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张立峰  “大红袍可以吃啦!”7月26日,合江县荔江镇花桂村,一颗颗饱满的荔枝从叶下探出头来,万马家庭农场主马永庆在自家种植园里来回奔走,工人们穿行在高低不平的丛林中,一采就是一天。  马永庆是千万合江果农的一个缩影。当前合江晚熟荔枝已全面上市,合江县农业农村局特色产业股股长陈文海告诉记者,今年合江全县荔枝产量在3200万公斤左右,产值将达21亿元。2021年首批出口美国的合江荔枝。 倪小成 摄今年继续进军北美市场目前已出口8万斤  7 月初,3 辆载满合江荔枝的卡车从三江荔枝现代农业园区出发,最终目的地是美国。“3 辆卡车总共是 8 万斤的大红袍和妃子笑,将连夜送到佛山市,然后在佛山的出口加工厂进行杀菌、分拣和包装,再坐船越洋登陆北美,最终进入美国市场。”倪小成说。  作为荔枝出口方合江中荔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倪小成和公司员工共同努力,成功将合江荔枝送到了美国人的餐桌上。“合江荔枝第一次走出国门是在 2003 年,送往日本。首次批量出口,是在 2019年销往澳大利亚。去年和今年连续两年大批量销往北美市场,是合江荔枝近两年开拓市场迎来的新突破。”倪小成告诉记者,今年美国市场荔枝单价是国内的两到三倍,将荔枝出口到美国,能大大提高公司的销售收入。  “不仅提高了收入,还整体延长了公司荔枝的上市时间。”在倪小成看来,合江荔枝是上市时间最晚的荔枝之一,和全国其他产区6至7月份上市不同,7 月中旬至 9 月中旬才是合江荔枝集体亮相的日子。“所以我们在销售了海南、福建、广东等地的荔枝后,又可以继续采购并销售合江的荔枝,这样错峰上市能让在国内市场占据时间优势的合江荔枝进一步占据国外市场。”倪小成说。  “合江晚熟荔枝从最初的川渝市场,到全国市场,再到如今的全球市场,可谓是一步一个脚印。”合江现代农业园区管委会主任何彦告诉记者,中荔集团等龙头企业把荔枝送出去,不仅提升了果农的收入,更重要的是进一步提振了合江晚熟荔枝“走出去”的信心,大大提升了合江晚熟荔枝的品牌知名度。深加工延长产业链统一品牌提升形象  “已送走的8万斤荔枝只是开始,目前我们正在和运输方沟通,争取抢到更多的运输仓位。”倪小成告诉记者,去年就是这个时候送了2000斤的荔枝从厦门空运发往马来西亚,货值约1.7万美元,但今年仓位十分紧张,正在积极争取中。  “今年年底将会有一个很大的突破,我们年底就会把合江的一期出口加工厂建成。”倪小成告诉记者,就在合江进行杀菌、分拣和包装,从四川直接出口,和送到广州绕个路比起来,能大大降低成本、缩减时间、提高效率。  “从国内到国外,把荔枝卖出去其实还是在产业链的最初端。”陈文海告诉记者,未来合江荔枝要加快发展深加工步伐,延长产业链。“泸州老窖果酒酒业有限公司和合江中荔打算生产冰荔果酒,广东中荔农业集团有限公司也将研发荔枝醋等产品。这样合江县就不光是卖荔枝了,荔枝周边产品也能在海外‘出镜’了。”陈文海说。  “此外,今年还要继续提升合江荔枝的品牌形象。”何彦告诉记者,目前他们已经聘请浙江芒种公司量身定制荔枝品牌规划、设计和推广运营方案,将通过编排荔枝小品、编写荔枝歌曲等讲好品牌故事,举办合江荔枝宣传语全球创意征集、最美百年荔枝林评选等活动,扩大合江荔枝品牌影响力,实现经济效益和品牌效益“双提升”。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8-03
四川三农新闻网南充讯(通讯员 莫子君 文/图)从7月下旬开始,浙江省援川干部借助温岭市电商平台,助销阆中当地农产品,让传统农产品“触电”找市场,走出一条致富新路。阆中市天宫镇五龙村智慧大棚小番茄丰收七、八月正是四川阆中小番茄采摘季,在五龙村智慧大棚产业园里,负责人龚莘文这几天十分忙碌,眼下,产业园的12亩6万斤小番茄迎来了大丰收。阆中市阳光、雨量充足,当地小番茄甜度高、颗粒大。但由于产业起步晚,知名度不高,小番茄的销路受到了影响,有的果实甚至来不及采摘,直接掉落在地里。五龙村小番茄分级包装上市为了将山里新鲜的小番茄及时销售出去,龚莘文在果子上市前一个月,就奔走在附近各大小水果批发市场联系销路。但收购价格低,刨去各种成本,剩下的利润并不多。在他的产业园内,很多独具特色的优质农产品都面临着同样的窘境。借着东西部协作的东风。7月下旬以来浙江省援川干部冯骏携手温岭市当地电商平台,将该产业园的品牌农特产品集中亮相。短短两天,吸引了400多位消费者关注和下单,共销出1200多斤。冯骏告诉笔者,希望借助东部电商平台,让更多的阆中优质农产品,卖到全国,卖到全世界,来增加老百姓的收入,让老百姓的钱袋子鼓起来。五龙村小番茄销往浙江省温岭市市场据了解,新一轮浙川东西部协作,浙江温岭市和四川阆中市两地“结亲”。温岭市此次选派的专业技术人才共12名,涉及农水、卫健、教育、民政、行政审批、融媒体等系统和部门,将在乡村振兴、园区建设、社会治理、数字化改革、医疗、教育等多个领域发挥积极作用。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1-08-02
首届“巴山食荟”达州脆李电商节暨“云商城”下乡进村活动启动(徐洋 钟文博 记者 袁城霖)“这李子果大肉厚,咬上一口甘甜爽脆、水分又多,老铁们赶紧下单呀……”7月22日,在被脆李树环抱的达州市通川区罗江镇金凤村袁家坪,“网红主播”在镜头前卖力地向网友推销达州脆李,多种拼手速的“秒杀活动”霸屏直播间。当天,首届“巴山食荟”达州脆李电商节暨“云商城”下乡进村活动启动。直播现场  将达州脆李从线下推向“云”端,借力电商促进农产品流通销售。在这个脆李收获季,达州将组织1000名带货主播在抖音、快手、微信视频号等直播平台展开脆李电商销售比赛,让产品推向全网;同时,启动“云商城”下乡进村行动,进一步拓宽农产品产销精准对接渠道,提升达州脆李美誉度和“巴山食荟”在全国的影响力。  达州脆李种植历史悠久,唐代诗人元稹在当地留下了美好的诗句“清醒甚念通州情,醉后更思凤凰李”。当前,达州脆李种植规模20余万亩,年产量17万吨,主要分布在通川、宣汉、渠县、开江等区县,其品种以青脆李居多,兼有脆红李、蜂糖李等,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定,是达州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巴山食荟”的重要产品,初具品牌效应,已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经济来源。  启动仪式上,脆李展示专区硕大的果子吸引参会人员品尝、拍照留念,来自宣汉县毛坝镇的四川松柏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带来50余公斤“勤巴脆李”。该公司销售总监张梅介绍,公司在毛坝镇流转6000亩土地种植青脆李,既解决了土地撂荒问题,又让村民在果园务工,增加了收入。  “得知要举办这个活动,我们早早开始筹备,借机继续扩大我们的知名度。”张梅说,预计今年青脆李产量有250万公斤,果园达到丰产期后,产量将更高。  借力电商促进产销精准对接,提升种植户效益,是本次活动的初衷。  活动中签署了三份购销协议:通川区邮政分公司和达州市环凤脆李种植专业合作社、宣汉县青创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和宣汉县世程种植专业合作社、开江县合创科技有限公司和开江县花果山水果专业合作社分别签约,协议共计购销脆李115万公斤,预估价值2300万元。  此外,达州全市12个“云商城”下乡进村服务站点揭牌,将提升“云商城”助力农产品推广和服务村民的能级和水平。来自渠县有庆镇邮政支局的代表张伟接过牌匾激动地说:“有庆镇蜂糖李产量大,品质高,相信我们可以帮助村民卖得更好。”  “活动将持续至9月20日,我们的目标是成交百万单。”达州市副市长王蔚荩说,借助5G“云商城”丰富的购物场景,活动有益于加快推动农村电商发展,畅通城乡双向流通渠道。“不仅是做响脆李单品品牌,未来还能拓展到更多产品和行业,为乡村全面振兴贡献更多力量。”  达州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自7月22日活动启动,达州脆李销售已扩展至京东、淘宝、苏宁等知名电商平台;并联合浙江舟山、重庆万州等地的电商企业和直播网红开展促销活动。截至7月26日,实现销售脆李10万余单、金额500余万元。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1-07-30
四川农村日报讯 袁兴泽 谢代平 特约通讯员 周超文  皮薄、肉细、汁多、味甜、个大——脆口甜心的“翠冠梨”,在泸州市江阳区分水岭镇泸南村是“大功臣”。  “这个梨子非常好吃,市场认可,深受消费者欢迎,这段时间每天我都要卖出300多斤。”7月18日下午,来自泸州城区果唯逸水果连锁店的经销商肖凯一边在村民唐学彬的梨园挑选梨子,一边高兴地说。  “今年泸南村的翠冠梨大部分被川南几个城市的果商买走了,梨子一点不愁销路,价格还卖到了5—8元/斤。”泸南村党支部书记牟光彬说。笔者在泸南村的翠冠梨园内看到,人们采摘、运输、装箱、销售,一派忙碌的丰收景象。  2015年,在实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发展中,泸南村集体资产公司结合在村里实施的扶贫项目,由村民提供土地,村集体资产公司统一引种了1500亩翠冠梨。管护上,针对大多数农户缺技术、缺劳力,对发展产业脱贫增收致富心有余力不足的实际,泸南村党支部采取翠冠梨挂果前三年由村集体资产公司全部出资组织村民进行统一施肥、打药、除草、修枝、拉枝等管理,果树所需的专用有机肥、生物农药全部由村集体公司提供,村民参与管护公司支付80元/天工资,挂果后,公司无偿交给各自农户享受收益。  2019年,在历经三年多的精心管护后,泸南村的1500亩翠冠梨进入了挂果期,村集体公司交由村民管理,让村民有了收获。今年,1500亩翠冠梨进入了丰产期,为了确保翠冠梨的品质和个头大小,每亩产量仅保留2000斤左右。  泸南村9组村民魏光秀家共种植了 5 亩翠冠梨。由于管护到位,加之村集体公司利用互联网宣传,今年5月,她家的上万斤梨子被来自泸州水果批发市场的一个客商以每斤6元的价格全部订购。这段时间,梨子进入成熟季,果商为了保证果子外观,还亲自进园指导采摘。魏光秀靠着万余斤翠冠梨,今年可实现收入6万余元。  今年泸南村的1500亩翠冠梨,亩产平均按2000斤、每斤按6元计,就可实现收入1800万元,人均可实现增收4500元。小小翠冠梨,实实在在“甜”了泸南村的全村村民。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7-30
(宁宵玉 记者 兰珍)獐子菌、青杠菌、松茸,众多的野生菌依次摆放在塑料筐中,热闹的市场上,各摊位老板卖力吆喝着,购买者络绎不绝。7月20日一早,记者来到康定市郭达农贸市场,现场一片繁忙。3位快递员正在等待摊主王红英填写寄货单,刚到的新鲜松茸没一会儿就进行快递打包。“今天下午就能到成都,24小时到达沿海。”王红英说。  37岁的王红英是康定金汤镇人,卖野生菌已有十年。“每年卖菌子也就两个月,季节一过就没了。吃菌子在于鲜,保鲜时效最重要。”王红英说,今年野生菌出产较晚,前期产量较少,价格也比去年同期高。  “今年卖野生菌的人增多,竞争大,去年同期一个月收入13万元,今年这个月仅收入4万元。”王红英和她的团队并不气馁,“7月下旬迎来产菌高峰,我们会加大走货量。”  王红英的4人团队分工明确,两人在产地收新鲜菌子,另外两人在康定销售,通过“线上+线下”的售卖方式,与各大快递公司协作,将松茸从采挖到“上餐桌”的时间控制在48小时内。“目前团队所有野生菌货源均来自雅江,严格把关,第一时间确保货源品质。”  据统计,2020年全国松茸产量大约是4500吨,仅雅江一县的产量就达到951吨,占比约20%。雅江作为国内松茸主产区之一,每年松茸产量和品质都对国内松茸市场有重要的影响。  为保障松茸“鲜达”四方,雅江县投入7800万元,建成无人机基地1个、无人机营地7个、松茸收寄服务站16个,配备载重10公斤、飞行时长40分钟、飞行距离20公里的无人机250架,由无人机运输松茸,下山时间由四五个小时缩短至半个小时;建立全国首个松茸预处理中心,配备专业技术人员10余名,引入自动化分拣等设施,按照长度等规格将松茸划分为5个等级,统一打包发货。同时,采用吸水纸、隔热防晒抗老化包装、专用快递包装盒等技术产品,全力保证松茸鲜度;投入专用冷链物流车20辆,启用康定机场、双流国际机场、高铁等物流业务,全方位对接物流网络,运输时间平均缩短4小时以上,保障雅江松茸24小时到达北上广和省内各城市,48小时抵达国内320个城市。  打通物流关卡、解决保鲜问题,为甘孜鲜货“走出去”畅通了道路。“保守估计,今年整个园区鲜松茸销量较往年将增长150%—200%。”雅江县松茸产业园区主任杨雪琴说,下一步园区将强化与北上广深等发达城市的联系,在已有松茸酒、松茸酱、冻干松茸、松茸营养粉、松茸干片等产品的基础上,发展松茸炖土鸡等精加工产品,丰富松茸市场。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1-07-29
四川农村日报讯 范勇 成帆 特约通讯员 曾佐然 文/图  来到泸县石桥镇花果人家家庭农场,一声声的蝉鸣伴随着清风徐徐而来。放眼望去,山野间成片的李子树郁郁葱葱,绿色枝丫间李子挂满枝头,散发着清香,让人垂涎欲滴。  花果人家家庭农场主徐仁全正带着一群提着篮子的游客采摘树上硕大的果子。游客们一边采摘一边不时当场吃上几个,享受美好的采摘时光。家庭农场里采摘忙。  “在微信朋友圈里,看到这里的李子还可以,今天就约起亲戚朋友来采摘。”游客潘华华边采摘边说。  “我们每年到采收季节,都有很多来自各地的游客慕名而来,在园子里自己采摘。”徐仁全介绍道。为了让游客不仅能采摘还要留得住,徐仁全升级了基础设施,在果树下养殖鸡、鸭,开办了农家乐。  “我们李子的销售除了现场采摘,还通过微信、抖音下单,再通过顺丰、邮政等物流给他们寄过去,根本就不愁销路。”徐仁全说,上海、广州、重庆等省市的都能吃得到他的水果。  走进徐仁全花果人家家庭农场,一阵凉意袭来,让人觉得神清气爽。“我这里有个天然空调。”徐仁全说,家庭农场是在小煤矿遗址上建立起来的。  徐 仁 全 说 ,早 在 2011年,在重庆市从事煤矿开采工作的他回到家乡,依托道林沟风景区,在退耕还林等政策支持下,陆续承包了300 亩地,成立了花果人家家庭农场。  对于回乡创业的徐仁全来说,政策、技术的支持必不可少。石桥镇农业综合中心不仅为他提供种植、技术指导等支持,最重要的是让销路问题得到解决——依托道林沟风景区的独特优势,该镇紧紧围绕“吃、行、游、购”,走出了一条集休闲旅游、生态采摘、风味品尝、家禽养殖于一体的立体化、规模化发展路子,从春季的桃子到夏季的李子,再到秋冬季的柑橘,一年四季都可见“农旅融合”发展的累累硕果,而产业化也正带领着全村村民走上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  近年来,泸县作为全国土地三权分置试点县,腾退、整合了大量的土地资源,大力发展集标准化规模种植、采摘观光为一体的现代农业园,打造了一批休闲农业、健康旅游精品路线,力促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为返乡创业的人群下沉农村、振兴乡村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7-29
 汉源花椒是中国地理标志,也是中国驰名商标,七月艳阳似火椒香四溢,汉源县提前谋划、积极探索,三步走保障汉源花椒生产销售路,全力维护“汉源花椒”品牌形象。建台账、摸底数,走好用工需求先行路探索“一建二供三指导”工作法,从政企联手、岗位开发、吸纳临聘等方面形成链条服务,通过党政网、两微一抖向各乡镇花椒种植大户、专合社、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收集用工需求和缺工条件,分地域、分工种建台账,结合实际开展岗位评估、临聘模拟,做到深摸需求底、详建用工单、织密服务网。截至目前,已全覆盖收集用工需求3次,开辟招聘信息来源渠道12个,收集农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季节性用工需求1090家,13123人次。搭桥梁、铺平台,走好职介对接护航路实施“三个一批”求职服务链,建立求职人员花椒采摘、炼油烘干、分拣包装专长名单,坚持做到求职意愿收集一批、推送一批、匹配一批的零过夜服务,全链条实现招工、岗位、人员匹配百分百,当好职介“红娘”,确保为求职者定向职位推荐、推送牵好线、搭好桥。截至目前,收集求职信息3000余条,建立专擅名单1000余人,精准推送匹配上岗1000人次,开展招聘会8场,其中送岗位3场,累计达成用工意向1284人。谋合作、保供需,走好生产销售保障路  建立“1+N”人力资源共享通道,探索汉源县与市内各县区、市外金口河区、甘洛县等地人力资源长效合作机制,不定期交换用工岗位信息和求职意愿需求,实现技能培训、职业介绍、招聘用工等无缝对接,助推汉源花椒生产销售季节性用工合作实现常态化、专业化,提高业务水平,保障汉源花椒高效生产销售。同时多方走访学习探索临时用工机制,保障用工经营主体及求职者合法权益。截至目前已开展调研交流5次,拟定合作协议计划3个,拟建临时用工机制1条。(汉源县人社局供稿)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1-07-27
(梅锐 记者 侯东)为确保全县农产品消费安全,根据省市县的安排,1-6月,青川县对全县蔬菜、水果、食用菌、茶叶、畜禽产品开展了质量安全监测工作。共计定量检测样品195个,其中:蔬菜152个,水果11个,食用菌6个,茶叶6个,畜禽产品 20个。对蔬菜、水果、食用菌、茶叶样品中农药残留和畜禽产品中兽药残留进行了检测,根据国家标准进行判定,所检项目全部合格,表明青川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有保障。近年来,青川县通过打造农产品品牌,不但增强了消费者的认可率和满意度;还极大强化了全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目前,全县农业已从过去偏重农业规模和数量进入了“质量兴农、绿色发展和品牌强农”发展阶段。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1-07-27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阚莹莹7月21日,记者从都江堰市猕猴桃协会获悉,协会联合都江堰猕猴桃质量安全联盟发布通知,要求广大种植业主、经销商要强化果品质量意识,坚持科学采收、标准化采果,自觉抵制早采早收行为,促进猕猴桃产业可持续发展。具体采收时间将根据都江堰市猕猴桃生产实际和气候情况,在8月初确定并及时发布。凡未按采收期规范采收的,均视为早采早收行为。  都江堰种植猕猴桃10.3万亩,去年,全市猕猴桃产量达18.6万吨,产值达18.63亿元。经过30年的发展,都江堰猕猴桃品牌价值高达21.84亿元,位居全国第三。  但是,早采早收一度对都江堰猕猴桃品牌形象造成严重损害。“早采的猕猴桃营养积累少,糖分、甜度达不到标准,软熟后失去品种原有风味。早采行为不但损害整个猕猴桃消费群体的利益,更严重影响都江堰猕猴桃品牌声誉。”协会会长晏志强告诉记者。  记者了解到,都江堰猕猴桃每年成熟的时间都在8月底左右,去年正式开始采收的时间为8月29日。通知要求,对出现早采早收、果品质量安全不达标等情况的农户、合作社、企业、经销商、冷藏库经营者,纳入“行业黑名单”并向社会公布曝光。都江堰市农业农村局市场监管局(知识产权中心)、商投局等有关部门将对纳入“行业黑名单”的业主实行三年内不得享受所有财政补助政策的惩戒,对违反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7-23
(记者 周显彬)7月15日,四川中国白酒金三角电商直播中心揭牌仪式在成都市金牛区成都国际商贸城举行,这标志着川酒产业要加强流通体系变革,深挖线上消费潜力,力争线上线下全面“开花结果”。同时,四川中国白酒金三角电商直播中心将融合人才孵化、一站式直播服务、私域社群裂变、品牌投资运营、线上新品牌开发等运营内容于一体,促进川酒产业链和价值链构建与整合,满足更多C端消费者的个性化、多样化需求。  当天,“四川中国白酒博览城”项目说明会同期召开。该项目将与四川中国白酒金三角电商直播中心一同构成四川优质白酒线上线下双平台。川酒去年2800多亿元销售收入 线上仅占8.3%  在成都国际商贸城——这一西部最大的商贸综合体内打造一个全新的酒类集合馆,既提供传统的贸易服务,又大力打造电商直播等新零售模式,这是四川白酒产业努力破解线上交易短板的一个重要举措。  2020年,四川白酒产业累计生产白酒367.6万千升,占据全国49.6%的产量,占了中国白酒的“半壁江山”;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849.7亿元,然而线上交易额占比仅8.3%。  据介绍,重视线下销售一直是白酒产业的主要营销思路,而线上交易长期以来主要依赖于天猫、京东等大型电商平台的带货,以及1919、酒仙网等垂直电商网站的流量营销。“对于线上消费,大企业不够重视,中小企业有心无力。”业内人士周密认为,“这是白酒行业面临的共性问题。”  “川酒拓展线上营销,有很强的市场潜力。”面对线上线下冷热不均的状况,四川中国白酒金三角酒业协会专职副会长兼秘书长李富荣表示,川酒“六朵金花”和“十朵小金花”企业虽然在线上营销方面都开展了一系列探索和开拓,“但线上营销推广成果不明显,线上业务发展还显得很局限。”实施新基建“数字川酒”建设提速  当前,白酒行业发展格局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传统行业转型升级已经到了关键时期,创新发展、深度变革、数字白酒建设成为川酒产业转型升级的重头戏,推动线上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成为我省白酒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课题。  直播正在成为电商营销重要的发展趋势。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网络直播用户规模已达5.6亿人,直播电商市场规模达到9000多亿元,较2019年的4228亿元同比大幅增长一倍有余。结合当前线上经济的发展趋势,四川白酒产业正积极应对,紧紧把握行业市场升级的风口,拉开了利用数字化转型带动新增长极快速发展的序幕——  2019年,四川出台了《关于推动全省白酒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大力推动“数字川酒”建设,推动数字化营销技术和川酒文化充分融合。  2020年4月,四川发布了全国首个省级直播电商规划,计划未来两年拟带动1000亿产值,推进实施10个特色产业直播电商网络流量基地,重点集聚川酒、川茶等行业。  2021年6月,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推动四川白酒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明确提出“引导企业加强与全国性电商、社区平台深度合作,积极培育一批省内酒类电商平台,支持电商平台创新白酒营销方式,拓宽营销渠道”。  “接下来,我们将搭建川酒直播基地,以成都为中心,辐射带动宜宾、泸州、绵竹、邛崃等我省重点白酒产区。”李富荣在四川中国白酒金三角电商直播中心揭牌仪式现场表示,将通过运营服务、保质保量、品牌孵化三大策略为基地保驾护航,后期以直播基地为平台,让更多川酒企业在稳步地走向全国市场的同时,也能更深入地洞察新消费群体的偏好,促进品牌提档升级。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1-07-22
新华社北京7月21日电(记者 李志勇)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二级巡视员辛国昌7月20日表示,生猪养殖高利润阶段已经结束,要加快淘汰低产母猪,不要盲目压栏,不要再以投机心态安排生产,要做好长期的节本增效工作。  今年2月份开始,国内市场生猪价格连续5个月下降,到6月末,全国集贸市场猪肉零售价格为每公斤24.6元,比2020年2月份的历史最高价59.64元降了一半还多。在人们感到猪肉价格便宜了的同时,生猪养殖利润不断下降,养殖场户陷入亏损。  “这种局面如果持续下去,既不利于产业长期稳定发展,也不利于猪肉长期的稳产保供。”辛国昌表示,价格下降的原因,从目前来看最主要的还是产能恢复较好,市场供应增加。  对此,农业农村部连续发布预警信息,提醒养猪场户避免投机性压栏和恐慌性出栏,加快淘汰低产母猪,同时配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分两批收储3.3万吨猪肉,近期市场价格下跌的趋势受到遏制。7月份以来,猪价基本稳定在成本线附近,略低于成本线。  对于生猪市场未来走势,辛国昌表示,下半年,整个消费将会有所增加,但从生产增长的惯性看,猪肉供应也会有所增加。综合两方面因素分析,未来一段时期,猪肉市场供需总体将呈现平衡。随着消费趋旺,生猪养殖的利润将可能回到正常水平。广大养猪场户不要再赌未来的市场,要多关注农业农村部门的官方预警信息,做好节本增效的各项工作。
新华社 | 分享: 2021-07-22
新华社记者 魏玉坤 邹多为 安蓓 于文静 叶婧 孙清清  近期猪肉价格持续下行,据国家统计局测算,6月份,猪肉价格同比下降36.5%,降幅比上月扩大12.7个百分点;环比继续下降13.6%。  经历一轮价格高涨后,近期猪肉价格下跌为哪般?未来还会“跌跌不休”吗?猪价持续下行,如何保障养殖户生产,确保市场供应?  记者日前分赴多地,聚焦猪肉价格形势及保供稳价工作,深度采访有关部门、生猪养殖大户和业内权威专家,回应百姓关切。资料图片一问:为何连月下跌?  今年猪肉价格持续“探底”。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自年初以来,猪肉价格连月下行,尤其是4月份以来,猪肉价格月降幅超20%,6月份降幅高达36.5%,创今年以来猪肉价格最大跌幅。  业内人士分析,本轮猪肉价格大幅下跌主要受供求影响,市场猪肉供应充足,遇上消费季节性回落,导致价格持续下行。  ——国内生猪产能基本恢复正常,存栏量持续增加。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6月末全国能繁母猪存栏4564万头,相当于正常年份年末的102.1%;生猪存栏4.39亿头,恢复到正常年份的 99.4%。上半年猪肉产量2715万吨,同比增长35.9%。  ——市场预期干扰导致肥猪压栏,增加市场猪肉供应。  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年初部分市场机构夸大当时寒潮对生猪疫情的影响,行业对后期猪价上涨预期明显;这几个月养殖户普遍压栏惜售,肥猪体重大幅增加,6月份肥猪出栏均重135.8 公斤,比 2018 年增加11.6%。  ——进口冻肉投放增加,加剧价格下跌。  据海关统计,1至5月份全国进口猪肉196万吨,同比增长13.7%。受国内猪肉价格下行影响,进口商将进口成本为 2.1 万元/吨的猪肉,以1.6万至1.7万元/吨的价格加快抛售,增加市场猪肉供应。  ——多重因素叠加,造成猪肉消费偏弱。  专家分析,受禽肉替代、季节性等因素影响,猪肉消费减少。6月份,农业农村部定点监测的全国集贸市场交易量只有2017年同期的75%。二问:对养殖户影响几何?  “最近280斤生猪收购价为7.5元/斤,而我们的盈亏平衡点在10元/斤。”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瑞强种猪场场长王世瑞说,一般来说生猪喂到220斤至230斤就能出栏了,但因猪价持续下跌,按这个体重卖得赔钱,不少养殖户就喂到280斤左右再卖。  农业农村部统计数据显示,与2018年前相比,现在育肥猪每公斤成本为16元至17元,增加约4.5元。生猪养殖已跌破盈亏平衡点,其中部分生猪育肥户前期购买仔猪价格较高,按目前肥猪出栏价格亏损更大。据农业农村部定点监测,6月份生猪养殖场户亏损面为62%,比5月份扩大52个百分点。  记者了解到,生猪价格大幅下降,叠加非洲猪瘟疫情仍存在不确定性,部分养殖场户养殖积极性受到影响,少数养殖场户出现宰杀母猪情况,个别散养户甚至计划退出生猪养殖行业。  当前,生猪养殖户正处在爬坡过坎的“阵痛期”。王世瑞说,现在一边精简规模,淘汰落后产能,一边优化猪场硬件设施,提高养殖效率。  记者在调研中发现,近期个别地方出现以环保为由关停生猪养殖场的苗头,还有部分金融机构开始限贷、抽贷,养殖户生存压力较大。生猪养殖户普遍反映,希望政府保持支持政策稳定,并出台具体帮扶政策,引导养殖户科学高效养殖,帮助养殖户渡过难关。三问:如何保供稳价?  为有效缓解生猪和猪肉市场价格周期性波动,各部门积极应对,做好准备。  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多部门联合印发《完善政府猪肉储备调节机制 做好猪肉市场保供稳价工作预案》,围绕加强监测预警、储备调节、政策协同,从机制完善的角度提出了一系列安排,意在有效调控市场异常影响,促进生猪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国家发展改革委6月16日发布猪粮比价过度下跌三级预警,6月28日进一步发布猪粮比价过度下跌一级预警信息,并立即会同商务部等有关部门启动国家储备收储工作。7月7日和7月14日已完成两批中央储备收储,7月21日还将组织第三批中央储备收储。  “价格过高时,投放储备以保障居民消费需要,推动价格向合理区间回落,避免生猪产能过度扩张;价格过低时,启动收储以托住市场,为养殖场户吃下‘定心丸’,避免生猪产能过度淘汰。”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说。  据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司司长万劲松介绍,目前看,生猪价格过度下跌势头得到初步遏制,6月底以来价格出现明显反弹,目前价格较前期低点回升15%以上,猪粮比价短暂跌破5:1以后迅速反弹,上周已回升至5.85:1,养殖户信心有所恢复,集中出栏现象有所缓解。四问:猪肉制品价格降了吗?  “ 原价32.5元的午餐肉,现价26.8元,买两盒送一盒!”在北京一家大型连锁超市内,导购员打折促销的叫卖声吸引了不少顾客选购。  记者走访数家商超发现,多个品牌的培根、香肠、水饺等包装肉制品均在打折促销。不过也有消费者反映,跟动辄超20%的猪肉价格降幅比起来,猪肉制品价格降幅不明显、感受不深。  韦先生一直在某电商平台选购食品,他说:“从年初到现在,常买的火腿肠只降了几毛钱,其他猪肉制品价格变化也不大。”  业内人士分析,出于分摊前期成本、维护品牌形象等方面的综合考虑,包装肉制品价格相对稳定。某熟食公司有关负责人说,保持终端价格基本稳定,对于维护企业品牌形象有重要作用。然而,尽管标价不会调整,但会采取促销措施向消费者让利。  专家分析,猪肉制品价格受厂家定价、人工成本、运输成本等多重因素影响,原料价格下跌并不一定导致制成品价格同步下降。  据了解,近半年来,虽然商品标签价格没有太大调整,但如果厂商有活动,超市也会配合进行促销。开源证券分析师黄子航说,在定价策略方面,有的食品企业基于成本定价,有的则基于需求定价。“当然,猪肉价格如果保持稳定,对下游行业来说也是有利的。”他说。五问:会“跌跌不休”吗?  万劲松预计,未来一段时间生猪价格可能继续呈阶段性反弹态势。“随着中央和地方收储‘托市’效果逐步显现,加之今年1至2月新生仔猪量减少,经过半年左右的育肥期,会对7至8月生猪出栏产生影响。”  “饲料价格高企和猪肉价格低迷,导致生猪养殖利润大幅下滑,养殖场户亏损面有所扩大。受此影响,预计下半年生猪存栏量有所回落;随着四季度需求回升,猪肉价格或将温和上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王立坤分析。  河南省南阳市昂达牧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谢江昂分析,从中期看,前期养猪的高额利润吸引资本进入,未来一段时间内,新增产能会进一步释放,猪肉价格虽会从低点有所回升,但不会出现大幅反弹。  稳定的猪肉价格既关系生猪生产,又关系百姓生活。宏观调控的目标主要是防止价格大起大落,确保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  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农业农村部一方面将加强生产和市场监测,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引导养殖场户合理调整生产结构;另一方面将促进生猪产业转型升级,通过提升现代化水平提高应对风险能力。  万劲松说,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持续跟踪能繁母猪、生猪存栏变化与猪肉价格走势,及时发布预警信息,达到预案规定及时开展收储,积极引导养殖户合理安排生产,必要时将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大调控调节力度,防止生猪和猪肉价格大起大落。(新华社北京7月19日电)
新华社 | 分享: 2021-07-22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阚莹莹 杨都 文/图  四川是全国油菜生产大省,2020年全省冬油菜产量达到315.4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22%。今年,我省油菜种植面积已突破2000万亩大关,总产量有望实现连续20年增长,继续稳居全国第一位。  目前,今年的菜籽已归仓,处处可见新榨菜籽油。怎样的菜籽油才算是好油?近日,记者走进了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粮油加工研究室姚英政博士刚刚带领团队完成今年新一批油菜籽的多酚指数分析,这种菜籽油中特有的多酚具有抗氧化、清除自由基、抗癌等功效。带着问题,记者邀请专家用科学的理论为大家解疑答惑。超市琳琅满目的菜籽油产品看颜色精炼程度越高越透明  近日,记者来到某大型连锁超市食用油货架前,只见货架上摆满了琳琅满目的菜籽油,最显眼的区别就是颜色深浅不一,有的偏绿,有的偏黄,有的澄清,有的则深棕。  哪一种颜色的菜籽油品质更好呢?  在省农科院加工所粮油加工实验室,一排试管中装有不同的菜籽油,颜色从透明到澄黄再到深绿。  姚英政告诉记者,GB 1536-2004国家菜籽油标准将我国普遍生产的压榨成品菜籽油和浸出成品菜籽油分成一到四等级,其中,一级和二级菜籽油色泽偏澄清、透明,三级和四级菜籽油的颜色偏黄、偏红,也就是消费者可以眼见的颜色偏深。不同菜籽榨的油样品。  这是否意味着颜色越浅、偏透明的菜籽油品质更好呢?  “只看颜色不能够判断品质高低,好油的选择因人而异,取决于消费者的需求和感官认识。”姚英政说,“但是如果要从颜色来判断菜籽油的品质高低,消费者就可以选择纯净度更高的菜籽油。”  姚英政介绍,一般来说,菜籽油需要经过脱酸、脱色、脱臭等油脂精炼步骤,以去掉其中的颜色、非油脂成分等。例如,在真空条件下通过加热到200多摄氏度,将其中的游离小分子成分挥发掉,就成了纯净油,这种油一般呈现浅色无味状态。  油脂精炼的一大重要目的就是去掉其中不需要的或者有害的杂质,因此,精炼程度越高的菜籽油,颜色通常更透明。榨油后的饼粕。看风味炼出浓香坚果味  去掉有害杂质并不是油脂精炼唯一的目的,市场中的菜籽油有诸多类型,如将有益成分如营养素尽量保留,以满足对健康需求更高的消费者,或将风味物质尽量保留,以满足对风味需求更高的消费者。  “现在消费者更喜欢吃风味好的菜籽油,做出来的菜更香。”成都红旗油脂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沈序清告诉记者。  记者在市场中看到,有多种标注为“浓香型”的菜籽油,通常这种菜籽油颜色偏深。工作人员介绍,相比于其他菜籽油,浓香型菜籽油闻起来的确味道更浓一些。  在省农科院加工所实验室,有一台简易的榨油机。姚英政介绍道:“以浓香型菜籽油为例,四川的主要生产方式是炒锅下面连接一个榨机,将菜籽炒制完后放下,然后通过压榨机,‘毛油’流出。”  浓香型菜籽油就是将毛油经过脱掉磷脂(脱胶)这一道工序后炼成,精炼程度相对较低,因此油脂中的风味物质保留更多。  此外,市场上一些标注“小榨”的菜籽油,则是通过小锅高温炒制压榨,油色偏深,也是为了形成丰富的风味。  值得注意的是,菜籽油的风味不是单一的,“浓香菜籽油中可以有坚果味、烤肉味、爆米花等香气成分,这和菜籽的品种和压榨工艺有关。”姚英政介绍,从实验室中的电子笔就可以将不同风味检测出来。  从压榨工艺上看,冷榨油多呈现青草味和刺激味等风味特征,热榨油多呈现坚果味和烘烤味等风味特征。  从油菜品种上看,浓香菜籽油种,用双低油菜品种更能产出坚果味、烤肉味、爆米花等香气成分,其次是低芥高硫和双高油菜,这表明双低油菜籽可以作为浓香菜籽油的生产原料。  怎样才算好菜籽油?总的来说,将有害物质尽量去除,同时保留风味和营养素,满足不同需求的消费者,这是成为优质油脂的重要因素。随着吃油也要健康的观念深入人心,姚英政开始关注到菜籽油中营养素的研究。今年,团队进行的多酚指数分析,就是对约30个不同菜籽品种的浓香菜籽油和市售24个不同品牌浓香菜籽油多酚含量进行测试。测试结果显示,市面上的品牌浓香菜籽油多酚含量为100-350 毫克/千克,而其他30个品种数值较低,“可以开发高多酚菜籽油产品,形成差异化发展。”姚英政表示。  “油脂精炼的目的是将不需要的和有害的杂质从油脂中除去,将有益成分尽量保留。”姚英政告诉记者,针对传统精炼工艺能耗高、精炼油香气不浓郁等问题,他所在的粮油加工课题组研发的绿色精炼技术采用低温适度精炼改善油的品质,适用于浓香型食用油产品。相对于传统精炼技术,绿色精炼技术采取适度精炼,减少不必要的环节,节省时间和能耗。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7-22
  (刘锐)今年夏粮产量再创历史新高,新麦价格高开高走。初期市场对新麦看涨预期较高,农户和贸易商惜售,主产区小麦收购进度偏慢;近期受国家政策调控、玉米价格下行等因素影响,流通市场小麦供应量增加,收购进度加快。小麦市场供需整体相对宽松,持粮主体库存小麦销售力度与用粮主体采购节奏之间的博弈将很大程度上影响麦价走势,预计近期国内麦价整体呈现高位震荡态势,优质优价特征较为明显。  全国小麦播种面积恢复性增长,小麦喜获丰收,优质专用小麦面积较去年增加。随着粮食价格上涨,种粮政策扶持力度加大,农户种植意愿增强,小麦播种面积恢复性增长。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1年全国小麦播种面积22911千公顷(34367万亩),比2020年增加200.2千公顷(300.4万亩),增长0.9%。今年小麦主产区气候条件总体有利,田间管理到位,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小麦单产水平稳步提升。全国小麦喜获丰收。今年小麦亩均单产390.9公斤,每亩较去年增加4.2公斤,增长1.1%;总产13434万吨(2687亿斤),较去年增加258.9万吨(51.8亿斤),增长2.0%。今年小麦品质继续优化,优质专用小麦面积占37.3%,较去年增加1.5个百分点。  6月主产区新麦陆续上市,价格高开,新麦收购进度偏慢。由于南方部分主产区遭遇低温、强降雨等不利天气,今年夏粮收获上市时间有一定延后。由于市场对新麦看涨预期较高,市场主体收购积极,新麦收购价格偏强运行。开秤初期主产区普麦收购价每吨2500元,比去年开秤价高约200元;6月中下旬主产区新麦收购价格在每斤2500-2600元。由于农户惜售心理较强,新麦价格偏高,收购进程偏慢。据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数据,截至6月20日,主产区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小麦1359万,同比减少96万吨。  7月小麦价格小幅回落,用粮主体积极入市收购,小麦收购进程较去年同期加快。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价格监测数据显示,截至7月初,全国小麦收购价格区间为每吨2020-2900元,平均价每吨2510元,收购均价较6月底每吨下跌5元;相比之下,去年同期全国小麦价格区间为每吨2016-2700元,平均价每吨2302元。6月下旬以来,新麦价格高位回调,各类市场主体积极入市收购,收购进度逐步加快,突破去年同期水平。据统计,截至7月5日,主产区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小麦数量2875.9万吨,同比增加85.2万吨。  我国小麦市场供需总体宽松,预计后期新麦价格呈高位震荡态势,优质优价特征较为明显。受小麦增产讯息、玉米价格下行、高温降雨天气等因素影响,农户和贸易商惜售心态松动,流通市场小麦供给量增加,且面粉市场需求低迷,加工企业开工率下调,近期新麦价格呈小幅回落,购销市场逐步趋于理性。预计后期新麦价格将呈高位震荡态势,最低收购价预案估计难以启动;小麦品质间及区域间购销格局逐步分化,优质优价特征将更加明显。(作者单位:农业农村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1-07-21
  (记者 余瑶 杨迪)7月20日,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上半年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情况。农业农村部总农艺师、发展规划司司长曾衍德,市场与信息化司副司长宋丹阳,种植业管理司副司长刘莉华,畜牧兽医局二级巡视员辛国昌介绍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副主任刘均勇主持发布会。  曾衍德介绍,今年以来,农业农村部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一招不落抓好粮食生产,全力保障“菜篮子”产品有效供给,着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统筹做好农业农村各项工作,农业农村经济稳中加固、稳中向好。夏粮产量达2916亿斤,创历史新高;生猪生产全面恢复,供求形势持续改善;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9248元。上半年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良好形势,为夺取全年粮食和农业丰收奠定了坚实基础,为“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提供了有力支撑。  夏粮丰收到手购销两旺 秋粮面积增加长势正常  大暑近,农事忙。目前各地正紧张有序开展“三夏”生产。曾衍德介绍,今年夏粮面积、单产、总产实现“三增”,面积增加398.2万亩、扭转了连续5年下滑势头,亩产367.7公斤、连续3年提高,产量2916亿斤、比上年增加59.3亿斤,均创历史新高。今年夏粮品质持续调优,优质专用小麦面积占37.3%,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收获损耗降低,小麦机收率超过98%,主产区机收损耗率下降1个百分点以上。此外,早稻收获近七成,也呈增产趋势。  小麦夏收基本结束,目前正处于购销的高峰期,农民最关心夏粮能否卖得出、能否卖个好价钱。宋丹阳介绍,今年小麦购销市场呈现产量高、粮源足,质量高、价格好,购销旺、进度总体正常等特点。小麦品质提升,特别是北方小麦质量普遍较好,多元主体采购积极性高,价格高开后稳中有升,收购进度与去年同期相比基本正常。从后期走势看,预计小麦价格将保持基本稳定,大涨大跌的可能性都不大。考虑到今年夏季雨水偏多,粮食保存难度较大,他建议农民朋友适时售粮、早日变现。  夏粮丰收到手,首战告捷,全年粮食生产的大头在秋粮,抓紧抓实秋粮生产非常关键。刘莉华介绍,目前,除南方双季晚稻外,秋粮面积都已基本落地,预计超过12.9亿亩,总体稳中有增,在田作物目前长势总体正常,全年粮食丰收基础较好。  七、八、九月是秋粮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旱涝、台风等灾害频发重发的时期。刘莉华表示,农业农村部将重点做好三项工作,千方百计夺取秋粮好收成。一是抓好“双抢”,确保早稻颗粒归仓,晚稻种足种满。目前正是南方早稻抢收和晚稻抢插的大忙季节,农业农村部已组织双季稻主产区抓紧调度农机具,加快早稻收获进度,确保颗粒归仓。搞好茬口衔接,抢时抢种晚稻,力争种了早稻的田块都种上晚稻,确保晚稻面积落实。二是抓好防灾减灾,减轻灾害损失。扎实开展“奋战100天抗灾夺秋粮丰收行动”,加密监测、因地制宜、精准施策,重点防范好东北地区夏伏旱、黄淮地区局部洪涝、长江中下游高温热害等灾害,抓好草地贪夜蛾、水稻“两迁”害虫等重大病虫害防控。三是强化指导服务,推进措施落实。组织开展分省包片督导,推动防灾减灾稳产增产关键措施的落实。组织专家和农技人员深入到生产一线,蹲点包片指导农民落实好田间管理措施。  猪价下跌趋势得到遏制 猪肉市场供需总体平衡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截至6月末,全国能繁母猪存栏4564万头、相当于2017年年末的102%,生猪存栏4.39亿头、恢复到2017年年末的99.4%,上半年猪肉产量2715万吨、同比增加35.9%,生猪生产全面恢复,供求形势持续改善。  随着产能恢复、供应增加,从今年2月份开始,生猪价格连续5个月下降,一些养猪场户陷入亏损。生猪价格走势成为发布会上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  辛国昌在回答本报记者提问时介绍,针对这种局面,农业农村部已连续发布预警信息,提醒养猪场户避免投机性压栏和恐慌性出栏,加快淘汰低产母猪,并配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了猪粮比价过度下跌的一级预警,分两批收储猪肉3.3万吨。近期,猪价下跌趋势得到遏制,7月份以来,猪价基本稳定在成本线附近,活猪价格每公斤16元。  辛国昌分析,未来一段时期猪肉市场供需总体平衡,随着消费趋旺,可能能够回到正常的利润水平。他提醒广大养猪场户,养猪高利润阶段已经结束,要多关注农业农村部门的官方预警信息,加快淘汰低产母猪,不要盲目压栏,不能以投机心态安排生产,要做好长期的节本增效工作。  为抑制和缓解“猪周期”,避免猪贵伤民、猪贱伤农,辛国昌介绍,农业农村部将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巩固生猪生产恢复成果,防止一些地方在政策上“翻烧饼”,营造有利于生猪生产稳定发展的良好环境。同时,抓好非洲猪瘟的常态化防控,加强技术指导服务,推广饲料精准配方和配制工艺,帮助养猪场户在低谷期节本增效,渡过难关。二是加快建立稳定生猪产能的调控机制。进一步加强生产与市场的监测预警,加强信息发布服务,使养殖场户能够及时准确掌握市场信息,理性调整养殖规模。特别是推动以能繁母猪存栏变化率为核心的调控指标,建立生猪生产逆周期调控的触发机制。三是促进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要求,加快建设现代生猪养殖体系,实施生猪遗传改良计划,继续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支持龙头企业帮带中小养殖户改变传统养殖方式、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农民收入实现较快增长 多措并举稳定良好形势  今年以来,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在全力抓好粮食和农业生产的同时,把促进农民稳定增收摆在重要位置,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农民收入稳定增长。曾衍德介绍,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248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4.1%,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速3.4个百分点。农村外出务工总量和收入水平实现双增长,外出劳动力总量达到1.8亿人、同比增长2.7%,月均收入达到4290元、同比增长17.6%。同时,脱贫地区特色产业稳步发展,脱贫劳动力稳岗就业形势较好,推动脱贫人口外出务工3060多万人,脱贫人口收入增速继续高于全国农村平均水平。  有记者提出,今年农资价格上涨推高农业生产成本,农民收入增长面临较大压力。对此,曾衍德回应,农业农村部将加大力度做好四方面工作稳定农民增收的好形势。  一是稳定提升经营性收入。除了落实好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等政策外,还要注重节本增效,引导农民应用节水节药等技术,发展以农机作业为主的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为小农户提供代耕代种、病虫统防统治、肥料统配统施等服务,降低生产成本。还要提质增效,推进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让优质农产品卖得出也卖得上好价钱。  二是努力增加务工收入。促进外出务工增收,会同有关部门继续加强农民工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工外出务工收入水平。促进就地就近就业增收,推动农民在县域内就近就地就业,如在农产品加工企业、农村电商从业,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返乡留乡自主创业等。  三是拓展转移性收入。今年中央财政拿出200亿元补贴实际种粮农民,要尽快落实,及时足额发放到农民手中。还要扩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试点,扩大中央财政对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以奖代补试点覆盖范围,同时继续加大对脱贫地区和脱贫户的扶持力度,保障农民转移性收入稳步提升。  四是释放改革红利。通过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产权制度改革,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盘活农村闲置资产资源,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在更广领域、更深程度释放改革红利,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1-07-21
新华社哈尔滨7月19日电(记者 李凤双 管建涛 王建 杨喆)种子是农业“芯片”。作为大豆起源国,我国保存着世界上最丰富的大豆种质资源,但大豆平均单产不到美国的60%。近年来,我国科研人员加大攻关,选育出一批大豆新品种,在产量、品质、抗性等方面都有所提升,实现了品种数量和质量的双增长。但专家表示,我国大豆种业在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科研与市场、良种与良法这三个方面仍存在脱节。  专家建议,加强大豆种质资源的鉴定、评价与利用,加强育种技术创新与育种实践接轨,强化对大豆种植配套技术的研究,有针对性地破解脱节问题,打好大豆种业翻身仗。在河北省石家庄市藁城区梅花镇朱家庄村的大豆田地里,农户驾驶农机收割大豆(2020年 10 月 10 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梁子栋 摄)审定品种数量增多,大豆单产提高  大豆虽不是主粮,但对肉价和食用油价格有很大影响,直接关系人们生活质量。大豆是我国进口量最多的粮食,去年进口量突破1亿吨,自给率不足20%。  正值大豆田间管理期,大豆已封垄,长势较好,黑龙江省海伦市前进镇自新村种粮大户付正武为大豆喷施叶面肥,今年他种的大豆品种为“东生7号”。“去年种了‘东生7号’,虽然有低温、多雨、光照不足等不利条件,但平均亩产量达 400 斤,蛋白质含量40%,抗倒伏、抗病。”付正武说。  “东生7号”由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李艳华培育而成。海伦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姚宏伟说,去年海伦市大豆种植面积260多万亩,包括“东生7号”在内的东生系列,成为当地主打大豆品种。  近年来,我国大豆新品种选育有了一定发展,大豆高产品种不断出现。“黑农84”由黑龙江省农科院大豆研究所选育而成,据该研究所研究员栾晓燕介绍,该品种2017年至2020年连续四年大面积生产示范,平均亩产超过50斤,平均蛋白质含量42.58%。栾晓燕提供的黄淮海产区一些大豆品种的数据显示,有的大豆品种百亩测产平均亩产618.48斤,有的大豆品种因其蛋白质含量高,籽粒大,外观商品性好,年推广100万亩以上。  黑龙江省是我国大豆主产区,大豆面积和产量均占全国一半左右。去年秋收之际,在黑龙江省和平牧场科技示范园区,由黑龙江省农科院佳木斯分院选育而成的大豆新品种“合农71”进行田间实收测产,实收面积5.2亩,平均亩产量336.2公斤,刷新了东北地区大豆实收单产纪录。  据栾晓燕介绍,“十三五”时期我国在大豆新品种选育方面发展很快,大豆品种在产量、品质、抗性、适应性等方面都有提升,实现了品种数量和质量双增长。我国大豆平均单产从2016年的238.6斤,提高到 2020 年的 264.8 斤,单产提高约11%。  大豆育种技术也不断提高。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大豆分子设计育种重点实验室主任冯献忠介绍,该重点实验室建立了大豆分子设计育种的流程化平台,实现大豆育种的全过程分子选择和工程化实施,推进了我国大豆育种技术从常规育种到定向和高效育种转变的进程,研究团队实施了“超级绿色大豆计划”,推动我国大豆单产水平提高。  冯献忠说,传统育种方式需要10年左右培育一个新品种,大豆分子设计育种作为一种先进的大豆育种方式,可以缩短一半以上的时间。近五年,大豆分子设计育种重点实验室共承担143项科研项目,获授权发明专利96项,审定大豆品种13个,优良品种推广5400万亩。工人在采收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在三亚繁育的大豆(2020年2月27日摄)。 新华社记者 郭程 摄三重脱节制约大豆种业发展  虽然我国在大豆新品种选育与应用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与大豆主产国美国、巴西、阿根廷等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大豆种业存在三个脱节问题。  一是大豆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存在脱节。种质资源鉴定后,才能知道基因的特性,提取好的基因进行育种。专家表示,作为大豆起源国,我国保存世界上最为丰富的大豆种质资源,但对资源的鉴定评价、利用严重不足,储藏的资源中通过深度鉴定评价比例较低,资源保护和利用存在脱节现象。栾晓燕说,亲本资源的有效利用是决定品种产量、品质、抗性的根本,目前我国对大豆种质资源创新、评价、利用不足,育种亲本的亲缘关系较近,遗传基础狭窄,导致品种的产量、品质的潜力提升较慢,很难选育出突破性品种。  二是大豆产业化程度低,科研与市场存在脱节。冯献忠说,我国大豆育种产业链存在上下游脱节情况。培育一个品种,传统办法可能要10年时间,很多企业不愿投入这么大的精力去等待一个结果。专家表示,我国大豆育种研发,多是有项目才去研究,研究之后未必能推广,而一些大豆主产国是企业投资,以市场化为目标。  三是大豆良种与良法存在脱节。我国已有一些高蛋白优质品种,也不乏一些高产新品种,但《经济参考报》记者发现,一方面新品种不断推出,另一方面我国大豆平均单产依然很低,不到美国的60%。专家表示,这主要是因为品种研发与配套技术脱节,没有大范围实现良种良法配套,没有实现标准化、规模化种植。也就是说,高产优质品种选育出来后,相应的栽培技术没有跟上。育种技术落后、投入不足是症结  栾晓燕表示,我国的大豆育种技术相对落后,目前还处在杂交育种和与分子技术辅助选育相结合为主的育种时代,而一些发达国家已进入“生物技术+大数据信息技术”的育种时代。技术上存在“卡脖子”导致我国在大豆育种效率上和具体性状的精确改良上与国外有很大差距。  冯献忠说,种质资源的建设和管理更多是公益性的,难出论文等成果,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大豆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水平相对较低。专家表示,我国进一步提高大豆单产,使得大豆进口量稳定不增,或者有所降低,需要利用好既有的大豆种质资源,培育自主大豆品种。  一些专家介绍,国内大豆育种研究主体多是各地农科院、所,发达国家多是大型企业,从经费保障上来看,是万元级与亿元级的对抗。冯献忠举例,基因型鉴定是大豆分子设计育种的核心技术之一,过去成本较高,需做约10万个基因型鉴定,才可能培育出好的品种,成本约1000万元,目前通过优化,成本可降低至200万元左右,但这对于普通企业来说,成本仍然较高。  栾晓燕说,随着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的发展,大豆重要性状的分子标记、基因定位、基因编辑、分子设计育种等理论研究突飞猛进,但这些育种技术创新与应用结合脱节。目前,最直接面对生产的省级或省级以下育种单位仍以杂交选育为主要的育种方法,育种周期长,育种效率低,难以满足产业发展需求。  此外,我国传统一家一户的大豆生产属于粗放式经营与管理,重茬种植,病虫害增加,难以达到整地、播种、管理、收获等过程标准化,这跟国外一些大豆主产国的生产条件相比存在一定差距,也是大豆产量和品质难以大幅提升的重要原因。  2019年黑龙江省农科院佳木斯分院研究员郭泰及团队选育的大豆品种“合农71”,在新疆的试验田亩产447.47公斤,打破国产大豆品种单产纪录。郭泰说,大豆是一种光温敏感作物,高产品种适宜种植区较为单一,难以跨区域推广。如果其与耕作制度不配套,更难以实现持续高产稳产。推动育种产学研衔接和配套技术研发  大豆育种专家建议,多措并举打好大豆育种与产业发展的翻身仗。  首先,加强大豆种质资源的鉴定、评价与利用。栾晓燕建议,依托国家和地方的种质资源库完善大豆种质资源的收集、保护、鉴定、评价体系,通过高通量、规模化表型及基因型鉴定,关注与发掘携带优异基因资源种质材料;建立高通量基因型-表型数据库,创建种质资源管理与共享平台,为育种提供更多基因源。  其次,加强育种技术创新与育种实践接轨,推动大豆新品种产业化应用。栾晓燕、李艳华等建议,加快组建更多现代育种团队,形成“科研院校+企业”模式,上下游联动、优势互补、协作攻关。在杂交育种基础上,逐步创新并集成分子标记等技术,直接应用于育种实践,推进“育繁推”一体化进程,推动科技成果尽早转化为生产力。  再次,加大对大豆种植配套技术的研究。专家建议,有关部门应加大支持,以科技立项的形式,加大对大豆种植配套技术的研究,在生产方面实现良田、良种、良法有机结合,向标准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在育种方面,继续加强科技创新,利用现代育种技术实现品种多性状基因聚合,提高大豆产量、品质、抗性。
新华社 | 分享: 2021-07-21
四川农村日报讯 叶启云  7月19日清晨,天刚放亮,在大渡河畔的乐山市沙湾区福禄镇龙柱村,数百村民在地里忙着采摘乒乓球般大小的“宝石李”……3个小时后,价值4万多元的1万多公斤李子就被装上停靠在路边的两辆货车,径直向成都驶去。运货司机说:“这批李子送公司进行冷链处理后,将被送往马来西亚、越南等国家和地区销售。”数着5000多元现金,农户莽继兰兴奋不已:“面对今年李子滥市销路不畅的行情,能靠李子致富,得感谢政协委员们帮忙寻销路哦!”  这是沙湾区政协强化为民实践助农增收的一个镜头。区政协主席黄大敏介绍,自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以来,区政协发动全体政协委员积极参与“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委员们紧扣“助力巩固脱贫、助推乡村振兴”主题,利用懂技术、晓市场、有资源等优势,主动深入田间地头、产业园区、农家院坝,助一村、帮一户、献一策、做一事,切实为群众排忧解难。  龙柱村是典型的小山村,平均海拔700多米,光照、气候、土壤等条件非常适合发展李子。2015年,该村被列为市列贫困村,在脱贫攻坚中,区级有关部门和镇党委、政府引导村民发展“宝石李”1000多亩,帮助贫困户实现高质量脱贫。受天气干旱及病虫害影响,今年开春后,李树长势不佳。长期关注龙柱村产业发展的福禄镇机关干部温淋岚、区政协农人资环委主任祝文杰等区政协委员获悉情况后,迅速组织区政协农业界别的10名委员专家到李子林“问诊”,指导李农施打底肥、生物防病、修枝疏果等,让李子林重获生机,今年实现了每亩1500公斤的高产。  6月底,龙柱村李子全面成熟,但受早期李子滥市影响,这些体大、色鲜、味甜的李子却无人问津。眼看一山“金子”就要化成水,温淋岚、祝文杰又会同农业界别的政协委员和村“两委”干部,找朋友、跑市场,最终与成都一家水果销售公司取得联系,为该村150多万公斤李子找到了销路。20多天来,这些滞销的李子源源不断外销成为了抢手货。“今天销售的1万多公斤李子是村里最后一批。至此,全村150万公斤李子全部售完,直接经济收入500多万元,全村农民人均收入2000多元。”村党支部书记魏先义难掩心中喜悦。  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沙湾区政协委员还主动投身农业产业发展、农旅项目建设、生态环境治理、民生工程实施等工作,帮助建成现代农业园区2个,指导村民发展中药材2万亩、茶叶 1 万亩,销售农产品 500 多万公斤,助力农户改厨改厕 2 万户,新建村组道路120公里,受到群众真心点赞。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7-21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阚莹莹7月20日,记者从省农业农村厅种业发展处获悉,为切实抓好秋冬农业生产用种监管,严厉打击农作物种子非法生产经营行为,保障农业生产用种安全,省农业农村厅发布关于开展2021年秋季农作物种子市场监管的通知,对此次秋季农作物种子市场监管的检查对象、内容、任务分工、时间安排和工作要求进行了安排。本次检查对象主要是种子集散地、种子市场和经营销售门店,检查作物种类主要是小麦、油菜种子,以及萝卜、白菜和莴苣等蔬菜种子。  通知规定,此次重点抽查当地主推品种、引种品种、问题经销商门店经营品种、套牌侵权品种以及未审先推品种的种子和政府采购种子。各地对辖区内种子经营门店抽查覆盖率达到30%以上,被抽查门店经营的品种抽样覆盖率达到30%以上,政府采购的种子抽查覆盖率达到100%,抽取种子样品数量不少于上年。  通知要求,要及时向社会发布种子市场供需、质量评价情况和价格等相关信息,稳定市场预期,努力营造良好、稳定的市场环境。对近年来发生过用种纠纷的问题品种,要提醒经营者备种时谨慎选择,保证农户用种安全。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7-21
(朱映江  王菲菲  记者  侯东)七月的昭化原野,花田麦浪瓜果飘香。位于广元市昭化区昭化镇的双凤现代农业园区是川北地区规模最大、品种最全的桃博园,浪漫赏花季过去后迎来了水果丰收季。近日,记者走进桃博园,只见颗颗饱满的水蜜桃挂满枝头,像一盏盏粉红色的小灯笼“点亮”了整个园区。种植大户刘大学和工人们连日来忙着将采摘下来的鲜果进行分拣、装盒,第一时间通过邮政快递发往各地的客户手中。“以前我们果子发货后至少3天才能到客户手中,遇到高温天气就容易在途中坏掉。现在提速后,当天发货第二天就可以到,然而物流成本并没增加,产品在运输过程中也保存完好。”广元市昭化区昭化镇朝阳村村民刘大学告诉记者,邮政快递随叫随到,一直以来都特别方便。当天,刘大学通过邮政快递发出的鲜果共有100件,其中17件将发往上海、江苏等地。自6月28日邮政全面提速以来,刘大学已通过邮政快递发往全国各地的鲜果超过10吨。“刚才发出去的这17件跨省快递,最迟第二天下午就能到达客户手中,而且随着邮政的提速,近来我们的快递单量也大幅上升,现在平均每天有近200件鲜果和农特产品发往全国各大城市。”中国邮政广元市昭化区分公司揽投部业务经理陈磊介绍。据了解,在中国邮政官方宣布正式全面提速后,中国邮政广元市昭化区分公司就通过加快邮政快递业务下沉,服务产业带、农产品上行,当前,鲜果等特色农产品快递平均提速2天以上。同时,中国邮政广元市昭化区分公司还通过整合线上、线下各渠道资源,帮助更多种养殖产业户及各农民专合社拓宽销售渠道,有力推动电商、物流业与当地特色产业发展实现深度融合。“接下来,我们将着力解决快递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对种养殖大户和合作社提供上门收寄服务和全程跟踪服务,让寄件人使用邮政快递更放心,让收件人获得更好的快递服务体验。此外,我们还将用活用好‘邮乐购’电商平台和‘中邮到家’购物平台,将农产品进城和乡村振兴紧密结合起来,让消费者得到优惠的同时,助农增收。”中国邮政广元市昭化区分公司总经理张天云如是说。据悉,中国邮政广元市昭化区分公司下一步将针对“极速鲜”生鲜产品,开辟女皇贡桃专线、李子专线、猕猴桃专线等,为昭化区农特产品走向全国,提供优质高效的寄递服务,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地方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贡献行业力量。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1-07-20
 (记者  李洋)7月16日,国家统计局成都调查队发布统计数据称,2021年上半年,成都生猪产业恢复发展,以生猪为主的畜牧业生产在政策和市场双重推动下继续向好发展,生猪产能持续恢复、牛羊禽保持基本稳定。生猪产能持续恢复。上半年,成都市生猪存栏300.10万头,较一季度增长14.54%,同比增长39.74%,同比增幅高全省5.74个百分点。其中,能繁母猪季末存栏30.01万头,同比增长36.98%,增幅高全省6.18个百分点;能繁母猪占总存栏量的10%,种群结构处于合理区间。上半年7个生猪大县生猪存栏占成都市比重为89.21%。生猪出栏明显增长。上半年,成都生猪出栏195.74万头,同比增长32.1%,增幅高全省0.7个百分点。其中,二季度生猪出栏100.70万头,环比增长5.96%(全省环比下降9.52%)。上半年7个生猪大县生猪出栏占全市比重为88.88%。牛羊禽生产基本稳定。上半年,成都牛季末存栏7.39万头,同比增长2.49%,出栏1.94万头,同比下降1.10%;羊季末存栏36.89万只,同比下降8.78%,出栏33.0万只,同比下降6.34%;家禽出栏3134.80万只,同比下降4.17%。主要畜禽产品总体增长。上半年,成都猪牛羊禽肉总产量20.46万吨,同比增长18.55%,其中猪肉产量同比增长32.80%;禽蛋产量8.94万吨,同比下降2.86%;牛奶产量4.12万吨,同比下降3.30%。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1-07-19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