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记者 王琳黎 大邑县委社治委供图)原来的闲置农舍,摇身一变成了集生活美学、生态美学、建筑美学为一体的川西林盘胜景集中展示区。这里,是南岸美村乡村生态博物馆。博物馆位于大邑县安仁镇新华社区,占地面积3800平方米。近年来,新华社区通过引进市场主体、盘活闲置资源,以“社区资源+社会资本”模式与华侨城联手,充分读取川西林盘建筑和景观特征,从建造工艺、色彩搭配、实用功能等方面对闲置农舍进行设计改建,打造了公众喜爱的文化“打卡”地标。大邑南岸美村乡村生态博物馆盘活闲置资源农舍变身“文化地标”走进大邑安仁的南岸美村,既可以看到乡村院落围合的建筑形式和林盘围绕村舍的田园景观,又可以看见一些新元素的植入,摩尔纹动态记忆墙的记忆展示,获得科技带来的美感。“这是当下最先进的参数化设计建造技术,在博物馆外围打造了摩尔纹动态记忆墙,配合人们的行走路线和建筑内外视线形成动态景观。”社区解说员黄志华介绍。沿着博物馆半弧形外墙行进约50米,在墙面上依次能看到农户耕种、母子归家、白鹭飞掠等川西乡村独有的林盘生态环境和劳作场景。馆内收集整理了居民自发捐献的口述资料、老旧物件、历史图片、地方故事、宗族信仰等在地文化相关素材。通过对元素符号进行提炼和转化,形成了地方印记、共建美村、理想家园三大主题展览区域。馆内的记忆盒子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这是摄影师阴明仁以新华社区女婿的身份,用镜头记录了10余年间大邑、崇州两地川西林盘的时代变迁。8分40秒的幻灯片中,呈现出独属于川西林盘的共同记忆,以村民为主体讲述一个属于地方发展的故事。深化示范引领再造社区共享体验空间乡村生态博物馆是集主题展厅、社区治理中心、乡村阅览室兼社会组织孵化中心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共享空间。其中,社区治理中心是集便民服务、议事协商、党建联盟三大功能区为一体的党建引领下多元共治共享场景,也是南岸美村服务企业、服务党员、服务居民、服务游客的重要门户和窗口。新华社区党委副书记曹云锋表示,社区通过商业化逻辑、市场化手段,采取与成都市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培训学院等主体合作,将博物馆作为实践教育基地,并依托南岸美村优势吸引流量,通过收取场地费、讲解费等方式,完成自身造血功能。同时,植入阅读区、休闲品茗区等社区商业,促进社区服务由免费公益向品质享受、适度付费转变。曹云锋介绍,着力提升党组织能力,新华社区先后回引外出党员回乡创业60余人,带动优秀农民工120余人回乡就业。引进培育8个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社区发展治理。引进市场主体、盘活闲置资源。如今,新华社区接待游客量增长近3倍,村民人均收入增加4000余元。新华社区(南岸美村)获得了成都市十大川西林盘消费新场景等奖项。
成都日报 | 分享: 2021-09-09
四川农村日报讯 郑三平 顾天华 魏富琼  金秋九月,行走在开江县任市镇的田间地头,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幅收获景象:各村场地上堆满了金黄色的稻谷,等待收仓入库;长岭镇的生姜种植基地,姜农正在采收生姜,丰收的喜悦挂满姜农笑脸;骑龙镇种植园区,果农正在整理园内杂草,山坡上一大片绿色的橘树上挂满了橘子……举目环视,一幅“五彩农业”蓬勃发展的画卷正在开江大地上徐徐展开。  近年来,开江县坚持以争创全省乡村振兴示范县为目标,以现代农业增绿增效为方向,以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为抓手,大力实施主体市场培育、种养标准探索、三产融合发展、要素平台搭建、利益联结共享“五大工程”,强力推动现代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努力为建设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先行示范区提供强力支撑。开江万亩莲花世界。摄影|颜晓红创新绿色发展“新标杆”  开江素有“川东粮仓”之美誉,针对传统水稻种植的短板,该县坚持从改革农业生产方式、调整农产品供给品种、提升农产品供给品质和增加亩产效益入手,打造“稻田+”全产业链,实现供给质量效益同步提升,成功入选全省首批整县推进“鱼米之乡”创建试点示范县。  开江按照“以种定养、以养定种、有机循环”原则,创新开发“微生态、零排放”和“121”尾水循环利用种养模式,研究制定大闸蟹“种草、投螺(挂蚌)、稀放、配养、调水”开江标准和有机高钙米的种植及质量标准,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开江标准”已经成型。完成蟹、虾、鱼、米等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开江大闸蟹”和“开江小龙虾”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淡水珍珠蚌养殖总量已占全国近1/4。  同时,该县还建立了覆盖全县的数字农业信息平台、智慧农业管理中心和农产品溯源信息化系统,配备联合收割机、植保无人机等农机装备2500台套,建成“稻田+”农业基地8个、京东农场4个,园区主要农产品全部纳入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平台,稻渔现代园区农业机械化水平达到96%。培育绿色发展“新业态”  开江农耕历史悠久,自然环境优美,通过产业链条延伸、业态优化创新等方式,该县大力促进产品变商品、田园变公园。  树立“四区合一”理念,统筹完善研学体验、休闲旅游设施,建成“绿布伊甸园”“田园迪士尼”、农耕文化体验区、李家大院等景点,启动建设“田米水乡”和“田城·稻渔之窗”主题微田园综合体,配套育秧中心、烘干中心和农机展示中心。该县作为全省4个分会场之一,成功承办“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常年接待游客30万人次以上,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500万元。  以农耕体验园、生态体验餐厅、乡村公寓为载体,创新发展产业型共享农庄,把农事体验、乡村旅游、农产品营销进行跨界整合,引导城市消费者参与产业型农庄和农场建设,变后端消费为前端众筹,建成共享农庄样板1个、发展会员130余人。签约川渝水产品代理商13家,引进“中央厨房”“阳光院坝”,通过“电商+商超+物管+社区实体店”配送模式,实现线上线下营销。激活绿色发展“新动能”  针对农业投入较大、“造血”功能不强等现实问题,该县借力县域集成改革省级试点,全面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制定出台《鼓励稻渔综合种养八条措施》,不断增强现代农业发展内驱力。  采用户口不迁、关系不转、来去自由的人才“柔性”引进新模式,开江引导大学生、农技人员、返乡农民工投身园区发展。组建开江县职业农民培训中心,累计培训县乡村干部1000余人次、职业农民1500余人次、农业经营管理人才100余人。建立健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平台,设立县乡村三级流转服务机构,探索飞地入股、托管流转等方式,引导园区业主、农户规范开展土地流转,实现规模化发展、集中连片经营和土地变股份、土地变收益,激活沉睡分散的土地资源。  一幅现代农业的多彩画卷,正在“川东小平原”这片大地上徐徐展开……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9-08
四川农村日报讯 特约通讯员 邱海鹰 摄初秋时节,华蓥市禄市镇凉水井村里画着“农耕图”的民居,在斜阳的映射下显得格外静谧美丽。  近年来,禄市镇因地制宜不断加大农业产业转型力度,走“农业+生态旅游+红色文化”的路子。如今,禄市镇凉水井村古色古香的民居与周边的小洋楼相映成趣,花枝招展的田园色彩斑斓,如织的游人欢歌笑语,呈现出一幅画里乡村的美景。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9-08
(徐珲 唐福升 记者 李全民)万山村,位于四川省广元市旺苍县北部山区,村域面积23平方公里,共547户1903人,距离县城75公里。犹如这个村子的名字一样,村子里层峦叠嶂、沟壑纵横,仿佛被“万山”环抱,地理位置十分偏僻。过去的万山村,是一个典型的秦巴山区深度贫困村。近年来,万山村党支部牢牢抓住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发展机遇,巧聚政策资源、激发内生动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跨越性改善,村容村貌和乡风文明稳步提升,人均收入由2014年的4300元上升到2020年的28600元。在村党支部的引领下,万山村党员干部和群众上下一心、握指成拳,让万山村发生了由表及里的蜕变。抓牢改革契机,夯实党建基础村党支部以村建制调整改革和村两委换届为契机,全面完善党组织架构、清理党员组织关系,通过落实归巢创业等人才回引政策,吸引4名在外务工的农民工回乡充实到村支两委班子中,班子成员新增大专学历3人,平均年龄从51岁降至44岁,实现学历、年龄“一升一降”。为加强外出务工党员管理,村党支部在外出务工党员集中的山西省运城市建立3个党小组,并重点选优配强了3名党小组长。“我们村外出务工人员比较多,想要体现村党组织的凝聚力,不但要把党组织建在村里,更要建在流动党员心上。”村党支部书记陈正说道。党的组织生活制度是基层党组织战斗力凝聚力创造力的根本保障。万山村党支部逗硬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定期召开党小组会议讨论村内公共事务、安排党内工作任务。村党支部每半年到务工聚集点召开座谈会议,3个党小组长采用微信群等方式带头落实联系党员群众的任务,并通过党小组群视频开讲在线党课,编发党课材料,及时跟踪掌握每位党员去向,把党旗牢牢插在生产工作的前沿阵地。“在外务工也能通过各种形式参加组织生活,我们和支部的联系更紧密了!”第一流动党小组组长梁显军感慨道。紧跟政策东风,壮大产业发展为了改变落后的发展面貌,万山村党支部牢牢抓住交通不便这个限制发展的“牛鼻子”,在解决土地闲置、产业空虚等系列问题上产生了“链式效应”。村民常永培,家在村里最偏僻的第十村民小组。过去,他赶个场都要“披星戴月”——天不亮就要出门,天擦黑才刚刚到家。改善交通条件成了他最大的诉求。2015年村内修路时,不但要投工投劳,规划还要占他家一片土地,常永培心里犯起了嘀咕。村党支部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及时上门与常永培交心谈心,将修路带来的利益和效应与他进行充分沟通,最终打开了常永培的心结。“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路修好了,不但人进出方便,农产品也才能卖出山去。”在村民动员会上,常永培向大家号召道。在村党支部的带动下,全村群众共筑“幸福路”,万山村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长足进步。依托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政策支持,全村新建村社道路20公里,硬化13公里,实现了村民小组通硬化路和农户通入户路两个“全覆盖”,从根本上解决了群众出行难的问题。路修好了,产业园区建设紧随其后,全村先后建成藤椒、中药材等特色农业园区1100余亩,并逐步配套了冻库和核桃加工厂等设施,产业链进一步延伸,销售利润得到有效提高。与此同时,村党支部通过出让土地、出租库房等方式,有效盘活村级闲置资产,村集体经济也稳步壮大。2014年,党员姜贤清被认定为贫困户,在村党支部的鼓励支持下,他顺利申请到小额信贷5万元,开始探索发展黄羊养殖,短短几年时间,姜贤清成立了专业合作社,吸纳社员20户,实现了户均增收2000余元,贫困党员一跃变身成为“致富带头人”。激发内能动力,深化乡村治理乡村治、百姓安、国家稳,实现乡村善治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题中应有之意。万山村党支部积极探索,形成以党建引领为主线,挖掘老党员老干部“忆党史、话初心”的历史引领、外出务工党员“眼界宽、头脑清”的理念引领、村支两委“道德红黑榜”的评议引领、村民自治组织“村规民约”的约束引领和县乡村三级文明创建活动的新风引领五大作用的“1+5”引领治理基础制度,激活内生动力,实现了村风村貌的根本性改变。在村党支部的号召下,外出务工党员也时刻关注家乡建设,在疫情防控、森林防火、庆祝建党100周年等重点工作过程中发挥作用,主动捐款捐物累计达50余万元。同时,村党支部还提出“创造美好生活,建设美丽万山”行动口号,全村坚持优化生态环境、改善人居环境和提升精神风貌三位一体,统筹推进门前“双包”、人居环境整治、文明新风实践等创建活动,实现了碧水蓝天自然美、人勤户洁环境美、和谐礼貌人文美的统一,有效扭转了偏远山村的落后面貌。万山村也从过去一穷二白的贫困村,彻底蜕变为远近闻名的幸福村、四好村,村党支部也在今年庆祝建党100周年之际,被表彰为全县先进基层党组织。夕阳下,站在万山村的山顶向下遥望,一条条宽阔平整的村社道路沿着红瓦白墙的房屋蜿蜒至家家户户,一片片产业园在山间错落有致。这一幕幕一幅幅安宁祥和的景象,与村里的乡亲们脸上洋溢的笑容,共同勾勒出一幅幸福和谐的美丽画卷。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1-09-07
四川农村日报讯 陈星颖 特约通讯员 周汉兵  从之前地域偏僻、无人问津的贫困村,摇身变成人气爆棚的网红村,并跻身全省首批“天府旅游名村”,南充市高坪区江陵镇江陵坝村的每一个村民,都目睹了该村近几年翻天覆地的变化,见证了一个个梦想逐渐变成现实。江陵坝村巨变昔日贫困村今朝网红村  走进江陵坝村,鹅卵石质感的墙砌结合浅红屋瓦、连续的拱门和回廊、别致的欧式庭院、色彩靓丽的花园洋房,特色民宿酒店、咖啡馆应有尽有。流水从拱桥下潺潺而过,异域风情扑面而来,游客们或拍照留影、或背靠摇椅小憩,仿佛置身欧洲某个小镇。  江陵坝村过去有精准识别贫困户64户,贫困人口239人。在2018年以前,该村的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到高坪城区的车程就要一个多小时。因为其偏僻的地理位置,当地村民大多选择外出务工,村里多为老人和儿童,成了名副其实的“空心村”。  近年来,江陵坝村抓住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契机,依托地处中法农业科技园核心区域的地理优势,将旅游产业和脱贫攻坚有机结合,内联外引,成功招引投资商进行综合开发,对 200 余户闲置农房统一规划改造,打造出长3公里的欧洲庭院式情景街区,不仅吸引大批游客前来游玩、打卡,还被评为“南充十大网红新村”。  “欧式风情小街结合欧洲七国独特风格进行打造构建,并配套实施了风貌改造、道路美化、水文治理、景观提升、共享空间打造、雨污生活基础设施升级改造等10多项工程。”江陵坝村党总支部书记张世军介绍说。村庄变了样,最高兴的是村民。“你是没见过以前的村子,院墙破破烂烂,路面坑坑洼洼,我家的房子很旧,没心思修,也没钱。”看着自己的房屋被改造成精致的小洋房,村民郭秀珍很感慨。她的房子如今共有三层,6间客房,能住12人。  从满是老旧房屋与土路的偏僻小山村,变身成为目前带有异域风情的美丽新村,给村民最大的感受是,从农村“住”进了旅游区。花园洋房聚变农旅融合民富村强  笔者在江陵坝村望江楼农家乐看到,这里顾客盈门,生意十分火爆,农家乐老板蒲勇站在自家门口,热情地招呼着前来就餐的游客。“自从可爱岛水上乐园开业后,游客数量比以前增加了近一倍。”蒲勇说,“7月份农家乐开业以来,收入就有5万多元。”  这两年,蒲勇抓住了该村发展旅游的大好机遇,开了这家农家乐餐馆,目前整个饭庄已成为集饮食、住宿、休闲于一体的游客接待中心,年收入20余万元。像蒲勇一样借助乡村旅游致富的村民还有几十户,乡村旅游让江陵坝的村民扎扎实实地吃上了旅游饭、赚上了旅游钱。  目前,全村300余户村民住进欧洲庭院式情景街区,村民通过合资、入股、扩规模等方式开起了民宿、农家乐,当地村民还可以就近在中法农业科技园务工。同时,当地政府在全村范围内扶持5户以上集餐饮、观光、体验为一体的星级农家乐,切实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人来、村活、业兴、文盛”,乡村的巨变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青年村民和大学生返乡创业,他们经营餐饮、民宿、传统手工艺等项目。“现在我们不担心村民不回来,也不担心留不住人才。”张世军说。  如今,江陵坝村年接待游客逾20万人次,旅游年收入近2000万元,旅游从业人员达450余人,返乡创业人数有 60 余人。依靠欧式风情小镇,村民人均通过旅游业年增收达4000余元。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9-07
(记者 李柯雨 文/图)下过雨的街道弥漫着绿植的清新气味,宽阔平整的沥青路面,时有车辆平稳驶过,即使溅起细细密密的小水花,过往行人也不疾不徐,谈笑着有序通过。然而几个月前,这一路段还让周边居民用“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来形容,如今,这样的问题已不复存在。日前,记者来到邛崃市临邛街道文脉社区鑫海天城加气站通往金鹅村的简易村道,路边干净平坦,空气清新怡人,即便旁边就是天新邛快速路项目的施工现场,也不见扬尘踪影。整改后的简易村道立行立改现场核实确保整治“方向准”一辆洒水车沿着路面缓缓驶过,细小的灰尘被冲刷到道路两侧,随着道路两侧的排水口流走,几分钟后,洒水车从另一侧驶回,道路的另一侧也被冲刷得干干净净。“从前,不管是开车还是骑电瓶车路过这里都很难受,大太阳的天气,灰尘特别大,车辆要蒙上一层灰不说,要是骑电瓶车,还会呛喉咙。下雨天就更难受了,路面坑洼,一不小心就会溅到一身泥点。”对于这条便道,家住邛崃市金鹅村的王先生谈起从前便频频摇头,“现在好了,没有了扬尘,路面也十分平整。”今年4月24日,四川省环保督察期间,接到督察组交办问题,邛崃市赓即成立案件办理专班,迅速、全面、准确地掌握投诉举报基本情况。位于临邛街道文脉社区鑫海天城加气站旁通往金鹅村的简易村道,长约700米、宽5米。经现场调查核实,因天新邛快速路项目实施,拱辰至临邛大道的社会车辆均通过该简易村道通过,该村道因年久失修破损严重,加上车流量大,车辆经过时产生较大扬尘污染。“接到群众反映后,我们高度重视,立即采取相关措施,确保立行立改,还群众一条干净平坦的道路。”邛崃市综合行政执法局执法大队副大队长黄凡说。协同联动长效管理确保整治“成色靓”常态化加密加气站旁道路清扫和洒水频次,确保道路无扬尘污染。“现在,我们每天两次对鑫海天城周边道路进行洒水降尘,天气晴好时增加为每天4次,同时每周安排1次集中冲洗,确保道路无积泥积尘。” 黄凡告诉记者。据了解,为解决扬尘问题,前期,邛崃市住建部门督促国有平台公司规范天新邛快速路施工工地打围、裸土覆盖、湿法作业等防尘措施。邛崃市综合行政执法部门则对该简易村道采用水泥稳定料处理后加铺6厘米厚AC-13沥青混凝土面层。截至5月15日,已完成道路铺设并通车。“家门口的路修好了,环境也变好了,每天回家心情也更好了,现在就等天新邛快速路完工,这里的环境肯定能变得更好。”家住鑫海天城小区的王女士对改造后的道路十分满意。突出工作重点,对标补差补短,有力有序配合推进边督边改,邛崃市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切实解决市民身边的突出环境问题,不断增强市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成都日报 | 分享: 2021-09-06
(彭娟 记者 何浩源)8月30日,武胜县飞龙镇梅托村78岁的村民刁明玉,带上身份证,来到村党群服务中心查询自己今年7月份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账目,但在以前,她需要到镇上的银行营业处或人社窗口查询。  “现在把身份证放上去,各项补助和保险都可以显示,领没有,什么时候领的,都可以查到。”刁明玉说。让她放心的这个机器,就是武胜县惠民惠农大数据监察平台。今年以来,武胜县以梅托村、嘉陵社区为试点推进清廉村居建设,信息化建设正是其中的亮点。规范“小微权力”  在建设清廉村居中,梅托村不止有“惠民惠农大数据监察平台”这个“神器”。不少居民通过在家看电视,就能掌握村上各项资金补贴的发放和使用情况。  梅托村村民王开说,他只需打开覆盖广电网络的电视,点击“清廉村居”频道下的公开公示,便可看到村上各项补贴及保险的发放情况,以及领取人清单。  “公示除了监督干部,也让群众间相互监督。”飞龙镇纪委书记李宏介绍,村民也可在电视上看到各项政策法规、办事流程等,“预计年底前,这个系统将覆盖到900户村民家中,做到公示到家。”  据了解,在清廉村居建设中,梅托村加强信息化建设、通过电视终端、手机终端等6种新型方式,公开 10项村级行使权和21项便民服务“小微权力”清单,监督基层干部行权。  8月初,飞龙镇白坪村一村民通过电视看到当地7月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名单上,有几人领到的钱比自己多,怀疑是村干部亲戚“走后门”,便通过微信给该片区纪检监督员丁忠琼反映。经查询了解,原来是那几个人比该村民多交1年保险,加上利息及补贴,领到的钱要多几元钱。丁忠琼将其告知该村民,并顺利说服了他。听民意解民忧  “财富广场商业街的下水道井盖损坏。”“龙州御府某业主反映楼上漏水。”  最近,武胜县沿口镇嘉陵社区网格站副站长付双红每天到岗的第一件事,就是进入电脑的“网格服务平台”,查看最新群众诉求,以及事件处理的最新进度。  “现在用上‘高科技’,处理群众反映问题更加快捷。”嘉陵社区党总支书记、主任彭林介绍,在清廉村居建设中,该社区加强网格服务平台运用,积极收集群众诉求进行网上交办、跟踪、反馈,确保群众诉求有着落。利用该平台,社区自行处理群众诉求1379件,上报部门协调处理诉求43件。  让3.2万居民的事尽快处理,该社区充分运用信息化平台,接入“雪亮工程”网络,创办“智慧嘉陵”公众号、建设清廉社区。  今年6月,“智慧嘉陵”公众号后台,出现数十条关于龙洲印象小区垃圾池的投诉。社区立即协调环卫、物业等多部门,在该小区增设垃圾池,并为餐馆专设垃圾池,清理频率也增加到一天两次,环境卫生得以改善。  今年以来,武胜县各村(社区)全部建立“小微权力”清单,共查纠问题253个,为村(社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3000余件。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1-09-06
(记者 陈泳)金色的稻田掩映着青瓦白墙,沿着绿道进入成都乡村,一片片美田移步换景,一个个林盘曲径通幽。这些成都平原最常见不过的村庄,描绘出成都平原美丽宜居的生态底色。记者昨日从市农业农村局获悉,自2018年以来,成都市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的决策部署,以“美丽四川·宜居乡村”建设为抓手,突出重点、抓点带面、全域统筹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全市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3.51%,行政村生活垃圾处置覆盖率达100%,基本消除了黑臭水体,美丽乡村生态环境焕然一新。资料图片推进“五大行动”财政年均投入超4亿元记者了解到,自2018年以来,成都切实加大地方财政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投入,市级财政分别设立乡村振兴考评激励、农村户厕改造补助、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城乡生活垃圾处理等专项资金,近三年市本级财政直接投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资金年均超过4亿元,同时用好用活中央和省市县各级专项资金,统筹整合川西林盘保护修复和天府绿道建设、特色产业发展等各类项目资金,打好“组合拳”,集中补“短板”,稳扎稳打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污水治理、“厕所革命”、村庄清洁和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五大行动”,促进农村人居环境整体提升。截至目前,全市累计改造农村户厕53.75万户,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3.51%,全市建有农村公厕4538个,实现了一村一公厕;建立城乡一体的“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生活垃圾处理制度,行政村生活垃圾处置覆盖率达100%,常态化保洁制度覆盖率达99%以上,开展生活垃圾分类的农村集中居住区达2757个,覆盖居民73.54万户;污水处理设施已覆盖20户以上农民集中居住区4462个,涉及农户61.86万户,设施覆盖率达76.4%,基本消除了黑臭水体,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98.59%。在具体的整治中,成都市坚持规划先行,把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提升融入乡村规划重要内容,结合川西林盘保护修复和天府绿道建设,全域统筹开展乡村空间形态、产业业态、生态环境的规划和设计,组织开展规划设计方案全球招标活动,以优美环境推动营造舒适宜居的生活,全市涌现了战旗村、明月村、竹艺村等一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先进典型。制图 赵蕴如抓示范树典型建管并重长效管护农村人居环境,建设者是农民,受益的也是农民。据介绍,在整治工作中,成都以党建为引领,推动自治、法治、德治建设,引导农民群众积极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规民约、“门前三包”、环境“红黑榜”……充分发挥农民群众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成都鼓励广大乡村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约束,涌现出一大批建管并重、长效管护的创新机制。村民们自主组建环卫管护队、粪污清淘队、义务清扫队,积极开展“星级卫生院落”“最美家庭”“最美庭院”等评选活动,完善建设管护全链条机制,同时按照村庄容貌“四无三有”、垃圾处理“四员八有”、生活污水“三水共治”等标准和要求,探索后续管护制度,采取“财政补一点、集体出一点、群众筹一点”的方式筹集管护资金,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探索购买服务、组建专业平台等方式统筹管护村内环境。随着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在全市轰轰烈烈地展开,成都坚持以点带面、整村推进,以乡村振兴示范建设为统揽,广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示范镇村创建,全市创建“水美乡村”254个、四川省“厕所革命”整村推进示范村481个、四川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重点县3个、四川省农村“厕所革命”重点县1个。新津区、崇州市、蒲江县2019年7月获批四川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重点县建设;彭州市2019年10月获农业农村部、卫健委等颁布“广泛宣传发动,群众全程参与”农村厕所革命典型案例荣誉;彭州市2020年6月获批四川省农村“厕所革命”重点县创建;蒲江县于2020年7月获农业农村部、卫健委等颁布“全国农村厕所粪污处理及资源化利用典型”荣誉。【相关新闻】全面摸排成都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回头看”据悉,成都市今年以来还积极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回头看”工作,研究制定了《全市农业农村领域安全环保稳定等突出问题排查整治工作方案》,市农业农村局组建6个排查小组,赴区(市)县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排查整治,每周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各小组工作推进情况,截至目前,共发现各类问题341个,收集优秀经验做法10个,向区(市)县移交问题清单5批次,针对反馈突出问题,研究提出解决措施和整改进度安排,确保摸排到的所有问题整改到位。同时,成都还积极开展全国农村厕所革命问题摸排整改工作,目前全市共排查出1387户农村问题户厕,截至7月底,已完成1090户问题户厕的整改,剩余297户问题厕所正在整改之中,预计10月底完成问题厕所整改。
成都日报 | 分享: 2021-09-03
四川农村日报讯 刘晓龙 特约通讯员 肖定怀 摄影报道9月2日,南江县桥亭镇凤凰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聚居点的生态民居,与青山、道路等构成一幅美丽画卷。  近年来,南江通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土坯房改造、农村厕所改造、垃圾处理、污水治理、绿化美化等工作,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过去农村脏乱差的状况得到彻底改善。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9-03
四川农村日报讯 漆楚良 特约通讯员 张平  一个个异军突起的农旅景区,一件件网销省内外的特色水果,一批批飞速发展的康养农业……9月1日,笔者行走在宣汉大地,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幅幸福美丽的新农村画卷。  近年来,宣汉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目标,积极探索创新“农业+”模式,大力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资料图片  农业+旅游打造“新引擎”  笔者走进巴山大峡谷罗盘顶,就看到郁郁葱葱的天麻、云木香等药材。“我村云木香年产量近 600 吨,仅这一项,人均收入超万元。”龙泉土家族乡罗盘村党支部书记李永太说。  景区开发促进产业增收,让巴山大峡谷景区迎来飞跃式发展,也给村民们带来了更多机会。李永太透露,依托乡村旅游,罗盘村村民近几年累计收入达数百万元。  山区变景区,土产变特产,民房变客房……通过不断挖掘自身资源,该县探索“农业+旅游”乡村振兴之路,依托“牛、药、果、茶、菌”五大特色产业,按照“一区四圈”的全域旅游新格局,全力抓好巴山大峡谷农业特色产业景观和达陕高速路沿线产业景观等的建设,以农业产业园区为基础,着力打造乡村旅游与农事体验相结合的特色村寨,创建AAAA景区1个、AAA景区3个。  截至2020年底,该县接待游客1169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00.3亿元。资料图片  农业+电商迸发“新活力”  “放下锄头,拿起鼠标!”笔者走进庙安镇洞子村,看到不少果农运用互联网,从线下走到线上,打开网络市场,把脆红李远销到北京、上海、重庆等市场,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提起电商,尝到甜头的村民王金香兴奋地说:“我家发展脆红李8亩,栽种脆李树400多棵,通过网络销售,收入6万余元。”  近年来,该县创新发展“农业+电商”智慧农业,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建立县、乡、村三级电子商务运营服务网络,加强农村基层电商网点和物流配送网点建设,力争实现农产品网上交易0.9亿元以上。  农业+康养激活“新动能”  来到高峰岩铭远生态园游玩,游客可以选择住进依山势而建的山间别墅,也可以选择林中小木屋,松风推门、夜雨敲窗,心生久违的宁静。  利用优越的自然条件,达州市铭远生态林业公司在茶河镇钟坪村流转林地 6730亩,按照“一核引领、多元联动”的经营发展思路,创办一家从事蜀汉林猪林下放养、麟焕梅花鹿林下放养、产品研发、深加工,种植水果、蔬菜、中药材以及乡村旅游、餐饮服务等为一体的综合型企业,解决周边100余名村民务工。  近年来,该县创新“农业+康养”模式,依托森林资源、农村田园风光等,加快建设康养目的地和发展康养产业,重点打造五马林场国际森林运动康养度假区、茶河高峰岩铭远生态园、白马印盒山康养休闲园、毛坝天坪脆李园等森林康养示范点。资料图片  农业+文创注入“新灵魂”  “赋予祠堂文化新内涵,增加农村文化新活力。”君塘镇湾桥村党支部书记符纯祥指着一座焕然一新的古建筑说,这是有几百年历史的王氏宗祠,一座闲置古建筑,通过修缮,与村庄发展规划融为一体,注入文化内涵,和村里的古树、古桥、古道完美交融,成为一个饱含历史的“原生态景区”。  近年来,宣汉县围绕“建成全国巴文化高地”目标,深入挖掘巴人特色农业农村文化内涵,打造农村民俗文创产品。全面普及开展“穿巴人服、唱巴山歌、跳巴人舞”群众文化活动,精心推出《梦回巴国》等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色的精品力作,大力传承马渡民歌,保护传承川东薅草锣鼓等非遗项目,扩面抓好“百场文艺进基层”等文化惠民活动。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9-02
(廖诗雪 记者 杨德慧)荥经县牛背山镇建政村曾经是有名的贫困村,近年来,利用现有红色和绿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集中全力发展村集体经济,带领群众谋发展、奔小康,走出了一条致富新路子。八月,秋风徐徐,走进建政村,映入眼帘的是保护完好的红军标语,浮雕墙上镌刻着红军长征的场景。在胡长保纪念广场上,游客王家红正在给即将去胡长保小学读书的孙子讲述这片土地上曾发生过的红色故事。“我们今天一大家子二十多个人过来,缅怀胡长保烈士,也让孙儿要铭记历史。没有当年的他们,哪来的我们今天的好日子。”王家红说。建政村地处牛背山镇深处,山地林地多,耕地少,早些年,丰富的红色资源并未得到有效开发利用,产业发展一直没有很好的出路。全村292户915人,90%以上的青壮年外出务工,村里只剩下了老弱妇孺。随着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工作深入持续开展,镇村干部、驻村工作队经过深入细致的走访、前往周边县区观摩学习后,决定把传承红军精神和红色基因作为奋斗目标,把建设建政村泡桐岗红色教育基地作为产业发展的突破口,充分利用建政村独有的红色基因、红色传统和红色资源,带动建政村红绿融合旅游,走出一条具有建政村特色的发展之路、致富之路。牛背山镇建政村第一书记杨劼:建政村围绕“红色资源”和“党建示范”两个重点进行规划建设、保护修复,新改建胡长保纪念广场、长征纪念广场,同时将田园风光、红色资源、党建文化和红色旅游、乡村旅游有机结合,做到有址可寻、有物可看、有史可讲、有事可说,打造“农村党建+田园风貌+红色旅游”的“1+1+1”旅游模式,让建政村成为了具有特色的“红色文化教材”。如今的建政村是中组部2021年红色美丽村庄试点村之一,顺河而建的公路已投入使用,景观步道掩映在青山绿水之间。基础设施不断改善提升,前来学习、游览的人越来越多,这也直接带动了村民增收致富。今年7月初,村民杨兴娣利用自家的农房办起了小型农家乐,当月便有近万元收入。眼下,她正在处理网络平台上收到的订单,准备陆续为客人寄送“土特产”。“农家乐开起比以前种庄稼的收益高多了,也不是很累,平时网上也能卖自家的腊肉那些,现在日子有盼头。”杨兴娣说。红色沃土忆长征,长征路上奔小康。建政村将本土的红色资源和自然资源有效整合,形成相互带动、彼此促进的良性互动格局,以全域旅游创建为契机,搭建起乡村振兴的大平台,形成人人参与、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在新时代奋力书写红色引领乡村振兴发展的新篇章。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1-09-01
 塞上金秋五谷丰,百亩高粱别样红。近日,乐山市市中区白马镇光明村、红光村500余亩高粱喜获丰收。这是白马镇为进一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实现集体增收、群众致富,推动产业振兴的重要举措。因地制宜 发展高粱种植产业  2021年,白马镇依托高标准农田改造项目,在光明村、红光村示范田内探索高粱种植,打造高粱示范基地500余亩。建立“镇统筹、村组织、合作社实施”的工作机制,形成农户土地入股、公司集中经营、合作社组织管理的发展模式,逐步实现高粱种植规模化、组织化、标准化。这一探索在有效提升土地综合利用水平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了农业产业的多样性和竞争力,成为白马镇乡村产业振兴“新引擎”。  “今年我们在光明村和红光村只试种了500余亩高粱,因为是试种,无较多的种植经验,所以种植面积不算很大,今年9月,试种的第一批高粱即将进入收割期,500亩高粱地预估产量将达到40万余斤,预计可增收100余万元,每亩经济效益比种植粮食作物翻倍。”白马镇党委书记杨小强说到。      “物化补助+订单收购”,吃下发展“定心丸”  为了让种植户安心种、放心卖,白马镇积极与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寻求合作,建立“公司+经济合作社+农户”的高粱生产销售体系和“最低保护价+最终收购价”价格保障机制。公司按500元/亩标准为种植户免费提供种子、有机肥料、农药等生产补助,并在种植、收割、保管、运输环节对农户进行指导,确保种植高粱符合技术规程要求。在销售环节,公司与合作社按市场行情签订高粱回收保护价,有效规避种植风险。“物化补助+订单收购”的方式,既降低了农户发展生产的投入成本,又解决了他们对于销路的后顾之忧,切实让广大种植农户吃下了“定心丸”。  轮作模式,提升土地附加值  为有效提升农作物复种指数,最大程度提高产出效益,促进农民增收,白马镇联合本地“土专家”,在充分考虑土壤、气候、光照、温度、产销等因素的情况下,探索“高粱+榨菜+青豆”“高粱+油菜”“高粱+饲料草”的发展模式,与青神县汉阳榨菜专业合作社、井研绿腾蔬菜盐渍厂初步形成了合作协议,届时,将在高粱增收基础上实现蔬菜产值每亩增收2000元的经济效益。  下一步,白马镇还将继续结合市场需求,探索“订单种植”模式适度扩大高粱种植面积,同时借助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东风”,因地制宜,引进其他市场前景较好的经济作物,进一步提高土地产出效率,拓宽销售渠道,带动老百姓增收致富。(乐山市市中区白马镇党委供稿)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1-09-01
四川三农新闻网(通讯员 刘敬宗)“亮了!亮了!”8月31日晚上7.38分,丹棱县齐乐镇宿场村4组,村民邱昌清门外公路上的一盏太阳能路灯亮了。紧接着,这条横穿宿场村长3.3千米、宽8米主干道上的100盏路灯,依次发光发亮,给宿场村的夜色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村民三三两两走在路上欣赏着从未见过的夜间景色,不时发出“太美了!”的赞叹声。刚刚完工、崭新的太阳能路灯,是宿场村党委投资20余万元,为当地村民办的又一件好事、实事,看得见,摸得着,让村民有了满满的获得感、安全感。“计划明年再把两条支道也安装上太阳能路灯,一条是从村委会到大寨水库,另一条是从仁和水果加工厂到仁美镇罗沟村三道湾交界处,彻底让宿场村亮起来。”不善言辞的党委书记郭永说。齐乐镇宿场村现有5个村民小组,720户,2650人,其中党员103人,设一个党委,两党支部和一个联合党支部。有晚熟杂柑不知火为主的“丹棱桔橙”5500多亩,2020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2000多元。党建引领 产业兴旺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础。走进宿场村,映入眼帘的路灯杆上有一个明显的标志,那就是丹棱农业科技人员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金黄色的“金乐柑”。让人一下就联想到宿场村以杂柑为主的产业。为了让规模发展的晚熟杂柑更具市场竞争力,该村党委推荐了村里的种植能手、公道正派的村民,组建了五圣水果专业合作社,让合作社社员,统一种植技术,坚持高标准种植,把绿色、生态、安全作为果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定期和不定期地召开社员大会,邀请农业农村局的水果专家、当地的“土专家”“田秀才”进行科技培训,现场示范,手把手地教,一帮一地传,党员示范,干部带头。从深沟高厢、生草栽培、回宿修剪、绿色防控、大量施用有机肥等环节着手,环环紧扣,一丝不苟。让宿场晚熟杂柑走出丹棱、销往全国。党委书记郭永流转土地93亩,全部嫁接成附加值更高的新品种“明日见”。“门对门,户对户,群众看干部”。在他的影响下,宿场村村民开始着手老果园改造,高换新品种,钻孔深施有机肥,密改稀瘦身栽培,回宿修剪……“要想让果子变大,这几枝就只能留一个果子。”8月31日下午,党委书记郭永在75岁的村民邱树明的果园里,一边讲解,一边还为他指出修枝注意事项。为了让品质更好,宿场村还积极响应国家的“双减”行动。3组村民郭常伟,家中有10亩果园,去年仅肥料款一项就支出21000元,其中化肥款15000元,商品有机肥款6000元,今年在肥料品种上进行了大调整,化肥款支出10000元,购买有机肥8吨,支出12000元。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今年的果树是历年最好的一年,树势强劲,叶色浓绿,病虫都大大减少,农药使用量减少三分之一以上。据离宿较近的一个农药经销商说:今年用在果树上的农药差不多减少一半!乡风文明 环境优美走进宿场村,处处环境优美,有目共睹。当我们走进4组村民96岁的付元珍老人的家里时,她还拿着招帚在清扫院子,精气神十足。看见有客人来,她急忙抬来凳子让大家入座。对于耳聪目明的她来说,让我们不敢想象的是,她一个老人家独立生活,把整个院坝收拾得干干净净,床铺、衣物也堆放得整整齐齐,与她摆几句龙门阵,她一个劲地说:“共产党好,现在的政策好,村里的干部好。”为了打造环境优美的和着宿场,村里成立了乡风文明理事会,由村民委员会副主任何建忠担任会长,下设红白喜事、环境卫生、矛盾调解、文化娱乐、志愿服务等机构,分工明确,责任落实。喜事新办,白事从俭,杜绝奢侈之风;卫生整治,垃圾分类,人人参与;矛盾逐级调解,原则上不出村;文化娱乐,让村民远离牌桌;精神文明,让村民更加快乐;村里的公益事业,志愿服务,好人好事,层出不穷。宿场村村容整洁,庭园清洁,得益于280个五格式污水处理池,280个户用沼气池,家家户户修建卫生厕所,无害化处理率达95%以上。和美宿场畅通的主干道路灯下的村民独具特色的太阳能路灯党委书记郭永与村民邱树明在果园交流生态示范园垃圾分类投放96岁的付玉珍老人在家打扫卫生五格式污水处理池洁净的溪水优美的民居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1-09-01
四川农村日报讯 鲍松 王尊佩 左苹萍 文/图8月19日,笔者在井研县门坎镇大水湾村看到,镇村干部正在一村民家实地测量并规划实施农房风貌塑造。在该村村民聚居点,工人们正利用瓦片等材料进行花园改造和美化。目前,全村大部分农户都已完成农房改造,外墙绘上了荷花、竹林、农耕等主题的农民画,入户花园、菜园、果园、养殖园等“四园”建设也在进行中。美化后的农房。  “我们门坎镇大水湾村乡村振兴项目目前农房整治及四园建设已经完成工程量的75%,农房彩绘工作也在有序推进当中。此外,我们的三个招投标项目,包括农产品展示平台、道路黑化,还有农村公厕,已完成招投标工作,目前施工方即将进场施工。”门坎镇乡村振兴办主任蒙浩然说。  乡村振兴,产业为先。大水湾村借助林竹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建成桦木和竹编两个扶贫车间,带动100余名群众就近务工、20余户家庭式作坊生产增收,助推村集体经济发展。眼下,该村正积极推进构建“1+3”产业体系,即建成集樱花、紫荆花种植为主的花卉园区,柑橘、樱桃、车厘子种植为主的水果园区,罗沙贡米、富硒产品种植为主的粮油园区,串珠成链,最终形成集休闲观光、采摘、康养为一体的农旅融合产业园。  大水湾村在深挖盐运和竹韵文化打造特色文化景观点的同时,还着力提升文化阵地,完善乡规民约,打造多元参与共治体系,不断营造文明乡风,合力铺展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美化后的农房。  “我们紧紧抓住培育乡村振兴示范村这个契机,通过提升村级活动阵地,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促进村级风貌改造,助推大水湾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门坎镇党委委员黄双斌说。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8-30
(高富华)“清风雅雨建昌月。”清溪劲风、雅安烟雨、西昌明月是川滇古道上的三大特色。雅安汉源县清溪古城为汉代始建,历代扩修,唐时初具规模,清代日臻完美。因其地势险峻,易守难攻,地理上又北接雅安,南连西昌,东接乐山,西通康藏。旧时的丝路、茶道、盐道都在这里交汇,自秦汉开始到1950年,历代郡、州、县治地均设于此。岁月流逝,时代变迁,如今雅安和西昌已迈进了现代化城市,而清溪仍古貌依稀,古风犹存。走入清溪,似乎仍可闻见茶丝盐“一锅煮”的繁华旧事。那些尚未溜走的风景,那些尚未结束的故事,扑面而来。随着对清溪古城的保护和旅游开发,千年古城开始重现昔日历史风貌。今日清溪古镇  (郝立艺 摄)一张长条桌见证清溪繁华旧事李崇懋生前每天起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泡一大盅老鹰茶,然后打开房门。随后,几位和他年龄差不多的老人就聚在一起打纸牌,那一大盅老鹰茶,谁口干谁就喝。放纸牌的是一张长条桌,桌面坑坑洼洼。前些年的一天,有位老人无意摸到了桌底,发现桌底光滑得很,有些好奇的他再仔细一摸,似乎还有几个阴刻的字。“你的牌桌有板眼哦。”老人信口说道。李崇懋一听,呷了一口茶说,“你又不是不晓得,从前我家是干什么的?是开官店的,这是我家的招牌。”“打牌,打牌,打完牌再摆龙门阵。”有人催了起来。就在这几位老人打牌聊天时,一街之隔的退休干部任沛雄正在家里整理清溪古城档案。任沛雄的家也在清溪,他曾任清溪镇人民政府镇长、镇党委书记,前些年退休后,他给自己找了个事,收集和整理清溪古城档案。他将古籍记载清溪、古道的资料分门别类的抄下来,并分专题一一装订成册……几年下来,“线装本”已装订了几十本。“外地人到清溪游玩的,大多数是我陪同的”。他自豪地说。他说这话有的是底气,因为他生在清溪,工作在清溪,有“清溪活字典”的雅号。清溪古城为汉代始建,历代扩修,唐时初具规模,清代最为完美。因其地势险峻,易守难攻,地理上又北接雅安,南连西昌,东接乐山,西通康藏,是雅(雅安)、宁(西昌)、康(康定)、乐(乐山)四地的交通枢纽。旧时的丝路、茶道、盐道都在这里交汇,所以自秦汉开始到1950年,历代郡、州、县治地均设于此,设治时间长达近2000多年。当任沛雄无意中听到李崇懋家的牌桌“有板眼”时,他一下激动了起来。李崇懋的祖屋曾是走马转角的四合院,任沛雄依稀记得,李崇懋的爷爷开过几家店子,其中一家是官店,那是过往的达官贵人下榻的地方,“西康王”刘文辉进出康定,途经清溪时就住在这里。那时,任沛雄虽然只有几岁,但他记得只要是刘文辉住了这里,从官店门口经过的人都要盘查,拿“短火”(手机)操长枪的人里三层外三层,而且日夜巡逻。以前李家门口挂了块 “老永发官店”的牌子。后来这块牌子就不见。“莫非牌桌就是牌子?”任沛雄的猜测没有错:当他翻开牌桌一看,“老永发官店”五个字映入眼帘,随后在他的“线装本”清溪古城资料中又有了“老永发官店”的记载。清溪人家  (高富华 摄)百年老照片重现清溪“九街十八巷”2007年10月4日,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院研究员印开蒲重走“威尔逊之旅”来到清溪,他拿着威尔逊的百年老照片,照片虽然是黑白的,但清晰度很高,老照片里的清溪城北枕崃山,东西南临涧,古城四周有逶迤的城墙,城墙上的雉堞历历可数;城墙之内阡陌纵横,鳞次栉比的屋宇,屋舍俨然的书院;城中屋宇沿十字形中轴线分布,树木掩映,白墙黑瓦,错落有致,呈现出一派祥和安宁的气象,恍若世外桃源。任沛雄看了照片后,确定这是在古镇西边一个叫猛虎岗的地方拍的,他还把印开蒲带过去,让后者再重拍这个地方。初秋时节,笔者来到清溪古镇采访,任老带着我逛转九街十八巷,进清溪文庙,一路如数家珍,“鼎盛时期的清代,清溪城内有9街18巷,南来北往的商贾川流不息。城外不仅有护城河,还有隍堑(没有水的城壕),东、西两条河,水流清澈可鉴,故名清溪。” “我在家整理资料,当义务向导,也算是工作。”任沛雄说。旧时的清溪城设置齐全,有文、武衙署、学署、拷棚、文庙、祠宇等28座,还有牌坊、楼、亭18座。由于防守的需要,南北城门处还设有两处营盘驻军,西门处有大较场,用作练兵习武。如今这些设置虽已废弃,但古貌依稀,成了小地名。护城河没有了清水,但壕堑仍在,充满古城韵味的北城门洞,仍然是居民们进出的通道。打雨伞的姑娘,骑着摩托的小伙,赶着驮马的老农,全都从这高耸威严的城墙下、幽深阴暗的甬道里进进出出,将悠长的历史压缩成一幅亮丽的风俗画卷。清溪“9街18巷”十分狭窄,穿行于其间,一弯一拐,就到了另一条街(巷),犹如八卦阵,让人眼花缭乱。清溪原有四道城门,名称极为讲究,东门叫省耕门,表示朝廷重视发展农业,南门称通化门,推崇教化四方归顺,西门为阜财门,倡导经贸财富殷盛,北门是武安门,宣扬尚武强军保平安。“其实主街只有两条,一条南北向,一条东西向。南北向的现俗称‘老街’。”在任老的陪同下,我们穿过武安门走到了老街,老街短短的不到200米,南北落差10多米。木结构的房屋以四合院为主,目前保持完好的还有好几家。笔者曾走进李崇懋的家。据老李介绍,以前背夫到康定,都要从这里经过,老街几乎都是旅店,背夫住的要简陋得多,商贾要好些,过往官员更是讲究。老李的高祖是开鸡毛小店的,后来贩茶发了财,修了一个大店子名叫永发店,后来发展成“连锁店”,在清溪城内开了三家,除上永发店、下永发店外,最早的老店名为“老永发官店”,专门接待达官贵人,每天可以住300人。老李一边说,一边带着笔者穿过一条甬道,里面是一个精致的四合小院,雕梁画栋,古色古香。转过中堂,是一间住房,几个小女孩正在里面做作业。“这间房子,就是刘光辉当年住过的客房。那时大相岭没有公路,刘文辉是坐轿子来的……”徜徉老街颇有意趣,街面上以前是石板,后来便于车辆通行已被混凝土路面取代,但两旁的民居大多数仍然为一楼一底木结构房,大天井套小天井,深深庭院,屋檐下垂下长串的玉米棒子,在斜阳照射下泛起金光。 至今仍在行走的“马帮”  (高富华 摄)万仞宫墙千年紫薇叶茂花繁雄据大相岭,虎视大渡河。清溪是过去四川的重要交通枢纽。当时的牦牛道、沈黎道、清嘉道交汇于此。牦牛道为南方丝绸之路北端之一段,是四川五路驿道干线之一,凿于汉代,起自凰仪堡(今属荥经县),经清溪、九襄、西昌、云南到达缅甸;沈黎道是连接川藏的主要通道,凿于汉代,起自凰仪堡,经清溪、富林,沿大渡河进入泸定,再达康定,为茶马古道之“官道”,南路边茶由此进入藏区;清嘉道凿于秦汉。起自清溪,经九襄、皇木入峨边、峨眉抵达乐山,乐山的食盐由此道运到清溪,再入甘孜和西藏,因以运盐为主,所以有“盐道”之称。清溪是繁华的,成都的丝绸,雅安的茶叶,乐山的盐巴,西藏的马匹药材,云南乃至南亚的珠宝玉器,全在这里汇聚中转;各种文化在这里碰撞交融。清溪扼古道要冲,街市繁华,生意兴隆,有“建昌道上小潼关”之称。明代杨升庵贬逐云南,往返清溪,心有所思,在《相公岭》一诗中他吟道:“沈黎汉源古,严道蜀山遥。”感慨远离蜀地的清溪古风悠悠,街市繁华,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清溪古城保护最好的当数文庙。绿树成荫的文庙,是四川省内保存最完好的木结构建筑。庙里一株树身光洁的千年紫薇,仍叶茂花繁;另一株如伞的桂树,也已生长百年以上。转过弯弯曲曲的文庙巷,高高的“万仞宫墙”挡住了我们的去路。色彩斑驳的“万仞宫墙”似有皇家气势,“万仞宫墙”是有出处的,《论语·子张》:“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果然,在“万仞宫墙”的中部,依稀有道门影,这就是状元门,相传要出了状元,才能打开此门。大墙内古杉参天,斗拱重檐、琉璃碧瓦的大成殿,冠戴般的棂星门,还有滴水桥、泮池、礼乐亭等设施,庙内还有千年紫荆、百年丹桂、古铜香炉……在文庙建筑中最让人叹为观止的是棂星门。这座四柱三间三层的石牌坊,坊身布满浮雕,坊顶有4根龙缠冲天柱,全是镂空雕龙,精妙无比,全国罕见。浮雕图案中状元打马游街图特别有趣,状元固然喜气洋洋,百官也形态各俱,惟妙惟肖。清溪文庙始建于清朝嘉庆四年(1800年),几经兴废,光绪九年(1884年)全部落成,共三进院落,总面积5145平方米,费银22300两白银。在建文庙前,这里是远近有名的玉渊书院。玉渊书院建于南宋开禧元年(公元前205年),收汉、番、夷子弟入学,为雅州境内最早学院,仅比朱熹建白鹿洞书院晚26年。现清溪文庙已列入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代的文庙除了供奉孔夫子外,还有一个用途,那就是学子们读书的好地方。新中国成立后,文庙成了汉源县清溪区办事处驻地,文庙得以保存,文庙的夫子像前跪着清光绪二年(1876年)进士郭万俊,他是清溪县几百年间唯一“跃龙门”的,此公后曾任清朝驻日本长崎理事,也算是荣耀故里。文庙院坝是由青色小方石板拼成的,横看方形,斜视菱形,并组成各种图案,意趣盎然。最神奇的还是那株千年紫薇,树不高,但树枝粗壮,中间空大,有30多厘米的裂缝,直通地底,只见几个小孩在这里捉迷藏,在树缝里钻来钻去。在文庙中还有一个“现代文物”,那是2002年才立的状元碑,将1978年恢复高考后,汉源县文、理科高考前三名的考生大名全部镌刻在上。意外的是,我在“状元碑”上看到了我的同事李国斌、周锦香的名字,他们分别是1983年、1999年的高考文科状元。笔者禁不住在他们的名字上面摸了几把,姑且沾点灵气吧。 清溪文庙  (郝立艺 摄)丝茶盐一锅煮谁解其中“麻”滋味川滇公路108国道、G5京昆高速公路从古镇旁绕过,但如今的清溪古镇已没有了往昔的繁华,古老的街巷显得宁静祥和。笔者漫步在古镇中,随便走进一家院落,好客的主人总是热情相迎,你要拍照,任由你取景,也乐于回答你的提问。大相岭山坡上至今仍保存完好的古道仍让人留连忘返。出清溪古城北门沿山而上5华里,到达王建古城遗址后,仍可见到保存完好的古道。王建城遗址呈梯形,南北长600余米,东西宽约200米。据《清溪县志》记载,唐代的韦臬、李德裕先后于此增置三堡,至五代王建置城,故名王建城。如今旧城已毁,但城外的3处古堡废迹仍然可见,城尾仍有两户农家居住。南北走向的清溪古驿道从古城中心穿过,古道两旁的宅基地里虽种上庄稼,而残墙破窗犹存,古道约两米宽,用不规则的石块铺成。古时无数的丝绸、边茶和食盐就从这经过。每个石块都十分光滑,可以想像上边留下过多少人的脚印才会成这般模样。城东玉渊池有宋时“玉渊铭碑”,城西冷饭沟石岩上有明朝天启年间的石刻“山横”和“水远”。古老的街道诉说着过去的绮丽风光与民俗风情。夜幕中古城墙愈显神秘。城门外,古道疏星残月,城门内,街巷灯火阑珊。四周一片静寂,唯有“风城”依然,突如其来,铺天盖地。据任沛雄介绍,清溪位于大相岭下的山地平台上,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与山脉河谷走向一致。狮子沟、磨子沟、黄沙沟、碗厂沟,几条沟的沟口齐对清溪,每年三四月,西北气流频繁入侵,大风常有出现;五至九月,由于强气流又形成雷雨大风。任老说,这里每日午后,山风劲吹,依山俯冲而下,最大风级可达10级。大相岭海拔只有2000多米,却是四川天然的气候分界线,印度洋的热气流到此已是强弩之末,不能越岭,与来自北方的冷空气相汇,北坡和南坡分属不同气象:北边的雅安阴湿,雨雾天多,雅安“雨城”由此而来;南边则干燥,少雨晴天多,但风大,清溪“清风”因而得名,素有“无日不风声”之说。古城劲风,人在屋中,只听得木屋嘎嘎响,大树刷刷叫;街上极少行人,连鸡、猫、狗也趴在窝里不敢动弹。由此之故,清溪不仅建有风神庙,还有“祭风洞”的祭祀活动。按照当地习俗,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奉请风伯、花椒神母等各神,风洞山周围的百姓组成祭祀队伍,抬上祭品,三步一拜到风神庙祭祀。清溪风大干燥,很适宜花椒生长。相传当年僧人西天取经路过此地,将一木杖插于土中,不久即长成花椒树,从此繁衍开来,成为地方特产。清溪花椒粒大,色泽红润,醇麻可口。史籍记载,自唐代元和年间便被列为贡品,达千余年。“清风雅雨建昌月。”如今雅安和西昌已迈进了现代化城市,而清溪仍古貌依稀,古风犹存。清溪茶丝盐“一锅煮”的繁华旧事,谁解其中“麻”滋味?结合茶马古道、南方丝绸之路遗址保护,目前,汉源县加大了清溪古城的保护和旅游开发力度,千年古城在保护开发中,开始重现昔日历史风貌。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1-08-25
四川农村日报讯 余学海 文/图  “现在对于我们偏远山村来说简直太方便了,手指轻轻一点,或是一个电话就可享受公交上门服务。”8月18日,开江县永兴镇龙形山村村民广万军,深有感触地讲述着村里交通的新变化。  拥有一条好路是群众的向往,更是发展的希望,近年来,开江县委、县政府坚持“四化并举”全力建好“四好农村路”,全县公路里程由“十二五”末的980公里,增加到“十三五”末的2265 公里,实现乡镇通油路100%、建制村通油路水泥路100% 、村民小组通硬化路100%、建制村通客车100%、新村聚居点通硬化路100%、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覆盖100%、县乡村三级路长覆盖100%、公路列养率100%。开江乡村悄然发生因路而变、因路而美、因路而兴、因路而富的嬗变!永兴镇龙形山村农村公交通车现场。建设规范化  “十三五”以来,开江县坚持联城、联村、联产、联景规划城乡道路,连续5年将公路建设纳入县委、县政府年度“十大民生实事”,筹集资金近50亿元,推行统一设计、统一招标、统一施工、统一监理、统一验收机制,建成内畅外联、纵横交错的交通网络,交通+产业、交通+物流、交通+电商等农村物流服务体系日臻完善,助推稻田+农旅产业方兴未艾,果林+循环经济硕果累累。道路在大地蜿蜒,犹如七色的彩带,把稻田嘉年华、莲花世界、黄金花海、橄榄庄园等瑰宝串联成环,熠熠生辉。2020年,开江交通建设在达州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竞赛中,首次捧得“甘露杯”。管理网格化  开江县坚持路联管、全管、共管、常管,上下联动、部门协同、齐抓共管,在县有路政员、乡有交管员、村有保洁员的路政管理基础上,设立县乡村三级“路长”,整合运管、交警、农业农机、乡镇交管等执法力量,组建联合治超、联合巡查队伍,采取双休不休、错时执法、定点蹲守等方式实施精准精细管控。  紧紧依靠和发动群众,将爱路护路纳入乡规民约,融入农村群众基因血脉,群众争当道路管理“哨点”“尖兵”的热情充分激发。养护专业化  始终秉承“安全、快捷、精细、绿色”的理念,积极推进公路养护管养分离,多方引进专业养护施工队伍,实现县道专业养护、乡村道承包养护。  常态实施示范路交叉口“六个一”工程和生命安全防护工程,累计安装农村公路防护栏1600公里、交通安全警示牌2.5万个,高标准建成县级公路养护与应急保通中心。定期开展运营企业道路使用信用评价,推动农村公路灾毁保险全覆盖。  创新设立农村公路养护公益岗位,作为专业养护力量的有益补充,聘请建档立卡和临界贫困户 1301 人,实现了护路、增收双赢,生动诠释了“人民道路为人民”的真谛。运营一体化  围绕提供精准、及时、个性、温馨的营运服务,先后完成4大环线、49条线路的农村客运车辆升级,建成农村公交中心15个、农村招呼站点196个,实现所有具备条件的行政村通客运。  大力实施通国省干线服务区建设试点和厕所革命,建成普通国省干线公路公厕 79个、具备短暂休息基本功能服务区4个、兼具停车购物加油站22个。  主动顺应农村班线预约响应趋势,率先在全省启动实施“金通工程”,搭建交通运管、客运企业、驾乘人员互联互动的农村客运调度平台,投入15辆7座预约响应式客运车,新开通33条客运线路,有效打通群众出行“最后一米”。2020年9月,代表四川省迎接交通运输部建制村通客车第三方评估,赢得专家组高度肯定和好评。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8-24
(邱海鹰  记者  游伍琼  摄影报道)四川省华蓥市在高兴、阳和、禄市镇的12个纯农业行政村,连片发展起近10万亩以优质蜜梨、葡萄、柠檬和海棠、紫薇、玫瑰、油樟等水果、花木为主的种植养殖业的基础上,坚持“依托产业建新村,建好新村兴产业”的“产村相融”发展理念,相继高标准建设农民新村51个,实现产村一体化,加快当地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呈现出一幅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迷人景象。8月15日,四川省华蓥市阳和镇依托葡萄等种植养殖产业兴建的丁家坝农民新村,在夕阳的照耀下显得格外美丽。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1-08-17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杨都  三江之水孕育美丽之城,素有“小重庆”之称的达州市渠县三汇镇,以其独特的山水风光迎接着人们的驻足观赏。在这里,青翠的是山,涌动的是河,一半山水一半城,山水相融城如画。  寻山踏水,归来仍是少年。沿着三汇镇的旖旎风光,踏过古街的石板,跟着三汇镇党委书记在这个三江交汇的千年小镇,闻烟火气息、品江湖味道……近日,三汇镇党委书记张利波和乡镇工作人员在四川省首届乡村文化振兴魅力乡镇竞演大赛中的代言视频,让网友对“烟火气”和“江湖味”有了新的认识。三汇镇风光。三汇镇人民政府供图  书记出镜代言山水孕育“烟火气”  三汇镇,巴河、州河交汇之处,州、巴两河汇成渠江。张利波介绍说,在这里,游人可以吟诗作赋、观壮美白塔、看悠悠彩亭、品八大美食、逛特色古镇。  通过张利波的推荐介绍,其视频展示了三汇镇的山水风光和市井生活,突出了当地的“烟火气息”。“别看书记只露脸几秒钟,在短视频平台上可收获了两千多个点赞。”视频创作者之一、三汇镇文旅办工作人员王义汇说,这是张利波第一次拍摄短视频,拍摄的时候非常紧张,为了达到最佳效果,拍了不下十 余次。“为了把乡镇推介出去,张书记非常拼。”  和张利波一样充满热情和干劲的,还有三汇镇的老百姓。王义汇说,当天拍摄视频时,里里外外围着不少百姓,大家纷纷出谋划策。  方言视频代言《印象三汇》唱出“江湖气”  除了书记代言三汇镇,一个名为《印象三汇》的“川味”rap视频同样在短视频平台上斩获了不错的浏览量。  记者了解到,这个视频从拍摄到成品只用了不到一天时间,拍摄团队是如何做到?“这个视频的灵感,来源于多年前一首用方言演绎的三汇百姓生活和当地有意思的事情的歌曲,不同的是这次我们还加入了视频画面。”视频策划拍摄者之一的三汇镇初级中学教师张川介绍道。  “原版的歌曲中同样是描绘三汇镇人民的生活,只是歌词里大多描绘的是过去的场景,放到现在已经过时了,因此我们也做了一些改编和创新。”张利波表示,近几年三汇镇的发展迎来了良好的势头。在农业结构不断优化、招商引资项目稳步发展、脱贫攻坚出色收官等局面下,三汇镇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3.33万元,增长8%,农民人均纯收入1.73万元,增长8.1%。人民生活和百姓精神风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在三汇逛累了啷个办?吃噻!”三汇镇副镇长廖静告诉记者,视频中演绎的:鲤鱼鲫壳黄股条,草棒巴滩鲢巴浪;散子油钱还有心肺汤圆;三汇最巴适的还是水八块;好吃不过张羊肉……这一段,就是侧重于描写三汇镇的饮食,游客们玩累了,跟着歌词去填饱肚子是个不错的选择。  不论是书记代言还是群众方言代言,所传递的都是这片土地上的“烟火气息”。张利波表示,此次借助四川省首届乡村文化振兴魅力乡镇竞演大赛,集中展现了三汇的乡镇魅力,期待着大家的到来。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8-16
四川农村日报讯 常力文 杨黎明  8月6日,笔者顶着烈日走进广元市昭化区卫子镇新场村村民肖丽蓉家中,一阵清凉扑面而来,空调显示室内温度 25℃。肖丽蓉热情地邀请笔者一行品尝刚从冰箱拿出的西瓜,电视里放着最近的热播剧……同时使用这么多电器,原有的农网能负担得了吗?肖丽蓉走到窗前,指了指远处山坡上的电杆说:“我们电网由原来的农网升级为国网。”  卫子镇新场村由原新场村与龙口村合并而来,村子变大了,对用电量的需求也有所增加。自两项改革“后半篇”开启后,昭化始终将基础设施建设列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主动向上争取资金 2705.46 万元用于农村电网改造升级,有效提升了城乡电力保障能力和水平。兴产业 村民兜里有钱花  2019年,广元市昭化区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两项改革启动。两年时间,全区29个乡镇(街道)调整为12个镇,建制村由210个调整为126个,社区由23个调整为24个,村民小组由1370个调整为824个,实现了镇村扩面、人口增加、资源整合、要素集聚、结构优化的改革目标。  拥有千亩桃花的“桃博园”位于昭化镇朝阳村,该村由原凤阳、五马、柏杨三村合并而来,合并后,面积达29.6平方公里,有农户589户2176人,面积广、人口多,是好还是坏?答案是肯定的。合村后,原来三个村分散的产业及资源被迅速整合,就如同五根手指的手紧紧握成拳,指哪儿打哪儿。如今,朝阳村光伏发电年收入4.5万元,民宿及土鸡养殖场租金年收入近7万元,再加闲置资产、“桃博园”旅游资源等,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可达12万元。此外,通过举办桃花节、采摘节,带动餐饮、民宿,农户最高实现收入近30万元。  不仅仅是朝阳,在昭化区境内,两项改革后,产业呈蓬勃式发展的乡镇不在少数。昭化镇天雄蔬菜科技博览园建设项目全面完成;磨滩镇稻鸭基地建设项目圈舍建成并投入运行;虎跳镇三公村生态肉牛养殖基地建设项目主体建设完成……强治理 基层越来越和谐  得知村里即将迎来成都的客人时,王玉珍和王大华便坐在一起商量如何让客人吃好住好。王玉珍和王大华是射箭镇五房村村民,随着射箭药博园的开业,两人分别经营着两家农家乐。在农家乐开张之前,他们便当着镇村干部的面保证,绝不搞恶性竞争,共同打造五房良好的乡村旅游环境。  原本的竞争对手坐在一起有商有量,甚至一起制定菜单,这和谐的一幕诠释了昭化做实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以来,良好的基层治理能力。  两项改革“前半篇”是一场大刀阔斧的基础性改革,“后半篇”却着重演绎“我为群众办实事”。为提升便民服务能力,昭化区设置镇便民服务中心12个、便民服务站16个、村(社区)便民服务室150个,纳入镇便民服务中心事项198项,赋予镇级事项权限198项,延伸到村级代办23项,各镇实现“一网通办”,很多服务实现“最多跑一次”,受到群众普遍肯定。  在“两项改革”这盘棋中,昭化区委、区政府每一步都稳扎稳打、深谋远虑,如今,棋局过半,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也随之开启,稳步推进……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8-12
四川农村日报讯 马安安 记者 罗敏  户户有果园、家家有庭院,房前屋后干净整洁、良田成片道路宽敞……8月10日,走进德阳市罗江区鄢家镇星光村,一派“业兴、民富、村美、人和”的新农村景象。  针对乡村振兴发展中落地项目多、群众诉求表达多元等问题,星光村通过定向议事代表制度,让民参与、为民服务、带民发展,破解农村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问题,构建出共建共治共享的新时代乡村治理新格局。星光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受访者供图推行定向议事代表会议制度  星光村地处丘陵地区,村户居住分散,村里大小事务商议、处理起来往往更费时、耗力。“以前村上也有村民代表,但由于没有形成制度体系,村民代表对‘为谁代表,对谁负责’认识不清,大多也是走走形式,难以发挥实质作用。”星光村党委书记周华说,村组织力量薄弱直接影响村庄发展。  正是在这样的现实情形下,2012年起,星光村逐步形成定向议事代表会议制度,直到2017年3月,由村“两委”草拟《鄢家镇星光村定向议事代表制度实施方案》,并由镇党委、政府审定,明确工作制度。  何为“定向议事代表会议制度”?周华介绍,该村以家庭、院落等为单位,每10—15户推选1至2名议事代表,定向产生议事代表;议事代表以推选他的村民作为联系服务对象,定向联系;并向联系服务对象收集意见建议,了解需要帮助解决的问题,定向反馈议事结果。“通过‘三个定向’,看似削弱了村党组织权力,实则增强了村民的存在感、参与度,大幅度提高了村级议事的科学性、合理性与实效性。”  在定向议事代表会议制度下,村务、组务、财务更加透明,干群关系和谐,群众参与村级事务管理、社会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的热情空前高涨。“全村12年来没有发生一起纠纷、一起上访事件。”周华说。加速乡村振兴项目落地见效去年6月,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原天台村与星光村合并,定向议事代表会议制度优势,让原天台村村民代表谢次华感触颇深。  两村合并后,村上第一桩大事便是覆盖近3000亩的高标准农田打造。“高标准农田建设涉及扩宽道路、修建水渠等,必定会占用一定的土地,而且地里还种有油菜、小麦、果树等,如何补偿?放在以往很难推动。”谢次华说,定向议事代表会议制度,村务公开透明,让村民们一起讨论,议事代表不断讲解高标准农田的便利之处,最终达成一致决定,均不要青苗补偿。  高标准农田建设完成后,星光村村民是直接受益者。农田基础设施得到加强,涝能排、旱能灌,耕地质量大幅提升。土地流转费也从原来的每亩500元,涨到了现在的每亩700元。  事实上,村民定向议事代表会议制度不仅在星光村推行,2020年,罗江区在试点的基础上,在全区农村全面推广,畅通了乡村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并入选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截至目前,该区93个村(社区)通过定向议事代表会议制度协调解决矛盾纠纷1000余起、参与村级事务2万余次。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8-12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