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张秋蓉 记者 李全民)当前,气温回升,正值烟苗移栽关键时期。广元市剑阁县杨村镇的田野山岗一片热火朝天的劳动画面,烟苗移栽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全体镇村干部扑下身子,甩开膀子,迈开步子,深入田间地头,全方位服务烟农到位,抢抓时节,精心做好烟苗适时移栽工作。检查烟叶移栽工作该镇通过召开移栽现场会,培训会,发放技术要点资料等形式,宣传最先进的整地、起垄、炼苗、施肥、防虫、治病、移栽等专业化知识,突出抓好“土专家”,“田秀才”。采用寒暄的开场白,了解烟农生产生活中的困难,与烟农拉近关系,缩短距离。讲述烟叶产业历经由无到有、由弱到强,现已成为“烟农增收离不得、财政增税少不得、乡村振兴缺不得”的核心支柱产业之一的变化过程。激励烟农不愁销路的种植积极性,坚定烟农的种植信心。针对烟农老龄化,劳动力短缺,用工难,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党员干部志愿服务帮帮队,行经丛林,穿过尘埃,横渡泥泞,迎难而上,有的运物资、有的施肥、有的打窝、有的覆膜、有的下苗、有的慰问烟农,送牛奶,送蔬菜、送矿泉水、送猪肉、送水果、送草帽、送肥料、送农膜……与烟农们一起共克时艰,切实解决烟农的燃眉之急。柏梓村驻村工作队帮助烟农移栽烟叶现场“我们实行领导包片,驻村干部包村,村组干部包户的分片包干责任制,镇纪委及时通报督查情况,确保烟苗适时移栽工作按计划完成任务。”该镇主要负责人介绍说,预计4月30日前全镇完成26户1200亩烟叶移栽任务,将高标准全面完成移栽,让烟叶真正成为群众致富的“金叶子”、“金元宝”。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04-29
(杨黎明 王尧 记者 李全民)4月的昭化大地,青山浅黛,百花争艳,在这片勤劳的土地上,呈现出一幅欣欣向荣的美丽画卷。运沙子、安装投食器、新建大棚……26日一大早,来到位于红岩镇天星村的拱•昭林禽(菌)生态循环融合示范园,20余名工人正在紧张有序的忙碌着。“这个示范园是东西部协作引进的一个项目,主要是养殖蛋鸡和发展林下经济,自去年10月落地建设以来,已累计发放人工工资和机械费用360余万元。”红岩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陈月表示,企业的到来,让群众在家门口有活干、有钱挣,是她最高兴的事。产业协作是新一轮东西部协作的主战场。近年来,拱墅区、昭化区两地深入推进“浙江企业+四川资源”“浙江研发+四川制造”“浙江总部+四川基地”“浙江市场+四川产品”等模式,建设了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示范性强的产业园区,推动昭化区传统产业迭代升级。这里的养鸡场没有“味”“走,去看看我们的新杨黑羽鸡,与其它养殖场可大不一样哟!”在养鸡大棚前,四川信德农牧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映刚乐呵呵的卖起了关子。脚底消毒后,再通过两道门便进入了鸡棚内,一股凉爽的空气便扑面而来,完全没有异味。“为什么这么凉爽,而且没有臭味呢?”同行的记者发出疑问。“你们看在鸡棚的最后边,我们建有24⼩时通⻛系统,保证空气流通。”顺着赵映刚手指的方向,记者看到在这个720平方米的鸡棚内设有5个通风扇,均在高速运转中。赵映刚介绍,除了通风系统,鸡的密度也严格控制在每个平方米8只以内,最重要的是鸡棚内增加了⽆异味益⽣菌垫料,垫料可以很好的分解鸡的粪便,增强鸡种免疫⼒。提起垫料的来源,赵映刚笑着说,“这个简单,在建园初期的时候,我们就对松树林里的枯枝、落叶进行了收集、粉碎,这就成了我们的⽆异味益⽣菌垫料,现在我们半个月就会对鸡棚补充一次垫料。”赵映刚说,对枯枝、落叶的收集,不仅降低了森林火灾的风险,同时垫料也会在一年半以后,变成很好的肥料,到时候将会进行再还田、还草、还林。“‘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是我们东西部协作引进企业一直践行的理念。”杭州市拱墅区到昭化挂职的干部徐李蓬表示。这里的鸡蛋身价高传统的鸡蛋售价在1元左右一枚,这里的鸡蛋直接翻了番,可以卖到2.2元至2.5元一枚。为什么小小的一枚鸡蛋,可以卖到这么好的价钱?“我们公司的理念是好蛋鸡决定。”赵映刚介绍,鸡的品质决定了鸡蛋的品质,为有效保证产品质量,公司从养殖源头抓起,采取⾮笼养的模式,保障了鸡⾃由觅⻝的天性,并在鸡棚内建立了符合鸡习性的产蛋箱。“鸡属于鸟类动物,具有一定的野性,想要鸡的品质好,就必须保护好它的野性。”赵映刚说,鸡棚在建设过程中,不仅采取了⾮笼养,还新增了栖息架,鸡休息的时候,会用爪子牢牢的抓住栖息架,就像鸟一样。在鸡棚外,又建起了阳光大棚,增加了鸡自由活动的空间,同时又能让鸡不喝到脏水,降低病发率。“我们将在阳光棚下边再铺上一层沙子,让鸡随时可以玩沙,运动起来。”赵映刚打趣的说。除了保证鸡的野性,对鸡的喂养也有严格要求,喂养的水是人饮水,粮食是玉米、谷物等,并添加黑水蚝。“黑水蚝是一种高蛋白虫类,能满足鸡对蛋白质的需求,而黑水蚝,我们采用孵化的小鸡粪便来喂养,做到生态循环。”赵映刚介绍,“后期,我们计划在阳光棚外,种植一些青草,在青草上铺一层细的铁丝网,这样既能让鸡随时吃到嫩绿的草尖,又不会破坏草根,青草就能一直生长,有鸡粪的话,就会从铁丝网掉下去,进一步促进青草生长,反过来,青草也能很好的分解粪便。”这里的鸡蛋不愁销 新杨黑羽鸡品质保证后,销路如何?“下周我们就要去开通外汇账户,这些鸡蛋是要销往香港、马来西亚的。”赵映刚骄傲的说,养殖场的建设、喂养等都是严格按照外商标准而建,香港方面的商家代表也会在做好疫情防控基础上,近期对养殖场进行考察和验收。如今,拱•昭林禽(菌)生态循环融合示范园建有养鸡育雏大棚2个,放养大棚6个,这两天,示范园收获了首批鸡蛋。“现在每天大概会收获1万到1.5万个初产蛋,预计5月底,将陆续销往香港和马来西亚。”赵映刚表示。除了发展蛋鸡,企业还立足资源优势,采取“林禽+林菌+林药”相结合的农业⽣态循环种养模式,不仅有效推动绿色低碳发展,还提供了更多就业岗位,促进了村民、村集体经济增收。“每天150元的工钱,干的好,还有50元的奖励,我们两口子1月份开始就都在这里干活,现在收入快2万元了。”谈话间,红岩镇天星村村民邓科生干的更起劲了。 据悉,拱•昭林禽(菌)生态循环融合示范园,总投资达2亿元,占地面积是6300亩,目前一期蛋鸡生态养殖已经建成投产,二期、三期将发展茯苓和松茸菌的种植,项目全部完工投产后,预计实现年产值2.2亿元,并带动周边150余名群众实现稳定就业,人均年增收3万元以上。下一步,该园将加强与浙江省林科院等科研院所、高校的合作,做好产品的升级与提升,并围绕野迹鸣品牌,加大市场营销。昭化区相关部门继续采取“保姆式”的服务,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红岩镇将为项目顺利建设持续提供最优质、最便捷的服务,千方百计为企业排忧解难,努力营造一流营商环境,助力项目建设‘加速跑’,并将该项目建设成联农带农的富民工程、发展集体经济的壮骨工程,以及东西部协作的拱昭样板工程。”红岩镇党委书记蒋清松表示。拱•昭林禽(菌)生态循环融合示范园项目只是拱墅区、昭化区东西部协作的一个缩影。2022年昭化区将围绕产业合作、劳务协作、人才交流、消费帮扶、改善民生等方面共安排实施东西部协作项目10个,总投资1.59亿元,其中东西部协作帮扶资金3800万元。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04-29
(张莹 记者 兰珍)4月26日,“行走新巴蜀”四川日报全媒体采访小分队来到甘孜州德格县麦宿镇。作为藏族工艺实践最全面和最集聚的地方之一,麦宿镇拥有雕刻、铜铸、绘画、陶器等传统工艺种类,聚集了大量传统手工艺匠人。  “去年,麦宿镇手工艺品产值达4200余万元!”初听这个消息,记者有些惊叹,一个相对偏僻闭塞的高原小镇,是如何仅靠手工艺,创造出这般产值?降拥格乃烧制的土陶制品。 张莹 摄  “麦宿镇有1093户家庭,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代代相传的手艺。以往,1000多个家庭小作坊没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和集中的场地,大订单产量跟不上,小订单又不够做,缺少市场,村民空有手艺却无出路。”在麦宿镇镇长四郎降称的带领下,采访小分队来到镇里手工艺制作的核心区域绒达村。  在州级土陶制作技艺传承人降拥格乃经营的车间,只见院子里火堆正旺,火光中是正在烧制的土陶制品。  这一烧就是一个半小时。随着火势减弱,降拥格乃赶紧铺上一层层木屑,瞬间浓烟弥漫,他小心翼翼地刨出已变为黑金色的土陶制品,工人赶紧提壶浇上糌粑浓汁。唰!浓汁霎时化为蒸气。“浇汁是为了防止使用中产生龟裂。”降拥格乃解释。  “过去,因为作坊地方小、人手缺,订单多了就无法完成。现在,有了宽敞的车间,有技术的村民我聘请来打工,没技术的就招为学徒,生产规模扩大了,年收入逐年增长。”看着库房几百件大小不一的茶杯、陶罐、砂锅等土陶成品,以及已经打包准备发货的快递,降拥格乃高兴地说:“有能力带动大家一起增收,我很荣幸。”  2019年,德格县在麦宿镇筛选出多位手艺成熟的匠人,投资1400万元,将民间小作坊改建成扶贫大车间,把1000多个家庭小作坊按照土陶、木雕、铜铸、唐卡、编织等11个项目大类,规整到19个车间。麦宿镇手工艺产业“小、散、弱”的状况得以扭转。  离降拥格乃土陶制作不远的钦乐工坊,也是19个车间之一。走进工坊,手工艺人降拥卓玛正坐在台阶上仔细錾凿,50多种凿刻的长钉轮番使用,发出清脆的敲打声。花纹雕塑逐渐在硬币大小的青铜吊坠上成型。工坊另一边,师傅阿益正细心地将吊坠一颗颗排列好,晾干水分。有13年铜铸经验的阿益,在钦乐工坊工作了4年,年收入从以前的2万元增长到如今的6万元。  像阿益、降拥卓玛这样的手工艺人,钦乐工坊共聘请了48名,皆是当地村民。去年,钦乐工坊年产值在500万元以上,其所在的公司也成功申报为德格县唯一的规模以上文化企业。钦乐工坊负责人达瓦卓玛对此很是自豪,“藏族传统手工艺是我们最大的卖点和优势。因为是纯手工制作,用工数量较多,工坊每年为村民创收的劳务手工费超过300万元。”  生产起来了,销售渠道也在拓展。“晚点有个直播,我还要去备货。”达瓦卓玛一边忙着整理货品,一边对记者说,“这两年,网上的生意也不错,越来越多的网友购买了我们的手工艺品。”  离开钦乐工坊的时候,一阵阵敲击声仍在传出,回荡在山村里,清脆响亮。“麦宿人,在手工艺中打开了致富大门。”四郎降称说。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04-29
  (见习记者 欧阳靖雯)四月的德昌天高云淡,红似玛瑙的樱桃漫山遍野。又是一个丰收季,农户们忙里忙外,上下山的路都被一辆辆满载水果的货车挤满,车流不息,似乎没有歇下来的时候。  “我们村里家家户户都种樱桃,前年才卖三四块一斤,去年最高的时候卖到了20多,涨了好几倍,今年竞争激烈,上市价也卖到了15块左右。”说起本地小樱桃这两年迎来的变化,农户王长友喜不自禁。  王长友家住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德昌县德州镇角半村,村子是闻名遐迩的“樱桃之乡”,主要种植中华樱桃。但过去受交通不便、包装运输难度大、品牌知名度低等因素限制,村里的樱桃难逃“丰产难增收”的怪圈。  伴随电商进村,德昌县以樱桃为代表的特色水果打通了线上通道,不仅走出川蜀,远销全国各大城市,产地价也实现了数倍增长,极大提升了农户种植积极性,使水果产业成为当地真正的富农优势产业。电商也无形中提升了德昌特产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使得昔日“穷山沟”变身知名的电商村。樱桃上市季节,四川德昌县角半村村民们迎来丰收,产地价高达15元一斤。吴小川 摄  从“卖不上价”到不愁卖  王长友告诉记者,他家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种樱桃,一直卖不上好价钱,3年前,还只卖几块钱一斤,最差时甚至卖过2块、3块,与国外车厘子的价格相差甚远。  王长友的邻居李远刚证实了他的说法。这位出生于1986年的青年对樱桃的种植和销售情况了解得更全面。他介绍说,2019年之前,角半村的樱桃主要由来自西昌、成都等地的商贩收购,平均售价在5-7元左右。如果家里有几亩樱桃地,一年收入也就是几千元,扣除采摘、肥料成本后所剩无多。因此,过去村民对于樱桃树没什么管理热情,许多年轻人外出打工,樱桃价低的年份,甚至干脆让樱桃烂在地里。  交通问题曾长期制约德昌樱桃产业发展。位于大凉山深处的德昌,近些年才因京昆高速和108国道的开通由“天堑变通途”。此外,樱桃上市时间也短,通常只有20多天,加之皮薄肉嫩,不易保存和运输。因此,德昌樱桃过去长期只能销往周边县市,再远也只能卖到川渝中心城市成都、重庆,销售半径相当有限。  为角半村樱桃带来转机的是以赖建峰为代表的电商从业者。  今年44岁的赖建峰是德昌本地人,果农出身。平时他就喜欢在社交平台上晒自己种的水果,一开始是纯“晒”,后来由于越来越多外地朋友看到他发的照片找他购买,赖建峰逐步走上了电商销售水果的道路。  四年前他开始接触新电商平台拼多多,并于2021年上线小樱桃,日销上千单并跻身平台畅销榜单,成功帮助王长友等种植户打开樱桃销路,助力大凉山小樱桃迅速成为平台爆品。  今年,王长友在5亩地上种了约两三百棵樱桃树,现在他正在采摘第一批成熟的樱桃。王长友告诉记者,其中品质最好的一批果子单价已卖到15元左右,按照去年的经验,算下来今年可以卖3万元左右。  “有了电商以后,从卖不出去变成不愁卖,而且村民的种植收入平均至少都要翻一倍,村民管理热情就更大了。”李远刚说。  严品控、高标准、保质量  开网店的第一年,赖建峰就选定了自己的目标——只卖高品质的水果。他向果农提出的要求是,只收购品质最好的那一批果子,同时他出的价格也比普通线下收购商和其他电商更高。  “村里的人都知道他们收货要求高,但还是争先恐后的愿意卖给他,而且也开始更积极主动施肥和打理自家的樱桃树了。”王长友举例说,比如樱桃,从选品看,他要求颗粒大、饱满、无坏果,8-9分熟;采摘时间上,他只收上午11点以前采摘的鲜果,因为经过中午阳光照射以后果实变软,容易破损,很难保证送到消费者手中时的品质。  尽管要求高,但角半村的村民仍然愿意早上五六点就打着手电筒出门采摘,用摩托车或手提,把自家樱桃送到赖建峰设在村内的收购点,当面验货。  在包装和运输上,赖建峰也颇为讲究。由于樱桃更为娇嫩,他取吸过去卖杨梅的发货经验,采用了真空包装,配以冰袋保鲜。物流则与顺丰合作,保障运输时效。  赖建峰目标清晰,要严格做好品控,宁愿少“爆”一点量,少卖几单,也要全方位保障消费者拿到高品质樱桃。  “樱桃是各种水果中,线上销售综合难度比较高的,如果樱桃做得好,其他品类也就不成问题了。”赖建峰说,过去他做过种植户,那时主要靠线下收购商上门收购再层层分销,转型成为电商人后,他开始直接了解消费者的需求,能更好地向种植户传达信息,帮助消费者选择合适的产品。  得益于环环相扣的品质把控,赖建峰在电商平台上的销量逐年递增。他的店铺“傈珍特产”专售德昌土特产,目前上架的水果包括樱桃、枇杷、桑葚等,累计销售量突破10万单,曾多次入围“枇杷畅销榜”“樱桃畅销榜”等拼多多榜单。  “穷山沟”蜕变新电商村  对于赖建峰这样的电商新农人来说,做电商是幸福的。“过去做种植,我只能凭一个人、一户人的力量来种出好水果,现在有了电商平台,我可以帮助更多的种植户把家乡的好水果推介给全国的消费者。”赖建峰说。  在赖建峰的家乡角半村,已有约六分之一的樱桃成规模地通过电商平台销售出去。像赖建峰这样的传统果农转型而来的新电商农人越来越多。每年4月,当地农户会通过在社交平台发布视频和照片进行点对点销售,参与到电商环节的采摘、分拣、打包的村民,在农忙时节还有不少额外收入。  这背后是德昌多年来对电商发展的持续扶持和鼓励,2021年德昌县入选商务部“2021年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名单。  据德昌县商务经济合作和外事局副局长李沛介绍,自2015年以来,德昌县持续推动电子商务进农村,动员农户在网上销售地方特色农产品,开展电商购销业务,目前德昌县已建立覆盖全县乡镇的80多个电子商务站,县级的电子商务产业聚集区,已配套了涵盖企业孵化、培训指导、产品展示、产品分拣等功能的服务体系。  数据显示,2021年德昌县地区生产总值86.1亿元,电商平台的交易额则达到7.5亿元,占比接近9%,电商已经成为拉动地方经济的重要力量。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2-04-28
(赵卉记者 常坚 文/图)近日,刚下过小雨的丹棱县顺龙乡幸福古村空气非常清新,到处是一片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村内,诸多来往的游客在此感受着大自然的气息,村道两旁的李子树,挂满了青果,在雨珠的映衬下显得尤为动人。据悉,幸福古村是远近闻名的“明星村”“网红地”,脆红李产业在其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春来赏花,夏来采果,种植脆红李不仅增添了我们村的产业收入,还让我们村吃上了‘旅游饭’。”据幸福古村党支部书记黄红介绍,依托脆红李产业和农村旅游相融合,2020年,该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4万元,“今年4月,幸福古村还被评为合并村集体经济融合发展试点先进村,全村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越走越有信心!”村民交流脆红李种植技术不仅是幸福古村,如今在整个顺龙乡乃至丹棱县,脆红李都是名副其实的“致富果”。那么,丹棱脆红李“走红”的背后,究竟深藏着怎样的致富密码?带着这样的疑问,记者来到位于丹棱县张场镇河湾村的红岩山家庭农场,农场主李智的丈夫陈勃文利用闲暇时间正在和村民交流脆红李种植技术。“要想李子卖得好,高标准种植少不了。”在陈勃文看来,好的品质是脆红李卖出好价钱的关键。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2015年起,陈勃文一家通过土地流转在当地承包了一片荒山,先后投资200多万元打造出这个脆红李种植基地。虽是半路出家,但靠着一股勤奋踏实的干劲儿,他很快成为了周边小有名气的种植高手。如今,陈勃文的脆红李种植基地总面积已超过260亩,年产值逾70万元。“能有如今的成绩,离不开政府的支持。”陈勃文说道,“县农业农村局、镇农业服务站经常派农技专家到我们种植户的果园里开展培训,让我们少走了不少弯路,大大提高了我们的种植技术,增强了我们的种植信心。”通过种植脆红李走上致富之路的陈勃文,不仅让周边村民实现了就近务工,而且还带动了许多村民走上种植致富的道路。曾经村民口中的“不毛之地”,现如今已成为名副其实的“金山银山”。而这,只是丹棱脆红李助力乡村振兴的一个生动缩影。近年来,丹棱县以发展特色小水果为突破口,采取“农民主导、市场向导、政府引导、科技指导”的办法,通过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引导农民建立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采摘园、农家乐,鼓励种果大户成片集中、规模发展脆红李产业,坚持创新、协调、绿色、生态道路,打造“丹棱脆红李现代农业园区”,让脆红李产业成为了丹棱水果产业中的新名片。与此同时,丹棱县政府连续多年举办脆红李种植技术大比武、“丹棱脆红李”采摘节等活动,统筹推进乡村旅游、现代农业融合发展,不断提升产品附加值,打响丹棱脆红李品牌知名度,成功探索出一条因地制宜发展脆红李特色农业的奔康之路。2020年底,“丹棱脆红李”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如今,丹棱脆红李种植面积已超过4万亩,年产量4.2万吨,产值达3.78亿元,小小脆红李成为了百姓增收致富的大产业。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2-04-28
(王鑫 周琳 记者 徐中成)4月27日,驾车沿崎岖水泥路一路爬升,“行走新巴蜀”四川日报全媒体采访小分队来到海拔2000多米的阿坝州理县桃坪镇佳山村。村寨的房前屋后,青色的车厘子挂满枝头。“再过1个多月,果子就成熟了。”种植大户杨伟脸上充满期待。  位于高半山的佳山村曾是省级贫困村,短短几年,通过发展特色水果实现脱贫摘帽。去年,全村人均年收入达到17220元。“依靠白绿两种颜色,村里这几年发展势头迅猛。”村党支部书记龙朝进透露,今年还将打造成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  两种颜色如何改变一个山村?记者走进佳山村探寻答案。突出绿色 打造千亩特色果园  “花期已过,这段时间是李子树上肥的好时机。”杨伟告诉记者,他和妻子一早就在自家果园里忙着施农家肥、加水。  杨伟家种了38亩果树,有李子、车厘子、苹果、西梅等,其中苹果是主打。2020年,他成为全县苹果新品种试点种植户,种了秦脆、维纳斯黄金、响富苹果。“特别是秦脆苹果,一斤可以卖到15元。”杨伟说,去年光水果就卖了30万元。  绿色发展,佳山村选中特色水果。2012年左右,村里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不再主要种植传统的土豆、玉米,因地制宜改种水果。海拔1600米以下地区重点发展车厘子,1600米以上地区种植青红脆李和冰糖心苹果。  佳山村共有180户人家,耕地面积1710亩,目前每家每户都在种水果。龙朝进说,现在,佳山村已种有车厘子300多亩、脆李700多亩、苹果400多亩,形成千余亩特色水果园。水果远销浙江、北京等地,年产值达1400多万元。从一个传统农业村,成为有名的“花果山”。追逐白色 特色羌寨迎客来  在佳山村一个小地名叫“两根碉”的地方,10余名村民正在进行路面硬化施工。“6月就是村里的水果采摘季,路通了,游客进村来耍、我们出去卖水果都很方便。”村民龙朝志说。  这是佳山村实施农旅融合的重要一步。  佳山村是羌族聚居村。2020年,佳山村获评“四川十大最亮眼村居”。在省文联的帮扶下,佳山村还实施了以“羌族图腾”为主题的墙面彩绘,彰显民族风情,助力村民吃旅游饭。  白色是羌族人最崇尚的颜色。丰富的白色元素,为村里发展“旅游+”带来新思考。“佳山村是桃坪羌寨的‘后花园’。”桃坪镇副镇长、佳山村包村组长蔡国强解释,佳山村的果花也以白色为主,盛花期很多游客前来赏花,花谢果熟后又迎来采摘体验黄金期。  “受疫情影响,村里旅游按下暂停键。”龙朝进说,这段时间,村里正在实施路灯、道路、采摘步游道等基础设施改造提升工程,“完工后,村里将成为有美食可享、有美景可看,留得住乡愁的美丽村庄。”  村民们说,佳山村曾是红军长征经过的地方,有故事更有资源。“我们将着力开发红色旅游资源,为发展旅游业增加新砝码。”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04-28
(罗加莉 记者 程海英/文图)一颗颗樱桃树上,稀稀疏疏的叶子下躲着一颗颗个头饱满、鲜红欲滴的樱桃,小心翼翼的摘下一颗放进嘴里,清新香甜的味道让人久久不能忘怀!4月23日,泸州市古蔺县金兰街道天堂村乡贤、古蔺县丰景农业有限公司创始人刘毅的身影穿梭在玛瑙红樱桃基地里。“最近樱桃又到了成熟期,我每天都要来看看地里的樱桃长势、成熟情况,这个月25号就能开园采摘了,最近订餐的、订樱桃的电话每天响个不停。”刘毅高兴的说道。刘毅,四川省泸州市叙永县人,通过对古蔺县天堂村气候、土壤、海拔等条件进行了充分调研,发现这里的自然条件就像是为玛瑙红樱桃量身定制的,加之当地党委、政府重视经济发展,对青年创业扶持力度大,天堂村发展已经规模化脆红李产业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刘毅终于按奈不住想在古蔺落地创业的心,于2016年底开始了前期系列筹备工作,2017年正式成立古蔺县丰景农业有限公司,诞生了四川省第一个玛瑙红樱桃基地,2019年成立古蔺县玛瑙红生态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刘毅表示:“我们的樱桃主要以‘体验采摘+进入商超’的方式进行售卖,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打造属于我们自己的品牌,经过5年的精心养护,今年我们的果树已经进入了丰产期,亩产高达1000斤,今年预计总产值高达200余万元,在党委、政府的帮助下,不仅拓宽了我们村的公路,更拓宽了我们的销售渠道。”目前,主要以“公司+专合社+农户”的模式,统一种苗、统一管理、统一销售,带动村民100余人就业,其中贫困户30余人,真正实现了以赏花品果、游玩采摘、亲子教育、餐饮民宿等方式,带动整村经济发展,带领当地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土地流转,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天堂村离城区较近,早年因为缺水,经济作物收入低,村里大部分年轻人都到城区甚至外地务工,村里剩下的大多数是老人和小孩,久而久之,村里的大部分土地疏于打理,变成了荒地。2014年以来,全国大力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为农村发展带来了新机遇,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日渐完善。2017年,村里实行土地流转,整合了300余亩零散土地,实行统一管理,通过企业引领、专合社带动、农户参与的方式,形成了利益共同体,优化了产业结构,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实现了企业、专合社、农户多方共赢的局面,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活力”。 春赏花夏摘果,农旅融合两相宜“樱”之夭夭,灼灼其华,四季初始,华信已至。早春时节,漫山遍野的樱桃树换上了洁白的“新衣”,一阵微风吹来,夹杂着淡淡的樱花香,令人心旷神怡。游客们三五成群结伴而来,呼吸新鲜的空气,聆听啾啾的鸟鸣,感受大自然的洗礼……最美人间四月天,玛瑙红樱桃又到了成熟期,期待已久的游客们纷纷慕名而来,农家乐、樱桃园的人们忙得热火朝天,充满了欢声笑语和丰收的喜悦。樱桃采摘期一般为15天左右,可从4月底持续到5月上旬。腰包鼓了,干劲足了,村民笑了“以前我们就是种点玉米、蔬菜、烤烟等作物,一年辛苦下来也挣不了多少钱,要是遇到气候不好、雨水不足的时候,挣的就更少了,所以村里有劳力的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留在村里的都是老人和小孩儿。现在好了,在外打工的好多年轻人都回来发展了,既能一家团圆,又能在家门口挣钱,在果园里摘果、施肥、除草,一天轻轻松松能挣100多元,樱桃采摘完了不忙的时候还能自己种种地,既能照顾家里,一年又能比以前多挣几万元呢!”在基地里打工的宋文康乐呵呵地说。据了解,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玛瑙红樱桃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村民们纷纷加入专合社,目前,天堂村的万亩脆红李、千亩樱桃产业,真正实现了产业发展和乡村旅游有机融合,助力乡村振兴。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04-27
(冯兴怀 记者 杨宗友)桑树全身都是宝,群众致富少不了。近年来,盐亭县在栽桑养蚕中不断探索创新、多点发力,实现了从单一的养蚕向多元化发展蚕桑产业的转变,带领群众走上了致富增收路。黄甸镇利和村引进盛淼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流转1000多亩土地栽桑养蚕,实行小蚕共育和工厂化养蚕。年养蚕1000张,实现产值300多万元,不仅撬动了集体经济收入逐年增长,吸引当地群众就近就业,还吸引很多在外打工的村民回乡创业。“帮公司除草、摘叶子、摘茧子,一天有70元到80元的收入,一个月下来就有2000多元。”村民任大文说。“我们将依托蚕桑产业园,走农旅结合的路子,打造桑果采摘、桑园养殖生态跑山鸡、桑叶养殖生态鱼,发展休闲垂钓,让我们村的村民得到更多实惠,赚更多的钱。”黄甸镇利和村党总支部书记王益说。在实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西陵、嫘祖、高渠等乡镇把桑蚕产业作为群众持续增收致富的产业来抓,使蚕桑产业成为当地群众增收的主导产业。截至目前,全县已发展优质桑园10000余亩,新建标准化蚕房近7000平方米。 在嫘祖镇启文村蚕桑种养基地,不少人前来采摘酸甜可口的桑果。“每年到桑果成熟的季节,我都要带上家人到这里来摘桑果,品桑叶宴,享受美好时光。”游客刘艳高兴地说。嫘祖镇启文村引进绵阳嫘桑缘科技有限公司,以“公司+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模式,发展林下生态鸡、生态鸭、生态鹅养殖,利用桑园开发生产桑芽茶、桑叶茶和桑椹酒,建设蚕桑主题农家乐等,年产值实现500万元,带动集体经济年均增收2万元,安置农户就近就业90余人,实现劳务增收100万元。今年,盐亭县加大农业特色产业病虫害绿色防控,构建“发展绿色农业”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衔接的产业链,综合应用“诱虫黄板+生物农药+生态农艺”“以膜治草”等绿色防控技术,改善桑园生态环境,实现了桑树病虫害可测可控。据绵阳嫘桑缘公司负责人岳鲲介绍,使用黄板治虫,每亩地可节约农药和人工费50元左右,果园的产量和品质都会提高,每亩地又可增加收入近100元,公司每年就可以增收十多万元。(图据盐亭县融媒体中心)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04-27
四川农村日报讯 鄢怀林  春光似海,樱桃正红。4月23日,笔者走进广元市朝天区沙河镇,2.5万亩樱桃林早已“按捺不住”换上了红彤彤的“妆容”,络绎不绝的游客穿梭在林间,忙着品尝、采摘樱桃,欢声笑语阵阵回荡。村民采摘樱桃(鄢怀林 摄)樱桃产业致富一方群众  一夜春雨过后,三弯村刚成熟的樱桃更显娇艳鲜嫩,放眼望去,红艳艳的樱桃一颗颗、一簇簇晶莹剔透,挂满枝头,分外喜人。  “来,摘一颗尝尝,甜得很!”70岁的俞永贵老人天麻麻亮就起了床,急匆匆吃过早饭后,拿起窗台上的竹篓利索地拴在腰间,就准备到樱桃林采摘樱桃了。他笑着告诉笔者:“樱桃红了,来村里的游客多得很,我要多采点,等哈有人上门来买。”  樱桃产业的发展,得益于旅游开发的好政策,以及党和政府的帮扶。近年来,沙河镇以樱花观赏周、樱桃采摘节为媒介,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经济,樱桃产业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2020年,随着55万元东西部协作资金的注入,沙河镇樱桃产业基地建设更上一层楼。俞永贵的家就处在基地的核心区域,借力政府帮扶,他成功将自家樱桃园扩至5亩,大量种植红宝石樱桃。“政府提供了樱桃苗,还帮忙栽植好,甚至还帮忙进行了后期管护。”俞永贵介绍,他家的樱桃树,都已成了名副其实的“摇钱树”,一年能为他家带来纯收入近3万元。“现在,我家的红宝石樱桃已全部挂果,平均每棵树能产樱桃3斤左右,纯收益在100元以上。”游客为认领的樱桃树挂上牌(鄢怀林 摄)农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  4月21日上午,与三湾村相邻的白虎村生态果园迎来喜事,350株红宝石樱桃果树被游客集中认领。数十名游客签订了认领协议,领取了认领证书,并亲自进入果园挂了牌。  “挂上牌,这棵树就是我的啦!这个周末我要带上家人来品尝自己果树上所结出的樱桃。”当天,来自广元城区的游客杜佳艺,在樱桃林中选了中意的樱桃树,并美滋滋地挂了牌。  “顾客认领的樱桃树,所结的果实全属于领养人,樱桃成熟季期间,游客可以随时入园采摘。”白虎村生态果园负责人王兴俊介绍,樱桃树单独认领为150元/棵,但果园鼓励游客同时在果园认购桃树和李树,搭配认领可优惠至100元/棵。认领果树后,果园保底果树采摘产量,确保游客利益。游客挂牌认领樱桃树后,即可享受劳作、收获等诸多田园乐趣。  “小樱桃不仅绿了山头、也甜了群众心头,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发展双赢。”沙河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李应奎介绍,沙河镇气候温润、水分充沛,大力发展樱桃产业,让生态优势持续转化成为了经济优势,目前全镇发展樱桃、脆李、桃子等小水果三万亩。下一步,该镇将紧紧围绕“朝天核桃主产地,城郊旅游新地标”发展定位,持续擦亮沙河樱桃、沙河核桃两块金字招牌,有效助推乡村振兴。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4-27
四川农村日报讯 林忠伟  “这几天来园子里买樱桃的游客特别多,大多数是一家人来玩的,仅4月16日、17日两天,来采摘樱桃的游客就有150多人。”4月18日,梓潼县石牛镇友谊村村民陈朝全高兴地说。近段时间,梓潼县5000多亩樱桃喜获丰收,在绿叶掩映下,红彤彤的樱桃像一颗颗“红玛瑙”。据了解,梓潼这些樱桃树大多栽种在撂荒地里,既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又帮助群众增产增收。梓潼樱桃喜获丰收  4月18日,笔者来到石牛镇友谊村三社樱桃园,远远就闻到一股樱桃的果香味。在一棵棵樱桃树上,一个个胀鼓鼓、圆溜溜的樱桃,在阳光的照射下,金光闪闪。“选择樱桃时,除了看樱桃外观外,更重要的是看品质。在市场上买了这里的樱桃,觉得好吃,就带着家人一起到现场尝一下。”游客周春华说。  友谊村地处梓潼县绵梓产业带上,距离梓潼县城约10公里,距离绵阳30多公里,地理位置非常好。但由于有超过三分之一的青壮年外出务工,造成部分土地荒芜。该村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发展思路,依托合作社,充分利用山坡地、撂荒地,带动村民重点发展樱桃、李子等产业,提高土地产出率。在发展中,主要采用“统一规划建园、统一品种苗木、统一生产标准、统一生产资料、统一技术培训”,分户种植。在品种选择上,主要选择的是普通樱桃与车厘子嫁接后的品种,使产出樱桃又大又甜。“以前看到这些撂荒地,非常心疼。如今看到这些红彤彤的樱桃和来来往往的游客,心里感到很踏实。”友谊村党总支书记高强说。  梓潼县气候属中国东部季风气候区,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类型。全年降水较足,气候温和,日照充沛,四季分明,十分适合樱桃生长。该县按照一年四季有水果产出的总体要求,将樱桃列为每年四五月产出的水果之一。同时,为了实现一三产业有机结合,该县结合加快“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旅游目的地”,深入实施“农旅融合”战略,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石牛镇友谊村充分借助地缘优势,借助每年樱花绽放和樱桃成熟时节,发展以展现优美景观和独特田园风情为主的观光型乡村旅游、以收获体验为主的参与型乡村旅游,延长产业链条。目前,全村发展樱桃700多亩,村上办起了农家乐,这里已成为游客赏花、采果、休闲好去处。“目前,友谊村的樱桃已形成一定规模,形成一定的品牌效应。下一步,将通过友谊村樱桃产业品牌,引导周边村社扩大种植规模,借助樱桃产业发展乡村旅游,让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推动全镇乡村振兴。”石牛镇镇长史芮平说。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4-26
 从巴中市恩阳区柳林镇海山村唐家坝山脊向两侧展望,千亩优质粮油现代产业园一览无余,这里可春游油菜花海、秋赏稻花飘香。今年3月,首届“田园恩阳·海山情园油菜花节”在这里举行,18天时间,吸引了数万名游客前来观光游玩。可谁又能想到,眼前这幅山水田园风景却曾因路网不完善、旅游配套不齐而鲜有人问津。  如何破题,“交通+乡村振兴”开出良方。  一条全长26.5公里,串联明阳镇鹿台村、渔溪镇长岭村、柳林镇海山村等多个镇村的产业环线道路正连段成线、初具雏形,串起了恩阳的美丽乡村,也托起了百姓的致富梦。  路通人和,打通群众出行的“最后一米”  产业环线道路的修建,使原来的道路实现了提档升级。“以前下雨一身泥,晴天一身灰,现在改善多了。”海山村村民黄觉明颇有感触的说,从去年修建产业环线道路以来,通村的道路得到硬化,出行状况改善了,春暖花开,村民们走出家门,就能一睹产业环线上美丽景色。  据悉,自产业环线道路开工以来,海山村唐家坝至止点花柳路5公里已建成通车,剩余路段路基成型已达13公里。建成后使沿线产业园区与国道、高速直接相连,将极大方便周边群众出行。  规划先行,环线串起优势资源  “环线修到了家门口,‘耕作道’变‘旅游线’,农产业运输好解决,观光旅游也方便,好日子不远了!”随着产业环线道路建设推进,更坚定了周边群众对未来发展的信心。  据了解,恩阳区按照”一核两环四带多园”现代农业产业布局,坚持“农业园区化“发展,优质粮油、有机果蔬、道地药材等现代农业产业园正如雨后春笋般遍布恩阳大地。  随着产业环线路建设推进,不仅能解决运输问题,还将促进恩阳道地药材产业园和优质粮油有机果蔬产业园连片成带,配套新建的观景台、旅游厕所、停车场等设施,将吸引更多游客光顾,极大提升恩阳乡村旅游的知名度,以点带面带动周边群众增收。  农旅融合,乡村旅游发展兴旺  3月举办的“田园恩阳,海山情园”油菜花节,给附近老百姓添了一笔不错的收入。油菜花节举办期间,通过在园区内设置特色美食、休闲娱乐、农事体验、商品售卖、网红打卡、民谣乐队表演等参与式项目和沉浸式体验区,吸引了大量前来观光体验的游客。  “仅工程建设和目前的产业园务工,就给老百姓带来一笔不小的收入。借油菜花节,我们大力鼓励村民开民宿、办农家乐等增收产业,收入更是可观。你看嘛,等产业环线路全线通车,我们这的人气更不得了!”村委书记韩渭才自豪地介绍道,不仅是产业环线道路建设带来的交通红利,坚定韩渭才信心的,还有恩阳区大力发展农旅融合的一系列利好措施。  近年来,恩阳区突出文旅康养首位产业,大力推进农旅融合发展,实施农业园区、旅游景区、新型社区“三区同建”,全力打造“田园恩阳”农旅融合新名片,乡村振兴的“一池春水”将全面激活。(供稿:恩阳区融媒体中心 罗淑荣)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04-25
四川农村日报讯 刘旭  一把镰刀,一个背篼,半天时间,100多元便挣到手了。4月19日,广元市朝天区两河口镇大尖山村村民张洪寿在竹林里“摸索”了一上午,背着满满一背篓竹笋从林子里钻了出来。这一个月以来,他已收入6000多元。  近年来,两河口镇通过抚育改造、扩面栽植、林下经济标准化发展、专合社培育、产业初加工等项目的实施,大力发展专门培育食用笋的笋用竹产业。“没想到满山的笋用竹现在竟然成了‘摇钱树’。”张洪寿感叹发展笋用竹产业这条路走对了。村民采挖竹笋统一规划发展笋用竹3万亩  眼下正值竹笋采收好时节,一根根“娇嫩”的春笋破土而出,村民们拿起锄头、镰刀忙着挖笋。  “这里海拔高,空气湿度大,非常适合木竹生长。”大尖山村党支部书记韩金安说,村民每年都要上山去挖竹笋卖钱,但是由于没有对产业进行统一规划和打造,销售价格一直上不去。而且,许多年轻力壮的村民选择外出务工挣钱,只剩下儿童和老人留守家中,村民靠山吃山的增收道路受到限制。  “生态资源是大尖山村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要因地制宜发展产业才有出路。”面对大尖山村发展瓶颈,两河口镇的领导班子开始进行思考和调研,并决定在大尖山村发展笋用竹产业。  产业有了方向,如何进行规划呢?“我们通过垦荒、改种和改造传统木竹林,建立了1.8万亩笋用竹产业基地。”两河口镇相关负责人介绍,“由于当地一直都有挖笋子的传统,我们除了建产业基地还鼓励当地村民自己发展笋用竹产业,山坡上、房屋后……只要是植物能够生长的地方,村民们都种上了笋用竹。”  目前,两河口镇发展笋用竹产业3万亩,而且在产业基地还配套建设了竹林观光步游道3公里,新栽植了10多个竹品种;在基地核心区还将试点种植竹荪、球盖菇等林下经济品种10余亩,预计可带动周边群众300余人在园区务工。村民展示采挖的竹笋统一收购免去农户后顾之忧  位于大尖山村村委会的巴山木竹产地初加工点一派繁忙景象,三三两两的村民背着去壳的竹笋在这里称重交易。“我采摘了51斤笋子,每斤6元,一共收入306元。”村民张德军高兴地向笔者“炫耀”当天的成果。  以前由于交通不便没有商贩收购,村民们要把笋子背到城里去卖。“劳动成本非常大,收入却非常低,后来很多人懒得去卖了。”张德军说,“现在好了,由合作社统一收购,去壳后一斤可以卖到5—6元。”  建立合作社,对笋用竹进行统一管理、统一收购、统一销售,这是两河口镇解决群众发展产业后顾之忧的惠民举措。不仅如此,该村还新建了笋用竹初加工厂,经过漂洗、包装、冷链储藏等工序,销售到广元城区其它竹笋深加工厂,延伸产业链条,增加产品附加值。  “目前,我们已收购了笋用竹20吨左右,经过初加工后,销售了10余吨,收入20万元左右。”韩金安介绍,销售有了保障,竹农种植、管护的积极性也提高了。如今,笋用竹成了当地群众奔康致富的支柱产业。  下一步,两河口镇将延伸笋用竹生产便道,方便农户采笋。同时,加大笋用竹抚育面积,排乱去杂、砍老去弱,提高笋用竹产量;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壮大笋用竹产业规模,带动更多群众增收致富。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4-25
(记者 张斌)“我这个‘老牛倌’要退休啦,好多心愿等着年轻人去完成!”站在南充市蓬安县相如街道油房沟社区太阳岛旅游码头,“百牛渡江”旅游项目的发起人、71岁的原油房沟村党支部书记王元国发出这样的感慨。  日出,上百头水牛浩浩荡荡游向江心小岛吃草,日落而返。“百牛渡江”每年能为油房沟社区带来近800万元的旅游收入。世世代代的“耕地牛”化身为“表演牛”,“老牛倌”也借此成了“新农人”。俯瞰百牛渡江的目的地——太阳岛。刘永红摄把牛“吹”出去 让群众吃上“旅游饭”  “田地大多是河滩地,地薄;种过柑橘,一场大雨,全打了水漂。各种方法都试过了,没啥子风景,又没得名胜古迹,想实现致富心愿,你说咋办?只好吹牛了!”  “我们这个牛,吹得好!”站在太阳岛旅游码头,王元国与78岁的李定忠老人进行了一番对话。  李定忠是王元国第一个动员和他一起“吹牛”的人。回想起“吹牛”的经历,李定忠至今仍记忆犹新。  “你把你家的牛儿拉过来,我再把全油房沟的牛儿集中起来,上午过嘉陵江吃草,下午再集体归栏,表演给城里人看。”王元国说。  “赶牛,我在行,没问题!”李定忠说。结合自己的点子,征得群众同意,就这样诞生了这样一幅图景:蓬安县嘉陵江畔,百头水牛浩浩荡荡游向江心小岛吃草,日落自动返回。油房沟社区群众划船到江心的太阳岛去管理牛儿。 兰靖雯 摄  随着远道而来观看和拍摄的游客越来越多,“百牛渡江”名气越来越大,2010年,蓬安县统一规划,打造“百牛渡江”旅游景区,在全国叫响“百牛渡江”品牌——修通县城到油房沟的水泥路,村民开起农家乐,修建望江楼、牛文化广场、牛文化展览馆;修缮油房沟村级码头、太阳岛旅游码头,开展游船旅游……  “现在,加上土地租金、赶牛费、务工工资,日子过得巴适得很。”当了大半辈子“老牛倌”的李定忠说。百牛渡江资料图。刘永红摄找好“新牛倌”“百牛渡江”谋新发展  随着“百牛渡江”名气越来越大,每年来看“百牛渡江”的人越来越多。  “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谁来调度安排‘百牛渡江’这件事?12户赶牛倌,年龄都上了60岁,谁来负责管理好牛群?”尽快找到传承人,成了王元国的最大心愿。  老支书早就盯上了“传承人”:32岁的李定家和31岁的李二龙。李定家是一名退伍军人,退伍后成了一名水电工人。李二龙一直在外地做建材生意,2017年,看着家乡因“百牛渡江”火了,有了返乡就业的想法。  为了说动两个年轻人,王元国主动上门做工作。几番长谈,两人都愿意担起“百牛渡江”的传承工作。李定家主要负责调度,李二龙主要负责管理牛群。  找到了“新牛倌”,王元国还有一个心愿——如何把“百牛渡江”的文章做透做足。“老牛倌”王元国(中间站立者)与两名传承人(左为李二龙,右为李定家)在一起。兰靖雯摄  由于嘉陵江水温受季节影响,“百牛渡江”的情景只能在每年5至10月看得到。如何突破季节影响,带动群众持续致富增收?“目前,游客来了吃住都不愁,要在最新的体验项目上动心思。我甚至想过如何让牛冬泳,在岛上修建环岛大道,让牛拉着游客在岛上转圈圈,让牛和游客照相。”王元国笑着说。  2020年4月,原油房沟村、雁坪坝村合并为油房沟社区,李定家当选为社区党总支副书记。如何让“百牛渡江”更上一个发展台阶,李定家有了新的思路。“按照农旅融合的整体思路,我们将整合原有资源。下一步,计划和蓬安相如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合作,科学规划,真正实现游客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真正让群众端稳‘旅游饭’。”李定家说。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04-24
(邓林灵 记者 邓涵予)4月11日,从广安市区出发,驱车约半小时,“行走新巴蜀”四川日报全媒体采访小分队来到石笋镇龙岩村。在万头湖羊养殖基地,羊叫声此起彼伏。当地村民给湖羊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美羊羊”。  “这个羊咋不美嘛,养了湖羊之后大家的包包鼓起来了。”石笋镇斜石村2组村民刘延均笑着说。  湖羊入川,是2018年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与广安市广安区结对以来,实施的重点帮扶产业项目之一。随着万头湖羊基地首期全面建成和“湖羊致富”工程铺开,如今已有1.7万余头湖羊在广安安家。  “经过3年多的发展,现在羊羔的出栏和存活率更高了。”基地工作人员陈代平介绍,今年基地已卖出两批羊,附近不少村民还在基地养羊。村民李红英说,在基地干活,每天按时上下班,每年能挣3万多元。  距万头湖羊养殖基地不远,斜石村湖羊种羊养殖基地正加快建设。石笋镇党委书记周志强介绍,新基地预计今年7月建成投用,可养殖湖羊3000头以上,届时将通过物联网模式,实现数字化自动喂养。  “‘美羊羊’还会让大家的生活更美。”沿万头湖羊养殖基地行走,不一会便到了巴上草原,这是个羊文化主题农旅融合公园。周志强介绍,目前,巴上草原已经建成湖羊主题科普馆、七彩滑道、网红桥、儿童乐园等项目,周末吸引不少游客前来打卡。  周志强表示,石笋镇未来计划打造环巴上草原农家田园风情特色走廊。“通过三级阶梯式打造,连片融合农旅资源,发掘田园风光,让村民们因为养湖羊,日子过得喜洋洋,心里变得暖洋洋。”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04-22
四川农村日报讯 刘晓龙 特约通讯员 肖定怀  “这株红色牡丹既好看又壮观,麻烦帮我们拍一张合影。这里看出去全是牡丹花,我在这里拍个抖音......”4月10日,在南江县大河镇太平山村山顶的牡丹园,一名游客欣喜地说。  “你看嘛!这片盛开的牡丹花与道路、水塘、凉亭、民居、四面青山和园中青翠的桃、李、葡萄等果树相映成景,构成一幅美丽画卷。”牡丹园创建业主符仕伟介绍,从3月20日以来,平均每天有3000~5000人来园区赏花,每天靠旅游收入不下3万元。牡丹花海荒山创业种牡丹  “2015年,我在这里承包了1200亩荒山种植牡丹和小水果树,2019年举办首届牡丹花节,有上万名游客来耍。尝到甜头后,去年又承包了300 亩荒山栽牡丹和金银花。”符仕伟一边领着笔者在园中参观一边介绍。当初他刚到这里时,尽管面积大、水源好,但到处是荆棘茨藤、一片荒凉。  在县扶贫工作队和镇驻村干部的协助下,他与村委会签订了《荒山承包合同》后,当年就请来挖掘机、推土机和劳动力把荒山开垦成园,并从山东菏泽购回2.6万株牡丹苗、3500多株黄金米槐和1.2万余株桃、李、梨、葡萄等小水果树,第二年和第三年,又硬化了园区的4000多米道路,整治了5口蓄水池,新建了2个观光亭、2000平方米的游客接待中心和牡丹籽油加工厂,使贫瘠的荒山变成了初具雏形的花果园。荒山变成聚宝盆  “现在的太平山村可以说是因牡丹园而闻名,昔日的荒山正逐步成为老百姓增收致富的‘聚宝盆’。”符仕伟说,通过7年来的发展,他们成立的巴山源农业有限公司目前已在关门、元潭、大河等10多个乡镇共发展油用牡丹1.2多万亩,带动2000多户村民依靠牡丹产业吃上了旅游饭。  “一年四季在牡丹园做零工,轻轻松松就能挣一万多元钱,足够家庭平时开销了。”今年75岁的太平山村村民李淑华说,在这园中做点除草、管花的手头活,既轻松又愉快,身体也得到了锻炼。正在一旁除草的工人岳高兴老汉接过话茬说:“在这里务工,既离家近又不欠工资,真是顾家挣钱两不误。”  据介绍,近年来,随着太平山村牡丹园名气的提升,相继带动周边发展农家乐6家、货运和客运运输户8户、农户土特产品路边摊(店)10多家共同发展,太平山村村民人均年收入由建园初期的仅7000元增长到现在的1.2万多元。”。  “园区不仅有固定工人15人,同时还根据季节一年要招收100多人做零工,每年支付劳务费达100多万元,园区务工人员人均年收入都在10000多元。”符仕伟说,去年初具规模的牡丹园已实现旅游收入150万元,牡丹茶、牡丹籽油等产品收入600余万元。下一步,还将扩大种植面积,搞好牡丹系列产品精深加工,建好入园旅游公路,把太平山打造成农旅融合的“花山”,让更多村民在园区带动下走上小康路。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4-22
为加快推进肉牛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筠连县团林苗族乡充分发挥优势,结合区域实际,创新以租本产利、积利为本的“母牛银行”模式,持续带动全乡肉牛产业发展。“我现在新增这5头母牛,三年以后就有十个牛崽以上,能够有十多万元收入。”王其友是团林苗族乡新阳村的脱贫户,一直以来靠养牛增加收入。今年享受到“母牛银行”的政策后,王其友又新增养殖5头母牛,进一步增加了收入。“以前一直都在务工,现在通过“母牛银行”政策来养牛,给我们增加了很多收入。”同为脱贫户的杨天均是团林苗族乡杉新村村民,今年,杨天均通过“母牛银行”政策领回5头母牛进行养殖。作为首期“母牛银行”发展的脱贫户,杨天均对养殖充满了信心。据了解,“母牛银行”模式即由乡人民政府利用项目资金统一购买母牛作为本金,选取农户按每户贷给5头母牛的方式进行饲养,饲养周期为三年。饲养期间购买保险,以规避养殖风险。三年后乡政府收回所有贷出母牛,同时每户收取1头6月龄以上母牛仔作为利息。收回的所有母牛按市场价出售(饲养户有优先购买权),出售所得除去成本后,利润的50%作为养殖户分红,以确保本金安全和提升农户养殖积极性。回收成本和利润将全部用于购买6月龄以上母牛轮换给其他农户进行饲养,收回的1头6月龄母牛仔出售所得资金作为集体经济收益,以此循环,实现村集体经济与农民“双增收”。“为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我们通过“母牛银行”模式,积极发展肉牛产业,目前已有八户农户参与该项目,共计发展母牛40头。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扩大肉牛产业发展,预计投入资金200万元,带动30户农户发展母牛150头,为群众产业增收添砖加瓦。”团林苗族乡乡村振兴办主任廖永森表示。(供稿:筠连融媒 张聚萌 宋婷)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04-21
四川农村日报讯 毛一潮 胡月 文/图  “原来,我们不懂什么是村集体经济,后来村里每年给我们分红,我们才明白村集体经济是为了让大家的生活变得更好。”让雅安市雨城区晏场镇新和村村民罗玉郑赞不绝口的村集体经济,就是该村的旭翔养殖专业合作社。  该合作社的发展,与新和村党总支书记、晏场镇人大代表、旭翔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罗光旭密不可分。罗光旭与合作社成员。  “身上雪白,有两只黑耳朵的兔子叫伊拉肉兔,浑身灰黄的叫比利时肉兔,我们合作社主要养殖这两个品种。”4月19日,在旭翔养殖专业合作社内,罗光旭从兔笼中抓出两只兔子向笔者介绍道。  新和村原属省级贫困村,全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49户174人,脱贫攻坚战打响后,该村决定发展肉兔养殖。  选兔种、考察市场、联系商家……2016年,罗光旭发挥党员带头作用,与该村党支部副书记董光琼自筹资金1.2万元,借用村民空闲兔舍,引进40只种兔试养。  经短暂适应期后,第一批幼兔顺利出生,又过了70天,第一批成兔出栏,随即被客商抢购一空。同时,种兔也产下了第二批幼兔,至此,养兔产业逐渐步入正轨。  2017年5月,旭翔养殖专业合作社成立,在村“两委”带领下,该合作社通过集体和个人投资入股、合作经营分红的方式,采取股份制管理。罗光旭和董光琼带头入股7万元,17户贫困户通过小额信贷入股33万元,建成占地1.5亩的绿色环保商品兔养殖基地,引进种兔400余只,初步形成年出栏1.2万只肉兔的规模。  “合作社采用集约化管理,贫困户不用担心养殖、防病、产销等问题,等着年底分红就行。”罗光旭说,贫困户除了入股集中养殖外,还可采取“借养”和“散养”两种方式参与进来,拓宽增收路子。  剩下的贫困户怎么办?在当地党委、政府争取下,40万元的产业培育资金注入了“造血”队伍。随后,该村又将这些资金量化到全部贫困户头上,剩下的数十户贫困户也因此成了合作社股东。  没有村集体经济曾是新和村的一块短板。经村“两委”商议、村民代表大会决议,该村将产业发展资金15万元入股合作社,并签订合作协议,在保证7%收益的基础上,每年合作社按照股金占比给村集体经济分红。据统计,该合作社成立以来,已分红近20万元。  晏场镇林木资源丰富,在养兔子壮大集体经济的同时,罗光旭还在考虑如何将山中林木变成钱。  “卖8万元的木材,就要花近4万元通过人力运下山。”新和村村民董文刚说。  对此,罗光旭积极向上争取项目。2016年,林区公路开始修建;2018年至2019年,林区公路得到硬化,道路的改善也为村民发展林木产业带来了希望。如今,董文刚在取得伐木许可证后,运输车直接就能开到林地边上,不仅节约了时间,更节省了一大半人工费。  “通过发展多种产业,村里的贫困户都已经脱贫。作为一名村干部,我要继续为乡亲们的产业发展多出力,更要让新和村早日实现乡村振兴。”罗光旭说。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4-21
近日,理县县委组织部驻三岔村工作队队员化身“带货员”,带领全体村“两委”干部共同努力,羊肚菌走上北京、山东等地餐桌,短短20天销售新鲜羊肚菌4000余斤,直接经济收入达20余万元。线上线下忙  驻村工作队变身“带货员”“今年三岔村种植了羊肚菌,存在滞销风险,大家想想该怎么办?”三岔村第一书记王萍建在村“两委”班子会议上地问大家。“卖!必须帮忙卖,不仅要卖,还要打响三岔羊肚菌品牌知名度!”工作队员郭宏的回答坚决又果断。随后参会队员围绕“怎样卖、卖给谁、谁来卖、价格怎样定”等问题展开了讨论并达成一致意见。据三岔村支部书记马拥军介绍,为推动三岔村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在村里种植大户郭清文的带动下,全村大力发展羊肚菌种植产业,羊肚菌种植面积达150余亩,总产量5500多斤。为了打开销路,驻村工作队线上线下齐动脑。在理县县委组织部的帮助下,3月25日召开三岔村产业发展交流会,组织开展羊肚菌现场采摘活动,200多名干部群众走进菌棚感受采摘快乐。驻村干部还主动对接理县机关单位、菜市和餐馆等,帮忙打通销售渠道。充分利用微信朋友圈、抖音等平台宣传销售羊肚菌,甚至当起“网红”直播带货,为羊肚菌代言,线上销售订单不断,还吸引到了来自北京、山东等地的订单,让理县产特色农产品走出来大山。“想要巩固拓展销售渠道、提高羊肚菌品牌知名度,就必须严格把控羊肚菌销售品质。”三岔村驻村工作队员郭宏表示,品质就是品牌,只有坚持品质才能更好地推动产业发展,为了确保羊肚菌的新鲜,坚持当天采摘当天销售,卖多少采摘多少的原则,最大限度保证羊肚菌的新鲜度,“凡是驻村工作队销售的羊肚菌,必须经过驻村工作队的检验后才能出售,确保消费者得到的是优质产品。”干群心连心 羊肚菌销售收益达20余万采摘下来的新鲜羊肚菌十分“娇气”,不能挤压、不能摔,必须用专用泡沫箱加冰袋才能运输。三岔村地处高山峡谷内,道路狭窄,交通不便,且村上没有快递点,寄送羊肚菌只能开车送到十多公里外的乡镇快递点。为了更好地帮助群众销售羊肚菌,驻村工作队便当起了“快递员”,每天争分夺秒将当天售出的羊肚菌及时采摘、及时送出去,确保了当天的订单按质按量按时处理完成。在理县县委组织部的帮助下,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干部共同努力,3月25日至今,三岔村新鲜羊肚菌就销售完毕并打响了品牌知名度,驻村工作队直接销售羊肚菌4000余斤,总销售额达20余万。其中,帮助脱贫户销售约1200斤6万元。“感谢县委和县委组织部,感谢驻村工作队为我们村注入新的活力,迎来三岔村的幸福生活!”通过驻村工作队的帮扶,三岔村村党支部书记马拥军对全村的发展有了底气,对工作队也充满感激。(供稿:理县县委组织部 郭宏 敬铭安)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04-20
(谢义 陈刚 记者 汤斌 文/图)日前,记者在乐至县中天镇团灯坝村看到,村民正在地里栽种玉米苗,一派繁忙的春耕景象。“现在老板把这片地承包了,我们可以在这里打工,每天60块钱。”村民何春荣告诉记者,谁都不曾想到,以前这里还是一片无人耕种的闲置土地。乐至县金顺镇桐木沟村玉豆带状复合种植现场会今年以来,乐至县把盘活闲置土地作为实施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来抓,出台奖补措施,鼓励种植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进行土地流转,实行规模化经营,盘活闲置土地。扎实有序推进土地流转工作,进一步盘活农村闲置土地资源,为农民致富增收扩渠道,为乡村振兴添活力。截至目前,全县已整合闲置土地整理8000余亩,种植粮油作物2000余亩。“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耕地保护、稳量增产、集体经济发展等工作,今年更是创新举措,强化耕地保护,促进集体经济增收,引导外出农户将闲置的土地资源交由村经济统一代耕代种,此方式既有效地保护了耕地,稳定了粮食增产,又增加了集体经济收入。”乐至县农村经营管理局负责人张明英表示,今年乐至县计划由村集体经济组织统一整合闲置土地2万余亩,发展玉米、大豆、水稻等粮油作物,有望实现集体经济收入千万余元。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2-04-20
四川农村日报讯 邓建刚 韦旭 特约通讯员 周超文“今年我又多撒了5斤优质谷种,可以多栽六七亩稻田,多收几千斤稻谷。”近日,在泸州市纳溪区打古镇白云村,正在稻田施肥的村民谷元文高兴地说。  随着农村外出务工、进城人员的增多,白云村部分土地和稻田都不同程度出现撂荒现象,50多岁的谷元文作为白云村的“老把式”农民,看到周边村民因外出后撂荒的稻田,十分心疼。于是,去冬他把自己想“捡”这些撂荒田种水稻的想法给镇村干部反映后,及时得到了镇村干部的支持。今春,他把撂荒稻田全部种上优质稻。  “我自己有2亩多稻田,捡了14亩多撂荒田,按平均亩产量1500余斤稻谷计,一年下来光靠近17亩水稻就可以收入5万多元,平均每亩达 3000 元。”谈到收成,谷元文满脸笑容。  谷元文掰起指头算了一笔账,他种植的都是镇农技站推荐的优质“香稻”,产量高、出米率高、口感好。为了多赚钱,谷文元这两年种植的水稻都是加工成大米出售,每1000斤稻谷可以加工700余斤大米,亩产1500斤稻谷就可加工1000余斤大米,按每斤大米最低3元计,1亩稻田的产出实际可达3000余元,加上米皮糠喂猪,收入相当可观。  “我们针对农民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和农村劳动力不足,部分稻田出现撂荒现象,动员务工人员将稻田向种粮大户、种植能手集中,在农机、粮种等助农政策上向种植户倾斜,并向他们提供免费的种植技术培训,确保种植户增产增收,稳定粮食生产。”打古镇农业农村服务站高级农艺师邓云彬介绍说。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4-19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