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记者 史晓露)近日,记者从省种子站获悉,“十三五”以来,我省审定的农作物优质品种的占比大幅提高。今年,我省审定水稻品种125个,其中优质稻品种109个,占比达87.2%。  水稻是我省第一大粮食作物和口粮作物,常年种植面积在2800万亩左右,居全国第七,是长江上游种植面积最大的省份。我省也是全国三大育制种基地之一,我省杂交水稻常年制种面积28万亩左右,产种量约5500万公斤,占全国的五分之一。  “十三五”期间,我省水稻育种攻关取得突破性成效。强化种质资源收集利用。通过收集、鉴定和评价世界多个地区的1万余份水稻种质资源,我省筛选鉴定出广谱抗病材料和调控因子,揭示了水稻广谱抗病新机制。  强化育种材料和方法创新。通过开展育种理论、方法和关键技术研究,创制了抗飞虱水稻、镉低积累杂交水稻等各类突破性育种新材料。  强化新品种选育。通过杂种优势利用、染色体工程等技术,开展突破性新品种选育,水稻国审品种“旌优华珍”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2020年度全国11个超级稻品种之一,“川康优丝苗”将优质、高产、抗性等优良性状整合到较高水平,引领长江上游品种的升级换代。  强化配套技术研发。开展新品种标准化和规模化高效种植技术、规模化良种生产与繁殖技术等研究,实现良种良法配套。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1-09-14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刘佳 罗敏 文/图  种苗是鱼类养殖的基础,是产业发展的核心。  在沃野千里的崇州市隆兴镇,坐落着全国唯一一家以长吻鮠为保种对象的国家级原种场。9月13日下午,“走进10+3乡村振兴看四川”采风团来到该原种场,探访这里对长吻鮠原种采集、驯养、供种的生动实践。养殖场工人现场作业。长吻鮠苗种繁育量占全国八成  走进长吻鮠原种场,眼前是一片片开阔的鱼塘,塘内清波荡漾,偶现鱼儿翻腾。  “长吻鮠主要生长于四川,并集中在宜宾、乐山等地的一些水域。”四川省长吻鮠原种场场长魏震介绍说,长吻鮠,又称江团、鮰鱼,因吻部较长而得名。它周身无鳞,肉质鲜嫩,早在宋代就成为长江沿线居民的经典菜肴。作为国家级原种场,这里占地430亩,并建成各类鱼池283亩,工厂化繁育车间1500平方米。  人工可控养殖条件和选育技术为长吻鮠的生存提供了优质环境,保存种群数量比野生环境下大大提高。同时,原种场积极与四川大学、四川省水产研究所等高校科研机构开展遗传性状研究,通过科技手段选留性状更好的进行保存。  通过四川省长吻鮠原种场的示范带动,长吻鮠人工繁育苗种从无到有、从有到大,现全省年繁育苗种2亿尾,销往云南、贵州、重庆、湖北等10余省市。“目前,全省长吻鮠的苗种繁育量占全国80%、养殖产量占全国的50%,年新增养殖效益3亿元以上。”魏震说。打造长江上游水生生物种质资源库  除了聚焦长吻鮠,站在“十四五”新起点,四川省长吻鮠原种场也有着更高的目标。  纵观整个长江流域,上游的特有鱼类共有80多种,是我国重要的淡水鱼类种质基因库。同时,作为“千河之省”,四川目前已建立46个各类保护区,7个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  “种质资源的保护,可以引领产业的发展。作为长吻鮠的原种场,我们每年能向社会提供长吻鮠原种亲本2000尾,提供斑点叉尾鮰良种1000尾。”魏震表示,立足于水生生物的保种选育,四川省长吻鮠原种场将力争到2025年建成长江上游水生生物种质资源库,包括活体库、组织库、基因库及综合数据库在内的长江流域鱼类种质资源库,从而搭建起保护长江上游流域鱼类资源和确保物种延续的“诺亚方舟”。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9-14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周颖昳 洪瑜 罗敏 文/图  金秋时节,稻田飘香。9月13日下午,“走进10+3乡村振兴看四川”中央、省级主流媒体采风活动走进广汉市。放眼望去,金色的稻田接连成片,秋收大幕即将拉开。杨萍向采风团介绍现代化农机情况。走进“天府粮仓”“一站式”服务好巴适  在广汉市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综合服务中心,展厅里摆放着各式各样的农机。“农户来到这里,便能‘一站式’找到农业生产各个环节中所需的服务。”广汉市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中心主任张辉彬介绍。  杨萍是该产业园内广汉市惠民农机作业专合社的监事长,是土生土长的连山镇人。  2018年,杨萍流转土地达到了1600亩,承接的水稻代育代插面积超过了 1 万亩,2021年更是突破至2万亩,植保服务面积超6万亩,服务区域由德阳市延伸到了成都、绵阳、乐山等地,代育代插服务收入达到100余万元。  与此同时,为了让机手增收,依托产业园综合服务中心,惠民农机合作社还时常培训机手,杨萍说:“培养多技能的机手,能让他们参与到更多生产环节中,多的时候能给每人带来3万多元的增收。”  如今,在综合服务中心的支撑下,广汉市现代农业产业园已建成稻菜基地4万亩、水果生产基地5万亩,优质粮油基地20万亩,粮油集中种植规模全省第一,水稻、小麦、油菜多次创全省单产纪录,在全省现代农业“10+3”体系川粮油主产区中走在前列。“五良”融合联盟协作促粮食稳产增产  离该中心不远处,是乐丰家庭农场,由年轻的返乡创业大学生冷辑龙于2013年创办,经营土地480亩,主要从事水稻、小麦种植和农机服务。  为了提高农场效益,冷辑龙着手从良种、良法、良田、良机、良制“五良”融合推动农业转型升级。  依托粮食园区内专家大院,农场选用川麦104、“晶两优”“C两优系列”等新品种,实现粮食产量和品质双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冷辑龙能安心发展农场,离不开广汉市家庭农场发展创业联盟的支持。  该联盟于2020年11月成立,是由广汉市农业农村局主管的以家庭农场为主,小麦和水稻专家大院、社会团体等单位多方参与,自愿结成的全市性、联合性、非营利性社会组织,主要提供农事、营销、金融、培训、信息服务。  “我们教学设备齐全,还会定期组织农业专业培训,并承办农业专题展会,开展形式多样的交流活动,通过协作沟通、抱团共享,促使产业健康发展、做大做强。”家庭联盟综合党委书记包慧娟说。  在金黄的稻田间,广汉市副市长梁筱萍接受采访时表示,广汉市一直以来坚持以一流的理念、质量、效益和技术来提升农业产业综合竞争力,下一步将加大对农业产业发展项目的资金及政策支持力度,为乡村产业振兴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9-14
(记者 王壹)近日,记者从相关部门了解到,“十三五”期间,相关单位通过项目实施,突破了褐变控制、低温干燥、智能醒发等高占比全薯类食品加工关键技术,加工损失率由20%以上降低至6.8%,建立了全薯类食品加工技术工业化生产线17条,开发了发酵类、非发酵类、方便类薯类主食新产品100种,节能节本30%以上,新增产值1亿元以上。目前,已集成马铃薯主食加工关键技术50多项,研发符合我国口味偏好的马铃薯主食化产品300多种,创建马铃薯主食自动化生产线20余条。据悉,马铃薯耐寒、耐旱、耐贫瘠,适应性广,产量高,是三大主粮作物之外的重要补充。近年来,农业农村部高度重视马铃薯产业的发展,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等部门,促进马铃薯产业高质量发展,推进马铃薯主粮化,通过培育优良品种、建设科研平台、推动协同创新、强化项目实施等举措,实施马铃薯主粮化关键技术突破行动,取得了显著成绩。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1-09-13
(高级农艺师 余宏章)油菜种植面积较大的区域,在种植方式上不少地方曾以育苗移栽为主,有些县市育苗移栽面积占油菜总面积的90%以上。油菜育苗移栽由于播种时间较早,管理精细,菜苗茁壮,增产优势十分显著,一般比直播增产10%-15%。但近些年来,由于农村青壮年劳力快速转移务工,油菜育苗移栽面积逐渐萎缩,有的地方甚至在种植方式上全改为直播了,其中大部分改为撒播,也有的条播,或者穴播。因此,在施肥技术上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与问题:一是前茬收获时间迟,季节紧迫,来不急精细施肥;二是难以施用有机肥料;三是施肥多以撒施为主,质量粗糙;四是不少农户忽视配方施肥,偏施氮肥,易出现缺磷、缺钾、缺硼等微量元素的症状,最终影响产量与品质。面对油菜种植方式的大幅调整,为了力争油菜增产丰收,必须采取对应措施,改进施用肥料的技术。第一,区别情况,因田施肥。首先,要了解油菜对肥料的需求,一是油菜的生育期长,需肥量大,所需肥料比禾本科类作物高3.0-3.5倍;二是油菜的营养临界期在苗期,肥料最大的效率期在开花期;三是油菜对氮肥的需要量比钾肥多,对钾肥的需要量比磷肥多,其氮、磷、钾的配施比例一般为1∶0.33∶0.39;四是油菜基肥约占施肥总量的60%,追肥约占施肥总量的40%。基肥应立足于抢施,前茬较早的每亩抢墒施用腐熟的精选的农家有机肥3000斤,或生物有机复合肥150斤,同时配合施用高含量的持力硼250-300克,播种较迟的油菜每亩用尿素6-8斤作种肥;其次,对未施基肥的油菜,要根据不同土质、不同地力、不同苗情,因地制宜追施肥料,以追补基,以速补迟。要明确油菜不同生育期对肥料的需求规律,据研究,苗期需氮占全生育期的43.9%,需磷占20.0%,需钾占24.2%。抽薹至初花期,需氮占全生育期的45.8%,需磷占21.7%,需钾占54.1%。花期至成熟阶段,需氮占10.3%,需磷占58.3%,需钾占21.7%。按照这个规律追肥,就可满足需求,减少浪费。第二,追巧追早,及时到位。油菜对磷的需求虽不及氮肥与钾肥的数量,但对磷却十分敏感。比如,油菜对磷的需要临界期在苗期,此时缺磷,对油菜中后期的营养、生育及产量影响很大,即使中后期补磷也不能弥补苗期缺磷的损失。由于磷能在油菜体内反复利用,施得愈早,吸收愈早,效率愈大。油菜施磷,既可促进油菜早熟2-3天,又可提高含油量0.5%-2.4%。因此,油菜在幼苗5片真叶前,必须施用足够的磷肥。薹花期是油菜营养的最大效率期,需肥量在一生中所占比例最大,因此,抽薹至开花期必须及时追肥,做到蕾施花用。第三,平稳施肥,施足施好。为了主攻油菜秋发冬壮,5片真叶期前,每亩要追10斤尿素提苗,补施磷肥40-50斤。为了提高肥效,应氮磷混施,开沟深施或穴施,随意撒施则会造成肥料流失。油菜花芽分化时,要追开盘肥,此时以追速效氮肥为主,每亩应追腐熟人粪尿1000-1500斤,或尿素10-15斤。薹花期每亩追尿素15-20斤配施磷酸二铵5-10斤,或施三元复合肥30-40斤。为防早衰,后期还要追施尿素6-10斤,并要喷施速乐硼1-2次,同时,还可混喷惠满丰活性液肥500倍液,可发挥抗寒、抗逆、促进早熟的综合功能。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1-09-10
(记者 颜旭)近日,记者从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了解到,今年以来,我国化肥供应量略减,价格持续高位运行,达到近十年最高水平,给秋冬种农业生产带来不利影响。化肥价格维持高位主要因为原料涨价推动和国际高价拉动。由于部分国家实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化肥生产所需大宗商品价格攀升。受疫情持续影响,国际粮食贸易削减,各国加大粮食支持政策,明显拉升肥料需求。国际市场化肥高价,既带动我国企业化肥出口增加,也拉升了国内市场价格预期。全国农技中心有关负责人表示,影响秋冬种化肥市场的不利因素主要为钾肥货紧价扬影响备货与用肥;成本过高价格倒挂,复合肥备货偏紧;环保压力与煤炭指标影响供应链结构;部分企业转产追求更高利润。我国钾肥进口依存度高,今年2月签订的钾肥进口合同价为每吨247美元,而当前白俄罗斯氯化钾出口巴西到岸价为每吨680美元、出口东南亚为每吨450美元,我国成为价格洼地,国际供应商推迟发货,导致今年我国氯化钾港口库存量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加之欧盟对白俄钾肥出口实施制裁,限制经由立陶宛克莱佩达港出口的白俄钾肥,后期市场形势不容乐观。据监测,6月初至今国内钾肥价格上涨48.9%。高价钾肥一定程度上延迟秋冬种期间经销商和复合肥企业备货。此外,复合肥企业多为按订单生产,原料高价使企业降低储备,以抵御原料大幅波动造成风险。当前已出现订单价格低于生产成本的倒挂现象,部分企业表示或将延后肥料储备。内蒙古作为尿素产量最高的省份(自治区),由于环保与煤炭限制,产能下降明显,导致“用肥大户”东北地区就近采购减少,只能转而从山西等地补充,每吨增加100元左右运费成本。最后,当前氮肥相关产品合成氨出厂均价每吨4319元,同比上涨79.9%,部分氮肥企业选择转产,减少氮肥产量。专家建议,为有效应对以上情况,应继续细化落地化肥保供措施。对化肥产品,以及单质肥、包装袋等化肥生产必要产品在疫情期间铁路要优先保障运输;向农资长途运输途径中、高风险地区的司机公布交通部门协调热线;引导国有原料、能源供应企业与骨干化肥企业签订长协合同。严控秋冬种期间化肥产品质量。由于原料成本高,个别企业可能会调整原高浓度复合肥产品,下调养分含量,尤其是降低钾的含量。需要警惕复合肥企业虚标、偷减养分,加强秋冬种期间对复合肥产品质量监管。还要适当释放一定钾肥储备。鉴于钾肥等化肥价格涨势与市场常规走势存在出入,有关部门已对部分化肥企业进行约谈,对涉嫌哄抬价格的行为进行立案调查。建议针对市场高价,进一步协调主要钾肥进口企业,增加市场投放力度,稳定价格。最后,应提前协调冬奥期间企业生产。冬奥会正值2022年春耕用肥生产旺季,这一期间能源供应和环保要求可能导致周边部分化肥企业生产趋紧。建议尽早协商,提出冬奥期间既符合环保要求,又保障化肥生产供应的措施。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1-09-10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袁宇君“感谢专家教给我们秸秆综合利用和粪污制有机肥的技术,这下养殖成本又降低了。”近日,凉山彝族自治州雷波县汶水镇大田村肉牛养殖户伍帮智,向前往当地开展节能宣传周技术服务的省科技下乡万里行肉牛产业技术15团专家表示衷心感谢。  伍帮智是当地的架子牛育肥大户,种植了百余亩水稻和玉米。其周边邻居乡亲也种有较大面积的水稻、玉米等作物。技术服务团专家到达当地时,只见大量水稻、玉米秸秆随意堆放在田间。省畜牧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甘佳告诉记者,这种面对丰富秸秆资源却未能好好利用的现象在凉山州较为普遍。为了帮助当地种植户转变养殖观念、提高秸秆资源利用率、降低养殖成本,专家团队将秸秆氨化处理等综合利用技术,手把手教给了种植户们。“氨化处理主要是为了提高秸秆的适口性,让牲畜吃得更香。另外,还可以将秸秆制作成青贮饲料。”甘佳说,这样可以降低生产过程中的饲料成本。  除了秸秆综合利用技术,专家团队还向种植户传授了变废为宝的方法:将经过干湿分离处理的粪污进行厌氧处理、堆积发酵,最终制成有机肥料,让粪污转化为绿色养分,同时也降低了养殖户的肥料成本。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9-10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阚莹莹  为深入推进科技创新驱动四川猕猴桃产业高质量发展,9月3日,由全国各大院校专家组成的调研团,对四川省自然资源科学研究院猕猴桃科研成果展开了调研。专家们倡议在猕猴桃分子育种和病虫害防控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研究,尽快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建立多单位联合的猕猴桃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共同体。研讨会现场  调研团由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所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左建儒、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所特聘教授周俭民、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黄丽丽、四川农业大学教授龚国淑、安徽农业大学教授刘普和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副研究员李黎组成。  当日,代表团参观考察了省自然资源科学研究院广济杂交资源圃和产业化示范基地以及什邡猕猴桃育种基地,调研我省猕猴桃病虫害综合防治情况以及猕猴桃育种和产业情况。  在座谈会上,省自然资源科学研究院科技处副处长李燕介绍了该院的科研工作情况。猕猴桃首席专家李明章和该院猕猴桃所所长庄启国分别向专家介绍了猕猴桃资源与育种及猕猴桃溃疡病防控等方面的研究工作。近年来,该院猕猴桃科研团队成果丰富,完成的“优异红肉黄肉猕猴桃育种材料创制”成果,培育出全球第一个红肉猕猴桃骨干亲本“红阳”,国内外用其育成红肉品种12个,占世界红肉品种80%以上。专家们对省自然资源科学研究院在猕猴桃资源与育种和猕猴桃病虫害防控方面所做出的成果表示赞赏。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9-10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杨都  近期,南部县、射洪市等地接连迎来强降雨。有种植户反映,丰收在望的水稻遭水淹,对这种情况该如何处理呢?9月4日,农业农村部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试点四川水稻重大技术协同推广项目技术首席专家、四川农业大学教授任万军与技术专家、副教授雷小龙等人先后来到南部县容海种植专业合作社、射洪市杰源家庭农场等地现场指导。专家组在射洪查看被淹水稻。受访者供图  “接连的阴雨天气已对收获造成一定的影响。”雷小龙告诉记者,9月3日晚,川东、川北等地突降暴雨造成洪涝,在去南部的路上不少大户联络说稻田淹水严重,这个影响将更大。  “由于接连暴雨,两地大多地方田间积水较深;不少地势低洼处洪涝造成水深漫过穗顶。”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教师周伟介绍,淹水持续时间长短不同,危害程度也不一样。淹水超过穗颈将有减产的风险,时间越长风险越高。其中,淹水2至3天内,水稻变成厌氧呼吸,影响水稻的光合作用,后期水稻的结实率显著降低,空瘪粒增加;如果淹水时间过长,水稻浸泡严重,可能逐渐由减产至绝收。  “前几年也出现过洪涝灾害,未遭受洪涝灾害田块亩产1200斤左右,遭受洪涝灾害的田块则减产至300至400斤每亩。”射洪市杰源家庭农场主文正清告诉记者。  针对目前洪涝灾害造成水稻减产的风险,任万军开出“良方”:目前第一要务是千方百计排水,尽快把水排至穗层以下,但要注意排水不要太急,以免因冲刷发生倒伏;第二是水退后,需要清理洪水退去粘在穗子上的泥土和杂物,可以采用无人机兑水喷水清洗,通过风力和水将泥土和杂物拂去,要注意调节好高度避免吹倒水稻;然后可以施用叶面肥,以尽快恢复水稻的生机,同时注意防治病虫害。  “幸亏任教授一行及时给予指导,我们将尽快按照这些措施进行处理,将洪涝灾害的损失降到最低。”容海种植专业合作社谢海涛说。  此外,专家组提醒农户,应随时留意天气预报,提前做好防患。在受灾后,及时向保险公司申请赔偿,以保障权益,降低农业损失。针对水淹后已成熟水稻,天气晴好后应及时收割。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9-10
(记者 李娟)金秋九月,成都平原稻谷相继成熟,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在温江区万春镇和林村,裕丰水稻专业合作社正组织农机收割水稻,几台联合收割机在田里忙碌着。记者看到,收割机在稻田里转几个来回,偌大的一片稻谷便收割完毕。等收割机在田里忙完一轮后停靠在路边,大量刚收获的稻谷从出谷管喷涌而出,村民们便围着收割机进行装袋,田埂上,一些村民正忙着搬运稻谷。在万春镇和林村,村民正在收割水稻。张志强 供图据万春镇工作人员王代根介绍,温江区现有1.4万余亩稻蒜轮作生产区,主要分布于万春、永宁两镇。“一亩田的稻谷15分钟就收完,在田边直接装袋,非常方便。水稻收完后,9月中旬就要开始种大蒜。”随着今秋稻谷收割“第一镰”开镰,成都市即将进入水稻收割高峰期。在龙泉驿区洪安镇,5000余亩水稻迎来了丰收;在蒲江县寿安街道吕石桥村,开展了水稻丰收庆祝活动,不少市民来到田里体验割谷子、打谷子、抓稻田鱼;在崇州、大邑、邛崃等水稻主产区,无数收割机在地里奔忙,将高产优质的水稻收获归仓。
成都日报 | 分享: 2021-09-09
(周超文 肖安然 记者 程海英)“只要开动脑筋,增收致富并不是一件难事。”泸州市纳溪区天仙镇观音村村民蓝昌金一本正经地说。去年以来,他在自己经营的猕猴桃园里开始试养土鸡,不仅猕猴桃获得大丰收,而且饲养的两批近3000只本地土鸡,纯收入近2万元,他高兴地说:“果园养鸡除了增收,还不用除草又肥地,可是件一举多得的大好事。”蓝昌金给鸡添喂精料    2020年,返乡创业的蓝昌金租用了70亩地用于猕猴桃种植。在种植管理的过种中,蓝昌金没白没黑地忙碌在果园里除草灭虫,费工不少收入却不高。“猕猴桃园最大烦恼就是草多,还长得特别快。”蓝昌金说,猕猴桃园每年开春前要下复合肥,猕猴桃长得特别好,但是杂草也沾了光,长得也快,为了确保猕猴桃品质,根本不能使用除草剂,得花钱请工人锄草。2020年春,面对猕猴桃园不断疯长的野草,蓝昌金了解到,鸡是有名的“吃草大王”,可以有效制约害虫和野草,鸡的粪便还可改良土壤、增加有机质,每亩猕猴桃园放养200至300只土鸡“除草施肥”,人工就省了出来,等于鸡在为猕猴桃园“打工”。于是,蓝昌金在果园里养起了鸡。他根据市场需求,选中了本地土鸡这个品种。春天,青草芽萌发时节,他按照每亩地200多只的比例把1500只鸡苗投放进了果园,开始稍加精料,后来园里草、菜增多,鸡吃草芽菜叶和害虫,只需加极少的精料就可以了。“以前园里除草灭虫,既费工夫又需投资,现在全部由鸡‘代劳’,而且鸡粪还成为好肥料,降低了果园管理成本。”蓝昌金欣喜地说。游客在果园购买土鸡    2020年8月,经过了半年时间的精心饲养,又肥又壮的本地土鸡出栏了,因这里的鸡生活在天然氧吧的猕猴桃园,又食草虫,属无公害产品,蓝昌金将所拍土鸡视频只在“朋友圈”吆喝了几天,他的“绿色鸡”被来自泸州和纳溪城区驱车前来购买猕猴桃的市民全部买去,平均每只土鸡给蓝昌金带来了50元的纯利。接着,蓝昌金在对猕猴桃园进行消毒后,又及时购进第二批1500只鸡苗入园饲喂,并在正值阖家团圆的春节期间上市,一只只矫健的“绿色”土鸡每斤比普通鸡高出5元钱还抢不到手,蓝昌金又狠狠地发了一笔财。因为正值春节,第二批一只鸡要比第一批多赚20元。蓝昌金告诉记者,养鸡不需要高深技术,做好防疫和生态环境是关键。观音村是岩区村,海拔高,温差大,非常适合农作物的生长;同时他种植的70亩猕猴桃树为土鸡养殖提供了清新的环境,树下的杂草正好为土鸡提供杂草饲料,土鸡产生的粪便也可以为猕猴桃树生长提供养料,形成了林养互补的生态循环链。巧用“鸡工人”,不仅一年要赚近2万元,还能用土鸡除草;不仅环保,而且实用有效。蓝昌金告诉记者,在去年猕猴桃园放养土鸡获得经验的基础上,今年继续在果园放养两批土鸡,目前第一批销售已近尾声,第二批已投放。猕猴桃园因为有了“鸡工人”,蓝昌金在除草上没花一分钱,直接省去了1万多元的人工除草费用。今年,看到蓝昌金果园养鸡增效益的做法后,也引来了周边几个从事黄金梨种植农户的效访,大家也开始学他的模式做起这“一箭双雕”“一石两鸟”的买卖。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1-09-08
(邓英杰 记者 杨琦 文/图)“要不是县农牧局的帮助,家里17亩青稞到现在都不可能收割完,卡卓、卡卓(藏语谢谢之意)……”9月6日,甘孜县村民扎西郎加激动地告诉记者。秋收现场据了解,扎西郎加是甘孜县脱贫户,今年秋收时节家里只有他一个人,两个儿子在外地打工,既缺机具,又缺劳动力,眼看成熟的青稞将烂在田里,扎西郎加心急如焚。就在他无助的时候,甘孜县农牧农村和科技局组织农机服务队的联合收割机帮助他家及时收割了青稞。“感谢党的好政策,我们顺利实现了脱贫。脱贫不脱政策,今天我们还继续享受着国家的好政策,相信今后的日子会更加幸福!”扎西郎加说。近期,甘孜县农牧农村和科技局针对全县脱贫群众秋收期间缺机具、缺人手农户有40余户,有600余亩青稞地需要帮助收割这一情况后,该局及时组织农机服务队15台套联合收割机开展帮扶秋收。“我们以村级为单位,集中对村民秋收的准备现状和需求情况,逐组逐户进行摸底调查,详细填表登记造册,报经农业部门统一汇总协调采购,并动员乡村干部、驻村干部、党员先锋队志愿者、农业技术人员一齐行动,将村民所需农用物资,运送到群众家门口。”甘孜县农牧农村和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道。据悉,此次秋收活动,累计发放农机安全法律法规等宣传资料1500余份。截至目前,甘孜县已组织到位各类农机具3570余台/套(其中联合收割机170余台、拖拉机3400余台/套),全力保障秋收工作顺利开展。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1-09-08
四川农村日报讯 特约通讯员 唐兆权  一般的葡萄都只有一个蔸,威远县越溪镇青宁村郭正新的葡萄却是两个蔸。9月5日,正在采摘葡萄的郭正新说:“这样可以延长挂果期、提高品质,价钱比别人高两倍都不愁卖。”  6年前,郭正新见不少人返乡创业,他也辞掉井下工作回到山村。为了提高成功率,他到成都、内江、乐山等地四处考察,最后选择种葡萄。他综合考察后发现,葡萄不搭大棚日晒雨淋,容易遭虫害,出现掉果、烂果,影响产量和品质,搭全封闭的大棚,湿度过大,通透差又容易生病,照样会掉果、烂果,影响产量。他取长补短,采取了半封闭模式,上面遮光挡雨,下面四面通风,既保持通透,也避免雨水突然猛浇漫灌,还能遮挡强烈的太阳光。他投入了20多万元,一共种了10亩葡萄,选择先后不同季节成熟的优良品种。  郭正新本想一步到位种20到30亩,可资金不够,一步步来,又觉得速度太慢。他别出心裁,定植在大田,然后在旁边放一个大钵钵,钵内泥土离地面20厘米左右接触葡萄藤节,让葡萄从花钵里生根发芽,边生产边培植新苗,然后直接移栽大苗,快速生产。这样葡萄就形成了两个蔸两组根系。经过修枝排丫,精心管理,第三年葡萄挂果生产。  葡萄成熟了,一直在树上挂两三个月都仍然常绿常青,不掉果也不烂果。郭正新先以为是品种或是土壤因素,后来发现臣峰、夏黑、克仑森、蓝宝石、红巴拉多等诸多品种都是这样,不同的土壤,同样的种植方式,表现相同。并且到葡萄园来采摘葡萄的客人越来越多,他把价格从每斤3元提高到了每斤10元,还是供不应求。邻村村民告诉他:“那些买葡萄的人都说,你的葡萄口味纯正,微酸,所以都喜欢来买。”郭正新经过观察分析,这应该是两个蔸两组根系发挥的作用:“两张嘴吃东西,肯定比一张营养更足,身体更强壮。”  郭正新索性干脆不移栽,就这样采用双蔸法种植。他给每一个长了第二个葡萄蔸的花钵安装了滴灌,让大田的根系吸收水分和大面积养料,给花钵蔸滴灌营养液。因为花钵保水保肥,自然降低了成本。他的营养液是专门买的牲畜粪加生物菌,放进大沼气池发醇3个月以上生成的,不仅肥效好,葡萄还极少有病虫。郭正新的葡萄园每年从6月开园采摘,持续到年底都有葡萄。并且严格套袋,控制产量,别人葡萄亩产四五千斤,他的葡萄每亩只产1500到2000斤,每亩照样能收入1万到2万元。因为就在地里都不够卖,省了销售的工作量,他感到很轻松。就算一时卖不完,葡萄在树上也不会烂。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9-08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阚莹莹 文/图  8月31日,在蓬安县新园桃李产业园区,一套专门用于作物病虫害防控的智慧农业平台系统正在运行,电脑屏幕中清晰地显示了园区点位上果树生长和气候现状。这套系统正24小时不间断地监控这片超1万亩的产业园病虫害发生情况,一旦需要人为干预,技术人员将精准定位及时开展防治工作。  如此高科技的病虫害防治平台,是由园区内成立的专家工作站带来的新变化之一。去年10月,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南充市农业科学院、蓬安县人民政府和园区运营企业四川红标农业公司四家单位联合成立了桃李产业园专家工作站,涉及果树育种栽培、土壤肥料、植物保护、果品储藏与加工、品牌打造等专家团队入驻。这是南充市首个配置了全产业链专家资源的科技工作站,为园区带来一套更科学的发展模式,并辐射蓬安全县。  效果明显科学支撑产业绿色发展  走在园区的道路上,两旁除了栽种的桃树和李树,还有伫立在果树间的虫害诱捕器。“诱捕器内收集的虫子,两三天就要收集一次,收集后可以拿回家喂家里的鸡鸭,是一种非常优良的蛋白质。”8月31日,专家工作站站长、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党委书记刘旭研究员正在园区内,向工作人员介绍病虫害识别方式,“大家再看这棵桃树上的虫,叫七星瓢虫,是对果树有好处的益虫,能高效捕捉各类蚜虫。”这些工作人员都是园区聘请的村民,负责果树日常维护等基本技术环节。  记者了解到,举办技术培训,是专家工作站的重要服务内容之一。工作站成立以来,团队多次举办技术现场观摩会和室内培训会,培训果技人员100余人次、果农1000余人次,为园区桃李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打造了一支懂技术、善管理的生产队伍。  除此之外,工作站为园区选定了2个桃树新品种、3个李树新品种。目前果树长势良好,果品销售喜人。  同时,工作站制定了园区桃李周年科学施肥和科学用药全程解决方案,开展了“科学定量、精准减量和协同增量”的桃李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技术示范和推广。园区化肥和化学农药年减施 3-4 次,果品的农药残留远低于国家标准。  “今年,桃子的含糖量达到了13%以上,李子的含糖量稳定在16%—20%,尤其可喜的是桃李食叶类、蛀果类、叶斑类等主要病虫害防治效果达90%以上。”刘旭告诉记者。  辐射全县产业技术服务还需“正规军”  除了万亩桃李园区,专家工作站的服务范围已经辐射到了周边的花椒、柑橘产业园。  南充恒顺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流转了3400多亩土地,眼下,花椒正在进行新一轮修枝整形。自从和专家工作站合作以来,公司负责人傅俊淞明显感觉到,技术支持的来源从“游击队”变成了“正规军”,花椒的质量产量明显提升,“以前的技术都是来自农药经销商或者花椒幼苗经销商,技术不成体系也不专业。和专家工作站合作之后,有了全程的肥水、病虫害整套技术支持,之前花椒亩产量只有700到800斤,现在产量提升了10%,能达到1000斤。”  这段时间,专家工作站正在傅俊淞的园区开展健康栽培技术、科学用药技术等花椒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示范,减少了用药,大大提升了花椒的品质。  有着同样感受的还有蓬安县相如塔子山晚熟柑橘产业园业主王林。几年前,王林从建筑行业转身投入柑橘种植行业,在专家工作站的各项技术指导下,从“什么都不懂的人”成为了一名专业技术人员。  “我们正在研究推广一套柑橘传统品种提纯复壮技术,目的就是对南充本地的一些有优势的老品种进行改良,优化目前南充全市以晚熟柑橘品种为主的品种结构。此外,大量引进的晚熟柑橘种苗由于未进行脱毒处理导致产量下降,利用提纯复壮技术后,也将有效提升产量。”工作站核心专家、南充市农业科学院柑橘研究所所长杨贵川告诉记者。  目前,专家工作站正与四川物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开展合作,不断推广扩大智慧农业平台系统、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技术,优化品种结构,打造“相如李、文君桃”省级和国家级品牌。“全县柑橘种植面积已超过8万亩,花椒面积2万余亩,桃李面积1万多亩。通过专家工作站的技术服务,全县农业产业科技贡献率从20%—30%提升到50%以上,产量、价格普遍提高约10%,种植户和业主收益得到明显提升。”蓬安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胡春明告诉记者。  目前,像专家工作站、农业科技小院这样的服务模式,正在我省各地全面开花,服务于我省“10+3”现代农业产业,推动全省农业高质量发展。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9-08
(唐釦 记者 燕巧)8月25日,广元市朝天区两河口镇两河村蔬菜园区里,20余名村民齐聚一堂,认真聆听朝天区农业农村局技术人员对单轨运输机操作方法的讲解,并在其指导下进行操作实践。  两河口镇平均海拔1580米,是曾家山高山露地蔬菜重点基地之一,为方便运输蔬菜,这里建设了5000米山地单轨运输线,配备10台单轨运输机。“山地单轨车建成以后,降低了园区与村民的运输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朝天区两河口镇两河村副书记付永军说。  付永军介绍,以前两河村村民在山上种蔬菜,上山运送肥料、下山运输农产品全靠肩挑背扛,费时费力成本较高。但地处山区,普通机械进不来,运输一直是难题。现在建成的单轨运输机充分利用山地弯多坡陡的地理条件,占地空间小、可操作性强,每次运输蔬菜可达200公斤—250公斤左右。  “按采摘运输1公斤蔬菜的人工成本花费0.10元来计算,现在使用单轨运输成本最多只需 0.02元钱,从种植到收获售卖,每亩最少可以多收入500元。”付永军说。  “我种的魔芋不少,现在可以不用去背,挖了直接用单轨就可以运走。”朝天区两河口镇两河村村民彭安顺说。  据了解,两河口镇山地单轨运输线建设是国机集团定点帮扶朝天区农业产业机械化建设项目内容之一,目前,该项目在中国农机院的指导帮助下已全部实施完成。近年来,朝天区破解山地农业机械化发展瓶颈,大力实施山区宜机化改造项目,积极推广山地单轨运输线建设,已在两河口镇、沙河镇等地建设山地单轨运输线9500米,为当地群众利用山地创收提供了技术支撑。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1-09-07
四川农村日报讯 陈洪江 特约通讯员 唐明平近年来,仪陇县义路镇不断调整产业结构,探索出“传统农作物+中药材”的套种模式,实现了质量和数量的“双提升”,使土地规模经营释放出更大的经济效益。  眼下正是玉米成熟收获的时节,9月6日,笔者在义路镇佛国庵村业主罗豪的产业园里看到,几位务工的村民正忙着帮他将成熟的玉米掰回家,地里行间,黄精、枳壳等中药材长势正旺。  罗豪告诉笔者,他采用的套种技术是产业基地采用的新农业生产模式,也就是在种植玉米、大豆等传统农作物的同时,结合当地的地理和土壤优质资源,套种黄精、枳壳、桔梗等中药材,实现“农”“药”共生,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创造更大的生产收益。就这样,佛国庵村采取流转土地、吸纳村民务工等方式,增加了当地群众收入。村党总支部书记陈中华告诉笔者,全村现已流转土地1000余亩,招引业主3名,以“传统品种+中药材”种植为主,既解决了土地撂荒问题,又能让村民在家门口挣钱,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佛国庵村采取“传统农作物+中药材”的套种模式实现“一地多收”的举措,只是义路镇产业发展的一个侧影。近年来,义路镇以产业兴旺为引领,合理安排产业布局,重点推进粮食、中药材等主导产业,让当地村民不断增收。义路镇副镇长薛建告诉笔者,“十三五”以来,全镇依托东西部扶贫协作项目,发展玉米套种黄精 4500亩,产业发展已初见成效,黄精茶、黄精酒产品远销成都、重庆等地。接下来,他们将新建一处药材加工厂,由农户种植药材,业主回收加工,进一步做强品牌。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9-07
四川农村日报讯 特约通讯员 曹雪 记者 杜铠兵  “我现在手上拿的青蛙大概一两五左右,田里头还有更多稍大一点的,有二两左右。”9月1日,走进古蔺县德耀镇柏坪村稻蛙共养基地,阵阵蛙声此起彼伏。6亩稻田被丝网隔成一个个小方块,养殖户陈德洪正在进行田间管理,一只只肥硕的青蛙在稻田里活蹦乱跳。陈德洪在进行田间管理。 曹雪 摄  陈德洪从村集体公司租用了6亩土地发展稻田养蛙的立体生态循环种养。在专家指导下,陈德洪不断探索学习,实现了有机水稻种植和青蛙养殖的组合开发利用,实现一地多用,一田双收。  “稻谷能够净化水质,能给青蛙提供更好的生长环境。夏天,青蛙可以在稻草下乘凉,防止中暑带来其他疾病。”陈德洪介绍,稻田养蛙的生态种养模式,构建了一个“蛙吃虫、稻遮荫”互为供给的生态系统,既可以减少水稻的病虫害,减少农药施用量,降低生产成本,生产出绿色环保的稻谷,又能获取蛙类养殖的经济效益,增加收入。  陈德洪算了笔账:今年,他家的6亩稻田可生产优质生态稻1200公斤、青 蛙10000公斤,产值达36万元。在众多稻田综合利用模式中,稻蛙生态共生模式投入小、产出大,养殖周期短、资金回笼快,优势明显。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9-07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袁宇君 文/图  在攀枝花市,见到芒果树不稀奇。可是,你见过套着“呼啦圈”的芒果树吗?  9月1日,在攀枝花市仁和区仁和镇板桥村芒果种植户游自伟的18亩红贵妃芒果地里,记者看见一株株已采收完芒果的果树上,套着上下两层“呼啦圈”,正迎着初秋微风轻轻摇摆。  2021年的时间“进度条”已经拉到三分之二处,晚熟芒果采收序曲,早已在该市奏响。受新冠肺炎疫情等不利因素影响,今年各品种芒果收购价较往年稍低。周边农户的红贵妃收购价仅为2元左右每斤,但游自伟就能把红贵妃卖到3元每斤。游自伟拍了拍树上的“呼啦圈”告诉记者,高价的秘密就藏在这里面。果树上的“呼啦圈”是新型复合材料标准芒果支架。“呼啦圈”到底是什么东东  这“呼啦圈”究竟是个啥?为了解释清楚,游自伟把记者带到了隔壁种植户的田间:“你看,这个是以竹竿竹片为主料,用铁丝固定的芒果支撑支架。仁和区矮化密植种植的芒果,很多都是要搭支架的,否则易掉果、易擦碰。传统竹制防落支架,是当地最普遍的。”  虽然简单易做、普及度高,但竹制支架问题不少。阳光暴晒、风雨侵袭,竹制支架朽烂得快,种植户每两年就得更换一次,让人直呼“太折腾”。每棵树竹制支架的材料费、人工费等共计30元左右,按每亩50至55株果树计算,投入成本在1500至1650元左右。同时,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招工越来越困难,果树该搭支架了却找不到工人的情况时有发生。  “你看,是不是脚都没地方下?”顺着游自伟示意的手看去,只见芒果竹制支架纵横交错,不仅压缩了修枝、套袋、采收的操作空间,还“可能一转头就撞上了”,具有一定安全隐患。  去年11月冬季农闲期,在攀枝花市农业农村局和仁和区农业农村局建议指导下,游自伟将自家18亩红贵妃芒果竹制支架,换成了新型复合材料标准芒果支架:一根3米长的主杆牢牢固定在果树主干上,树冠上部和中部分别设置直径1.5米和2米的果环各一个,果环与主杆以专用拉绳相连,远远看去,像极了果树套着两个“呼啦圈”。  少了多余的竹竿,果树“清爽”了,果园“好下脚”,美观不说,修枝、套袋、采收都方便。高低挂果枝条均匀搭在上下两层果环上,互不干扰遮挡,让每颗果子晒“饱”太阳、吸够水分,品相、甜度、口感都有提升,品质自然优于其他果园芒果。戴上“圈”提升果子质量  随着深入了解,记者发现,“呼啦圈”是仁和区农业农村局水果和土壤肥料技术推广站建议种植户采取的整套芒果规范化种植新模式中,涉及新型农业设施装配应用的一部分。该模式包括新型农业设施装配应用、水肥一体化和绿色防控应用、防草地布应用、芒果配方肥施用等多项技术。  仁和区农业农村局水果和土壤肥料技术推广站副站长、高级农艺师韩忠华告诉记者,一次偶然的农业专利技术调研,让四川邦通农业机械有限公司农业设施专家、新型果树支撑装置专利发明人简长英这项多年研究成果,进入市、区农业农村局专家们的视线。  经过考察,专家们将简长英的专利技术,纳入芒果规范化种植新模式中。该创新模式作为芒果产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项目的一项内容,在仁和区率先推广示范。游自伟就是最早一批尝到先进技术甜头的种植户之一。  效果好不好,效益说了算。一套“组合拳”打下来,周边农户的红贵妃收购价仅为2元左右每斤,但游自伟就能把红贵妃卖到3元每斤,价格高了50%左右。“各地收购商涌入果园,采取电商模式现采现发,将我的3.5万斤芒果打包卖到全国各地。”游自伟语气中难掩自豪。  游自伟给记者算了笔经济账:用规范化种植新模式管理芒果,果子质量提升了,每亩多挣了1500元,同时还省下了每两年要支出一次的每亩1500元左右的竹制支架费用。游自伟打算花两年时间,将家里300亩芒果全换成这种管理模式。“量田定制”水肥一体化更巴适  漫步仁和区仁和镇板桥村四组村民吴铭盛、吴桂英等人采取规范化种植新模式的芒果园,可见大片黑色的防草地布平整覆盖着果树下的土地,水肥一体化与绿色防控系统的管道巧妙借力新型复合材料标准芒果支架,架设在果树树冠顶端。果树树型在果环统一的直径限制下得到统一规范控制。装配应用了新型农业设施的果园,不仅不显拥挤杂乱,反而因为科学合理的规划,显得整洁敞亮。  “这是根据每户果园的实际地形、坡度设计农业设施装配方案,才能达到的效果。”简长英介绍说,在攀枝花市农业农村局和仁和区农业农村局牵头下,他曾挨家挨户上门为技术示范点种植户“量田定制”新型农业设施装配方案。种植户们在产品的助力下喜获丰收,是他作为专利设施发明人和装配方案设计师最希望看到的场景。  “果子品质提升是一方面,规范化种植新模式的应用,还为我们发展农旅融合开阔了新思路。”游自伟、吴铭盛、吴桂英等种植户告诉记者,果园变“靓”了,吸引了不少来果园里采摘的游客,让家里又多了一份收入。等以后所有果树都用上新模式,能容纳的采摘游客就更多了。  攀枝花市农业农村局土肥站站长巫和义告诉记者,芒果规范化种植新模式应用,不仅为种植户带来了看得见的收益提升,更帮助种植户更新了产业发展思路,相信该模式将会在当地更多芒果种植区域得到推广,让更多种植户感受到先进技术和新型种植模式带来的产业发展助推力量。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9-07
(记者 钟正有)为促进我省玉米产业绿色高效发展,日前,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在中江县仓山镇组织召开“特用玉米暨绿色高效生产现场观摩研讨会”,50余名专家教授和相关行业领导参会。观摩会上,向与会人员展示了鲜食玉米、酿酒玉米、青贮玉米、粮饲兼用玉米等特用玉米新品种,岗位专家唐祁林教授介绍了主要参试青贮玉米品种的丰产性、抗病性、抗倒伏能力及适宜种植区域等特性。与会人员观摩了秸秆资源综合利用、土壤快速培肥、化肥减施等关键技术研究田间定位试验。资环所副研究员陈尚洪详细介绍了现阶段油菜-玉米水肥高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所取得的主要进展,以及近年来围绕油菜-玉米周年绿色高效生产技术示范所取得的相关成效。通过现场观摩,参会人员对农科院中江仓山基地15年来的发展历程有了深入了解。首席专家黄玉碧教授充分肯定了农科院中江仓山基地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并为玉米创新团队各岗位重点工作给出建议。此次现场观摩及研讨会,增强了省玉米创新团队各岗位及其团队成员之间的协作沟通,推动了特用玉米产业发展及玉米绿色高效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1-09-06
四川农村日报讯 肖安然 特约通讯员 周超文  “只要开动脑筋,增收致富并不是一件难事。”9月3日,泸州市纳溪区天仙镇观音村村民蓝昌金告诉笔者,去年以来,他在猕猴桃园里开始试养土鸡,不仅猕猴桃获得大丰收,而且饲养两批近3000只本地土鸡,纯收入近2万元。  2020年,返乡创业的蓝昌金租用了70亩地种猕猴桃。在种植管理的过程中,蓝昌金没日没夜地忙碌在果园里除草灭虫,费工不少收入却不高。  蓝昌金了解到,鸡是有名的“吃草大王”,可以有效制约害虫和野草,鸡的粪便还可改良土壤、增加有机质,每亩猕猴桃园放养200至300只土鸡“除草施肥”,人工就省了出来。  蓝昌金在果园里养起了鸡。经过半年时间的精心饲养,蓝昌金将拍的土鸡视频只在“朋友圈”吆喝了几天,他的“绿色鸡”就被来自泸州和纳溪城区的市民全部买去,平均每只土鸡给蓝昌金带来了50元的纯利。  接着,蓝昌金在对猕猴桃园进行消毒后,又及时购进第二批1500只鸡苗入园饲喂,并在春节期间上市,一只只矫健的“绿色”土鸡每斤比普通鸡高出5元钱还抢不到手,蓝昌金又狠狠地发了一笔财。  蓝昌金告诉笔者,今年他继续在果园放养两批土鸡,目前第一批销售已近尾声,第二批已投放。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9-06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