民宿,生意一直火爆。  在三十二梁游客接待中心,蔡方儒总会和游客一起品茗论茶,还给参加体验采摘活动的游客赠送一小盒茶叶。蔡方儒说:“购买茶叶的回头客很多。”蔡方儒还开通了直播带货、淘宝网店,每年网上销售超百万元。  “我们把优质茶园基地纳入全县精品旅游线路,开展研学旅行活动,游客反响很好。”该县文广旅局副局长范涛说,目前,该县以茶叶基地为资源,成功创建了西兴镇皇家山、三十二梁等两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3-25
(王易 苟儒君 罗淇尹 杜明珉 记者 程海英/文图)春天不仅有耕种的忙碌,也有丰收的喜悦,眼下,泸州市合江县凤鸣镇金龙湖村林下种植的200亩赤松茸就迎来了丰收。对金龙湖村2社的村民冯作连来说,今天是个值得开心的好日子。去年11月,通过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动员,她将自家2亩多竹林入股村集体公司种植赤松茸,这两天第一批成熟的赤松茸抢鲜上市,林子里的蘑菇进入了市场,她带着当“股东”的喜悦,特意邀请村里的亲友们一起尝尝鲜。吃完午饭,冯作连和工友们随即又投入到了繁忙的采摘工作中。近日随着天气的回升,金龙湖村200亩赤松茸种植基地里,一簇簇肥美的赤松茸长势喜人,圆润的小“脑袋”密密麻麻紧挨着,丰收的喜悦满山蔓延。合江县俊林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正蓉说:“我们3月中旬就开始采摘了,每天有30多个工人采,每天的产量就是3到4吨。”将从林子里新鲜采摘的赤松茸去泥,剔除菌体有破损的,选择大小合适的装箱,再由大卡车统一运输到大山外面的市场。看着一车车订单走出大山,金龙湖村的村民们干劲十足。冯作连说:“工人们把蘑菇采回来,我就负责分拣,把坏的挑选出来,我们大丰收了,好高兴哦。”据介绍,凤鸣镇金龙湖村林下赤松茸种植实施“集体公司+专合社+基地+农户”模式,通过对发展片区的农户林地确权,整合林地入股村集体,让村民当股东,不仅化解了管理难题,更充分提高了农民种植的积极性,为今年赤松茸的丰产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凤鸣镇金龙湖村第一书记陈阳说:“去年10月下播,今年3月10号已经进入了丰产期,这个基地的产量估计是260吨左右,根据现在的市场销售和价格来看,能创造200多万的经济价值。”基地大量出菇,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同业主方积极对接销售渠道,大批赤松茸销往了泸州和重庆周边的生鲜批发市场,同时不少企事业单位的餐桌上也添上了这一道红红火火的新鲜菜。以金龙湖村金龙云海康养项目为依托,村上还积极对接各大农家乐,将林下新鲜赤松茸制成特色蘑菇宴,既解决了赤松茸部分销路问题,更为金龙湖村农旅结合发展注入新鲜活力。现在,来金龙湖不仅看云海,还可以体验林下采摘,品一品“赤拌松茸”“松茸乱炖”“赤松茸鸡汤”和“松茸烩肉”等特色菜成了村里的“新招牌”。凤鸣镇金龙湖村党支部书记胡乃福说:“整个周边的农家乐推出这几个菜品,通过这几个菜品的带动,增加了农家乐的收益,助推乡村振兴,接下来,我们要把蘑菇产业做大做强。”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03-24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