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记者 王成栋)“关键在下半年。”省社科院原副院长郭晓鸣看来,上半年猪粮生产数据固然可喜,但要真正实现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年度目标,接下来6个月才是决战时刻。  先看粮食生产。“小春这一季(夏粮)比重小,大局还要看大春。”郭晓鸣介绍,四川的粮食生产版图上,秋粮(水稻、玉米和大豆)常年占比八成以上。换言之,夏粮增产只是完成“小目标”,四川今年粮食稳产增产目标能否实现,做好当前在田作物管理才是“重头戏”。  郭晓鸣提醒,当前正值汛期,各农业主产区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做好粮食作物的防灾减灾工作,为秋粮丰收打下基础。  生猪方面同样如此。“不确定性因素仍在。”郭晓鸣说,从消费看,中秋节前后和元旦春节,是四川传统的猪肉消费旺季,眼下的补栏情况,直接决定了前述两个消费旺季时段的猪肉供给。但当前猪价持续下滑,早已跌破盈亏平衡点。这也导致去年以来好不容易恢复的养殖户补栏信心一定程度受挫。因此,必须将“组合拳”打下去,综合运用金融等手段,引导养殖户合理安排出栏、补栏。必要时,可采取政府收储的方式,稳定猪价以维护养殖户的利益。  此外,当前非洲猪瘟病毒已经在环境中定殖,并未走远。郭晓鸣建议,在这一背景下,四川的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切不可松懈。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1-07-16
农业具有碳源和碳汇双重属性,作为农业大省的四川应更重视农业在碳中和上可发挥的作用——自身率先实现碳中和 为其他产业提供碳中和方案(川观智库研究员 李媛莉)为了应对气候变化,2020年,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中国承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狭义的“碳”指二氧化碳,但广义上的概念包括所有温室气体。后者更具关注的现实意义,因为二氧化碳和甲烷、氧化亚氮等非二氧化碳类温室气体,都会导致温室效应。  大众视野把“碳中和”目标锁定在电力、工业等,却忽略了一些值得关注的领域,如农业。监测表明,农业是重要的温室气体排放源,尤其是畜禽养殖、水稻种植产生的甲烷,粪便管理、化肥使用产生的氧化亚氮等。  但另一面,农业也是重要的二氧化碳吸收汇,可以利用植物光合作用,吸收和储存生态系统中的碳,发挥生物固碳的作用。生物固碳被认为是固定大气中二氧化碳最经济且副作用最少的方法。  因此,一个事实是:农业具有碳源和碳汇双重属性。在中国承诺“双碳”目标的背景下,根据农业在节能减排上具有的AB两面属性,川观智库认为,四川作为农业大省,应当进一步认识到农业是较低成本的碳减排领域,且碳减排潜力较大,要在农业碳减排方面先行先试,通过政策和资金支持、市场驱动等方式,开展示范性工作。李相德采用稻鸭共生、沼渣施肥等方式,进行水稻种植,减少农业温室气体排放。受访者供图农业的A面:碳排放量大,源头多●许多农耕劳作中习以为常的操作,都会产生大量温室气体,但这些往往容易被忽视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院长贺克斌,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所长赵立欣,省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晓燕,省农科院研究员秦鱼生,农业农村部沼气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罗涛等人,向川观智库表达了相同观点:农业是重要的温室气体排放源。  贺克斌表示,“根据研究估计,2010年中国农业甲烷排放约4.7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当年电力和工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别约是这一数值的6倍和9倍。”他补充说,尽管电力和工业排放量明显超过农业,但农业是甲烷和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源。  李晓燕称,尽管全球农业温室气体的排放量,目前没有完全统一的量化数据,但不同国家和机构对其的测算都表明“农业是重要的温室气体排放源”。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报告(2007年)显示,农业、林业和土地利用变化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约占全球总排放量的三分之一;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的《2016年粮食及农业状况》认为,约有五分之一的人为温室气体来自农业,包括林业、渔业和畜牧生产。  基于对气候变化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长期研究,中国农科院博士生导师、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所原所长林而达,十年前也给出过测算结果:农业源排放的二氧化碳占人为温室气体排放量的21%至25%、甲烷占57%。  秦鱼生表示,相较于全国,四川农业的碳排放量占比更高。原因可归纳为两点:其一,我省农业产业占比重,是典型的农业大省。据2017年农业统计年鉴,四川稻田面积199万公顷(全国3017.80万公顷),大型牲畜年存栏量1066.3万头(全国11906.4万头),畜禽年出栏量366.3万只(全国3542.48万只);其二,四川农业生产存在部分耕地质量差、规模化不够、产业结构不合理、肥料利用率不高等情况。以农业温室气体重要排放源之一氮肥的使用为例,据国家统计年鉴(2020)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氮肥用量1930.2万吨,平均每公顷农田年均施用氮肥281公斤,四川2019年氮肥用量103万吨,每公顷农田年均施用氮肥350公斤,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尽管总量居高,但外界对农业碳排放的产生,尚缺乏认识。罗涛说:“畜禽的粪便用水冲排,大量释放甲烷;水稻种植时的蓄水,也会产生甲烷、氮化物;甚至传统农业的深耕法,也会将温室气体从地层深处释放出来……许多农耕劳作中习以为常的操作,都会产生大量温室气体,但这些往往容易被忽视。”  罗涛介绍,农业碳源以农业活动和能源消耗为主,细分多样,且分散。“农业活动包括水稻种植、化肥使用、农膜使用、作物残留、燃烧作物、牲畜肠道发酵、粪便管理、有机土壤培肥等,能源消耗涵盖种植业、养殖业和渔业的机械用能。”农业的B面:碳“储存器”,具生物固碳能力●农业有着其他产业不具备的优势,既能够实现产业内部的碳中和,还能为其他高碳排放产业提供碳中和方案  “农业和其他产业不同,农业既是温室气体排放源,即碳源;同时也是温室气体的‘储存器’,即碳汇。”李晓燕说,农业会排放温室气体,也能消纳温室气体,换句话说,农业有条件做到从“碳排放量大”变为“零碳排放”,甚至“负碳排放”。  她进一步解释农业的碳“储存器”功能,“森林、草地、农田土壤、湿地等生态系统,具有很强的固碳能力,可以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为碳水化合物等,并以有机碳的形式固定在植物体内或者土壤中,达到二氧化碳减排的目的。”  李晓燕强调,“这是其他产业不具备的优势,这一优势使得农业既能够实现产业内部的碳中和,还能为其他高碳排放产业提供碳中和方案。”  秦鱼生用数据进一步证实,“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统计,农业生态系统可以通过自身的植物生产系统,抵消掉80%的因农业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量。”  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迎指出,通过植物光合作用实现的生物固碳,是固定大气中二氧化碳最经济且副作用最少的办法,因为这是基于自然的方法。  相比之下,用技术手段固碳,既面临大规模应用的壁垒,还要解决输送、封存等诸多环节的成本。比如直接从空气中捕集二氧化碳并封存(DACCS)、生物质能源耦合碳捕集与封存(BECCS)等技术,涉及生产、收集、储存、运输、利用等多个环节。  在四川联合环境交易所董事长、省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何锦峰看来,“农业应该是较低成本的减排领域,也有较大的碳汇潜力。”他认为,或是因为此,全国碳市场交易名单中,暂时没有农业——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上线在即,初期将以电力行业(纯发电和热电联产)为突破口,后续逐步纳入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航空等行业。“相比这些行业,农业实现‘碳中和’的压力没有那么大,难度会小一些。”  陈迎直言,“农林业是较低成本的减排领域,不仅具有较大减排潜力,还具有降低空气、水体和土壤等环境污染的协同效应。”四川的探索:发展低碳农业,减排固碳节能“三管齐下”●农业农村该如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有专家认为,从降低强度、提高固碳、可再生能源抵扣三个方面着力  落足四川,秦鱼生认为,“农业碳排放量与经济发展呈一定关联度。提高全省综合农业水平,有助于减排,且减排空间巨大。”  事实上,四川农业在减排增汇上,已进行了不少探索。  “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替代化肥、秸秆综合利用、种植绿肥等成熟的技术都在大面积推广应用。”秦鱼生表示,测土配方施肥已经深入到了全省所有农业县,要求技术覆盖率达到90%以上;有机肥替代化肥正在全省10余个县做试点,主要在果、菜、茶上面推广;2021年还将有10余个县试点推广绿色种养循环技术,降低农业碳排放。  沼气工程建设是减排增汇措施之一,四川率先迈出实践步伐。  2019年,我省先后在宜宾市江安县、南充市西充县等8个县(市、区)启动“沼改厕”试点,采用“粪污—沼气池—消纳利用”技术模式,将厕所粪污由进料管汇集进入沼气池,经厌氧发酵处理后即可就近还田消纳利用。  该项目实施的基础是四川农村拥有大量户用沼气池。从上世纪60年代起,我省逐步探索农村沼气使用,户用沼气池保有量最多时达555万口,是名副其实的“沼气标杆省”。  根据专家的测算,一口8立方米左右的户用沼气池,一年产生的沼渣、沼液能满足2亩地用肥需要。  利用沼气来供气是更进一步的利用。罗涛介绍,2011年,德阳市旌阳区建成投用第一处沼气集中供气站,并陆续将该模式推广应用至该区10余个村落。截至2020年,示范区域内畜禽粪便全部资源化,秸秆能源化利用率提高10%,化肥使用率降低50%,村级沼气集中供气工程产气率与利用率分别提升25%以上。  李晓燕总结,四川在低碳农业的实践过程中,做到了技术层面“三管齐下”,即减排、固碳、节能。减排是通过保护性耕作、减少农药化肥农膜等使用,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固碳是增加农林复合系统,通过选种、育种和种植技术,增强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节能则是用生物质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等。  这与赵立欣提出的农业农村该如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不谋而合,即“降低强度、提高固碳、可再生能源抵扣”三个方面。  眉山市洪雅县“零碳农业”的实践,印证了“三管齐下”的可操作性。2018年起,洪雅县与四川省农科院植保所在中保镇开展化肥化学农药零使用示范,通过控水节水,减少化肥、农药使用,对畜禽粪污、秸秆、农膜资源化利用“一控二减三利用”,尽可能减少农业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  具体来说,示范区的水稻用“稻鸭共生”方式种粮,鸭子吃稻田里的害虫、杂草,茶园用“诱虫灯”“诱虫板”灭虫害,庄稼的肥料全是沼液,由畜禽养殖场的粪肥发酵而成,沼液通过铺设成网的管道直接浇到田地里。清晰的账本:先算环保账,政策和资金支持要先行●根据先行国家的经验,财政补贴与低碳农业的政策、法案相辅相成,同时注重财政分配和意识导向双管齐下  尽管农业减排固碳的技术含量不是太高,但受生产成本投入、劳动力支持、经济回报等综合影响,一定程度限制了推广。  “因为资金支持力度不够,有机肥替代化肥、绿色种养循环、水肥一体化这些技术都还是试点,没有全面铺开。”秦鱼生说。  好味稻水稻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相德提供例证。李相德以种植绿色生态的有机大米为主业,洪雅县中保镇化肥化学农药零使用示范区内,有他的稻田。2016年来到这里之前,李相德的稻田全靠自己打理,“包括涵养水土、施肥管道铺设等。”他算过账,前期投入成本至少超过传统水稻种植的一倍。  不过在洪雅县,李相德省下了前期投入的大笔开销。该县启动打造“零碳农业第一县”后,已累计投资6000余万元,铺设沼液输送管网600多公里,覆盖种植基地6万多亩。李相德使用政府建好的设施,有管道直接输送沼液到稻田,替代化肥,“拧开阀门就行。”目前洪雅县的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超过98%。  李相德的账本很清楚:普通稻谷最多卖1.5元/斤的时候,他产的绿色生态稻谷1.8元/斤起。加工成大米后,能卖到10元/斤。  “前期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在秦鱼生看来,这是农业低碳发展新技术推广的保障,“新技术从推出到接受有一个过程,算经济账很难。”他认为,农业低碳的发展,首先应该考虑的是环保账,需要各级政府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先行。  以美国为例,在低碳农业发展过程中,政府制定了一系列补贴和激励政策。如激励农民使用农业新能源,利用税收抵扣、减税、免税和特殊融资等,每年的补贴达到数千万美元。同时美国将农业支持和环保结合,定期对森林、土壤、水质进行检测,给予符合标准的农户补贴。  日本为鼓励农民进行低碳农业生产,在税收和贷款方面给予农民优惠,扩充2010年推出的“低碳型创造就业产业补助金的政策”,补助金额扩充到每年1000亿日元(2016年)。  川观智库注意到,上述国家的财政补贴与低碳农业的政策、法案相辅相成,注重财政分配和意识导向双管齐下。如美国2002年颁布的农业法案里的“保护安全计划”,指出政府对美国农民的一系列环境友好行为都采取分担成本的资助或现金奖励等政策。日本2004年颁布《环境调和型农业生产活动规范》,将环境因素纳入农业生产规范,从农作物生产和家畜饲养两个方面规范生产技术规程,实现农业生产最低限度的环境影响。  贺克斌提醒,农业碳减排需要供需两侧共同努力,即在供给侧的农业生产端减排增汇的同时,在需求侧的农产品大众消费方,也应该做到低碳消费。为此,政府应积极引导消费者不过量消费各类农产品,参与“光盘行动”等,为农业温室气体减排贡献自己一份力量。市场的驱动:遵循供需逻辑,实现总体降碳目标●减排增汇不能一蹴而就,完整的治理体系既要有行政机关的政策、资金支持,也要有市场的灵活驱动  必须提醒的是,减排增汇不能一蹴而就,完整的治理体系既要有行政机关政策、资金支持,也要有市场的灵活驱动。  用李晓燕的话说,农业减排增汇要从技术层面和经济层面推进。政府用政策和资金支持,可以打通技术这条路;经济途径则要“形成带动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提升的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像上述洪雅县中保镇那般,形成区域低碳农业品牌机制,通过产业化发展,提高农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二是形成“企业-碳交易机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农户”的农业碳汇交易机制,让农民通过发展低碳农业获得碳减排量的销售收入。  何锦峰介绍,碳排放交易体系主要有两个,一是强制减排市场,一是自愿减排市场。全国碳市场的核心是基于配额的总量控制与交易型的强制减排市场,也叫配额型。这种交易机制一般要求设定一个总体的绝对排放量上限,并事先对排放配额进行分配,减排之后多余的部分可以在市场范围内出售,从而构成配额交易市场。  自愿减排市场则基于自愿减排量运行。国内外机构、企业、团体和个人,都可以参加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量交易。目前,涵盖风电、水电、光伏发电、甲烷利用、生物质利用、碳汇等领域的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项目,可在四川碳市场交易。  “有了市场,就可以遵循市场供需关系的逻辑。”何锦峰说,“有的行业或企业,碳减排的成本太高,技术难度太大,减排量达不到,那就少减,甚至不减;农业碳减排的单位成本可能更低,技术难度更小,那就多减。供需两旺,通过市场的手段交易,总体的降碳目标就能实现。”  市面上,这样的“卖碳记”实例很多:2010年上海世博会推出绿色出行低碳交通卡,每出售一张卡就将为世博会减少一吨碳排放。广元市与世博会签订了3.6万吨绿色出行低碳交通卡的订单,交通卡认购资金用于补贴广元农业温室气体减排项目区的农户。  结合德阳市旌阳区的启示,罗涛认为市场化的手段还可以发挥更多作用。旌阳区第一处沼气集中供气站建成投用不久,村民委员会缺乏管理经验和维护能力,用气得不到保障,不少农户一度放弃了沼气,转而重新使用液化气。2013年引入专业服务公司后,走上“专业化管理,市场化运行,政府补贴服务”的路径:农户有偿使用沼气;专业服务公司负责供气站日常管护、维修以及沼肥处理,收取沼气费用并为使用沼气的农户提供服务,自负盈亏;政府给予一定资金补助。此后,沼气站做到了稳定供气,有效推动沼气利用。时任旌阳区农村能源办公室主任陆松涛的感受是,“用好沼气”比“建好沼气”更考验人,必须“三分建,七分管”。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1-07-12
  (张爱民)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党和国家立足补齐农村短板、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出的重大部署,经过三年的发展,乡村振兴战略第一仗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圆满收官,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大背景下,如何确保收官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已建成的设施、模式、机制提档升级、持续发力,实现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护十分必要。笔者认为实现长效管护应处理好以下四个关系。  一是处理好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的关系。党中央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中明确各地要基本建立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经费、有督查的村庄人居环境管护长效机制,作为管护工作的顶层设计为地方提供了行动指南和行动方向。部分地区立足自身实际,逐步探索出以省市为统筹和协调主体,以县乡镇为责任和组织主体,以村组及村民为实施和参与主体的管护之路,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村民理事会组织监督作用,充分挖掘农民的主体作用,调动了基层参与管护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各地要继续坚持顶层设计指导方向,基层探索发挥主体作用的工作路线,要善于总结基层的管护实践经验,并不断完善管护顶层设计,逐步实现管护工作的良性循环,逐步减少“政府干、百姓看”的现象,使矛盾和问题化解在基层,使农民群众真正当家做主,成为人居环境管护的主力军。  二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是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护工作的最优解。部分地方通过政府采购服务,引入第三方公司参与农村生活垃圾、农村污水以及厕所粪污治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逐步形成了企业运维、政府监督、农民参与的良好格局,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效益最大化。农村人居环境设施与城市不同,需要进行专门的设计、研发和施工,可以培育新兴的产业体系,各级部门要积极引导,出台土地、贷款、税收等相关优惠政策,培育引导市场,创造更多的工作岗位,创造更好的服务产品、提供更优的管护服务。各地要结合实际,逐步形成由专业公司参与专业化管护工作,由农民参与日常管护工作,由政府参与监督与指导的全方位管护体系。  三是处理好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的关系。农村人居环境管护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如何实现管护资金长效化供应、管护队伍专业化保障对实现管护的长期目标十分必要。当前经济存在一定的下行压力,部分地区财力紧张,在资金投入方面能力有限,在筹集管护资金方面渠道还不够宽。国家和地方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体系,鼓励有条件的地区逐步实现环境管护依效付费制度,逐步建立垃圾、污水、厕所粪污处理由农户付费制度,逐步实现财政投入和农户付费的合理分担机制;现阶段,部分地方的管护人员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有限,很难做到规范履职,仅靠简单的宣传培训难以达到满意效果,容易出现管护不及时、管护不到位、管护方式方法不合理的现象。另外,各级部门负责管护的人员,对管护的认识,对管护技术的了解程度不一,能力水平各异。国家层面要重点对省级负责同志开展轮训,定期组织培训班,传达管护精神,培养管护管理骨干。地方要加大干部培训力度,分级安排培训活动,各级培训方式要有所区别,突出重点,合理安排培训时间,全方位提高管护专业技术人员管护水平,增强培训效果。  四是处理好建设和管护的关系。现阶段,大部分地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已经处在由建到管,建管并重的阶段,部分发展条件好的地方管护显得更加重要。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和管护是一体两面的关系,部分地方设施建好了,却出现无人管,无钱管,无机制管的现象,建管脱节。地方要继续推动形成“先建机制、再建工程”的管护制度,在设施项目规划设计阶段就要同步考虑运营主体、管护主体、管护经费,确保管护工作长久落实。例如,部分地方采取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模式,实现粪污综合治理一体化,坚持粪污一体、建管并重、应收尽收,项目“投资、建设与运维”由一家单位负责,从体系设计开始就兼顾投资成本、运维成本、产品质量及工艺运营效果,从而实现了百姓、企业与政府的三方共赢。  作者单位系农业农村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中心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1-07-08
提高农房建筑品质 提升乡村建设水平——《关于加快农房和村庄建设现代化的指导意见》解析  (记者 龙成)近日,住建部、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农房和村庄建设现代化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就加快推进农房和村庄建设现代化、提高农房品质、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提出要求。  《意见》提出了农房和村庄建设现代化的12项原则。在新建农房方面,要坚持“避害”的选址原则,避开自然灾害易发地段;在保护生态方面,要尊重山水林田湖草沙等生态脉络,注重与自然和农业景观搭配互动;在设计建造方面,要因地制宜解决日照间距、保温采暖、通风采光等问题,促进节能减排,适应村民现代生活需要……  “近年来,我国大力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农村住房条件和居住环境明显改善。同时也要看到,农村住房的设计建造水平亟待提高,村庄建设仍然存在较多短板,迫切需要完善农房功能,提高农房品质,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整体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住建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浙江省武义县后陈村。  解决农民之所需——  提升农村居住品质  “农房改造牵涉到每个村民的切身利益,村民的利益诉求不一致,处理不当很容易引发矛盾。一定要站在当地村民的角度上选择最佳的改造方案,并且进度细节要让村民都心里有底,当村民有参与感时,便会逐步形成一种公共意识。”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副理事长石楠告诉记者。  住建部等部门表示,积极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体系,发动群众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成果共享,尊重和保障农民群众在村庄建设中的各项权益,支持和引导村民参与建设家园、维护家园。  浙江省金华市武义县后陈村,村中大小事以村民为中心,首创村务监督委员会制度,党建统领、源头治理,始终秉持“权力受约束、村务全公开、村民好监督、自我能纠偏”原则,用制度管人管事管权,构建新型村社治理格局,在村庄建设的过程中实现民主决策、管理、监督,村民全程参与建设家园。现在的后陈村,公路通到家门口,家家住洋楼、户户有汽车、人人有钱赚。  四川省内江市古宇村,征求农民意见后,通过对村庄实行统一规划,在满足农民居住用房要求的基础上,调出村内集体建设用地指标,通过占补平衡,获取村庄建设资金,村民参与到整村建设中,打造出了水、电、路、气等“六网”一体化联通,生态停车场、健身广场、日间照料中心、农家客栈等配套设施。  村书记赖勇告诉记者,“我们会经常跟村民交流沟通,并且村委会设有接待窗口,村民有任何情况随时可反馈。比如之前有村民反映村内厕所、污水、垃圾等卫生环境问题,经过我们研究,在全村常态化开展‘五清’行动,同时实施饮用水源地保护和大规模绿化行动,现在农民的生活质量有了很大的改善和提高,很多农户开始经营乡村旅游,旅游旺季时一房难求。”  乡村规划师——  建立专业人才队伍  “专业人干专业事,农房和村庄的现代化建设也必须由专业的人员队伍来干。”四川省成都市自然规划局副局长张佳说,“村庄规划好不好,村民最有发言权,乡村规划涉及面广,乡村如何定位,房屋如何建设,生产生活设施怎样配套,都需要专业规划人员的合理化建议和解决方案。建立乡村规划师制度,既解决了乡村规划人才缺失问题,也为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  2010年,四川省成都市率先在全国创立乡村规划师制度。十多年来,成都市先后公开招募了九批乡村规划师,近500人次,实现了全市乡村规划师的全覆盖,共参与规划审查项目1800多项,提出建议2000多份,参与乡村振兴产业项目建设200多个。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张尚武认为,“乡村规划师应该充分尊重并发挥村民、村组织的作用,这对规划专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他们充分了解农村知识、更好地沟通技巧、快速地融入乡村。”  去年,山东省临沂市借鉴成都经验,在全市试点乡村规划师制度。来自山东国建土地房地产评估测绘有限公司的工程师张运清,被聘任为费县首批乡村规划师志愿者,负责联系服务上冶镇。  通过规划师的专业设计,现在临沂市费县上冶镇蔡庄村北部发展现代农业种植,西南部是田园居住区,南部是传统农业种植区,各个地方布局什么,该怎么发展,一清二楚。  在谈及具体如何吸引规划师服务乡村建设时,费县有关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我们县局和乡镇各部门间协同合作,共同参与乡村规划师的统筹管理工作,通过社会招聘、机构志愿者、个人志愿者、选调任职和选派挂职等多种渠道招募乡村规划师,聘用期为2-4年,确保人才队伍的专业化和相对稳定性。”  “通过调研、座谈和踏勘等方式,深入了解村民的诉求和愿望,才能做出符合乡村发展的规划,这对我们规划师来说也是一项不小的挑战。”张运清说,根据要求,他们要参与乡村规划建设的全过程,串联起规划编制、审批、实施、核实等各个环节,每月要拿出至少两天时间到所联系镇村,而重大项目规划要随叫随到。  成都市乡村规划师曾文婷说,以前搞规划的工作重心大多在城镇,无论是研究还是实践,乡村板块相对来讲受到的关注比较少,现在《意见》明确提出了农房和村庄建设现代化的12个原则,就为我们做好接下来的乡村规划工作提供了具体遵循。  因地制宜——  特色规划助推乡村现代化  我国农房和村庄建设因严寒与酷暑地区的不同、干旱与丰雨地区的不同、山区与平原地区的不同、农林牧地区的不同,既具有明显的差异性,也具有共同的目标和底线要求。对此,《意见》要求各地因地制宜做好组织实施工作。  石楠告诉记者,“《意见》专门提出了对传统古村落的保护和传承。传统古村落是中华五千年的文明传承,把这个根留住,地方特色、地方文化传承了下来,传统的就是现代的。”  位于赣闽边界地区的江西省资溪县新月畲族村,过去曾是鲜为人知的贫困村,如今靠着苗木产业蜕变成文明富裕、游客争相“打卡”的“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畲族文化是新月村发展旅游的特色载体,我们着力建设畲族特色文化馆,并且统一房型、统一筑路、统一绿化、统一配套,形成了特色鲜明、风格独特的畲寨。”新月村负责人介绍,“在开发民俗品牌中,新月村还成功举办了新月畲族民俗风情节活动,规模宏大、民族气息浓厚的回龙山庙也新建落成,开始接待游客参观。同时我们利用闲置用房和用地筹建民族特色宾馆、新月森林公园、畲族风情广场等,配套打造畲族民俗风情游品牌。”  住建部相关负责人表示,“要充分挖掘和保护传承村庄非物质文化遗存,农房建设要尊重乡土风貌和地域特色,提炼传统民居特色要素,传承优秀传统文化,鼓励结合发展民宿、旅游等产业,进一步加强传统村落和传统民居保护与利用。”  位于黄土高原的山西省娄烦县羊圈沟村,整村推进装配式房屋建设,居住区结合地形地势,将41座农家小院规划为错落有致、活泼俏皮的田园风貌,避免了死板、单调的成排板房,建设成一批功能现代、风貌乡土、成本经济、结构安全、绿色环保、可复制可推广的宜居型示范农房。山西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慕丽晓认为,基于装配式建筑持久耐用、保温节能、抗震防火等优点,未来必将成为农村住宅建设发展的主要方向。  住建部等部门表示,各地要根据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经济条件、文化传承、村庄类型等要素,选择若干有代表性的村庄开展试点,为当地农房和村庄建设现代化提供实际案例参考,不断提高农房和村庄建设现代化水平。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1-07-08
四川农村日报讯 何勇海  今年 6 月,农业农村部发布了《关于加快农业全产业链培育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要求“加快培育发展农业全产业链”“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担任‘链主’……”  “链主”通常指在整个产业链中占据优势地位的市场主体,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支撑。要全面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就需要新的“推动力”。而“数字化手段”就是推动农业产业转型,进而推动核心产业发展,并将田间地头的特色农产品推向远方的新兴“推动力”。  近日,全国首个省级淘宝村高峰论坛在山东聊城举办,因为山东的农产品电商发达,而聊城更是跑出了加速度。据新闻报道,2020年聊城网络零售额126.3亿元,同比增长14.1%,增幅居山东全省第二;农村网络零售额68.9亿元,同比增长37.3%,增幅居山东全省第一位。近年来,当地政府支持当地龙头企业,借助阿里等平台的数字化能力,积极进行数字化转型,争相培育全产业链——实现农业研发、生产、加工、储运、销售、体验、消费、服务等环节与主体的紧密关联、有效衔接、耦合配套、协同发展,拓展了产业增值空间。  以数字化手段培育农业全产业链,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各地应把握“培育发展全产业链”这一重点,补齐“种植、养殖、加工一体化”“贸易、工业、农业一体化”“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短板,推动形成集生产、加工、贮藏、冷链物流、销售等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  新经济要有新“龙头”。在发展全产业链农业经济过程中,各地应重点支持当地龙头企业,借助互联网平台的数字化能力,实现从传统经济的龙头企业到新经济“链主”蝶变。《意见》明确了如下目标:培育一批年产值超百亿的农业“链主”企业,打造一批全产业链价值超百亿的典型县,发展一批省域全产业链价值超千亿的重点链。农业“链主”企业是产业上、中、下游具有核心凝聚力的企业,是产业“头雁”。为“链主”和“准链主”企业厚植资金、人才、服务等方面的发展土壤,支持其发展壮大,是各地不可忽视的功课。  在全国首个省级淘宝村高峰论坛上,参会的凤祥股份、东阿阿胶、乖宝宠物等多个农业龙头企业,在最近几年迅速成长为贯穿全产业链的“链主”企业。这再次表明,传统行业与网络新零售“紧密握手”,就会打造出新的经济增长模式,老而不衰、历久弥新。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7-08
四川农村日报讯 陈俊如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乡村振兴需要让各类优秀人才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而各级政府则应悉心构建“拴心留人”的良好生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村有着更大发展空间、更多发展机会,只要有合理的制度和机制,不仅能留得住农村人才,同样能吸引城市人才到农村来。要达到这一目的,一靠产业,二靠利益,三靠环境。  产业留人。要形成群贤毕至的喜人之势,乡村的发展蓝图、产业结构、宜居指数、公共服务这些要素与对人才的吸引力是相辅相成的,其中又以产业结构为重。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满足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要实现“产业兴旺”,就要拓宽增收渠道,这意味着传统的乡村产业并不是乡村产业发展的唯一出路,要深度挖掘村落独有的价值,发展多种产业,立足形成自身的特色产业,避免村落同质化,这样乡村才能有足够“实力”留住人才。  利益留人。政策上支持,经济上保障,新农村建设综合施策,比如在创业给政策、解决编制、科研启动资金、奖金等方面提供先决条件,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那就是百尺竿头,更进了一步。当然,让人才心悦诚服地呆在农村,可不是简单的事。政府应构建人才长远发展规划,释放能干成事的制度红利,营造人才发展的梯度空间;根据他们的专业、技能、特长和兴趣爱好,强化培养教育;适当压担子、搭梯子、敞路子,激发人才潜力,增强事业感、职业感、归属感;使用人才各尽其能,营造“千帆竞渡,百舸争流”的良好局面,防止“招来女婿气走儿子”的现象发生。有了合理的利益引导,才对人才更有吸引力,更能让人感到长久留人的诚意。  环境留人。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环境不好,则人才散、事业衰。做好人才工作,要整合资源、聚合优势,着力打造富有特色、体现优势的全链条服务体系,让有能力的人安得了心、扎得下根。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7-08
四川农村日报讯 丁半文  日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向重点乡村持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经验,也是适应三农工作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的重要安排。《人类减贫的中国实践》白皮书显示,截至2020年底,全国累计选派25.5万个驻村工作队、300多万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同近200万名乡镇干部和数百万村干部一道奋战在扶贫一线。事实证明,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发挥了强有力的引领带动作用,激发了农村发展活力,有力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坚持派强用好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必将让乡村振兴的“车头”更有力,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跑出加速度。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应当看到,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后的一个时期内,还需要巩固提升脱贫成果。对此,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纳入“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提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要求。当此之际,继续选派第一书记和工作队,有利于提供强有力的干部人才支持,持续夯实农村发展的人才根基,汇聚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一茬接着一茬干,一棒接着一棒跑,真正实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连步走”。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以前,一些贫困地区存在人才“引不进、留不住”的问题。如今,随着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的持续推进,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提供了坚强组织保证和干部人才支持。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选人派人管人是关键所在。要在“选”字上严把关,突出“好中选优、优中选强”,把懂农业、能带富、能力强的高素质专业化党员干部选出来、派下去,强化“一线指挥部”的力量。要在“管”字上下实功,坚持严管与厚爱结合,既要强化管理考核,严格落实考勤、请销假、工作报告、纪律约束等制度,也要消除后顾之忧,“让有为者有位、吃苦者吃香、流汗流血牺牲者流芳”。  乡村振兴起宏图,信心满怀著华章。乡村是一个可以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需要真抓实干来挥毫泼墨、书写画卷。第一书记和工作队要从派驻村的实际出发,围绕建强村党组织、推进强村富民、提升治理水平、为民办事服务等重点工作任务,找准职责定位,充分发挥支持和帮助作用,真正扎下根来、扑下身去、蹲到村里,与村“两委”共同做好各项工作,带领群众走出一条增收致富的路子。只要凝聚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共识,把党中央决策部署不折不扣落到实处,就一定能让“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成为每个乡村的生动图景,在希望田野上绘就乡村全面振兴的壮美画卷。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7-08
    崔丽  从2019年至今,在全国上下共同努力下,我国生猪生产处于持续恢复的良好势头,生猪产品价格也由峰值逐步回落。进入5月份以来,几方因素叠加,生猪价格接连下跌,猪粮比已跌破生猪养殖盈亏平衡点,养殖户大部分亏损,纷纷抛售又加剧了价格下挫,已有部分养殖户准备淘汰能繁母猪,急盼国家启动收储减少进口,行业存在焦虑不稳情绪。同时,个别省份又开始出现“限养”苗头。此时正值生猪产能即将恢复至常年水平的关键期,稳住信心、稳住生猪产能,防止来之不易的生产恢复向好局面发生逆转是当务之急。  近期价格连续下挫导致养殖户亏损有几方面原因。一是前期生猪产品价格相对较好,养殖压栏情况严重,很多养殖户将猪养到300斤甚至400斤,出栏活猪重量普遍比以前提升10个百分点以上,间接增加了一成以上猪肉市场供应量;二是为稳定市场供给,生猪产品进口增加;三是非洲猪瘟疫情发生以来,饲料、防疫、因种猪质量下降导致生产效率降低等养殖各方面刚性成本居高不下。供应增加的同时,夏季已至、消费却进入淡季,消化不了那么多的供给。三增一降,价格就下来了,导致养殖户大面积亏损。  产业的稳定发展对消费者和生产者都有利。我们对价格要有正确认识,猪肉价格并不是越低越好。我国生猪基础产能稳在哪里?在一个个养殖户,一座座猪场,一项项科技攻关,如果养殖户没有合理利润甚至不能保本,刚刚恢复上来的供给形势很快就会逆转,一旦供应不足价格就会上涨,消费者就会受到影响。  信心泄下去容易提起来难,养殖户们还请少安毋躁,国家既会保障老百姓碗里不缺肉,也会考虑稳定生猪产能避免价格大起大落,防范猪价周期性的大幅波动已经纳入决策者考量。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保障粮、棉、油、糖、肉等重要农产品供给安全。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也明确提出,加快构建现代养殖体系,保护生猪基础产能,健全生猪产业平稳有序发展长效机制。  2018年非洲猪瘟疫情暴发后,生猪生产和猪肉市场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影响,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农业农村部、商务部、自然资源部、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海关总署等多个部委打破常规,创造性开展工作,建立部门会商机制,根据形势变化及时制定发布政策和调整各项工作部署,加快生产,稳住价格,保障了城乡居民猪肉消费基本需求。  多部门协同作战的经验已经机制化,稳定产业发展的做法也在不断推出。由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海关总署、国家统计局联合发布的生猪产品信息平台在农业农村部官网正式上线。不仅显示有关生猪产品生产、价格、消费、进出口以及成本收益等季度和月度数据分析,同时还汇集近几年多部门出台的生猪产业发展相关重要政策。及时让养殖户、养殖企业了解到更为客观的市场信息,以便指导生产主体合理调整产能,有效引导市场预期,平抑市场价格波动。  同时,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财政部、农业农村部、商务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等部门联合印发了《完善政府猪肉储备调节机制做好猪肉市场保供稳价工作预案》。对生猪及猪肉价格坚持“调高”与“调低”并重,以供应稳保障价格稳,以价格稳促进供应稳。当价格过低时,将启动收储以托住市场,为养殖场户吃下“定心丸”,避免生猪产能过度淘汰。据国家发展改革委监测,6月21日-25日,全国平均猪粮比价为4.90∶1。按照《工作预案》规定,已进入过度下跌一级预警区间(低于5∶1),中央和地方将启动猪肉储备收储工作。  7月5日,商务部发布消息,商务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近日启动2021年度中央储备猪肉收储工作,定于7月7日公开竞价收储本年度第一批中央储备冻猪肉2万吨。  政府这只手会做好越来越充足完善的托底准备,但前提是要在市场调节作用失灵的情况下才能强行干预,否则干扰市场发挥作用对产业长期健康发展不利。生猪产品信息平台数据显示,4月份我国进口猪肉环比下降5.6%,5月份我国进口猪肉环比下降15.3%,这是对国内猪肉供需形势变化的调节反应。  产能增加非一日之功,产能消化也不会一下子到位,国家启动收储也需要一定条件,低价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养殖户要稳定心态,有战略定力和耐心,想方设法节本增效、渡过难关。继续防控好非洲猪瘟疫情,密切关注市场形势变化,把握出栏节奏,避免过度压栏或集中抛售。在养殖成本管控方面再挖潜力,在行业调整期,加大“以质换量”力度,淘汰低产母猪,提高猪种质量,从而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养殖成本。  同时,地方政府在关键时刻更要牢记主体责任,将各项政策落实到位,尽可能稳定市场预期,稳定市场主体长久发展的信心,稳住本区域生猪产能,不能看到产能已经上来就松劲,不能朝令夕改,雪上加霜去产能。在提振消费方面,可以通过给低收入群体发放消费券等鼓励生猪产品消费,有助于稳住猪肉价格。   利用好市场调节功能,同时发挥宏观调控的兜底保障作用,最终保护生猪基础产能,健全生猪产业平稳有序发展长效机制,是多方共赢的发展目标,需要各方面一起努力。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1-07-06
    (杨黎明 记者 侯东)回想起儿时的美味,陈定全最忘不了的是妈妈用新米熬煮的稀饭。“那浓郁的米香,远远就能闻到。”说到这儿,他不禁深深吸了一口气。    陈定全是广元市昭化区特优粮油首席专家,他的家乡王家镇是“王家贡米”的核心产区。相传在清朝光绪年间,王家大米的好口感在民间广为称赞,被作为地方土特产向皇室进贡,“王家贡米”也因此而得名。    “王家贡米”虽好,在城市化、工业化的时代浪潮中,仍然一度面临种粮比较效益不高的难题,当地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城,一些稻田出现撂荒现象,“王家贡米”这块金字招牌也逐渐被尘封在历史之中。    转机出现在2009年前后。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消费者愈发重视主食品质,不仅要吃得安全,还要吃得好吃得美,“王家贡米”的市场潜力逐渐被昭化区相关部门和当地企业重新认识,开始投入人力物力打造“王家贡米”品牌。    科技赋能   提升“王家贡米”品质    据悉,“王家贡米”作为昭化区传承悠久的地方特色产品,富含磷、钾、铁、锰、锌、硒等微量元素和B族维生素,蛋白质含量比普通大米高1-2倍,具有色泽晶莹、粒形整齐、口感舒适、清香回甜的特点。    同时,得天独厚的生长环境也是造就“王家贡米”品质上乘的必要条件。昭化区境内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气候差异较大,形成了春迟、夏长、秋凉、冬冷四季分明的气候特点。常年日照时数1389.1小时,日照百分率31%,太阳辐射总量平均91.67千卡/平方米,年均无霜期286天。    “王家贡米”虽好,但因生长环境的特殊性,加之生长中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化肥、农药,让其抗稻瘟病能力弱,而稻瘟病是水稻重要病害之一,易引起大幅度减产。    去年1月,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在全国征集特色品种,陈定全看到了改良“王家贡米”的机会。抱着试一试的态度,他将“王家贡米”一号、二号种子送到北京,该种子5月5日随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顺利升空。    “如果要把‘王家贡米’抗性提高,通过人工选育配置种子,至少要五至六年。通过航天育种,可大大降低培育时间。”陈定全介绍,如今,从太空回来的“王家贡米”一号、二号已经开始第二轮试种。    把种子送上太空,只是“王家贡米”在品种选育、提升品质过程中的重要尝试之一。在“王家贡米”的试验田里,目前有300多个育种材料正在同时试验。经过试种成熟的“王家贡米”已经开始大规模种植。    一田双收   推广稻渔综合种养模式    稻米一直是全世界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我国种植水稻的历史源远流长。如今,在平原地区,水稻种植已经实现机械化操作。而在昭化区,生产主要依靠大量的人力和繁琐的流程,这也让当地群众对传统的小农经济种植望而却步。昭化区地质构造体系属米仓山、龙门山和盆北低山三大地貌交汇地带,大部份地区位于米仓山走廊以南,为典型的侵蚀台阶状中低山形。特殊的地质结构,让现代化大型机械设备入不了场。如何让闲置的土地最大限度发挥效益?    由此,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在昭化大地逐步推开。    在稻渔综合种养这种模式下,鱼为水稻除草、除虫,水稻为鱼提供生长的饲料,可以节约成本,减少环境污染,改善稻田生态环境,既稳定了粮食种植面积、又可提高水稻品质。同时,通过建立稻渔共生的生态循环系统,稻米的品质也得到提高。一方面是生态大米的好口碑,另一方面是鱼市场需求旺盛,真正实现了稻渔共生、增值增收,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粮渔共赢的局面。    “我们公司在发展‘王家贡米’的同时,也带动周边群众发展近200亩,目前贡米市场销售价格在26块钱一斤。”四川景思源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何启勇介绍。    “普通的稻谷销售价格在1.2元左右,而稻鱼共养的有机稻价格在2.2元至2.5元之间,年底还可以拿分红。”昭化区王家镇云华村脱贫户马朝庭说,“虽然稻谷的产量比原来低,但收入比原来高得多,谷子收了后,田里的鱼卖了也是一笔不菲的收入。”    乡村振兴,必须依靠产业做后盾。“王家贡米”无疑已成为昭化区乡村振兴的产业后盾之一。    做强品牌   提高“王家贡米”的知名度    2014年,“王家贡米”成功获得第八届中国(广州)国际优质大米及品牌杂粮展览会金奖;    2020年,“王家贡米”获得“中国富硒好米”称号。    “要将‘王家贡米’的地域性品牌做大做强,必须提高‘王家贡米’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昭化决策者们一致认为。    近年来,昭化区积极组织策划“王家贡米”参加各类展示展销会,并邀请省内外企业代表、稻米专家等,走进昭化,感受昭化的山山水水,体验“王家贡米”的生态品牌化之路。    目前,昭化区已有“王家贡米”产业龙头企业4家、专业合作社20个,建成“王家贡米”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32个,已种植“王家贡米”2万余亩,产出大米3000多吨,产值达3000余万元,带动了当地5个镇,近3000余户农户发展,人均增收1800元左右。     “劣质稻田变优质、单季收益超两季”成为现实,昭化区在国内率先实践探索出具有山区特色的稻渔综合种养发展新路径。产品远销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1-07-06
    嘉 宾:中国工程院院士 荣廷昭、川农大玉米所副教授 林海建    主持人: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袁宇君  近日,2021中国(四川)鲜食玉米大会揭幕,全国种业及鲜食玉米行业尖端专家、企业、农户代表齐聚邛崃;同时,我省首个自主选育“彩甜糯”鲜食玉米品种完成测产验收,凭借高产早市等特点,拉长本土鲜食玉米上市时间线。  蜀中鲜食玉米盛事频出,背后是我省近年来在该产业“赛道”步稳蹄疾、稳驾提速的发展。看“硬件”:种植面积达120万亩、鲜穗产量120万吨、产值24亿元,产业基本盘稳固;看“软件”:四川农业大学、省农业科学院、仲衍种业等一流的科研团队和企业聚集川内,引领产业向纵深发展。  坐拥绿色健康食品需求日益旺盛的本省市场,面对“十四五”新阶段带来的产业发展上升机遇,四川如何借好势、掌好舵、做好鲜食玉米发展文章?带着问题,记者采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四川农业大学玉米研究所荣誉所长荣廷昭,以及四川农业大学玉米研究所副教授林海建,探寻四川鲜食玉米更上一层楼的发展密码。资料图片    优势何在?天时地利人和  恰逢本省鲜食玉米扎堆上市,点开广袤四川卫星地图,可见鲜食玉米如星链般点缀在成都周边、川南、川东北和攀西地区。除了供应省内市场,这些玉米同时也销往重庆、贵州等省外地区,一时间形成“千里共享一家香甜”之势。针对四川鲜食玉米产业发展优势,荣廷昭院士展开了详细的分析。  首先,离不开“地利”因素。既有全年温暖湿润、雨热同期的亚热带湿润气候区作为主要种植区域,又有山地立体气候显著的复种区域,温带、亚热带、热带血缘品种均能在此找到适宜的生长环境,自然条件为鲜食玉米品种多样化发展奠定了基础。甜、糯、甜加糯、彩甜糯等各型鲜食玉米齐齐登场亮相,种类丰富令人眼花缭乱。  其次,不得不提“人和”因素。以四川农业大学玉米研究所、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核技术研究所、水稻高粱研究所等为代表的玉米科研团队发展迅猛、规模可观,选育玉米新品种数十种,累计推广面积超600万亩。玉米专家与企业、种植户“打得一手好配合”,引领四川鲜食玉米产业不断向深加工领域纵深发展。    路在何方?短板正是发力方向  “虽然我省鲜食玉米产业发展已经具备一定基础,但是消费主要以鲜食为主体,这是产业附加值一直提不上去的重要原因。”林海建告诉记者,我省鲜食玉米产品单一、产业延伸不足是一大短板。同时由于我省鲜食玉米集中上市度高,采收期短,规模化深加工企业有待增加,短期内供远大于求,导致价格波动极大,严重打击种植户积极性、阻碍了规模化集中种植。  短板正是发力方向。在林海建看来,四川鲜食玉米产业升级,创新驱动必不可少。可利用本省鲜食玉米科研力量雄厚优势,加大鲜食玉米新品种研发力度,更加精细划分鲜食糯质型、超甜型、甜加糯型、加工型、特用型品种,并进行早熟型、中熟型、晚熟型品种配合种植,用科研力量引领一条高端发展路线。  同时,林海建建议,走出种植规模化、环节标准化路线,要加大培育具有市场运作能力的大型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大面积标准化订单生产,进一步把控采收、运输和销售环节。尤其在采摘实现标准化生产,解决好从地里采收到装车这“几百米的距离”,保证鲜食玉米品质。  荣廷昭院士提出,进一步加大川内科研单位之间、科研单位与企业之间、川内与川外科企间的交流与合作,把更多的科研团队、优秀产品、先进技术聚焦到四川鲜食玉米产业发展上,加强从育种、示范、推广、种植、物流、销售、加工等环节的政策配套,确保鲜食玉米全产业链的健康发展。  “我省一直是我国农业适度规模化经营试点区和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先行者。毫无疑问,四川鲜食玉米产业将拥有广阔前景。”荣廷昭院士表示,希望我省用好物流仓储产业优势、特殊区位优势、鼓励政策优势,抢抓“十四五”新时期宝贵发展机遇,为四川鲜食玉米产业发展再次开创无限可能。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7-06
    任仲平  (一)这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光荣!这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光荣!这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  2021年7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在天安门城楼上,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和人民庄严宣告——  “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诗经》里的悠悠吟唱,穿越千年风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变成了现实;中国共产党人的接续奋斗,历经百年沧桑,把全面小康的里程碑树立在复兴之路上。  对中国人来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是国家发展巨变的雄壮交响,也是人民笑颜绽放的鲜活故事。它书写在消除绝对贫困的人间奇迹里,书写在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中,书写在不断增多的蓝天、不断延伸的绿道、不断改善的居住环境里,书写在让人民生活“一年更比一年好”的不变追求里……  翻开世界各国的史册,不乏繁华的历史,不乏骄人的盛世,但鲜有哪个时代、哪个国家,能像今天的中国这样,致力于“一个不少”“一个不落”的全面福祉,能在如此广阔的领域取得如此显著的成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也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伟大壮举!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中国7.7亿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减贫人口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70%以上,显著缩小了世界贫困人口的版图,创造了减贫治理的中国样本;人均GDP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几十美元到2019年突破1万美元,让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的世界人口翻了一番,在14亿多人口的规模下,人均GDP1万美元所产生的各种效应,更让人充满信心。  回望过往的奋斗路,我们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世纪伟业,把光荣与梦想写在了历史深处;眺望前方的奋进路,我们还要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继续在人类的伟大时间历史中创造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时间。  历史照亮未来,征程未有穷期。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我们身后是波澜壮阔的历史,我们面前是喷薄而出的曙光!  (二)许多时候,鲜明的时代感,在与历史的对照中油然而生。  “70后、80后、90后、00后,他们走出去看世界之前,中国已经可以平视这个世界了”,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席话,引起了人们的强烈共鸣。  上了年纪的人,对这样的场景都不陌生:夜幕降临,一家人围坐在煤油灯下,母亲做针线,孩子写作业。那时候,“耕地不用牛,点灯不用油”就是人们对未来的真切向往。人们所思所盼的是如何解决温饱,梦寐以求的是拥有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三转一响”,“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就是美好生活的象征,“万元户”更是许多家庭奋斗的目标。  犹记改革开放之初,为了学习外国先进技术,改变国家落后的面貌,全国掀起了一股出国考察热潮。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之大,给人们带来很大震动:“看得越多,就越知道自己多么落后”“差距太大,很有咄咄逼人的紧迫感”。  从“8亿人吃不饱”到“14亿多人要吃好”,从拥挤缓慢的绿皮火车到闪亮全球的高铁名片,从一针难求的青霉素到向全球提供超过4.8亿剂新冠疫苗,居民平均预期寿命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35岁提高到77.3岁,钢铁产量从不够“每人打一把菜刀”发展到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经济总量从改革开放初期的3679亿元增长到突破100万亿元大关……生产生活的变化,展现着全面小康的深远意义;举世瞩目的成就,构筑起中国人民的自信基石。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中国是带着首都被八国联军攻占的耻辱进入20世纪的。1900年,列强军队在紫禁城阅兵庆祝胜利,北京大街小巷遍悬占领军国旗。鸦片战争后,从“器物不如人”到“制度不如人”,再到“思想文化不如人”,中国人饱受欺凌和屈辱,民族自信心更是跌入了谷底,有人甚至提出这样的困惑:中国人能近代化吗?能赶上西洋人吗?能利用科学和机械吗?  …………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不了解数千年的灿烂文明,就无法读懂中华民族的复兴意志;不理解上百年的苦难屈辱,就难以体会中国人的小康梦想。  “久困于穷,冀以小康。”正因为它如此持久,才更为深沉;正因为它如此曲折,才更显珍贵;正因为它如此艰难,才更加震撼。  1919年,孙中山先生完成他的《建国方略》,当时的中国人多将其视为无法实现的梦想:修建160万公里的公路,开凿并整修全国水道和运河,建设3个世界级大港……截至2020年底,中国公路总里程519.8万公里;在全球港口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排名前10名的港口中,中国港口分别占8席和7席。  1935年,在生命的最后日子里,方志敏同志写下了感人肺腑的名篇《可爱的中国》,期盼一个“欢歌将代替了悲叹,笑脸将代替了哭脸,富裕将代替了贫穷,康健将代替了疾苦”的“可爱的中国”。2021年,方志敏的女儿方梅说:“父亲毕生都在为一个可爱的中国而奋斗。我可以告慰父亲:您笔下‘可爱的中国’,我替您看见了,而且比您想象的还要好。”  从18世纪到20世纪,西方国家飞速前进,中国却一次次错失工业革命的机遇、全球化的机遇、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浪潮,只是“蜗牛般地爬行”。今天,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书写了人类发展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奇迹”,更找回了中华民族曾经“失去的二百年”。  百年沧海桑田,换了人间。  一位作家曾说,“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对中华民族来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是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步,也是民族自强的历史时刻。  (三)2021年2月4日,春节前夕,江西井冈山,白银湖村村民邱冬华贴上新对联——上联:“脱贫全靠惠民策”;下联:“致富迎来幸福春”;横批:“共产党万岁”。  90多年前的1928年,邱冬华的曾祖父邱启山也曾写下一副对联,那一年中国共产党打土豪分田地,制定《井冈山土地法》,穷苦农民获得梦寐以求的土地——上联:“分田不忘共产党”;下联:“幸福牢记毛委员”;横批:“共产党万岁”。  两副对联,一样的横批。这是中国共产党初心使命的写照,也是中国百年巨变的缩影。  中国的全面小康,犹如一幅前后相续的长卷,有筚路蓝缕的创业征程,有气壮山河的建设浪潮,有波澜壮阔的改革探索,也有拥抱世界的开放襟怀。在这条路上,我们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发展历程;我们用一百年奋斗,赋予人类现代化以鲜明的中国特色。  这个特色,就是“中国式的现代化”。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同志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首次用“小康”描述中国的发展愿景:“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小康”,这一饱含深厚文化底蕴、富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美好愿景,由此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醒目路标。  “小康”的提出,并非偶然。  千百年来,从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感慨,到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憧憬,再到严复“故居今而言救国,在首祛此贫”的期盼,“小康”是中华民族对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恒久守望。  自18世纪蒸汽机吐着白气推开现代化大门以来,在人类现代化的赛道上,中国很长时间内都是迟到者。“落后就要挨打”,这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遭受苦难屈辱的缘由,也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带领人民追赶跨越的动力。  1949年3月,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就号召,“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新中国成立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编制实施五年规划(计划),提出“四个现代化”……中国共产党始终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坚定地把现代化视作走向复兴的路径。  在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上,虽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但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守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属性,并在与人民同甘共苦的实践中摸索出正确航线。  “虽不富裕,但日子好过”“目标放低一点好,可以超过它”,小康目标的提出,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实事求是的精神;“国民生产总值人均达到八百美元”“既包括物质生活的改善,也包括精神生活的充实”,小康内涵的丰富,折射出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的品格。  从“小康之家”到“小康社会”,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从“全面建设”到“全面建成”,中国人民的美好生活在小康内涵的拓展中不断提升;从党的十三大制定“三步走”发展战略,到党的十五大明确“新三步走”发展目标,再到党的十九大提出“分两步走”战略安排,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把握日益深化。  正如一首荡气回肠的歌曲《奔小康》所唱——  “猎猎风中,为民担当。久经磨难的中国人,几曾奢谈富强。百年奋斗,千年梦想,老百姓跟着共产党,好日子才有希望……永诀贫困,奔我小康,为了人民谋幸福,不畏雨雪冰霜……”  (四)最难走的路是上坡路,登顶前的冲刺最艰辛。  “我说过,脱贫路上一个也不能少。中国人说话、中国共产党说话、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说话是算数的!”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的这番话振聋发聩。  到建党100周年时,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是我们党进入新世纪后,在基本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提出的奋斗目标,是对人民的庄严承诺。  然而,如期践诺,又是何等不易!  在长期的接续奋斗中,我们一茬接着一茬干,一棒接着一棒跑,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越来越厚实。然而,“凡作事,将成功之时,其困难最甚。”向终点线冲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面临着艰巨任务。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经济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中国所处方位可谓“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  一方面,是更大的风险挑战——  比如,面对金融高杠杆率和流动性风险、银行不良贷款风险、影子银行风险、房地产金融化泡沫化风险、互联网金融风险……如何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为全面小康筑牢安全堤坝?  比如,2012年,我国贫困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已降至10.2%,减贫进入国际公认的“最艰难阶段”。面对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如何啃下“硬骨头”,实现全面小康“一个都不能少”?  比如,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重污染天气、黑臭水体、垃圾围城、农村环境问题已成为民心之痛、民生之患,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如何保卫蓝天、碧水、净土,确保全面小康经得起历史检验?  …………  迎难而上,知难而进。即便以强烈的问题意识和忧患意识,提出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在前进的道路上,还是会有“黑天鹅”“灰犀牛”不期而至。  人们没想到,霸权国家会单方面挑起经贸摩擦,处心积虑对中国进行遏制打压、围追堵截;谁也没料到,百年不遇的新冠肺炎疫情会突然暴发,世界经济会陷入二战以来最为严重的衰退,给爬坡过坎的中国带来一道道“加试题”。  另一方面,是更高的目标要求——  进入新世纪,我们已经迈入小康社会门槛,但这一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不平衡的:经济增长翻了近两番,但每创造1万元GDP所消耗的能源,却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两倍以上;物质生活已普遍明显改善,但收入差距拉大问题也在凸显。如何解决这些发展起来后的问题,把现代化进程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调的不仅是‘小康’,而且更重要的也是更难做到的是‘全面’。‘小康’讲的是发展水平,‘全面’讲的是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习近平总书记赋予“全面小康”更深刻、更丰富的内涵——不能让任何一个领域滞后,不能让任何一个人掉队,不能让任何一个区域落下。  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  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统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区域发展战略助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系列大手笔大方略,彰显着治国理政的责任担当;一个个新实践新创造,开辟出中国发展的广阔空间。  “十三五”时期,我们聚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下大力气固根基、补短板、强弱项,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污染防治攻坚战效果显著,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取得成效,三大攻坚战取得决定性成就。  2021年6月8日,世界银行发布最新一期《全球经济展望》报告,将今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从此前预估的7.9%上调至8.5%。中国经济在100万亿元高基数之上依然保持强劲增长,这正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所创造的时与势。  有时候,看似枯燥的数据,却能让人直观感受“大历史”。  9899万人,这是8年来摘掉贫困帽子人口的总数;98.2%,这是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黑臭水体消除比例;1.5万亿元,这是2020年金融系统向实体经济的让利金额;超过6000万人,这是“十三五”时期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00.8%,这是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1年到2020年10年的累计实际增长幅度……  有时候,身边发生的变化,可以让人更好理解“大变革”。  这几年,生活在云贵山区里的孩子们,也能用上触控笔、智能电子白板等课堂新装备了;长江边上的人们发现,久违的河豚回来了,刀鱼也越来越多了;各地大力推进“放管服”改革,人们办事不再“跑断腿、磨破嘴”了;全国扫黑除恶扫出风清气正,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强了……  伟大的奋斗,凝结成历史性成就和变革;汗水的结晶,折射出全面小康的成色。  “为了摆脱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付出了史诗般的努力。”有外国观察家如此感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再一次为新时代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写下温暖而生动的注脚。  (五)“东南风吹西北暖,那年你到咱家来,拔掉穷根把花栽,美得哟,沙漠变花海……”2021年初,一部名为《山海情》的电视剧冲上热搜,也让中国东西部扶贫协作的典范——宁夏闽宁镇走进全国观众视野。  沙与海,山与川。上世纪90年代以来,宁夏和福建这两个相隔数千公里的省份,因为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的政策,结下了跨越山海的深厚情谊,共绘了先富帮后富的壮阔画卷。  环顾全球,区域发展不平衡是世界级难题,许多国家的“锈带”地区在转型突围中,同样不缺人才、资金和决心,但大都以失败告终。一个拥有14亿多人口的大家庭,富不忘穷,兄弟同心,长期互助,协作共赢,这又是怎样的人间奇迹?  “这在世界上只有我们党和国家能够做到,充分彰显了我们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习近平总书记的论断掷地有声。正是这种优势,让我们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把一个个“不可能”变为“可能”。  人们不会忘记,在伟大抗“疫”斗争中,“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所诠释的初心使命,“封闭一座城,守护一国人”所彰显的英雄本色,“全党一面旗、全国一盘棋、全民一条心”所凝聚的磅礴力量……  人们不会忘记,为打赢脱贫攻坚战,习近平总书记先后7次主持召开中央扶贫工作座谈会,50多次调研扶贫工作,走遍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25.5万个驻村工作队、300多万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同近200万名乡镇干部和数百万村干部一道奋战在扶贫一线;1800多名党员干部将生命定格在了脱贫攻坚征程上……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对自己的发展道路有了更加坚定的自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党的领导是最本质的特征。近代以来,只有中国共产党,以其无比坚强的领导力、组织力、执行力,结束了“四万万中国人一盘散沙”的局面,第一次让中国作为一个整体来追求现代化,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了明确的时间表和路线图。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没有中国共产党,哪有社会主义中国?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哪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人民至上是最鲜明的底色。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悠久文明是最深层的基因。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是经济上、物质上的成功,更是一种具有文明意味的制度探索和文化实践。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魏源曾说,“自古有不王道之富强,无不富强之王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承载着中华文明鼎新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宏大叙事,无可辩驳地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  (六)2020年11月4日,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几天下来,674家参展商、1351家采购商共达成合作意向861项,累计意向成交726.2亿美元,比上届增长2.1%。在全球疫情肆虐、经济严重衰退的背景下,这样的成绩单来之不易。  近年来,进博会、服贸会、消博会……中国各种外贸交易类展会越办越多、越办越好。从“世界工厂”到“世界市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我国消费规模不断扩大、消费结构加快升级,为世界贸易和经济复苏注入了强劲动力。  纵观世界历史,一个发展中大国能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能持续地为提升人类社会整体发展水平作贡献,这是十分罕见甚至是绝无仅有的。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规模宏大、意义重大的人类实践”“让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为世界树立令人鼓舞的榜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推动人类进步的伟大催化剂”……来自国际社会的评价,道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  工业革命以来,在人类现代化进程中,人们见到了太多“血与火”的侵略,太多赤裸裸的掠夺。即便在这些现代化国家内部,也形成了巨大的收入鸿沟,出现了明显的贫富差距,带来了持续的社会动荡。有西方政治学家感慨,“现代性孕育着稳定,而现代化过程却滋生着动乱。”  反观中国,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现代化的征程上,不仅走出了自己的成功发展道路,还创造了世所罕见的“两大奇迹”: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  从内部看,这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在全球疫情防控中,人们清楚地看到,即使是实现了现代化的国家,如果执政党背离人民,也会损害现代化成果。中国之所以能够取得疫情防控的重大战略成果,就在于始终把人民放在第一位,“为了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我们什么都可以豁得出来!”  今天,世界上很多人都在谈论人权。“以人民为中心”,这正是中国奉行的人权理念。“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权”,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的,中国发展成就归结到一点,就是亿万中国人民生活日益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贡献正在于此,中国创造“两大奇迹”的深层密码也在于此。  2020年,美国一家知名公关公司发布信任度调查显示,中国民众对本国政府信任度达95%,在受访国家中高居第一。什么是民心?这就是民心。什么是人权的标尺?这就是人权的标尺。  从外部看,这是坚持和平发展的现代化。作为历史上曾经遭受欺凌、蒙受屈辱的发展中大国,中国发展的目的是赢得尊严和安全,让历经苦难的人民过上好日子。作为中国现代化的阶段性目标,“小康”就是这一逻辑的集中表达。朝着这个目标不断迈进,中国在亿万人民的不懈奋斗中发展了、强大了。  中国是在落后的境遇中走上现代化道路的。追赶者的身份,很容易让人低估了中国道路的独特优势,甚至认为中国会走上西方现代化的老路。近年来,西方一些人所谓的中国“掠夺资源”“盗窃知识产权”“强制技术转让”等论调,不过是反映了他们以己度人的自我想象和高高在上的傲慢无知。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素以吃苦耐劳闻名于世。中国今天的发展成就,不是偷来抢来的,也不是别人恩赐的,而是中国人民几十年含辛茹苦、流血流汗干出来的。中国人民深知,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中国是一个有着14亿多人口的大国,想发展就要靠自己苦干实干,不能寄托于别人的恩赐,世界上也没有谁有这样的能力。  马克思说过,极为相似的事情,但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中出现就引起完全不同的结果。在人类现代化的进程中,中国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改变了现代化的“单向趋同”,增进了全人类的整体福祉,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多样化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路径。  这一伟大成就再次表明,“中国发展是属于全人类进步的伟大事业”。  (七)奋斗者的脚步永不停歇。历史性的抵达,换个角度看就是开创性的进发。  “培训乱象,可以说是很难治理的顽瘴痼疾”“解决教育公平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教育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跟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密切相关”……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们来共同关心这些教育问题”。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背景下,“上得了学”已经不是问题,“上得好学”又成为新课题。  教育问题只是一个缩影。如何满足水涨船高的期待、解决发展起来后的问题,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认同感,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这个意义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是不屈不挠、长期奋斗的果实,更是启航新征程、扬帆再出发的动员。  这样的数据令人自豪:如今的中国,拥有占全球70%以上的5G基站,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约占世界一半,消费级无人机占据一半以上全球市场,人工智能专利申请量占全球总量70%以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我们积累了雄厚物质技术基础,开辟出巨大发展空间。  这样的清单催人奋进: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生态环保任重道远,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会治理还有弱项……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的判断,提醒我们还面临许多矛盾和挑战。  如果说,当年“小康”目标提出时,我们还是“不够格”的社会主义;那么,尽管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但全面小康还是“在路上”的现代化。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依然是我们的基本国情。它是一个动态、积极有为、始终洋溢着蓬勃生机活力的过程,是一个阶梯式递进、不断发展进步、日益接近质的飞跃的量的积累和发展变化的过程。  善治国者,善于谋势;决胜负者,长于布局。  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战略安排;  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这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的战略部署。  以时间节点为坐标,方可环环相扣、节节取胜,击鼓催征稳驭舟;以历史方位谋伟业,才能高屋建瓴、势如破竹,不畏浮云遮望眼。  在这场以百年计的伟大征程上,我们有“风卷红旗过大关”的严峻紧迫,也有“风展红旗如画”的慷慨激昂;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的豁然开朗,也有“又踏层峰望眼开”的使命召唤——  “征途漫漫,惟有奋斗。我们通过奋斗,披荆斩棘,走过了万水千山。我们还要继续奋斗,勇往直前,创造更加灿烂的辉煌!”  (八)2021年1月30日,福建福清。在中国利用核动力发出第一度电的50多年后,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华龙一号”核电机组在这里投入商业运行。  “对于关键核心技术,我们都一件件进行了突破,没有‘卡脖子’的问题。”企业负责人这样介绍。“没有‘卡脖子’的问题”——短短几个字,道出了自立自强的决心。  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全面开通,到“嫦娥五号”实现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从特高压技术后来居上,到C919大飞机准备运营;从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研制成功,到第五代战机歼20正式服役……这几年,我们把“卡脖子”清单变为科研攻坚清单,正在一步步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  犹记19世纪末,孙中山先生浩叹,“中国积弱,至今极矣!”犹记新中国初创,毛泽东同志感慨,“现在我们能造什么?……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犹记改革开放前夕,邓小平同志发问,“什么叫社会主义?它比资本主义好在哪里?”……  时间铭记梦想的足迹,历史镌刻奋斗的功勋。  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国,把现代文明带到时间的坐标中;一个饱经沧桑的民族,把复兴的图景描绘于前进的道路上。  “中国以后要变成一个强国,各方面都要强。”习近平总书记的铿锵话语,道出了大党大国的雄心壮志。承载百余年仁人志士艰辛的探索,汇聚亿万人民不懈的追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如东方的一轮朝日,正光芒四射,正喷薄欲出。  “共同富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2021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公布。一个人口数量堪比欧洲大国的省份,正在打造共同富裕的样板——2035年“基本实现共同富裕”。从共同富裕入手,推动社会公平正义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注定是一段更加壮丽的伟大征程。  回顾人类现代化的历史,18、19世纪,世界上发展起来的一批国家,如英国、法国等,人口是千万级的;20世纪发展起来的一批国家,如美国、日本等,人口是上亿级的;而21世纪中国的现代化,人口则是十亿级的,超过前两批国家人口的总和。这不仅仅是人口数量的简单增加,更是对人类文明进步具有深远意义的重大贡献。  “中国空间站将成为国际太空合作的重要平台”。2021年6月17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升空,中国人首次进入了自己的空间站。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空间站核心舱和实验舱上均配备标准化的载荷接口,具备开展各类科学实验国际合作的能力,中国空间站将成为一个造福全人类的太空实验室。  以数千年大历史观之,变革和开放总体上是中国的历史常态。在现代化的征程上,中国不仅追求高水平的自立自强,也始终秉持开放合作、互利共赢的理念。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坚定不移全面扩大开放,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要实现的中国梦,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各国人民。  中华民族追求强大,更追求伟大。  志在千秋伟业,百年只是序章。当我们以“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去理解中华文明,“以百年、千年为计”去看待历史使命,更感时间的紧迫,更觉前途的光明,更知责任的重大。  (九)历史让人回味,未来令人神往。  “七一”前夕,位于国家体育场北侧的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隆重开馆,党和人民百年奋斗铸就的功勋和光荣,勒记在了祖国首都的中轴线上。  从永定门到钟鼓楼,从中华民族园到奥林匹克公园,从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到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一条中轴线,浓缩着中华文明由衰落到复兴的苦难辉煌,凝聚着中华民族由独立到富强的雄心壮志。  “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我们已经走出一条光明大道,我们要继续前行。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重大时刻,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响彻神州——  “过去一百年,中国共产党向人民、向历史交出了一份优异的答卷。现在,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又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  “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风雨同舟、同甘共苦,继续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懈努力,努力为党和人民争取更大光荣!”  “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有全国各族人民的紧密团结,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能够实现!”  …………  时间属于奋进者!历史属于奋进者!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如磐信念敲响岁月的洪钟,以昂扬姿态拨动时代的琴弦,我们一定能奏响更加雄浑壮阔的历史交响,书写更加灿烂辉煌的发展篇章。  “加油、努力,再长征!”这是一场中华民族跨越数千年的进军,向着美好未来,向着人类明天!
人民日报 | 分享: 2021-07-05
(记者 李传君)车厘子是一种名贵水果,难种植、不耐储运,但经济价值很可观,全国不少地方都看好这一产业的前景。位于四川省东部地区的宣汉县,地理条件为“七山一水二分田”,尤其是中部山区平均海拔在1000米以上,土壤、光照、温度等诸多方面均适合种植车厘子。前几年,引种车厘子成功后,为了打造特色产业带农致富,该县倾力支持车厘子产业发展,目前种植面积已达1万亩,并注册了“巴国老车”商标。“巴国老车”已经上路,如何跑得快、跑得远,值得管理者、生产经营者深入思考、勇于探索。在宣汉县首届车厘子采摘节上,游客在采摘车厘子。区域集中度高 现代农业园是方向中部山区长期是宣汉县发展滞后的地区,贫困村相对其他地方较多,且一直缺乏主导产业。从2018年起,借脱贫攻坚和东西部扶贫协作之力,峰城镇仁义村率先试种车厘子,发展面积为150亩,目的是闯出一条能带动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发展之路。据了解,宣汉县早在2009年就在一些地方试种过车厘子,但并没有成功。这次重新尝试,是当地分管领导和县农业农村局经过组织专家论证和到山东及四川汶川等成熟基地考察,然后通过对中部山区各方面自然环境进行深入调查,充分论证后决定发展车厘子产业。“车厘子适合在海拔800-2000米,气温在10℃-14℃,年降水量600-800毫米,土壤pH值6.0-7.2,年光照时长1800-2000小时的地方种植。宣汉中部山区平均海拔在1000-1200米,年均气温11℃,年降水量1300毫米,土壤pH值5.5-6.5,年光照时长1600-1800小时。对照来看,年降水量有些高,且光照略有不足,但可以采用避雨栽培和选择高山、向阳坡地种植。”南坪镇车厘子产业发展中心主任黄义兴说,况且宣汉无极端天气,恰恰这又是个优势。有了这样的信心,2019年仁义村又发展了500余亩,并顺势向周边村及乡镇扩展,到目前为止,全县栽植面积1万余亩,涉及7个乡镇。特别是中部片区峰城镇、南坪镇等乡镇种植面积达6000亩以上,峰城仁义村、南坪镇花园村、凤凰村等地种植规模达100亩以上,车厘子产业基地有10个,规模化种植面积达2000余亩,其余为农户散种。栽植主要品种有“红灯”“美早”“俄罗斯8号”等,涉及车厘子产业发展业主达15家。“目前来看,中部山区具有良好的发展条件,车厘子产业发展开了个好头,正在成为区域崛起的支柱产业。”宣汉县委书记冯永刚说,今年全县计划新发展车厘子2000亩、产业规模达到1.2万亩,年产值将达到3亿元以上;到2025年将突破2万亩、年产值10亿元以上。其中中部山区达到1.5万亩,并成功创建省五星级现代农业园。建园投入高 推广精细化管理才能高产出宣汉降雨量稍大,栽培车厘子须开沟起垄。仁义村从一开始就瞄准高端路线,同时加强土壤改良,增加有机质含量,且建起了酵素堆肥发酵场,用猪牛粪便和农作物秸秆发酵制作有机肥。树苗栽下去后,每年都要修枝塑型。“枝丫在很小的时候要用牙签将其撑开,枝条长到20厘米长后,要将其扭伤抑制生长,否则就只长树不结果。”黄义兴说。仁义村党支部书记熊邦明说,2019年村里栽的第一批车厘子已开花结果,这个时候要继续拉枝,抑制嫩枝生长,同时要注意排水和施肥,最好是搭棚遮雨,地下要保持排水畅通,保持土壤疏松并有足够养分,让花胚胎发育良好,这样收成才能好。实践证明,车厘子是个高投入、高产出的产业。“从建园到投产,亩均投入高达2万元,且不包括设施设备的投入;到丰产期,每亩人工成本也高达2500元,以至少1500斤/亩产量计算,一年便能收回成本。但这必须是在精细化管理的情况下才能达到。”县农业农村局局长罗本权说,仁义村就达到了精细化管理的程度,今年初投产的150亩将有200余万元的收益。仁义村等主要产区均建立了大致相同的利益联接机制,最突出的一点是农民土地入股分红。“每年年底,第二年的土地流转费就如数支付给农民了,每亩300元,从投产起逐年递增,直到每亩1000元为止;到丰产期后,农民还可以获得10%的利润分红,当然须扣除预先支付的土地流转费。”熊邦明说,按目前行情来看,丰产期每亩纯利润不会低于1万元。“况且,农民还可以到园区打工,650亩一年所产生的劳务费就高达几百万元!”产业的高收益当然深受群众欢迎,可目前全县上万亩车厘子,能达到精细化、标准化程度的除了仁义村和南坪镇大树村的观峰种植家庭农场外就不多了,总数不到1000亩。“部分业主因投入不足和执行技术标准不规范,导致多年不挂果或挂果少,越干越没有信心;还有相当一部分散户因家里没有种植能力或观念滞后,疏于管理,或者没有管理,有的甚至在园区内种植了大量的玉米等高秆作物,造成产业萎缩和果苗死亡现象。”罗本权说。突出早熟、生态优势 瞄准中高端市场今年,宣汉车厘子开始陆续进入上市期。春末夏初,宣汉县首届车厘子采摘节在峰城镇仁义村举行,果实硕大、口味香甜的车厘子让消费者赞不绝口。冯永刚分析说,全国车厘子种植面积约270万亩,年产量约80万吨,但仍进口19万吨;四川全省车厘子种植面积约10万亩,年产量约7万吨,其中雅安汉源、阿坝汶川年产量达到5万吨;达州市种植面积约1.1万亩,宣汉县约占91%,但尚未大面积挂果;宣汉县主要城镇年需求量约40万斤,而去年全县产量仅6000余斤,因此市场缺口非常大。而且,宣汉车厘子比北方和南方主产区上市都要早,因此市场错季优势明显。因此,在今年3月召开的全县车厘子产业发展推进会上,宣汉县提出中部适宜种植的片区应抓住机遇,坚定车厘子产业发展的信心和决心,不仅研究出台了《全县车厘子产业发展实施意见》,还组建成立了车厘子发展领导小组、县水果协会车厘子分会,专门负责推进车厘子产业发展,而且先后投入5300余万元,在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下一步还将持续推动车厘子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链条化发展。“我们将产业带纳入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和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培育园区进行重点建设,对核心区南坪镇、峰城镇,辐射区厂溪镇、华景镇4个乡镇车厘子产业基地覆盖的产业发展、道路建设、水利建设、人居环境整治、农旅融合发展、品牌建设、科研建设、社会化服务以及园区其他配套设施等9个方面安排了74个补短项目,解决园区道路不通畅、产业发展不规范、人居环境不美观、现代技术不先进、三产融合不配套等问题。”副县长丁小平说。宣汉中部山区森林覆盖率高达69%,秉承绿色、生态、有机的理念,车厘子品质完全不输国内其他主产区。“为避免品牌多、杂、乱的现象,我们注册了‘巴国老车’车厘子品牌,瞄准中高端市场,并借鉴智利、新西兰等国家‘J’级别分类方式,按照果粒的尺寸大小、色泽外观,分门别类进行精细化包装销售;同时搭建冷链物流配送平台,不断提升宣汉车厘子知名度和影响力,增强与行业其他区域的比较优势,真正做到产销‘两旺’。”丁小平说。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1-06-30
    (尹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现实需要,是农村地区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保证。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因此发展集体经济要破除思想转变难、理清思路难、发展起步难三个主要的问题。  破除思想转变难的问题。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关键二字是“集体”。如果群众不理解、不支持、不参与,那么单打独斗不会成功。应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组织、宣传、凝聚、服务群众作用,通过召开现场分红大会、集体经济发展大会等形式多渠道、广维度宣传村级集体经济运行机制、入股机制、分红机制,以实际发展成效展现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利好、向好态势。帮助群众算清楚种植、养殖等方面规模效应所带来的成本下降,树立群众“自己干不如一起干”的思想观念。  破除理清思路难的问题。思路决定出路,正确的发展思路、发展路径决定发展集体经济的成效、成色。村党组织书记要深入一线解剖麻雀,真实掌握本村资金、资源、资产状况,以实地走访、座谈交流、专题研究等形式,建立起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优势台账、发展村级集体经济问题台账,通过分析研判精准定位目标、问题和措施,破除“抱着一本糊涂账、永远都是老问题、怎么解决就差钱”困境。  破除发展起步难。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不会一蹴而就,也不会立竿见影。村级集体经济在发展初期家底薄弱,一些村集体经济发展起步依赖上级财政资金扶持,切忌在规划项目建设时贪大求全、好高骛远,片面追求规模、速度,导致项目启动资金、初期投入过大,造成集体经济起步困难。要根据实际情况量体裁衣、渐次发展,多关注一些小而精、有特色、见效快、投入少的发展项目。善用游击战术,不搞无谓的“大型会战”,将优势兵力集中到能打胜仗的发展项目上去。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1-06-28
    创新驱动本质上是人才驱动,培育创新型人才事关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四川人才资源总量大,但结构性矛盾突出:高端人才偏少,高技能人才占比偏低,一些重点领域顶尖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匮乏。改变这样的状况,既要聚集人才,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更要用好人才,让科技人员把主要精力投入到科技创新和研发活动中;既要立足当前,更要着眼长远培育人才,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环境,形成崇尚科学的风尚,让更多的青少年心怀科学梦想、树立创新志向。本期天府新论推出策划,探讨如何让创新人才扎根四川建功立业,其中特别约请了奋战在一线的科研工作者,请他们畅谈亲身体会。刘丽娟 绘    聚集人才——外来的本土的兼收并蓄    四川日报全媒体评论员 邓也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区域竞争的实质是人才竞争。人才资源的积累与集聚是城市发展的基础,也是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量。对于四川来讲,无论是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还是促进新时代四川高质量发展,都必须聚集天下英才而用之,打造创新人才聚集高地。  四川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有着敢为人先的创新基因,自古人才辈出,巨匠灿若星辰。先秦李冰父子吸取前人治水经验,率领当地民众,创造性地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天府之国从此沃野千里;新中国成立后,邓稼先、于敏等科学家在川成功研究完成“两弹”设计方案,铸就了保家卫国的“核盾牌”;还有近年来远观银河深处的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深至2400米的中国锦屏地下实验室,快至每秒10亿亿次的成都超算中心……无数“国之重器”相继在川诞生,是无数四川和赴川的科技人员的智慧与汗水的结晶,彰显了巴蜀大地强大的科创基因。  但我们同时也要看到,四川人才资源总量较大、超过800万人,高端人才却偏少,高技能人才占比偏低,一些重点领域顶尖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匮乏,人才结构性矛盾突出。聚集人才任重道远,四川必须兼收并蓄,广开进贤之路。  对于外来人才,要引得进、用得上、留得住。四川是西部的科技、教育大省,中国唯一的科技城坐落于四川绵阳。丰富的科教资源为全球人才来四川创新创业提供了良好的智力辅助资源和开放研发平台。同时,四川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丰富的人才优惠政策,优美的宜居宜业环境和开放包容的生活文化,在人才聚集方面特征和优势明显。栽下梧桐树方能引得凤凰来。紧扣实际健全人才引进机制,才能实现缺什么补什么的有效“引援”;建立畅通有序的人才资源配置机制,才能促进人才供需畅通、进出畅通,使得人才紧缺的领域和岗位得到充分的人才补给;建立完备和人性化的人才服务机制,细化完善人才安居、子女就学、家属就业等服务措施,才能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提高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对于本土人才,要选得到、育得出、用得好。聚集人才,不仅“外来的和尚好念经”,而且“月依旧是故乡的明”。相对于外来人才,本土人才对本地有着更为特别的感情,具有强烈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同时,他们更熟悉本地的风土人情实际,在工作中也许能够提出更加符合实际的策略。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改革创新发展从不缺舞台,对于在实践中显出身手、在创新中见得真章的本土人才,要一视同仁地予以重用。要积极选拔、努力培育本土人才,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放在更加适合的位置。同时,在资金分配、项目安排、荣誉评选、政策待遇等方面统筹兼顾,注意防止出现“招来女婿气走儿”现象,让更多的本土人才在四川建功立业。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少不了省内外顶尖人才和高水平团队的创新创造。只有不断完善人才政策制度体系,着力营造人尽其才的干事创业氛围,才能将巴蜀大地打造成人人向往的创新创造热土,令人“乐不离蜀”。    用好人才——“四个维度”激发创造力    四川日报全媒体特约评论员 李晓瑜 李怀杰  如何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是每一种社会形态都要考虑的问题。作为高校普通科研人员,我们常遇到很多困惑。困惑于科研初期的新鲜感与兴奋感,随着大量“无谓活动”的加入而逐渐消失;困惑于爱岗敬业的工作动力,随着科研评价体系带来的过度压力而逐渐走形;困惑于专业科研活动的理性边界,面临传统文化柔性一面时带来的认知冲突,等等。  令人欣喜的是,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建立让科研人员把主要精力放在科研上的保障机制,让科技人员把主要精力投入科技创新和研发活动。各类应景性、应酬性活动少一点科技人员参加,不会带来什么损失!决不能让科技人员把大量时间花在一些无谓的迎来送往活动上,花在不必要的评审评价活动上,花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种种活动上!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重申了这一点,无疑给众多科研工作者带来一剂强心剂,我们可以尝试从思想、制度、环境和人这四个维度入手,进一步解放被束缚的创新力、创造力。  思想方面,要遵从现代科学发展规律和运用国际视野,推进科技创新。自1600年前的经验科学到近代的理论科学,再到现代计算科学,以及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兴起的数据科学,人类对自然对科学的认知范式一直在推进,一直在优化。与时俱进是我们解放思想的必要条件,同时要借助于数据、信息等技术手段,进一步优化辅助决策,让我们在不同维度更好地理解和践行科研创新、技术创新。无论对于是科研工作者还是科研制度的制定者,解放思想同等重要。  制度方面,要破除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五唯”顽瘴痼疾,构建新科学评价制度。科研评价过了度、不遵循内在规律,为了标签而标签,自然就会造成科研生态的失衡。“五唯”的破除,亟需新的、符合科研内在规律的科学评价制度。科研制度的解放,要利于科研工作本位的回归,利于科研工作者科研初心的回归。  环境方面,要培育积极、开放、自由的科研环境,支撑科学家干事业。教育是个良心活、慢活,科研是充满了随机性的灵感创作,这两个都是无法严格标准化的,不能完全以工业产品化的思维来做管理和引导。科研环境的解放是激励科研工作者最基础的一步,要减少或降低各种评比、各种填表、各种行政会议,打造轻松的氛围,激发科学家的内驱力,支撑科学家干事业。  人的方面,要激发科学家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唤醒科学家内在的家国情怀。无论过去还是现在,科学家都需要奉献和拼搏,要由使命感激发兴趣,进而朝着科研职业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要以解决国家战略需要、解决国家“卡脖子”问题为目标,开心地、专业地、心无旁骛地去做科研,实现科学家人生意义与追求,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多作贡献。  四个维度,涉及管理主体、科研主体、评价主体等,制度与管理固然重要,但是科研工作者自己内心的坚定和选择更重要。因为,我们深深明白,内心的信仰,可以让人奋不顾身;创新的思维,可以让人不被束缚。    培育人才——让更多青少年筑梦科学    四川日报全媒体评论员 刘志杰  6月17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发射圆满成功,一段视频却“出圈”了。视频里,一位幼儿园小朋友因飞船发射感动流泪,一句“我太感动了”让观众忍俊不禁。一笑之余,我们不难想象,飞船发射无疑已在小朋友心里埋下了一颗向往宇宙向往科学的梦想种子。  孩子的世界从来不缺梦想,很多科学家之所以成为科学家,都源于孩童时期接触了科学梦想的种子。当今世界科技创新勃发,是一个处处有科技、有创新的时代——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重大科技成果井喷式涌现,四川也参与承担了载人航天、探月工程、大飞机、北斗导航、华龙一号等重大专项任务。可以说,年轻一代就是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原住民”,他们种下科技梦,让未来跨越式发展充满可能。  但这也是一个娱乐化盛行的时代,年轻一代同时也是新媒体的“原住民”,拥有虚拟世界更多消费、娱乐选择权。而从事科学研究,需坐得冷板凳,想要在这个时代让更多青年注意科学乃至热爱科学、释放科创红利,需要全社会的努力。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明确提出要培育崇尚科学的创新文化,弘扬科学家精神,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加大科学普及力度,让更多青少年心怀科学梦想、树立创新志向,也正是有此考量。建设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需要人才储备;一个人人向往科学、爱好科学的社会氛围,能够为科技创新提供长远保障。祖国花朵心中有梦,科技队伍后继有人,则创新引领未来有方。  为青少年筑梦,需要一个弘扬科学家精神的环境,一个崇尚科学的文化氛围。前段时间,袁隆平离世,无数青年人自发悼念;而一月之后,袁老之子子承父业,继续“袁梦计划”。可见,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营造尊敬科学家、尊崇科学的文化氛围,让科技工作成为有吸引力的工作,“两弹一星”精神、“三线”精神、航天精神等才能更好继承和弘扬,找到越来越多的新时代榜样,吸引越来越多的科技追随者。  好奇心是科学之母,满足好奇心需要科学方法。只有提供更多科普教育,供应充分科学资源,让青少年能用科学思维思考生活、观察世界,才能为他们的梦想“插上翅膀”。爱因斯坦五岁时就对指南针感兴趣,钱学森读书时用科学原理琢磨纸飞镖……接触科学、迸发奇思妙想的青少年,可能未来就成了伟大的科学家。当前,科普的形式可以更多样,内容可以更丰富,用听得懂的知识、看得见的现象激发青少年科学探索的兴趣,赋予他们思考问题的能力,就可能多一些“未来科学家”,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和全社会创新氛围。  研究表明,20世纪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者,有30%其成就高峰出现在30岁之前,40岁之前则占到67%,这说明青少年时期是科技人才成长的关键期。同时,科学研究是一项耗时耗力的事业,如果你满怀热忱,会觉得时间飞快,反之,则会度日如年。为科技创新的未来打基础,必须从青少年抓起,让他们拥有探索浩瀚宇宙的热情,和翱翔科学天空的翅膀。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1-06-28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阚莹莹   今年是四川小麦的丰收年,各地频传面积、单产齐增捷报。在中央多次强调保障粮食安全的背景下,四川作为全国小麦重要产区之一,发挥了重要作用。   面积、产量、质量,是确保粮食安全的三大关键因素。如何稳面积、提单产、增品质?在全省900多万亩小麦丰收归仓之际,记者带着这三个问题,走访了种植大户、农业专家和相关部门。资料图片     问题一:面积如何稳住?   撂荒地整治是良方   近年来,四川多次强调稳定粮油作物面积,在这其中,小麦种植面积能不能稳住?能否稳中有增?这是政府部门和农业专家共同思考的问题。   撂荒地整治,是各级政府部门为稳定粮食面积找到的好方法之一。   今年,西充县小麦种植大户赵来国种了400多亩小麦。5月底,他的小麦在霜冻和干旱双胁迫,赤霉病流行等诸多不利条件之下,仍然实现了亩产421.2公斤的高产。   对这样的结果,赵来国感到非常满意。他告诉记者,丰产的小麦田,在此之前是一片荒草丛生的撂荒地。去年,他整治了230亩用于种小麦。   整治撂荒地用于种植粮油作物,被四川多个农业大县作为重点工作之一。“中江划拨了150万元,专门用于开垦撂荒地种植粮油作物。承包30亩以上每亩补贴150元,15-30 亩每亩补贴120元,15亩以下每亩补贴100元。”中江县农业农村局农技站站长兰汉军告诉记者,去年全县规模小麦种植大户达到71户,对于这样的鼓励政策,大户的积极性很高。   省农业科学院的专家汤永禄常年和大户打交道,对于如何稳定小麦面积,他有自己的思考:“一是希望各级政府部门重视粮食安全,重视小麦生产,也像支持油菜那样拿出一些资金加以推动;二是继续推进规模化经营稳定发展,规模化条件下种植小麦的优势突出,农户自然会扩大小麦种植面积;三是从政策层面加大节本高产技术的推广力度,增加效益,有了效益自然会有种麦的动力。比如,免耕带旋播种技术已被列为全国主推技术,应大力推广。”汤永禄说。     问题二:单产如何提升?     推广绿色高产栽培技术   “今年总体来说,全省小麦单产相比去年有了提升。”省农业农村厅种植业与农药肥料处相关负责人表示。   近年来,随着品种更新和栽培技术的推广,我省小麦单产逐年提升。今年在德阳广汉市国家级粮食种植基地的千亩测产会上,平均亩产511.2公斤,在西南地区1000亩以上平均亩产首次超过500公斤。此前,四川省已在绵阳江油创下了729.8公斤/亩的小麦单产纪录。 提高单产的担子,重点放在了农业科技工作者的肩上。 “选育出高产的品种,是提高单产的重要方式。但是要依靠育种短时间实现产量快速提高,相对较难。如果能解决例如湿害、病虫害等生产上的难题,对于提高产量有很重大的意义。”四川农业大学副校长刘登才认为,除了突破育种瓶颈,四川小麦要提高产量,未来还需要在生产上进行改良,“生产上做得好的麦田,亩产能达到1000斤以上,做得不好,亩产只有三四百斤,差距很大。” “栽得好与不好,单产可能就相差50公斤到100公斤,这对于动则上千亩的种植大户来说,单产对效益的影响非常大。”四川农业大学小麦栽培专家樊高琼告诉记者。 今年我省小麦取得丰产业绩,专家们一致表示:一系列栽培技术功不可没。例如稻茬小麦绿色高产栽培,据了解,该技术已入选我国四大粮食作物绿色增产技术报告,在我省20多个县(市、区)得到推广应用,并在贵州、湖北、安徽、江苏、河南等地有一定的影响力,近三年累计推广面积达1000万亩以上。     问题三:质量如何增进?   重点聚焦专用小麦    谈到小麦质量,不少人认为四川比不上河南等主产区。在汤永禄看来,要从两个方面来认识。   “质量分为两个方面:共性品质和专化品质。所谓共性品质,就是不管拿去做什么,都需要较高的质量,比如高容重、低穗发芽、低不完善粒比例 ,等等。而专化品质,指加工特定产品所必须具备的质量要求。”汤永禄告诉记者,四川具有生产优质弱筋小麦、软质小麦的生态优势,而四川白酒产业正是需要大量的软质弱筋麦,应在这方面加大力度。   同时,汤永禄认为,要想生产出高质量的优质软质小麦,目前品种已经具备,除了继续选育改良之外,更重要的是关键栽培技术的配套问题,即解决优质与高产的矛盾问题,减氮高效技术、节本高产播种技术等。   不论是面积、单产、还是质量,三方面的提升都离不开种植户的积极参与。因此,提高种麦积极性,也是包括政府部门和专家都在思考的问题。“站在农户的角度,尤其是大户,首要的目标是增收,有效益自然就有动力。”汤永禄表示。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6-25
李纳米  2021年2月21日,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正式对外发布。在如今这个新媒体蓬勃发展的时代,如何运用新媒体手段,助力乡村振兴,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资料图片用好全媒体平台助力乡村振兴  微信平台开源引流。乡村有着丰富的农产品和乡村旅游资源,各个乡镇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平台扩充农副产品和乡村旅游的销售渠道,并通过公众号文章对乡村农副产品进行宣传推广。微信公众号营销的网文语言应以幽默风趣为主要基调,同时要图文结合,讲究色彩搭配,富有美感;要积极利用热门关键词为农副产品进行引流,在提升文章的趣味性的同时注重真实性与文学性。  线上直播精准带货。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用户体验到了线上购物的优惠与便利。直播凭借强大的内容承载力,可以更真实、直接地反馈农产品信息,反之,消费者通过直播看到农产品的原产地,甚至养殖和采摘过程,加强了对产地来源的信任感,有利于增加农产品的销量。因此,各地区要积极利用今日头条、抖音、快手等平台对农副产品进行直播带货。  短视频讲好乡村故事。以抖音、快手等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具有较强的交互性、即时性和趣味性。有关部门应充分利用这一平台,讲好农村故事,展现美丽乡村,推动乡村振兴,及时向观众展示村民的日常生活、农副产品的生产过程以及村民在乡村振兴中所展现出的精神风貌。可以考虑做好以下内容的短视频:一是有关乡村农副产品的短视频,每一条短视频下方都附有商品购买链接,方便观众在观看时就能够购买;二是村民日常生活中的有趣片段和记录乡村文化活动的场面,目的是让更多观众更好地了解农村的生活,同时也有利于传播乡村的特色文化;三是录制有关乡村振兴的短视频,旨在呼吁更多的人加入推进乡村振兴的力量中。  整合传播形成矩阵。在融媒体时代,信息形式多样化,人们接受信息的渠道也多种多样,单一传播平台不能对信息进行广泛的传播。“互联网+文章+短视频+直播”的全媒体、全方位的传播,形成新媒体传播矩阵,才能帮助相对贫困地区获得更多的社会关注,从而吸纳多方社会资源参与乡村振兴。关注直播带货痛点助农民成为代言人  目前,新媒体运营助力乡村振兴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直播带货,另一种是电商销售。直播带货是生产农户提供产品,政府牵线搭桥,主播线上推销。而电商销售指农户在互联网平台上自己开店,售卖自己的产品。在这两种方法盛行的同时,笔者发现也存在一些问题。  直播带货有三种类型:高人气的商业主播直播带货、乡村干部直播带货、与高校合作直播带货。其中,成熟的商业主播带货,就好比“速效救心丸”,只能解决农产品生产地区的燃眉之急,不能解决长期问题;而后两者非专业人士直播带货,经验不足,在直播中抓不住消费者的关注点。而电商方面,也存在着农民运营技术不过关和农产品店铺曝光不足的问题。  新媒体运营助力乡村振兴,应让每个农民学会运营自己的网店,成为自己的金牌代言人。  一方面,有关单位应对农产品品牌云塑造。选取量大面广、从业人员较多、有市场潜力的农产品,提供新媒体云扶持,塑造农产品“原生态”地域品牌,打造核心竞争力,带动农民就近就业、稳定增收。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有关单位应加强乡村新媒体专业技能的培训,传授电商运营相关知识,千方百计提高村民们的新媒体素养。面向村民的新媒体培训,应集案例教学、实用性与接地气为一体,突出新媒体销售农产品这一主线,针对农民运用新媒体销售农产品遇到的问题,用农民感兴趣的语言和适合他们的上课节奏,教最实用的干货,最有针对性的营销内容。  新媒体线上培训,应编写针对农民朋友的培训教材以及配套的教案、课件,并录制微课。教材电子版,应采用导航式书签,哪里不会点哪里,哪里不会看哪里,便于农民朋友阅读学习。同时设置微信答疑群,随时解决农民开网店遇到的现实具体问题。  培训扶智,可以解决农民“不会说”“不知道怎么操作”的问题,直击农民新媒体运营的痛点。在培训的过程中,既要统一扫盲,传授直播带货、电商销售相关技能,又要发掘当地直播人才,立人设,养粉丝,重点培养,让村民学会自身“造血”,成为自己的金牌代言人。深度挖掘地域特色用新媒体手段包装  有关部门在帮扶相关地区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应帮扶促进精神文明的建设,扶思想、扶观念、扶信念,深度挖掘其地域特色与人文底蕴,提炼其精髓,凝练其特色,用影像方式加以记录、传播,打造其特色精神文化符号,将乡村文化振兴与传统文化传承紧密结合起来,推动其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  结合现代审美,对其特色文化进行解构和重组,运用新媒体对其进行科学完整的视觉系统设计,“时尚化”“艺术化”地加工和包装,使乡村文化品牌“立起来”“走出去”,帮助他们树立文化自信,同时还要面向人才聚集地,积极宣传回村助农的人才典型。  当前,一些涉农网站内容同质化严重,没有及时回应村民们的关切和需求。有关部门应多平台运营专属乡村振兴频道,制作推广农民喜闻乐见的新媒体内容,对特色农产品和文化进行包装和营销,打造地域特色品牌。  需要指出的是,从硬件上看,没有快速稳定的网络和流畅的物流,乡村的新媒体运营就是无水之鱼和无本之木。政府应进一步加大乡村网络、物流等线下设施的建设力度,通过培训扶智,解决农户线上带货技术难题;通过宣传扶志,发展当地特色文化,助力精神文明建设,让农民钱包鼓起来,脑袋富起来,紧跟时代潮流。(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影视传媒学院)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1-06-17
成都新津宝墩遗址发现4500年前疑似水稻田,千年“老稻”跟现代“鲜稻”有何不同?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袁宇君 实习生 郑宇佳  6月7日,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对外公布宝墩遗址最新田野考古发掘成果,考古人员发现宝墩时期疑似水稻田遗迹,目前该遗迹已经进入鉴定阶段,如果能够确定,这将是成都平原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水稻田,对了解成都平原史前水稻种植史具有重大意义。  千年“老稻”跟现代“鲜稻”有何不同?野生稻是如何驯化变成栽培稻?我国水稻育种经历了哪些阶段?6月7日,记者对著名水稻专家、四川农业大学水稻所原所长李平进行了专访,完成一次水稻跨越千年的“古今对话”,探寻世界第二大作物的“前世今生”。资料图片你我都是稻 有啥不一样  之前,通过植物考古,宝墩遗址发现了4500年前的碳化水稻、黍、粟及其他植物遗存,通过不同遗迹水稻、黍、粟出土比例分析,确认了宝墩时期先民以稻谷为主的农业经济结构。李平认为,从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公布的碳化水稻照片来看,这些水稻米粒丰满肥厚,呈椭圆形,是粳米的可能性很大。  研究认为,成都平原发现的水稻遗存,来源于长江中游地区。当时的水稻比较“野”,株高较高,抗倒伏性差,每穗籽粒较小,多为散稻且匍匐生长,加上古代农业技术有限、农耕工具落后,每亩水稻产量仅为几十公斤,形成广种薄收局面。  相反,现代水稻品种经过了代代人精心选育,褪去野生性状,普遍具有强抗倒、大籽粒、高产量、株型紧凑等优良特性,加之经过长时间累积,农业生产技术进步、农机发展日新月异,水稻生产早已不可同日而语。水稻育种 谱写“大地诗歌”  中国早在3000年前,就在《诗经》中留下关于“嘉种”“嘉谷”的记载。当时的农业工作者开始利用优选法,后来利用单穗传法,选育优良小麦、谷子等作物良种。优中选优,成为中国民间育种的重要方法。这种传统育种方法,被很多人视为育种技术的开始。而我国真正意义上的育种,开启于上世纪。  上世纪40至50年代,水稻育种科研人员与农业工作者大规模收集和整理筛选以及选育出一批高秆良种进行推广。  1964年,以袁隆平等为代表的水稻专家开始了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开启水稻杂种优势利用阶段序章;随后,又陆续开展理想株型育种、第二次绿色革命理念及绿色超级稻品种选育……  “正因有了一代又一代水稻育种科研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才有了如今祖国遍地‘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的盛况。”谈及这段历史,李平感慨很深。古时填肚子 今朝“跨界”忙  常言道,民以食为天。先人种稻,就为了一个“食”字。早期人类食用大米,经历了从生食、火烧,到蒸煮、退壳食用等阶段。李平告诉记者,虽然从现在的角度看,这些烹饪方式较为原始,但此变迁过程,也凝聚了人类发展的智慧。  相关研究推测,从汉代开始,大米的烹饪方式从单调走向丰富,以米为原料的美食种类日益繁多。  时至今日,大米从单纯的食用品,变为不同领域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原料。在医疗领域,它担任药物缓释载体——胶囊重任;在新兴美容行业,它化身面膜、乳液,守护万千女性“颜值”;在工业领域,它变身糯米胶、造纸原料,实现更大价值,可谓是新时代的“跨界能手”。  “ 水稻与人类跨越千年,共创无限可能。相信将来 ,水稻还将承载人类智慧,带来更多惊喜。”展望水稻的未来,李平一番话掷地有声。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6-08
电新华社记者  “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基层党组织必须坚强,党员队伍必须过硬”“农村工作千头万绪,抓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是关键”……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指示,为新时代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和强大思想武器。  各级党委认真落实从严管党治党主体责任,坚持抓基层、强基础、固基本,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得到长足进步和明显跃升,为农业农村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提供了坚强组织保证。特别是经过脱贫攻坚和疫情防控、抢险救灾等大战大考,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地位进一步立了起来,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形象进一步树了起来,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进一步强了起来。  各地加强农村基层党建的理念、思路、机制、方法等不断创新,发生深刻变化,具有几个突出特点。  ——政治功能更加凸显。通过持续加强建设,农村基层党组织作为政治组织的根本属性得以彰显,具体体现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上,体现在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团结带领群众完成各项任务上,体现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上。  ——融入中心更加紧密。注意处理好加强党组织建设与发挥党组织作用的关系,着力克服“两张皮”问题,在推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农村改革、乡村建设、产业发展等重大任务落实中,把党员群众组织起来,不断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动能、乡村治理效能。  ——问题导向更加鲜明。聚焦党组织设置、带头人和党员队伍、基础保障、党建责任、工作作风等方面的突出问题,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加以解决,牵引带动农村基层党建整体提升。  ——谋划推进更加系统。着眼提高农村基层党建质量,以加强农村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为抓手,更加注重从政策体系、制度机制、方法路径上进行总体谋划和系统设计,整乡推进、整县提升,不断推动农村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  ——责任保障更加有力。各级党委书记对农村基层党建更加重视、更加上心、更加用力,许多地方把党建工作作为“书记项目”“一号工程”。普遍建立以财政投入为主的稳定的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制度,推动人往基层走、钱往基层投、政策往基层倾斜,党组织凝聚服务群众能力明显增强。  各地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加强农村基层党的建设的一系列部署要求,突出重点、细化措施、狠抓落实,推动整体上水平上台阶,主要是“八坚持、八推动”。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农村党员、干部,推动走深走实。以党内集中教育为契机深化学习,有力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对农村党员、干部的思想洗礼。开展专题培训加强学习,普遍落实县级党委每年至少对村党组织书记培训1次、乡镇党委每年至少对农村党员集中培训1次的要求,把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必修课。河北、浙江、云南等地开展“万名支部书记大培训”“百万党员进党校”“万场党课进基层”等活动,推动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跟进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筑牢“两个维护”的思想根基。结合组织生活经常学习,在“三会一课”、主题党日中,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为主题主线,形成常态化学习教育机制。面向广大群众宣传教育,普遍通过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农民夜校等渠道宣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导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许多党员、群众说,总书记的话不仅讲到了我们的心坎儿上,更指引我们走在美好幸福生活的大道上。  ——坚持创新完善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推动严密体系。以行政村为基本单元规范设置党组织,普遍形成行政村党支部(党委、总支)—村民小组(网格)党小组(支部)—党员联系户的组织体系,不断织密党组织这张网,并适应新的形势完善和创新组织设置。广西、西藏、新疆等地加强和改进易地搬迁村组织建设,确保群众搬迁到哪里,党的工作和服务管理就覆盖到哪里。河南、宁夏、甘肃等地推行“支部建在产业链”做法,推动党的组织覆盖向专业合作社、产业协会等治理空白点延伸。  ——坚持选优配强村党组织带头人,推动优化提升。拓宽来源渠道,普遍通过本村选、外面引、上级派、公开聘等方式加大培养选拔力度,以换届为契机集中选优配强村党组织书记。北京、天津、重庆等地采取定向招录方式,吸引大中专毕业生到村任职。河南、四川、新疆等地通过开展乡土人才回归等方式,为每村储备2名以上后备力量。严格人选把关,普遍落实村党组织书记县级党委组织部门备案管理制度和村“两委”成员资格联审机制,明确“不能”“不宜”作为候选人的具体情形。加强管理监督,普遍建立岗位目标考核、小微权力清单、经济责任审计、民主评议、履职承诺等制度,常态化开展村党组织书记履职情况和村级班子运行情况综合分析研判,推动基层纪检监察组织与村务监督委员会沟通协作、有效衔接,重点加强对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的监督。强化激励保障,加大从村党组织书记中录用公务员和事业编制人员、选拔乡镇领导干部力度。  ——坚持从严教育管理监督党员,推动激发活力。严格党的组织生活,村党组织普遍落实“三会一课”、民主评议党员、主题党日等制度,注重把组织生活与村级中心工作、解决民生问题结合起来,不断增强组织生活的生命力、感召力。组织生活在农村基层逐步正常起来、认真起来、活跃起来。推动党员发挥作用,各地普遍组织开展党员户挂牌、党员联系户、承诺践诺、设岗定责等活动,实行党员评星定级、积分管理,引导农村党员在疫情防控、乡村治理、强村富民中走在前作表率。加大发展农村年轻党员力度,普遍采取指导性计划单列、县级党委组织部门定期调度、乡镇建立青年人才党支部等方式,重点发展青年农民入党。  ——坚持常态化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推动补齐短板。每年排查整顿,以县为单位,每年对村级组织运行情况进行 1 次调研摸底和综合分析,通过村级自评、群众测评、上级考评等方式,研究确定整顿对象,“一村一策”进行整治。集中排查整顿,以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重要契机,推动县级领导班子成员村村走遍、进行拉网式排查,对每个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普遍采取1名县级领导班子成员联村、1名乡镇领导班子成员包村、1名第一书记驻村、1个县以上机关单位结对的“四个一”整治措施,集中力量限期解决突出问题。  ——坚持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推动强村富民。省级党委加强领导,市县乡党委加强统筹,普遍编制实施方案,统筹整合政策、项目、资金、人才等资源,强化指导推进。对中央财政资金扶持的试点村,建立市县领导班子成员包村联系制度。村党组织加强带领,充分发挥党的组织优势,把党员群众组织起来,通过创办领办实体、实行股份合作、开展租赁经营、提供服务创收等方式,因地制宜探索发展路子,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坚持深化党建引领乡村治理,推动乡村善治。加强党组织对各类组织的统一领导,在有条件的地方积极推行村党组织书记通过法定程序担任村民委员会主任和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落实村级各类组织负责人向党组织述职制度,确保各类组织在党组织领导下形成治理合力。健全党组织领导的治理机制,完善“四议两公开”、村务监督、基层民主协商等制度机制,确保各项工作规范运行、有序有效。实行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广大农村网格第一时间响应,迅速构建起联防联控、群防群治的严密防线,让党旗在疫情防控一线高高飘扬。  ——坚持抓乡促村,推动责任落实。持续开展述职评议考核,把农村基层党建作为重要内容,考评结果与领导班子综合考核评价、领导干部提拔使用挂钩。各地普遍落实村干部基本报酬、正常离任村干部生活补贴、村级组织办公经费、服务群众专项经费,不断提升保障水平。普遍实行省市县党委书记及组织部长任期内分别走遍县乡村“三个走遍”,深入一线推动工作落实;落实县级领导班子成员包乡走村、乡镇领导班子成员包村联户、村“两委”成员经常入户走访等制度,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发生深刻变化,归根结底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坚强领导。党中央牢固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作出重大决策部署,对广大农村基层干部倍加重视和关心,切实增强了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底气、振奋了精神、鼓足了干劲。许多同志深有感触地说,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不仅走进了新时代、更赶上了好时代,不仅迎来了美好的春天、更将拥有灿烂的明天! (新华社北京6月7日电)
新华社 | 分享: 2021-06-08
 又到一年“5·12”。13年过去,郑海洋已近而立之年,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在成都开了一家早餐连锁店,在北川片口乡种了几十亩药材,眼下,他又和朋友合伙拿下一片山,准备共同投资做民宿。  他已经很久没有听到“夹缝男孩”这个称呼了——“5·12”地震中,北川中学教学楼垮塌,郑海洋被困在废墟夹缝中超过22小时,在被救出的那一刻,他摆出一个“胜利”的手势,露出笑脸,因此被媒体称为“夹缝男孩”。  “我时不时在梦里‘见’到当年的同学,他们还是那样年轻。”郑海洋说,今年“5·12”,他不准备再去北川老县城,“每去一次,心情就忧伤一次,我想开启新的生活。” 近日,志愿者在成都市中通快递荷花池网点拦截了160多个“宠物盲盒”。此事一经网络曝光,引起轩然大波。  5月8日晚,成都市邮政管理局发布消息,对2家涉事物流企业作出行政处罚,分别处以3万元和5万元的罚款。  时隔多日,“宠物盲盒”事件中活体动物的发货地——成都三联花鸟宠物市场情况如何?近日,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进行了实地探访。  实地探访  市场内摩肩接踵 商家吆喝声此起彼伏  5月3日,志愿者在成都市中通快递荷花池网点拦截了160多个“宠物盲盒”。此事一经网络曝光,引起轩然大波。据了解,这些猫狗发货地是成都三联花鸟宠物市场。  据了解,成都三联花鸟宠物市场位于成都市龙泉驿区成洛大道。据成都三联市场经营管理有限公司官网介绍,该宠物市场于2012年正式开业,目前有各类宠物相关商铺200多家,宠物销售量占成都市流通量的80%,是成都市乃至西部地区规模最大的宠物市场,也是全国规模最大的四大宠物交易平台之一。  5月8日星期六,记者来到了成都三联花鸟宠物市场,当天恰逢市场赶集。上午9点过,市场内摩肩接踵,商家们的吆喝声此起彼伏。  “这是我自家养的狗生的,保证健康。”见记者在打量关在笼中的两只黑色泰迪宠物犬,商家马上介绍起来,他称只需50元,就能将小狗带走。  不远处,另一名商贩正在推销小猫。她面前摆放着3个中型笼子,每个笼子里关着近10只大概刚满月不久的小猫。“50元一只,可议价。”她说,这些小猫都是她收购的。  在市场内的另一处,一位在成都市郫都区团结镇开宠物店的男子刚刚以500元的价格买下一只小柴犬。“倒手起码要卖1000多元。”他说,他的宠物店出售的宠物主要来自于该市场,“所以经常会来这里逛逛。”  据了解,该宠物市场上出售的宠物主要来自以下几方面:个人养殖户饲养的、商贩从乡下收购的、狗场提供的货源和被主人弃养,转交给商贩帮忙售卖的。  宠物运输  可选择飞机、火车等托运 但运输风险不可避免  在成都三联花鸟宠物市场内,近期发生的“宠物盲盒”事件也成为大家热议的焦点。  根据互联网商业咨询平台“头豹研究院”发布的《2019年中国宠物繁殖和活体交易行业概览》报告,中国宠物活体运输配送存在诸多问题。其中包括缺乏专业宠物运输机构,还有出于成本考虑,对宠物在运输保护措施方面投入不足,或者不愿意进行空运等费用较高的运输方式,导致宠物的死亡率高。  报告提到,宠物运输过程中的死亡率高达30%。  “用塑料箱把宠物装起来放在货车上,纯粹是乱整。”成都三联花鸟宠物市场专做宠物托运的谭老板说,托运宠物需要办理检疫证明,托运方可选择飞机、火车、汽车等不同托运方式,价格则根据选择的托运方式而定,但活体运输的风险不可避免。“活体运输风险自负,毕竟谁也无法保证。”他说。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1-05-12
 四川三农新闻网巴中讯(杨如荣 特约通讯员 王诸德)隆重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8周年,7月4日,巴中市平昌坦溪小学党支部召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党会集体谈心谈话,为全体党员进行思想引导。学校支部书记苟悫在会上作了《纯正思想 加强学习 提升党员先锋带头作用和支部战斗堡垒作用》的谈话。随后,组织24名党员到刘伯坚烈士纪念碑前重温入党誓词,并参观了刘伯坚烈士纪念馆。缅怀烈士革命事迹,聆听对刘伯坚烈士英勇就义时写下的《带镣行》的讲解,使全体党员受到了一次极大震撼和深刻教育。    苟悫在谈话中说,作为共产党员,要始终牢记入党的初心是什么,要牢记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什么,如何维护党的利益,维护人民的利益。他指出,思想是一切工作的动力和指向标,作为光荣的共产党员,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敢于负责,敢于担责,既要在思想上、行动上、言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1-04-29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