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记者 张艳玲)“这次培训给我们驻村帮扶干部提供了一次‘充电蓄能’的机会,培训时间虽短,收获的却是对今后工作的启发和方向,增强了我们办实事、开新局的能力和底气。”近日,2021年四川省及眉山市相关部门选派驻村干部培训会在眉山市丹棱县举办,在课堂教学、实地调研后,眉山市交通运输局驻村干部邱星面对乡村工作,信心满满。  近年,四川省眉山市脱贫攻坚工作取得累累硕果,为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迈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中,面对将脱贫攻坚积累的强大势能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巨大动能的新形势,眉山多管齐下,齐头并进。四川省眉山市丹棱县桔橙喜获丰收  衔得准  2015年,洪雅县东岳镇桥口村贫困户郑超一家达标脱贫。2019年,因郑超不幸身患重病,治疗费用高,返贫风险陡然增大,帮扶干部冯秋文及村“两委”决定继续深化帮扶。冯秋文经常来到他家,了解郑超病情,帮助其妻子争取公益性岗位。  脱贫攻坚战圆满收官,乡村振兴如何接得上?眉山市组成专题调研组,深入基层一线调研,对接中央、省有效衔接相关政策出台情况,构建了《全市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施意见》以及各部门行业政策的“1+N”政策体系。同时,对全市2597户共6299人开展动态监测防止返贫,落实帮扶措施,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为了确保衔得准,今年8月,眉山市进行了大梳理——将已经达标退出的316个省定、市定贫困村进行再分类,确定了脱贫村、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48个;乡村振兴任务繁重村、集体经济薄弱村等184个。  以此为基础,眉山市对此前建立的部门帮村结对关系进行调整优化,坚持定点输送,每个单位选派一名年轻干部担任驻村第一书记或工作队队员,驻村工作队队员参照第一书记管理,全脱产驻村工作。市、区(县)319个机关单位结对帮扶232个村,选派了694名机关干部驻村工作。四川省眉山市青神县兰沟村竹里巷子  扎得牢  初秋时节,走进仁寿县虞丞乡同意村,郁郁葱葱的果树下,一条整洁的乡村栈道蜿蜒曲折向前延伸,劳作之余,村民们在新建的广场上愉悦地歌唱、舞蹈、散步。谁也无法想象,这里曾经全是泥巴路。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不堪的村子,竟会变成这般模样。  放眼眉山全市,在村容村貌提升工程和农村垃圾、生活污水、厕所“三大革命”推动下,眉山全市100%的行政村生活垃圾、79%的行政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农村户用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0%。  硬件设施齐全了,乡村产业的根也扎得更牢了、更深了。这两天,眉山市东坡区思蒙镇平山村的村民正忙着栽种榨菜,他们要在10月底前完成2000亩的种植任务。平山村原本是个贫困村,依托榨菜种植产业,在2016年退出了贫困村序列。  在眉山,一碟小泡菜,早已做成了年产值近200亿元的大产业,为助推乡村产业振兴作出了不小的贡献。2020年,眉山市泡菜产业直接带动相关就业人员人均增收1500元。  泡菜只是眉山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眉山市紧盯成渝双城经济圈市场需求,打出了一套做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组合拳:建设全球泡(榨)菜出口基地、长江上游柑橘产业带、国家优质粮油保障基地、国家优质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美丽竹林风景线,一批高水平农业园区、一批高质量农业项目、一批国省一流农业产业逐渐成形成势。  据统计,眉山全市耕地亩均农业综合产值由2000年的2156元,提升到2020年的10517元,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7个百分点,有效带动了乡村发展。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虞丞乡同意村的柑橘产业园内,该村新上任的驻村第一书记张尹正在和果农一起进行柑橘秋季管理  留得住  走在丹棱县幸福古村绿树成荫的小道上,望着夕阳映照下别有一番韵味的小村庄,“小桥、流水、人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等别具画面感的诗句便会自然浮现在脑海中,淡淡的乡愁油然而生。凭借“乡愁”这张文化振兴牌,幸福古村“火”了。  文化是乡村振兴的灵魂。近年来,眉山市以乡村文化振兴为抓手,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着力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增收致富。依托当地丰富的乡村风情、民俗文化、生态康养资源,眉山推出的“东坡文化·味在眉山”“森林度假·生态康养”等多条精品旅游线路迅速蹿红;稻香湾等40余个乡村景点成网红打卡地。  乡村美了,城里人忙碌之余想要回到乡村,为心灵寻一方净土;乡村旺了,外出打拼的乡村年轻人动了归巢的念头,想要在家乡的发展中谋一份前程。恰逢村(社区)“两委”换届,眉山市对全市847个村(社区)“两委”成员进行了优化强化,确保“头雁”选强、队伍配优。  换届后,全市村(社区)“两委”成员呈现出学历提升、年龄下降的变化趋势,干部队伍实现了年轻化、知识化。与此同时,机关部门选派的驻村第一书记和干部也为乡村治理带来了新鲜血液和新的理念。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1-10-15
四川农村日报讯 刘纯银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也是基础。然而,蔬菜水果等农产品经常出现滞销,这与我们传统农业先生产、后销售的经营方式脱不开干系,从而严重影响了农业从业人员的生产积极性。为拓宽销售、增收的渠道,近年来,全国各地在发展订单农业上都进行了有益探索,而且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要明白:订单农业不是一劳永逸的事。要想做好订单农业,还需在差异化和管理上持续发力,从而增强产品的竞争力,实现富农民兴乡村的目标。  首先,需要加大科技投入,抛弃传统生产方式,走差异化发展之路,要实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精”的目标。同时,想获得更多的收益还必须要上规模。这就需要种植户改变过去单打独斗的传统方式,成立合作社(协会),抱团竞争,或与大型的集团化公司、现代化农业经营公司等有背景的大公司签约,接受他们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品牌保护水平,并利用多种手段宣传推介公共品牌,打造专属农产品,形成影响力和竞争力,促使订单农业由“我为你生产”转变为“你为我销售”。  此外,还要加强监管。近些年来,虽然订单农业取得了较快发展,但在订单签订时,农民并无多少话语权。而一些企业利用手中的资本优势和信息优势,常常把利润的大头拿走,只把小头留给农民。在市场形势好的年头,农民还能得到一点好处;如果市场形势不好,农民基本上就是微利甚至也可能出现亏本的情况,这势必影响农民兑现订单的积极性。这就需要地方政府及职能部门加强监管,保护好双方权益,不能厚此薄彼。要通过订单农业让农户与企业建立紧密联系,让资本、技术、信息更加有的放矢,也使农民收益稳定、干劲十足,不断推进乡村振兴进程。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10-14
四川农村日报讯 徐珩  当前,脱贫攻坚战役已取得全面胜利,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是现阶段的重大任务。乡村振兴,人才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要紧盯人才“引育留”三个环节,聚焦产才融合、分类施策、机制完善,激活乡村人才“一池春水”。  聚焦“产才融合”,打造引才“强磁场”。产业与人才如车之双轮、鸟之双翼,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当前,一些乡村人才外流严重,大量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人口空心化、老龄化,究其原因便是没有产业支撑、岗位支撑。各级党委政府要立足乡村资源禀赋优势,科学规划产业布局、优化产业项目包装,坚持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同步推进,探索项目、人才、技术“打包引进”;要当好企业与群众的“桥梁”,建立“企业+专合社”“企业+农户”等利益联结机制,创造更多乡村就业机会;要大力引导扶持创业能人、高校毕业生等返乡创业,帮他们找政策、想点子、跑手续,涵养乡村振兴人才“蓄水池”,形成“产业聚人才、人才兴产业”的良性循环。  聚焦“分类施策”,释放育才“强动力”。人才工作,基础在培养,难点也在培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指出:要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人才,实施差别化政策措施”。不同岗位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人才也有不同的成长规律,唯有分类施策,才能提高乡村人才培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对于科技人才、管理人才,要加强理论培训,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帮助他们提升,鼓励他们考取证书、申请专利;对于技术人才、种养人才,要加强实践培训,依托产业基地、产业园区打造实训基地,开展全产业链培训,加强训后技术指导,通过分层分类的培训,让各类乡村人才竞相出彩,造就“百花齐放春满园”。  聚焦“机制完善”,筑牢留才“凤凰巢”。栽好梧桐树,自有凤凰来。机制好则环境优,环境优则人才安,要留住乡村人才,各级党委政府需建立健全政策保障、服务优化、激励关怀等机制,以环境好促进人才聚、事业兴。要建好人才之家活动阵地,常态化、多样化地组织开展活动,给予乡村人才集体感、归属感;要加大对人才的关心关爱力度,定期走访、及时倾听他们的心声,解决居住环境、子女教育等方面的后顾之忧;要加强表彰奖励,开展形式多样的人才评选活动,选树优秀乡村人才典型,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关心、爱护乡村人才的良好氛围。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10-14
四川农村日报讯 鱼予  常言道:“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干。”民生工程本就是政府为民办实事、办好事的“民心工程”和“德政工程”。然而,近日有媒体报道,在国务院第八次大督查中发现,一些地方“户户通”工程质量堪忧,且存在强行摊派出资修路现象,甚至有的低保户也被摊派;或者是厕所成摆设、污水无处去、垃圾被随意处置……作为乡村振兴重要一环的民生工程,落实环节走样变形,利民政策反而给群众“添堵”,这样的“烂尾”,伤害的又何止民心?板子又该落在谁的身上?  民生工程何以才能成为民生工程,说到底当直抵民心。民生工程落不到实处,不仅浪费国家资源,更会影响民心。而衡量一项民生工程是不是民心工程,关键要看它是否符合老百姓的利益,符合老百姓的意愿,有利于改善老百姓的生活。恰如一条巷子里的道路有两种“样式”,有的家门口硬化了,有的却是土路,一块黑一块白的,被村民戏称为“钢琴路”,还有乡镇污水主管网铺而不用,沦为村民眼里的“摆设”,生活污水没地方去,村民们只能将污水直接排到地面上,临街的住户则直接排到大街上等,损害的是党和政府的威信和形象。  政之兴废,在乎民心。当然,涉农民生工程理想与现实未能“同框”,也说明“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还没有完全做到。归根结底,民生工程就是一个民心问题,只有把实事办好、好事办实,办到群众心坎上,才能成为民心工程,否则,就事与愿违。应当看到,民生工程在“最后一米”遇阻,折射出部分领导干部作风漂浮,是部分党员干部未能担当、作为,一心为民,未能实现民众参与、民众监督、民主决策,将好事办好、实事办实落到实处,让民生工程成为“镜中花,水中月”。  让涉农民生工程理想与现实“同框”,监督到位是有力的法宝。这需要在项目规划之初,就进行充分论证,吸纳民意,避免决策的“想当然”和“一厢情愿”。同时,应考虑将民生工程的执行效率和群众满意度纳入官员政绩评价体系。此外,有必要加大对决策执行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监督力度,确保项目工程进度与质量,让每一项民生工程都能善始善终。同时,还得加大惩戒力度,严查民生工程烂尾背后的腐败问题、不正之风,防止项目“一建了之”,让民生工程在“最后一米”遇阻。  最后,为了让涉农民生工程理想与现实“同框”,相关部门真该好好反思反思,如何对每项民生工程实施针对性强的监管措施?必要之时更应“量身定做”,设置相关的岗位风险等级,制定科学、严密的制度法规,加强跟踪问效,完善资金项目绩效评估制度,对于虚假工程和劣质工程严惩不贷,用“ 踏石有印、抓铁留痕”的毅力,以“刮骨疗毒、壮志断腕”之法,堵住监管缺口,挽回民声。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10-14
新华社记者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记者日前深入江西、山东、浙江、四川等地乡村采访发现,各地积极采取有效措施,留住人才,引进人才,用好人才,激励他们把业绩写在大地上。在四川省遂宁市安居区三家镇,农民驾驶收割机在田间抢收稻谷(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发(刘昌松 摄于8月20日)留下了、回来了农村渐成年轻人创业成长“沃土”  在江西省丰城市秀市镇雷坊村,记者在一间新建的厂房工地上见到忙得满头大汗的“粮王”雷应国。他今年筹资1000多万元,上马一条现代化大米加工生产线。  荣获过“全国十佳农民”称号的雷应国一直在村里种粮,现在自种面积达 3400 多亩、订单面积达 29200 多亩。  历经脱贫攻坚的不懈奋斗,随着国家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密集落地,乡村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才。  在四川省仪陇县铜鼓乡蚕桑现代农业园区,36岁的蚕农张高春正带着村民采摘桑叶。张高春从深圳一家电子厂务工返乡后,投资30多万元,承包了260多亩桑园。他告诉记者,桑园到丰产期后,一年可养5季蚕,预计年收入将达70万元、纯收入20万元,在家门口就能致富。  不管是留下的还是回来的,农村涌现出一大批“新农人”,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血液”。  直播珍珠开蚌、更新珍珠养殖基地日常工作视频……“90后”女孩林益坤成了一名农村职业网红。大学毕业后,林益坤来到浙江省诸暨市山下湖镇创业,从珍珠挑选、成品设计到开辟网上销售渠道、创立个人品牌,她的淘宝直播间平均每天吸引5万多人次观看,2020年珍珠线上销售额突破1亿元。  积极变化令人欣喜,但记者采访也发现,当前仍有不少制约人才扎根农村的“短板”。在地处偏远的江西省资溪县石峡乡,大量农民走出大山外出经商务工,不少村民进城买房定居,一些村小组人很少。  山东省临邑县富民家庭农场负责人魏德东向记者诉说了内心的矛盾:“作为企业家,我希望年轻人留在农村为我所用;可很多农村父母还是希望孩子能到城里安家落户,享受更好的教育、医疗、文化资源。”有活力、有干劲带头人为乡村振兴带来新气象  年龄大、学历低、素质不高……这是不少人对农村基层干部的固有印象。然而,记者采访中发现很多地方镇村干部的学历层次、综合素质有了明显提升。  江西省鹰潭市委组织部部长肖国军告诉记者,当地换届后乡镇领导班子成员学历更高、更加年轻化。其中,全日制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有219名,比上届增加129名;换届后乡镇领导班子成员平均年龄为35.9岁,35岁以下的有202名,占56.42%。  2020年底,江西省宜春市公开招考了1000名本地籍大学生任专职村干部。“这批大学生有见识、有活力、有干劲,为农村基层工作带来新风尚、新气象!”宜春市委组织部副部长湛海涛说。  在宜春市明月山脚下的温汤镇水口村,记者见到了专职村干部张拯。他曾带出境旅游团,9年足迹遍布世界各地。  来到村里张拯发挥专长,把精力聚焦到乡村旅游上。他引导村民在村口开设农产品“无人售卖点”,在民宿打造“庭院咖啡馆”,在山腰经营“日落晚餐”,并且线下线上全方位营销,为大山里的村民带来一股“世界风”,预计今年全村旅游综合收入将达5000万元。  在山东省临邑县德平镇,曾任大学生村官的“90后”副镇长董思寒这些年硬是把自己从一个“门外汉”逼成了“行家里手”。在推动当地“冷棚葡萄套种甜瓜项目”试点过程中,她从选择地块、协商承包到邀请技工……一道道流程都自己上手。甜瓜喜获丰收后,她又忙着组织大家开网店卖甜瓜。  一方面年富力强有活力,另一方面刚出校门阅历浅,一些年轻基层干部不适应农村。贵州省石阡县本庄镇葛闪渡村半脱产干部安超说,大学生村官要丰富基层工作经验,处理问题避免“理想化”“片面化”。吸引人、培养人让他们把业绩写在大地上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乡村人才供求矛盾将更加凸显。当前要处理好‘吸引外来人才’和‘用好本土人才’的关系。”江西省丰城市委常委聂勉说。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关系农村对人才的吸引力。如今,一批“秀美乡村”惊艳亮相,农村地区吸引力有所增强。  乡村有呼唤,人才有期盼。回乡创业开办家庭农场的浙江省诸暨市“80后”王森说,现在农村物流、快递等基础设施仍待提升,一些好的农产品卖不出好价钱,“丰产不丰收”影响人才创业积极性,希望政府进一步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事业留人是根本。在浙江省缙云县,“80后”农场主陈诗洁承包了255亩野生茶园,注册了商标,利用大学专业所学设计包装,野茶能卖到每公斤三四百元。陈诗洁说:“希望政府大力引导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现代农业,用事业把年轻人留在乡村!”  感情留人也很重要。江西省宜春市宜阳新区管委会主任蔡伟琴认为,要重视本土人才的引进和培养。近年来宜春市发挥自身优势,打好“乡情牌”“乡愁牌”,用感情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为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江西省铜鼓县打出一套“组合拳”。当地农业、商务、妇联等部门近两年培训种养、农村电商等人才4000多人次;通过“请进来,送出去”的人才培养模式,把基层“土专家”进行“升级”……县长熊小亮说:“当前政府需要尽快搭建人才培育平台,让农业经营管理、科技、电商等各类优秀人才喷涌而出。”  江西省委农办秘书处处长黄文新说:“要通过政策倾斜、金融支持、职称评定等举措,保护好、激发好乡土人才服务乡村、振兴乡村的积极性。”  重庆市近日从乡村产业人才培育、农业科技人才培育、乡村公共服务人才培育等6方面出台26条重点措施;山东省试点新型职业农民职称评定工作,激励一大批“田秀才”“土专家”“带头人”将业绩写在大地上……  “这些探索有利于转变传统观念,增强职业吸引力,让更多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人才进入乡村、服务乡村、留在乡村。”山东农业大学地方政府与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陈国申说。
新华社 | 分享: 2021-10-13
(陈遇春)当前,我国农业农村工作进入新发展阶段,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现代农业必须紧紧依靠科技创新,必须培养高素质农民,特别是推进高素质农民培训的标准化、体系化和精准化。  深刻认识构建高素质农民标准的重要意义  培养高素质农民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基础工程。当前,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进一步加快,迫切需要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农民。近年来,中央高度重视高素质农民培育和培训工作,将其作为一项重要工程逐步推进。《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擘画了“十四五”时期以及到2035年的农民教育培训工作蓝图。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培育高素质农民,组织参加技能评价、学历教育,设立专门面向农民的技能大赛”。  培养高素质农民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命题。农民职业化是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由非专业化向专业化发展的动态变化过程,也是农民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职业精神的提升过程。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显示,我国小农户的劳动生产率是世界平均水平的64%,在大宗农产品生产上劣势明显,加快推进农民的职业化进程刻不容缓。这就需要建构一套适宜的分层分类的职业标准,涵盖知识、技术、技能以及职业精神等。这个职业标准作为一个有机整体,需要一套完善的教育培训体系来实现。  标准化是我国高素质农民培训高质量发展的实践需要。从农民培训实践来看,现行培训仍处于“大水漫灌”粗放型培训阶段,培训目标泛化、培训内容错位、培训绩效难以有效评估,教育培训后难以与职业有效对接。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针对现代农业产业类型构建完整的教育培训体系。要着力从现代农业产业的高素质需求入手,研究建立一套与其他专业技术人员分类分级管理相协调的岗位设置,通过岗位任务分析,形成分层分类的职业标准,建立规范化的培训方案及标准,完善教育培训认证制度。  着力构建高素质农民培训的标准体系  构建高素质农民培训标准的总依据。农业生产具有生物多样性和生产区域性特征。如何解决农业生产的多样性与农民培训的统一性,是一个现实难题。我们通过反复实践调研,不断调整研究方法,找到了一条切合实际又比较有效的方法和流程,这就是“两系契合”与“两法归一”的研究路径。所谓“两系”就是指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和国家中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分类体系。将农业产业体系划分与专业设置体系进行契合,为构建教育培训标准找到基本参照点。  构建高素质农民培训标准的岗位分类体系。按照“两系契合”方法,我们将农业产业体系的分类与中职、高职的专业设置,以农林类为对象,采用“类型+产业”的组合形式,根据当下各地区培训的类型划分,分为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社会服务型及资源依托型4个大类、10个专业类,计76个职业岗位。  构建高素质农民培训标准的职级分层体系。参考技术工人相关职业分类以及英国资格与学分框架的职级标准,本研究将高素质农民等级划分为4级,分别为初级、中级、高级和专家级。其中初级主要面对农业生产中相对简单的任务;中级要求能够解决相对复杂的任务,并能够担任一定的管理工作;高级要求能够在复杂的环境下解决问题,并能够领导其他人完成复杂的任务;专家级主要负责技术研发及知识创新。每个级别从总要求、知识学习、实践能力、责任意识4个维度分别规定了应达到的要求。在培训中,可依据行业要求将职级标准具体化。  积极构建高素质农民培训的实践体系  准确把握高素质农民培训的主体需求。遵循主体需求是实现培训目标的逻辑起点。坚持分层分类的基本原则,聚焦产业,深入调研、深刻分析、深化论证,着力确定初级、中级、高级、专家级4个层次培训需求。在各阶段,都明确基础知识、职业素养、技能水平、观念与视野等。把职级岗位标准,分层分类,知、情、意、行有机结合,并以能够实施教育培训为基准,能够根据行业属性,规划职业产业知识体系,规划并开展产业培训等目标。  系统构建高素质农民培训的优质课程。优质课程是培训的关键所在。坚持以高素质农民的岗位职级分类与培训标准构建存在内在的统一性的基本原则,整合高校、企业等多学科专家,组织开发适应标准化要求的精准课程,编写简明扼要、通俗易懂、操作性强的教材读本,充分运用互联网等技术发展微型视频课程,构建理论讲授、现场示范、音频辅助线上线下结合的教学模式,为开展培训提供支撑。  全面建设高素质农民培训的实践载体。涉农高校是培养高素质农民的重要力量。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以新成立农民发展学院为依托,以高素质农民培训为研究样本,持续跟进,边研究边试点,研究制定培训总体方案,运用“两系契合”方法调研培训的主体需求,运用“德尔菲法”等研究制定课程设置及教学方案,不断改进研究路线,丰富研究内容,并及时将研究成果运用到培训的实际中,有效提升了培训的质量,为陕西等省市高素质农民培训提供理论指导。(作者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1-10-12
(李孝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要振兴。要鼓励和扶持农民群众立足本地资源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庭院经济,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深刻领会和把握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必须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用乡村振兴统揽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以产业振兴促进重庆乡村全面振兴,努力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坚持因地制宜,让乡村产业更有生命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要坚持精准发力,立足特色资源,关注市场需求,发展优势产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更多更好惠及农村农民。近年来,重庆立足当地特色资源,因地制宜地培育发展特色产业,推动了乡村产业发展壮大。下一步,一要立足地域禀赋,持续培育壮大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在产业选择、规划、品种选择上,充分考量当地的资源禀赋,依据当地的自然条件、自然资源、产业基础等有利条件、潜在优势,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将区域禀赋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产品优势。当前,要坚持“小规模、多品种、高品质、好价钱”路子,大力发展柑橘、榨菜、柠檬、生态畜牧、生态渔业、茶叶、调味品、中药材、特色水果、特色粮油、特色经济林等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集群,让农民群众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二要挖掘文化资源,大力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要充分挖掘当地农业文化资源,依托特色美食、特色工艺、特色旅游等区域特色优势产业,通过“聚焦效应”打响品牌知名度,实现农民有增收、产业有增效,使地方性、民族性各类特色产业成为引领乡村振兴的好路径。三是尊重市场规律,提高产业发展的持续性和有效性。农产品“卖难”,群众很敏感,也很揪心。产业选择时,既要顺应市场规律,精准确定和细分目标市场规划产业布局,又要帮助农户了解市场、开拓市场、适应市场,让生产的产品能经得起市场的“检验”,以确保农产品有市场、售得出。  突出利益联结,让乡村产业红利惠及农民群众。近年来,重庆在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利益联结机制上迈出坚实步伐。下一步,要持续坚持好做法、好经验开展有益探索:一是通过农村“三变”改革带动。截至2020年底,重庆市共591个村开展农村“三变”改革试点,有效盘活农村闲置资源资产,有效提升集体经济,提高农民收入。试点村集体经营性收入1.33亿元、村均21.9万元,农户人均增收510元,原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增收850元。今后,要蹄疾步稳,因地制宜推进农村“三变”改革,探索资源性资产定价机制,完善“收益共享、风险共担”“保底收益+效益分红”等利益联结机制。二是通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大力培育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鼓励新型经营主体通过订单收购、股份合作、村企对接、利润返还等多种形式,加强与小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三是通过股权化改革项目带动。要持续用好用活农业项目财政补助资金股权化改革这项政策,有效衔接好农户、市场、产业间的关系,将各利益主体的责、权、利有机结合,调动农民群众发展产业内生动力,保障市场主体可持续发展的积极性,让农民群众更多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  厚植绿色本底,推动乡村产业可持续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入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生态治理和发展特色产业有机结合起来,走出一条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近年来,重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强化“上游意识”、担起“上游责任”,坚持以“生态+”的理念谋划发展,以“+生态”的思路发展产业,推动农业绿色发展迈出坚实步伐。下一步,要继续学好用好“两山理论”,走深走实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两化路”,推行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让生态美起来、环境靓起来。一要大力推动生态产业化。总体来看,就是用好用各地区丰富生态资源,围绕山、水、林、田、湖、草等潜在经济资源,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让土地长出“金元宝”,让生态变成“摇钱树”,让田园风光、湖光山色、秀美乡村成为“聚宝盆”。具体而言,就是要念好“山字经”,依托山地、森林避暑纳凉等资源,突出春赏花、夏消暑、秋摘果、冬玩雪,唱响乡村旅游四季歌,把宝贵的“凉资源”变成优质的“热产业”;就是要种好“摇钱树”,发展柑橘、脆李等林果产业,发展林下种养殖业;就是要打好“生态牌”,把“绿色+”融入乡村产业发展,培育种养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大健康产业。二要大力推动产业生态化。就是要在乡村产业发展过程中,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实现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使绿水青山持续发挥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发展一个产业、带动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百姓。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要切实把加快发展乡村产业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和工作重点,千方百计让富民的产业兴起来,让广大老百姓的腰包鼓起来。  (作者单位: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办公室)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1-10-12
(涂圣伟)接续推进从全面小康迈向共同富裕,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重要命题。理论和实践表明,个体富裕与集体富裕并不是非此即彼互相排斥的关系,而是相互依赖和关联。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需要把握好个体富裕与集体富裕这一对关系,充分发挥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优越性,通过集体共同奋斗实现广大农民更全面地发展。  发展集体经济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保证  世界上没有普适的共同富裕道路,一个国家以何种方式迈向共同富裕,必须是基于本国历史、现实和国情出发所作出的选择。就我国农民农村共同富裕道路而言,集体所有制是不可突破的底线,同时也具有强大制度优势,将集体优越性与个人积极性相结合,走集体强和农民富相统一的路子,必然有别于西方发达国家,也肯定不同于城市居民。  实现农村生产力“第二个飞跃”的重要动能。生产力发展并不必然带来共同富裕,但共同富裕一定建立在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基础上。“统”与“分”都是发展农村生产力的重要途径,“统”与“分”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当前不论破解农业低效率困境,还是促进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都需要在稳定“分”的基础上更好地实现“统”的功能,通过更有效的“统”来促进统分结合迈向更高水平,农村集体经济在这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的重要物质基础。发展和民生是相互牵动、互为条件的关系。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必须建立在农村经济发展和财力可持续的基础之上,其中,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尤为重要。现实中,凡是集体经济实力比较强的乡村,凝聚力和发展活力就比较充足,没有集体经济的充分发展,乡村治理、公共产品供给等往往缺乏物质基础。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渠道。提高人均收入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长期以来我国农民收入增长主要依靠家庭,集体经济在农民收入增长中的作用发挥还不充分。从地方实践看,只要农村集体产权明晰了,集体经济的运营机制对路了,集体资源资产就能有效转化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来源。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形成家庭性增收与集体性增收“双支撑”格局,农民增收致富的基础也会更加稳固。  提升小农户创富能力的重要依托。集体经济并不排斥个体的发展,相反还是个体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小农户大量且长期存在,是我国的基本农情,家庭经营的基础性不可替代。但也要看到,小农户分散经营抗御风险的能力不强,自我发展能力不足。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作为农村各类市场主体中组织化程度最高的主体,通过发展集体经济实现多样化的联合与合作,有利于提升小农户组织化程度,将小农户生产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  发展新型集体经济促进共同富裕  农村集体经济的优越性并不是必然的,也不会恒定不变,根本上取决于其是否契合时代发展要求。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绝不是复归“归大堆”模式,而是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有三个特征需要把握:  多样化的实现形式。所有制实现形式相对所有制具有相对独立性。集体经济的实现形式应当多样化,同时也会随着时代条件变化不断发展变化。具体看,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实现形式,不仅包括共有产权、共同劳动和共同收益的集体共有经济,也包括通过让渡部分权利形成的股份制等资本组织形式和经营资本的间接经营方式。也就是说,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实现形式不应该是唯一的,将集体经济的实现形式单一化或固化,要么导致集体经济不具备经济上的合理性,要么造成集体经济被弱化甚至忽视。当前不断深化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特别是“三权分置”改革,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通过多样化形式得到实现创设了产权基础。  有效的治理机制。我国传统集体经济之所以走向衰败,源于治理体系上的两个先天性缺陷,一方面,表现为其与村级组织在身份上混同、功能权责上不清,造成公共服务目标与盈利性目标存在内在冲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背负的公共负担过重;另一方面,在于其内部管理过于依赖村干部的权威和高度集中化的模式,分配上的平均主义以及监督和约束机制缺位,造成集体行动陷入困境。当前赋予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特别法人地位,使其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奠定了法律基础,但现代治理体系的建设依然任重道远,事实上也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农村集体经济的成败。  合理的利益分享机制。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一个现代利益共同体,其吸引力在于通过合作能够形成比个体经济更多的收益,并且收益的分配是公平的。各类主体因利益而进行联合或合作,利益的创造与合理分配使其得以维持和发展。传统社区型集体经济,正是由于缺乏经济合理性和完善的利益分配机制,导致发展效率不高。对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而言,不论是基于劳动的联合还是资本的联合,既要做大集体经济“蛋糕”,还要有效解决各类要素参与分配机制问题,特别是要理顺与农民的利益关系,有效保障农民利益,确保所有必有所得、所劳必有所得。  提升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四个能力”  围绕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集体所有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何种形式得到有效实现,依然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不会一蹴而就,应尊重规律、关照现实,着力提升“四个能力”,推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市场化运营能力。依靠财政补贴或外部帮扶的集体经济是不可持续的,只有适应市场,才能在竞争中获得长期可持续的发展能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要发展壮大,必须向真正的市场化主体转型。一方面,将集体经济组织与村民组织组织功能混同而不加区分,必然会损害集体经济效率,但二者功能在实际运行中事实上又很难截然分开,需要厘清与村级组织的职能,因地制宜推动村委会和村集体经济组织分设,化解公益性目标和经营性目标的内在冲突。另一方面,积极探索建立现代法人治理结构,形成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决策机制和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加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运行效率。  开放发展能力。完全封闭的系统是不可持续的。从封闭走向开放,是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传统社区型集体经济相对封闭,成员资格以地域和血缘产生的身份关系为基础,成员边界不清晰、资产权益流转受限。随着城乡发展格局和人口流动变化,集体经济的地域封闭性需要也必然会被打破。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需要探索开放成员权,并且赋予成员有进退的自由;同时,逐步扩大集体资产可交易的对象范围,加快推动集体经济组织由传统社区共同体转向现代利益共同体。  联动带农能力。集体的价值在于为农民个体提供基本保障和发展机会,否则就会失去吸引力。增强集体经济组织联农带农能力,要充分发挥其“统”的功能,提高资源整合能力,通过领办创办生产类、服务类、资源类等各类合作社,带动新型经营主体、服务主体和小农户共同发展。更为关键的是,要优化集体经济收益分配关系,完善收益分配方式,建立与经营效益挂钩、以股份份额为基础的分配机制,加强收益分配的监督管理,确保集体成员公平分享集体收益。  风险抗御能力。抗风险能力是提升集体经济组织竞争力的关键,在宏观层面侧重于促进集体资产的保障增值,微观层面体现为经营风险、财务风险等风险应对能力的提升。当前,尤其要重视农村集体资产流失、集体经济债务上升等问题,加快完善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与监督机制,建立村级负债动态监管、预警等机制。同时,健全政策支持机制,完善集体经济组织“抱团”机制,鼓励打破地域界限共同发展;健全社企合作长效机制,鼓励组建混合所有制经营实体,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促进集体经济多元化发展。  (作者系国家发改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1-10-12
据新华社长沙10月11日电(记者 周楠)我国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6%,自主选育品种占95%,做到了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子,但种业发展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较明显差距。如何力推种业振兴?部分业内人士提出,要从加强种业资源利用、加快育种创新攻关、推进种业基地建设等方面发力。  这是记者从日前在湖南长沙举行的岳麓种业峰会上了解到的。  科技部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主任邓小明说,从种业创新体系来看,目前还存在四类问题:重眼前需求轻长远规划,长期系统布局不够;重品种审定轻场景应用,产业导向不明;重项目实施轻体系建设,资源配置不优;重种子创新轻种业创新,全链条创新不足。  “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着最大短板之一就是创新要素分散,开放协同薄弱,存在产学研用对接难、项目基地平台人才融合难、协同创新跨界难和社会资本资源进入难等‘四大难题’。”他说。  今年7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审议通过《种业振兴行动方案》。中国种子协会会长张延秋对此表示,方案提出种业振兴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任务重点和保障措施等一揽子安排,为打好种业翻身仗,推动我国由种业大国向种业强国迈进提供了路线图、任务书。  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副司长杨海生说,种业振兴要加强种业资源利用,重点开展好资源的普查收集,加快发掘利用。同时,加快育种创新攻关,重点是加强育种的基础性前沿性研究,推进良种重大科研联合攻关和畜禽遗传改良计划。  一些业内人士表示,要支持种业企业做强做优做大,促进产学研结合,育繁推一体化;推进种业基地建设,重点要支持现代化制种基地建设,提升良种供应链产业链水平;净化种业市场,重点保护好种业知识产权,从种业立法、司法保护、监管执法等层面打好组合拳。
新华社 | 分享: 2021-10-12
——专家谈提高油菜生产机械化水平保障食用油供给(记者 颜旭)油菜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占国产食用植物油总量的一半以上,但我国食用油自给率不足35%,发展油菜生产,提高产量,扩增面积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虽然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均居世界前列,但我国油菜的机械化生产水平一直较低,其中收获环节的机械化率为44%,种植环节仅为32.54%(截至2019年数据)。其实,阻碍油菜机械化生产发展的技术堡垒基本上都被攻克,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将大大提升我国食用油数量和质量。油菜分段收获技术展示现场。 资料图  分段机收可减少损失、提升品质  “油菜收获机械化发展较为缓慢,不仅因为油菜联合收获损失率一直较高。油菜的实收期比较短,仅为稻麦的三分之一左右,也不便于搞社会化服务。”农业农村部油菜机械化专家组组长、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研究员吴崇友指出,我国多年来一直推广的是联合收获,对油菜成熟度的一致性要求比较高,对油菜的田间状态适应性比较差。比如田间有倒伏,收获损失率就会上去。另外,油菜种植比较分散,单机作业量要比稻麦少得多,联合收割机又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机型,回本周期比较长,也是阻碍油菜机收发展的原因。  “这几年开始推广油菜的分段收获,它的优势在于可以将实收期拉长,从而增加作业面积。此外,分段收获先割倒晾晒,利用油菜后熟作用使其成熟度几乎达到完全一致,从而降低收获损失率,而且收获损失率变得可控,不会因为油菜的田间状态不同而起伏变化。”吴崇友摆出一组数据:联合收获的损失率一般在10%-30%之间,而分段收获目前一般可控制在7%以下,甚至可以达到5%。“不仅如此,分段收获的菜籽品质也要更好。”吴崇友告诉记者,“主要因为油菜分段收获经晾晒后熟后,就没有青籽了,全是黑籽。油菜青籽里的叶绿素不易清除,会导致油品品质下降,且会产生有害物质。”  “但其实这两种收获方式各有利弊。”吴崇友坦言,联合收获虽然损失率高,但它最大的优势是方便快捷,特别对于小田块来说,这方面优势更加明显。分段收获虽然损失率低,但机器要两次下地,把一个收获过程分成两个阶段来完成,从而拉长了收获历程,作业成本也会增加,规模小的田块收起来也会比较麻烦。“但随着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发展,近些年油菜种植的集中度一直在提高。随着种植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分段收获将会迎来比较好的发展。”吴崇友充满信心。  攻克油菜机械化生产最后一关  在油菜全程机械化的各环节中,移栽机械化之前长期为零。谈及原因,吴崇友指出:“传统育苗移栽是低密度育苗,裸根苗移栽,苗的形态不稳定,无法进行机械高效移栽;另一方面是国内外现有的旱地移栽机完全不适应黏重土壤移栽。这两大技术障碍,导致稻油轮作油菜机械移栽问题长期以来无法解决,极大地影响了我国油菜产量和面积。”我国90%的油菜种植是冬油菜,主要采取“稻油轮作”的种植方式,育苗移栽必不可少。“因为水稻收了之后再种油菜,本来茬口衔接就比较紧张,近些年人们对稻米的品质和口感的要求越来越高,水稻的生育期不断拉长,更加挤占了油菜的生育期,油菜的播种期不断推迟,导致产量降低、面积缩减。而移栽是通过苗床育苗,一般都在30多天以上,通过这30多天弥补了迟播的生育期不足,很好地解决了稻油轮作茬口矛盾的问题。”  为破解这一难题,从2010年起,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和扬州大学联合开展技术攻关,先后攻克油菜毯状苗育苗技术,创造了切块取苗+对缝插栽的移栽方式,2020年成功研发出油菜毯状苗联合移栽机:通过提前在秧盘中育苗“成毯”,再用高速移栽机将“苗毯”切成苗块栽插到田里,使得油菜移栽像水稻插秧一样方便快捷,特别是联合移栽机,将旋耕整地、开箱作畦、平畦压缝、对缝插栽、覆土镇压多道工序一次完成,耕整一体,即收即栽,极大地提高了作业效率和田间条件的适应性,突破了油菜机械高效移栽的难题。  吴崇友是研发团队首席专家。他介绍说,这项技术一是通过苗盘育苗(30-40天)解决稻油轮作油菜生育期不足问题;二是能在重壤土、轻壤土、沙土等多种壤土甚至秸秆还田条件下解决移栽,解决了移栽机对土壤的适应性问题;三是栽植频率最高可达300次/分钟,解决了作业效率问题。该技术的育苗密度每平方米可达2400-2800株,比传统育苗提高了20-30倍;作业效率是人工移栽的60倍以上;相比同期直播,产量可提高30%以上。吴崇友认为,油菜毯状苗育苗和高效移栽,能够实现稻、油两种作物无缝衔接、产量效益共同提升,该技术在我国总面积约1-1.2亿亩的双季稻区、再生稻区和一季晚粳稻区都有迫切需要,其中包含已经形成的6400万亩的冬闲田。仅以6400万亩冬闲田利用发展移栽油菜,可以使我国油菜总产量提高80%,这对于提高我国食用油自给率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补贴政策、技术推广有待创新  全面提升油菜机械化还有一些工作要做。吴崇友说,从不同生产区域看,丘陵山区油菜机械化的发展还需要进行创新研究,尤其是丘陵山区油菜机械化收获。“首先要解决机器底盘的问题,也就是行走的问题,机器如何才能顺利到达丘陵山区的田地里去?”特殊地形还要求机器适应田块坡度的变化,不管何种收获方式,都应适应坡地小块田的作业。  政策方面有待创新。“油菜机的购置补贴政策应该更加灵活,手续更加便捷,能够适应机具的创新发展,起到鼓励创新的作用。”吴崇友说,当前仅有油菜直播机和联合收获机在补贴的范围内,近些年诞生的大量油菜高效实用机械,比如移栽机、分段收获割晒机、捡拾机等,均不在补贴范围。“随着主要粮食作物全程机械化实现,希望补贴政策对小品种机具或者填补领域空白、补齐短板的机具有所倾斜。”吴崇友呼吁道。  “最后,还应解决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吴崇友说,当前的技术示范推广囿于一些程式化的方法,要想吸引到真正的技术使用者,还需要用一些农民喜闻乐见的方式。希望今后不局限于从上到下的推广方式,让技术管理部门和农民关心的东西不再错位。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1-10-08
(边钰)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开局之年。为助力乡村文化繁荣兴盛,以文化赋能助力乡村振兴开好局,今年4月底,四川启动首届乡村文化振兴魅力乡镇竞演大赛。本次竞演大赛一改传统的文化下乡演出单一模式,主动适应互联网时代的新需求新特征,吸引全省上万群众参与代言、创作并上网竞演、展示风采。为期5个月的活动,全网全平台点击量超3.5亿。诸如“蜀中桃子姐”“峨边夫妻”等活跃在乡间的文化能人通过线上线下平台,登上竞演的舞台,亮出文化“家底”,秀出文体活力,让民间生活艺术进入更多人的视野。9月29日,在德阳举行的竞演大赛省级展演活动上,更是公布了100名乡土文化能人。资料图片  乡村文化振兴,发挥人的力量非常重要,尤其需要具有带动能力的乡土文化能人的力量来引领,也正因此,通过乡镇竞演大赛等活动,挖掘和培养一大批优秀的乡土文化能人意义重大。但如何用好乡土文化能人,让他们常态化、持续性为乡土文化献智慧、闪光芒,而非随着大赛的落幕昙花一现,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用好乡土文化能人,关键要落脚在“用”字上,毕竟乡村人才挖掘发现、培养是手段,目的是最终要派上用场,在乡村振兴战略文化建设方面大显身手。要用好他们,首先就要留住他们,这要求发挥好乡村文化的资源优势和创造性禀赋,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文化产业,为能人带来收益。比如,因拍摄“乡土美食文化和生活”走红的“蜀中桃子姐”就将乡村手工艺等具有市场潜质的文化内容发扬光大,在网络平台收获了粉丝,还能“带货”,从而实现产业发展和文化富民的多元作用。这为文化能人留在乡村发光发热提供内生动力。同时,还需要搭建平台、制定政策,让他们有平台、有空间可以施展才华,在乡村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价值感和存在感。  用好乡村文化能人,还需要持开放的态度,在本土人才走出去的同时,学会引进来,充分利用乡村新乡贤、能人精英等乡土人才和文艺团体,扭转乡村文化主体的“空心化”,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劲动力。此外,还要引导社会各类人才积极投身乡村文化振兴过程,组织文化部门和艺术团体深入乡村开展艺术活动,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智力支持。在达州宣汉白马镇,当地就吸引了北大教授向勇归乡,将故乡村落变成乡建基地,在这里办研讨会、开艺术节,为乡村文化发展注入活力。  需要注意的是,用好乡土文化能人是一个系统的、长期的工程,既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放任自流,要放在文化建设、发展、繁荣的高度来对待,纳入振兴乡村战略文化助农的重要内容,使文化惠民真正落到实处。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1-10-08
专 家 点 评四川农村日讯 记者 罗敏 刘佳 整理以发现、挖掘、培育一批乡村文化能人、魅力乡镇,赋予民间民俗文化新的生命力,提升乡土文化“造血”能力为主旨的四川省首届乡村文化振兴魅力乡镇竞演大赛圆满落幕。回首半年的活动历程,本次活动的意义在于什么?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张永清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对整个活动的意蕴,以及它对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作用,进行了解读——  首先,具有政治性意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乡村文化发展已经站到了与中华民族实现“强起来”的价值追求和精神标识相适应的历史方位,也更加彰显乡村文化对乡村振兴具有更加基本、更加深沉、更加持久的力量。《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指出,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要“立足乡村文明,吸取城市文明及外来文化优秀成果,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赋予时代内涵、丰富表现形式”,凸显了党中央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双重进路给予乡村文化振兴的“政治关切”。此次活动是对党中央有关乡村文化振兴精神的深入贯彻落实,也充分体现了我省具有敏锐的政治领悟力和高效的政治执行力。  其次,具有历史性意蕴。乡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源头,由农耕文明孕育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事节气、生态伦理、农业景观、民间艺术、祖传家训、乡风民俗等乡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鲜明标签,都承载着华夏文明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码,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智慧和精神追求”。此次活动坚守住乡村本色,从乡土、乡音、乡情着力,采取以乡镇为单元,个人竞演与乡镇展演相结合的形式,深挖各种承载着古朴的生活方式和恒久的伦理准则,且具有丰厚的历史底蕴的艺术表现形式,与观众在历史链接中现实价值与情感共鸣,建构了一种既能保持文化的传统乡土性,又能促进乡村文化自我更新的持续演化动力机制。  第三,具有地方性意蕴。乡村文化是一个地方的自然情境、集体记忆、地域特色和独特气质,也是人们辨识乡村、体味乡情和回味乡愁的最重要的标识。此次活动充分彰显了我省空间差异的地方性文化样态。依托地方性的文化符号、文化记忆和文化认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演绎出一大批极具地方特色的艺术作品,在城镇与乡村之间架起了文化交流的桥梁。  最后,具有生活性意蕴。乡村文化是源自于乡土社会人们的生活实践。如果深入洞察此次活动参赛作品背后的生活底色,均展现出农民群体在生活中探查人生价值以及对生活的热忱。同时,通过艺术作品村社居民表达出对未来生活的期待与诉求,以及构建美好生活的进程与节律。  此次活动标志着新时代乡村文化开始扎根于我省广袤乡土间,要使其开花结果,还需要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治理格局,塑造出生产性、生活性、生态性和生命性有机结合的稳态文化场景。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9-30
(肖鹏)2021年《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颁布实施,从流转当事人、流转方式、流转合同和流转管理等多个方面,对农村土地承包法确立的土地经营权流转制度进一步细化。《农村土地经营权出租合同(示范文本)》和《农村土地经营权入股合同(示范文本)》,为当事人签订书面流转合同、规范土地经营权的流转行为等有着重要意义。  区分不同流转方式,明晰经营主体类型  区分不同流转方式,分别制定示范文本。为了落实承包地“三权”分置的要求,农村土地承包法将出租(转包)、入股或者其他方式流转,明确为土地经营权的流转方式。《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明晰了土地经营权出租(转包)、入股的概念,细化了相关的具体规则。作为实践中最常见的流转方式,土地经营权出租(转包)和入股在很多具体规则上存在不同,这体现在两个示范文本的受让方类型、流转价款、权利义务、违约责任等多个方面。当事人可以根据流转方式,选择使用相应的示范文本。此外,示范文本的发布,也为土地经营权流转形式创新预留了充分的空间。其他方式流转签订书面合同的,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参照使用两个示范文本中的相关内容。  明晰经营主体类型,奠定有序流转基础。流转当事人的经营主体类型不同,权利义务也存在差异。以工商企业等社会资本为例,通过流转取得土地经营权的,应当经过资格审查、项目审核并建立风险防范制度。两个示范文本详细列举了需要标明的双方当事人相关信息,并且可以选择包括自然人、农村承包经营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内的多种经营主体类型。经营主体类型的注明,为确定当事人权利义务关系奠定了基础。同时,示范文本中经营主体类型的选择,应当关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考虑到土地经营权再流转的实际需要,出租方或者入股方可以是通过流转取得土地经营权的主体,因此,出租方或者入股方并未局限于承包方。二是入股受让方的经营主体类型主要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或者公司。这与《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中对入股的界定一致,也符合土地经营权入股的实际情况。  厘清权利义务关系,合理确定违约责任  厘清权利义务关系,回应流转实践需求。示范文本以合同条款的形式,明晰了土地经营权流转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当事人权利义务的明确,既应当符合现行法律的规定,也应当积极回应土地经营权流转实践的需求。以流转价款为例,流转价款是法律规定的流转合同的一般条款,获得或者支付流转价款是双方当事人的主要权利或者义务。示范文本从支付标准、支付方式和付款方式三个方面对流转价款进行专门规定。同时,根据土地经营权流转的实际情况,明确当事人可以协商确定流转价款的调整时间和调整方式。与租金调整不同的是,股份分红只有采用“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的支付标准时,其保底收益才有调整的可能和必要。  合理确定违约责任,细化违约金支付规则。示范文本明确了当事人应该履行各自的合同义务,当事人不履行义务或者履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违约责任。这是当事人合法权益的制度保障,也是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的基本要求。值得关注的是,针对不同的违约行为,示范文本规定了相应的违约金制度,主要涉及到流转土地交付和归还、流转价款支付两个方面。根据流转价款支付标准的不同,两个示范文本中违约金的计算标准略有不同:出租合同示范文本以年租金为标准,而入股合同示范文本则以约定的具体金额为标准。  完善具体规则制定,促进适度规模经营发展  明确具体规则,确保流转土地交付。承包地的交付,是土地经营权流转的核心问题,对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至关重要。根据现行法中流转合同一般条款的规定,示范文本要求当事人必须明确流转土地的面积、四至、地块代码、承包合同代码等相关信息。在此基础上,示范文本将交付流转土地作为当事人权利义务的核心内容之一,并提出不能按时交付流转土地的,双方当事人可以约定支付违约金。同时,示范文本强调流转期限届满后,流转土地应当及时交还承包方,不能按时归还流转土地的,双方当事人可以约定支付违约金。这体现了土地经营权流转的基本要求,农户的土地承包权应该受到严格保护。当然,承包方决定继续流转土地经营权的,在流转价款、流转期限等主要流转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受让方享有优先续约权。  关注配套措施健全,促进适度规模经营。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需要改良土壤、建设附属设施、融资担保等必要措施的配合。示范文本对上述问题均有相应规定。以建设附属设施为例,在流转土地现状描述中,需要写明流转时附属设施的情况,以便区分其权利归属。在受让方的权利条款中,经出租方或者入股方同意,可以依法建设附属设施。在其他约定中,不但明确了同意的形式,而且可以约定征地时附属设施补偿费的归属。在合同终止时,则可以约定附属设施的处置方式。(作者系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1-09-29
(巩前文)伴随着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既成为必要,也成为必然。实践证明,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符合市场规律、符合人民期盼,对于保障粮食安全、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都发挥着重要的积极作用。但是,也必须看到,土地经营权流转过程中,农户口头流转还占有较大比例,书面签订的不规范合同五花八门,带来不少土地经营权流转矛盾纠纷,不利于土地流转市场的健康发展。为此,非常有必要制定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合同范本,提升土地流转管理和服务的水平。  制定土地经营权流转合同范本,能够提升制度效益。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是农业经营最基本的要素,是农村稳定的基础。通过合同范本,引导土地经营权流转市场在法律轨道上运行,有利于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探索形成“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的土地“三权”分置制度创新,也有利于体现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中求变”的改革导向。流转双方签订规范的合同文本,增强承包农户的土地权利意识、法治意识和市场意识,实现农户自主决定土地是否流转、价格如何确定、形式如何选择,农民的土地流转收益全部归自己支配,更好地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初心使命。  制定土地经营权流转合同范本,能够提升经济效益。土地经营权流转是建立在流转双方自愿的基础上,无论是转出方还是转入方均希望有着稳定的收益。对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来说,土地是其开展规模化经营的最基本要素,流转土地的期限、价格的确定性能够有利于核算经营成本,做出科学决策;对于农户来说,稳定的流转收益预期,能够吃上“放心丸”,安心把土地流转出去。同时,引导土地承包户直接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签订规范合同,能有效避免“强制流转”“被流转”“低价流转”“无偿流转”现象发生,也能有效防止少数基层干部私相授受、谋取私利,让承包户享有土地流转的所有收益。因此,签订规范的流转合同文本,能依法确立土地流转经营各方的权利和义务,正确处理各利益主体间的协调关系。通过土地以经营权流转合同范文的引导,能够大幅降低土地流转交易成本,提升经济效益。  制定土地经营权流转合同范本,能够提升社会效益。土地经营权流转,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受让方须有农业经营能力或者资质;在同等条件下,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享有优先权。”这意味着土地转入方既可以是本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成员,也可以是非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从实践情况来看,土地转入主体多元,既有普通农户,也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当然也不乏越来越多的工商企业从农业产前农资供应、产后农产品加工销售等,逐步发展到直接租赁农户承包地从事农业生产环节。工商企业等社会资本进入农业有利有弊,利在引入农业新技术、新装备和新经营模式,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弊端在于资本的逐利性容易加剧“非粮化”“非农化”,有的甚至在经营亏损的情况下“跑路”,导致农民流转收益得不到保障。因此,通过土地经营权流转合同范本,引导农民直接与不同主体签订规范合同,在纠纷发生时通过法律保障自己的土地权益,起到稳定社会的作用。  制定土地经营权流转合同范本,能够提升生态效益。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流转土地“不得改变土地所有权的性质和土地的农业用途,不得破坏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生态环境。”但实践中个别地方土地流转后出现“非农化”倾向,甚至有的搞房地产开发、修建高尔夫球场等,改变了土地的用途,不仅影响到粮食安全,也威胁到生态安全。农业种植业不仅体现在农产品生产功能,还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如空气净化、植物景观、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等,农业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不仅体现在放心食物供给上,还体现在新鲜的空气、干净的水和可供休憩的环境。因此,流转土地的用途要可控,通过签订规范的流转合同,明确土地用途,使土地用途既在农民的监控之中,也在法律的监管之下,农地农用的生态效益得到保障和提升。  促进土地流转健康发展,底线是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承包户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实现有序流转,签订规范合同是关键,只有让流转双方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才能保护流转双方的权益,让土地流转市场化、制度化和规范化,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增添源源不断的动力。(作者系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1-09-29
(李蕊 王园鑫)土地经营权适度有序流转,不仅有利于提高农村土地资源配置效率,而且为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奠定了坚实基础。为进一步推动农村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强化土地经营权流转合同管理,防范和化解土地经营权流转中的矛盾和纠纷,《农村土地经营权出租合同(示范文本)》《农村土地经营权入股合同(示范文本)》(以下简称“合同示范文本”)。两部合同示范文本充分考虑到各地土地经营权流转的现实情况,总结实践经验,着力解决土地经营权流转中普遍存在的合同内容不完备、条款不周延、责任不明晰等问题,致力于提升流转合同的严谨性、规范性和科学性,发挥合同在推进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中的重要作用,进而推动构建良好和谐的土地经营权流转法治秩序。  兼顾合同规范性与灵活性,从源头防范纠纷产生  合同示范文本兼顾了规范性与灵活性,旨在从源头预防通过出租、入股等方式流转土地经营权可能引发的各种矛盾和纠纷。合同示范文本不仅明晰了流转当事人、流转标的物、流转土地用途、流转期限等基本事项,而且明确了流转合同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并对合同变更、解除、终止以及违约责任、合同争议解决等事项进行规定。合同示范文本条款和内容全面详实,对于流转行为起到了指引的作用,充分保障了合同的严谨性和规范性,对于预防土地经营权流转纠纷的发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详尽客观地确立规范性条款的同时,合同示范文本还注重保障合同当事人自由协商和选择的权利,设置了具有选择性、补充性、填充性、修改性的内容和条款。一方面,在合同示范文本使用说明中明确授权双方当事人依法“对文本条款的内容进行修改、增补或者删减。”另一方面,《农村土地经营权出租合同(示范文本)》中的租金标准、租金支付方式、付款方式和《农村土地经营权入股合同(示范文本)》中的股份分红标准、支付方式、付款方式等合同条款都为当事人在合同缔结中提供了灵活多样的内容选择。此外,在甲方的权利和义务、乙方的权利和义务、其他约定、合同变更解除终止、违约责任和附则等合同条款中,都预留了大量可供双方自行约定或者补充约定的空间。这些相对灵活的合同内容及条款安排,充分彰显并尊重了流转双方当事人的缔约自由和权利,有助于当事人从实际出发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对于合同内容予以慎重考量,从而实现事先有效预防土地经营权流转纠纷发生的目标。  界定权利义务责任,推动流转双方履约践诺  为了切实引导和规范土地经营权流转当事人规范履行合同,合同示范文本在既有立法的基础上,立足于流转双方当事人主体角色,对其权利、义务和责任进行细化阐释,这是防范和化解流转合同纠纷的又一利器。一方面,通过明确规范的合同条款清晰界定土地经营权流转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对土地经营权流转受让方而言,可以较好地对预期收益进行评估,进而按照合同约定对土地进行合理规划利用;对土地经营权流转出让方而言,在完成土地交付和备案等义务后,有权对于受让方的土地利用等履约行为进行监督。另一方面,合同示范文本对土地经营权流转中的违约情形、违约责任承担方式等内容的详细规定,更有利于促使合同当事人预先知悉违约行为可能导致的不利后果。  明晰具体的违约责任规定增强了对于合同当事人背约弃信行为的威慑效力,不仅促使土地经营权流转双方依照合同约定行使权利、履行义务,也为双方基于合同约定自行确定违约责任承担提供了依据,从而对土地经营权流转纠纷的发生起到有效的遏制作用。  明确多元纠纷解决途径,促进有效化解矛盾纠纷  土地经营权流转合同的履行离不开流转主体的协同努力。随着农村社会发展,土地经营权流转主体利益日渐广泛多元,矛盾和纠纷难以避免。土地经营权流转纠纷发生后,若当事人不积极主动解决或者选择非理性的纠纷解决途径均无益于纠纷解决,甚至会加剧社会矛盾。  对此,合同示范文本通过专门的条款列举了合同争议的协商解决、请求第三方调解、申请仲裁、向人民法院起诉等多元化纠纷解决方式,将诉讼内与诉讼外双重纠纷解决机制并重,不仅为当事人依法理性解决纠纷提供了广泛的程序选择,而且有助于引导当事人对多元化纠纷解决途径的认同和运用,彰显了纠纷解决为民、便民、利民的丰富内涵,从而有效避免流转矛盾纠纷恶化升级,推动构建良好和谐的土地经营权流转法治秩序。  (作者李蕊系中国政法大学地方财政金融与农村法治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园鑫系中国政法大学地方财政金融与农村法治研究中心研究人员)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1-09-29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吴文斌高标准农田是耕地中的精华。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推进农业绿色低碳发展的关键举措。近期,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规划》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方向和目标任务,是指导各地科学有序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重要依据。全面领会《规划》精神,准确把握核心要义,打造一批高标准农田建设引领示范区势在必行。  引领示范区建设是落实《规划》的重要抓手。《规划》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问题和目标导向、系统思维和全局观念,具有很多新特点和新要求。一是更加突出产能保障。立足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以提升粮食产能为首要目标,优先在永久基本农田、粮食生产功能区与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建设口粮田;二是更加突出质量要求。坚持新增建设与改造提升并重、建设数量和建成质量并重、工程建设与建后管护并重,产能提升和绿色发展相协调,实现高质量建设、高效率管理、高水平利用;三是更加突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将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分成东北区、黄淮海区、长江中下游区、东南区、西南区、西北区、青藏区等七个区域,因地制宜提出各分区建设重点和分省建设目标任务。聚焦这些新特点和新要求,在重点地区、重点领域和重点方向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打造一批高标准农田建设引领示范区既是《规划》的基本内容,也是不折不扣落实《规划》的重点抓手。通过引领示范区建设,创新建立“引领示范、辐射引导、熟化推广、全面推进”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模式,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高质量发展。  精心谋划高标准农田建设整区域推进示范。整区域推进示范是《规划》的新提法。《规划》明确提出实施区域化整体建设,在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七个区域,选择潜力大、基础条件好、积极性高的地区,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整区域示范,基本实现区域内划定的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通过整区域推进,集聚要素、创新机制、树立典型、总结经验,引领带动高标准农田建设高质量发展。在实际工作中,引领示范区建设要突出“硬件”“软件”两个方面。在硬件方面,示范区建设要聚焦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田(田块整治)、土(土壤改良)、水(灌溉与排水)、路(田间道路)、林(农田防护和生态环保)、电(农田输配电)、技(科技服务)、管(管理利用)8个方面的建设内容,大力引进和推广高标准农田建设先进实用工程和装备技术,进行农田建设与农机农艺技术、数字信息技术的集成与示范,积累好做法、好经验,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模式;在软件方面,示范区要积极探索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组织形式、工作机制、资金筹措、实施模式,以及建设后续管护机制、用途管控机制等,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实践经验和路径借鉴。  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专项建设示范。高标准农田专项建设示范是《规划》的新亮点。《规划》明确提出重点开展土壤改良、绿色农田和数字农田等专项建设示范,引领相同类型区域高标准农田建设。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1-09-28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陈印军 易小燕  一、优化分区,构建全国及省县高标准农田建设分区分类方案。  优化全国分区方案。本次《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根据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以提升粮食产能为首要目标,兼顾油料、糖料、棉花等重要农产品生产”的目标性和统一管理的便利性,在将全国分为粮食主产区和非粮食主产区两大类型区的基础上,参考以往的《中国综合农业区划》《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11-2020年)》《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NY2148-2012)》、上一轮的《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等分区方案,在保持省级行政区划相对完整性的条件下,将全国划分为东北区、黄淮海区、长江中下游区、东南区、西南区、西北区(含黄土高原区和西北内陆绿洲农业区两个区)、青藏区七个区域。  构建省域分区与县域分类方案。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已分解到各省(市、区),各省(市、区)应根据省域国土空间和农业功能区划,制定省(市、区)域高标准农田分区方案。省域高标准农田建设分区方案应体现农业生产功能定位和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布局,应将粮食、棉花、油料、糖料主产县划入高标准农田建设重点区域。县域宜根据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技术路径和难易程度,以分类为主,即根据山地、丘陵、平原等地形地貌,以及土壤类型、耕地主要障碍因素等划分为若干个高标准农田建设类型区,不同类型区建设的技术路径不同,建设的难易程度不同,建设的投资标准也不相同。  二、根据承担国家粮食安全的责任,合理布局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  东北、黄淮海和长江中下游三个区为全国性粮食主产区,也是我国粮食生产功能区和油料、棉花等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的核心区域,是国家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重点区域,其区域内适宜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耕地应力争全部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  东南区为以高效农业为主的粮食主销区,其粮、油、糖生产比重已很低,但该区域承担着共同扛起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责任,需要保持应有的粮食自给率,为此,应选择条件适宜、以发展粮食、油料、糖料为主要目的的耕地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  西南区以高原山地为特色,山高坡陡,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为该区域的首要任务,但该区人口众多,粮食消费需求数量大,需要保持较高的粮食自给率。  西北区实际上包含了黄土高原区与西北内陆绿洲农业区两个区。黄土高原区以生态脆弱、水土流失严重为特色,退耕还林还草、保护生态环境为该区域的重要任务,但汾渭平原和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建立起来的位于黄土塬面上的引黄灌区为黄土高原区域内粮食安全的保障基地;另外,黄土高原黄土层深厚,在有水源保障和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增加耕地面积的潜力很大;同时,高标准农田建设可以大幅提升单位面积耕地上的粮食产能,促进黄土高原陡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促进生态环境改善。为此,在黄土高原区应选择条件适宜、以发展粮食、油料为主要目的的耕地,以及有水源保障的粮田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西北内陆绿洲农业区是我国棉花集中产区,集中了全国近80%的棉花面积;是我国区域性商品粮食和油料生产基地。高标准农田建设可以大幅提升耕地粮食、棉花、油料产能,有利于控制西北内陆绿洲农业区耕地面积无序扩张、水资源浪费、土地沙化和土壤次生盐渍化,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为此,在西北内陆绿洲农业区,力争对有水源保障、以发展粮食、棉花、油料为主要目的的耕地全面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  青藏区以高寒为特色,粮经作物主要沿河谷地带分布,青稞、油菜籽、小麦是该区域主要作物,青稞和油菜籽也是藏区百姓粮食和食用油的主要来源,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粮食和油料产能是改善藏区农牧民生活和促进藏区生态环境改善的重要路径。为此,在青藏区应选择条件适宜、以发展粮食、油料为主要目的的耕地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  三、根据生产障碍因素和破解途径确定区域高标准农田建设重点。  不同区域生产障碍因素不同,破解途径不同,为此,不同区域高标准农田建设重点也不相同。  东北区主要针对黑土地退化、冬干春旱、水土流失等主要制约因素,以完善农田灌排设施、保护黑土地、节水增粮为主攻方向,围绕稳固提升水稻、玉米、大豆、甜菜等粮经作物产能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  黄淮海区主要针对春旱、地下水超采、土壤有机质含量低、土壤盐碱化等主要制约因素,以提高灌溉保证率、农业用水效率、耕地质量等为主攻方向,围绕稳固提升小麦、玉米、花生等粮经作物产能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  长江中下游区主要针对土壤酸化与潜育化、暴雨洪涝灾害多发、季节性干旱等主要制约因素,以增强农田防洪排涝能力和土壤改良为主攻方向,围绕稳固提升水稻、油菜籽、小麦等粮经作物产能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  东南区主要针对山地丘陵多、地块小而散、土壤酸化与潜育化、台风暴雨危害等主要制约因素,以增强农田防御洪涝能力、改良土壤酸化与土壤潜育化为主攻方向,围绕巩固提升水稻、糖蔗等粮经作物产能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  西南区主要针对丘陵山地多、耕地碎片化、工程性缺水、土壤保水能力差、水土流失易发等主要制约因素,以提高梯田化率和道路通达度、增加土体厚度为主攻方向,围绕稳固提升水稻、玉米、油菜籽、糖蔗等粮经作物产能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  西北区的黄土高原区主要针对水土流失严重、水资源短缺、耕地碎片化等主要制约因素,以提高梯田化率、蓄水保墒为主攻方向,围绕稳固提升玉米、小麦、小杂粮、油菜籽等粮经作物产能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西北区的西北内陆绿洲农业区主要针对气候干旱和灌溉水资源浪费,以及土地沙化和土壤次生盐渍化等问题,以完善农田基础设施、节水灌溉、保墒培肥为主攻方向,围绕稳固提升棉花、玉米、小麦、甜菜、油菜籽等粮经作物产能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  青藏区主要针对高原严寒、耕地土层薄、土壤贫瘠、生态环境脆弱等主要制约因素,以完善农田基础设施、改良土壤、防寒保温为主攻方向,围绕稳固提升青裸、小麦、油菜籽等粮经作物产能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1-09-28
中国农业大学 张福锁耕地是粮食的“命根子”,数量和质量协同发展关乎我国粮食安全与社会稳定。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结果表明,全国实有耕地19.18亿亩,总量较10年前的第二次全国国土调查减少了1.13亿亩。我国已建成高标准农田占耕地面积的比例约40%,大部分耕地仍然存在基础设施薄弱、抗灾能力不强、耕地质量不高等问题。此外,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加剧,极端天气频发。2018年全国农业成灾面积达1.59亿亩,其中,农作物受干旱灾害面积1.11亿亩,受洪涝灾害绝收面积1442万亩,还有1037万亩受到洪涝灾害的严重影响,导致我国农业产量年际波动大,持续增产难度高,威胁粮食安全。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举措。2013年12月9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2019年11月13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切实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全国建成8亿亩集中连片、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到2022年,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稳定保障1万亿斤以上粮食产能;到2035年,通过持续改造提升,全国高标准农田保有量进一步提高,不断夯实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基础。  目前全国已完成8亿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据评估,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了国家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亩均粮食产能增加10%-20%,亩均节本增效约500元,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支撑全国粮食产量连续多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绿色转型升级。  当前,我国编制并实施新一轮《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紧盯粮食生产目标,围绕田、土、水、路、林、电、技、管8个方面的内容,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要求、建设标准和建设内容、建设分区和建设任务、建设监管和后续管护、效益分析、实施保障等,为各地科学有序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了重要依据。《规划》明确到2025年全国累计建成10.75亿亩并改造提升1.05亿亩,到2030年累计建成12亿亩并改造提升2.8亿亩高标准农田,规划期内同步实施完成1.1亿亩新增高效节水灌溉建设。到2035年,全国高标准农田保有量和质量进一步提高。新一轮的规划主要突出强调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更加突出质量要求。在新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扩大的同时,兼顾耕地质量的改造提升。这对进一步提升粮食生产能力和确保重要农产品供给能力,形成更高层次、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基础至关重要。高标准农田建设中生产设施建设是确保耕地产能达标,稳固产量目标,降低农业生产风险的基础措施,而耕地质量改造提升是拉高产能上限,有效降低资源投入强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升产量潜力的关键举措。因此,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数量和质量并重将有效提高粮食产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生产与生态的协同。  二是更加注重可行性和可操作性。随着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深入推进,集中连片、施工条件较好的地块越来越少,新一轮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难度及成本不断增大。因此,《规划》提出逐步提高亩均投入水平,亩均投资一般达到3000元左右,为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了更高水平的资金支持。《规划》将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分成东北区、黄淮海区及长江中下游区等7个区域,因地制宜地提出分区建设重点和分省建设任务,优先在永久基本农田、“两区”建设集中连片、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因此,新一轮的《规划》充分考虑了高标准农田建设需求,保障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的顺利推进。  根据《规划》目标,到2030年全国将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2亿亩,改造提升2.8亿亩,覆盖全国62.6%的耕地。若按高标准农田建设每亩稳产1000斤来计算,12亿亩高标准农田可稳定供给1.2万亿斤的粮食,相当于当前我国粮食产量的90%,将为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国饭碗”装“中国粮”的目标更加稳固。因此,我们应当立足祖国大地,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围绕耕地质量与农业绿色发展,面向农业现代化建设,精心布局一批前瞻性、战略性产能提升与绿色农业科技攻关项目,加强农业绿色技术自主创新;加强“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融合发展,推广“科技小院”等技术落地和技术服务模式,加快农业绿色技术在全国的大面积推广应用,加快我国农业绿色转型,实现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1-09-28
(记者 刘一明)从今年1月中旬开始,由于生猪市场供应逐步增加,生猪价格总体进入下行通道,引发社会广泛关注。随着国庆来临,当前生猪生产和市场供应情况如何?猪肉价格会出现反弹吗?如何促进生猪生产持续健康发展?对于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相关负责人。资料图片  生猪量足母猪存栏优化 生产惯性增长行情仍将低迷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6月末生猪存栏4.39亿头,与2017年年末4.4亿头基本持平。其中,能繁母猪存栏4564万头,已超过2017年年末4472万头的存栏水平。这些数据都显示出我国生猪产能已经完全恢复。监测数据显示,9月第3周,每公斤活猪13.45元,环比跌4.5%,同比跌63.4%;猪肉23.25元,环比跌2.8%,同比跌58.2%。  畜牧兽医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从市场情况来看,猪肉供应增长幅度较大,以至于进入消费旺季价格仍在下跌。生猪出栏逐月增加,8月份规模以上屠宰企业屠宰生猪2329万头,同比增97.5%,比去年同期几乎翻了一番。另外,当前生猪宰后均重100.4公斤,比本轮“猪周期”前增加了约8公斤,就是说现在出栏10头猪就相当于前几年的11头猪。  为应对市场低迷,多数养猪场(户)选择放慢生产节奏,母猪存栏优化调整。据监测,7月份全国能繁母猪存栏结束前期连续21个月的增长,环比下降0.5%,8月份环比降幅扩大到0.9%。规模猪场淘劣留优的力度更大,淘汰的都是低产母猪,留下的都是高产母猪,整体生产效率明显提高。  目前,生产仍在惯性增长。8月份,生猪存栏环比增长1.1%,连续6个月增长,尤其是每月新出生的仔猪量还在大幅增加。2-8月份,规模猪场每月新生仔猪数月均增速2.5%,意味着今年9月至明年2月的生猪出栏量还将持续增长。6月份以来,生猪养殖总体处于亏损状态,8月份全国平均每头出栏生猪亏损67元,养猪场(户)亏损面达52.5%。按当前的生猪出栏量扩张趋势,短期内扭亏难度较大。  记者了解到,随着国庆临近,猪肉消费将迎来传统旺季,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近期猪价快速下跌的局面;但从目前的供需情况看,全国猪肉市场供应充足,价格出现大幅反弹的可能性不大。尤其是8月份规模场新出生仔猪数量3348万头,创本轮生猪生产恢复以来的新高,同比增长31.1%,意味着明年2月份生猪出栏量同比将增加约3成左右,猪价很可能还要下降。  相关负责人提出建议和提醒:“现在猪肉价格很低,大家在节日期间可以多买猪肉,多吃猪肉。肉品加工企业和屠宰企业可加强市场形势研判,根据自身需要开展一部分商业性收储。未来几个月市场行情都比较低迷,广大养猪场(户)该淘汰的低产母猪要加快淘汰,该卖的肥猪要及时卖掉,不要再压栏,不要赌后续特别是明年元旦春节的行情。另外,越是在市场行情低迷时期,越要注重疫病防控,越要想办法提高生产效率,节本增效,渡过难关。”  “猪周期”普遍存在,关键要加强产业调控和提升产业素质  相关负责人介绍,“猪周期”是价格对养猪业资源配置进行调节的一种表现,美国等世界主要养猪国家普遍存在“猪周期”。市场调节过程中,出现一些合理波动是正常的,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如果生猪生产大起大落、大赔大赚,就会给养猪业带来损失,也不利于经济社会稳定发展。  据了解,新世纪以来,我国生猪生产共出现了5次异常波动,最近这一轮最为特殊:一是诱发因素更加复杂。包括前期养殖亏损、非洲猪瘟疫情传入、一些地方不合理禁养限养以及日益严重的用地难、贷款难、环保矛盾等,多重因素交织在一起。二是产能降幅之深历史罕见。2019年9月份能繁母猪存栏同比减少38.9%,之前的最大降幅出现在2015年3月,能繁母猪同比降幅为15.7%。三是猪肉价格涨幅超过以往。猪肉价格随着活猪价格同步上涨,2020年2月第3周攀升到每公斤59.64元,创下历史新高,同比涨幅达164.5%。四是恢复生产面临的困难挑战异常严峻。非洲猪瘟这个全球养猪业的“头号杀手”随时可能逆转恢复进程,玉米价格等生产成本快速上涨,新冠肺炎疫情造成了饲料、种猪、仔猪等无法正常运输,特别是一些地方仍不愿养猪、“甩包袱”,在养殖用地、环评等方面设置障碍。五是生产恢复之快超乎预期。从严重滑坡到基本恢复大约用了一年半多的时间,这也是从后备母猪补栏到肥猪出栏上市的最短自然生产周期,提前完成了生产恢复的目标任务。猪肉价格从最高点回归正常用了16个月时间,比前几轮“猪周期”缩短了6个月。  “猪肉供应紧张,全社会高度关注,政府、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和养殖户都压力很大;现在生产恢复了,供应出现过剩苗头,又带来了新的烦恼。”相关负责人解释,这主要是由于猪肉供应弹性大,需求弹性小,多一点儿或少一点儿,市场反应都很敏感,价格涨落具有放大效应。“猪周期”一直存在,关键是要加强产业调控和提升产业素质“两手抓”,尽量避免出现大起大落、异常波动。  保持政策稳定,加快建立产能调控机制等应对新一轮周期  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一轮生猪生产异常波动,推高了猪肉价格,但是通过采取有力有效的应对措施,化危为机,在恢复生猪生产的同时,也推动了生猪产业转型发展。”  首先,生猪产业整体素质更高了。各地新建、改扩建了一批设计合理、管理科学、具备较高生物安全水平,符合环保排放要求的高标准现代规模化养猪场。生猪规模化养殖比重从2017年的46.9%提高到2020年的57.1%,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一大批中小养猪场(户)与龙头企业形成紧密型经营联合体,实现了向标准化规模养殖的提档升级。  其次,相关政策保障体系更完善了。明确了省负总责原则,形成了任务目标层层落实的责任制度。各有关部门积极出台支持政策,突破性地解决了养猪业多年面临的土地、环保、资金等老大难问题。生产监测预警等基础工作更扎实了,目前全国规模猪场实现了全覆盖月度监测。  此外,从主管部门到养殖户,行业整体应对突发重大挑战的能力更强了。这一轮生猪生产恢复,遇到了非洲猪瘟、新冠肺炎疫情等严峻挑战。非洲猪瘟是目前发现的对生猪生产威胁最大的烈性动物疫病,致死率高,全球范围内尚无有效疫苗和防治药物。农业农村部于发现疫情当日发布Ⅱ级预警,启动应急响应相关措施,开展大清洗、大消毒等专项行动,先后4次修订和优化应急实施方案,发布《防控非洲猪瘟恢复生猪生产九项关键技术》和《感染非洲猪瘟养殖场恢复生产技术指南》,收到了较好效果。针对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出现的仔猪、饲料、药品等运输困难,以及部分地方出现生猪产销脱节的情况,农业农村部先后4次会同有关部门印发通知保障正常流通秩序,设立热线帮助电话帮助养猪场(户)解决实际困难。在恢复生猪生产过程中形成的这些经验做法,为今后应对类似风险挑战增添了底气。  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促进生猪生产持续健康发展。  第一,保持长效性支持政策稳定。现在生产恢复、供应宽松,一些地方开始在政策上“急转弯”“翻烧饼”,这非常危险。生猪生产周期长,一旦产能出现严重下滑,要再想恢复,至少需要一年半的时间,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所以,越是在养猪场(户)经营困难的时候,越要持养殖用地、环评、金融等方面长效性支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避免养猪场(户)过度淘汰能繁母猪,损害基础生产能力。  第二,建立产能调控机制。日前,农业农村部已印发《生猪产能调控实施方案(暂行)》,以能繁母猪存栏量变化率为核心调控指标,坚持预警为主、调控兜底、及时介入、精准施策的原则,落实生猪稳产保供省负总责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细化“三抓两保”任务,分级建立生猪产能调控基地,构建上下联动、响应及时的生猪生产逆周期调控机制,不断提升猪肉供应安全保障能力。  第三,促进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从国外的经验看,加快建立现代化养猪业是缓解和拉长“猪周期”、避免生猪生产大起大落的根本前提。要构建现代化生猪养殖体系、现代化动物疫病防控体系、现代化畜产品加工流通体系,促进生猪产业绿色循环发展,提高养猪业的质量效益竞争力。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1-09-28
(记者 闫新宇)蓥华大峡谷漂流、星空里木屋、蓥华山水世界……一个个优质项目在蓥华镇落子布局,乡村旅游日渐火爆。如今,在什邡市蓥华镇,各村产业发展方兴未艾,村级集体经济持续壮大。近年来,蓥华镇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党建+项目”模式,通过整合土地资源,盘活集体闲置资产,引进众多项目,走出村集体经济发展新路,为当地乡村振兴打造出一个个强力“引擎”,有效带动群众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固定+浮动” 实现收益最大化天宝村的改变,正是蓥华镇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一个缩影。依托天宝村独特的地理和生态环境优势,蓥华大峡谷漂流应运而生。前来游玩体验的游客络绎不绝。蓥华镇天宝村党支部书记刘兴荣告诉记者:“该项目是天宝村迈出乡村振兴的第一步,未来将在旅游开发、精品民宿上下工夫,带动老百姓致富增收。”蓥华镇以党建为引领,以项目为依托,坚持“一引三带”强靶向,将村集体闲置的房屋、85亩集体土地等资源进行整合,由村集体统一管理、统一经营,以“固定+浮动”模式,使收益实现最大化。通过资源流转到蓥华大峡谷漂流、星空里木屋、山水世界项目中实现集体每年固定收益30万元。通过村集体入股新建停车场、增设临时摊位等,今年预计将获得浮动收益10万元。“公司+群众”模式 实现全民参与化每年夏季,盛夏的高温,让不少游客选择上山避暑纳凉,蓥华山水世界成为了大家打卡胜地,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戏水消暑,同时,为当地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近百个,增加他们的收入。唤醒沉睡资源,打破冬眠经济。蓥华镇与项目建设方商定,公司方负责投入贯穿旅游产业“游”“娱”“行”链条,将 “吃”“住”“购”链条交由群众来经营。目前,宣传动员31户众筹127万元入股项目建设,已有4户群众自发将自家15间空闲房屋腾出来办起了民宿,12家农家乐有意愿明年进行提档升级,157名群众在公司保洁、安保、管理等岗位务工,200余名群众从事售卖小吃、烧烤、泳装等小商品服务。“项目+联动”模式 实现共享优质化摊开蓥华镇的产业发展版图,可以清晰地看到项目落地生根,村民集体经济持续壮大。如何实现联动发展,把客人留住,拓宽群众致富门路,迫在眉睫。蓥华镇提出了坚持共建共赢共享。蓥华大峡谷漂流、星空里木屋、山水世界项目的落地有效地推动了天宝村基础设施和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截至目前,50户112名群众每人已享受分红400元,扩宽、硬化、美化道路6.1公里,新增文体设施3套,村民文化活动更加丰富,村内环境更加优美,村民获得感、幸福感进一步加强。下一步,蓥华镇将继续以“党建+项目”为主线,补短板、强弱项、固优势,逐步完善全镇停车场、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特色餐饮、民宿产业,逐步扩大游客接待能力,高质量打造高颜值“沉浸小镇”,实现“有得玩”“有得吃”“有得住”的旅游综合体格局,进一步壮大村集体经济,助力乡村振兴。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1-09-27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