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四川农村日报讯 张梓睿 马永红 特约通讯员 唐明平  近年来,仪陇按照“建设大基地、发展大产业、培育大品牌”的思路,引进香港布碧丝集团公司,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发展,在新政、土门、铜鼓等乡镇建立有机蚕桑基地,建设百里蚕桑丝绸产业长廊,发展蚕桑产业。选茧子。  连日来,第一季春茧迎来丰收。6月5日,在蚕茧分拣收储中心,前来交茧的人早早就排起了长队,一筐筐雪白的蚕茧整齐排列在分拣中心,好不喜人。中心的工作人员正忙着对蚕茧进行筛选、过秤,整个过程快速有序。蚕农们现场交货现场收钱,个个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我们会通过选茧、抽样、评级等7个工序对蚕茧进行定价,用最科学的方法保证业主的蚕茧能够卖上一个好价钱。”布碧丝集团公司技术部经理余建盛说。据了解,该中心首日收茧达2万公斤,预计第一季收茧可达到 12 万公斤,总产值达650万元。  一片小小的桑叶,富裕了一方百姓。余荣华是铜鼓乡余家坝的村民,今年他承包了 67 亩蚕园,通过现场定价,他的蚕茧卖到了每公斤 51 元,仅第一季喂的27张纸就卖了5万多元。  “养蚕对我们仪陇人来说本来就是传统产业,如今引进了新的养蚕模式,不仅带动了农村经济发展,还解决了很多村民的务工就业问题。”余荣华对蚕桑经济发展有着独到的见解,为了让利益最大化,业主们还在桑田里套种了豌豆、黄豆等农作物,每亩地套种收益可以达到500元左右。  蚕农和村民受益得益于该县蚕桑现代农业园区采用的“三统两分一返一保底”运营机制。企业统一建设基地、技术培训和小蚕共育,并在蚕种费、供药费上对业主进行减免,业主负责桑园分管和大蚕分养,企业将建好的桑园以 50 亩起租,返租倒包给群众,按不低于每公斤35元的保护价收购蚕茧。  “通过高标准桑园建设,让蚕农告别传统的养蚕方式,走上种好桑、养好蚕、卖好茧的新路子。”该公司法人代表许少琳说,目前公司着力于打造全产业链,力争形成栽桑养蚕、缫丝、织绸、炼染、成衣制造加外贸出口的一条龙产业。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6-09
(记者 钟正有)近日,中江县广福镇建中村的百余亩丝瓜长势喜人。大片错落有致的丝瓜棚,格外引人注目,丝瓜蔓藤恣意攀援,一条条丝瓜个头饱满,放眼望去,田间地头一片忙碌,工人们正娴熟地采摘瓜蔬。种植现场据了解,该丝瓜基地是本村一名叫刘辉的返乡创业大学生投资创建的,2021年回乡后成立中江刘辉家庭农场。该农场去年流转500亩土地用于种植小麦、大豆等粮油作物,今年为提高土地产值,增加经济收益,积极调整种植结构,就向银行贷款30万元,腾出100余亩田地,用于发展丝瓜种植,带领村民走出了一条增收致富路。据刘辉介绍,丝瓜生长周期快,5月至9月是丝瓜的成熟季,目前丝瓜市场价格每公斤3.2元到4元,价格也比往年高,种植一亩丝瓜有3000元的利润,收益十分可观。为此,现将丝瓜种植面积扩大至100多亩,平均亩产6000公斤至8000公斤,产值达280余万元,每天带动80多名周边村民在基地务工,既保障了市场供应,又让当地村民鼓起了“钱袋子”。指导现场据悉,丝瓜种植基地能够成为刘辉的小小“聚宝盆”,还得益于他推行“公司+基地+家庭农场+农户”的运营模式,积极发展订单农业,丝瓜远销省外各地,拓宽了销售、增收渠道。镇政府为种植大户搭建的“农业创客沙龙”交流平台和邀请农业专家莅临乡镇开展的蔬菜种植技术指导,也为瓜农增收创造了有利条件。目前,中江县广福镇正着力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积极培育农业经营主体,有效带动全镇有机蔬菜种植的规模化、产业化和生态化发展,为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提供了新路径,也为推进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2-06-08
(周韵 尹翔 记者 闫新宇 实习记者 陈康 文/图)仲夏时节,绵竹枇杷、桃子等水果相继成熟,一颗颗圆润饱满的果子压弯了枝头。果农们穿梭林间,忙着采摘、销售,丰收的喜悦无处不在。果农在采摘水果产业兴则乡村兴。近年来,绵竹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依托自然禀赋优势,紧紧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布局、壮规模、促融合、树品牌,大力发展特色水果种植,形成了以梨子、枇杷、猕猴桃等多种水果产业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不仅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更让村民在家门口就实现了增收致富。小水果撬动大产业细雨茸茸湿楝花,南风树树熟枇杷。在汉旺镇白溪河村,漫山遍野的枇杷树郁郁葱葱,黄灿灿的果实挂满枝头,格外诱人。果树下,游客们手提篮子,尽享采摘乐趣。“今年枇杷味甜汁多,价格从每斤5元到15元不等,吸引了很多游客前来购买,村民们收入非常可观。”白溪河村党支部书记毛芳平介绍,该村种植有枇杷、李子、樱桃、核桃等果树1000余亩,其中枇杷种植面积达到800余亩,年产值超过200万元,有效带动了当地乡村旅游经济发展。如今,村民种植水果劲头十足,信心满满。果农在销售水果来到沿山路段,摆摊售卖枇杷的果农一字排开,不少游客正驻足挑选。在村民袁胜琴的家中,她正在打包装箱,把刚摘下的枇杷远销省外。“我家种植了7亩果树,其中包含梨子、枇杷、桃子等多个品种,采摘时间从5月持续到10月,每年可增收5万元。”翻看着新接的订单,袁大姐笑意满面。工人在除草套袋6月6日,记者在九龙镇棚花村看到,经过风貌改造后的贵菲家庭农场环境宜人,成片的猕猴桃树枝上,小青果挂满枝头。几名工人一边除草,一边套袋,忙得不亦乐乎。“为了丰富游客的旅游体验,我们利用骑游道打造了风车花廊,并在两侧种植了月季和玫瑰,进一步增加美观性。”搭乘绵竹旅游发展“快车”,前几年,农场主人李治菲在当地流转了80余亩土地种植猕猴桃,通过摆摊和网络销售,收入非常可观。在她的示范引领下,当地村民发展生态农业积极性高涨。改造后的九龙镇棚花村贵菲家庭农场过去,绵竹水果种植单一,新品种、新技术引进慢,果农收益不稳定。为促进乡村持续发展,绵竹围绕特色产业富民,持续优化水果品种结构,并采取“合作社+公司+支部+基地+农户”模式,种植猕猴桃15000亩,早熟梨6000亩,葡萄6000亩,枇杷6000亩,李子4000亩。如今,小水果不仅成了老百姓增收致富的“金果果”,更有力地推进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战成果与推进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农旅融合绘新景如何让“美丽生态”转换为“美丽经济”?近年来,绵竹沿山镇、村(社区)依托种植果树,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美化乡村面貌,深入推动农旅产业融合发展,形成了“彰显特色、一村一景、连点成线、连线成片”的美丽农业景观带,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引领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夏日,走进广济镇云盖村,青山绿水、粉墙黛瓦、宛如世外桃源,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寻找“诗和远方”。在村民王川刚的家中,机器轰鸣,工人们正忙着紧张作业。“每到周末,无数游人前来登山品果,我们的日子越过越有盼头。”去年11月,王大哥瞄准乡村旅游发展火热契机,将自家的房屋推倒重建。经过几个月的施工建设,这栋民宿小洋楼现已进入装修阶段,将在8月底前投入使用。截至目前,该村已发展民宿40家。随着民宿经济迅速崛起,云盖村竹编、棕编、木雕等为代表的特色文创产品周边产业顺势而起,村民在家门口摆摊销售,鼓足了腰包。今年该村还利用彩灯装饰,打造了山村夜景,改造了闲置绿皮小火车,给游客带来了别样的居住体验。九龙镇棚花村金田沃家庭农场在九龙镇棚花村金田沃家庭农场,一串串葡萄挂满藤条,绯红的桃子香甜诱人,三五游人品茗聊天,怡然自若。“我们今年还试种了2亩车厘子,并在果树下套种西红柿和花卉,便于小孩进行体验式采摘。”农场主人王德金告诉记者,他们还打造了观光、休闲、采摘区,吸引了众多游客慕名前来。近年来,九龙镇坚持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以打造“一村一品”特色农业,建起葡萄、梨子、猕猴桃、山药、黄连等产业基地,走出了一条充满活力的休闲观光农业发展路子,村民们过上了“田园美、村庄美、生活美”的宜居生活,来自城市的游客也在青砖黛瓦、小桥流水中找回了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的乡愁记忆。汉旺镇则以“产业”为支撑,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种植葡萄600余亩、枇杷2000余亩、桃子600余亩、梨树3000余亩;在发展壮大优势产业基础上,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积极发展民宿产业,加快推进“美丽资源”向“美丽经济”转变,实现了产业兴旺、农村繁荣、农民增收。为进一步延伸全产业链条,绵竹市还大力推进文旅项目建设进度,努力打造“多业融合,全域联动”的发展格局。花厢·九龙山院子已于去年投入运营,主题不一的院子各具特色;金色清平建设如火如荼,观光式小火车、露营基地、萤飞谷等吸引众多游客争先感受“童话”魅力;“竹篱人家”、“杨家院子”等特色村落充满浓浓乡情,让绵竹这座小城焕发出时代的异彩。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2-06-08
(胡靖南 鄢怀林  记者 侯东 文/图)时下,广元市朝天区中子镇小屯村的枇杷又到了成熟季节。果农和收购商都忙碌起来,一筐筐金黄的枇杷,伴随着新时代的梦想,把希望与丰收写在了乡亲们的脸上,成为了助力山区乡村振兴的“甜蜜事业”。6月6日,记者走进小屯村枇杷种植基地,只见茂盛的枇杷树一片翠绿,层层叠叠绵延山头,一颗颗浑圆金黄的枇杷,或隐于绿叶,或攀上枝头,在阳光的照射下,格外诱人,吸引了不少来自陕西宁强、绵阳、广元城区等地的游客来到现场,亲身体验采摘丰收果实的乐趣。游客入园采摘枇杷“这儿的枇杷皮薄、汁多、肉厚,又大又甜,非常好吃……”来自陕西宁强县的游客黄先生采摘一颗枇杷品尝后,赞不绝口。黄先生说,这已经是他第二次来小屯村采摘枇杷。“我是专程从宁强县赶过来的,去年我就在这儿采摘过,口感非常好,价格也不贵。”“我们村大面积发展的是‘大五星’枇杷,该品种具有果大色艳、皮薄肉厚、汁多味美等优点,非常受消费者欢迎。”丰收的喜悦,洋溢在小屯村村委会副主任王建方的脸上,他介绍,由于小屯村海拔较高,枇杷成熟时节恰逢普通枇杷下市,所以该村所产的枇杷深受消费者喜爱。目前,该村共发展枇杷1000余亩,其中300余亩进入盛挂果时期,今年的枇杷产量预计在60万斤左右、产值达700万元以上。“每年5月下旬至6月低,我都会接待很多游客,其中也有很多游客是我的老客户。我种植枇杷坚持不打药,游客非常信得过我。”小屯村枇杷种植大户王永成介绍,现在小屯村枇杷的知名度越来越高,不仅有收购商上门收,还有慕名前来的游客自己到果园里采摘枇杷,完全不用担心销路。他家种植有20余亩枇杷,已经有9亩达到了丰产,预计可产16000斤枇杷,收入可达15万元以上。乡村要富美,产业必振兴。小屯村的枇杷产业,是朝天区中子镇坚持“支柱产业示范引领,特色产业百花齐放”的产业发展思路和“北面小水果南面核桃小花生”的农业产业发展格局的缩影。截至目前,中子镇已建成了校场、高车、中合等核桃标准化示范基地12个,建成集草莓、车厘子、红皮小花生、枇杷、猕猴桃等为主的特色农业产业化基地1万余亩,培育新型经营主体5家。“枇杷产业不仅为群众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还逐步形成了特色林果产业的辐射效应,打造了集旅游、采摘为一体的农业观光产业,为乡村振兴插上腾飞的双翼。”王建方告诉记者,为提升果农收益,村两委正在筹划在林下发展种植、养殖业,继续扩大枇杷林经济效益。此外,该村还将提升枇杷园区基础设施,修建采摘步游道,鼓励群众发展民宿和农家乐,走农旅融合之路。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2-06-08
(张平 漆楚良 姚盛 王凌峰记者 王晓英)“哇,好多的车厘子噢!”近日,记者走进位于宣汉县南坪镇花园村的南园大樱桃种植专业合作社,连片的车厘子映入眼帘。一颗颗珍珠般的果实挂满枝头,散发出诱人的果香,呈现出一派丰收的景象。以前这里是一片撂荒地,如今因小小车厘子得以“盘活”,这要得益于东西部协作带来的嬗变。近年来,宣汉县乘借东西部协作东风,大力招商引资,规模发展车厘子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鼓起农民腰包,“厘”出美好生活。大樱桃种植基地抢抓东西协作机遇孕育特色产业希望“你看,这条在园区蜿蜒盘旋的产业路,就是用浙川东西部协作项目资金修建的……”花园村支部书记陈良波告诉记者,他们在园区投入资金225万余元,大力完善车厘子产业路等基础设施,为推进宣汉县南园大樱桃种植专业合作社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我们投入了600万余元,成功创建了宣汉县南园大樱桃种植专业合作社。但是,要想壮大车厘子产业规模,还需要大量的资金。正在这时,浙川东西部协作项目资金的投入,解了燃眉之急,帮助我们渡过了难关。”宣汉县南园大樱桃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秦玫感慨万千。如今,宣汉县南坪镇抢抓东西部协作重要战略机遇,以产业协作为重点,坚持优势互补,合作共建定海·宣汉南坪镇花园村高山车厘子产业园,孕育产业新希望。近年来,宣汉县依托东西部协作资源,立足“宣汉所需所有、定海所能所长”,聚焦内生动力,厚植发展根基,围绕宣汉“牛药果茶菌”特色产业精准发力,累计投入财政援助资金10570万元,发展产业项目31个,占财政援助总资金的73%。目前,流转土地1.7万余亩,直接参与项目经营管理的农户有4900余户,每年保底分红或利润分红可达500余万元、吸纳群众就业4500余人。车厘子成熟乘坐东西协作快车发展兴村富民产业“知道这边可以采摘车厘子,我们特意带着家人来感受乡村田园生活,品尝车厘子,今天玩得非常开心。”在定海·宣汉南坪镇花园村高山车厘子产业园里,来自达州市的诸多游客正在体验采摘的乐趣。乘着东西部协作的快车,2018 年,南坪镇引进了来自达州市的秦玫、汪新梅、薛莲、何静“四朵金花”,合伙投资创建宣汉县南园大樱桃种植专业合作社,积极探索“专合社+村集体+农户”种植模式,成功发展高山车厘子350亩。车厘子能否种植成功?市场前景如何?……据秦玫回忆,刚来时,望着满山“撂荒土地”,他们心里十分犯愁。经过多次考察学习,最终毅然决定创业,大力发展车厘子产业,既能带动村里的经济发展,又能帮助当地剩余劳动力就业。今年,这里的部分车厘子开始试挂果,产量达1万余斤,实现收入 58 万余元,赚到了“第一桶金”。同时,南坪镇大力支持车厘子产业发展,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新修产业路、观光采摘道路、生产库房、办公阵地、灌溉设施等设施,为车厘子发展提供强力支撑,生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助推兴村富民产业蓬勃发展。如今,当地已经形成了车厘子采摘热。“目前,我们专合社有 50 多亩车厘子已到了成熟采摘期,每天都有很多游客前来采摘。仅车厘子一项产业,助力人均增收2000 余元。”秦玫说。共享东西协作硕果叩开美好生活之门“昔日‘荒山坡’,今朝‘聚宝盆’,这是浙川东西部协作结出的硕果,我是其中的受益人。”站在定海·宣汉南坪镇花园村高山车厘子产业园里,家住花园村二组的村民李吉阳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随后,李吉阳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今年,我家流转土地5亩,按每年每亩300元计算,收入1500元;夫妻俩在园区务工,按每天每人80元计算,收入1.2万余元;采取‘专合社+村集体+农户’入股分红模式,专合社占园区总收入的90%、村集体占园区总收入的3%、农户占园区总收入的7%。按照园区今年总收入58万元计算,其中全村入股农户收入4.06万元。我入股土地5亩,占总面积350亩的1.42%,分红收入580元。这样一来,我家一年共收入14080元,这比过去种玉米、土豆等传统农作物划算多了!”李吉阳只是花园村受益群众之一。陈良波告诉记者,该村辖区面积9.2平方公里,有241户869人,其中有土地入股人员64人,他们与村民李吉阳一样共享东西部协作硕果,真正实现土地入股当“社员”、园区务工当“职员”、售卖产品当“店员”,叩开了美好生活的“幸福之门”。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2-06-07
四川农村日报讯 邵理燕眼下,正是莴笋成熟上市的季节,汶川绵虒镇码头村莴笋迎来了丰收季。  6月3日,笔者走进汶川县绵虒镇码头村龙潭组的田地里,成熟的莴笋翠绿挺拔,菜农们忙活着采收莴笋,呈现出一派丰收的田园景象。“今年我家种植了6亩的莴笋,产量也比较高,每亩能够产8000斤左右,按照今年的市场价应该能有六七万元的收入。”种植户明贵珍一边捆莴笋一边说道。村民采收莴笋  绵虒镇码头村昼夜温差大,适宜莴笋种植。近年来,在绵虒镇党委的大力支持下,码头村党支部借助地理区位的优势,依托蔬菜种植,通过外出学习、培养种植技术能人等方式,引导种植户积极使用新技术、新方法,科学种植与管理,切实增加产量,有力促进了蔬菜产业的发展。  “码头村龙潭片区土耕地总面积650亩,今年共种植莴笋500亩,每亩产量预计能达到9000斤左右,全村仅莴笋的收入就将达到600至700万元,靠莴笋种植就可以实现人均增收一万多元。”绵虒镇码头村党支部书记杨忠富说道。下一步,码头村还将发展萝卜和白菜等蔬菜,打造现代农业产业新路,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增加群众收入。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6-06
(赵琦 冯金虎 记者 李全民)初夏时节,气候宜人,苍溪县浙水乡坪江社区80余亩桃园迎来了大丰收,红彤彤的桃子挂满枝头,令人垂涎欲滴。“甜,汁挺多的。”走进桃园,一棵棵桃树上结满了红彤彤的桃子,累累果实压弯了树枝。桃树下,赶来采摘尝鲜的游客已经迫不及待的吃起了桃子。村民采摘桃子“我们正在采摘、装箱,今天要向外地发60箱。”浙水乡坪江社区居民陶家华正在挑选品相好的桃子。三五成群的村民们正忙着采摘、称重、打包。据了解,该桃园种植的有夏满蜜桃和风王桃两个品种。桃子个头大、颜色红润、外形丰满、手感圆润,闻之清香、吃之脆响、味之甘甜,加之它肉质坚实,相对其它种类的桃子储存时间更长,获得了广大消费者的认同。“我们的桃子在成熟期后,还要晚十天左右才会采摘,使其糖度必须达到13%,以及固型物培育、有机肥使用、生态农管等必须达到公司质检标准。桃子晨采午发,一般都销往北京、上海、重庆,每斤为30元的市场定价,今年可轻轻松松卖个60万吧!”四川泓铭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执行董事赵泓铭笑着说。据悉,今年4月,四川泓铭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被坪江社区引进承包了该桃园,并以“专业合作社+集体”的模式运行,每年向集体缴纳承包租金3万元,既保障了集体经济的收入,又拓宽了销售渠道,还帮助了当地农民销果增收。“2019年,坪江社区获得东西部扶贫协作项目资金70余万元,发展了蜜桃产业园80亩。该园已于2021年初挂果,2022年正式挂果预计投产10吨,2023年盛产期预计产量将达到80吨,按照现在的市场价,年收入可保持在480万元左右。”浙水乡副乡长张靖楠介绍。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06-02
(李霞 蒲莎莎 记者 李全民)采摘修剪、分拣包装、搬运装车......6月1日,走进利州区龙潭乡凤凰村南山宜春居,丛丛花田里,红粉胭脂般的月季成簇绽放,村民们正趁着晴好天气采摘鲜花,及时送往城里供顾客挑选。“这几年,村里种植了大片鲜花,我们不仅能赏花,还能在这里务工,不出远门就能挣到钱。”花田间,49岁的贾玉勇边跟记者闲聊,边弯下腰,一手攥紧花茎,一手利落剪下一把月季花枝,掸去露珠,揪掉杂叶。在他身后,数十名村民正分工协作。“近期,通过跟花店、婚庆公司的合作,月季花销售迎来一波小高峰,仅5月20日当天,收入就达2.5余万元。”据花卉种植业主吴佳丽介绍,该地种植花卉近700亩,包括月季、康乃馨 、绣球等品种600多个,今年是首批尝试鲜花销售。近年来,龙潭乡采取创意布局传统农业、适当种植观赏花卉等方式,建立“赏花经济+田园风光+采摘体验”一体化现代休闲旅游农业产业带。接下来,该乡将大力发展特色花卉产业,实施16公里旅游环线花卉种植项目,做大做强“广元城市后花园”品牌,辐射、带动当地群众就业增收。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06-02
(胡靖南  鄢怀林 记者 侯东 文/图)曾家山香肠粽子、蒸肉粽子、菠萝味粽子……端午临近,广元市朝天区中子镇越龄食品厂所产的粽子又进入了销售旺季。传统口味的粽子受欢迎,层出不穷的新口味粽子也备受青睐。特别是该厂今年大量生产的野草莓粽子,更是受到了不少消费者喜爱,成为了市场“新宠”。6月1日,记者走进中子镇越龄食品厂生产车间,一股浓浓的粽香味扑鼻而来。在粽子加工室里,工人们身穿白色工装,带着口罩,折粽叶、放糯米、夹草莓粽馅、压实缠线……在工人们娴熟的动作中,一个个诱人的野草莓粽子转眼间便成型了。这样的粽子经过工人包装,抽真空后,进入市场,散装可卖8元一个,而精美礼盒包装的更是卖到14元一个的美丽价格。“野草莓粽是软馅,相比普通粽制作更难,需要先放一层米再放馅儿,而后还要用一层米盖好,最后粽叶必须扎严实,这样制作后,蒸煮的时候馅才不会流出来。”中子镇越龄食品厂设备主管王霞介绍,野草莓粽子是越龄食品厂研发的新品,是朝天区特有的粽子品种。野草莓俗称“萢儿”,有白色和红色两种,多在四、五月成熟,是海拔较高地区常见的一种野果。将新鲜的野草莓加工成馅料,工人们经过固定粽叶、放入馅料、系绳等制作工序,就成为了消费者口中美味的野草莓粽子。工人在生产车间忙着加工野草莓粽子把野草莓和粽子相结合,是朝天区食品加工企业利用当地特色资源,在传统食物口味上做出的创新。随着产业扩大,不仅企业收益客观,在产业链前端的群众也收获了真金白银。“野草莓粽馅儿,主要原料是‘萢儿’。”朝天区中子镇越龄食品厂董事长刘越龄介绍,每年制作野草莓粽需要从群众收购大量的“萢儿”。仅今年该厂制作草莓粽子,就收购了5000余斤野草莓。“我们厂和不少农户签订了‘萢儿’的收购协议,每公斤的收购价格可达30元以上。”刘越龄说。包装随着野草莓粽子问世,过去在朝天区农村无人问津的野果,变成了当地群众的致富果。朝天区大滩镇柏杨村野草莓种植户何秀亮告诉记者,他种植了38亩野草莓,从4月底开始他每天都要采摘40斤以上进行售卖,由于市场的需求,野草莓的收购价也从以前的15元提高到20元。“我们每年要订单供给越龄食品2000斤野草莓,收益在3万元以上。”何秀亮高兴地说。此外,在朝天区,还有不少农家乐还将野草莓制作成为了美味可口的“萢儿”饼,也非常受消费者欢迎。正因如此,野草莓市场需求量大,刺激了不少群众人工种植野草莓。记者从朝天区获悉,截止目前,该区野草莓种植面积达到了2万亩以上,预计产值可达1500万元左右,不断延伸的产业链条,让当地群众增收致富有了新希望。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2-06-02
(李复全 记者 钟正有)近日,记者从绵竹市农业农村局获悉,为助力乡村振兴,绵竹市积极推动特色产业发展。该市有茶园近万亩,主要集中于麓棠镇、九龙镇和汉旺镇,由北至南,沿山而走,形成了绵竹沿山旅游——茶叶带,拥有三溪香茗、绵竹蜀峰和绵竹方正等茶叶产销企业3家,培育绿茶、茉莉花茶等系列产品50余个,打造出以赵坡绿剑、九顶飘雪、野窝子茶、玫瑰红茶、竹城茶、方正茶等茶叶品牌为代表的绵竹茶产业品牌群。依托园区建设,做“优”产业基地。积极探索“公司+农合+茶农+旅游”四位联动发展模式,推动茶旅融合发展,按照省级现代农业园区标准,积极培育以麓棠镇、九龙镇为核心的凤凰山茶叶现代农业园区,精心打造以马跪寺为中心的数千亩高品质茶叶产业基地。依托沿山旅游,做“深”文旅融合。由业主自主投资,以绵竹茶叶协会为平台和绵竹赵坡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为纽带,在九龙镇马跪村的赵坡茶原址上精心打造了代表和传播赵坡茶文化的精品茶文旅融合的“赵坡茶仙谷”。目前,绵竹已逐渐形成以采茶、品茶等休闲消费为核心的游玩方式,正逐步引领游客游出新时尚,预计2022年将接待游客4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益260万元以上。依托院企合作,做“实”提质增效。绵竹市万亩茶园中,有5000亩是绿色食品茶园。2020年以来,全市投资360万元改造低产茶园1500亩,通过重施有机肥改土、科学修剪,及病虫绿色防控、合理采摘,让茶园换发了青春活力。三溪香茗成功创建了“陈翠琪茶艺师技能大师工作室”“德阳市科技特派员专家工作站”“绵竹三溪香茗茶叶有限责任公司院士专家工作站”。同时,加强了对绵竹地区的野生和野放茶树资源的收集、整理和创新利用。启动“绵竹市野生茶树品种资源的收集与创新利用”的项目,在四川省茶叶研究所的专家帮助下,对绵竹山区的野生野放茶树资源进行了调查,发现了大量的栽培型古茶园,用高山野放茶树制作的“野窝子茶”,深受市场欢迎。依托品牌营销,做“全”产业链条。研发、种植、加工、销售,该市茶产业已经做到了全产业链发展。三溪香茗茶叶公司研发的大马士革玫瑰鲜花窨制茶叶技术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其代表产品“一院香玫瑰红茶”获省级最佳创新奖。“赵坡绿剑”连续多年获得“峨嵋杯”金奖,并入选全国“名特优新目录”。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2-06-01
(石玮 记者 钟正有)“快来摘,快来摘,我们这儿的桃子都不打农药,好吃得很!”德阳市罗江区万安镇石龙社区产业园承包户杨令文热情地招待着万安镇前来实地调研的村(社区)书记们。采摘现场德阳市罗江区万安镇石龙社区落叶水果产业园于2019年秋季正式投入建设,分片栽种市场前景良好的蜜桃、中桃、油桃以及翠冠梨、秋月梨。今年,100余亩桃树初挂果,预计收成16万斤。近日,正值蜜桃成熟,个大、汁多、味美,整片园林点缀着红彤彤的果实,微风拂过,一阵香甜。而地里也满是忙碌的身影,社区居民们忙着采摘、分拣、装箱,将一批批蜜桃送往收购地。采摘现场“打药、除草、修枝、疏果、套袋……我们这儿每天有20多人干活,多的时候有4、50个人,都是周围的农民。”石龙社区副书记罗统喜介绍。“一天能赚70元,一个月下来有2000多元收入,离家近,活又不累,大家都愿意挣这个钱!”社区居民周太明高兴地说。近年来,石龙社区全力推动乡村振兴,先后建立青花椒扶贫产业园和落叶水果产业园。落叶水果产业园总面积达1050亩,其中300余亩由各承包户承包种植,700余亩由德阳市罗江区汇鑫种植专业合作社统一管理,招收当地农民就近就地务工,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石龙社区书记米辉说:“下一步,我们将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提高营销效率,拓宽销售渠道,争取把蜜桃销往全国各地,切实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让社区乡村振兴取得实效。”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2-06-01
四川农村日报讯 周奉吉 张延 记者 罗敏  5月24日,在北川羌族自治县永昌镇福田村蓝莓种植基地,连片的蓝莓映入眼帘,一颗颗珍珠大小的蓝莓挂满枝头,散发出诱人果香。不少游客驱车前来,尽情享受蓝莓采摘时光。游客采摘蓝莓  这里原本是撂荒地,如今因小小蓝莓得以“盘活”,还得益于东西部协作带来的嬗变。据了解,该县依托东西部协作资源,已在永昌、漩坪等乡镇改造 3000余亩撂荒地发展3000亩蓝莓产业。眼下正是蓝莓成熟采摘期,蓝莓种植园迎来众多游客采摘、观光、打卡。“知道这边可以采摘蓝莓,我特意带着家人来感受乡村田园生活,品尝蓝莓,玩得非常开心。”游客吴敏说。  乘着东西部协作的快车,2020年当地引进杭州奕米生态科技有限公司,投资建设成永昌镇福田村蓝莓种植基地。2021年开始投产,实现收入120万元,今年又扩种了1000多亩蓝莓。如今,当地已经形成了蓝莓采摘热。“我们基地目前有700多亩蓝莓已到了成熟采摘期,每天都有很多游客前来采摘,现在本村老百姓人均增收2000多元。”北川奕米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生产技术部经理唐勇说。  据悉,该蓝莓基地采摘期将持续至六月底,预计产量将达140万斤,期间将陆续推出采蓝莓果、吃蓝莓宴、赏蓝莓景等系列活动。随着蓝莓产业的扩大,该公司还将对蓝莓进行深加工,配套一条5000吨以上的加工线,整个项目投产以后,年产值将突破2.5亿元。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6-01
(塔木 仁萧琳 索仁 记者 庄媛 文/图)5月26日,记者在阿坝州黑水县沙石多镇冰山彩林沟的药蜜谷看到,当地群众三三两两在田地里管护着蜜源植物,或除草,或修整沟渠,或铺装浇水管道……这是当地农业畜牧部门进行中蜂养殖良种繁育推广实施的具体工作。养蜂人在收拾活框蜂箱药蜜谷基地丰厚纯净的中草药资源,在为黑水中蜂提供优质蜜源的同时也通过中蜂的传花授粉增加了植物多样性,形成了一种互补共荣的产业发展模式。据了解,黑水县境内有着丰富的中草药资源,《黑水中蜂蜜粉源植物调查》显示,全县大宗蜜源植物有35种,粉源植物有49种。黑水中蜂蜜以药蜜著称,包括黄连蜜、苦荞蜜、五倍子蜜、刺龙苞蜜、贝母花蜜等。“这几年,我们对黑水中蜂产业从良种繁育推广体系上进行了完善,截至目前,全县建设了良种繁育场3个,标准化示范蜂场38个,全县共养殖了2.8万群中蜂,预计今年的产蜜量在300吨左右。”黑水县畜牧中心主任王维东如是说。据悉,冰山彩林药蜜谷实现了“药+蜂”立体生态种植新模式,在种植中药材的同时,周边配套养蜂,让产业立体互促、多元融合发展,农户既得药又得蜜,最大程度带动当地群众增收致富。2021年黑水县养殖黑水中蜂2.5万群,生产蜂蜜300吨,实现产值3000万元。为提高中蜂蜜的产值,下一步,黑水县将建一个中蜂蜜粗加工厂,并争取在年内取得SC认证,把黑水“土特产”变成旅行“伴手礼”,打开成渝地区汽车后备箱经济市场,让蜂农获得更大的收益。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2-05-30
(游健英 马宁果 记者程海英)“过去我们这儿是‘田少山多,媳妇不好说’,现在茶叶产值超10亿元,村里90%的人都吃上了‘茶叶饭’,人均年收入3万多元,现在是今非昔比喽!”提起梅岭村近年来的变化,村党委书记朱春喜不自胜。梅岭村位于四川省泸州市纳溪区护国镇,是“中国特早茶之乡”。近年来,依靠得天独厚的优势和一揽子政策,梅岭下大力气做好“茶”文章,走上了一条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振兴之路。小小茶叶,成为了当地村民致富增收的“金叶子”。梧高凤自来 茶农腰包鼓翻开唐代陆羽的《茶经》,梅岭茶赫然在列。梅岭特早茶以“早、鲜、香”著称。然而过去,因规模小、销售不畅,特早茶一直未成“气候”。抱着金字招牌却过着穷日子。穷则生变。“政府引进优良品种反复研究,培育更加优质的几个品种进行推广,让特早茶‘早’字的优势更加明显。”朱春说。之后,村里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修路,实行种茶补贴,培训现代化种植采摘技术,鼓励村民开荒种茶。为服务茶乡发展,仅2016年以来,国网泸州供电公司就投资近700万元升级改造梅岭村电网,新增变压器16台,改造新建10千伏线路29千米。随后,村里花费800余万元建设节水灌溉系统,解决了荒山荒坡的用水问题。电足水通,村民种茶积极性高涨。村民石顺铃动了心,流转了二十多亩荒山,并把自家的原有的5亩川小叶换掉,全部种上了乌牛早等几种优质茶树。3年生长期后,效益显现,石顺铃腰包一年比一年鼓,如今一年纯收入十多万。“梅岭现在以黄金芽、峨眉迎春、白茶等高端品种为主,种茶利润是以前的六七倍,”朱春说,“看到种茶有‘搞头’,不少年轻人纷纷回乡创业。”今年38岁的胡兵就是其中一位。几年前从部队退役后,有许多外出就业机会的胡兵却回到老家当起了茶农,种植了10多亩中黄2号,现在一年轻松收入超10万,既能挣钱又能照看父母,日子过得美滋滋。现如今,梅岭村的茶叶种植规模已超过5万亩。规模化种植不但吸人外出人员回流,还引来了更多收购商。每年二三月间,特早茶上市高峰期,外地收购商便在邵坝一带摆起夜市,收购鲜茶。茶叶收购价格也因此不断上涨。“我们正在打造现代化高标准茶园,争创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园,下一步将重点发展有机绿茶。”朱春说。电气化加工助品牌打造不见煤油味,只闻茶叶香。走进梅岭荣龙茶厂,300多台机器轰鸣,杀青、揉捻、理条、选色一条龙,茶叶加工实现全程电气化。车间走廊上,《中黄金针生产加工技术规程》等一系列生产标准引人注目。荣龙茶厂是一家集茶种植、深加工、销售为一体的龙头企业,生产车间3000平方米,年销售逾2200万元,带动了周边七八十人就业。“以前煤油机器炒茶容易焦叶、糊边,质量不稳定,我们只做半成品,利润大头都被深加方赚了,好可惜。”荣龙茶厂合伙人姜咏梅说。正是护国供电所台区经理陈果的多次上门讲解,让姜咏梅动了心,看到电制茶成本低、成色好,绿色环保,她下决心逐步淘汰了原来的老设备。电气化加工、标准化生产让姜咏梅尝到了甜头。“注册了品牌后,同样的产品价格是以前的两倍!”去年,荣龙茶厂投资了200多万,又新购了一批机器,进一步做深加工。正在姜咏梅调试设备时,陈果在“网上国网”后台发现了变压器容量不够的问题,赶忙上门为茶厂设计增容。姜咏梅一步也没跑,新增的变压器就安装调试好了。设备升级后,茶叶又上了一个台阶,今年的荣龙牌中黄2号一斤卖到了5000多元。荣龙茶厂是梅岭茶叶加工产业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通过政府引导、龙头企业带头的方式,梅岭村着重做精做优特早茶品牌,注册了“凤岭”“荣龙”等二十多个品牌,颇受市场青睐。梅岭特早茶品牌加工之路效益初显。目前,村里年产值千万以上的茶叶加工厂有3家,中小型茶叶加工坊有30多家。“每年的春节至五一是茶叶加工的高峰期,为让茶厂安心生产,年前我们挨个上门检查安全,并开通绿色通道,全力满足茶厂加工用电。”陈果说。茶厂的兴旺也延长了茶叶的采摘时间。以前,村民主要卖明前茶,现在茶叶出售方便,大宗茶一直可以采到国庆,茶叶亩产也提上去了。“我们的品牌还只是小荷才露尖尖角,如果做大做精深加工,特早茶的附加产值潜力无穷。”朱春说。绿茶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青山得意茶芬芳,香茗袅袅待客来。”在梅岭村二月亭极目远眺,层峦叠翠的茶山次第铺开,蔚为壮观。近年来,梅岭村因地制宜,发展茶旅,将绿茶青山变为金山银山。按照一核两片多点的发展思路,村里建立了集生态观光、采茶制茶体验、茶文化、餐饮、休闲为一体的观光旅游农业公园。在第二届茶乡旅游发展大会上,梅岭茶山被评为“全国茶乡旅游精品路线”。“我在古民居里的刘氏庄园农家乐,年收入30多万元。”刘氏庄园的老板许世界说,“为了保护古建筑,供电所对庄园内的电力线路都进行了绝缘化处理,厨房全部用电,很安全,很干净。”绿茶青山,生态发展。不少茶农建起民宿,利用自己茶园吃起了“旅游饭”。村民殷友军利用自家鱼塘和两层小楼也搞起了农家乐。“吃农家土特产,赏万亩茶山”。殷友军和老伴靠着茶山,只做春夏两季,一年收入也非常可观。近日,护国供电所党支部书记黄凌和同事上门检查安全时,得知殷友军想扩大规模,需增加三个空调,于是当场为其设计电路,并承若在流程结束后第一时间上门安装。像这样的餐饮、客栈、民俗,在梅岭村就有29家,全村2021年接待游客40万人次。“村里把去年集体经济收入600多万的六成,又作为今年的本金,并联合市场力量成立四川纳贡香有限公司进行市场化打造,准备滚雪球式发展茶旅。”朱春说。梅岭茶山是纳溪区创建天府旅游名县的重点项目。在梅岭特早茶主题文化广场,特早茶文化被做成一面巨大的浮雕墙,向来往的游人讲述着梅岭千百年来的茶故事。连日来,建筑工人正忙着加紧建造亭台楼阁,把规划变为现实。“我们将结合护国红色文化来打造梅岭的茶文化,并与附近凤凰湖、花田酒地等景点形成呼应,未来梅岭村将建成‘十里茶山观光走廊’‘万亩茶叶观光园’,进一步带动村民致富增收。”朱春说。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05-27
(塔木  仁萧琳  索仁 记者  庄媛)5月26日一大早,黑水县芦花镇二古鲁村支部书记泽罗和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王玲,队员杨中木 、陈荣四人背上燕麦种就往村委会后面的山上走,他们要赶在山上正在整理闲置地的村民们翻耕完土地之前把燕麦种送上去,以保证大家可以及时在田里撒播燕麦。村民们在翻耕高半山闲置地位于黑水县城外5公里的芦花镇二古鲁村高半山闲置土地都在2800米以上,2008年灾后重建以后,居住在高半山的农户陆续搬迁到河坝,高半山上无人居住,腾出了大量闲置地。为严格守住耕地红线,强化实施粮食综合产能提升行动,突出抓好“四新”“五良”示范推广,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今年,被确定为“乡村振兴重点村”的二古鲁村两委和驻村工作组经过对接争取,准备完成430亩闲置土地翻耕整理,并种上粮食。劳作现场考虑到以前村民们在高半山上种植小麦、玉米、土豆、葫豆等农作物,还没等到成熟收获就被山上的猴子等动物糟蹋了,驻村工作队邀请农业、畜牧、科技、林业等专业技术人员实地考察二古鲁村,为该村农业高质量发展“把脉问诊”、建言献策。根据二古鲁村的实际情况,黑水县科农畜局决定将牦牛引种熟化的工作放在二古鲁村开展,在这里建立牦牛种牛基地和人工授精站,并在高半山上的闲置土地上种植优良牧草,村民们当天要播种的燕麦就是牧草之一。播撒燕麦种子已经翻耕好的土地上,村民斯高让一边挥洒着麦种一边告诉记者:“以前这片土地种的是小麦,土豆,洋芋,但是收成不好。现在大家把土地流转出去种牧草,每亩流转费是260元,今天我们在这儿翻耕播种,一个人一天还有120元工钱。”修整燕麦地里的引水沟二古鲁村支部书记泽罗告诉记者,二古鲁村的牧草种植由村两委牵头,村集体流转农户复耕土地种植优质燕麦,农户务工挣薪金,燕麦村集体负责回收后,用于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牦(黄)牛养殖,多余部分售卖。同时,村里也探索出“流转土地农户收租金——务工挣薪金——村集体收益二次分红金”的“三金”模式,以此壮大村集体经济和农户收入。村民正在撒燕麦种子据黑水县畜牧中心主任王维东介绍,今年阿坝州农业农村局龙日种畜场在黑水县建立工作站,支持黑水县开展牦牛引种熟化和犏牛生产工作,黑水县科农畜局结合黑水实际,争取衔接资金建设11个村集体经济,种植优良牧草4000亩,在二古鲁村建立牦牛种牛基地和人工授精站1个,在嘎茸村、瓦钵村等建立犏牛生产基地4个。二古鲁村的牦牛记者从阿坝州农业农村局了解到,为做强阿坝州现代高原特色农牧产业体系中的牛羊(禽蜂)产业。阿坝州集成配套养殖技术,大力发展牦牛标准化养殖,全面提升牛羊(禽蜂)产业组织化、标准化、现代化水平,促进产业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共建成牲畜暖棚3.35万多个,牲畜多功能巷道圈351个,牦牛标准化养殖示范基地6个、标准化养殖场397个、规模化养殖小区225个。2021年出栏各类牲畜137.6万头(只),总产肉奶24.68万吨、阿坝中蜂蜜1120吨。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2-05-27
(张弛 记者 侯东 文/图 )时维孟夏,万物竞茂,这是一个收获的季节。剑阁县龙源镇登云村在去年隆冬播种的羊肚菌种苗改头换面,伸出了尖尖的脑袋,露出了粗壮的“身材”,撑开了一把大大的雨伞。龙源镇登云村山高壑深,交通十分不便,距离剑阁县城60公里,2014年被确定为贫困村。越穷越要拔“穷根”,越没出路越要找出路。自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总号角吹响以来,登云村因地制宜大力引进和发展特色农业,做强做大做优羊肚菌产业,走出了乡村振兴的“新路子”,奏响了富农增收的“致富曲”。 登云村羊肚菌产业园区 小小羊肚菌擎起大大致富伞。2021年,登云村发展羊肚菌种植面积30亩,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30万元,人均实现分红35元,成功带动16户村民发展羊肚菌产业100亩,吸引周边村民100人就近务工。登云村成为了剑阁县龙源镇远近闻名的“富裕村”,书写了一本独有的“致富经”。建强一个支部,致富有了“组织力”老乡富不富,关键看支部。登云村村“两委”班子长期存在年龄结构偏大、学历层次较低的问题,干部的双带能力和工作活力较为缺乏。登云村以“两委班子”换届为契机,扩大干部选用范围,择优选举产生一名85后年轻干部任支部副书记、聘任一名有大专学历高素质人才担任会计,培养了2名在外务工的年轻党员为后备干部,为发展特色农业、带动老百姓持续增收致富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新“两委”班子上任以来,立足登云实际,锚定发展目标,继续做大优势产业,今年以村集体名义继续流转土地40亩种植羊肚菌,由于今年的行情较好,预计今年每亩会带来1万元的的纯收益,集体经济收入将成倍数增长。“今年我们将继续进行分红,争取能年年进行分红,让每一位老百姓都能分享产业发展带来的红利,这是这届村“两委”班子最大的工作目标!”登云村支部书记洪映涂正一脸兴奋地阐述这届班子制定的工作计划和长远目标。村民采摘羊肚菌培育一名致富能手,致富有了“领航雁”发展羊肚菌产业,对于世代耕作的登云村村民来说,是一个非常陌生的领域,种植羊肚菌的投入大不大?羊肚菌的收益如何?需要怎样的土壤环境?面对老百姓的疑虑,发展羊肚菌产业一时陷入了停滞。我是党员,我先来,一名有多年党龄的老党员黄浩田率先打破了僵局,说干就干,要干就干好,黄浩田积极向村上联系的技术员学习种植技术,网上购买专业书籍,吸吮着新鲜的知识,搭棚、立桩、架水管、制作营养袋整个种植工艺流程都顺利学会。“地里也能种出金疙瘩,去年,我种植羊肚菌5亩,实现纯收入5万余元,今年,我继续扩大面积到10亩,看今年长势,根据今年市场行情,预计今年也能实现纯收入10万余元。”提起今年的收入,黄浩田黝黑的脸上堆着笑,这也成为登云人当下生活的一个缩影。据黄浩田介绍,羊肚菌每亩投入大,风险大,但收益也高,每亩投入一万元,但收益同时也能达到一万元。在黄浩田的示范带领下,登云村群众心中的疑惑逐渐消散,纷纷投身到羊肚菌产业发展上来。派驻一支驻村工作队伍,致富有了“参谋部”2021年9月,经过驻村力量的轮换,新的驻村工作队入驻登云村,登云村未来有了新的发展方向。驻村工作队着眼登云产业发展现状,在充分调查当地的水土、气候、人文后确定继续以巩固发展羊肚菌产业为主、猕猴桃、核桃、花椒等多种经济作物为辅的发展计划。“登云村有非常优渥的土壤环境、充沛的水利资源,也有充足的阳光照射,登云村地形地貌非常适合走农业复合发展之路,山上发展羊肚菌,山腰发展猕猴桃,山谷发展核桃树,既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也提高了抵御农业风险的能力”。有着十几年农业工作经验的第一书记何明信心十足地阐述他的发展思路。驻村工作队因地制宜,运用系统化科学化的农业知识,制定了驻村工作的长远计划,也为登云村谋划了光明的未来。如今的登云村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居环境更优美了,产业发展更兴旺了,老百姓的腰包更“鼓”了,在登云村充满希望的田野上,一幅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2-05-26
(塔木  仁萧琳  索仁 记者  庄媛)5月25日,记者走进阿坝州黑水县扎窝镇罗尔坝村色湾藏香猪扩繁场看到,一座座盖有红色彩钢瓦的猪舍整齐地坐落在山腰宽阔地带,宽阔整洁的猪舍,现代化的养猪设施,在夏日暖阳的照耀下,显得格外显眼。罗尔坝村色湾藏香猪扩繁场外观“1+4+60+N”模式发展藏香猪“我们色湾藏香猪扩繁场占地面积78亩,有21栋猪舍,2021年出栏7000头猪,年收入达1500万元,今年我们打算发展高端产品,打通市场,扩大销路,带动村民一起致富增收。”黑水县益禾农业有限公司法人代表杨志国向记者介绍道。2019年,杨志国和政府共同出资在罗尔坝建起了色湾藏香猪扩繁场,几年过去了,杨志国也从当初的外行人变成了现在的养猪“专家”。让杨国志转行的,正是黑水县色湾藏香猪产业“1+4+60+N”发展模式。按照阿坝州农业农村局优化产业布局,支持龙头企业、养殖合作社、养殖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生(藏)猪标准化适度规模养殖,全面提升标准化生产、畜禽粪污处理利用、品牌创建等水平,全力打造成高原特色生(藏)猪生产基地的安排部署。黑水县结合自身资源禀赋和色湾藏香猪产业分布情况,在扎窝镇罗尔坝建立色湾藏香猪祖代种猪场1个,以色湾藏香猪祖代场为中心,分别在扎窝镇、知木林镇、色尔古镇、卡龙镇建立4个父母代种猪场,在全县适宜乡镇建立60个标准化养殖示范场,辐射带动全县及周边县农户发展色湾藏香猪养殖,实现增收致富。色湾藏香猪“公司+村集体+农户”抱团养殖作为黑水县六大产业之一,色湾藏香猪养殖在发展中也存在让农牧民“养什么,怎么养,怎么卖”的瓶颈问题。为此,黑水县农畜部门在色尔古、知木林、扎窝等乡镇建设了色湾藏香猪繁育和培训基地。组织协调公司、合作社、养殖户按照“统一品种、统一标准、统一品牌、统一服务、统一营销、分散养殖”的“五统一分”模式运行。就拿杨志国的扩繁养殖场来说,养殖场以“公司+村集体+农户”的方式进行运营,即公司引进种猪之后,在基地繁育3个月,然后让17个村集体和有养殖技术的农户把猪仔带回家放养,待长大为成猪后按市场价格收回。扣除公司提供的猪仔等成本,农户可从每头猪获得近500-800元的收益。扎窝镇克别村克别组村民阿尔基夫妇是典型的代养户,“2021年我代养了基地80头猪,公司提供饲料,技术指导,我只负责养好猪,养了6个月,年底基地给了4万元,在家就能无成本挣钱,今年我也准备继续代养。”除此之外,基地还在村里雇了17余名劳动力,每天到猪舍进行生猪防疫、收购、装运等工作,一个人每月有4500元的收入。村民代养的藏香猪发展高端产品完善全产业链“我们的猪是吃着青钢果、羌活叶子等原生态药材长大的,肉质鲜美可口……”说起自家藏香猪的品质,杨志国非常有底气。他告诉记者,扎窝镇有很多青钢果、羌活废弃叶杆等药材资源,为实现双赢效益,益禾农业有限公司每年会从生态护林员收购的青钢果、羌活苗苗等药材作为猪饲料,因此也成就了他们家藏香猪肉的品质。目前益禾农业公司主要销售有生鲜肉、整猪、罐头等猪肉产品,今年公司将注重发展高端产品,拓展高端消费市场,提高市场竞争力。记者从黑水县畜牧中心主任王维东处了解到,为拓展和提升色湾藏香猪产业价值链,他们计划在扎窝乡西厘村建设一个生猪屠宰分割场,年屠宰量可达3万头的生猪。在芦花镇长河坝建设色湾藏香猪食品加工基地(扶贫车间),主要生产旅游熟食品、坛子肉、腊肉、香肠及巴格肚等当地特色传统食品。并依托加工园区冷藏库和冷链物流运输,实现生产-屠宰-分割(冷鲜肉)-加工-运输-销售一体化的产业链。同时制定了《色湾藏香猪生产技术规程》区域性地方标准,按照这一标准对从事色湾藏香猪核心繁育、扩繁、养殖及散养的场(点)、户,在引种、养殖环节、疫病防治、饲草饲养、兽药使用、生产档案等环节进行养殖技术规范。据黑水县科农畜局统计数据显示,目前,黑水县存栏色湾藏香猪种猪0.92万头,存栏生猪8.5万头,年出栏商品猪6.5万头,实现产值1170万元,户均增收860元。谈及未来的计划,益禾农业公司负责人也表示:“我们要延伸产业链,做到产业规模,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给老百姓,带动周边群众增收致富,打响黑水色湾藏香猪品牌。”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2-05-26
 (吴丹 记者 程强)初夏的石棉,奏响了枇杷丰收的赞歌。石棉县迎政乡红旗村,清晨薄雾缭绕,枇杷缀满枝头,村民们沉浸在收获的喜悦中,一幅和谐乡村的美好画面跃然眼前。从一个群山环抱的小山村变为如今的全国文明村,红旗村的乡村振兴发展道路越走越好。 成熟的枇杷挂满枝头新面貌 枇杷产业添动力红旗村位于石棉县西北部,距离县城8公里,这里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日照时间长,阳光充足,昼夜温差大。良好的自然资源优势为红旗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利用好这一优势,该村成为了全县最早大规模种植枇杷的村。5月25日上午,走进红旗村,映入眼帘的除了穿梭于果园内的果农,还有写在村口的“枇杷文化村”几个醒目的大字。驱车往村委会走,一路上很热闹,临时枇杷收购点随处可见,果农与客商的讨价声此起彼伏,就连沿线墙壁上的枇杷元素壁画,也融入了周围的环境,为这份热闹增添了不少亮点。这确确实实是一个以枇杷为支柱产业的村落。谈及全村枇杷产业的发展,红旗村党支部书记余小军说:“我们村种植枇杷可以追溯到1995年,当时根据县委、县政府提出的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思路,村民们将自家的玉米等粮食作物进行换种,为了提高群众的积极性,由村组干部和党员带头,示范带动枇杷种植。”直到2006年,红旗村枇杷种植可以说是全覆盖,达到了1150亩,如今,更是占迎政乡全乡枇杷栽种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红旗村海拔在950米—2960米之间,绝佳的自然环境加上村民们精细化管理,每年枇杷上市,就有大量客商前来购买。”余小军说,光是靠卖枇杷就能给全村带来700多万元的收入,非常可观。正是靠着枇杷产业带动,2011年5月,红旗村成为了“中国园艺学会第五届枇杷年会暨学术研讨会”的举办地。该村还成功创建为中国晚熟优质枇杷示范基地。新风气 增强群众幸福感现在的红旗村,村民们住进了漂亮、宽敞的新房子,走上了平坦的新马路,生活过得越来越有滋有味。向来就懂得感恩的红旗村村民们,也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塑造着新村风气。在红旗村村委会楼下,张贴着石棉县“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宣传栏。为起到示范引领作用,该村不仅大力宣传身边的好人好事,还每年举行道德模范评选活动,以此激励更多的群众向模范看齐。“生活在红旗村,我们感到很幸福,每到节日,村上都会将老年人聚集在一起,文娱活动非常丰富,这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红旗村加大对老年群体的关心关照,获得了老年群众的赞美。红旗村为了提升村民精神风貌,立足本村实际,让村民腰包鼓起来的同时,也让精神文化生活“富”了起来。在此过程中,该村有效利用村文化墙、宣传栏等文化宣传阵地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修订红旗村村规民约,把道德建设、诚信建设、邻里团结等精神文明建设内容纳入村规民约。不仅如此,还广泛开展传承好家训、新风进万家、助老扶幼、邻里守望、看望留守儿童等活动。“在众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开展后,群众的思想意识进一步提升,参与村内事务的积极性也提高了许多。”指着正在修建完善的活动室,余小军说,通过多方筹资,建设完善村民文娱活动中心、老协活动中心、农家书屋、远程电教室、广播室等活动场所,村民的幸福感将进一步提升。善作为 解决群众急难愁盼时时刻刻从老百姓利益出发,红旗村还在解决群众生活中遇到的急难愁盼问题上下功夫,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去年8月,红旗村亮化工程的完成“点亮了”群众的出行路,更温暖了人心。在该乡“百家说事”和“有事来协商 农家协商”议事室的支撑下,红旗村朝着幸福美丽乡村又迈进了一步。“红旗村有了路灯,给群众生产生活提供了便利,也扮‘亮’了村容村貌。我们要继续在乡村振兴上多做文章,这样才能提升群众幸福感、获得感、自豪感。”余小军说。今年5月,红旗村一、二、三组枇杷灌溉水源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解决了当地200余户果农枇杷灌溉用水的问题。“因为以前村里用水都靠着东风堰一条堰渠,我们村又处在尾水的地方,每到枇杷灌溉用水之际,要走一个小时到达东风堰的源头放水,等待用完水之后再走。”村民王树芳说。在石棉县急难愁盼速办中心成立后,红旗村立即将这一情况反映上去,并得到了支持。通过争取项目资金将三索窝神泉溢流水通过管网引至红旗村村委会附近,这一问题得到了根本解决。正是这样多措并举,不断为乡村振兴加码,红旗村已于2020年成功创建为全国文明村。不仅于此,该村还于2008年9月成功创建为市级文明村,2014年创建为省级文明村,2019年创建为绿美新村。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2-05-26
(万雪梅 王文凭 记者 石小宏)5月,走进泸州市合江县凤鸣镇凤凰村金钗桫椤谷,石斛花正竞相开放,工人们辛勤采收,一幅“花美、人笑、村富”的和谐景色映入眼帘。  凤鸣镇中药材产业发展已久,先后建成3个“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1个“中药材产业示范基地”,金钗石斛产量占全县总量的70%以上;拥有规模以上中药企业2家、生物技术和医药科研平台媒介1个;已发展中药材面积3.5万亩,产值达2.2亿元,辐射带动2500余人脱贫致富,吸引社会资本超过7000余万元。村民采摘金钗石斛花。 刘传福 摄因地制宜打造三级体系  发展中医药产业,凤鸣镇成立了中药材产业工作领导小组、金钗石斛产业党支部、金钗石斛产业专合社和中药材产业农技中心等组织机构。2021年,依托于“村党组织+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金钗石斛现代农业园区产值达到3500万元,120余农户通过务工年均增收1万元以上。  凤鸣镇紧紧围绕提高产业自主造血功能这一目标,致力于打造“科研牵头、农技培训、政策奖补”三级体系,充分调动中药材企业生产积极性。一是着眼于科研成效,合江妙灵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建立了“金钗石斛专家大院”“院士(专家)工作站”“中药材重点实验室”等配套机构,获得国家认证专利20余项。二是着眼于技术培训,在全镇8个村建立了中药材产业发展农技员包村包片机制。自2015年以来,共培训药农20000余人次。三是着眼于奖补福利,凤鸣镇在可行标准下,采取贴息、以奖代补等方式,对妙灵公司、石斛专合社、种植农户特别是已脱贫户进行扶持,进一步增强中药材产业促振兴动力。2015年至今,凤鸣镇累计投入中药材产业发展资金300余万元,重点对当年参与金钗石斛种植的农户,根据种植亩数及株数进行2000元—5000元的现金奖励,全力吸纳村民参与产业发展。统筹形成三产融合模式  凤鸣镇以提升道地中药材产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将更多精力放在中药材深加工、中医药康旅产业上,大力延伸产业链,严格药材质量管控、主抓品牌建设,积极发展壮大中药材产业规模。  以金钗石斛为例,在深加工方面,指导公司规范种植申请备案、产品质量检测检验等制度,便于严格管控药材质量。在品牌建设方面,凤鸣镇金钗石斛现代农业园区正积极打造川产道地中药材生产基地。金钗石斛系列产品先后荣获“黔川渝优秀旅游文化商品奖”“中国(西安)国际林业博览会金奖”等,已注册“妙灵金龙”品牌,开发了石斛切片、石斛花茶等10个系列产品,年销售值达2000万元以上。在康旅服务方面,立足于道地中药材优势,以金龙云海国际旅游康养项目为龙头,统筹中医药旅游规划,形成“一产筑基、二产提质、三产提速”的产业融合模式。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05-26
(刘旭 记者 李全民)5月23日,广元市朝天区云雾山镇石门村红心猕猴桃基地,一串串猕猴桃挂满枝头,长势喜人,村民们正忙着给即将成熟的猕猴桃套袋。“袋子可以防止虫吃、风吹,保障果子的色泽。”村民李廷满一边套袋一边给记者解释。沿着石门村的公路蜿蜒而上,山坡上、田地间、公路旁……连片的猕猴桃林成阶梯状分布,层层叠叠、郁郁葱葱。近年来,该村充分发挥当地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因地制宜选准猕猴桃产业,以产业助民持续增收,助推乡村振兴。“以前,村里很多农户不愿意种,现在几乎全村都在种。”石门村党支部书郑大海告诉记者,“经过几年发展,村里现在的猕猴桃产业有1000余亩,种植最多的一户有90多亩,最少一户也有近10亩。”从“不愿意”到“都想种”,石门村是如何改变的呢?石门村地处山区,山高坡陡,土地贫瘠,人均耕地匮乏。以前,人们受传统农耕文化影响极大,常年种植玉米、小麦等传统农作物。在风调雨顺的情况下,一年忙到头,也只能勉强解决一家人的口粮。发展产业,党员先行。2013年,郑大海带头在家乡发展猕猴桃产业。为了种植好猕猴桃,他四处学习管理、授粉等栽植技术,有了经验后,并逐渐扩大种植规模。功夫不负有心人,2017年,猕猴桃终于成功挂果,进入盛产期后,5亩猕猴桃年收入5万多元。村里人看到郑大海通过种植猕猴桃尝到了“甜头”,为此,大家纷纷效仿,都开始种植猕猴桃。“我在2008年的时候种植了10亩猕猴桃,那时候觉得没有打工收入多,就没管理。后来看到村里人在党员干部的带动下纷纷种植猕猴桃,而且收益还不错。于是,我也就不出去打工了,回到家乡发展猕猴桃产业。”李廷满一脸喜悦地说,“我的猕猴桃产业现在已扩大到20亩,去年挂果的10亩猕猴桃就收入了近10万元呢。”李廷满产业丰收的背后,是乡村产业兴旺的探索。近年来,该村依托“共产党员先锋岗”“共产党员示范岗”等平台,完善党员“1+N”联户机制,通过直接帮带、远程教学等方式,帮助农户选择制定猕猴桃产业规划、评估产业发展前景,鼓励群众连地成片抱团发展。同时,整合各类政策支持,将群众全部纳入产业帮扶范围,帮助降低发展成本。值得一提的是,石门村按照“党支部+集体经济公司+园区+农户”的模式,在猕猴桃售卖后,农户按照约定比例反哺集体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不断增强产业“造血”功能。“意思就是你只管种,管理、销售等都有人帮忙,同时做强集体经济,让大家的致富饭碗端得更稳。”郑大海简单的一句话,就将这一模式解释得清清楚楚。据悉,该村还在云雾山镇党委政府的指导下,按照统一标识、统一包装、统一定价、统一销售的原则,打造“云雾山·珍—红心猕猴桃”品牌,进行“品牌直销”;开通电商销售、订单农业、主播带货、直营店代销等渠道,减少销售中间环节,提高猕猴桃经济效益。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05-25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