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记者 阚莹莹)“前期设计规划如何真正有效落地?”“如何保障建设后田块增值?”近日,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川西片区培训会在雅安市汉源县举行,来自雅安、凉山、攀枝花、甘孜4个市州37个县(市、区)农业农村部门相关负责人,围绕高标准农田建设进行了一场集中学习和交流探讨。芒种后,汉源县已建好的高标准农田上秧苗正绿  在汉源县九襄镇堰沟村,一片梯田式高标准农田正在进行完工前的最后施工,这里是汉源县2021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重要节点区域“山泉梯田”山地稻蒜轮作粮果间作示范园。农时不等人,一旁已完成建设的农田里,村民正在播种大豆。  “汉源县农田的附加值很高,大家能接受将经济林种植改为粮食种植吗?”现场,参会干部向汉源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刘勇发问。  “我们开了很多次村民代表大会,现在的支持率能达90%以上。”刘勇说,高支持率来自看得见的综合效益。  记者了解到,在项目实施前,堰沟村的这片地全部是山坡地,当地农民以桃、李等经济林种植为主,亩产值2万元以上。  全部种果树保障不了粮食安全,全部种粮食影响群众收入,如何引导群众腾退果园的同时保障收益不降?当地因地制宜做好前期规划,提出稻蒜轮作、粮经复合的种植模式。  “农民在稻田里种植大蒜,每年2月开始收割早蒜薹,平均亩产值在9000元以上,大蒜平均亩产值4800元以上。”刘勇说,此外,农民利用田坎种植水果,平均亩产值4000元以上,再加上水稻种植收益,亩综合产值可达2万元。  近年来,汉源县建成高标准农田14.4万亩,2021年1.19万亩建设任务主体工程已基本完工,2022年3万亩规划任务将在8月底前全面开工。  不只是汉源县,近年全省各地高标准农田建设已形成不少典型案例。  交流中,米易县农业农村局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副主任贺文介绍,当地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6.48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52.22%。  “米易县高标准农田建设区域种植模式多为稻菜轮作,通过‘三网’等配套建设,较好地改变了种植区域落后的生产条件,促使种植水平明显提高。”贺文说,数据显示,田型调整后的设施蔬菜亩均增产380公斤,亩均增收1900元;水稻亩均增产100公斤,亩均增收240元。目前,全县高标准农田建设区域已建成稻菜产业基地10万亩,年产蔬菜50万吨,实现产值17亿元。  “去年全省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共492.85万亩,超额完成中央下达任务。”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中央下达我省新建高标准农田450万亩、高效节水灌溉40万亩的目标任务。截至5月底,全省2021年立项项目结转任务新建高标准农田316.47万亩、高效节水灌溉38.45万亩。  此次培训会还邀请省、市相关领域专家围绕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监督评价工作、项目质量管理等方面进行了专题培训。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06-30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袁宇君 文/图  6月23日,眉山市东坡区的西南智慧农业产业园超级大棚里一片繁忙,农业工人搭乘着移动升降机,在这个高约7米、面积约7.3公顷的“智慧大棚”里,为各品种番茄整枝落蔓。  四川盆地夏季高温高湿,气候特殊,对番茄生产带来了挑战。按照常规塑料薄膜大棚生产条件,成都平原本地番茄最早也要4月才能上市。  面对弱光、高湿等气候劣势,四川打造出了西南智慧农业产业园这个西南地区单体面积最大、最先进的智慧农业“超级大棚”之一,不断探索提高中国弱光区设施番茄产能的可能性。工作人员落蔓。技术加持 弱光区番茄越冬长季节生产  “我们每批次可向淘菜菜电商平台以及西南地区5个省会城市的盒马鲜生超市输送5-8吨番茄,每公斤市场售价可达到20-30元。”西南智慧农业产业园技术人员杨柳永告诉记者,产业园从荷兰引进温室设施农业技术,产出番茄最早能在12月初错峰上市,采收一直持续到第二年的8月份,亩产2万公斤。  园内番茄主要栽种者并非前文提到的普通农业从业人员,而是由电脑终端和物联网等组成的“智脑”。“智脑”采用无土栽培技术,搭配精准的环境控制、水肥供应、植保策略,帮助四川弱光区实现番茄越冬长季节生产。  为该园区提供技术支持的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设施园艺研究中心副主任、四川盆地设施岗位专家张泽锦详细解释了“智脑”起效的原因:在人为科学制定各种控制参数的基础上,一是肥水的精准高效管控。基于光照强度和饱和水汽压差日变化的水肥供给技术,和基于番茄植株状况结合营养液回液养分检测的动态养分管理,确保番茄“吃饱喝足”,满足无土栽培番茄的无限生长需求;二是环境的精准调控。针对四川盆地弱光寡照劣势,“智脑”采取番茄群落密度动态管理和高压钠灯+LED 灯补光的光环境调控,提高了秋冬季番茄光合效率。根据温室内外温度和湿度采集系统,采集实时环境数据,并利用环控系统进行自动的反馈控制,实现了秋冬季夜间采取内保温幕布+管道增温,春夏季白天采取天窗、遮阳网及喷雾系统自动开闭的温湿度自动调控。此外,大棚实时监测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并精细补充CO2,促进番茄有机物的积累,让番茄有“童年记忆里的味道”。园区内的番茄。优化改良 舶来技术终服四川水土  总规划面积1283亩、总投资约15亿元的西南智慧农业项目,引进来自荷兰的“智脑”,确实帮助四川弱光区实现了番茄越冬长季节生产。但“智脑”在本土化的过程中,依然遭遇了许多问题,世界先进设施农业生产模式,还必须配套适合眉山本地气候环境的栽培管理技术。“根据团队测量数据表明,在夏季高温高湿的四川盆地,荷兰文洛型温室内部温度过高,容易引起植物的高温逆境障碍,应根据四川盆地的气候特点从能耗和环控能力等方面综合考虑,对引进的温室进行结构优化调整。”张泽锦告诉记者。  “当冬季室内大棚番茄遭受到番茄晚疫病或灰霉病时,通常的做法是喷洒液体药剂控制病情。但四川盆地多雨湿润,喷洒液体药剂使原本就存在的高湿度问题更加严重,收不到预期药效,同时还可能加重病情。”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川南试验站站长、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副研究员梁根云回忆,去年冬天,西南智慧农业产业园内遭遇类似问题,团队通过开展病害诊断,科学制定高效防治方案,同时依托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平台,引进新技术,指导园区改用粉状药剂,收效良好。  这只是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专家团队助力实现舶来技术本土化过程中的一个细节。去年9月,该团队正式入驻西南智慧农业产业园,结合园区生产运行实际情况,在现代温室设施环境调控、番茄无土栽培水肥供给及番茄病虫害绿色防控3个方面开展相应的研究,并提供技术支持。  6月23日,省农业科学院园艺所现代农业专家(博士)工作站、省农业科学院园艺所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四川省蔬菜创新团队示范基地(东坡区)在园区同时挂牌。“这有利于在四川盆地温光资源不足的自然条件下,进一步研究探索提高温室番茄的单位面积产量和商品果率的配套技术方案,建立四川弱光区番茄长季节栽培技术模式。”中国农业工程学会设施园艺工程专委会委员、四川农科院园艺所唐丽研究员告诉记者,专家团队与东坡区岷江现代农业园区管理运营团队将共同努力,为提高中国弱光区设施番茄产能探索一条可行的四川道路,为我国其他弱光番茄产区,提供宝贵的可复制经验。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6-30
四川农村日报讯 杨光富 记者 刘佳  “今年威州镇布瓦村180亩果园产甜樱桃30000斤、价格从去年50元一斤提升到80元一斤,相对去年,今年果子口感好,更甜、更大,产量也提高30%以上。”6月23日,随着最后一批甜樱桃采摘完毕,汶川县九耕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刘明清盘点着今年的收益。给樱桃套袋的农户。  刘明清分享了甜樱桃“质、量、价齐升”的秘诀:一项项果园“黑科技”的综合运用,优化了资源配置,减少了低效投入,能科学施肥用药,降低虫情病害,降低劳动强度,开启智慧农业新模式,实现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  “180亩果园,过去人工施肥需要15名工人劳动一整天,现在我们采用了水肥一体化滴灌系统,一个人10个小时就全部完成了。”刘明清说,打造智慧农业,实施“水肥一体化”,能使果园增效果农增收。  以实际操作流程来看,使用水肥一体化技术之后,可根据区域不同进行智能数字化调控,精准控制水量、肥料,每一棵树都能够得到一定的肥料与水分补充。以上操作均在手机APP、电脑上进行,方便快捷,用工比原来减少了四分之三,化肥使用量也比原来下降30%,有效解决了以往灌溉凭经验、随意性大、全人工操作、效率低下等问题。同时,通过太阳杀虫灯、黄板、果蝇诱捕球对虫蚊进行物理防控,果子的大小以及口感等都有很大的改观。  甜樱桃采摘完毕,工人们又忙着加强后期的管理,在手机APP上发送指令,果园内的水肥喷头就会自动滴灌;不用进果园,千里之外的专家就可以进行远程诊断指导……果园里处处呈现出现代农业的新气象。  “哒哒哒……”伴随着一阵阵柴油发动机的轰鸣声响起,沿着山坡迎面驶来一辆无人驾驶的小轻轨运输车,满载着几百斤肥料,不到几分钟就稳稳当当停靠在了果树下。有了“小轻轨”,真是省时省力又省钱。记者看到,在甜樱桃标准化果园里的轨道上,一个长约两米的简易车厢在两个齿轮的牵引下“爬坡上坎”运送物资。  去年,在汶川县科农局的支持下,九耕农业在布瓦村甜樱桃果园安装了1条长约1公里的田间轨道运输机,可以将肥料、果苗、果子等物品轻松运送到目的地,大大节省了生产时间和成本。  “180亩甜樱桃一次性施肥完毕约需要5吨肥料,换作以前,需同时雇10多个工人、花费几个小时才能运完,开支上千元。现在只需要一个人在果园上货,少数人在果树下卸货就够了,单次载重可达500斤。”刘明清介绍。  “这款小轻轨为单轨运输车,具有稳定可靠的爬坡转弯能力,操作简单且运行成本低,随停随用灵活性强,能直接延伸覆盖至果园末端,使用年限可达10年以上。”汶川县科农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考虑到该县90%为坡地,下一步将加大田间单轨运输车在全县的推广使用力度。  “果园里用到的农业‘高科技’还不止这些!”刘明清介绍,果园里还安装了气象监测站、土壤监测站、太阳能杀虫灯等,通过对气象、水、土壤、病虫害等数据的监测,能自动判断甜樱桃果树是否缺水、缺哪种微量元素,加上“水肥一体化”技术,在手机上就能定时定量自动灌溉。针对有病虫害嫌疑的甜樱桃树,还可以进行人工智能分析,及时预防病虫害,大大提升了排查、鉴别的效率。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6-30
四川三农新闻网6月29日消息(通讯员 刘敬宗  文/图)“今天我不但学会了修剪,而且还学会该怎样施肥。”6月28日,丹棱县张场镇峨山村3组村民李坚说。峨山村有李子面积2000多亩,近年来已经成为除茶叶之外的又一农村经济支柱产业,与其他乡镇相比,村民的种植技术相对落后,李子价格始终低于其他乡镇。为了让果农的种植技术得到提高,提高水果品质,增加经济收益,促进均衡发展,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与峨山村村委协商,特邀了四川省农科院园艺所李子专家,高级农艺师张国薇前来授课。考虑到疫情影响,村上只通知种植大户前来参会,希望他们培训回去之后,再一传十,十传百,从而深入千家万户,服务群众零距离。本来通知的是十点半开会,可还不到十点钟的时候,年近七旬的张伟忠就已经赶到了村委会。他说,听说是省上的专家,所以一定要来听,不会骑车的他只好早早出门。                                      围着果园讲技术“请问老师,我的水果到后期来,为啥要裂果呢?”“我的李子叶片上有很多洞洞眼眼的,到底是得了啥子病哦?”一大早从成都开着私家车的张国薇老师,来到峨山村之后,尚未开始讲课之前,已经被群众围拢来,问这问那。“这些问题,我一会儿在会场上集中讲。然后再到地里去看,一定会给你们一个满意的答复。”张国薇老师和蔼可亲地说。如何识别修剪枝“李子的施肥分为花前肥、花后肥、壮果肥、采果肥、采后肥,脆红李马上就进入施用采果肥的关键时期,也就是着色至采收期间,要多施磷钾肥……”会议室内一片寂静,二十多位村民眼睛睁得大大的,一直盯住投影仪上现出的大字,认真聆听老师所讲的每一句话,生怕漏掉一个字。“李子叶片上的穿孔病,要分为真菌和细菌性病害,同样的症状,但用药种类不同……”张老师娓娓道来。“我还认为是虫吃的,原来是病哦,怪不得在树叶上老是找不到虫。”听老师这样一讲,村民张林终于明白了要对症下药。修剪成“开心型”教村民识别穿孔病几十分钟的室内培训之后,张老师又带领村民深入果园,为大家亲自示范了李子的修剪技术,只见她手拿铁剪,熟练地操作起来。“一定要去掉内膛枝,丛生枝,修剪成开心型,以利受光。”她边说边剪,并教大家如何识别应该剪掉的枝条。“刚才在会议室讲的时候,我都还不完全清楚,现在在地里看了之后,我就明白该怎样做了。”村民刘春友说,这样的培训会很实在。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2-06-29
(冯雅可 记者 李全民)村民不出村就能办理141个政务服务,“村能办”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公里”:农场主在外地也能实时监控果树长势,“数字农场”让农业生产管理提质增效:农民工动动手指就能享受到培训就业“一条龙”服务,“杭广共富云”智能终蠟架起两地劳务协作“云驿站”……近年来,得益于数字技术赋能,广元市昭化区加快推动数字技术走进乡村田园,带动农业生产智慧化,让农民生活更便捷,为振兴“锦上添花。“村能办"延伸服务到家门口“现在不但业务办结快,还能少跑路,确实方便!”6月9日,昭化区昭化镇朝阳村九组村民周继六走进村便民服务室,办理双女户优抚补贴业务,村文书刘奉奇将他的户籍资料通过扫描仪传给昭化镇便民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再通过视频连线现场认证,成功为他办理了业务。此后,周继六每年能领取960元的优抚补贴。刘奉奇告诉记者,过去村里帮村民代办业务,通常是把要办的事情集中起来,大概三五天统一去镇上办理一次。由于代办时限较长,不少村民不愿意让村级代办员帮忙办理。但村民自己去办理,就需要花费大半天的时间,来回车费至少30元。对于距离昭化镇更偏远的乡村来说,村民办理业务的时间与交通成本就更多了。去年10月以来,昭化区利用数字化手段破解群众办事难题,在全区推行“村能办”便民服务体系改革,将与农村群众密切相关的141项服务事项前移到村,以前需要到镇上办理的事项如今在村里就能办理。一台彩色打印机、一台高倍扫描仪、一部可视电话、一台电视、一套政务外网、一本记录台账,搭建出村(社区)与镇、镇与区实时对接的“视頻审批”通道。“通过可视化的预审系统,村一级进行初审和上传资料,镇级服务中心即可现场办结,减少了中间环节,提高了办事效率,把‘村代办、村帮办’转变为‘村能办’,真正打通了为民服务‘最后一公里’。”昭化镇便民服务中心主任李丹说。目前,昭化区“村能办”便民服务体系改革已覆盖12个镇、150个村(社区),累计完成养老保险、医保、低保、林权审批等业务办理1.2万余件,按时办结率和群众满意率均达100%,实现了便民服务事项就近办、马上办和一次办,有效服务乡村振兴,推动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数字大脑”让农业更“智慧”数字化手段方便了村民生活,也带来了农业生产方式的新变革。在昭化区双凤现代农业园区,依托大数据技术建立起的“数字农场”,让这座省级四星级现代农业园区的农业生产管理变得更轻松、更智慧。在双凤现代农业园区综合信息平台,几乎占据一整面墙的大屏幕正实时监控着园区里的每一棵果树。“通过收集二氧化碳、水土、墒情、空气温度等科学直观的数据指导及预警服务,引导业主对果树进行相应的农事活动,实现高效绿色种植。”园区技术管理人员梁波介绍,园区占地12000亩,管理地块134个,包含12个种植品种,业主通过手机APP可立刻了解农情监测、作物长势、栽培技术等各种信息。发现问题能及时解决。昭化区是特色水果产业重点发展县区,越来越多业主将发展目光投入到水果种值上。对于毫无种植经验的创业者来说,建设在田地里的全局气象站、土壤墒情监测、病虫害防治、智能喷滴灌等智能化设施成为管理好果树的“数字大脑”。“我半路出家搞农业,全靠园区的现代化种植技术支撑,不然肯定会走弯路。”业主孙和平在双凤现代农业园区有800亩的果林,主要种植红玉脆桃、红阳猕猴桃、黄金梨等。得益于科学可靠的动态监测与管理技术,6月桃树成熟期,孙和平果园里的红玉脆桃产量达40万斤,产值近100万元。“虽然疫情影响了销路,但我还是有信心把果树越种越好。”孙和平说。接下来他将在技术人员指导下,对果树进行嫁接,种植更有经济价值的黄桃。“智慧农业改变了传统农业靠天吃饭的模式,让农业生产管理更高质高效。也让更多没有种植经验的人参与到农业生产中,壮大现代农业建设队伍,为乡村产业振兴注入强大动力。”昭化区园区推进中心副主任张梧说。架起两地劳务协作“云驿站”乡村振兴,离不开农民就业质量和就业稳定性。促进农民工就业是激活乡村全面振兴内生动力的关键所在。去年9月28日,国内首个东西部劳务协作数字化服务平台——“杭广共富云”杭州广元东西部劳务协作数字化就业创业服务平台在昭化区启动。目前,昭化区在区政务大厅、乡镇使民服务中心等地投放了13台“杭广共富云”智能终端设备,建起就业“云驿站”,村民可通过平台享受求职登记、在线面试、在线签约、创业辅导、技能培训、公益帮扶等服务。昭化区卫子镇刘家河村村民黄鑫,因学历低、技能不强等原因,始终找不到称心的工作。去年,黄鑫在昭化镇便民服务中心办事时,通过“杭广共富云”报名参加了东西部劳务协作电工培训班。取得证书后,于今年2月到杭打工,月收入5000多元,“当初只是好奇点进‘云平台’看看,却没想到真的学到了技能、找到了工作。”黄鑫感慨道。“就业‘云驿站’打通了企业与求职者之间的信息壁垒,畅通了劳务协作对接,为农民工提供了更好的就业服务,增加了农村家庭人口收入。”昭化区就业服务中心主任谭书剑介绍,“杭广共富云”共服务两地企业500家以上,匹配就业岗位3273个,服务就业和创业人员2万人次以上。“数字乡村建设对加快建设数字乡村治理新体系意义重大。”昭化区委书记刘自强表示,昭化区将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通过加快建设农村网络基础设施、积极推广农业大数据应用、创新开发惠民数字应用等,推动构建引领全区乡村振兴的数字经济体系,真正做到方便群众、服务群众,用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治理,激发乡村振兴内在动力。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06-29
(刘文佳 记者 徐中成)6月22日,汶川县威州镇布瓦村的甜樱桃林中,一辆辆山地轨道车正忙着运输肥料。“甜樱桃树采摘完就要马上施肥,来年才能结出更多更好的果子。”果园负责人刘明清说。  2008年,刘明清开辟荒山200亩种甜樱桃,14年来带动周边农户种植甜樱桃1000余亩。果园中忙碌的轨道运输车。  为保证甜樱桃的品质,2018年底,刘明清通过汶川县科学技术和农业畜牧局牵线搭桥,与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合作,研究人工辅助授粉等多项增产技术。2021年,他的果园不仅产量提高70%,还得到“净土阿坝”以及“汶川甜樱桃”地标和商标的授权。因为品质好,布瓦村的甜樱桃达到了100元左右1公斤。“我们还特意将施肥、套袋等步骤拍成视频,印成小册子,免费提供给汶川县的其他甜樱桃种植户。”刘明清说,目前全县都在推广这套种植标准。  刘明清是汶川县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中的学员之一。作为全省30个县(市、区)人才工作先行区之一,汶川致力于打造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按照“吸引一批、培养一批、提升一批”的工作思路,汶川立足于农民理念知识技能需求,计划每年培育高素质农民60名。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06-29
(记者 李鹏 王成栋 宋开文 史晓露 曹凘源)6月23日,阵雨过后,德阳市中江县永太镇的田野里,刚刚分蘖的稻秧和已经扬花的玉米如绿毯一般铺向远方。  早在半个多月前,地处中江县凯北粮油生猪循环现代农业园区核心区之一的永太镇,大春播栽面积便追上往年。四川日报全媒体一线蹲点采访组在永太镇等地采访时看到,夏至已过,农户们的播种机和旋耕机仍未停下。  与永太镇一样,今年大春,粮食产量连续15年居全省各县(市、区)之首的中江,仍在春耕收尾阶段争分夺秒扩种粮食。眼下,全县10万亩撂荒地中近六成已“重生”。6月23日,位于德阳中江县凯北粮油生猪循环现代农业园区核心区之一的永太镇,放眼望去是一片绿油油的稻田。 记者 李强 摄在哪种?打出“组合拳”,把撂荒地改成种粮的高标准农田  6月24日上午,瞅着大豆播种机在自家田块里忙碌,永太镇长河村三组村民肖宏久开始“后悔”把这些曾经的撂荒地流转出去了。  4个月前,因为担心对方反悔,在签订流转合同时,肖宏久还专门加了一条内容:2028年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前,对方不能随意退租。  这块已经撂荒5年的承包地质量实在太差:五亩地分成20多块,“蛤蟆一跳能过三块田”;地势陡,同一块地,海拔落差有三四米。  实现粮食稳产增产,稳定增加种植面积是基础和前提,撂荒地复垦虽然在理论上可行,执行起来却不容易。  在长河村,复垦坡度较高的撂荒地,每亩地的平整费要上千元,另外还需除杂(清除杂草、杂树)费500元、修建机耕道和配套灌渠上千元、施肥培土500元。  “而且,撂荒地复垦后前两三年地力差,没啥赚头。”指着复耕地块里长势一般的玉米和大豆,中江县农业农村局种植业与农药肥料股股长刘举说,撂荒地要真正变成高产田,每亩至少得投入3000元、经历3年时间。因此,种粮大户一般不会轻易接手撂荒地。  中江县农业农村局开出的“解方”,是用好财政项目资金,撬动社会主体参与。同时,配套服务政策,给种粮大户或专合社吃下“定心丸”。  今年中江县把省级耕地宜机化改造项目实施重点放在了撂荒地占比相对较高的长河村,给接手撂荒地的种粮大户每亩1500元的一次性补贴。同时,通过召开村民大会和合同约定等方式,明确撂荒地的流转前3年免除流转费且流转时长不低于6年,中江县农业农村局农业机械化股股长常春华介绍,“前3年没收益,人家不可能给钱;也不能让农民把刚平整好的地随意收回去,这不公平。”  有了这套“组合拳”,长河村周边的两百多亩撂荒地全部被种粮大户接手。5月底,两台挖掘机陆续开进长河村。随后,包括肖宏久家在内的撂荒坡耕地被整理成集中连片平整田块。  记者当天在长河村看到,通过宜机化改造,原来的撂荒地坡度大幅降低,实现了小块并大块和“旱能灌、涝能排”,基本达到高标准农田标准。  这么好的田,如何保证用来种粮?“这就要靠制度等方式来约束了。”中江县农业农村局局长许世顺说,中江明确把宜机化项目实施的田块逐步纳入基本农田红线管控区,并要求参与其中的种粮大户和农户必须签订土地用途承诺书,“如果有人不遵守,村集体和农户有权提前收回土地,倒逼大户们只能种粮。”中江县金穗源粮食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常滔在做无人机起飞前的准备工作。记者  李强 摄谁来种?种粮大户成了“主力军”,农业机械化率突破80%  今年大春,永太镇多宝村党支部书记吴兴财基本没有下过田。  两三年前,每逢大春,吴兴财都要把村里的党员干部组织起来,帮助农户育秧、泡田、插秧和撒化肥。  党员干部组成春耕服务队,背后是多宝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去年,全村3500多户籍人口中超过一半在外务工,留守的成年人平均年龄超过50岁。  眼下,担起多宝村种粮重任的,是葛祖洪、常滔等种粮大户。在种粮大户带动下,多宝村的土地流转率突破80%,全村3100亩耕地未发生撂荒。  种粮大户们又是怎么破解用工问题的?“靠机械。”作为多宝村有名的种田“老把式”,今年51岁的葛祖洪说,家里共有旋耕机、插秧机、收割机等农机6台(套)。  靠着这6台(套)农机,2020年起,葛祖洪在村里流转土地种粮,眼下已流转130亩。他还常年为村里上千亩耕地提供社会化服务,“从种到收我都能做。”  和“老把式”葛祖洪一样,1990年出生、读过大学的常滔种粮也主要“靠机械”。但常滔的动静明显更大。  “一台插秧机12万元,一套农用无人机5.8万元,眼都不带眨一下;好好的单干不行,还要牵头搞金穗源粮食专业合作社,喊村里人入股。”2014年接手父母在多宝村的土地流转业务以来,常滔时常被村民乃至自己父母说成“败家”。  但常滔有自己的理由。农机方面,常滔认为自己“赚大了”:一台插秧机一天能耕作80亩,总成本不超过200元;同样的播栽面积,一天需要16个人工,成本至少得1500元。一套农用无人机一天能完成近200亩水稻的农药喷洒作业,人工成本只需200元;同样的工作量,人工每天需要20多人,成本至少得2000元。  “综合测算,水稻种植全程机械,一季水稻每亩节约160元人工开支。”常滔说,今年自己在多宝村播栽水稻1020亩,购买农机第一年就节约成本16万元左右,但实际总投入还不到12.5万元——插秧机和农用无人机均可享受总购入价30%的农机购置补贴,“所以,怎么算,买农机都是稳赚不赔。”  成立合作社吸引农户入股,好处同样不少。“大家入股之后,形成了利益联结机制。这样,规模化经营就更上一层楼。”常滔说,目前合作社已陆续吸引189户多宝村及周边农户入社,借助“种粮大户+合作社+农户”模式,合作社经营土地面积已超过2000亩,拥有各类农机数量已达142台(套),常年为周边4万多亩粮食作物提供耕作、田间管理、收割等社会化服务。  “这种模式下,农业现代化水平创下新高。”中江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多宝村等种粮大户较为活跃地区的农业机械化率已突破80%,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0个百分点左右。怎么种?选良种、用良法,用新模式写出增收“大文章”  在多宝村五组金穗源粮食专业合作社采访期间,记者看到一套稻米加工生产线。  “订单排到8月去了。”常滔说,合作社正在加工自有品牌大米——“蜀浠”牌香米。眼下,“蜀浠”牌香米单价达到12元—16元每公斤。光靠这一项,每年就能为合作社带来240万元收入。  好价钱,源自于好种子和好农技。先看种子。今年大春,金穗源粮食专业合作社种植的水稻,全部为近年来四川省“稻香杯”优质米评选活动的获奖品种。其平均亩产约600公斤,较合作社2016年前后的亩产增加150公斤。同时,通过测试,品质不输东北大米和进口大米。  再看农技。在合作社办公区,记者见到了3块牌子:四川省农科院成果中试熟化基地、德阳市农村科技特派员专家工作站、四川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民田间学校教学点。  永太镇镇长林曦介绍,这3块牌子不仅“有名”,而且“有实”。近年来,省农科院等科研单位的多个水稻小麦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率先在多宝村试验示范。农科院所和农业农村部门,定期派人到多宝村进行新技术培训和推广。  新种子、新技术,催生新模式。距离多宝村不远的中江县黄鹿镇,当地连年组织农户农技培训后,推广稻鱼、稻虾综合种养。黄鹿镇镇长蒋啸介绍,今年大春,当地的稻虾综合种养规模已达6000余亩,在水稻不减产的基础上,每亩可增收上万元。  农民种出好粮的技术,还来自龙头企业的带动示范。  “从种下去到收上来各个环节,我流转的600亩地都有人把关。”今年55岁的多宝村种粮大户刘书林介绍,2020年自己流转土地种粮时,就与中化现代农业四川有限公司签署购销协议。根据协议,自己不仅能把高于市场价的自家粮食卖给企业,还能在种植过程中获得企业免费技术指导。  刘书林向记者出示了手机上的智慧化管理APP,在上面,每一块水稻的“田保姆”对最近田间管理的建议意见一目了然,“啥时候放水、啥时候洒药施肥都一清二楚。”  有了定制化的技术服务,刘书林家的地,亩产和亩收益都高出其他农户15%以上。这也让他雄心勃勃:明年开春,在邻近村社和乡镇再流转土地300亩。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06-29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杨都 文/图  夏至时节,凉山彝族自治州布拖县的田野上盛开着紫色或白色小花,这是正处于膨大期的马铃薯。  6月19日,在布江蜀丰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马铃薯基地里,数十人时而翻看叶片查看长势,时而相互交流几句。为什么那么多人围着马铃薯看呢?  原来,他们是来自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四川农业大学、成都市农林科学院、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凉山州农业科学院等科研院所的50余位马铃薯专家。当天,四川薯类创新团队布拖县马铃薯产业科技服务推进与学术研讨会在此召开。  在当地,马铃薯已由过去传统的粮食作物,转型升级成能给当地带来增收致富的粮经作物,还是当地乡村振兴的主要产业之一。马铃薯科技天团的到来,为布拖县马铃薯产业发展按下“快进键”。布拖县沃野千里,马铃薯还有1个月左右的时间将迎来收获。带来良种马铃薯原原种生产力4年增长10倍  还有1个月左右,布拖县的马铃薯将进入收获期。“目前当地主要种植布拖乌洋芋、川凉薯10号、云薯 108、米拉等品种,都是脱毒良繁品种,在保护、提升当地‘布拖乌洋芋’等优质特色资源的同时,适当引进新品种。”19日,有着“土豆王”之称的四川农业大学教授王西瑶告诉记者,今年新规划品种具有高产、优质等优势,使用以脱毒原原种繁育的种薯,预计平均产量在2000公斤/亩以上。  要知道,在4年前,当地的马铃薯产量仅在750公斤/亩左右。产量大幅提升的背后,发生了什么?  “农户家里因贮藏条件简陋,用作种薯的马铃薯因种性退化、过早发芽活性差,导致产量、品质、效益下降。”回忆起多年前刚到布拖县调研时的情景,王西瑶既心痛又震惊。从那时起,她和课题组便致力用先进的马铃薯种植和贮藏技术成果改变这种落后的现状。  2018年底,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四川布拖马铃薯科技小院”(下文简称“科技小院”)在布拖县特木里镇布江蜀丰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王西瑶介绍,科技小院以创建布拖县马铃薯新产业为主体思路,通过科普宣传培训转变农户传统的生产、贮藏和食用观念,培养市场销售意识。  在良种繁育基地原原种雾培大棚里,马铃薯经过精心照顾健康成长。“这个被称为‘金蛋蛋’的就是我们最好的脱毒原原种,在它活力最好的时候播下去将会收获不一样的成果。”四川农业大学讲师、科技小院导师严奉君博士介绍,马铃薯原原种就像是种薯的曾爷爷,用马铃薯原原种能够在高海拔繁殖出第二代的原种,再繁殖出第三代种薯。把种薯交到农民手里,马铃薯产量可增加30%以上。  至2021年,四川农业大学薯类团队先后有30余名导师、研究生分批长期入驻科技小院,依托国家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四川薯类创新团队专家集体指导,已建成马铃薯原原种、原种、生产种三级繁育基地。“通过指导新品种引进、种薯活力调控、机械化高产栽培、晚疫病统防统治、绿色安全贮藏,当地实现了马铃薯全产业链示范。”王西瑶说。  “园区年产马铃薯原原种从 2018 年的100余万粒,到目前近1000万粒,单项产值在1000万元以上。”布江蜀丰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董事长胡钢介绍,园区的育种能力已足够满足全县22万亩马铃薯脱毒种薯需求。马铃薯专家在良种繁育基地为当地马铃薯产业“把脉问诊”。示范良法多项技术开展防病增产提质增效  “眼下,正是布拖县马铃薯晚疫病防控的关键期。”王西瑶告诉记者,晚疫病在布拖几乎每年都发生,减产可达30%以上。  为此,通过科技助力保障生产,“马铃薯保卫战”的号角早已吹响。  科技小院师生与国家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四川薯类创新团队向当地政府提交“马铃薯疫病无人机统防统治建议”,并得到重视。今年布拖县农业农村局已在全县12个乡镇5.6万亩马铃薯生产地开展晚疫病防控。为尽快控制住晚疫病蔓延,目前无人机飞防与动员农民喷雾防治同时进行。国家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四川薯类创新团队跟踪服务,科技小院研究生协助县农业农村局飞防技术示范,并在田间地头对农户进行马铃薯病害防控技术培训。  “团队已创新了特色马铃薯良种、良繁及优质高效高产栽培,与西南混作区马铃薯周年轮套作生产模式配套的种薯绿色轻简化壮芽调控、安全贮运控芽保鲜等多项技术。”严奉君说,这些技术可将种苗、种薯产量提高25%,效益提升30%,精准调控种薯休眠期与贮藏期匹配,萌芽期与播种期匹配,出苗快、齐、壮,齐苗缩短 12天,壮苗率提升30%。  “不再是蜻蜓点水式的帮扶,而是形成了长效稳定的合作关系,科技小院的研究生成为当地科技服务的一支强大的生力军。”四川农业大学薯类团队首席专家、农学院副院长王强教授介绍,良种配以良法让老乡们感受到了马铃薯产业日新月异的发展。建立机制天团聚力助推马铃薯产业  当天的学术交流会上,来自省内各科研院所的马铃薯专家们带来了一场场精彩的分享,内容涉及马铃薯原原种的生产技术、晚疫病防治、品种选育等,甚至还包括马铃薯加工。每一位参会的专家都在为布拖县乃至凉山州的马铃薯产业发展“把脉开方”。  “这次布拖会议,也是全省马铃薯专家们再次对布拖县的支持,也是专家们再次对科技小院的指导。”王西瑶解释,科技小院师生解决不了的问题,通过各方专家的指导,再帮扶当地的产业和种植,以马铃薯为媒将大家拧紧成一股绳,共同助推布拖县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数据统计,近年来,凉山州马铃薯种植面积产量逐年递增。2022年,全州马铃薯计划种植面积244.6万亩,占全省的五分之一以上。布拖县马铃薯计划种植面积21万亩,是凉山州马铃薯种植大县。布拖县委副书记、县长邓兴伟表示,马铃薯产业是布拖县第一大产业,马铃薯专家团队的合作与支持将持续擦亮布拖县马铃薯这块“金字招牌”。  “我们不仅聚焦布拖县当地,还致力于推动全省马铃薯产业的发展。”国家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四川薯类创新团队首席专家、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潘海平研究员介绍,中国是全球马铃薯生产第一大国,而四川马铃薯种植面积和总产量位居全国前列。过去半年,围绕全省马铃薯产业发展,创新团队在科技成果、发明专利等方面取得了多项成果,为全省马铃薯的稳产增产,老百姓增收增效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6-29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刘佳  6月26日,在江油市重华镇大兴村,两名无人机手提着设备,专门往插过秧的田块跑,不一会儿,两台无人机从田坎边上起飞,给秧苗撒肥、喷施封闭除草剂。  无人机手张开莲,是重华镇维农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他介绍,水稻统防统治是近两年专合社增速最快的农事服务,专合社8台无人机全部上阵,服务面积多达1万多亩,“从6月中旬持续至8月下旬,水稻统防统治先后3轮,每人每天的作业面积少则170多亩、多则400亩,亩均收费10元,除去成本每人能有几百上千元收入,跟过去跨区作业收入相比,虽然差了点,但离家更近。”  张开莲透露,操作8名无人机的飞手里,有不少过去是跨区作业的“麦客”,随着本地农业作业服务环节、内容不断增加,夏粮收割后,机手们除了“整装再出发”跨区作业,有了更多选择。农机手在永胜镇永平村提供机插秧服务。 受访者供图  跨区当“麦客”大大延长作业时间  从1996年购买第一台手扶拖拉机算起,张开莲当了20多年农机手,对于农时相当敏感。“江油市的小麦、油菜收割得早,5月底至6月初就接近尾声。前些年6月中旬的时候,我应该还在陕西陇县、甘肃天水等地跨区作业呢,那边正是小麦成熟的时候。”张开莲说。  粮食收割季,是农机手们最吃香也最赚钱的时候,但小麦油菜收割高峰也就半个多月,收割活路“来得快,去得也快”,通过跨区作业,则可以让工作时间延长至两个月,能大大增加收入。  张开莲的跨区作业经历集中在 2009 年到 2017 年间。6月上旬,江油本地小麦、油菜收割结束后,像张开莲这样的一批批“麦客”开着货车,拉着一台联合收割机开启了跨区之行,一般最先到的是陕西,7月初转至甘肃,7月中下旬再到宁夏,待小麦全部收割完毕,他们会回到家里休整半个月,然后依次到重庆、贵州,甚至广东等地收割水稻。  据统计,维农农机专合社有农机手162名,平均年龄 40 岁左右,高峰期就有30多名职业“麦客”,长期从事农机跨区作业服务。  “当一名‘麦客’,一年有8个月时间都在外面,条件也很艰苦,除了高强度作业外,吃住条件都不太好,用风餐露宿形容不为过,好在赚的钱不少,一年下来,还是能够落下十来万元。”张开莲说,“其实‘麦客’们跨区作业也是过去一名农机手最好的选择,夏粮收割后,收割机相对空闲,放久了还容易生锈。”  服务需求增多“麦客”有了新选择  作为一名在外奔波的麦客,收入的高低,取决于技能、时机、天气,有时还要看点运气。  不论是小麦还是油菜,都需要尽快收割完毕,不然容易影响后续的机插秧作业。对于一名“麦客”来说,不仅需要技术熟练,还需要有耐性,在收割高峰往往一个动作一天要重复几千上万遍。同时,“麦客”的收益还会受天气影响,如果遇上连绵的阴雨天气,就会一连好几天没有活儿干。  近年来,随着省内外种粮大户的增加,跨区当“麦客”有了更多变数。“种粮大户一般会有固定的农机合作伙伴,我们有很多‘麦客’都是临时组队,可能到了目的地很长一段时间都找不到生意,虽然有时一天能挣到2000元,但如果半个月时间只干个3到4天,算上吃住费用、油耗、机器折旧等,可能一趟下来还会亏损。”张开莲说。  这两年,张开莲发现专合社成员里的“麦客”在逐渐变少,除十二三名长期坚持跨区作业的熟手以外,其余的农机手都在谋转型,专合社也在尽量协调作业服务,尽量让大家有事可做。  随着江油农村土地大量流转,农事服务需求与日俱增,加上农机作业水平不断提升,农机专合社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以张开莲的维农专合社为例,农机装备不断增加,小麦、水稻农机服务实现全程机械化,甚至有农户主动委托专合社粮食“全托管”。他透露,夏粮收割后,愿意留在本地的农机手逐年增多,留下来的有三分之二继续从事机插秧、水稻统防统治等社会化服务,另三分之一则流转了土地,种粮食、种蔬菜、种水果。如果一名农机手流转土地300亩,家里有2台农机供机械化作业,一年下来轻松赚取20多万元纯利润,比跨区作业还划算。  “对于不愿再从事跨区服务的农机手,我们也鼓励他们流转土地,从事粮油生产、蔬菜等经济作物种植,提供社会化服务,将他们从一名单纯的农机手向种植大户、综合农事服务者转变,这样全年也都有收益,避免处于‘忙时很忙,闲时很闲’的状态。”江油市农业农村局农机推广中心主任李恒说。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6-29
 (邓英杰 记者 杨琦)为充分发挥志愿者服务队作用,近日,甘孜县农牧农村和科技局组织40余名技术人员,组成4个工作组,分别前往达通玛片区四个乡开展芫根卧圈种植培训指导工作。技术人员通过现场培训“耕地、平地、种植、施肥”等田间技术,手把手教授村民芫根种植技术。“有了农技人员‘手把手’的技术指导,我们心里更有底了,相信今年芫根一定有个好收成。”听完指导后,种植户土呷激动地说。据甘孜县农牧农村和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该局将继续派出志愿者加强芫根基地后期管理技术指导,并在收获季节指导群众利用芫根叶、杆,开展酸菜腌制,指导做好冬季缺草补饲,多渠道解决饲草供应不足问题,着力提升抗灾保畜能力,助推全县牦牛产业加快发展,助推乡村振兴。此次送技下乡,甘孜县累计发放芫根种子共计1692斤、肥料5.64万斤,种植芫根面积2000余亩。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2-06-28
(记者 史晓露)“走,先去看看我们的番茄。”6月15日,当记者抵达泸州市泸县得胜镇接官坝村的泸县有机种植试验示范基地时,基地负责人、泸县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刘小平热情地带领记者参观他们的试验成果。  这座40亩的基地由泸县农业农村局建立,自2014年以来,基地坚持有机种植,用农用酵素替代化肥和农药,开始了一场试验和示范。神奇的农用酵素  一进农场,记者就被眼前的番茄大棚吸引了,一人多高的架子上爬满了番茄藤,一串串青绿、粉红的番茄挂满其间。摘一颗轻咬一口,绵密多汁,沙沙甜甜。  “产量很不错,一年两季,亩产近1万公斤。”刘小平说,尽管未使用化肥和农药,但番茄长势良好,也没有病虫害发生。  奥秘就藏在基地门口摆放的一个个塑料大瓶里。“这里面装的都是‘宝贝’。”刘小平打开其中一个盖子,黄棕色的液体表面漂浮着白色絮状物,“这是油枯酵素,用菜籽饼发酵而成,上面白色的是微生物菌丝,主要成分是乳酸和酵母。”记者凑近闻了闻,居然还有一点香味。  “农用酵素的核心是有机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刘小平说,坏了的蔬菜水果、动物内脏、厨余泔水,甚至中草药、烟叶都可用来发酵。  近年来,随着酵素产品的风靡,农用酵素也受到重视。2018年底,工信部还发布了酵素的国家标准,将植物酵素分为农用、食用、日化、环保及其他5大类。  “农用酵素的本质是一个富含矿物质养分、代谢活性物质与有益微生物菌群的生态系统,是具有多重功能的生态产品。”刘小平说,其用途广泛,可作为液态肥、土壤改良剂和杀虫剂等。  不同原料制成的农用酵素,功效也不同。刘小平举例,动物内脏发酵后富含氨基酸、腐殖酸、氮磷钾等矿物质,可以替代氮磷钾肥。而烂姜、中草药、烟叶、大蒜等农用酵素中,含有芳香类驱虫杀虫成分,可用来驱虫、抑制病害。  农用酵素的制作也十分简易,易于推广。“将红糖、有机废弃物、水按1:3:10的比例装入容器中,发酵半年至一年左右,就可制作成农用酵素。”刘小平说,发酵好的酵素液可以兑水配置成100—500倍的营养液,用作叶面肥,一瓶10斤装的酵素液,足够一亩地一年使用。天然的植物乐园  农用酵素还串联起基地内的一个个生态系统。在基地内有一块堆肥区,由杂草、秸秆、牛粪、猪粪等有机质发酵而成。“发酵时,先把农用酵素兑水,在这些有机质上浇透,可以提升发酵效率。”刘小平解释道。  他捡起一块黑色的肥料块,用鼻子闻了闻,“这是牛粪发酵的,一点不臭,新鲜一点的还有草香味儿。”  发酵好的堆肥是很好的底肥。“种番茄、茄子、南瓜之前,先撒一些堆肥,产量好得很。”刘小平说,堆肥还可以养殖蚯蚓。他用锄头刨开堆肥表面的泥土,一群蚯蚓在其中蠕动,“蚯蚓吃过的肥料,含有天然的蚓激酶,可活化土壤。”  基地内,还建有3个几十立方米的露天酵素池,装满了用农用酵素和水兑成的液体,专门用来浇灌菜地。他们还会给基地里的鱼塘投放酵素,可以净化水质。基地内还安装了太阳能杀虫灯、采用以虫治虫等多种生物防治办法。“螳螂是昆虫界的老虎和狮子,是顶级的捕食者,可以用来防治各种害虫。”刘小平说。  行走在基地内,仿佛来到一片植物乐园,耳畔是蛙鸣鸟叫,眼前是瓜果飘香。“每年基地要产七八十种时令蔬菜,品质好,不愁销路。”刘小平说,令他更开心的是,他们的试验示范已带动当地有机农业的发展。  基地管理员郑国富曾是泸县嘉明镇罗桥村的村主任,他坦言,刚开始村民都不相信不使用化肥和农药能种出菜来。但现在来“取经”的村民和外地参观团越来越多,村民还会自制酵素,全村的有机蔬菜面积已超过100亩。郑国富感叹道:“吃这里的番茄,跟小时候的味道是一样的。”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06-28
数 读稻茬小麦绿色高产栽培技术  ●该技术能使小麦在整个生产中节能30%、节药15%、节肥15%  ●通过实验数据和生产实践反馈,该技术使小麦增产10%—15%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杨都 文/图  “有惊无险——今年的小麦生产是从最差的播种气候、最迟的播期中,创造了病虫害最轻、旱地小麦状态最好的一年。”5月底,梓潼县宏仁镇石台村小麦收获现场,绵阳市农科院副院长任勇这样总结今年的小麦生产。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副所长汤永禄也表示,从前期生产预判上看,是比较担忧的,但实际收获,好于预期。  小麦专家口中的“惊险”“担忧”源自小麦播种期间的湿害问题。从去年秋季多雨、土壤黏湿导致晚播迟播,再到苗期的小苗弱苗,使得这一季的小麦生产“一波三折”。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刘录祥表示,2022年小麦生产虽然开局不利,但后期苗情转化良好,弱苗转壮,科技的力量不可小觑。其中,四川贡献了一项好技术和一台好机具。农技农机配套下的小麦一类苗长势良好。一项技术:节肥节药 增产增收  今年我省小麦丰产,专家们一致表示:稻茬小麦绿色高产栽培技术功不可没。  在业内,有着“苗好半年粮”“苗架稳健说丰年”的说法。面对湿害问题,这项技术如何攻破难关?  该技术核心之一,便是前期科学处理秸秆、免耕带旋播种,提升播种质量和出苗质量,实现苗足、全、齐、匀、壮,为高产奠定基础。“四川麦区稻茬麦田存在土壤湿度大、质地黏重等问题。”汤永禄介绍,由省农科院研发的配套技术——“稻茬小麦免耕带旋播种技术”连续多年多地的示范实践表明,“节水、节肥、节药、节种、节能”效果显著。  “我们川北地区到小麦播种时土壤还很湿,过去要想播种小麦非常麻烦。”作为该技术的受益者之一,梓潼县佳裕家庭农场主古国洪告诉记者,依托这个技术,小麦播种作业效率提高,即便田块很湿,依旧播得下,而且还能种得好。  不只是播得下,该技术还省工节本。“与过去相比,使用这个技术,一亩地可减少10斤以上的用种量,节约10斤左右的肥料,还可减少50至60元的人工和机械成本。”古国洪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他的1000亩小麦要节省6万元至8万元的生产成本。加上今年每亩小麦产量平均增加25公斤,古国洪实现了节本增收。  “采取免耕技术,可最大程度避免旋耕带来的渍害僵苗、弱苗及迟播等问题,配合及时清沟理墒,疏通排灌水系,这样基本解决了稻茬小麦‘播不下、出不齐、长不好’的老大难问题。”汤永禄介绍,通过实验数据和生产实践反馈,该技术能使小麦在整个生产中节能30%、节药15%、节肥15%。  该技术2021年入选我国四大粮食作物绿色增产技术报告,已在我省20多个县市(区)推广应用,并在贵州、湖北、安徽、江苏、河南等省份有一定的影响力,近三年累计推广面积达1000万亩以上。“该技术在长江流域稻茬麦区和西南麦区旱茬地具有广泛适用性。”汤永禄说。一台机具:“爆款”卖断货  良机是良技实施的“加速器”,机械化水平的提升给小麦丰产丰收创造了条件。  “我们基于小麦免耕原理,进一步改造升级形成一机多用,现在还可以播种玉米和大豆。”6月13日,中江县泽丰小型农机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舒泽刚告诉记者,针对去年卖断货的情况,目前公司正做好生产准备,迎接9月至11月的销售旺季。  “这台由省农科院作物所小麦栽培技术团队和企业联合研制的小麦免耕施肥播种机正得到越来越多农户的认可。”汤永禄介绍,播种是作物生产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环节,播种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也影响成本投入和经济效益。  去年,该播种机不仅卖到了省内各地,还售往河南、江苏、安徽、湖北等多个小麦主产省的稻茬麦区,受到当地的专家、科研人员和种植户的好评。  为何“四川造”小麦播种机能引起如此轰动?  沿长江而下,土壤黏湿和秸秆缠绕机具等是多省稻茬小麦播种面临的共同困扰。“湖北的农业耕作制度为稻麦轮作。”湖北省国营清河农场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曾祥志向记者介绍,小麦播种季当地普降大到暴雨,田间因含水量过大,滚筒式播种机作业受限,常发生秸秆缠绕播种机、黏泥堵塞下肥下种管等问题。  “中国稻茬麦的面积很大,常年约7000万亩,仅次于南亚。”汤永禄介绍,我国稻茬麦南北方都有,但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我省稻茬小麦播种期间,同样秋雨连绵,土壤湿黏。然而,抗湿播种机及稻茬麦免耕带旋播种技术有效破解了这一难题。  “我使用这台机具已有5年,今年将购买第3台。”绵竹市富新镇种植大户徐守兵告诉记者,这台播种机无论是硬地还是软泥,都能播得下种子。在今年播种阶段湿害的情况下,徐守兵的麦田亩产超过了500公斤。此外,他还用机具对外提供社会化服务,实现增收。  该机具不仅是让省内种植户受益不断,在省外也“好评如潮”。“湖北省襄阳市南漳县去年就购进了 17 台播种机,用于推动当地小麦抗湿播种”曾祥志告诉记者,这台机具日平均播种面积达到50至65亩。  5月底,安徽省舒城县的小麦迎来收获。“使用‘四川造’播种机播种的小麦较传统农户种植增产50公斤以上。”安徽省农科院作物所副所长杜世州介绍,“四川造”播种机低马力的要求特别适合当地中型拖拉机的动力配置,在安徽中部、南部稻茬小麦区使用效果良好,大面积应用前景广阔。  “河南当地稻茬麦区农户使用该播种机播种的小麦增产幅度达到20%左右。”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黄淮南部栽培岗位科学家、河南农业大学王永华研究员说。  “四川造”小麦免耕播种机之所以能受到稻茬麦区农户的认可和欢迎,关键原因在于省外机器往往针对旱地或水浇地而研制,不适宜水旱轮作的稻茬麦田,而四川的专家则专门针对稻茬麦的难点问题研发出了适应性强的小麦免耕播种机。  在补贴方面,该机具在四川、湖北、河南等地已纳入农机购置补贴目录。“目前已有不少省内、外的客户联系要购买该机具,预测今年销售量将超过200台。”舒泽刚说。  省农机推广总站站长张小军表示,“四川造”小麦免耕播种机的大火,得益于其广泛的适用性和农机与农艺的相互融合程度高。其在减少机具对田地的碾压破坏、推动小麦产业全程机械化、高质高效保障粮食生产安全等方面研究推广意义重大。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6-28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杨都 文/图  “采集回来的小麦新材料已经分别脱粒登记保存,即将列入今年秋季种植计划,于今年11月播种,2023年春季作为亲本材料配制杂交组合。”6月8日,小麦育种专家、省农科院作物所朱华忠研究员告诉记者。  朱华忠口中的小麦新材料,是4月中旬在成都市温江区四川农业大学试验田与来自多家单位的小麦育种专家交流、探讨并选择到的心仪材料。  而在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等单位的小麦种质资源库中,常年保留着数万份的麦类作物种质资源。  这些资源,加上我省一代又一代小麦科研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川麦在我国乃至世界的地位举足轻重。在小麦条锈病抗性基因和野生资源利用方面,我省小麦育种工作走在全国乃至世界前列。育种专家相约川农大温江基地挑选小麦育种新材料。产量创新 小麦育种水平国际领先  丰收首先靠品种支撑。近年来,我省科研单位选育出了以“蜀麦830”“绵麦902”“川麦104”等为代表的突破性小麦新品种,具有产量高、抗性强、品质优等突出特点,多次创造高产纪录。  在今年的产量验收过程中,超100亩规模验收正成为趋势。测产面积超过100亩,得出的实际产量代表了一个区域的实际生产情况,一方面能够反映这个品种的综合抗性,也能反映这一区域良种良法配套的综合成效。  参加“大考”受到检阅的品种,自然是小麦界的“佼佼者”。其中,大邑县百亩“蜀麦830”平均亩产为456.2公斤,远超成都片区去年的小麦平均亩产315公斤成绩。而梓潼县百亩实收测产的“绵麦902”平均亩产 486.7公斤。  作为近年来审定的优质品种,“蜀麦830”发挥了其出色的高产、抗性等优势。“今年成温邛一线的小麦赤霉病、条锈病发生都比较轻。”作为“蜀麦830”的培育者,小麦育种专家、四川农业大学副校长刘登才介绍,“蜀麦830”属重穗型,区试穗粒数48.7粒、千粒重50克。除了抗湿害、产量高外,在抗条锈病、白粉病、赤霉病方面,也有较强的表现力。  而“绵麦902”则出自绵阳农科院。“‘绵麦 902’是2019年通过四川省审定的品种,历经12年培育而成。”“绵麦902”培育者、绵阳农科院副院长任勇介绍,“绵麦902”具有丰产性突出、多抗性好、抗倒性强、品质优等突出特点,符合酿酒专用小麦原粮要求,是我省近年来育成的标志性品种之一。  在大邑县现代农业(粮食产业)园区,种粮大户万富旭7000亩小麦中,“蜀麦830”占到70%。“今年每亩增产20公斤左右。”从100余亩试点扩面到近5000亩,万富旭说,扩种的信心来自“蜀麦830”在产量和抗病上的突出表现。  据四川天宇种业有限责任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蜀麦830”近年来已累计推广辐射带动种植超过200万亩,是我省极具影响力的品种之一。  受益于好品种的,还有广汉市连山镇锦花村种粮大户冷辑龙。5月中旬,该村的百亩规模小麦测产,亩产突破600公斤,创下西南麦区新纪录。冷辑龙种的品种是省农科院培育的“川麦104”。  “蜀麦830”“绵麦902”“川麦104”等为代表的突破性小麦新品种,为粮食稳产增产发挥了四川粮“芯”作用。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振东评价,“四川小麦能在生育期偏短、气候不利条件下实现高产,说明四川小麦的育种水平国际领先。”抗性显著 种质资源中筛选优质基因  “在今年大面积推广的品种中,基本不见条锈病,极少量田块有蚜虫发生,总体评估今年病虫害发生情况较常年偏轻。”刘登才告诉记者,病虫害轻,除了天气、防治到位等原因,离不开我省小麦品种的“超强抗性”。  4月,1000余份小麦材料正在西充县义兴镇武显垭村接受小麦条锈病抗性检验,这是我省小麦育种在抗性方面前行的一个画面。“如果在诱发株影响下不发病,那就可以筛选抗性材料。”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麦类作物四川创新团队病虫害防控岗位专家、省农科院植保所副研究员夏先全介绍,在四川小麦品种审定中,品种条锈病抗性是硬性指标。抗条锈病品种在四川的大面积推广和应用,也使得条锈菌没有了足够的可侵染寄主,从而阻拦条锈菌随着高空气流东进,危害全国其他麦区生产。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四川审定品种中,“ 蜀麦1868”“蜀麦133”“川麦98”“川农32”等多个品种均含有丰富的条锈病抗性基因。  “在全国范围内,四川的小麦生产在条锈病防控上发挥着重要作用,相关工作开展及取得成效值得肯定。”中国工程院院士康振生给出高度评价。  “ 全川种植的小麦,100%是本省自培品种,有些品种还辐射了整个西南麦区。”省农科院副院长、育种专家杨武云自豪地说,“在小麦上,我们完全不存在卡脖子的情况。”  5月下旬,农业农村部公布176个通过国家审定的小麦品种,其中,四川“蜀麦133”“ 南 麦941”“ 川糯麦1456”成功跻身“国家队”。“通过国审,意味着这些品种适应性广、稳产高产、抗病性优等特性和潜力得到认可。”长江上游区小麦国家区试负责人、省农科院作物所研究员伍玲介绍,“十三五”至今,四川已有8个小麦品种通过国审。  “近年来,随着全省小麦种植大户越来越多,规模化种植不断发展,品种的抗性、丰产性、品质越来越受到重视。”刘登才介绍,这些优质品种在丰产性和抗性上的表现突出,在让种植户和小麦专家省心管理的同时,也为保障粮食稳产增产打下了良好基础。数读川粮“芯”  ●四川农业大学共拥有3万余份麦类作物种质资源,除中国种植资源库外,这里是拥有麦类物种资源最多的地方。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拥有近2万余份麦类作物种质资源。  ●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常年保存5000余份麦类作物种质资源。  ●“十三五”至今,我省共有8个小麦品种通过国家审定。  ●近三年,我省共有60余个小麦品种通过省级审定。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6-28
四川小麦测产“优生”报道数读5月7日 大邑县安仁镇昌盛村,小麦百亩实测验收,平均亩产达456.2公斤5月10日 资中县公民镇太平寺村,小麦平均亩产达408.2公斤5月12日 广汉市连山镇锦花村,小麦平均亩产达600.2公斤5月20日 梓潼县卧龙镇桂花村,小麦百亩实测验收,平均亩产达486.7公斤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杨都 文/图夏收季节 ,蜀乡大地一片金黄,小麦打响夏粮丰收的第一枪。  四川是全国13个粮食主产区之一。积蓄180余天的能量,川小麦今年能为我国粮食安全贡献多少?  从小麦播种至收获,记者数次跟随地方主管部门、小麦专家、种植大户走进麦田,为你带来全景报道——《麦黄时节——夏粮丰收的四川贡献》。  强大的种业基础、持续增长的单产保障、特有的专用粮、坚固的病虫害屏障……四川小麦丰收的背后,我们的贡献不仅仅是产量!秋种一粒籽,夏收万担粮。6月,北方麦区开始大范围收割时,我省小麦已归仓。我省最新农情调度显示,全省小春丰收已成定局,平均产量预计增加10%到15%。  丰产背后,是四川小麦在最差的播种气候、最迟的播期中,创造了病虫害最轻、旱地小麦状态最好的年景。  丰产成绩来之不易。今年是四川小麦产业持续发力的一年,背后是农业人长期的努力。5月下旬,梓潼县卧龙镇桂花村百亩绵麦902测产验收,专家组在田间与赵振东院士视频连线。颗粒归仓时 四川小麦捷报频传  5月,是四川夏粮收获的季节,其中,小麦是主力军。收获时节,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派出多路记者行走麦田,参与田间测产,追逐麦浪,记录丰收瞬间。  颗粒归仓时,四川小麦捷报频传。  5月7日,在崇州市和大邑县,小麦率先迎来收获,两地的“蜀麦830”均交出丰产成绩:崇州示范田平均亩产438.0公斤、大邑示范田平均亩产456.2公斤,平均亩产远超去年。  5月10日,在资中县公民镇太平寺村,2700亩通过“五良”融合宜机化改造的撂荒地首年种植小麦,平均亩产达到408.2公斤。  5月12日,在广汉市连山镇锦花村,6个田块的小麦平均亩产达600.2公斤。 这意味着西南地区百亩规模小麦单产新纪录在广汉市诞生——亩产首次突破600公斤。巧合的是,一 年前的同一天,同在一个区域,西南地区上千亩规模小麦实产验收单产纪录首次突破500公斤。  西南麦区作为全国夏粮率先收割的地区,打响了全国夏粮收获的“第一枪”。其中,四川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启动夏粮大规模收获的进程,奠定了丰收的定局。至6月初,我省小麦收获已超九成。百亩连片实收 整体产量“更上一层楼”  5月20日,绵阳市梓潼县卧龙镇桂花村,连片的金黄小麦与远处的天空连成一线。当天,受省农业农村厅邀请,全国农业专家组,对这里规模化种植的上百亩小麦新品种“绵麦902”进行实产验收。结果显示,百亩连片小麦平均亩产达486.7公斤。其中,高产田块3.27亩,平均亩产达636.3公斤。  “这个产量很了不起。”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振东通过视频连线见证了验收现场,并对“绵麦902”做出高度评价。  近年来,北方小麦屡创亩产800公斤的高产纪录,为何四川百亩连片小麦亩产达486.7公斤就能赢得院士点赞?  其实,高产纪录只是小块田的产量,全国小麦的平均亩产仍然偏低,每亩约350至400公斤。  当天测产现场连片收获小麦109.79亩,“这百亩连片的实收代表了四川省大面积生产的水平,说明四川小麦整体产量已经上了一个很大的台阶。”赵振东说。  此外,四川小麦高产克服了诸多不利条件。与中原地区相比,四川小麦生产并不具备优势,阴雨天多,光照不足,盆地湿度大,小麦病虫害高发。  “这个产量是在弱光地区、受到去年秋汛影响、生育期只有180多天的情况下取得的。”赵振东说,河南、山东等地的小麦生育期都超过220天,国外更是在300天以上,生育期短还能有如此高产,说明四川小麦育种水平国际领先。  不可小觑的是,四川小麦产量虽不如北方产量高,但成德绵一线的表现却让人刮目相看,川中丘陵区也奋起直追。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省农科院作物所副所长汤永禄研究员介绍,随着整体种植水平的提升,绵阳、德阳很多大户已比较容易达到500公斤的平均亩产水平,而成温邛一线、川中丘陵要低一些,但也能达到450公斤左右的平均亩产水平,均高于全国亩产387公斤的平均水平。守护夏粮安全 条锈病抗性有四川贡献  不仅是产量得到了院士的认可,在小麦抗性上,院士也给予四川小麦高度评价。5月19日,作为“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小麦条锈病灾变基质与可持续防控技术研究”项目实施点位之一,江油市国家4A级景区窦圌山脚下的麦田迎来丰收。  小麦条锈菌以夏孢子在小麦上完成周年的侵染循环。包括越夏、秋苗感染、越冬及春季流行4个环节。甘肃陇南和川西北山区是条锈菌主要的越夏区,条锈菌在这些高海拔地区的小麦上躲过炎热夏天。秋季,越夏菌源随风降落在秋播麦苗上,在病叶上越冬并大量繁殖,来年冬繁菌源借助高空气流向广大的黄淮海麦区传播。一般流行年份可造成小麦减产10%至20%,大流行年份,可导致30%至50%的产量损失,甚至绝收。  事实上,在四川小麦品种审定中,品种条锈病抗性是硬性指标。而四川作为小麦条锈病病菌的必经之地,抗条锈病小麦品种的大面积推广和应用,使得条锈菌没有了足够的可侵染寄主,进而阻拦菌源积累后向东传播,影响到全国更广大的中、东部麦区及长江中下游麦区,为全国的小麦生产作出了贡献。  因此,四川麦区的条锈病防控非常重要,不光是影响我省的小麦生产,防控不好,菌源量积累后传播出去,会导致全国多地的小麦条锈病发生。“在全国范围内,四川的小麦生产在条锈病防控上发挥着重要作用,相关工作开展及取得成效值得肯定。”当天,中国工程院院士康振生通过视频连线给出高度评价。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6-28
(记者 杨琦)盛夏时节,灵芝飘香。6月24日,在海拔1800多米的甘孜州泸定县燕子沟镇麻柳林村,记者跟随“2022年康定灵芝栽培现场观摩暨技术交流会”的参会嘉宾,走进了康定灵芝生产基地,棚内满是灵动娇俏的藏灵芝,长势喜人,丰收在望。藏灵芝是一种名贵的药材,主要分布在西藏和四川的甘孜、阿坝等高海拔区域,被人们称之为仙草,既有观赏性,还具药用价值。近年来,随着人们的健康意识提升,藏灵芝产品的市场价格不断攀升。为保护藏灵芝资源,培育高原特色藏灵芝产业,2012年,在“院州”合作食用菌项目和四川省食用菌研究所支持下,甘孜州农科所食用菌课题组采集贡嘎山本地野生白肉灵芝菌株,开始了分离、筛选、区试等驯化选育研究。2016年,通过“院州”专家团队共同努力,选育出了四川首个藏灵芝新品种,通过四川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品种审定,命名为“康定灵芝”。康定灵芝菌肉白色,味微苦,有特殊香味,其多糖、三萜等功能性物质含量较高,除药用外,还可作为日常煲汤食材、茶饮等使用,藏灵芝药用、保健价值高,市场开发潜力大。“实现‘仙草’灵芝落‘凡间’,绝非易事,我们采取‘科研院所+基地+专合社’的模式,最先在泸定县田坝乡上松村进行小规模试种,探索总结栽培技术。” 甘孜州农科所食用菌课题组高级农艺师陈杭告诉记者。在“院州”专家团队共同努力下,甘孜州农科所成功总结出小椴木熟料栽培技术,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还提升了灵芝品质,克服了传统栽培模式长势不齐、产量偏低、菌柄偏短等问题。2021年,以“院州”合作为平台,在省食用菌研究所支持下,甘孜州农科所在海螺沟食用菌菌种场建立了康定灵芝示范基地,示范面积6亩,当年8月30日第一次收芝收粉。今年是第二年,预计到明年可累积收干灵芝600公斤/亩,孢子粉200公斤/亩,较大椴木栽培产量增长近一倍。“海拔1500-2500米的地方,是康定灵芝最适合栽培的区域,这种灵芝生产袋下地,采芝3年,亩产值可达8万元以上,如收孢子粉产值会更高。” 甘孜州农科所食用菌课题组正高级农艺师唐明先表示。有了成熟的栽培技术,2017年以来,甘孜州农科所先后在康定、泸定、雅江、海螺沟等地开展康定灵芝栽培技术室内培训2次,现场培训指导8次,培训农户200余人。目前,在贡嘎山环线泸定县、康定市、丹巴县、雅江县、海螺沟管理局等地示范种植康定灵芝,带动农户10余户,面积20余亩。通过与相关科研院所合作,目前,甘孜州农科所已试制开发了藏灵芝片、藏灵芝粉、藏灵芝孢子粉、破壁孢子粉、灵芝面膜、灵芝奶片等系列科研产品。据悉,“十四五”期间,甘孜州将康定灵芝作为特色产业培育发展,通过与旅游业相结合,融入全域康养旅游。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2-06-27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袁宇君 文/图  夏至宣告暑热袭来。6月22日,在四川葡萄重要产区眉山市彭山区,不少种植户开始担忧葡萄遭受气灼,但眉山彭山葡萄产业数字化研发中心种植基地里,管理着278亩精品阳光玫瑰葡萄的基地负责人瞿慧却毫不担心。  原来,她气定神闲的秘密,就藏在该种植基地投用的四川省葡萄资源管理平台智能化管理系统以及配套数字农业智能设备中。实时监控摄像头、农事指标高精度传感器等设施为棚内标准配置。“住得”凉快干爽“吃饱”又能“喝足”  虽然葡萄相对其他水果更耐热,但如果生长期温度高于40℃,会对葡萄造成伤害。夏季晴朗天气阳光直射的葡萄棚,棚内温度之高可想而知。这时,棚内气温监测系统就发挥作用了。  葡萄种植基地里,顺着瞿慧手指指引,记者目光上抬,聚焦葡萄棚棚顶,当探头监测到葡萄棚内气温过高,棚顶“天膜”就会自动卷起,像是为葡萄开启了一扇“天窗”,加强棚内通风换气。与此同时,垂近地面30厘米的喷头会旋转喷出水雾,水分不仅不沾染果子,还能有效帮助降低棚内气温。  彭山当地多雨,过多雨水会导致葡萄掉果、烂果,也会增加葡萄遭受病虫害侵袭的可能性。记者仔细观察棚顶,发现除了天热自动开启的“天窗”外,每个棚顶还配有雨水收集槽。  “雨水经过收集槽后,顺着导管倾泻至我们下设的排水口,就避免了与葡萄产生直接接触。”瞿慧向记者解释,这样的做法,大大降低了以雨水为媒介的葡萄病虫害的发生概率。  目光从棚顶移向地面,记者发现,水肥一体化滴灌设备为每行葡萄配备多达6根管道。普通滴灌设备,通常仅配备两根管道,一根给水,一根施肥,为什么这里的水肥一体化滴灌设备配备多达6根管道呢?  原来,这是为了充分满足葡萄树幼苗期、生长期、膨果期不同根系发达程度下的用水用肥需求。当葡萄树还小时,根系不发达,靠近中间的两根管道就够用了;随着葡萄生长,根系逐渐发达,距离稍远处的管道就能发挥作用。这样周到的设置,保证葡萄全生长周期都能“吃饱”营养又能“喝足”水分。葡萄棚走进3.0数字化时代四川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教授吕秀兰介绍,彭山多雨寡照,昼夜温差小,单看气候条件,并不适宜喜光怕湿的优质葡萄生长。  要想把这一串串“提质增效果”种好,科技是重要突破口。经过与种植户十多年的共同努力,吕秀兰团队开发四川省葡萄资源管理平台,将避雨栽培、水肥一体化滴灌、覆盖反光地膜等优质葡萄栽培管理技术,纳入一“棚”之中。  “棚顶有‘天膜’,地面有‘地膜’,水肥六根管,数据实时测……”环顾棚内,只见实时监控摄像头、农事指标高精度传感器、滴灌设备等设施,已经成为葡萄棚标准配置。  这种全程数字智能化管理系统下的葡萄棚,让果农或管理人员通过电脑、手机,就可以直接掌握葡萄的生长情况,并对园里的智能设备进行遥控。与较为传统的水泥立柱竹片葡萄棚,以及前几年流行的普通钢架葡萄棚相比,如今的葡萄棚已走进3.0数字化时代。  “数字农业先进的技术与精准的管理,使果子从串型、大小、甜度、硬度、脆度、香味等方面,均远优于去年、达到精品果品质。”瞿慧告诉记者。  虽然基地的葡萄现在还处于膨果期,没有开启议价,但已有广东、上海等地经销商前来洽谈收购事宜。“全国的产地,我们基本都跑过,这里的果子管理得非常好,在全国都是顶尖水平。”当天,来果园查看的多个经销商对基地的葡萄品质赞不绝口。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6-27
2022年6月23~24日,国家肉羊产业技术体系绵阳综合试验站站长、四川肉羊创新团队成员周爱民协同四川饲草创新团队岗位专家张晓晖一行4人赴广元市昭化区、青川县和剑阁县调研肉羊产业发展情况,广元市农科院罗仁革院长及畜牧所所长张国伟等陪同参加。昭化区四川邱杨牧业有限公司现场调研专家组先后来到了昭化区四川邱杨牧业有限公司、青川县大荒山牧业发展有限公司、剑阁县顺风畜牧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养殖基地,实地调研广元市肉羊产业发展情况,认真听取相关负责人的现场介绍,细心询问养殖户的投资运营、饲养管理等情况,与养殖户深入探讨肉羊产业发展存在的困难问题和未来的发展规划等。   剑阁县顺风畜牧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牧草种植基地合影    调研结束后专家组与广元市农科院召开了座谈会,会上双方围绕广元市肉羊产业发展现状,分别从当地特色资源、人才培养、关键技术研究和示范推广等方面达成了初步合成意愿,共同推进广元市肉羊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专家组与广元市农科院座谈会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2-06-25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节水农业技术处      据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墒情监测,目前华北平原中西部、黄淮平原南部、陕西关中平原中西部墒情不足至轻旱,其他夏玉米种植区墒情适宜。当前正是夏玉米播种关键期,应抢抓时机适墒趁墒扩大播种面积,指导农民科学高效灌溉,搞好关键生育期水肥管理。墒情不足及干旱地区应在播种后立即浇灌出苗水。充分利用高效节水灌溉等设施发展水肥一体化,做好水肥调控,合理密植,促进节水增粮。  一、华北种植区  (一)基本情况。该区域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和山东鲁西北夏玉米种植区。近1个月以来该区域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8成至1倍,气温较常年同期持平,局地略偏高。据监测,当前河北大部0-20cm土壤相对含水量低于65%,墒情不足;北京、天津局地墒情过多;其他地区墒情适宜。据气象预测,6至8月该区域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多5至8成,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0.5℃至1℃。  (二)灌溉建议。据气象预测,6月中下旬京、津、冀、鲁等地多阵雨,累计降雨量有30-70mm,大部地区降雨较常年同期明显偏多。为抢农时,使夏玉米生长发育获取更多热量资源,应在小麦收获后立即贴茬免耕播种,做到“当天收麦当天播、上午收麦下午播”。墒情不足及干旱的地区应在播种后立即灌出苗水。拔节期0-20cm土壤相对含水量低于65%时,灌浆期0-40cm土壤相对含水量低于75%时,应及时灌溉。华北北部光热资源紧张地区可在乳熟后期灌溉1次,做到一水两用,既促进玉米灌浆晚收增产,又可使下茬小麦适时足墒播种,保证苗全苗壮。  (三)节灌措施。该区域多为地下水超采区,宜增产稳产与节水并重,建议采用微喷带灌溉或滴灌,提高灌溉水生产效率。条件不具备地区,宜采取小畦灌。采用微喷带灌溉,带间距2m,喷洒速率10m3/100m,每次灌水量20至25m3/亩。采用滴灌,毛管间距以0.6m为宜,滴头间距30cm,滴头流量2.0L/h,每次灌水量15-20m3/亩。小畦灌以畦长50m、畦宽3-4m为宜,每次灌水量40-50m3/亩。  二、黄淮种植区  (一)基本情况。本区域包括河南、山东大部、安徽和江苏两省淮河以北夏玉米种植区。近1个月以来该区域大部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5至8成,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1℃至2℃。据监测,目前江苏、山东大部、河南中东部0至20cm土壤相对含水量为70%至88%,墒情适宜;安徽北部、河南西南部0至20cm土壤相对含水量为54%至63%,墒情不足,局地0-20cm土壤相对含水量不足55%,出现轻旱。据气象预测,6至8月该区域大部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多1至2成,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1℃至2℃。  (二)灌溉建议。据气象预测,6月中下旬该区域气温偏高,河南、皖北等地降水仍偏少,并伴有阶段性高温天气。墒情不足或干旱地区应在播种后立即灌出苗水,确保苗齐苗壮。拔节期0-20cm土壤相对含水量低于65%时,灌浆期0-40cm土壤相对含水量低于75%时,应及时灌溉。  (三)节灌措施。该地区水资源相对丰富,有条件的地区,建议采用微喷带灌溉或滴灌,其中微喷带技术,管带间距2m,毛管入口压力0.1MPa,喷洒速率10m3/100m,每次灌水量20-25m3/亩;滴灌技术,毛管间距以0.6m为宜,滴头间距30cm,滴头流量2.0L/h,每次灌水量15-20m3/亩。结合水肥一体化,适时施肥,在节水的同时提高产量。小畦灌以畦长50m、畦宽3-4m为宜,每次灌水量40-50m3/亩。  三、西北种植区  (一)基本情况。本区域包括山西中南部、陕西关中、甘肃陇南夏玉米种植区。近一个月以来,该区域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5至8成,气温较常年同期持平或偏低1℃。目前山西西南部、陕西关中平原局地0-20cm土壤相对含水量为57%至63%,墒情不足;其余地区0-20cm土壤相对含水量为63%至82%,墒情适宜。据气象预测,6至8月,除陕西东南部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0.5℃至1℃外,西北其他地区气温接近常年同期,大部降水量偏多1至2成,气候条件利于夏玉米生长。  (二)灌溉建议。据气象预测,6月中下旬西北夏玉米种植区大部将有10-50mm降水,墒情总体利于夏玉米播种及苗期生长。对于灌区,播期0-20cm土壤相对含水量低于60%的灌区冬小麦收获后贴茬免耕播种夏玉米并立即灌出苗水;拔节期0至20cm土壤相对含水量低于60%时,抽雄期0至20cm土壤相对含水量低于65%时,灌浆期0至40cm土壤相对含水量低于70%时,乳熟期0至40cm土壤相对含水量低于65%时,及时灌溉。  (三)节灌措施。有条件的灌区宜采取滴灌、喷灌技术,减少灌水量、缩短灌水周期。地面灌溉宜采用小白龙、畦灌、沟灌等技术,推广大畦改小畦、长畦改短畦,改大水漫灌为小畦匀灌,改全田灌溉为隔沟交替灌溉等。滴灌毛管间距以0.6m为宜,滴头间距30cm,滴头流量2.0L/h,每次灌水量20m3/亩左右;小白龙灌溉每次灌水量30m3/亩左右;畦灌或沟灌每次灌水量40至45m3/亩。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2-06-24
(幸云谦  记者  陈家明  文/图)6月20日,自贡市大安区在大山铺镇伍家村召开高粱(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机械种植和无人机喷洒农药技术现场推广会,拉开了全区今年1万亩大豆机械化种植和无人机统防统治序幕。各镇、街负责人和全区农技人员、种植大户参加了现场交流活动。无人机正喷洒农药夏至来临,雨水增多,高温高湿,光照强烈,是大豆播种的最佳时节。为了解决玉米和高粱套种大豆播种期间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大安区引进四川共创农业服务公司,投入雷沃气吸式大豆播种机和大疆植保无人机,投入玉米、高粱和幼果林地大豆套间机械化播种,一小时可完成20至30亩的播种任务。“高科技助力农业生产,不仅解决了播种期间劳动力不足的问题,而且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实现了播种与施肥一次性作业完成,播种深度、行距株距精确,提高了发芽和破土出苗率,大豆植株布局合理,便于后期田间管理以及提高单产量。”大安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采用无人机自动化喷洒农药技术,一架飞机一天的作业面可达200至300亩,是人工喷洒的80至100倍,不仅喷洒均匀、效果好,而且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减轻了劳动强度。据了解,今年大安区将完成大豆播种面积7万亩任务,将在牛佛镇、新店镇、何市镇、回龙镇试点推行大豆机械化种植和无人机统防统治1万亩,为夺取全年大豆高产发挥“机械手”作用。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2-06-24
(张明云 记者 钟正有)“感谢郑书记当年为我们村引进公司和种植大户发展青豆种植,这既让我们村民和脱贫户有了不菲的土地流转费,又可以就近务工,不然,像我们老两口这么大岁数的老年人,在哪里去挣100多元一天的钱哦!”骄阳似火、烈日炎炎。6月21日,在德阳市罗江区略坪镇广安村青豆种植基地,各式遮阳伞插满了田间地头,虽然酷热难耐,但年过6旬的郑兴东老大爷和老伴却并不惧怕被热浪滚滚熏烤,仍然头也不抬的一边说着“有温度”的感言,一边手脚麻利的采摘着饱满的青豆,脸上自然洋溢的淡淡笑容透露着农村人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特质。收获现场郑兴东老大爷和老伴身边,堆满了豆杆,放眼望去,忙碌的村民都在聚精会神的劳动,而尚待收割的青豆绿意盎然、一眼望不到边际。据了解,2019年,上任略坪镇党委书记的郑文斌为了大力发展乡村产业,拓宽群众增收途径和渠道,针对略坪镇缺乏主导产业、群众增收乏术、村集体经济薄弱的现状,上任伊始,他便急切的寻找发展突破口。在充分掌握镇情、村情后,他利用自己的人脉关系和信息渠道,先后引进彭州、海南、福建等地业主和成都萱源农业有限公司,以及后来的漳龙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采用公司+种植大户的模式,在锦屏、高玉、松花、广安4个村集中规模流转土地3500亩,拉动社会资本1500万元投入农业产业发展,建立起了青豆种植基地。每年,当地村民和脱贫户除了能拿到6、700元一亩的土地流转费,基地一年两季的打地、拉厢、浇水、点豆、除草、施肥、治虫等种植管理,以及采收、销售,发出的劳务费高达800余万元,每年解决就业人数近千人次,促进农民增收280余万元,村民和脱贫户足不出村就实现了挣钱有路,顾家不误。收获现场据广安村党支部书记胡国勇介绍,发展态势良好的青豆种植基地由于有先进科学的种植管理技术支撑,加上长期合作稳固的销售渠道,种植效益自然非常可观。青豆采收不需要一点技术含量,每一季采摘季持续约半个月时间,本镇本村村民,周边安县、绵竹、旌阳等地农户纷纷前来加入采摘大军,每天凌晨4、5点,村民便打着电筒下地入田,人最多时,能达到3、400人。摘一斤豆,工钱4毛5,一个人早出晚归基本都能摘300斤以上,即使是老年人,也能挣到100元左右一天,所以青豆采摘成为老年人和闲散劳动力的挣钱方式。每一天,大家奔忙在田间地头,都为能真正足不出村就实现了守着家、抱着娃、挣着钱而乐此不疲。同时,他们也对在任时一心为民增收,一心为产业强村发展而殚精竭虑的郑文斌书记心怀感激。何成是青豆种植基地除漳龙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外,第三大种植大户,共承包了广安村500亩土地。他说:“略坪青豆种植区量大面广,属劳动密集型产业,每到成熟期,用工需求量十分巨大,为了抢进度和确保青豆品质,我们每天都为工人们提供盒饭和冷饮、藿香正气水等防暑消热用品,以此让他们安心、安全采摘,多挣一点钱,贴补家用。同时,工资也是当天结算。”话锋一转,何成又说道:“我们几家种植大户和公司也十分感谢区乡村振兴局的大力支持,是他们用中央财政资金60余万元“这场及时雨”修好了通往青豆种植基地园区的道路和输水管网,不但方便了我们出行和生产,也为基地所在村的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路通产业兴,水通信心足,我们也要紧紧抓住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机遇,在想方设法发展壮大的同时,也要为保障当地农户稳定就业和增收致富做出一些自己的贡献,互利共赢,大家一起努力,才能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和农业农村发展。”结荚饱胀的青豆密密麻麻、挤挤挨挨,一阵风起,叶舞杆摇,在田里忙着的人们都不由自主的抬起身,相视一笑,开心地说:“好安逸、好舒服”。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2-06-24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