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四川农村日报讯 唐恨水川西大地正值秋粮收获 季节。在黑青稞种植基地,专家实地演示丈量面积,抽选样本、收割、脱粒、去杂和水分测量、样本称重等步骤……这是近日在阿坝县举行的阿坝州秋粮实割实测业务培训会上的一幕情景。  参加此次秋粮实割实测业务培训会的有阿坝州各县(市)统计调查部门负责人、农业统计业务骨干,以及农技站长、粮食统计业务人员。培训采用“理论+实践”的形式开展,授课人员通过 PPT 向参训人员介绍了无人机的应用和粮食产量实割实测流程及相关要求。  随后,参训人员前往黑青稞种植基地和马铃薯田间进行实割实测现场操作学习,专家向参训人员讲解并演示无人机对地遥感测量程序操作步骤,讲解青稞“直线法”、土豆“垄测法”等实割实测的测量方法,并进行现场测产。  参训人员纷纷表示这场培训来得及时,“通过培训,提高了我们对实割实测本领,掌握了实割实测的步骤和方法,使我们受益匪浅。”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9-28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阚莹莹近几年国内迅速兴起楼房养猪,目前我省楼房养殖在建和已建规模居全国第一。为使楼房养猪业主少走弯路、少“缴学费”,促进我省楼房养猪健康发展,近日由省畜牧总站和省畜牧业协会联合组织的全省楼房养猪技术研讨会在遂宁召开。  楼房养猪作为现代化、集约化、智能化养猪新模式,设计建设科学就具有省土地、易解决环保、便于预防疫病等优势,设计建设不科学则可能导致浪费资源、疫病更难防控、无法正常生产等问题。  研讨会上,四川省农业大学教授王印、省畜牧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陶璇分别对楼房猪场的生物安全、猪舍建设技术要点,进行了技术讲解。齐全农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绵阳明兴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四川天兆猪业股份有限公司、成都旺江农牧、四川省巨星农牧企业代表就目前公司已有的楼房养猪设计建设方面的经验、教训和重点注意事项等进行了交流。  参会专家和企业一致认为,楼房养猪作为一种养猪新模式很值得推广,但也需要企业、高校、科研院所间相互合作、协作,规范完善设计建设相关技术标准。  “楼房养猪作为未来养猪业发展的一种新模式,要经过科学的设计,全方位的考虑生物安全、环境控制、建设安全等因素。希望市州畜牧站把研讨会的成果及时传授给本地区在建或将建楼房养猪业主,充分发挥楼房养猪优势,努力做到少走弯路,尽量避免重大损失。”四川省畜牧总站站长徐旭强调。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9-28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杜铠兵 文/图  “平均亩产1000斤左右,最高达到1300斤。”近日,随着省内不同区域、多个品种的有机水稻陆续颗粒归仓,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吕世华研究员告诉了记者这个令他满意的数据。  亩产1000斤,对于水稻而言看似是一个很普通的表现。而此次数据的难得之处在于,这是有机种植取得的成绩。  由于不使用化学肥料和化学农药,有机稻在保障更高品质的同时,其生产环节的需肥、病虫草害防控等问题难以得到有效解决,往往生产效率低下,亩产300-400斤是普遍现象。高质与高产的矛盾,一直是有机稻生产背负的“鱼和熊掌”。  早在8月中旬,记者便跟随吕世华研究员前往达州、广安等地调研采访,发现这里的有机稻长势良好,与普通水稻相差无几。这又是如何做到的?吕世华(右二)正在田间查看水稻长势。种水稻也覆膜“多此一举”为哪般?  覆膜种植因其增温保湿的作用,在越冬作物和蔬菜生产上普遍应用。而种水稻也覆膜,似乎没有这个先例。  8月中旬,记者在广安市邻水县丰禾镇长滩社区首次见到了采用覆膜栽培技术的有机水稻。查看稻田可以发现,水稻叶片翠绿光亮,稻穗饱满,田间杂草也较少,和普通稻田并没有什么区别。  而向水稻根部看去,则可以看到一些残留在地表的黑色地膜。“丰禾镇是第一年试验推广有机水稻覆膜栽培技术,面积不大。全县目前也只有30多亩。”邻水县农技站站长代旭峰介绍,覆膜栽培水稻要多一道铺设地膜的工序,同时每亩增加了200余元的农膜成本,习惯了传统种植模式的农户在没有看到它的效益之前,很多人难以接受。  “最开始村里的老人都笑话我,不用农药化肥,就用一张地膜怎么可能种出稻谷来。”在达州市大竹县朝阳乡木鱼村,村支书秦学勇带领大家采用覆膜技术种植的水稻已经到了第三年,高产量和好米质的双重效果让他打破了村民的质疑。  “水稻覆膜种植土壤温度提高,有机肥料分解加快,稻田水分蒸发和肥料流失少。同时抑制了杂草生长,减少了水稻病害的发生。”多年来研究推广该技术的吕世华告诉记者,覆膜栽培有效地解决了传统水稻有机种植用工多、产量低的难题。同等管理条件下有机稻覆膜(右)与不覆膜(左)对比。消失的农膜化身“稻田保姆”  “现在采用的全生物降解膜,就像‘稻田保姆’一样,悄无声息就帮你完成了许多日常工作。”走进大竹县永胜镇镜子村一片100多亩的稻田种植基地,吕世华告诉记者,由于种植的是有机稻,原先需要人工除草,劳动力成本大。覆盖全生物降解地膜后,抑草作用明显,不必再打除草剂,既节省了成本,又减轻了对环境的影响。  而在该种植模式研究之初,使用的传统塑料地膜需要人工回收,同时难以降解,容易形成“白色污染”。改进后的全生物降解地膜就像给土壤穿上了“环保衣”,仅需 2-3个月,覆盖的地膜就能自然降解。  据为该基地提供地膜的云南曲靖塑料公司四川区域销售负责人涂霞介绍,全生物降解膜主要成分是巴斯夫聚合物和聚乳酸,在作物生长后期被土壤中的细菌和真菌类微生物降解为水和二氧化碳及少量生物质,不会对环境产生污染。“公司也正在进行生产工艺改进和原料拓展,以降低农户用膜成本,服务更多的有机种植业主。”涂霞说。  对于一些人认为覆膜栽培增加了种植成本的看法,经营该基地的相关负责人秦瑜蔓则有不同的见解。她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每亩虽然增加了200元的地膜成本,但节约的农药化肥支出就有近150元,还节约了几百元的除草用工,同时产量增加了两三倍,稻米价格更是原来的好几倍。”据了解,该基地生产的有机稻米零售价可达30元每斤。  “我们积极引进优质抗病水稻品种,还举办了新米品鉴活动,采用覆膜栽培的有机水稻米质突出、口感细腻软弹,深受食客喜爱。”吕世华认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饮食观念的转变,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对“吃得好”的需求逐渐增加,有机水稻覆膜种植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可以让高品质有机稻米进入寻常百姓家,也能够促进生态环境保护。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9-28
四川农村日报讯 彭彬 特约通讯员 田明霞当前,正值大春玉米丰收季,梓潼县鼓励农民把玉米秸秆加工成青饲料,销售给各地的养牛大户。在宝石乡斑竹村的一家玉米秸秆回收加工厂里,伴随机器的轰鸣声,粉碎机把一根根秸秆,切割成一堆堆细渣。打包机飞转,胶带一圈圈缠绕在秸秆细渣上,一个个饲料包就生产出来了。该加工厂每天可加工40吨秸秆,制成的饲料由肉牛养殖户统一收购,既增收,又提高了秸秆利用率,减少污染,保护环境。  宝石乡今年种植玉米22000亩,当前正值玉米成熟收获期,玉米丰收了,产生的大量秸秆怎么办,一直是农村难以解决的问题。今年9月,斑竹村村民饶麟投资40万元,办了一个玉米秸秆加工厂,把秸秆加工成青饲料,销售给各地的肉牛养殖大户,做过冬的饲料贮备。  秸秆加工厂办起后,十里八村的村民都把玉米秸秆运来,卖给饶麟做青饲料原料。宝石乡阁楼村村民黄映红算了一笔账:“我今年种了12亩玉米,村上引进了秸秆加工厂,一吨秸秆可以卖130块钱,一亩地产生两吨秸秆,要卖260块钱,12亩地的玉米相当于增收了近3000块钱。”  饶麟介绍说:“这个秸秆加工厂,把周边五六个村的废弃秸秆全部回收回来,现在每亩地能让老百姓增收260元,秸秆回收生产成青贮饲料,很受甘孜、阿坝和陕西一带的养牛大户欢迎,销路不愁。”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9-28
【“英雄”名片】  白乌鱼种业。白乌鱼原产于内江市中区永安镇,身体呈棒形、少刺,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近年来内江持续提升白乌鱼种业,推动实现产业化经营,繁育出白乌鱼新品系“玉龙1号”,有望成为内江首个通过国家审定的特色水产新品种。【丰收数据】价格对比白乌鱼25元左右一斤是普通乌鱼的3倍左右养殖效率路基循环生态养殖系统让白乌鱼生长周期缩短到5个月【一线探访】  (记者 郑志浩)9月18日,内江市市中区凌家镇水口村,被村民称为“陈场长”的陈利伟在水塘边为水中养殖的白乌鱼投食。“这段时间正是上市的时候,要喂大颗粒的料,白乌鱼才吃得饱。”陈利伟边走边抓起桶中的饵料,大手一挥,白乌鱼纷纷抢食,水面激起一片水花。  原产于内江市中区永安镇的白乌鱼,是内江水产的一张耀眼的名片,正在从小镇游向全国。白乌鱼。图片来自内江市农科院5%的养殖面积撑起5成养殖收入白乌鱼为何身价高  陈利伟的白乌鱼养殖池塘正上方,罩着一层网眼很细的网。白乌鱼池塘旁边,是一块面积更大的普通鱼塘,正上方空空如也。  “对它特殊对待,还不是因为这个鱼价值高!”陈利伟介绍,白乌鱼喜欢露出水面呼吸,容易被水鸟叼走,所以他专门搭上了一层网。“几分地大小的池塘,光人工费用就要数千元。普通鱼没那么金贵,舍不得这么投入。”  临近国庆节,“陈场长”的第一批白乌鱼已上市。“已经卖了500斤,挣了14000元。”他介绍,去年试验性养了一小批白乌鱼就赚了3万元,今年养了4万尾白乌鱼,估计能挣15万元左右。“我的鱼塘一共70多亩,白乌鱼占的面积也就占5%,但收入能支撑起整个鱼塘的一半。”  今年,白乌鱼上市初期已经能卖到25元左右一斤,是普通乌鱼价格的3倍左右。由于民间认为其有滋补功效,白乌鱼论条卖可以达到20元一条。  白乌鱼为何身价高?  “物以稀为贵,白乌鱼的体态就占了优势。”内江市农科院水产所副所长苏建介绍,相比普通乌鱼而言,白乌鱼通体透白,体型呈长筒状,既有颜值优势,口感还鲜嫩爽滑,在内江市场备受青睐。  西南大学和内江市农科院联合得出的科研成果也验证了其营养价值。白乌鱼的不饱和脂肪酸等营养成分都多于普通乌鱼,也多于一般家鱼,对增强人体免疫功能有好处。  2020年,内江市白乌鱼年产量接近40万斤,市场占有率达80%。接下来,内江还将围绕白乌鱼新建良种场、保种场等,预计带动200户以上的养殖户参与其中,新增年产值上千万元。创新养殖模式选育出新品种内江白乌鱼将“游”向全国  “全国白乌鱼原种在尚腾新村,市场上绝大部分种苗来源于我们!”9月17日,在市中区永安镇尚腾新村,四川省浙新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白乌鱼繁育基地内,公司负责人吴俊介绍。  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就有人尝试人工养殖和繁殖白乌鱼,但将原本野生的白乌鱼驯化,并非一蹴而就。  尚处于水花阶段的白乌鱼,体型相当于跳蚤大小,其肉食秉性又需要捕食活物。选什么样的饵料,才能让跳蚤大小的白乌鱼吃得下去呢?繁育基地负责人周建平介绍,基地前前后后尝试了多种饵料组合,最终选择了轮虫、米虫等“小号肉食”组合,才让小白乌鱼填饱了肚子。  针对白乌鱼易受病毒细菌侵袭的情况,繁育基地采取了路基循环生态养殖系统。白乌鱼被养殖在繁育大棚内的园池里,池里废水排到繁育基地外围,大片的池塘内栽种着伊乐藻、苦草等水生植物用于净化水质,最终达到循环利用的标准,提灌设备将水再次注入园池。  “这样既能节水,又实现了养殖环境的可控性。”周建平介绍,工作人员可根据水体的温度、溶氧、亚硝酸盐等物质的实时监测数据,调整出适宜白乌鱼的环境。现在每立方米水体可养殖200尾白乌鱼苗,一批鱼苗从育苗到上市缩短至只需 5个月的时间。  品牌打造上也有突破。从2003年起,内江市农科院就开始进行白乌鱼的亲本收集、人工繁殖、苗种培育及成鱼养殖。经过10多年的培育,成功选育出生长、体色和形态良好、具有较强遗传稳定性的“玉龙1号”新品系白乌鱼。  内江市农科院水产研究所所长罗煜表示,“玉龙1号”白乌鱼有望成为内江市首个通过国家审定的特色水产新品种,为内江打造百亿水产强市提供品牌支撑。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1-09-27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杜铠兵 文/图  “没错,就是小时候在山上吃过的野果的味道!”9月14日,来自四川农业大学、四川旅游学院、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的多名专家及企业代表共同来到位于崇州市的八月瓜链产协同创新中心考察交流,藤架上成熟开裂的紫色果实引得大家纷纷拿出手机拍照。丰产期的八月瓜。  八月瓜又名三叶木通,因其细长绵软的果肉酷似香蕉,民间也称为“野香蕉”,其果实富含多种胶原蛋白、维生素、矿物质,尤其是以芳香族氨基酸为主体的游离氨基酸含量是普通水果的3-6 倍,属于优质的食疗保健水果,同时具有药用、油用等多重价值。  “最多两年时间,我们就能吃到少籽甚至是无籽的八月瓜了。”在交流会现场,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罗培高教授向大家宣布了一个令人兴奋的消息。罗培高教授多年来带领团队致力于四川八月瓜产业发展,现已实现优质新品种的选育、八月瓜产品开发、种质资源库的建立等。专家考察八月瓜基地。  在种植技术和产业体系不断完善的基础上,如何进一步开发八月瓜价值,让更多人品尝到它的味道?“食品、旅游,这些方面都还有很大的空间。”四川旅游学院党委书记晏启鹏在考察了八月瓜基地后表示,可将八月瓜作为特色食材加以开发,利用该院在食品烹饪方面的优势,在鲜食的基础上创新出更加多样化的食品和加工产品,进一步提高其经济附加值。成熟的八月瓜。  八月瓜果实外观奇特,花穗形态优美,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近年来便一直在与罗培高教授团队合作,不断提升八月瓜栽培技术,并积极探索其在园林造景、观光采摘、研学体验等方面的发展。目前,八月瓜在我省人工种植面积已超10万亩,每亩产量可达6000斤,为山区特色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提供了重要动力。  在交流会现场,四川发展城市建设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宋应福对八月瓜种植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并计划在城市周边农区大面积引种八月瓜,在完成土地整改的同时发展特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一方面发展水果、粮油、中药材等规模化种植,一方面打造休闲观光‘网红打卡点’。”宋应福说。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9-26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阚莹莹  近日,中江县永太镇种植大户刘书林像往常一样来到田边查看水稻长势,看着沉甸甸的稻穗,喜上眉梢。今年,刘书林种水稻轻松了不少,他通过和中化 MAP(现代农业技术服务平台)合作,把300亩水稻交给了MAP农艺师进行精准管理。  不过,即便今年产量不如预期,刘书林也不会担心。通过和中化MAP合作,刘书林知道公司有一款针对小麦产量的保险,而且目前又在崇州市试点一个水稻品质险,接下来将在成都市甚至全省推广。刘书林越来越感觉到,有了“双保险”,粮食种植的未来大有可为。农艺师定期到刘书林田间巡查指导。  受访者供图保产量产量有兜底低于平均标准就赔付  在永太镇上,刘书林长期经营着一家农资店铺。两年前利用这一优势,刘书林开始了规模化种植水稻和小麦。  虽然积累了一定的种植经验,但因平时店铺事情多,加上手臂残疾,刘书林没法及时进行田间巡查和农事管理,往往错过最佳时间进行农事操作。这两年在种植过程中田间病虫草害时有发生,农资投入不少,但种植产量都不高,他的种粮收益只能算不亏本。  今年,通过朋友介绍,刘书林开始与中化MAP初步合作,除了 MAP中的品种筛选、植物保护、植物营养等服务,一款智农APP彻底解决了刘书林的管理问题。  记者了解到,智农APP可以利用CIS遥感实时了解田间的情况,一旦出现问题,农艺师可以随时进行干预。同时,有专门的农艺师定期巡田服务和技术指导,可以在最佳时间做最正确的农事操作。  依靠智农APP的遥感功能,此前刘书林种植的小麦投保了中化MAP与某保险公司联合推出的产量保险。“我们根据产地的平均产量制定相关标准,通过遥感技术对大户的产量进行实际测产,低于平均标准的即可赔付,每亩平均赔付金额在700元。”中化公司金融负责人蒋浩告诉记者。保品质抵御收获季天气风险种粮收益更高  不只是产量的保障,在崇州市,一款农产品品质保险彻底解决了不少大户的后顾之忧,品质有了明确的保障。  今年,成都市和某保险公司联合推出一款政策性稻谷品质保险。目前这款保险针对中化 MAP 服务的农户,参保亩数达到了 7000亩左右。  记者了解到,这款保险针对稻谷农药残留指标、重金属指标、真菌毒素指标、理化指标和营养指标,参保种植大户的稻谷如果未达到保单中所保证的指标值,就可以得到相应赔付。指标值依据食品国家安全标准。  此外,保险政策规定,种植大户所生产的稻谷必须达到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相关规定,才能投保。“投保之前,第三方机构会进行一次品质检测,达到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相关规定后可以投保。收获后,第三方机构会再次对投保大米的品质进行检测,若未达到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相关规定就可以赔付。”蒋浩解释,两次检测之间,投保大户面临的不可预测的天气风险,如四川9月常见的阴雨天气,以及烘干储藏不当造成的米质下降等风险,就有了保险兜底。  “保险的目的,就是依据品质导向,从而打造一个标准化的种植流程。依据这套标准化的种植流程,生产出更好品质的水稻,卖到更好的价钱,实现更高的收益。”蒋浩告诉记者。  “农户想要的并不是赔付,而是产量和品质。此前他们只有一个政府提供的自然灾害险,这是全国唯一 一个正在试点的水稻品质保险。目的就是制定一个优质水稻的种植标准。”中化公司负责人王文彬告诉记者。  “这代表了农业保险新的方向。”四川省乡村振兴战略研究智库首席专家郭晓鸣表示,“此举有助于解决现在农产品质量提升的一些短板制约,促进了多重要素的集成,聚焦于农产品质量的提高。由于农业本身的特殊性,导入政府的资源进行支持也是必要的。”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9-26
四川新闻网(通讯员 刘敬宗)“共产党帮助我们消除了绝对贫困,现在又派来农业技术员,为我们的乡村振兴再助一把力,太感谢啦!”9月下旬的一天,凉山彝族自治州喜德县鲁基乡中坝社区五组吉胡克哈高兴地说。今年9月,眉山市帮扶凉山工作正式入驻凉山。其中丹棱县农业农村局派出周加权、李安宁两位技术员,对口联系喜德县鲁基乡,该乡属典型的高海拔二半山地区,平均海拔高度2000米左右。针对幅员面积广、基础设施差、传统农作物收益不高等实际情况,他们利用自己所学种植业、养殖业技术的专业特长,迅速与当地干部群众打成一片,入组到户,深入田间、畜舍,了解生产、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并与当地干部群众一起,商讨相应对策,提出以种、养殖业为基础,打好“生态环境、地方特色”两张牌等切实可行的措施,发展绿色富硒大米、生态肉牛羊殖等项目,逐步迈上乡村振兴的快速通道。农技专家周加权(右一)与吉胡克哈在田间查看水稻结实情况中坝社区的富硒水稻基地畜牧专家李安宁在查看肉牛养殖情况周加权向社区干部收集基本情况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1-09-24
(记者 粟新林 文/图)生姜叶子长得有半人高,种植的绿豆豆荚已经胀鼓鼓的,即将迎来丰收,旁边刚刚收割的一块空地上,正在准备小春作物的栽种……这里是崇州市三江街道宋桥村8组的一块普通耕地,俨然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这和之前被群众反映“非法占用农田硬化土地,非法拆解汽车,垃圾乱扔”的画面截然不同。“被压占的土地还耕后,村民就在地里种上了农作物,这样挺好的。”宋桥村村民言语间都是满意。垃圾清理了,种上了农作物群众反映问题 马上核查处理“之前这里是耕地,却停了几辆破旧的二手车,还散落了一些生活垃圾,这周遭环境着实有点脏乱差。”宋桥村村民赵大姐告诉记者,这里属于三江街道宋桥村8组,之前这个位置一直都是基本农田。今年3月,成都谨一再生资源回收有限公司提出租用场地的需求,村民便将这块耕地租赁给该公司。该公司占用这块耕地后,就用于停放收购的废旧机动车。4月30日,收到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交办的“崇州市三江街道宋桥村8组居民颜代金非法占用农田硬化土地,非法拆解汽车,垃圾乱扔”投诉案件,崇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赓即行动,由该市商务和投资促进局牵头办理,崇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三江街道办事处等单位进行核查。经调查,成都谨一再生资源回收有限公司租用宋桥村8组3位居民的耕地0.32亩,用于停放收购的机动车。为了便于车辆停放,该公司用建渣摊铺压占耕地,现场未见水泥硬化痕迹。“该公司仅占用该场地临时停放机动车,没有开展拆解经营活动。”三江街道办相关负责人表示,核查当天,该公司就将收购的两辆报废车、5辆二手车运至重庆市钦发报废汽车回收公司作报废处置。整改即时到位 土地还耕聚焦群众反映的、关心的生态环境问题,崇州市相关部门赓即行动,制定了具体解决方案。“非法占用的农田已经完成退耕,5月份就栽种了新一轮的农作物。现如今,正在陆续进入丰收期。”崇州市相关负责人表示,关于“非法占用农田硬化土地”问题,由该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立即责令其15日内完成压占土地还耕,并达到耕种条件,三江规划和自然资源所负责监督指导。如今,这片土地已经恢复到耕种条件,栽种的芋头等农作物长势喜人。关于“垃圾乱扔”问题,据崇州市三江街道党工委委员、办事处副主任肖洪强介绍,街道办事处立即责令当事人及周边居民将生活垃圾分类清理投放到“四分类”垃圾桶;成都谨一再生资源回收有限公司2日内将压占土地的建筑垃圾清理完毕,交由本组建房居民作为回填材料使用。记者注意到,现场垃圾已清扫干净,无环境卫生死角。肖洪强表示,强化常态化管理,三江街道将督促居民,生活垃圾按垃圾分类要求投放“四分类”垃圾桶,由村社区统一转移到垃圾中转站。同时,广泛宣传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有关规定、整治措施、相关法律条款等,扩大群众知晓率,积极倡导群众共同维护公共环境卫生秩序。
成都日报 | 分享: 2021-09-24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袁宇君  “一只蜜蜂一生只能酿造一滴水体积的蜜,为此却要飞上约 800公里的路程呢!”听到这个故事,不少学生和家长对蜜蜂这种平常的小昆虫肃然起敬、发出惊叹。这是近日举行的邛崃蜜蜂科技小院蜜蜂亲子活动的一幕情景。  在邛崃蜜蜂科技小院,小朋友们迫不及待想感受小蜜蜂如何生活、采蜜,想要一探这神秘的蜜蜂王国。在四川农业大学相关专业学生、邛崃蜜蜂科技小院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小朋友们观察蜂箱,寻找蜂王,观看蜂箱里各种摆设,又参加了科普知识有奖问答,参与游戏与手工制作,直观感受了大自然中蜜蜂的神奇。  该院首席专家、四川农业大学教授张社梅告诉记者,开展蜜蜂科普活动,让前来体验的家庭一道“与蜂共舞”,一方面希望更多的青少年了解蜜蜂、热爱农业、热爱自然,另一方面希望以绿色生态为主题,推进科普教育,促进蜜蜂商业化授粉、农事体验等发展,丰富乡村的新产业、新业态。  蜜蜂授粉对维护生态系统平衡、促进农业提质增产具有重要作用,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蜜蜂产业。邛崃蜜蜂科技小院由四川农业大学与邛崃蟲鑫养蜂专业合作社合作共建,将助力推进高校学生深入生产一线,服务乡村建设。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9-24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袁宇君  秋天来了,四川人的朋友圈里卖攀枝花芒果的微商,又开始活跃了。他们涌进几乎全境坐落川滇金沙江流域干热河谷生态区的攀枝花市,将当地晚熟品种芒果“触网”“触电”送上全国各地消费者的餐桌。  坐拥省内优越光热条件,“干热河谷优质芒果”十年磨一剑,换来如今名满天下。村民采收芒果。受访者供图种植面积超百万亩  2021年的时间“进度条”已经拉过三分之二处,若用一款香气标记此时的攀枝花,当用芒果的馥郁果香。点开攀枝花卫星地图,可见规模化芒果种植基地盘踞仁和、米易、盐边3个农业县(区)。其中,盐边县桐子林镇、仁和区总发乡、米易县草场乡等18个乡镇的芒果种植面积均逾万亩。  据统计,去年该市芒果种植总面积103万亩,产量38万吨,芒果种植户超47000户,成立芒果(水果)专业合作社392家、企业78家,经营较具规模的龙头企业10余家,其中,锐华农业公司芒果年销售收入突破4亿元大关,成为国家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建成3个部级南亚热带作物名优基地、9个部级芒果标准化生产示范园、9个省级现代芒果示范园区。填补冬季市场空白  放眼全国500多万亩芒果,攀枝花就占五分之一,形成了以晚熟芒果为主、早中晚熟搭配的品种结构。其中,晚熟芒果占全年产量80%。当前,国内水果市场上,凯特、吉禄、热品10号等攀枝花晚熟芒果,能占到市场份额总数七成。  “我国芒果基本实现周年供应,几大芒果优势产区果子按成熟时间顺序陆续成熟,老百姓全年都能吃上芒果。”攀枝花市农林科学研究院果树研究院专家李贵利告诉记者,细数各地芒果的上市时间,每年1月至6月,海南、广西以及东南亚芒果集中“撞车”,“霸场王者”凯特则从9月延续到12月甚至次年春节,攀枝花晚熟芒果一定程度填补了冬季水果市场的空白。科技“撑腰”底气足  尽管面临新冠肺炎疫情等挑战,攀枝花市仍对此次芒果产业发展“绿色崛起”信心十足,底气来源于为产业“撑腰”的科技硬实力。  早在上世纪90年代,攀枝花市开始进行中早熟芒果试种,由于品种不统一、种植技术不足,芒果种植的经济效益并不明显。1997年,市农科所引进了凯特芒果等中晚熟芒果品种,开始进行品比试验,着力解决晚熟芒果培育过程中的种植技术问题。通过以晚熟芒果轮换修剪术和抹花延迟花期技术为代表的芒果控时成熟技术,有效解决了结果大小年、果实发芽、长根等影响品质的问题。  产业发展至今,除了市农林科学研究院等“老牌”科研机构外,攀枝花又有了南亚热带作物科技创新中心、攀枝花市金沙阳光芒果产业技术研究院等新兴科研院所,从育种攻关、种植栽培等各个环节提升品质,这才有果品敢与国内其他地区、东南亚地区一较高下。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9-24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杨都 文/图  9月12日,来自中国农业科学院、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四川农业大学的20余位植保科研工作者齐聚绵阳,共同探讨交流植物线虫研究及防控工作。当天,四川植物病理学会理事长、四川农业大学水稻所研究员王文明宣布四川植物病理学会植物线虫专业委员会(下文简称“专委会”)成立。专委会成立现场。  什么是植物线虫?我省发生情况如何?“专委会”又将如何发挥作用?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有关专家。线虫病害亟需防治  会上,省农科院植保所研究员姬红丽简要介绍了我省植物线虫的发生、防治、科研等情况。“植物线虫病是由植物寄生线虫侵袭和寄生引起的植物病害。”姬红丽向记者介绍,受害植物可因侵入线虫吸收体内营养而影响正常的生长发育,线虫代谢过程中的分泌物还会刺激寄主植物的细胞和组织,导致植株畸形等,进而使农作物减产及质量下降。  省农科院植保所助理研究员杨芳告诉记者,根据专家组近几年的调查,根结线虫在成都平原大面积发生,而且在设施园艺、设施蔬菜等方面造成了比较大的损失,对于蔬菜幼苗、水稻幼苗危害严重。旱育秧和节水灌溉等方式促使根结线虫发生越来越普遍,产生严重的经济损失。且凉山州近年也出现了马铃薯线虫病害。水稻根结线虫症状(受访者供图)  “植物线虫病的防治难点在于线虫病害隐秘性高,症状不易察觉,有时容易和其他病害混淆,所以不太引起种植户的重视。重视度不够,普及率更低。”姬红丽说,由于线虫病害鉴定和研究专业性比较强,周期也比较长,在科研队伍建设方面相对比较薄弱。  “基于这些原因,我省亟需成立一个专业的组织来集合各方力量,解决全省植物病原线虫为害问题。”谈及专委会的成立初衷,姬红丽告诉记者。联防平台将发挥大作用  此前,专家组根据全省的线虫发生情况进行了摸底、防治和宣传工作。  姬红丽介绍,在根结线虫方面,专家组调查了成都平原水旱轮作田根结线虫发生情况和种类,并对市售药剂和专家复配药剂进行了筛选和药效评估。此外,还对40余种作物进行了筛选,初步确定了5至8种可能适宜轮作的作物,并指导广汉水稻种植专业户对旱育秧田根结线虫进行了防治。马铃薯线虫方面,除了对相关情况进行普查、鉴定种类和危害外,专家组积极向省级及当地相关部门汇报并开展合作,在当地做了药剂防治示范。  “我们希望通过这些方式,尽量把马铃薯线虫控制在已发区,防止蔓延。”对于植物线虫的防治,姬红丽说,在当前“双减”的背景下,减少农药的使用,通过生态工程、轮作作物等方式减少线虫的初始量也是重要举措之一。  会议期间,中国植物病理学会植物病原线虫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彭德良研究员通过网络连线,对专委会提出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植病学的研究水平等要求。来自河南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的6位专家学者,还通过线上线下联动的方式作了精彩纷呈的学术报告,共同探讨植物线虫的发生、防治等学术问题。  姬红丽研究员介绍,专委会成立后,将通过搭建四川省植物病原线虫联防联控的专业平台,集合全省线虫领域专家,促进整个四川地区水稻根结线虫、水稻干尖线虫、蔬菜根结线虫等常见线虫病害的防控,对检疫性线虫病害进行专业的预警防控,在提高各界对植物线虫病害的认识、重视的同时,为我省农业的绿色高效发展保驾护航。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9-24
(谢义 记者 杨颜铭)稻田泛黄、田野铺金,万物披上了沉甸甸的盛装。眼下,正是收获时节,资阳市乐至县金顺镇玉河沟村进入黄金收割期,金灿灿的稻谷随风舞动,空气中弥漫着沁人心脾的清香,田间地头到处是一片忙碌景象,收割机一路“高歌猛进”,奏响了丰收进行曲。 金灿灿的稻谷据资阳市乐至县金顺镇玉河沟村党总支书记罗莉介绍,今年初,村上整合撂荒地和闲散土地120亩种植优质水稻,首次采用无人机水稻直播技术,同时,从耕地、除虫、收割到下一步的烘干,全程机械化操作,增效提产的成效初步显现。 收割记者了解到,联合收割机一小时能收割6-8亩水稻,每亩可让农民节约成本200余元。“机收水稻,不仅速度快,效率高,还减少抛洒率,比起以前用人工来收更省时省力,节约成本,太好了。”玉河沟村村民倪金华说到。“我们现场进行了一个初步的测算,一亩水稻大概能产出1200斤干谷子,产量还是不错的,直播水稻的技术将逐步推广到全县各个村社。”乐至县农业农村局总农艺师杨建文表示。丰收据了解,玉河沟村水稻种植品种主要为国家一二级优质米。这也是乐至县探索丘陵地区大面积无人机直播、施药等工序的前期试验阶段,将为乐至县丘陵片区的水稻直播技术提供技术样本支撑。今年乐至县共种植水稻21.3万亩,平均亩产达508公斤,高产田块达680公斤,预计全县水稻产量达10.8万吨,机收率达80%以上。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1-09-23
(余静 袁桂林 记者 常坚)近日,记者来到眉山市洪雅县“中保镇种养循环现代农业园区”内的雅吉乐种植专业合作社,只见社员正在忙碌,或采收茄子、或整理地膜、或进行人工除草。据悉,该合作社是洪雅县化肥、化学农药减量控害示范点之一。其利用园区种养循环管网,科学施用沼液。在菜地四周,分布着一些管道,拧开阀门,黑褐色的沼液就从管道里喷了出来。“沼液属于有机肥,这是替代化肥的宝贝。”该合作社负责人罗述勇介绍,社员种的240亩菜地,沼液输送管网实现了全覆盖,用起来非常方便。记者在现场看到,该合作社的菜地布满了黄板。这是实施化学农药减量技术的举措之一。此外,该合作社还采取人工除草、地膜覆盖等方式防虫。省农科院植保所为其提供技术支撑,根据不同作物病虫害发生情况,适时使用生物农药防治病虫害。“相信采取这种‘零碳农业’模式,我们的绿色蔬菜更受市场欢迎,价格也会有所提高。”罗述勇表示。“零碳农业”是否比传统农业效益高?在洪雅有7000多亩水稻基地的“好味稻”水稻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相德有话说。“传统方式种水稻,一亩田有二三百元的利润就不错了。现在,合作社采取‘零碳农业’方式种水稻,再加工成精米销售,种一亩田能挣2000元左右。”李相德介绍。该合作社利用“稻鸭共生”种养循环模式进行水稻种植,鸭吃虫、粪变肥,不打农药、科学管控。据悉,这样种出来的绿色生态大米在市场上很受欢迎,价格卖到了每公斤20元左右。这些都是洪雅县探索“零碳农业”的缩影。近年来,洪雅县擦亮“国家生态县”“四川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县”金字招牌,推行化肥零使用、化学农药减量使用,在全县建立多个化肥化学农药零使用示范基地,茶叶、藤椒、蔬菜、牛奶等特色优质农产品供给力度不断加强,生动体现了“好生态出好产品”。据洪雅县农业农村局相关研究表明,在化学化肥零使用试验区,产出的藤椒与对照区相比较,亩均增产46.6公斤,增产16.9%,亩均增收550元;麻度值提高0.11个百分点,根据市场行情反馈,可增加藤椒油收入500—600元/吨,产品品质明显占优。此外,该县还从政策上强化引导,全面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生物农药替代化学农药两大行动,重点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绿色防控、有机肥替代化肥、统防统治等农业技术,并依托专业公司开展社会化服务,使管理更专业、更科学、更有效,全方面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1-09-23
(记者 刘久锋)9月17日,贵州兴义水稻高产示范基地传来喜讯:经现场测产验收,该基地水稻最高亩产达1123.87公斤,创贵州水稻单产新纪录。本次测产验收专家组由贵州省农学会、四川省农科院、贵州省农科院、贵州大学、贵州省植保植检站等有关专家组成。贵州省水稻专家熊玉唐介绍,此次测产的示范田选用具有高产潜力的水稻品种,集成无纺布钵苗育秧、精确定量栽培、有机硅复合肥、绿色综合防控等技术。验收专家组组长、国家水稻产业体系岗位专家徐富贤介绍:“我们对4块水稻试验田进行测产,其中有两块田亩产超过1100公斤,第一块高产田亩产1123.87公斤,这个产量水平在全国也处于领先地位。”据了解,2021年,贵州省各级领导领办示范田8.9万亩,在全省开展粮食单产提升行动和粮食高产竞赛,以此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确保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为全年粮食生产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和示范引领。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1-09-22
(记者 胡大田 摄影报道)9月19日,中秋节假期第一天,数日阴雨的天空终于放晴,蓝天下,阵阵微风拂过。又到了一年收获季,在郫都区德源街道的东林村袁隆平杂交水稻科学园里,稻浪滚滚、稻香四溢。不远处,收割机在农机师傅的操作下,饱满、金黄的稻谷尽收其中。打包后的稻谷被一袋一袋陆续搬到田边堆放整齐,经过数据汇总、综合计算等过程,最终完成了天泰优808杂交水稻测产——折合每亩干产772公斤。在袁隆平杂交水稻科学园工作人员指导下,孩子们在收割稻谷据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作人员介绍,“天泰优808杂交水稻品种产量高、米质好,其最大的优势是具有很好的耐肥性、抗倒伏性、抗病性,特别适合稻渔综合种养,可帮助农民实现稻田亩产收入上万元。”趁着阳光好,晾晒稻谷5月22日,袁隆平院士逝世。那时,科学园的稻田才刚插完秧,细密的小雨中,静静的田垄上排满了自发前来吊唁的市民,经过整个夏天的生长,稻穗逐渐饱满、慢慢泛出金黄。如今阳光下,园区内孩子们手握自己收割的稻穗,小脸上尽是满足。“我们参与杂交水稻制种有好几年了,现在很怀念袁老。”科学园工作人员刘金涛介绍说,袁隆平一生与成都有着无尽的缘分。袁老曾说,四川就是我的第二故乡,争取一年来一次成都,不仅要指导四川超级杂交水稻的研究与应用,更主要的是“回家”。“我们国家的水稻制种现在能在全世界排在领先水平,袁老的贡献功不可没,我们要把袁老对科研的那种执着精神传承好。”袁隆平院士是我们科研人员永远的榜样,其精神将激励我们在水稻制种的道路上往更高水平不断努力。收割好的稻谷,随即运走袁隆平杂交水稻科学园水稻已成熟,放眼望去金黄一片
成都日报 | 分享: 2021-09-22
(记者 史晓露)在没有阳光和土壤的密闭环境中,水稻可以正常生长吗?  最近,中国农科院都市农业研究所植物工厂创新团队与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水稻研究所副所长钱前所带领的团队合作,找到了答案。  他们将水稻种植到植物工厂内,在经历63天的封闭生长后,水稻结出金黄饱满的稻穗,这个时间比大田环境下的生长周期缩短了一半以上。“这是水稻种植史上颠覆性的重大突破。”钱前说。  水稻生长周期减半如何实现?未来又有何应用价值?近日,记者走进实验地点——位于成都科学城天府菁蓉中心的中国农科院都市农业研究所,一探究竟。在LED光源下吃好喝好水稻生长周期有望缩短至60天内  天府新区兴隆湖畔高楼林立,记者以为这项意义重大的实验就藏身在这些玻璃幕墙里,该实验的主要完成人卞中华博士却把记者领进楼下一间不起眼的集装箱,这位中国农科院都市农业研究所植物光生物学研究中心科研骨干介绍:“这就是我们的实验场所。它的专业名字叫‘移动箱式植物工厂’。”眼前的植物工厂像个放大版的玻璃柜,外立面是不透光的磨砂玻璃,面积仅15平方米。  工厂虽小,“五脏”俱全。打开房门,只见屋内被红色和紫色的光晕笼罩着,左右两侧摆放着4层栽培架,架子上是一丛丛青翠的水稻秧苗,采用无土栽培种植在营养液栽培槽中。房内的新风系统和二氧化碳供应系统可以调控室内温度和气体环境,营养液循环系统则为水稻生长发育供应所需的水分和矿物质。  “目前我们正在进行第三轮实验。”卞中华介绍,前两轮实验结束后,他们调整了一些光温参数,希望通过精准的环境优化与养分供给,进一步将其生长周期缩短至60天以内。  植物工厂是一个全封闭的空间,“水稻所需的环境和营养要素,都能靠人工调控的方式满足,包括光照、水、温度、营养物质、二氧化碳等。”卞中华说,“简单来说,就是让植物吃好、喝好,自然长得更快。”  在整个环境控制中,光照管理又是关键因素。卞中华说,植物对光的需求包括光辐射强度、光谱、光周期等,对光环境进行精准调控,相当于为水稻定制专属的“光配方”。  目前的研究已发现,光照强度过低或过高对植物的生长发育都不利;而太阳光谱中,只有5%左右不同波长的光对光合作用产生影响,其中红光、蓝光是维持植物正常光合作用的必需光质。  卞中华指着栽培架顶部的平板式LED光源向记者介绍,“这就是太阳光的替代品,它可以定制光谱,调控光照强度,在水稻不同生长时期提供适宜的光环境,促进水稻提早开花、快速结实。”卞中华一边说,一边旋转控制按钮,灯具上一共有6个按钮,可以调控紫外光、蓝光、白光等光谱强度。  光照还能影响作物的品质。最近,中国农科院都市农业研究所科研助理李宗耕发现,不少网友留言,想知道植物工厂中生长出的稻谷品质、口感好不好。“从蔬菜实验来看,品质不会受到影响。”李宗耕说,不过,为了得到一个更确定的答案,他们决定把稻谷送去检测机构检验,看看其中的淀粉、蛋白质等营养物质含量如何。一年可种6茬水稻大大节省育种时间成本  种子培育,什么成本最高?时间成本。  再牛的技术,也得看着作物慢慢长,这也就是为什么前几年有个新闻,某农科所的芋头被人偷吃了,科研人员急得痛哭流涕,因为那是花了6年时间选育、杂交、淘汰的成果。  植物工厂的神奇之处,在于它给作物生长按下了快进键,从而帮助科研人员在有限时间里,研发出更多科研成果。  记者发现,植物工厂里的水稻成熟后,比普通水稻更矮小。“这些水稻是由钱前团队提供的矮秆品种,成熟后株高仅30厘米左右,而普通水稻成熟后高度至少在1米左右。”卞中华说,株型较矮适合在植物工厂下进行多层立体栽培,最大化利用空间,节省成本。  在第一次实验中,他们选择了6个矮秆品种,其中2个品种表现出较高的产量潜力。“定植后45天抽穗,63天收获,单层栽培架的综合产量为每平方米0.98公斤,相当于亩产652公斤。”卞中华介绍。  这一实验结果令人振奋。省农科院作物所副研究员李旭毅长期从事水稻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在他看来,植物工厂在缩短作物育种周期方面具有巨大潜力。  水稻生长周期长,生育期在120天以上,一般情况下,一年只能种一到两季。使用传统育种方法,通常一年只能产生1至2代,为了加快育种进度,农业科技人员会选择到海南等热带地区“南繁育种”,但一年也只能产生2至3代。在这种情况下,要培育出一个优良性状的新品种,通常需要几年甚至十年以上。  “植物工厂环境下,水稻可以在60天左右收获,一年就可以种5-6茬,育种就可以产生5-6代,大大节省育种工作者的时间成本。”中国农科院都市农业研究所研究员、植物工厂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杨其长介绍,植物工厂不受空间限制,还可以建在实验楼或育种单位附近,栽培层数可以达到10层以上,最大程度利用空间。  植物工厂也为水稻工厂化栽培提供了可能。最近,杨其长接到了不少咨询电话。“很多企业都很感兴趣,刚刚一家重庆粮食集团的经理打电话来,想在当地推广。”  植物工厂为何会受追捧?“优势很多。”杨其长说,植物工厂不受土地、空间和气候条件的约束。“西南地区夏天高温高湿,容易诱发病虫害,冬季光照偏弱,会影响作物营养物质的代谢合成。”杨其长说,用植物工厂种植水稻,可以不受气候条件影响。  下一步,他们打算选育出适宜植物工厂种植的水稻品种,提高产量,“这对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杨其长说。生产1公斤水稻需要60多度电推广应用面临成本制约  不过,目前这项研究才刚起步,要大范围推广还面临成本制约。  近年来,随着植物光生物学技术的进步和LED光源成本的大幅下降,植物工厂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我国人工光植物工厂数量已经超过200家,但主要用于生产生菜、番茄等蔬菜。  “即便是生产蔬菜,盈利也很难。”杨其长介绍,他们曾对北京一家生产生菜的植物工厂进行过测算,每生产1千克生菜要消耗10度电,相当于6元。结合产量分析计算,每千克生菜的生产成本为21.19元。但目前露地生菜的零售价仅4-6元/千克。  在日本、美国等国家,植物工厂出产的蔬菜有专门的标识和认证,市场售价通常比常规蔬菜高出1倍左右。“照这样计算,企业盈利面不大。”杨其长说,推广植物工厂,难的不是技术,而是如何降低建设和运营成本。  一是初期建设成本高。植物工厂在封闭的室内环境下进行,需要的环境控制系统、人工光源系统、多层立体栽培系统、营养液循环系统以及计算机控制系统等工程设施和配套装备价格高昂。按一个栽层面积计算,初期建设成本平均在1万-1.5万元/平方米。  二是运行能耗较大,其中电力成本占了大头。据测算,人工光照明和空调的电力能耗占到总能耗的8成以上。  相比于蔬菜,生产水稻的成本更高。“用植物工厂生产叶菜,长出来的部分基本都可以食用,但如果种水稻,只有稻谷可以吃,不划算。根据测算,生产1公斤水稻需要60多度电。”杨其长说。  对于未来,他仍持乐观态度。“2005年,我们刚开始研究植物工厂时,买了4块1平方米的LED光源板,就花了10万元,但现在,只要三四百元。”相信随着技术进步,通过开发新材料、利用新能源,未来植物工厂的建设和运营成本会进一步降低,“它代表着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1-09-22
四川农村日报讯 艾林  通江银耳,历来被誉为“耳中极品”“菌中魁首”,是通江地方名贵土特产中当之无愧的“金招牌”。对于出生在大巴山的人来说,青冈段木银耳,是绕不开的童年记忆,更是放不下的家乡乡愁。而现在,银耳更是帮助县里致富奔小康的“银色翅膀”,让无数乡村群众过上了好生活。这丰收致富的成功背后,离不开科技创新。通江银耳。历史回眸 艰难求索的科技创新之路  通江是人工栽培银耳的发祥地,最初采用半野生模式,靠风力传播孢子生产。初始的人工栽培完全“靠天吃饭”,产量低,收成无保障。  为了发挥资源优势,通江迈上了漫长的银耳科研求索之路。1997年,通江银耳科学技术研究所成立,专业从事银耳科学研究与技术推广工作。  银耳科研所成立24年来,持续加大对外科技合作,逐步完善纵向对接、横向交流的科研格局,重点突出品种选育、栽培创新、品质研究、标准研制等合作攻关。选育的“川银耳1号”“川银耳2号”两个新品种已经得到大面积的推广,从通江野生银耳种质中筛选的具有通江银耳易炖化本质特征的新菌株2个(野-4、20-1),于2021年6月被省品种认定委员会专家进行了田间鉴定;创新的银耳仿野生、半地下、智能化、自动化控温式等多种栽培模式,为应对复杂的气候变化和农村劳动力结构变化发挥了积极作用;废旧耳棒生产天麻、香菇及代料木耳、大球盖菇等应用创新,开启了资源循环利用途径;通江银耳的抗氧化活性成分、蛋白质组分、银耳汤汁质构特性、挥发性香味物质等品质研究取得重大突破,通江银耳的产品特异性的科学依据正逐步明晰;研制的地方标准《段木银耳生产技术规程》《通江银耳 等级规格》、团体标准《通江银耳》及以通江银耳为代表的国家标准《段木银耳耳棒生产规范》均已正式发布;地方标准《地理标志产品-通江银耳》正在修订完善,《通江银耳产品质量标准》已在省级有关部门申请立项,系列标准规范研制成功推动通江银耳标准体系逐步完善;集成科技研发成果,与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原土壤肥料研究所)共同完成的《银耳产业化开发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荣获2017年省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与重庆市中药研究院合作实施的《野生银耳驯化栽培及系列新产品研发与应用》获得重庆市2020年科技进步二等奖。通江被列入四川食用菌创新团队基地县、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成都试验综合站基地县。  “经过多年的品种更新、生产技术配套改进和近年来的创新栽培试验及现有高产典型挖掘,我们发现,依靠科技支撑突破瓶颈提高单产是完全可行的。”通江县政协主席、通江银耳(食用菌)产业推进工作组组长闫丕川说。  据通江银耳科学技术研究所所长赵树海介绍,银耳科研所在段木银耳品种选育和生产配套技术研究方面处于全国行内领先水平,拥有各类食药用菌品种(菌株)20余个,县内新品种普及率达到95%以上,部分菌种在安徽、河南、陕西等地得到广泛应用。“银耳科研所现有实验检测室1633平方米、菌种繁育车间 1900 平方米,在陈河镇、诺水河镇等地建有食药用菌野生种源保护区 200亩、栽培试验场5000平方米。”赵树海介绍。清洗银耳。擦亮底色 科技创新破解银耳花“财富密码”  通江县是秦巴山区国家连片贫困地区的核心区,直到2019年,通江县才退出贫困县序列,在摆脱地区贫困的难题中,科技创新是最有力的“解题方式”。  近年来,通江县出台了《关于做大做强通江银耳(食用菌)产业的决定》,编制了《通江银耳(食用菌)产业发展规划》《通江银耳产业倍增计划实施方案》,通过抓基地、建园区,着力做大基地、做优园区、做强龙头、做精产品、做响品牌、做活市场、做优环境,银耳产业实现恢复性增长。全县食用菌常年生产总规模达到 3.5 亿袋以上(折合),小通江流域省级食用菌现代农业园区被列入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培育对象,并作为 2020年度全市“六大突破”暨重大项目推进现场会的现场参观点位,成功接受“擂台检阅”,目前正在积极筹备接受省级现代农业园区验收认定。通江银耳科学技术研究所挂牌成立。  有了技术,如何发展银耳产业助力老百姓脱贫致富?为此,科研所展开行动,结对帮扶陈河镇西浴溪村。科研所深入西浴溪村与陈河镇党委政府、村“两委”走村入户了解村情民意,确定帮扶工作重点,科学制定帮扶规划,将该村76户贫困户237人确定为结对帮扶对象,实行银耳科研所干部与贫困户结对帮扶,建立“一社一档、一户一卡”台账,以实际行动把每一件实事办实,让人民群众得实惠。2020年整村75户贫困户239人全部脱贫。至此西浴溪村走上了康庄大道。“去年种植银耳2万棒,还养了30多只羊,家庭年总收入上万元,日子越过越好了。”村民贺海说。  “在脱贫攻坚阶段,通江银耳产业共带动8000多户2万余名贫困群众实现了脱贫致富。”赵树海介绍。如今,通江银耳又到丰收季,这两天,在通江县电子商务物流分拣中心,一批批银耳正在打包装箱,准备发往重庆、武汉、上海等地。银耳所科研人员。未来可期 “川字号”通江银耳擘画乡村振兴新蓝图  一年一季,二月里砍山,三月钻孔点种,四五月里发菌,六月排堂,耳农亲手种下“银色梦想”,银耳在耳堂里陆续盛开,直到十月收获完毕。通江银耳一直沿袭原生态段木栽培,不添加任何辅料,不施用化学农药,经过十五道复杂工序,在“天生雾、雾生露、露生耳”的优良环境中,完成了从青冈木到银耳花的华丽转身,成就出通江银耳的道地品质。既是美味佳补的营养品,又是功效突出的中药材,其鲜时美如凝脂,干时空松油润,熬后状若胶露。通江银耳的食药兼用特性引来食品、洗护等加工企业入驻,银耳产业稳步转型升级,“通江银耳”这块“川字号”金字招牌绽放出了耀眼的光彩。  未来,通江银耳科学技术研究所依然会紧抓科技创新不放松,加大科技合作,以新品种选育、栽培创新研究为基础,提高银耳单产,提高耳农种植积极性;以功能性品质研究为突破,吸引更多企业加入,推动通江银耳高端产品精深加工,提升银耳产品附加值;以质量安全品质把控为重点,加大标准研制,健全通江银耳标准体系,加快构建银耳产业发展的新格局,助力乡村振兴。未来通江银耳更值得期待!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9-22
四川农村日报讯 兰自涛 唐明润 李建明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作为农业大区、革命老区、“中国天冬之乡”,内江市东兴区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大战略机遇,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定不移抓实乡村振兴“十二件事”,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奋力书写“在推动乡村振兴中主动作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的东兴答卷。内江长江现代农业园区内,天冬长势喜人。“东兴椒”种植助农增收。专合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兴起,让“永福生姜”“田家紫皮大蒜”“东兴椒”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再次焕发生机。近年来,东兴区大力实施现代农业产业提升行动,优质粮油、优质商品猪、中药材、特色水产四大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势头喜人。作为全省产粮大县,东兴区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全面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今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02万亩以上,粮食总产量预计达37万吨。作为传统优势农业,今年东兴区蚕茧单张产量、效益均创历史新高。通过引入生物科技公司进行组织培养,道地天冬种苗实现快速繁育。  在“十四五”开局之年,依托天冬道地药材资源优势,东兴区将推进天冬产业作为“一号工程”,大力发展以道地药材天冬为主导的中药材育苗、种植、加工、销售、科研、品牌、康旅中医药大健康产业。今年建成天冬种植核心区1万亩,全产业链规划布局建设百亿产业集群,“中国天冬之乡”品牌逐渐发展壮大。随着中医药大健康产业的强势起步,东兴区天冬、铁皮石斛、枳壳、黄精、栀子、桑、花椒等13 个重点品种中药材协同发展,种植面积达7.15万亩,年总产值达3亿元。同时,东兴区蚕桑、蒲葵、青花椒、巨黄竹四大传统农业产业继续蓬勃发展,现代种业、农业装备和烘干冷链物流等先导性支撑产业蓄势待发。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逐渐成型,乡村振兴战略顺利推进,为建设经济兴盛、城市文明、乡村秀美、人民幸福的新东兴注入强劲动力。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9-22
四川农村日报讯 洪玉  9月16日,中秋节前夕,南充市绿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绿盛公司)生产车间内,十余名工人手脚麻利,正将不同品种的杏鲍菇切割整理,分类包装。张涛在杏鲍菇包装车间指导生产。  “我在这里上班3年多了,平均月工资4500元。”今年47岁的张秀容是嘉陵区龙蟠镇高坪宫村村民,用她的话说,“离家近、操作简单、工资也不错。”在她眼中,这是份不错的工作。  在绿盛公司,与张秀容同样吃上这口“蘑菇饭”的还有数十人,他们的平均年龄在50岁以上。张涛查看蘑菇长势。  绿盛公司董事长张涛是位退役军人,一脸憨厚:“提供就业岗位只是帮助村民增收的途径之一,作为企业,这是我们应有的责任。”据介绍,绿盛公司自2015年创立以来,通过多种方式,共吸纳建档立卡贫困户650户入园分红,年分红金额80余万元;为社会提供就业岗位100余个,实现年务工收入350余万元。张涛与前来指导工作的四川省农科院专家合影。  一边是责任,一边是效益。绿盛公司在做好企业社会服务的同时,将科技创新当作企业发展的源动力。目前,绿盛公司专业从事农产品的研发、种植、加工和销售等,主要产品为羊肚菌、杏鲍菇等多个菌类品种的种养和精深加工。张涛认为,科技的力量是推动企业发展的第一动力,贯穿产业发展的始终。  在商品陈列展示区,各种菌类干货、罐头等精深加工产品琳琅满目。“这些蘑菇酱非常好卖,拿来拌面、吃粥都是不错的选择。”笔者看到,该公司生产的蘑菇酱分为袋装、罐装款式,与市面常见酱料的不同点在于,他们主打“营养”二字。张涛说,“我们想让消费者在食欲大开的同时,也满足他们对健康的追求。”  随后,笔者又来到了出菇车间,这里温度明显低于室外,让人倍感凉爽,胳膊粗的杏鲍菇成排成列,长势喜人。公司产品  张涛说,绿盛公司坚持以科技生产增效益,整个生产流程采用整套恒温智能数字化控制系统,实现原材料优选、拌料、装袋、高温灭菌、接种、培养一体化。“我们的生产全过程绿色环保,生产效率也很高,现在年生产食用菌5000余吨,实现年产值3000余万元。”谈话间,张涛随手拿起一棵杏鲍菇对笔者说道。  “与此同时,我们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才100余人,其中高级技术人员5名、中级技术人员9名。”张涛表示,绿盛公司与西南农业大学、南充市农科院,以及各级老科协等单位建立了密切的技术合作关系,为产品的生产及研发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通过科技创新品质,采用自主研究开发,实现食用菌全程智能化、无公害生产。”张涛说,目前,绿盛公司已成功培育出羊肚菌、杏鲍菇、姬菇、秀珍菇等特色品种,研发出无公害食用菌工厂标准化生产模式,成为标准化的现代农业创新型典范基地。  谈及未来目标,张涛表示:“我们将立足川东北、辐射西南,逐步成为西南地区食用菌知名品牌。”与此同时,绿盛公司将不断加大科研投入,通过产业园扩能,以品质拓展市场,帮助更多群众增收致富,助力乡村振兴。受访者供图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9-22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