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袁宇君“喂?专家老师,最近一直下雨,我的牧草被水淹了。牛群吃了水泡过的鲜草一直拉稀,这可怎么办啊?”近日,达州市万源市石塘镇瓦子坪村肉牛养殖户陈邦林,拨通了四川肉牛创新团队专家的电话,针对强降雨导致牧草种植地内涝问题展开求助。  同时期,多位肉牛养殖户向该团队反映,受连日来暴雨影响,种植的青贮玉米、甜象草、高丹草等出现大面积被水淹和倒伏现象,收割后的牧草堆积仅2天便出现异味……针对老乡们的种种问题,四川肉牛创新团队展开实地调研。  在陈邦林的近 30 亩牧草种植地,专家发现存在沟渠的深度高低不均和宽度过窄的现象。我省雨季多阵雨,若田间沟渠规划不合理,雨水排出不畅,牧草种植地出现内涝,会导致土壤肥力流失,影响牧草后续生长发育,且导致病虫害增加。牛群食用了水分含量偏高的鲜草后容易引起腹泻,牛只日增重下降,严重影响养殖经济效益。  对此,四川肉牛创新团队为陈邦林开出“处方”:应对牧草种植地进行全面检查,重新修整沟渠,根据地形呈高低走势,保持人正常行走宽度。同时提前采购精料和干草存储,若鲜草供应不及时,可适当提高精料和干草的饲喂量。  通过实地走访,专家发现养殖户牧草种植地还普遍存在牧草种植过密、牧草收割不及时、牧草保存方法不当等问题,便向养殖户现场讲解了保持牧草种植适当密度可避免连片倒伏的原理,指导养殖户在甜象草、高丹草等生长至60~100厘米高度时立即刈割并进行饲喂,未及时鲜喂的鲜草敞开晾晒,可继续鲜喂或进行青贮保存,避免发霉变味。  专家提醒,牧草收割后,应及时喷洒杀虫药,同时在当前新冠疫情防控形式下,加强圈舍内外消毒,严格限制外部人员进入。最近,省气象台已多次发布红色、橙色预警,部分地区日降雨量达100毫米以上。专家提醒广大养殖户朋友,做好防灾预案,最大程度降低灾情造成的损失。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8-18
新华社成都8月16日电(记者 肖林  谢佼)从成都平原沿岷江、梭磨河北上川西北高原,海拔逐渐升高至3300多米,沿途群众种植的各种蔬菜依然是青翠欲滴。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通过科技兴农,使高山蔬菜种植区从海拔1000多米上升至海拔3300米,种植面积猛增至28万余亩,年产特色蔬菜73万吨,不但让高原群众吃上了时令蔬菜,更让群众增收致富有了新途径。8月13日,在红原县邛溪镇热坤村蔬菜大棚里,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苟俊(右一)在给蔬菜种植大户答疑解惑(新华社记者 江宏景 摄)马尔康市松岗镇丹波村海拔2600米,过去主要种植土豆、玉米。如今村民哈尔甲家的10多亩地种上了蔬菜,全村800多亩地有300多亩种上了辣椒、莴笋、豆角、番茄。若尔盖县求吉乡下黄寨村海拔近3000米,藏族群众仁在秀过去从事木材加工,森林禁伐后他尝试栽果树、种蔬菜。“海拔高,种果树没成功,蔬菜试验田也只有几亩地。”仁在秀说,在农技人员指导下他反复钻研,掌握了“穴盘育苗”等农业技术,研发申请了“高原地膜打孔机”专利,率先在当地种上双季蔬菜,带动一大批乡邻种菜。如今仁在秀种了40亩花菜、莲花白、莴笋,去年盈利40万元。海拔3300多米的红原县刷经寺镇加当村,是远近闻名的蔬菜基地,梭磨河峡谷间上千亩连片莴笋地蔚为壮观。晨雾还未散去,过了梭磨河上的索桥,在一块不到两亩的莴笋地里,40多人在收割。“以前路不好,遇上堵车菜就烂了,现在有了蓉昌高速,凌晨4点下地收割,上午发运,中午就能把菜运到成都。每亩莴笋产量12000斤,村里乡亲们互相帮忙收割。”种植户陈冲掰断一根莴笋递给记者,“你看,皮薄、肉厚、叶子青,凉拌吃起来嘎嘣脆。”“别说是青菜,我们这原来土豆亩产也只有几百斤。”加当村党支部书记吴先勇说。农业部门先在汶川等低海拔地区试种莴笋,后来种到平均海拔2500米的马尔康,最后把经验复制到刷经寺镇,现在规模上来了,农技人员经常来教村民“提质增效”:禁用高残留农药,施生物有机肥,推广杀虫灯、黏虫板等病虫害绿色防控措施。高山蔬菜生长期长、品质好,且错季上市,10多年前有商贩到低海拔的干热河谷用大米换菜,但当时阿坝州全州蔬菜种植只有几千亩。阿坝州农业农村局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苟俊说:“随着交通改善、农技普及,特别是脱贫攻坚以来灌溉等农业基础设施有了大幅改善,‘净土阿坝’区域品牌下的高山蔬菜越种越高,也越种越好,全州蔬菜产值已占种植业总产值的21%。”
新华社 | 分享: 2021-08-17
(记者 史晓露)8月11日,成都天府童村无人农场内,工程师韩伟正忙着调试设备。最近,他们初步研发出一款水果采摘机器人,可在8秒内摘下一个苹果,并能判别出苹果的不同品种和成熟度。“随着农业机器人的推广应用,可极大减轻农民的采收劳动负担。”韩伟说。  成都天府童村无人农场位于四川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白沙街道,这里是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下称“中国农科院资划所”)智慧农业创新团队的技术集成示范基地,在国内率先集成了多款面向果园生产管理的机器人,包括智能巡田、无人化除草和喷药、水果采摘等。近日,记者来到这里,探访果园里的“黑科技”。成都天府童村无人农场内,中国农科院资划所的智慧果园研发基地。受访者供图智能尖兵多款机器人协同作业  在天府童村无人农场内,几个集装箱搭建的房子引人注目,这便是中国农科院资划所的智慧果园研发基地。基地四周是十几亩郁郁葱葱的柑橘林,是科研人员的试验田。  集装箱房屋内,韩伟正和一台水果采摘机器人进行实战演练。机器人大约80厘米高,下半身是一个移动小车,上半身带有一只长长的机械手臂,头部安装了两个摄像头。  “别看它个头不高,功能可不小。”韩伟介绍道,“这两个镜头相当于它的眼睛,可以对水果进行识别和定位。”韩伟拿起一个苹果放到它面前,它呆呆地看了两秒钟后,迅速伸出机械手臂抓住了苹果,然后将果子准确放进篮子里。机械手臂的末端由硅胶制成,可以无损伤地采摘水果。  这种近乎人工的采摘是如何做到的?“我们前期筛选了8000余张不同品种的苹果在不同形态下的图片,让机器进行深度学习。”韩伟说,目前这款机器人不仅能够判别苹果的颜色、大小、成熟度,还能判断果实是否被树枝遮挡,能根据采摘位置规划路径,完成采摘和放篮等任务,采摘的准确率达90%以上。韩伟在调试水果采摘机器人。  采摘机器人还有一个“小伙伴”——运输机器人。“运输机器人是果园里的‘小工兵’,通过我们研发的协作系统,能实现跟随与搬运,它们一个采摘,一个运输,巴适得很。”韩伟说,水果采摘是劳动密集型工作,虽然目前机器人的采摘效率还赶不上人工,但它胜在可以24小时作业,降低劳动成本。  当然,要实现果园无人化生产管理远不止于此。在基地内,语音控制、视觉识别、无人驾驶、人工智能等技术都派上了用场。目前中国农业科学院智慧农业研究团队已研发出无人喷药机器人、无人除草机器人、智能巡田机器人等多款果园作业装备。  无人喷药机器人能利用果园地图辨别病虫害发生的位置,实现“有树才喷、树密多喷、虫害处多喷、掉头处不喷”;无人除草机器人可以根据果园的“杂草分布图”智能规划路径,利用激光扫描仪进行定位导航,通过无人驾驶技术实现自主无重复除草,“有点类似于家里的自动扫地机器人。”韩伟介绍,初步估算,这两款机器人一天的植保面积分别可达50亩,是人工的5倍以上。无人喷药机器人。农业大脑天空地一体化搜罗农业情报  要实现果园智能化无人化转型,背后需要一套强大的数据获取和处理分析系统。“我们已经在农场内构建起天空地一体化的农情智能感知装备。”中国农科院资划所研究员史云介绍道,农业的生产决策,有赖于全方位的农情信息,包括果园的土壤状况、气象环境、水肥动态,果树的生长状况、病虫害数据等。  而这些数据,正是借助遥感卫星、无人机、物联网技术、土壤墒情传感器等各类设备获取。果园里安装了6台土壤墒情传感器,可以采集土壤中的温湿度、盐度、水分等数据;通过无人机低空盘旋,可以判读果树的宏观长势,精准采集单株果树的产量、病虫害等信息;奔走于果园间的巡田机器人,则能近距离感知田间的细微变化,捕捉果树的温度、湿度、病虫草害等数据……  “天空地海量数据,就像血液一样汇入超强的智慧农业大脑——田间服务一体机中,再通过边缘计算装置和人工智能算法,实现前端智能决策。”史云介绍,智慧农业大脑完成数据处理后,会生成各种机器人作业处方图,再通过田间服务一体机下发给前端的作业机器人,这样机器人就能自主完成作业。果园里的传感器。本文图片除署名外均由记者 史晓露 摄  未来,田间服务一体机可以与平板电脑、手机等终端设备连接,农民就可以实时收取农情提醒信息,控制智能机器人并观察它们的作业情况。  目前,这些蓝图仍在绘制当中。中国农科院智慧农业研究团队于2019年12月入驻成都,与成都农业科技中心等单位共同在成都建立研发基地,常驻研发团队成员有10余人,主要围绕果园无人化方向,进行技术和装备的研发与示范。  “当前几款机器人还在试验阶段,预计最快2年之后才能推向市场。”史云介绍,无人果园还面临技术不成熟、智能机器人购买和维护成本高昂等难题。  “比如智能采摘机器人,我们目前研发了8个月左右,但要在非标准化的果园中使用,难度较大。”韩伟介绍,果实的遮挡、摇动,外形、颜色的变化都会影响采摘效果,而且机器人要自如开行,对果园的行间距要求较高。  四川是水果大省,特别是晚熟柑橘规模在全国排名第一。不过,四川的果树普遍种植在丘陵山区,地块小,目前还不适宜大面积推广智能机器人。未来,该研发团队将结合四川的产业实际和地形条件,定制研发果园机器人,满足不同场景的果园需求。“相信通过反复试验和产品迭代,无人果园将不再遥远。”韩伟说。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1-08-17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杜铠兵 实习生 刘嘉丽  高粱红了!在合江县大桥镇上房村有机高粱基地,红色的高粱地之间还有片片绿色的大豆在“躲迷藏”,这正是高粱大豆带状套作种植田间景象。8月7日上午,四川农业大学,省豆类杂粮资源、植保、机械三岗位专家和合江县农业农村局联合实施的高粱大豆带状套作测产验收现场观摩会在上房村举行。测产现场测产现场。受访者供图  专家组介绍,高粱、大豆是泸州酿酒和豆制品加工的主要原料,酒菜结合,需求量巨大;高粱大豆带状套作种植一亩地当两亩地用,且通过大豆固氮,每亩减少氮肥施用量4-6公斤,具有高产出、可持续的突出优势。  在上房村有机高粱基地,与会人员观摩了高粱大豆套作品种筛选、绿色防控技术、套作小型机械收获等配套技术展示,大桥镇副镇长许彪、合江县农业农村局植保站站长税静分别对当地高粱大豆套作发展和病虫害发生情况进行了现场介绍。经过实地测产,上房村有机高粱基地的带状套作高粱亩产达 316.6公斤,超过当地净作高粱平均亩产,同时多收一季大豆。  负责项目实施的相关专家还对高粱大豆套作模式下配套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和技术培训,四川农业大学、省豆类杂粮创新团队岗位专家刘卫国教授介绍了高粱大豆套作的田间配置和品种筛选情况,四川农业大学、省豆类杂粮创新团队植保岗位专家尚静副教授介绍了高粱大豆套作模式下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实施要点。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8-17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杨都  近日,记者从省科技厅获悉,我省2018—2021年对优质小麦培育进行的重大科技攻关取得阶段性突破,4年培育出抗病优质中筋小麦新品种5个,且区试产量均超对照8%以上,实现了品质、产量和抗性的协同改良。  我省优质中筋小麦新品种培育取得新进展,离不开我省两大育种科研院所和有关企业的强强联合。四川农业大学小麦研究所和四川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在其中作了哪些努力?又是如何实现我省优质中筋小麦新品种“再上一个台阶”的?小麦专家在田间开展调查。受访者供图观历史 中筋面粉消费量占75%至85%左右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小麦品质提出了多样化需求。”四川农业大学小麦研究所分子生物学实验室主任陈国跃告诉记者,一直以来,我省消费者主要以中筋面粉制作的面条、馒头、包子等面食为主,其中,中筋面粉消费量占专用面粉消费量的75%至85%左右。因此,培育优质中筋小麦品种、进一步开发以中筋面粉制作的面食,符合四川消费者市场需求。  在消费市场,中筋面粉是“香饽饽”,在实际生产和育种攻关中,表现如何?  四川农业大学小麦研究所所长魏育明介绍道,四川麦区复杂的生态环境及多变的气候条件,导致我省小麦生产自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播种面积锐减,究其原因主要是四川小麦质次价高、商品性不好、没有比较优势,这导致农民种植小麦积极性不高。  近年来,我省小麦单产和总产稳步提高,与小麦新品种数量上“井喷式”发展不相适应的是,我省优质小麦育种进展并不理想,优质中筋小麦品种数量还偏少,加工品质未同步改善。结合《中国小麦品质区划方案(试行)》、四川麦区生态环境及现有小麦品质研究现状,魏育明说,“培育优质中筋小麦新品种成为当前我省小麦育种的主要研究方向。”谋发展 科企联合助推我省小麦新品种培育  事情的转机发生在2018年。陈国跃向记者介绍,2018年,在省生物技术与医药重大科技专项支持下,由川农大牵头,联合省农科院作物所和四川油研种业有限公司,启动了四川省生物技术与医药重大科技专项项目(课题)“优质中筋小麦新品种培育”。  这个专项项目在我省小麦新品种培育进程中发挥了什么作用?  省农科院作物所所长蒲宗君表示,课题针对四川麦区复杂的生态地理环境,按照优质中筋种质创新、品质基因挖掘、中筋小麦育种技术组装、优质中筋小麦新品种培育等科技创新链条要求,从基础研究、前沿技术、共性关键技术、品种培育与示范应用等方面,实施了全产业链优质中筋小麦育种科技攻关工作。  “项目的核心和重点在于突破优质基因挖掘、优异中筋新种质创制和优质中筋小麦新品种培育设计的核心技术,创造有重大应用前景的优异新种质,培育和应用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优质中筋小麦新品种,从而建立四川麦区优质中筋小麦原粮推广和示范基地,提升小麦产量在四川口粮中的贡献率。”蒲宗君进一步介绍道。  通过三年的课题实施,我省优质中筋小麦新品种培育取得阶段性突破。魏育明介绍,课题的实施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成果:鉴定出128份产量、品质、抗病及耐逆的优异种质资源;发掘和遗传解析了12个产量、品质、抗病及耐逆基因位点;创制了13份特异材料;培育了一系列多样化的优质抗病中筋小麦品种。  其中 ,川麦604、川麦1532、川麦 1694、川麦 1648和川麦93等5个小麦新品种达到国家优质中筋小麦标准,产量均超对照8%以上,且兼抗四川麦区最重要的两种病害条锈病和白粉病,实现了品质、产量和抗性的协同改良。魏育明说,这些优质中筋小麦品种,为“川麦完全用川种”提供了保障,确保了四川小麦种业安全。  除了在“种质芯片”上有所突破,团队通过科企联合,在项目持续推进优质中筋小麦新品种推广应用,还制定出2项小麦生产技术规程和2项企业标准,建设了4个优质中筋小麦示范基地。魏育明介绍说,目前,育成的新品种已累计示范推广面积103万亩,示范效果显著,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8-17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罗敏绵阳市是国家级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市之一(全国仅3个),如何借力全程机械化制种手段,实现节本又增效?8月3日,绵阳市杂交水稻制种全程机械化授粉工作演练在梓潼县举行。与以往不同的是,此次授粉工作,采用六旋翼农用无人机辅助授粉和人工拉绳授粉两种方式同时进行、同场对比。  中午12时许,烈日当空,在梓潼县杂交水稻制种全程机械化技术示范田里,只见无人机在离穗层1.5米至2米的低空飞行,螺旋桨所产生的风力让稻浪翻涌,父本水稻的花粉粒形成的粉尘被高高扬起,均匀地飘向母本水稻。不到一分钟,一亩田就完成了无人机授粉作业。无人机在梓潼县杂交水稻制种全程机械化技术示范田里作业。绵阳市农科院供图  “现在推广的农用无人机授粉效率,在两个小时内授粉二次到三次,作业面积可以达到50到70亩,而人工拉绳辅助授粉只能完成约5亩。农用无人机辅助授粉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绵阳市农科院现代农业技术服务中心主任何勇介绍,无人机辅助授粉不仅节约了人工成本,从结实率来看,也明显好于人工拉绳授粉,亩产量提高10%以上。  在梓潼县,杂交水稻制种全程机械化技术示范区涉及区域包含许州镇、卧龙镇、黎雅镇、宏仁镇等,示范核心面积 800 亩,辐射面积 15000亩。示范区对制种中的育秧、插秧、喷药、授粉、分收、烘干及整田七个作业过程,全程投入机械化技术。  “杂交水稻全程机械化制种技术研究与应用,2014年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就在省科技厅立项,通过我们7年的努力,两个核心关键技术环节,机械移栽和机械授粉的技术瓶颈问题全部解决,现在正大面积推广。”何勇说,经对生产成本的测算分析,全程机械化制种每亩成本1715.0元(不含土地流转费),比人工制种每亩节省成本385.0元,节省成本达18.3%。  绵阳市安州区、江油市作为国家级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县(市、区),同样通过推广全程机械化制种技术,解决“稳基地、降成本、提效益、抗风险”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升制种现代化水平。绵阳市种子管理站站长李健华表示:“下一步,我们将在杂交水稻制种核心区,以点带面加快推进,为种业强市建设提供更好的技术保障。”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8-16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阚莹莹 杨都  “这块田是‘王家贡米’一号,那块是‘王家贡米’二号,它们有的早熟,有的晚熟,生育进程不一。”8月10日,在广元市昭化区卫子镇王家贡米主题公园,水稻专家陈定全像以往一样来到稻田里,这片稻田种植的20亩贡米,即将在9月中下旬收获。  贡米,从字面理解,是以前进贡皇家的专用米,现在的贡米多是米质优秀的地方品种大米。在四川,为了在这些地方优质品种上发掘出更多“蜀中好米”的基因,以广元“王家贡米”为代表的研发团队,正在进行一番探索。高光时刻“贡米”种子上太空  “王家贡米”是什么米?历史传说这样讲述:“王家贡米”原产于广元昭化区王家镇,因其晶莹饱满,口感独特,香气宜人,深受历代皇室贵族的喜爱;后因深受女皇武则天喜爱,特赐名“贡米”,“王家贡米”因此而得名。  时间来到去年夏天,“王家贡米”迎来了另一个高光时刻。2020年5月5日,200克“王家贡米”一号、二号稻米种子搭乘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成功升空。在进行了约三天的太空飞行之旅后,于5月8日随返回舱顺利返回地球,并在6月6日回到昭化区。  为什么要让贡米种子上太空?烈日下,近70岁的陈定全衣服湿透,但他依旧在田间悉心照料着基地里的20余亩“王家贡米”。他介绍说:“让贡米种子搭载长征五号B火箭升空,是希望通过种子变异,增加‘王家贡米’的抗稻瘟病能力,提高产量。但上过太空的种子能实现何种变异还不确定,我们将继续试种观察,种子需要经过3至5年的种植才能稳定下来。”  在种植基地,陈定全向记者展示了上过太空和未上过太空的“王家贡米”种子,“上了天的种子体积变小了一点,颜色比未上天的深一点,发的芽要长一点。”那么上过太空的“王家贡米”还是“王家贡米”吗?陈定全有自己的理解:只要口感和原来没有差异,还就是“王家贡米”。记者在田间看到,上过太空的两种“王家贡米”长势各不相同,“这是种子间的诱变程度不同导致的,成熟期可能会有半个月的差距。”幕后故事探索儿时的大米味  其实,早在上太空之前,“王家贡米”在四川早已颇有名气。  2015年,“王家贡米”荣获国家质检总局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先后被认定为国家绿色食品、有机转换认证产品,斩获了“全国绿色农业十佳粮油地标品牌”“全国稻渔综合种养优质渔米评比金奖”等多项国家级荣誉。  而每一个荣誉的背后,总会有陈定全这个名字。  今年71岁的陈定全在退休前,是昭化区农业局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主要负责水稻、玉米、油菜、小麦的高产创建和技术推广。早在陈定全退休前,他就总感觉家乡产的大米与自己儿时记忆中大米的好味道相差了不少,拥有数十年的水稻栽培经验的他,就想做点什么,找回记忆中的味道。然而,经过多年变迁,想找回原来的品质已非常困难。退休后,陈定全用自己的退休金,跑遍了全国10余个省、市水稻育种科研单位。他的目标只有一个:不断学习现代育种技术,收集优质水稻种质资源,培育出优质高产的“王家贡米”专用品种。  走访两年后,陈定全带回来30多个水稻品种资源。2017年,他成功选育出“王家贡米”一号、二号,这两个品种在外观、香气、食用口感上,越来越接近他童年记忆中的味道。  昭化区农业农村局数据显示,目前,昭化区已有王家、磨滩、文村等15个“王家贡米”基地乡镇,种植面积突破5万亩,优质稻谷年产量达2.2万吨,远销北京、上海、深圳、无锡等城市。地方品种需重点攻关产量和面积  不只是“王家贡米”,近年来,四川多地的优质地方水稻品种正在种植技术、品牌打造上不断创新。  在攀枝花市仁和区啊喇乡,得益于独特的土壤和气候条件,啊喇乡有着“贡米之乡”的美誉。2017年以来,除了种植传统的香米,啊喇乡开始创新采用负离子技术种植水稻,即在稻谷未成熟前,于叶面或者稻粒喷洒硒、铁、锌、钙等微量元素。新技术助力下,口感更加软糯香甜。  在南充市高坪区东观镇,这里的“黄溪贡米”在气候、土质的影响下,早栽晚熟,米质呈透明状,米粒大而细长。2019年10月,“黄溪贡米”成功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这些地方品种,有不少在米质上的确表现不错,但是由于品种和栽培技术等多种原因,在推广面积和产量上难以突破。要打造地方品牌,还需要在这些基础研究上多做一些工作。”省农技推广总站正高级农艺师周虹告诉记者。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8-16
四川农村日报讯 特约通讯员 唐兆权  8月4日,威远县向义镇大冲村的杨权,给地里挖姜的工人们商量:“明天还是请大家早上6点钟上班哈,这段时间其它生姜没上市,在我们这里买的人多,只好请大家辛苦点。”  杨权以前在外打工,去年他见新店镇民富村的村民种锅炉姜效益不错,他也回乡种锅炉姜,花了几十万元,买姜种,购设备。因为从来没种过,结果,不仅没赚到钱,还亏了几万元。村民抢抓农时采收仔姜  杨权到周边的乐山、云南、陕西等地考察,了解生姜的种植情况和市场行情。他发现,一年到头不是东边有姜卖就是西边有姜卖,就连最冷的季节都有新店的锅炉姜,唯有7、8月天气热的时候没有姜上市。  这个时候气温高的地方成熟时姜容易烂,气温低的地方,姜栽早了姜种容易烂,发芽率低,自己能不能试试在这个时段栽种姜?综合多方信息和多种方式,他选择了种“沟沟姜”,投资20多万元,买来姜种和旋耕机、掏沟机等机具,流转近50亩地种起了“沟沟姜”。  杨权在考察时了解到,生姜是既怕干也怕淹的植物,他事前就将地块掏好围沟、穿沟、厢沟,做到排水畅通。为了让生姜在最佳季节上市,他今年3月就开始耕地、掏沟栽姜、覆上地膜,让生姜及时发芽。为了保持土壤水分,他给每一沟姜都安装了滴灌,既能浇水也不会让土壤板结。“沟沟姜”种植简单,只需旋耕、掏沟、栽种、覆膜,施一次底肥和一次追肥,培两次土,就只等挖姜了。因为所流转的地从来没种过生姜,没有啥病虫害。  杨权的姜上市果然正好是市场空档,锅炉姜卖完了,其他的姜还没长大,所以他的姜不用运出去卖,而且就连当地几家电商都满足不了。他不得不以每天平均100元的工钱,请当地村民起早贪黑帮他挖姜。  从7月下旬开卖,卖到现在才近尾声,平均每斤卖3到5元,每亩姜产量5000到10000斤,按最低收入算,这50亩姜就有上百万元,除去约一半的成本,能净赚50万元。当地几十名村民也靠着他着实挣了一笔劳务费。  杨权决定再流转 50亩地,把规模扩大到100亩左右,争取明年获得更多收入。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8-16
四川农村日报讯 刘晓龙 特约通讯员 肖定怀8月3日上午,笔者走进南江县长赤镇文星村欣欣家庭农场,只见一片绿油油的稻田中,肥硕的鸭子在禾苗间自由穿梭。  农场负责人杨登伟说:“上世纪90年代我在承包的100亩荒山上开垦出新田种植水稻,2019年与南江翡翠米业有限公司合作,每年都种上了优质的翡翠稻谷,同时在秧苗栽插后,按照每亩15只雏鸭的标准向稻田投放小鸭,尝试稻田养鸭模式。”  同行的县农技站高级农艺师刘定远接过话茬说,稻田养鸭是利用鸭子旺盛的杂食性和不间断的活动,吃掉稻田里的杂草、害虫,鸭子在稻田里放养还能疏松土壤,增强水稻分蘖力,同时还能减少除草剂的使用量;鸭子虽吃杂草,但不吃水稻叶,每亩稻田养殖15只鸭子既能让鸭子与水稻和平相处,又能实现水稻增产、养鸭增收的双赢。  “自从实行稻田养鸭,不仅稻田里没有使用农药、除草剂和化学肥料,而且种植的水稻还达到绿色环保标准,每年的水稻一收获,翡翠米业公司就把稻谷收购走了。”杨登伟说,更让他高兴的是,今年在稻田里养殖的鸭子鸭苗是县农技站在5月中旬免费送来的。“开初那几天,为了保证鸭苗成活率,老刘他们两个专家还住在我家进行技术指导。”  杨登伟给笔者算了一笔账:不算水稻增产带来的收益,按照这种模式养的鸭子2—3个月便可出售,每亩纯利润可增加100元左右;再加上减少农药、除草剂的投入,每亩还可节省四五十元。  南江县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伍和平介绍:“今年全县在长赤、红光、沙河共发展稻鸭共生基地5000多亩,按照每亩15只雏鸭的养殖标准,共给2600多户发放优质肉鸭鸭苗7.5万多只。根据目前抽查预测,全县农民仅稻田养鸭可增收100万元左右。”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8-12
四川农村日报讯 聂海英 特约通讯员 曹雪近日,古蔺县太平镇太平村村民李国华的家庭农场内,李国华正在给大棚里的猪喷洒凉水。一年一度的高温天气没有让李国华感到焦虑,通过气象分析,李国华早早地就做足了准备。李国华(右)介绍喷淋设备。姚茂璇 摄  “如果不及时地采取措施,大棚里的生猪就会中暑,从而引发各种各样的疾病。”李国华是太平镇太平村的村民,据他介绍,自家农场所处的地理位置相对较矮,海拔在500到600米之间。目前虽已立秋,但还处于一年中最热的时节,室外的气温能达到40℃,如果没有降温处理,猪场里面的温度可能会比室外的温度更高一些。  有着5年养殖经验的李国华家里养了近400头猪,他通过互联网学习各种养殖技术,科学的养殖方法让他在去年光靠卖猪就挣了50万元。高温天气袭来,为了给动物提供清凉的避暑环境,防止它们因高温中暑引发各类疾病,李国华采用多种方式为动物解暑降温。给生猪冲凉。姚茂璇 摄  “我们通过增加房顶的高度,来增大室内的空间,用排风系统增强棚内的空气流动。喷淋系统的水均匀地洒在猪的身上和墙体上,从而降低这个室内的温度,改善猪的生长环境。”笔者发现,大棚内的体感温度比起棚外低了好几摄氏度,棚顶的纳米瓦让阳光照射的强度有了明显的减弱,排风扇持续地工作让大棚内的空气加快流通,喷淋设施不断喷出雾状凉水,小猪们在凉爽的棚内嬉闹玩耍,状态非常不错。  李国华告诉笔者,这段时间,猪场里的降温设施将从中午12点运行到下午5点左右,虽然目前当地高温已经持续了十几天,但对农场里的猪基本上没有产生影响。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8-12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阚莹莹8月7日,雅安市雨城区中里镇,一片 400 多亩的软枣猕猴桃园正在抓紧采收。前几日的连续高温,让这片猕猴桃果园损失惨重——35%以上老叶出现日灼焦枯,80%左右果实出现失水皱皮软化,8%左右果实发生日灼,5%左右果实脱落。“我们正在按照专家的建议,把剩下没有受到日灼的果子尽快采摘入库保存。估计今年能挽回10%—20%的损失。”果园负责人范晋铭告诉记者。失水皱皮的软枣猕猴桃。受访者供图  为了减少损失,2021年科技下乡万里行猕猴桃专家团专程来到这片猕猴桃园区,开展灾后抢救工作。  “本来雅安雨水较多,气候相对温和,这次软枣园区发生严重日灼现象主要与园区地下水位高、根系分布浅,果 园 刚 喷施除草剂后高温期地面裸露有关。当地其他品种果园发生日灼较轻。”四川省农科院园艺所猕猴桃专家涂美艳分析了日灼严重的原因。  根据园区情况,专家团给出了建议:一是尽快组织人员先采摘树上失水较轻的果子入库待售;二是及时将树上软果、失水果全部采摘后进行发酵用于果酒生产,适当弥补损失;三是采果后及时开展蚧壳虫、褐斑病等综合防控。专家在果园中开展灾后抢救。受访者供图  就猕猴桃如何预防高温日灼,专家团也给出了建议:提倡果园生草;高温天气前1-2天叶面喷施氨基酸钙肥或水杨酸,可提高抗逆性,树冠覆盖遮阳网可减少日灼危害;高温天气当日上午10时左右及时喷抗蒸腾剂可减少水分蒸发,有条 件 的园区在气温上升至35℃以上时可短时间树冠喷淋 3-5 分钟,降低环境温度;随时保障土壤水分供应。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8-12
破解“请不到人”难题,且产量和人工制种相当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范莉 阚莹莹 文/图  7月21日,记者在成都邛崃市国家级杂交稻制种基地,见证了人工“拉花”与无人机同步进行授粉的震撼场景。  8月8日,同样的田块里稻种已经成熟,邛崃市农业农村局组织专家对30亩杂交水稻全程机械化制种试验进行测产,这是邛崃市首次大规模进行的水稻机械化制种测产。相比于人工制种,机械化制种产量究竟如何?记者再次来到现场见证。李平查看种子质量。产量  两种全程机械化制种试验方案,亩产(水分13.0%)分别为167.12公斤和180.46公斤,人工“拉花”制种对照组亩产177.46公斤  四川是育种大省、制种大省和供种大省,也是全国杂交稻种子主要繁育基地。邛崃市则是我省重要的制种大县,每年的制种面积达2.8万亩,生产稻种500万公斤。  长期以来,全省制种主要采用人工授粉方式,授粉效率低、人工成本高,极大制约了制种大户乃至全省制种产业的发展。因此,近年来,机械化制种逐渐成为育种专家的重点攻关方向。  机械化制种技术的关键环节在授粉,然而,相比于人工制种,机械化制种采用的无人机授粉难以实现均匀授粉,产量难以保障,让大户们望而却步。  几年前,凭借着二十多年的制种经验,拥有1000多亩制种基地的制种大户骆健彬,也曾经尝试过利用无人机进行授粉。但尝试失败后,骆健彬打消了这个念头。  今年初,作为项目技术的承担方,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生物技术团队找到了骆健彬,由于此前的失败经历,骆健彬起初并不愿意拿出自己的基地做示范。最终,了解到这个项目运用的是以前从没实验过的方案,骆健彬同意拿出30亩地“试一试”。  这次测产后,该项目专家组组长、成都市农技推广总站正高级农艺师冯生强介绍说:“两种全程机械化制种试验方案,6(父本)∶40(母本)和8(父本)∶40(母本),亩产(水 分 13.0%)分 别 为167.12 公斤和 180.46 公斤,人工“拉花”制种对照组亩产 177.46 公斤。机械化制种相比于人工制种,产量基本相当,可以说明这项技术在实际生产应用上取得了成功。”  测产后的结果让骆健彬感到很满意,他计划着,明年把机械化制种面积扩大到100-200亩。机收。成本  人工授粉,一块田需要两人协作,一天只能授粉17亩,费用为每人200元一天;无人机授粉,每天授粉100-150亩,租金2000元一天  不只是产量,机械化制种节约的人工成本,也让大户们看在眼里。  “我曾经问过多位制种大户和种子企业,得到的反馈是,即便产量少10%,他们也愿意尝试机械化制种。”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教授李平告诉记者。  大户们看中的,是机械化制种节约的人工成本。“现在人工授粉采用拉花方式,一块田需要两个人同时协作,一天只能授粉 17 亩,费用为每人200 元一天。无人机授粉,每天授粉 100-150亩,租金2000元一天。”李平算了一笔账,更重要的是,人工授粉时大户需要集中大量用人,“请不到人”也常常让大户们为难,无人机授粉让大户们的难题迎刃而解。  考虑到之前无人机授粉时花粉在无人机风力之下分配不均的问题,李平团队这次试验设计方案时,一改1∶10的父本母本比,采用6∶40和8∶40两种比例。授粉完成后,相比于人工制种需要在授粉结束时割掉父本,无人机授粉制种则可以保留父本,成熟后每亩也能收获300斤的稻谷。  “无人机授粉改变了杂交稻制种劳动力依赖程度高的现状,节约了大量的劳动力成本,且在收获母本的种子同时额外增加了父本稻谷产值,经济效益显著增加。”李平说道。  “此次试验,为推动杂交水稻机械化制种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建议进一步加大该技术的示范推广力度,加强杂交水稻制种社会化服务专业队伍建设,加强四川省杂交水稻全程机械化制种的应用基础研究,建立农机农艺融合,形成涵盖宜机型水稻品种选育、耕作制度、栽培方式的智慧轻简化制种技术体系,推动四川省杂交水稻制种全程机械化标准的建立。”专家组根据测产结果提出了建议。未来  目前,有一半的水稻品种不适合无人机授粉,未来要继续提高制种产量,同时,还需要选育出更适合机械化制种操作的品种  从最初的人工赶花,到人工拉花,再到最先进的无人机授粉,杂交水稻制种在四川已经走过了数十年的历程。  “最开始,一亩制种田只能收获10斤种子,而且那时候需要一道人工剥苞(剥开包裹在不育系穗子的一层外衣)的程序,一个人一天只能剥几分地,花费了大量人力。后来有了赤霉素等化学药剂让不育系的稻穗伸出叶鞘,省掉了这部分人力,并且制种产量也能普遍达到300斤-400斤。”李平告诉记者,未来要继续提高制种产量,节约制种成本,还需要选育出更适合机械化制种操作的品种,“目前,有一半的水稻品种不适合无人机授粉,一吹就倒伏,受粉的姿态也不理想,这也是未来需要科研攻关的重点。”  “目前我们的全程机械化制种示范引起了省内外制种企业的高度关注,未来也将在四川种子协会进行推广。”四川省种子协会秘书长刘勇告诉记者。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8-12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邓嗣华 杨都 范莉“2115”在水稻育种界是一个神奇的数字组合。它是个标识,代表着杂交水稻品种的父本材料来源,如今,带有“2115”数字符号的水稻品种就有18种。  它是个符号,在四川水稻育种界,“2115”指向的几乎就是四川农业大学教授、水稻育种专家黄富,以至于,他的手机号、车牌号,尾数都是“2115”。  水稻品种到底好不好?可以用普通人视角定一个简单的标准——农民觉得好种,消费者觉得好吃。  然而,这个看似简单的标准,对育种者和耕种者而言,就是一辈子的付出。因为它并不简单,往大处说,“好种”就是为了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好吃”就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感谢他们,为了一粒米的“好种”“好吃”,艰辛付出,坚持不懈。  成都,崇州,沿着一条50多公里长的稻香旅游环线前行,10万亩优质粮油种植区在这里呈现出一幅“沃野千里、美田弥望”的壮阔画卷。  四川农业大学现代农业研发基地(崇州)的几百亩水稻试验田就藏身其间。夏日酷暑,是水稻育种的关键时节,每天正午,是四川农业大学教授黄富团队成员们在稻田里最忙碌的时刻。  抬眼望去,只见试验田里插满了写着不同数字符号的小小标识牌,“上千个。”黄富道。  育种过程充满艰辛,更可怕的是不确定性,“可能一辈子都无法寻得一个好品种。”黄富感慨。  也许,黄富是“幸运”的。在水稻育种界,有一个神奇的数字组合“2115”,它的培育者就是黄富。  这个数字组合先后“诞生”了18个杂交水稻品种,其中包括长江上游种植面积最大、“四川有好米”的杰出代表“宜香优2115”,也包括正被寄予厚望的新品种“川康优2115”。  (一)先认识“2115”的代表作  无人机掠过一片稻田,彩色紫稻勾勒的“川康优2115”几个硕大字样,显得格外惹眼。这里试种的就是水稻新品种“川康优2115”,崇州试种面积2000多亩,“诸多指标超过宜香优2115”,站在稻田旁,试种户杨福明对即将到来的丰收充满期待。  哪些指标让杨福明如此充满期待?黄富给出一组专业数据,并做简洁明了的解说:  “川康优 2115”千粒重33.5克、长宽比3.2,比“宜香优2115”的32.9克和2.9大,米质达部标优质二级,即“米更好看,饭也好吃”。株高114.5厘米,比“宜香优2115”的117.4厘米矮,即“抗倒性更强”。两年区试平均亩产629.38 公 斤 ,比“ 宜 香 优2115”的603.9公斤高,即“丰产性更强”。 “川康优 2115”为何与“宜香优2115”比?那“宜香优 2115”到底是什么?  在讲述“宜香优2115”之前,先从消费者角度来理清认识:  普通人一般关注的是大米品牌,并不深究它来源于什么水稻品种,所以对“宜香优2115”“川康优2115”这类水稻品种名称是陌生的。  因此,人们日常吃的某粒米,就可能是“宜香优 2115”,而人们并不知道。  “宜香优2115”自2011年和2012年通过四川和国家审定,从2016年开始,就已成为我国西南稻区年推广面积最大的品种。在“天府粮仓”崇州,种子经销商告诉记者,这里超过6成稻田种的是“宜香优2115”。  业内普遍认为,“宜香优2115”的成功选育,终结了“蜀中无好米”时代。  它更是诸多荣誉加身:2015年被农业部确认为超级稻,成为西南稻区首个国标二级优质超级杂交稻品种。2018 年度获得了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19 年荣获四川省“稻香杯”优质米特等奖。2020年获评中国“十大优质籼型超级稻品种”和“2020年度中国农产品百强标志性品牌”,被誉为“中国泰米”。  四川是我国水稻育种大省,每年杂交水稻新品种层出不穷,但要打好种业翻身战,渴求的还是突破性品种。  “宜香优2115”的成功,带来喜悦之余,更多的是责任。几年前,有领导就曾问黄富团队:宜香优2115已成西南第一大单品,你们还能培育出更好的品种吗?  也许,“川康优2115”就是黄富今天想交的答案,至少在他心中希望这是一份可以上交的答卷。(二)“2115”到底是什么?  数字“2115”到底是什么意思?“宜香优”“川康优”又代表着什么?它们有何区别?  水稻,作为禾本科植物的一种,属于雌雄共株。雌雄共株,自花授粉,只能自身慢慢进化。  因此水稻必须要主动培育更优秀的下一代,也就是“水稻杂种优势利用”。  如何做到这一点呢?简而言之,就是先要让它不具备自花授粉的条件,即没有雄性特征,不开花,业内即称“不育系”。有了不育系做母本,就可以另找更优秀的父本了,业内称之为“恢复系”,即恢复可育性,杂交诞生优秀的下一代。  目前,杂交稻育种存在“两系法”和“三系法”之分。三系法,多一个“保持系”。要让“不育系”继续保持不育,还要找个“父亲”来培育下一代“不育系”,这个父本就是“保持系”。  “2115”是什么?就是那个“恢复系”,是父本的代号。它的全称叫“雅恢2115”,“雅恢,在雅安创制的恢复系的意思,当年它是在雅安试验基地创制的。”黄富回忆着。  原来,每一个杂交水稻品种名称,就带着父本和母本的信息。  “宜香优2115”的母本,即叫“宜香1A”,由宜宾市农业科学院选育的不育系。  “川康优2115”的母本是谁?“川康606A”,四川省农科院副院长、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任光俊率团队创制而成的不育系。  “宜香优 2115”和“川康优 2115”呢,是“同父异母”的兄弟。  这个简短的介绍,只是为了帮助认识,不那么严谨,水稻育种的艰难与复杂也远非人们能够想象。  有心人曾帮助黄富计算,从创制雅恢2115,到与宜香1A配组,再成功育成宜香优2115,“历经18年艰难探索”。(三)“2115”是如何诞生的?  “天赋异禀”的雅恢2115到底是如何诞生的?20多天前,记者在试验稻田中的简易工棚里和黄富畅谈,追寻答案。  1986年,黄富从西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毕业,进入省农科院水稻高粱研究所工作,稻瘟病等研究卓有成效。2003年,黄富作为人才引进到四川农业大学。“那时,学校在雅安雨城区草坝镇建有试验基地,在海南三亚市崖州区设立南繁基地,我开始系统开展水稻抗病育种研究。”  “2115”被发现的惊险一幕,发生在2年之后。  2005年9月,到了水稻收割季,试验田的杂交稻新组合同样收割上来,进行米质检测,这时,黄富团队突然发现一粒大米外观品质极佳。  然而,团队对其父本展开追溯时,居然找不到。因为当初经验不足和条件限制,所有科研材料都没有备份。再追溯,发现这份材料在田间选种时因植株叶片偏长已经被淘汰了。  但黄富心里已经明白,这就是自己日思夜想的优质新材料。他心急如焚地跑到雅安草坝基地,一头扎到田间,一根一根地寻找。“那是一个黄昏,我找到了它,该株系稻桩。”黄富回忆这个瞬间,眼里依然泛着光。  这根稻桩的株系就是“ 雅恢2115”,随后,这株稻桩被搬运到海南繁种,“雅恢2115”的历史从此开启。  那粒“骨骼清奇”的大米,稻种后来定名为“宜香优2115”。  回顾这惊险一刻,黄富感叹:“偶然中有必然,不然至少还要煎熬10年,甚至一事无成”。(四)“2115”的故事还将延续  “偶然中有必然。”在稻田工棚里,听着黄富讲述他的育种经历,听得越多,对这种必然,记者感知变得更清晰。  2003年,黄富开始搞育种时,四川水稻三系育种水平已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竞争十分激烈。“半路出家”能有什么成就?黄富当时并不被看好。  黄富从进军水稻育种界之初,就在寻找新的突破口,他确立的主攻方向聚焦在抗病和优质。  西南稻区寡照、高湿、昼夜温差小,特别适宜于稻瘟病和稻曲病发生流行,对水稻品种的抗病性要求更高。  早从1992年开始,黄富从事植保研究的时候,就有意识通过构建高效精准抗病性鉴定技术,重点利用有效抗病基因,向育种方向发展。  今天,杂交水稻也好吃,早已改变了人们的刻板印象。顺应市场对优质稻米的需求,对品质的追求,也已经成为杂交水稻育种的重大方向。  但在10多年前,黄富就已经捕捉到这一新方向,在稻米品质上抢先发力。  为推动优质水稻种植推广,四川创办了“稻香杯”评选,入选“稻香杯”,也就意味着成了优质水稻的代言。  “稻香杯”最新一届是第六届,去年年初公布获奖名单,特等奖5个,“宜香优2115”赫然在列。其中还有一个叫“川康优丝苗”,它的母本材料叫“川康606A”。“宜香优2115”的父本和“川康优丝苗”的母本组合,就是“川康优2115”。  “2115”的故事还在延续。今年内,“川康优2115”将通过国家审定,正式推广种植拉开大幕。“宜香优2115”也将通过武陵山区国审,同时进入了长江中下游区试,潜力还在释放。  这,都将为四川打好种业翻身仗、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及乡村振兴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8-12
 “虽然已进入盛夏,但我们厂的茶叶生产却一直没有停,这段时间天气太热了,工人们每天凌晨三四点钟就开始做茶。”在屏山县锦屏镇的三露春茶厂,一堆摊晾着还没来得及杀青的鲜叶,十多名工人穿梭在制茶机器之间,或弯腰查看、或装袋打包,一派热闹景象。该厂负责人彭继说:“我们现在平均每天能产出5000斤的茶叶,品质稍好的每斤能卖到20元以上。”看着刚生产出来堆成一座小山的茶叶,彭继开心极了。他指着一台机器说:“得益于政府政策,春节前企业就建成了年产能500吨以上的厂房,眼前的这台价值40多万元的机器就是专门做茶叶精深加工的。”然而,以前由于茶企产能不足,无法做精深加工,企业做夏秋茶的积极性不高。茶农也只采收更有价值春季的鲜叶。不少群众还戏称夏秋茶为没人要的“废叶”。茶园大半年的时间也没有收入。为加快推进屏山县茶产业转型升级,2020年,屏山县委、县政府从基地引“活水”,出台了《屏山县茶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2020-2022年)》,从“基地、加工、品牌”三个关键环节下实功夫,让屏山全县21万亩茶园进一步做大做强。“茗珠茶业”基地负责人彭德钦说:“现在我们不仅厂房翻新、设备升级,基地茶叶鲜叶的品质也提高了很多,今年以来,我们厂对鲜叶的收购就一直没断过,这段时间的均价达到1.5元/斤,茶农增了收,企业产生了效益,工人提高了工资,何乐不为呢?”通过新建白茶基地、改造低产低效茶园和茶园套种等多种模式。2020年屏山县建设年产能300吨以上的加工厂5个、2021年新建年产能500吨以上的加工厂6个,建设以茶叶为主的农产品综合交易市场4个,同时启动了茶叶精深加工园区的建设,让全县茶产业全面提升质效。让茶农口中没人要的“废叶”变成了“金叶”夏秋茶也迎来了“春天”。下一步,屏山县将着力提升品质、打造品牌,预计第三季度茶叶鲜叶的产值将达8100万元。(屏山县委宣传部 供稿)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1-08-11
记者 李志勇  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科学技术与农业的加速融合正在改变着中国农业农村发展的面貌和模式。为进一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助力乡村振兴,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都加大了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和支持力度,用最好的技术种出最好的粮食,为现代农业插上腾飞的“翅膀”。6月15日,黄骅友和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农机在旱碱麦农业标准化种植示范区收割旱碱麦。新华社发(傅新春摄)农业科技不断落实到一线  种地之前要先进行土壤检测,然后再调研作物种植历史和农户信息、气象数据等,最后开展农事操作。这是先正达集团智慧农业的一角。越来越多的中国农村和农民正在受益于这种与传统的靠天吃饭完全不同的耕作方式。  先正达集团从农业生产的田间作业方式、农业投入品的选择,到机械耕种等,都 是 用 数 字 化 的 工 具 完成。他们的农业全产业链组织和服务平台通过智慧农业系统,为农户免费提供遥感巡田、病虫害预警和病虫害AI识别、线上农事管理等服务。  “我们的现代农业技术服务平台首先会通过调研问卷对当地农民进行痛点调研,从中筛选出可以通过技术解决的痛点,有的放矢地加以突破。之后会通过多项实验,找出适合当地的、轻简化、可持续的种植方案,以此推动当地农业提质增效,做到‘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先正达集团中国数字农业经作华北大区农艺师胡龙飞说。  不仅是农业企业,众多院校、科研机构也在推进农业现代化方面不断努力。在吉林省梨树县四棵树乡三棵树村,有一个不大的农业“科技小院”。小院的负责人沙野,是中国农业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的博士生,在这里已经是第四个年头。从 2009 年到现在,中国农业大学已经先后有60多名研究生在此工作过。在他们的指导下,施化肥的量越来越少,地里玉米产量却越来越高了。政策层面加大支持力度  近日,农业农村部公布了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共建名单的通知,包括北京市平谷区等72个县(市、区)与对口技术单位开展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共建工作。同时,要求要强化政策扶持,加大支持力度,不断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今年以来,农业农村部等部门不断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支持力度,同时强调要将农业科技的成果真正落实到农业生产中。日前,农业农村部等部门发文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技术应用和生产经营能力,包括支持县级以上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和示范家庭农场,提升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信息化生产能力等。  各地方政府也纷纷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政策支持力度。黑龙江省近日出台了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推广的实施意见,强调努力解决一批“卡脖子”科技难关,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推动科技创新领跑现代农业发展。同时,坚持产学研合作,强化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联合攻关,构建开放竞争、多元互补、协同高效的农技推广社会化服务体系。计划到2025年,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71.8%以上。  江西省日前成立了乡村振兴科技联盟,通过整合全省农业科技资源和人才智力优势,打造科技工作者服务乡村振兴新模式,瞄准“卡脖子”关键问题,重点实施一批重大科技创新项目、产业发展项目,构建支撑农业绿色发展的科技创新体系。  在各地政策中,种业发展、耕地保护等成为农业科技推进的重点。黑龙江省强调要深入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加速扩建寒地农业种质资源库项目,积极推进优质良种繁育攻关项目。浙江省计划“十四五”期间将聚焦种业“自立自强”和稳产保供目标,育成并推广一批高产、优质、抗病抗逆新品种,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未来,浙江将 加 快 推 进“ 数 字 化 + 育种”,搭建种质资源平台,推动“经验育种”向“精确育种”转变。同时,天津市也强调要加强基础性前沿性研究,强化种业核心技术创新,大力开展蔬菜、主要农作物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加快实施农业生物育种重大科技项目,努力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  耕地保护方面,黑龙江、吉林等省将深入实施黑土耕地保护利用提升工程,强化黑土耕地保护利用技术攻关和推广示范。近日,农业农村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了黑土地保护实施方案,计划在“十四五”期间完成1亿亩黑土地保护利用任务,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提高10%以上。实现农业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  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是科技进步,乡村振兴的过程就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过程。科技部农村科技司司长兰玉杰表示,下一步,科技部将部署一批引领性国家科技项目、强化一批国家农业战略科技力量、培育一批农业科技领军企业、组织一批科技人才上山下乡、转化一批先进适用技术,实现农业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充分体现“凡是乡村振兴,必有科技支撑”。  农业农村部方面也表示,未来将进一步深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以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和区域示范基地等为平台,示范推广重大引领性技术和农业主推技术。在山西、内蒙古等12个省、自治区实施重大技术协同推广任务,加快产学研推多方协作的技术集成创新推广。  尤其是针对种业、耕地保护等关键环节,农业农村部表示,未来将充分考虑各地自然禀赋不同、市场价格变化等因素,研究不同地区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标准,建立投入标准的动态调整机制。并通过运用新增耕地指标调剂收益、发行政府债券和鼓励社会资本投入等措施,进一步拓宽筹资渠道,增加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提高建设质量。同时,进一步加大力度突破种业瓶颈,加快推进种业知识产权法规修订、标准制定等,激励保护种业原始创新。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等单位近日发布了《 中国农村发展报告(2021)》,预测 2035 年中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将达到70%以上,将基本实现以“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为特征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到2025年将突破现代种业、农机装备制造和智慧农业等发展瓶颈,奠定重点产业技术基础,到2035年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达到中等发达国家平均水平。
经济参考报 | 分享: 2021-08-11
四川农村日报讯 赵会 特约通讯员 温选鹏近日,在眉山市彭山区凤鸣街道江渔村,满山遍野的蓝莓树整齐地排列着,工人们正在垄间劳作,有的在除草,有的在查看滴管安装情况。“这里的土壤和气候非常适合蓝莓生长,种植出来的蓝莓品质非常不错,今年的采摘已经完成,目前正在进行日常管理。”蓝莓种植园“管家”伍燕梅表示。  走进蓝莓种植园,只见成行的蓝莓树下都安装了两排小软管,涓涓细流从软管的出水口流出,浇灌着蓝莓树。“采用了智慧化滴管系统后,我们的工人成本减少了,灌溉用水得到了充分利用。”据伍燕梅介绍,安装了滴灌系统后,工人只需在首部装置操作开关,就可以控制所有种植园的浇灌情况,该系统将水肥频繁且缓慢地直接施于蓝莓树根部区域,仅是灌溉根系区域而不是整个田间表面,从而使蓝莓植株根系区域的水肥含量达到最佳水平。  “为了控制农业面源污染、保证蓝莓的绿色品质,我们种植园在管护期间实行了科学用药、生物防虫等措施。”伍燕梅说。在田间,黄色防虫板和高效防虫灯间插在蓝莓种植园中,上面布满了被粘住的害虫,有工人正在更换粘满害虫的防虫板。  随着生态农业的迅速发展,以新型绿色防控手段为核心的生态治虫技术,已经成为生产绿色果品、有机果品的关键环节之一。伍燕梅介绍,绿色生物防控不仅省工、省力、成本低、操作简单,还可以避免或减少农药给果品造成的农药残留,确保果品食用安全。  “利用生物防治害虫,可以减少植株对化学农药的依赖性和造成的抗药性。”该区农业农村部门相关负责人卓科介绍说,生物防虫遵循自然界的生物链规律,让生物链融入田间管理,构建现代化生态农业体系,助推降本增效、实现提质增效,最终以生态效益推动农业现代化高质量发展。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8-11
四川农村日报讯 陶文斯 特约通讯员 周超文 文/图  眼下正是香瓜收获的季节。8月1日上午,笔者来到泸州市纳溪区安富街道彩绘三江产业园的大棚香瓜基地看到,这里的大棚香瓜生长姿势与常规的地爬式不同,一个个饱满圆润的香瓜吊着长在半空中,十分诱人。王登在大棚查看“吊蔓”香瓜。  大棚香瓜种植户王登高兴地告诉笔者,今年他一共种了2亩地的白香瓜,采用的种植方法叫吊蔓,立体式栽培,属于高密度种植,这样吊着长通风透光,病害少,让香瓜能360度充分享受“日光浴”,对于瓜甜分的积累能起到很大的作用。此举让结出的果实具有瓜型正、着色均匀的特点,不仅好吃还有“颜值”。“爬地种植1亩地只能种500株左右,吊起来可以种植1800株左右,现在批发是3元1斤,这样一亩地能卖到1.5万元。”王登说。  王登介绍,由于“吊蔓”这种栽培方式比常规种植要求高,用工成本也比较高,所以,比较适合有设施条件的园区来栽培,便于观光采摘,打造精品农业,走高端市场路线。南方天气湿热,种植这种香瓜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伏天的湿热天气,香瓜很容易得灰霉病,管理方面就要更加注意了。“大棚里都铺设了地膜,不是为了美观,是为了控制土壤中的水分。”王登说。  王登还告诉笔者,他的香瓜在6月就已经陆续上市销售了,今年行情好,他吊着生长的香瓜,都是客人自己进大棚采摘。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8-11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阚莹莹  西南丘陵海拔450米以下的沿江河谷地区,常年种植2000万亩左右水稻。8月初,大部分水稻正处于灌浆结实中后期,即将迎来收获。  但每年水稻收获前,这些地区经常受到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影响。在今年全国多地发生区域性严重洪涝灾害的情况下,防洪减灾尤其值得重视。  水稻遭了洪水还有救吗?四川省农科院水稻专家徐富贤、任光俊为种植户们提出了建议。损失超60%可割苗蓄留再生稻,亩产可达400公斤以上  专家建议,各地应随时关注当地气象预报,做好防汛抗洪准备。在强降雨发生前后,加固田埂防止垮塌,做好稻田平水缺口,增强稻田蓄水能力,缓解强降雨对稻田的破坏力。同时,畅通各种排水沟渠,提高排水能力。此外,也要做好抽水机、燃油等物资准备,以便对重要物资进行抽水保护。  洪涝消退后,专家建议种植户要确定稻田被淹没和退水的准确时间,预测洪涝对水稻产量造成的损失程度,并根据产量损失度决定救灾策略。专家认为,产量损失 60%是是否保留头季稻的指标。  当产量损失在60%以下,保留头季稻,加强田间管理,可获得每亩300公斤左右产量。  若产量损失在60%以上则立即割苗,蓄留洪水再生稻,其产量仍然有望超过400公斤。  若淹没时间过长,不仅头季稻绝收,再生芽死亡率也较高,立即改种秋作。因“田”制宜实施减损技术,保证稻田有产  如何保留头季稻?专家建议,重要措施之一是在退水过程中用竹杆洗苗,若夜间退水未及时洗苗,可以在叶面喷清水,尽可能洗去上部三片叶上附着的污泥,提高叶片光合效率,这种做法比未洗苗的增产5%以上。  由于此时田间湿度大且伴随高温,水稻纹枯病普遍较重,开花时遇强降雨或连绵阴雨,将对后期籽粒灌浆结实有较大影响。专家建议,天气转晴后,要及时防治纹枯病。  对头季稻产量损失重或基本绝收的稻田,可蓄留洪水再生稻。孕穗期淹2-3天、齐穗期淹1-3天的洪水再生稻产量均可达每亩400公斤以上。  具体如何判断是否可以续留再生稻呢?专家告诉记者,只要满足以下三个条件之一的稻田就可以续留再生稻:一是孕穗期被洪水淹没30小时以上,剥开稻穗呈水浸状、黄褐色,穗开始腐烂发臭的田块;二是处于抽穗开花期被洪水淹没48小时以上,日晒后稻穗和叶干枯,根、茎和再生芽生长基本正常的田块;三是洪水退后第5天,倒2、3、4节位有80%再生芽明显伸长的田块。洪水后续留再生稻,管理上有什么技巧  专家表示主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施发苗肥。确定蓄留洪水再生稻的田块,割苗前及时追施速效氮肥,以护根促芽,为再生稻高产奠定基础。  其次,要及时割苗。割苗时期以洪水退后3-5天为宜,割苗时应低留稻桩,利于再生稻高产。割苗后将稻草就近均匀平铺于杂交中稻植株行间,既可通过稻草还田增加有机肥,又能为洪灾后自救赢得宝贵时间。  最后,要加强管理。割苗后至收割期,应注意水分管理。稻田保持浅水层或湿润状态,促进头季稻根系的恢复与生长。待洪水退后,进行外源激素调控。如美洲星、长精、多效唑等,有显著增产效果。  同时,应注意防治病虫。根据当地植保部门对稻田病虫的监测结果,以螟虫、稻纵卷叶螟、稻瘟病等为重点防治对象,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环境友好的农药,进行防治和施药,遇降雨等影响防效天气时,应及时补治,为再生稻高产创造条件。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8-11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杨都“我宣布,甜优3203三块田平均亩产770.4公斤。”当川农大水稻研究所研究员王玉平宣布完这一结果,现场响起一片热烈掌声。8月7日,由川农大、省农科院和内江市等单位专家组成的验收组,对内江市农科院、隆昌市农业农村局在隆昌云顶镇实施的优质稻千亩示范片进行了现场考察和测产验收。内江市农科院水稻所所长陈勇表示,其中测产的一块示范田亩产达810.5公斤,这是内江市首次实现一级优质稻突破800公斤。开镰现场  据陈勇介绍,甜优3203是该所引进省农科院作物所的强优势优质抗病恢复系成恢3203,与自育的优质抗稻瘟病的三系不育系甜香 2A强强联合育成的突破性大品种,2021年通过四川省审定,稻米品质达部标一级,区试产量比对照辐优 838 增产6.35%,稻瘟病颈瘟最高级5级。“强强联合育成突破性品种,为稳产增产奠定了种质基础。”  当天,除甜优3203外,验收组还通过选择代表性的中上等田块,对示范片中的甜香优2306和内6优107两个品种进行测产验收。其中,甜香优2306中稻田验收面积为0.443亩,平均亩产为795.7公斤;内6优107实收测产面积0.837亩,平均亩产为757.5公斤。  对于这次测产取得的结果,陈勇非常满意,他表示,当天测产的3个品种表现都很抢眼,也各自有自己的优势。国审国标2级稻香杯奖品种内6优107在免耕、减氮、稀植栽培条件下,示范片亩产量表现出高产高效的示范效果,深受种植农户欢迎。从今年的测产结果看,去年、今年百亩片同片同田比较,亩产量增加了20公斤左右。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8-11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周颖昳  近日,“三星堆稻田画”话题登上微博热搜,引发网友热议。在广汉市金鱼镇,约50亩的稻田里呈现出一个巨大的三星堆“青铜面具”。  稻田大地景观,俗称稻田画,是以不同颜色叶片的水稻品种为素材,按照一定的组合设计种植于稻田中,随着水稻生长呈现出鲜活图案,让游客在田园观光中获得新奇的愉悦感和享受感。  稻田景观栽培起源于日本,作为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一种形式,近年来国内很多省份都开始尝试。那么巨美的稻田景观是怎样打造的?景观又能带来多少附加值?记者近日采访了成都市农林科学院相关专家,为大家揭开稻田画的神秘面纱。三星堆面具稻田画。广汉市委宣传部供图稻田画制作流程  确定主题:稻田景观的主题应结合地方人文内涵、历史典故、产业品牌、农耕文化等要素,突出当地特色文化。  专业测绘:确定主题后,利用无人机、经纬仪、测量专用钢尺等技术工具,对目标田块进行数字测绘。  画施工图:利用软件制作出平面效果图和种植网格施工图,通过施工图精准定位图案线条走势,确定各色块种植面积和所需不同彩色叶水稻品种的播种量。  田间施工:按照施工图,用竹竿或专用标杆在田块对应的网格中精确标定图案线条轮廓的关键控制点,并用白色尼龙绳将控制点按顺序串联,然后将不同叶色水稻秧苗移栽到图案轮廓内部。行业观察颜色是染的吗?  进入8月,在崇州市白头镇五星村,公路旁的一大片稻田中,赫然可见“相约崇州”“火车头”等画面,微风拂过,稻田画显得栩栩如生,生机盎然。稻田边好奇的游客总会产生疑问:水稻是被染色了吗?  事实并非很多游客猜测的那样,稻田画中特殊颜色实际上是彩叶水稻。据成都市农林科学院作物研究所水稻室主任张帆介绍,该院率先在省内开展彩叶水稻种质资源的引进、改良与景观栽培利用研究,经过多年筛选、试验与示范,已筛选和培育出了一批景观型专用水稻资源材料,集成了稻田大地景观生态安全栽培关键技术。  “在种植前依据设计需要,选择颜色稳定、生育期适中、株型紧凑、抗病抗倒的紫色、黄色、白色等彩色叶水稻品种。”张帆说,彩色水稻不仅视觉好看,加工成精米后,营养价值也不低于传统的优质稻品种。图案应该怎么画?  不管是广汉的“青铜面具”、温江的“大熊猫”,还是大邑的“稻乡渔歌”,无不与当地的特色文化相结合。张帆直言,稻田景观的主题应该结合地方人文内涵、历史典故、产业品牌、农耕文化等要素,使当地的特色文化和农旅氛围更加浓厚。  选好主题只是制作稻田画的第一步,随后需要设计图案。据介绍,制作稻田画是利用无人机、经纬仪、测量专用钢尺等技术工具,对目标田块进行数字测绘后,再利用 3DMAX、Corel DRAW等软件制作出平面效果图和种植网格施工图,通过施工图精准定位图案线条走势,确定各色块种植面积和所需不同彩色叶水稻品种的播种量。  张帆笑言,制作图案的过程就像刺绣一样。按照施工图,用竹竿或专用标杆在田块对应的网格中精确标定图案线条轮廓的关键控制点,并用白色尼龙绳将各关键控制点按顺序串联,形成景观图案各部线条轮廓,勾勒出稻田景观雏形。  雏形有了,就需要将不同叶色水稻秧苗人工移栽到图案轮廓内部区域,图案轮廓外侧,则用大田生产品种填充并布满全田,用色彩差异呈现景观设计图案。大田应该怎么管?  相比传统水稻种植,稻田画无论从规模还是技术上都复杂了很多,那应该怎样对稻田景观进行管理呢?  对此,张帆介绍说,大田管理万变不离其宗,总结下来就是注意养分管理、病虫防治、图案修正、延展调控四个方面。他特别提到,图案完成栽植后15天内,可利用观景台或无人机航拍调查图案初步成型效果,若误差较大,则需要及时修正,并随时监控有无倒秧、脱苗现象,及时补苗。  稻田大地景观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同时创新拓展了水稻的观赏功能,不少地区都将创意农业与休闲旅游相结合,有效推动农商文旅融合,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据不完全统计,全省稻田景观核心栽植面积累计已超1000亩,景观稻田效果辐射面积超20万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近三年,稻田景观在温江“原乡和林农耕文化节”、崇州“稻虾藕遇·天府好米”、“邛崃乡村旅游音乐节”等代表性农业庆典活动中都受到普遍欢迎。据估算,创意稻田景观累计新增吸引游客500万人次,新增乡村旅游业产值约5亿元。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8-11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