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四川农村日报讯 杨祥禄休闲农业是利用农业景观资源和农业生产条件,在农村地区因地制宜发展观光、休闲、旅游等产业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态。发展休闲农业有利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利于发展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价值,有利于实现农民就近就地创业增收,有利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实现乡村振兴的着力点。《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强调要壮大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民宿经济等特色产业,《乡村振兴促进法》则提出要支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重点村镇等的建设。  乡村全面振兴背景下的休闲农业发展的思路是实现“一个目标”: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做到“两个围绕”:围绕现代农业发展、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注重“六个突出”:突出特色化、突出差异化、突出多样化、突出全域化、突出绿色化、突出品牌化;采取“四个提升”:提升规划设计水平、提升设施配套水平、提升管理服务水平、提升支持保障水平。具体来说,要做好以下七个方面的部署。  强化规划设计。立足资源优势、产业基础和市场需求,制定休闲农业发展规划,坚持多规合一、紧密衔接、同步推进、突出产品特色,促进休闲农业产业带状发展、集群发展。  积极打造精品。集中打造休闲农业精品景点和精品线路,围绕休闲农业重点县、美丽休闲乡村和休闲农业精品园区建设,支持星级农家乐、智慧农场、休闲农庄、田园综合体和共享农庄等品牌创建,提高服务质量。  注重规范管理。加大标准制修订和宣贯推广力度,鼓励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和实施地方行业标准,健全食品安全、消防安全、环境保护等监管规范。加强人才培养和技能培训,加强行业自律,做到诚信守法经营。  完善基础设施。合理利用乡村振兴资金,加强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采取经营主体自筹资金、政府予以适当补助的方式,解决旅游景点设施投入问题。做到农村基础公共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有人投、管得好、能常用。  丰富多种业态。以农耕文化为魂、以田园风光为韵、以村落民宅为形、以绿色农业为基、以创新创意为径,开发形式多样、独具特色的休闲农业新业态新产品,积极探索精品民宿、亲子研学、健康养生等新型业态,开展节会活动、开发创意产品。  抓好主体培育。研究用好“存量建设用地发展休闲农业,可给予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奖励”政策,鼓励设立休闲农业发展投资基金,探索发行休闲农业发展专项债券和保险产品,吸引经营管理人才投身休闲农业,提高经营主体经营能力和管理水平。  共享经济赋能。利用休闲农业与共享经济在仓储物流、销售渠道、融资渠道等方面的结合点,在充分保障农村村民的宅基地权益下鼓励“城乡共享经济”发展,将农民(供应者)与城里人(需求者)对接,实现农村资源最大化利用,推动城乡互动,缩小城乡差距。(作者系四川旅游学院党委副书记、研究员)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8-05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阚莹莹 洪瑜 文/图  “干的时间太长了,可以灌水了。”7月31日下午,自贡市沿滩区永安镇刘山社区,烈日当头,省农科院水稻高粱所所长蒋开锋站在一片已经干得开裂的稻田边,对技术人员说。为了准备第二天的一场大米品鉴会,田里提前抽干了水,方便机械收割。  作为一名水稻育种家,蒋开锋很快有了新发现:尽管经历了多日的高温暴晒干旱,但和周边数百亩丰水滋养稻田一样,这片水稻依旧叶片挺立。拿起一把稻穗,蒋开锋惊喜地看到,稻穗仍在灌浆。“水稻灌浆需要大量水分,这片田干了那么久,稻穗还在灌浆,说明这个品种极有可能还有抗干旱的特性,如果在常遇8月干旱的四川丘陵稻区推广,非常有优势。”  让蒋开锋感到惊喜的水稻,正是他的团队选育的新品种品香优秱珍,即将在今年通过品种审定。抗干旱是试种过程中发现的新特性,这个品种最大的优势不止于此。雷恒久展示他试种的新品种。拼米质“菜还没吃完,饭吃完了”  “年轻人要吃好吃的米,要到市场上去买,自家种的都觉得不好吃。”种了几十年的水稻,今年67岁的种植户雷恒久没有想到,现在自己种的新品种也能有市场上高级米的香味和口感。雷恒久种的,就是品香优秱珍。  作为这个新品种的推广企业,2019年,四川丰大种业有限公司的技术团队开始在刘山社区指导农户试种品香优秱珍,雷恒久就是其中之一。有十多年的杂交稻种植经验的雷恒久,刚开始对于这个新品种还有些迟疑,但在一次团队组织农户参加的大米品鉴会上,雷恒久亲眼看到,这个新品种煮出来的米饭,“菜还没吃完,饭吃完了。”雷恒久下了决心,家里的三亩地全部种了这个新品种。  米质好,是品香优秱珍的优势之一。“我们在区试测试中发现,这个品种的米质各项条件都能达到一级米的标准。”蒋开锋告诉记者。拼产量一级米也能种出高产量  近年来,在市场需求的驱使下,米质越来越成为四川育种团队的攻关重点。但是,米质好的品种,产量高不上去,也一度成为育种家共同面临的难题。  “但品香优秱珍不仅米质好,产量也高,两者结合,这是它最大的优势。”蒋开锋介绍。  蒋开锋的搭档、水稻高粱所副所长张涛给记者做了对比:“一般的一级米亩产在550公斤至600公斤左右,这个品种在种得好的地方,亩产能达到800公斤以上。2019年到2020年,海南国家水稻公园进行品种产量测试,这个品种的亩产达到了835公斤,比对照品种增产15.17%,居当时测试品种的第一位。”  张涛告诉记者,看水稻是否高产还有一个小技巧,“一般产量的优质水稻,在稻穗的最后几颗,就不再灌浆了,而品香优秱珍,你可以看到,稻穗的最后几粒仍然灌浆饱满。”  高产量同样让雷恒久感受深刻。虽然不是种粮专家,但他知道,水稻还在田里的时候,数一数一根稻穗有多少颗稻子,今年能否丰产也就有了定数。“这个品种一根稻穗能数出300多颗,这个颗数,产量错不了。”  “品香优秱珍,重点在两个字,‘品’和‘秱’,这两个字分别来自它的母本和父本。”张涛告诉记者,为了给这个品种取一个与品种特性匹配的好名字,他特地查了字典,“‘品’的意思是一两个人说好吃不算,三人说好才是好。‘秱’的意思是农作物丰收的意思。两者结合,代表了这个品种的优质和高产。”  除此之外,张涛介绍,品香优秱珍在抗倒伏、抗稻瘟病能力等综合性能上同样表现优秀。拼潜力一粒米“游”向长江中下游  拥有优秀的基因,品香优秱珍的“志向”不只在四川。  “通过广泛试验,我们发现,除了长江上游,品香优秱珍在长江中下游的适应性同样不错。2019年四川省种子协会中下游筛选试验中,品香优秱珍花期遇到连续36摄氏度以上的高温,结实率依然在83%以上。2020年长江中下游联合体区试中再次获得高产,比对照品种增产7.11%。  四川审定过后,在长江下游,这个品种也即将通过长江中下游国家审定。“应该说,整个长江流域以及华南稻区,种籼稻的地方,它都有很好的发展潜力。”蒋开锋告诉记者,在四川育成的水稻品种中,极少数能够同时在长江上游和中下游审定推广。  “今年我们的制种面积就有500多亩,制种产量在10万公斤以上,可以供10万-20万亩的水稻种植面积使用。”四川丰大种业有限公司负责人章存均告诉记者,行业中,种业公司的新审定品种制种量一般只有2万-3万公斤,品香优秱珍第一年落实到 10万-20万公斤制种量,已经有了很大的突破,也是对这个品种综合表现赢得市场认可充满信心的充分体现。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8-05
(记者 王成栋)7月29日,清点完货款后,王湖冬擦了擦额头上的汗珠。这位四川蜀农川椒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说,扣除完土地流转费和其他成本支出,没有多少钱能拿来给入股的脱贫户们分红了。  同一天,四川省核桃产业促进会召集全省种植加工企业及规模较大的合作社负责人开了一次电视电话会,研判今年价格,以及如何保障贫困户收益。  扶贫农产品上市后遭遇低迷市场,如何突围?如何实现“丰产也增收”?当前难关 价格走低,一些扶贫农产品“丰产不增收”  “看来价格是走不上去了。”7月30日,眼看采收期已经过了半个月,巴中市平昌县江口街道临江社区脱贫户李玉芳决定接受收购商的报价:烘干后的青花椒,每斤26元。这个价格,比李玉芳预想的缩水了三成多。  价格高、收益高,是李玉芳种植青花椒的主要动力。2019年以前,平昌本地烘干后的青花椒售价稳定在40元/斤以上,一亩丰产后的青花椒每年产值动辄七八千元。  也正是瞅着行情好,2015年至2019年,李玉芳先后种植了花椒30余亩。为了照顾好这些花椒,李玉芳前后“砸”了七八万元,用于平整土地、配套灌溉渠系,修枝、施肥等日常管理。小学都没毕业的李玉芳,向农技人员拜师学艺、自学,掌握了种植技术。她一直盘算着今年青花椒丰收后,把自家的平房加盖成洋楼,但眼下的行情,让这个梦想只能“再等一等”。  低迷价格影响到的不只有李玉芳。  业内公认,拥有全国首个青花椒交易中心和35万亩种植基地的平昌,其交易价具有行业指标性。平昌县林业局林业产业发展中心科员郭大林介绍,从6月中下旬上市开始,平昌本地的青花椒价格呈“高开低走”趋势。初步统计,已有30余天的采购价低于多年同期平均值,“2019年时,鲜青花椒12元/斤,现在一斤只能卖到六七元。”  “身价”波动的农产品,不只有青花椒。  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坦言,监测表明,无论是核桃种植,还是葡萄等特色水果种植,均遇到了价格下滑的压力。  如何看待眼下的部分扶贫农产品价格波动?  “不能光看当下的行情。”省花椒产业联盟秘书长王明钰说,多年来,种植业对于改善贫困地区农业生产条件、促农增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以凉山州金阳县为例,截至去年底,当地共有2.7万余户12万人依托青花椒产业实现脱贫摘帽,占全县农业总人口的63.15%。在培育青花椒产业的同时,当地农业生产条件也大大改善。  持类似观点的,还有从事扶贫农产品销售多年的惠椒网董事长王彦奇。王彦奇表示,眼下即便遭遇价格下滑,青花椒等种植户仍然有盈利空间。按照当前价格,每亩青花椒产值仍在3000元上下,“扣除管理采摘成本,一亩有几百元利润。”  另外,受益期长也是我省扶贫产业的一大特点。省林科院副研究员王丽华介绍,青花椒、核桃等经济作物,在种植三四年后即可挂果,五六年左右便可进入丰产期。而且,丰产期往往能持续约20年。  “更重要的是,还有调整的空间和时间。”西南减贫与发展研究中心相关负责人认为,面对市场的波动,接下来,全省各地要抓住今后5年的过渡期和产能到来的窗口期,果断采取措施,让“致富果”更加名副其实。眼下对策 再“送一程”,企业分风险、政府谋作为、政策要稳定  截至2020年底,全省共有351万人依靠产业和就地产业务工脱贫,占全省脱贫总人口的58%左右。换言之,脱贫产业是鼓起脱贫老乡荷包的重要支柱。因此,在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薛学深看来,从防返贫的角度来看,当务之急是稳住市场。  怎么办?坚持联农带农。省委农办相关负责人介绍,此前的摸底显示,各脱贫地区在培育脱贫产业时,多数选择的路径是“龙头企业+农户”“龙头企业+专合社+农户”等。因此,抗风险能力较强的龙头企业应该发挥“压舱石”作用,把就业岗位和收益更多的留给脱贫户。  “他们赚点钱不容易,我们更不能临阵脱逃。”四川铁骑力士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雷文勇介绍,今年3月至7月,即便面临价格快速下滑的压力,公司仍然按照事先约定价收购了合作脱贫户的肥猪,“保证养殖户有基本的利润。”  政府层面的作为也要更加主动。“该组织单位收购的就收购,该收储的就收储。”四川农业大学教授、西南减贫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蓝红星解释,此前的经验表明,消费扶贫是解决脱贫地区农产品销售问题的一大法宝,在过渡期内可延续相关作为。而在农产品收储方面,应聚焦生猪等重要农产品领域修订收储预案,力求举措更及时、更有针对性。  稳住产业帮扶政策和措施。省畜科院办公室主任范景胜说,自己曾担任第一书记的南充市蓬安县杨家镇伏岭村,脱贫户种养技能、融资能力和开拓市场能力均不强,因此,过渡期内仍应该延续相关产业帮扶政策,配齐帮扶力量,为当地好不容易发展起来的黑山羊养殖再“送一程”。  “逐步实现由重点支持脱贫村、脱贫户向支持产业集中连片发展、农户普遍受益转变。”省委农办相关负责人透露,此前,我省明确了过渡期内延续的产业帮扶政策清单,为扶贫农产品的市场稳定“再加一把火”。更远的路 不轻易动“量”,以园区为载体,提升农业产业发展质量  无论是政府收储还是过渡期延续的产业政策,都有其条件限制。如何从长远着眼,稳住扶贫农产品的销路和价格?  “对于已有的产业,更多的要从‘质’入手,而不轻易去动‘量’。”蓝红星注意到,无论是花椒、核桃还是生猪产业,都存在着周期长、投入高等特点。因此,不能因一时波动就“改弦更张”,以免挫伤脱贫户积极性。  “同质化往往是低水平竞争的代名词,要从这个角度去入手。”省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张克俊认为,农产品的销路好不好、价格高不高,关键还是要在质量和效益上做文章,“这不只是为了防返贫,还是为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如何突围?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印发《关于推动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实施意见》给出答案:抓住今后5年的过渡期,以梯次建设现代农业园区为载体,持续补齐脱贫地区农业产业发展的短板。  省农业农村厅发展规划与农业园区处副处长孙先勇解释,多年的实践证明,现代农业园区对于加速农业农村现代化,特别是提升农业产业发展质量、促农增收具有显著成效。  今后5年,我省将在161个原涉贫县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园区20个、省级现代农业园区280个。同时,将引导各地倾斜政策、资金项目、技术力量、加工能力,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预计到2025年前,我省原涉贫县将提升改建高标准农田100万亩,实现“旱能灌、涝能排”和机械化作业。布局农产品产地仓储保鲜项目30个,建设和提升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设施1000个,确保“好货能出山”。  产得好,还要能卖得好。我省已明确将“四川扶贫”公益品牌更名为“天府乡村”。接下来5年,围绕“天府乡村”品牌打造,计划在脱贫地区累计认证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2000个,并借助“惠民购物全川行动”“川货全国行”等活动,不断拓展“川字号”的销售半径和市场份额。  “具体的举措还会进一步细化。”省委农办相关负责人介绍,7月底,省委农办和省农业农村厅已派出调研组,前往各地实地调研扶贫产业发展的痛点难点、研判处理办法。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1-08-04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阚莹莹 文/图  7月底,在邛崃市天府现代种业园区水稻品种集中展示区,来自全省甚至全国的水稻新品种正在进行激烈的“田间比美”。  能在这个片区集中展示的水稻品种,有的已获得品种审定证书,只需等待种植大户“翻牌”;有的近年来在各地表现良好,期盼着能通过品种审定……放眼未来,这些品种值得期待。  但与此同时,7月底省农业农村厅发布通知,全省撤销 83个重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其中水稻品种就有30个。这不是第一次,数据统计,2005年8月至2016年6月,全省已停用215个水稻品种。四川是全国重要的水稻育种大省,水稻是四川种植面积最大的粮食作物。在品种的审定与撤销之间,四川水稻种业发展背后有哪些值得思考的问题?崇州都市农业产业功能区展示了全省“优中选优”的水稻品种。率先推行品种退出机制有效解决“只进不退”问题  随着品种审定时间越来越长,审定的品种越来越多,种子市场中也存在着一批种性退化、丧失使用价值的老旧品种,还有品种有明显缺陷。这些品种已经不适应生产需要,并且还会给农业生产安全带来隐患。因此,推行品种退出机制,成为保证种植业发展生产安全、净化种子市场、保护农民利益的有效手段。  从2005年开始,四川启动主要农作物品种退出机制,在全国率先大规模地退出一批丰产性等优势丧失、推广面积较小的主要农作物品种。一则数据统计显示,从 2005 年到 2014 年,全省已连续退出17批共计579个主要农作物品种,占我省已审定品种的40%,在当时成为全国品种退出次数最多、退出力度最大的省份,有效解决了生产用种“只进不退”问题。  记者注意到,在这些退出的品种中,水稻占据绝大多数。“水稻品种被淘汰有这两种情况:一是品种使用到了一定年限,失去优势;二是在生产上出现了问题,比如说感染稻瘟病。一般来说,多数水稻品种都是因为感病被淘汰。四川也是全国率先实施水稻品种审定稻瘟病一票否决的省份。”7月31日,水稻育种专家、四川农业大学教授黄富介绍说。  为何每批次淘汰的品种中多数为水稻?“水稻是四川最重要的农作物,因此,每年审定的品种数量多、品种基数大,自然退出的数量就大。”从事多年的水稻品种经营,四川丰大种业有限公司负责人章存均解释道。拓宽品种审定渠道最终检验还需靠市场  尽管品种退出机制推动种业不断发展,但新品种多,突破性品种少,仍然是全省水稻育种行业将长期面临的难题。  数据统计,截至2019年底,四川审定水稻品种达485个,其中有效品种 283 个,2019年种植品种201个,占总审定品种的41.44%。这意味着,近一半的水稻品种只停留在审定阶段。  与此同时,水稻品种的审定渠道也越来越多。记者了解到,2016年新种子法实施后,国家拓宽了品种审定试验渠道,开辟了绿色通道试验、联合体试验、特殊用途品种自主试验等试验渠道。而此前,只有行政部门组织的品种审定公益试验。“随着审定渠道多样化,最近几年全省审定的品种越来越多,但突破性的品种极少。很多品种审定后就‘见光死’,根本没有推广。”黄富说。  多位育种专家也表示,新品种推广难,与品种同质化问题严重、突破性品种极少相关。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的李旭毅博士,负责邛崃天府种业园区270多个水稻品种的栽培技术服务,他表示:“每年都怀抱希望,但每年都不尽如人意,每年都有很多新品种,但突破性品种太少了。”  黄富认为,尽管审定门槛放宽,但市场才是最终的检验关,“通过审定,品种达到了基本的要求,但审定后,能不能在生产上发挥作用,关键还是要靠市场介入。”  而在种植户群体中,要完全大面积使用一个新品种,往往也需要数年时间的试验。“新品种品质更好,我是愿意尝试的。但在大面积使用前,要经过我自己几年的田间试验种植,再观察市场接受情况,如果这些都没有问题,才会大面积种植。”四川水稻种植大户周家林告诉记者,他种植的上千亩水稻,今年共用了8个品种,全部都是经过前期的大量试验表现不错的品种。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8-04
  (施维 孟德才)今年2月份开始,不少消费者发现,持续高涨的猪肉价格终于降了下来。据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到今年6月末,全国集贸市场猪肉的零售价格是24.6元/公斤,比2020年2月份的历史最高价59.64元/公斤降了一半还多。目前,我国生猪产能已从一度出现的严重滑坡较快恢复到正常年份水平。资料图片  猪肉价格下跌,从市场上看,老百姓又能吃上经济实惠的猪肉;从生产上看,我国加快恢复生猪生产的各项举措效果显著。这都是好事。但是,猪多了也有猪多了的问题:一方面,猪肉价格大幅下降,而养猪成本刚性上涨,养殖场(户)出现大面积亏损;另一方面,在产能恢复的同时,一些地方政策出现“急转弯”,对已审批复养的养殖场(户)进行清理,重新划定禁养区,还有部分金融机构开始限贷、抽贷。这不仅给当前生猪产业稳产保供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也从更深层面对整个生猪产业提出了一个重要课题,那就是:当生猪产能下跌、价格快速上涨时,全社会高度关注,各地政府也都采取积极措施加大支持力度、稳定生猪生产;那么,当生猪产能恢复上来、甚至过剩时,如何有效压实地方政府的责任,继续保持生猪扶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前瞻性?这更加关系到生猪产业能否实现长期的高质量发展。  回过头去看,前期这一轮猪肉价格之所以出现大幅度上涨,既有非洲猪瘟疫情叠加“猪周期”的因素,也是缘于一些地方以改善生态环境为由搞层层加码、违法违规禁养限养,导致生猪产能受到了一定影响。也正因为此,自2019年9月以来,有关部门多次召开会议、下发文件,要求各地立即进行整改。各地也纷纷出台政策落实相关要求,妥善处理好环境保护和生猪养殖之间的关系,有效地稳住了养殖场(户)们的信心和预期,为实现生猪产能恢复发挥了积极作用。  而今形势好转,个别地方又出现了以环保为借口关停猪场的苗头,这种倾向是很危险的。表面上看来,现在猪不缺了,限制一下也没什么,这其实是对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短视,更是没有从讲政治的高度认清抓好生猪生产重大意义的表现。粮猪安天下。猪肉在中国人餐桌上占有重要分量,稳定生猪生产、保障市场供应,不仅决定着群众的“肉盘子”,影响着农民的“钱袋子”,还关系到国计民生和宏观经济运行。我国生猪基础产能来自于成千上万的养殖场(户)。地方政府生猪政策调整直接关系到养殖场(户)切身利益。切忌政策急转多变、大起大落,导致养殖场(户)信心受到挫伤,继而影响生猪产能。须知,信心泄下去容易,提起来难。政策不稳定,最终损害的是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影响的是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7月2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稳定生猪产能的措施,特别强调,“稳定财政、金融、用地等长效性支持政策,保护生猪养殖场(户)积极性。对养殖场(户)和屠宰加工企业不得随意限贷、抽贷、断贷。不得违法违规扩大禁养区范围。”可以说,这是从中央层面明确了稳定生猪扶持政策的主基调,释放了猪肉价格下跌时,更要抓好稳价保供的重要信号。  当前,我国生猪产能恢复成果并不稳定,生猪供应能力还比较脆弱。一方面,非洲猪瘟防控压力仍然较大,疫情对生猪产能的冲击随时可能出现。另一方面,9月份以后进入猪肉消费旺季,需求也将随之升高,供强需弱的形势极易逆转。因此,我们决不能存在产能恢复了就松懈麻痹的心理。特别是鉴于“猪周期”逢涨转跌、逢低转高的规律性特征,我们更需要居安思危、保持战略定力,不断增强猪肉安全供应保障能力。  产能要稳住。稳产能、稳预期,最根本的还是要稳政策。对此,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了明确要求。我们要严格落实,关键是压实地方政府的主体责任,把省负总责的要求持续下去,真正让地方党委政府把生猪产业当回事,作为大事来抓,让养殖主体有一个稳定的预期。同时也要继续抓好非洲猪瘟等重大疫病防控,推进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提升生猪产业现代化水平,加快推进生猪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  价格也要稳住。值得强调的是,猪肉价格不是越低越好。猪价下跌,看似老百姓买肉实惠了,但跌到一定程度,养殖场(户)赚不到钱,甚至不能保本,就会慢慢退出,继而引起新一轮的价格上涨,最后受伤的还是消费者。市民想要吃到真正健康安全价稳的猪肉,一定要给予养殖场(户)合理的利润空间和利益保障。既要避免“肉贵伤民”,还要防止“肉贱伤农”。针对当前生猪养殖亏损加大的不利局面,有关部门要加强市场监测预警,积极指导规模养殖场(户)调优生猪结构、施行节本增效措施,亏损严重时给予规模养殖场(户)一次性临时救助。加快建立生猪生产逆周期调控机制,谨防出现新一轮猪价大起大落。  相信只要提高认识、坚定信心、稳住政策,一手保产能、一手稳市场,一定能够守住来之不易的生猪生产恢复成果,有效缓解“猪周期”引起的价格震荡,早日实现“猪”事顺意,真正让市民有肉吃、农民有钱赚。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1-08-03
四川是全国三大育种制种基地之一,全国最大的三系杂交水稻种子生产省份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阚莹莹  解决种业“卡脖子”问题,是农业强国发展的必经之路。7月初,中央深改委通过《种业振兴行动方案》,把种源安全再次提升到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  四川作为种业大省,是全国三大育种制种基地之一,也是全国最大的三系杂交水稻种子生产省份。近年来,振兴川种也成为全省农业发展的主旋律之一。如何振兴川种?7月24日,一场吸引全川40多家种业企业的交流会在省农科院举行,这场交流会希望,在育种科研单位和种业企业之间,达成合作的共识,以科企合作方式,破解川种振兴难题。资料图片优势互补科企合作是必经之路  购买品种权,占据了四川众望种业公司近年来每年的支出大头。“四年来,我们和四川各个科研院所、育种单位展开合作,这四年中仅购买品种权就花费了300万元。”四川众望种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方友斌算了一笔账。  而在同级规模化公司中,不少同行已经开始了公司育种。众望为什么选择花费数百万元购买品种权?方友斌有自己的看法,“对于品种,我们都说要育种、繁育、推广一体化。但是,作为种子公司,实际上是没有能力进行育种环节的。我们没有丰富的种质资源,也不可能打出大笔资金专门用于育种支出。前些年,的确有一些公司育成了不少品种,但是,品种的推广价值很小。”在方友斌看来,在育种、繁育、推广过程中,科研院所负责育种环节,种子企业负责繁育和推广环节,分工合作,可以事半功倍。  “合作才能共赢,四川绝大多数种业企业没有开展商业化育种的能力,科企合作是必走之路。”四川省农业农村厅种子站相关负责人表示。  7月,在阿坝县麦昆乡,万亩油菜正在盛花期,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打卡高原油菜。这正是省农科院作物所和种业企业合作的成果之一。  川西高原不仅适宜油菜种植,并且菜籽油品质高,但是,优质高产品种缺乏,种植水平不高,种植面积小且徘徊不前,产业化程度低,品牌化建设滞后,产业功能挖掘不够。2008年,成都大美种业有限责任公司联合作物研究所,历经十余年,突破了油菜在高原地区种植的关键问题和技术难点。  尤其是在油菜品种上,引进筛选了适合不同用途的优质油菜品种,并根据海拔和农业生产条件进行区域布局。  数据统计,2009-2020年,各个品种和配套技术累计应用55.08万亩,成果覆盖率达 90%以上,新增油菜籽1271.27万公斤,已产生及未来 3 年预期经济效益合计84896.67万元。近三年累计应用34.67万亩,占全区同期油菜播面67%以上。深度融合探索更多合作方式  记者了解到,从全省乃至全国来看,品种创新仍以科研单位和农业高校为主体,品种权的拥有单位仍以科研单位为主。以四川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为例,这家四川育种“领头羊”,在近年来优秀品种频出。水稻新品种方面,先后育成87个适合长江上游稻区的优质高产抗稻瘟病新品种和5个适于成都平原麦(油)后直播的早熟高产水稻品种,其多个品种获得四川省“稻香杯”优质米奖,多个品种被列为国家或四川省主推品种。麦类作物方面,“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间育成新品种26个。玉米品种方面,“十五”以来育成突破性新品种 50 多个,在生产上推广应用7000多万亩,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种业自立自强需要科研单位和优势企业共同参与,但从目前来看,科研院所和企业的合作还不够紧密,下一步要思考如何深度融合发展。科企合作是一个长久的事情,企业家们更要有长远的目光,才能打造共赢的局面。”省农业农村厅种业发展处相关负责人表示。  如何深化科企合作?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所长蒲宗君介绍,除了品种经营权转让,还可以在多方面试水。“首先可以探索定制品种开发,根据企业、新型经营主体、农户等需求,开展订单育种,培育区域性审定品种,满足市场需求。其次,可以进行合作育种,在关键技术上,育种单位和种子企业协同攻关,联合培育品种。另外,还可以在品质测试、抗性鉴定、关键基因挖掘等育种领域建立共享服务平台,形成完善的测试体系,提高双方材料或组合鉴定效率,从而提高育种效率和精确性,形成知识产权的有效保护。最后在育种人才上也可以加强交流,共同培养。”  “要想形成长久稳定的合作,优势互补是基础,创造价值是目的,不仅是经济价值,更是相互成就的价值,合理的利益分配是重心。各种方式都可以尝试,但关键还是要在深度、广度和密度上下功夫。”四川仲衍种业公司总经理伍先敏表示。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8-03
  (记者 缪翼 梁冰清)纵览“十四五”规划,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一条鲜明的逻辑主线。“三新”的核心是在新征程中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时间指针指向新的节点,发展足音踏出新的节拍。进入新发展阶段,三农功能定位有哪些新变化?贯彻新发展理念,应该如何抓好农业农村工作?构建新发展格局,乡村发展将迎来哪些新机遇?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  把握新发展阶段——  让乡村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党中央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对三农的政策支持力度、资金扶持力度、工作投入力度持续加大,未来公共资源将更多投向农村,农村的基础设施短板将加速补齐。“可以说,现在就是振兴乡村的最好时机。”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郑新立分析认为,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将迎来巨大政策红利,“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  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三农工作重心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历史性转移。“乡村振兴既是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又是扩大和释放农村需求的总开关。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更多的经济社会发展动能将被释放,农业农村也会发生深刻变化。”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原农业部常务副部长尹成杰说。  尹成杰提出,伴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三力”跃上新台阶,乡村的发展也进入到一个崭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的产业发展将从原料农业转变为产业农业和财富农业,以食品加工业为核心的产业集群将极大拉动国民消费需求,为乡村振兴农村发展提供新动能。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魏后凯同样持此观点,“除了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应、保护生态和提供生态产品外,农业还具有景观、教育、休闲、康养等多元化功能。随着国家经济实力和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长,产业功能需求的升级迫在眉睫,未来农业产业一定会向农业多维功能的全方位发展。”  “新发展阶段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发挥改革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关键作用。”魏后凯表示,现在我国农村改革已经进入了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新的阶段,通过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农村大量的资源将有可能转变为资产、转变为财富,这样就能够打通农村的资源变资本,资本变财富的渠道。  贯彻新发展理念——  新农人利用新工具经营乡村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为农业带来了一系列颠覆性变化。  “95后”女孩胡杨是一名来自黑龙江伊春的返乡创业青年,她的家乡是小兴安岭脚下一座美丽的小城。毕业后,她选择用抖音记录真实的家乡、真实的生产生活以及丰饶的物产和四季流转。她的想法很简单,希望借助短视频,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到小兴安岭那种宁静的美,“家乡伊春和小兴安岭有很多旅游风光和农作物特产,只不过一直缺少好的窗口让大家能够看到,而抖音就是展现这些区域资源很好的渠道。”受到关注后,胡杨开始尝试用抖音电商带货,靠着一条“小鸡炖蘑菇”的视频,她卖出了1000多斤榛蘑,给周边几十户人家带来了额外收入,也让乡亲们对短视频、直播这种新业态有了新认识。如今,胡杨已是一名在抖音上粉丝70万人的“大V”,乡亲们在她的带动下,也相继进行“触网”卖货的新尝试。  一如郑新立所提倡的“把农业嫁接到网络上去”。用现代技术武装起来的农业不再止于耕田养殖,以数字农业、电商销售、休闲观光农业、定制农业等为代表的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展现出了强大劲头与活力。其中,短视频、直播等农产品销售新模式的运用,推动了新型商业模式、消费习惯、生产链条和产业生态的发展,成为一种乡村经济新常态。  像胡杨这样的农村主题视频创作者不在少数,根据抖音发布的“首份三农数据报告”显示,过去一年,抖音农村视频总获赞量129亿次,农村视频创作者收入同比增长15倍。以抖音为代表的短视频和直播带货的应用,推动了本地乡村产业的现代化改造,已然成为新农人手中的新型生产工具。  “相较于传统电商,短视频和直播带货更直观展现了农作物生长过程、生态环境等信息,满足了人们对于购物场景、互动、情感的消费需求。”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农业市场研究中心主任韩一军认为,这场信息技术革命对于农村的改造、乡村产业形态的塑造,才刚刚拉开序幕,未来的短视频和直播电商的生命力将不可估量。  “这不仅是一种新业态,更是一种新的经营乡村的方式。”魏后凯提出,短视频、直播带货的形式打破了信息不对称,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经济,打通了农村资源变资本、资本变财富的渠道,应该做好宣传和转化,利用好这些平台和渠道打造乡村的区域品牌。  新技术、新机遇、新模式下,古老的非遗产业也得以重焕生机。截至今年6月10日,抖音平台上国家级非遗项目相关视频数量超过1.4亿个,非遗传承人带货总成交额较去年增长15倍,仅在浙江省东阳市就带动就业超5000人,形成了稳定而富有本地风情的乡土特色产业。  融入新发展格局——  怎么看怎么干才能走得更远  新发展格局下,如何把握好乡村发展新机遇?国家发改委产经所研究员蓝海涛认为,破题核心在于打通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堵点。“中国农业的堵点之一在于农产品有质无价,信息不对称,‘劣币驱逐良币’时有发生。而数字化技术正是破解优质优价难题的关键。”他建议要运用好短视频和直播等媒介,并做好后续追踪溯源等问题,“抓住并重视这个新机遇,乡村振兴很多堵点就迎刃而解,我们乡村振兴才有希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目标才能实现。”  加强新业态发展薄弱环节的建设,关乎其能否走得更远。  “不管是传统电商,还是短视频、直播电商这种新业态,接下来都不可避免地要朝‘后’走,即补齐物流、数据与信息化水平。”韩一军说。基于这样的推测,他和团队成员目前正致力于研究数字流通领域,为三大流通环节进行数字化技术设计,以解决包括产后损失率在内的整个流通环节的损耗问题,“我们的目标是在‘十四五’末把现在25%的产后损失率下降到10%。”  培育乡村产业新业态,还要注意共同发展的问题。“新业态的涌现对乡村的意义毋庸置疑,但是它的结果却可能是多维度的。”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照新举例,在电商影响下,传统社区便利店的生存受到挑战。因此,在乡村传统产业变革到新产业业态的过程中,从政策层面对传统产业结构进行结构调整援助,并对产业变革尝试失败的市场主体给予关注和支持,是一个值得思考并重视的话题。“只有实现市场主体的共同发展,才能最后实现我们共同富裕的最终目标。”张照新说。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1-08-02
  (记者 颜旭)机收是甘蔗生产机械化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也一直是最难以突破的瓶颈。“十三五”期间,我国甘蔗机收率仅从0.75%提高到约5%。总体来说,近5个榨季我国甘蔗收获机械化发展缓慢,甘蔗收获仍然以人工砍蔗为主。但“十三五”期间甘蔗收获机的数量快速增加,且大部分为国产机具,为甘蔗机收的发展提供了机具保障。比如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相继出台多项政策,在农机购置补贴、社会化服务和机械作业补贴等方面向甘蔗生产机械化倾斜,取得了一些成效,联合收获机从2015/2016榨季的149台发展到2020/2021榨季的2000多台,联合机收率也从2015/2016榨季的1%增加到2020/2021榨季的5.6%。  但让人疑惑的是,为何收获机数量大大提升,机收率却提高缓慢?甘蔗机收的痛点有哪些?又该如何破解?针对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农业农村部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专家指导组甘蔗专业组组长、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区颖刚和国家糖料产业技术体系机械化研究室主任、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刘庆庭。  找准甘蔗机收痛点:糖厂、机艺融合、机具质量  “甘蔗收获机械化能否快速发展,主要取决于劳动力数量,土地条件是否宜机,机具是否适用和高效益,糖厂和农户接受程度,以及推动主体的态度等等。而这其中糖厂是制约甘蔗机收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区颖刚告诉记者,糖厂的压榨工艺适应整秆、干净的甘蔗,不适应清洁度较低的切段式甘蔗。而切段式因其高效率已经成为全世界甘蔗的主要机收方式。  目前,我国的大多数糖厂均用“一步法”制糖,即甘蔗收获后直接被送往糖厂榨出精糖。“因此糖厂要求低杂质的原料蔗入厂,一般总体要求含杂率不超过5%。而切段式联合收获作业夹杂的甘蔗嫩梢及原料蔗中夹带的碎叶、叶鞘、腐败茎段、根须、蔗蔸和泥沙等杂质入厂时的总含杂率,一般在5%-10%。遇到潮湿或下雨天气,以及机器状态不好、机手水平不高时,含杂率甚至会达到15%以上。”区颖刚说,因此大多数采用“一步法”的糖厂需要通过限制机收原料蔗入厂量来避免切段式机收蔗带来的成本增加。很多糖厂限制每天切段式机收进蔗量为100-200吨,个别糖厂曾经每天只允许50吨的机收原料蔗入厂。有的糖厂甚至采用不合理地加大扣杂率的方法来抵制机收蔗,极大地制约了甘蔗机收的发展。  “此外,影响甘蔗机收质量的主要因素是农机农艺的融合程度。”刘庆庭总结道,首先甘蔗种植行距要与收割机的轮距相匹配。我国人工栽培甘蔗的行距在0.9米左右;中型甘蔗收割机的轮距1.2米左右;大型收割机的轮距1.4-1.6米。收割机田间作业时,如果甘蔗的行距太小,收割机轮子容易碾压蔗垄,造成田间损失和蔗头碾压,并影响收获效率。  “其次,蔗垄的形状和尺寸很关键。”刘庆庭告诉记者,甘蔗种植的时候普遍采用深开沟、浅覆土的农艺,在甘蔗生长过程中需要通过培土将蔗沟填平,并使蔗垄呈龟背形。蔗垄高度以8-15公分为宜。这样有利于机收时的入土切割,可以得到好的根茬切割质量并减少收获损失。如果没有进行中耕培土,或者培土质量达不到要求,机收时甘蔗还长在沟里,甘蔗根茬就会破损很厉害,收获损失也高。  “收割机本身的质量对含杂率、根茬破损率和田间损失率影响都很大。收割机的可靠性影响着收割机的作业效率。”区颖刚补充道,近年来,甘蔗收获机,特别是100千瓦以上大型切段式甘蔗联合收获机数量持续增长,马力越来越大,但甘蔗机收水平仍然增长缓慢。单机作业量非常低,比如广西2019/2020榨季一台机器平均收获量才为1500吨,个别榨季甚至出现机收水平大幅下滑的局面。“这和机具本身的质量不高是有关系的。”区颖刚一针见血地指出。  据了解,近年来,由于国家重视,对甘蔗机械化收获给予各种支持,因此,大量厂家涌入,来分甘蔗收获机这块小小的“蛋糕”,造成数量上升。而如何提高机收质量和效益,努力打破糖厂拒收切段式机收蔗的障碍,反而没受到足够的重视。有的厂家甚至通过加大发动机马力来提高价格,采用劣质低价液压件来降低生产成本,搅乱了市场,造成恶劣的影响。  破解甘蔗机收痛点:推广“二步法”制糖、协助糖厂提高机收蔗入厂量、提高机具质量  为适应机械化收蔗的情况,降低高含杂机收蔗对糖厂压榨工艺和成本的影响,国外糖厂大都采用“二步法”制糖,即第一步将含杂较多的甘蔗榨成含杂较多的原糖,第二步再提炼成精糖。“具体做法就是将糖厂分为多数靠近各蔗区的原糖厂和少部分在中心区的精炼糖厂。因为国际上的通用标准是甘蔗收获后,必须在20个小时之内送到糖厂榨完,否则糖分会损失很大。另外,原糖远距离运输质量不易降低,因此部分榨成精糖,大部分用于国际贸易。”区颖刚说,“理论上‘二步法’对糖厂接受机收甘蔗是很有利的。”  “目前我国也有部分糖企采用了‘二步法’,但他们的主要目的还只是处理进口的原糖,还没有考虑如何通过‘二步法’来加大机收蔗的入榨量。有关部门应该考虑如何帮助糖企通过‘二步法’加大对机收蔗的接纳。”区颖刚认为,例如以糖企为中心,建立甘蔗机械化的联合体,改变目前糖厂—蔗农—服务组织三者之间以邻为壑、恶性竞争的局面,通过协商制定条约,共同发展,也是一条出路。  “切段式甘蔗,全世界的损失率水平都在7%、含杂率7%,这是我们要必须面对的现实。”区颖刚指出,但我们还是要协助糖厂制定提高机收蔗入厂量的措施,解决他们的需求,并适当转向发展一些整秆式收获机,也为进一步提升丘陵坡地的机收水平提供适用的机具。  “我们还是要继续研究和试验,提高切段式收割机的收获质量。特别是在目前人工还比较充裕的情况下,更需要生产厂家修炼内功,努力提高产品质量,特别是减少含杂率和损失率。”区颖刚告诉记者,比如研究用导航系统和信息设备,改善收割机和运输车的配合,减少掉地损失等。  此外,除购机补贴外,还应增大收割机作业补贴,和糖厂收机收蔗的补贴。同时继续投入资金,加大蔗地宜机化改造力度,全面提升宜机化水平。  甘蔗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糖料作物,但当前我国甘蔗种植面积有减少的趋势,食糖进口过快过猛导致糖价低迷固然是重要因素,但甘蔗生产成本过高却是主因。广西每吨甘蔗的生产成本普遍是巴西、泰国的一倍以上。而生产成本高是因为人力成本贵,甘蔗的人工收获费用能占收入的1/3以上。要破解这一困局,必须依靠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降本增效,其中的关键又在于突破机收环节。“因此,确保我国糖业安全必须破解甘蔗机收难题。”区颖刚呼吁道,“十四五”期间国家提出的目标是甘蔗机收率达到30%,要实现这一跨越,还需要大家共同努力。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1-07-30
(记者 刘一明 刘硕颖)今年2月份以来,生猪价格出现了较大幅度下跌,消费者真切感受到猪价便宜了,与此同时养殖户出现亏损。针对这种局面,农业农村部连续发布预警信息,提醒养猪场户避免投机性压栏和恐慌性出栏,加快淘汰低产母猪,国家发展改革委连续发布猪粮比价过度下跌三级、一级预警,商务部等有关部门启动了中央储备猪肉收储,截至7月18日共分3批收储猪肉5.3万吨。  在各方密切配合下,近期市场价格下跌的趋势被遏制。7月份以来,猪价基本稳定在成本线附近,略低于成本线。据农业农村部监测数据显示,6月份第4周,全国活猪平均价格13.76元/公斤,猪肉平均价格24.60元/公斤。7月份第3周,活猪平均价格15.92元/公斤,猪肉平均价格26.29元/公斤。  目前,养殖户生产状况如何,国家和地方各部门有什么应对措施?记者采访了养殖户、相关部门负责人和业内专家并进行了调查。  养殖主体咬牙坚持 有信心撑过去  湖北省恩施市芭蕉侗族乡寨湾村村民龚家权的家庭农场里养了500多头猪,龚家权告诉记者,养殖户现在采取的是两种完全相反的措施,有些人看到猪价跌得快,怕亏损更多,就尽快淘汰母猪,把猪抛售。也有人觉得猪价低,卖掉不合适,就一直压栏养着,本该230斤出栏的猪硬是被养成了300多斤的“牛猪”。  “虽然现在是三伏天,但却是养猪人的‘寒冬’,大家都在咬牙坚持,希望能撑过去。”龚家权告诉记者,有国家的收储调控,他对未来猪价回升还是有信心的,虽然继续养会亏损,但他还是尽量保证了500头的存栏量,这样等到猪价上涨时才有能力把亏的钱赚回来。  “我们从事养猪行业几十年了,经历了好几拨‘猪周期’,猪价高峰来的时候就已经想到会有低谷期,因此我们已经预判到这次的猪价下行周期并准备了应对措施。”北京顺鑫农业股份有限公司鹏程食品分公司养殖负责人张茂告诉记者,鹏程会从优化成本、提高技术、保证生物安全等方面提高生产效率,同时通过强化管理、替换更优质的种猪品种等方式来提高生产水平。  “猪价持续下行,我们养猪行业的利润普遍大幅降低,甚至有的养猪企业已经开始亏损。”张茂告诉记者,虽然猪价在下跌,但近年来生猪的养殖成本却提高了不少,首先是饲料原料的价格显而易见提高,另外非洲猪瘟疫情使得行业内必须增加生物安全防控成本,同时因防疫需要封闭环境,工作人员一进入猪场就长时间不能外出,因此就需要给员工涨工资,提高了用工成本。  维持生产和价格稳定 中央地方在行动  “生猪价格波动本身也是市场配置资源的一种表现,但是大起大落对行业发展、群众生活、稳定物价都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所以,抑制和缓解猪周期,避免‘猪贵伤民、猪贱伤农’,对我们来说是一个重大课题,也是我们工作的目标。”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二级巡视员辛国昌介绍,下一步将努力做好巩固生猪生产恢复成果、加快建立稳定生猪产能的调控机制、促进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三方面的工作。  与此同时,各地也陆续采取相关措施。  “应对猪价走低,很多养殖场缺少技术应对能力。用设备比贵、楼房比高的方式并不能真正走向高质量发展,而是要提高母猪的生产效率和繁殖水平,北京市畜牧总站也一直重视这方面的技术工作,我们在一个拥有1200头母猪的养殖场,开展了母猪高繁殖能力的实验示范项目,使得母猪整体的PSY(每头母猪每年所能提供的断奶仔猪头数)水平提高5头。”北京市畜牧总站工作人员史文清告诉记者,将这种技术推广应用,提高母猪的生产效率,养殖企业在猪价走低的时期能够更好地保证效益。  7月6日,四川省印发《四川省稳定生猪生产十条措施》,提出确保完成年初下达的4000万头存栏任务和5800万头出栏调度目标。十条措施分别是:进一步强化生产服务、深化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鼓励企业开展猪肉产品加工、严格价格监督检查、做好猪肉收储准备、夯实财政支撑、稳定信贷支持、提升保险保障能力、落实环保及用地扶持政策、加强组织领导。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不得盲目限贷、抽贷、断贷,将屠宰、加工以及冷链物流等生猪全产业链环节纳入担保范围,维持生猪养殖项目0.5%的担保费率。并抓紧完善新建规模猪场环评、用地等手续。全面落实“新编县乡级国土空间规划应安排不少于10%的建设用地指标和制定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时,每年应安排不少于5%新增建设用地指标,重点保障乡村产业发展用地”的要求,优先保障生猪产业用地需求。  记者从甘肃省发改委网站了解到,甘肃省6月底猪粮比价为5∶1,生猪价格处于过度下跌二级预警区间。7月5日,已启动猪肉临时储备收储,总量1000吨,必要时会进一步增加。  未来供需总体平衡 养殖户要长期节本增效  在北京市朝阳区大悦城的永旺商城内,记者看到,谷饲白猪五花肉目前19.9元/斤、后臀尖20.9元/斤。另一处,北京市顺义区李桥镇南半壁店村的农贸市场里,猪肉价格降价力度更为明显,前臀尖9.5元/斤、后臀尖10.5元/斤、排骨16元/斤,猪肉价格总体上下降了不少。那么,未来猪肉市场会有怎样的走势呢?  辛国昌介绍,下半年,整个消费会有所增加,但从生产增长的惯性看,猪肉供应也会有所增加。综合两方面因素分析,可能未来一段时期猪肉市场供需总体是平衡的,这种平衡局面要持续一段时间。随着消费趋旺,可能养猪能够回到正常的利润水平。  “但是要提醒广大养猪场户的是,高利润阶段已经结束了,不要再赌市场,要多关注农业农村部门的官方预警信息,要加快淘汰低产母猪,做好节本增效的各项工作,特别是不要听信市场上一些小道消息,不要盲目压栏,要有序出栏,不要再以投机心态来安排生产,要做好长期的节本增效工作。”辛国昌说。  “面对猪价下跌,养殖户、养殖企业应该加强技术应对的能力,重视效率,提高母猪的生产效率和繁殖水平,重视母猪的生产成绩,同时保证存栏数量;还可改良日粮的配置方式和饲喂方式,提高日粮利用的效率,可使用‘玉米-豆粕’日粮的替代方案,降低日粮成本。”史文清告诉记者。  针对目前猪价形势,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农业农村部生猪产业监测预警首席专家王祖力提醒养殖户,现在已进入猪周期的后半程,市场供应处于持续增长态势,价格持续性的下跌是生猪产业发展的大趋势,要认清形势,把握好生产节奏,规避市场风险,该出栏出栏,不要盲目跟风惜售。要优化生产结构,根据情况做产能缩减,减少后续出栏量。  王祖力认为,在这种生猪价格下跌形势下,政府应出面协调金融保险机构,加大对养殖场(户)金融保险支持,如抵押贷款、贷款贴息、价格保险扶持等。这个时间点,一定不能对养殖场(户)断贷、抽贷。如果养殖者出现严重亏损、经营困难,各地也要有相应的应对措施,兜底工作有保障,这样才能稳定养殖者的信心、稳住生猪产能,确保生猪产业平稳有序发展。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1-07-29
18万劳动力,就业增收难点何在?(记者 刘春华)7月23日,是牛枯金里到宁波一家电子有限公司务工的第10天。这名来自雷波县谷堆乡洛戈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的大凉山姑娘,正在努力适应和以前不一样的工厂务工生活。“很感谢政府组织我出来打工。我的父亲已经去世,家里还有两个年幼的弟弟和妹妹,这几年妈妈有一份公益性岗位的收入,虽然家里脱贫了,但是经济还是不太宽裕。现在我出来打工,我家的日子会越过越好的!”牛枯金里对未来充满信心。  同一天,省人社厅党组会议通过两份与凉山州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就业增收相关的“任务清单”。劳动力转移输出作为促进就业增收的有效方式,在“任务清单”中被反复强调。同时列进清单、明确任务数量和完成时限的,还有就近就业、技能培训等。  易地扶贫搬迁是脱贫攻坚的标志性工程,我省70%的大型及以上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集中在凉山,搬迁人口28万余人,其中劳动力18万余人,就业增收面临着哪些难点?如何让更多的“牛枯金里们”稳得住、能致富?新需求与新难点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就近就业岗位不足  “如果没有出来打工,我家不会那么快脱贫。”截至今年6月,罗布尔古已在广东佛山务工整整3年。他曾是凉山州喜德县依洛乡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务工当年实现了脱贫。现在他的妻子也到佛山务工,夫妻俩一个月总收入能达到9000元以上。  有则尔合来自昭觉县谷曲乡拉哈村,小学文化,3年前由昭觉县输送到佛山悦高物业管理有限公司务工就业,目前每月工资5000元左右,在广东佛山打工期间学会了技术,开阔了眼界,信心满满。  “像这些因务工而脱贫,改变人生的事例,在凉山州还有很多。”凉山州人社局相关负责人以荣获“全国脱贫攻坚楷模”的昭觉县三岔河镇三河村为例,该村坚持把发展劳务输出作为脱贫奔康的重要产业,2020年全村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220余人务工就业,人均务工收入2万元以上,为全村脱贫摘帽作出显著贡献。  一人就业,全家脱贫。事实证明,增加就业是最有效、最直接的脱贫方式。但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如何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持续推进安置点群众生活改善?  “坚持把就业增收作为首要之举。”4月1日召开的全省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后续治理工作推进视频会明确,要有序组织劳务输出,发展产业吸纳就业,鼓励创业带动就业,不断提高搬迁群众收入水平。  安置点的就业增收也面临着新难题。  4月中旬,省人社厅抽派业务骨干组成专项工作组,实地走访凉山州美姑县牛牛坝、昭觉县沐恩邸社区等大中型集中安置点及西昌市部分中、小型集中安置点,调查了解劳务输出、就近就业、公益性岗位开发安置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情况。  4月下旬,凉山州委城乡基层治理办、凉山州人社局牵头,组织西昌学院132人组成调查队,历时近1个月,对全州200人以上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劳动力就业信息情况进行全覆盖调研。  走村入户的调研中,一些影响到安置点搬迁群众就业增收的延续性、根源性、代表性问题逐步凸现。  “美姑县牛牛坝的一个扶贫工厂,可以提供2000余个就业岗位。但是受技能水平、就业习惯等条件制约,只有270余人基本符合上岗要求。”调研发现,在安置点,就业结构性矛盾更突出。省就业服务管理局参与调研人士介绍,安置点搬迁劳动力普遍文化程度低、就业技能差、择业能力弱,不适应流水线生产要求、不习惯企业按月结算工资等现象突出,导致搬迁劳动力与岗位需求之间难以匹配,有组织劳务输出和稳岗就业难。  就近就业岗位不足,也是就业增收的新困难。大型安置点周边配套产业普遍刚刚起步,全州220多个200人以上集中安置点中,配套建成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仅15个、扶贫车间(基地)11个,受地理位置、自然条件、交通基础等因素制约,短期内提供就近就业岗位有限。不少安置搬迁群众因为照顾家庭、就业习惯等原因,需要通过就地就业或居家就业等方式促进就业增收。新举措与新思考推出就业增收十条措施,列出五年就业增收规划  7月14日,牛枯金里和另外46名雷波籍老乡一起,在雷波县农民工服务保障中心组织下,飞赴浙江宁波务工。务工队伍里,石以牛洗和杨布日同样来自雷波县谷堆乡洛戈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  雷波县农民工服务保障中心主任阿苦牛古介绍,雷波县成立了促进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就业增收工作联席会议,下设办公室在县人社局,并落实就业局、农民工服务保障中心业务骨干专门负责。制定下发《雷波县加强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部门派驻力量管理方案》,从全县各部门选派人员到集中安置点驻村开展工作。  “搬迁群众无业可就、无活可干,就存在返贫致贫风险,会直接影响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衔接。”省就业局局长王祎说。  从省到州到县,每一级人社系统都把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群众就业增收作为首要任务来抓。省人社厅、省就业局、成都市人社局、凉山州人社局抽调业务骨干,组成“人社厅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就业增收工作凉山州专班”,奔赴凉山州盐源、普格、布拖、金阳、昭觉、喜德、越西、甘洛、美姑、雷波等10个搬迁任务较重的县,与当地人社部门人员一起,再次调查核实安置点搬迁人口、劳动力和零就业家庭底数,并建成动态更新的实名制数据库。“有了这个数据库,后续的有序组织劳务输出、促进就地就近就业、扶持创业带动就业、实施精准就业创业培训、优化提升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做好就业形势研判和‘零就业家庭’动态监测等,都将有据可依。”王祎说。  依托清晰的数据,促进安置点就业增收政策很快出台、工作举措陆续推进。  7月,省人社厅省财政厅联合印发《促进凉山州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就业增收十条措施》,从“支持开展有组织劳务输出、促进就近就地就业、鼓励创业、开发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开展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延伸公共就业服务”六个方面提出10条硬措施,加大对凉山州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力度,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  从省人社厅到凉山州人社局,雷波、盐源、普格、昭觉、布拖、金阳、喜德、越西、甘洛、美姑等县,分层级制定了安置点就业增收任务清单,不仅明确了具体的促进就业增收路径、举措,还列明了完成任务的具体时间、涉及的数量,以及考核督查等方法手段等。与往年的就业促进清单相比,充分考虑各地安置点数量、人口、劳动力等因素,“安置点”特色更加突出,更加侧重于对困难家庭劳动力的帮扶。例如,省人社厅制定的“集中安置点就业增收到县工作组任务清单”,以每一个县为单元制定了具体任务,都包含协助当地做好“零就业家庭”动态监测、确保有劳动力搬迁家庭一户一人以上稳定就业。凉山州的就业清单不仅有今年的目标任务,还对未来五年就业增收列出详细规划。  如何确保新政策新任务能落实落地?如何及时解决促进就业增收过程中发现的新问题?“省人社厅组织的就业增收专班会继续下沉到布拖、昭觉等10个县。专门成立了凉山州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工作领导小组。对就业增收情况进行月调度、季督查、半年小结、一年考核。每个季度领导小组会召开会议,了解工作进展,查找问题症结,分析差距原因,根据情况调整工作举措和着力方向。”王祎说。观察员说省政协委员、省特邀民生观察员石进:要大力促进脱贫群众务工就业  (记者 刘佳 整理)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劳务是促进农民尤其是民族地区农民“增收致富、脱贫奔康”最直接、最有效、最快捷的方式之一,在凉山州彝族聚居县,务工收入占农民可支配收入的50%以上,劳务经济为凉山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产业基础薄弱、脱贫群众文化素质较低,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脱贫群众务工就业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我建议:  一是扎实实施就业促进专项行动。持续深化与广东、浙江等省(市)劳务协作,加快实施脱贫人口就业提档升级计划和易地扶贫搬迁就业培训计划,加大公益性兜底保障力度,促进民族地区脱贫人口稳定就业。  二是大力提升职业技能培训。将农民工纳入终身职业培训体系,构建各级各类培训体系,政府主导,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不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积极创新培训方式,开展定向、订单、岗前培训和异地稳岗培训。  三是大力支持返乡创业行动。加大民族地区落实返乡下乡创业的措施力度,开展返乡创业项目推介等活动,提升搬迁群众创业能力和水平。同时围绕民族地区资源禀赋、文化特色、产业基础等优势,培育、创建、发展一批有特色、有口碑、有规模的县域劳务品牌。  四是加强对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农民工机构建设的督促和指导。进一步调整优化职能,配齐配强工作力量,不断提升服务保障工作能力和水平,有效促进搬迁群众稳就业、兴创业、提技能、促增收。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1-07-29
  (张凤云)总结经验教训是为了未来,再遇到类似情况可以有更加完备周全的应对方案。尤其在极端天气灾难事件总数明显上升的今天,我们有更大概率和极端天气短兵相接。如何将灾害影响降至最低?建立一套反应灵敏、高效立体、将农村纳入特别考虑的应急防御机制就显得尤为必要。  暴雨不分城乡。但在如此大的自然灾害面前,农村是更加薄弱的环节。从近日媒体报道来看,无论是首先遭遇暴雨袭击的郑州,还是云团转移后的巩义、新乡、鹤壁,乡村所受损失都是巨大的。暴雨过后,这些地区几乎所有村庄都被浸泡在洪水里,村民被困,断水断电。虽经各方奋力救援,损失仍不是短期能够恢复的。  农村之所以成为此次洪灾薄弱环节,一方面是因为村庄的分散,即便对于人口稠密的中原地区来说,村庄也不可能具有城市那样相对完备的组织力量。农村大多老人、妇女和儿童留守,不仅缺乏专业救援人员,甚至连抗洪救灾的青壮劳力也不充裕。另一方面,农村房屋质量隐患较大,大量砖混结构建筑经过洪水浸泡极易坍塌,从而使得受灾农户的处境雪上加霜。洪灾伊始,不少村庄即处于失联状态,成为一座座信息孤岛,给救援增加了难度。甚至救援队伍到了村里却因为没有救援设备,无法有效开展救援,这些都说明农村受灾及救援难度之大。  此次河南暴雨具有气象上的特殊性、瞬时发生和极强的破坏性,对于地方社会治理水平是极大考验。也说明近些年随着极端天气增多,建好应对极端天气的应急防御机制具有极端重要性和迫切性。此次灾害带来的损失巨大,分析起来有几个方面的原因不得不提。  从地理上来看,遭受此次灾害影响的地区皆属平原地区。北面是太行山,西南面是伏牛山,西面是三门峡的高台地,郑州、巩义、新乡、鹤壁刚好夹在两大山系形成的“喇叭口”里。作为平原地区,这里千里沃野,一马平川。暴雨几乎是瞬间倾泻到地势平坦的大平原上,没有足够的河流湖泊以及湿地进行吸附,洪水短时间内无处可去,建设在大平原上的城市与农村便成了天然“蓄水池”,受灾之巨可想而知。  应该说,在这样的地理条件下面对特大暴雨,受损失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如何将损失降到最低,是此次事件带给我们的反思。  总结经验教训是为了未来,再遇到类似情况可以有更加完备周全的应对方案。尤其在极端天气灾难事件总数明显上升的今天,我们有更大概率和极端天气短兵相接。如何将灾害影响降至最低?建立一套反应灵敏、高效立体、将农村纳入特别考虑的应急防御机制就显得尤为必要。  一是加强对极端天气的研究。极端天气造成的洪涝灾害往往呈现地域特征,这就需要加强相关研究力度,并且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从大区域规划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要给自然留空间,人才有发展的空间,将大江大河治理以及遍及城乡的中小河道疏浚、农村河汊坑塘治理作为经济发展前置条件纳入城乡规划当中。将海绵城市理念延伸到农村去,杜绝生产生活侵占河道沟塘,广泛种植吸水力强的树种,建设乡村湿地等等。该挖沟的挖沟,该清塘的清塘,未雨绸缪,给洪水留出空间。  二是完善气象预警应急机制。抗灾的本质就是在与洪水抢时间,对于社会治理能力的考验在于是否形成一套有序高效的应急系统,在接到危险信号的时候及时启动相关预警,并且快速传导到社会各个层面。各地区要形成一套科学高效的联席会议制度,汇聚气象专家以及交通运输、资讯、物资、地质、医疗、救援等各方面。在面对自然灾害、极端天气等科学问题的时候,增加专业领域的决策权重,弥补认知上的不足,做出更加及时科学的决策,抓住最恰当的时机启动应急“按钮”。  三是加强社会动员。洪涝灾害往往涉及面广量大,不单是受灾地区大,受灾人群广,还包括很多特殊情况需要考虑,单靠政府的力量毕竟有限,集众人之力才能共克时艰。灾害一旦发生,应最大限度加强宣传引导,启动乡村“大喇叭”等方便好用的咨询工具,最大限度提醒村民提高大家的警觉度。社会犹如一部设计精良的仪器,一个齿轮带动另一个齿轮旋转。一旦发布预警,相关部门要最大限度调动社会组织以及普通群众的力量,目标一致,分工明确,环环相扣,顺序启动,有序投入到抗灾救灾当中。  四是加强村民自治,有效开展自救。乡村的特殊性以及洪涝灾害的特性决定了外部救援力量的到达需要时间和条件,为了能够最大限度降低损失,一旦发生灾害,受灾村庄和农户必须开展有效自救、互助,这就需要训练有素的农民以及经验丰富尊重科学的应急反应。要不断加强村民自治和乡村治理力度,确保一旦遇到险情能够最大限度第一时间动员村庄力量进行抢险自救。定期进行乡村防灾演练,加强科学普及教育,帮助相关部门和农户形成快速应对能力。突发的自然灾害是无法控制的,但是通过训练或预警可以把损失降到最低。  目前,救援工作在争分夺秒地进行,希望这场暴雨带来的警示能够被迅速应用到下一步的抗灾救灾和应急防御机制的建立中。哪怕多救出一个人,多减少一点损失,都是十分值得的。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1-07-28
(记者 王代强)“快了!”7月22日,省林草局生态保护修复处办公室一派忙碌景象,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一份关于四川省林草碳汇的行动方案制定接近尾声,不久将正式发布。  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双碳”愿景下,作为长江黄河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林草资源大省的四川,林草碳汇前景和“钱景”几何?近日,记者走访了相关部门、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有基础 森林蓄积量全国第三,已实施林草碳汇造林项目17个  近段时间,青川县林业局局长白培峰与多家企业平台洽谈该县林业碳汇项目,“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省林草规划院监测中心副主任赖长鸿列出数据:四川森林蓄积19.16亿立方米,居全国第三,另有草原949.33万公顷、湿地174.78万公顷,“这是我省发展林草碳汇的殷实家底。”  作为国内较早探索林草碳汇的省份,四川已实施林草碳汇造林项目17个。“不过,这些项目只是单纯的造林或者再造林项目,现在逐步引申为包含造林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社区扶贫等具有多重森林效应的林草碳汇项目。”赖长鸿说,林草碳汇与其他能源碳汇项目的最大区别和优势是,林草碳汇不仅能带来碳汇效益,还同步发挥造林绿化、生态管护效益。有潜力 累计碳储量超29亿吨,开发类别多且可规模化开发  四川林草碳汇潜力到底有多大?据测算,全省森林生态系统年固定碳量7000余万吨,累计碳储量超过29亿吨,可供开发造林碳汇、竹林碳汇、森林经营碳汇项目的土地资源分别达51万公顷、70万公顷、680万公顷,若全部实施碳汇项目,30年间可分别减排二氧化碳1.3亿吨、1.2亿吨、8.0亿吨。另外,还有大量可供开发碳汇项目的草原和湿地资源,开发类别多且可规模化开发。  “碳汇项目的外延,已从过去的森林碳汇拓展到生态碳汇、碳普惠。”四川省绿化基金会理事、高级工程师唐才富说,林草碳汇项目开发,正从公益性、社会责任性为主向商业性转变,项目实施从社会组织和社会企业等外部资助为主向工程项目支持和社会资本广泛参与转变,项目类型从造林碳汇项目为主向森林经营性为主的多样性项目转变,“这些转变,也为林草碳汇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有挑战 加强林草碳汇资源监测,创新碳汇开发机制  成都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一片数百亩的“会议碳中和林”茁壮生长。“这片树林是公益性质的。”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管委会副主任骆丹坦言,如何借力碳汇市场将栽树“变现”还需探索。  “卫星数据在陆生植被固碳领域的应用非常广泛。”西南财大能源经济与环境政策研究所教授陈建东说,林草碳汇产业发展,前提是做到科学准确的数据监测,要综合运用多种技术手段,分门别类做好碳汇资源监测。  在省环境政策规划院能源与气候中心主任陈明扬看来,应把林草碳汇放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大环境下进行谋划,和结合实际建设一批近零碳和零碳排放区,谋划一批特色示范工程和项目。  唐才富表示,目前林草碳汇项目开发面临标准选择、模式确定、技术支撑、资金投入等挑战。他建议:树立林草碳汇开发新理念;做好项目前期评估,从森林碳汇到生态碳汇、从碳汇到碳普惠拓展项目路径;加快制定林草碳汇行动方案,有序科学推动开发林草碳汇项目。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1-07-28
(记者 王代强)我省日前出台《关于全面推行林长制的实施意见》,明确到2021年底全面设立省、市、县、乡、村级林(草)长,建立以党政领导负责制为核心的保护发展森林草原资源责任体系。  “几年前,都江堰、松潘、古蔺等地就开始探索试点林长制。”省林草局相关负责人透露,《实施意见》充分吸收了地方试点经验。这些地方的试点,试出了哪些经验?日前,记者前往三地寻找答案。都江堰基层山长进行日常巡护。受访者供图都江堰山长出马,实现“一山一策”亮点:建立市-镇(街道)-社区-组四级“山长制”体系,目前全市共有各级山长1712名,进行网格化管理  7月24日,成都都江堰市龙池镇紫坪社区2组山长兰志昌沿着公路进行生态资源巡查。保护区域内321.5亩山林资源,配合有关部门打击破坏山林资源行为,是他的责任。  “山长就是林长。”都江堰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说,2017年8月起,都江堰市启动全域探索“山长制”改革,建立起市-镇(街道)-社区-组四级“山长制”体系,目前全市共有各级山长1712名,全覆盖网格化管理。当地将保护区域划分为重点区域和一般区域,在各区域内分设四级山长,相应级别山长分片负责辖区内森林、林地、湿地、公园、绿地、绿道以及野生动植物、古树名木等生态资源的保护发展和安全工作。建立“一山一档”台账,制定“一山一策”保护方案,联动推进保护与发展。  前不久,龙池镇深溪社区山长熊富春进行日常巡护时,发现村民胡某准备砍树,便立即上前询问。“办手续没有?”“没有。”“那就不能砍。”原来,胡某房顶漏水,计划砍一棵树来维修加固,他认为,砍自家的树不用办手续。熊富春将涉及林木采伐的政策和手续耐心地给他讲了一遍,第二天又帮其代办了相关手续。  筑牢森林资源“新护栏”,都江堰建立起山长巡查与日记制度,已开展6000余次巡查,查办各类案件37起,收集线索58起,成功避让地质灾害1次。通过GPS数据采集,把全市林地征占用、林木采伐、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等情况导入森林资源“一张图”数据库,实现“山长制”数据化、精细化、动态化管理。  “‘山长制’最核心的升级是责任升级。”上述负责人说,过去,生态资源保护事项涉及部门多,单靠一两个部门很难推动。如今,市、镇(街道)、社区、组的主要负责人都是山长,相关工作更好展开。松 潘“两长一员”并肩作战,压实责任亮点:分别设立林(草)长、警长,林(草)长、警长和护林护草员协同配合,共同开展林长制工作  7月23日,吃过早饭,阿坝州松潘县镇江关派出所所长罗让三旦和同事们一起巡查森林、草地。除了一般的治安状况,他还特别留意是否有毁林开荒、盗猎盗伐等情况——他现在也是辖区林(草)警长。  松潘县森林覆盖率36.2%、草原盖度87.1%,还有丰富的湿地资源。2020年6月,松潘县开始探索建立林(草)长责任制,实施“两长一员”,管护林地、湿地、草地资源,开展森林草原防火。  松潘县林草局局长顺定平介绍,“两长一员”就是在县、乡(镇)、村(社区)和重点林(景)区分别设立林(草)长,县公安局局长任林(牧)区总警长,各辖区派出所所长(教导员)任林(牧)区警长,林(草)长、警长和护林护草员协同配合,共同开展林长制工作。  “以前也关注盗猎、盗伐,明确警长身份后,我把这方面的巡查工作抓得更重了。”罗让三旦说,作为辖区林(草)警长,他的职责包括协助林(草)长监督保护林草资源、携手开展林区治安综合治理、打击破坏森林资源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等违法犯罪活动、宣传森林防火等。  镇江关镇林(草)长马庆楠和罗让三旦多次并肩作战。“去年,乡上接到群众举报,有人违反禁火令,在自家院子里升火烘烤冰冻的水管。为更恰当处理,镇级林长和警长一同到现场,要求村民马上熄灭火源,对其进行批评教育和火灾风险知识宣传,村民也接受。”“两长一员,关键是明确并压实了各级林(草)长责任,让警长、护林护草员参与其中,对相关任务进行分解,实现了联动配合,提升了办事效率。”顺定平说。泸州市古蔺县二郎镇,延绵的乌蒙山系。记者 何海洋 摄古 蔺“三色图”详实仔细,防火责任按图落实亮点:林长牵头调查绘制三色分级防控图,将不同面积的重点林区分别标注黄、橙、红三色,分级防控  “定期清点,随时备用。”7月22日,泸州市古蔺县箭竹乡乡长项录宇查看团结村森林防火物资储备情况,作为箭竹乡副总林长,他时刻紧绷防火这根弦。  古蔺县森林覆盖率达52%,是森林火灾中风险地区。去年7月以来,当地探索森林防火林长制,县、乡镇(街道)、村三级林长和管护人员一起,将防火责任压实到最小单元。  打开一张三色分级防控图,古蔺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局长何继端介绍,针对管控重点不突出、大火防范不精准问题,由林长牵头调查绘制,将500-1000亩、1000-5000亩、5000亩以上的重点林区,分别标注黄、橙、红三色,分级防控,“根据林区等级,采取人员、物资、基础设施重点布设,高火险天气重点管控等措施,让森林防灭火工作更具针对性。”  箭竹乡的“三色图”十分详实。项录宇说,林长分片组织深入林区勘察林情,将调查到的每片林区面积、树种构成、重点设施、取水点、防火通道、隔离带、进出路线、开设隔离带位置等情况数据,也在图上进行了标注。  古蔺县各乡镇向林区周边群众发放扑火工具,牵头建立义务扑火队,各级林长划分片区包保,组织村民签订责任书,将森林防火写进村规民约。层层传导压力,要求县级林长每季度、镇级林长每月、村级林长每周开展森林防火巡查。  目前,全县共勘察林情280次,制定扑火方案210个,绘制林区防控图24张,建立林区扑火队伍269支,下沉扑火物资3000余件。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1-07-28
(胡锡清)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是关键。近段时间以来,组织选派的驻村干部纷纷走进乡村,走近农民,融入乡村,这样的方式确实很好。乡村振兴需要人才,驻村干部宜怀着为农民谋利的情、揣着为农村服务的心、带着发展农业的劲,认真思索,找准位置,尽快在乡村振兴中发挥好作用。  驻村干部不要把自己当“官”。要上看下看,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在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主动作为,开展好巩固脱贫成果大走访及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帮扶政策宣传。倘若驻村就摆“官”架子,村干部不会买账,也不会得到村民的欢迎。  驻村干部要敢于吃苦和主动作为,始终把困难当作挑战,把挑战当作机遇,抓住时机,深入接触实际,深入了解农民、农业、农村问题,俯下身、沉下心。乡村振兴是个新课题,任务多担子重,宜找准奋斗的方向和目标,把握好重点、难点,主动要任务、挑担子,坚决克服水土不服问题。扎根乡村,主动向村干部、土专家、田秀才等学习,做到勤学习、勤思考、勤实践,始终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到工作中去,大胆想,大胆试,勇敢解决各种困难和问题。  驻村干部要勇于下深水。要尽快完成角色转变,当自觉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对承担的工作坚决不撂担子,不半途而废;深入农户家中,详细了解实际情况,做到真抓实干,杜绝作风漂浮、工作不实等问题。善于倾听农民的声音,了解农民需求,解决好农民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和工作纪律,认真执行各项纪律规定,确保政令畅通、雷厉风行。  驻村干部要当好政策宣传员、农业技术员、决策参谋员、民事调解员,主动和群众交朋友,努力成为村民的贴心人。引导村民致富,给村民当好“科技顾问”,赢得村民的尊重和理解。想农民所需所求,用自己所学帮助农民、服务农民。尽力协助村干部做好村务管理,深入实践,根据掌握的情况,认真思考乡村产业发展思路,制订合理化规划。以耐心细致的工作态度,积极掌握真实情况,配合村干部做好群众工作,确保一方平安稳定。  (作者单位:泸县太伏镇政府)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1-07-26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阚莹莹 杨都 文/图  四川是全国油菜生产大省,2020年全省冬油菜产量达到315.4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22%。今年,我省油菜种植面积已突破2000万亩大关,总产量有望实现连续20年增长,继续稳居全国第一位。  目前,今年的菜籽已归仓,处处可见新榨菜籽油。怎样的菜籽油才算是好油?近日,记者走进了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粮油加工研究室姚英政博士刚刚带领团队完成今年新一批油菜籽的多酚指数分析,这种菜籽油中特有的多酚具有抗氧化、清除自由基、抗癌等功效。带着问题,记者邀请专家用科学的理论为大家解疑答惑。超市琳琅满目的菜籽油产品看颜色精炼程度越高越透明  近日,记者来到某大型连锁超市食用油货架前,只见货架上摆满了琳琅满目的菜籽油,最显眼的区别就是颜色深浅不一,有的偏绿,有的偏黄,有的澄清,有的则深棕。  哪一种颜色的菜籽油品质更好呢?  在省农科院加工所粮油加工实验室,一排试管中装有不同的菜籽油,颜色从透明到澄黄再到深绿。  姚英政告诉记者,GB 1536-2004国家菜籽油标准将我国普遍生产的压榨成品菜籽油和浸出成品菜籽油分成一到四等级,其中,一级和二级菜籽油色泽偏澄清、透明,三级和四级菜籽油的颜色偏黄、偏红,也就是消费者可以眼见的颜色偏深。不同菜籽榨的油样品。  这是否意味着颜色越浅、偏透明的菜籽油品质更好呢?  “只看颜色不能够判断品质高低,好油的选择因人而异,取决于消费者的需求和感官认识。”姚英政说,“但是如果要从颜色来判断菜籽油的品质高低,消费者就可以选择纯净度更高的菜籽油。”  姚英政介绍,一般来说,菜籽油需要经过脱酸、脱色、脱臭等油脂精炼步骤,以去掉其中的颜色、非油脂成分等。例如,在真空条件下通过加热到200多摄氏度,将其中的游离小分子成分挥发掉,就成了纯净油,这种油一般呈现浅色无味状态。  油脂精炼的一大重要目的就是去掉其中不需要的或者有害的杂质,因此,精炼程度越高的菜籽油,颜色通常更透明。榨油后的饼粕。看风味炼出浓香坚果味  去掉有害杂质并不是油脂精炼唯一的目的,市场中的菜籽油有诸多类型,如将有益成分如营养素尽量保留,以满足对健康需求更高的消费者,或将风味物质尽量保留,以满足对风味需求更高的消费者。  “现在消费者更喜欢吃风味好的菜籽油,做出来的菜更香。”成都红旗油脂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沈序清告诉记者。  记者在市场中看到,有多种标注为“浓香型”的菜籽油,通常这种菜籽油颜色偏深。工作人员介绍,相比于其他菜籽油,浓香型菜籽油闻起来的确味道更浓一些。  在省农科院加工所实验室,有一台简易的榨油机。姚英政介绍道:“以浓香型菜籽油为例,四川的主要生产方式是炒锅下面连接一个榨机,将菜籽炒制完后放下,然后通过压榨机,‘毛油’流出。”  浓香型菜籽油就是将毛油经过脱掉磷脂(脱胶)这一道工序后炼成,精炼程度相对较低,因此油脂中的风味物质保留更多。  此外,市场上一些标注“小榨”的菜籽油,则是通过小锅高温炒制压榨,油色偏深,也是为了形成丰富的风味。  值得注意的是,菜籽油的风味不是单一的,“浓香菜籽油中可以有坚果味、烤肉味、爆米花等香气成分,这和菜籽的品种和压榨工艺有关。”姚英政介绍,从实验室中的电子笔就可以将不同风味检测出来。  从压榨工艺上看,冷榨油多呈现青草味和刺激味等风味特征,热榨油多呈现坚果味和烘烤味等风味特征。  从油菜品种上看,浓香菜籽油种,用双低油菜品种更能产出坚果味、烤肉味、爆米花等香气成分,其次是低芥高硫和双高油菜,这表明双低油菜籽可以作为浓香菜籽油的生产原料。  怎样才算好菜籽油?总的来说,将有害物质尽量去除,同时保留风味和营养素,满足不同需求的消费者,这是成为优质油脂的重要因素。随着吃油也要健康的观念深入人心,姚英政开始关注到菜籽油中营养素的研究。今年,团队进行的多酚指数分析,就是对约30个不同菜籽品种的浓香菜籽油和市售24个不同品牌浓香菜籽油多酚含量进行测试。测试结果显示,市面上的品牌浓香菜籽油多酚含量为100-350 毫克/千克,而其他30个品种数值较低,“可以开发高多酚菜籽油产品,形成差异化发展。”姚英政表示。  “油脂精炼的目的是将不需要的和有害的杂质从油脂中除去,将有益成分尽量保留。”姚英政告诉记者,针对传统精炼工艺能耗高、精炼油香气不浓郁等问题,他所在的粮油加工课题组研发的绿色精炼技术采用低温适度精炼改善油的品质,适用于浓香型食用油产品。相对于传统精炼技术,绿色精炼技术采取适度精炼,减少不必要的环节,节省时间和能耗。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7-22
  (刘锐)今年夏粮产量再创历史新高,新麦价格高开高走。初期市场对新麦看涨预期较高,农户和贸易商惜售,主产区小麦收购进度偏慢;近期受国家政策调控、玉米价格下行等因素影响,流通市场小麦供应量增加,收购进度加快。小麦市场供需整体相对宽松,持粮主体库存小麦销售力度与用粮主体采购节奏之间的博弈将很大程度上影响麦价走势,预计近期国内麦价整体呈现高位震荡态势,优质优价特征较为明显。  全国小麦播种面积恢复性增长,小麦喜获丰收,优质专用小麦面积较去年增加。随着粮食价格上涨,种粮政策扶持力度加大,农户种植意愿增强,小麦播种面积恢复性增长。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1年全国小麦播种面积22911千公顷(34367万亩),比2020年增加200.2千公顷(300.4万亩),增长0.9%。今年小麦主产区气候条件总体有利,田间管理到位,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小麦单产水平稳步提升。全国小麦喜获丰收。今年小麦亩均单产390.9公斤,每亩较去年增加4.2公斤,增长1.1%;总产13434万吨(2687亿斤),较去年增加258.9万吨(51.8亿斤),增长2.0%。今年小麦品质继续优化,优质专用小麦面积占37.3%,较去年增加1.5个百分点。  6月主产区新麦陆续上市,价格高开,新麦收购进度偏慢。由于南方部分主产区遭遇低温、强降雨等不利天气,今年夏粮收获上市时间有一定延后。由于市场对新麦看涨预期较高,市场主体收购积极,新麦收购价格偏强运行。开秤初期主产区普麦收购价每吨2500元,比去年开秤价高约200元;6月中下旬主产区新麦收购价格在每斤2500-2600元。由于农户惜售心理较强,新麦价格偏高,收购进程偏慢。据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数据,截至6月20日,主产区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小麦1359万,同比减少96万吨。  7月小麦价格小幅回落,用粮主体积极入市收购,小麦收购进程较去年同期加快。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价格监测数据显示,截至7月初,全国小麦收购价格区间为每吨2020-2900元,平均价每吨2510元,收购均价较6月底每吨下跌5元;相比之下,去年同期全国小麦价格区间为每吨2016-2700元,平均价每吨2302元。6月下旬以来,新麦价格高位回调,各类市场主体积极入市收购,收购进度逐步加快,突破去年同期水平。据统计,截至7月5日,主产区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小麦数量2875.9万吨,同比增加85.2万吨。  我国小麦市场供需总体宽松,预计后期新麦价格呈高位震荡态势,优质优价特征较为明显。受小麦增产讯息、玉米价格下行、高温降雨天气等因素影响,农户和贸易商惜售心态松动,流通市场小麦供给量增加,且面粉市场需求低迷,加工企业开工率下调,近期新麦价格呈小幅回落,购销市场逐步趋于理性。预计后期新麦价格将呈高位震荡态势,最低收购价预案估计难以启动;小麦品质间及区域间购销格局逐步分化,优质优价特征将更加明显。(作者单位:农业农村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1-07-21
四川农村日报讯 刘纯银  日前,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会同省发展改革委根据各市(州)推荐情况,严格按照遴选标准,坚持公开公正公平和好中选优的原则,组织开展了第二批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镇和第三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遴选推荐工作,拟确定100个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10个省级乡村旅游重点镇(乡)。  近几年来乡村生态旅游越来越受人们欢迎,且成为地方致富、百姓增收的重要途径。据统计,2019年我国乡村休闲旅游接待游客超过30亿人次,直接带动吸纳就业人数1200万,带动受益农户800多万户。去年疫情缓解后,随着人们对健康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的需求增加,乡村旅游更是凭借乡村和田园的天然疗愈性等因素率先复苏。  然而,近期有媒体报道,看似“自然生态”的乡村旅游项目背后,生态隐忧不少。所谓生态旅游是:有目的地前往自然地区去了解环境的文化和历史。它不但不会破坏自然,而且还会使当地社区从保护自然资源中得到经济收益。生态旅游的内涵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  但当前国内有不少地方打着“乡村生态旅游”的旗帜,正沿着与此相反的方向行进。不少“生态景区”内大兴土木,道路动辄修建四车道、六车道,还美其名曰“考虑游客便利性”。除了大规模地建造酒店外,卡拉OK、洗脚屋这些听起来很不“生态”的旅游设施,也出现在很多打着“乡村生态旅游”名义的景区。难怪有专家直言不讳地指出,目前国内的乡村生态旅游还处在概念炒作阶段,并非真正的乡村生态游,甚至忽略了对生态的保护。每到旅游高峰,生态旅游线路往往成为生态破坏的重灾区:人如潮涌,垃圾遍地,植被受破坏,动物被惊散……  原生态不是不可以改变,不是不可以开发利用,但首先要尊重科学。也就是说,什么地方适宜发展什么样的植被,哪些人类活动会促进而不是阻碍生态的恢复,都是很有讲究的。而真正的乡村生态旅游是一种学习自然、保护自然的高层次的旅游活动和教育活动,单纯的盈利活动是与生态旅游背道而驰的。同时,乡村生态旅游也是一项科技含量很高的绿色产业,需要生态学家、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的多学科的论证,方能投产。地方政府需要认真研究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的承受能力,否则,将对脆弱的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转的干扰和破坏。  期待各地能把环境教育、科学普及和精神文明建设纳入乡村生态旅游核心内容,真正让乡村生态旅游成为人们学习大自然、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大学校”,别让乡村生态旅游区沦为“生态隐患区”。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7-21
四川农村日报讯 鱼予  近日,人社部等十部门联合印发《工程建设领域农民工工资专用账户管理暂行办法》,明确专用账户的开立及撤销、人工费用拨付、工资支付流程、监控平台建设等相关要求,规范农民工工资专用账户管理,确保农民工工资专款专用、“有钱发”。  让劳动获得报酬,是每个劳动者的基本权益。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体现。然而一直以来,尤其是春节、年关、开学季等时段,欠薪与讨薪总会不期而至,成为“时令性”工作。从表面看只是劳动雇佣之间争议,但从深层次来看,“欠薪”二字,并不仅仅意味着“被欠钱”那么简单,背后更是农民工自身权益维护难、申诉困难等现实写照。印发《工程建设领域农民工工资专用账户管理暂行办法》,确保农民工工资“有钱发”,让用工不欠“劳动账”,值得期待。  有分析认为,欠薪既有不确定因素,也有人为因素。一方面是因为部分企业经营困难,效益下降;另一方面也与对欠薪行为的惩治不力有关,个别企业恶意拖欠工人工资,却未受到应有的惩处,导致其有恃无恐,而且形成不良示范;再者,在企业发生欠薪事件后,劳动监察部门一般会采取申请仲裁或诉讼,再由法院强制执行,导致用时较长、见效果缓慢,以至于一拖再拖,直到矛盾拖大、拖无可拖才去亡羊补牢。为此,让用工不欠“劳动账”,“咬”定欠薪不放松,是提升社会现代化治理水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保障稳定的题中之义。  维护农民工工资报酬权益,是重大的民生问题。农民工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特殊群体,它对于推进一个地域的工业化和城镇化、统筹城乡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事实证明,随着农民工群体收入水平不断提升,他们也为改善农村地区居民生活水平提供了有力的收入保障,维护好农民工合法权益十分重要。  在此之前,为保障农民工工资,人社部门等出台了《关于全面治理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意见》《拖欠农民工工资“黑名单”管理暂行办法》《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考核办法》等多个意见和办法,治理效果逐渐显现。不过,在具体执行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一些部门单位对涉及农民工的问题未能切实负起监督责任;虽然有规章制度,但打击的力度和精准度不够;对出现问题存在隔靴搔痒;相关审批部门在工程审批时,未能对用工单位工资监督贯彻始终;等等。为此,当用心用力,强部署更要抓落实,形成治理合力。  法者,天下之准绳也。维护农民工权益,必须要做到标本兼治,强化综合治理,把功夫真正下在平时,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提高治欠保支工作的系统性、科学性、实效性。同时,在全社会形成不敢欠薪、不能欠薪的氛围。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7-21
四川农村日报讯 张忠德  实现乡村有效治理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近年,我省一些地方针对农村不文明风气,采用自治、法治、德治等多种手段,通过建强组织、完善制度、营造氛围、改善环境、解决问题、广泛参与等系列工作,形成乡风治理联运机制,让乡风民风更美了。  “治理之道,莫安以于民。”农民既是乡村治理的主要参与者,也是乡村治理成效的受益者和评判者,让农民自己“说事、议事、主事”,农村的事让农民商量着办,就能凸显农民在乡村治理中的主体地位。乡村自治做好了,就能充分激发广大农民的积极性。据媒体报道,今年以来,德阳市在罗江县星光、长堰、天台、万安四个村,建立村民议事代表会、公民道德协会、邻里乡亲互助会,由村干部、老党员、退休老干部和群众代表组成,同时订好村规民约,通过党员带头、乡贤发动、多元参与,围绕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引导村民积极参与乡村治理,让村民们有了主人翁的责任感和幸福感。这些做法切合实际,行之有效,也表明要做好乡村治理,关键还得激发社区内生动力,培育村民“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提高”的良好氛围。  助推乡村振兴,法治根基必须要夯实。在法治乡村建设中要始终聚焦乡村社会矛盾化解、乡村社会利益关系疏通,以有效维护广大农民合法权益和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今年,大邑县王泗镇庙湾村获评第八批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为“民主法治村”建设作出了示范:建立公共法律服务室、社区(村)法律之家等阵地,提供民事调解、法治图书角、法治空间等功能;通过“以案说法”、以群众身边事讲法说法等方式,使村民真正懂法、自觉守法、遇事用法。这说明,健全完善乡村法治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农民群众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以法律的规范助力乡风民风家风建设,对于推动良好风尚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德治是和谐乡村的“润滑剂”。发挥身边榜样示范带动作用,发挥乡贤道德感召力量,就能充分释放德治教化的治理效能。针对农村大操大办、缺孝失贤等陈规陋习和不良风气,我省不少地方以德治为目标,发挥乡贤力量,通过“群众说、乡贤论、榜上亮”道德评议,把群众中的好人好事和失德失范案例摆出来,由乡贤和群众共同进行论理劝教,明辨是非曲直,对先进典型褒扬,对后进事例曝光,并落实帮教措施,激发群众见贤思齐的新风尚。这些鲜活经验,为乡村善治探索出了新路子、提供了新模式。  自治增活力、法治强保障、德治扬正气。以“民主公开”为抓手,让农村自治“实”起来;以“普法教育”为抓手,让农村法治“严”起来;以“道德讲堂”为抓手,让农村德治“活”起来。实践证明,以“三治”融合构建乡村治理的完整体系,就能保证乡村治理有章可循,乡村振兴有序推进,让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和谐有序,乡风民风更美。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7-21
四川农村日报讯 陈俊如  近年来,随着中央一系列放活土地经营权政策的出台,农村土地经营模式日趋多样。“土地托管”作为一种新型经营模式,通过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把分散经营的农户组织起来,变一家一户“单打独斗”式农业生产为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生产,适应了当前生产力发展要求,推动了农业经营方式转变,有效破解了“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的问题。  相对于其他土地经营模式,“土地托管”在保护农民权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村发展方面具有特殊优势。  “土地托管”顺民意得民心。目前农村不少劳动力都外出打工,家中只剩下老人和小孩,他们想耕种却无能力进行耕种。为避免出现土地撂荒,就需要有一种新型的管理办法,在不改变农民的土地收益权、土地承包权的前提条件下,去实现农业机械化生产,集约化、规模化耕种和管理。“土地托管”就是这样一种服务农民,以及实现双赢的新型模式。  “土地托管”降低经营成本。因为“土地托管”服务形成了一定的经营规模,在农资采购环节,可以以较低的价格买到更好、更优质的化肥、种子等,这样既节约了成本,也提升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在销售时,规模化的经营主体拥有了选择卖方的权利,而且还可以通过订单形式去形成一个更加稳定、长久、互利的买卖合作关系,这样将大大降低销售成本。  “土地托管”提高资源利用率。“土地托管”服务的提供者,可以将富余劳动力投入到有需求的土地上面,让劳动力一方挣得更多回报,同时还解决了个别土地因劳动力不足而荒废的问题。从另一方面来说,购买农机具可以很直接地提高劳作效率,而让服务提供方有利可图,才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去推进农业生产机械化,这样农户也可以从繁重、重复、低效的人工劳动中解放出来。  “土地托管”营造双赢环境。一方面,“土地托管”给土地经营者提供了一种介于土地流转和直接管理两者之间的另一个选择。从农户利益来讲,他的土地经营权和承包权都还是属于自己;对于想要参与到农业行业,但是却又承担不起土地流转巨大成本的人来说,“土地托管”的成本更低。另一方面,“土地托管”还为农民提供了“家门口就业”的机会,农民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该产业中合适的岗位来就业,这对助力乡村振兴起到了积极作用。  推进农村“土地托管”要主动作为,久久为功。在管理上,村“两委”要进一步拓展工作职能,不断壮大集体经济实力,促进农村的发展。要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对土地托管中可能出现的违约风险、托管方经营风险等要制定详细预案,提早介入。要加强顶层设计,减少政策性风险,积极探索在制度层面建立土地托管监督长效机制,明确土地托管中各方的权益责任,加强农村土地托管纠纷调解仲裁体系建设,加大对各方合法权益的保护和对违约责任的追究。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7-21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