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理 杜文龙)山川披绿,茶海生金。连日来,巴中市通江县7.6万亩富硒茶园绿意盎然、茶芽壮硕,茶农、采茶工和前来观光体验的游客们穿梭其间采摘新茶,脸上洋溢着收获的喜悦。近年来,该县立足绿色生态资源禀赋,大力发展“高山高香、生态富硒”山地高效茶叶特色农业产业,谱好茶产业“金叶曲”,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能量。钟凤村:种茶近万亩 年产茶270余吨 一场春雨后,烟溪镇钟凤村的茶山上绿意盎然,一芽芽茶尖嫩绿微黄,生机勃勃。茶农们指尖不断翻转舞动,轻轻采摘下一枚枚嫩芽,将春天的“绿意”收入囊中。 钟凤村海拔在680米至1200米间,年最高气温33℃,最低气温-4℃,年降水量在1500至1700毫米之间,非常适宜高山茶种植。截至目前,该村茶叶面积已发展到9800余亩,年产量可达270余吨,茶叶成为了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金叶子”。 “我家有12亩茶地,因为改善了种植管理技术,茶叶长势越来越好,品质得到提升,春茶每亩收入能达到3000 元。”钟凤村村民陈帮国说,茶叶是他们家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 在茶园不远处的罗村茶业有限责任公司加工车间,刚采摘下来的鲜叶被送到这里进行加工处理。一排排制茶机械不停运转,鲜叶通过摊青、杀青、理条(揉捻)、烘焙、提香等几道工序,浓郁的茶香扑鼻而来。 “我们春茶生产工作已全面启动,辐射带动了烟溪、永安、铁溪3个乡镇,目前我们每天可收购单芽600余斤,收购单价平均在90元左右。”该公司生产经理杨宇介绍。目前,通江县拥有国家级茶叶专业合作社1个、省级龙头企业1家、省著名商标2个,茶产业已成为当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势特色产业和山区农民收入的稳定来源。翰林村:茶旅融合 年收入3000万元 “这款春茶,清香四溢,口感醇厚,回味无穷。”每年三四月份,兴隆镇翰林村成片的茶园就成为周边市民踏青的好去处。在通江雪鸿堂茶业有限公司,慕名而来的游客在这里泡上一杯新出的春茶,惬意地品味生活。 “在这里,游客们可以亲身体验采茶、制茶,再品茶香,可以深度了解通江的茶文化。”该公司负责人李燕生表示,公司将茶事和旅游相结合,既加大了茶园资源的利用率,又能提高茶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通江县是四川省优质富硒茶重要产区和20个产茶重点县之一。2021年5月,内江对口帮扶通江县,开启了一场通江茶叶产业的新征程。 “我们先后投入4700万元,连片改造管护茶园1.5万亩,帮扶罗村、巴蜀白茶、馨金山、七岗等茶企实施技改扩能,新增加工面积6000平方米、生产线6条,内通茶叶加工厂(一期)建成投产,实现产值2400余万元,带动群众增收300余万元。”内江市结对帮扶通江县工作队副领队、通江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副主任李卫介绍。 近年来,通江县在兴隆镇相继打造了翰林花海、巴蜀民歌风情园以及翰林湖水上演艺等项目,走出了以茶兴旅、以旅促茶的“茶旅融合”新路子,累计实现年接待游客量6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3000万元。 如今,连绵起伏的群山中,连片的茶园不断延伸、铺向远方,伴随着清晨的缭绕云雾,该县越来越多的茶叶产业园区成了名副其实的旅游景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