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四川三农新闻网泸州讯(通讯员 刘传福 李悦 文/图)“最近受低温天气影响,加上这边的田是‘深脚冷浸田’,容易导致秧苗坐蔸,这个时候除了要浅水晒田,还要将家里的草木灰撒进田里,补充磷、钾……”5月30日,在四川省泸州市江阳区泰安街道桔卫村3社的一块水田里,街道农技员正手把手教农民防治秧苗坐蔸的技巧,有的下田近距离看,有的在田埂上看,大家听得津津有味。当前,正值秧苗施肥的关键环节,该区农技员纷纷下到田间地头,将田间管理的技巧传授给农民,确保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技指导“以前到了该施肥的时间就撒肥料,经过农技员的讲解后,我才明白生活中产生的草木灰不仅可以为秧苗补充营养,还可以当作肥料,既省了钱,又预防秧苗坐蔸。”该村3社村民许廷明听完农技员讲解秧苗病虫害防治技术后,忍不住一脸感叹。讲解现场同样,当天,在桔卫村3社的一块玉米地里,该村村干部也在讲解灯光杀虫的原理,不少农民像学生一样,谦虚地问这问那。据了解,连月来,为确保粮食安全,该区上百名农技员、社区(村)干部,纷纷放弃周末时间下到田间地头,将育苗、移栽、田管等农技知识手把手传授给农民,确保田地满栽满插、田间科学管理,为增产增收打下坚实基础。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2-05-30
(郭侨 潘建勇 记者 常坚)  “我们的玉米是一批一批种的,有些已经抽穗了,等全部成熟后,就要开始栽种大豆了。”近日,在眉山市仁寿县彰加镇德意村12组路边的一块玉米地里,33岁的杨丽正在进行除草和施肥,为收获打下基础。当天,杨丽管理的玉米地并不是她自己家的,而是同组村民张金香家的。73岁的张金香家里有4亩地,因为年纪大了,早已无力耕种,不忍心土地撂荒,就交给了杨丽“代耕代种”。“在开展撂荒地整治时,我们推行了‘代耕代种’模式,坚持遵循群众意愿。”彰加镇镇长毛辉介绍,没有劳动力,不愿意自己耕种的群众,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对土地进行复耕复种。第一,是交由邻里代耕代种,收获的粮食归邻里自己所有,第二,是由村集体将撂荒地收归集体代管,统一耕种,代管土地采取“村集体+联合社+农户”模式,联合社负责农资和产品销售,最终收益由村集体、联合社、农户三方共享。“仓廪实,天下安”,面对农村大量劳动力外出,荒地耕种难、效益差等发展瓶颈,仁寿县因地制宜,立足实际,创新方法,多渠道盘活撂荒地,守好“粮袋子”,确保粮食安全。“今年春耕时节,镇上请来机械和人力对撂荒地进行了翻挖和平整,免费给有劳动力的村民代耕代种,还补贴种子肥料,只需要按时播种,管理好,收成就是自己的。”和彰加镇德意村一样,仁寿县板桥镇青龙社区在整治撂荒地时,也采用了“代耕代种”的方式。除此之外,板桥镇还聚焦“谁来种”、“怎么种”、“不想种”难题,坚持化散为整、调小变大,以党委引领、集体盘活、群众参与为切入点,探索出了一条丘陵农业乡镇盘活撂荒地的成功路子。     钟祥镇龙桥社区村民们正在原来的撂荒地里管理水稻秧苗事业要发展,机制是关键。要实现撂荒地全部复耕复种,必须压实干部责任、沉下去抓落实。为此,板桥镇创新实行“四级田长”管理机制,党委书记和镇长任一级田长,各村(社区)书记任二级田长,各组组长任三级田长,撂荒地承包人任四级田长,把面积、责任、措施全部压实到干部、细化到村组、落实到农户,实现责任一竿子插到底、治理一口气抓到底。  同时,镇纪委、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组成撂荒复耕督查组,制定《粮食生产暨撂荒地复耕复垦工作验收方案》,加大督促督查力度,确保责任压实、部署落实。“厘清重点难点之后,我们综合分析撂荒地地理位置、土地属性、利用价值等因素,通过“四个一批”整治措施,分类集中整治。”板桥镇党委书记陈卓然说,一是自行复耕一批,二是委托代耕一批,三是规模流转一批,四是集体回收一批。通过落实各项举措,在板桥镇,曾经杂草丛生的撂荒地,如今早已种满了玉米等粮油作物,绘就了一片青色沃野画卷。“今年以来,我们切实把粮食安全和耕地保护工作放在心上、抓在手上,以撂荒地整治、粮食稳产保供为抓手,持续推进工作走深走实。”仁寿县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赖利军介绍,该县大力构建服务体系,积极强力推进撂荒地整治。建立以仁寿铧锐农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为主体,村(社区)摸排建档、乡镇置换统筹、公司整治经营的覆盖县、乡、村三级的撂荒地收储平台,构建“集体收储、乡镇统筹、国企整治、社会参与”的粮食生产暨撂荒地整治服务体系。仁寿县还及时推出“社会出资、政府奖补、农民减租”整治套餐,出台撂荒地整治补助、种粮大户补贴等10条优惠政策,鼓励引导农户减免种粮业主3至10年土地流转租金,提高业主种粮积极性。目前,全县已招引洽谈新型经营主体71个,涉及耕地6.5万亩;完成“退经还粮”0.65万亩,整治撂荒耕地4.7万亩。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2-05-30
(兰自涛记者 毛春燕 摄影报道)近日,内江市东兴区田家镇长江现代农业园区,村民在进行插秧比赛。当天,由内江市东兴区总工会主办的水稻插秧劳动竞赛在田家镇长江现代农业园区举行。来自宏展粮油专业合作社的30名参赛农民按照传统的水稻插秧技法,进行手工插秧技艺的比拼。劳动竞赛设置插秧速度、秧苗株距等五项内容,旨在提高务农人员的技能水平,助力农耕生产。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2-05-30
(记者 白洋 文/图)又是一年春灌时。最近几天,四川天府新区籍田街道的苏俊琪都会早早起床,驾驶水稻直播播种机在田间劳作,作为天府新区自勤农机专业合作社的一员,他以播种机入股,“顺利的话,今天一天就可以播种200亩。”算了下一天的收入,苏俊琪的嘴角不由得上扬。春灌工作关系国家粮食安全,当前,都江堰灌区(包括成都平原和邻近的广大丘陵地区)正紧锣密鼓地开展春耕生产。提高春灌用水效率,以春灌保障春耕,成都在节水上做文章,总结出一系列好经验好做法。农户驾驶水稻直播播种机在田间劳作。直播机插秧亩均节水250立方米“手把青苗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这句诗生动描写了人们在水田插秧的场景,也道出了自古以来水稻与水之间密切的联系。但在四川天府新区自勤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土地上,却看不到这样的场景,田里没有积水,灌入的水刚刚把泥土浸湿;也看不到农人们弯腰插秧的景象,只有一台播种机在土地上跑。“人工插秧的场景过去也曾在这片田地上出现,但客观条件让我们必须做出改变。”四川天府新区自勤农机专业合作社胡郊文说,他们所处的地方位于灌溉区的尾渠,水资源相对缺乏,耕地面积却达到3000亩,“如果不使用直播技术而采取常用的两段式育秧,平均每亩的用水量要达到约700立方米。”据悉,水稻两段式育秧是指将水稻育苗过程分为两段,首先在小部分田里进行提早育苗,然后等水稻秧苗长至一定程度,再将秧苗移栽到全部田里。胡郊文介绍,使用直播技术,减少了第一段育苗的工序,同时也节省了人力,“平均每亩的用水量也节省到约250立方米。”工厂化育秧不光节水还能增收采用两段式育秧,却达到与直播相当的节水量,温江区的秘诀是采用工厂化育秧。记者来到温江区万春镇和林村和林稻海工厂化育秧示范点,只见这里已经变成一片绿色的海洋,长约10厘米的秧苗整整齐齐排列在稻田中,风吹过时,立刻扬起阵阵的波浪。万春镇和林村党委书记黄秀告诉记者,过去,村民们都是各自在田里自主育秧,“每到育秧的时节,就会出现功能性缺水。”黄秀介绍,他们村水渠的水总量是够的,但大家育秧的田比较分散,都要育秧时,如何调配就成了大问题,保障了一个地方的用水,就可能给另外一个地方造成短缺。有鉴于此,温江成立开志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将全区第一阶段育秧全部交给合作社负责,以工厂化的方式进行育秧。“采用工厂化集中育秧技术,和分散育秧相比,有利于减少多通道长距离供水导致的耗水量和输水损失,从而提高供水保证率和用水效率;另一方面,机械化育秧只需几人简单操作,能有效地提高育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还能解决农村劳动力不足的问题。”成都市温江区开志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鲜开志说。黄秀表示,因为工厂化育秧提高了效率,他们将和林村的和林稻海打造为农旅品牌,经常有市民来村里体验乡村生活,“这也大大增加了村民的收入。”智能化灌溉田间管理只需手机在崇州十万亩良田示范基地,崇州市水务局水利水保监管科科长唐刚告诉记者,他们打造的智能化节水灌溉,让今年基地的用水量比去年同期减少500万立方米以上。据悉,智能化节水灌溉工程包括水利工程(首部枢纽工程、输水管网工程、田间系统工程)和智能化监控平台(前端监控系统、智能化控制中心),可将收集到的农作物生长和气象数据通过网络传输和节水灌溉技术结合起来,并采用无线数据传输和控制,提高节水灌溉的自动化水平,更快、更准确地掌握作物的生长环境及生长规律,更精确、及时地控制灌溉。唐刚解释,他们设置的智能化设备可实时监控田地的需水情况,并根据实际情况自动灌溉或停止输水,“而且我们的设备可实现数据无线传输,即使职业经理人不在现场也可以通过电脑和手机对田间实行控制管理。”
成都日报 | 分享: 2022-05-30
   四川三农新闻网乐山讯  为推动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更好地服务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自2022年5月起,乐山市农业质量检验检测中心组织开展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能力提升三年行动,帮助县级检测机构“练内功、提能力”。5月20日,市农业质量检验检测中心组织的第一轮县级检测机构人员跟班实训工作正式启动,市中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检测站和金口河区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实验人员将参加为期一周的跟班实训。本次跟班实训围绕县级农产品质检机构质量管理和检测技术,侧重传授检测经验,针对县级检验检测机构技术人员在平时检测工作中关注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专题讲解和实操,实训内容涉及农残、兽残、重金属检测技术以及大型检测设备日常维护管理等。通过理论知识讲解、现场示范演练、亲自上手操作等,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推进检测工作标准化,规范化。“我们的目的是建立一支理论过硬、实操过强、素质过高的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队伍,全力达到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新高地。”市农业质量检验检测中心负责人说,“本次跟班实训内容全面、针对性强、实用性强,将大大提高县级检测机构实验人员的检测技术能力,为今后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工作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跟班实训只是技术培训的一部分,市农业质量检验检测中心还将通过组织集中培训、网络培训、实地指导、外部培训等方式进一步提高县级检测人员的业务能力和实验室规范化运行水平,为打造一支专业化的基层农检队伍奠定良好的基础。该中心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持续开展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检测站将认真开展跟班实训,强化技术练兵,持续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能力水平,全力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2-05-30
5月25日,峨眉山市对口帮扶马边工作队、马边彝族自治县农业农村局在下溪镇鱼仓山村开展猕猴桃种植技术培训,为该村的2000余亩优质猕猴桃稳产增产提供科技支撑。培训使全村60余名猕猴桃种植能手受益。 培训会现场此次培训由来自乐山市科技局、峨眉山市和马边县农业农村局的专家杨伟荣、张燕萍、杨永明主讲。培训以理论讲解和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根据马边当地的地理、土壤和气候环境,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夏季猕猴桃果子迅速生长期整形修剪、肥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等田间管理技术要点。培训中还向村民介绍了如何利用四川科技兴村在线乐山平台,足不出户咨询种养业方面的技术难题的方法。 现场培训通过培训,让猕猴桃种植户对猕猴桃栽培技术有了深入了解,坚定了群众发展产业的信心,对促进全村猕猴桃产业发展壮大起到积极作用。目前,马边全县猕猴桃种植面积接近1万亩,年产量超过300万斤,年产值超过5000万元,直接带动1000余户群众增收,整个产业链带动超过2000余户群众增收。猕猴桃成为彝乡群众增收致富的一大特色产业。(供稿: 马边县委宣传部 夏平)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05-27
四川农村日报讯 张平 程维森  “轰!轰!轰!”4月30日,宣汉县天生镇新芽村村民向森林驾着插秧机,约15分钟,一亩田的秧苗就栽完了。一行行嫩绿的秧苗,在阳光下焕发着勃勃生机。  “现在实行了农业机械化,不仅节省了人力,也提高了效率,速度比原来人工栽秧提高了10倍都不止。以前两个人一天不歇气栽一亩秧,现在用机器只需十多分钟,一亩秧田只算栽秧就节约300元钱,机械生产确实轻便、快捷、高效。”向森林一边驾驶着插秧机,一边对笔者说。  这是宣汉县大力实施“五良”融合产业农田宜机化改造促进农业现代化的一个缩影。  宣汉县地处四川东北部,属典型的山区农业大县。“七山一水二分田”是突出的地貌特征。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和自然灾害严重制约了现代农业大发展。近年来,宣汉县狠抓基础设施建设和基础条件改善,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广实行宜机化作业,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全力推进农业现代化,为保障粮食安全打下了坚实基础。耕田机正在耕田。小田并大田 推进农田宜机化  “以前的‘豌豆角田’现在成了层层的大梯田,山坪塘和沟渠修到了田地边,硬化道修到了家门口,农业宜机化建设为我们农民铸起了‘聚宝盆’!”胡家镇鸭池村村民赵全昌说。  一直以来,旱地零星小块,稻田湿害严重,低温、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严重制约了宣汉现代农业大发展。近年来,宣汉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农机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探索破解农业生产难、行路难、运输难等瓶颈,加速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坚持“统筹规划、连片推进、突出重点、建管并重”的建设原则,采取“政府推动、部门主动、多方联动、乡村齐动”工作举措,整合项目资金1.5亿余元,建成田网、路网、渠网三网配套,成功探索出了盆周山区独具特色的“长藤结瓜、串点连线”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模式,推广宣汉独有的“U型渠”专利技术。建成后的单个田块面积大于2亩,实行“田、土、水、路、林、电、技、管”综合配套,实现了“田成方、土成形、渠相通、路相连、机能进、物能运、旱能灌、涝能排”和“旱涝保收、宜机作业、高产稳产”目标,集成了区域适宜化、水系优先化、坎埂牢固化、表土复位化、淹水调平化的“五化”标准技术体系,极大降低了建设成本,破解了丘陵山区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高的难题,打造丘陵山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样板。  目前,全县累计建成“旱涝保收、宜机作业”高标准农田总面积71.56万亩,配套田间存贮池7.1万立方米,田间管网18.94万米,建设农村机电提灌站286个。已完成“五良”融合产业宜机化改造5500余亩,新增耕地面积350亩,开垦复耕撂荒地1500亩。同时,已在原红岭镇湾桥村、界湾村、松岩村、豆城村和原明月乡平等村、大渔池村、重石村、明月社区等地整乡加速推进“五良”融合产业农田宜机化改造,为全程机械化生产谱写新的篇章。胡家镇鸭池村稻鱼种植基地。“铁牛”代耕牛 实现农业机械化  “这些年我们县集中打造高标准农田,机器通达率可以达到90%以上,土地利用效率和集约经营水平大大提高了!”正在田间劳作的君塘镇大渔村村民桂刚说,“我流转的1000多亩田地,全部实现了农业机械化,‘耕、种、防、收、管’等环节全部使用机器作业,用工少了,赚钱却更多了。一亩田用机械化生产可以节约成本600元以上,我流转1800亩土地的人工成本每年就可节约一百多万元。”  该县农机化推广站副站长汪久鸿介绍道,从2004年实施农机购置补贴以来,宣汉县依托惠民政策的刺激、撬动和引导,一大批先进适用的大、中、小型农机具得到推广应用。目前,在全县所有乡镇基本实现“铁牛”取代耕牛,耕整机已成为家家户户必备的生产工具,基本解决了机耕的问题。在坝区和条件较好的地方,大、中、小型插秧机、播种机、收获机得到突破性推广应用,大中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高效农机具也迅速跟进。  截至2021年底,该县共采购了耕作机、播种机、植保机、收割机、园区管理机5个大类机型221台套,为农机专合社、种植大户建设机库棚13个。农机总动力已达61.5万千瓦,全县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实际达到60.98%,高标准农田建设区域主要农作物耕、种、收全程机械化水平达85%以上,在推进农田宜机化改造项目区,当地农业机械化水平由60.98%提高到100%。水稻全程机械化机插秧“13444”浆泥育秧先进技术和“公司+专合社”流转经营型、“大户+农户”托管服务型、“能人+农户”互助作业型、“农民+项目机具”股权量化型“四种模式”作为先进实用技术和经验已在全省丘陵山区推广复制。2021年宣汉县胡家镇被认定为“四川省五良融合全程机械化示范区”。农民变工人 促进农民职业化  “以前,我种田靠人力,一年到头累死累活,除了肥料、农药、种子,所剩无几。这些年,我借助上级项目支撑,投资1000万元,改造了宜机化田地1500亩,试验播种的300多亩油菜喜获丰收。”胡家镇鸭池村村民袁军坦言,“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实施农田宜机化改造项目,拓展优质粮油生产、加工、销售链,为发展宣汉现代农业,带领当地群众共同致富做出更大贡献!”  与袁军一样,大成镇马滩村的四川绿茵州牧业有限公司业主李鑫春为发展蜀宣花牛特色产业,在大成镇积极参与项目实施,投资 1500 万元改造田地2000亩,引进优质牧草品种,实现了牧草栽种、管理、收割、加工全程机械化,并促进了22个养牛合作社、肉牛屠宰加工、冷链物流等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  现在,随着农业宜机化水平的提高,一大批过去仅靠体力和原始生产工具的传统农民变身为有技术、懂经营、会管理的产业工人,新型高素质农民应运而生。  君塘镇大渔池村村民桂刚,2013年大学毕业后回乡创业,创办了大渔村水稻种植合作社、宣汉县海平种植家庭农场及宣汉县丰收农机专业合作社,与其父亲的宣汉桂花米业公司强强联营,从最初流转500亩发展到至今1800亩自主规模经营,建成了达州市第一个集生产、烘干、加工、销售于一体,具有完整产业链条的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桂刚在经营好自身流转田地同时,还在周边乡镇、县(区)托管服务水稻、玉米、油菜上万亩,实现了业主和农户双丰收的良好局面。  为大力培育新型高素质农民,宣汉县出台了多项举措,在土地流转、金融信贷等方面加大对新型高素质农民的扶持力度,建立农技人员跟踪联系服务制度,加大培训力度,支持他们创办各类经营实体。  截至目前,该县已经建立各类合作经济组织392个,全县现有70%的乡镇建立农机专业合作社共26家,培育新型高素质农民1000余人,有效推动了全县现代农业大发展,为宣汉争创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勇当达州振兴“主力军”作出了积极贡献。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5-27
四川农村日报讯 王蕾 特约通讯员 周超文  “我们公司在300亩桑园地头循环放养大白鹅,虽然一年出栏大白鹅只有3万只,但每只大白鹅却要给我们带来20元的净利,真的是实现了一举多得。”5月22日,泸州市江阳区黄舣镇中寨村泸州源辉农业有限公司管理人员毛世华高兴地告诉笔者。  6年前,源辉公司来到黄舣镇中寨村,流转了500多亩土地进行桑椹种植和养殖名优鱼,其中桑园面积就达到了300亩。毛世华告诉笔者,为了让种植的桑葚早日投产,公司雇请专业工人进行精管。然而,尽管工人精管细作,桑葚长势喜人,但桑园里的杂草也跟着长。“如果不及时除草,杂草就要盖过桑树苗。可大量的人工成本投入,却是一笔不小的支出,每一次大规模除草,公司仅人工支出就要六七千元,算下来一年即便除三次草,其支出的费用就要超过2万元,有时用工比较紧张,还招不到除草的工人。”毛世华说。  “用什么方法做到既省成本,又清除桑园的杂草呢?”公司技术人员在经过一番思考后想到了在桑园里放养大白鹅。2018年春,在桑树长到3米左右时,公司就尝试着在桑园里养鹅。想不到,鹅还没有养大,就有人来订购了,客户看中的就是这里的鹅是纯放养的。  “我们这样纯放养,养鹅的成本也降低了,别人都圈起来养,给鹅吃饲料,这饲料还要出钱,我们的鹅都是吃果园里的草和虫,养殖成本就降低了。”毛世华算过一笔账,“纯散养的鹅的利润要比饲料圈养的高出不少,而更大的效益其实是混养模式带来的延伸效益。”  桑椹一年只能采摘一季,但大白鹅一年四季都可以饲养。由此,为让桑园利益最大化,一年四季都有生态大白鹅出售,这几年,公司就采取了流水养殖的方式。针对一只纯正绿色成年大白鹅至少需要6个月的生长期这一特点,公司就将桑园规划成了7个区域,其中一个区域作基动,以确保对出售大白鹅后的区域及时进行杀菌消毒且不影响补栏。在养殖过程中,公司把不同生长周期的大白鹅进行分类,根据年龄分家,此举也便于顾客随时上山“点买”。由于公司放养的大白鹅都是在桑园林子中放养,炎热的夏天,这些桑树林子就派上了大用场,让大白鹅享受“自然空调”,还减少了疫病的传播,让大白鹅得到健康生长。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5-26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周金泉日前,“突破性油菜品种提质增效关键栽培技术现场观摩暨测产验收会”在四川省农科院广汉综合试验示范基地召开。四川省作物学会组织相关专家对示范的“川油81、川油136、川油116”3个突破性油菜新品种和新技术进行了现场测产,3个品种大面积示范折合亩产222.58公斤-253.67公斤,较对照增产34.59-65.68公斤/亩, 增幅为18.40%-34.94%。  “这三个新品种是在四川省‘十四五’育种攻关项目‘突破性油料育种材料和方法创新及新品种选育’支持下选育的。”省农科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刘定辉认为,突破性油菜新品种通过配套“适期播种、壮苗调控、水肥运筹、绿色防控、两段收获”为核心的提质增效关键栽培技术,发挥了品种一定生产潜力。  专家组建议项目组进一步根据不同突破性油菜品种生长特性和主产区域生态特征,开展品种布局和配套栽培技术优化,充分挖掘品种生产潜力,加强示范推广。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5-26
(朱斗峰 张虎 记者 李全民/文图)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是今年国家重点示范推广的稳粮扩油项目。春耕以来,剑阁县大力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在剑阁县白龙镇石滩村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示范点,翠绿的玉米苗整齐排列、迎风挺立,长势喜人。去年,这里还是一片苗圃园,今年初,该镇党委政府便积极引导和鼓励业主实施退园还耕、苗木上山,大力发展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目前,已经完成苗木移栽、土地翻耕、玉米播种,预计6月中旬将套种大豆。“我们严格按照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标准,在4月底完成560亩玉米下种,预计在6月中旬套种大豆。接下来我们将发展剑门关土鸡、生态鱼、垂钓、民宿、观光等一系列循环农业。”广元洲和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唐俊说。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适合机播、机管、机收等机械化作业,同一地块能实现大豆玉米和谐共生、一季双收。退园还耕、大豆玉米复合种植实施后,既能高效利用土地资源,也给当地群众带来新的增收途径。石滩村苗圃基地树苗完成移栽后,该村新增耕地560亩,辐射带动周边118户村民,园区累计用工达5400人次。 “唐经理在这儿负责,付的是80块钱一天,现在我做了有3个月了,一个月有2000多块钱。既照顾了家里,自己也有收入。”白龙镇石滩村村民赵新忠说。今年以来,该镇按照“镇建1000亩示范带、村建100亩示范片、户建10亩示范点”模式,强力推进大豆玉米复合种植。同时,针对农村在家劳动力缺乏的现实问题,广泛宣传,积极动员,调动各方力量种植大豆玉米。“我们积极动员组织业主退园还耕,在石滩村就发展大豆玉米复合种植560余亩。全镇范围内,我们同时还积极组织各类果园、撂荒地用于发展种植大豆玉米复合种植共计7900余亩,全力以赴,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白龙镇镇长张培伟说。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05-25
(杨志远 记者 李全民)“每到夏熟秋收,大量秸秆没处放,只能一烧了之,烟尘顺着河风飘,到处都是焦煳味,河面全是秸秆烟灰。”说起以往如何处理秸秆,广元市剑阁县江口镇闻江社区的居民都纷纷皱眉。面对秸秆焚烧这一治理难题,江口镇结合农村环境、社会综合治理,围绕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促进耕地质量提升让秸秆开始有新的归宿。网格化管理,不黑一块田、实现零火点“全镇的‘雪亮工程’共计有47个高清摄像头分布在各个村组道路路口,可以看到每个村的田间地头。通过有效监控,倒逼各村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推进生态环境保护长效机制建设。”江口镇综治办相关负责人介绍说,该镇实行镇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组、组干部包片和网格员包地头的网格化管理,引导广大农民自觉参与秸秆禁烧工作。为“全镇不着一把火、不冒一股烟、不黑一块田,实现‘零火点。’”打下农民秸秆“不敢”烧的基础。同时镇、村两级都成立了应急防火队,以便及早发现火情,及时处置火情。秸秆还田,富了钱袋子、鼓了粮袋子秸秆不能烧,那么农民田地里的秸秆怎么处理呢?该镇农业服务中心的农技科普员在大豆玉米复合种植现场会吼着:“秸秆燃烧烟尘满天飞,秸秆还田变成农钾肥!通过秸秆还田,每亩玉米可增产50至100公斤,大豆可增产10至50公斤。”粉碎的麦秸秆、菜籽秸秆经过土地深翻25至30厘米,20天左右即可全面化为农钾肥。该镇环保办主任李洋介绍说,以往焚烧秸秆的主要原因,是麦茬过高、影响播种。今年全镇倡导各村严把机械准入和收割标准关,小型收割机不进入大田,大型收割机必须将秸秆粉碎,留茬高度不能超过10厘米。如今秸秆还田不仅省去将秸秆从田里运出的费用,还增加了土地有机质,每亩田可少施40公斤化肥。在成本上让农民秸秆“不用”焚烧。秸秆再利用,完善收储运、提高利用率除了直接还田,秸秆“过腹还田”也在江口镇流行起来。据悉,该镇共养殖肉牛羊2000余头,把各类秸秆收集后粉碎,进行氨化处理储存,变成了饲养肉牛羊的最佳草料,粪便再回田变成有机肥,形成了生态链的有效闭合。“把秸秆喂牛,既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还能用牛粪再次肥地,真是一举两得。”七林村的牛肉养殖户老杨高兴地说。“这几年生物质燃料成为替代燃煤的好产品。下一步江口镇计划引进秸秆基料化项目,将秸秆加工成生物质,用于作为发电、热力生产等。进一步提高秸秆的利用率,提高秸秆的经济价值,在经济效益上让农民秸秆‘不想’烧。”该党委书记在秸秆禁烧动员大会上讲到,随着秸秆肥料化、饲料化、能源化、基料化、原料化的利用,秸秆有了新的归宿,昔日无处安放的秸秆,如今却变成了“香饽饽”。农民对于秸秆禁烧也从不敢烧到不用烧,再到不想烧,在有效减轻了秸秆焚烧污染环境的压力的同时进一步扎牢了国家的粮袋子、富了农民的钱袋子。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05-25
四川农村日报讯 郭莉 沈笑男 特约通讯员 曾佐然  初夏时节,泸县各地的西瓜陆续成熟上市,当地瓜农抢抓时节进行采摘,储备订单货源。泸县各镇通过“农商对接”、“农超对接”等形式,积极推广早熟品种,大力发展订单种植西瓜,夯实了农民增收的产业基石。  近日,在泸县方洞镇三界村,泸县欣虹果蔬家庭农场的大棚西瓜种植基地,郁郁葱葱的瓜藤上结满了又大又圆的西瓜。家庭农场主钟朝武和工人们正忙着采摘、搬运,一派繁忙景象。工人将西瓜装筐  “这瓜长得真不赖!今天准备收购三四千斤。”来自嘉明镇的西瓜商贩聂华平高兴地说,他在这里批发西瓜出售已经7、8年了,这里产的西瓜个大汁多,甘甜爽口,还上市早,耐储存,十分畅销。  “我种的品种是玉脆‘8424’,今天的批发价是每斤2.2元。”钟朝武举起手里的西瓜笑呵呵介绍。“今年的早熟西瓜亩均能有上万元的收益。”  “现在西瓜一天一个价,主要销往荣昌、隆昌、泸州等周边县市的批发市场。我这西瓜能卖三茬,从5月上旬到8月,亩产5000斤,除去土地租金、人工、搭棚、肥料等成本,一个大棚的利润至少有六七千元。”钟朝武介绍。  “大棚种植轮作主要优势就是能让农产品错峰上市、提前上市、反季上市,能够增加销售收入。”钟朝武说,他大棚种植西瓜能够比露天西瓜早上市一个月,晚下市一个月。  “搭棚、育苗、嫁接、施肥、除草、采摘,这些活计都需要大量人工,忙的时候,一天有二三十位村民在这里务工。”钟朝武说,他的家庭农场成了周边群众务工的主要选择,他们不仅照顾了家庭,还能学到相关的技术。  除了西瓜抢鲜上市外,钟朝武的30亩藤藤菜已经达到产量的高峰期。“每天可以采摘2000把左右,能从3月份卖到7月份,预计10多万的收入。”钟朝武介绍,西瓜种植必须要轮作,而轮作又能发挥土地最大的效益。  钟朝武从2013年返乡,开始种植西瓜和蔬菜。以每亩400元的价格,先后流转了100多亩土地,实行“西瓜+蔬菜”轮作模式。今年是种植了70亩西瓜,30亩藤藤蔬菜。  “西瓜收获后,再种植海椒、豇豆、青花菜等,亩收入4000元-6000元。”钟朝武说。  “我们采取‘党支部+家庭农场+农户’的模式,发展龙眼、葡萄、水稻制种等产业,提高种植效益,助推乡村经济振兴,西瓜蔬菜种植已经成为群众增收的一个甜蜜产业。”三界村党总支部书记郑国勇说。近年来,方洞镇注重发挥乡贤人才作用,不断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大力扶持规模化、标准化特色经济作物种植。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5-25
四川农村日报讯 黄明新 彭敏 记者 洪瑜  5月20日,阳光明媚。站在凉山彝族自治州会理市树堡乡大黑山顶,放眼望去,只见山坡上一块块光伏板整齐排列,仿佛正迎接着太阳的“检阅”。这里就是四川首座山地大型太阳能光伏电站——会理市树堡光伏电站的所在地,记者带着“好奇”探访了会理“风光电”项目的建设。充分发挥地域和阳光优势  “光伏组件根据光生伏特效应原理,利用太阳能电池将太阳光能直接转化为电能。”对于这种“晒太阳”就能有收入的项目,值班长马勋龙对记者如是介绍道。  大黑山位于会理市树堡乡域内,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拥有得天独厚的太阳能资源,地域宽阔平坦,非常符合光伏电站的开发建设条件。树堡光伏电站正是在这样的优势资源中应运而建,是四川省首座山地大型太阳能光伏电站,分三期建设,一二期于2013年12月27日并网发电,三期于2014年12月21日并网发电。  建成后的效益也十分明显,马勋龙说:“树堡光伏电站总装机50兆瓦,近三年年平均发电量在7500万千瓦时左右。在发电过程中无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每年可减少使用约2.31万吨标准煤,减排6.29万吨二氧化碳。”  除了发电,树堡光伏电站还认真落实“1+N”政策,承担企业社会责任,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电站每年所需的除草等工作均从当地村民中聘请,为当地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同时,电站还先后捐款40万元用于树堡乡梅子村村道公路硬化工程,并积极参与脱贫攻坚、森林草原防灭火等工作,受到了当地村民的大力支持。涓涓细流汇聚“双碳”力量  今年全国两会,“双碳”目标、清洁取暖、风电光伏大基地、低碳出行等成为热议的能源关键词。会理市第二次党代会提出,建设凉山彝族自治州重要的新能源示范基地,推进风电光伏“双百万工程”,科学合理规划风电、光伏项目集中地区配套电网布局,推动清洁能源就近就地消纳,力争风电、光伏新能源装机总容量达到200万千瓦,加快实现绿色崛起。  据会理市发改经信局资料显示:会理市目前建成投产的光伏发电站共5个,装机容量170兆瓦,年平均上网电量约2.298亿千瓦时;建成并网的风力发电项目共7个,总投资约38亿元,装机容量384兆瓦。  今年以来,会理市继续立足资源优势,落实抢先发展新型能源、提高清洁能源比重措施。4月26日,华能凉山州会理市小箐村65兆瓦风电项目开工仪式在新发镇小箐村举行,吹响了会理新一轮“风光电”建设的号角。据了解,会理市拟于近期开发的光电项目共2个,预计装机103兆瓦;规划风电项目7个,合计容量约448兆瓦。  在“双碳”目标下,“风光电”项目让山坡上汇聚起了涓涓电流,通过国家电网输送到千家万户,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5-25
(赵君 记者 李全民)5月22日上午,广元市剑阁县涂山镇全体镇干部在镇党委政府的号召组织下,开展了“涂山镇大战红五月(大豆玉米种植)党员志愿服务活动”,帮助涂山村一困难农户种植大豆玉米。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是剑阁县引进的新型种植模式,要达到预期产量,必须严格落实专家要求的种植标准。志愿者们在农业服务中心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按照2行玉米4行大豆的带状复合种植技术要求分工合作,撸起袖子加油干。有的测量播种间距、有的施肥、有的挖坑、有的播种、有的掩土,各道工序有条不紊,劲往一处使、汗往一处流。志愿者们忙碌的身影为农忙大抢时节的田间地头增添了一抹鲜艳的志愿红。“通过本次志愿服务活动,拉近了干部与群众的距离,也让全体干部了解了大豆玉米复合种植技术标准。”该镇党委书记苟和相表示,这种复合种植的技术模式,能充分发挥边行效应和大豆固氮养地作用,有利于改善土壤条件,实现“玉米不减产、多收一季豆”的综合效益。他希望党员干部要高度重视,积极下村入户,在大豆玉米复合种植从种到收全程跟踪培训指导,推动关键措施落实到村、到户、到田,为大豆玉米复合种植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05-24
(陈牧 张敏 记者 侯东 文/图)“这块地里的小麦长得很好,产量应该不低,今年的夏粮实割实测要认真仔细,严格按照流程进行,确保真实反应夏粮生产状况。”5月的田野,金黄的麦浪随风起伏,空气里涌动着香甜的麦香。近日,在广元市朝天区羊木镇东山村,随着今年夏粮的第一把麦穗被镰刀割下,该区2022年度夏粮实割实测宣告正式开始。夏粮实割实测培训麦地里,来自全区15个粮食监测点的辅助调查员们正按照夏粮实割实测方案标准流程,拿着皮尺、测规、镰刀等工具,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放样、收割、脱粒、称重、测水杂等作业程序,并认真准确地记录着相关数据,仔细开展产量测算,朝天区统计局业务人员还现场就大小春粮食报表的填报要求和相关指标含义进行全面解读。夏粮实割实测现场参与现场作业的辅助调查员袁开平很有信心地表示:“通过这样现场的实际操作,我对粮食产量是怎么算出来的有了更加科学直观的理解,也更加熟练地掌握了相关测定方法与技巧,回去以后我也会严格按照今天的流程和标准要求,搞好自己所负责的粮食监测点的实割实测工作。”开展实割实测实训,确保夏粮“颗粒归仓”。据了解,当下正值小麦收割时季,为准确掌握全区2022年夏收粮食的生产情况,确保夏收粮食实割实测数据质量,朝天区精心组织、周密部署,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开展业务培训、强化实地操作、做好数据评估四大举措,全面开展夏收粮食实割实测工作。同时,整个实地测产全过程邀请区农业农村局以及当地乡村干部、村民全程观摩监督,确保源头数据真实准确。夏粮实测“实割实测是计算单位面积产量国际通行的方法,即通过现场科学抽选样方地块中的样本粮食作物,测算其重量,再推算得出单位面积产量数据。”朝天区统计局局长刘长金介绍,下一步,还要将调查数据分别与相邻县区本年数据及本地区往年数据进行横向、纵向对比,再结合当地气候情况、农户田间护理、粮食作物品种等影响农作物产量的因素,做好数据合理性评估分析,为区委区政府相关决策提供参考。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2-05-24
(廖桂华 记者 李国富)眼下,正值秧苗移栽关键时期,同时也是小麦的丰收时节。在西充田间地头,农人收麦插秧,一派繁忙景象,农机开足马力、纵横驰骋,在广袤乡村勾勒出一幅美丽画卷。近日,在西充县仁和镇联合村,只见连片的稻田里绿意盎然,村民驾驶着插秧机在田间来回穿梭,机械驶过之处,一行行秧苗快速整齐、深浅均匀地栽插在田间,为水田披上了一袭新绿。“以前人工插秧,一个人每天最多插1亩地,现在我们1台机器1个小时就能插3亩,每亩地节约人工成本约300元,省时省力又省钱!”西充民丰联谊种养殖专合社负责人谢志鹏说,他在该村流转土地900亩,种植小麦、油菜、水稻、玉米等粮油作物,今年500亩水田全部采用机插秧,预计5月底全面完成秧苗栽插工作。在该县关文镇祈嗣庵村,1300亩小麦迎来了丰收,5月20日,该村麦地里4台收割机同时作业进行小麦收割。“目前正值插秧收麦两头忙的黄金时期,我们组织进行机插机收,通过机械作业提升工作效率。”西充县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张泽良说,截至目前,全县共调集2.4万余台农机具服务于农业生产,全县机插机收率达51%以上。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2-05-24
四川农村日报讯 程俊 记者周颖昳 文/图  初夏时节,成都市青白江区福洪镇杏花村几千亩杏子正值丰收。满山翠绿之中,点缀着簇簇黄澄澄的杏子。走进村民张学智的杏果园,一颗颗圆嘟嘟、金灿灿的杏果挂满了树梢,走近便可闻到醉人的香甜。  今年,张学智家的杏果不仅品质持续攀升,产量更是惊人,达到了杏花村其他果园的5-6倍,成为杏花村游玩尝鲜的第一打卡地。取得如此丰硕的成就,张学智的果园里藏着怎样的“密码”呢?张学智在采摘杏子。一套技术,杏果亩产3000斤  一进杏果园记者就发现,除了果树,这里还有满地的“杂草”,这是怎么回事?  “你可别小看了这些草,能致富!那是紫花芍,那是紫花苜蓿、那是套种的蚕豆……”张学智介绍,这是果园采用的套种矮柱花草生草栽培技术,即在果树行间或全园栽种多年生草本植物覆盖土壤的果园管理方法,是一项绿色、生态、健康的土壤管理技术措施,具有改良土壤质量、抑制杂草生长、减少水土流失、提高土壤有机质、改善果园微气候环境、提高果品品质等优点。同时,针对果树生长周期长、新根出芽慢等问题,张学智又创新采用部分断根处理法,促进了树苗又快又稳扎根生长。  做足了“里子”功夫,自然无惧大自然的“风雨”考验。据张学智介绍,受温差多次剧烈变化的极端天气影响,今年杏花村很多粗放型管理的果树坐果质量不高。但他的果园前期准备充分、果树生长基础打得牢,稳稳地经受住了这场考验。  在三年的精心培育管理下,今年,张学智的果园达到了亩产3000斤,新鲜采摘的杏果糖度高达18.5。多种销售模式,走出致富新路  “种得好”还不够,“卖得好”才更见功夫。望着果园里迎来大丰收的金太阳、蜜香红杏、凯特、海棠红、M系列……张学智心里一套如何把客人“请进来”、把杏果“送出去”的销售路子逐渐成型。  “杏花村的杏果成熟了!”从今年5月初开始,张学智便着手通过抖音、微信朋友圈等网络媒介开始广发帖子为果园造势,同时线上线下结合,开辟了团购、微信订购、电话预约等多种杏果预定、购买渠道,销售网广泛涵盖成都、北京、广州等地。“零售和采摘一般卖到每斤20元左右,海棠红杏能买到60元一斤,精品装的价格更好!”张学智的杏子根本不愁卖。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5-24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杨都  小满期间,降水日益频繁。在经历小麦、油菜抢收之后,成都平原迎来了水稻移栽。5月16日,成都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下文简称“成都市农技总站”)发送的2000余字的指导意见,将为成都市水稻生产前期乃至中后期在“虫口夺粮”方面发挥保驾护航的作用。三月下旬,成都市农技总站及成都市新都区植保部门技术人员,在新都调查冬后稻桩螟虫亩活虫数。受访者供图汇聚各地“虫情”大数据  一周前,来自成都市各区(市)县的植保部门齐聚一堂,召开成都市2022年全市水稻前期主要病虫害发生趋势会商会。参会代表介绍本辖区的病虫害发生情况,结合成都市气象局提供的农业气候分析及预报,一起研判全市水稻前期主要病虫害的发生趋势以及防治意见。  为了这次会商,各区(市)县的植保部门农技人员在两个月前就开始准备。他们从3月开始便已走进田间,进行水稻前期病虫害发生趋势调查,剥查稻桩上的螟虫数并记录在案。  “在水稻虫害方面,以螟虫为例,调查种类包括了二化螟、三化螟、大螟3类,调查项目包括冬后稻桩亩活虫数、一代灯下情况、田间落卵量3项。”成都市农技总站预测预报科科长卿秋静介绍,调查项目下又分为若干个小项,如通过对免耕麦田、免耕菜田、翻耕田亩活虫数的调查,可测算出田间的平均亩活虫数,从而预判其发生趋势。  螟虫调查在时间上也有着严格的要求。3-4月,各区(市)县根据辖区的气候状况,到田间察看前一年留下的稻秆里的越冬后螟虫幼虫活虫数和死虫数。4月,通过调查灯下的蛾量,来掌握越冬代螟虫羽化情况。到了5月初,则是调查秧田螟虫的落卵量。  “在水稻病害方面,以稻瘟病为例,通过调查稻瘟病袍子的萌发始期、苗瘟初见日及地点、发病地点、发病品种等数据,可预测其发生的面积与程度。”卿秋静进一步介绍。  据了解,大小春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作为成都市农业植保工作的重点,每年3月、5月、7月病虫害发生关键时期及紧急突发情况时,成都市农技总站将召开全市主要农作物病虫害发生趋势会商会,并及时发布趋势预测及防治指导意见。  成都市农技总站副站长阎洪介绍,成都市组织开展主要病虫害发生趋势会商会已有多年历史,并建立了一套较完善、准确的测报体系。今年重点防螟虫  根据全市病虫监测数据,结合病虫历年发生情况、农作物品种布局、耕作方式及未来天气趋势综合分析,会商结果是:成都市2022年水稻前期主要病虫害发生趋势主要为病虫总体偏重发生,虫害重于病害。其中,一代二化螟偏重发生,稻蓟马偏轻发生、局部中等发生,稻瘟病偏轻发生、局部中等发生。  为此,成都市农技总站向种植户开出防治“处方”:通过全面推广带药移栽、绿色防控等技术防治病虫害。  “具体而言,开展病虫害防治,优先采用生态调控、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等方式,以采用物理阻隔育秧、杀虫灯、性诱剂、生物农药、天敌昆虫等方式为主导,指导开展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卿秋静提醒,开展病虫害防治工作过程中,若遇施药后24小时内下大雨的情况,则需补施一次,保证防治效果。  近年来,成都市重大病虫害预测预报准确率达90%以上,无重大病虫害疫情发生,同时通过发布趋势预报、防治指导意见,并结合线下培训、技术指导、试验示范等方式。有效控制了主要农作物的因病虫害产生的损失,减少了农药的使用量,推进成都市农药减量化工作。  阎洪介绍,下一步,根据气候变化和趋势预测,市县两级农业部门将继续加强水稻病虫害的监测调查,掌握病虫害发生动态,及时发布病虫害的预警信息和防治策略,指导广大农户开展防治,继续做到早发现、早预警、早防治,全面打响“虫口夺粮”攻坚战。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5-24
四川农村日报讯 林忠伟 文/图  去冬今春,梓潼县聚集人力、物力、财力,切实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速度。截至3月底,3.5万亩高标准农田全部建成,受益人口43313人。在项目建成后,及时将工程移交给项目镇村管理,实现良田配良策,“五良”融合,高标准农田量质齐增,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对于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后的土地,凡是村民自愿种的分给村民自己种,如果村民不愿种的,村集体将把它收集到一块,由集体统一进行管理种植,或者是流转给大户、业主进行种植。目前已规划种植玉米、大豆、水稻等粮食农作物。皇观村高标准农田无人机水稻直播现场。土地调型增收增效村民田维蓉家住梓潼县文兴镇双凤村,3月在承包的土地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完成土地调型后,她及时种上了玉米。目前,玉米长势非常好,已进入田管期。从5月15日开始,她每天都要到田里看看。“这是我种的早玉米,今天在地里来看,发现有玉米钻心虫了,接下来我马上要打防虫药,减少损失。”田维蓉说。  文兴镇双凤村高标准农田项目共计整理土地1500多亩,目前已全部结束。该村明确要求:农田必须种上粮食作物。“今年通过高标准农田整治,使土地得到了有效利用,原来只生产一季的,现在可以种两季了。作业便道和放水渠系都整治好了,更利于生产,今年准备种优质高产的水稻。”文兴镇双凤村党总支副书记敬志兵说。  文兴镇大多数村社属于高山社,由于土地不规整,渠系不畅通,常年干旱,劳动力缺乏,造成土地耕种率低。2021年,该镇积极向上争取高标准农田项目对土地进行调型,整理土地近万亩。“接下来,文兴镇将认真贯彻‘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保障粮食安全。结合产业规划和美丽乡村建设,大力发展优质粮油,实现项目区集中连片、规模经营,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文兴镇党委书记杨东说。“五良”融合保障生产“太快了,太快了,没想到这500多亩土地一架无人机两天多就把水稻播种完了。往年种水稻都是通过人工插秧、机械插秧,今年尝试水稻无人机直播。”梓潼县长卿镇皇观村种植大户黄开胜激动地说。  笔者在现场看到:一架植保无人机满载着优质水稻种子,在飞防技术人员操作下,按照预设航线,来回穿梭在水稻田上空1米左右,“肚子”里源源不断地吐出一粒粒稻谷,均匀地播撒到田块里,不到3分钟就完成了1亩稻田谷种播撒。据介绍:这一片是去冬今春刚刚实施完毕的高标准农田项目,今年大春种植第一季农作物。“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完成土地调型,实现田成方、渠相连、树成行、土肥沃、旱能灌、涝能排、路相通。从生产环节来说,更利于无人机操作,节约生产成本。同时,由于完善了灌排水系,保证了农田的灌溉率,可以提高粮食作物产量。”梓潼县农业综合开发中心主任徐长生说。  据悉,2022年,梓潼县首次引入无人机水稻直播,面积10000亩,都选择在高标准农田。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5-24
(谭琦琪 记者 汤斌 文/图)“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的现代农业景象是农民期盼所需。近年来,简阳市紧紧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农业高质量发展要求,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促进农业提质增效。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当前,正是夏播关键时期,连日来,禾丰镇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补齐农业基础设施短板,打造旱能灌、涝能排、渠相通、路相连的标准化农田,保障夏播生产顺利进行。在禾丰镇火盆村,过去900多亩不成形大小不一的农田,已被整治成了田成块、地成形的标准化农田。该项目从2021年开始实施,总投资约1530万元,通过田地调形、把“小田”改为“大田”,修建排灌渠、整治山坪塘、修建蓄水池、生产便道等现代农田配套设施,使农田灌溉、播种、耕作、施肥、收割等更加方便快捷,进一步降低劳动成本,提高效率和收益。目前,全村完成土地平整988亩、排灌渠8116米、整治山坪塘7座、蓄水池19口、囤水田埂4229米、生产便道6640米。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实施,让火盆村过去耕作不便的土地成了抢手的“香饽饽”,在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帮助下,火盆村已完成玉米种植2300亩、水稻种植100亩。火盆村还将以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水稻生产功能区为重点区域,补齐农田基础设施短板,提高水土资源利用效率,切实增强农田防灾抗灾减灾能力,提升粮食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夯实乡村振兴发展基础。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简阳市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已在禾丰镇、青龙镇、云龙镇、平武镇等部分村有序推进,将通过土地平整、土壤改良、整治山坪塘新建蓄水池、整治及衬砌明渠、高效节水微灌、新建田间机耕路或生产路等项目打造高标准农田。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实施,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明显。在经济效益方面,将加快推进项目区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步伐,显著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在社会效益方面,项目实施田、渠、路等综合治理,农田基础设施条件将明显改善,中低产田土生产能力将明显提高,形成高标准、高质量、稳产、高产标准良田;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将明显提升,提高粮食生产的质量和效益、确保粮食安全生产;促进项目区土地流转,使项目区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程度提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促进项目区农业结构调整,农业生产率的提高所释放的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为农民增收创造良好条件。在生态效益方面,通过对水利基础设施改造,完善灌溉系统和合理的灌溉制度,有效增加蓄水量,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通过土地平整、保护性耕作与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减少地表径流,可有效控制项目区坡地的水土流失,促进和保持各农业生态系统间的良性循环;通过土壤改良、测土配方施肥、耕地质量监测和绿色示范等措施,能改善项目区土壤结构性状,促进农田生态良性循环,对维护和改善项目区内生物多样性,发展多种作物种植起到积极影响。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2-05-23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