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伟大的事业,离不开科学的理论为指引;伟大的梦想,需要筑梦工程来引路。“千万工程”就是推动乡村振兴的一个伟大的筑梦工程,不仅点亮了万千乡村,更改变了千万农民命运,取得了具有历史性、开拓性、引领性的巨大成就,被誉为是浙江大地上“继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党和政府为农民办的最受欢迎、最为受益的一件实事”。一  今年是“千万工程”实施20周年,全国各地掀起了新一轮学“千万工程”、干“千万工程”的热潮。如何认识“千万工程”?怎样学习“千万工程”?我们应该从“千万工程”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三农”领域生动实践范例的政治新高度,从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最新批示精神,坚持新发展理念,加快城乡融合发展步伐,继续积极推动美丽中国建设,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的新战略定位出发,更加全面深刻总结“千万工程”经验,这是当前一项十分重要的政治任务。  学好“千万工程”经验,首先要从学理化层面来认识其背后闪耀的思想光芒。“千万工程”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三农”领域、浙江省域的成功实践和典型样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了“千万工程”的发生发展,同时,“千万工程”也以20年来的长期实践验证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前瞻性、真理性。  “大国小农”是中国的基本国情,重农是由我国国情决定的。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无论是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还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坚持党与农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党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从胜利走向胜利最重要的历史经验。实践反复证明,只要我们党赢得广大农民的信任,得到广大农民的支持,就能无往而不胜。二  回顾百年来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发展史,我们发现这样一个规律:每一次理论的巨大飞跃,都是从农村率先取得突破并逐步影响经济社会全局发展的。在革命年代,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找到了一条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就是以农民为主力军、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乡村革命”道路,依靠这条中国特色的“乡村革命”道路,让中国站起来;在中国市场化改革的历史新进程中,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支持农民包产到户的改革行动,支持农民群众发展乡镇企业、个体私营企业和民营经济,找到了一条以“乡村改革”推动全方位改革开放的中国特色的改革道路,让中国富起来;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尽锐出战,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并在此基础上全面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推进美丽乡村、美丽中国建设,努力开创了一条以“乡村振兴”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国特色强国之路,让中国强起来。从革命到改革到振兴,中国乡村和农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断创造着历史,在改写自己命运的同时,也续写了“农村包围城市”新的传奇。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不振兴,民族难复兴。在中国这样一个农业是基础产业、农村占国土面积绝大部分、农民占人口大多数的“三农”大国,只有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问题才能迎刃而解,经济社会大局发展也更加稳定。可以说,乡村振兴是民族复兴的核心底色、基础支撑和重要标志。乡村全面振兴必将和中国革命胜利、改革开放成功一样,是足以彪炳史册的伟大壮举,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留下璀璨的一笔。三  眼下,乡村振兴战略正在如火如荼推进中,有没有一个已经实现的案例,可以证明“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的高瞻远瞩?答案就是“千万工程”。其作为乡村振兴的一个浓缩案例,在之江大地上提前预演了民族复兴的样子,最能彰显浙江“三农”影响力,最具浙江经验辨识度,最能显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窗口”效应的伟大工程,其伟大作用意义可以用“六个一”来概括。  “千万工程”开启了一个“建设美丽乡村美丽中国”的新时代。其最初以消除垃圾村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全面小康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直接目标,成为广大农民群众衷心拥护的民心工程。此后,浙江省委、省政府把建设美丽乡村作为深入推进“千万工程”的新目标,把人居环境整治与生态环境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以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来全面提升“千万工程”,为党的十八大提出美丽中国建设的宏伟蓝图提供了实践启迪,为全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先行先试样板,由此开启了美丽乡村美丽中国建设新纪元。  “千万工程”孕育了一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新理念。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到安吉县余村调研时,对余村在实施“千万工程”过程中关停严重污染环境、危害农民身心健康的石矿场与水泥厂,发展绿色经济的做法给予高度赞扬,并有感而发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新理念,由此成为指导“千万工程”向美丽乡村建设深化,进而推动生态省和绿色浙江建设的绿色发展新理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富有哲理又通俗易懂的理念也成为指导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的核心理念。  “千万工程”催生了一个“民族复兴乡村振兴”的新战略。浙江“千万工程”和美丽乡村建设的成功经验为党的十九大作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提供了重要的实践依据。从一定意义上说,从“千万工程”到美丽乡村建设,再到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是一张蓝图绘到底、内涵不断丰富拓展的接续工程。可以说,浙江的“千万工程”开创了新时代中国乡村振兴之先河。  “千万工程”构建了一个“城乡融合科学聚变”的新机制。“千万工程”伊始,习近平同志就提出要统筹城乡兴“三农”的新思路来推动“千万工程”建设,必须贯彻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思想,做到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浙江在深入推进“千万工程”中,牢牢把握这一原则和方向,使“千万工程”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别、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龙头工程。浙江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效引领以上海大都市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率先进入新型城市化和逆城市化双向互动的城乡融合发展时代。  “千万工程”形成了一个“农民共建共享美好家园”的新共识。“千万工程”和美丽乡村持续推进,为广大农民找到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增收之道。经营美丽乡村、发展美丽经济、共享幸福生活成为新时代越来越多美丽乡村的新风景。“千万工程”和美丽乡村建设增强了村民利益共同体意识,大家清醒地认识到,美丽乡村是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携手走向共同富裕,依靠共同奋斗建设美丽富饶的共富乡村,是我们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的新方向。  “千万工程”创出了一条“一并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路径。“千万工程”20年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的农村人居环境大整治到“千村精品、万村美丽”的美丽乡村大建设,再到“千村未来、万村共富”的乡村振兴大提升,形成了产业兴旺的特色乡村、生态宜居的花园乡村、文化为魂的人文乡村、四治合一的善治乡村、共建共享的共富乡村“五村联建”的联动发展格局,找到了农业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并推进的“金钥匙”。四  “千万工程”20年所取得的“六个一”的卓著成就和非凡意义,归结到一点,“千万工程”是又一次“农村包围城市”的伟大创举,也可以说,“千万工程”探索出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的乡村路径。  提高对“千万工程”学理化认识后,最终还要在学习推广“千万工程”经验的实践行动上下功夫。当前,“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需要深入学习推广“千万工程”经验:一方面要深刻感悟蕴含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将其转化为推进乡村振兴的思想武器和精神力量。另一方面要理清工作思路,明确抓手打法,结合实际创造性应用到“三农”工作实践之中,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取得实实在在成效。  “千万工程”充分彰显了习近平同志以非凡魄力开辟新道路的远见卓识和战略眼光,全面展现了人民群众伟大实践与人民领袖伟大思想情怀相互激荡形成的凝聚力和创造力。新征程上,我们要把“千万工程”的经验总结推广好,贯彻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全过程,落实到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美丽中国建设、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各领域各方面,奋力谱写乡村振兴、民族复兴的璀璨篇章!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3-08-30
数读天府粮仓四川累计建成5476万亩高标准农田为粮食产量连续3年稳定在700亿斤以上保驾护航2022年●粮食播种面积9695.2万亩居全国第6位●粮食产量702.1亿斤居全国第9位其中,夏粮占比为12.4%秋粮占比87.6%(知蜀君/文)又是一年秋收时。8月中旬开始,四川水稻、玉米等作物,从南至北陆续进入收获季。  秋粮,是指大春播栽、秋季收割的粮食作物。去年,四川秋粮产量占全省粮食总产量的87.6%。知蜀君从不同人士处获悉,若不是极端高温干旱天气影响,去年四川秋粮在全年粮食总产量中所占比重应该能接近或超过九成,从而创下有统计以来的新高。  那么,今年这个比重是否会被刷新?为什么秋粮在四川粮食生产格局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小麦正在抽穗。资料图小麦产量持续下滑,直接影响秋粮夏粮格局?  与秋粮占比提高相对应的,是夏粮占比走低。小麦是四川夏粮的主力军,常年占据夏粮产量的一半以上。换言之,小麦产量变化直接影响夏粮产量。  知蜀君梳理了过去30余年的四川小麦产量。1991年,四川小麦产量达到历史高位的730万吨,约占当年全省粮食产量(4330万吨)的16.8%;2006年,全省小麦产量430万吨,约占当年全省粮食产量(2859万吨)的15%;而在去年,全省小麦产量只有247.6万吨,占比缩减至7%。  小麦产量下滑,让四川成了全国粮食主产省中的特例。  去年,四川夏粮产量437.7万吨,在全年全省粮食产量中的占比为12.4%。相比其他粮食主产省(区),除去一年一熟制的东三省、内蒙古和新疆,四川是一年两熟制省份中夏粮占比最低的——与四川纬度接近的江苏、安徽,去年夏粮产量分别是280亿斤、344.48亿斤,但占比分别达到37.15%、42%。  作为曾是全国小麦主产区的四川,为何小麦产量持续下滑?  农民选择种什么,通常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市场和政策。市场直接关系农民钱包,也决定了农民更乐意种什么。对比来看,受冬季生长期多雨少晴气候影响,四川的小麦产量和品种与其他产区有明显差异。今年,四川小麦平均亩产首次站上300公斤台阶,达到300.3公斤,但仍低于全国平均值30%左右。哪怕是遭遇“烂场雨”的河南,今年小麦亩产仍然达到447.2公斤。品质方面,四川只能生产中筋小麦,主要用于制作挂面和酿酒,与适宜做拉面等面食的北方高筋小麦和适宜做饼干、糕点的南方低筋小麦相比,用途受限。  另一种视角,同期播种的油菜是与小麦“争地”的最大对手。对标来看,后者显然更具收益优势。按照今年的价格和产量,四川小麦每亩产值为800元左右,而油菜每亩产值超千元。因此,相较于小麦种植面积持续缩水,四川油菜种植面积则一路走高,已经实现20年连增。截至去年,四川油菜种植面积达到2079.8万亩,油菜籽总产量350万吨,完全取代了小麦在小春的主导地位。  政策则关系种植积极性。  在种粮大户补贴、一次性种粮补贴等更倾向于主要粮食作物的前提下,亩产量仅为玉米、水稻一半的小麦在四川并不受欢迎。而与小麦争地的油菜,则享受每亩每年150元的补贴。此外,从今年起,油菜等油料作物种植被纳入党政同责考核,应该也是小麦种植面积被进一步压缩的重要缘由。渠县土溪镇平碾村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示范现场。川观新闻资料图四川粮食产量不降反增,谁在补缺口?  过去3年,四川粮食产量均超过700亿斤,出现明显回升迹象。在小麦产量“不给力”的背景下,四川的粮食产量为何持续走高?  答案是玉米和水稻等秋粮(含晚秋粮),其播种面积和单产呈持续增加态势。  先看面积。  2021年,全省粮食播种面积9536.6万亩,同比增长0.7%;去年,全省粮食播种面积9695.2万亩,同比增长约1.7%,是近10多年来面积增加最多的一年。其中,以水稻、玉米、大豆为主力的秋粮播种面积增加更为明显。  去年,四川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面积达到377.6万亩,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310万亩任务。今年则完成495万亩套种任务。此外,全省水稻面积稳定在2800万亩左右,玉米面积已增至2700多万亩。  扩种的背后,是四川对撂荒地整治、低产低效园地腾退改造速度的加快。2020年,四川撂荒地复垦面积首次超过100万亩,2022年则达到217万亩。从2020年开始,四川逐步扭转耕地面积持续减少的局面,仅2020年至2022年,四川就新增耕地40余万亩。  单产方面,一大批良种和良法得以推广。以今年为例,省级层面落实专项资金,在全省打造40个“中稻再生稻”“麦稻”“麦玉豆”“麦玉薯”千亩“吨粮田”示范片。同时,以县为单元,组织规模化经营主体围绕水稻、玉米等秋粮作物开展高产竞赛。  进入8月,已经开镰的区域不断传来水稻等秋粮丰产的好消息。截至目前,已收获的川南地区水稻单产普遍突破750公斤,较往年提升了20公斤。8月初,在达州市渠县,玉米品种“成单716”在大面积高产攻关田取得了867.5公斤的单产成绩,刷新了四川平坝和丘陵地区春玉米高产纪录。  晚秋粮和马铃薯等产量也在持续增加。  再生稻是四川等地特有的秋粮耕作方式之一,可实现“种一季收两次”。即,让收割完头茬水稻后的水稻茬再次萌发、开花、结穗。因其收获于10月下旬至11月中上旬,故称为晚秋粮。目前,川南等地的再生稻亩产可达150公斤。去年,全省再生稻预留面积为500万亩,预计今年将超过550万亩。  此外,早春玉米等作物收获后的秋马铃薯,在晚秋粮中的“戏份”越来越重。仅去年,全省秋马铃薯种植面积就增长了6.7%。  换言之,正是因为四川秋粮扩面增产,成功补足了小麦产量下滑的缺口,让四川粮食产量不降反增。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3-08-30
  (郭少雅)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需要汇聚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近日,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九部门联合印发《“我的家乡我建设”活动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部署开展“我的家乡我建设”活动,《方案》中“鼓励退休人员回乡定居”的相关内容引发高度关注,不少自媒体以“国家鼓励退休人员回乡定居”为标题解读《方案》内容,“九部门鼓励引导退休人员回乡定居”的相关话题仅在微博上就达到了近400万人次的阅读量。  通读《方案》全文,可以发现“我的家乡我建设”的活动主体很多,既包括在乡农民,也有大学生、能人、农民工和企业家,旨在引导在村农民和在外老乡共建、共治、共享美好家园,汇聚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力量。这其中,“退休人员”的回乡定居引发了社会的格外关注。究其原因,一来“鼓励退休人员回乡定居”的提法激发了中国人古已有之的“告老还乡”的情感需求;二来过去的政策多是鼓励“青年回乡创业”“农民工家门口就业”,此次《方案》专门提及了退休人员,为乡村振兴增加了新推动力,也为“久在樊笼里”的城市人群带来了“复得返自然”的热切希望。  热切希望之余,关于退休回乡定居能否拥有“宅基地”成了众多网友关注的焦点。有人发问,不给宅基地,怎么回乡?也有人担心,鼓励退休人员回乡定居,会不会是一轮城里人对乡下人的“跑马圈地”?其实,在建设乡村的过程中,鼓励退休人员回乡的意义,绝不在于“定居”,退休人员能否顺利回乡建设家乡,也不必总盯着“宅基地”。  首先我们要明确,鼓励退休人员回乡的核心不在“定居”而在“建设”。有数据表明,中国将在2035年之前进入超级老龄化社会,这意味着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将达到20%以上。未来可见的时间里,退休人员无论在人口数量上还是生存质量上都将达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他们拥有见识、经验、技术,更饱含对乡村的深情眷念。近期已经有不少教师、医生网友在相关评论区表示,愿意退休后到乡村义务从事教育、医疗等工作。此次《方案》的发布,就是要打好“乡情牌”“乡愁牌”,引进更多的生力军自觉自愿建设家乡。  其次我们要确认,拥有“宅基地”绝不是退休人员建设家乡的必要条件。从城市退休回乡的人,本身拥有城市户口,享有退休金、社会保障等一系列城市公共保障,可谓“衣食无忧”。回乡参与建设,要解决“住”的问题,路径多多。且不提一部分人可以居祖宅,住老屋。在城乡互融互通的大背景下,城市有“人才公寓”“创业孵化中心”,乡村也完全可以打造具有乡村特色的“新乡人公寓”“返乡人创业孵化中心”,以城乡要素融合为出发点,将乡村打造成“原乡人”“新乡人”“返乡人”共同的家园。在这样的建设过程中,我们国家多年来投入到乡村的公共基础设施可以被盘活,乡村沉睡的资源可以被唤醒,退休人员可以投身乡村的规划、设计、建设,在参与中使家乡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满足自己也带动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这正是退休人员回乡建设家乡的价值所在。  其实,对于真正有志于投身乡村建设的城市退休人员来说,“宅基地”真不是他们关注的重点。他们更渴望的,是组织化、体系化的制度安排,是便捷高效的公共服务,是在乡村一线发挥光热的机会机遇。一位退休回乡的教师最想要的,是一间能够带孩子们读书的教室。一位脱下白大褂的医生更关注的,是一所让他可以继续发挥余热的村级医务室。这就要求基层政府在落实《方案》的过程中,要因地制宜,形成灵活高效的社会参与机制,引导好、服务好、保护好人才、资金、技术下乡的积极性,让退休人员在广袤的乡村大地上“老有可为”。  反观农村的耕地和宅基地,目前乃至很长一段时间里依旧是农民赖以生存的生产生活资料,让宅基地继续在村集体内部流转,完全不会成为社会力量加入乡村建设的障碍,那些认为必须放开宅基地,才能回乡建设家乡的想法既不符合当前农村的发展情况也没有必要。  未来,还会有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加入到乡村建设中。无论有多少力量的加入,我们都要牢牢把握住乡村建设以农民为中心的原则。任何相关制度的设定、措施的推行,都要看农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只要做到了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权益,就把握住了社会力量参与家乡建设的“要紧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的美好场景将凝结起城乡人共同的心血和智慧,乡村也将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提供淳朴、文明、便捷的美好生活。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3-08-29
  (记者 欧阳靖雯)鸡蛋属于居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近期鸡蛋价格上涨引发多方关注。而鸡蛋期货与现货价格联动较为紧密,已成不少养殖户对行情走势的重要参考。越来越多的大中型蛋鸡养殖企业正直接或间接参与期货市场以实现风险管理。记者采访了两家期货公司分析师,请他们谈谈对当前和未来期现价格走势的看法。  今年以来鸡蛋期货价格表现如何?大地期货副总经理兼研究院院长张振介绍,今年以来鸡蛋期货价格的节奏感很强。一季度鸡蛋期货主力价格从4100元/手上涨至4500元/手,二季度震荡式下跌至4000元/手,三季度再度回升至4500元/手。其中二季度下跌趋势的时间比较长,这一点得益于饲料原料豆粕和玉米价格的持续下移。三季度后,供应减少和需求上升的双驱动,使价格再度回升至4500元/手。  格林大华期货农产品分析小组介绍,今年以来鸡蛋期货价格整体呈现涨—跌—涨的走势,盘面波动幅度较往年偏小。期现价格的关联程度较强,期现背离情况偏少,且除6月中旬到7月中旬这段时间外,其余时间鸡蛋的现货价格均高于期货价格。原因是,今年上半年在产蛋鸡存栏量偏低,而2-4月养殖户补栏积极性提升明显,市场普遍认为今年下半年鸡蛋供应压力将有所缓解,近强远弱的预期导致鸡蛋现货价格在多数时间要高于期货价格。  未来期现价格还会继续涨吗?张振表示,当前在产存栏蛋鸡存栏相比往年处于偏低位置,同时老鸡占比仍然较高,三季度旺季兑现后预计淘鸡将有增加,但上半年补栏鸡苗陆续在8月份迎来开产,鸡蛋供应开始逐渐回升。蛋价重心下移比较明确,未来一两个月鸡蛋价格预期转弱。  目前鸡蛋盘面的主力合约为JD2310,整体走势以宽幅振荡为主。格林大华期货农产品分析小组分析认为,随着高校开学临近,再叠加后市食品厂双节备货需求增加,短期盘面或受现货价格支撑而表现较为抗跌。但需要注意的是,随着气温降低,蛋鸡产蛋率将逐渐恢复至正常水平,且上半年集中补栏的蛋鸡苗也陆续开产,鸡蛋的供应总量将有所提升。此外,备货需求结束后,鸡蛋终端需求将缺乏明显提振因素。  综合以上因素,短期来看盘面价格仍有走强可能,但上方空间较为有限。长期来看盘面利空因素较多,期价走势或偏弱运行。后市具体走势仍需关注终端消费和饲料成本的实际表现情况。  当前鸡蛋期货波动有哪些新特征?张振认为当前鸡蛋期货价格有几点特征:首先,极端价格很少看到,像2017年的1900元/手或者2020年的2500元/手这种极端低的价格有两年多没有看到了。  其次,产能周期驱动的价格的周期被打破。蛋鸡的产能周期是3年,按照周期规律,比如2017年产能出现过严重过剩,2020年产能也出现了严重过剩,按照往次的周期规律,2023年理应出现类似的产能过剩导致价格大幅下跌。但事实却并非如此。按照鸡蛋的养殖特征,从养殖高利润驱动补栏到体现在产蛋鸡存栏的时间差是4至5个月。尽管2022年三四季度的养殖利润也升至1.5元/公斤附近,处于往次周期利润的高位区间,但是补栏情绪较之前的周期淡定许多,并未出现疯狂的一致性补栏。结果体现在2023年二季度的在产蛋鸡维持在11.8亿只附近,相比上个周期2020年同期低12%。因此今年二季度鸡蛋价格维持在4000/手以上,没有像2020年同期那样出现深跌。可见周期规律在成为产业共识之后,便起到指导产业产能调节、平滑产能和价格波动的作用。  此外,当前鸡蛋现货价格呈现逐渐向期货价格靠拢特征。张振表示,鸡蛋期货价格和现货价格之间的关系与常见的大宗商品有本质的不同。鸡蛋期货价格提前预判供需,鸡蛋现货价格向期货价格回归。一般情况下,由于鸡蛋价格季节性波动规律,比如6月份和9月份分别是鸡蛋现货价格的低点和高点,并且能相差1000多元。那么6月份的时候期货价格会提前交易到9月份这个预期,所以在6-9月份的时间窗口里,现货价格向期货价格靠拢。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3-08-28
  (记者 侯雅洁)进入8月以来,鸡蛋价格一路飙升,经过7月中上旬的震荡调整、上涨试探以后,在7月下旬正式进入上行通道,8月份更是高于去年同期。据农业农村部监测,8月14日-20日,鸡蛋批发市场周均价每公斤11.24元,环比涨1.8%,同比高5.9%。  “今年蛋价涨得比较早,往年八九月份才开始涨,今年7月下旬就开始涨了,目前批发价在5.5元/斤左右,较7月初上涨10%左右。”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鸡蛋批发商陈爱桥告诉记者,近期作为鸡蛋替代品的猪肉价格涨势较高,带动消费者转向购买鸡蛋用于家庭食用,加之这段时间雨水较大,北蛋南运的数量加大,拉动蛋价短期显著上涨。  “虽然鸡蛋价格上涨,但属于正常的季节波动,销量情况也较为平稳,出货量较往常相差不大,每天有12吨左右的鸡蛋发往北京各大商超。”陈爱桥说。  鸡蛋价格上涨,生产端能否盈利?记者采访了解到,近期蛋价处于较高水平,蛋鸡养殖能够盈利,但受饲料价格、产蛋率影响,利润不及预期。  “就目前的价格来说,鸡蛋生产是有微利的。但要保证利润,必须在实现成本控制、保证蛋鸡健康的前提下,把产蛋率控制在90%左右,才能实现盈利。”福建光阳蛋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余劼说。  饲料成本提升,不断压缩利润空间。数据显示,受原材料价格上涨影响,鸡蛋饲料成本持续走高,截至8月21日,单斤鸡蛋饲料成本为4.05元,较7月初累计涨幅9.16%,同比涨幅8.29%,达到年内最高点。  “豆粕价格原先在4000元/吨左右,现在价格已经基本突破5000元/吨,玉米价格也达到3000元/吨。”山西鸡妈妈养殖有限公司负责人王强介绍,鸡蛋价格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点,正常情况下,下半年蛋价往往要高于上半年。“今年上半年利润较低,这段时间蛋鸡养殖成本高涨,鸡蛋成本达到4.5元/斤,但在蛋价较高的前提下,目前每斤利润在0.5-0.8元,能够有所盈利。”王强说。  供需关系也是影响生产利润的主要因素之一。“目前,公司每斤鸡蛋利润在1.5元左右,但受产蛋率和蛋重影响,整体收益较上半年变化不大。”山西雪绒花皇后镇农牧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霍科新表示,“蛋周期”一般为三年,企业利润要按照三年收益综合来看,“前几年受疫情影响,很多小养殖户退场,鸡蛋供给偏少,导致今年蛋价高于往年。今年鸡蛋行情好,明年可能养鸡场和散户就多了,供给多了鸡蛋价格肯定会下降,后年价格下降会更明显。”  通过现代化设备提高养殖水平、利用数字化系统实现降本增效,是养殖场努力的方向。  来到光阳蛋业养殖场,记者看到,一个叫“木鸡郎”的机器人正按指令,对每一排鸡笼里的母鸡进行可视化巡检,后台的蛋禽养殖数字化平台上,则显示着鸡舍温度、湿度、光照、病死鸡分布点等数据,这些数据将同步传送到工作人员的手机App上。  “饲养员可以直接根据机器人上的标记去找到对应鸡笼,将死鸡、病鸡、绝产鸡处理掉。”余劼介绍,以前人工寻找死鸡的工作每天大概需要2.5-3个小时,现在5-10分钟就能解决,一个饲养员的蛋鸡养殖量由原来的5千羽增加到了16万羽。  “除了排查,系统还能自动采集环境数据,实现精准饲喂、清粪以及疫病监测预警等功能。”余劼介绍,目前,我国鸡蛋供需基本处于平衡状态,只有提高养殖水平,才能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数字化养殖下,蛋鸡养殖在喂食、防病、捡蛋等环节的人工成本均有明显下降,每只蛋鸡一个产蛋周期甚至可节省0.5公斤饲料。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3-08-28
四川三农新闻网绵阳讯(通讯员 长河川淼)年轻充满朝气,青春孕育梦想。坚持党对青年工作的全面领导,以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人才。新时代十年来,党和国家十分关心青年成长成才,通过建立完善人才评价机制、创新评价方式。推动新时代青年厚植家国情怀、涵养进取拼搏精神,以奋发担当作为激扬祖国的山山水水。贯彻落实党中央群团工作会议部署,深化共青团改革,推动落实青年发展规划,青年发展事业正取得全方位进步和历史性成就。更好发挥青年人才决策咨询作用,结合构建涵盖政治思想、健康婚恋、就业创业等重点领域、发展措施及具体目标,保障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投身于经济产业,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业绩,成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好青年。敢为人先、创新自信,弘扬科技报国品格,激励传承“两弹一星”精神,以“四个面向”坚守科研诚信、科技伦理、学术规范,担当作为、求实创新、潜心研究,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建设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实践中建功立业。引导支撑青年科技队伍高质量发展,让他们在乡村振兴等各行各业重大任务中“挑大梁、当主角”,增进产学研融合,在产业技术创新实践中培育新人才。青年是时代的动力。青年强,则国家兴、民族旺。新时代的“90后00后”自立自信自强,在平凡岗位上奉献燃烧自我,在急难险重中冲到一线,在创新创业中走在前边,让美好青春以奋斗担当作为增光添彩。接力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广大热血青年志存高远,厚植家国情怀,涵养进取精神,不负新时代让青春奋发有为!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3-08-28
(吕新业 赵丹丹)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时,作出“在推进乡村振兴上全面发力”的重要指示。从全国来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只有在乡村振兴上全面发力,才会有我国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具体到四川,习近平总书记“全面发力”的指示更有着深刻的背景和现实意义。随着国家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四川省的农业生产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作为农业大省,四川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和独特的文化传统,如何在乡村振兴中全面发力,成为四川农业的新命题。  乡村振兴战略涵盖了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五个方面,旨在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在推进乡村振兴上全面发力,实际上主要的涵义就在于要在这五个方面同时发力。资料图片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动力源”  产业振兴要形成“绿色安全、优质高效”的乡村产业体系,为农民持续增收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四川应利用地理优势和丰富的农业资源,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如优质稻米、茶叶、水果等。通过培育一批有竞争力的农业龙头企业,提高农业附加值,打造四川农业品牌。当前,我国居住在乡村的人口近一半,城乡收入差距依然较大,实现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因此,我们要推动乡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增收富农,确保农民充分就业。  首先,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和管理理念,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和风险。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培育提升农业品牌,满足消费者对绿色健康食品的需求。其次,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发挥四川各地区的资源特征和优势特色,对产业布局进行相应调整,打造一批具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特色优势产业,推动农业向“生产+加工+科技”一体化全产业链条发展,催生新业态,搭建新产业载体,使小农户能够更多地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发展连接城乡、工农、联农、带农的多类型多业态产业,促进城乡要素流动和资源共享。最后,实现乡村产业与市场有效对接。根据市场需求、质量和消费趋势,调整优化农产品供给结构、品种结构和区域结构。利用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现代手段,拓展销售渠道和市场空间,形成“县乡联动、镇带村、村带村、镇村一体”的发展模式,实现乡村产业与现代大市场的无缝对接。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力”  四川是人口大省,劳动力富集,川内高校科研院所众多,这为人才振兴提供了条件。要培养和发展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人才队伍,强化人才培育和引进,才能为乡村建设提供智力保障和人力资源。目前,四川仍存在大量劳动力外流、“外向型、开拓型”的农村经营管理人才短缺和基层组织后备力量不足等问题。破解乡村振兴中人才振兴的问题,关键在于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着力提升内生发展能力。  首先,加强人才需求分析和招聘推介。根据乡村振兴的实际需求,明确各地区各领域所需的人才类型、专业、数量,有针对性地开展人才招聘推介活动,精准匹配人才,确保人才可用。引导大批优秀青年返乡创业,为乡村发展提供新鲜血液和活力源泉。其次,完善人才激励保障机制。正视乡村人才在住房、医疗、子女入学等方面的困难和需求,给予政策倾斜和优惠待遇。在引人才方面,充分利用“三支一扶”“乡村振兴计划”“人才引进”等相关政策,分类施策,激励约束相结合,吸引和鼓励高校毕业生、技术人员、返乡创业人员等到农村工作创新创业;在留人才方面,应建立完善的人才保障体系,出台税费减免、场地提供、项目支持、创业孵化等激励政策。最后,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和渠道。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培育工程,提高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民的创新创业能力、科技素养、职业素养和经营能力。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灵魂力”  文化振兴要保护、传承和发展乡村地区的文化遗产、传统艺术和文化资源,促进乡村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中华文明源于农耕文明,乡村是中华文明的基本载体。乡村文化资源丰富多彩,开发利用潜力巨大,但也面临着城乡二元体制、市场逐利导向等制约因素。近年来,随着城乡融合深入推进,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离开乡村,造成了农村人口“空心化”,使得乡村文化建设缺少了一定的人力支撑和科学文化知识。因此,一定要做好乡村人才的培育、保护和引进工作,以解决乡村文化人才短缺问题。  首先,守住乡村传统文化的根脉。守护“乡土气息”,继承和弘扬乡村优秀农耕、乡风文明和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农民素质提升和精神文明建设。其次,加强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完善乡村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丰富广大农民文化生活方式和手段,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创新能力。再次,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打造乡村特色文化品牌产业,根据优势突出的农业产业塑造文化展示区和特色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体验基地等项目。最后,培育和发展一支强大的乡村文化人才队伍,作为促进乡村文化进步、加快乡村文化建设进程的重要力量。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支撑力”  生态振兴旨在建立和完善乡村污染治理体系和各产业间生态监管体系,增强从源头控制乡村生态污染,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改善乡村人居环境,为绿色、高质量发展打下良好的生态基础。  首先,加快推进农业绿色化转型。运用绿色技术促进绿色经济发展,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和管理理念,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和风险。加强绿色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培育提升绿色农业品牌,满足消费者对绿色健康食品的需求。其次,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观。秉持绿色发展理念,推动乡村生态振兴,发动基层干部加强农村环境治理,倡导全民参与,激发广大农民的环保意识,发挥其主体作用。最后,加大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力度。着力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持续性和稳定性,是增加优质生态产品供给的重要手段。全面推进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和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加强生态保护修复监管,开展生态保护修复成效评估,坚决杜绝生态修复中的形式主义。实施一批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积极引领推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组织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内生力”  组织兴,则乡村兴;组织强,则乡村强。乡村治,则天下安。从需求理论的角度来看,组织振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组织振兴引领乡村振兴;从多元治理理论来看,乡村治理离不开组织参与。可见乡村既需要组织,更需要发挥组织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组织振兴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首先,建立过硬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基层党组织需充分发挥把方向、议大事、抓落实作用,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团结力,在农村各项工作中发挥“主心骨”力量,确保乡村发展和乡村振兴沿着正确方向阔步前进。其次,构建乡村治理新机制。在乡村振兴过程中,通过培养和造就一批坚强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和优秀的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建立更加有效、充满活力的乡村治理新机制。再次,完善乡村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农民参与度和满意度,增强农民获得感和幸福感。加强农民教育培训和法制宣传教育,提升农民素质和法治意识。加大对农民合法权益的保护和支持力度,促进农民公平参与和共享发展成果。最后,推动乡村社会建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良好家风家教家规。加强农村社会组织建设,发挥农村社会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营造诚信守法、和谐稳定的乡村社会环境。(作者分别系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金陵科技学院副教授)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3-08-28
(胡雯)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两个大局”下构建新发展格局,粮食和重要农产品安全稳定供给始终是头等大事,几亿农民同步全面现代化、增强经济动力、韧性及战略纵深也紧要迫切。乡村振兴战略旨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城乡和美共富,是新时代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任务和总抓手。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关切四川“三农”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四川擦亮农业大省金字招牌,在新时代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加快推动四川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7月来川视察时,又明确要求四川在推进乡村振兴上全面发力,精准把脉四川“三农”工作,为四川奋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农业强省提供了根本遵循和科学指引。资料图片深刻领会四川在乡村振兴上全面发力的使命担当  大国小农、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使我国建设农业强国无先例可循,既要遵循一般规律,更要探索中国特色。四川是人口大省、农业大省,也是全国重要粮食主产区和育制种基地,农业生产条件优越、名优特产众多,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战略腹地的独特重要地位,其现代化建设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生动缩影。  在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基础上,四川持续深化农村改革和推进乡村建设,为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打下坚实基础。牢记嘱托,四川须进一步找准服务国家战略全局的定位,清醒认识自身短板弱项,在推进乡村振兴中抓住以下突出矛盾:  农业要素“紧约束”与耕地“非粮化”的矛盾。四川历来人地关系矛盾突出。受比较收益、生产效率偏低等影响,不同形式的耕地“非粮化”和季节性撂荒长期存在,值得关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牵引下的工业化、城镇化“双加速”发展,将进一步凸显与粮争地、与农争地的矛盾。  农业产业体系完备与农业生产、经营体系不优的矛盾。四川建设现代农业“10+ 3”产业体系日臻完备。但分散经营仍占主导的基本格局没有改变,农村常住人口老龄化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农业劳动力空心化等问题依然存在,规模经营主体发育不足、农业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偏低、农业大而不强短板依然比较突出。  城乡人口分布与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不匹配的矛盾。四川仍有占比超60%的农村户籍人口、超40%的农村常住人口。但相较于城市,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远未达到“好不好”的阶段,部分农村仍面临“有没有”的问题,不同区域间乡村建设不均衡、诉求各异特征明显。  城乡关系重构与对标城乡融合目标要求差距显著的矛盾。四川城乡关系持续改善,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012年的2.7下降到2022年的2.32,但相较浙江等沿海省份差距仍较大,城乡要素流动的制度性障碍仍然不少、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结构性问题仍然突出,城乡融合任重道远,亟需以改革的办法抓好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推进城乡融合共兴。  新的时代赋予新的使命,四川不仅要扛起建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保供战略基地、夯实全国种质资源库的担当,更要成为农业科技革命、乡村产业振兴、和美乡村建设、城乡融合共荣的前沿阵地和重要支点。在推进乡村振兴上全面发力,既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的基石所在,也是探索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农业强国道路的实践需要,更是服务“国之大者”、担当时代使命的本质要求。准确把握四川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方向任务  四川需立足省情、服务全局,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重要抓手,为探索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贡献四川力量。  在新时代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守住粮食安全根本底线。在新时代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需要抓住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回答“哪儿种、种什么、怎么种”。“哪儿种”关乎耕地量质提升。更高水平推进“天府良田”建设,不仅需要严格落实“长牙齿”耕地保护硬措施,科学智慧地治理、遏制耕地“非农化”“非粮化”,更需要强化旱涝保收、宜机作业、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建设,良田粮用、藏粮于地。“种什么”关乎种源自主可控。生猪、水稻、油菜、玉米、牛羊等领域是“天府良种”集成攻关要冲,需以龙头企业和科研院所为牵引,加快建设高能级农业科创平台、推动产学研一体,以种业集群带动产业集群。“怎么种”关乎生产方式和经营体系创新。融合良法、良机、良制,深化农业共营制、大园区小业主、生产托管等适度规模经营体系创新,健全农业全过程社会化服务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实现标准化、专业化、机械化,是适宜于中国实情的农业现代化发展路径。  推动乡村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激活乡村振兴动力引擎。突破就“农”而“农”思维定势,在开放条件下延伸农业产业链、融合一二三产,是产业振兴大势所趋。一是发现乡村多元价值,提升乡村产业效益。依托特色资源、做好“土特产”文章,就是向挖掘乡村多元价值要效益。应将川粮油、川猪、川茶等“川字号”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融入乡村生态、生产、生活“三生”系统,总结推广“产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产品变商品”等创新模式,不断延拓价值增长空间。二是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推动产业融合集群发展。乡村产业现代化,要求在功能、形态和空间上超越传统范畴。以重点镇、特色镇和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为依托,推动农业生产供应链、精深加工链、品牌价值链“三链同构”,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农村电商、农文旅融合等新业态,在更大城乡空间形成特色优势产业链式集群化布局,将成为产业振兴的新形态。三是多元主体优势互补,促进专业化分工协作。产业振兴需要集聚更广泛力量参与。以新型(股份)合作集体经济组织为依托统筹农村要素资源,有利于推动集体、国企、民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股份合作等契约方式,形成分工协作的产业联合体,甚而架构起县域或更大区域层面的产业联盟。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推动乡村补短、塑形、铸魂。乡村建设不止于物质空间的“形”,更须具备乡风乡韵乡愁的“魂”。瞄准“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建设目标。站在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的现实视角,应在对标国家标准、借鉴浙江“千万工程”先行经验的基础上,切实因地制宜,按照“要件齐备、标准适宜、柔性匹配”的原则,科学制定分区分类标准体系,梯次推进、以点带面、久久为功。跳出传统村域范围统筹布局发展。站在谋求乡村整体发展的系统视角,须打破县域内行政区划和建制界限、以片区为单元编制乡村国土空间规划,在城乡融合的更大空间单元统筹布局产业项目、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实现“村庄群”抱团联动、推动乡村建设融入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坚持共建共享、表里兼具的实施原则。站在赓续历史形成与人文脉络的长远视角,应守住乡村“根”与“魂”,从农民群众切身利益出发,尊重民意、回应诉求,确保群众全过程参与;积极探索规范监察下的“公助民办”、依法治理下的村规民约自治、民族地区“习惯法”与现代法治融合发展等创新路径,持续完善“一核多元、合作共治”新型村级治理机制。  推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实现城乡融合、各美其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需跳出“三农”寻求问题解决之道,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以发展为指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输血式”帮扶逐渐退出后,脱贫地区和群众能否平稳接续、内生发展,是最大挑战。应锚定增强脱贫地区和群众内生发展动力与能力,加快向“开发式”扶助转变。尤其甘阿凉民族地区,需要特别注重“民族性”与“现代性”的互融共进,探索适应性转型路径。以小农户振兴为重要靶向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小农户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标志,在推动农民向城镇有序转移的同时,突出政策的公平性和普惠性,探索向新型职业农民全面转型的制度体系,将小农户引入现代发展轨道。以县城为重要载体推进城乡关系和利益结构重构。以县城为重要载体深入实施城乡融合发展集成改革试点,探索城乡要素双向融通和合理配置机制,推进公平正义导向的制度变革,将有利于优化县域城乡空间布局、增强乡村地域综合承载力,并推动消除城乡结构性差异、实现城乡共荣共富。(作者系四川省委党校区域经济教研部主任、教授)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3-08-28
四川三农新闻网绵阳讯(通讯员 长河川淼)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党、关键在人。走进新时代,通过党的政治建设,增进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深化理论武装、选贤任能、固本强基、育才聚才;坚持和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忠诚为党护党、全力兴党强党,两个百年新征程迈出了坚实步伐。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讲政治、守纪律,负责任、有效率,持续推进主题教育。坚定不移以新思想统一思想意志行动,不断打造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着力建强堪当重任的高素质骨干,加快建设重要人才中心与创新高地。夯实模范单位和过硬队伍,不断提升组工质量,进而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更坚强的组织制度保障。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思想建党、理论强党。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统领各项工作,始终把忠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作为党建经济工作的根本政治原则,科学管党治党、兴党强党,真正把党的全面领导落实到各方面各环节。不断树牢群众观点,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切实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党的干部是党和人民事业中坚,须要党管干部,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同时,持之以恒正风肃纪,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不断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做到制度治党、依规治党。严肃纪律责任,增强政治忠诚与理想信仰、干净担当!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3-08-25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评论员  7月底,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考察时强调:“农村宅基地改革要守住底线。”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内涵丰富。总书记一语道破宅基地改革的关键,充分展现了领航发展的底线思维与战略眼光,为我们深化宅基地制度改革提供了重要遵循。  “备豫不虞,为国常道。”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强调要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所谓底线思维,就是做事之前充分预估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做最周密完善的准备工作,把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从政治到经济、科技、社会……习近平总书记几乎对各个领域、各项工作、各个环节都强调运用底线思维分析和研究。具体到农村宅基地改革,虽然它只是三农领域一项很具体的工作,但是影响甚广。宅基地和住房不仅是农民的基本生活资料,也是他们的重要财产,更是农村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石。因此,宅基地改革尤其需要划出“红线”、守牢底线,防范各类风险。资料图片  那么,宅基地改革要守住哪些底线?对此,总书记早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2016年4月,在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农村改革座谈会上,总书记明确指出:“不管怎么改,都不能把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改垮了,不能把耕地改少了,不能把粮食生产能力改弱了,不能把农民利益损害了。”2020年6月,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会议指出,深化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要坚决守住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这三条底线,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农民权益。当前,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要领悟好这三条底线背后的深刻用意。  坚决守住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的底线。农村宅基地是集体建设用地,所有权属于村集体,无论改革如何深化,其权属性质不能变。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目的是盘活农村闲置资源,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链和土地增值收益,可以允许城里人通过租赁、入股等方式到农村发展乡村旅游、康养服务等,但不能去农村搞大规模商品房开发或者建别墅大院、盖私人会馆。  坚决守住耕地红线不突破的底线。食为政首、地为粮本,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关系国家粮食安全。当前,一些地方存在的侵占耕地建设住宅等现象,须引起高度警惕。为此,要进一步健全完善宅基地管理制度,规范审批程序和用地建房管理,促进宅基地合理分配与集约节约利用,坚决遏制农村乱占耕地建房行为,确保良田用于种粮、农地始终“姓农”。  坚决守住农民利益不受损的底线。宅基地制度为保障农民居住利益而设,农民依法享有宅基地资格权和住房财产权。近年来,个别地方受错误的发展观、政绩观驱使,不顾农民意愿推行“合村并居”、强迫农民“上楼”,侵害了农民利益,这样的教训不可谓不深刻。不管是使用权流转还是宅基地退出,都应把选择权交给农民,由农民选择而不是代替农民选择,政府可以示范引导,但不能搞强迫命令和“一刀切”。  居安思危,有备无患。对宅基地改革等牵系亿万农民切身利益的问题,防风险、守底线至关重要。唯有如此,方能把准方向,推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行稳致远,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3-08-24
文 | 全国党建研究会农村专委会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进一步作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决策部署。乡村振兴涉及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方面,是一个内涵丰富、要素多样、覆盖全面、影响深远的复杂系统性工程。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更具复杂性、艰巨性、长期性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把握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以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为目标导向,协同推进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等五大振兴。  其中,组织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保证。组织兴则乡村兴,组织强则乡村强,要牢固树立系统、创新等思维,抓关键带全盘,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以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为抓手,把党员组织起来、把群众凝聚起来、把基层各类组织带动起来,书写好乡村振兴的时代答卷。河北省阜平县骆驼湾村景色(2021年7月23日摄)。增强组织功能 筑牢乡村振兴战斗堡垒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农村各类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是乡村振兴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推动者。  实践证明,村党组织坚强有力,农村的发展就好、环境就美、民心就顺。反之,村党组织软弱涣散,发展就滞后、矛盾就集中、人心就散。  首先,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政治引领能力。要将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要位置,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行动优势。  具体来说,坚持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任务,将其作为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扎实开展村党组织书记全员轮训。定期组织农村党员开展“党性体检”,对标对表,检视、整改自身存在的问题。  其次,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地位。无论农村社会结构如何变化、各类组织如何成长,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地位不能动摇。  一方面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把关定向作用,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制度化常态化。结合日常村干部调整,坚持和推动村党组织书记通过法定程序担任村委会主任和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提高村委会成员、村民代表中党员的比例。  另一方面围绕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需求,适应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发展特点,规范引导各类经济组织、社会服务组织等有序发展,推动建立和完善农村组织体系,把加强党的领导有关要求写入村民自治组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等相关组织章程,健全村级党组织主导的议事决策机制。  最后,持续提高党支部建设质量。要抓实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推动“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等基本制度落实,规范党的组织生活,创新党组织活动方式,激发党组织活力。着力解决农村基层党组织弱化、虚化、边缘化等情况,动态摸排存在软弱涣散情形的党组织,集中力量整顿攻坚,补齐短板弱项。以党组织评星定级为抓手,通过定期评定、动态调整、晋位升级等,提高先进支部数量、提升中间支部水平、整顿后进支部。发挥组织力量 壮大乡村振兴骨干队伍  乡村要振兴,必须打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骨干队伍。  当前,农村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农业劳动力加速老龄化,一些村后继乏人,出现无人可选、无人可用的状况,农村党员干部结构待优化。  首先,拓宽渠道,选优育强带头人队伍。在严格标准条件、坚持德才兼备的前提下,既要立足本地本村,更要解放思想、开阔视野,创造良好工作生活环境和干事创业平台,在更大范围发现和吸引优秀人才。  在实践中,可探索开展村党组织书记乡村振兴“擂台比武”等活动,激励村干部比学赶超;严格村干部日常管理监督,特别是加强对农村“三资”、乡村振兴项目资金的监管,健全监督考核等制度,规范村干部履职行为;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提高村干部待遇报酬,让村干部感受到组织关怀。  其次,强化管理,发挥党员先锋作用。通过计划单列等措施,在青年农民、“新农人”等群体中,加大党员发展力度;优化改进党员教育管理方式,推行农村党员干部进党校、县级以上党校送学下乡村等制度,采取“小型、多样、灵活”的形式,定期组织农村党员参加集中培训,激发党员意识和干事热情;落实党员承诺践诺、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党员群众结对帮扶等制度,推行村党组织领办志愿服务队,搭建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有效平台,推动农村广大党员有担当、有作为;建立健全农村党员干部普遍联系农户制度,让每个有劳动能力的党员都有致富项目、每个村都有一批党员致富能手、每名党员致富能手至少结对帮带1户群众。  再次,激活群众内生动力。通过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动员广大农民群众,组织他们投入到乡村振兴的火热实践中。  例如充分发掘各地红色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教育引导群众自我奋斗;组织农民群众到先进地区参观考察、向农民传授农业科学技术、讲解市场经营知识、开展文化娱乐活动等。  最后,常态帮扶,建强驻村第一书记队伍。在新发展阶段,农村发展面临的制约因素更多更复杂,有些问题涉及深层次矛盾,必须以干部力量下沉为牵引,带动政策向基层倾斜、资源向基层流动,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助力。  积极选派政治素质好、政策水平高、协调能力强、敢于担当的优秀年轻干部、后备干部到村任职,建立系统完善的精准选派、培训、管理工作体系,推动驻村干部选得优、下得去、干得好。厚植组织优势 夯实乡村振兴物质基础  现阶段,城乡之间和农民内部之间收入存在差距,推动农民群众增收致富,实现村强民富仍然是一项艰巨任务。  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引领农民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需要以改革创新为基本方法,聚焦农村经济形态、社会结构深刻变革和农民群众日益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发挥党的组织优势,创新载体、拓宽路径,破解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难题。  拓展经营方式,健全可持续增收机制。发展农村集体经济,不能仅依靠行政命令和政府推动,需要强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经营主体地位,提高市场化运作水平;要巩固提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抓实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摸清村集体“家底”,推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体化运作;在尊重农民意愿、保证农民利益前提下,发挥党组织引领作用,依托国有企业平台,用市场化手段统筹配置乡村振兴各项政策、资金,吸引各类社会经济组织、工商资本投入乡村,发展产业项目,推动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集体经济运行新机制。  创新组织体系,推动区域联合发展。单个、分散的村庄布局客观上造成土地开发利用率低、资源难以集约利用、产业规模小链条短等问题。  在此背景下,强化系统观念,推动地域相邻、产业相辅、优势互补的村庄联合发展,通过建立片区党委、农业园区党委等区域性党组织,把村庄串联成抱团发展的集群。同时,发挥乡镇党委在推进乡村振兴中的统筹协调作用,综合考虑区域资源禀赋、产业分布等情况,统一编制区域总体规划和产业发展单体规划,探索共富公司、共富工坊等模式,推动区域内村庄同向合力发展。  发展合作经济,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随着城镇化进程深入推进,农村产业结构、人口结构、就业结构和生产生活方式发生深刻变化,农民群众增收致富后劲不足情况逐渐显现。  这需要通过村党组织把党员群众组织起来,发展农民合作社等经济组织,解决农民生产分散、组织化程度低、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等问题。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前提下,推进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建设,引导村集体和农民群众分别以资源、资产、资金等入股,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或提供集约化服务,实现党组织政治引领功能、合作社抱团发展优势和农民盼富致富愿望有机结合,带动农业产业和集体经济快速发展;鼓励产业相近的合作社组建联盟或联合社,引导金融机构加大支持力度,培育壮大休闲农业、农产品深加工等特色优势产业,打造农业全产业链。强化组织引领 提升乡村振兴治理效能  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对此,应提升党组织引领村民自治的能力。村民自治是群众有序参与乡村治理的有效载体,也是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基层的重要体现。  在实践中,第一用好网格化管理手段,依托行政村统一划分综合网格,构建“多网融合、一网统筹”的网格化服务管理框架,并通过信息化、数字化赋能,推动党组织联系服务群众精准化、精细化;第二推行村级组织职责任务清单管理,进一步梳理规范村级组织议事决策程序,充分尊重和支持村民委员会自治权利,落实好“四议两公开”,推行村级“小微权力”清单制度,规范村级事务运行;第三发挥自治章程、村规民约在乡村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建立动态修订、常态落实机制,使村级“小宪法”更加务实管用;第四拓宽群众参与民主协商的有效途径,创新村务公开机制,探索群众“选题”公开、“线上”公开形式,变“公开什么看什么”为“群众想看什么公开什么”。  提升党组织引领法治建设的能力。法治是乡村治理的前提和保障,首先,推动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遵法、学法、守法、用法,增强基层干部法治观念,落实依法治村;其次,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通过建立老党员“金牌调解室”等方式,健全乡村矛盾纠纷发现调处化解机制;再次,完善农村法治服务,优化乡村法律服务供给,加快整合律师、公证、司法鉴定、仲裁等法律服务资源,建设覆盖全业务、全时空的法律服务网络,以便捷的法律服务,引导农民群众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  提升党组织引领德治建设的能力。乡村社会相较城市社会,有较为明显的熟人社会特征,对此要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引导农村积极开展思想道德建设,深入实施“四德工程”,开展文明家庭、“五好家庭”创建活动;注重发挥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等群众组织作用,扎实推进移风易俗,教育引导党员群众崇德向善,自觉抵制陈规陋习;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将基层党建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相结合,明确村干部、党员、村民守信奖励和失信惩戒标准,让“信用有价”成为共识。
新华社 | 分享: 2023-08-23
(王丹)田间地头的水果鲜蔬,隔天就会出现在你的餐桌上;以出产地为关键词搜索农产品已成为不少人的网购偏好甚至习惯。乡村集市不再是当地人消费的“主战场”,“快递进村”承包了村民一多半日常消费需求。农民这个职业不再必然是“土里刨食”,“触网生金”成潮流,更多农民出现在直播镜头前“卖力”带货……  近年来,农村电商迅速崛起、方兴未艾,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一抹亮色。不过几年光景,在今天的农村,直播电商都已不是什么新鲜事。据统计,2014至2022年,农村网络零售额从1800亿元增长到2.17万亿元,扩大了11倍。2022年,全国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5313.8亿元,同比增长9.2%,比2014年增长了4倍多。可以说,在“电商江湖”里,农产品和同时作为供给者和消费者的农民,显现度都大大提高了。  农村电商的亮眼表现,离不开政策的有力支持。2022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实施“数商兴农”工程,即发展数字商务振兴农业,推进电子商务进乡村,推动提升农村电子商务基础设施网络化、智能化水平。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提出,深入实施“数商兴农”和“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就在日前,商务部相关负责人在关于县域商业发展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将围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把农村电商作为县域商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体推动,促进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并明确了赋能主体、培育品牌、畅通物流、优化服务、推动转型等几方面的具体行动“路线图”。  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单打独斗到规模发展,快速发展的农村电商深度植入农村居民“生活圈”。打开手机,点点屏幕,几日必达。农村物流等电商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打破了农村居民消费的时空限制,刺激了农村居民的消费增长,推动了农村消费的扩容与升级。便捷购买物美价廉的物品成为可能,人们在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需求也得到了更好的满足。  从网店卖货到直播带货,从野蛮生长到品牌运营,不断迭代升级的农村电商持续融入产业发展“生态圈”。农村电商,不仅是把待售的农产品搬到网上那么简单,以更低成本更高效率实现供需匹配,背后需要一系列环节和力量的支撑。比如,农产品物流配送、分拣加工,生产种植环节的优化、重塑,在更多看不见的地方,信息、人力、资金等资源都在以不同的方式进行着流通和调配。  电商新业态的发展以及平台力量的赋能,让传统农业焕发新的活力,有效带动当地村民收入增长,有力引领当地乡村发展。基于当地特色优势产业,融合发展的消费新场景和新需求也不断涌现,为乡村发展带来更多可能性。像山东曹县这样的发展故事,正在很多地方上演。  农村电商是一种经济现象,同样具有文化意味。不夸张地说,正是在日用而不觉的电商购物、直播带货中,不少农村居民完成了关于互联网经济、媒介素养的启蒙。他们在此过程中掌握的技能与知识,让他们得以在新的数字场域中更自如“行走”。在接入性数字鸿沟逐步弥合之后,农村电商发展代表的数字下沉,将让他们以及他们所置身的乡村获得新的甚至是弯道超车的机会。  农村电商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的乡村面貌、农业发展方式以及农民这个职业本身,进而对整个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显著而深远的影响。推动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具有光明的前景和广阔的空间,相信每个人都能在这个发展的大潮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和该有的“行进”方式。
光明日报 | 分享: 2023-08-22
四川三农新闻网绵阳讯(通讯员 长河川淼)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群众们的夸奖。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改善作风筑牢造福人民新政绩,就要深入结合新思想主题教育,推动“四风问题”扎实有效解决。尤其要对形式和官僚主义深刻检视,寻准病根、对症下药,抓出成效。新时代十余年来,围绕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四风问题”生存土壤被广泛铲除,绝大多数党员干部真抓实干的劲头更足了。各级干部真正把为民造福作为最大政绩,主动把好事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党的干部就要有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既要做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实事,也要做为后人作铺垫、打基础、利长远的好事。现目前,各级组织通过主题教育增强检视整改。就要不图虚名、不务虚功,真正下大力气破解广大群众普遍关心的根本利益问题。要着力把功夫下在察实情、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方面,一心一意追求老百姓的好口碑,让历史沉淀后给予客观科学地评价。当然,要密切联系实际,把自身状态摆进去、把职能职责摆进去、把具体工作摆进去,把纪律规矩摆进去。党的干部要对照“四风问题”不同形态,深入检视自己,主动从政治思想、能力作风、纪律规矩等方面进行党性分析,找准矛盾症结,坚持从根子上解决问题。特别要把“当下改”与“长久立”相结合,从严治党、常抓不懈、改善作风,筑牢造福人民新政绩,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安全感和获得感。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3-08-22
四川三农新闻网绵阳讯(通讯员 长河川淼)全面贯彻新思想,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作表率、求实效。深化主题教育,确保党建经济工作两手抓、两手硬,就要以上率下,保障以机关带系统,从而更高标准、更实举措推动落实党和政府重点中心工作,增进绿色安全高质量发展,走好践行“两个维护”第一方阵。当前,务必要增强落实机关党建主体责任的使命感与紧迫感,强化党的干部主业主角意识。聚精会神抓党建、拼经济。坚持知责于心、担责于身、履责于行。通过高质量党建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尤其要具体化工作责任清单,各级各类书记尤其要履行好第一责任人职能责任,其他成员则是“一岗双责”。作为机关党委(总支、支部)须要履行机关党建专门责任,机关的纪监委干部则要履行好监督管理责任,共同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发展生态。要坚持一体推进政治建设、组织建设、思想建设、队伍建设、作风建设、业务建设,持续纠治“四风”问题,把乡村振兴等全的要求、严的基调、治的理念体现到主体责任落实全过程各环节。夯实机关党建推动高质量发展,须要完善督促检查、述职评议考核、追责问责系列工作机制。进而善始善终慎终如始,务必保障新思想主题教育取得新成效。要确保党建经济工作两手抓、两手硬,以上率下,以机关率行业,忠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真正成为政治上的明白人。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3-08-22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 高鸣)不同于传统手工艺人,乡村工匠是兼具专业技能技艺与创新创业能力、文化传承职责的复合型技能人才,不仅是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和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领头雁”,还是乡村文化遗产的“守护者”。乡村工匠是乡村人才队伍的关键力量,培育乡村工匠是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重要抓手。资料图片  2021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作出了培育乡村工匠的决策部署。此后,各地各部门多措并举推动乡村工匠培育工作落地见效。例如,广东省出台乡村工匠培育工程实施方案,并在全国首创开展乡村工匠专业人才职称评定,四川省、浙江省等地也制定出台相应的支持政策和培育方案。2022年11月,农业农村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乡村工匠培育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十四五”期间,要培育一支服务乡村振兴的乡村工匠队伍。2023年7月,农业农村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乡村工匠“双百双千”培育工程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底,在全国认定百名乡村工匠大师、设立百个大师传习所,认定千名乡村工匠名师、设立千个名师工作室的具体目标。目前,乡村工匠培育、支持、评价、管理体系以及多部门协同推进的培育工作机制正在逐步形成,乡村工匠队伍建设初具成效。  但值得关注的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乡村工匠人才队伍建设还亟需破解一些长期面临的“老大难”问题。  第一,乡村工匠外流问题突出。与城市相比,乡村地区在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条件与公共服务质量等方面仍然相对落后,缺少良好的生活与工作环境。因此,一部分优秀的乡村工匠会选择到城市,特别是大中型城市发展,导致本地乡村工匠外流,不利于乡村工匠的人才储备和队伍建设。  第二,乡村工匠年龄结构明显老化。在农村人口整体加速老龄化的背景下,乡村工匠队伍的年龄结构也呈现出明显的老龄化势头。数据显示,55岁以上的手艺人占比已经超过五成,有六成的传统手艺人表示尚未找到继承人。由于传统技艺主要依靠师徒之间“老带新”“传帮带”等形式进行传承,尚未完全实现理论化体系化,若无合适的继承人,部分传统技艺则有濒临失传的危险。  第三,乡村工匠综合素质有待提高。不少乡村工匠掌握了独特的技术技艺,成为乡村文化遗产的继承者和守护人,但与现代化需求和市场化需求相结合的素质不高。部分乡村工匠忽视了艺术设计和经营管理等综合能力的培养,缺乏对市场潜力的前瞻分析和准确判断,导致其创新创业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相对薄弱。  乡村振兴,人才先行。乡村工匠队伍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方主体深度协同持续推进。高水平推进乡村工匠培育,未来还应该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扎实推进乡村建设行动。城乡之间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差距,是影响乡村工匠人才储备和队伍建设的关键因素。加强乡村工匠人才队伍建设,首先是要补齐乡村在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等方面的短板,特别是要做好道路交通设施与网络信息设施建设,打通产品、信息的双向流通渠道,促进城乡区域之间的人才双向交流,让老一辈乡村工匠“留得住”、新一代乡村工匠“愿意来”。  第二,创新构建多元培育机制。针对乡村工匠总量不足、年龄老化等问题,应因地制宜建立乡村工匠目录清单,立足本地特色优势,瞄准乡村产业与文化发展需求,明确乡村工匠重点培育类型。在此基础上,各地应当广泛探索政府、高等院校、职业院校、培训机构、乡村工匠工作站、企业等多方协同的乡村工匠培育机制,采取线上与线下相联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育方式,特别是要培养年轻人对传统技艺的兴趣和热爱。  第三,努力提供多样培训内容。针对部分乡村工匠创新创业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偏弱等问题,各地在乡村工匠培育中,应注重将传统技能技艺与艺术设计、经营管理、信息技术等内容适当融合,逐步提高乡村工匠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培育高水平乡村工匠。  第四,逐步完善激励保障机制。落实好乡村工匠“双百双千”培育工程,发挥乡村工匠领军人才作用。健全乡村工匠培育的激励和保障机制,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薪酬待遇和职业发展通道。因地制宜探索实施乡村工匠的职称评审,按类型、分层次开展资格认证,增强乡村工匠的职业认同感和归属感。鼓励乡村工匠创办特色企业,并在土地、财税、金融等方面予以政策支持,带动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打造乡村工匠品牌,并加大对本地乡村工匠品牌的宣传与推介力度,让本地乡村工匠的影响力“走出去”,吸引外出务工人员、在外大学生“走回来”,企业家等各类城市人才“走进来”。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3-08-21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评论员  习近平总书记在首个全国生态日之际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是关系民生福祉的重大社会问题。根本大计、重大政治问题、重大社会问题,凝练话语中饱含对人与自然、眼前与长远、保护与发展的辩证思考,深刻揭示出生态文明在全局中的分量和地位,为新征程上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行动指南。资料图片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中国古代虽没有生态学,但这种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知却随着农耕文化的传承影响至今。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安吉考察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论断,为现代社会中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保护和发展的辩证转化指明了路径,开启了美丽中国、和美乡村建设的新篇章。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用“资源”“财富”“宝藏”来形容生态,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此次首个全国生态日之际,再次以根本大计、重大政治问题、重大社会问题这三个关键词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新任务新挑战下,我们要结合实际进一步加深理解、指导实践。  守护好生态文明建设这个“根本大计”,要始终保有战略定力。生态变化直接影响文化兴衰、民族存续,一度辉煌的楼兰文明被埋藏在万顷流沙之下,严重的土地荒漠化导致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衰落,都向我们展示着生态衰退的灾难性后果。所以无论任何时候,我们都要清醒认识到“根本大计”的分量,始终保持绿色发展的战略定力。越是在经济社会发展遇到阶段性挑战的时候,越是在生态文明建设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越要有这样的战略定力,做到持续用力、久久为功。  把握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政治问题”,要不断增强统筹能力。从我们党的使命宗旨出发,讲政治,就是要讲群众的利益,以人民为中心。新时代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中,生态占据着越来越重的分量,空气要清新,水要干净,食品要安全,还要有鸟鸣山涧、鱼翔浅底的优美风景。以人民为中心建设生态文明,要统筹好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的多重目标,既不能搞环保“一刀切”,影响群众的正常生产生活,也不能一碰到问题,就产生竭泽而渔的“GDP冲动”,必须真正按自然规律、市场规律办事,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  解决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社会问题”,要激发全社会共建共享的内生动力。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我们每个人都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受益者,谁也不能置身事外。要以全国生态日的设立为契机,进一步深化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大众化传播,动员全社会行动起来,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通过每个人的身体力行为美丽中国建设增色添彩。  建设生态文明,是为当代计,也是为子孙谋。现代化新征程上,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保持定力,直面挑战,攻坚克难,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3-08-17
主 持 人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付真卿 田珊 王培哲 刘佳 张敏圆 桌 嘉 宾  杨晓明 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委员,省人大城乡建设环境资源保护委员会分党组书记、副主任委员  雷 毅 四川省生态环境厅党组成员、副厅长  王 平 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冉江洪 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四川省动物学会理事长  赵廷延 广元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从去年的宜宾三江口,到今年的广元翠云廊,连续两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视察时谈及生态文明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抓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搭建好制度框架,抓好制度执行,同时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巩固发展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成果。  如何完善制度建设?如何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做好生态文明建设这篇大文章,四川未来如何持续发力?8月14日,四川日报全媒体邀请省地相关单位负责人及专家学者,围绕上述问题展开讨论。7月22日,泸州市合江县三江荔枝生态园区,晨雾在青山绿水间萦绕。 李贵平 摄(C视觉)谈认识扛起“上游责任”展现“上游担当”四川交出美丽新答卷记者:如何看待四川在全国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中的定位?  杨晓明:在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上持续发力,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的深切厚望和殷殷嘱托,深刻阐明了四川在全国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中的重要战略地位,为我们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我们要深刻领会、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赋予四川的时代重任,进一步从全国大局把握自身的战略地位和战略使命,始终着眼全局、胸怀“两个大局”、牢记“国之大者”、把握“省之要事”,以最坚决的行动把总书记的厚望嘱托转化为强国复兴的担当贡献。  雷毅:四川是长江黄河上游人口大省、经济大省。我省境内流域面积约占长江流域面积的1/4,流域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河流1368条,湖泊1000多个,被誉为“千河之省”,是长江全流域中干流长度、界河长度、流域面积第一的省份。同时,四川还被誉为“生物多样性宝库”,是全球36个生物多样性保护热点地区之一。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深情牵挂四川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要求我们在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上持续发力。我们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切实担当起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历史使命,高度重视四川独特生态地位,在减污、降碳、扩绿、增长上持续发力,进一步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努力绘就巴山绿、蜀水清、天府蓝的美丽画卷。  王平:从林草资源体量上看,我省林地面积3.81亿亩,居全国第一位。此外,四川物种多样性极为丰富,仅脊椎动物种类就占全国总数的45%以上。从四川的地理位置、资源禀赋,到总书记的重要指示,都体现出四川在国家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中的重要位置。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我省要持续发力、久久为功。记者:近年来,四川在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果?  杨晓明:近年来,四川先后以共同立法、协同立法等形式,制定出台了涉及沱江、赤水河、嘉陵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条例、办法,不断织密织牢生态环境保护法治网。开展涉水、大气、土壤、固废等法律法规的执法检查;坚持问题导向、发扬斗争精神、加强工作督导,巩固提升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持续深入推进省级生态环保督察,以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坚决守牢生态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坏”的刚性底线。持续开展“四川环保世纪行”宣传活动,以法治力量护航长江黄河上游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为切实筑牢和优化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体系作出四川贡献。  雷毅:省委省政府始终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明确,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作为鲜明导向。一是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14.87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30.59%,涵盖全省生态功能极重要区、生态脆弱区和生物多样性分布的关键区域。二是加强生态文明示范创建——截至2022年底,全省累计建成32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区、县)和8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其中,2022年12个市(区、县)获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命名,数量居全国第一。三是严格自然保护地监管,相关部门协作科学调整自然保护地,组织开展“绿盾”行动,不断推动生态环境问题核实整改。  王平: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全省林草系统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坚决扛起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的政治责任,在生态保护、生态安全、生态发展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一是生态保护措施更加有力。林长制责任体系全面落地,同时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进展顺利。二是生态安全基底更加牢固。全省林木覆盖率达51.84%,森林覆盖率达35.72%,森林蓄积量达18.95亿立方米;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82.57%;湿地保护和荒漠化治理成效显著,认定国际重要湿地3处,建设湿地自然保护区32个、湿地公园55个;全省荒漠化面积较上个监测周期减少47.17万公顷,减幅达23.59%。三是生态发展不断加快。竹、油茶等产业加快发展;建设“天府森林粮库”,力争到2030年,盘活林地1亿亩、生产“林粮”2000万吨、实现产值3000亿元。8月12日,航拍眉山市仁寿县城市湿地公园。 潘建勇 摄(C视觉)抓落实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记者:近年来,四川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方面有哪些成效、经验?杨晓明:生态环境问题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近年来,我们不断完善跨区域、跨流域生态环境协同立法机制,加强与相邻兄弟省(区、市)的沟通联动,积极开展生态环保领域跨区域、跨流域协同立法,适时组织、联合开展执法检查,形成生态环保共管共治共享的良性格局。比如,针对云南、贵州、四川三省在赤水河流域保护中资源禀赋、发展需求、功能定位、产业布局、保护方式和执法标准等存在较大差异的问题,三省同步实施“共同决定+条例”,使流域层面的整体治理效能最大化。“四川条例”+“重庆决定”的协同立法模式,也为川渝共治共建共管嘉陵江提供了保证。我们还与陕西、甘肃一起开展协同立法,为强化大熊猫野生种群及其栖息地保护,协同推进大熊猫国家公园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助力。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加强法治供给,优化法治保障。  雷毅:党的十八大以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安排部署,四川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部署,统筹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任务落地落实,在生态修复、环境监测、环境监管、环境责任等领域建章立制,先后出台30余个改革方案和50余部地方法规、政策、规划,全省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四梁八柱”基本建立。以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为例,2017年,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四川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工作方案》,按照“部门管理、分级建设、全省覆盖”的建设模式,围绕水、气、土、生态、污染源等要素,建成监测点位2.8万余个,构建起“天地空”一体化监测网络,实现了市县城市、主要干支流监测点位全覆盖。今年入夏以来,我省开展夏季大气环境质量攻坚行动,“天地空”一体化监测网络建设初见成效,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提供了坚强的数据支持,尤其是在精准预测大气环境质量和精准溯源等方面积累了重要经验。  王平:全面推行林长制是党中央、国务院就加强林草资源保护发展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四川积极探索,不断完善,取得了积极成效。一是组织体系全面建立,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二是林长制制度体系逐步完善,为全省林长制顺利运行提供基本制度支撑;三是林长制考核激励有序推进——修订完善我省林长制考核办法并组织完成年度考核,考核结果纳入省政府对市(州)政务目标考评内容。下一步,我们将围绕保护发展我省林草资源目标任务,创新完善林长制各项配套制度,以及林长制督查、“三单一函”、部门协作等机制,不断优化基层网格化管理体系,推动乡镇林长办实体化运行。我们还将研究制定省级林长制激励政策,指导各地出台激励措施;协调争取将林长制纳入各级党校干部培训内容,进一步加强宣传。  冉江洪:四川一直重视生态环保领域法规制度建设。比如,为推进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先后出台了《四川省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办法》《四川省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条例》。出台《四川省重要湿地认定办法》,对进一步规范湿地管理和提升湿地保护成效提供支撑。当然,在执行层面,四川仍面临一些问题。生态环境保护是一个系统工作,涉及不同部门和各个层面,需要各方通力协作、共同努力。此外,相关基层保护管理机构在设施和人员方面还存在不足,能力建设方面还需要提升。  赵廷延:近年来,广元加强翠云廊古蜀道等重点区域古树群保护,实行“古树名木行政首长离任交接”制度。修订、出台多部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的地方法规,如《广元市白龙湖亭子湖保护条例》《广元市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条例》等。广元还创新实施环评审批“五办”制度、生态环境“四步”执法、信访处置“三见面一到场”等机制。下一步,广元将继续把制度建设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来抓。记者:生态文明建设还要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这方面四川需要如何持续发力?  冉江洪:省内各科普教育基地,如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四川大学自然博物馆等,都是很好的宣传生态环境保护的载体。同时,一些民间团体也在以多种形式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宣传,也将助力公众提升生态文明意识。下一步,我省应继续加强相关科普教育基地建设。此外,还应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中小学课程,进一步助力提升全民生态环保意识。  赵廷延:广元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生态环保宣传工作,在六五环境日、全国低碳日等重要节点均会组织开展一系列宣传活动。建成全省首个生态环保体验馆,常态化开展环保宣讲进校园等活动。积极引导公众参与生态环保事业,组建环保志愿者队伍,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大力推行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活动。实施环境违法行为举报奖励制度,引导公众参与相关监督工作。下一步,广元还将不断创新宣传形式,以人民群众更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生态文明理念,不断完善相关制度体系,充分发挥环保组织功能,营造公众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氛围。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3-08-16
四川三农新闻网绵阳讯(通讯员 长河川淼)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绷紧正确政治方向这根弦,彰显出新时代高度的历史自觉和强烈的发展意识。无论是经济建设、理论研究、宣传报道,还是文艺创作、思想教育,都要将正能量摆在首位。政治纪律规矩不能松,这十余年来,意识形态领域发生了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凝聚起了新时代开创党和国家事业全新发展的磅礴力量。面对百年变局,我们正在经历具有许多新特点的伟大斗争,其挑战与困难前所未有,当然要结合主题教育,巩固壮大主流舆论,弘扬主旋律,保证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不断巩固全党全社会团结奋斗、攻坚克难的共同思想基础。从严治党,尤其应注重政治纪律规矩,保障党的领导绝不动摇,落实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法令绝不含糊,始终头脑清醒做政治规矩上的明白人。党的干部首先要把稳政治关,随时绷紧旗帜鲜明讲政治这根弦。深刻领悟建党百年“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保障大是大非面前立场特别坚定。“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踏上中国式现代化新的赶考路,更要旗帜鲜明讲政治,严守纪律规矩,确保政治立场、方向、原则、道路永远与党和国家保持高度一致。而且整顿党的作风,绷紧正确政治方向这根弦还须抓常、抓细、抓长,确保政治思想建设更加规范、常态和长效。(通讯员:长河川淼)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3-08-15
四川三农新闻网绵阳讯(通讯员 长河川淼)坚持对新思想主题教育科学客观评估,主动检验党的创新理论学习成效,则要看新思想是否入心见行,各级干部是否善思善用。须因地制宜、结合实际、求真务实,跟进督导管理,以实践成效检验主题教育成果。通过实事求是、突出问题导向,教育引导全体同志把政治理论学习贯穿始终。善思善用,架起理论联系实际桥梁。事实证明,党的建设须把自身思想作风摆进去,把生产工作摆进去、把职能职责摆进去。增进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才能真切感悟党的创新理论真理力量与实践伟力。要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让新思想入心见行,正本清源、固本培元。通过政治学习和精神洗礼,不断激发干事创业新激情。当然,思考是学习实践的灵魂。要学用结合、多思多想,防止相关学习摆样子搞形式,杜绝政策法规应知会不系统不深入。真正把新思想变成改造主客观世界的强大武器。不断汲取党建智慧力量,熟练掌握蕴含的组织领导方法、思想工作方法,提升履职水平能力。凝心聚力拼经济、兴产业、谋发展、抓落实,立足岗位讲奉献,不断创造经得起检验的实绩。铆足劲头、久久为功,各行业与时俱进促发展,就应大兴学习实践之风。眺望百年现代化奋进路,政治经济建设就要往深里走、向实地走、朝心底走。围绕理论学习与实践运用,就应慎终如始,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不断汇聚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磅礴伟力!(通讯员:长河川淼)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3-08-15
四川三农新闻网绵阳讯(通讯员 长河川淼)暴雨如注,洪流汹涌。近期,华北、东北地区出现极端强降雨,雨量为百余年来最高值。汛情就是命令,抗洪成为最大责任。守初心、强使命,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始终是第一位的事情。党员干部就是抗洪抢险主心骨,必须科学救灾,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全面落实防洪地灾主体责任,现在正是“七下八上”关键期,7月中旬以来,从中央到地方,都在密切关注雨情水情汛情。加强统筹协调,强化会商研判,跟进监测预警,切实把保障老百姓生命财产安全放到首位,切实有效将各类灾害损失降至最低。坚持上下左右一盘棋、打好抗洪水灾总体战,严格杜绝次生灾害,把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间,不断增强防灾减灾救灾各项应急准备。越是雨急浪高,越见砥柱中流。人员失联、多人被困,食品告急、饮水有限,信号电力中断、气温降低,加之暴雨洪水断路毁桥,外部物资在艰难中抵达。党员干部就是抗洪抢险主心骨,坚持第一时间掌握相关汛息,关键时刻冲在最前沿。实现应急安全保障充分有力,点面结合搜救水中失联人员,坚持科学防灾救灾,最大程度减少人的伤亡与财产损失,从而早日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遵循党和国家重要指示抓落实,就要提前研判、提早响应,抓紧转移群众,跟进物资储备、加固堤防水坝,落实抗洪抢险装备队伍,随时投入关键时间节点应急抢险救援。其中,党员干部须要冲在前,各级组织作用一定发挥好,你看,“解放军来了!”真正让群众有了心的依靠!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3-08-15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