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李霁玥 王炎)四川是国家战略大后方和农业大省,是全国十三个粮食主产省之一和西部唯一的粮食主产省。省委、省政府作出了以“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统揽四川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部署,强调要聚焦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体系,加快推动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2月28日,四川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在成都举行“四化同步”系列新闻发布会第3场“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 推进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新闻发布会。发布会上,四川省农业农村厅厅长徐芝文,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副厅长冯锦花,四川省水利厅副厅长王华,省农科院副院长张雄就我省农业强省建设相关情况作介绍,并回答记者提问。徐芝文表示,对四川而言,推动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的过程,就是持续擦亮农业大省“金字招牌”的过程,就是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的过程。在目标上,要锚定粮食安全和食物供给保障能力强、农业基础强、农业科技装备强、经营服务强、抗风险能力强、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强“六强”目标。在路径上,要通过树牢产业化思维、提升标准化生产、强化社会化服务和夯实项目化支撑,推动生产供应链、精深加工链、品牌价值链“三链同构”,推动新型工业化与现代农业化相互协调。在方法上,要通过抓重点、补短板,抓关键、求突破,以重点关键突破,带动质量效益提升。农业现代化离不开新型工业化的支持。如何发挥新型工业化的主引擎作用,让工业反哺农业,助推农业现代化,推动农业生产供应链、精深加工链、品牌价值链“三链同构”?对此,冯锦花表示,将从农产品加工提质增效、农业装备水平的提升、农业农村的信息化建设等方面来着力。具体措施如何实施?冯锦花从三个方面作了介绍。一是推动农产品加工业高端化精细化发展,助力擦亮“农业大省”金字招牌和共同富裕。立足我省粮食、生猪、茶叶生产大省资源禀赋,着力推动粮油加工、肉制品加工、预制菜、精制川茶等富民产业提质倍增。支持粮油、果蔬、茶叶等农产品主产区建设农产品加工园区,积极引导区域内现有企业入园发展,指导地方政府主动承接产业转移,精准招引建设一批农产品加工项目,更多地消纳本地农产品,助力乡村产业振兴。认定一批示范带动作用强的农产品加工助力乡村振兴的重点企业,引导企业自建原料生产基地,实施订单农业,实现种养加销一体化经营,支持龙头企业建设“第一车间”,吸纳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培育一批行业标杆企业。组织加工企业与原料基地对接,形成产业上下游之间精准对接的高效产品供应链。支持企业围绕市场需求,不断提升产品质量,优化产品结构,打造一批创新产品,延伸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二是着力发展丘区山区智慧农机装备和粗加工装备,助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水平提升。依托四川装备制造产业发展优势,发挥省丘区山区智能农机装备创新中心、丘陵山地农业装备技术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作用,突破智能控制、精准作业等核心关键技术。根据四川的地形地貌特点,联合一、二产业共同研发耕、播、管、收全系列丘区山区智慧农机装备,发展新型农产品粗加工装备,开展重大技术装备攻关,梳理制定农业装备及关键零部件攻关目录,加快智能育秧、太阳能智慧灌溉、绿色高效粮食烘干等设备开发。推动农机研发制造推广应用一体化试点工作,将更多农业装备纳入《四川省重大技术装备首台套软件首版次推广应用指导目录》予以支持,尽快实现产业化。大力发展产业聚集区,推动成都现代农业装备产业园建设,加快打造现代农业装备科创中心、智能农业装备生产基地等“三中心三基地”。支持建设成德南综合农业装备产业带、乐雅绵农副产品加工机械产业带、泸宜智能酿酒装备产业带。推动一批传统农业装备企业提档升级,新认定一批农业装备领域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和“专精特新”企业。三是着力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驱动作用,助力农业生产精准化和乡村治理现代化。协同相关部门推进电信普遍服务,加大乡村基站的覆盖,建设4G/5G基站2490个,夯实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支持打造农信链,拓展面向“三农”的融资、惠农服务等应用场景。推动优势企业和重点园区打造一批农业生产数字化试点。深化丹棱、会东等省级新型智慧城市试点成效,加速智慧气象服务、数字果园、耕地智能监管等新型业态的作用,推广一批数字乡村优秀解决方案、典型应用案例及技术创新产品,打造一批数字乡村赋能促进中心。举办数字赋能乡村振兴现场会,开展数字赋能“进乡村进园区进企业”活动。“我们还将大力发展新型农用化工,加快发展水溶性肥、复合肥、测土配方肥和肥料增效剂。”冯锦花介绍,不断攻破高效、低毒、低残留等农药核心技术,为农业安全战略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