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游健英 马宁果 记者程海英)“过去我们这儿是‘田少山多,媳妇不好说’,现在茶叶产值超10亿元,村里90%的人都吃上了‘茶叶饭’,人均年收入3万多元,现在是今非昔比喽!”提起梅岭村近年来的变化,村党委书记朱春喜不自胜。梅岭村位于四川省泸州市纳溪区护国镇,是“中国特早茶之乡”。近年来,依靠得天独厚的优势和一揽子政策,梅岭下大力气做好“茶”文章,走上了一条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振兴之路。小小茶叶,成为了当地村民致富增收的“金叶子”。梧高凤自来 茶农腰包鼓翻开唐代陆羽的《茶经》,梅岭茶赫然在列。梅岭特早茶以“早、鲜、香”著称。然而过去,因规模小、销售不畅,特早茶一直未成“气候”。抱着金字招牌却过着穷日子。穷则生变。“政府引进优良品种反复研究,培育更加优质的几个品种进行推广,让特早茶‘早’字的优势更加明显。”朱春说。之后,村里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修路,实行种茶补贴,培训现代化种植采摘技术,鼓励村民开荒种茶。为服务茶乡发展,仅2016年以来,国网泸州供电公司就投资近700万元升级改造梅岭村电网,新增变压器16台,改造新建10千伏线路29千米。随后,村里花费800余万元建设节水灌溉系统,解决了荒山荒坡的用水问题。电足水通,村民种茶积极性高涨。村民石顺铃动了心,流转了二十多亩荒山,并把自家的原有的5亩川小叶换掉,全部种上了乌牛早等几种优质茶树。3年生长期后,效益显现,石顺铃腰包一年比一年鼓,如今一年纯收入十多万。“梅岭现在以黄金芽、峨眉迎春、白茶等高端品种为主,种茶利润是以前的六七倍,”朱春说,“看到种茶有‘搞头’,不少年轻人纷纷回乡创业。”今年38岁的胡兵就是其中一位。几年前从部队退役后,有许多外出就业机会的胡兵却回到老家当起了茶农,种植了10多亩中黄2号,现在一年轻松收入超10万,既能挣钱又能照看父母,日子过得美滋滋。现如今,梅岭村的茶叶种植规模已超过5万亩。规模化种植不但吸人外出人员回流,还引来了更多收购商。每年二三月间,特早茶上市高峰期,外地收购商便在邵坝一带摆起夜市,收购鲜茶。茶叶收购价格也因此不断上涨。“我们正在打造现代化高标准茶园,争创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园,下一步将重点发展有机绿茶。”朱春说。电气化加工助品牌打造不见煤油味,只闻茶叶香。走进梅岭荣龙茶厂,300多台机器轰鸣,杀青、揉捻、理条、选色一条龙,茶叶加工实现全程电气化。车间走廊上,《中黄金针生产加工技术规程》等一系列生产标准引人注目。荣龙茶厂是一家集茶种植、深加工、销售为一体的龙头企业,生产车间3000平方米,年销售逾2200万元,带动了周边七八十人就业。“以前煤油机器炒茶容易焦叶、糊边,质量不稳定,我们只做半成品,利润大头都被深加方赚了,好可惜。”荣龙茶厂合伙人姜咏梅说。正是护国供电所台区经理陈果的多次上门讲解,让姜咏梅动了心,看到电制茶成本低、成色好,绿色环保,她下决心逐步淘汰了原来的老设备。电气化加工、标准化生产让姜咏梅尝到了甜头。“注册了品牌后,同样的产品价格是以前的两倍!”去年,荣龙茶厂投资了200多万,又新购了一批机器,进一步做深加工。正在姜咏梅调试设备时,陈果在“网上国网”后台发现了变压器容量不够的问题,赶忙上门为茶厂设计增容。姜咏梅一步也没跑,新增的变压器就安装调试好了。设备升级后,茶叶又上了一个台阶,今年的荣龙牌中黄2号一斤卖到了5000多元。荣龙茶厂是梅岭茶叶加工产业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通过政府引导、龙头企业带头的方式,梅岭村着重做精做优特早茶品牌,注册了“凤岭”“荣龙”等二十多个品牌,颇受市场青睐。梅岭特早茶品牌加工之路效益初显。目前,村里年产值千万以上的茶叶加工厂有3家,中小型茶叶加工坊有30多家。“每年的春节至五一是茶叶加工的高峰期,为让茶厂安心生产,年前我们挨个上门检查安全,并开通绿色通道,全力满足茶厂加工用电。”陈果说。茶厂的兴旺也延长了茶叶的采摘时间。以前,村民主要卖明前茶,现在茶叶出售方便,大宗茶一直可以采到国庆,茶叶亩产也提上去了。“我们的品牌还只是小荷才露尖尖角,如果做大做精深加工,特早茶的附加产值潜力无穷。”朱春说。绿茶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青山得意茶芬芳,香茗袅袅待客来。”在梅岭村二月亭极目远眺,层峦叠翠的茶山次第铺开,蔚为壮观。近年来,梅岭村因地制宜,发展茶旅,将绿茶青山变为金山银山。按照一核两片多点的发展思路,村里建立了集生态观光、采茶制茶体验、茶文化、餐饮、休闲为一体的观光旅游农业公园。在第二届茶乡旅游发展大会上,梅岭茶山被评为“全国茶乡旅游精品路线”。“我在古民居里的刘氏庄园农家乐,年收入30多万元。”刘氏庄园的老板许世界说,“为了保护古建筑,供电所对庄园内的电力线路都进行了绝缘化处理,厨房全部用电,很安全,很干净。”绿茶青山,生态发展。不少茶农建起民宿,利用自己茶园吃起了“旅游饭”。村民殷友军利用自家鱼塘和两层小楼也搞起了农家乐。“吃农家土特产,赏万亩茶山”。殷友军和老伴靠着茶山,只做春夏两季,一年收入也非常可观。近日,护国供电所党支部书记黄凌和同事上门检查安全时,得知殷友军想扩大规模,需增加三个空调,于是当场为其设计电路,并承若在流程结束后第一时间上门安装。像这样的餐饮、客栈、民俗,在梅岭村就有29家,全村2021年接待游客40万人次。“村里把去年集体经济收入600多万的六成,又作为今年的本金,并联合市场力量成立四川纳贡香有限公司进行市场化打造,准备滚雪球式发展茶旅。”朱春说。梅岭茶山是纳溪区创建天府旅游名县的重点项目。在梅岭特早茶主题文化广场,特早茶文化被做成一面巨大的浮雕墙,向来往的游人讲述着梅岭千百年来的茶故事。连日来,建筑工人正忙着加紧建造亭台楼阁,把规划变为现实。“我们将结合护国红色文化来打造梅岭的茶文化,并与附近凤凰湖、花田酒地等景点形成呼应,未来梅岭村将建成‘十里茶山观光走廊’‘万亩茶叶观光园’,进一步带动村民致富增收。”朱春说。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05-27
(塔木  仁萧琳  索仁 记者  庄媛)5月26日一大早,黑水县芦花镇二古鲁村支部书记泽罗和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王玲,队员杨中木 、陈荣四人背上燕麦种就往村委会后面的山上走,他们要赶在山上正在整理闲置地的村民们翻耕完土地之前把燕麦种送上去,以保证大家可以及时在田里撒播燕麦。村民们在翻耕高半山闲置地位于黑水县城外5公里的芦花镇二古鲁村高半山闲置土地都在2800米以上,2008年灾后重建以后,居住在高半山的农户陆续搬迁到河坝,高半山上无人居住,腾出了大量闲置地。为严格守住耕地红线,强化实施粮食综合产能提升行动,突出抓好“四新”“五良”示范推广,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今年,被确定为“乡村振兴重点村”的二古鲁村两委和驻村工作组经过对接争取,准备完成430亩闲置土地翻耕整理,并种上粮食。劳作现场考虑到以前村民们在高半山上种植小麦、玉米、土豆、葫豆等农作物,还没等到成熟收获就被山上的猴子等动物糟蹋了,驻村工作队邀请农业、畜牧、科技、林业等专业技术人员实地考察二古鲁村,为该村农业高质量发展“把脉问诊”、建言献策。根据二古鲁村的实际情况,黑水县科农畜局决定将牦牛引种熟化的工作放在二古鲁村开展,在这里建立牦牛种牛基地和人工授精站,并在高半山上的闲置土地上种植优良牧草,村民们当天要播种的燕麦就是牧草之一。播撒燕麦种子已经翻耕好的土地上,村民斯高让一边挥洒着麦种一边告诉记者:“以前这片土地种的是小麦,土豆,洋芋,但是收成不好。现在大家把土地流转出去种牧草,每亩流转费是260元,今天我们在这儿翻耕播种,一个人一天还有120元工钱。”修整燕麦地里的引水沟二古鲁村支部书记泽罗告诉记者,二古鲁村的牧草种植由村两委牵头,村集体流转农户复耕土地种植优质燕麦,农户务工挣薪金,燕麦村集体负责回收后,用于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牦(黄)牛养殖,多余部分售卖。同时,村里也探索出“流转土地农户收租金——务工挣薪金——村集体收益二次分红金”的“三金”模式,以此壮大村集体经济和农户收入。村民正在撒燕麦种子据黑水县畜牧中心主任王维东介绍,今年阿坝州农业农村局龙日种畜场在黑水县建立工作站,支持黑水县开展牦牛引种熟化和犏牛生产工作,黑水县科农畜局结合黑水实际,争取衔接资金建设11个村集体经济,种植优良牧草4000亩,在二古鲁村建立牦牛种牛基地和人工授精站1个,在嘎茸村、瓦钵村等建立犏牛生产基地4个。二古鲁村的牦牛记者从阿坝州农业农村局了解到,为做强阿坝州现代高原特色农牧产业体系中的牛羊(禽蜂)产业。阿坝州集成配套养殖技术,大力发展牦牛标准化养殖,全面提升牛羊(禽蜂)产业组织化、标准化、现代化水平,促进产业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共建成牲畜暖棚3.35万多个,牲畜多功能巷道圈351个,牦牛标准化养殖示范基地6个、标准化养殖场397个、规模化养殖小区225个。2021年出栏各类牲畜137.6万头(只),总产肉奶24.68万吨、阿坝中蜂蜜1120吨。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2-05-27
(张弛 记者 侯东 文/图 )时维孟夏,万物竞茂,这是一个收获的季节。剑阁县龙源镇登云村在去年隆冬播种的羊肚菌种苗改头换面,伸出了尖尖的脑袋,露出了粗壮的“身材”,撑开了一把大大的雨伞。龙源镇登云村山高壑深,交通十分不便,距离剑阁县城60公里,2014年被确定为贫困村。越穷越要拔“穷根”,越没出路越要找出路。自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总号角吹响以来,登云村因地制宜大力引进和发展特色农业,做强做大做优羊肚菌产业,走出了乡村振兴的“新路子”,奏响了富农增收的“致富曲”。 登云村羊肚菌产业园区 小小羊肚菌擎起大大致富伞。2021年,登云村发展羊肚菌种植面积30亩,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30万元,人均实现分红35元,成功带动16户村民发展羊肚菌产业100亩,吸引周边村民100人就近务工。登云村成为了剑阁县龙源镇远近闻名的“富裕村”,书写了一本独有的“致富经”。建强一个支部,致富有了“组织力”老乡富不富,关键看支部。登云村村“两委”班子长期存在年龄结构偏大、学历层次较低的问题,干部的双带能力和工作活力较为缺乏。登云村以“两委班子”换届为契机,扩大干部选用范围,择优选举产生一名85后年轻干部任支部副书记、聘任一名有大专学历高素质人才担任会计,培养了2名在外务工的年轻党员为后备干部,为发展特色农业、带动老百姓持续增收致富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新“两委”班子上任以来,立足登云实际,锚定发展目标,继续做大优势产业,今年以村集体名义继续流转土地40亩种植羊肚菌,由于今年的行情较好,预计今年每亩会带来1万元的的纯收益,集体经济收入将成倍数增长。“今年我们将继续进行分红,争取能年年进行分红,让每一位老百姓都能分享产业发展带来的红利,这是这届村“两委”班子最大的工作目标!”登云村支部书记洪映涂正一脸兴奋地阐述这届班子制定的工作计划和长远目标。村民采摘羊肚菌培育一名致富能手,致富有了“领航雁”发展羊肚菌产业,对于世代耕作的登云村村民来说,是一个非常陌生的领域,种植羊肚菌的投入大不大?羊肚菌的收益如何?需要怎样的土壤环境?面对老百姓的疑虑,发展羊肚菌产业一时陷入了停滞。我是党员,我先来,一名有多年党龄的老党员黄浩田率先打破了僵局,说干就干,要干就干好,黄浩田积极向村上联系的技术员学习种植技术,网上购买专业书籍,吸吮着新鲜的知识,搭棚、立桩、架水管、制作营养袋整个种植工艺流程都顺利学会。“地里也能种出金疙瘩,去年,我种植羊肚菌5亩,实现纯收入5万余元,今年,我继续扩大面积到10亩,看今年长势,根据今年市场行情,预计今年也能实现纯收入10万余元。”提起今年的收入,黄浩田黝黑的脸上堆着笑,这也成为登云人当下生活的一个缩影。据黄浩田介绍,羊肚菌每亩投入大,风险大,但收益也高,每亩投入一万元,但收益同时也能达到一万元。在黄浩田的示范带领下,登云村群众心中的疑惑逐渐消散,纷纷投身到羊肚菌产业发展上来。派驻一支驻村工作队伍,致富有了“参谋部”2021年9月,经过驻村力量的轮换,新的驻村工作队入驻登云村,登云村未来有了新的发展方向。驻村工作队着眼登云产业发展现状,在充分调查当地的水土、气候、人文后确定继续以巩固发展羊肚菌产业为主、猕猴桃、核桃、花椒等多种经济作物为辅的发展计划。“登云村有非常优渥的土壤环境、充沛的水利资源,也有充足的阳光照射,登云村地形地貌非常适合走农业复合发展之路,山上发展羊肚菌,山腰发展猕猴桃,山谷发展核桃树,既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也提高了抵御农业风险的能力”。有着十几年农业工作经验的第一书记何明信心十足地阐述他的发展思路。驻村工作队因地制宜,运用系统化科学化的农业知识,制定了驻村工作的长远计划,也为登云村谋划了光明的未来。如今的登云村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居环境更优美了,产业发展更兴旺了,老百姓的腰包更“鼓”了,在登云村充满希望的田野上,一幅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2-05-26
(塔木  仁萧琳  索仁 记者  庄媛)5月25日,记者走进阿坝州黑水县扎窝镇罗尔坝村色湾藏香猪扩繁场看到,一座座盖有红色彩钢瓦的猪舍整齐地坐落在山腰宽阔地带,宽阔整洁的猪舍,现代化的养猪设施,在夏日暖阳的照耀下,显得格外显眼。罗尔坝村色湾藏香猪扩繁场外观“1+4+60+N”模式发展藏香猪“我们色湾藏香猪扩繁场占地面积78亩,有21栋猪舍,2021年出栏7000头猪,年收入达1500万元,今年我们打算发展高端产品,打通市场,扩大销路,带动村民一起致富增收。”黑水县益禾农业有限公司法人代表杨志国向记者介绍道。2019年,杨志国和政府共同出资在罗尔坝建起了色湾藏香猪扩繁场,几年过去了,杨志国也从当初的外行人变成了现在的养猪“专家”。让杨国志转行的,正是黑水县色湾藏香猪产业“1+4+60+N”发展模式。按照阿坝州农业农村局优化产业布局,支持龙头企业、养殖合作社、养殖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生(藏)猪标准化适度规模养殖,全面提升标准化生产、畜禽粪污处理利用、品牌创建等水平,全力打造成高原特色生(藏)猪生产基地的安排部署。黑水县结合自身资源禀赋和色湾藏香猪产业分布情况,在扎窝镇罗尔坝建立色湾藏香猪祖代种猪场1个,以色湾藏香猪祖代场为中心,分别在扎窝镇、知木林镇、色尔古镇、卡龙镇建立4个父母代种猪场,在全县适宜乡镇建立60个标准化养殖示范场,辐射带动全县及周边县农户发展色湾藏香猪养殖,实现增收致富。色湾藏香猪“公司+村集体+农户”抱团养殖作为黑水县六大产业之一,色湾藏香猪养殖在发展中也存在让农牧民“养什么,怎么养,怎么卖”的瓶颈问题。为此,黑水县农畜部门在色尔古、知木林、扎窝等乡镇建设了色湾藏香猪繁育和培训基地。组织协调公司、合作社、养殖户按照“统一品种、统一标准、统一品牌、统一服务、统一营销、分散养殖”的“五统一分”模式运行。就拿杨志国的扩繁养殖场来说,养殖场以“公司+村集体+农户”的方式进行运营,即公司引进种猪之后,在基地繁育3个月,然后让17个村集体和有养殖技术的农户把猪仔带回家放养,待长大为成猪后按市场价格收回。扣除公司提供的猪仔等成本,农户可从每头猪获得近500-800元的收益。扎窝镇克别村克别组村民阿尔基夫妇是典型的代养户,“2021年我代养了基地80头猪,公司提供饲料,技术指导,我只负责养好猪,养了6个月,年底基地给了4万元,在家就能无成本挣钱,今年我也准备继续代养。”除此之外,基地还在村里雇了17余名劳动力,每天到猪舍进行生猪防疫、收购、装运等工作,一个人每月有4500元的收入。村民代养的藏香猪发展高端产品完善全产业链“我们的猪是吃着青钢果、羌活叶子等原生态药材长大的,肉质鲜美可口……”说起自家藏香猪的品质,杨志国非常有底气。他告诉记者,扎窝镇有很多青钢果、羌活废弃叶杆等药材资源,为实现双赢效益,益禾农业有限公司每年会从生态护林员收购的青钢果、羌活苗苗等药材作为猪饲料,因此也成就了他们家藏香猪肉的品质。目前益禾农业公司主要销售有生鲜肉、整猪、罐头等猪肉产品,今年公司将注重发展高端产品,拓展高端消费市场,提高市场竞争力。记者从黑水县畜牧中心主任王维东处了解到,为拓展和提升色湾藏香猪产业价值链,他们计划在扎窝乡西厘村建设一个生猪屠宰分割场,年屠宰量可达3万头的生猪。在芦花镇长河坝建设色湾藏香猪食品加工基地(扶贫车间),主要生产旅游熟食品、坛子肉、腊肉、香肠及巴格肚等当地特色传统食品。并依托加工园区冷藏库和冷链物流运输,实现生产-屠宰-分割(冷鲜肉)-加工-运输-销售一体化的产业链。同时制定了《色湾藏香猪生产技术规程》区域性地方标准,按照这一标准对从事色湾藏香猪核心繁育、扩繁、养殖及散养的场(点)、户,在引种、养殖环节、疫病防治、饲草饲养、兽药使用、生产档案等环节进行养殖技术规范。据黑水县科农畜局统计数据显示,目前,黑水县存栏色湾藏香猪种猪0.92万头,存栏生猪8.5万头,年出栏商品猪6.5万头,实现产值1170万元,户均增收860元。谈及未来的计划,益禾农业公司负责人也表示:“我们要延伸产业链,做到产业规模,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给老百姓,带动周边群众增收致富,打响黑水色湾藏香猪品牌。”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2-05-26
 (吴丹 记者 程强)初夏的石棉,奏响了枇杷丰收的赞歌。石棉县迎政乡红旗村,清晨薄雾缭绕,枇杷缀满枝头,村民们沉浸在收获的喜悦中,一幅和谐乡村的美好画面跃然眼前。从一个群山环抱的小山村变为如今的全国文明村,红旗村的乡村振兴发展道路越走越好。 成熟的枇杷挂满枝头新面貌 枇杷产业添动力红旗村位于石棉县西北部,距离县城8公里,这里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日照时间长,阳光充足,昼夜温差大。良好的自然资源优势为红旗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利用好这一优势,该村成为了全县最早大规模种植枇杷的村。5月25日上午,走进红旗村,映入眼帘的除了穿梭于果园内的果农,还有写在村口的“枇杷文化村”几个醒目的大字。驱车往村委会走,一路上很热闹,临时枇杷收购点随处可见,果农与客商的讨价声此起彼伏,就连沿线墙壁上的枇杷元素壁画,也融入了周围的环境,为这份热闹增添了不少亮点。这确确实实是一个以枇杷为支柱产业的村落。谈及全村枇杷产业的发展,红旗村党支部书记余小军说:“我们村种植枇杷可以追溯到1995年,当时根据县委、县政府提出的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思路,村民们将自家的玉米等粮食作物进行换种,为了提高群众的积极性,由村组干部和党员带头,示范带动枇杷种植。”直到2006年,红旗村枇杷种植可以说是全覆盖,达到了1150亩,如今,更是占迎政乡全乡枇杷栽种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红旗村海拔在950米—2960米之间,绝佳的自然环境加上村民们精细化管理,每年枇杷上市,就有大量客商前来购买。”余小军说,光是靠卖枇杷就能给全村带来700多万元的收入,非常可观。正是靠着枇杷产业带动,2011年5月,红旗村成为了“中国园艺学会第五届枇杷年会暨学术研讨会”的举办地。该村还成功创建为中国晚熟优质枇杷示范基地。新风气 增强群众幸福感现在的红旗村,村民们住进了漂亮、宽敞的新房子,走上了平坦的新马路,生活过得越来越有滋有味。向来就懂得感恩的红旗村村民们,也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塑造着新村风气。在红旗村村委会楼下,张贴着石棉县“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宣传栏。为起到示范引领作用,该村不仅大力宣传身边的好人好事,还每年举行道德模范评选活动,以此激励更多的群众向模范看齐。“生活在红旗村,我们感到很幸福,每到节日,村上都会将老年人聚集在一起,文娱活动非常丰富,这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红旗村加大对老年群体的关心关照,获得了老年群众的赞美。红旗村为了提升村民精神风貌,立足本村实际,让村民腰包鼓起来的同时,也让精神文化生活“富”了起来。在此过程中,该村有效利用村文化墙、宣传栏等文化宣传阵地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修订红旗村村规民约,把道德建设、诚信建设、邻里团结等精神文明建设内容纳入村规民约。不仅如此,还广泛开展传承好家训、新风进万家、助老扶幼、邻里守望、看望留守儿童等活动。“在众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开展后,群众的思想意识进一步提升,参与村内事务的积极性也提高了许多。”指着正在修建完善的活动室,余小军说,通过多方筹资,建设完善村民文娱活动中心、老协活动中心、农家书屋、远程电教室、广播室等活动场所,村民的幸福感将进一步提升。善作为 解决群众急难愁盼时时刻刻从老百姓利益出发,红旗村还在解决群众生活中遇到的急难愁盼问题上下功夫,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去年8月,红旗村亮化工程的完成“点亮了”群众的出行路,更温暖了人心。在该乡“百家说事”和“有事来协商 农家协商”议事室的支撑下,红旗村朝着幸福美丽乡村又迈进了一步。“红旗村有了路灯,给群众生产生活提供了便利,也扮‘亮’了村容村貌。我们要继续在乡村振兴上多做文章,这样才能提升群众幸福感、获得感、自豪感。”余小军说。今年5月,红旗村一、二、三组枇杷灌溉水源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解决了当地200余户果农枇杷灌溉用水的问题。“因为以前村里用水都靠着东风堰一条堰渠,我们村又处在尾水的地方,每到枇杷灌溉用水之际,要走一个小时到达东风堰的源头放水,等待用完水之后再走。”村民王树芳说。在石棉县急难愁盼速办中心成立后,红旗村立即将这一情况反映上去,并得到了支持。通过争取项目资金将三索窝神泉溢流水通过管网引至红旗村村委会附近,这一问题得到了根本解决。正是这样多措并举,不断为乡村振兴加码,红旗村已于2020年成功创建为全国文明村。不仅于此,该村还于2008年9月成功创建为市级文明村,2014年创建为省级文明村,2019年创建为绿美新村。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2-05-26
(万雪梅 王文凭 记者 石小宏)5月,走进泸州市合江县凤鸣镇凤凰村金钗桫椤谷,石斛花正竞相开放,工人们辛勤采收,一幅“花美、人笑、村富”的和谐景色映入眼帘。  凤鸣镇中药材产业发展已久,先后建成3个“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1个“中药材产业示范基地”,金钗石斛产量占全县总量的70%以上;拥有规模以上中药企业2家、生物技术和医药科研平台媒介1个;已发展中药材面积3.5万亩,产值达2.2亿元,辐射带动2500余人脱贫致富,吸引社会资本超过7000余万元。村民采摘金钗石斛花。 刘传福 摄因地制宜打造三级体系  发展中医药产业,凤鸣镇成立了中药材产业工作领导小组、金钗石斛产业党支部、金钗石斛产业专合社和中药材产业农技中心等组织机构。2021年,依托于“村党组织+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金钗石斛现代农业园区产值达到3500万元,120余农户通过务工年均增收1万元以上。  凤鸣镇紧紧围绕提高产业自主造血功能这一目标,致力于打造“科研牵头、农技培训、政策奖补”三级体系,充分调动中药材企业生产积极性。一是着眼于科研成效,合江妙灵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建立了“金钗石斛专家大院”“院士(专家)工作站”“中药材重点实验室”等配套机构,获得国家认证专利20余项。二是着眼于技术培训,在全镇8个村建立了中药材产业发展农技员包村包片机制。自2015年以来,共培训药农20000余人次。三是着眼于奖补福利,凤鸣镇在可行标准下,采取贴息、以奖代补等方式,对妙灵公司、石斛专合社、种植农户特别是已脱贫户进行扶持,进一步增强中药材产业促振兴动力。2015年至今,凤鸣镇累计投入中药材产业发展资金300余万元,重点对当年参与金钗石斛种植的农户,根据种植亩数及株数进行2000元—5000元的现金奖励,全力吸纳村民参与产业发展。统筹形成三产融合模式  凤鸣镇以提升道地中药材产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将更多精力放在中药材深加工、中医药康旅产业上,大力延伸产业链,严格药材质量管控、主抓品牌建设,积极发展壮大中药材产业规模。  以金钗石斛为例,在深加工方面,指导公司规范种植申请备案、产品质量检测检验等制度,便于严格管控药材质量。在品牌建设方面,凤鸣镇金钗石斛现代农业园区正积极打造川产道地中药材生产基地。金钗石斛系列产品先后荣获“黔川渝优秀旅游文化商品奖”“中国(西安)国际林业博览会金奖”等,已注册“妙灵金龙”品牌,开发了石斛切片、石斛花茶等10个系列产品,年销售值达2000万元以上。在康旅服务方面,立足于道地中药材优势,以金龙云海国际旅游康养项目为龙头,统筹中医药旅游规划,形成“一产筑基、二产提质、三产提速”的产业融合模式。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05-26
(刘旭 记者 李全民)5月23日,广元市朝天区云雾山镇石门村红心猕猴桃基地,一串串猕猴桃挂满枝头,长势喜人,村民们正忙着给即将成熟的猕猴桃套袋。“袋子可以防止虫吃、风吹,保障果子的色泽。”村民李廷满一边套袋一边给记者解释。沿着石门村的公路蜿蜒而上,山坡上、田地间、公路旁……连片的猕猴桃林成阶梯状分布,层层叠叠、郁郁葱葱。近年来,该村充分发挥当地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因地制宜选准猕猴桃产业,以产业助民持续增收,助推乡村振兴。“以前,村里很多农户不愿意种,现在几乎全村都在种。”石门村党支部书郑大海告诉记者,“经过几年发展,村里现在的猕猴桃产业有1000余亩,种植最多的一户有90多亩,最少一户也有近10亩。”从“不愿意”到“都想种”,石门村是如何改变的呢?石门村地处山区,山高坡陡,土地贫瘠,人均耕地匮乏。以前,人们受传统农耕文化影响极大,常年种植玉米、小麦等传统农作物。在风调雨顺的情况下,一年忙到头,也只能勉强解决一家人的口粮。发展产业,党员先行。2013年,郑大海带头在家乡发展猕猴桃产业。为了种植好猕猴桃,他四处学习管理、授粉等栽植技术,有了经验后,并逐渐扩大种植规模。功夫不负有心人,2017年,猕猴桃终于成功挂果,进入盛产期后,5亩猕猴桃年收入5万多元。村里人看到郑大海通过种植猕猴桃尝到了“甜头”,为此,大家纷纷效仿,都开始种植猕猴桃。“我在2008年的时候种植了10亩猕猴桃,那时候觉得没有打工收入多,就没管理。后来看到村里人在党员干部的带动下纷纷种植猕猴桃,而且收益还不错。于是,我也就不出去打工了,回到家乡发展猕猴桃产业。”李廷满一脸喜悦地说,“我的猕猴桃产业现在已扩大到20亩,去年挂果的10亩猕猴桃就收入了近10万元呢。”李廷满产业丰收的背后,是乡村产业兴旺的探索。近年来,该村依托“共产党员先锋岗”“共产党员示范岗”等平台,完善党员“1+N”联户机制,通过直接帮带、远程教学等方式,帮助农户选择制定猕猴桃产业规划、评估产业发展前景,鼓励群众连地成片抱团发展。同时,整合各类政策支持,将群众全部纳入产业帮扶范围,帮助降低发展成本。值得一提的是,石门村按照“党支部+集体经济公司+园区+农户”的模式,在猕猴桃售卖后,农户按照约定比例反哺集体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不断增强产业“造血”功能。“意思就是你只管种,管理、销售等都有人帮忙,同时做强集体经济,让大家的致富饭碗端得更稳。”郑大海简单的一句话,就将这一模式解释得清清楚楚。据悉,该村还在云雾山镇党委政府的指导下,按照统一标识、统一包装、统一定价、统一销售的原则,打造“云雾山·珍—红心猕猴桃”品牌,进行“品牌直销”;开通电商销售、订单农业、主播带货、直营店代销等渠道,减少销售中间环节,提高猕猴桃经济效益。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05-25
(塔木 仁萧琳 索仁 记者 庄媛)这些天,黑水县扎窝镇罗尔坝村监委主任克尔基有空就要去二面河那片135亩的青红脆李特色水果产业园转转。看着李树上那些青翠的小疙瘩一天天长大,林下套种的青椒、花菜和莴笋逐渐发芽、开花、成熟,克尔基心里由衷地喜悦,因为这片种植了4年的青红脆李终于给当地老百姓带来实惠了。二面河青红脆李果园5月24日,站在二面河青红脆李果园里,克尔基向记者介绍起园区的情况。克尔基说,按照阿坝州农业部门关于调优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黑水县大力推广实用技术,推进生产和产品质量的标准化,引导重点蔬菜品种创建产业园区,做精做细高原优势特色错季菜蔬产业的现代高原特色农牧产业体系发展布局。4年前,罗尔坝村26户村民将二面河组的135亩土地流转给村里的种植大户,建成“绿色、生态、有机”特色生态果蔬基地,种上了青红脆李,林下还分季节套种了120亩蔬菜。罗尔坝村的青红脆李因为长在平均海拔2000米的高半山上,果实大,果核易离核,病虫害少,生长期长,品质上优,价格卖得也不错。今年该基地青红脆李产量预计有3万余斤,按照市场价3.5元/斤,收入可达10万元左右。村民正在整理果树青红脆李种植,不仅提高了种植户的收入,也为当地百姓提供了就业机会,增加了经济收入。基地135亩土地,每年按照260元/亩支付农户土地流转费,此外在家的老百姓通过在基地务工,每年还可挣到4000-5000元的务工费。“我从去年开始在这边打工,主要就是帮忙除杂草这些,事情多的时候,一个月也能挣到两三千元,离家近还能照顾家里的小孩和老人,我觉得挺不错的。”在基地务工的村民陈树美一边除草一边说。当地村民在林下劳作罗尔坝村村支书恩灯告诉记者,今年,为优化青红脆李基地管理,提升青红脆李品质,罗尔坝村引进新型经营主体和种植大户,将发展果蔬产业作为主导产业进行培育。同时邀请了有技术经验的人员来管理青红脆李基地,并发展林下有机蔬菜种植。“今年在专业技术指导员的指导下,村民学会了很多种植技巧,再加之今年雨水比较充足,3月种植的第一批蔬菜在前几天迎来了丰收,2万余斤蔬菜已运往成都等地销售,青红脆李也基本挂果……”克尔基说,“村上的老百姓到基地来打工,工资100元一天或者按小时计算,按小时是100元到130元不等,一年下来也能挣到四五千元。”林下种植的青椒扎窝镇副镇长王付寿告诉记者,扎窝镇按照“强支撑、树品牌”的基本思路,以“产业振兴”为主要目标,加大特色产业发展力度,促进农业转型发展,以实现产业发展与群众就业有机融合,通过土地流转、就近就业等方式增加群众收入,带动当地村民实现增收致富。在黑水县,像扎窝镇罗尔坝村一样发展林下种植,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村寨还不少。据黑水县科农畜水局统计数据显示,截止目前,黑水县林下种植生态蔬菜0.5万亩左右,以农业公司、专业合作社和种植大户种植为主,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主要种植莴笋、辣椒、花菜、莲花白等品种。可实现商品蔬菜产量1万余吨,实现产值1500万元,农户通过土地流转费、劳务务工等方式增加自身收入。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2-05-25
(肖立 胡宇 记者 张宇 文/图)姹紫嫣红百花艳,最美莫过樱桃红。眼下,正是车厘子成熟的季节,由衢江—平武东西部协作资金注入的平武县高村乡福寿村1000余亩车厘子迎来丰收。初夏的高村青山绿水,车厘子红彤彤挂满枝。记者在福寿村车厘子基地看到,树枝上结满了饱满硕大的果实,压弯了枝头,惹人喜爱。游客采摘车厘子据了解,2019年,浙江衢江区投入衢江—平武东西部扶贫项目资金500万元,新建高山车厘子采摘园300余亩,推动高村乡特色原种农业扶贫示范片建设。2020年,东西部协作资金再次投入900万元,对福寿村进行“田网、路网、灌溉网”三网配套建设。“2021年,我们用东西部协作项目资金修建了10亩标准化大棚,产量比以前大大提高,车厘子的口感也有很大的提升,带来了很好的经济效益。”福寿车厘子产业园负责人说。随着东西部协作资金注入,产业园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经济效益不断提高,2022年高村乡车厘子产量预计达5万斤,产值预计将达到200万元以上。“我在车厘子基地务工,一天挣70块钱,一个月做20天就有1000多块收入”,高村乡福寿村村民陈元珍说,自己年龄较大无法外出务工,在家门口就能挣钱,她十分高兴。作为东西部扶贫协作项目,高村乡车厘子种植为当地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当地村民通过土地流转和务工劳作,户均增收近万元。“今年东西部协作资金又累计投资2500余万元,我们利用这项资金对未来高村乡的乡村建设进行了全方位的提升和打造。东西部协作的支持对我们高村乡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高村乡相关负责人说。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05-25
四川农村日报讯 刘贵芳 特约通讯员 周超文 文/图  泸州市纳溪区东升街道柑湾村的“世川农庄”的采摘园内,一颗颗金灿灿的大五星枇杷在小满季节成熟了。这就是柑湾村唐世川返乡创业投资 200 多万元打造的占地达100亩的“四季水果采摘园”。 唐世川8年前回到家乡办起四季水果采摘园,从无到有,如今,他打造的100亩精品果园四季结果,旺季时每天都可迎来50多人入园休闲采摘,不仅让他年获纯利超过50万元,而且还带动周边30多人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唐世川在管理葡萄。  2014年,在返乡创业政策和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唐世川流转了100亩土地。经过规划、整地,当年他就在 100 亩承包地上栽种了葡萄、枇杷、猕猴桃、樱桃、果桑、李子、甜橙、沃柑等10余个四季水果品种,还打造了5亩水面的生态垂钓鱼塘。“要做就做最好,种绿色生态、放心食用的水果。”唐世川告诉笔者,选择种植四季时令水果,除了规避集中上市带来的市场风险外,更重要的是让四季来的客人都有水果摘、有水果吃。  “体验采摘的水果,在生态种植上,更要严格,很多时候游客进园都是摘下就放进嘴里品尝。”唐世川说,自开始打造四季水果采摘园后,他就坚决不用化肥、农药和膨大剂,采用牛粪、油枯等有机肥料,并专门聘请种植专家到田间地头现场指导,采取生态化管理,确保果实品质优、口感佳。每个品种的水果上市前,他还要送到专业机构对自己的水果进行检测,让游客吃得放心。  “这个时间段是夏季枇杷采摘期,每天都有不少人来采摘。而在这之前,就是樱桃、桑椹;枇杷之后游客进园就有李子、桃子、梨子、猕猴桃、甜橙、沃柑等供游客采摘,一年四季基本做到有果可采,有时令鲜果可吃。”唐世川告诉笔者,游客除了可进园采摘水果外,还可在园内的鱼塘垂钓生态鱼,品尝特色农家菜,在观光休闲的同时,重新体验了儿时的农家生活。  随着唐世川的四季水果采摘渐入佳境,不仅带来了资金、技术,也为当地村民就近务工提供了条件。  柑湾村3组66岁的村民马德全如今在采摘园工作,每个月可以收入2000多元。“若不是唐世川回乡建起的这个四季采摘园,我这把年纪就是用点‘零花钱’都要靠儿女给,没想到我还成了领月薪的‘产业工人’。”提到这些,马德全高兴得合不扰嘴。如今,唐世川的四季水果采摘园每年支付给工人工资都有30多万元。唐世川说:“下一步,我想扩大规模,在为更多游客提供四季水果采摘的同时,为当地村民提供更多就业岗位,让更多村民足不出户就有钱挣。”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5-25
(王浩 记者 李全民)5月20日,沿着蜿蜒崎岖的山路来到旺苍县燕子乡双全村,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绿幽幽的茶园,一股淡淡的茶香扑鼻而来,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立夏刚过,刚刚经过一场采摘热的双全村的老茶园又开始忙碌了起来。“春茶采收之后,树杆营养元素耗费很多,需要立即上肥填补树杆营养物质。”在广元市好茶客茶业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好茶客”)负责人张杰的指挥下,几名当地群众正在追施夏肥、除草……以梦为马,只因儿时难忘的一抹甘甜“我从小就对茶有着浓厚的兴趣,小时候喝母亲做的茶,其他孩子都觉得是苦的,唯独我喝起来是甜的。”凭着对茶由衷的热爱,张杰开启了南下广州求学之路,从学怎么做好茶到了解市场行情,张杰花了3年多的时间刻苦钻研。“过年回家,我也会带点旺苍茶叶到广州,同事、朋友们都觉得我带的茶有特色、很好喝”,“旺苍茶”深受广州茶客喜欢,更坚定了张杰从事茶产业的信心。茶是旺苍的五大名片之一,全县茶园面积达20余万亩,有木门黄茶、高阳贡茶、五权道茶、枣林竹茶等多个品种,旺苍更是全国闻名的中国茶乡。学成返乡的张杰,在2000年成立了好茶客,开启了推广旺苍茶叶之路。经历了20余年的打拼,好茶客从最初的1家小店,发展到现在13家门店,遍布广元四县三区。“对比县内其他茶叶品种,燕子乡双全村海拔高、湿度大、少污染、常年云雾缭绕,是发展高山生态绿茶最佳的优势。”作为土生土长的双全村人,张杰早就相中了这一片沃土。2010年以来,张杰先后投资120万元建成了20余亩的优质茶园、600平方米的茶叶加工作坊,开始了全产业链发展模式。齐借东风,携手推动产业振兴发展“双全村的茶叶品质非常好,鲜叶自带花香,制成的成品香气是复合型香气,既有板栗香,又有鲜香和花香。”双全茶园的高山绿茶非常受消费者的欢迎。虽然市场反响良好,但受限于种植面积,双全茶园每年产量不大,除了土地租金、人工工资等支出外,利润收入极为有限,扩大种植面积也被张杰纳入到重要议事日程。“新茶园至少需要100亩以上集中连片的土地,要是茶苗上再有点扶持政策,我就能规范打造一个新的茶园”,面对新茶园选址和茶苗的问题,张杰主动找上了双全村“两委”和当地党委政府。“乡村要振兴,产业是基础,留住人才是关键”,经过多方努力,张杰成功流转到100余亩土地,旺苍县农业农村局也匹配了45万株茶苗支持茶园建设,加上双全村支部动员在家劳动力协助栽植茶苗,45万株茶苗如期栽植到新茶园内,张杰也从20亩的老茶园扩大到现如今的150余亩。春风徐徐,鸟鸣悠悠。新茶园依山而建,拾梯而上,青山、茶园、民居相互交汇,俨然一副充满生机活力的乡村画卷。“我们村以前是贫困村,基础设施条件差,产业发展滞后,放在前几年根本不敢想象有现在这样的光景。”说起村里发展产业带来的变化,双全村支部书记贺仕全由衷的感慨。尽如所期,共赴茶叶强村富民之路“农业企业与农户建立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户参与、分享经营成果,是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作为双全村走出去的致富能手,如何达到企业增效、农户增收的“双赢效果”是张杰思考最多的事情。“现在园区里干活一天能挣200多块,还不累,老年人都有法做”,双全村65岁的李登荣大爷高兴的说道。通过新茶园建设、老茶园管护、加工厂制茶,18户农户通过流转土地挣上了租金,土地租金每年收益至少2.6万元;30余名本地群众通过在茶园采摘鲜叶、锄草施肥实现了就近就地就业,每人每天务工工资200元以上。“张杰在村内建茶园,搞产业,助农增收,当得起‘好茶客’这个名字。”提起张杰的高山绿茶产业,原双全村支部书记母三富满是赞许。为壮大村集体经济,张杰自愿将园区每年收益的8000元无偿纳入村集体经济分红;为进一步提高群众发展的积极性,他主动为当地群众培训茶叶种植、茶叶制作等技术,鼓励群众参与茶产业发展;为提高双全高山绿茶市场知晓度,他开直播、录视频进行宣传推广。同时,他利用自己的销售渠道,主动推销村里的土豆、蜂蜜等特色农产品,起到了“以茶为媒,搭车推介”的效果。深耕出佳品,笃行方致远。“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特色农业产业大有可为”,张杰感慨道,接下来将精耕细作高山绿茶,逐步扩大基地面积、完善加工厂配套设施、培育专业采茶农,让高山绿茶逐步成为燕子乡的特色主导产业,成为农旅融合的示范,有效带动村民增收致富,助力乡村振兴。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05-24
(刘保刚 马仕路 鲜鹤霖 记者 李全民) “去了东河口,转身就要走;到了红石河,一天不能活;进了山旮旯,趁早死了吧!”这是过去人们对青川县关庄镇陶龙村的真实写照;现如今,“咱们的脸上放红光,咱们的汗水往下淌,生态产业助增收,齐心协力致富忙……”壮美的旋律响彻山谷,人们收获着新时代的喜悦。初夏时节,走进青川县关庄镇陶龙村,千亩芍药花陆续绽放,娇艳的花朵组成一片花的海洋,前来赏花的游客络绎不绝。目前,这片芍药花基地亩产值达到800万元,带动就业200余人,实现人均增收1500元,靠着这份“美丽”事业,村民们得到了丰厚的回报,生活像花儿般灿烂。近年来,青川县关庄镇干部群众甩开膀子加油干,卸掉包袱勇担当,凝心聚力决胜脱贫攻坚,全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党建引领抓发展,创新思路保供给,多条渠道保增收,统筹推进保生态,走出了一条以地破题、以地兴业,以地富民,以地促美的乡村振兴之路。一杯茶加两朵花,万绿丛中一片红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向开。再次来到红光,仿佛一切都是新的……“万亩茶园、千亩芍药、千亩油牡丹长势良好,当地群众收获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第一桶金,发展产业的积极性格外高涨!”行走在群山之颠的“同心产业园区”,镇党委书记何飞满怀信心地告诉笔者,今后,三大产业将成为当地群众增收的支柱产业、幸福之源。站在群山之颠放眼望去,一条干净整洁的水泥路婉如一条玉带环绕山间,将红石河两岸座座群山紧紧地串在了一起。我们延着蜿蜒的山路驱车前行,所到之处都是划划好的产业带,建设起了休息亭、停车场、参观道、公共卫生间,这与记者几年前来这里时看到的完全是两个模样:原来这里连一条碎石路都没有,到处是荒芜的土地,十里八里看不到一个人影。“以前,陶龙村除了外出打工的、投亲靠友的,几乎成了一个空壳村,数千亩茶园无人管护,撂荒地达5000多亩!”何飞介绍说,经过多次调研和反复论证,镇党委研究决定,在坚持发展传统茶叶种植的基础上,种植芍药和油牡丹,让“万绿丛中一片红”扮亮群众致富路。镇长李华芳说,芍药和油牡丹的种植绝不是心血来潮,而是经过专家论证,因为这里的地理条件十分适合它们的生长,生长期比其他地区长达两个月,品质也高于其它地区,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食用价值、观赏价值和附加值。她以芍药为例算了一笔帐,云年市场价格为7800-8700元/吨,即平均3.9-4.3元/斤,保守估算,每亩收入将达1万元,对于陶龙村来说,这份收入相当可观。该村群众何廷西激动地说:“坐在家门口数钱的日子,过去可是想都不敢想!”“人家孩子都是往外跑,你怎么外边都站稳了还回来?”“斌娃子,咱这山沟里没有出路的。”面对父母和姐姐的反对,何学斌这个在外打拼8年的汉子其实早已成竹在胸。在政府的引导下,他办起了陶龙村农产品开发公司,专门从事本地农产品的回收和外销,当地的土蜂蜜、核桃、木耳等生态农产品实行网上网下两条线,各地大单接踵而至,自己既发展了事业,也能带动了群众增收。栽好梧桐引凤凰,党建引领创业潮“我们谈乡村振兴,靠谁来振兴?年轻人不回来肯定不行!”陶龙村党支部书记高松很是感慨。他深知,要把年轻人吸引回家,得先为他们铺好路。这路,是游子们的寻根之路,是游客们探觅乡愁之路,更是山里人的致富之路。“栽下梧桐树,自有凤凰来。”近年来,关庄镇实现了村村通公路,各村户户都连通了水泥路,“出行难”成为历史。饮水安全、用电安全、住房安全率均达到100%,全镇4G通信网络通村覆盖达100%,全镇兴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外来创业、返乡创业”的热潮。针对陶龙村发展实际,关庄镇紧紧围绕生态旅游这一主攻方向,科学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农村观光农业。完成了大坪高山芍药观赏园规划设计,整合各类资金完成园区内基础设施投入280余万元,园区水系配套建设、步游道建设全面完成。“陶龙村茶叶种植规模挺大,平均每户都有三四亩,但只能卖点鲜茶,因怕变质还要连夜背到几十里之外的其他地方卖给加工点,苦累不说,根本挣不了几个钱。”村民董志奎感叹到。董志奎的话语也代表了村里大多数人的心声,苦于没有加工技术,还要为销路发愁,很多人放弃了茶园管护。在北京创业近二十年事业发展正如火中天的岳光旭也毅然选择了回乡发展,办起了小荆村鸿福茶叶加工厂,集加工、销售于一体,而且收购茶叶的价格均高于市场价,让当地茶农既省时省力又增加了收入,更使当地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同时,该镇引进返乡大学生和外出务工青年人才5名,作为村后备干部培养,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其中有3名已经在村任职。在外漂泊的游子们,如今都成了当地产业致富带头人。目前,该乡以茶业、药材产业为主导的产业格局基本形成,规划建成了万亩茶叶产业示范带、芍药油牡丹中药材产业示范园、乡缘土鸡养殖园区(年出栏土鸡3万只),新建的大型茶叶加工企业已经投产。他们在原有茶产业的基础上,培育出了“陶龙土鸡“系列产品、芍药花茶等自有生态品牌。“芍药全身是宝,籽和根都能卖钱,经济效益比其他中药材更稿更稳定,连片种植可以把撂荒的数千亩土地充分利用,不仅可以保持水土,更能带动贫困户共同发展、助力增收。”“在我们这山里种了这么一大片芍药,芍药花开时,就是在地里干活,心里也非常高兴。看着怒放的芍药花,和姐妹们在这里广场跳舞,觉得比其他地方跳得开心。”村民王玉珍说。建好“廉情工作站”,守好群众钱袋子“我把土地流转给了合作社,自己在牡丹园打工,一天120元,一个月3600元,给我个人和家庭带来了稳定的经济收入。”村民王显益告诉记者。据介绍,群众在芍药产业观园里所做的都是一些力所能及的活路,可以实现在家门口轻松挣钱。80多岁的岳秀连老人今年仅从事除草一项,就挣了近五千元。村集体经济也得到迅猛发展,2021年,陶龙村集体经济实现收入10万元,当地群众还可以根据“道德积分”分享红利。“美丽经济”在让陶龙村尝到了实实在在的甜头,他们还同步开展了人居环境整治、社会治理示范建设等,昔日贫困村变成了知名的“旅游”村,村集体、村民收入实现了双增收。多个渠道引水,一个龙头放水。这是该镇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道路上始终把紧“总开关”,将党和政府的政策红利在群众中间实现百分之百覆盖,将业主与群众利益紧紧捆绑在一起,实现共同发展、利益共享,确保了各项政策执行过程中不打折不走样,确保了各项惠农资金及时足额兑现到群众手中。同时,县纪委监委派出关庄片区纪检监察组和关庄镇纪委还充分发挥村级纪检组织贴身监督优势,指导陶龙村纪检组织对集体资产使用、工程项目建设、采购的程序和实体内容及时跟进监督,检查“四议两公开”制度落实情况20余次,及时提醒村组干部依纪依规履职尽责,不断规范了村集体经济的运行机制。今年以来,片区纪检监察组同关庄镇纪委以“廉情工作站(办)”建设为抓手,强化对廉情信息收集和对小微权力运行的监督检查,充分发挥监督保障执行、促进完善发展作用,不断推动党员干部履职尽责,引领群众走向共富之路。片区廉情工作站通过梳理责任清单、收集村情民意、化解信访诉求等方式,探索运用提级监督,监督力量下沉,通过紧盯政策落地、资金运行、项目运转以及基层政策的执行者、惠民资金的分配者、集体“三资”的管理者,找准权力运行高危环节和问题易发频发根源,督促乡镇纪委和“三资”监督管理职能部门落实主体责任、监管责任,梳理责任清单20余条,收集村情民意15余条,化解信访诉求12条,处理基层干部5人,靶向整治了群众身边腐败和不正之风。关庄片区纪检监察组对照廉情工作运行机制,督促乡村纪检干部积极入村走访调研,在摸清村集体“家底”的基础上,推动帮扶责任单位主动作为,集思广益创新多种发展模式,盘活了多村的村集体资产。截至目前,共盘活6个村(社区)集体经济,各村均实现增收3万元以上。从“买包盐巴要一天”到“客运车通到家门口”,从“只种玉米吃饭靠救济”到“一杯茶两朵花”,从“政府推着走”到“群众主动干”……发生在红光乡这些点滴变化,折射出当地干部群众在脱贫攻坚的路上,信心一天比一天更坚定。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05-24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周金泉 文/图  青川县乔庄镇张家村,近年来,成为市民新的打卡地。原来,有业主在这里种植了成片成片的树形月季,树形挺拔,花色多样,朵形漂亮。业主种植这种利用山野杂树与月季穗条嫁接而成的树形月季,当然是为了挣钱,但张家村的知名度也趁势提高了,农旅产业开始起步,当地村民也在月季产业链上分到一杯羹。月季业主种月季初见效果  5月19日,记者来到群山环抱的张家村,在一片坝子,徜徉于业主打造的150亩树形月季基地,一株株树形月季,高度从80厘米至4米多不等,与过去常见的低矮灌木月季大不一样。此时虽已进入月季第一轮花期尾声,但仍能看到不少盛开的红的、粉的、黄的艳丽花朵,花瓣重重叠叠,辛勤的蜜蜂留连于花间。  管理人员白培清介绍,树形月季是自2015年以来国内兴起的一个园林花卉品种,是采用山林中一种危害林木的带刺攀缘藤本植物七里香与日常的月季穗条嫁接而成,并可同时嫁接多个花色品种,嫁接出来的树形月季经过培育卖给客户打造城市绿化景观和旅游景点。树形月季。  “我们老板是2017年10月在张家村建的基地,就地取材野外的七里香,根据其胸径大小,收购价从15元至上千元不等,然后,从河南南阳采购优良的月季穗条进行嫁接。”白培清说,“树形月季的花色,我们现有10多个,花期从4月到12月每月都有,每次花期接近半个月。但是,树形月季要有卖相的话,就要精心修剪出吴扇形的漂亮树冠,而且至少要培育3年,然后连根起出,交到客户手中才容易成活,成活率可达95%。”  白培清还说,他们的基地从2017年12月开始嫁接月季之后,2018年的4月就陆续开花了。到现在已卖出了两批,卖到了广元、绵阳、成都、遂宁、南充等地。每亩栽植有700株树形月季,培育出来以后,1株卖价至少数百元以上,除去每株在3年期的树桩、穗条、土地流转费、人工等两三百元成本,都有较大的赚头。  白培清表示,近年受疫情影响,树形月季的市场还有待进一步拓展,基地仅仅是初见成效。而且,树形月季的鲜花也可利用起来开发美容和食用产品,目前他们的规模还不够。月季月季产业带动小山村  业主在张家村建立树形月季基地,为张家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村里因此而受益。  “我们从2017年3月就开始申请创建国家级3A景区‘初心谷·田缘张家’,到当年11月就创建成功,业主建的这个树形月季基地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为,它就建在景区的核心区。”张家村党支部书记刘德武说,“现在,每到月季花开时节,这里就成了一个开放式的景点,游人逐年增多,村里在2020年还临时搭建了一些人工鸟窝、小草篷、小秋千,吸引游人,光在今年‘五一’小长假就有7000余名游客来村里观赏月季。这几年花开时节,村里的7家农家乐生意也不错。”  业主的月季产业更带动了村民增收。刘德武介绍,过去遍布当地山野的七里香,往往攀缘经济林木杉树、松树而生长,久而久之,把树都要缠死,自从业主来了以后,大量需要七里香做嫁接月季的桩头,这样,七里香就变废为宝了,村民上山“清杂”,在山林采挖1株胸径3厘米、高度1米左右的七里香桩头,卖给业主即可挣30元-40元,这种规格的桩头一天挖个五六根就可挣一两百元,运气好,挖个规格较大的桩头,挣得更多。而且,七里香挖了还会不断的发。此外,70多户村民每年有了固定的土地流转费;200多户农户在基地从事除草、修枝、施肥、打药等工作,一天可挣六七十元工钱。月季  刘德武还说:“自从业主的基地建起来以后,村集体也有了一些发展产业的想法。一是在2019年建起了一个加工厂,准备待业主规模起来后,利用他们的月季鲜花加工干花等系列产品创收;二是考虑在月季基地打造婚纱摄影基地。”  “张家村以前没啥能带来效益的规模产业,也没有啥看头。现在张家村由于有了月季基地,它已成为县城除大沟村以外的又一个后花园。”刘德武表示,“我们希望业主的树形月季在市场上的销路越来越好,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这样的话,我们的村民也就有了长期可持续的收入。”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5-24
四川农村日报讯 朱思雨 记者 杜铠兵  眼下正值枇杷成熟期,近日,在宜宾市翠屏区金坪镇秀才村枇杷种植示范基地,一串串金灿灿的枇杷挂满枝头,村民们正抢抓晴好天气,忙着采果、选果、包装,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村民采收枇杷  “去年我种植了10多亩枇杷树,纯收益大概有2万多元,今年这些枇杷长势很好,预计产量比去年还有大幅提高!”村民曾益彬高兴地说。  金坪镇秀才村属于低山浅丘地形,海拔低、气温高、光照条件充足,具有优越的地理环境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气候条件。近年来,金坪镇因地制宜,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在秀才村发展了占地2800余亩的枇杷基地,盘活村集体资源,让“小枇杷”成为村民的“希望果”。  而秀才村种植的枇杷因其果实尖端有大而深的五星状脐窝而命名为“大五星”枇杷,与普通枇杷相比,大五星枇杷果实大,风味浓郁,可食率高,颇受消费者青睐。  鲜果采购热的同时,秀才村也在积极拓展配套产业。当前枇杷基地旁新建了水果原浆加工厂,未来这里将进行枇杷原浆集中制作,同时采用“基地+公司”的合作模式,生产特色枇杷饮品,打响金坪枇杷“新招牌”。  “预计我们村今年枇杷产量可达2500吨,年经济效益约为900万元。”秀才村党支部书记宁勇表示,下一步秀才村还将引进新的枇杷品种,学习新的种植技术,同时发展配套产业集群,打造新型枇杷产业园,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城郊休闲旅游,让村民真正在产业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5-24
(孔解 杨帆 记者 庄媛)乡村要振兴,产业是基础。近年来,阿坝州黑水县利用当地独特的自然资源,在高半山因地制宜发展道地药材,并逐年扩大种植规模,让道地药材种植成为农牧民群众增收的新亮点,瓦钵梁子乡德吉村的贝母种植基地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瓦布贝母开出“致富花”5月19日,记者在黑水县高半山上的瓦钵梁子乡德吉村“瓦布贝母”良种繁育基地里看到,成片的贝母长势喜人,花开满地,形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大棚内,一行行贝母苗圃整洁而有序,一棵棵嫩苗顶开种子破土而出,生机勃勃。大棚外,成片的贝母花迎风绽放,十多名村民们穿梭在田垄间,有序开展遮阳网搭建和田间精细化管护工作,现场一片繁忙景象。村民正在搭建遮阳网村民阿日基一边忙着搭建遮阳网一边高兴地说:“过去,我们德吉村主要以种植玉米、土豆等传统农作物为主,收获少、收入低、见效慢,再加上自己的文化水平低,年龄大,能外出务工的机会越来越少了。现在把家里的闲置土地和抛荒土地整理好再流转出去,一亩地每年的流转费为150元,在基地务工一天还有120元的收入,去年我就挣了一万多元。”闲置土地种上了道地中药材近年来,黑水县瓦钵梁子乡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利用省内对口帮扶机遇,引进彭州一家制药公司到村流转土地,发展中药材种植。结合春耕生产和闲置抛荒地整治工作,鼓励群众把抛荒土地流转给合作社进行集中耕种。“瓦钵梁子乡平均海拔2900米,日照充足,昼夜温差较大,为大黄、贝母等中药材提供了很好的生长环境。瓦布贝母与其他贝母不同,瓦布贝母容易人工栽培,亩产量高出其他贝母3倍多,碱含量是其他贝母的4~7倍,药效高,外观个体明显大于其他贝母。”亿源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陈凯告诉记者,“我们公司在瓦钵乡种植了大黄、瓦布贝母等药材达300多亩,预计今年采收的有280多亩地,每亩的收入可达1.2万元。”当地村民在基地劳作“瓦布贝母基地由四川协力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建成,是彭州市对口帮扶黑水县发展中药村产业的重头戏。目前已建成中药材基地610亩。”瓦钵梁子乡副乡长金家序告诉记者,“为实现闲置土地的再开发和再利用,我们同时还引进了茂县有种植经验和技术的专业种植大户到村内流转土地种植道地药材等经济作物,群众不仅可以通过流转土地获得收益,还可以通过就近就业学到药材种殖技术。”截止目前,瓦钵梁子乡的德吉村和渔沙沟村通过引进公司和种植大户的方式,从30多户村民手中流转抛荒土地305亩,建成了贝母繁育基地和标准化大黄基地,同时带动十多名当地农牧民群众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增收。当地村民家门口实现就业瓦钵梁子乡“唤醒”沉睡的闲置抛荒地延长农业产业链,因地制宜盘活资源,下一步将通过“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优化发展环境,提升服务质量,扩大道地药材规模化种植,为该乡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记者从阿坝州农业农村局了解到,在阿坝州,还有多个像黑水“瓦布贝母”良种繁育基地这样的道地中药材良种繁育场,为打造阿坝“6+N”现代高原特色农牧产业体系,阿坝州农业部门重点加强道地中药材良种繁育、新品种新技术推广、新产品加工开发、品牌建设和市场主体培育等,积极打造“绿色、高效、安全”药业。2021年全州种植道地中药材5.6万亩,采挖人工种植中药材3.2万亩,产量1.1万吨,实现销售收入3.5亿元。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2-05-23
(周万龙  记者  程强  文/图)5月,正是枇杷成熟的季节。走进石棉县迎政乡、美罗乡等枇杷种植乡镇,金灿灿的枇杷挂满枝头,果农和收购商在田间忙碌着,丰收的喜悦洋溢在乡亲们的脸上,乡村振兴的“甜蜜事业”正式开启。     刚采摘的枇杷“我们这里的枇杷皮薄、肉厚、汁多、浓甜郁香,深受各地客商青睐”“石棉的枇杷均为优质枇杷,经过果农们的精心管理,品质更好,成熟期为每年的5月—7月”……看好石棉的品质,不管是前来收购的客商,还是慕名而来的游客,皆对石棉枇杷点赞。“今年为了防止太阳将枇杷烫伤,我们还特意套上了发泡网,加上今年气候条件好,枇杷受霜冻害少,品质和产量都不错。”红旗村3组组长王久福说,虽然目前受疫情、市场因素影响,但是前景可观。“每年光销售枇杷,全村的人均收入就能达到一万左右,很可观了。”红旗村农业产业以枇杷种植为主,是石棉县最早种植枇杷的地区之一。现如今,红旗村共有枇杷采摘体验示范片1100余亩,享有“中国优质晚熟枇杷生产基地”的美称。预计今年全乡销售枇杷2500吨,产值约3000万元。不仅是线下销售火热,走上网销渠道的石棉枇杷更是插上了“翅膀”,飞往了更多的地方。据邮乐购负责人王强云介绍,今年五一节就开始预售石棉枇杷,到目前已接到了1000多单的销量,消费者对石棉枇杷的品质非常认可。“去年石棉枇杷总产量约2.39万吨,我们公司在整个销售季中通过线上和传统批发市场销售石棉枇杷约120吨,传统市场主要销售市场在重庆、贵州、成都等市场。”石棉县晟丰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郑烽说,丰乐乡、美罗镇、迎政乡、永和乡等乡镇的低海拔产区的枇杷陆续成熟上市,他们早就在网上挂出了销售链接,网上销售价格按照大中小等级销售价格在50元—20元/公斤不等,预计今年能销售150吨左右。 据专家介绍,石棉枇杷具有国内外其它枇杷产区极少具备的自然环境条件,尤其是气候条件,造就了石棉枇杷果实大,果形端庄,果面光洁,色泽鲜艳,少锈斑,易剥皮,果汁多,果肉厚,细嫩,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风味浓郁等优秀品质。石棉枇杷的卓越品质使其获得了“国家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农产品”、“中华名果”等多项殊荣。到2021年底,石棉有11个乡镇、街道种植枇杷,总面积5万多亩,产量2.6万吨,产值超过4亿元。石棉枇杷畅销全国诸多大中城市,深受消费者喜爱,已经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之一。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2-05-20
(杨宇 杨益 摄影王超明 记者程海英)“这片蓝莓果粒大,口感好,多摘点带回去给家人分享。”5月17日,游客刘咏梅与朋友一起来到四川省泸州市纳溪区龙车镇钜桐蓝莓园体验采摘,大约半个小时,采摘了5斤蓝莓。走进纳溪区龙车镇钜桐蓝莓园,放眼望去,奥尼尔、绿宝石、夏普蓝、雨润、巴尔德温等蓝莓树铺满山坡,一颗颗蓝紫色的果子缀满枝头,在绿叶的衬托下格外喜人。游客们三五成群,有的提着篮子穿梭在低矮树丛中,有的漫步在园间石径,摘蓝莓、尝鲜果、拍美照,尽情地“晒”微信朋友圈,陶醉在蓝莓的果香中,淹没在蓝莓的海洋里。“这里的环境非常好,离城区又比较近,我们都喜欢来体验采摘。”从泸州城区专程驾车并带着同事前来采摘蓝莓的严维兵说,只要有空闲时间,就会带上亲朋好友来这里玩,即过了嘴瘾,又体验了采摘乐趣。“这里的蓝莓饱满圆润,色泽鲜亮,口感甜美微酸,是地道的“舌尖”上的美味,我家人都特别喜欢吃,准备多带点回去。”来合江的游客周小华一边小心翼翼的摘下心仪的蓝莓果,一边兴奋说。“种植伊始,我们就采取工人除草,运用滴管技术为蓝莓施加农家有机肥,安装灭虫灯杀灭害虫等生态有机种植方式,蓝莓的品质得到了保证。”泸州市钜桐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何代华说,2017年,150余亩蓝莓初挂果后,由于蓝莓的“颜值”高、品质好,在树上就被客户采摘一空,深受广大新老客户的亲睐。不仅品尝蓝莓,农家乐的饭菜也相当给力。携一根鱼竿,搬一把小凳,在太阳伞下垂钓,实为一大乐事。为了让前来体验采摘的游客有更多的体验,钜桐蓝莓园除开放蓝莓采摘外,还流转鱼塘40亩供游客垂钓,开办农家乐,为游客提供土鸡土鸭、腊肉香肠等就餐服务。让前来体验采摘的游客品尝地地道道的农家风味,好好享受惬意的一天。“采摘蓝莓、休闲垂钓、吃特色农家菜。虽然蓝莓刚刚成熟,但每天都有上百名游客慕名前来采摘,全方位体验现代生态农业的乐趣。”何代华说,园内早期蓝莓从5月中旬起陆续成熟,采摘将一直持续到7月底,今年产量预计1万斤左右,年产值近100万元。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05-19
(钟旭娟 林晓娇 记者 程海英)眼下,已进入烤烟田间管理的关键时期,古蔺县大寨苗族乡抢抓时节,积极组织和指导广大烟农抓好烤烟田间管理,促进烟农增收。“这个土一定要覆到埂子上,才能使虚根都长出来,烟叶的长势才能更好。”记者在大寨苗族乡的烤烟地里看到,大片的烟地里烤烟郁郁葱葱,长势非常喜人,在烟叶站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村民们正在自己家的烟地里忙着除草、补缺、追肥、培土等田间管理,烤烟地里呈现出一派繁忙景象。烟叶站技术人员的指导村民田间管理“政策是硬条件,技术服务就是软标准”,据古蔺县烟草公司大寨烟点烘烤主管罗永海介绍,为达到精益管理和科学运作,古蔺县烟草公司及农业农村局组织“烟田医生”、“烘烤排忧”两支先锋服务队深入地块、烤房做服务指导,在“备耕、育苗、移栽、田管、采烤”等关键节点,抓好“壮苗培育、高培土、合理密植、水施追肥”等配套技术,为烟农开处方、解难题。“现在我们老百姓种烟是有保障的,烟草公司和政府两家共同给烤烟买保险,解决了我们种烟农户的后顾之忧。”据古蔺县农业农村局烤烟股股长王先伦介绍,2022年,古蔺县将烟叶作为烟区乡村振兴的支柱性产业来抓,深入推进烟叶生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山地烤烟发展纳入“十四五”农业产业规划一体推进。为积极创建省、市星级现代农业园区夯实基础,配套了一系列优质政策来激活发展动能。一是创新县乡财税共享机制,将10%烟叶税作为烤烟产业发展资金;二是实行农特税返还烟农政策,将12%烟叶税返还烟农,用于烟株残体清理、冬土翻犁、农家肥积造等,有效促进标准化生产技术落实落地;三是积极推进基本烟田永久保护制度建设,合理配置资源,不断提高优质烟叶供给能力。目前,双沙镇、观文镇、大寨乡、箭竹乡等乡镇优先在非粮区集中种植品质优良的山地烤烟共2.5万亩,将以此为中心,在全县辐射发展建设基本烟田3.5万亩,并将烟叶计划资源向生态条件好、工业需求旺、种烟积极性高的稳定核心烟区和重点优质烟区集中,着力打造“大产业、大乡镇”。下一步,古蔺县将紧扣全县现代农业规划,推进蔬菜、粮食作物、畜牧业同烟叶产业的深度融合,坚持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并重,通过扶持推广生物质燃料“绿色烘烤”,建立废旧地膜集中回收点等有效措施,加强烟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烟区生态文明建设,全力创建省、市星级现代农业园区。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05-18
(陈俞秀 黄明义 记者程海英)“轰隆隆……”走进石宝镇合马村三组,循声看到一台挖掘机正在对一块撂荒耕地进行复垦整理。再走近一点,一排排泛绿的秧苗被分拣专业地移栽进土里,过程有序,致富有望。耕地是农业发展之基、农民安身之本。近年来,石宝镇紧盯耕地这个“国之大者”,坚持把撂荒地复耕复种作为全镇的重点工作来抓,多措并举推动荒地变良田,为农民增收致富扩渠道,也为乡村振兴添活力。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各行各业的发展突飞猛进,越来越多的农村人选择走出大山。农业,俨然成了一个发展“短板”,年轻人进城打工创业,村里只剩下劳动力较弱的老人与儿童,造成很多土地被闲置荒芜。“今年来,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助推石宝镇‘一园两区三带多点’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布局落地落实,我们通过出台一些激励政策鼓励全镇15个村扎实开展土地撂荒治理工作,力促‘荒地变良田’,积极探索村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子。”石宝镇党委书记张诚介绍说。通过前期摸排,石宝镇共有耕地面积65000亩,其中撂荒地3600余亩,目前已开发2500余亩。石宝镇建立“土地+乡贤+村集体+农户(大户)”“土地+企业+村集体+农户(大户)”的模式,由村集体统一流转土地做好复垦工作,引进乡贤人士或企业在石宝投资兴业,并广泛宣传政策,动员大户利用撂荒地种植山银花和高粱。“得益于党和政府的好政策,在镇农业农村服务站和村两委的指导和帮助下,我已成功流转出400余亩撂荒地种植高粱。我原就是石宝本地人,能和家人们在一起又不耽误工作,还能赚钱,何乐而不为呢?”提到“撂荒产业”,石宝镇乡贤人士邱明强兴奋又满足。平整连片的黄土,规模成型的秧苗........得益于撂荒地的整治,一片片土地正在重获“新生”,昔日荒废的土地被整治成平整松软的农田,荒地即将重披绿装,焕发活力。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05-18
(周姚 金亮 刘敏 记者 李全民)“将果品和袋子对齐,然后慢慢把这个袋口折叠、缠严、铁丝绕袋口转一圈,捏紧......”5月17日上午,苍溪县圣丰农业有限公司歧坪有机猕猴桃生产基地,该县猕猴桃研究所技术人员正在为当地果农讲解猕猴桃套袋技术,让果农们掌握科学套袋方法,以提高果实的商品性和经济效益。为提升猕猴桃果品品质,苍溪县在红心猕猴桃产业发展中,积极引导农户推广无公害技术,将猕猴桃幼果进行套袋,套袋后的猕猴桃色泽纯正,商品果率更高。眼下正是红心猕猴桃套袋管理的关键时期,苍溪全县抢抓时节,做好猕猴桃套袋管护工作,保障猕猴桃产业增产丰收。“园区有机猕猴桃到了套袋的季节,县上猕猴桃研究所技术人员下来教我们套袋,套袋以后,不但猕猴桃的产量会增大,还可以防病虫、防污染、防果伤,提高猕猴桃的质量。”圣丰农业有限公司歧坪有机猕猴桃生产基地果农吕建梅开心的说着套袋的优点。产业园的高质量发展自然也带动了周边百姓一起致富增收,“我们的园子建成后都是请周边的村民对园区进行管护,工资不错,离农户家里也近,大家都很愿意来园区打工。”圣丰农业有限公司歧坪有机猕猴桃生产基地园区经理侯伟说介绍说,该基地于2017年苍溪县圣丰农业有限公司投资建设,去年实现投产商品有机果20吨,今年商品有机果产量预计达到50吨、收入400万元左右。而在苍溪县河地镇地干寺社区,村民杨发兴和家人正在自家农场为梨树进行施肥、喷药、套袋,看到梨树上挂满果实,杨发兴难掩激动:“去年新植猕猴桃10亩,我也有信心把家庭农场建设的更好、更兴旺。”入夏以来,河地镇地干寺社区积极组织广大农户开展果园夏季管护工作,采取集中培训、田间指导等多种方式提供技术保障,确保果品优质高产。“目前果农们正在对猕猴桃、黄金梨进行套袋、侵果、打药、夏修等管护,完成之后,下一步将进行除草、施肥、浇水、抗旱等工作,我们有信心在八月份得到一个好的收成。”河地镇地干寺社区党委副书记伍文国对果园的收益信心满满。“我们每年在猕猴桃种植关键期,都会轮番到各个乡镇进行关键技术指导,今天我们到园区对果农进行猕猴桃套袋技术教授,科学套袋不仅能减少尘埃、农药对果面的污染及果实病虫害的发生,更有利于猕猴桃丰产增收,以此促进全县猕猴桃产业发展。”苍溪县猕猴桃研究所副所长马建伟说道。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05-18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