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周金泉  大春抢种抢收,一个喜讯从江油市传来,持续多年的附子与水稻套作的格局将得到较大的改变,江油市将加大附子水稻轮作的示范,示范面积可望由去年的240余亩扩大至700亩。  附子是江油市久负盛名的道地药材,目前常年种植4000余亩。5月30日,在江油市太平镇古桥村,一垄垄的附子田一片碧绿,附子丰收在即,而在每一厢窄窄的附子厢面,两行附子位居中央,在其左右两侧都种上了水稻。这就是江油近几年常用的附子与水稻套作模式。  “我种了二三十年的附子,有八九亩地,以前都是育旱秧套种水稻,近几年开始通过直播方式套种水稻。”古桥村二组农户苟华蓉说,“等6月底把厢面中间的附子收了以后,水稻就可灌水了。 每亩的水稻产量也有400-500 公斤,但附子只能靠人工挖,无法机械操作。”  江油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农艺师张本元介绍,过去江油的农户为了增加附子田的收入,曾长期在附子厢面套种蔬菜。自2006年后,附子田的根腐病、白绢病严重,造成附子大幅减产。附子套作水稻是近几年广泛使用的减少病害的办法,通过附子收后放水灌田减轻附子田的土传病害。但却有一些弊端:一是水稻栽插期距附子收获期有20余天,两者共生期较长,水稻喜水,附子怕水;二是在不足1米的厢面,既栽附子,又栽水稻,附子无法实行机收。两者都会造成成本增加。  如果在附子收后再实行水旱轮作净作水稻,此时已是7月初,早已过了栽水稻的最佳时节,只能栽老秧,这时的老秧正值分蘖,移栽到附子田以后,会导致老秧“元气”大伤,最终导致水稻产量大减。  “水旱轮作必须搞,可帮助大户实现附子机械化采收。我们从去年,引进了‘神九优28’‘乐优3133’‘深优粤禾丝苗’等3个生育期短至130天左右的新品种,在大户中以传统水稻种植方式示范了148亩的附子水稻轮作。”张本元说,“在9月底至11月收获水稻,产量还是可以,亩产水稻达500公斤以上。”  江油市鑫生附子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德金,去年进行了附子套作水稻与附子水稻轮作的比较,他说:“去年,我搞了100亩左右的附子水稻轮作,附子都实现了机收。我今年就准备把水稻与附子水稻轮作扩大到200多亩。”  江油市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中心主任李恒表示,“现在,种附子的小农户逐步减少,种植大户越来越多,他们对机械化生产需求迫切。我们去年示范了100亩附子后作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亩产量500公斤左右,我们今年要继续推广、完善水稻附子轮作全程机械化生产,助推全市轮作示范面积达到700亩。”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6-06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杨都 文/图  一排排附子郁郁葱葱,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则与附子在一块田里当起了“邻居”……5月27日,“附子之乡”江油市太平镇普照村呈现出这样的景象。  当天,由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绵阳试验站(绵阳市农科院)联合西科大举办的道地附子生态种植技术观摩暨产业发展研讨会在这里召开。来自成都中医大、省中医药科学院、省农科院、成都大学、湖北中医大、贵州中医大等科研院所的专家,以及当地相关主管部门领导和企业代表等50余人共同探讨道地附子产业发展。  附子是四川首批大品种培育计划品种之一,也是我省现代农业“10+3”产业体系“川药”的重要组成部分。江油附子产业的发展是四川附子产业的风向标。附子与水稻和谐共生。  面积萎缩+病害“附子之乡”面临两大挑战  还有1个月左右,附子将迎来收获。江油市以其悠久的种植历史、全国最优的产地而被称为“附子之乡”。江油市农业农村局局长饶中友介绍,全市常年种植附子规模保持在4000至5000亩,年产鲜附子2500至3000吨。附子加工业相对发达,年加工附子能力近40000吨,附子饮片销售约占全国90%以上。  但近年来,江油的附子产业遭受病害威胁。江油市农业农村局总农艺师田甜告诉记者,由于受可轮换种植附子田地减少、轮作间隔期缩短等综合因素影响,江油附子田病害逐年加重,对地方产业和药农的种植积极性造成一定影响,导致面积萎缩。据统计,2021年种植面积缩减到3000亩左右。  在绵阳农科院中药材研究所所长陈杰研究员看来,导致病害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种源问题。农户自由保种、缺乏优良种源材料等现状引发的种源问题,造成附子种根带病严重,导致产量和质量不稳定,制约附子产业发展。  “江油附子自出苗后即遭受病害威胁,特别是根腐病、白绢病、软腐病这三种病害,一旦发生,整株绝收。如2020年,由于5至6月的高温多雨,白绢病等病害大爆发,重病地绝收,整体减产50%以上。”国家中药材体系绵阳站站长、高级农艺师戴维介绍。专家观摩江油附子发展。  新品种+新技术化解病害和种粮矛盾  “亩产从过去的500公斤左右到现在的700余公斤,是品种换代和配套技术发挥着作用。”观摩现场,与附子打了几十年交道、今年70岁的“老药农”何元春告诉记者。  去年,江油附子市价达到每公斤25元左右,是其他产区的2至3倍。高价背后意味着消费与加工市场对其优质的认可。其中,破解附子病害困扰、提升质量的关键在于有好品种,何元春的附子田种植的便是绵阳农科院中药材研究所最新培育的新品种“绵附1号”。  “该品种产量比当地之前习惯种植的品种增加30%以上,且高抗霜霉病、根腐病。产出的附子生药品相好,炮制品黑顺片、白附片品质性状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戴维介绍,“绵附1号”是2013年从陕西省留坝县乌头混杂群体中筛选出优良群体,在北川县经过进一步驯化、分离、纯化、扩繁而成的附子新品种,2020年4月通过四川省药用植物新品种认定。  在优质抗性品种的基础上,栽培模式的创新则为江油附子产业的发展“提质增效”。在普照村,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成了附子形影不离的好伙伴。西南科技大学教授黄晶告诉记者,附子为10月底播种,次年6月底收获。而水稻需要在5月种下,两种作物的茬口成了统筹全年生产的关键。  为此,绵阳市农科院与西南科技大学团队创建的“附子/水稻生态栽培新模式及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成果应运而生。该技术通过水旱轮作,减轻了附子连作障碍,使得同一块田可连年种植附子。“不只是水稻和玉米。”陈杰进一步说,在该模式基础上,团队创新的附子/豇豆/黄瓜/水稻周年复种技术模式,适宜附子主产区多样化种植需求,从而让示范区农户实现了“千斤粮、万元钱”目标。  附子与粮食作物等和谐共生,是江油市在发展中药材产业中探索“不与粮争地”的有效路径。“在中药材生态栽培理念指导下,通过良种良法配套,既提高道地中药材产量,又增加粮食、蔬菜产出,在一定程度上同时保障了道地中药材供应和地区粮食安全。”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李敏评价说。目前,该模式已占道地附子种植面积的80%以上。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6-06
四川农村日报讯 廖小兵 杨煜恒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在写进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后,还首次被写进省委一号文件。今年四川初步确定扩种310万亩大豆,而广安市今年则计划种植45万亩大豆。为响应号召,今年广安区计划种植9.1万亩大豆。围绕大豆种植目标,今年3月以来,广安区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不断优化粮食种植结构,采取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大豆净作、幼龄果园套种大豆等种植模式,强化技术支撑,抢抓农时,掀起大豆种植热潮。村民正在点播大豆。广安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5月27日,在广安区龙台镇团滩村大豆高粱带状复合种植基地,随处可见村民们忙碌的身影,整地、打窝、点豆、回土,干劲十足。  “基地将种植大豆1000亩,目前基地每天都有60个人干活,因为现在是播种夏大豆的最佳时候,我们争取在5天之内把它全部播种完成。”该村基地业主唐晓龙告诉笔者,  据了解,大豆高粱带状复合种植能充分发挥大豆固氮养地作用,有利于改善土壤条件、提升土壤地力,可以实现高粱基本不减产、增收一季大豆,综合效益显著。今年,广安区积极推广这一种植模式,并出台奖补措施,每亩给予100元至200元不等的补助,进一步提高了农户种植的积极性。  龙台镇党委副书记陶继强介绍,龙台镇大豆种植面积是8000余亩,当前是夏大豆播种的最佳时机,全镇积极组织动员各方力量,迅速投入生产,及时完成所有的大豆播种任务;同时为相关农资经营企业出具通行证明,确保化肥、种子第一时间到达农户手中。  “窝距与窝距之间保持30—40厘米,行距之间保持25厘米就可以了,每一窝丢4—5颗大豆。”与此同时,在石笋镇鳌山村粮经复合种植基地,镇农技专家就种植模式、品种搭配、种植密度、施肥管理、病虫害防控等对当地村民进行现场指导,进一步提升大豆种植的规范化、标准化。  据石笋镇党委书记周志强介绍,该镇今年大豆种植面积5000余亩,目前已经完成3000余亩任务。“区委区政府专门出台奖补政策,赠送大豆种子给种植大户和村民成片种植,群众种植积极性很高,为了丰产高产,我们还专门派出三个技术小分队进行技术指导。”  在广安区花桥镇蒲莲社区和新寺村,笔者看见大豆种植也搞得如火如荼,业主和村民种植积极性高。据花桥镇镇长雷波介绍,该镇今年夏季大豆种植面积是7000余亩,是全区种植面积第二大镇。为了快速推进大豆种植,该镇通过现场会、培训会、社会化服务和加大督查力度等方式掀起大豆种植热潮。  据了解,广安市广安区今年将采取粮经复合基地套种、净作和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三种方式种植大豆9.1万亩,现已完成春大豆种植面积0.25万亩,夏大豆种植面积4.5万亩,预计6月20日前全面完成大豆播种任务。  广安区农业农村局局长罗钧表示,为实现大豆种植扩面积、提产量、增效益,广安区加快构建涵盖业主招引、技术规范、全程管护、社会化服务、加工销售的全链条产业体系,推动广安区大豆产业高质量发展。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6-06
新华社天津6月5日电(记者 周润健)“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北京时间6月6日零时26分将迎来芒种节气,标志着仲夏时节正式开始。  芒种,字面意思是“有芒的麦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种”。如果说小满节气拉开了“三夏”大忙的序幕,芒种节气则迎来“三夏”大忙的高潮。此时,我国从南到北都在忙着耕种,长江流域“栽秧割麦两头忙”,黄河流域“豆不让宿,麦不让晌”,可以说这是一年中农人们最忙的时节,四野一派“家家麦饭美,处处菱歌长”的景象。  辛苦劳作之余,智慧的古人也应时应景地形成煮梅、送花神等习俗,来抚慰夏日劳作疲惫的身心。  芒种期间,天气日渐炎热,大众该如何养生保健?养生保健专家建议提醒,起居方面,宜顺应夜短昼长的季节特征,“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中午最好适当小憩,有助消除疲劳,有益健康。饮食上,应注意清淡,可多吃一些祛暑益气、生津止渴的食物。此时节也是皮肤病的高发时期,衣物要勤换,保持洁净干燥。
新华社 | 分享: 2022-06-06
四川农村日报讯 梁潼 特约通讯员 肖开丰 摄影报道眼下,中江县水稻栽插工作接近尾声,即将实现水稻移栽“关秧门”。中江县永太镇多宝村的农户正在运输秧苗。近日,中江县永太镇,放眼望去,刚刚完成插秧的万亩连片的秧田透出淡淡绿意,一派生机。据统计,今年大春中江播种粮食作物173.22万亩,其中水稻41.37万亩,预计将在芒种前全面完成栽种。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6-06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杜铠兵 洪瑜 文/图  在成都驷马桥街道马鞍东路,有一条著名的“粽子一条街”。每到端午节前后,这里数十家粽子店铺便热闹起来。5月31日,记者在这里看到,工人现场包粽子的场景引得大量市民围观拍照,前来购买粽子的消费者更是络绎不绝,现场十分火爆。资料图片:小箬叶  装米、放馅儿、裹粽叶、绑线……整套动作一气呵成,不过十来秒钟,一只精美的粽子便制作完成。“只凭经验,就能做到每个粽子的大小、重量都差不多。”像陈大姐这样的专业工人,生意好时一天要包上千只粽子。  “粽叶比馅儿还贵,8斤米都买不到1斤叶子。”周启玉今年已经96岁,丈夫姓马,邻里便称呼她为“马婆婆”。她是“粽子一条街”上著名的马婆婆手工鲜粽店的创始人。她的话引起了记者的好奇。据周启玉介绍,目前市面上的粽叶大都来自统一采购,价格在20元每斤左右,已经成为制作粽子的主要成本之一。口味多样的粽子受到消费者欢迎。  平常大家更多关注粽子馅料、口味,可能没有留意,粽叶到底是个啥叶片?  “粽叶就是粽叶嘛!”“看着像竹叶,但竹叶好像没有这么大。”“小时候在山上采过 ,但 我 说 不 上 来 名字。”……对于粽叶这个熟悉又陌生的东西,一下还难住了不少人。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前来购买粽子的市民,得到的答案五花八门。  最终,记者从一位多年经营粽子生意的老板口中打听到了一个名字——箬叶。据老板王先生介绍,虽然可以作为粽叶的叶子不止一种,比如竹叶、荷叶、芦苇叶等都可以用来包粽子,但目前四川市面上最主要的粽叶都是箬叶。  据了解,箬叶具有气味清香、叶面宽大的特点,同时晒干后易于保存,因此十分适合专门用来生产粽子。  那么这些粽叶从何而来?  一位粽子店老板告诉记者,他的店里每年需要消耗数万张粽叶,其中大部分来自湖北等地,也有小部分来自四川本地。“宜宾、峨眉山这些地方都有粽叶生产。”王先生说。口味多样的粽子受到消费者欢迎。  记者了解到,峨眉山市绥山镇天全村便是一个远近闻名的粽叶出产村。据悉,当地已有300多年的粽叶种植历史。得益于良好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这里的粽叶清香宜人、品质较好,深受粽叶采购商青睐。在整个绥山镇,约有3000户村民种植粽叶,年产量近4亿张,销往全国各地。昔日的山间野草,如今在这里变成了年产值约2000万元的大产业。  “粽叶是很脏的,使用前一定要多清洗几遍。”马婆婆提醒大家,购买来的干粽叶经过清洗、泡发后才能使用,这样做出来的粽子才干净卫生,同时具有淡淡的清香味。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6-02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杨都  “3个地块共计3.305亩,平均亩产608.3公斤,单个地块最高亩产达642.2公斤!”5月29日,在梓潼县宏仁镇石台村,四川省农村科技发展中心组织有关专家,对四川农业大学育成的小麦新品种“蜀麦133”进行现场实产验收。专家组副组长、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员余懋群现场宣布了测产结果。  值得一提的是,5月20日,农业农村部公布176个通过国家审定的小麦品种,其中,四川3个小麦品种通过,“蜀麦133”作为高产品种类别小麦名列其中。  能通过国审,“蜀麦133”凭的是什么?伍碧华在田间查看“蜀麦133” 杜铠兵 摄白粒小麦高产抗打  测产结果出炉,“蜀麦133”品种选育者、四川农业大学伍碧华教授松了一口气。“这次测产,可谓生态区域、测产地块和种植户‘三随机’,就像是一次随堂考试。”伍碧华告诉记者,从5月24日,他们就开始寻找未收获的“蜀麦133”。但此时,全省各地小麦收获已近尾声,该去哪里寻找种植户呢?  各方联系下,伍碧华了解到梓潼县尚有小部分“蜀麦133”未收获。在石台村的小麦坡坡地里,伍碧华告诉记者,“在今年小麦前期湿害,中后期大风大雨等诸多不利条件下,‘蜀麦133’抗病、抗逆、高产、稳产的优势更为凸显,实现了逆势增收。”  “蜀麦 133”的特点之一是“白粒”。白粒小麦的平均市场价格每斤要比红粒高。”四川农业大学副校长刘登才介绍,白粒小麦因其加工时出粉率更高,加工后的面粉色泽更好,具有更高的商品性,因而在市场上更受欢迎。  既然如此,种植户为何不大量选择种植白粒品种?  “通常情况下,白粒小麦产量更低。”伍碧华道出了背后的原因,由于生物学特点的差异,白粒小麦想要实现高产的难度更大,市场上一直比较缺乏高产的白粒小麦品种。  2017年,由伍碧华主持选育的白粒新品种“蜀麦133”通过四川省小麦品种审定 。 该 品 种 以“ 川 育 23”“B1291”为品种来源,具有高抗、高产、广适的特点,在四川省区试中平均增产14%,亩产达407.5公斤,与当时省区试最高产的红粒小麦品种相当。“”去年,‘蜀麦133’在绵竹市测产,平均亩产达551公斤。今年,‘蜀麦133’的产量依旧‘抗打’。”伍碧华说。抗病抗穗发芽  “经过我们这些年的观察,‘蜀麦133’鲜有穗发芽现象。”四川玉麦吨粮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何永金告诉记者,由于该品种小麦的稃片很薄,穗型直,下雨后很容易被风干,着生籽粒的部位不易积水。  “今年我首次尝试种下该品种,12亩‘蜀麦133’病害发生很轻,尤其是后期的雨水和大风天气,也不见倒伏。明年我会扩大种植面积。”种植户张顺富告诉记者。  四川玉麦吨粮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经理何龙介绍,石台村为典型丘陵旱地,“蜀麦133”在当地由农户自主耕种生产,实行化肥、农药双减栽培。此外,该品种具有高抗条锈病、中抗赤霉病,耐湿、耐旱、抗冻、耐寒、抗高温逼熟等特性。  事实上,长江上游区国审品种较其他麦区国审品种困难得多。长江上游区小麦国家区试负责人、省农科院作物所研究员伍玲介绍,由于长江上游区生态的复杂性以及严苛的审定标准,长江上游各省(市)自1998年以来仅有39个(四川省37个)小麦品种通过国审。而“十三五”至今,我省仅有8个小麦品种通过国审。  通过国家审定,意味着“蜀麦133”适应性广、稳产、高产等特性和潜力得到认可。审定意见显示,该品种适宜在长江上游冬麦区的贵州、重庆、四川、云南、陕西、甘肃、湖北等省(市)种植。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6-02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杨都  5月19日,位于国家4A级景区窦圌山脚下的麦田迎来丰收,和别处不一样的是,这里的麦田被大量开着白花的三叶草和开着紫花的苜蓿包围。省农科院植保所研究员彭云良笑称:“我们的小麦种在‘花园’里。”  “花园”种小麦,植保专家为何这样做?原来这是“南方水田生态重建与维护试验示范基地”正在进行的一项研究。以虫治虫  “花园”为天敌提供栖息环境  “在田埂、堤坝上种植三叶草和紫花苜蓿,不仅可以保护天敌,还可为养殖业提供饲料。”彭云良告诉记者,三叶草和紫花苜蓿为多年生植物,这些植物会发生多种害虫,但植株不会死亡。譬如红蜘蛛常年在三叶草上有一定的发生,随之而来的是有一定的捕食性寄生性天敌,从而阻止了红蜘蛛突然间爆发转移到小麦上。  “此外,它们花期较长,能为天敌昆虫提供补充营养,还能为蜘蛛,青蛙等提供栖息和庇护环境。”彭云良介绍,通过田间生态工程技术,整个基地已经连续6年不需要防治小麦蚜虫。这背后,得益于“花园”为蚜虫的天敌如瓢虫、食蚜蝇及寄生蜂等提供了栖息环境。  “花园”与小麦的结合在基地占到了180余亩,其本质是“以虫治虫”,背后的核心思路,在于生态系统重建和维护,主要采用生态调控、生物防治和诱控等技术,并结合科学、合理、安全使用农药的技术,达到“绿色植保”的目标。由于生态环境的改善,蜘蛛、青蛙等标志性生物都已回归并开始向周围农田扩散。防控病害  院士点赞四川条锈病防控成效  以基地为核心,彭云良所在团队建立了“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小麦条锈病灾变基质与可持续防控技术研究”项目江油示范区。当天,专家组对技术实施下的绵麦902、川麦1247进行了测产,结果显示,平均亩产达到460.6公斤。  “我是一个种植上的‘门外汉’,水平还不如当地普通农户,但采用优质抗性品种并结合机械条播技术,这一产量是非常不错的,抗性品种的选用也减轻了病虫害防控的压力。”彭云良告诉记者,当地的小麦普遍适期晚播,这可以让小麦最大限度错过11月中旬前从甘肃等西北方向而来的条锈病病菌传播期,降低条锈病的传播几率。  事实上,四川作为小麦条锈病病菌的必经之地,抗条锈病小麦品种的大面积推广和应用,使得条锈菌没有了足够的可侵染寄主,这也为全国的小麦生产作出了贡献。“在全国范围内,四川的小麦生产在条锈病防控上发挥着重要作用,相关工作开展及取得成效值得肯定。”当天,在座谈会上,长期从事小麦条锈病等重大病害发生规律、致病机理与防治技术研究的植物病理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康振生通过视频连线给出高度评价。  “无论是‘以虫治虫’,还是选择抗性优质品种,‘绿色防控’始终贯穿着省农科院和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绿色发展的研发思路。”团队负责人、农业农村部西南有害生物综合治理重点实验室主任姬红丽研究员介绍,示范区的成效最终需要辐射带动周边乃至区域的发展,通过生态调控 、物理阻断、抗性品种应用栽培措施等,能够保证水稻、小麦病虫害基本不防或者少用药。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6-02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杜铠兵6月1日记者从四川省气象台获悉,根据预报,6 月上旬内四川大部有2-3次降雨天气过程,盆地西南部、南部局部降雨强度较大,川西高原和攀西地区部分地方累积雨量较大,需注意预防地质气象灾害。  其中 1~2 日,四川大部有分散阵雨或雷雨,攀西地区、川西高原东部及盆地西南部、南部有中雨,局部大雨到暴雨。3~4 日,盆地大部有阵雨或雷雨,部分地方中到大雨,南部局部暴雨;川西高原及攀西地区部分地方有小到中雨,个别大雨。7~9日,我省还将有一次中到大雨的天气过程,局部地方有暴雨。  四川省农业气象中心专家建议,当前要加快大春播栽进度,努力实现满栽满插;关注大春作物苗情,积极做好肥水调控,促进幼苗积极生长。尤其对已栽水稻,应科学管水,浅水勤灌,确保苗株健壮生长。同时,目前玉米套种大豆进入播栽期,盆中、盆南、盆东北等土壤偏湿的地区,应做好旱地的翻挖除草降湿工作,保证大豆顺利播栽。此外,气温多波动及田间湿度高有利于大春病虫害的发生发展,大春病虫害常年高发区、重发区应加强巡视,做好病虫的防控工作。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6-02
四川三农新闻网泸州讯(通讯员 刘传福 杨清 文/图)5月31日,四川省泸州市水潦彝族乡的党员干部和志愿者们在海拔1500米的田坝村石家沟,忙着为治理好的撂荒地栽种水稻。栽种水稻现场当前,迎着晴好天气,该乡全员宣传发动,按照“一村一案”“一地一策”的原则,全面开垦、治理该乡的撂荒地,并帮助留守老人、体弱多病等群体栽种,确保粮食增产、农民增收,有效助力乡村振兴。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2-06-01
  (记者 张艳玲)近年来,四川省广元市朝天区依托独特的自然气候、丰富的林业资源和群众种植传统,抓住东西部协作机遇,累计投入东西部协作资金1230万元,以羊木坝食用菌产业园为引领,强基地引龙头,食用菌产业化发展进入快车道。  最近两年,羊木镇金台社区的徐兴桂大姐没落着几天闲。“勤快的话,一年四季都有活儿。”徐兴桂告诉记者,自从园区来了几家大企业,以前忙半年歇半年的日子就一去不返,大家在家门口就把钱赚了。这几天,广元尚品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香菇基地需要人手给料包打孔排气,作为操作熟手,徐兴桂每天都早出晚归到厂里干活儿。  在广元市川晟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厂区,晾晒着刚收获的猴头菇。厂区周边的钢架大棚里,灵芝已经从湿润的土壤中冒出头来。公司技术负责人郝永卫告诉记者,这些食用菌进行初加工后,将被运送到位于朝天区七盘关食品工业园的母公司进行精深加工。  当地不少农户都有种植食用菌的习惯,但由于规模小、技术弱,应对自然和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2020年,朝天区利用东西部扶贫协作项目资金,在羊木镇源溪村投资600万元,流转125亩土地,建成灵芝、猴头菇示范种植基地。通过引进龙头企业,不仅为项目涉及的6个村开辟了稳定的集体经济收入渠道,也为当地食用菌产业跨越式发展撕开了口子。  在新一轮东西部协作中,杭州市滨江区结对帮扶朝天区。滨江区继续围绕羊木坝食用菌产业园发力,去年在羊木镇新山村,投入东西部协作资金500万元,新建钢架大棚3万平方米,试种黑皮鸡枞、蛹虫草、灰树花3个新品种。  朝天区农业农村局食用菌产业发展中心负责人苟龙表示,通过项目支撑,不断调优食用菌品种结构,以灵芝、羊肚菌、猴头菇等高端品种为发展方向,多元化发展香菇、木耳、竹荪、金耳、天麻等品种,朝天食用菌产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不断加强。  目前,朝天区食用菌产业联农带农机制形成了多种有效模式,包括政府建、业主租获取租金;寄养托管获取利润;资源入园入股获取分红;脱贫户入园经营直接获取利益等,带动10个专业合作社组织2000多户群众发展食用菌3000余亩。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2-06-01
(徐振宇 记者 陈家明)为助力荣县柑橘产业提质增效,5月28日,荣县振兴家庭农场产业联盟举办柑橘种植培训会,邀请柑橘种植专家为90余名振兴家庭农场产业联盟从事柑橘种植的会员授课培训。参观柑橘种植基地柑橘是荣县的主导产业,也是荣县振兴家庭农场产业联盟会员增收致富的主要途径。截止目前,荣县振兴家庭农场产业联盟会员种植柑橘面积3万余亩,年产柑橘超过1.5亿斤,年产值近5亿元。培训会上,县农业农村局的农技专家就柑橘种植技术以及发展前景和当前惠农政策进行了讲解。来自眉山丹棱县的柑橘种植专家刘远国为大家作柑橘优质高产技术培训。刘远国提到,柑橘保花保果是基础、修剪疏果是关键、肥水药管理是保障,要从生态绿色农业生产方向发展,科学使用有机肥、生物菌肥等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肥力,从而改良水果外观形色,提升果品内在品质,畅通销售渠道,增加果农收益。培训会后,与会人员还到双石镇农高兴水果种植家庭农场柑橘种植基地实地观摩柑橘树的修剪以及实地体验无人机植保作业。据悉,荣县振兴家庭农场产业联盟下设猪业部、水产部、蔬菜部、禽业部、粮油部、果业部、茶业部、草畜部8个农业产业部门,现有家庭农场成员405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资企业、其他社会团体等共建会员单位10家,其中,联盟成员中有省级示范家庭农场15家、市级示范社100家、县级示范社92家。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2-06-01
(鄢伟 曹礼芹 罗艳玲  记者 汤斌 文/图)俗话说得好,“立夏小满正栽秧”。小满节气前后,气温升高,正是水稻插秧移栽好时节,简阳市的水稻种植户们抢抓农时插秧忙。但今年与以往不同的是,一台台“铁牛”来助力水稻插秧。 在简阳市镇金镇赵家社区,新农农机专业合作社的三台水稻插秧机在田间来回作业,伴随着插秧机的缓慢行过,一株株秧苗迎风而立,描绘出一幅生机勃勃的农业耕种画卷。水稻插秧机在田间作业(简阳市融媒体中心供图)由于农村劳动力老龄化,一些地方面临有地无人种的尴尬,特别是栽种水稻。栽种水稻被称为“三弯腰”,即拔秧一弯腰、栽秧又弯腰、收割再弯腰,劳作非常苦,真的是“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随着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发展,用插秧机栽插,使种植水稻成了省事的农事。对此,简阳市镇金镇赵家社区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刘广深感叹:“现在机械化就是好,既省事又方便。我们使用插秧机300亩地3天就插完了。”今年,赵家社区村集体经济组织流转了300亩土地,栽种优质水稻。从育秧到插秧都是专业合作社在负责,既盘活了闲置的土地,又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水稻机械化插秧是实现水稻生产机械化的主要环节,具有效率高,产量高,减轻农民劳动强度等优势,有助于扩大经营规模、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实施“米袋子”“菜篮子”强基行动,简阳市以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推动农业现代化,让更多的“铁牛”下地。今年14.5万亩水稻插秧中,水稻机械化插秧程度进一步提升。建设高产、优质、绿色、高效的现代农业,必须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以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推动农业现代化。近年来,简阳市紧紧围绕农业机械化工作重点,坚持立足农业、服务农业工作理念,创新工作,千方百计引进推广适宜简阳本土的农机新技术和新机具,在全市示范推广水稻、小麦、玉米、油菜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和蔬菜(胡萝卜、毛豆)等多项农机化技术,并在全市得到广泛应用。从“面朝黄土”到农机满地跑,农机化推动生产效率变革,农业生产方式实现从人力畜力为主到机械作业为主的历史性跨越。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2-06-01
(蔡古梅 记者 常坚)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为推进粮食扩面增产,眉山天府新区在龙马镇爱群村开辟试验田,探索“一水两用、渔稻共生”的新型种养模式。5月30日,在爱群村水面浮板种稻现场,一块鱼塘水面浮着大片遍布孔洞的浮板。村民们正将适当的泥土置入底部有若干小孔的塑料花盆,随后在每个盆内栽上水稻秧苗,再把花盆逐个嵌入有洞孔的浮板上。 开展鱼塘浮板粮鱼共生栽培试验,是眉山天府新区龙马镇创新种养结合模式,探索粮食增产的一次尝试。“利用水面浮板种植水稻,具有‘一水两用、渔稻共生’的显著效果。”爱群村村书记郭红金是该该模式探索创新的带头人,据他介绍,“水下养鱼,水面种稻,既能增加一笔收入,还能通过水稻吸收鱼类的排泄物和其他养分,让鱼儿的粪便成为水稻的肥料,又能分解鱼塘水里的富营养物质,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稻在水面长,鱼在稻下游。设置在爱群村的这片水稻共生试验田,依托村集体经济,在60亩鱼塘水面上,用浮板和种植钵发展了约6000平米水稻种植。同时,向种有水稻的鱼塘里,投入了30万尾黄颡鱼,由此开始了高密度循环水养鱼模式,在改善了水产养殖生态环境质量的同时,进一步巩固粮食安全。实验现场 (张忠苹 摄)“下面养着鱼,我们不能给水稻打农药,也不能施肥,全程绿色化生态种养殖。”郭红金介绍道,爱群村自去年开展鱼塘浮板粮鱼共生栽培试验,进行了多种试验与摸索,如用纯泥来固定水稻植株、有机肥堆料等生态种植方式。“这些方法都能种出水稻,但是对比得出使用有机肥料的稻谷更饱满,产值更高。”今年,爱群村尝试更换三个新的水稻品种,从最初的育苗到种植,进行对比试验。“去年漂浮水稻收割的时候,老百姓都很关注,很多人都在发朋友圈发抖音 ,都说这个方法还可以,我们今年扩大了规模,并新增了试验品种,希望通过试验,能筛选出更适合水面种植的水稻品种。”郭红金介绍,水面种稻作为鱼稻共生生态种养结合的新模式,既有效解决了水质富营养化的污染,又利用了闲置的水面来种植水稻,提高了鱼塘的综合经济效益,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模式。据悉,此批水稻同传统水稻种植方式相比,生长周期要增加30—45天,预计将于今年8-9月进入成熟期,而因接受光照时间更长,稻米品质也将相应提升。目前,每亩鱼塘能增加600-700斤的大米产量。下一步,眉山天府新区将在总结爱群村试验经验的基础上,在具备条件的农村大力推广这一新型种植模式,从而实现一水两用、一塘多收、粮渔双赢,并持续借力科技创新,确保粮食生产扩面、提质、增效。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2-06-01
(记者 邵明亮)从4月上旬开始,四川水稻栽插从南到北、由东及西逐渐铺开。今年,全省计划栽插水稻2817.14万亩,其中水利工程保栽2091.89万亩,剩余为冬屯水田和降雨保栽。到了5月中下旬,全省水稻栽插用水进入高峰期。当前,全省各地春灌供水是否充足?近期,记者走访全省一些大中型灌区,直击春灌一线。提前调研部署今年春灌“底气足了”  “水来了!”5月30日,绵阳市盐亭县岐伯镇联合村村民袁邓仁看着水渠里奔涌的清水,特别高兴。  就在前几天,涪江水从江油市的武都水库出发,沿着上百公里的干渠、支渠,第一次流到联合村,袁邓仁把自家几亩水稻全部栽完了。联合村党委书记樊艳中告诉记者,目前全村水稻栽插已基本完成,预计比往年提前一个星期“关秧门”。  “盐亭县是全省有名的‘老旱片’,联合村更是盐亭县最干旱的区域,十年九旱。”盐亭县武都引水工程建设管理局局长陶永慧介绍,武都引水工程在今年春灌期间实现向联合村输水,诀窍就在一个“早”字。  开年以来,四川省绵阳武都引水工程建设管理局组织精干队伍深入灌区,摸排今年各地春灌用水情况。在摸排中了解到,向联合村输水的主干渠在2020年已经修成,但由于支渠今年才具备通水条件,因此过去两年村民看得到渠,但用不上水。陶永慧介绍,在了解情况后,当地在3月份就为包括岐伯镇在内的多个乡镇制定了供水计划。  “如果等到5月份反馈水不够用时再来协调调水,就必须更改原先的供水计划,难度就大多了!”陶永慧说。  “提前摸清了‘家底’,后期调水就更好统筹。”四川省农村水利中心高级工程师孙永忠说,根据调研估算今年我省水利工程保栽需水量约60亿立方米,到4月底,我省各类水利工程总蓄水量就超过了81亿立方米,春灌“底气足了”。  据四川省农村水利中心统计,截至5月25日,全省已完成水稻保栽面积2383.63万亩,其中水利工程保栽完成1744.46万亩,冬屯水田和降雨保栽完成639.17万亩,进度比多年同期都快,多地实现提前“关秧门”。科学调配水源“尾灌区”用水不打挤5月25日下午,广元市苍溪县东青镇前锋村村民给白桥水库调度中心打来电话,“水够用了”,请求关闭白桥水库鹤鸣支渠上的4号放水闸门。接到电话的苍溪县白鹭湖事务中心办公室主任杨晓梅随即在电脑上操作了几下,4号放水闸就缓缓关闭了。  “过去渠道闸门的启闭全靠人工操作,不仅效率低,而且耗费大量人力。”苍溪县白鹭湖事务中心党支部书记王玲告诉记者,随着白桥水库灌区智能控制系统的建成和完善,灌区渠系水利用率从原来不到40%提高到75%以上。  这是“智慧水利”建设给灌区带来的巨大改变。白桥水库灌区建成的这套全省首家中型水库灌区智能化控制系统,实现了对灌区147处放水闸门的精确控制,有效杜绝了由于闸门关闭不及时造成的水资源浪费。  在全国第一大灌区——都江堰灌区,“智慧水利”不仅体现在硬件的提升上,也体现在灌区一体化改革后对水资源的科学、优化配置上。  5月25日,在德阳市中江县永太镇多宝村,随着插秧机驶过,一排排秧苗整齐地插进了水田里。当地农村合作社工作人员指着田地旁的水渠表示,往年这个时候水渠都是干的,要到6月份才能来水。  多宝村位于人民渠第二管理处灌区,属于都江堰灌区的“尾灌区”,过去经常要等到6月中旬才能“关秧门”。“在水源调配上,‘尾灌区’往往是吃亏的,上游水用够了,下游才轮得上。今年通过科学调度水资源,我们也能跟上游同步栽秧了。”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人民渠第二管理处供水科副科长王开锋说。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06-01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袁宇君 文/图  一款鸡尾酒名叫血腥玛丽,相信爱酒人士都曾经听闻过它的名字。但是很少有人注意到,这款大名鼎鼎的鸡尾酒,在用伏特加混合酸黄瓜、奶酪、火腿、橄榄、姜片等的同时,还加入了调味的点睛之笔——泡菜。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泡菜仅仅作为消费者餐桌上的一碟小菜、厨房里硬菜的调味品出现,很少占据主角地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对于泡菜的个性化需求也越来越高,泡菜冻干脆片零食、泡菜酒、泡菜咖啡……泡菜也摆脱传统消费形态束缚,走向越来越多的可能。  “3·15 晚会”上曝光的“老坛酸菜”事件,将“脏乱差”“低端”等印象与泡菜联系在一起。近日,记者走进省农科院农产品加工所传统发酵食品研究中心副主任赵楠博士的“泡菜”实验室。从她的娓娓道来中,记者听到了泡菜原本该有的卫生、营养、健康、高端的样子。四川泡菜四川VS东北北方泡白菜 四川泡“百”菜  每当说起泡菜,四川与东北都是绕不开的重要产区。关于两地的泡菜发展,各自有什么特色呢?  赵楠博士介绍,两地泡菜诞生初衷其实有很大不同。先说东北酸菜,古代人称其为“菹”,早在《周礼》中就有记载。北魏的《齐民要术》,更是详细介绍了古人用“菘”,也就是如今所说的白菜腌渍酸菜的多种方法。  东北冬季气温极低,在没有温室大棚等设施农业的年代,人民群众创造性地将白菜进行发酵处理,利用乳酸杆菌分解白菜中糖类产生乳酸后,菜中营养成分不易损失,且能够保存相对长的时间,这样能保证老百姓在冰天雪季的漫长冬季都能吃上蔬菜。除了东北,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甘肃、宁夏、内蒙等地,都有酸菜香飘万家。科技工作者在实验室进行泡菜试验。  北方泡白菜,四川泡“百”菜。被誉为“天府之国”的四川,“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得这里一年四季几乎都能实现“山林泽鱼, 园囿瓜果”。  丰富的物产,适宜的气候,为不同种类微生物的繁衍提供了天然温床,也为将种类繁复的蔬菜发酵成泡菜奠定了基础。萝卜、芥菜、生姜、山椒、豇豆、苦瓜、卷心菜甚至哈密瓜、葡萄等水果,在“万物皆可泡”的蜀乡大地,都有机会来一次泡菜坛子“深度游”。泡菜坛也可以很时尚。憧憬未来四川泡菜有理由发展得更加个性  四川“承包”了全国大部分的泡菜供应。据智研咨询《2020-2026年中国泡菜产业市场现状调查与投资前景分析报告》,中国泡菜市场规模超过400亿元,约2/3的泡菜来自四川。2021年,有着“中国泡菜之乡”美誉的四川眉山,泡菜销售收入达到217.8亿元。据四川省调味品协会预估,2022年全省泡菜产量将达到300余万吨。  “从产品形态来看,作为配菜的即食泡菜和作为调味品的调料泡菜依然占据市场主流,附加值相对不高的产品,同质化竞争必然激烈。想在众多对手中‘杀’出重围,四川泡菜企业需要寻找差异化发展道路。”在省农科院农产品加工所高压电场低温等离子体冷杀菌实验室,研究人员一边安排团队成员进行试验,一边介绍,这项国际专利授权的低温等离子体杀菌技术,能够有效控制泡菜产品中致产品品质劣化的微生物,有效延长泡菜贮藏期。  除了物理冷杀菌技术外,该团队还聚焦泡菜原料的筛选和不同菌种的挖掘与收集工作。这些环节,从细微处影响着泡菜原材料加工后的风味、硬度、脆度、色泽等,通过系统研究工艺的创新,助力泡菜以全新的形象出现在消费者面前。  四川作为“网红省份”,消费者对于商品“求新求异”的追求始终走在潮流前线的,对于泡菜也不例外。目前,赵楠博士率领的团队正致力于采取多种技术手段,助力川内泡菜企业开发更多产品形态,如泡菜冻干脆片零食、泡菜酒、泡菜咖啡等,为寻找泡菜更营养健康、更“未来”、更意想不到的消费形态提供科技支撑。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6-01
新华社成都5月30日电(记者 高健钧 冯家顺)眼下,用四川盆地北部农民自己的话说,他们在“大战红五月”:小麦、油菜等小春作物收获,水稻、玉米等大春作物开展种植。记者近日在四川省三台县的农村看到,这里弯腰插秧的农民少了,作业的机械多了,今年夏收夏种呈现一番新景象。在三台县金石镇土城村,一架无人机在直播水稻。新华社记者 刘琼 摄  在三台县金石镇土城村平整的连片田地上空,一台如大鸟般的无人机在田间盘旋,持续撒下水稻种子。一周多前,金石镇种粮大户何凯的6台收割机将780余吨小麦和近20吨油菜籽颗粒归仓,紧接着,在这片近1800亩夏收的田地上,8台旋耕机又紧锣密鼓地打了地,进行水稻和玉米的播种。  “无论是收还是种,我们都实现了全程机械化作业。”何凯说。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他的“战斗”打得更加激烈。除了夏收夏种,他雇的挖掘机手还一刻不停地在金石镇其他6个村改田、改地,建水渠,争分夺秒对新增的1200余亩土地进行平整。  不同于华北、东北平原地区,四川大部分产粮区多山、多丘陵,地块形态分散,粮食生产难以规模化、集约化。三台县是四川农业大县,2021年全县粮食总产量达67.3万吨,但三台县也是典型的多丘陵地区,三台县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景勇介绍,近年来,三台县加快土地宜机化改造,以实现产量和效益的提升。在三台县西平镇金星村,农机手在插秧机上整理秧苗。新华社记者 刘琼 摄  同样是“战五月”,今年三台县西平镇不少农民倍感轻松和踏实。“土地可以进行机械化作业,农业社会化服务就好开展了。”西平镇金星村党委书记傅宜凯说。从去年开始,西平镇依托下辖村的村级集体经济成立了农业社会化服务合作社,对土地进行整治,为农民提供耕、种、收等全程机械化、全托管作业服务。  “每亩地只需花费680元托管费,包括种子、化肥在内什么都不用操心。”金星村种粮大户王建辉说,他流转了700多亩土地,去年收入近20万元。  傅宜凯告诉记者,金星村共5335亩土地,现在有一半由大户流转进行规模化、机械化种植,再加上水稻、化肥、种子等加起来每亩有200元左右补贴,大家种粮越来越有积极性。  四川省农机化技术推广总站站长张小军介绍,四川多地宜机化改造取得良好效果,四川丘陵山地粮食生产区可进行宜机化改造的土地面积占到全省耕地40%到50%,这项工作将持续推进推广。
新华社 | 分享: 2022-06-01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杜铠兵  进入夏季,强对流天气增多,雷电活动更加活跃。5月30日,记者从省气象局办公室获悉,当前我省已经进入雷电、强对流天气频发期,防范雷击灾害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如何判断雷电灾害是否来临?夏季农事防雷有哪些常识?遭遇雷击时如何自救?省气象局专家对此进行了讲解。如何判断雷电灾害是否来临?  据专家介绍,四川目前建有覆盖全省的云地闪监测网,同时在24个重点区域建立了大气电场仪站点,并基于此建立了四川省雷电监测预警系统,能提供雷电“趋势预警”和“概率预警”等多种模式的雷电预警。  各市州、县气象台会在有雷电活动时,或雷电活动可能发生时,发布雷电气象预警信号。雷电气象预警信号按级别由高到低,分别以红色、橙色、黄色表示。  公众如何判断雷电灾害是否来临呢?首先要注意接收气象信息。其次,通过观云识天,当有浓密的乌云开始迅速堆积、变大变黑时,就有可能发生雷电。雷电活动发生时,当看见闪电与听见雷声的时间间隔较长,说明雷电离你还有一段距离。当间隔越来越短,则说明雷电正向你靠近。如何预防雷击以及正确自救?  眼下,“三夏”已进入关键时期,各地抢抓农时的同时,要注意防御雷电等强对流天气。  农户应留意气象预报预警信息,避免在雷雨天气外出劳作;若雷电天气来临时身处田间地头,应立刻停止劳作,不要在山顶、山脊、空旷地停留;不要使用有金属尖端的雨伞,不要把农具、铁棍等扛在肩上,手头的金属器具一律暂时丢弃,且与其保持足够距离,同时尽快转移到有防雷设施的建筑物内躲避。  在虫草采挖季,收到雷电灾害预警信息或者判断到有雷电灾害发生时,赶紧下山;不要在山洞口、大石下或悬岩下躲避雷雨;不要在滴水、潮湿的山洞内躲避雷雨;关闭手机,切不可拍照、拨打电话;取下身上手机、首饰、锄头等金属物品,和身体保持一定的距离。尽量离开山丘、河边、池旁;雷雨天气尽量不要在旷野里行走,要小步慢行。要穿塑料等不浸水的雨衣,不要骑马、自行车、摩托车等。  人在遭受雷击前,会突然有头发竖起或皮肤颤动的感觉,这时应立刻躺倒在地,或选择低洼处蹲下,双脚并拢,双臂抱膝,头部下俯,尽量缩小暴露面即可。人群避雷时,不要挤在一起,人与人之间应该拉开几米的距离。特 别 提 醒  一旦发现有人被雷击了,应赶紧拨打“120”急救电话。遭遇雷击人员除了被灼伤外,还会出现心跳和呼吸突然停止的假死现象,应采取三步急救法:  1.首先将人放平,解开衣服扣子。   2.口对口进行人工呼吸。   3.进行心脏按压5次以上,如果没有成功,重复2和3。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6-01
四川农村日报讯 杨华 记者 刘佳  近日,由村党支部与驻村工作队共同牵头,攀枝花市米易县湾丘彝族乡青山村在全村组织开展“兴农夜校”流动讲习活动。  “群众几乎场场都自发来参加,大家听得很认真,主动发问的也不少。”青山村村支部书记李海兵说,能取得这样的效果,主要是因为青山村认真回答了这三个问题——青山村﹃兴农夜校﹄流动讲习班。杨华 供图什么时候讲?  所谓“农民夜校”,就是在农民闲下来时,错开“农忙冲突”,把群众的时间盘活开来。  青山村“兴农夜校”取名于“为振兴农村而开办夜间流动学校”之意,力求聚焦当前最重要的工作、最关注的热点、最急迫的期盼,将政策讲解、发展规划、产业“种养管销”、乡村振兴动员等内容,通过“一堂夜校课程”流动讲习,让村民及时了解政策、掌握知识,增添干事创业、致富增收的热情。  青山村驻村工作组和村“两委”摆正遵循农忙、尊重村民的姿态,针对农村白天忙农事、晚上相对空闲的实际,避开农忙和培训会议之间的冲突,利用晚上的时间开办“兴农夜校”流动讲习班,着力化解村民在时间安排上的重叠,让村民既有时间参加,又有心情参加,解决以往开会参加人数少、学习参加人数少、培训参加人数少的“窘境”。  不仅要在“晚上”讲,还要针对“季节时令”开讲,把群众的节奏调节过来。“兴农夜校”流动讲习班充分顺应自然规律,紧扣季节时令更替,结合米易县干热河谷气候“旱季、雨季”两极分化特征,设计3轮讲习班次,做到讲求实效、结合时宜、惠及农务。上台讲什么?自今年3月初以来,青山村组织开讲多次讲习班,具体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依托县党代会、县人代会精神进行剖析讲;第二个层次是结合森林草原防灭火、新冠肺炎防控、新农合及新农保缴纳进行重点讲;第三个层次是围绕村内青花椒、核桃、林下种植以及山羊、土鸡、蜜蜂养殖进行普遍讲,充分将群众的节奏调到与县、乡、村发展一致的“频道”上。  “今天说振兴,明天说振兴,我们不知道怎么搞、怎么办,今天你们村两委和驻村组通过‘兴农夜校’,来给我们讲青山村的振兴计划,让我们有了方向,也让我们有了盼头。”听了讲习后,党员李绍富很兴奋。  李海兵介绍,围绕“农村需要”开讲,把群众的“试题”回答上来。推行“菜单式”讲习,讲习聚焦人民群众所急所难所盼,村民需要什么,“兴农夜校”就讲什么,开讲之前由各生产队收集村民需求,针对性建立“讲习清单”,做到照单回答“试题”,第一轮讲习共计回答村民在政策疑问上、生产经营中提出的问题20余个。谁来做讲师?  “海兵书记,这次兴农夜校谁来做讲师?主要讲哪些内容?”讲习班上,村民安正富有些迫不及待的询问李海兵。  原来,讲习队伍由驻村组、村“两委”、土专家、种养大户共同组成,做到“三个让自己来讲”:让本村的村组干部来讲,让身边的土专家来讲,让身边的种植大户来讲,力求管用、适用、驱动、实效。  针对本村第一大产业——青花椒,他们专门邀请具有20多年的青花椒种、管、销实践型“土专家”现场讲习,达到了针对性助力适用性。讲习班不搞“一面之词”,不搞“一讲了之”,全程做到面对面、点对点、问答式、互动化,既传递政策信息,又现场回答村民提问。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6-01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洪瑜  农家无闲月,五月人倍忙。在布谷声声中,栽烤烟、点玉米、种豆子……广袤的会理大地上一派热火朝天的忙碌景象。一块块水田犹如“天空之镜”,尽显大地之美。农户们奔忙其间耕耘,一年一度的插秧掀起了“大战红五月”的高潮。  城南街道是会理市水稻主要种植区域之一。5月20日一大早,海溪村7组的伍大姐就忙着招呼前来帮忙插秧的左邻右舍,今年她家将要种植3亩多水稻。农户在田中插秧。 黄明新 刘飞 摄  秧田里,绿油油的秧苗生机勃勃,长势喜人。村民们拔秧、洗秧、捆秧,一系列动作娴熟麻利。不一会儿,一捆捆秧苗就已整齐排好,静待着它的“新生”。水田里,拖拉机马达轰鸣,拖动着旋转的铧犁,翻起的泥土如激荡翻涌的浪花,驶过之处留下了一片红棕色的水波纹。用拖拉机耕的田,泥土细软,只需人工修理田埂,平整一下水平面就可以插秧。  那边秧苗刚刚拔出,这边田已耕好。接下来便是运秧、散秧、拉线、插秧。双脚一步一 退,两手一抬一放,手中的秧苗就被精准插入到水田中,在无数个弯腰、抬头后,一捆捆秧苗就在水田中排成了整齐的队列,这就是会理人所谓的“宽窄行”。  “我们这里习惯了栽‘宽窄行’,这样栽出来的秧子看起比较规整,后期管理方便,通风好,秧苗也更健壮!”伍大姐一边插秧一边谈起了插秧的要领。她坦言,种水稻的活很多,每年栽种和收割都是村民互换劳动力,大家互帮互助、齐心协力抢抓农时。  “这些田里还种过烤烟、茭白等经济作物,但种去种来发现还是稻谷长得最好,而且种粮食嘛,心里也更踏实。”  聊起粮食种植,一旁的郑大姐憨厚地笑了起来,“现在的政策很好,逐渐实现了机械化种植,以后引进插秧机,种稻谷就更加省时省力了。种一年的谷子,一家人两三年都吃不完,还要卖一部分,收入还可以!”  在紧邻海溪村的彰冠镇万红村与魁阁村交界处,“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几个大字矗立在城河河畔,刚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万红村“田成方、路成行、渠相连”,块块稻田水满欲溢,三五成群的白鹭在这里觅食嬉戏,悠然自得,宛如画卷。  由于受光热和水资源等分布不均的影响,会理水稻栽种时间南北有所差异。据会理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绿水镇、黎溪镇等南部片区在5月中旬就基本完成了栽种,中部、北部片区预计 5 月 25 日前全面完成栽种。  近年来,为了稳住农业基本盘,夯实“三农”压舱石,会理市全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从农业种子制种、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推广和农产品销售以及深精加工等方面下功夫,建成国家级热带作物标准化示范园区2个、省五星级现代农业园区1个、省级万亩亿元示范区11个、省州级乡村振兴先进乡镇4个、示范村24个。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6-01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