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记者 阳菲菲)6月24日,四川省镇村便民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建设(以下简称“三化”建设)推进会在成都崇州召开。会议透露,今年我省镇村便民服务“三化”建设省市县三级试点将覆盖2692个乡镇(街道),中心镇实现全覆盖。  目前,试点已覆盖750个乡镇(街道)。各地“三化”建设亮点纷呈,形式多样,不断创新拓展惠民便民服务,助力乡村振兴。遂宁市在园区的便民服务中心设立“为企服务”专窗,通过项目秘书为企业提供“一对一”VIP服务;宜宾南溪区以“政务+金融+统战”为契机,实施“双培双强”计划,加强市场主体培育;达州市在86个乡镇开展“便民服务+邮政”,推进邮政服务进乡村。  如何才能更好服务群众?记者从推进会获悉,下一步,各地将围绕“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发展质量、增强服务能力、提高治理效能”四大任务,紧贴企业群众服务需求,结合本地实际,创新服务。  坚持推动政务服务“就近办”,把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事项下沉到便民服务中心(站)受理办理,提升承接能力。  进一步增强服务效能,把智慧化服务做到群众“家门口”,推动集成式自助终端向村(社区)、小区、园区、商场、楼宇和银行、邮政、电信网点等场地延伸。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06-27
(记者 刘春华)4月21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的意见》,意味着各方关注已久的个人养老金制度正式出炉。记者近日从省人社厅获悉,我省将按国家统一部署适时启动个人养老金试行工作,目前正在研究确定先试行城市,未来将根据先行实施情况逐步推广,确保个人养老金制度在四川落地。  针对个人养老金试点的一些热点问题,记者日前采访了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常务理事、西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胡秋明。对话一个人养老金来了 我可不可以不买  为什么要开展个人养老金试点?个人养老金和现行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有什么区别?胡秋明教授给出了详细的解答。  个人养老金自愿参加年缴纳上限12000元  记者:什么是个人养老金?  胡秋明:《关于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的意见》明确,个人养老金制度属于政府政策支持、个人自愿参加、市场化运营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其与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职业)年金相衔接,是我国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个人养老金实行个人账户制度,缴费完全由参加者个人承担,实行完全积累。是否缴纳个人养老金,由个人自愿选择。  记者:参加个人养老金有啥好处?  胡秋明:首先,可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尽管个人养老金的具体税收优惠政策尚未公布,但可以肯定的是,参加人每年缴纳个人养老金在12000元以内可作为当期应纳税所得额的扣除项目,个人账户积累资金的投资收益以及参加人退休后从个人账户中支取的个人养老金,均可享受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  其次,对于没有机会参与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的城乡居民,个人养老金有可能探索出一条与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职业)年金相衔接的可行办法,为城乡居民增加一条补充养老渠道。  最后,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在缴费阶段实行封闭运行,只进不出,个人缴费和投资收益都在账户里持续滚存,参加人达到领取基本养老金年龄等条件时才可以领取。  记者:哪些人可以参加个人养老金?  胡秋明:根据意见,在中国境内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或者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劳动者,可以参加个人养老金。  参加个人养老金具体这样做  记者:参加个人养老金具体怎么做?  胡秋明:参加个人养老金需要开设两个账户:一个是通过人社部组织建设的个人养老金信息管理服务平台,建立个人养老金账户;另一个是在符合规定的商业银行开立或者指定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两个账户是相互唯一对应。参加人可以通过国家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全国人社政务服务平台、电子社保卡、掌上12333、商业银行等多个渠道开设。  记者:个人养老金怎么缴费?  胡秋明:参加人可以按规定自主选择缴费方式,随时方便随时缴,钱多就多缴,钱少就少缴。目前,仅仅是规定了参加人每年缴纳个人养老金的上限为12000元。  记者:个人养老金如何领取?  胡秋明:参加人达到领取基本养老金年龄、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出国(境)定居,或者具有其他符合国家规定的情形,经信息平台核验领取条件后,可以按月、分次或者一次性领取个人养老金。参加人死亡后,其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中的资产可以继承。对话二试行个人养老金 影响基本养老保险功能吗有人担心,个人养老金制度实施后,政府养老责任会缩减吗?对此,胡秋明教授的答案是多虑了。  建这个制度是为了补短板  记者:为什么要建个人养老金制度?  胡秋明:养老保险制度是我国重要的社会保障制度,当前我国已建成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职业)年金和个人养老金、其他个人商业养老金融在内的养老保险体系。但在这个体系中,存在基本养 老 保 险“ 一 支 独大”,第三支柱(包括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等在内)发展程度较低,养老保险体系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实困境。  实施个人养老金制度,不仅能推动养老保险体系中的第三支柱规范发展,而且可以壮大养老金规模,增加参保群众退休后的养老金来源。在个人养老金制度之前,第三支柱养老保险没有专门的制度安排,只有个税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等特定的保险类产品,是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的短板。个人养老金制度启动,补齐了“三支柱”养老保险体系的“短板”。  基本养老保险功能不会减弱  记者 :有人担心,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是不是意味着基本养老金制度保基本功能减弱?  胡秋明:这样的担心大可不必。个人养老金的制度属性决定了其在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中只能居于“补充 ”地 位 ,而 非“ 替代”地位。  “ 全覆盖 、保基本、有弹性、可持续”是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与发展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其中基本养老保险实现“人员全覆盖”,基本养老金“保基本”。  发 展个人养老金,并不意味着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保基本责任的缩减;相反,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是国家全面建成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的重要举措,是国家的基础性制度供给责任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实现养老保险高质量发展上的具体体现。  四川个人养老金潜在需求大  记者: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四川有何优势?  胡秋明:个人养老金发展得好不好,同样受需求端和供给端双重约束 。 从需求端来看,关键是参加人能否买得起和是否愿意买。能否买得起,主要受当期可支配收入的预算约束;是否愿意买,一是受个人养老金产品和服务供给质量的影响,二是受制于参加人的金融素养和风险偏好等。  从个人养老金的潜在参加人规模看,根据2021年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四川省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3178.5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数3181.1万人,有资格参加个人养老金的总人数达到6359.6万人。  从总体经济发展水平看,2021年底四川GDP突破5万亿元,全国排名第六;人均 GDP 超过6万元。无论从经济总量还是从人均GDP来看,四川个人养老金的潜在需求规模不容小觑。  从供给端来看,四川金融市场发展状况良好。 截至2021年末,四川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98645.1亿元,其中,住户存款余额 54849.2亿元 。四川共有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基金公司等600余家。 较强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是四川参与试点个人养老金的市场基础和相对优势。3问个人养老金1问是什么?  ●个人养老金就是存一笔钱◎作为基本养老保险的补充到退休时又多一个养老金来源  ◎实行个人账户制度缴费完全由参加人个人承担实行完全积累  ●可在符合规定的机构投资金融产品  ◎可享受延期征税等税收优惠政策  ◎和普通银行理财或基金、商业保险比安全性、回报率不尽相同2问怎么缴?  ●自愿参加  ◎起步阶段年缴费上限12000元  ●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资金  ◎用于购买符合规定的银行理财、储蓄存款、商业养老保险、公募基金等金融产品  ◎参加人可自主选择  ●金额和投资周期◎可自主选择全程参加还是部分年度参加  ◎不超额度前提下,可自主决定缴多少◎本年度内可一次性缴纳,也可多次缴纳  ●限制缴纳金额  ◎是为避免高收入群体通过这一渠道避税,拉大收入差距3问如何领?  ◎达到领取条件后可按月、分次或一次性领取  ◎领取时资金转入本人社保卡银行账户  ◎参加人死亡后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中的资产可以继承据新华社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06-27
新华社北京6月25日电(记者 王立彬)我国将加快制定耕地保护法,以更好应对耕地红线面临的挑战,为耕地保护提供更有力的法治保障。  6月25日是全国土地日。记者从自然资源部获悉,为更好地把耕地保护“长牙齿”硬措施法治化,我国将加快推动耕地保护法立法进程。耕地保护党政同责、耕地年度“进出平衡”以及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等禁止性规定和政策措施将上升为法律。  目前,我国基本形成了以土地管理法及其实施条例、土地复垦条例、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为核心的耕地保护法治体系;民法典、刑法对耕地保护进行了明确规定;加快制定中的粮食法也强调耕地保护。这都使制定科学、简明、可操作的耕地保护法成为迫切需要。全国人大常委会2022年度立法工作计划把耕地保护法列为预备审议项目。自然资源部把做好耕地保护法送审工作列入2022年重点立法计划。  据国土“三调”结果,2019年底我国耕地面积19.18亿亩,人均1.36亩,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四成。同时我国耕地资源空间分布不均,总体质量不高,超过一半靠天收。从国土“二调”至国土“三调”十年间,全国建设用地总量增加26.5%,城镇、村庄用地总规模分别达1.55亿亩和3.29亿亩,一些城镇、园区低效闲置用地问题突出,村庄用地总量过大、布局不尽合理。
新华社 | 分享: 2022-06-27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周颖昳近日,我省再次下达中央财政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资金4.8亿元,用于支持夏收和秋播生产,缓解农资价格上涨带来的种粮增支影响,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切实提高种粮农民的获得感。  此次补贴资金发放对象为承担农资价格上涨成本的实际种粮者,包括利用自有承包地种粮的农民,以及流转土地种粮的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补贴标准由各县(市、区)结合有关情况综合确定,县域内保持一致。补贴资金采取“一卡通”方式直接发放到实际种粮农民手中,确保不误农时。  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资金是健全农民种粮收益保障机制的具体体现,事关农民群众切身利益和我省粮食安全。今年以来,省财政已分两个批次,向实际种粮农民发放一次性补贴共15.4亿元。省财政要求,各地要聚焦实际种粮农民,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发放机制,依法依规公开补贴信息,加强资金监管,做好政策宣传,精准高效发放补贴,确保及时发放到户。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6-27
新华社北京6月21日电(记者 王悦阳)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修订草案21日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二次审议,进一步压实有关主体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  2021年10月,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修订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初次审议,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有些常委会组成人员和部门、全国人大代表、社会公众建议,进一步压实有关主体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  为此,修订草案二审稿作出修改:一是规定国家支持农产品产地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健全有关冷链物流标准、服务规范和监管保障机制,相关企业应当依照法律、法规和有关标准,保证冷链物流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二是恢复现行法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销售企业有关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的规定,并与部门监管职责相衔接;三是对通过网络平台销售农产品的农产品经营者和平台经营者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作出衔接性规定。  此前的修订草案一审稿规定,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其销售的食用农产品应当开具承诺合格证;从事农产品收购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当收取并保存承诺合格证。有些常委会委员和部门、社会公众提出,总结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试点经验,应区分情况,增加相关责任主体,按照法律法规规定,对生猪、生鲜乳应实行更严的监管措施。  对此,修订草案二审稿作出修改:增加规定,食品生产者和餐饮服务提供者应当按照规定收取并保存承诺达标合格证,从事农产品收购的单位或者个人对其收购的农产品分装后销售的,应当按照规定开具承诺达标合格证;考虑到行政法规对生猪的质量安全实行更严格的检验检疫管理,对特定畜禽产品的质量安全合格证明材料作出相应衔接性规定;增加农产品批发市场开办者应当查验承诺达标合格证的规定;增加规定,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应当做好承诺达标合格证有关工作的指导服务和日常监督检查,并完善有关法律责任。
新华社 | 分享: 2022-06-23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刘佳6月20日,记者从省农业农村厅获悉,《四川省农机作业防灾救灾应急工作预案》(以下简称《预案》)已于近日印发。《预案》要求各地建立常态化机制、摸清农机家底,做好“两手”准备;组建乡镇应急小分队、县级农机作业服务队“两支队伍”;完善并强化供需对接平台、市(州)统筹调度“两类”供需;明确了打通绿色通道的三类举措,启动应急响应的四种情况。  《预案》指明了需 开展农机防灾救灾应急工作的四类适用情形。一是集中降雨、连阴雨导致农机进地作业困难,或雷雨大风等强对流天气造成农作物大面积倒伏;二是大范围地区受干旱、洪涝、严重冻害以及农作物病虫害等灾害严重影响;三是突发疫情、地震等公共事件,或出现机手通行、农机及配件调运、农机下田作业和农机作业用油供应等堵点卡点情况;四是其他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农机作业的情况。  《预案》明确了打通“农机下田”绿色通道的三类举措。要细致梳理,及早明确打通堵点卡点的工作措施,并下发传达至各高速公路出入口收费站等必经点位。在已经启用《重点物资运输车辆通行证》的地区,各级农业农村部门会同交通运输部门协助联合收割机及其零配件的运输车辆办理通行证。要在高速公路出入口等防疫检查点设立农机作业绿色通道,对农机手和承运司机等相关人员核酸抗原检测实行“即采即走即追”,闭环管理,对核酸检测结果超过48小时的机手,可采用“核酸+抗原”的检测方式,抗原检测结果为阴性的要立即放行,同时实行动态追踪机制,一旦核酸检测结果为阳性,立即对跨区作业人员实施管控措施。  《预案》还规定了启动应急响应的四类情形:县域发生较大机具供需缺口,发生大面积倒伏或机具进地困难,发生拦截收割机等冲突事件,发生人员伤亡的农机安全事故等。  保障措施方面,《预案》要求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要主动对接落实为机手优质提供用油服务,协调气象部门开展气象预报预警服务,为跨区作业闭环管理提供防疫、餐饮、住宿以及通行、加油、维修等便利条件,开通并向社会公布农机作业服务热线电话。同时,鼓励机手力所能及地参加应急作业,同等条件下,优先支持农机作业防灾救灾、表现突出的农机服务组织和个人参与实施相关涉农项目。  据介绍,《预案》的出台有助于打通影响机手通行、农机及配件调运、农机下田作业和农机作业用油供应等堵点卡点,提高农业机械防灾救灾能力和灾害条件下农业机械生产组织调度,有力处置各类应急情况,确保粮食丰收到手、颗粒归仓。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6-21
(记者 刘春华)近日,记者从人社厅了解到,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着力保市场主体保就业保民生,四川扩大阶段性缓缴社会保险费实施范围,新增农副食品加工业等17个行业。  人社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在落实餐饮、零售、旅游、民航、公路水路铁路运输等5个特困行业阶段性缓缴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三项社保费(以下简称“三项社保费”)政策的基础上,以产业链供应链受疫情影响较大、生产经营困难的制造业企业为重点,进一步将农副食品加工业、纺织业等17个困难行业纳入阶段性缓缴三项社保费政策实施范围。  缓缴扩围行业所属困难企业,可申请缓缴三项社保费单位缴费部分。对餐饮等5个特困行业缓缴养老保险费期限延长至2022年12月31日。  对17个缓缴扩围行业所属困难企业,养老保险费缓缴实施期限至2022年12月31日,工伤、失业保险费缓缴期限不超过1年。缓缴期间免收滞纳金。  受疫情影响严重地区生产经营出现暂时困难的所有中小微企业、以单位方式参保的个体工商户,可申请缓缴三项社保费单位缴费部分,缓缴实施期限至2022年12月31日,其间免收滞纳金。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事业单位及社会团体、基金会、社会服务机构、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社会组织参照中小微企业阶段性缓缴三项社保费政策执行。  同时,四川将进一步加大失业保险稳岗力度。其中,大型企业稳岗返还比例由30%提至50%,中小微企业返还比例从 60% 最高提至90%。全面推行稳岗返还“免申即享”经办新模式,通过大数据比对,直接向符合条件的企业发放资金。  拓宽一次性留工培训补助受益范围,由出现中高风险疫情地区的中小微企业扩大至该地区的大型企业;未出现中高风险疫情地区在保障各项保生活稳岗位政策落实到位、确保基金安全可持续的前提下,可根据当地受疫情影响程度以及基金结余情况,对餐饮、零售、旅游、民航、公路水路铁路运输5个特困行业参保企业发放一次性留工培训补助。  企业招用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签订劳动合同并参加失业保险的,可按每人1000元的标准,发放一次性扩岗补助,与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政策不重复享受,实施期限至2022年12月31日。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06-20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张立峰6月15日,记者从省自然资源厅获悉,该厅印发《强化自然资源要素保障服务经济稳增长10条政策措施》(第一批),从加强规划计划指标保障、拓宽建设用地指标来源渠道、加强和改进耕地占补平衡、创新产业用地利用方式、提高矿产资源保障能力、加快推进生态保护修复、深入开展地质灾害综合治理、优化政务服务等方面,充分发挥自然资源政策优势,全力服务支撑经济稳增长。  农业农村方面,“自然资源十条”明确,建立土地管理水平与资源配置相挂钩的机制,对省级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用地手续办理、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处置、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耕地保护成效突出的市(州)、县(市、区),土地管理水平综合评估前三名的市(州)以及实现土地卫片发现违法占用耕地和新增违法占用耕地“双清零”的县(市、区),给予新增规划或计划指标奖励。  加强和改进耕地占补平衡。积极组织实施土地整治,可将耕地恢复和补充耕地项目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加快新增耕地指标核定入库,优化补充耕地指标交易规则,加快指标交易办理,支持指标易地流转,探索省级占补平衡指标收储机制,强化全省补充耕地统筹调控。  加快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加快启动黄河上游若尔盖草原湿地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对集中连片开展生态修复达到一定规模和预期目标的生态保护修复主体,允许依法依规取得一定份额的自然资源资产使用权,从事旅游、康养、体育、设施农业等产业开发。  深入开展地质灾害综合治理。统筹安排中央、省级财政专项资金和政府一般债券,支持指导市、县加强项目储备包装,加快地质灾害全域综合整治三年行动计划项目实施。积极推进地灾避险搬迁工作。鼓励因地制宜实施“地质灾害工程治理+生态修复、文旅开发、田园综合体”等综合治理,发挥地灾治理工程综合效益。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6-16
●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人均月收入低于户籍所在地月最低生活保障标准1.5倍(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放宽到2倍)●家庭财产和刚性支出符合相关规定 ●未纳入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范围  (记者 李丹)为规范城乡低保边缘家庭认定工作,日前,民政厅会同13部门联合印发《四川省低保边缘家庭认定办法》,将于7月6日起施行,有效期5年。  该规范性文件的出台进一步扩大了全川兜底保障覆盖面。通过认定后,低保边缘家庭中的重残人员、重病患者等特殊困难人员,经本人申请,可参照“单人户”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其他社会救助相关部门,对符合条件的低保边缘家庭,根据职能职责给予相应救助帮扶。  根据《认定办法》,低保边缘家庭是指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1.5倍(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放宽到2倍),且家庭财产状况符合相关规定,未纳入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范围的家庭。做好这部分对象的识别认定、动态监测和救助帮扶,有利于进一步兜住兜准兜好低收入群体基本生活保障底线,帮助低保边缘家庭成员解决困难、走出困境。  《认定办法》对低保边缘家庭的家庭成员、家庭收入、家庭财产、家庭刚性支出的界定,明确了存在8个方面情形之一的,视为不符合低保边缘家庭认定条件,其中包括故意隐瞒家庭成员真实收入、家庭财产、家庭人口变动情况,或提供虚假材料等情形。  在申请主体方面,本省户籍居民申请救助帮扶,需要开展低保边缘家庭认定的,由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作为申请人,向户籍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提出申请。在认定程序方面,明确申请民政救助的居民家庭,直接向户籍地所在乡镇(街道)提出申请;申请专项救助政策等需要认定低保边缘家庭的,由被申请的社会救助相关部门委托民政部门组织实施。  近年来,伴随特困人员救助供养、低保、临时救助等制度建立健全,社会救助对象的层次更加清晰。同时,政策标准量化、认定条件界定所形成的低保边缘家庭,经济状况虽略好于低保家庭,但也存在基本生活陷入困境的风险,有的存在教育、医疗、住房、就业等方面的具体困难。  “《认定办法》的出台,将有效统筹各部门救助帮扶政策资源,确保对象认定与住房、医疗等救助政策有效衔接。”据民政厅社会救助处有关负责人介绍,今年初,“制定低保边缘家庭认定等配套政策”写入了2022年四川省政府工作报告,《认定办法》实施后,将为其他社会救助部门针对低保边缘家庭制定救助帮扶政策提供依据,为各地开展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提供采集标准。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06-14
新华社北京6月13日电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部署进一步推进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的任务举措。  《意见》指出,省以下财政体制是政府间财政关系制度的组成部分,对于建立健全科学的财税体制,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要作用。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按照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和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总体要求,进一步理顺省以下政府间财政关系,建立健全权责配置更为合理、收入划分更加规范、财力分布相对均衡、基层保障更加有力的省以下财政体制,促进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实保障。  《意见》提出,进一步推进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要坚持统一领导、全面规范,因地制宜、激励相容,稳中求进、守正创新。《意见》明确了五个方面重点改革措施。一是清晰界定省以下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合理划分省以下各级财政事权,明晰界定省以下各级财政支出责任。二是理顺省以下政府间收入关系。参照税种属性划分收入,规范收入分享方式,适度增强省级调控能力。三是完善省以下转移支付制度。厘清各类转移支付功能定位,优化转移支付结构,科学分配各类转移支付资金。四是建立健全省以下财政体制调整机制。建立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动态调整机制,稳步推进收入划分调整,加强各类转移支付动态管理。五是规范省以下财政管理。规范各类开发区财政管理体制,推进省直管县财政改革,做实县级“三保”保障机制,推动乡财县管工作提质增效,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  《意见》强调,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进一步推进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的重要意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上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主动谋划,精心组织,周密安排,推动各项改革任务落地见效。
新华社 | 分享: 2022-06-14
(记者 殷鹏)近日,四川省生态环境厅印发《关于做好生态环境领域稳增长服务保障有关工作的通知》,围绕“讲政治、抓发展、惠民生、保安全”的工作总思路出台8条措施,全力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  措施中有4条涉及优化环评服务,包括全面推行重大规划和重点项目环评预审服务,分层分类分区提供精准环评审批服务,强化环评质量激励约束和探索环评审批权限动态管理;有3条聚焦环保产业和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促投资稳增长,引导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加大对环保领域投入和实施生态环境领域激励奖补政策;1条为开展“千名专家进万企”帮扶活动。  《通知》明确,四川将按年贴息率不超过3%、单个项目年贴息金额不超过300万元的标准,继续开展生态环保贷款贴息。今年四川环保财政贴息资金安排2亿元,远高于去年5000万元。此外,四川还将环保产业纳入贴息范围,帮助环保企业纾困。  在生态环境领域激励奖补方面,对于获得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省级生态县命名的,四川将继续按照每个命名市县300万元—800万元标准给予奖补。同时增加成功创建“无废城市”“近零碳排放试点园区”奖补项目。  据生态环境厅科技与财务处相关负责人介绍,若成功创建“无废城市”,每个城市奖补500万元,“近零碳排放试点园区”则按照每个园区不超过 400 万元给予奖补。同时,四川将继续引导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加大对环保领域的投入,推动此前敲定的 60 亿元金融债券、400亿元专项贷款落实到位。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06-13
各市(州)农业(农牧)农村局:现将《四川省“十四五”生猪产业发展推进方案》《四川省“十四五”牛羊禽兔蜂饲草饲料业发展推进方案》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抓好贯彻落实。四川省农业农村厅2022年6月9日四川省“十四五”牛羊禽兔蜂饲草饲料业发展推进方案全文如下:一、“十三五”产业发展回顾(一)主要成效1.产业大省地位得到巩固。“十三五”期间,四川牛羊禽兔蜂饲草饲料(以下简称牛羊等)产业生产总量保持稳步提升的势头。2020年,全省牛出栏296.4万头,年末存栏880.3万头,牛肉产量37.0万吨,分别占全国总量的6.0%、9.0%、5.0%;羊出栏1792.1万只,年末存栏1524.8万只,羊肉产量27.3万吨,分别占全国总量的5.8%、4.7%、5.6%;肉禽出栏77444.5万羽,禽肉产量115.8万吨,禽蛋产量167.9万吨,分别占全国总量的5%、4.8%;兔出栏16760万只,兔肉产量21.2万吨;生鲜奶产量68.0万吨;蜜蜂存栏165万箱,占全国总量的16.5%;猪饲料产量659.5万吨,牛羊禽兔饲料产量390万吨;草原面积3.13亿亩(其中甘孜、阿坝、凉山三州天然草原面积2.46亿亩,盆周山区和盆地丘陵区分布0.67亿亩),全省人工种草面积1376万亩。全省牛存栏保持全国第一位,兔与蜜蜂养殖量均居全国第一位。2.饲料兽药生产研发能力显著提升。2020年,全省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生产企业496家,比2015年减少37家。其中,年产1万吨、5万吨、10万吨以上企业分别为193家、78家、34家,企业数量分别占总数的55.8%、22.5%、9.8%,产量占总产量的96.4%、72.7%、44.3%。全省维生素、氨基酸、有机微量元素、微生物制剂、酶制剂等添加剂生产企业22家,获批有机微量元素新产品证书3个。2020年,全省兽药生产企业115家,中型以上兽药生产企业达到80%以上,兽药生产企业年产值达38亿元;全省兽药经营企业达3682家。全省共建院士(专家)工作站10余个、博士工作站10余个、协同创新中心6个、专家服务站20多个,获得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及其他研发平台20余个。3.动物疫病防控能力不断提高。受非洲猪瘟、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等动物疫情的影响,我省加大各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兽医实验室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21个市(州)建成市级兽医实验室,70%以上的县(市、区)建立了兽医实验室,乡镇防疫条件逐步改善。全省基本形成了省、市、县、乡四级防疫网络,基本建成集动物疫病诊断检测、疫情风险分析预警、技术咨询培训和动物疫病科研为一体的防疫科技支撑平台。4.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不断提升。开展以畜禽养殖标准化建设、实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创建果菜茶有机肥代替化肥示范县、推进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等为重点,在全省大力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工作。“十三五”期间,在全省85个县实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全省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5%,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95%,大型规模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100%。5.新品种选育取得新突破。“十三五”期间,“天府肉鸡”、“大恒肉鸡799”、“蜀兴1号肉兔”配套系通过国家级新品种审定,“广元灰鸡”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鉴定;育成“川农1号”多花黑麦草、“玉草系列”饲草玉米等新品种65个(其中:国审品种35个、省审品种30个),自主选育的“长江2号”多花黑麦草成为国内首个在美国农业部登记注册的饲草品种,康巴变绿异燕麦为国内第一个异燕麦属的优质饲草;开展盆地高产中蜂选育与育种材料创新项目,新发掘了得荣中蜂、巴塘中蜂等2个中蜂遗传资源,开展了保护和杂交改良利用工作。6.科技成果转化成效显著。畜牧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得到加强,“十三五”期间,共获得省部级及以上奖励67项,其中国家科技奖3项,科技支撑产业能力得到提升,初步形成了高校和科研院所领头、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新局面。(二)现状及问题1.遗传资源丰富,但供种能力不足。四川畜禽遗传资源丰富,位居全国第二。至2020年,国家认定的四川畜禽品种64个,地方遗传资源54个,列入省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的地方品种有38个。牛品种主要有宣汉黄牛等15个地方品种和蜀宣花牛1个培育品种,肉羊品种主要有川中黑山羊等13个地方品种和南江黄羊4个培育品种,家禽品种主要有旧院黑鸡等15个地方特色品种和大恒肉鸡等3个培育品种,还有四川白兔、阿坝中蜂等一批兔蜂品种。全省牛羊禽兔蜂省级原种畜禽场56家,建有国家级和省级核心育种场21家。有国家饲草种质资源圃1个、省级饲草种质资源圃3个、省级草种基地3个,牧草品种主要有阿坝燕麦等89个地方选育草品种。但是,我国自主培育的牛羊禽兔蜂专用品种少,选育不足。一批地方品种和培育品种科技创新投入不够、开发利用不充分。全省种公牛培育滞后,良种牛细管冻精仍有缺口,能繁母牛存栏已呈连年持续下降趋势,蛋鸡祖代、父母代鸡苗一半以上靠引进,兔品种退化严重,品种资源优势未能转变为产业优势,畜禽种业缺乏核心竞争力。饲草种子质量不高、数量不足,适合在川西北牧区种植的老芒麦、披碱草等种子产量缺口大。2.牛羊等畜禽养殖总量大,但产业化水平低。长期以来,我省牛羊等畜禽生产总量大,居全国前列,但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水平和产业化经营水平低。全省牛羊等畜禽标准化良种化水平远低于其他畜禽品种。大部分牛羊兔蜂养殖场生产设施差、饲养管理粗放,养殖成本高、市场竞争力弱。如我省牛存栏长期居全国第一,但出栏第六、产肉量第九。种养结合不紧密、饲草发展滞后、秸秆饲料化利用率低、规模养殖场和规模种植园布局不合理、粪污处理基础设施不配套等问题依然突出,畜禽生产绿色发展和畜牧业结构调整难度大。2020年牛羊规模化屠宰厂(场)43家,禽类18家,草食牲畜产品深加工率低,缺少名、特、优、新的畜产品品牌。3.饲料原料短缺,养殖成本竞争力不足。四川土地资源紧缺,本地饲料资源不足。玉米、豆粕等大宗饲料原料基本依赖省外调入,甚至从国外进口,成本平均比我国北方高0.1-0.2元/千克,苜蓿等优质饲草完全依赖省外和国外调入,受物流成本等因素影响,我省畜禽养殖成本竞争力不足,随着规模养殖的发展,我省传统以散养为主的生产优势正逐渐丧失,以量取胜的畜牧产业面临严峻挑战。4.饲草生产面积大,但生产水平不高。全省有可利用天然草地面积2.65亿亩,平均亩产仅300公斤,生产效率和机械化率远低于发达地区水平。草业生产经营主体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数量少、实力弱,2020年全省草产品加工企业28家、草种生产经营企业50余家,种、收、加和绿色防控一体化专业服务机构缺乏。5.农作物秸秆资源丰富,但秸秆饲料化利用率低。2020年全省农作物秸秆资源总量约3600万吨,秸秆饲料化利用率占14%。秸秆收集、运输、储存难等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严重制约全省秸秆综合化利用;秸‎秆收集处‎理基‎础设‎施还有待提升,‎秸秆生物处理设施、‎秸秆专用农机‎‎设备不能‎满足‎现实‎需要;全省缺乏有影响力的秸秆商品饲料生产龙头企业,秸秆商品饲料缺乏统一的标准,质量参差不齐,产业发展能力不足,秸秆饲料化利用远远不能满足养殖需求。二、机遇和挑战(一)发展机遇1.农业农村发展空间更加广阔。国家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高层次高标准谋划成德眉资都市现代高效特色农业示范区、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农业科技创新中心、西部现代农业种业发展高地“四区一中心一高地”建设,加快建设四川现代农业“10+3”产业体系,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为实现四川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提供了良好的战略机遇。2.强农惠农政策力度持续加大。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省委省政府连续多年出台一号文件,深化供给侧结构改革,坚持“稳猪禽、兴牛羊”战略,为我省牛、羊、禽、兔、蜂等产业发展提供了政策保证。3.地理环境位置优越。我省地处西南、西北、华中三大区域的连接部位,是“西南、华南部分省区经济区”和“长江三角洲及沿江地区经济区“的结合部,也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设主体,优越的地理位置为川牛羊等产业发展提供了独特的发展环境。4.食品多元化消费需求旺盛。随着城乡居民消费能力的不断提高,对特色、高端等多元化肉食品的消费需求与日俱增,但我省相关产品生产能力不足,市场供应偏紧。(二)面临挑战1.农业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受环保压力、禁养限养区划定等环保政策的管制,加上土地、水源、防疫等建设条件的约束,现代畜牧业转型发展压力增大。2.市场风险依然较大。畜禽养殖信息化程度低,牛羊等畜禽种源、饲料原料、劳动力成本等生产资料价格不断上涨,供给短缺,冷链物流体系不健全,畜产品物联网发展滞后,缺乏有效的市场价格、疫病防控等预警机制,养殖户的风险增加。3.省内外动物疫病威胁大。口蹄疫、布病、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仍在部分地方呈流行态势,我省引进国外种畜禽数量逐年增加,国内商品畜禽跨省调运频繁,动物疫情传入我省潜在威胁加大。4.畜牧品牌建设滞后。在全国叫得响的畜禽产品名牌少,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突出。三、发展思路、原则和目标(一)发展思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落实省委省政府发展农村经济、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牧民增收的决策部署,推动农业生产要素高效集聚,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推进我省牛羊禽兔蜂饲料饲草业高质量发展。(二)基本原则调整结构,保障供给。坚持“稳猪禽、兴牛羊”战略,不断优化资源配置,完善产业扶持政策,优化畜禽饲料饲草产业结构,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坚持数量和质量并重,保障肉蛋奶的有效供给,不断满足市场多元化消费需求。优化布局,绿色发展。坚持畜禽生产与区域资源禀赋相匹配,科学规划生产布局。农区坚持种养结合,大力提高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水平,实现种养良性循环发展。牧区坚持以草定畜、草畜平衡,实现畜牧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统一。转变方式,提质增效。推动适度规模标准化养殖,提升优质饲料饲草供给保障能力,加强农作物秸秆饲料化利用,大力培育高素质职业农民,实现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龙头带动,融合发展。做大做优产业化龙头企业,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养殖户(家庭农场)”等模式,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引领广大中小养殖场(户)融入现代畜牧产业发展体系,带动农牧户增收致富。大力创建区域品牌、品种品牌及产品品牌,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夯实基础,保障安全。优化行业体系建设,加强行业监管,提升生物安全水平、保障养殖投入品质量安全、畜禽产品质量安全,夯实产业发展基础。(三)主要目标生产总量保持稳定。到2025年,全省牛、羊、兔出栏量年均增长1.0%、1.0%、1.0%以上,肉禽出栏、蛋禽存栏总量基本保持稳定,肉类产量增加40万吨;蜂群数量稳定在170万群以上;牛羊禽兔饲料产量达到400万吨;人工种草面积600万亩,草产品和秸秆加工利用能力达到700万吨;秸秆饲料化利用达到500万吨。发展质量显著提高。到2025年,每年创建一批牛羊禽兔蜂标准化养殖示范场,肉牛规模养殖比重达到35%以上,奶牛规模养殖比重达到80%以上,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0%以上、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稳定在97%以上。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和组织化程度大幅提高,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产业发展更加安全。到2025年,畜禽遗传资源得到有效保护,饲料兽药产品质量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瘦肉精”等违禁添加物检出率保持为零,疫病防控体系和疫病可追溯制度更加完善,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和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全面建立。产业链进一步完善。到2025年,牛羊禽兔蜂养殖、饲料饲草生产、秸秆饲料化利用、种养殖设施装备制造、牛羊禽兔屠宰、肉品精深加工、副产物加工、冷链物流全产业链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产业发展短板得到弥补,全产业链融合更加紧密。四、区域布局按照区域内环境承载能力和市场消费需求,调整优化牛、羊、禽、兔、蜂、饲草等生产布局,建设43个肉牛产业基地县、27个牦牛产业基地县、15个奶牛产业基地县、55个羊产业基地县、69个鸡产业基地县、52个水禽产业基地县、60个兔产业基地县、40个蜂产业基地县、136个草业基地县、10个省级现代畜牧产业(种业)园区、42个“秸秆换肉奶”工程基地县,全面提升基地县的现代种业发展、标准化生产、农作物秸秆及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利用、产业化经营、品牌创建等水平。(一)牛产业布局。1.全省布局发展43个肉牛基地。专栏1肉牛生产基地县(市、区)布局(43个)成都平原经济区(9个)绵阳市:三台县、盐亭县、梓潼县、江油市德阳市:中江县资阳市:乐至县、安岳县雅安市:汉源县、宝兴县川南经济区(4个)泸州市:叙永县、古蔺县宜宾市:筠连县、兴文县川东北经济区(18个)广元市:苍溪县、剑阁县、旺苍县南充市:仪陇县、营山县、阆中市、南部县达州市:宣汉县、达川区、大竹县、渠    县、万源县、开江县巴中市:通江县、南江县、平昌县、巴州区、恩阳区攀西经济区(12个)攀枝花市:米易县凉山州:昭觉县、盐源县、会理县、会东县、宁南县、布拖县、甘洛县、美姑县、冕宁县、越西县、西昌县2.全省布局发展27个牦牛基地。专栏2牦牛生产基地县(市、区)布局(27个)川西北经济区(27)阿坝州:马尔康市、金川县、小金县、阿坝县、若尔盖县、红原县、壤塘县、松潘县、九寨沟县、黑水县甘孜州:康定市、九龙县、雅江县、道孚县、炉霍县、甘孜县、新龙县、德格县、白玉县、石渠县、色达县、理塘县、巴塘县、乡城县、稻城县、得荣县凉山州:木里县3.全省布局发展15个奶牛基地。专栏3奶牛生产基地县(市、区)布局(15个)成都平原经济区(11个)成都市:邛崃市、青白江区、彭州市、金堂县绵阳市:安州区眉山市:洪雅县、青神县、东坡区、仁寿县资阳市:安岳县雅安市:汉源县川东北经济区   (1个)达州市:宣汉县攀西经济区(3个)攀枝花市:米易县、盐边县凉山州:西昌市(二)羊产业布局。全省布局发展55个羊产业基地。专栏4羊产业生产基地县(市、区)布局(55个)成都平原经济区(14个)成都市:简阳市、金堂县、大邑县德阳市:中江县、罗江县绵阳市:北川县、盐亭县遂宁市:大英县、蓬溪县资阳市:乐至县、安岳县、雁江区眉山市:仁寿县乐山市:马边县川南经济区(9个)自贡市:富顺县、荣  县、大安区泸州市:合江县、泸  县、古蔺县内江市:威远县宜宾市:江安县、屏山县川东北经济区   (13个)广元市:旺苍县、剑阁县、昭化区、朝天区广安市:邻水县南充市:营山县、嘉陵区、蓬安县巴中市:南江县、通江县、平昌县、巴州区、恩阳区攀西经济区(10个)攀枝花市:盐边县、米易县凉山州:会东县、会理县、德昌县、昭觉县、布拖县、美姑县、越西县、盐源县川西北经济区(9个)阿坝州:阿坝县、若尔盖县、壤塘县、松潘县、小金县甘孜州:石渠县、理塘县、丹巴县、雅江县(三)家禽产业布局。全省布局69个县(市、区)大力发展蛋鸡肉鸡产业,52个县(市、区)发展以肉鹅、肉鸭为主的水禽产业。专栏5家禽产业县(市、区)布局(121个)蛋鸡肉鸡产业(69个)成都平原经济区(17个)眉山市:东坡区、丹棱县、青神县成都市:金堂县、崇州市、大邑县德阳市:旌阳区、中江县绵阳市:梓潼县、安州区乐山市:金口河区、犍为县、沐川县、峨边县、马边县雅安市:石棉县、芦山县川南经济区(21个)内江市:东兴区、威远县、资中县、隆昌县、内江市中区宜宾市:江安县、长宁县、高  县、珙  县、筠连县、兴文县、屏山县泸州市:古蔺县、叙永县、合江县、泸  县、江阳区、纳溪区、龙马潭区自贡市:大安区、荣  县川东北经济区(22个)广元市:剑阁县、朝天区、昭化区、利州区、苍溪县、旺苍县、青川县巴中市:巴州区、恩阳区、平昌县、通江县、南江县达州市:万源市、通川区、达川区、大竹县、渠  县南充市:西充县、蓬安县、南部县、顺庆区、仪陇县川西北经济区(9个)阿坝州:汶川县、茂  县、理  县甘孜州:雅江县、乡城县、泸定县凉山州:金阳县、美姑县、喜德县水禽产业   (52个)成都平原经济区(18个)成都市:金堂县、邛崃县德阳市:中江县、旌阳区、广汉市、绵竹市绵阳市:安州区、涪城区、三台县遂宁市:大英县、蓬溪县雅安市:名山县、雨城区乐山市:市中区、五通桥区、犍为县眉山市:东坡区、仁寿县川南经济区(12个)宜宾市:南溪区、叙州区、江安县、长宁县、翠屏区、高  县泸州市:泸  县、江阳区、合江县自贡市:富顺县、荣  县内江市:隆昌县川东北经济区(13个)达州市:开江县、大竹县、渠  县、达川区、通川区南充市:南部县、西充县、营山县、高坪区广安市:邻水县、广安区、岳池县、华蓥市攀西经济区(9个)凉山州:西昌市、德昌县、盐源县、冕宁县、昭觉县、越西县、甘洛县、金阳县、布拖县(四)兔产业布局。全省布局发展60个兔产业基地。专栏6兔产业生产基地县(市、区)布局(60个)成都平原经济区(32个)成都市:大邑县、金堂县、新津县、蒲江县、简阳市、彭州市绵阳市:江油市、安州区德阳市:广汉市、罗江区、中江县、什邡市眉山市:仁寿县、洪雅县、青神县、丹棱县、彭山区、东坡区资阳市:安岳县、乐至县、雁江区乐山市:井研县、犍为县、五通桥区、乐山市中区、夹江县、沐川县雅安市:荥经县、名山区遂宁市:蓬溪县、安居区、大英县川南经济区(17个)自贡市:荣县、富顺县、大安区、自流井区泸州市:纳溪区、叙永县、合江县、泸  县内江市:资中县、内江市市中区、威远县、隆昌市宜宾市:屏山县、叙州区、江安县、翠屏区、高  县川东北经济区(11个)南充市:阆中市、南部县、仪陇县、蓬安县达州市:通川区、达川区、大竹县广元市:苍溪县、青川县巴中市:通江县、平昌县(五)蜂产业布局。全省布局发展40个蜂产业基地。专栏7蜜蜂产业发展县(市、区)布局(40个)盆地西蜂发展区(9个)成都市:邛崃市、彭州市德阳市:什邡市眉山市:东坡区、仁寿县自贡市:富顺县内江市:威远县遂宁市:蓬溪县资阳市:安岳县川北中蜂发展区(9个)广元市:青川县、昭化区、剑阁县绵阳市:平武县、北川县、江油市南充市:蓬安县、仪陇县、阆中市川东中蜂发展区(6个)广安市:邻水县、广安区达州市:万源市、达川区、宣汉县巴中市:通江县川南中蜂发展区(6个)泸州市:合江县、古蔺县宜宾市:高    县乐山市:沐川县雅安市:雨城区、宝兴县攀西中蜂发展区(3个)攀枝花市:米易县凉山州:德昌县、雷波县川西北中蜂发展区(7个)阿坝州:马尔康市、黑水县、九寨沟县、茂县甘孜州:得荣县、泸定县、九龙县(六)草产业布局。在全省布局136个县(市、区)大力发展草产业。专栏8草产业基地县(市、区)布局(136个)成都平原及盆周中浅丘区(35个)成都市:邛崃市、崇州市、金堂县、青白江区、大邑县、蒲江县、彭州市绵阳市:安州区、盐亭县、梓潼县、三台县、江油市德阳市:中江县、广汉市、罗江县眉山市:洪雅县、东坡区、青神县、仁寿县、丹棱县遂宁市:射洪县、蓬溪县、安居区、船山区、大英县资阳市:乐至县、雁江区、安岳县乐山市:峨边县、马边县、犍为县雅安市:汉源县、宝兴县、天全县、石棉县川南山地区(17个)泸州市:泸  县、合江县、叙永县、古蔺县自贡市:荣  县、富顺县、大安区宜宾市:翠屏区、南溪区、叙州区、江安县、长宁县、高 县、筠连县、珙    县、兴文县、屏山县川东北深丘区(34个)广安市:广安区、前锋区、岳池县、武胜县、邻水县、华蓥市广元市:利州区、昭化区、朝天区、青川县、旺苍县、剑阁县、苍溪县南充市:顺庆区、高坪区、嘉陵区、阆中市、西充县、南部县、蓬安县、营山县、仪陇县达州市:宣汉县、通川区、达川区、大竹县、渠  县、万源市、开江县巴中市:通江县、南江县、平昌县、巴州区、恩阳区攀西地区   (18个)攀枝花市:米易县、盐边县凉山州:西昌市、盐源县、德昌县、会理县、会东县、宁南县、普格县、布拖县、金阳县、昭觉县、喜德县、冕宁县、越西县、甘洛县、美姑县、雷波县川西北高原牧区   (32个)甘孜州:康定市、泸定县、丹巴县、九龙县、雅江县、道孚县、炉霍县、甘孜县、新龙县、德格县、白玉县、石渠县、色达县、理塘县、巴塘县、乡城县、稻城县、得荣县阿坝州:马尔康市、金川县、小金县、阿坝县、若尔盖县、红原县、壤塘县、汶川县、理  县、茂  县、松潘县、九寨沟县、黑水县凉山州:木里县(七)“以秸秆换肉奶”工程基地县布局。以提高秸秆饲料化利用率为目的,布局“以秸秆换肉奶”工程基地42个,技术研发及服务平台1个。专栏9“以秸秆换肉奶”工程基地县(市、区)布局(42个)成都平原(平坝)发展区(13个)成都市:简阳市、金堂县绵阳市:安州区、盐亭县德阳市:中江县眉山市:洪雅县、仁寿县遂宁市:射洪县、蓬溪县资阳市:乐至县、安岳县乐山市:峨边县雅安市:汉源县川南丘陵山区循环发展区(11个)泸州市:合江县、叙永县、古蔺县、纳溪区、泸县自贡市:荣  县、富顺县宜宾市:长宁县、筠连县、江安县内江市:资中县川东北丘陵山区循环发展区(12个)广安市:邻水县广元市:剑阁县、苍溪县南充市:阆中市、营山县达州市:宣汉县、达川区、渠  县、万源市巴中市:南江县、平昌县、恩阳区攀西地区(6个)攀枝花市:米易县、盐边县凉山州:西昌市、会东县、布拖县、昭觉县五、重点工作举措(一)提升种业发展水平。以提高我省畜禽品种资源保护能力、科研育种能力和良种生产能力为目标,加强和完善良种繁育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与生产相适应的育、繁、推一体化生产供应体系。依托国家牧区畜牧良种推广、畜禽遗传资源保护、蜂业质量提升和应用基础研究、农业农村领域重点研发、省院省校科技合作研发、农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资金、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等项目,加强畜禽地方品种的保护与利用和品种选育,引进国内外优良品种,推动产学研结合,增强自主育种水平。充分发挥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作用,加强地方资源优良基因挖掘、先进育种技术等技术研发,改善科研条件,提高科技支撑能力。建设省级畜禽遗传资源基因库,培育育繁推一体化龙头企业,支持核心育种场开展性能测定,支持核心育种场、扩繁场引种和改扩建,支持规模场扩大养殖规模,完善肉牛(奶牛)基地县种畜配种网点,建设省肉牛遗传改良与生物技术育种中心、省级奶牛DHI测定中心和省级蜜蜂品种测定中心。建设饲草种质资源鉴定评价中心3个,饲草品种区域试验站10个。加强饲草种质资源开发利用,积极引进和选育适宜不同区域和不同种植模式需要的优良品种,加大优良牧草种子繁育基地建设,着力扶持一批育种能力强、生产加工技术先进、技术服务到位的草种企业,推进饲草新品种选育、引进、筛选、示范、推广工作,全面提升牛羊等种业发展水平。专栏10提升牛羊等种业发展水平1.畜禽蜂草种质资源库(场、圃)建设。建设省级畜禽遗传资源基因库和饲草种质资源中长期保存库。建设除生猪外的畜禽遗传资源保种场(区)32个、中蜂遗传资源保种区6个、饲草种质资源圃4个。2.良种扩繁场(基地)建设。改扩建良种扩繁场(基地)72个(其中牛羊禽兔60个,蜂12个)。3.种畜禽育繁推一体化龙头企业和核心育种场培育。重点培育育繁推一体化龙头企业17个(牛2个、羊4个、禽7个、兔2个、蜂2个),支持30个核心育种场开展性能测定(牛3个、羊7个、禽10个、兔5个、蜂5个)。4.肉牛育种技术平台建设。改扩建四川省肉牛遗传改良与生物技术育种中心1个。5.建设草种生产基地。在川西北、攀西、川南、川东北、成都平原建设草种生产基地6个。6.饲草品种区域性试验站建设。在兴文、开江、苍溪、南江、红原、松潘、道孚等县及西昌市、新津区、内江市中区建设10个饲草品种区域性试验站,开展饲草新品种选育、引种评价和种、收、贮、用技术研发示范。7.饲草种子质量检测体系建设。建设省级饲草种子质量检测中心1个和区域性饲草种子质量检测站5个。8.实施肉牛、牦牛、羊良种补贴项目。(二)提升畜禽标准化健康养殖水平。以“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和粪污减量化排放、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常态化监管”为主要内容,全面开展畜禽标准化养殖场建设,支持中小养殖场(户)调整分散养殖用地集中联建共建标准化规模养殖场,支持规模养殖场新改扩建高标准圈舍,配套环境控制、疫病防控、粪污处理利用、秸秆饲料化处理等相关设施,配置常用牧业机具,全面提升牛羊禽兔蜂饲料饲草生产机械化、信息化、精细化水平。支持牧区因地制宜开展牦牛绵羊标准化养殖场建设,推进牧区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从高度依赖天然草原的“逐水草而牧”向“夏秋天然放牧+冬春舍饲半舍饲”和“牧繁农育”转变,提高牦牛出栏率,降低死亡率,草畜平衡发展。到2025年,在主要牛羊养殖基地县实施牛羊增量提质行动,创建国家级、省级牛、羊、禽、兔、蜂标准化养殖场200个以上。专栏11提升牛羊规模养殖水平1.实施牛羊增量提质行动。在肉牛、肉羊基地县实施牛羊增量提质项目,推动牛羊养殖规模与标准化水平提升。2.推动牦牛标准化养殖。在牦牛基地县推广集中育肥等技术。(三)推动奶业高质量发展。优化生产布局,建立完善以奶农规模化养殖为基础的生产经营体系,密切产业链各环节利益联结,重点在眉山、成都、绵阳、德阳、凉山等市(州)发展奶源基地。依托乳制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推动我省奶牛养殖、乳制品精深加工、冷链物流、乳制品消费等各环节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力争到2025年,奶源基地更加稳固,创建全国奶业强县1个以上,全省奶牛规模养殖比重80%以上,规模养殖场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100%,创建一批乳品品牌。(四)提升优质饲料兽药供给保障能力。强化优质饲料兽药生产保障能力建设,支持饲料兽药生产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升级,提升优质饲料兽药供给保障能力,促进饲料兽药行业高质量发展。深入贯彻实施促生长类抗菌药物退出计划,加快绿色、安全、高效的新型饲料和兽药产品研发、推广和应用,稳步推进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化行动,积极推进饲料用玉米和豆粕减量替代。强化饲料兽药监管能力建设,健全完善事前事中事后全程监管体系和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加强安全风险预警检测能力建设。到2025年,全省饲料兽药生产经营与使用更加规范,饲料兽药市场更加健康有序;养殖人员安全用药意识明显增强;生猪优质饲料生产能力达到600万吨以上,牛、羊、禽、兔饲料产量达到400万吨;饲料兽药产品质量稳定,产品抽检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为生产安全健康畜禽产品提供支持保障。专栏12饲料兽药保障能力提升1.优质饲料兽药生产保障能力建设。支持20个基础较好的饲料兽药生产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升级,提升优质饲料兽药供给保障能力,促进饲料兽药行业高质量发展。2.饲料兽药监管能力建设。完善省级饲料兽药质量安全监测能力建设;组织开展全省市、县基层饲料兽药监管人员培训,提升监管能力和水平。(五)提升产业化发展水平。以市场为主导,“种养加”结合,推行“育、繁、养、宰、加、销”一体化融合发展,着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龙头企业、养殖合作社、集体牧场、养殖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积极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建立健全利益联结机制,构建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合作共赢的合作机制。实施“创品牌”战略,支持打造一批区域公共品牌、企业品牌、饲料兽药品牌、川系种畜禽品牌、川字号畜禽产品品牌。到2025年,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牛羊禽兔蜂精深加工龙头企业进一步壮大,打造知名牛羊等畜禽产品品牌30个以上。专栏13产业化发展水平提升1.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培育或引进年产值亿元级牛羊等产业化龙头企业6家以上。2.品牌建设。支持牛羊禽兔蜂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发展,打造知名产品品牌30个以上。3.肉牛产业集群建设。在5个以上(含)肉牛养殖基地县实施肉牛产业集群建设项目。4.牦牛产业集群建设。在5个以上(含)牦牛养殖基地县实施牦牛产业集群建设项目。(六)推动饲草产业高质量发展。统筹开发利用天然牧草、人工种草,大力推行粮改饲,推广青贮和黄贮,提高秸秆资源化利用率。结合牛羊兔鹅等草食畜禽发展布局,配套发展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产业化的饲草产业,培育发展一批带动能力强的专业化草业龙头企业、合作社和草食畜产品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快形成现代饲草产业体系。强化人工种草作用,综合运用“五良融合”原理,针对种草品种,推进草业生产宜机化改造,大力推广高性能、高效率先进农业机械装备,补短板强弱项,强力推进饲草生产全程机械化,促进饲草提质增效,保障饲草供给。加强牧区防灾饲草储备,缓解牧区冬春季牛羊饲草料供应不足、死亡率高的问题。通过推进草种基地、人工种草、草产品加工、市场营销和品牌创建,提升饲草产业发展水平。专栏14推动饲草产业高质量发展1.川西北高原牧区。在甘孜州、阿坝州和凉山州木里县推广披碱草、老芒麦、饲用燕麦等禾本科牧草种植。2.攀西地区。在即安宁河流域,包括凉山州大部分地区、攀枝花市主要区县推广青贮玉米、墨西哥玉米等优质牧草种植。3.川东北深丘区。在达州、巴中、广安、广元等市推广青贮玉米、黑麦草、饲用燕麦、高丹草、墨西哥玉米等一年生饲草,在坡耕地和山地发展玉草、杂交狼尾草、象草、川东鸭茅等多年生优质饲草种植。4.川南山地区。在宜宾、泸州、乐山、雅安等市推广青贮玉米、黑麦草、饲用燕麦等一年生饲草,在坡耕地和山地发展玉草、杂交狼尾草、象草等多年生优质饲草种植。5.成都平原及盆周中浅丘区。在成都、绵阳、德阳、资阳、眉山、内江、遂宁、南充、资阳、自贡等市推广青贮玉米、饲用燕麦、高丹草、黑麦草等优质饲草种植。(七)着力提升农作物秸秆饲料化利用水平。在省内秸秆资源丰富,秸秆青贮、商品化生产等饲料化利用技术相对成熟、牛羊养殖基础好的区域实施“以秸秆换肉奶”工程,依托农业社会化服务示范县建设、农机购置补贴等项目实施和有关配套政策,打造秸秆收储运、饲料化利用及相关技术研发等为一体的“以秸秆换肉奶”示范工程,建立起符合我省实际的秸秆饲料资源开发利用产业化发展格局,提升牛羊等畜禽养殖综合竞争力,实现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和产业增值。到2025年,全省累计建设“以秸秆换肉奶”工程基地县42个,扶持300~500个适度规模牛羊养殖场(户)进行秸秆加工设施设备升级改造。专栏15提升农作物秸秆资源饲料化利用水平依托农业社会化服务示范县建设等项目及相关政策支持,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农民参与的秸秆饲料化利用运营机制,实施“以秸秆换肉奶”工程,积极推进农作物秸秆资源饲料化利用。(八)提升动物疫病防控能力。加强动物防疫技术支撑、动物卫生监督、动物疫病预防控制、兽药质量监察、农业综合执法等体系建设,建立形成高效运转、保障有力的动物防疫体系,保障养殖业健康发展和公共卫生安全。改进规模养殖场(户)动物防疫条件,提高生物安全防护水平。到2025年,各市、县、乡动物疫病防控能力显著提升,病死畜禽基本实现集中无害化处理,牛口蹄疫、奶牛布病、结核病、羊小反刍兽疫、高致病性禽流感和新城疫等重大动物疫病得到有效防控。专栏16提升牛羊等疫病防控能力1.动物防疫管理体系建设。建立全省动物防疫信息、应急物资和疫情应急处置指挥的省、市、县三级管理平台和乡、村两级的数据采集终端。对1个省级、21个市级、146个县级兽医实验室开展检测能力提升,改扩建1个省级、21个市级重大动物疫病应急物资储备库。2.开展牛羊规模养殖场布病、结核病区域净化试点。将布病、结核病区域净化纳入中央和省级财政动物防疫补助经费绩效分配因素范畴,提升规模养殖场疫病区域净化水平。3.动物卫生监督执法能力提升。改扩建34个动物运输指定通道。4.加强农业综合执法能力建设。加强183个县级农业综合执法基础设施建设,配备执法办案取证设备、证据保全设施。5.动物疫病预防控制基础设施建设。配套牧区32个县动物防疫专用设施500套(每个县约15套);支持新建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中心4个。6.牛羊等养殖生物安全水平提升。支持中小养殖户动物防疫条件进行改造升级。(九)着力提升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优化牛羊禽兔蜂养殖区域布局。依托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等项目和省级有关配套政策,支持养殖场配置节水养殖设施设备,改造刮粪板、自动清粪等清理收集设施设备,完善粪肥堆积贮存处理、田间贮存、运输与施用等设施设备。支持社会化服务组织提升粪肥运输、堆积贮存等基础设施设备,提高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到2025年,牛羊等畜禽生产基地县全面建立农牧结合、种养循环的良性发展机制,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专栏17提升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水平1.在63个畜牧大县全面实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2.在20个以上非畜牧大县实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3.在全省全面推进畜牧业绿色发展。(十)建设现代智慧畜牧业。充分利用5G、人工智能等技术,推动建立畜禽生产大数据平台。建立或完善畜禽生产、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动物检疫、饲草生产等相关信息数字化平台,科学指导畜牧产业发展。到2025年,初步建成以信息服务为核心的全省智慧畜(草)牧业。专栏18建设现代智慧畜牧业1.畜禽生产大数据平台建设。依托三农信息化建设,在全省建立畜禽生产大数据平台。2.动物疫病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改扩建1个省级、21个市级和181个县级疫病监测诊疗点,通过大数据平台反映疫病流行和走势情况,开展动物疾病远程诊疗。3.“四川智慧动监”信息平台建设。将检疫出证信息、相对人备案信息互联互通,检疫出证与养殖、贩运、屠宰环节的备案信息相关联,推进规模化屠宰场等关键监管环节的可视化监管。六、保障措施(一)强化组织领导。省委省政府把川牛羊(畜禽饲草)产业振兴作为重要工作内容统筹部署。压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进一步完善对发展牛羊等畜禽生产的考核办法。建立省级部门联动机制,加强部门协调配合。各级地方政府不断完善动物疫病预防、动物卫生监督、农业综合执法机构,强化防疫机构队伍建设和设备设施建设,夯实疫病防控工作基础。(二)强化用地保障。在编制国土空间规划时,合理规划养殖用地。养殖生产及其直接关联的检验检疫、清洗消毒、畜禽粪污处理、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等农业设施用地,可以使用一般耕地,不需占补平衡。合理利用林草地资源,发展林下养殖,养殖及配套设施用地可以使用Ⅲ级及以下保护林地。鼓励利用“四荒地”(荒山、荒沟、荒丘、荒滩)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安排畜禽养殖。(三)强化资金扶持。统筹安排农业生产发展、农业资源及生态保护补助、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等相关资金,抓好农机购置补贴等政策落实,支持牛羊等产业高质量发展。支持县级人民政府按规定统筹整合涉农资金,加强对牛羊禽兔蜂饲料饲草业发展的支持。(四)强化金融保险扶持。探索开展养殖设施、设备、资源、产品等抵质押贷款,股权量化、参股持股等合作经营模式创新。鼓励采取政府贴息、保单订单抵押等方式,支持畜牧产业龙头企业发行债券、上市融资,有效满足不同畜禽产业发展融资需求。根据不同畜禽生产特点,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合理确定贷款规模、利率和期限,简化贷款流程,提高服务效率,加强信贷支持。积极推动养殖企业在天府股交中心“天府农业板”挂牌融资,帮助挂牌企业规范发展,做大做强。积极创新农业保险产品,开发畜禽养殖类新产品,通过“基础保险+补充保险”的形式提高保险保障水平。积极探索牛羊禽蛋等价格指数保险试点,鼓励保险机构降低保险费率。(五)强化科技支撑。加大科技支持力度,大力推进产学研融合,依托科研院所、大专院校、技术服务推广单位和龙头企业科研力量,共同开展产业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开展以分子育种和生物技术为重点的良种选育研发、以地方品种资源为基础的杂交优势利用研发、以提高饲料转化率为核心的动物营养技术研发、以非粮资源为重点的饲草饲料资源利用研发等,加强人畜共患病防控技术、环境控制与养殖设施、牛羊禽兔肉精深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和现代物流等技术研发,加强牛羊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创新转化平台建设。提升各级畜牧兽医技术推广机构的服务能力,支持农牧民合作社、专业服务公司、专业技术协会、涉农企业和科研教学单位开展技术推广服务,鼓励科技示范场和养殖大户开展技术示范,加快推广优质饲草生产、舍饲半舍饲、品种改良、疫病防控等适用技术,提高产业科技水平。加强对养殖户技术培训力度,提高养殖者生产管理水平。
四川省农业农村厅网站 | 分享: 2022-06-13
各市(州)农业(农牧)农村局:现将《四川省“十四五”生猪产业发展推进方案》《四川省“十四五”牛羊禽兔蜂饲草饲料业发展推进方案》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抓好贯彻落实。四川省农业农村厅2022年6月9日四川省“十四五”生猪产业发展推进方案全文如下:一、“十三五”产业发展回顾(一)主要成效1.国家优质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建设成效显著。2020年我省生猪出栏和猪肉产量分别为5614.4万头、394.8万吨,占全国10.7%、9.6%,“十三五”期间,我省生猪出栏数量连续保持全国第一。2020年底我省年出栏500头以上生猪规模养殖场达14000余家,规模养殖比重超过50%,较“十二五”末大幅提高超20个百分点,规模养殖成为我省生猪养殖的主要形式,我省作为国家优质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的基础进一步稳固。2.现代生猪种业发展水平迅速提升。一是供种能力进一步提高。截至2020年底,全省建成生猪核心育种场20个(其中部级7个、省级13个),一级扩繁场38个,二级扩繁场266个,猪人工授精站(点)1028个。全省人工授精面达72.0%,以DLY为代表的高瘦肉猪市场覆盖率达90%以上。二是外种猪自主化选育进程进一步加快。建立了四川生猪现代种业遗传评估中心、种猪遗传交流中心等公益性育种平台,每年开展场内测定种猪4万头以上,累计开展基因组芯片测定和评估1.2万头以上,率先在全国开展猪基因组育种。三是优良地方猪种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利用。全省遴选了7个地方猪核心育种场。在成功培育出川藏黑猪、天府肉猪的基础上,继续启动新品种(配套系)育种公关项目,开展了川乡黑猪和丫杈猪配套系培育工作。开展了7个地方品种资源备份场建设、冷冻精液及体细胞异位保种工作,西南地区首次体细胞克隆获成功,建立了异位保种体系。3.规模养猪场现代装备不断提档。“十三五”期间,我省致力于推进生猪养殖标准化建设,智能化提升,新建、改(扩)建各类标准化规模养殖场2000多个,增添完善全环控、隔离、防疫、消毒、疫病检测、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和养殖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等设施设备,一批喂水投料、测温保温、体重预测、分析评估等智能化装备逐步得到运用,大型规模养猪场设施化率达100%。4.生猪屠宰加工业加速升级。严格落实生猪屠宰环节非洲猪瘟自检和官方兽医派驻制度,规范生猪屠宰管理秩序,强化监管。清理不规范生猪屠宰企业434家,2020年“三证”(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排污许可证、生猪定点屠宰证)齐全的生猪屠宰企业984家。创建省级标准化生猪屠宰场(厂)9家。生猪年屠宰加工能力超过7000万头,冷库储藏能力超过30万吨,精深加工能力达50万吨,均居全国前列。5.疫病监测防控能力显著增强。修订了《四川省〈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实施办法》《四川省〈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实施办法》《四川省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制定了《四川省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管理办法》。省级建成生物安全Ⅱ级和Ⅲ级实验室,建立了集动物疫病诊断检测、疫情风险分析预警、技术咨询培训和动物疫病科研为一体的防疫科技支撑平台。21个市级兽医实验室建成了集动物疫病诊断检测、疫情监测流调、技术推广服务为一体的防疫技术应用平台;70%以上的县(市、区)建立完善了兽医实验室。建设了一批非洲猪瘟检测第三方实验室。初步形成了基本适应全省动物疫病防治工作需要的法规体系和省、市、县、乡四级防疫体系。6.粪污资源化利用水平稳步提高。“十三五”期间,“以种定养、以养定种、种养结合、绿色发展”的现代畜牧业发展理念和运行机制基本形成,基本确立了科学规范、权责清晰、约束有力的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制度,在85个县(市、区)开展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培育60个种养循环星级园区,全省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75%以上,规模猪场粪污治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95%以上,大型规模猪场粪污治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100%。(二)主要做法1.创新工作推进机制。一是建立生猪生产推进工作机制,持续推进生猪现代化进程。截至2017年我省已连续开展三轮现代畜牧业重点县建设,在109个县(市、区)大力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2018年全国非洲猪瘟疫情发生以来,建立各级非洲猪瘟防控与恢复生猪生产指挥部,建立了以省负总责、市(州)人民政府落实属地责任、县(市、区)由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县委书记)直接负责的联动机制,加强协调配合,明确责任分工,协同推进非洲猪瘟防控、生猪恢复生产与发展。二是建立目标考核机制、划定生猪生产红线。把生猪生产单列为“菜篮子”市长负责制专项考核内容,加强考核。明确全省及各市(州)、县(市、区)生猪生产目标任务。制定并实施现代农业“10+3”产业体系《川猪产业振兴工作推进方案》。三是建立完善支持生猪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在生产发展、财政扶持、用地保障、环境保护、金融信贷、生猪保险等各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措施。2.实施种业提升计划。一是建设公益性育种平台。加强部省级核心育种场建设,开展场内性能测定工作。开展外种猪区域性联合育种工作,在全国率先由政府投资建设省基因交流中心、遗传评估中心等公益性育种平台,开展统一的遗传评估、启动核心场间遗传联系工作。支持引进国内外优良猪种,拓宽育种素材。开展基因组育种试点工作,为早期和精准选择提供支撑。二是开展多种形式的地方猪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建设地方猪备份场,开展活体保种、冷冻精液、体细胞、组织等异位保种工作。支持省内保种场和育种场扩大规模,提高保种供种能力。3.全面开展标准化建设。以“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废污无害化、粪便资源化、监管常态化”为主要内容,全面开展生猪规模养殖标准化建设。一是开展养殖设施设备转型升级行动。结合非洲猪瘟防控,制定《非洲猪瘟背景下新建规模猪场建设技术要求》,大力推广支持生猪龙头企业、养殖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开展全环控、低耗能、环保型的高标准圈舍建设,配套自动供料、自动环控、自动饮水、自动消毒、废弃物处理利用、种养循环等现代基础设备设施,实现生猪生产机械化、智能化、自动化、信息化、精细化,提升猪场防疫水平和生产效率。二是支持龙头企业完善标准化体系,推广“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的发展机制和“适度规模养殖场+粪污三化(无害化、资源化、商品化)+绿色种植园”协调发展的生产模式。4.推进种养循环绿色发展。开展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创建活动,大力开展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大面积实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将生猪养殖发展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现代种植业发展规划相衔接,按照资源环境承载消纳能力和种植业对沼液、有机肥的需求相匹配的要求,优化种养业区域布局,促进种养业结构“双调整”、效益“双提升”。大力推广畜禽养殖废弃物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和商品化生产技术,在有条件的养殖集中区建设有机肥收集处理加工厂,推行生态、清洁、循环的绿色养殖新模式。5.强化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一是加大投入建设省、市、县三级疫病诊断实验室,提高精准防控能力。二是建设基层重大疫病防控网络,建立防控队伍,加强应急演练,提升防控操作能力。三是制定疫病防控技术方案,重点编制了《非洲猪瘟感染后生猪复养技术手册》《非洲猪瘟背景下新建规模猪场建设技术要求》和《养猪场(户)非洲猪瘟防控技术要点》,指导养殖场(户)提升防控技术水平。6.推动全产业链协调发展。一是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推广“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养殖户(家庭农场)”“龙头企业+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养殖户”“龙头企业+国有投资平台+养殖户”等多种合资合作模式。二是推动利益联结机制建立。代养、寄养、联创、联办多种养殖联结机制广泛推广,龙头企业组织统一供种、供料、防疫、生产管理技术、回收加工及营销品牌创建,养殖收入由企业兜底,超额分红。三是推动全产业链协调发展。支持龙头企业组织建立集生猪养殖、屠宰、精深加工、市场销售为一体的产业联合体,推动全产业链深度融合发展。四是用好地方优良品种资源优势。支持依托优势特色生猪品种资源,加大开发利用,创建培育市场品牌,推进产业链和价值链建设。(三)存在问题1.标准化规模养殖水平仍然不高。2020年我省生猪年出栏500头以上规模养殖比重已达50%以上,“十三五”期间取得了巨大进步,但仍然低于生猪养殖发达国家水平,也低于部分国内先进省份,与全国第一养猪大省地位不匹配,中小养殖场(户)普遍生产设施较差、防疫能力不足、饲养管理粗放,标准化养殖水平提升不够。2.种业核心竞争力不足。种源同质化严重,结构不合理,遗传基础狭窄,生产用核心种源90%为外种猪,其中80%来源于加拿大。地方猪种资源和培育品种开发利用不充分,省内市场占有率仅3%-5%,品种资源优势没充分转变为产品优势。种猪场数量多,但普遍规模较小,设备设施陈旧。大多数种猪企业育种技术人才匮乏,选种选育方法传统,企业育种体系各自为政,遗传交流少,未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联合育种。种猪生产性能较低,平均窝产仔猪不到12头,母猪年提供商品猪仅17-18头,比发达国家低10头左右。公猪站及人工授精站建设滞后,缺乏统一的规划。3.基层动物疫病防控体系薄弱。2020年,全省乡镇畜牧兽医站编制14000余人,部分地方乡镇畜牧兽医站被合并、削减,存在占编挪编空编、“独人站”“无人站”等现象。防疫设施设备不充分,社会化服务能力不足。中小规模场防疫设施设备简陋,基础条件较差,技术水平和防护能力不足。区域性病死畜禽无害化收集处理场、动物运输指定通道和产地检疫申报点、基层疫病检测诊断实验室等设施建设滞后。4.精深加工和品牌打造不足。一是屠宰规模小,冷链物流体系不完善、精深加工水平低。2020年全省生猪屠宰企业984家,但年屠宰加工100万头以上的大型企业不足5家;产品以热鲜肉、白条肉为主,精深加工量小,品种单一,市场知名度和占有率低。冷链物流配送体系建设滞后,产销区间的调运仍以活猪为主。二是高端特色产品规模小,响亮品牌少。近年来,依托一些地方猪种资源和培育品种开发出了一批高端肉类产品,创建了一批高端优质风味猪肉品牌,但总体经营主体实力弱,知名度不高。二、面临机遇和挑战(一)发展机遇1.国家区域发展战略。近年来,国家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省深入推进国家优质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成渝双城经济圈、现代农业“10+3”产业体系建设等战略实施,高层次高标准谋划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建设,共建国家优质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全国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国家生猪大数据中心、动植物疫病联防联控机制等,对促进生猪产业提供了十分良好的发展机遇。2.促进生猪产业发展政策。生猪生产事关粮食、食品安全,事关社会、经济稳定大局。近年,特别是发生非洲猪瘟疫情以来,国家高度重视生猪产业发展,将生猪产业发展作为当前经济工作的一件大事来抓。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稳定生猪生产促进转型升级的意见》,省委、省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快建设现代农业“10+3”产业体系 推进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的意见》,农业农村厅、省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促进生猪生产保障市场供应的九条措施》《促进生猪恢复生产八条措施》,制定了《加快生猪生产恢复发展三年行动方案实施计划》和《川猪产业振兴工作推进方案》,各级政府及部门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生猪稳产保供的扶持政策,在财政、用地、环保、金融、保险等方面出台了有力的扶持措施。3.产业资本加速发力。四川地理地势条件优越,历史上就是养猪的重点区域,但长期以来主要以散养为主。近年来,一批龙头企业积极扩大产能,产业资本加速进入养猪行业,推进了我省养猪产业的转型升级。4.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生猪养殖是四川农业产业扶贫的重要产业,按照“脱贫不脱政策、脱贫不脱责任、脱贫不脱帮扶、脱贫不脱监管”的要求,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成为当前及下步工作的重点,有稳定的产业扶持政策和资金支持,有充足的劳动力,通过“公司+农户”等多种方式,带动和引导有意愿的脱贫户参与生猪标准化养殖,发展空间广阔。(二)面临的挑战1.本地饲料原料资源不足。四川土地资源紧缺,本地饲料资源不足。玉米、豆粕等饲料成本比我国北方每千克高0.1-0.2元,商品猪综合养殖成本每千克高1元以上,受饲料原料与物流成本等因素影响,生猪生产优势正逐渐丧失,以量取胜的生猪产业难以支撑四川养猪大省地位,第一大省地位受到严峻挑战。2.中小养殖户退出快。城镇化建设进度加快,大部分青壮年进城务工和生活,农村老龄人口增多,青壮年劳动力短缺,加之养殖设施和养殖技术落后,抗疫病和市场风险能力不足,综合经济效益低,散养农户退出速度加快。如果规模养猪场新增产能低于中小场(户)退养规模,将对生猪产能稳定带来挑战。3.国际贸易不确定性增加。我国是猪肉及玉米、豆粕等饲料原料进口大国,常年进口猪肉及杂碎量保持200-300万吨。2020年全年进口鲜、冷、冻猪肉439.22万吨,进口玉米1130万吨、大豆10032.7万吨。“十四五”期间国际贸易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对农产品国际物流畅通带来影响,对我国生猪生产和市场保供带来新挑战。4.重大疫病影响难以消除。全球动物疫病复杂多发,传播范围广、速度快,病原变异快,防控难度大,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对生猪生产的影响短期内难以消除。我国生猪养殖密度大,区域间生猪调运频繁,流动性强,中小规模养殖比例高,疫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重大疫病防控是影响生猪生产的关键。5.猪肉消费数量呈下降趋势。自2015年以来,我国肉蛋奶供应品种更加丰富,人均猪肉消费已呈逐年下降态势。2015年我国人均猪肉消费42.2千克,2018年40.2千克,2020年32.6千克,5年时间平均每年下降约2千克。“十四五”期间预计我国人均猪肉消费数量较2019年水平可能面临进一步下降,但对猪肉产品质量要求会逐年提高,给生猪产业发展带来较大影响。6.环境保护压力长期存在。“十三五”以来,我省加大各行业环境保护力度,对以生猪为主的畜禽养殖场开展全面清理,对不符合环保要求的养殖场实施全面整改,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大幅提升,但养殖场环保设施设备提档升级的同时也增加养殖成本,环境存载量的制约也限制养殖业发展,养殖场环境保护压力也将长期存在。三、发展思路、基本原则和目标(一)发展思路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加快形成“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调控有效”的高质量发展新格局为目标,加大政策扶持,强化责任落实,加强科技支撑,加快构建现代生猪养殖体系,完善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健全现代生猪流通体系,推动屠宰行业布局调整和结构优化,提升猪肉精深加工能力,加大品牌培育推广力度,保障生猪产能基本稳定,努力促进生猪全产业链产值较快增长,加快推动生猪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实现生猪养殖大省向生猪产业强省的转变。(二)基本原则1.政府引导,统筹推进。以政府规划布局为引导,以政策为保障,以绿色发展为目标,构建多元化投入机制,统筹推进生猪产业平稳发展。2.防疫优先,保障得力。强化疫病检测与检疫,加强基层动物疫病防控队伍建设,落实养殖经营主体防疫责任,防疫优先,精准防控,不断提升动物疫病防控能力,有效化解各类疫病风险,确保生猪产业健康稳定发展。3.科技支撑,创新驱动。加强生猪生产关键环节、关键技术研发,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广,提升现代养殖设施和技术装备水平,促进人工智能等现代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大力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推进养殖场(户)标准化建设,加快生猪生产转型升级。4.企业主体,融合发展。充分发挥企业在生猪产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带动作用,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推动饲料、兽药、养殖、屠宰、加工、流通全产业链集群式发展,强化品牌培育,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5.市场主导,突出优势。围绕不同社会群体多层次消费需求,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市场为主导,加快发展优势特色生猪产业,改善产品结构,提高市场竞争力。(三)主要目标到2025年,现代生猪养殖体系更加完善,防疫能力大幅提升,生产效率进一步提高,稳产保供能力明显增强,生猪生产保持稳定,产业发展的质量效益显著提升,种养结合更加紧密,产业价值持续增长,市场竞争能力不断增强,国家优质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更加稳固,生猪生产基本实现现代化。表1 “十四五”主要任务指标四、区域布局(一)统筹布局生猪养殖规模结合我省生猪生产资源禀赋与“十四五”期间城乡统筹发展规划,在全省五大经济区布局年出栏生猪6000万头左右,其中:成都平原经济区2165万头、川南经济区1280万头、川东北经济区1980万头、攀西经济区510万头、川西北经济区65万头。(二)优质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县建设100个优质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县,其中成都平原经济区36个,川南经济区23个,川东北经济区29个,攀西经济区11个,川西北经济区1个。(三)优势特色生猪产业示范区主要依据川藏黑猪、天府肉猪、内江猪、成华猪、雅南猪、丫杈猪、乌金猪、青峪猪、藏猪的资源富集情况,分散布局于五大经济区的12个市,开展优势特色生猪产业开发示范。五、重点工作举措(一)全面推进战略保障基地县建设抓住乡村振兴、成渝双城经济圈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川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等机遇,以100个优质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县为重点加快建设。一是全面开展生猪标准化养殖场建设。深入推进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集中打造一批智能化、数字化示范规模养殖场,提高现代化养殖水平。二是加大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力度。引导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发展生猪养殖,开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支持龙头企业构建集养殖、屠宰、加工、配送于一体的全产业链生产经营,推进产加销一体化发展。三是大力发展特色优势生猪产业。依托国家川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项目、特色农产品项目等,以市场为导向,狠抓生猪产业品种结构优化调整,努力提高优势特色生猪市场份额,提高市场竞争力。四是深入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大力发展种养结合,优先在粮食生产基地和现代农业园区按照3个猪单位/亩的标准,就地建设相应规模的标准化养殖场。依托畜禽粪污整县推进等项目,支持规模养殖场配置节水养殖、粪便清理收集、粪污处理贮存和沼液田间输送管网等设施设备,引导社会化服务组织提升粪肥处理服务能力,打通粪肥还田通道。到2025年,全省培育和引进生猪产业化龙头企业产值10亿级的20家、产值50亿级的5家,养殖规模化率达65%以上,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100%。(二)大力扶持中小养殖场(户)创新机制,多措并举,大力扶持生猪中小养殖场(户)。一是支持养殖基础和技术条件较好的养殖户扩大养殖规模,发展适度规模家庭农场。二是通过土地入股、投工投劳、产业扶贫周转金扶持等方式,支持“联建猪场”和“共享猪舍”建设,帮助有意愿但条件较差的农户发展生猪产业。三是发挥养殖主体的带动作用,推广“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等代养寄养模式,通过“统一生产、统一营销、技术共享、品牌共创”等方式,带动中小养殖户发展生猪产业。四是加强技术指导,依托农民夜校、农业人才教育培训以及新媒体等平台和畜牧专家技术力量,帮助中小养殖户提升生产经营水平。到2025年,全省中小养殖场(户)养殖水平显著提高,与各类主体联系更加紧密,基本步入现代畜牧业发展轨道。(三)实施川猪现代种业提升行动一是加强地方猪种资源保护和利用。建设四川省畜禽遗传资源基因库,培育“川系”新品种(配套系),提升核心种源自给率,加快地方猪种开发产业化,将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二是加快构建联合育种平台。依托省级生猪现代种业建设和联合育种攻关项目,加快省基因交流中心、种猪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种猪遗传评估中心、生猪遗传资源保护中心和生猪分子育种中心等5个创新育种平台建设,开展种猪生产性能测定与遗传评估和外种猪联合育种,推动猪基因组育种系统开发与技术体系的建立。三是提升自主育种创新能力。坚持自主选育为主,大力推进生猪遗传改良计划,同时鼓励引进丹系、法系及美系优秀种猪,拓宽我省种猪遗传基础。建立部省级核心育种场准入制度,支持场间遗传联系建立,全力推进全省联合育种进程。鼓励建设专门化父系场,以改变我省核心种猪长期依赖国外的格局。四是构建高效生猪改良体系。实施生猪良种补贴项目,建设区域性种公猪站,提高良种覆盖面,加快生猪遗传改良进程。到2025年,7个地方猪遗传资源及遗传材料保护率100%,育成新品种(配套系)2-3个。全省建成国家级、省级生猪核心育种场20家,建设区域性种公猪站20个,改扩建生猪扩繁场(基地)60个。(四)加强屠宰加工冻储冷运能力建设一是优化屠宰行业布局。以市(州)为单位,完善屠宰行业发展规划,引导生猪屠宰加工向养殖集中区域转移,实现养殖屠宰匹配、产销顺畅衔接。健全屠宰企业准入管理制度,大力推进屠宰企业标准化建设,加快小型生猪屠宰厂(场)点撤、停、并、转,创建一批国家级、省级标准化屠宰厂,妥善解决散养猪的收购问题,支持生猪养殖龙头企业和集团公司开展生产、屠宰、加工、配送、销售一体化经营。二是加强对屠宰企业的监管。严格执行生猪定点屠宰制度、生猪屠宰环节非洲猪瘟自检和驻场官方兽医制度,在大型、中小型生猪屠宰企业和小型屠宰点分别按不少于10人、5人和2人的标准足额配备官方兽医。督促生猪屠宰企业严格履行动物防疫和生猪产品质量安全主体责任,支持建设屠宰行业监管技术系统和肉品质量安全信息可追溯系统。三是支持企业向精深加工产品拓展。鼓励推广冷鲜调理肉制品、特色腊肠腊肉等腌腊制品,支持开发酱卤肉制品、罐装肉制品,加大生猪大宗副产物综合开发利用力度和各类川菜制品宣传。鼓励企业研发西式高端肉制品,创建我省高端肉类品牌。四是加强肉品冷藏储备和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建立中央、地方政府储备引导,企业储备调节的猪肉冷藏储备机制;推动屠宰加工企业加强冷链仓储配送设施建设,构建现代肉品冷链物流体系,实现“运猪”向“运肉”转变。五是加强消费宣传引导,积极向广大消费者宣传肉品科学消费知识,增强消费者食品卫生和质量安全意识、品牌消费意识,逐步提高冷鲜肉消费比重。到2025年,全省初步形成以现代屠宰加工企业为主体、中小型定点屠宰企业为补充、区域性肉品加工企业为中心的产业布局,猪肉及相关制品冷链物流体系更加完善,产品加工、储藏、运输和终端配送能力全面提高,基本实现“集中屠宰、品牌经营、冷链流通、冷鲜上市”。淘汰生猪屠宰落后产能30%以上,冷鲜猪肉销售比例提高30%以上。(五)加强疫病防控和技术服务一是加强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严格落实各项防控措施,加强技术培训和分类指导,提升养猪场(户)生物安全防护水平,规范疫情处置,严防疫情扩散。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和企业建设非洲猪瘟无疫小区、无疫区、净化场。统筹抓好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春秋季防疫任务。建设完善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收集点和处理场所。二是实施动物疫病检测能力提升工程。加快省级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建设,支持市县级动物疫病防控机构完善设施装备,优化提升基层兽医实验室基础条件和检测条件。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第三方检测服务机构,推行政府购买社会化兽医服务。指导督促生产经营主体配备检测设施装备,提升自检能力。强化省级和21个市级重大生猪疫病应急物资储备。三是加强动物卫生监督。升级完善“四川智慧动监”信息化监管平台,打造从养殖到屠宰的动物卫生全链条可追溯监管模式。全面提升2000个检疫申报点、34个动物运输指定通道处置能力。四是加强农业综合执法能力建设,严肃查处非法调运等违法违规行为。五是扎实推进川渝联防联控工作,畅通信息技术交流,做好疫病精准防控。到2025年,各市、县、乡动物疫病防控能力显著提升,农区病死猪基本实现集中无害化处理,规模猪场生猪重大疫病得到有效净化。(六)提升生猪养殖现代技术装备水平按照“高效、低耗、低排、智能化控制”原则,大力推广运用技术先进、经济适用、安全可靠的成熟现代装备,实现主要生产环节机械设备齐全、工程配套设施完善,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融合发展,支持生猪养殖场设施装备提档升级。加大农机购置补贴力度,提升智能环控系统、精准喂料供水供电系统、粪尿收集与资源化利用系统、生物安全系统、信息化管理系统等设施装备水平。(七)做大做强川猪品牌一是着力打造品种品牌。依托我省地方猪种和培育品种资源优势,打造一批“川字号”特色生猪品种品牌,大力发展特色风味猪产业,把四川建设成为全国最大的特色风味猪生产基地和特色川菜安全优质食材原料供应基地。二是着力打造产品品牌。支持省内生猪生产加工龙头企业加大营销推介,开展“三品一标”认定、名牌畜产品评选,争创著名商标。三是着力打造区域品牌。发挥原产地优势,推动区域特色畜牧业发展,制定统一标准,引导龙头企业、养殖大户等生产经营主体共建共用品牌,打造一批川字号特色区域公共品牌。到2025年,培育特色鲜明、市场占有率高的知名生猪产品品牌10个以上。(八)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依托国家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四川生猪创新团队、兽药创新团队、科研院校等科技力量,围绕生猪产业链的关键技术环节开展集中攻关研究,提升生猪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加强在规模猪场建设工程设计、设施设备配套利用、信息化设施设备集成、种猪选育、抗病营养饲料、健康绿色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猪肉产品深加工等方面的关键技术研究。加强川渝生猪绿色创新中心建设、合作与对接交流,共享创新成果。继续开展重大技术协同推广,加强技术培训推广,促进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加大科研投入,坚持自主研发与开放合作相结合,建设生猪产业技术研究、转化平台,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围绕产业转型升级所需关键技术需求开展技术攻关,促进产业升级。加快推进改革,激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加强成渝双城科技合作与交流。(九)推动生猪产业信息现代化加快大数据、人工智能、云平台及5G传输技术等现代信息化技术的在生猪产业的推广应用。一是支持规模养殖企业建设一批“数字猪场”、“智慧猪场”,提高信息化养猪水平。二是支持龙头企业借助数字化技术与中小养殖场(户)相互连通,采用“公司+平台+农户”的模式,加强生产技术指导、提高生产效率,促进转型升级,带领农户实施标准化生产。三是推动生猪产业大数据平台建设,积极参与川渝生猪大数据中心建设,整合生猪生产、交易、屠宰、加工、种猪管理、智慧动监等数据资源,互联共享,实现产业信息现代化。四是加强生猪产销监测与预警,强化生猪网格化管理,强化规模养猪场(户)信息备案管理,建立生猪生产报告制度,加强分析预警,定期发布生产和市场价格动态信息,指导养猪生产。六、主要保障措施(一)强化组织领导加强省级部门协调配合,建立部门联动协同推进机制;市(州)人民政府落实属地责任,对本地生猪产业发展负总责,主要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把生猪生产列为“菜篮子”市长负责制专项考核内容,着力强化考核。县(市、区)由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县委书记)直接负责生猪生产,把生猪产业作为重点工作。(二)强化用地保障在编制国土空间规划时,合理安排生猪养殖用地,确保生猪养殖用地总量满足生产目标实现需要。严格落实好国家和省自然资源、林草部门支持生猪生产用地有关政策。养殖生产及其直接关联的检验检疫、清洗消毒、畜禽粪污处理、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等农业设施用地,可以使用一般耕地,不需占补平衡。合理利用林草地资源,发展林下养殖,养殖及配套设施用地可以使用Ⅲ级及以下保护林地。(三)强化环保支持各级政府依法科学划定禁养区,不得超范围划定禁养区。对符合环保要求的畜禽养殖建设项目简化审批程序,推进“放改服”改革,开展环评告知承诺制试点。(四)强化财政金融保险支持加强财政支持,统筹用好现代农业发展、生猪调出大县奖励等各类政策与项目,重点支持生猪产业强优势、补短板。加强金融支持,全面落实相关金融支持政策,提供便利、高效的信贷担保服务。加强保险保障,积极拓宽抵质押品范围,进一步加强能繁母猪保险和育肥猪保险业务,推动应保尽保。积极推广生猪价格保险等创新型农业保险产品。鼓励探索生猪期货交易。(五)强化防疫队伍建设加强基层畜牧兽医体系建设,配备与养殖规模和工作任务相适应的防疫检疫等专业技术人员。加强农业综合执法能力建设,强化动物防疫执法力量。加强对传统中兽医技术人员的培养。采取购买社会化服务等形式,强化基层防控力量。
四川省农业农村厅网站 | 分享: 2022-06-13
(记者 王代强)四川省农业农村厅近日印发《四川省“十四五”生猪产业发展推进方案》。方案明确,“十四五”期间,我省将建设100个优质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县,其中成都平原经济区36个,川南经济区23个,川东北经济区29个,攀西经济区11个,川西北经济区1个。  四川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四川将在100个基地县集中打造一批智能化、数字化示范规模养殖场,开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支持龙头企业构建集养殖、屠宰、加工、配送于一体的全产业链生产经营,依托国家川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项目、特色农产品项目等狠抓生猪产业品种结构优化调整,优先在粮食生产基地和现代农业园区,就地建设相应规模的标准化养殖场。  方案提出,统筹布局生猪养殖规模。将结合我省生猪生产资源禀赋与“十四五”期间城乡统筹发展规划,在全省五大经济区布局年出栏生猪6000万头左右,其中成都平原经济区2165万头。同时,我省还将建设优势特色生猪产业示范区。主要依据川藏黑猪、天府肉猪、内江猪、成华猪、雅南猪、丫杈猪、乌金猪、青峪猪、藏猪的资源富集情况,分散布局于五大经济区的12个市,开展优势特色生猪产业开发示范。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06-13
  (记者 冯建伟)近日,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官网发布公告,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以下简称CCFA)携手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联合发布的《鲜活水产品购销要求》为中国连锁零售行业、中国水产行业团体标准,自2022年5月20日起实施。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进步,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膳食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对水产品的需求呈逐年快速增长趋势,受益于交通运输能力提升、冷链物流快速发展、流通渠道多元化等因素,鲜活水产品的消费保持持续增长。  2021年1月,农业农村部印发《关于加强水产养殖用投入品监管的通知》,指导地方农业农村(畜牧兽医、渔业)部门,进一步加大对生产、进口、经营和使用假、劣水产养殖用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等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全面开展三年整治,采用白名单制度在源头对养殖投入品的生产、经营和使用秩序进行管理与整顿,进一步提升养殖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推动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  超市作为链接上游供应链与消费者的纽带,是消费者购买水产品的主要渠道。根据《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的有关要求,超市等食品销售企业应对上游水产品供应商开展进货查验工作并留存记录。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于2020年制定实施了团体标准《连锁经营超市进货查验记录操作规范》,为超市企业开展索证索票、进货查验及记录提供良好操作规范。为进一步细化水产品的供应查验管理,明确不同类型的供应商的管控风险,尽可能降低食品安全风险,CCFA食品安全委员会于2021年5月提出制定团体标准《鲜活水产品购销要求》。  为满足消费者高品质、安全营养的消费需求,由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CAPPMA)、中国连锁经营协会(CCFA)联合发起,多家线上线下水产品销售企业参与,方圆标志认证集团等专业机构共同制定完成《鲜活水产品购销要求》团体标准,该标准用于指导连锁经营超市、互联网消费平台及其入网商户等鲜活水产品销售者开展鲜活水产品采购和销售管理。本标准已于今年5月20日起正式发布、实施。  “此团体标准明确了鲜活水产品的定义,是海洋和淡水渔业生产获得的新鲜活体动物,和未经冷冻、0℃-4℃保鲜的产品,主要包括鱼类、虾类、蟹类和贝类,不包含冷冻产品化冻后进行冰鲜储存和销售的产品。”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有关负责人介绍,此标准有两大亮点和创新,一是按照鲜活水产品养殖或捕捞、储运、暂养、分级筛选、经销等流程,将供应商分为养殖/捕捞类、暂养分级类和流通贸易类三类,既对标当前我国水产品供应企业类别,又与销售企业供应商分类管理等同,可有效提升企业应用标准的便利性。针对不同类型的供应商,该标准明确了养殖现场检查、产品质量检测、承诺达标合格证应用、追溯体系、不合格品管理等要求,为统一水产品供应要求提供依据。二是借鉴国外相关标准工作经验,以销售企业视角,明确规定了鲜、活水产品从采购、进货查验、收货、售卖、宰杀与配送、消费者投诉等全流程的食品安全和质量要求。  据了解,《鲜活水产品购销要求》团体标准对不同类型的水产品供应商制定了更具体的管理要求,比如对生产型供应商在进货查验的基础上,增加养殖基地检查,对分级暂养仓库进行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对仅经销型供应商则重点实施严格的进货查验和可追溯管理。此外,为进一步落实食品销售者主体责任,此标准还对超市门店水产品展售、现场加工(去鳞去肚)、储存、运输、配送等环节规定了统一运营规范,确保在门店经营现场不添加兽药、非法添加物,且保障鲜活水产品在属性要求的温度环境下展示、销售、储存与配送,全链条保障水产品的质量安全。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2-06-09
(记者 文莎)“不走了,接着干!”不久前,挂职又一次期满后,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三岔河镇三河村第一书记李凯再次申请延期。  李凯说,2021年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他代表三河村从习近平总书记手中接过的不仅是“全国脱贫攻坚楷模”奖牌,更是沉甸甸的鼓励和嘱托,“我得带领村民把三河村建设得更美,让大家的日子越来越好!”  牢记嘱托、备受鼓舞的还有9100万巴蜀儿女。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情况通报,四川2021年度巩固脱贫成果后评估、东西部协作考核评价均获“好”的等次。在国家脱贫攻坚成效考核连续5年综合评价为“好”的基础上,我省实现“六连好”。稳政策建机制 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后,今年四川省委一号文件把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列为三件大事之一。刚闭幕的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明确: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在具体举措上,四川打出防返贫“组合拳”——  政策不留白。按“涵盖国家政策、体现四川特色”原则,在25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基础上,确定25个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3060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在资金、项目、政策、人才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  工作不断档。去年,全省3.4万名驻村干部完成选派轮换,实现接力帮扶。  投入不减力。去年累计投入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超295亿元,新增发放脱贫人口小额信贷9.53亿元。  机制不漏人。常态化开展防止返贫监测帮扶,调整完善东西部协作、定点帮扶、省内对口帮扶等机制,创新完成掉边掉角户搬迁3101户。强产业稳就业 让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  经过4年精心管护,广元市青川县前不久迎来浙江省安吉县黄杜村捐赠的“白叶一号”茶叶首次大规模采摘。全部达产后,年产值将达1.4亿元,并通过“返租倒包”模式带动400多户群众受益。  白茶苗背后是东西部协作的“山海”情深。去年,776个东西部协作项目在川生根。  “让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以此为谋事基点,支持脱贫地区发展特色产业,逐步提高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用于产业发展的比重,对原有的帮扶产业、帮扶园区、帮扶车间进行倾斜支持,补齐初加工、冷链物流、产品销售等短板。2021年,脱贫户家庭人均纯收入同比增长16.8%。  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和疫情冲击,稳定外出务工、省内务工,通过升级帮扶车间、推广以工代赈等方式,让220多万脱贫劳动力端稳“饭碗”。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06-09
● 我国新一轮新型城镇化发展将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并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 以县域为基本单元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坚持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进城乡要素双向自由流动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  (记者 梁倩)当前,中国新型城镇化仍处于发展机遇期。进入新发展阶段,城镇化建设的基础条件和任务要求发生重大变化,新一轮新型城镇化应如何展开?  记者获悉,为了进一步提升我国城镇化发展质量,明确主要目标任务和发展方向,《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已通过相关部门审批并下发至地方。这是继2014年我国出台首个新型城镇化规划《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后,面向2035年的新一轮新型城镇化顶层设计。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新型城镇化取得重大进展,城镇化水平和质量大幅提升,有力支撑了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和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截至2021年底,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提升至64.72%。  有关人士表示,我国是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要实现城镇化,这在人类历史上没有先例,复杂程度可想而知。  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历史阶段,城镇化进程面临增速换挡。上述人士表示,我国农业和非农产业劳动生产率、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较大,城镇化动力依然强劲,农民进城仍是大趋势。但经济进入中高速增长周期,人口总量和结构或发生变化,进城务工人员规模将趋于下降,城镇化将从快速发展后期转向平台发展期。  “由于发展基础和条件的改变,我国城镇化战略必须作出调整,此次《规划》便是对这个重要历史阶段给予明确指引。”上述人士透露,根据目前城镇化率已近65%的现状,我国城镇化率阶段性新目标稍有调整。同时,对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也给出了时间表。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新一轮新型城镇化发展将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通过推动城市集约紧凑发展和绿色低碳转型,全面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对此,刚刚批复的《“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也作了相关表述。  “两轮新型城镇化发力点的变化,可以看到背后政策导向的变化。”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王凯在中国城市百人论坛2022春季论坛上表示,新一轮规划的一个新亮点是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并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强调“城乡融合”,以县域为基本单元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坚持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进城乡要素双向自由流动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  县域作为就地城镇化的载体作用正在不断显现。以农业人口大省河南省为例,根据河南省官方数据显示,县级城市(县城)吸纳城镇人口比重上升较为明显,2010 年-2020 年县级城市(县城)新增城镇常住人口年均增长率接近5%,高于市辖区的城镇人口年均增速。从城镇化率增长速度比较看,县级市、县城2010年-2020年城镇化年均增长率均明显高于市辖区。县级城市已逐步成为新型城镇化的主要承载单元和农村劳动力转移落户的主阵地。  国泰君安分析师方奕表示,我国城镇化发展进入成熟阶段,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成为新特征,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县城的上下衔接功能和对城镇化的带动作用愈发凸显。县城是我国城镇体系重要一环,加码县城投资既有必要又有潜力。  方奕表示,城镇化是我国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进一步提升城镇化水平,有利于更多农民通过转移就业提高收入,从而使城镇消费群体不断扩大、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消费潜力不断释放。同时,也会带来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住宅建设等方面的投资需求。
经济参考报 | 分享: 2022-06-09
(记者 钟正有)为应对农资市场价格走势和农业生产形势变化,缓解农资价格上涨带来的种粮增支影响,释放支持粮食生产的积极信号,保障农民种粮收益,进一步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绵竹市财政局扎实抓好“三个明确”,及时发放2022年中央财政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896.15万元。明确受益对象。绵竹市2022年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发放对象为全市实际种粮农民,原则上应补给承担农资价格上涨成本的生产者。具体包括利用自有承包地种粮的农民,以及流转土地种粮的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明确补贴标准。按照属地管理原则,由镇(街道)负责以组为单位对辖区内2021年水稻、2022年小麦的播种面积进行核实,同时提交经农户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签字盖章(印)的申请表。经行业主管部门审核公示后,确定全市补贴面积共57.23万亩,补贴标准为15.66元/亩。明确拨付流程。为确保补贴对象信息准确,审批公示流程规范,资金拨付环节无缝衔接,绵竹市2022年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全部通过惠民惠农财政补贴“一卡通”系统发放,及时将补贴资金发放到全市7.1万户实际种粮主体手中,让党的惠农政策切实落地落实。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2-06-08
近日,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调整完善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优先支持乡村振兴的实施方案》,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实施方案》全文如下。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把土地增值收益更多用于“三农”的重要指示精神,拓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资金来源,根据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调整完善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优先支持乡村振兴的意见》精神,结合我省实际,现制定如下实施方案。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坚持和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取之于农、主要用之于农”的要求,坚持“优先保障、务求实效,积极稳妥、分步实施,统筹使用、规范管理”的工作原则,调整土地出让收益城乡分配格局,稳步提高我省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集中支持乡村振兴重点任务,加快补齐“三农”发展短板,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有力支撑。  (二)总体目标。“十四五”时期,各市(州)分年度稳步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到“十四五”期末,以市(州)为单位核算,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达到10%以上,以省为单位核算,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业农村比例达到50%以上。二、重点举措  (一)逐年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各市(州)按照当年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的资金占比逐步达到10%以上的方式进行计提,2022年至2025年的计提比例应分别不低于5%、7%、9%、10%。市(州)可对所辖县(市、区)设定差异化计提标准。严禁以已有明确用途的土地出让收入作为偿债资金来源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省委、省政府将根据实际支出情况考核各市(州)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是否达到要求,具体考核实施办法由财政厅根据中央农办、财政部、农业农村部印发的《关于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的考核办法》另行制定。  (二)做好与相关政策衔接。从土地出让收益中计提的农业土地开发资金、农田水利建设资金、教育资金等,以及市、县政府缴纳的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中,实际用于农业农村的部分,计入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的支出。省政府按照现行政策继续统筹土地出让收入用于支持“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融资资金偿还。允许将已收储土地的出让收入,继续通过计提国有土地收益基金用于偿还因收储土地形成的地方政府债务,并作为土地出让成本性支出计算核定。各地应依据土地管理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合理把握土地征收、收储、供应节奏,保持土地出让收入和收益总体稳定,统筹处理好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与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关系。  (三)建立市县留用为主、省级适当统筹的资金调剂机制。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的资金主要由市、县政府安排使用,重点向县级倾斜,赋予县级政府合理使用资金自主权。省级财政从各地计提的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的资金中统筹10%,在各地之间进行调剂,重点支持粮食主产县(市、区)的粮食生产、高标准农田建设及成都平原的水田恢复建设。省级财政继续按现行规定统筹农田水利建设资金、农业土地开发资金和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向粮食主产和财力薄弱县(市、区)倾斜。市(州)可根据实际,自主确定所辖县(市、区)统筹办法。  (四)加强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资金的统筹使用。对市(州)、县(市、区)按规定计提和省级统筹的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的资金实行专款专用,确保全部用于乡村振兴。市、县政府可根据乡村振兴实际需要,打破分项计提、分散使用的管理方式,整合使用按规定计提的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的资金,重点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农田水利建设、现代种业提升、农村供水保障、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耕地及永久基本农田保护、村庄公共设施建设和管护、农村教育、农村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支出,以及与农业农村直接相关的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以工代赈工程建设。在资金安排序列上,坚持把保障粮食安全放在首位,在按规定标准保障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区分轻重缓急,统筹安排用于农业农村其他支出。加强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资金与一般公共预算支农投入之间的统筹衔接,持续加大各级财政通过原有渠道用于农业农村的支出力度,避免对一般公共预算支农投入产生挤出效应,确保对农业农村投入切实增加。  (五)加强对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资金的核算。根据改革目标要求,进一步完善土地出让收入和支出核算办法,加强对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支出的监督管理。规范土地出让收入管理,严禁变相减免土地出让收入,确保土地出让收入及时足额缴入国库。严格核定土地出让成本性支出,不得将与土地前期开发无关的基础设施和公益性项目建设成本纳入成本核算范围,虚增土地出让成本,缩减土地出让收益。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深刻认识调整完善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优先支持乡村振兴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压实工作责任,抓紧细化完善工作措施,确保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落地落实。各市(州)党委、政府要加强领导,于2022年7月底前制定具体措施并报省委农办,由省委农办会同有关部门审核备案;工作措施应包括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的分年度目标、对所辖县(市、区)的计提办法、市级统筹办法等内容。省委农办、财政厅、自然资源厅、农业农村厅、审计厅等部门要建立工作协调机制,定期研究会商,协调解决问题,形成分工协作、部门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推进工作落实。  (二)强化考核监督。把调整完善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提高用于农业农村比例情况纳入市县党政和省直部门(单位)领导班子、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作为中央和省委一号文件贯彻落实情况督查的重要内容。加强对土地出让相关政策落实及土地出让收支管理的审计监督,适时开展土地出让收入专项审计。加强省级统筹资金管理,指导各地管好用好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方面支出。用好土地出让收支信息平台,实现收支实时监控。严肃查处擅自减免、截留、挤占、挪用应缴国库土地出让收入及虚增土地出让成本、违规使用农业农村投入资金等行为,并依法依规追责问责。  各市(州)党委、政府每年向省委、省政府报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展情况时,要专题报告调整完善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提高用于农业农村比例优先支持乡村振兴的情况。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06-08
新华社北京 6 月 7 日电(记者 高蕾)民政部、财政部近日印发通知,要求切实保障好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受疫情影响严重地区可为临时生活困难群众发放一次性临时救助金。  通知要求,要扎实做好低保等基本生活救助工作,为低保对象、特困人员增发一次性生活补贴,对因家庭成员就业导致收入超过低保标准的家庭,给予一定的渐退期。同时,密切关注物价变动情况,及时启动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按时足额发放价格临时补贴。  通知还要求,要加强对未参加失业保险的无生活来源失业人员的救助帮扶。对受疫情影响无法返岗复工、连续三个月无收入来源,生活困难且失业保险政策无法覆盖的农民工等未参保失业人员,未纳入低保范围的,经本人申请,由务工地或经常居住地发放一次性临时救助金,帮助其渡过生活难关。
新华社 | 分享: 2022-06-08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