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四川农村日报讯 李涛随着晴好天气的到来,雅安市名山区的春茶采摘、销售迎来了最繁忙的时节。笔者获悉,据统计,自2月14日鲜叶开采以来,名山区累计采摘名优茶鲜叶量达490吨,鲜叶产值达1.03亿元。  据了解,至3月1日,名山区开采茶园面积达20万亩,鲜叶产量单日突破100吨,交易金额超过2000万元,呈每日快速增长趋势。预计3月名优茶采摘期间,单日鲜叶产量最高可突破500吨,交易金额超过4000万元,3月总交易金额突破10亿元,茶农户均收入超过1.4万元。  近年来,名山区立足加快打造“蒙顶山茶”百亿产业,紧扣茶产业短板瓶颈大力实施龙头培育、市场拓展、品牌提升、基地提质、茶旅融合五大行动,集中资源、资金和力量全力唱响“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2022年“蒙顶山茶”区域公用品牌评估价值达43.99亿元,连续6年入围全国十强,居四川第一。  查看更多
 (罗俊涵 记者 常艰)春茶吐翠,茶农欢笑,又到一年采茶季。眼下,正是眉山市丹棱县总岗山脉一带明前茶采摘的黄金期。近日,位于丹棱县张场镇万年村的茶园里,当地茶农们纷纷上茶山、入茶地,采摘开春以来“贵如金”的第一捧“新茶”。“我家在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种茶,如今家里5亩茶园是全家的主要收入,眼下明前茶苞子很值钱,能卖到100多元一斤。”每天一大早,万年村3组茶农王左琼一家四口便在茶山上忙碌起来,他们要赶在下午4点之前,把芽苞采摘下来拿到村里的茶叶交易市场销售。“手快的人每天能摘五六斤,多的时候有上千元收入。”在一片片栽满“福选9号”“名山131”“福鼎大白”等品种的茶园里,像王左琼这样全神贯注采茶的茶农三三两两散布在山坡上,随着他们快速翻动的双手,一点点芽苞堆积成小山堆。丹棱县:春茶飘香来 茶农笑颜开下午3点,王左琼带着全家人忙碌一天的成果,沿着山路快步走向万年村茶叶交易市场。此时,市场上也早已是人声鼎沸,吆喝声、讨价还价声以及交易后欢快的笑声相互交织。在市场上里,王左琼和茶商娴熟地进行着交谈,最终以1284元的好价钱将11.78斤茶叶卖出。来不及休息,王左琼转身又赶往茶地采摘。“我在丹棱收购茶叶已经20多年了,这里的高山绿茶品质非常好,深受消费者喜爱。”下午5点,万年村茶叶交易市场散场,来自雅安市名山区的茶商张富明装着刚刚收来的一千多斤鲜茶赶往下一站——张场镇廖店村茶叶交易市场,在那里他还将继续收购产自丹棱的优质鲜茶。茶叶是丹棱县张场镇万年村的主导产业之一,为促进全村及周边村茶叶产业发展,持续保障茶农收入,该村于2019年投入70余万元,打造了占地1300平方米的茶叶交易市场,辐射张场镇三合、峨山、锁江、金峡等村部分茶农的鲜叶交易。目前,该茶叶年交易量在20万斤以上。而该茶叶市场建成投用后,不仅减少了茶农的时间成本,更是推动了茶农在家门口就能增收致富。丹棱县作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种植茶叶已经有2000多年历史,该县产出的茶叶以“颜色碧而天然、口味香而浓郁”闻名。万年村火热的茶叶采摘、售卖和生产场景,是丹棱县茶产业持续走强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丹棱县围绕“健康茶业、绿色发展”的基本理念,大力发展“茶叶经济”,积极做好“茶文章”,茶产业已成为丹棱农业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目前,该县已发展茶叶种植基地5万亩,年产值实现3.2亿元。不仅规模庞大,丹棱绿茶的品质也逐渐得到市场认可,在去年一个时期内,产自丹棱县的340吨中高端绿茶出口到了乌兹别克斯坦,实现了全省中高端茶叶规模化直接出口零的突破。 查看更多
 (罗俊涵 记者 常艰 文/图)春茶吐翠,茶农欢笑,又到一年采茶季。眼下,正是眉山市丹棱县总岗山脉一带明前茶采摘的黄金期。3月7日,位于丹棱县张场镇万年村的茶园里,当地茶农们纷纷上茶山、入茶地,采摘开春以来“贵如金”的第一捧“新茶”。“我家在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种茶,如今家里5亩茶园是全家的主要收入,眼下明前茶苞子很值钱,能卖到100多元一斤。”天刚蒙蒙亮,万年村3组茶农王左琼一家四口便在茶山上忙碌起来,他们要赶在下午4点之前,把芽苞采摘下来拿到村里的茶叶交易市场销售。“手快的人每天能摘五六斤,多的时候还是有上千元收入。”在一片片栽满“福选9号”“名山131”“福鼎大白”等品种的茶园里,像王左琼这样全神贯注采茶的茶农三三两两散布在山坡上,随着他们快速翻动的双手,一点点芽苞堆积成小山堆。茶农王左琼正在抓紧时间采摘茶苞下午3点,王左琼带着全家人忙碌一天的成果,沿着山路快步走向万年村茶叶交易市场。此时,市场上也早已是人声鼎沸,吆喝声、讨价还价声以及交易后欢快的笑声相互交织。在市场上里,王左琼和茶商娴熟地进行着交谈,最终以1284元的好价钱将11.78斤茶叶卖出。来不及休息,王左琼转身又赶往茶地采摘。“我在丹棱收购茶叶已经20多年了,这里的高山绿茶品质非常好,深受消费者喜爱。”下午5点,万年村茶叶交易市场散场,来自雅安市名山区的茶商张富明装着刚刚收来的一千多斤鲜茶赶往下一站——张场镇廖店村茶叶交易市场,在那里他还将继续收购产自丹棱的优质鲜茶。 万年村茶叶交易市场茶叶是丹棱县张场镇万年村的主导产业之一,为促进全村及周边村茶叶产业发展,持续保障茶农收入,该村于2019年投入70余万元,打造了占地1300平方米的茶叶交易市场,辐射张场镇三合、峨山、锁江、金峡等村部分茶农的鲜叶交易。目前,该茶叶年交易量在20万斤以上。而该茶叶市场建成投用后,不仅减少了茶农的时间成本,更是推动了茶农在家门口就能增收致富。丹棱县作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种植茶叶已经有2000多年历史,该县产出的茶叶以“颜色碧而天然、口味香而浓郁”闻名。万年村火热的茶叶采摘、售卖和生产场景,是丹棱县茶产业持续走强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丹棱县围绕“健康茶业、绿色发展”的基本理念,大力发展“茶叶经济”,积极做好“茶文章”,茶产业已成为丹棱农业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目前,该县已发展茶叶种植基地5万亩,年产值实现3.2亿元。不仅规模庞大,丹棱绿茶的品质也逐渐得到市场认可,在去年一个时期内,产自丹棱县的340吨中高端绿茶出口到了乌兹别克斯坦,实现了全省中高端茶叶规模化直接出口零的突破。 查看更多
(蒋兵 记者 陈家明 陈思燕)“老李,别慌,把摩托车停稳当。”3月6日下午5点35分,设在自贡市荣县双古镇晏家桥村民广场边的茶叶收购点,迎来了当日第一个卖茶的茶农李永才,操着外地口音的收购员,似乎和李永才是老熟人了,远远地就这样招呼着。茶商收购茶叶现场。蒋兵供图近段时间,正值荣县春茶上市,来自省外的220名客商蜂拥而至双古镇抢鲜茶。据统计,双古茶市每天的采收数量均在2万斤以上,茶农们每天有近300万元的现金进账。“5.88斤,老李,你看看重量,今天按145元一斤算,一共852.6元。”收购员按动计算机跳出一组乘法数据后,便从面前的钱袋里摸出钞票现金支付。称重、计价、结算、付款,这样的流水线,从第一个李永才开始,就再也没间断过,直到当晚7点46分才收工。“今天,我们一共收购了独芽鲜叶1982斤,最高价145元一斤,最低140元一斤,共向428户茶农支付收购现金281486.5元,没欠茶农一分钱。”外地茶商刘顺礼介绍。“我们在村委会办公室旁边,设置了茶叶加工车间,茶商当天收购的独芽鲜叶茶,当晚就要完成加工。”晏家桥村党支部书记邹小平现场介绍。“我到双古收购鲜叶已有22年了,这里不仅茶叶品质好、技术人员引导茶农采摘规范,政府还提供的保姆式服务,让我们省心又放心。”刘顺礼如此直言。茶农采摘茶叶。蒋兵供图双古镇党委书记冯俊飞介绍,晏家桥村收购点,也仅是双古镇21个收购加工点的缩影,也是220名省外茶商落脚的“家”。“22年中,他们与茶农都成老熟人了。21个收购加工点中,融入村集体经济组织开展收购的点有3个村,融入镇内茶叶加工企业和个体加工收购的点有18个。”冯俊飞介绍,这样的结对合作,不仅达到了和谐合作共赢,外地茶商还传教了先进的制茶技术,共同推进了茶产业的发展与繁荣。 查看更多
夏绿(图片由四川省川茶品牌促进会提供)  早春时节,万象更新。沿着宜宾市筠连县巡司镇银杏村的八一茶山拾级而上,片片嫩芽竞相探头,已是满眼翠绿。这是春的样子。  寻香探源,不远处的茶厂,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杀青、揉捻、理条等工序有条不紊地进行,茶香扑鼻。这是春的味道。与此同时,乐山双福、雅安名山,茶商们赶赴春天的邀约,一盒盒标识着“天府龙芽”最新LOGO的新茶被运往全国各地,带去春天独特的清香。宜宾市翠屏区茶叶基地。展现每一年川茶“更好”的样子  又是一年春茶季,从茶园到茶市,春天的收获接踵而来。  泸州市纳溪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造就了这片全国同纬度茶树发芽最早的地区,每年开采时间比川内的其他产茶区要早7—10天。今年,由于冬春气温较高,这里出产的特早茶相比往年提前了15—20天,提前揭开今年的四川春茶采摘序幕。  提早相约,带来的是“更好”的春茶。  产量更高。由南而北,今年2月中旬的几场春雨后,川南早茶产区的茶树迅速抽芽,产量快速增加。3月,气温逐步回升,全省开园采摘的茶区范围扩大、面积增加、产量增多。目前,川西南平原及浅丘茶区均全面开采,高海拔地区逐步开采,总面积达188万亩以上,毛茶产量达2374.5吨。“随着温度持续升高和降雨量增加,纬度偏高的川东北及海拔较高的盆周产区也将陆续开园,预计全省春茶采摘周期将持续4个月以上,产量较上年增产3%左右,产值增长5%左右。”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介绍。  品质更高。川南产区开园至今,鲜叶饱满度提升,品质优异。“今年第一批宜宾早茶芽头饱满、鲜叶匀整、含水量较低,加工的茶叶将比往年更香、滋味更好。”四川省茶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川茶集团”)技术中心负责人颜麟沣说。更高的品质带来的是更高价格,根据省农业农村厅提供的数据,截至目前,川南产区鲜叶价格已连续一个多月稳定在180—240元/公斤。干毛茶均价850—1100元/公斤,比去年同期水平提升10%左右。  收益更高。近年来,宜宾、泸州等早茶产区推广峨眉问春、乌牛早、福选9号等优质早茶品种,具有早生、抗性强、节间长、易采摘等特点,受到各茶区采茶工的欢迎。今年川南早茶产区人工日均采摘量在3斤左右,收入达150—200元/天,比去年增加20—50元/天。  市场更“火”。2月中旬,川茶集团相比往年提前一个月开启宜宾早茶预售活动,由于品质好、产量高,销量较去年同期增加了20%。赶早的不仅是宜宾,2月11日,四川第十届茶叶开采活动周启动仪式在泸州市纳溪区大渡口镇中国特早茶城举行,为四川春茶上市吹响号角。  2月以来,乐山市犍为县,宜宾市筠连县、翠屏区等茶叶主产县(区)相继举办“峨眉山茶”开采节暨手工制茶技能大赛、第十六届中国·宜宾早茶节、翠屏区早茶采摘体验暨新品上市发布仪式等活动,川茶销量进一步提升。乐山市五通桥区辉山镇争鸣村茶山路网。展望下一次“更好”的约定  又是一年春茶季,川茶正在经历一次“更好”。“更好”的背后,不仅仅是“偶然”的天公作美,而是源于7年前一次众望所归的约定。  四川茶园面积大、产量大。然而这里曾经是“千家万户种茶、千企万厂制茶、千牌万品卖茶”,这直接导致在全国高端茶叶市场中,川茶仅以“原料茶”的面貌出现。  2014年,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川茶产业转型升级建设茶业强省的意见》,着力谋划千亿川茶产业。同年,四川省川茶品牌促进会挂牌成立。  如何破局千亿产值?众多茶农、茶企有一个共同的期盼——四川迫切需要一个能够在全国乃至全球叫得响的品牌,带领川茶出川出海,展现川茶的昂扬姿态。  2016年,首个川茶大区域品牌“天府龙芽”亮相第五届四川国际茶博会。在这场茶博会上,全川茶农、茶企、茶产区约定,依托“天府龙芽”,川茶念好“优、绿、特、强、新、实”六字经,推动这一优势特色产业加速崛起,到2022年,引领川茶加入千亿产业俱乐部,强势展现川茶“更好”的样子。  谋定而后动。宜宾、泸州、雅安……全省茶叶产区以“天府龙芽”为抓手,不断加快川茶种植、加工和销售的全链条提质增效,茶叶品质更好、生产效益更高的“天府龙芽”品牌效应呼之欲出。  一路高歌猛进。在“天府龙芽”品牌的引领下,2021年,全省川茶综合产值首次突破1000亿元,销售额位居全国第三。2022年,全省茶业综合产值达1080亿元,再创新高,实现川茶产值连续两年突破千亿元大关。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推广“天府龙芽”等特色品牌,“天府龙芽”迈上更广阔的舞台。  扬帆再起航。2022年年底,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精制川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富民增收的意见》,提出到2030年,川茶年产值突破2000亿元。  《意见》着重提到了“品牌”二字。面对2000亿元年综合产值的目标任务,我省提出,到2025年,推动“天府龙芽”品牌销售额达到100亿元以上。  这是对“天府龙芽”七年奋进的认可,更是对“天府龙芽”未来发展的更高要求。  一套“组合拳”随即打出。  全省层面,培育知名品牌。构建“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体系,推进国家级、省级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建设。加大“天府龙芽”省级公用品牌及“峨眉山茶”“蒙顶山茶”“米仓山茶”“宜宾早茶”“川红工夫茶”等地方区域公用品牌建设支持力度。  企业层面,支持龙头茶企按照市场化标准打造自主品牌,在全省培育10个在全国有竞争力的知名企业品牌。支持经营主体加大投入、开展商标国际注册、参加国内外有影响力的品牌推介和省级以上具有公信力的产品评优活动。发展以名优绿茶为主,工夫红茶、茉莉花茶、优质黑茶为辅的传统优势产品体系,支持发展黄化茶、白化茶、紫色茶等特色产品。  产区也要动起来。推动各地集中优势资源培育有竞争力的单品,支持企业依靠特色生态、特质品种、独特工艺创制特色单品。建立健全品牌标准体系,加大贯标、用标力度,加强产品企业自检、政府抽检、社会监督。  春来四川品好茶,“天府龙芽”正发力突破,助力千亿川茶产业,为加快建设农业强省贡献力量! 查看更多
“疏雨半晴回暖气,轻雷初过得新芽。”  春回大地,茶生新芽。这时,也是制茶师匠心逐梦之际,他们用世代相传的制茶技艺,奉上风味不一的各种香茗,供人品味与分享。  中国是茶之故乡,2022年底,“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四川的南路边茶制作技艺和蒙山茶传统制作技艺名列其中。本期“问道川茶——品味川茶文化”报道,通过与非遗传承人、行业专家对话,梳理南路边茶和蒙山茶传统制作技艺的前世今生,从历史与当下的进程中,一窥具有代表性的川茶制作习俗和传承。雅安市名山区中峰镇万亩观光茶园。这杯蒙山茶 香韵袅袅越千年  (记者 吴晓铃)“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脱胎自元代文人李德载的一首小曲的这句茶联,给了四川蒙山茶至高无上的赞誉,并因恰如其分的评价而流传至今。2022年底,“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蒙山茶传统制作技艺是该项目重要组成部分。从汉至今,历经2000余年的蒙山茶留下了辉煌过往,至今依然茶香缭绕……茶中之王 贡茶历史上千年  “蒙山茶传统制作技艺起始于汉,已有2000余年历史……”四川省茶叶流通协会秘书长陈书谦介绍。相传公元前53年,名山人吴理真在蒙山驯化野生茶树并研究制茶工艺,开创了人工植茶的先河。此后,一代又一代茶农在此耕作培育,让蒙山茶自唐开始就成为贡茶,一时成为茶中之王。  历代正史曾经记录了蒙山茶入选贡茶的荣耀:《新唐书》这样记载:“雅州芦山郡……土贡麸金、茶、石菖蒲、落雁木”;《唐国史补》也有“剑南有蒙顶石花,或小方,或散芽,号为第一”的记载;唐宪宗元和年间,《元和郡县图志》则记录“蒙山在县南十里,今每岁贡茶,为蜀之最”;到了宋代,《宣和北苑贡茶录》中,蒙山名茶“万春银叶”“玉叶长春”同样榜上有名……  入选贡茶,让蒙山茶在历代文人墨客中拥有不俗口碑。白居易曾经这样怀念蒙山茶:“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刘禹锡则感叹“何况蒙山顾渚春,白泥赤印走风尘”;明朝文学家张岱在《夜航船》中也写道:“蒙山茶,蜀蒙山顶上茶,多不能数,片极重,于唐以为仙品”……  四川省社科院历史所副研究员苏东来曾参与主编过《四川茶文化史》一书。据他介绍,由于蒙顶茶名声远扬,珍贵难觅,价格一度十分高昂。唐元和年间以前:“束帛不能易一斤先春蒙顶。是以蒙顶前后之人,竟栽茶以规厚利。不数十年间,遂斯安草市,岁出千万斤。”由于山寨版相继而出,因此唐朝名相李德裕入蜀时,得到蒙山茶饼以后不得不“沃于汤瓶之上,移时尽化,以验其真”。  到了明代,蒙山茶从茶饼渐渐改为散茶进贡,蒙山“甘露”正式诞生。至此,蒙山茶传统制作技艺基本形成。在清代,进贡茶叶开始列为正贡、副贡、陪贡,蒙顶“仙茶”被确定为皇室祭祀太庙之物。2022年,故宫博物院将现存的贡茶实物进行整理,发现来自11个省的50种贡茶中,四川有11种,其中8种就来自蒙顶山。蒙顶黄芽。制茶技艺 全国唯一多品类  国人爱茶,在传承成百上千年的制茶技艺中,仅国家级非遗就有44项。不过,全国茶叶中唯一多品类茶的制作技艺,只有四川“蒙山茶传统制作技艺”。它以蒙顶甘露为代表,还包括了蒙顶黄芽、蒙顶石花、万春银叶、玉叶长春共五种代表性茶品的传统制作。  不同的茶叶品类,香味和造型皆有所不同。张跃华是“蒙山茶传统制作技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十几岁时就在父母耳濡目染下学习制茶。1993年,他开办起了茶叶手工作坊。凭借良好的口碑,作坊一步步发展为现在的四川蒙顶山跃华茶业集团有限公司。对蒙山茶的历史和品类,张跃华如数家珍。据他介绍,蒙顶甘露中的上品,具有“十分调雪粉,一啜咽云津”“香云蒙覆其上,凝结不散”的香味品质,实际上就是要求甘露具有嫩香持久,鲜醇爽口的典型风格;石花起源于唐朝,蒙山石花造型自然美观,如丛林古石上寄生的苔藓,形似花。据《名山县志》记载,石花“叶细而长,汤黄而碧,味甘而清”;蒙顶黄芽从唐代初始至清光绪年间工艺形成,它芽条勾整、扁平挺直、色泽黄润、全毫显露,汤色黄中透碧、黄韵蜜香、甜醇爽口,具有茶金黄、汤亮黄、叶嫩黄的“三黄”之特色……  蒙山茶制作工艺的总体标准是形美、色润、香浓、味甘。张跃华介绍,蒙山茶制作技艺包括“红锅杀青、先高后低、三炒三揉”等,历经14道工序,完成火与叶的交融蜕变,方能品味到一杯味甘而清,色黄而碧的正宗蒙山茶。其技艺主要以师徒传承方式,经制茶师代代口传、手教、心悟传授,利用土灶铁锅、木柴钢炭等传统制作工具,纯手工炒揉。其特点和其它地方茶叶制作略有不同:一是“看茶制茶”,根据原料季节、下树时间、嫩度湿度等要点制作;二是“红锅杀青”,看锅色、靠手感,高温杀青;三是“手工炒揉”,主要有捧、抛、拉、压、撒、推、揉等手法;四是“火丹专配”,火丹师掌控锅温,全力配合制茶师。  张跃华年逾六旬,公司的经营已经交给儿子负责,但仍然会经常亲自炒茶带徒弟。在他看来,手工茶比机器制茶更有灵魂,“当铁锅烧到300摄氏度以上,倒入新鲜的茶叶,锅里发出噼噼啪啪的声音,迅速翻炒。手工制的好处是锅的温度和翻茶的速度可以相互配合,这样炒出来的茶,口感滋味都比机器做的好……”  这些年,张跃华和儿子推出了“张氏甘露”等几个品牌,争取未来能靠品质占领更多市场。“现在蒙山茶传统制作技艺的传承已经不是问题,每年有许多年轻茶人拜师学艺坚守手工制茶,希望有朝一日,我们的蒙山茶能够重现昔日辉煌。”天全甘溪坡茶马古道。南路边茶 飘香茶马古道(记者 成博)在青藏高原上,当地居民口耳相传着一句“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的谚语,道出了茶在他们心中的重要地位,口味醇厚浓郁的酥油茶更成为青藏高原最具知名度的饮品。而煮酥油茶的原料之一,是产于雅安等地、曾长期经由茶马古道运往高原的南路边茶。  因茶而兴,因茶闻名。千百年来,经由这条著名的茶马古道,来自四川的南路边茶走进青藏高原的千家万户,成就一段飘着茶香的传奇。2008年,“南路边茶制作技艺”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022年底,又作为“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文化之茶 传承千年  四川的边茶生产历史悠久。其中,南路边茶又称“藏茶”,在类别上属黑茶,主要供应西藏、青海和四川甘孜、阿坝等地,距今已有1300余年历史。在清代中叶改“茶引制”为“招商引岸制”后,规定雅安及周边产茶县的口岸“批验所”设于打箭炉(今甘孜州康定市),因成都到打箭炉需出南门,故称此路所产边茶为“南路边茶”。  “作为边茶,其实是有一些内在共性的。”南路边茶制作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甘玉祥告诉记者,边茶的主要销售方式是边销,“由于长期生活在高原地区,藏族同胞们的饮食结构中缺少蔬菜、水果等促进消化代谢的成分,而茶中含有微量元素、膳食纤维素、维生素等,与他们的饮食习惯形成了互补。此外,针对新疆、青海、内蒙古等地群众的生活需要,也有面向当地市场的边茶生产和销售。”  最初,边茶依靠人背马驮在茶马古道上运送,为了节省空间,往往将茶叶压紧成茶砖或茶饼的形式,做成紧压茶。同时,由于一次运输往往要经历数月时间,茶叶不可避免地会在运输途中被雨水淋湿,之后又被晒干,在不断地淋湿和晒干中循环往复形成的发酵,却使边茶获得了独特的风味。经过一代又一代边茶制作者的经验积累,已经形成了一种完整的生产制作工艺,得到重点保护和传承。  “过去,茶树种植相对较少,为了保证数量,在采摘时会将相对成熟的部分一同采下制作,因此使边茶呈现出‘粗茶’的特征。”甘玉祥表示,虽为粗茶,但也并非无标准的粗,而是严格按照“上不断尖,下不断本”的标准进行采摘,既不允许采摘芽尖,也不允许采摘茶梗的白苔部分,以此保障茶树的生长和茶叶的品质。  甘玉祥告诉记者,雅安南路边茶具有品质优良、汤色褐红明亮、滋味醇和悠长的特点,可加入酥油、盐、核桃仁末等搅拌成酥油茶,是青藏高原上人们每天必不可少的饮品。“加入酥油后形成的味道醇厚的酥油茶,更是成为雪域高原上最具代表性的饮品。人与人的感情有多浓,酥油茶就有多浓。”人文之茶 茶汤芬芳  甘玉祥出身藏茶世家。用他自己的话说,他从小在茶坊长大,从小就见识了炒茶、蒸茶、揉茶、发酵、烘茶等边茶生产工艺。“当年,工人们在大炒锅边上炒茶的场景,至今依然历历在目,我经常把茶房里的溜板当滑梯玩,渴了就去茶坊旁的水桶里舀一瓢煮好的茶汤喝。”  关于南路边茶的制作,甘玉祥表示,其中有四个环节非常关键:首先是原料采摘。原料好不一定能做出好茶,但是,原料不好,那是一定做不出好茶的。其次是鲜茶制作五大工艺,这决定着茶的品质,全流程的掌控工艺也就等于把品质牢牢地掌控在自己手里。第三是要利用茶的原汁进行发酵。茶叶从树上海采下来,本来自身水分就很充足,利用自身的水分来进行发酵,就是最原始的、最正确的工艺,也是最安全、最科学、最营养、最卫生的。第四是保留传统工艺而改变传统方法。“传统工艺是什么?就是掌握发酵三要素:湿度、温度、时间。其中,要注意利用茶的原汁进行发酵。传统方法是什么?就是在地面上渥堆发酵,我认为,地面渥堆发酵是过去生产力落后的表现,不科学也不够卫生。今天科技如此发达,是可以改良的,于是我们发明了滚筒发酵,这样解决了卫生问题,同时质量更稳定,品质更有保障。”  上世纪90年代以前,南路边茶主要面向青藏高原一带进行销售,因为人口少,市场小,而生产边茶的厂家又多,竞争在所难免,厂家之间打“价格战”的结果就是边茶生产效益降低、品质降低、声誉降低。甘玉祥表示,正是在这个时候,他萌生了把南路边茶销往全国市场的想法,提出了粗茶细作、人文之茶等理念,让南路边茶走向更广阔的市场。经过多年不懈努力,甘玉祥所制作的南路边茶产品已经完成了“康砖一金竹一甘弘”三代产品的升级换代,产品由边销茶康砖、金尖逐渐增加到了50余种。  同时,甘玉祥也十分重视对年轻一代传承人的培养。“我们成立了藏茶技艺传习所,作为培养骨干员工的基地,也接受社会各界人士到这里参观、学习、体验。同时,我也通过自己的努力,持续免费对外宣传、讲解非遗技艺和文化。”甘玉祥正在念大学的儿子,也准备在毕业后回到家乡,继续南路边茶的传承事业。  曾经的茶马古道上,背夫和马帮将南路边茶运上世界屋脊,这条古道也因此蕴涵着无数传奇和故事。如今南路边茶被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甘玉祥也有一个小小的心愿,“希望南路边茶能走向世界,让世界各地的人们都尝到四川味道。”(图片均由黄伟 摄) 查看更多
 (鄢怀林 记者 侯东 文/图)2月28日,青川县沙州镇寺沟村黄金岛茶园里,600亩“龙井43#”茶树已冒出第一茬嫩芽,迎来了勤劳的采茶工。茶农采摘春茶“春茶的市场价值非常可观,鲜叶每斤能卖300-400元,而且非常畅销。”寺沟村村支部书记唐中介绍,由于该村海拔不高,茶山光照充足,所以该村所采春茶早于青川县其他乡镇。“全县有27.57万亩茶园,全年预计干茶产量逾10000吨,综合产值可达30亿元。”青川县农业农村局局长李力介绍,青川县茶叶即将迎来大量采摘季,为促进全县茶叶产量增加、产值增收,该县在茶叶重点乡镇、重点群体开展茶园管护技术培训,提高茶农的管护技术水平,并指导茶叶新型经营主体在秋季对辖区内的茶园采取封园处理措施,减少来年茶园病虫害,增强茶园品质。 查看更多
(王清 邓世平 记者 常艰)天气回暖,万物萌芽,进入了春茶的采摘期。在眉山市青神县西龙茶叶现代农业园区,处处生机盎然,茶香弥漫山野。茶农们穿梭在茶园中,双手上下飞舞,采摘着今年的第一茬嫩芽。2月26日早上不到8点,万沟村2组村民徐大姐就来到自己的茶园里采摘春茶。经过两个多小时的忙碌,她的茶篓里铺满了翠绿的嫩芽,“大概有三四两吧。”尽管很辛苦,但这段时间春茶的价格还不错,徐大姐很是高兴。采茶现场穿梭在丰收的茶园间,娴熟地采摘一片片嫩芽,茶农徐巧梅的脸上洋溢着收获的喜悦,“现在茶叶刚开始上市,我们一天能够采摘2到3斤,这几天能卖到90多元一斤,每天可以收入300多元。”西龙茶叶现代农业园区以西龙镇万沟村1万亩茶田为中心,辐射带动附近村庄2万亩茶田,茶叶年产量1.8万吨鲜叶,年产值达3.6亿元。“我们村大概从2012年开始大力发展茶产业,通过种植茶叶,现在人均年收入达到3万余元,茶叶确实为我们村的老百姓增加了收入。”万沟村村委会副主任文忠介绍道。近年来,青神县通过政府推动、基地拉动、大户带动、农户主动和效益驱动等方式,多层次、全方位发力,全县茶叶种植面积近5万亩,主要包括白茶、黄金茶和大宗绿茶等茶树品种,茶产量质量进一步提高,产业效益进一步凸显。 查看更多
(记者 程强 摄影报道)2月27日上午,在雅安市名山区世界茶都交易市场,随着一阵响亮的鸣锣声,2023蒙顶山茶区第一背篓茶上市活动正式启幕。当天,来自江苏、浙江、湖北、河南等地的5000余名茶商齐聚,预计日交易量峰值达2万公斤。春茶拍卖环节,理真蒙顶山甘露以3.6万元/斤的价格成交。活动现场,开展了春茶制作体验、茶商茶企交流互动、茶叶交易现场观摩体验品鉴、春茶拍卖等活动。28日,蒙顶山茶文化、茶产业和雅安文旅特色资源推介活动还将在重庆开展,进一步推动蒙顶山茶产业提档升级。“今年茶叶品质不错。形美、色润、口味鲜、口感醇。”来自苏州坤记茶业有限公司的负责人王坤,仔细端详、品尝着眼前刚刚冲泡好的春茶。 查看更多
(记者 余如波)2月11日,四川第十届茶叶开采活动周在泸州市纳溪区启动;2月12日,第十六届中国·宜宾早茶节开园采摘活动在宜宾市筠连县举行……春芽萌动,新茶上市,2月以来,四川省宜宾、泸州、自贡、乐山等地春茶陆续开采。  四川省农业农村厅数据显示,2022年,全省茶产业面积、规模、效益位居全国一流水平,川茶产业综合产值达到1080亿元,茶农人均茶产业收入超过5000元,真正将“小特产”做出了“大成效”。  无论地域之宽广,还是历史之纵深,川茶都称得上独领风骚,这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四川茶区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古往今来,巴蜀茶业借势而为,让这片神奇的树叶蓬勃生长,塑造了今日的川茶地理版图。成都市蒲江县成佳茶乡。李志军 摄四川茶区漫射光丰富尤其适宜绿茶生长  四川是茶树原产地之一,也是人类种茶的发源地之一。著名农学家吴觉农指出,“关于树高叶大的野生茶树,在我国仅就四川一地而论,早在古籍上有过记载。”例如,唐代陆羽《茶经》就说:“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19世纪末,英国植物学家威尔逊在西南地区考察时也曾记录:“在四川中北部的山坡间,曾见茶丛普通高达十英尺或十英尺以上,极似野生种。”  茶叶生产在四川具有悠久的传统和辉煌的业绩。《四川省志·川茶志》介绍,早在公元前11世纪,四川东部的巴国境内已开始人工植茶;西汉,雅安的蒙山一带也已种植茶树;唐代,四川已有19个郡、州产茶;北宋,生产种植规模继续扩大,“蜀茶岁约三千斤”……近年,茶产业正式成为我省“千亿产业”之一。  在全国茶产业版图中,川茶的历史底蕴和当下地位从何而来?追根溯源,这与四川的自然条件有关。“四川自然条件优越,得天独厚的地形条件和各具特色的区域性气候,十分适宜茶树栽培。在长期的茶叶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中,四川茶农和茶叶科技工作者积累了丰富的茶树种植和管理经验。”《四川省志·川茶志》介绍。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所长罗凡,对“自然条件优越”作了进一步阐释。  “四川位于北纬26度到34度,东经97度到108度之间,茶区气候温和,少极端高低温天气,雨量充沛,光照少,云雾多,多酸性土,这些都适合茶树生长。”他着重提到,四川茶区普遍位于四川盆地盆周山区,昼夜温差大,有利于茶叶中有效物质积累;此外,茶区漫射光丰富,有利于氨基酸生成,尤其适宜绿茶生长。  以光照条件为例,四川茶区受地形等因素影响,云雾多、日照少。四川茶区由于云层较厚,多阴雨,太阳总辐射中的散射辐射比率大,符合茶树荫生习性,有利于茶树氮代谢,鲜叶中含氮化合物多,宜于发展高档绿茶和名茶。2022年,全省累计加工名优绿茶24万吨,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说,目前四川茶产业格局中,绿茶产量占比超过七成。  而就温度条件而言,四川茶区主要分布在盆地及周围山地、川西南山地,具有早春温度比国内相似纬度的其他茶区高的热量优势。“温度是茶芽萌动和新梢生育的主导因素,四川早春热量优势明显,春梢萌育早、生长快、成熟早,名茶开采早、上市早。”《四川省志·川茶志》介绍,宜宾和泸州茶区,由此适宜发展早茶。  罗凡还注意到一点:四川位于中国几大地理阶梯之间的过渡带,120多个产茶县除了自然降水外,还普遍受到冰雪融水滋润。“冰雪融水的酸碱度、矿物质等特性,与川茶出众的品质之间有没有关系,可能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1月29日,茶农在泸州市纳溪区护国镇梅岭村长坡茶园采摘春茶。 廖胜春 摄“三山一早”公共品牌源自“C”形茶区格局  2018年3月,川茶省级大区域品牌“天府龙芽”携四川主产茶区“三山一早”公共品牌亮相纽约时报广场,后又在5月共赴第七届四川国际茶业博览会。所谓“三山一早”,意即蒙顶山茶、峨眉山茶、米仓山茶和宜宾早茶。  川茶代表性的公共品牌,为何选中“三山一早”?四川省茶叶流通协会秘书长陈书谦从地理的角度给出了一种解释:从地图上看,“三山一早”围绕四川盆地盆周山区分布,恰好形成了一个“C”字形,呼应了四川茶区的基本格局。  吴觉农在《四川茶叶史话》一文中介绍,四川的野生大茶树,从记载上来看,是从唐代就有发现的,分布于荥经、古蔺、叙永、珙县等地。公元前11世纪,四川东部的巴国境内是中国最早的饮茶种茶地区,周灭殷后,古巴国出产的茶叶就曾作为向周王朝缴纳的贡物之一,当时生产和消费量很少,主要采摘的就是野生茶。  从采摘利用野生茶,到形成“C”字形茶区格局,过程十分漫长。周初时,巴地已有人工栽培茶树,秦汉后茶树在巴蜀地区广泛栽种。川西地区沿邛崃山脉和岷江流域的严道、临邛、南安、武阳等地,是汉代的主要产茶地区,茶叶产量、质量都达到了一定水平。《华阳国志·蜀志》中也有四川多地出“好茶”“名茶”的记载。  入唐以后,饮茶活动已遍及全国,《四川省志·川茶志》介绍,四川境内盆地各州郡农户广泛种植茶树,一些地区的茶叶生产已逐渐向专业化、商品化发展,成为当地农民的主要经济作物和谋生手段。如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所言,“泸州所管一县百姓……作业多仰于茗茶,务本不同于秀麦”,表明茶叶成为主要农业作物。  吴觉农介绍,唐代茶叶需求日渐增长,生产地区日益扩大,陆羽《茶经》“八之出”中所提到的剑南道彭州、绵州、蜀州、邛州、雅州、泸州、眉州、汉州8个州,都属于当时的产茶地区。其中,已可窥见“C”字形茶区格局的雏形。  经过了上千年的历史变迁和茶业兴衰,四川茶区这一格局维持至今。而在其内部,据《四川省志·川茶志》介绍,根据行政区划、自然条件等不同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划分方式。例如,从区域资源比较优势、产业化基础、茶类分布等出发,四川茶区就可分为川西名优绿茶区、川南优质早茶和出口红茶区、川东北优质富硒茶区。  不过,罗凡更倾向于以“山头”划分茶区,如蒙顶山、峨眉山、乌蒙山、米仓山、邛崃山等。“不同区域的自然条件,造就了四川茶叶品质的多样性。”他举例道,乌蒙山区纬度、海拔较低,茶叶休眠期短,萌发更早;而米仓山区昼夜温差大,相对湿度较低,因而生长周期长,利于内含物聚集,出产的茶叶香气高且独特。蒙顶黄芽。黄伟 摄50种贡茶占11种川茶品质多样而丰富  四川产茶,更产好茶。2022年,故宫博物院将现存贡茶实物进行整理,发现来自11个省的50种贡茶中,就有11种源于四川。《四川省志·川茶志》认为,名茶区域的形成与其所处的地理环境,以及最初统治阶层在经济、政治的地位及其文化素质有极大的关系,古蜀名茶区域形成经历了先川东、后川西、再川北的过程。  说到四川名茶的地理分布,蒙顶山自然是绕不过的地标。陈书谦说,从栽培的角度,蒙顶名茶的形成离不开优越的自然环境:海拔948米-1551米,地势北高南低,形成自然防御寒流的屏障,坡度多在15度-30度,间有小块台地,土壤深厚。加之气温、降雨量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由此脍炙人口。  “四川人之重蒙顶,绝非出于狭隘的乡土观念,而是因为该茶品在中国茶叶史上所处的至尊地位。”王云、杨文华、李春华编著的《四川茶事考》一书介绍,唐时蒙山隶属于严道县,因蒙茶之珍,很自然地被纳入朝廷的贡品范畴,自唐以下直至清代的1000余年间,历代皆有贡茶记录,这在中国茶叶史上也是罕见的。据日本《茶业发达史》记载,唐代,日本慈觉大师圆仁从长安回日本时,就曾获赠“蒙顶茶二斤、团茶一串”,可见当时已将蒙顶茶作为宫廷礼品了。  自然条件的差异,不仅造就了川茶品质的多样性,也为其文化的丰富性奠定了基础。  大邑是成都附近的主要产茶区之一,县城西北的雾中山“无蚊蚋虎豹蛇蝎,宜植佳茗”,所产茶被称作“雾山茶”;鹤鸣山作为著名道教圣地,种茶制茶历来也是山中各道教宫观赖以为生的产业。当地茶叶生产富有浓郁的乡土风情,历史上留下了许多关于邑中茶事的诗词歌赋及民间传说,例如清末学者汪屏山就曾创作八首《采茶词》:雾中山头春雪明,雾中山外听春声;年年二月开茶市,管领春风无限情……  位于四川盆地西南边缘的峨眉山,不仅是举世闻名的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还是名茶“竹叶青”的产地。峨眉山峰峦重叠,山脉连绵,终年云雾缭绕,十分适宜茶树生长。特别是海拔800米-1200米峨眉山山腰,产茶尤多且品质特佳。  对于峨眉山茶的优异品质,古人很早便有了认识。例如,唐代李善《文选注》记载:“峨眉多草药,茶尤好,异于天下。”而在宋代,苏东坡曾作诗称赞“分无玉碗捧峨眉”,陆游也有诗赞曰:“雪芽近自峨眉得,不减红囊顾渚春。”悠久的贡茶历史,以及文人墨客的吟咏赞颂,使得峨眉山茶逐渐名声大噪,享誉世人。 查看更多
(张超 黄刚 记者 程强)眼下,蒙顶山茶首批春茶已进入采摘期。2月19日,在雅安市名山区各产茶乡镇,茶园已是满目翠绿。茶农们背着竹篓穿梭在茶园间,娴熟地将一粒粒新芽采摘放进茶篓里,收获春茶,也收获着春天的喜悦。背着竹篓采茶忙据了解,为进一步拓宽蒙顶山茶销售渠道、持续做大“蒙顶山茶”品牌,2月27日至28日,名山区将分别在名山、重庆开展“2023蒙顶山茶区第一背篓茶上市”活动,以此推介蒙顶山茶文化、茶产业和雅安文旅特色资源,唱好“双城记”、共建“经济圈”,以茶为媒,全面推动蒙顶山茶产业提档升级。 查看更多
(陈海龙)蜀南竹海令人心旷神怡,兴文石海令人浮想联翩,当筠连县30万亩碧波荡漾的茶海,铺天盖地的绿浪扑进你的眼帘,那该是多么激动人心的画面!你见过10万亩生态茶园组成的川红小镇吗?你见过3000亩核心区的“八一茶山”吗?  川红工夫红茶,外形条索肥壮圆紧,显金毫,色泽乌黑油润;冲泡后,内质香气清新带橘糖香,滋味醇厚鲜爽,汤色浓亮,叶底厚软红匀。产区主要位于川南宜宾地区,茶园地势较高,茶树发芽早,4月即进入市场,以早、嫩、快、好的显著特点及优良品质获得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赞誉。  川红工夫红茶制作技艺于2014年成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川红特色小镇”是全省唯一以茶得名的小镇。2月12日,在宜宾市筠连县巡司镇银星村八一茶山,茶企员工在采摘早茶。 庄歌尔 摄壹  筠连县隶属于中国早茶之乡宜宾市,是宜宾核心茶产区之一,享有“川红故里”“中国苦丁茶之乡”“中国十大生态茶基地县”等美誉。筠连茶叶适宜生产红茶、绿茶、苦丁茶等各类名优品牌,形成了以筠连红茶为代表、筠连绿茶为骨干、筠连苦丁茶为重要支撑的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成为四川最大的红茶产地和最具竞争力的名优绿茶产区。  2月12日,第十六届中国·宜宾早茶节在筠连县举行,巡司镇银星村八一茶山也正式开园。早茶,贵就贵在一个千金难买的“早”字上。“早茶最宜宾”,金沙江河谷湿润气候以及低纬度优势造就了宜宾温热湿润的气候和适宜的土壤条件,每年正月十五前后,宜宾各地茶园就开始忙碌起来,川红小镇是全国同纬度茶区春季茶树萌芽最早的地区之一。筠连县巡司镇川南茶海。 筠连县融媒体中心供图贰  濛濛细雨中,我行走在川红小镇,寻找着春来的足迹。在川红小镇核心区银星村,摘春茶、赏茶艺、论茶道、话茶事、品茶香,赴一场早茶之约。银星村地处乌蒙山片区四川盆地南缘向云贵高原过渡地带、北纬28度黄金产茶带,平均海拔650米,面积20平方公里,辖9个村民小组1411户5525人。2022年,全村茶叶种植面积2.2万亩,有茶叶加工企业13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1家、市级龙头企业3家、规上企业7家),茶叶专业合作社4个(国家级示范专业合作社1个、省级示范专业合作社1个),家庭农场18家,产干茶5000余吨,实现综合产值15.2亿元,农民人均收入3.8万元,茶产业已成为银星村实现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  人工培育的茶园,如梯田般壮观,那些修剪得十分规范的茶树,如同受阅的阅兵方阵,就像一队队士兵站在那里,守卫着这如画的河山。雾,随风而来,又随风而去,寂静的山林中,我在天地之间感叹着大自然的厚重,释放出惊喜的心情,感叹再美的风光也是跑马观花般掠过,只有那些甘于寂寞的茶树,独坐青山,吸收着日月的精华,醇厚而芬芳,露珠般晶莹地绽放在山泉的怀抱中,昂首挺立在湛蓝的天空下。  养眼的茶艺表演,犹如山涧的云雾,牵引着人的思绪,一幅活生生的美人图,装点着枯燥寂寞的劳动生活。其实,真正的好茶,舞蹈在手指之间,在杯盏中穿越,只能静下来用心慢慢地去品。筠连县川红小镇八一茶山。筠连县融媒体中心供图叁  四川红茶在宜宾,川红故里在筠连。1951年4月,四川红茶在筠连天上宫试制成功,一个新的茶叶品牌“川红”正式诞生。川红与“滇红”“祁红”,并称为中国三大高香工夫红茶。筠连红茶作为四川工夫红茶的代表,“川红特色小镇”是全省唯一以茶得名的小镇。  筠连“川红特色小镇”,它的前身是八一茶场。我原来以为“八一茶场”这个名称与部队有关,其实,我错了。1966年开始建设的八一茶场,是由81个生产队以投地投劳、入股分红的形式创建,这才是“八一茶场”真正得名的源头。筠连工夫红茶的“工夫”二字,我一直以为应该是“功夫”这个词,结果,我又错了,此“工夫”非彼“功夫”,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筠连茶叶历史源远流长,从西周到清代一直都有贡茶进献,3000多年从没中断过。从南丝绸之路的茶马古道上穿越而来,筠连茶叶蕴含着厚重的历史文化,浸泡在汤色透明红润的工夫红茶中。如果不信,请你看看筠连红茶文化博物馆。  川红小镇成为四川省政府命名的全省唯一以茶产业为主导产业的首批省级特色小镇,巡司镇银星村被农业农村部评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川红故里”的美誉,筠连县当之无愧。  川红小镇是四川工夫红茶的发源地和核心产区,据说,工夫红茶“黄金白露”曾在1959年作为国庆献礼从而享誉全国。2022年全镇产茶8756吨,实现综合产值28.9亿元,充分发挥了茶产业在乡村振兴中的引擎作用。坚持茶文化、茶科技、茶产业“三茶统筹”,充分利用产业、文化、生态三大优势资源要素,实施川红特色小镇建设项目68个,打造茶文旅融合发展品牌,推进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增强川红特色小镇发展动能。肆  大约是自己一直喜欢喝茶的原因吧,对全国各地的茶叶都很有兴趣,要不是到了川红小镇,真的还不知道“茶海”也是如此壮观。川红小镇那一方水土,连绵不断的茶山,被勤劳的村民拖成了早春的色彩。茶场在群山之间蔓延,那漫山遍野的茶树排列得整整齐齐、千娇百媚的姿态,就像一群群村姑站在那里,点缀着这如画的河山。步入这一片绿海,融进大山的怀抱,方才感觉到个人实在渺小。举目环顾四野,远处鲁班山巍峨,近处巡司河清澈,风,格外的柔,花,特别的美,那刚刚露头的春芽,应该就是春姑娘的化身吧?  观景台在最高处,站在那里看漫山遍野馒头状的茶树、看梨花带雨羞答答的茶叶,春日的阳光从云层中斜插下来,薄雾濛濛的山谷回响着鸟的呼唤。从城市到农村无疑是一个跨越,沉默的大山、无言的森林、大片大片的茶园、喜欢喧哗的小河,构成一幅绝佳的原生态图画,我也是其中的风景。  让人走进大自然容易,让心融入大自然困难。在色彩斑斓的社会里、在霓虹闪烁的都市中,诱惑无处不在。惟其如此,那些在“炼狱”中展露翠绿的新芽,在我眼中才会变得十分的珍贵。  川红小镇是一个不起眼的地方,但山水之间,有歌声笑声,有助兴的酒,更有高雅的茶;有儒商的友情赞助、有政府的鼎力支持……与其说我们是在筠连的茶海中行走,不如说我们是在春风里穿行。凝聚在茶尖的滴滴汗水,让我们记住了那些阳光灿烂的日子。  茶在风雨中兼程,我们穿行在茶的王国里。在川红小镇的土地上、山水之间,春芽绽放、万物峥嵘,装点着磅礴的乌蒙群山。  我看见了春天,就站在那棵茶树的枝头上。 查看更多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洪瑜  早春二月,绿茶滴翠。泸州市纳溪区护国镇梅岭茶山二月亭基地,一场春雨过后,鲜嫩的茶叶染上了一抹嫩绿。“这茶叶太安逸了!”2月16日,几名茶农背着竹篓穿梭在茶园间,娴熟地将一枚枚新芽采摘下树。与此同时,纳溪区农业农村局总畜牧师彭取敏带领几位客人穿行茶山,品茗调研。护国镇茶农采茶。受访者供图  生态,是这片茶园带给大西南茶叶行业分会会长王晓英的直观感受。“通过这次调研,我非常真切地感受到了纳溪茶叶‘特’和‘早’的特点。从健康角度来讲,茶叶最怕的就是农药残留,这里的茶叶采用人工除草和铺草等原始方式除草,还能在茶树上看到一些青苔。”王晓英摘下一片茶叶细细端详。大西南茶叶行业分会理事胡伟明对此有同样的看法:“有青苔证明生态环境好,没有工业污染,这在全国都比较少见了。”  茶园小小茶叶关乎乡村振兴“大事业”。就在几天前,一场茶业界的盛会在纳溪举行,来自国家、省市的相关部门负责人、专家学者、省内外茶商代表及新闻媒体齐聚一堂,共同参与四川第十届茶叶开采活动周,见证纳溪特早茶的发展盛况。活动期间,纳溪区人民政府与茶科技类的7家企业集中签约,包含富硒茶合作项目、茶产业国际贸易指导合作项目、茶产业发展创新指导合作项目、纳溪区欧盟标准茶园建设合作项目、特早茶标准制定合作项目、茶旅融合助推乡村振兴合作项目等,这让纳溪茶产业发展势头更盛。  “这是太阳能杀虫灯,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陈宗懋院士团队研发。我们在茶园内连片规模化安装,另外还有水肥一体化系统、小型气象监测站、土壤墒情监测站……”在茶园内,彭取敏热情地向大家介绍,注重科技赋能,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是纳溪茶产业的一大支撑。记者获悉,为全方位助力茶产业发展,纳溪定期邀请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四川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四川农业大学等院校的专家教授开展茶园管理,以及茶叶生产、销售等方面的知识讲座和现场培训。  “我们已经成立了工作专班,推动茶科技企业早日落地纳溪,更好地服务茶叶生产。”谈到几天前的签约现场,彭取敏心情激动,“充分认识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之间的关系,以科技赋能茶产业更高质量发展,将进一步擦亮纳溪特早茶品牌。” 查看更多
(记者 吴晓铃)茶,一片神奇的树叶。四川大地上,这片树叶从古至今一直熠熠生辉。回溯历史,四川为植茶、饮茶发源地之一,茶文化风气炽盛;聚焦当下,四川是茶产业大省。2022年11月29日,“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四川的南路边茶制作技艺、蒙山茶传统制作技艺名列其中。  在进一步挖掘传承弘扬川茶文化、发展壮大川茶产业背景下,即日起,川观新闻人文频道,四川日报《天府周末》《人境》周刊等推出“问道川茶——品味川茶文化”系列报道,溯源川茶历史,挖掘川茶文化,寻访川茶遗迹、非遗项目,勾勒川茶地理版图……通过多重视角,带领读者品味飘散在历史与现实中的缕缕茶香,推动川茶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去年年底,我国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至此,我国共有43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居世界第一。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涉及福建、浙江、云南、四川等15个省、市、自治区的44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涵盖了绿茶、红茶、黑茶等多项传统制茶技艺,充分展示了中国茶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很少有人知道,四川是我国甚至世界上最早饮茶、种茶的地方之一。这里还曾兴起了世界最早的茶叶交易市场,在唐代我国盛产茶叶的大背景下,四川名茶仍独占鳌头。时光流转,川茶的那一抹清香,至今萦绕。蒙顶山茶园。 本文图片除署名外均由雅安名山区非遗中心提供茶之发现 最初当在蜀  饮茶,国人延续数千年的习俗。普洱、铁观音、龙井、雀舌……缕缕茶香味,抚慰凡人心。那中国人最早饮茶从何时开始?四川省社科院历史所副研究员苏东来曾参与主编过《四川茶文化史》一书,他表示,“从目前存世的古代文献记载来看,中国六朝以前所有关于茶的记载都出自巴蜀。因此绝大多数学者认为我国乃至世界最早发现并利用茶的习俗,从四川开始。”  早在3000多年前,巴蜀先民就已经发现野生茶树的叶子可以食用。  晋人常璩在《华阳国志·巴志》中曾记载,巴被周王室册封为巴子国之后,向周王朝缴纳的贡物中除了桑、蚕、麻之外,茶亦位列其中。常璩还写道,巴国境内“园有芳蒻、香茗”。香茗,即茶叶。而巴族被西周王室册封,早在约公元前11世纪,距今超过了3000年。可见当时,茶叶已经属于珍贵的贡品。苏东来表示,虽然常璩并没有明确记载此时的茶究竟是用于泡饮还是入药,但从此后四川地区种茶饮茶的习俗来看,当时的巴人应该已发现了茶叶的泡饮功能。  历史上,和四川茶事有关的记载还有很多。司马相如在其《凡将篇》中记载,西汉前期蜀郡有茶;扬雄《方言》则说“蜀西南人谓茶曰蔎”,说明蜀地出产茶叶;《华阳国志》则更明确记载汉时广汉郡的什邡“山出好茶”;犍为郡“汉有盐井,南安(今乐山一带)、武阳(今彭山一带)皆出茗茶”;川滇黔边区的平夷郡“山出茶、蜜”……“历代学者对中国茶源地的考证也有很多,清代学者顾炎武考察‘茶’字的记载和演变后,认定‘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也就是他认为公元前316年秦灭巴蜀以后,四川的饮茶习俗才传播到中原地区。”苏东来介绍,近代政治经济史家李剑农在《魏晋南北朝隋唐经济史稿》中也曾认为“茶之发现,其最初当在蜀”。  当然,古人最早饮用的是野生茶。茶圣陆羽在我国第一部茶业专著《茶经》里写道: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这是我国古代文献中明确记载的秦汉以前的产茶地区。”苏东来介绍。  如果说古代文献记载可能存在谬误,那从植物学角度展开的系列研究和调查,则为中国茶源地在四川及其地处的西南地区提供了更多佐证。  据介绍,目前全球发现的山茶科植物共有23属、380余种,而我国就有15属、260余种,且大多分布于云南、贵州和四川一带。该地区属热带和亚热带气候,生长着大片的原始森林,温暖、湿润的气候适宜茶树的生长。从植物学的角度,许多属的起源中心在某一个地区集中,即表明该地区是这一植物区系的发源中心。19世纪初,西方学者就在四川北部山区发现了高达3米的野生茶树。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的科学工作者也在云、贵、川的山区密林中发现了很多野生大茶树,有的树龄距今已有1800年。“可以肯定的是,我国西南是野生茶树发展为栽培茶树的起源地。茶叶就是从这些地区走向世界的。”苏东来说。皇茶园。西汉时 四川已有茶买卖  3000多年前,茶叶还只是王侯贵族才能享用的贡品。随着人工种茶的普及,饮茶之风在中产阶级甚至更普通大众中流传开来。有需求就有交易,西汉文学家王褒一则捉弄奴仆的《僮约》无意间记下了早在西汉时期,四川已经出现了茶叶市场。  王褒,四川资中人,西汉时与扬雄并称“渊云”的大才子。在这篇两百多字的《僮约》中,他不仅详细写下了要求奴仆每天完成的各种任务,还记下了僮约的出炉背景。原来,王褒因事要到今都江堰玉垒山,中途到好友遗孀家停留。对方有一奴仆叫“便了”,王褒让他去买酒,对方却冲到主人坟头哭诉不想给别人家的男子买酒。一怒之下王褒买下便了,立约管束。便了此时还要反抗,嚷嚷要使唤那就得把要做的事情白纸黑字写进券约。这可难不倒王褒,一份《僮约》,规定便了每天睁眼必须完成的事情,洋洋洒洒上百个工作要求,听得便了“仡仡叩头,两手自搏,目泪下落,鼻涕长一尺”,后悔还不如当时就给王褒买酒去。  这篇神作虽是戏谑之文,却留下了关于西汉时期诸多信息,其中最珍贵的便是“烹茶尽具”“武阳买茶”的表述,为中国茶叶史留下了重要一笔。  四川省社科院研究员、巴蜀文化研究学者谭继和曾专门就茶的历史做过相关考证。据他介绍,茶最早是原始的巢居人用于嚼食以调节肉食之味,最初不叫“茶”,而叫“萘、槚、蔎、茗、荈”,以形容茶叶苦涩味道。而“茶”字的使用,王褒的《僮约》是迄今发现的第一份古代文献。短短四字的“烹茶尽具”,可见西汉时的地主阶层,已经开始有饮茶的习惯,并且有了专门的饮茶器具;而“武阳买茶”,也说明武阳这里已经有了茶叶交易市场。  武阳是眉山市彭山一带的古称。西汉时期,武阳为何可以兴起可供买茶的市场?这里出产茶叶吗?  史料记载,四川出产茶叶之地包括了什邡等多处,其中也包括武阳。《华阳国志》中就曾记载“武阳出名茶”。王褒从老家资中到玉垒山,中途到故友家停留。据此路线,去武阳买茶或许因武阳出名茶而名声在外,要么就是这个市场恰好在故友家附近。值得一提的是,这是古代文献中提到的第一个茶叶交易市场。  武阳产茶,至今仍可见端倪。从成都沿成乐高速一路向南,高速路两侧至今仍可见片片茶园。不仅如此,武阳的江口镇还是延续2000多年的水码头。毗邻的蒙顶山等周边的茶叶要运往成都,就要经过此处,形成茶市也因此顺理成章。而一个小小武阳就已有茶市,由此可见其周边以及广大四川地区,饮茶之风已开始盛行。手工制茶。曾朗 摄盏盏香茗 最负盛名蒙顶茶  在中国数千年的茶叶史中,四川蒙顶山茶是令人瞩目的存在。2004年,第八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在雅安名山区举行,全世界25个产茶国共同发表了《世界茶文化蒙顶山宣言》,确立了蒙顶山是世界茶文化发源地、世界茶文明发祥地的地位。这是因为蒙顶山是中国有明确文字记载的最早人工植茶地。谭继和表示,巴蜀茶文化起源与发展的地理坐标,就是蒙顶山。  雅安名山区,蒙顶山主峰的5个小山头形似莲花,位于“莲心”的山头,已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皇茶园就坐落于此。茶园以石栏围绕,正面双扇石门,两侧有“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石刻楹联。相传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茶祖”吴理真在此种下了7株仙茶,由此开启了中国人工植茶的先河。在历代古籍文献中,有不少关于吴理真蒙顶山植茶的记载,包括明代状元杨慎也曾写过“西汉理真,俗姓吴氏,修活民之行,种茶蒙顶。”清代《名山县志》也记载,这七株茶树“二千年不枯不长,其茶叶细而长,味甘而清,色黄而碧,酌杯中香云蒙覆其上,凝结不散。”  “吴理真究竟有无其人,学术界一直有不同争论。”四川省茶叶流通协会秘书长陈书谦介绍,但蒙顶山茶的久负盛名却绝对不容否认。  蒙顶盛产茶、产好茶。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琴茶》曾这样吟唱:“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陆羽《茶经》品评天下名茶曰:“蒙顶第一,顾渚第二。”自元代李德载的小曲《蒙山顶上春光早》中脱胎而出的一句“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更是广为传颂。此外,唐人李肇在《国史补》也曾对蒙顶山茶有相关记载,“(唐)风俗贵茶,茶之名品益众。剑南有蒙顶石花,或小方、或散芽,号为第一。”明代文学家张岱在《夜航船》中也写道:“蒙山茶,蜀蒙山顶上茶,多不能数,片极重,于唐以为仙品”……  “蒙顶山之所以盛产茶,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不无关系。”陈书谦对蒙顶山茶史有过深入研究,他表示,从地理环境看,名山属亚热带,年均温度在15℃—18℃之间,年降水量在1000 毫米—1600 毫米之间,相对湿度70%—80%,茶叶适宜于这样的温度和湿度。加之栽培历史悠久,品种不断得到改进,至唐代已成为贡品。《元和郡县图志》就记载:“蒙山在县南十里,今每岁贡茶,为蜀之最。”在已查证的史料中,至少记载了蒙顶山茶从唐宋至明清均为贡茶的地位。2022年,故宫博物院将现存的贡茶实物进行整理,发现来自11个省的50种贡茶中,四川的11种贡茶有8种就来自蒙顶山。  而时至今日,蒙顶山茶依然是川茶诸多品种中的金字招牌。纳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中,四川的蒙山茶和南路边茶制作技艺双双入选,一代又一代制茶传承人仍在用勤劳和智慧,炮制出缕缕茶香。 查看更多
四川农村日报讯 胡月2月8日,一场春雨过后,雅安市名山区前进镇肖碥村蒙峰茶叶合作社茶园染上一抹嫩绿,基地扦插繁育的50余亩“川茶3号”新品种进入采摘期。茶农们背着竹篓穿梭在茶园间,双手娴熟地将一粒粒新芽采摘下树。  “‘川茶3号’具有采摘期早,芽型饱满、端正,茶香浓郁的特点,是制作蒙顶甘露的上好原料。”肖碥村党委书记、蒙峰茶叶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陈云华介绍,目前,“川茶3号”芽茶收购价为200元每公斤,亩产值预计将超8000元。  目前,全区茶园面积达39.2万亩,去年全年干茶产量5.98万吨,鲜叶产值25.36亿元,茶叶加工产值突破45亿元,茶产业综合产值达80亿元。近年来,名山区立足加快打造“蒙顶山茶”百亿产业,紧扣茶产业短板瓶颈,大力实施龙头培育、市场拓展、品牌提升、基地提质、茶旅融合五大行动,集中资源、资金和力量全力唱响“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 查看更多
夏绿(图片由川茶品牌促进会提供)虎年岁末,两条消息振奋人心——2022年,全省茶业综合产值达1080亿元,再创新高,实现川茶产值连续两年突破千亿元大关;  省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推动精制川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富民增收的意见》,明确到2030年川茶产业综合产值冲刺2000亿元的目标。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犹如早春萌芽的川南早茶,站在新的起点上,在“天府龙芽”省级区域公共品牌的引领下,川茶开启了又一段茶香四溢、产业崛起、产值跃升的征程。宜宾市翠屏区金秋湖镇的川茶基地。品牌崛起一片茶叶,稳稳“泡”出四川千亿级产业  2月11日,泸州市纳溪区护国镇梅岭村,一场春雨后,特早春茶品种“乌牛早”又冒出一茬新绿。连绵起伏的茶山间,采茶工人们抢鲜掐尖,采下鲜嫩的独芽,卖上春茶的好价。  梅岭村是全球同纬度在自然生长条件下茶树萌发较早的区域之一,依靠全村5万亩茶叶,村民人均年收入3万多元。  见微知著。10多年前,川茶产业逐步走向规模化发展,种植面积和产量均为全国前列。但在销售端,七成以上的川茶却只能以原料茶的方式为他人作“嫁衣”。  2014年,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川茶产业转型升级建设茶业强省的意见》,首次聚焦川茶,提出用8年时间建成千亿茶产业强省的发展目标。  培育川茶品牌被摆在突出位置。2014年,川茶品牌促进会成立,经行业推举和省级业务主管部门核准,川茶集团旗下在“叙府龙芽”主品牌基础上升级的“天府龙芽”,被确定为川茶省级区域公共品牌。这也是四川省级层面首次尝试设立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从此,在“天府龙芽”省级区域公共品牌的引领下,川茶本土品牌扬帆起航。  一系列政策措施高位推进。9年间,四川先后出台《川茶产业振兴工作推进方案》《精制川茶产业培育方案》《四川省“十四五”茶产业发展推进方案》等文件,用基地建设、产品加工、科技支撑、市场拓展、品牌打造等领域的“组合拳”,为川茶品牌做大擦亮、产业提质增效保驾护航。  一条条规划路线明确方向。9年来,四川举全省之力打造川西南早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川东北富硒茶产业带,启动实施精制川茶产业培育“六大行动”。持续将千家茶企拧成一股绳,聚力品牌建设、基地改造、市场开拓和产品升级,实现川茶产业补短板、强弱项、扬优势。  品牌崛起。2020年,四川“天府龙芽·品质川茶”上海营销推广中心揭牌。此后,在第27届上海国际茶文化旅游博览会上,川茶抱团参展并举办专场特卖会,第十届、第十一届四川国际茶业博览会在成都启幕……9年间,以“天府龙芽”省级区域公共品牌为引领,协同推进峨眉山茶、蒙顶山茶、米仓山茶、宜宾早茶等地方品牌打造,川茶品牌集群式崛起。  精彩亮相。2016年9月28日,以“开放的中国:看四川·看世界”为主题的全球推介活动在北京举行,“天府龙芽”被赞为“川茶之精品”;2017年,“天府龙芽”被国际茶叶委员会授予“世界名茶”称号;2021年9月,川茶正式亮相第27届上海国际茶文化旅游博览会,“天府龙芽·工夫红茶”成为展会唯一指定用茶……9年来,“天府龙芽”一次次登上高端舞台,向世界传递四川特有的茶香。  成果如何?数据为证:2022年,全省累计加工名优绿茶24万吨,数量创历年新高;川茶总出口量突破7万吨,订单额超过21亿元:2022年,“天府龙芽”品牌价值已达37.28亿元,位居全国前列。雅安市名山区茶叶现代农业产业园。接续奋斗一片茶叶,努力“冲”出2000亿元产值  从2014年到2022年,9年时间,“天府龙芽”引领川茶产值连续突破千亿元大关。  从2023年到2030年,8年时间,剑指2000亿,“天府龙芽”如何引领川茶产业再突破?  2022年底,省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推动精制川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富民增收的意见》,擂响冲刺的战鼓、勾勒前行的“路线图”——  基地要建好。以国家茶产业集群为核心区,建设川西南名优绿茶产业带、川东北高山生态茶产业带和川南工夫红茶集中区、川中茉莉花茶集中区“两带两区”,示范引领全省茶产业发展。发展标准化生态茶园,建设出口茶备案基地。  加工要优化。提升茶叶初加工水平,支持龙头企业依托原料基地布局产地初加工,建设标准化“第一车间”。重点开展中小微企业初加工提升行动。鼓励精加工进产业园区,开展规模以上精制川茶加工企业改造提升行动。加大茶叶加工机械购置补贴力度,推进茶叶生产加工设施装备更新升级。  主体要做强。鼓励有实力的企业跨市(州)整合资源,打造一批竞争力强、市场占有率高的大企业集团。推进“川茶兴千村”行动,鼓励发展茶企牵头,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茶农积极参与的茶产业化联合体。支持符合条件的茶企申报国家和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品牌要擦亮。构建“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体系,推进国家级、省级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建设。到2025年,推动“天府龙芽”品牌销售额达到100亿元以上。支持龙头茶企按照市场化标准打造自主品牌,在全省范围内培育10个在全国有竞争力的知名企业品牌。  除此之外,营销、技术、文化等行动路线同步推进。  “接下来,四川将继续以‘天府龙芽’省级区域公共品牌为引领,建设一批绿色茶园,促进茶产业加工升级,深化川茶出川,向年综合产值2000亿元迈进。”川茶品牌促进会相关负责人介绍。  时间回到2022年11月1日,第十一届四川国际茶业博览会开幕,“天府龙芽”新标识在当天发布。新标识以“芽”为核心创意点,两片挺拔向上的茶叶分别象征着绿茶、红茶两大品类。以川茶产业带为灵感的“C”形元素如一条向上腾飞的龙,寓意川茶产业发展蒸蒸日上。  这是一个全新的开始,这是一段热血的征程,且看8年之约。 查看更多
发展茶产业如何做  ●品牌赋能:四川已构建“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体系,培育出峨眉山茶、蒙顶山茶、米仓山茶、宜宾早茶、川红工夫茶等地方区域公用品牌  ●园区化建设:以国家茶产业集群为核心区,建设川西南名优绿茶产业带、川东北优质富硒茶产业带和茉莉花茶集中发展区、川红工夫红茶集中发展区“两带两区”,示范引领全省茶产业发展  ●科技赋能:川茶品种、设备、工艺、产品等技术创新,为茶产业发展提供“智”的支持。从生产乃至销售,川茶均有了质的飞跃  (郭慧琳 记者 范芮菱)2月12日,在四川第十届茶叶开采活动周上,记者从农业农村厅获悉一组数据:2022年,川茶产业综合产值达1080亿元,茶农人均茶产业收入超5000元。在农业农村厅副厅长肖小余看来,这标志着全省茶产业面积、规模、效益位居全国一流水平,“真正将小特产,做出了大成效。”夏秋茶成“黑马”茶旅产业年收益达9亿元  走进泸州市纳溪区护国镇梅岭村,茶山绵延,浸着茶香,这是全省最早的春茶产区。  每年,在这里萌发的第一批早茶,凭借品质优、上市早,快速抢占国内外市场。2月10日前后至3月15日前后,不少客商来到纳溪区收购春茶,70%的春茶在原产地已被买走。  “纳溪区现有茶叶基地31.5万亩,投产面积达24万亩,年总产量2.29万吨,茶产业综合产值77.5亿元。‘纳溪特早茶’区域公共品牌价值达45.22亿元,带动茶农人均增收3000元。”纳溪区委书记谭荣兵介绍。  同时,随着机械化修剪和先进采摘技术的推广,大批量加工出口绿茶成为现实。当地多家出口绿茶加工企业将目光锁定在生长快、产量高的夏秋茶上,大量收购夏秋茶鲜叶,使夏秋茶成为纳溪区茶产业中的“黑马”。  依托现有的茶园基地,集种茶、采茶、制茶、品茶等为一体的茶旅产业应运而生,逐步实现茶园公园化、景区化。目前,纳溪区已具有观光功能的茶园建成面积达12万亩,全年可接待35万人次,茶旅产业年收入达9亿元。“我们又与24家企业集中签约,接下来将分别围绕茶科技、茶战略、茶精加工、茶文旅做文章,继续壮大茶产业。”谭荣兵表示。  除“纳溪特早茶”外,泸州还有“乌蒙高山茶”这一区域公用品牌,已建成10万亩乌蒙高山茶产业带。当前,泸州已成功培育泸州大树茶、古蔺牛皮茶、叙永红岩茶等多种名优茶品,茶叶种植面积达44.5万亩,综合产值突破80亿元。构建高质量空间布局示范引领全省茶产业发展  2022年,全省茶产业呈现基地规模保持基本稳定、毛茶产量稳中有升、综合效益稳步提高的良好发展态势。一片茶叶,如何成为县域支柱产业,并有大作为?在茶叶开采活动周系列活动上,与会专家讨论热烈。  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原副主任寇建平认为,茶产业要发展,不仅要“吃得饱”,还要“吃得好”:“品牌赋能很关键,也是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焦点。塑造品牌需要‘质量强农’,按照产业链实行标准化生产。”  当前,四川已构建“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体系,推进国家级、省级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建设,已培育出峨眉山茶、蒙顶山茶、米仓山茶、宜宾早茶、川红工夫茶等地方区域公用品牌。  园区化建设也十分重要。“茶产业作为乡村产业之一,以国家茶产业集群为核心区,建设川西南名优绿茶产业带、川东北优质富硒茶产业带和茉莉花茶集中发展区、川红工夫红茶集中发展区‘两带两区’,示范引领全省茶产业发展,小产业做成了大园区。”农业农村部规划设计研究院农产品加工工程研究所所长周新群表示,通过产业集群打造,还能带动农民深度融入产业链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科技赋能”也是专家们提及的高频词。“好的农产品需要好的品种,品种就是科技,种子就是农业的芯片。”寇建平说。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副所长聂凤英认为,“川茶品种、设备、工艺、产品等技术创新,为茶产业发展提供‘智’的支持。从生产乃至销售,川茶均有了质的飞跃。” 查看更多
(邹勇智 记者 蒋培路)早春二月,绿茶滴翠,乐山市夹江县各地茶园春芽萌发,生机盎然,迎春开采。 采摘现场2月10日,夹江县新场镇绿山针茶园早春茶抢“鲜”开摘,抢占市场先机,领跑春茶市场。走进绿山针茶园,千亩茶山郁郁葱葱,茶树吐露嫩绿新芽,峨眉问春早生品种进入采摘期。当地茶农背上茶篓正在忙于采摘第一拨春茶。与去年相比,今年春茶采摘略有推迟。近3000亩的绿山针茶园地处丘区,由于温润的地理气候环境,早春茶上市时间比其他地方略早一些。采摘现场,绿油油的茶园里,家住欣梧村的茶农曾亚芳娴熟地采摘新鲜的嫩尖。“我们家有七八亩茶园,由于今年立春推迟,气温比较低,导致我们今年第一波茶叶采摘推迟了。”曾亚芳说,虽然天气不怎么好,但是采摘茶叶的质量不错,价格也很好。手工制茶现场新鲜采摘的早春茶,随即送到绿山针手工制茶作坊赶早炒茶。优质的茶青,必须采用传统的手工制作工艺进行炒制。制茶现场,炒茶师傅们徒手在高温的铁锅里翻炒,现场散发出阵阵茶香。“茶农刚刚采摘了第一批鲜叶,我们通过萎凋、杀青、做形、干燥手工炒制第一锅新茶。”手工制茶师刘校宏表示,新炒出来的茶叶,香气浓郁,滋味鲜爽。通过手工制作加工出来的茶叶,更能体现出早春茶的颜值和香气。据了解,早春茶采摘分独芽、一芽一叶、一芽两叶几类,目前,鲜叶市场价每斤120-140元,早春茶氨基酸含量高,口感细腻、更加鲜爽,行情非常好。再过几天,早春茶将迎来大面积采收。绿茶满山“近年来,夹江县依托14万亩高山生态绿茶和16万亩国际标准化精致川茶,走出了名优绿茶上品牌、精致绿茶走出口的新路子。”夹江县副县长薛怀军表示,2月万物复苏,夹江30万亩茶叶陆续开采,全县200多家茶叶加工企业全力以赴拼经济,开足马力忙生产,奋力冲刺“开门红”。春茶鲜醇,生机涌动,一片鲜叶培育了一大产业。夹江县作为全国重点产茶县,茶产业是农业支柱产业,全县茶园种植面积达到30万亩,全县茶园良种率达到95%。2022年茶产业总产值达75亿元,茶叶种植成为村民们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图片由夹江县融媒体中心提供) 查看更多
(侯晓梅 曹洋 罗顺 记者 宁宁)2月12日,以“南方有嘉木 早茶最宜宾”为主题的2023年第十六届中国·宜宾早茶节开园采摘活动在宜宾市筠连县举行。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祝春秀出席活动并宣布活动启动。  当天,初春的八一茶山上,茶树吐露新芽,飘出第一缕清香,采茶员们身挎竹篓穿梭于茶园中,手指飞扬间,一片片嫩芽落入篓中;来自全国各地的知名茶叶专家和企业家体验茶叶采摘、游览茶海、欣赏茶艺。筠连茶园开园现场  品完第一杯早春茶,第一个早茶订单随之签订。当天,宜宾早茶产销对接会现场签订春茶贷款授信协议6个,授信金额5900万元;签订茶叶销售协议10个,销售金额2.3亿元。  由于独特的自然资源和适宜的土壤条件,宜宾茶通常在1月下旬至2月上旬即可开园采摘、批量上市,比江浙主产茶区早1个月至45天。  为打造“宜宾早茶”品牌,宜宾市近年来连续成功举办“中国·宜宾早茶节”,极大提升了宜宾茶叶在全国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品牌影响力。当前,宜宾市正围绕“加快精制川茶产业发展、打造千亿产业”战略部署,紧扣宜宾市“1+ 2+6+N”茶产业发展布局,力争将“宜宾茶”打造成为宜宾市第二张城市名片。2022年,宜宾茶园总面积稳定在130余万亩,干茶总产量达10.22万吨,茶业综合产值达320.2亿元,均居全省前列。 查看更多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洪瑜2月11日,以“千年茶乡振兴路 香飘世界纳溪茶”为主题的四川第十届茶叶开采活动周启动仪式在泸州市纳溪区渡口镇举行。  启动仪式上,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为纳溪区授牌“泸州市纳溪特早茶科技示范专家工作站”;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农业大学教授刘仲华发布纳溪特早茶新品;纳溪区作纳溪特早茶包装项目招商推介;泸州市人民政府与先正达集团中国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纳溪区人民政府分别与茶科技类、茶战略类、茶精加工类、茶文旅类的24家企业集中签约。启动仪式上,茶叶精加工类项目签约。洪瑜摄  “近年来,我们立足‘特早、有机’发展思路,着力打造百亿茶产业,坚持以茶兴农、强农、惠农,让茶叶成为振兴乡村的支柱产业。”据纳溪区人民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纳溪拥有茶叶基地31.5万亩,培育出名优茶加工企业100 多家,茶产业综合产值77.5亿元。瀚源、凤岭等品牌茶叶多次获得国家、省、市级名优产品奖;“纳溪特早茶”地理标志已于2011年12月通过农业农村部审批,也是首批中国—欧盟互认地理标志农产品。  据悉,活动期间还将开展 2023 中国(泸州)乡村振兴大会暨新农业产业发展交流会、天府旅游名县文旅发展联盟茶旅产业融合发展推介会、2023我与全球同纬度最早春茶首发新茶零距离互动品鉴、“网红说茶旅”暨中国特早茶茶旅体验等活动。 查看更多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