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朱思雨 记者 侯云春 赵旭东 文/图)近日,“相约川茶 共话友谊”品鉴会在成都举行。品鉴会以“三江汇翠 茶香满屏”为主题,旨在宣传川茶茶文化及翠屏茶产业,提升品牌影响力,搭建更多更广宣传销售平台,让翠屏茶叶更好地“走出去”。 茶艺师与现场嘉宾互动分享茶文化活动现场,茶艺师就如何挑选适合自己的茶叶种类、茶叶的冲泡技艺等进行了讲解,并互动分享了多方面的茶叶知识。随后,在茶艺师的带领下,各位嘉宾纷纷闻茶香、看茶形、品茶味、知茶趣,体验茶叶冲泡、品鉴中的饶多趣味,感受馥郁芬芳的文化川茶。翠屏区作为“天府龙芽”“宜宾早茶”的发源地,具有3000多年种茶史,涵养了早茶原料细嫩、形美香高、味醇爽口等优良品质,享有“中国早茶之乡”的美誉。近年来,翠屏区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建成千亿茶产业强省”、市委市政府“推动‘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跨越”等决策部署,努力在“安全、好看、好喝、健康、文化”上下功夫,累计建成生态早茶基地16.5万亩、投产面积10.5万亩,茶产业规模、质量和效益稳步提升,先后荣获中国茶产业发展示范区、国家农村产业(茶叶)融合发展示范园、全国区域特色美丽茶乡、四川茶业十强县等殊荣。2022年,全区实现茶叶总产量1.1万吨、茶产业综合产值80亿元,成功创建宜宾市茶产业唯一的“省五星级现代农业园区”。此次活动的圆满举行,释放出翠屏茶产业乃至全区农特产品进一步“走出去”的积极信号。下一步,翠屏区将继续借助外事活动的东风,向海内外客商推广全区优质农特企业和优质农特产品,助力翠屏优质农特产品更好开拓国际市场,推进翠屏优质农特品牌扩大业务版图、迈向国际化。 查看更多
四川农村日报讯 杨光富 文/图  4月5日,2023首届“汶川之南有好茶”采茶节活动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举行。该活动通过汶川味道、汶川文化、汶川旅游、汶川农业的串联,让广大游客亲身体验“在青山之间奔赴一场春日茶叙”的奇妙之旅,以茶赋能,巧借农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采摘春茶。  活动现场,上万亩春茶陆续开采,茶农和游客忙着采摘今年的第一拨春茶。体验采茶制茶场景、欣赏茶园风光、感受手工茶非遗制作技艺、观看茶艺表演、品尝茶点、赢取水磨茶礼……一系列精彩纷呈的视听体验,让现场观众、游客在汶川南部片区驻足打卡、流连不已。“这次来汶川,我们既能体验采茶、制茶、品茶的乐趣,又能置身大自然放松身心。希望明年还能举办这样的活动,我一定会推荐给更多的朋友。”游客谭女士说。  目前,汶川茶叶种植面积约有1万亩,年加工茶叶产量60余吨,主要分布在水磨镇、映秀镇、漩口镇等。其中,水磨镇茶园是西路边茶园区的重要茶叶种植基地。该区域平均海拔在1300米以上,常年雨水丰富、土壤洁净,独特的气候条件和生态环境适宜茶叶生长,为生产绿色优质的茶提供了天然条件。  近年来,随着“合作社+茶农”“公司+农户”模式的成型,“汶川红”“储秀灵芽”等10个品牌竞相涌现,水磨镇茶园核心区正不断推动着汶川茶叶品种优化、品牌价值提升、茶产业生态圈构建以及销售渠道拓宽,成为汶川茶业振兴的代表和典型。水磨镇茶园核心区已完成“茶文化”广场等基础设施的提档升级,培育茶采摘体验基地达400余亩。汶川县水磨镇西路边茶现代农业园区于2021 年成功创建阿坝州级三星级现代农业园区,2022年成功创建阿坝州四星级现代农业园区。 查看更多
 (唐磊 周宇琴 记者 常艰)4月6日,眉山市洪雅县春茶采摘暨品鉴展销会正式启动。活动以“中国洪雅·茶色天香”为主题,设汉服采茶大赛、非遗手工制茶大赛等系列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茶商参与。活动当天,洪雅县茶业产业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刘寿岚介绍:“今年的气候特别适宜茶叶的生长,因为在2月中旬左右有降温和降雨的天气,当时茶叶正在萌芽,所以今年的茶叶品质非常好,当然每公斤平均价格也相较于往年高出40元左右。”活动现场据初步统计,活动当天的新茶拍卖,11家品牌方现场达成多笔交易,12家企业参与研学洽谈,现场签约12家。同时,与眉山青衣文旅发展有限公司签订了青杠坪研学战略合作协议。据了解,近年来,洪雅县大力发展茶产业。到去年底,全县茶园总面积超30万亩,位居全省第二,年产干茶3.6万吨,预计今年茶叶综合产值达100亿元,预计带动茶农人均增收超2000元。洪雅地处北纬30°的四川盆地西南,森林覆盖率达72%以上,有大小河流330条,年均气温16.8℃,境内空气负氧离子平均浓度达国家I级标准,主要河流青衣江水质常年达Ⅱ类标准。气候温润,空气清新,海拔600米以上地域,其土壤有机质含量达96.7g/kg,富含硒、锌等微量元素等。目前,全县一半以上茶园海拔高度在600米以上,主要分布在瓦屋山、玉屏山、总岗山、八面山四大茶区。传统与现代制茶工艺的有机结合,保证了洪雅茶叶色、香、味、形更加完美协调,品质更加稳定。在茶叶生产、加工、销售日益复杂的当下,该县摒弃细枝末节,把握茶叶产业发展本质,抓住茶叶文化、产业、科技三大核心要件,以标准化、品牌化引领产业发展,吸引了更多的人才、技术、资源向茶产业流动。 查看更多
(记者 燕巧)3月27日,浙川东西部茶产业协作洽谈会在浙江省丽水市松阳县浙南茶叶市场举行,浙川两地18家茶企现场签订了合作协议。  四川、浙江都是茶产业大省。今年的春茶季,东茶西种、川茶东销,浙川在茶叶上互动频繁,两地在种植栽培、技术交流、市场拓展等方面合作不断深化,一片茶叶里的“共富路”越走越宽。东茶西种 浙江茶苗“安家”四川  3月31日,甘孜州九龙县魁多镇,“龙井43”茶苗迎风摇曳。1个月前,5万株“龙井43”茶苗从杭州西湖长途跋涉2000多公里来到九龙县,在海拔2000多米的高原上扎根。  “浙江一亩茶园可以采摘400斤鲜叶,但九龙县只能采摘25斤左右。”挂职九龙县委常委、副县长的杭州援川干部邵建华介绍,九龙县有原生态古茶树14万株,但山高路远,许多古茶树无人管护,茶园产量很低。  去年秋天,西湖帮扶工作队引进了500株“龙井43”茶苗在九龙县试种。成功后,今年春天,帮扶工作队正式引入5万株茶苗,在魁多镇九龙生态茶叶现代农业产业园区进行种植。这也是“龙井43”第一次在高海拔的地区进行大面积种植。  近年来,“安家”四川的浙江茶苗越来越多,浙江茶企也开始入川种茶。  2010年,广元市旺苍县引进来自浙江省台州市天台县的珍稀品种“天台黄茶”,如今旺苍已建成全国最大的黄茶生产基地;2011年,达州市大竹县从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引进白茶,“异乡来客”已变成本土名片。如今,大竹县共有13个乡镇15个村种植了8万余亩白茶,大竹白茶也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定。互学互通 两地茶产业不断融合  浙川两地还在茶叶管护、加工、销售等方面加强合作。  “宜宾早茶上市比浙江早1个多月,上市早、品质好,在浙江市场很受欢迎。”浙江嘉兴援川挂职宜宾工作队队长顾建忠表示。位于松阳的浙南茶叶市场是全国最大的绿茶交易市场,此次宜宾茶企与松阳茶企签订产销协议,有利于宜宾早茶在浙江进一步打开市场。  夏秋茶的开发利用率也在不断提升。3月21日,旺苍县(开农贸易)夏秋茶开发利用项目在旺苍县白水镇开工。以往,旺苍县以生产春茶为主,夏秋茶利用率不高。“全县茶叶产量8000吨左右,夏秋茶的产量不足100吨,只占全县茶叶产量的1%左右。”挂职旺苍县政府办副主任的杭州援川干部吴向波介绍。去年6月,在萧山旺苍东西部协作工作队的协调下,旺苍招引浙江开农贸易有限公司建设夏秋茶全面开发利用项目,该公司试点生产夏秋红茶、绿茶产品8吨,并成功出口波兰,旺苍茶叶出口实现“零”的突破。  浙川两地制茶技术也在不断交流融合。3月28日,青川青坪村西湖·青川东西部协作炒茶工坊里茶香浓郁。“我们引进了西湖龙井茶叶加工技术,优化青川白茶加工工艺,创新开发了扁形、针形‘青川白茶’。”挂职青川县委常委、副县长的杭州援川干部何立剑介绍,帮扶工作队还引入西湖龙井数字化管护理念,在青坪村开展数字化种植管护,在蒿溪乡地坪村建立数字化茶叶加工厂,实行全程数字化监管。  “下一步,我们还将围绕茶叶召开东西部协作产业发展会议。”浙江省驻川工作组负责人表示,浙川要建立健全茶产业协作机制,不断提高组织化程度,促进两地茶产业技术互学、市场互通、人员互动、品牌共建、资源共享。 查看更多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周金泉  截至目前,四川茶园由南至北、自西向东布局,总面积已近600万亩,其中,投产茶园约510万亩。怎样保护茶农发展茶业的积极性,不断提高种茶效益?近年来,随着茶树新品种的不断选育、配套栽培管理技术的应用、加工技术及设备的武装,为川茶产业助农增收插上了科技的翅膀。芽头肥壮见效快新品种表现优秀  3月27日一大早,平昌县金宝山万亩茶叶示范区,群山连绵,云雾缭绕,一层层如翡翠般的茶梯蜿蜒广布万峰丛中,一个个诱黄板、杀虫灯“点染”其间,分外抢眼。  最近三年,新发展茶业的业主潘盛平在金宝山流转1200亩土地种植茶叶,一开始就高起点种植了新品种“三花1951”,仅短短两个春季,他便对“三花1951”刮目相看。  “县农业农村局给我推荐的,说是芽头大、产量高、见效快。”潘盛平说,“我严格按他们提供的技术方案落实,茶园采用了等高放线,根据山形随弯就弯,便于操作、便于管理,也有利于农旅融合。关键是我采用了一种快速成园技术,去年春季就实现了初采,每亩采了10斤单芽,今年每亩更能采20多斤单芽。”  据平昌县茶果产业发展局副局长杨友德介绍,2019年9月,经专家推荐,该县引导业主、专合社和农户在金宝山区域的金宝街道石庙村、南家村、八庙村新植了5000余亩由省农科院茶叶所选育的新品种“三花1951”。这个新品种,一是芽头肥壮(1个芽头比普通芽头大1倍),易采易摘产量高,亩产比其他品种高40%;二是鲜叶除可制绿茶之外,还可制很好的白茶;三是抗逆性强;四是采用专家配套的幼龄茶园快速成园技术,3年就可投产,比普通茶园提早1-2年。  “你看,这片种有‘三花1951’的茶园,今年的亩产值估计能达到七八千元,这已相当于6—7年茶园的产值了!”杨友德认为,除了品种优势之外,幼龄茶园快速成园技术的应用至关重要,他说,“我们缩小了行距,合理地密植,实现提早成蓬;1亩茶园比以前增施了一两千斤底肥;一年修两次枝,比以前多修一次、促使多发一次枝,而且每修一次枝就施一次肥,总之,我们就是指导种植户对茶树进行保姆式的管理,让茶树快速生长。”从育品种到加工都有“科技范”  平昌县通过新品种、新技术的应用,让一个个种植户喜见成效。而平昌也仅仅是四川近年茶业科技创新实践的小小缩影。  “茶业的科技创新,首先是茶树品种的创新。近年来,我省大量从野生茶树资源中选育了一批特色明显、经济性状好的茶树新品种。”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所长、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成都综合试验站站长罗凡介绍,这包括:芽头肥壮、易于采摘的“三花1951”“天府1号”“马边绿”“甘露1号”等,芽头肥大尤其受到老年茶农的欢迎,可用于加工绿茶、白茶、红茶以及花茶茶坯;迎合消费者需求并适销对路的紫色、黄色等不同颜色品种,比如花青素含量高的“紫嫣”,鲜味好、苦涩味低的“金凤1号”“金凤2号”“彝黄1号”等黄化品种。这些新品种累计已在全省推广50多万亩。  “我们以前的茶园是不喜欢施肥的。但为了提高鲜叶产量和品质,近3年来,有机肥及复混肥在茶园的使用不断增长,尤其是茶园效益好的地方,增施肥料每亩可增产10%以上。”罗凡说,“茶叶质量安全是茶叶品质的重要保证,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成都综合试验站连续10多年在蒲江、邛崃、名山等地建立茶园病虫害预测预报点,强化茶园预防为主、综合防治,集成了一批行之有效的茶园绿色防控技术,如安装频振灯、增插色诱板、深翻土壤、加强茶园冬管、石硫合剂封园等,从而让病虫害减少了30%以上,提高了茶叶品质。”  当然,四川茶产业的科技创新并不止于此。据了解,我省近5年在茶园普遍采用了“芽茶+机采”技术模式,除了采摘单芽用人工外,应用轻简化采茶机、双人采茶机大大解决了人工紧缺的“老大难”问题。此外,茶叶加工新技术、新设备也在茶企普遍运用,大力推广高压蒸汽加热风杀青,弥补了平炒锅杀青不易杀透、滚筒杀青机茶青造成茶叶易焦易折等短板,光波杀青机的应用又使茶叶的色泽漂亮,全自动化揉捻机的推广则省掉了人口上料环节……  罗凡还提到,近年来,我省茶叶科技创新成果丰硕,有两项专利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并创新集成了茶树NPK营养协同优化、茶树营养丰缺精准施肥、茶鲜叶内质调控优质肥培以及名优茶自动化生产线配套技术、茶叶标准化全程量化品控、茶叶重金属安全因子检测及风险控制和茶叶质量安全全程管控等优质安全高效综合配套技术……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产品等科技成果,对“擦亮四川农业金字招牌”,助力乡村振兴,推动川茶高质量发展,实现千亿川茶产业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查看更多
(张天文 川经瞭望记者 何金委 文/图)4月2日,在邻水县丰禾镇关口村的千亩白茶基地,满山茶树劲吐新绿,茶香四溢。数百位村民穿行于层层叠叠、错落有致的茶垄之间,忙着采摘明前白茶,到处呈现出一派茶芽壮、人勤快的动人景象。采摘现场“最近气温渐升、雨量增多,是集中采摘春茶的高峰期,每天有400多人采茶,最多的时候有600人以上。”邻水县丰禾镇关口村村委会副主任汪登林介绍。大力发展茶产业,是关口村助力乡村振兴的关键一招。经多方考察和论证,2017年,村里积极引进安吉优质白茶,如今,白茶已成为壮大村集体经济、村民增收的主渠道。“采茶季每天采7、8斤,有200多块钱收入,一个月算下来有好几千,平时在茶厂打工,一个月有2千多元收入,现在的生活挺满足的。”关口村村民卢秀英笑着说道。邻水白茶基地位于明月山西侧,平均海拔近600米,由于当地具有独特的地形、气候、土层等自然优势,加之明前茶受虫害侵扰少,采摘期约30天,这里出产的白茶茶芽壮、茶味浓、香易出,深受市场欢迎。“我们基地有白茶1号、金香玉、黄金芽、极白等四个品种,现在进入初采期,今年预计鲜叶产量2万多斤,干叶产量5千斤左右,产值约5百万元,等到茶叶进入丰产期后,产量和收入还要增加,带动村民一起增收致富。”邻水白茶基地管理员刘勇介绍。近年来,当地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充分发挥自然资源丰富的优势,以农业结构调整为突破口,着力在选准特色产业、延伸产业链条、做响品牌上下功夫,让茶产业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焕发村集体经济活力,有力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我们关口村目前白茶面积1200余亩,规模还不够大,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后,还要建立加工厂,同时,根据我们村地理和土壤条件,引进更多优质白茶品种,打造邻水白茶品牌,助力乡村振兴。”汪登林表示。据了解,在邻水,除了种植邻水白茶外,还在城南镇花石村等地发展了7000余亩规模茶园,共涉及农户2000余户,产值近3000万元。 查看更多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周金泉 文/图  茶叶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但在“不与粮争地”大背景之下,四川现有600余万亩茶园面积基本不再新增。  如何进一步从茶叶获得增收?“茶树的最佳经济年限为20年,随着品种老化、树龄老化和新品种开发,到了一定的年份,低产低效茶园必须改造。在‘非粮化’的背景下,低产低效园改造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成为产业发展关键。”省农业农村厅首席茶业师段新友说。  两年前,四川启动了低产低效茶园改造,计划在5年内改造100万亩低产低效茶园,使这些平均亩产值低于3000元的茶园,提高到平均亩产值6000元以上。  今年春茶季,记者调查发现,100万亩低产低效茶园改造已有一半,一旦投产可望实现预期目标。3月23日,在雅安市名山区蒙顶山镇关口村,曾经的低产低效园经过换种改植之后重焕生机。老茶区持续升级改造 亩产值普遍翻倍3月23日,雅安市名山区蒙顶山镇关口村,记者冒着淅淅沥沥的春雨,沿着崎岖泥泞的山路登至高处向下俯视,一片片改造后的茶园尽收眼底,满园葱绿。  “前年,我们在关口村流转了2236亩茶园。其中相当一部分是低产低效茶园,品种混乱,已不适应生产名优绿茶的需要;而且产量非常低,全年产量不到常规茶园的1/5;还有一部分品种树势很弱、退化非常严重。”雅安市广聚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基地主管卢小松说,“从去年6月开始,我们利用中央财政补助的每亩5000元资金改造了300亩茶园,又自筹资金追加改造了140亩。”  卢小松介绍,公司按照区农业农村局提供的技术标准,统一规划,按一级茶园标准进行改造,挖掉老树、深翻土壤、重施底肥,选择了适合蒙顶山茶区的具有产量高、氨基酸含量高、持嫩性强、适应性好等优势的“川茶2号”栽植,示范带动周边茶农自发参照公司标准改造低产低效茶园2000余亩。  卢小松说:“今年初我们通过了项目验收,苗子成活率达到了99%。预计3年见效,鲜叶亩产值至少达8000元以上,比本地普通的茶园增效1500-1600元/亩。”  “其实,低产低效园改造在我们这里是老百姓为了追求茶园更高收益的一种生产习惯,已经有七八年了,每年通过修剪、施肥要改造10多万亩以及换种改植3万亩左右。”名山区农业农村局茶叶种植技术中心推广研究员吴祠平说,“我们认为,低产低效园并不一定是产量很低,我们只看其是否低效。因为光有产量,但大多不是独芽而是叶子,通常也只能卖几角钱1斤,同样影响效益;另外,芽子细小、难以采摘,也会影响收入。我们的低产低效园改造,一方面通过修剪等措施让芽子变得肥壮易采、提高下树率,另一方面就是淘汰退化的老品种、重新栽植新品种,使茶园亩产值由普遍的3000元以上提高到8000元以上。”改造茶园提升效益 既增产量又改善品质  名山区的低产低效茶园改造,是四川茶产业发展的一个风向标。  “低产低效茶园占到了全省茶园总面积的20%以上,严重制约了四川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段新友表示,两年前我省出台的《四川省低产低效茶园改造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底,完成对全省11个主产市亩产值低于3000元的低产低效茶园进行更新改造100万亩,使茶园平均亩产值达6000元以上。此后,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四川省园艺作物技术推广总站等单位适时出台了《低产低效茶园改造与复壮技术规程》的四川省地方标准,对各地进行指导。两年来已改造了50万亩。  据了解,示范区着力通过改园、改树、改土培肥、病虫草害防治等措施让低产低效园重焕活力。特别在改树方面大有讲究:一是对主干枝及骨干枝尚好、生产枝衰老的茶树采用深修剪、重修剪、台刈技术措施,恢复树势,提高其生理机能,重新塑造优质高产型树冠;二是对树势极为衰老、无改造价值的茶园,按照《四川省茶业机采工程推进方案》要求,采取换种改植措施,栽植黄茶、白茶、川茶2号、川茶 5 号、天府红 1 号、天府红2号等适应不同市场需求的茶树新品种,建设标准化茶园,既增加产量,又改善鲜叶的品质。  雅安市名山区作为茶叶主产区,茶农发展茶产业积极性高、茶产业收益位居全省前列。因而,低产低效园改造也别具一格。  “去年以来,我们在两个低产低效园改造示范区,就实施了400多亩的换种改植,采用了芽形中大、萌发早、生长旺盛的‘川茶2号’‘甘露1号’,这样自然就能提高单产。”吴祠平说,“另外,老的书本上提倡的措施,我们大多也没有采用。比如,我们没有搞嫁接,嫁接成活率低,而且1亩4000株、每株都要嫁接几个芽头,光接穗就是非常麻烦的;台刈也没有搞,台刈成林慢,还不如直接栽幼龄茶苗来得快。我们提倡换种改植,这样在挖掉老树的时候,还可顺便改良土壤,重新栽植之后,可使茶树的经济年限大大变长。” 查看更多
(记者 何海洋 摄影报道)3月的广元市青川县,春意渐浓,万物更生。采茶的车辆顺着通村公路前行,拐过乔庄镇瓦砾村半山上的一个回头弯,就来到了瓦砾村“白叶一号”茶叶产业基地。放眼望去,吐出嫩芽的茶树层层叠叠,沿坡延伸,整个山头的空气中都弥漫着淡淡的茶香。3月28日,青坪村村民在“白叶一号”基地采摘白茶。  随着气温的回升,茶芽萌发,青川白茶迎来了第二年大规模采摘。3月28日,52岁的唐中新和10多名村民开始在瓦砾村的白茶基地采摘新茶,他们熟练地将“一芽一叶”嫩芽摘下,装入茶篓。这已是唐中新第三年在白茶基地采茶,通过前两年浙江专家实地传授采摘知识,她和不少村民都已熟练掌握了采摘技法。“现在摘鲜叶,我们每天能挣200多元,这真的是‘金子茶’。”唐中新兴奋地告诉记者。在她身后不远的茶山上,“青枝绿叶也是金枝玉叶”几个红色大字在阳光下显得格外醒目。3月28日,瓦砾村的茶农展示刚采摘下的白茶鲜叶。  唐中新口中的“金子茶”是2018年在青川安家落户的安吉白茶。2018年,浙江省安吉县黄杜村20名农民党员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村里种植白茶致富的情况,并提出愿意捐赠1500万株茶苗(“白叶一号”茶苗)帮助贫困地区群众脱贫。青川县是四川省唯一的受捐县,几年来,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吴兴区、杭州市西湖区、浙茶集团、中茶所等采取带技术、带资金、带设备、带市场等方式,对青川“白叶一号”茶产业进行全过程帮扶。2021年,青川县、杭州市西湖区投入东西部协作资金150万元,在青坪村“白叶一号”茶叶产业基地选取150亩白茶,开展数字化种植管护试点,打造“白叶一号”数字驾驶舱,连接基地22个摄像头,通过摄像头可清晰看到每个地块茶苗的长势。截至目前,青川县共种植白茶7000余亩。3月28日,数字化种植管护试点站实时监控青坪村“白叶一号”基地中的土壤、日照、温度、湿度等。  2022年,青川县探索“返租倒包”模式,将茶园分包到户,让群众参与到白茶的管护、采摘、加工、销售中,实现群众利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经过几年的发展,“白叶一号”产量有了很大的提升。作为青川电商代表的尹彬艳这两天也把直播间搬到了白茶基地中,好让更多的网友看到青川白茶从采到制的全过程。“平台上直播后,马上就有了订单。”尹彬艳说,“会有更多人知道青川白茶。”3月29日,来自浙江省安吉县的白茶专家钱义荣(右)正在指导青川茶农采摘白茶。  一片叶子跨越山海而来,点燃产业振兴之光,照亮增收致富之路。如今,“感恩苗”长成“黄金茶”,在青川开枝散叶,在更多山村续写“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的故事。 查看更多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周金泉 文/图  在这春天的季节,四川大大小小的茶园,处处可见茶农腰挎竹篓、忙着采摘新芽的身影。  自今年1月中旬以来,四川茶区从南至北,次第开采,迄今已近三月。记者近日走访发现,四川春茶今年表现出色,不仅价格高,而且质量普遍较好,可谓实现“开门红”。雅安市名山区的茶农采摘春茶。春茶品质提高 好茶采期拉长“今年的春茶情况是比较好的!我们独芽开秤价135元/斤,一直采到现在的一芽一叶、一芽二叶,今天卖的是 23 元/斤。”3 月 28日,泸州市纳溪区川龙山茶叶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曾茂林兴奋地说,“我们鲜叶销售价格比去年同期上涨了15%!一是受去年6月至9月干旱的影响,独芽芽头小、发芽率低、独芽减产了20%以上;二是干旱以后,茶芽几乎没有了过去的苦涩味,制出的茶叶味道鲜爽、口感相当好;三是纳溪是著名的特早茶之乡,今年从江浙过来收购原料的茶商也比较多。总体看,亩产值可与去年同期持平。”  泸州市茶叶学会秘书长李明红介绍,今年泸州春茶呈现几个特点:去年高温干旱天气造成茶叶(鲜叶)产量降低,普遍芽头瘦小。但春茶质量很好,单价同比上升10%。随着投产面积增加和机采技术普及,茶叶下树率得到提升,整体产量同比增长。预计春茶面积稳定在44.5万亩,产量1.13万吨,同比增长5%左右,产值17亿元,增长6.7%。  地处川东北的平昌县因海拔较高,春茶开采较晚。3月27日,业主黄正波说:“我有1200多亩茶园,去、今两年投产了200多亩,种有‘三花1951’‘中茶108’等品种。今年我从3月初开采,鲜叶价格从80元/斤左右卖到现在的每斤五六十元,与去年差不多。”  “全县从2月17日开采,鲜叶从80-90元/斤卖到现在的70元/斤左右,价格基本与去年持平。”平昌县茶果产业发展局副局长杨友德说,“但与去年同期相比,平昌今年雨水来得早、气温回升较快,茶园肥水管理水平有所提高,春茶较去年提早10天开采;同时,每亩单产有所提高,茶农发展茶产业的积极性高涨,春茶下树率较去年提高了20%。到现在,平昌县总产毛茶1.45万余公斤,产值达1740万元,同比增长 6.6%,取得了‘开门红’。”  雅安市名山区是四川有名的老茶区,名山区农业农村局茶叶种植技术中心推广研究员吴祠平说:“截至3月23日,全区已采990多万公斤鲜叶。今年,名山区风调雨顺,春茶市场开市比去年提早12天;最高单价130多元1斤,与去年持平,到现在总体均价也是持平的,但是鲜叶的品质好,高档名优茶的采摘期拉长了,去年高档名优茶只能采到3月中旬,而今年,高档名优茶则可采到4月初。”好政策犹如及时雨 确保春茶增产增收  迄今,四川茶园总面积达600万亩,其中,投产茶园达到535万亩。今年,四川春茶各个茶区普遍“总体形势不错,茶农增产增收”。  “今年,四川春茶上市早,比去年早了10-15天。春节前就零星开采,2月8日、11日、12日,乐山、泸州、宜宾就分别搞了采茶节。目前,四川春茶已进入采摘高峰。”省农业农村厅首席茶业师段新友向记者介绍,“开采早、产量增,预计一季度全省春茶比去年同期增产7%,而且,鲜叶质量提升、价格提升,尽管全省各地情况不一,但综合来看,全省春茶单价比去年同期增10%是有保证的。以单芽为例,今年单价高的在140-150 元/斤 、稳 定 在100-140元/斤,而去年同期只有120元/斤左右。同时,去年单芽采摘仅持续 10 多天,而今年,单芽持续采摘期可达1个月以上。”  段新友分析原因认为,去年的春季阴雨低温直至去年2月23日之后才放晴升温,结果3月初开始又快速升温,导致茶叶陡长、虽有产量,但价值却大打折扣,而去冬今春以来气温较高,2月17日之后又喜降春雨,土壤墒情有所改善,这些风调雨顺的因素均适合春茶萌发、独芽的采摘期有较大的延长,真正使春茶实现了“早采三天是个宝”的价值。  今年四川的春茶最终将使茶农实现增产增收,这在段新友看来,除了有理想的气候之外,更有四川近年来在促进茶产业方面的努力。  据段新友介绍,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茶产业发展,为解决茶农增产增收问题,去年底,省政府办公厅出台了《关于推动精制川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富民增收的意见》,紧接着,省农业农村厅发出《关于加强2023年全省春茶产销工作的通知》,指导茶园冬季管理、做好采前准备,要求各地从省内外调度采茶工,确保春茶适时采摘、标准采摘、应采尽采,同时要求做好电、气、资金等方面的保障,还建立了信息调度制度,以及时解决春茶采收中的问题。  “近年,四川在技术层面上还加强培训,各地通过采茶大赛、制茶大赛,培养了一批工匠;提出了5年改造100万亩低产低效茶园的目标,最终增加茶园的亩收入;目前,全省有400多万亩的茶园实施了绿色防控,提高了茶叶的品质;此外,四川还正在实施3年投资2亿元打造川西南早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的大项目。”段新友说,“从今年的情况看,我们的春茶一是卖得出去,二是卖得还可以,比较畅销,几乎没库存的。这得益于近年四川开展了一系列品牌推广,提升了川茶知名度;同时,现在消费者更乐意购买健康的茶产品,出口茶也增长较快,四川已形成了夹江、荣县出口茶精加工集散地。” 查看更多
四川农村日报讯 特约通讯员 马发海  深山藏古韵,茶香飘四方。近日,达州万源市30万亩富硒茶园,绿意盎然、茶芽肥硕,空气中弥漫着淡淡茶香。茶农与参加观光体验的采茶姑娘们穿梭其间采摘新茶,脸上写满了收获的喜悦。采茶姑娘以茶富民 赋能乡村振兴  在海拔500多米的万源市井溪镇猫坪村茶园中,茶农杜尚菊用手指夹住一簇鲜叶,指尖稍微用力便将茶叶轻松摘下。不多时,茶篓中铺满一层翠绿的鲜茶。  “相较往年,今年春茶的采摘提前了一周左右。采雀舌一天收入100多元,采这种新茶每天可以收入 200 多元。”杜尚菊一脸笑意。去年她靠种茶、采茶收入1万多元,今年估计还能再往上涨一点。  在万源市固军镇大地坪村的茶园里,工人忙着采收茶叶。56岁的村民罗德珍介绍,单靠采茶,她一天最高可以有300多元收入。在万源市硒都嘉木农业有限公司,这样的采茶工还有很多,闲时几十人,忙时几百人,多是周边村民。他们靠茶吃饭,走上了致富路。  大力发展茶产业,是万源市助力乡村振兴的关键一招。近年来,万源市推动石塘、旧院、固军等地茶叶基地的改造提升,在石塘镇杉林湾村建成茶叶加工厂,建立茶叶大豆融合示范基地,为精品旅游发展夯实产业基础。茶旅融合 绘就美丽乡村  每年3月,万源市成片的茶园就成为周边市民踏青的好去处。分布于万源市各个乡镇的茶园,在这个时节迎来一批又一批踏青游客。每年春夏两季,游客纷至沓来,体验采茶乐趣、踏青避暑。  “每年采茶的时候,我这里都住满了远道而来的游客。”乘着村里发展旅游的东风,三清庙村村民李小雨将自己家的两个房间改造成了充满农家风味的民宿,每年接待约200名游客。  类似的民宿三清庙村共有10余家,村里的巴山云海游客中心也已开始营业,开设40个标间,可以充分满足游客的住宿需求。  万源市大力推动茶旅融合,推出色香味俱全的万源美食、独具特色的茶园民宿,吸引游客品茶、体验茶文化,大力延伸产业链。一个个茶旅融合项目如雨后春笋般“长”起来。丰富业态 助推全域旅游  万源市以富硒茶业为核、以秦巴文化为魂、以现代科技为本,着力建设集茶叶科研、茶叶生产、茶叶加工、产品销售、茶园观光、文化体验、茶艺培训、硒部论坛等多功能多业态于一体的茶走廊。  每年采茶季的周末与节假日,不少学生来到三清庙村体验采茶的乐趣。即便没有赶上采茶时节,学生也能进入制茶厂,观看茶叶的制作技艺。除此之外,还有专业人士教授茶叶知识,一边品茶,一边聆听片片茶叶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  除了研学旅游,当地还通过举办特色采茶节等活动,大力弘扬茶文化底蕴,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将传统茶文化融入民宿聚落、山地体旅、康养中心、农事体验等旅游观光项目中,初步形成传统农业向农商文旅融合发展的转变。通过一系列组合拳,三清庙村全年平均接待游客32万余人次,直接创造旅游收入约500万元。  深入挖掘千年茶文化底蕴,万源建成3条茶旅融合环线,打造春季踏青万源两日游环线,年接待游客量达500万人次以上,综合收入近50亿元。万源市茶旅融合产业已成为助农增收、助推全域旅游、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 查看更多
(鄢怀林 记者 张敏)3月29日,“一片叶子感党恩·四省六县话振兴——2023年青川白茶采摘节暨‘白叶一号’茶产业发展座谈会”在广元市青川县沙州镇青坪村举行。浙江省安吉县,贵州省普安县、沿河土家族自治县、雷山县,湖南省古丈县,四川省青川县将建立长期、紧密、稳定的合作关系,努力推动区域内“白叶一号”茶产业发展。  今年青川白茶迎来第二年大规模采摘。3月29日上午,在青坪村“白叶一号”茶园里,一排排茶树枝头嫩芽挺立。“青川白茶,开采!”一声令下,20多名身挎茶篓的采茶姑娘手指上下翻飞,不断将“一芽一叶”的鲜嫩芽头采下,装进茶篓。青川县乔庄镇瓦砾村、关庄镇固井村的“白叶一号”也同一天开采。据统计,当天青川县共采摘“白叶一号”鲜叶1000余斤。预计今年全县“白叶一号”能产干茶4700斤,销售收入1400万元。  2018年,浙江省安吉县黄杜村20名农民党员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村里种植白茶致富的情况,并提出愿意捐赠1500万株茶苗(“白叶一号”茶苗)帮助贫困地区群众脱贫。随后,捐赠的茶苗在青川县等地扎根,并逐渐成为不少青川茶农的“致富茶”。来自浙江的帮扶人员(左)与青坪村茶农一起采摘鲜叶。记者 何海洋 摄  青川县共受捐“白叶一号”茶苗1220万株,已建成捐赠茶苗基地3274亩。几年来,浙江安吉县、吴兴区、西湖区、浙茶集团、中茶所等采取带技术、带资金、带设备、带市场等方式,对青川“白叶一号”茶产业进行全过程帮扶。截至目前,青川县共种植白茶7000余亩。  活动上,浙江、贵州、四川等地的专家交流发言,并达成初步合作意向,将努力推动区域内白茶种植销售各项合作业务深入开展,共同向全产业链延伸,增强各地在种植、加工、品牌、营销等方面的经验分享、技术交流、销售互助,实现合作共赢。  活动当天还发布青川白茶新包装,4家企业现场认购1000亩白茶鲜叶。 查看更多
人间三月春茶好,古蔺县马嘶苗族乡迎来了最鲜、最香、最嫩的春茶收获季节。在马嘶苗族乡建新村的茶山上,苗家阿哥阿妹或穿梭于茶园中,或忙碌在灶台前,喜制今年第一批春茶。他们个个采摘技术娴熟,细嫩的叶芽慢慢从指尖聚集到手心,从手心落进茶篓,不一会儿,春天的第一抹“新绿”就装满了整个茶篓。采摘春茶“我们建新种植茶叶以绿茶为主,主要采摘芽头和芽叶。采摘回去后用铁锅,再加上我们苗族传统手法炒制,炒制出来的茶叶口感香醇可口。”苗家阿妹王旭琴说。“我们苗家传统的炒茶方式,前期用头部去感受温度,后期以手部试温,三个工序分别是不同温差,这样炒出来茶叶不好看但是好喝。而且用铁锅炒出来的茶叶,有一股特殊的清香味道。”苗家阿妹王旭琴说。马嘶苗族乡位于乌蒙山深处,境内海拔在500至1500米之间,山峦耸立、沟壑纵横,白岩沙土壤遍布,加之山区气温低、云雾多、光照少,为绿茶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种植出来的茶叶叶片嫩绿光洁,多了些许鲜爽甘醇的味道。炒制茶叶目前,马嘶建新绿茶共有一万余亩,已投产七千余亩,今年春茶生产将在5月底全面结束。马嘶苗族乡党委副书记、乡长马跃勇介绍道:“下一步,马嘶苗族乡将紧密结合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对现有茶叶进行提质增效,同时充分挖掘茶马文化、苗族文化、红色文化,把文化和茶叶相融助推乡村振兴。”(供稿:泸州市委统战部) 查看更多
 (记者 程强)为展示“三茶统筹”的名山做法,向我国其他产茶县区提供可借鉴经验,持续提升蒙顶山茶产业发展动力,为雅安市加快打造千亿精制川茶产业提供有力支撑,3月27日,三茶统筹·名山模式现场会在雅安市名山区举行,会上发布了《三茶统筹·名山共识》。据了解,“三茶统筹”是新时代我国茶产业的发展思路,可有效地传承弘扬优秀传统茶文化,推动现代高质量茶产业发展,加强创新驱动型茶科技建设有机结合。同时,“三茶统筹”也是中国茶产业未来发展的动力与方向。雅安市名山区位于四川省西南部,是中国南路边茶、茶马古道的起始地,全区茶园面积39.2万亩,农民人均茶园面积达2亩以上。世界茶文化发源地、世界茶文明发祥地、世界茶文化圣山的历史地位,造就了蒙顶山茶的闻名遐迩,也造就了名山茶产业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在全国各地探讨、推进“三茶统筹”的今天,雅安市名山区以其不可复制的先进实践经验形成了名山模式。近年来,名山区大力实施“龙头培育、市场拓展、品牌提升、基地提质、文旅融合”五大行动,不断延伸茶产业链,有力促进了茶叶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经济优势转化。成功打造“蒙顶山茶、蒙山、蒙顶”等多个中国驰名商标品牌;打造了集骑游观光、采摘体验、研学教育、休闲度假等系列乡村旅游业态;实施了“百万亩生态高效农业示范工程”等基地提质工程;新建了蒙顶山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蒙顶山国际茶文化研究院等一批重点项目和平台,多举措推进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三茶统筹”发展。目前,名山已建成名副其实的“世界茶源”“中国绿茶第一区”,创造了中国茶产业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名山模式”,正不断扩大蒙顶山茶品牌影响力。 查看更多
(实习记者  胡敏  李露萍)四川是茶叶大省,茶叶生产规模、茶产业综合实力居全国前列。雅安市茶园面积、产量、产值居全省前列,良种化率、标准化率、园区化率等指标名列全国前茅。雅安如何写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大文章,推动产业升级、品牌升级、茶农增收,实现“一片叶子富一方百姓”,对于全省茶产业提档升级有示范效应。3月22日,在四川省政府新闻办举办的第十九届蒙顶山茶文化旅游节新闻发布会上,雅安市各级政府部门相关负责人,省农科院、农业农村厅专家等聚焦雅安“茶文章”,进行了立体式解读。名山茶园茶产业赋力——保产值、建基地、树品牌、强文旅近年来,雅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茶产业发展,坚持把茶产业作为特色优势产业、乡村振兴重点产业来抓,雅茶产业发展成效显著。雅安茶园面积、产量、产值均居全省前列,良种化率、标准化率、园区化率等指标均名列全国前茅。全省茶园总面积590万亩左右,茶叶产量39万吨,综合产值达到1080亿元。其中,雅安市茶园面积100万亩,茶叶产量11.48万吨,综合产值超过220亿元。雅安茶基地建设水平也属全国一流。全省绿色食品(茶叶)面积117.25万亩,茶叶认证绿色食品516个。雅安市绿色食品(茶叶)面积则有49.55万亩,其中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达45.8万亩,茶叶认证绿色食品339个,认证数量位居全省第一;雅安市名山区建成全国最大的良种茶苗繁育基地,茶苗繁育年出苗15亿株,位居全省第一。同时,雅安还打造出了“蒙顶山茶”金字招牌。“蒙顶山茶”区域公用品牌在2017年首届中国茶业博览会上荣获“中国十大区域公用品牌”,排位第四,2022年品牌评估价值达43.99亿元,连续六年保持“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十强”;雅安藏茶品牌价值22.04亿元,位列全国品牌前列。在这些亮眼数据的背后,离不开雅安市对龙头企业的培育。全省省级以上茶叶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104家,雅安市就有25家,在全省各市州中最多。雅安市名山区茶叶现代农业园区被省政府命名为四川省五星级现代农业园区,雨城区藏茶现代农业园区被评为省四星级现代农业园区。雅安全市建成茶叶集中加工园区7个,同样为全省各市州最多。“雅安茶旅融合发展水平领跑全国,打造了全国首个百公里百万亩乡村振兴茶产业带,成功创建全国首个国家茶叶公园,已持续举办十八届蒙顶山茶文化旅游节。”四川省农业农村厅首席茶业师段新友介绍,不仅如此,雅安还建成蒙顶山、红草坪、牛碾坪、月亮湖、中国藏茶村、云台山国家茶叶公园等茶旅综合体,成为国内茶旅热点。茶文化赋魂——重传承、育人才、促转化、多宣传2022年11月,“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其中,四川的两个项目——蒙山茶传统制作技艺、南路边茶制作技艺,都来自雅安。近年来,雅安市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深入推进非遗保护利用和传承发展相结合,推动传统制茶技艺进一步融入经济社会发展、融入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把茶产业作为特色优势产业、乡村振兴重点产业,大力打造世界茶文化发源地IP,着力构建茶文化传播、茶事体验、茶品牌塑造等全产业体系。“要加大对蒙山茶传统制作技艺、南路边茶制作技艺为代表的传统制茶技艺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和文化旅游强市建设。”雅安市文化体育和旅游局副局长孟水明表示,雅安将不断发挥非遗大师工作室传承教育功能,传承人亲自带徒传艺,建设老、中、青人才梯队,夯实传承基础。认定一批技艺出众的传承人,鼓励支持传承人面向社会收徒传艺。培育和推广“雅州茶师”特色品牌,依托高校、项目保护单位、行业协会、企业,常年开展传统制茶技艺及茶文化培训,提高从业人员专业技能水平。同时持续深化与清华大学、四川大学、湖南大学、四川农业大学等高校开展深度合作,推动雅安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进一步发展,全面提升传统制茶技艺转化生产力效能,推动茶产业年总产值大幅增加。积极促成茶叶龙头企业与省内外高校开展深度合作,赋能茶产业发展;鼓励支持市内高校开设制茶技艺相关专业和课程,与非遗传承人及企业合作建立创业实习实践基地。此外,雅安还加大传播宣传力度。鼓励支持项目保护单位、企业、传承人利用新媒体平台宣传展示传统制茶技艺。高水平举办“蒙顶山茶文化旅游节”,积极参与成都国际非遗节,持续开展雅茶博览会、蒙顶甘露、雅安藏茶专场品鉴推介活动,进一步提升“蒙顶山茶”“雅安藏茶”知名度、美誉度,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宣传雅安传统制茶技艺。雅安利用丰富的茶文化资源,打造出一批满足游客需求,具有非遗特色的旅游精品路线、高端民宿、研学旅游。“依托蒙顶山、牛碾坪、雅安茶厂‘藏茶世界’、跃华茶庄开展传统制茶技艺及茶文化进景区活动,将大师工作室、传习所、非遗工坊、体验基地纳入旅游线路,让游客沉浸式体验传统制茶技艺,推动非遗与旅游全域融合发展。”孟水明表示,下一步,雅安将在新媒体运用、品牌打造、传承人培养、创新性发展等方面继续发力,扎实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用与时俱进的方式让传统工艺焕发新生。茶科技赋能——育良种、优质量、融产研、明主线中国是茶的故乡,四川是茶的摇篮,雅安是世界茶文化发源地之一。“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家喻户晓。雅安茶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茶科技的赋能。四川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党委书记王云介绍,雅安建成了四川省唯一的国家级茶树良种繁育场、全国最大的无性系茶树良种繁育基地——四川省名山茶树良种繁育场。雅安以“茶+科技”助推,依托四川省名山茶树良种繁育场,建立陈宗懋院士(专家)工作站、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茶叶科技创新与转化中心基地;建设雅安市现代茶叶科技中心,建立“四园一圃”(茶树种质资源圃+品比试验园+母本园+苗圃园+新品种生产示范园)的良种“育繁推”体系;构建“茶良场+新农村研究院茶叶产业部+专家团队+企业+茶叶专业合作社+茶农”的良种选育与推广模式;先后选育和合作选育出蒙山系、名山系、川茶系、天府系等四大系列14个省级茶树良种,名山白毫131、名山特早芽213被审定为国家级茶树良种。与此同时,国家茶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四川)严把雅安市茶叶质量安全关,坚持不间断地开展茶叶质量安全风险监测,以监测结果指导茶叶安全生产技术推广,形成了一套反映雅安市十年来茶叶质量安全状况的重要资料。为持续开展茶叶科技攻关,深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雅安市还大力实施产学研战略合作,先后与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四川农业大学、雅安蒙顶山茶产业技术研究院、四川省藏茶产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茶叶类专利180余项全部转化为产品应用。雅安茶产业如何进一步提档升级?段新友建议,雅安市以“三茶统筹”为工作主线,以茶叶集中加工区建设为主阵地,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市场为主渠道,以茶旅融合发展为主路径,以补强全产业链为关键,持续推进品牌效益化、市场多元化、企业集群化、茶旅一体化、科技示范化、基地数字化等“六化”建设,通过新成立的雅茶集团市场化整合全市茶产业资源,全力推动雅茶产业加快发展、提档升级,为川茶振兴、弘扬中国茶文化贡献雅安力量。 查看更多
●三茶融合:本届旅游节分为春季、秋季两大篇章,整体活动时间跨度从3月至9月,活动地点涵盖雅安、成都、重庆等地,统筹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三茶融合  ●品牌打造:四川将继续加快川茶品牌打造和产业转型升级,全力确保到2030年川茶实现综合产值2000亿元以上,加快建成现代茶产业强省  (记者 薛维睿)3月22日,四川省政府新闻办在成都举行第十九届蒙顶山茶文化旅游节新闻发布会。发布会介绍,本届旅游节分为春季、秋季两大篇章,整体活动时间跨度从3月至9月,活动地点涵盖雅安、成都、重庆等地,统筹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三茶融合,推动雅茶品牌走向国际国内市场。  发布会重点发布春季篇内容。自3月27日开始,蒙顶山茶文化旅游节开幕式、首届雅茶博览会、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保护传承与发展交流会、三茶统筹·名山模式现场会等活动和会议将相继在雅安、成都举行。春季篇还将举行10大配套活动,主要以线下活动为主、线上活动为辅,持续至4月。  秋季篇活动将于9月在雅安市雨城区举办,主要包含雅安藏茶文化旅游季相关活动及318川藏线农特产品展和美食节。  本届活动将呈现三大特点:以茶促产带发展,将吸引200余家全国各地经销商、企业家投资雅安;以茶会友展形象,推动雅安加快成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旅游首选地;以茶待客聚人气,将重点推动以茶兴旅、茶旅融合。  近年来,雅安坚持把茶产业作为特色优势产业、乡村振兴重点产业来抓,茶园面积达100万亩,茶叶产量达11.48万吨,综合产值超过220亿元,良种化率、标准化率、园区化率等指标均名列全国前茅。  近年来,四川以“天府龙芽”川茶大区域公共品牌建设为引领,以蒙顶山茶、峨眉山茶、米仓山茶、宜宾早茶“三山一早”等为重点,加快茶园扩面和提质增效、产品精制化,同步拓宽销售渠道。2022年,全省茶业综合产值达1080亿元,再创新高,稳居全国第三位,这也是川茶产值连续两年突破千亿元大关。根据去年底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精制川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富民增收的意见》,四川下一步将继续加快川茶品牌打造和产业转型升级,全力确保到2030年川茶实现综合产值2000亿元以上,加快建成现代茶产业强省。 查看更多
(陈慧 李代华 记者 常艰)春分时节,眉山市洪雅县瓦屋山镇复兴村的高山茶园春意正浓,空气中带着春雨的纯净,蛰伏蓄势一冬的春茶吐露着新绿。3月21日,在复兴村高山茶园——“瓦屋春雪”茶叶基地,第一批高山绿茶开始采摘。清晨的阳光倾洒而下,茶农们忙碌的身影构成一幅美丽的春日画卷。采一叶细抿,茶香留齿。当地老茶农告诉记者:“这里地处高山区,开采时间较坝区晚一些,但品质上乘。加工制作后,更是茶香馥郁。”瓦屋山山高水长,为蜀地秘境仙乡、北纬30度黄金产茶带,其林木葱郁,水汽氤氲,土壤有机质含量丰富,成为高山绿茶的优良产地。近年来,洪雅县围绕“洪雅绿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程,创建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瓦屋春雪”,打响洪雅茶叶品牌,扩大洪雅茶叶销量。“瓦屋春雪”茶叶香,茶香源自哪儿?茶农们告诉记者,茶香来自洪雅茶文化的历史沉淀、茶品质的细心打造以及茶科技的精致赋能。茶文化——一片绿叶追溯两千年洪雅生态环境优越,特别适合种茶。洪雅地处北纬30°的四川盆地西南,隶属四川省眉山市,背靠峨眉山,坐拥瓦屋山,居于成都、乐山、雅安三地交界腹心地带,地貌呈“七山二水一分田”之势,森林覆盖率达72%以上,有大小河流330条,年均气温16.8℃,境内空气负氧离子平均浓度达国家I级标准,主要河流青衣江水质常年达Ⅱ类标准。气候温润,空气清新,海拔600米以上地域,其土壤有机质含量达96.7g/kg,富含硒、锌等微量元素等。这片被誉为“绿海明珠”“天府花园”的蜀中乐土,为茶树生长提供了“千里连绵绿海,四时云雾缭绕”的良好生态环境,孕育出万亩绿色、有机茶园。云雾缭绕的茶场洪雅种茶历史悠久,在川茶的发展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和影响。秦、汉时期就有产茶饮茶的风俗。到唐代,形成从洪雅经雅安、泸定、康定、西藏再到尼泊尔的“茶马古道”。有文字记载佐证的,洪雅茶史迄今也有2000多年。洪雅茶叶生产发展到乾隆、嘉庆年间,进入历史上鼎盛时期,细茶产量为蜀中之冠,并成为贡茶。洪雅茶叶历经唐宋时期的繁华兴盛、明清时期的冠绝蜀中。而今,茶业成洪雅农业主导产业之一,全县茶园总面积超30万亩,茶园面积位居全省第二。年产干茶3.6万吨,产值42亿元,年综合产值60亿元,是中国十大生态产茶县、中国茶业百强县,有“中国最佳生态茶园”之美誉。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事业中,茶叶作为重要的增收渠道,带动贫困家庭走上致富道路。茶品牌——打造全新品牌前路广闻着淡淡茶香,走进这片神奇的土地,洪雅人寻找的不仅仅是一段动人的茶史故事,还有传承茶史之脉,唤醒文化自信的启示录。“洪雅的山水造就了洪雅茶叶良好的品质,也一直备受客商们的喜爱。但过去,由于一直没有自己的品牌等原因,洪雅茶叶发展受限,洪雅茶产业存在有企业但无龙头引领,有加工技术但无知名品牌,有品质但无高附加值的问题。”洪雅瓦屋春雪茶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凯文坦言。为了打破洪雅茶叶无品牌的现状,洪雅特邀中国工程院刘仲华院士团队综合研判洪雅县地理环境、历史文化、茶叶特色等,经过近一年的研讨论证后,最终取意苏东坡诗句“瓦屋寒堆春后雪,峨眉翠扫雨余天”,将“瓦屋春雪”确定为洪雅茶业区域公用品牌,品牌定位为“中国高山生态绿茶”。采摘高山茶叶好山好水之间,精制一杯好茶。院士团队精心研发绿茶新品,为洪雅县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瓦屋春雪”发布了两个优质茶树新品种“天府5号”“天府6号”,实现了全县乃至全市茶树新品种零的突破,实现了眉山茶树新品种零的突破。抓实品种优化的同时,洪雅县还强化品牌建设。据县茶叶产业服务中心主任陈剑介绍,目前已通过多项措施,对“瓦屋春雪”品牌进行了倾力打造:——政策引导。鼓励业主大力发展绿色有机茶基地,保证“瓦屋春雪”的优质鲜叶原料供应;通过国企和民企强强联合,成立“瓦屋春雪”茶叶有限公司,统一对外营销“瓦屋春雪”。——制定标准。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刘仲华团队量身打造“瓦屋春雪”加工技术规程;组织县内专家学者,修订“瓦屋春雪”地方标准,指导企业对标生产,保证“瓦屋春雪”茶叶加工品质。——开展活动。县内,积极组织开展采茶节、制茶大赛等会节活动。县外,支持县内代表性茶业新型经营主体参加全省全国各类茶博会等大型会节活动,提升区域公用品牌影响力和茶企影响力。在市场方面,洪雅积极参加广西东盟博览会、四川国际茶博会、“天府粮仓”农副产品展、四川天府年货节等建设标准基地。线下旗舰店铺设、产品包装优化、精加工生产线投运,依托刘仲华院士团队订立的“瓦屋春雪”标准,从前端统一标准(原料标准、生产标准、加工标准),到后端产品包装统一。茶科技——精致工艺赋能茶香浓据介绍,瓦屋春雪制作过程,糅合八大传统工艺,释放独特茶香。从鲜叶到干茶,茶叶被赋予了温度与个性。制茶的过程,能感知茶的一切,摊青、杀青、揉捻、干燥、提豪、足火,独特的制茶章法,造就了瓦屋春雪独特的形态,一杯好茶,沉淀了茶人们数年如一日的匠心。此外,从政策上强化了茶叶生产与加工的质量安全引导。在科学防控上,大力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全面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生物农药替代化学农药两大行动。分别与兰州交通大学天然药物开发研究所、省农科院植保所等科研院所合作,开展中药农药替代化学农药、几丁聚糖替代叶面肥、以虫治虫等试验示范,建立绿色防控示范基地2万亩,辐射茶园面积10万亩。在茶园管理上,依托专业公司开展社会化服务,使管理更专业、更科学、更有效,全方面保障茶产品的质量安全。“我们对各个茶叶基地逐一排查后,只挑选空气、土壤、水环境均适合的高山生态茶叶基地进行有机茶基地培育。”洪雅县茶叶产业服务中心农技推广研究员罗学平坦言。据罗学平介绍,通过服务中心指导、各镇监管、企业自检,保证申报有机认证的茶叶基地经得起检验。目前,基地建设成效明显:全县茶叶在地面积达30万亩。其中,绿色、有机茶认证面积2.03万亩,居全省第一位。茶叶新型经营主体近300家(包含企业21家),年茶叶加工量3.6万吨,年茶叶产值42亿元,年综合产值60亿元。截至目前,全县一半以上茶园海拔高度在600米以上,主要分布在瓦屋山、玉屏山、总岗山、八面山四大茶区。传统与现代制茶工艺的有机结合,保证了洪雅茶叶色、香、味、形更加完美协调,品质更加稳定。如今,在县委、县政府坚强领导下,全县上下坚持“1+2”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开展绿色工业攻坚,茶业发展态势持续向好。在茶叶生产、加工、销售日益复杂的当下,该县摒弃细枝末节,把握茶叶产业发展本质,抓住茶叶文化、产业、科技三大核心要件,以标准化、品牌化引领产业发展,吸引更多的人才、技术、资源向茶产业流动,赋予了洪雅茶叶产业更美好的“春天”。  查看更多
(记者 庄祥贵 程强)茶山上白茶飘香,春意盎然,活动嘉宾前来赏春景、喝香茗。3月21日,正值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四个节气春分。天全县首届“二郎山”高山白茶采摘节活动在天全兴业乡柑子村举行。本次活动,将进一步提高天全茶叶知名度,提升茶叶质量,打响特色农业品牌,促进采茶技艺和采茶文化的推广,加强企业发展与地方产业、旅游与文化的深度融合。活动现场精彩的茶艺表演据悉,天全茶产业的发展直接带动了当地包括销售、旅游、务工、农家乐等在内的“茶经济”产业链。据了解,该活动的举办地柑子村正规划打造万亩高山特色茶叶基地,计划总投资2.4亿元,已建成投产3000亩、初产3000亩,4000亩在开发,已建成全县最大最现代化的茶叶加工厂,日加工超两万斤。荣获了全省“合并村集体经济融合发展试点先进村”称号。茶叶加工厂内正在炒茶的工人目前,天全县恒源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依托“万企兴万村”行动,助推该村全年实现307名村民在茶叶基地稳定务工,全年劳务总收入达到550万元。此外,该村以村集体资金入股茶叶基地,套种玉米4000亩、蔬菜2000亩,新增分红20万元,全年共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68.8万元,较2021年增加50余万元,是全县村集体经济收入最高的村。活动当天,在精彩的茶艺表演过后还举行了柑子村村级劳务公司成立揭牌仪式,仪式过后天全县“中国梦.劳动美”高山白茶采摘大赛也火热开赛,来自天全兴业乡8个村的21名代表参加比赛,比赛时间30分钟,最后由专家老师们称重、点评决出名次。揭牌仪式现场“柑子村的茶以其‘有故事、有味道、有内涵、有文化’的鲜明特质独占鳌头、独具芬芳,雨后烹茗千家醉,风过柑子带茶香。”天全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杨浩表示,天全将始终把柑子村茶产业作为践行“两山论”的重点产业样板产业来打造,坚定不移做大茶规模、提升茶品质,用心用情服务茶业、创新茶科技,不遗余力做强茶品牌、弘扬茶文化。高山白茶采摘大赛现场本次活动,由中共天全县委宣传部、天全县总工会、天全县文化体育和旅游局、天全县科学技术协会等单位主办。 查看更多
“最近天气晴好,每天清晨六七点便上山采茶,我一个人每天能采摘四斤鲜叶,每天收入能达到400元左右,靠山吃山,生活有奔头。”正在茶园里忙碌的屏山镇永康村村民王勇笑着说到。近日,在屏山县各处茶园里,成片的茶树竞相吐露新芽,茶农们也纷纷开始采收今年的第一批春茶,穿行在茶垄间,双手一捏一提,腰间的茶篓里就收集满了春天的“青绿色”。屏山炒青带着春天的味道悄然上市。在龙华镇翻身村,种茶大户刘昌荣家也正忙着组织采茶工人采收自己家里的茶园。“现在茶园每天有10多名采茶工人,都是附近乡镇的村民过来帮忙采摘,他们一天的工资在150元左右。”刘昌荣说。据刘昌荣介绍,因为发展茶产业,现在自己的茶园已经有40多亩。进入茶园采摘高峰期,自己每天差不多有3000左右的收入,一年下来差不多有50万左右的收入。山上,茶农们忙着采收鲜叶,而各大茶叶加工厂也开足马力,忙得热火朝天。在锦屏镇团田村茗珠茶业有限责任公司茶叶加工车间内,伴着机器轰鸣,几十台全自动炒茶机全力运转,开始了杀青、揉捻等十几道加工程序,工作人员在各个生产线上有条不紊地忙活着。负责人黄立一边忙着查看今天刚收购的鲜叶情况,一边介绍说:“目前是春茶上市的高峰期,每天收购的鲜叶在9000斤左右,干茶产量每天在2000至2500斤,预计全年干茶产量400吨左右,年产值能达2600万元……”据了解,目前屏山县现有茶园面积21.5万亩,投产茶园近18万亩,预计今年鲜叶产量能够达到12.5万吨,干茶产量约2.5万吨,全年能够实现鲜叶产值达12.8亿元,实现综合产值47亿元。(供稿:屏山县委宣传部 胡姜伟 刘波 雷鲤溶 陈默) 查看更多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杨勇阳春三月,春暖正盈。3月18日,以“千年蒲江雀舌茶 香飘世界品成佳”为主题的2023成都(蒲江)采茶节在蒲江县成佳镇盛大开幕。  据了解,蒲江坚持绿色生态发展理念,全域实施“两个替代”(有机肥替代化肥、绿色防控替代化学防治),争创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筑牢以色翠、香高、味醇、形美著称的“蒲江雀舌”安全本底,让其再度成为焦点。  据蒲江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蒲江县将着力实施茶叶品种提升工程,以成佳镇为核心建立优质茶叶良种繁育及新品种新技术示范基地1个;启动成佳镇200亩数字茶园建设,加快打造现代农业智慧化示范样板;实施现代农业功能布局优化工程,加快形成“一核三区、两园六镇”农业现代化发展新格局。 查看更多
四川农村日报讯 鄢怀林近日,青川县沙州镇寺沟村黄金岛茶园,600亩“龙井43#”茶树已冒出第一茬嫩芽,迎来了勤劳的采茶工。  走进茶园,一垄垄茶树泛着早春的新绿,一个个芽尖翠绿清亮。身挎茶篓的采茶工人穿梭在茶园中,随着她们灵巧的双手上下翻飞,一粒粒清香稚嫩的芽尖纷纷落入茶篓中。  “早”带来的直接优势是更高的市场价。“明前茶,贵如金。”春茶的价值体现在一个“早”字上。春茶茶芽长得快,一夜之间就会长“老”,早一天采摘,和晚一天采摘,茶的品质会差很远,价格也会差很大。  “第一批春茶开采,我们的积极性很高,清晨6时许就来到了茶园。”采茶工梅发香一边熟练地采摘茶叶,一边笑呵呵地说:“摘茶叶要讲究心静、眼到、手到。手快的可以采到一斤多,一天务工费能挣100元左右。”  “春茶鲜叶一斤能卖300到400元之间,早有商贩订购,根本不愁销。”寺沟村党支部书记唐中介绍,由于该村海拔不高,茶山光照充足,所采春茶早于青川县其他乡镇。与往年相比,今年的采摘期提前了10天左右,茶树历经一冬三个月的积蓄,采摘的第一轮茶叶积累的营养也更加丰富,用这嫩叶制成的茶,幽香持久,无论是在香气还是在口味上都比较好,茶产品呈现出供不应求的局面。  “盛产茶树,每亩可采春茶40斤,产值在1.2万元以上。”唐中介绍,等再过一段时间,当雨水更加充沛时,茶园将再次进入采摘春茶的黄金期,鲜叶采摘可持续至清明节前后。寺沟村发展茶产业已有10余年,2019年开始大面积栽植。目前,该村600亩“龙井43#”茶树,其中有100亩已达盛产期,其余500亩今年已进入初采期。预计,该村今年可产茶叶1万斤以上,产值在350万元左右。  “全县有27.57万亩茶园,全年预计干茶产量在1万吨以上,综合产值可达30亿元。”青川县农业农村局局长李力介绍,青川县茶叶即将迎来大量采摘季,为促进全县茶叶产量增加、产值增收,该县在茶叶重点乡镇、重点群体开展茶园管护技术培训,提高茶农的管护技术水平,并指导茶叶新型经营主体在秋季对辖区内的茶园采取封园处理措施,减少来年茶园病虫害,增强茶园品质;在每50亩较集中连片茶园,设置临时鲜叶供销点,联系新老客商,到青川收购鲜叶和干茶,并依据市场行情定出鲜叶价格区间,保证茶农收益;积极新培育一批本地小型加工主体和招商引资一个夏秋茶加工厂,让青川茶叶从3月卖到9月。 查看更多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