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记者 宫宇坤 实习生 何慧群)金秋九月,第十四届农业贸易政策国际会议在北京举行。与会嘉宾以“粮食安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为主题开展研讨,深入分析了气候、环境、绿色发展与粮食安全的关系,讨论了如何通过农业贸易推动构建更高效、更包容、更有韧性、更可持续的农业粮食体系。9月16日,湖南省郴州市桂阳县流峰镇农民在晾晒稻谷(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周秀鱼春 摄)深化农业经贸合作共同保障粮食安全  农业农村部副部长马有祥指出,当前全球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诸多不稳定、不确定、难预料因素,极端天气频发、贸易政策不稳定、农业资源保护利用不足、粮油能源化和资本投机炒作等带来严峻挑战。各国应加强贸易政策对话协商、农业领域开放融通、农业科技创新合作和农业发展援助合作,助力早日实现联合国零饥饿和可持续发展目标。  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教科卫体委员会副主任钱克明表示,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和可持续发展,不断深化农业经贸合作,着力提升粮食产品配置效率和农业资源利用效率,为全球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作出中国贡献。“我们将继续深化国际粮食安全合作,扩大农业贸易投资,推动弥合南北发展鸿沟,完善全球粮农治理体系,为推动如期实现2030年零饥饿目标作出更大贡献。”  “中国在消除饥饿人口方面的杰出经验表明了贸易对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作用。世界贸易组织的核心宗旨是利用贸易促进人民的生活水平,促进可持续发展,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通过直接应对、结构性应对和未来展望作出重要贡献,不断维护粮食贸易畅通,纠正农业贸易扭曲。未来希望能够与中国一道通过贸易推动应对粮食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挑战。”世界贸易组织(WTO)副总干事波冈说。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副会长陈建安提出,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中国政府始终高度重视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不断深化农产品贸易合作。各国应加强农业贸易投资合作,推动农业绿色发展,积极参与全球农业治理。聚焦气候与环境推动农业绿色低碳转型  农业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而农业生产深受气候变化的影响。联合国粮农组织(FAO)驻华代表处助理代表张忠军说:“FAO采取了加强水资源和土壤管理等多项措施落实气候变化战略,促进农业食物体系转型,农业贸易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气候变化对不同国家的影响非常不同,南半球受到的影响远超北半球,而南半球以发展中国家为主,南北半球国家的收入发展因气候变化差距会变得更大。”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教授、新农村发展研究院院长黄季焜提出,要关注发展中国家未来的粮食安全,探讨如何通过贸易解决这一问题。  中国一直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以切实有效的行动制定减排路径和推进绿色低碳转型。  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梅旭荣谈到,我国农业主要粮食作物碳排放强度呈下降趋势,农业绿色低碳转型战略和政策体系基本建立。未来应提高农业单产水平和资源利用效率,提升农业碳汇能力,推进农业农村减污降碳,增强农业发展韧性,完善农业低碳发展长效激励机制,强化科技引领作用,构建减排固碳核算评价体系。  “从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以及资源再利用,国家不断推出各项具体措施和政策,包括各种标准、工程技术规范,畜牧法也在不断修订。”南京农业大学钟山首席教授、国际食品与农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朱晶分享了近年来中国在低碳畜牧业方面的探索。  “关键在于创造一个低碳的价值链,为生产者提供一些激励措施;同时培养消费者的环保意识、低碳意识,让他们愿意为低碳产品买单。”浙江大学求是讲席教授、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IFPRI)资深研究员陈志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道。强化可持续发展积极参与全球农业治理  农业可持续发展需要良好的全球治理,没有全球治理、缺乏国际协调,国际间的不平衡问题就很难解决,而概念创新、制度创新、科技进步、国际合作都是全方位改善全球治理的路径。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研究员叶兴庆提出,要促进全球或中国的农业可持续发展,就要从一种发展方式向另外一种发展方式转型,这涉及人的行为,包括生产者、消费者、政府等利益相关方共同推动。在自然环境保护、农产品安全、投入品生产使用等环节加强执法,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所必须的。  “粮食产后减损与可持续发展高度相关。”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研究员黄汉权认为,应当从加强宣传引导、强化政策法规的约束、制定节粮减损中长期行动计划、通过科技赋能推动节粮减损、建立常态化粮食损失调查制度等五个方面来推进粮食产后减损工作。  “科技进步和国际合作对中国和世界粮食安全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已经作出了重要贡献,未来将进一步发挥重要作用。”国际马铃薯中心亚太中心主任谢建民以马铃薯产业发展为例分享观点。  提出类似观点的还有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农林科学院院长李成贵,他表示,目前的发展阶段,应追求生态产品和粮食农产品双重收益最大化。基本的驱动力就是科技进步,比如新品种研发、节水抗旱技术等。  农业农村部农业贸易促进中心主任马洪涛表示,将继续充分利用农业贸易政策国际会议这一平台,不断加强农业领域开放融通,加强与相关部委、科研院所、农业企业及国际组织的合作与交流,为促进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3-09-19
四川三农新闻网绵阳讯(通讯员 长河川淼)忠诚为党护党、全力兴党强党,更好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贯彻党建新思想,就要紧扣新时代脉搏,突出问题导向,增进马列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坚持党的统一领导,解决独有难题,健全治党体系,落实组织路线,多出人才、出好成果。新时代党建在于以改革精神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扩大群众基础,从而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我们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主动转化为践行“两个维护”行动自觉。要保障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形成执政党建设系统性、原创性、前瞻性认识。更好以治理理念、系统观念、辩证思维管党治党建党。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核心是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基础在全面,关键在严,要害在治。须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断统一思想、意志和行动,具备强大执政执行能力与领导管理水平,始终保持一流干事创业精神状态,及时发现解决自身存在的困难与问题,始终保持风清气正政治生态。深化制度治党、依规治党,保障党的各方面建设有机衔接、联动集成、协同协调,让体制机制健全完善,法规制度科学有效。贯彻党建新思想兴党强党,须做到内容上全涵盖、对象上全覆盖、责任上全链条、制度上全贯通,进一步夯实党建经济,增进绿色安全高质量发展。我们要以坚持和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为最高原则,以忠诚为党护党、全力兴党强党为根本使命,以解决大党独有难题、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为重大任务,坚持不懈以新思想武装全党、指导实践、搞好发展。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3-09-19
(四川日报全媒体评论员 张立峰)田野稻花香,渐知秋实美。再过几天就是农历秋分,第六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将如期而至。丰收节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倡导、亲自推动设立的,是第一个在国家层面专门为农民设立的法定节日,已连续成功举办了5年。5年来,全国主会场从北京到山西运城;四川主会场从都江堰到郫都区战旗村,再到去年的新津区天府农博园……如今,丰收节已成为大家期盼的节日。  活动办得越来越好,各项流程越来越熟练,但农民丰收节还有一个更大的提升空间,那就是进一步提高真正参与活动的农民群体数量,给农民更多实打实的好处、实惠。中国是农村人口大国,乡村常住人口近5亿人,庞大的人口基数决定了即使未来城镇化达到更高水平,农民的绝对数量依然巨大。历年《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做好中国农民丰收节有关工作的通知》也都明确提出丰收节活动要坚持农民主体,不能脱离农民群众,重点为广大农民、特别是青年农民搭建展示风采的舞台和干事创业的平台。2019年还明确鼓励各地以“我的丰收我的节”为主题,策划农民参与度高、互动性强的庆丰收文化活动。  然而,过去一些地方的主、分会场活动均以领导致辞、歌舞表演、农产品展销等为主要形式,占据了活动大部分时间。参与活动的主体则以政企人员为主,真正的农民群体只有为数不多的“十佳农民”、农业技术获奖人员等少量农民精英代表,舞台下观众席中也以各区县政府队伍、乡镇政府队伍为主,农民群众大多以看客的身份在会场外围观。  怎样才能把丰收节办到农民心坎里?这需要我们继续吃透政策精神,跟进更多贴心举措。例如今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新闻发布会上,安徽省提出要突出惠农助农,在节日当天向全社会发出惠农助农倡议,开展爱心义诊、法律咨询、科技帮扶等送温暖活动,将农业需要、农民关心、农村关注的政策、信息、技术等先进要素送到田间地头。此外,还可借鉴“村BA”等农民群众自发性活动的经验,把丰收节的各项活动穿插、融入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中去,提高农民丰收节的参与感。  丰收节是农民的节日,只有问农民之所急,办农民想办的事,让更多农民群体在自己的节日中感到快乐,有所收获,才能把农民的节日办到农民心坎里去。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3-09-18
四川日报全媒体评论员 刘志杰(一)  郡县治,天下安。县域发展的协调、稳定,决定着国家整体发展的水平;县域发展的短板,必然也成为全局发展的短板所在。  日前,全省39个欠发达县域托底性帮扶工作推进会召开,将区域发展的短板拉到聚光灯中央。就在这次会议前不久,省委、省政府印发《39个欠发达县域托底性帮扶十条措施》,明确提出推动欠发达县域加快追赶、跨越发展。这次会议,进一步为协同帮带、携手共富发出动员令,标志着四川省先发地区、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与后发地区的结对帮扶正式启动。  这是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后又一次精准到县的帮扶,这是老少边穷地区脱贫摘帽后的又一次重大机遇,这是区域协调发展走向共同富裕的重要一步。(二)  思维决定认识,认识决定实践。对39个欠发达县域进行托底性帮扶,要从底线思维和大局意识上去理解。  一方面,树牢底线思维,要求我们直面短板、补足短板。  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四川面临的一个突出矛盾和问题。全省这39个欠发达县域,正是四川区域发展短板中的短板。这39个县,数量上占全省县(市、区)总数近五分之一,但地区生产总值却仅占全省4.7%。有37个是过去的国家级贫困县,从自身基础和发展时机看,这些县刚刚脱贫摘帽后不过几年,不仅自身财政家底薄弱,而且面临经济下行和新旧动能转化的双重压力。同时,这39个县绝大部分生态脆弱,自然灾害易发多发,本身风险隐患就较多。从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角度,都亟待补足这些县的发展短板。  另一方面,改变这个“全省区域发展的最大短板”,也是大局意识的内在要求。  2023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开局之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同时,今年正处于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后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中间时段。这39个县域主要分布在凉山彝区、高原涉藏地区、秦巴山区等原深度贫困地区,既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突出重点,也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最大难点,过渡期过半,对它们托底性帮扶,可谓找准重点、关照全局。  可以说,对这些县开展托底性帮扶,不仅事关高质量发展成效和共同富裕成色,事关中国式现代化进程,还集中体现党的性质宗旨和初心使命,既是紧迫的发展任务,也是重大的政治责任,必须以“一盘棋”的大局意识和携手奋进新征程的自觉担当切实做好有关工作。(三)区域协调发展和共同富裕工作既是一场需要毅力和耐心的持久战,也是一场需要经验和智慧的复杂工程。好在,我们有“结对帮扶”这一宝贵经验。  从“闽宁协作”“山海协作”,到新一轮东西部扶贫协作,放眼全国,先进帮后进的合作均成效显著。明确结对帮扶,不仅是“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还能快速打通先发和后发地之间的信息差、资源差,起到拨云见日的作用。  在凉山州越西县,红通通的苹果长势喜人、销往多地,国家科技特派团不仅全程技术指导,还带来推动产业发展的新思路;在甘孜州理塘县,当地通过与浙江省杭州市钱塘区的“塘塘合作”,打造数字电商直播示范基地,钱塘区已助销四川农牧产品超过1亿元……借鉴这一重要经验,此前,四川省内也已先后实施对口支援涉藏县、对口帮扶45个深度贫困县和50个乡村振兴重点县等帮扶举措,有效提升了欠发达地区发展水平。  四川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不仅从战略上提出“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发展战略,还在深化对省情实际和区域发展特征的认识基础上,鲜明“两个更加注重”的工作导向:更加注重革命老区、脱贫地区、民族地区、盆周山区高质量发展,更加注重未纳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规划范围的区域发展,推动圈内外协同发展,提高全域协调发展水平。  这次对39个县开展“1+1”结对帮扶,是在现有省内对口帮扶基础上,进一步为每个县都明确了帮扶者——既为每个欠发达县明确了结对帮扶地,又明确了1户在川央企和1户地方国企结对帮扶,还积极号召民营企业,在“万企帮万村”等行动基础上,进一步让民营企业与欠发达县域结对共兴。借鉴经验,明确任务、尽锐出战,有利于在帮扶中形成合力,有效破解制约欠发达县域发展的资金短缺、人才稀缺瓶颈。这一托底性帮扶,就是对过去经验的重要发扬。(四)  帮扶经验可以借鉴,但不是完全重复;发展经验可以分享,但不能复制粘贴。  脱贫攻坚时的经验和当下并不完全一致。前者以脱贫为目标,后者是以防返贫、补短板、守底线的基础上推进高质量发展为最终目的;前者解决“有没有”的问题,后者解决“好不好”的问题。道路已通,就不能闲置交通新优势;产业已有,就要在简单再生产基础上做出优势,花椒、核桃、水果,这些农产品如何走出供大于求的困境,迫切值得研究。  托底性帮扶,也不是为欠发达县代劳,而是在“扶一把”中让被帮扶者在成长中少走弯路,把握新的机遇。不简单复制产业,要区分不同地方的资源禀赋,找准发展特色;帮忙对接的是技术和平台、开发的是眼界,需要帮扶单位跳出当地,多维度考量,才能找准未来发展的主战场。  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才能啃下硬骨头;不掉队,赶得上——最突出的短板补起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才有坚实基础。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3-09-18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挖掘传承乡村文化资源,强化乡村生态保护  问: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使命任务和突破重点是什么?答  不断拓展和深化中国式现代化是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的重大战略抉择,而农业农村发展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历史进程中的地位极为重要。因此,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本身就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厘清二者之间的内在关系,明确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使命任务和突破重点。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关键支撑和突破难点。一是重要基础。中国是具有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的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中国是农村人口大国,乡村常住人口近5亿人,庞大的人口基数决定了即使未来城镇化达到更高水平,农民的绝对数量依然巨大。因此,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必然是广袤乡村的现代化和全体农民的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应当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目标。二是关键支撑。农村既是中国式现代化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所在,又是最大的潜力和后劲所在。一方面,农村是保障经济社会平稳发展的主干支撑。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这不仅表明中国式现代化的艰难程度远大于其他国家,也意味着需要解决14亿多人口的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供给,为国家稳大局、应变局、开新局提供坚实底气和战略主动。另一方面,农村还是拓展经济社会发展潜能的主阵地。农村庞大的地域空间、人口体量和产业类型,决定了畅通国内经济大循环、增强我国经济韧性和战略纵深,必须通过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有效释放农村发展的投资潜能、巨大动能和消费活力,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关键支撑。三是突破难点。当前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依然存在,城乡发展差距仍然较大,城乡间要素流动不畅、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较城市落后、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后劲不足等难以在短期内有效解决,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需要突破的主要难点。因此,当务之急是必须聚焦主要矛盾和现实挑战,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城乡共富共荣,确保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成色与质量。资料图片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使命任务与中国式现代化有待破解的核心任务密切相关。结合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鲜明特色进一步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任务是要通过持续不断地实践探索,有效破解公平与效率、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发展与稳定、物质与精神之间四个方面的挑战性矛盾。对我国乡村发展现实而言,正是需要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达到破解上述挑战性矛盾的目的。在新的发展阶段,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承担着下述五大新的历史使命。  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目标任务。建设农业强国要求以更大力度、更高要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重点推进产业振兴,促进农业从重规模、数量向重质量、效率转变,为农业强国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支撑;要大力推进人才、文化、组织振兴,为农业强国建设提供人力资源、精神基础以及动力源泉;要持续推进生态振兴,为农业强国建设提供重要的自然基础。  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不仅对农产品消费需求量大,而且随着社会向前发展,农产品需求种类增多、品质提高。要让人民群众“吃得饱”“吃得好”就必须坚守粮食的底线要求,重点解决农业比较效益低和农民种田回报少的突出问题,构建有竞争力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有效保障重要农产品供给安全。  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我国农民整体收入水平仍然不高、增收后劲相对较弱,是实现全社会共同富裕的薄弱环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立足大国小农的基本国情,不断完善小农户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参与和共享机制,保障农民创业就业的能力与机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挖掘传承乡村文化资源。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中华文明根植于农耕文化,乡村是中华文明的基本载体和发源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更加充分有效地传承与发展乡村文化,释放其内在魅力,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凝聚奋进向上的精神力量。  强化乡村生态保护。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而农业是生态产品的重要供给者,乡村是生态涵养的主体区域。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求实现农业发展方式的绿色化转型,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强化农村生态保护与修复,提供更多生态产品与服务,筑牢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生态根基。  在当前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完成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使命任务可将四个方面作为突破重点。  集成深化农村改革。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进一步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有序放活承包地经营权,完善宅基地“三权分置”有效实现形式,深化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要深化农村基本经营体制改革,加快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要深化农村金融制度改革,推动农村产权融资由点拓面,进一步提高农业保险保障水平。要更加注重多项改革之间的统筹协同,有效促进改革成果转化。  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加大力度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打破妨碍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的制度壁垒,引导人才在城乡之间双向流动,以财政资金撬动更多金融资本和社会资金参与乡村振兴。要围绕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的要求,进一步推动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完备便捷、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可及。要结合乡村发展和人口流动规律,强化精准投放公共资源,提高城乡融合发展的效率和质量。  重视相对贫困治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推动减贫政策体系由快速实现脱贫向持续治理相对贫困转变,稳定延续和优化兜底保障、区域开发、产业就业、公共服务等各类相对贫困治理政策。要重点瞄准低收入群体持续引入市场力量,动员社会组织参与,扩大对口帮扶,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新的治理格局。要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动力,推进脱贫地区产业扶贫向产业振兴接续提升,不断提升脱贫人口的致富增收能力。  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要发挥政府调节收入分配的基本功能,通过财税金融政策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联农带农,进一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和农村社会救助体系。要发挥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引领功能,鼓励集体经济组织通过生产扶持、就业创业帮扶等方式带动农民共同发展。要促进农村居民精神文化富裕,推进乡村文化建设,建立基于农民需求的公共文化供给机制,弘扬乡村传统文化,凝聚共富共进的精神力量。  (感谢四川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郭晓鸣作答)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3-09-18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徐灿红  9月12日,农业农村厅、四川农业大学以及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省草科院”)草畜有关专家,对位于阿坝县四洼乡、由阿坝县现代畜牧产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种植的上千亩优质饲草进行了测产验收,并就阿坝县草牧业如何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阿坝县现代畜牧产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种植的上千亩优质饲草燕麦。受访者供图燕麦豌豆混播初尝甜头  驱车来到阿坝县四洼乡,沿着陡峭的山坡路一路向上攀升,到达坡顶后,视野豁然开朗,上千亩饲用燕麦生产基地映入眼帘。据悉,该基地是阿坝县科学技术和农业畜牧水务局推动当地草牧业转型升级的一个重要抓手。  该公司负责人陈露坤介绍,这个基地为梦龙燕麦与箭筈豌豆混播人工草地,目前燕麦正处于灌浆—乳熟期,箭筈豌豆为盛花—结荚期。由于雨季即将来临,公司正在全力以赴抢收制作青贮饲料。  现场,专家们对该基地饲草进行了测产:平均亩产达到3399公斤。“没想到有这么高的产量,比往年都要高。”陈露坤兴奋地说,这是今年第一次尝试大面积燕麦和箭筈豌豆混播模式,往年一直采用燕麦单播模式,平均亩产量为2000—2500公斤。饲草产业前景广阔  “草牧业冬春季节性缺草,不仅在阿坝县,在整个阿坝州都很普遍。”阿坝县科学技术和农业畜牧水务局局长康成品说,饲草已成为制约当地草牧业发展的瓶颈。目前,阿坝县草牧业需要大量依赖外地购入饲草。  受限于光温等高原气候条件,目前阿坝县的土地上一年只能种一季牧草,能否实现一年种两季牧草,提高单位面积的产草量?  省草科院高原动物研究所副所长安添午提供了一种思路,他建议引入川西虉草开展种植试验,该草是青藏高原产草量很高的多年生牧草,可以实现种植一年收获多年,较一年生牧草而言,可大幅度降低种植及管理成本,且可尝试每年收获两次。  在康成品看来,发展饲草产业前景广阔。“今年县里投入1000万元,明年还要再投1000万元,来布局饲草产业,未来计划发展5万亩商品草基地。”  “阿坝县有得天独厚的气候和区位优势,没有理由发展不好草牧业。”四川省草业技术研究推广中心草牧业科科长、高级畜牧师程明军认为,阿坝县草牧业已有一定基础,当下亟需以科技创新来引领产业发展。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09-15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评论员  兴安林海,龙江之源。近日,习近平总书记乘车来到我国大陆最北端的边境临江村落北极村,考察当地结合地域优势发展特色旅游、将生态优势转化成发展优势等情况。他强调,要树立增绿就是增优势、护林就是护财富的理念,在保护的前提下让老百姓通过发展林下经济增加收入。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既是对生态发展观的再次强调,更体现了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的辩证思考和人民情怀。资料图片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早在1989年,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宁德工作时,就曾在他撰写的《摆脱贫困》一书中引用闽东群众的一句话“什么时候闽东的山都绿了,什么时候闽东就富裕了”。2005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安吉考察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深刻地回答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何以可能、如何可能的基本问题,在生态追求和发展需求之间建立起一条可以贯通协调的智慧走廊。如今,在生态文明建设新征程上,我们更要积极探索“两山”转化路径,做好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相协调相促进的文章,让山川增绿,让百姓增利。  探索“两山”转化路径,需要更加全面地认识绿色GDP。在保护资源环境、注重生态文明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绿水青山可以带来金山银山”。在风景秀丽的乡村开农家乐,发展乡村民宿,让乡村成为市民远离喧嚣修养身心的“后花园”,已经是不少乡村的“常规打法”。但绿色GDP的内涵绝不仅限于此。生态不仅能带来价值,生态本身就是价值。以此次总书记考察调研的北极村为例,2014年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后,北极村在守护生态安全屏障的基础上不断探索高质量转型发展的方式。兴安林海风景醉人,“最北邮局”“最北供销社”“最北饺子馆”等各种以“北”为名的商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野生蓝莓、北极雪菊、林下食用菌、中药材等特色产业成了北极村的拳头产品。寒地试车产业因冷而兴,“冷资源”造就了“热经济”。从“因北而贫”到“因北而兴”,北极村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增绿就是增优势,护绿就是护财富,广袤乡村的绿水青山将大有可为。  探索“两山”转化路径,需要坚持长短结合、科学精准。“两山”理念是一种发展理念,也是一种生态文化。在生态环境保护上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生态环境保护还是一个长期任务,需要久久为功。同时,长期战略需要同短期战术相结合。在发展绿色经济的过程中,首先要摒弃“保护就是保守”的做法,对绿色资源不能一味地“限制”“闲置”,而是要科学合理地加以利用,让老百姓尝到生态效益的“甜头”;其次要警惕“画大饼”“喊口号”,不能一味追求大规划、高投资、高回报,要在当地资源禀赋、产业基础上发展群众用得上、干得了的产业。无论是发展规模小、收益快的林下经济,还是探索森林碳汇等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方式,只要盯紧生态发展的长远目标,小步快跑,以短养长,就一定可以实现山川增绿、百姓增利的“双赢”局面。  如今,在各地的积极探索下,“两山”转化路径已经越来越丰富,乡村绿色发展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拓展。让我们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增绿、护绿、用绿、享绿,让人民群众在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切实感受到生态发展带来的效益,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绿色发展之路。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3-09-14
四川三农新闻网绵阳讯(通讯员 长河川淼)讲政治、抓发展,惠民生、保安全。现目前,第一批主题教育已告一段落,要通过继续整改与建章立制,将前期新思想主题教育探索出的好经验好做法转化为长效机制。合力搞好第二批主题教育,须科学谋划、统筹安排、分类指导,围绕“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总目标,确保各行各业党建经济工作取得新成效。根据中央部署,第二批主题教育重点在省级以下各级机关及直属单位包括其他基层党组织进行,从9月份开始到明年1月结束。新一轮主题教育涉及单位人员范围广、类型多、数量大、任务重,必须牢牢把握新思想主题主线和根本任务,积极借鉴首批主题教育成功经验,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加强上下左右衔接联动。推动重点措施有机融合、一体推进,“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强党性建新功深化第二批主题教育,必须把握正确政治方向,强化基层基础,突出严实作风。增进凝心铸魂筑牢根本,锤炼党性强化忠诚、实干、担当,践行宗旨为民造福、廉洁奉公。结合调查研究,念好“深、实、细、准、效”五字诀。合力推动绿色安全高质量发展,增强检视整改实效,把“当下改”与“长久立”有机结合,引导党员干部在推动发展、基层治理、服务群众中干净作为、担当有为。抓好第二批主题教育,必须把“学思想”作为首要任务贯穿始终。通过解决具体问题,挖掘正反典型案例,主动“解剖一个问题”治理“解决一类问题”。运用统筹衔接,上下联动,杜绝前后割裂、批次脱节。要防止形式官僚,注重实绩实效。对接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把党和政府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形成攻坚克难、干事创业的新动力。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3-09-14
  (张国庆 张珊)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伴随人工智能、5G、大数据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日臻成熟,数字化转型已成为经济社会各领域发展的大势所趋。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求,“深入实施数字乡村发展行动,推动数字化应用场景研发推广。加快农业农村大数据应用,推进智慧农业发展”。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从世界发展历史看,农业大体经历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工业化农业的发展阶段,目前正朝着以数字化、智能化为主的智慧农业阶段过渡。加快推进智慧农业发展,是我国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必由之路。当前做好智慧农业“这盘菜”,要在以下三方面下功夫。资料图片  首先,选好数据“原料”。烹饪原料的优劣,直接决定了菜品好吃与否。智慧农业的核心就是把数据作为新的农业生产要素,没有数据这个原材料,再好的厨师也只能“望锅兴叹”。一方面,我国幅员辽阔,地情农情差别很大;另一方面,农业和其他产业不同,不仅涉及种植、畜牧、渔业、农机、加工等众多细分领域,而且内部也是链条长、环节多、差异大。由此产生的数据总量庞大、种类繁多,采集存在困难。从近年来各地智慧农业建设采集的数据来看,虽然探索出台了部分地方标准和管理办法,但仍存在数据壁垒多、整体逻辑性不强、时效性不足等一系列问题。甚至有的地方因管理平台升级、变更合作方等原因,旧平台数据迁不走,新平台又要从零开始。这就好比天天都要做红烧肉,某天换了个供应商,不知道要啥肉、从哪买,结果到了饭点没材料下锅。从根本上看,造成这类尴尬情况的主要原因是缺乏统一的数据采集、整理和使用标准与机制,导致好东西长在地里头,却不知道何时收、怎么收、谁来收。因此,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强政府引导,发挥科研单位、协会等作用,抓紧健全完善与数字农业相关的数据规范标准等,制定数据管理办法,建立数据采集机制。  其次,练好客户导向“厨艺”。中式菜品常用的烹饪方式包括炒、蒸、煮、炸、煎、炖6种,之所以选择不同做法,是因为不同地域、不同人群口味有很大差异。因此,一盘菜好不好吃,关键在于是不是能够“看人下菜”。搭乘信息技术蓬勃发展的快车,不少地方已经推动信息技术深入“耕、种、管、收、加”等各个环节,因地制宜发展智慧农业,改变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一些地区建成了“乡村大脑”,实现了业务全闭环、主体全上线、地图全覆盖、数据全贯通、服务全集成;有的地方围绕优势特色产业打造信息管理平台,实现了一定区域范围内或者某个单一品种的数据集成和交换,服务不同应用场景;有的地方建设的系统主要用于日常视频监控、温湿度监测、虫情监测等。这些平台系统虽然功能上有差异,但都与当地实际和经营主体需求相匹配。然而,也有地方花费百万乃至上千万元资金定制系统,模块高大上、功能全覆盖,看上去无所不包、无所不能,但华而不实,既不好用也不是谁都用得起。因此,发展智慧农业必须要坚持因地制宜,坚持以生产经营主体需求为导向开发系统、建设应用场景。同时要制定智慧农业成本效益测算、应用效果评价标准,引导开展科学评价,让“厨艺”好不好最终由顾客说了算。要加强人才培养,有条件的地区可以配备数字化技术员。要进一步督促数字化服务提供者钻研好“厨艺”,每年遴选发布一批主推技术,为好“厨子”搭建展示好“厨艺”的舞台。  第三,配好基础设施“炊具”。有了好的原材料和厨艺,如果离开了锅、碗、瓢、盆等炊具,再好的厨子也是一身武艺难以施展。当前,我国智慧农业发展的现状是“工欲善其事,其器尚不利”。现在农村网络、电力等基础设施还存在短板,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2月,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比城镇地区低21.2个百分点。即使在互联网已普及的农村,也存在网络稳定性差、网速慢、供电不足等情况。此外,一些地方农业机械化水平不高、设施化水平偏低,国产的农业专用传感器不好用、不耐用,这些都制约了智慧农业发展。因此,要将智慧农业建设所需投入纳入财政预算,设立专项建设资金进行支持。积极引导金融和社会资本参与,探索形成多元投入机制。扩大农机购置补贴范围,将数字化亟需的智能设备等纳入购置目录。加大农业科研投入,强化核心技术研发,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3-09-13
(四川农村日报讯 杨珞白)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在政策推动下,数字经济成为引领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也已经逐步发展成中国经济发展中最为活跃的领域,并在多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工信部党组9月1日在《求是》杂志撰文——《大力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文章列举了三方面成果,分别是:一是融合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目前,中国已建成全球最大光纤网络,成为全球最大网络零售市场;截至2022年年底,中国开通5G基站231.2万个,用户达5.61亿户,全球占比超60%;截至2022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10.67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5.6%。二是融合程度进一步深化。包括建成工业互联网平台超过240个,工业互联网应用融入45个国民经济大类等。三是政策环境进一步完善。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相继出台,数字化转型、企业数据管理等政策文件接续发布。  围绕数字经济这一时代命题,各行各业都在积极地探索发展路径,数据要素也越来越受到重视。9月1日,以“经济复苏中的质量变革与合作”为主题的中国质量大会在四川省成都市举办,本次国际性质量会议旨在宣传政府质量政策、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方法、提升质量管理水平。资料图片实体经济稳根基,数字经济作引擎  会上专家指出,中国作为数字科技的引领者,在数字化质量管理方面有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在今年6月印发了《关于征集数字化质量管理创新与实践案例的通知》,面向全国征集数字化质量管理创新与实践案例,最终遴选出数字化质量管理创新与实践入选案例70个、典型案例25个,并在这次论坛上公布。  这些应用管理技术的跨越式发展,为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数字经济高地奠定了坚实基础。  乔府大院董事长乔文志以“数字赋能食品安全”为主题发表主旨演讲,自2017年以来,乔府大院投入建设“数字农业智慧监管”工程并获得巨大成果,系统工程将数字化科技嵌入传统种植业,实现了5万亩数字农业项目建设。乔文志表示,未来乔府大院将继续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在确保人民群众食品安全、推动乡村振兴、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等方面持续贡献力量。以数据科技之能,汇聚高质量发展之力  8月25日晚,在苍溪梨仙湖湿地公园,一场暴雨来袭,不但没有浇灭苍溪人民对本届采摘节的热情,反倒是这丝丝秋雨沁润了丰收的果实和苍溪人民的心灵。现场数千民观众在雨中共同见证,“红心猕猴桃高质量发展大会暨2023第九届苍溪红心猕猴桃采摘节”开幕式顺利拉开帷幕。  次日,中国红心猕猴桃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在四川省苍溪县隆重举行。会上,专家学者、业界代表和相关负责人就苍溪红心猕猴桃产业发展做了回顾、总结和展望。大家进行了经验交流和成果分享,相互借鉴学习,为努力实现红心猕猴桃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苍溪县副县长翟广生发言表示:“苍溪构建了最广的红心猕猴桃营销体系,组建了苍溪红心猕猴桃‘线上线下’营销联盟。充分利用淘宝、京东、拼多多等网络平台,建立网上销售网点100余个,鲜果网络销售占比35%以上。与沃尔玛、华润万家等14家大型商超建立稳定销售渠道,在北京、杭州等大城市开设直销门店20余家,红心猕猴桃销往全国100多个大中小城市和欧盟、美国、日本、新加坡等21个国家及地区……我们热忱地欢迎国内外大型商超、电商共同推动苍溪红心猕猴桃品牌营销和市场流通。”呼吁全链协作,携手前行,全力推动中国红心猕猴桃高质量发展。将电子商务,作为数字化发展的“牛鼻子”来抓  近年来,我国电子商务快速发展,已成为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经济和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8月25日,一场主题为“好货出川·蒲江专场”的四川特色产品直播活动暨抖音电商食品行业资源对接会在蒲江启动,活动在商务厅与成都市商务局指导下举办。活动旨在提升“四川智造”在全国的影响力,进一步拓展线上电子商务“赛道”,擦亮蒲江电商金字塔招牌,助力本地企业转型升级,激发消费活力,带动全产业链协同发展,引领县域电商的快速发展。  “电子商务在许多方面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它不仅能打破时空阻隔,实现跨界发展,并且推动了信息、资金、产品的流转,加速了生产、物流、消费的循环发展。蒲江近年来经济持续增长,产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发展质量与效益显著提升,这些都离不开数字经济的助力。”蒲江县商务与物流局李玉局长介绍,该县也将继续探索全产业链数字化发展模式,建设一个高质量发展的繁荣蒲江。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09-12
(杨继瑞)作为全省十大特色优势产业之一,川果产业发展事关脱贫攻坚成果巩固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也关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从产业发展水平及水果种类、产量等方面来看,我省是当之无愧的水果大省,但还不是水果强省。  水果种业是现代化果业的“芯片”,是川果产业链的源头,打造“天府果盘”要在水果种业科技创新上下功夫,在“种好果”“种优果”上作出示范和标杆,以果业的“天府良种”工程提升“天府果盘”的含金量。资料图片  着力提升川果种业水平,切实抓好川果种业资源库、种业基地建设,实施川果种源“卡脖子”攻关和新一轮川果品种改良计划,抓一批创新强、潜力大的育繁推一体化企业;聚焦资源保护、育种创新、测试评价和良种繁育,做优做强川果“天府良种”工程。  着力培育川果种业的行业“领头雁”,依托川农大研发基地、农村社会化服务总部基地等,加快川果新品种引进推广。推进川果标准化基地建设,大力推进绿色、有机“两品”认证,培育发展地理标志保护农产品,建设各类种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大幅度提升川果有机、绿色食品认证产品数。  推动产学研紧密结合,加快川果新品种研发转化步伐。引导鼓励大型种子企业积极探索川果种子“连锁直销模式”,充分利用供销农资系统乡、村“农资放心店”开展配送直销。通过大范围实施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推动川果种子企业与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各种农业专业合作社密切合作,开展新品种展示、示范,通过统一配送、统一采购、统一育苗,加快优良品种的转化推广。  推进川果种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持续办好成都种业博览会、天府国际种业博览会。利用种业会展机制,重构川果种业技术、人才、资源、资本等创新要素的“集成组装”能力,使川果种业科研、生产、市场、投资找到相应“接口”,推进川果种业创新成果快速产出和转化。  构建川果种业资源开放大平台。川果优异种质资源和关键育种材料,优先向种业企业开放共享;良种研究中心、种业创新实验室等优先向种业企业开放,打造科企联合实验室;种业知识产权开放,优先向扶优企业转移转化知识产权,积极与种业企业合作申请植物新品种权;川果种业人才开放,与种业企业开展人才互动互挂、共同培养。探索川果重大优良品种研发与推广后补助政策,研发方式由定向研发向自主研发转变,补助方式由先补后研向研好后补转变,相应的宜机化改造、节水灌溉等基础设施建设与之配套,做到“好马配好鞍”,释放川果新品种潜力,为四川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以及水果强省赋能。(作者系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党委书记、教授)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3-09-11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洪瑜 文/图  “我们最近生意变得更好了!”8月30日傍晚,在位于成都市春熙路商圈的某海鲜自助餐厅内,现场300多个座位座无虚席,消费者们正在尽情享用三文鱼、海胆、帝王蟹等美食。  无独有偶,在美团排行榜上名列前茅的另一家成都海鲜餐厅的生意同样火爆。“最近生意确实比之前好,这是我们没有预料到的。”该餐厅经理王女士说。记者采访发现,最近,成都市内与“日料”相关的餐饮消费遇冷,其它海鲜消费门店却经营火热,销量不降反增。这一现象的背后是何原因?下一步又会给四川水产业带来哪些影响?资料图片消费端“冰火两重天”日料生意遇冷,海鲜消费火热  “我们从国外进口的三文鱼、红魔虾等海鲜是主营产品。”据位于春熙路的某海鲜自助餐厅经理郭先生介绍,往常该餐厅在用餐高峰期只能坐到100人左右,而最近场场都能满座。近期他与同行交流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大家的生意都普遍上了一个台阶。”  距离春熙路几公里外的另一家海鲜餐厅里,生意同样火爆。“也有客人问了食材来源,但我们没有从日本进口的水产品。”该餐厅经理王女士说,在日本核污染水排海后,她一度有些担心店里的生意,而结果却出乎她意料。  记者发现,成都大部分从事海鲜餐饮的门店,都少有从日本进口的水产品。“三文鱼、红魔虾、基围虾,大多是从欧洲国家如挪威、俄罗斯,以及南美洲的厄瓜多尔等地进口,没有从日本进口的食材。”王女士和郭经理表达了同样的观点,“国家对于食品安全高度重视,凡是从外国进口的水产品都经过了严格检疫,消费者对食材本身不必过于担心。”  受日本核污染水排海影响,日料店的食材来源尤其受到消费者关注。在成都青石桥海鲜市场从事海鲜经营的许老板说:“以金枪鱼为代表的日本进口水产品在销售端遇冷,而这类食材在日料店用得最多。”  这个说法得到了在美团经营金枪鱼外卖的谢老板的印证:“确实卖不动了,以前一天能卖二三十份金枪鱼,现在一天只能卖几份。”另外,几家从事“日料”生意的老板感受更加明显:“客人减少三成左右。”推进绿色高质量发展 四川水产业面临更多机会  “日本淡水资源匮乏,中国往年从日本进口的水产品体量不大,反而是日本从中国进口的数量较多。”业内人士透露,受养殖环境影响,中国和日本在水产贸易上有着这些区别,“中国需要从日本进口金枪鱼、炸弹鱼等水产品;日本则从中国、越南等地进口鳗鱼及其它淡水鱼类。”  据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1月至7月,中国前五大水产品进口国为厄瓜多尔、俄罗斯、加拿大、印度、美国,日本并未排入前十。而为全面防范日本福岛核污染水排海对食品安全造成的放射性污染风险,自8月24日起,我国已全面暂停进口原产地为日本的水产品。“此次日本核污染水排海影响至我国海域仍需要一定的时间,相信国家层面会对此有进一步的举措。”四川省渔业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  “对于成都大多数平价的拉面店、鳗鱼店、烧鸟店来说,它们的食材大多来自中国本土,比如鳗鱼通常是福建养殖,烧鸟店也以中国的鸡肉为主。随着冷链技术、物流速度的提升,在成都就能买到来自全国各地的新鲜海鲜。而另一种常见食材三文鱼,则主要来自挪威、智利,并不来自日本。”有业内人士表示。  成都市海光食品有限公司以鳗鱼养殖、加工为主营业务。针对不少消费者存在着“鳗鱼来自日本”的误解,该公司于近日发布了一份声明:“我们公司的产品与日本毫无关联。”据公司董事长沈明国介绍,他们的鳗鱼养殖、加工均在国内进行,公司产品非但不是从日本进口,反而有很大一部分销往日本,“每年销往日本的鳗鱼有 300 吨左右。”  另一方面,国内不少水产品经营企业正调整采购寻找更多替代品。8月24日晚,“南美白虾卖爆了”登上微博热搜。“东方甄选”购物平台相关人员透露,自营南美白虾销量暴涨,截至当日17时,单日销量已突破2.5万单,远高于日常的7000单销量。  四川水产业也将面临更多发展机会。据彭州涌泉冷水渔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宋伦祥介绍,三文鱼是大西洋鲑鱼、虹鳟鱼等多类鲑鳟鱼的统称。目前我国市场上流通的进口三文鱼多来源于海水养殖的鲑鱼,国产三文鱼则以淡水养殖的虹鳟鱼为主。日本核污染水排海后,消费者对海产品选购开始持谨慎态度,淡水产品出现走俏苗头。“这对虹鳟鱼产业发展是个很好机遇。”宋伦祥说。  对此,四川省渔业协会相关负责人也表示,省农业农村厅今年3月印发了《2023年全省水产工作要点》的通知,明确提出要全面推进水产绿色高质量发展。目前,我省正在生态健康养殖模式推广、养殖尾水治理、水产养殖用药减量等方面发力,推动水产绿色高质量发展。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09-08
四川三农新闻网绵阳讯(通讯员 长河川淼)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在于育才造士。为党选拔培育管理出好干部,则是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工程。深化干部教育管理培训,优化各级干部成长路径,通过创造条件、搭建平台,绝不预设晋升路线,从而科学夯实政治建设、理论水平、专业能力与实践本领。“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为学!”。干部培养务必坚持系统观念,要重点将党史教育、党性意识和能力培训作为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为此,应推动各级干部制度性改革,完善管思想、管工作、管作风、管纪律、管能力的新机制,防止大水漫灌,杜绝其自然生长,必须精耕细作,增进田间管理,及时施肥浇水、修枝剪叶、驱虫防病。进而不断增强干部素质培养的系统性、持续性和针对性。为党选拔培育管理出好干部,首先要突出政治训练,增强事业责任心。深入学好新思想,抓好四史等优良传统教育,做到持续用力、久久为功。保障各级各类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不断形成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新导向。要引导全体干部对组织忠诚老实,增强理想信仰,牢记初心使命,正确对待权力地位,自重自警自省,严守党纪国法,扣好廉洁办事为国为民“每一粒扣子”。完善干部建设机制,须把政治思想教育、知识结构改善、能力素质提升贯穿于各类干部成长全过程。推动新思想更好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发挥好四史立德树人的重要作用。立身百行,以学为先,要致力打造复合型干部,真正让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成为心中的灯塔,凝聚起科学发展精气神的强大合力。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3-09-07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评论员  在去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村移风易俗重在常抓不懈,找准实际推动的具体办法,创新用好村规民约等手段,倡导性和约束性措施并举,绵绵用力,成风化俗,坚持下去,一定能见到好的效果。”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既体现出对乡村治理规律的深刻把握,更为持续推进移风易俗指明了工作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树立文明乡风,移风易俗是关键。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遏制农村陋习、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作出重要指示。2017年,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乡村是要有人情味,但不能背人情债,要在传统礼俗和陈规陋习之间划出一条线,告诉群众什么是提倡的,什么是反对的。2020年,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推进农村移风易俗,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在农村这样的熟人社会,人情往来不可避免,不仅是一种礼仪,更是一种互相尊重,如盖新房、嫁娶添丁等,亲戚朋友们都会主动随礼金。农村很多民风习俗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和文化底蕴,对于维持乡村的稳定和谐运转具有重要作用。但近年来,有些地方出现了高价彩礼、铺张浪费、人情攀比等现象,不但违背了乡土风俗的初衷,还增加了农民群众的负担。要保留“人情味”、遏制“人情债”,还须做好规范和引导,推动移风易俗。  一方面,通过树立典型,做好倡导性示范。充分发挥党员干部、乡贤能人等在农村风俗养成中的带动和推广作用,以文明家庭、五好家庭、最美家庭等为典型示范,对农民群众的文明行为给予相应的精神奖励或物质奖励,不断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推动文明乡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比如,贵州、陕西等多地推行“积分制”管理激励机制,将村民参与环境卫生、好人好事、节俭操办等行为进行量化积分,调动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营造了文明健康的乡风民风。  另一方面,发挥村规民约等约束性措施作用。通过完善村规民约中关于婚丧嫁娶、孝亲敬老等内容,明确告诉村民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具体应该怎样树立文明新风。但也要注意,个别地方在此过程中出现了急躁冒进、简单“一刀切”的倾向,做法不仅群众不买账,甚至在网上引起争议。移风易俗是一项有难度的工作,一定要把握工作的力度和节奏,以群众认可的方式,让文明素养内化于心、外践于行,让崇德向善的良好风尚蔚然成风。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农村移风易俗绝非一日之功。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各地要积极出实招、用真功,将工作落细落小。以久久为功、持之以恒的定力和耐心,为乡村振兴持续注入文明力量。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3-09-07
四川三农新闻网绵阳讯(通讯员 长河川淼)深入落实《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和《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就要把干部教育培训作为组织建设的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工程。深刻把握新时代干部理论教育培训的特点与规律,增强干部教培的针对性有效性,结合新思想主题教育,推动各级干部忠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其中,夯实主题教育必须摆在干部教培最为突出的位置,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让新思想更好进教材、进课堂,入脑入心入魂。要增强新思想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和政治执行力。为此,必须紧紧围绕党和政府中心工作,促进全党全军全国人民更加团结。进一步深化改革、发展经济、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应对风险,为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提供有力保障。落实条例规划抓好干部教培,应当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深刻领会新思想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努力掌握蕴含其中的马列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夯实道理学理哲理,紧密联系干部的思想、生产、工作实际,学用结合、学以致用,综合运用新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党建经济。要坚持问题、需求和效果导向,不断提升干部教培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水平,让培训工作始终有章可依、规范运行。新时代干部理论教培涵盖了教学目标、理念、思路、制度、师资、教材、教学等系统工作,更应遵循规律、有的放矢,强化系统思维与顶层设计。要坚持把政治思想作风训练贯穿干部成长全周期,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树牢正确权力观、地位观、政绩观、事业观、荣辱观,并经受得住金钱美色的考验。提升推动高质量发展本领、服务群众本领、防范化解风险本领。力戒形式官僚,勤俭规范办学,抓好干部教培。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3-09-05
川观智库研究员 徐也晴  秋收即将开始,按照往年安排,成都环城生态区内的农田9月将开镰。但前不久,“公园城市中是否要有农田”这一话题被广泛探讨。有人认为,农田和公园、城市似乎没有必然联系——公园,是供公众游览休息的园林;城市,是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形成的较大居民点。也有一种声音认为,如果在现代城市之中建设传统农田会拉低“颜值”。  今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视察时指出了四川在国家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中的重要位置,明确提出四川“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这篇大文章做好”,筑牢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战略屏障,并且再次强调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川观智库采访到的专家学者们一致认为,从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的角度来看,公园城市与种植农田并不矛盾。  为了更详细地对此进行分析和解释,川观智库整合30余篇期刊论文及公开报道的观点,并邀请十余位专家结合理论与实践,共同探究公园城市里需要农田的深层原因。资料图片作用一:保障城市内部粮食安全  结合公开资料不难发现,农田一开始就在成都的城市规划之中。2013年,成都市政府批复的《环城生态区总体规划》明确环城生态区总规模187.15平方公里,其中生态用地133.11平方公里,生态用地是由农用地和园林绿地构成。  2022年3月,随着国家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印发《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总体方案》,公园城市建设正式进入实施阶段,而且极为强调农田在其中的重要性。方案提到:科学划定耕地保护红线和永久基本农田并将其作为最重要的刚性控制线,保护成都平原良田沃土,布局发展大地自然景观。  建设公园城市为何如此强调农田的重要性?一个最直接的理由是可以保障粮食安全。城市周边和城市里的农田不仅可以保障城市内部的粮食安全,也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前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南大学教授段进曾发表文章称,在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和风险的时代,现代城市的食物系统呈现出抗干扰性差、适应性脆弱的问题,因此需要加强城市“中心城区—近郊区”的食物生产空间体系建设,从而实现紧急情况下能更安全地给养城市;对于后者,我省《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行动方案》中就提到,推动成都平原“天府粮仓”核心区建设,而根据成都市相关安排,“天府粮仓”核心区在空间上布局“一带十园百片”,这里的“一带”指的就是成都环城生态区内的10万亩粮油产业带(或“10万亩耕地”)。据了解,环城生态区内耕地播种的都是粮油作物,秋播一般是小麦和油菜,春播则有水稻、玉米、大豆、高粱以及向日葵等。作用二:厚植绿色生态本底  公园城市建设的关键在于保护生态,要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但不少人忽略了这个事实:城市生态环境要好,农田其实是重要的一部分。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按照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及其内在规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这里的“田”,指的就是“农田”,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耕地。而耕地本身就是生态空间,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保护耕地就是维护生态系统平衡要做的工作之一。具体起到怎样的作用?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可持续研究室副主任廖茂林、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副所长李晓燕等专家的观点,农田可以发挥包括气候调节、空气净化、土壤形成与保护、土壤固碳、废物处理、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重要作用。以气候调节为例,农田生态系统通过植被蒸腾作用、稻田淹水期水面蒸发过程吸收热量,从而降低周边的气温,改善人居环境的舒适程度;以土壤固碳为例,农田生态系统通过农作物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合成有机物,将碳固定在植物或土壤中,保持其在大气中的平衡。  除此之外,农田也与山水林湖草沙等生态系统互为支撑。比如,廖茂林提到了农田就具有水源涵养功能。有研究表明,稻田及相邻的沟渠可以构成一个隐形的水库。夏季暴雨期间隐形水库可抗洪蓄水,行使临时水库的功能。廖茂林认为,农田与其他自然资源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构成一个系统整体。如果农田生态状况恶化,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将危及其他子系统,最终会造成区域生态系统质量及其稳定性降低。  在此背景下,也要处理好不正确种植农田带来的生态负面效应。对此,华南农业大学原校长骆世明教授做出了以下提醒:应当更加重视生态种植方式的运用,可以试行有机种植方式。还要重视禾本科作物与豆科作物轮作,以增加土壤肥力,减少化肥施用。此外,也要注意农田排水的无害化处理,注意农田防护林网建设,农田避免全部使用水泥田埂等。  那么,10万亩耕地对于保护生态环境能起到多大作用?目前,成都环城生态区暂无具体量化指标进行评判。但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宇振荣教授提到了一组国外研究的数据:从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供给看,保护40%—50%的耕地,维系8%—10%的河溪、植物篱和防护林等线状景观要素,保护和营建20%—40%的林盘和草地斑块,有利于提高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川观智库以此作为参考进行计算,发现环城生态区内的10万亩耕地约占整个生态用地(133.11平方公里)的50.6%,已经达到并略微超出了上述比例。作用三:成为传承农耕文化的重要载体  除了保障粮食安全、厚植绿色生态本底外,综合受访者的观点,公园城市里存在农田的必要性还可以从传承农耕文化的供需两端进行思考。  从需求端看,身处公园城市中的人们对于农耕文化有着天然需求。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院长郑曦教授、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彬彬教授等专家认为,现代人对乡村化、田园式的生活有极大需求,原因之一就在于乡村化的生活可以让人逃避城市的拥挤,逃脱城市社会的弊端,回归自然。《2023端午假期出游总结报告》中的数据显示:国内游需求占大头,以近郊、周边游为主,约占78%。  中国农业科学院都市农业研究所王柟表示,在现阶段,成都公园城市中的农田不仅需要满足居民的基本观光、消费需求,还要兼顾文化科普、教育教学等更深层次的需求。据了解,环城生态公园农业科普教育基地承载科普、研学、体验的空间需求。自2022年运营以来,已承接农事体验、科普教育活动、探馆活动超百余场,覆盖参观人流量近万人次。  从供给端看,公园城市中的农田为传承农耕文化提供了重要载体。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近几年农村空心化的现象逐步显现,越来越多的人对优秀农耕文化的记忆逐渐淡化。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也提出:“深入实施农耕文化传承保护工程,加强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综合专家观点,川观智库发现,比起乡村中的农田,公园城市中的农田可以更好地、更有效地传承农耕文化。  首先,公园城市中的农田更易于接近。比起远郊或离开城市辖区的乡村,近郊农田可以利用离城市中心更近的地理优势降低人们的接近门槛,因此提高人们主动接近的频次。骆世明教授同样认为,由于城市周边的农田接近城市,且城市市民的食物产品多数从市场获得,所以不会太关注其生产功能,反而会对其生态环境功能、精神文化功能更加重视。文化的主体是人,传承的载体也是人。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张云路教授表示,环城生态区最大特点之一,就在于“有人的参与”,也就是说,只有让更接近人的公园城市作为平台,才能让农耕文化被更多人熟悉了解。  其次,公园城市与农耕文化相结合,还可以诞生出更多呈现形式和文化存活样态。廖茂林提到,可以开发生态农业旅游场景以及组织以农耕文化为主题的丰收节、农事体验、认种认养等活动,让市民就近深度参与体验农耕文化,实现农商文旅体深度融合发展。省委党校教授郑妮也提出了相似观点,她认为,环城生态区就是要去打造可进入、参与、感知、欣赏、消费的场景,使之成为市民放飞身心、诗意栖居的美好生活空间。据了解,目前环城生态区也正以加快建设全龄友好型社会为目标,导入共享经济、体验消费、创新创意等新型消费业态。  公园城市里的农田不是土气的,农耕文化也不是“落后”的、不文明的。李晓燕表示,应该摆脱农田就是不美的刻板印象。宇振荣说,水稻田和草地林地一样,都是植物,在农作物生长阶段,农田就等同于绿地。省乡村振兴战略研究智库专家董进智认为,农田种好了就是景观,“而且是更漂亮、更有味道的景观。”换言之,公园城市之中的农田并不比草地林地“难看低廉”。“如果城市文化与农耕文化能够很好融合,那么作为公园城市首提地的成都,就可以成为全国真正的试点。”李晓燕说。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3-09-04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评论员  在去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现代化越往前走、物质生活越丰富,人民群众越喜欢山清水秀的田园风光,农业除了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其生态涵养、休闲观光、文化传承的功能就越能发挥积极作用。”总书记的这番重要论断,既是对人民群众向往美好生活的念兹在兹,更是为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指明了方向。资料图片  从来良守重农桑。曾几何时,柴米油盐酱醋茶是人们对土地最大的期待。古往今来,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始终是农业的首要功能。如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在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人们对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实现农村的多元价值有了更多的期待。现代化的农业,不只可以填饱人们的胃,还要具备净化肺的生态功能,美化眼的观光功能,陶冶性情的文化功能,承载乡愁的情感功能……人们对于幸福生活的种种憧憬,都可以在“现代农业”的丰富性中找到相应的内容。  国际经验表明,越是发达的国家,农业在GDP中的比重会越来越低,但对农业的重视程度却越来越高,农业本身会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农业生产力也会得到更大解放,这是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也是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具体到我国,农民拥有的土地资源十分紧张,要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绝不能仅仅指望土地上的一产收益,要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使各地农业资源的不同优势得到发挥。当“一粒粮”串成了“一条链”,当山里的“一块田”链接上了国内外的大市场,农业本身所蕴含的产业潜力才能够得以挖掘,进而把产业增值收益和就业岗位更多地留在农村、留给农民。新时代,农民心中的“丰收”二字,早已不再是“多收了三五斗,多养了三两头”的产量丰收,而是增加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多重内涵。  拓展农业多种功能的期盼者、受益者可不仅仅是农民。“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美丽乡村的建设让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得以回归乡野,在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中体会动植物生命活动生生不息的过程,感受农村社会所蕴含的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变迁。近年来,不少地方建设了农耕文化主题公园,成立了以农业文化遗产为核心要素的风景区,逢节假日,各方游客纷至沓来,比之琳琅满目的购物场所和充满国际化元素的游乐园区毫不逊色,足见“含农量”越高,吸引力越大。  现代化对农业有了新期待,乡村的丰收景象正在从“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转变为“产业融合、百业兴旺”,这对于乡村来说是极好的发展机遇。好事要办好,好机遇要抓好。在拓展农业多种功能、规划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要本着高质量发展的原则,宁可“小而精”“小而美”,也勿要贪大求快、跑马圈地。更不能放松粮食生产,不能离开“农”的本色。只要牢牢守住根基,农业的多功能拓展之路就能行稳致远,越走越宽广。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3-09-01
  伟大的事业,离不开科学的理论为指引;伟大的梦想,需要筑梦工程来引路。“千万工程”就是推动乡村振兴的一个伟大的筑梦工程,不仅点亮了万千乡村,更改变了千万农民命运,取得了具有历史性、开拓性、引领性的巨大成就,被誉为是浙江大地上“继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党和政府为农民办的最受欢迎、最为受益的一件实事”。一  今年是“千万工程”实施20周年,全国各地掀起了新一轮学“千万工程”、干“千万工程”的热潮。如何认识“千万工程”?怎样学习“千万工程”?我们应该从“千万工程”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三农”领域生动实践范例的政治新高度,从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最新批示精神,坚持新发展理念,加快城乡融合发展步伐,继续积极推动美丽中国建设,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的新战略定位出发,更加全面深刻总结“千万工程”经验,这是当前一项十分重要的政治任务。  学好“千万工程”经验,首先要从学理化层面来认识其背后闪耀的思想光芒。“千万工程”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三农”领域、浙江省域的成功实践和典型样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了“千万工程”的发生发展,同时,“千万工程”也以20年来的长期实践验证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前瞻性、真理性。  “大国小农”是中国的基本国情,重农是由我国国情决定的。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无论是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还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坚持党与农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党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从胜利走向胜利最重要的历史经验。实践反复证明,只要我们党赢得广大农民的信任,得到广大农民的支持,就能无往而不胜。二  回顾百年来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发展史,我们发现这样一个规律:每一次理论的巨大飞跃,都是从农村率先取得突破并逐步影响经济社会全局发展的。在革命年代,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找到了一条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就是以农民为主力军、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乡村革命”道路,依靠这条中国特色的“乡村革命”道路,让中国站起来;在中国市场化改革的历史新进程中,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支持农民包产到户的改革行动,支持农民群众发展乡镇企业、个体私营企业和民营经济,找到了一条以“乡村改革”推动全方位改革开放的中国特色的改革道路,让中国富起来;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尽锐出战,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并在此基础上全面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推进美丽乡村、美丽中国建设,努力开创了一条以“乡村振兴”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国特色强国之路,让中国强起来。从革命到改革到振兴,中国乡村和农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断创造着历史,在改写自己命运的同时,也续写了“农村包围城市”新的传奇。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不振兴,民族难复兴。在中国这样一个农业是基础产业、农村占国土面积绝大部分、农民占人口大多数的“三农”大国,只有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问题才能迎刃而解,经济社会大局发展也更加稳定。可以说,乡村振兴是民族复兴的核心底色、基础支撑和重要标志。乡村全面振兴必将和中国革命胜利、改革开放成功一样,是足以彪炳史册的伟大壮举,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留下璀璨的一笔。三  眼下,乡村振兴战略正在如火如荼推进中,有没有一个已经实现的案例,可以证明“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的高瞻远瞩?答案就是“千万工程”。其作为乡村振兴的一个浓缩案例,在之江大地上提前预演了民族复兴的样子,最能彰显浙江“三农”影响力,最具浙江经验辨识度,最能显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窗口”效应的伟大工程,其伟大作用意义可以用“六个一”来概括。  “千万工程”开启了一个“建设美丽乡村美丽中国”的新时代。其最初以消除垃圾村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全面小康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直接目标,成为广大农民群众衷心拥护的民心工程。此后,浙江省委、省政府把建设美丽乡村作为深入推进“千万工程”的新目标,把人居环境整治与生态环境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以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来全面提升“千万工程”,为党的十八大提出美丽中国建设的宏伟蓝图提供了实践启迪,为全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先行先试样板,由此开启了美丽乡村美丽中国建设新纪元。  “千万工程”孕育了一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新理念。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到安吉县余村调研时,对余村在实施“千万工程”过程中关停严重污染环境、危害农民身心健康的石矿场与水泥厂,发展绿色经济的做法给予高度赞扬,并有感而发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新理念,由此成为指导“千万工程”向美丽乡村建设深化,进而推动生态省和绿色浙江建设的绿色发展新理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富有哲理又通俗易懂的理念也成为指导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的核心理念。  “千万工程”催生了一个“民族复兴乡村振兴”的新战略。浙江“千万工程”和美丽乡村建设的成功经验为党的十九大作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提供了重要的实践依据。从一定意义上说,从“千万工程”到美丽乡村建设,再到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是一张蓝图绘到底、内涵不断丰富拓展的接续工程。可以说,浙江的“千万工程”开创了新时代中国乡村振兴之先河。  “千万工程”构建了一个“城乡融合科学聚变”的新机制。“千万工程”伊始,习近平同志就提出要统筹城乡兴“三农”的新思路来推动“千万工程”建设,必须贯彻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思想,做到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浙江在深入推进“千万工程”中,牢牢把握这一原则和方向,使“千万工程”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别、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龙头工程。浙江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效引领以上海大都市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率先进入新型城市化和逆城市化双向互动的城乡融合发展时代。  “千万工程”形成了一个“农民共建共享美好家园”的新共识。“千万工程”和美丽乡村持续推进,为广大农民找到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增收之道。经营美丽乡村、发展美丽经济、共享幸福生活成为新时代越来越多美丽乡村的新风景。“千万工程”和美丽乡村建设增强了村民利益共同体意识,大家清醒地认识到,美丽乡村是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携手走向共同富裕,依靠共同奋斗建设美丽富饶的共富乡村,是我们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的新方向。  “千万工程”创出了一条“一并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路径。“千万工程”20年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的农村人居环境大整治到“千村精品、万村美丽”的美丽乡村大建设,再到“千村未来、万村共富”的乡村振兴大提升,形成了产业兴旺的特色乡村、生态宜居的花园乡村、文化为魂的人文乡村、四治合一的善治乡村、共建共享的共富乡村“五村联建”的联动发展格局,找到了农业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并推进的“金钥匙”。四  “千万工程”20年所取得的“六个一”的卓著成就和非凡意义,归结到一点,“千万工程”是又一次“农村包围城市”的伟大创举,也可以说,“千万工程”探索出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的乡村路径。  提高对“千万工程”学理化认识后,最终还要在学习推广“千万工程”经验的实践行动上下功夫。当前,“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需要深入学习推广“千万工程”经验:一方面要深刻感悟蕴含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将其转化为推进乡村振兴的思想武器和精神力量。另一方面要理清工作思路,明确抓手打法,结合实际创造性应用到“三农”工作实践之中,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取得实实在在成效。  “千万工程”充分彰显了习近平同志以非凡魄力开辟新道路的远见卓识和战略眼光,全面展现了人民群众伟大实践与人民领袖伟大思想情怀相互激荡形成的凝聚力和创造力。新征程上,我们要把“千万工程”的经验总结推广好,贯彻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全过程,落实到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美丽中国建设、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各领域各方面,奋力谱写乡村振兴、民族复兴的璀璨篇章!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3-08-30
数读天府粮仓四川累计建成5476万亩高标准农田为粮食产量连续3年稳定在700亿斤以上保驾护航2022年●粮食播种面积9695.2万亩居全国第6位●粮食产量702.1亿斤居全国第9位其中,夏粮占比为12.4%秋粮占比87.6%(知蜀君/文)又是一年秋收时。8月中旬开始,四川水稻、玉米等作物,从南至北陆续进入收获季。  秋粮,是指大春播栽、秋季收割的粮食作物。去年,四川秋粮产量占全省粮食总产量的87.6%。知蜀君从不同人士处获悉,若不是极端高温干旱天气影响,去年四川秋粮在全年粮食总产量中所占比重应该能接近或超过九成,从而创下有统计以来的新高。  那么,今年这个比重是否会被刷新?为什么秋粮在四川粮食生产格局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小麦正在抽穗。资料图小麦产量持续下滑,直接影响秋粮夏粮格局?  与秋粮占比提高相对应的,是夏粮占比走低。小麦是四川夏粮的主力军,常年占据夏粮产量的一半以上。换言之,小麦产量变化直接影响夏粮产量。  知蜀君梳理了过去30余年的四川小麦产量。1991年,四川小麦产量达到历史高位的730万吨,约占当年全省粮食产量(4330万吨)的16.8%;2006年,全省小麦产量430万吨,约占当年全省粮食产量(2859万吨)的15%;而在去年,全省小麦产量只有247.6万吨,占比缩减至7%。  小麦产量下滑,让四川成了全国粮食主产省中的特例。  去年,四川夏粮产量437.7万吨,在全年全省粮食产量中的占比为12.4%。相比其他粮食主产省(区),除去一年一熟制的东三省、内蒙古和新疆,四川是一年两熟制省份中夏粮占比最低的——与四川纬度接近的江苏、安徽,去年夏粮产量分别是280亿斤、344.48亿斤,但占比分别达到37.15%、42%。  作为曾是全国小麦主产区的四川,为何小麦产量持续下滑?  农民选择种什么,通常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市场和政策。市场直接关系农民钱包,也决定了农民更乐意种什么。对比来看,受冬季生长期多雨少晴气候影响,四川的小麦产量和品种与其他产区有明显差异。今年,四川小麦平均亩产首次站上300公斤台阶,达到300.3公斤,但仍低于全国平均值30%左右。哪怕是遭遇“烂场雨”的河南,今年小麦亩产仍然达到447.2公斤。品质方面,四川只能生产中筋小麦,主要用于制作挂面和酿酒,与适宜做拉面等面食的北方高筋小麦和适宜做饼干、糕点的南方低筋小麦相比,用途受限。  另一种视角,同期播种的油菜是与小麦“争地”的最大对手。对标来看,后者显然更具收益优势。按照今年的价格和产量,四川小麦每亩产值为800元左右,而油菜每亩产值超千元。因此,相较于小麦种植面积持续缩水,四川油菜种植面积则一路走高,已经实现20年连增。截至去年,四川油菜种植面积达到2079.8万亩,油菜籽总产量350万吨,完全取代了小麦在小春的主导地位。  政策则关系种植积极性。  在种粮大户补贴、一次性种粮补贴等更倾向于主要粮食作物的前提下,亩产量仅为玉米、水稻一半的小麦在四川并不受欢迎。而与小麦争地的油菜,则享受每亩每年150元的补贴。此外,从今年起,油菜等油料作物种植被纳入党政同责考核,应该也是小麦种植面积被进一步压缩的重要缘由。渠县土溪镇平碾村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示范现场。川观新闻资料图四川粮食产量不降反增,谁在补缺口?  过去3年,四川粮食产量均超过700亿斤,出现明显回升迹象。在小麦产量“不给力”的背景下,四川的粮食产量为何持续走高?  答案是玉米和水稻等秋粮(含晚秋粮),其播种面积和单产呈持续增加态势。  先看面积。  2021年,全省粮食播种面积9536.6万亩,同比增长0.7%;去年,全省粮食播种面积9695.2万亩,同比增长约1.7%,是近10多年来面积增加最多的一年。其中,以水稻、玉米、大豆为主力的秋粮播种面积增加更为明显。  去年,四川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面积达到377.6万亩,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310万亩任务。今年则完成495万亩套种任务。此外,全省水稻面积稳定在2800万亩左右,玉米面积已增至2700多万亩。  扩种的背后,是四川对撂荒地整治、低产低效园地腾退改造速度的加快。2020年,四川撂荒地复垦面积首次超过100万亩,2022年则达到217万亩。从2020年开始,四川逐步扭转耕地面积持续减少的局面,仅2020年至2022年,四川就新增耕地40余万亩。  单产方面,一大批良种和良法得以推广。以今年为例,省级层面落实专项资金,在全省打造40个“中稻再生稻”“麦稻”“麦玉豆”“麦玉薯”千亩“吨粮田”示范片。同时,以县为单元,组织规模化经营主体围绕水稻、玉米等秋粮作物开展高产竞赛。  进入8月,已经开镰的区域不断传来水稻等秋粮丰产的好消息。截至目前,已收获的川南地区水稻单产普遍突破750公斤,较往年提升了20公斤。8月初,在达州市渠县,玉米品种“成单716”在大面积高产攻关田取得了867.5公斤的单产成绩,刷新了四川平坝和丘陵地区春玉米高产纪录。  晚秋粮和马铃薯等产量也在持续增加。  再生稻是四川等地特有的秋粮耕作方式之一,可实现“种一季收两次”。即,让收割完头茬水稻后的水稻茬再次萌发、开花、结穗。因其收获于10月下旬至11月中上旬,故称为晚秋粮。目前,川南等地的再生稻亩产可达150公斤。去年,全省再生稻预留面积为500万亩,预计今年将超过550万亩。  此外,早春玉米等作物收获后的秋马铃薯,在晚秋粮中的“戏份”越来越重。仅去年,全省秋马铃薯种植面积就增长了6.7%。  换言之,正是因为四川秋粮扩面增产,成功补足了小麦产量下滑的缺口,让四川粮食产量不降反增。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3-08-30
  (郭少雅)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需要汇聚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近日,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九部门联合印发《“我的家乡我建设”活动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部署开展“我的家乡我建设”活动,《方案》中“鼓励退休人员回乡定居”的相关内容引发高度关注,不少自媒体以“国家鼓励退休人员回乡定居”为标题解读《方案》内容,“九部门鼓励引导退休人员回乡定居”的相关话题仅在微博上就达到了近400万人次的阅读量。  通读《方案》全文,可以发现“我的家乡我建设”的活动主体很多,既包括在乡农民,也有大学生、能人、农民工和企业家,旨在引导在村农民和在外老乡共建、共治、共享美好家园,汇聚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力量。这其中,“退休人员”的回乡定居引发了社会的格外关注。究其原因,一来“鼓励退休人员回乡定居”的提法激发了中国人古已有之的“告老还乡”的情感需求;二来过去的政策多是鼓励“青年回乡创业”“农民工家门口就业”,此次《方案》专门提及了退休人员,为乡村振兴增加了新推动力,也为“久在樊笼里”的城市人群带来了“复得返自然”的热切希望。  热切希望之余,关于退休回乡定居能否拥有“宅基地”成了众多网友关注的焦点。有人发问,不给宅基地,怎么回乡?也有人担心,鼓励退休人员回乡定居,会不会是一轮城里人对乡下人的“跑马圈地”?其实,在建设乡村的过程中,鼓励退休人员回乡的意义,绝不在于“定居”,退休人员能否顺利回乡建设家乡,也不必总盯着“宅基地”。  首先我们要明确,鼓励退休人员回乡的核心不在“定居”而在“建设”。有数据表明,中国将在2035年之前进入超级老龄化社会,这意味着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将达到20%以上。未来可见的时间里,退休人员无论在人口数量上还是生存质量上都将达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他们拥有见识、经验、技术,更饱含对乡村的深情眷念。近期已经有不少教师、医生网友在相关评论区表示,愿意退休后到乡村义务从事教育、医疗等工作。此次《方案》的发布,就是要打好“乡情牌”“乡愁牌”,引进更多的生力军自觉自愿建设家乡。  其次我们要确认,拥有“宅基地”绝不是退休人员建设家乡的必要条件。从城市退休回乡的人,本身拥有城市户口,享有退休金、社会保障等一系列城市公共保障,可谓“衣食无忧”。回乡参与建设,要解决“住”的问题,路径多多。且不提一部分人可以居祖宅,住老屋。在城乡互融互通的大背景下,城市有“人才公寓”“创业孵化中心”,乡村也完全可以打造具有乡村特色的“新乡人公寓”“返乡人创业孵化中心”,以城乡要素融合为出发点,将乡村打造成“原乡人”“新乡人”“返乡人”共同的家园。在这样的建设过程中,我们国家多年来投入到乡村的公共基础设施可以被盘活,乡村沉睡的资源可以被唤醒,退休人员可以投身乡村的规划、设计、建设,在参与中使家乡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满足自己也带动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这正是退休人员回乡建设家乡的价值所在。  其实,对于真正有志于投身乡村建设的城市退休人员来说,“宅基地”真不是他们关注的重点。他们更渴望的,是组织化、体系化的制度安排,是便捷高效的公共服务,是在乡村一线发挥光热的机会机遇。一位退休回乡的教师最想要的,是一间能够带孩子们读书的教室。一位脱下白大褂的医生更关注的,是一所让他可以继续发挥余热的村级医务室。这就要求基层政府在落实《方案》的过程中,要因地制宜,形成灵活高效的社会参与机制,引导好、服务好、保护好人才、资金、技术下乡的积极性,让退休人员在广袤的乡村大地上“老有可为”。  反观农村的耕地和宅基地,目前乃至很长一段时间里依旧是农民赖以生存的生产生活资料,让宅基地继续在村集体内部流转,完全不会成为社会力量加入乡村建设的障碍,那些认为必须放开宅基地,才能回乡建设家乡的想法既不符合当前农村的发展情况也没有必要。  未来,还会有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加入到乡村建设中。无论有多少力量的加入,我们都要牢牢把握住乡村建设以农民为中心的原则。任何相关制度的设定、措施的推行,都要看农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只要做到了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权益,就把握住了社会力量参与家乡建设的“要紧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的美好场景将凝结起城乡人共同的心血和智慧,乡村也将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提供淳朴、文明、便捷的美好生活。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3-08-29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