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记者 徐莉莎)春光旖旎,四川日报全媒体科考队开启了新一年的科考之旅。第一站——位于德阳什邡的中科院成都平原农业生态试验站。4月上旬,记者随中科院成都生物所的麦类分子育种及作物种质资源研究与创新团队,来到小麦考种和杂交的现场。  在微风、麦浪、田埂间,记者随科研人员一道俯身田间,挖掘新基因,创制新材料,培育新品种。中科院成都生物所研究助理汤燕燕正在进行授粉前母本去雄的操作。 记者 李强 摄量身高数麦穗为小麦“做体检”选拔“优等生”  绿油油的麦子铺满了10余亩平坦的试验田。微风吹起,麦浪涌动,层层叠叠,像无边的绿色海洋。  “这里有4500多个来自不同地区的小麦品种!”随着中科院成都生物所副研究员邓光兵的引导看去,一个个2米见方的试验小区里,小麦株或高或矮,叶片或长或短,穗粒或圆或瘪……品种果然都不同。  “94、88、98……”四川农业大学和省农科院联合培养的硕士研究生蔡锂和当地老乡,正为眼前这一列试验小区的小麦“量身高”。学术上讲,叫量株高。  隔了几个小区,蔡锂的同学刘颖也在测量小麦的穗长;另一支小分队,在挨个数麦穗上的小穗数。  “他们在为不同品种的小麦‘做体检’,目的是筛选能够为育种所利用的优质种质资源。”邓光兵告诉记者,这一步就叫“考种”。  选拔“优等生”从苗期开始,这两个月里要考察它们在生长动态过程中的各种形状,看它们是匍匐生长还是直立生长,叶片的大小、长势;进入抽穗期,要考察株高、穗长、小穗数等农艺形状;收割后,还要考察籽粒形状,籽粒的颜色、大小。  今年3月中下旬,小麦进入抽穗期后,蔡锂和同学就一直忙活在这里。邓光兵说,小麦的全生命周期大致是180多天,科研人员每季在田间“陪伴”它们的时间累计超过120多天,在田间套袋、授粉、观察,需要长年累月地观察、记录、计算等。“育种工作很需要耐性。筛选出优质的种质资源,再利用这些材料做杂交,再鉴定其基因型。”“针尖对麦芒”授粉杂交是个精细活  在绿油油的麦田间,生物所研究助理汤燕燕“全副武装”——穿戴上帽子、冰袖、长裤。唯独两只手套的拇指、食指“漏了风”。专门剪掉两个指套,方便做授粉杂交。  只见她手持一把医用剪刀,拉过一条还未开花的麦穗,剪去基部和顶部发育较晚的小穗,留下10个小穗;“拦腰”剪掉上半部分的颖壳和麦芒,小心谨慎地伸进镊子把麦穗籽粒中的雄蕊一粒粒剥落,留下中间一根细小的雌蕊;再把另一株父本雄蕊的花粉轻轻敲击沾染到雌蕊的柱头上,然后套上套袋,挂上标注了母本、父本、杂交时间的“身份证”。  4月上旬已是小麦授粉杂交的尾声,汤燕燕在站里忙活了一个多月,即将迎来收官。在不远处的试验小区里,她做过“手术”的麦穗已经长出杂交的“果实”,籽粒逐渐饱满。  邓光兵说,生物育种技术经历了从人工选择、野生种驯化的原始驯化选育,到杂交育种、诱变育种的常规育种,再到分子育种的演变。当前,这一领域正在向设计育种或智能化育种发展,基因编辑、生物育种、人工智能等技术将融合发展,实现性状的精准定向改良。  试验站办公楼后,副站长韩思怀带记者来到一间神秘“照相馆”。乍一看,就是一个钢结构大棚,但是里面遍布传感器,可以测量植物的结构、株高、颜色、体积、鲜重、花/果实的数目等物理数据。远在成都的工作人员可以遥控操作,调整摄像机位,为作物拍摄3D照片;在北京也可以实时获取数据。  韩思怀说,要实现种子的精准设计与创制,本质上就是作物生长的“数字孪生”。而要从技术上做到这一点,基础数据至关重要。大量作物表型组数据的获得,必须要依托高通量植物表型平台去完成。这个作物“照相馆”就是西南地区首套高通量田间表型平台。  “这些都属于表型特征,也是植物遗传代码的物理表达。”韩思怀说,可以将这些数据与特定植物的已知遗传数据对比,将基因型-表型及环境因素进行关联分析,从而达到设计育种的目的。 查看更多
(记者 王培哲)灯光交错,机器轰鸣,液压翻转犁将刚刚解冻的土壤打碎、平整……4月18日晚,阿坝州若尔盖县唐克镇草原上,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阿坝综合试验站团队成员雷雄博士还在和同事一起指导当地牧民翻耕土地,为牧草播种作准备。  每年4月中旬到5月底是川西北高原短暂的春天,是牧草播种的“窗口期”。前不久,该团队主持的“抗逆生态型草新品种选育、退化草地治理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顺利通过验收,项目选育出三个新品种牧草——麦洼老芒麦、雅江老芒麦和梦龙燕麦,具备优秀的抗旱和抗寒特性,为今后川西北退化草地治理、牧民增收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新的牧草品种因何而来?又如何培育?为啥选?生态保护所急、产业振兴所需现行推广品种较为单一  “3年之后又3年,说的也是我们这一行。”雷雄说,一个牧草新品种的诞生,背后是10余年的不懈努力。  根据育种目标,首先开展种质资源收集评价和种质资源筛选创制,新种质经世代选择形成新品系,再经品比试验、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才能申报国家级或省级审定。  多年生牧草在高原地区,每繁衍一代需 2年,形成稳定性状需要6—8年,品比试验需要4年,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需要4年。在已有种质材料的基础上,选育1个新品种至少需要14年,即使是野生驯化品种,按照程序也需要10年。  有从事牧草选育工作的科研人员说,一生能选育4到5个新品种,就已经“成功”了。  既然牧草选育如此漫长、复杂,为啥还要坚持不懈地研究?川西北高原上现有的牧草不够水土保持和牛羊栖息吗?答案是:真的不够。雷雄介绍,过度放牧导致部分草地退化,需要开展生态修复,而由于过去推广的牧草品种单一,遇到干旱天气造成大面积减产,去年夏天过后,修复需要的牧草种子价格翻了一番。  选育更适合川西北特殊环境的牧草,提高牧草适应性,对于保持水土和治理草地退化有巨大意义;另一方面,随着居民膳食对牛羊肉需求不断增加,高质量牧草需求也在增加。  “我们主要是从川西北高原上的牧草中,选育具备更多优异性能的牧草品种,并加以推广。”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草类植物研究所所长游明鸿说。  目前我省在川西北地区主要推广的牧草品种,是老芒麦和垂穗披碱草。雷雄记得,他2009年入行时,主要推广的就是这两个品种。“较为单一的牧草品种不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一旦发生病害,容易造成大面积减产甚至死亡。此外,畜牧业发展也需要多种牧草品种提供多种营养来源,有利于形成优质蛋白质。”雷雄解释。怎么选?先移栽、后观察、再选育优中选优挑出“抗寒”“抗旱”特性  牧草选育的关键,是找到合适的性状,对于川西北的自然条件而言,“抗旱”“抗寒”是两个关键指标。  首先是采集和移栽。2019年项目启动,项目组从川西北以及周边区域采集了上千种牧草资源,移栽到计划开展退化草地治理的地区,在高原种质资源圃中展开观察。游明鸿介绍,在这个环节,有半数以上的牧草因为不适应当地气候环境出现生长状态不佳的情况。  “虽然都是川西北高原,但是因为海拔、温度、湿度等条件不同,会出现在某地生长情况较好的草种,移栽到另一地就发生疾病或枯萎的情况。”雷雄补充道。  在种质资源圃内,不同牧草品种将进行性能评价和品比试验。“主要是对抗寒和抗旱这两方面特性展开评价。”雷雄介绍,抗旱是基于青藏高原整体出现气候变暖的趋势,年降水量有减少的倾向。抗寒则是为了保证“越冬率”,提高牧草的存活能力,为水土保持打下基础。  牧草选育的过程,则包括传统手段和综合手段。传统手段的原理是“优中选优”,不断挑选生态价值或经济价值突出的牧草品种。综合手段,则是加入分子标记等现代生物手段,综合采用杂交育种技术,“集各种优势于一身”。  选育出来的牧草品种还会经过品比试验和国家区域试验,以验证性能上是否较当前已有品种有所突破,以及在不同地区的适应能力。  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选育的品种有两条途径落地。一种是向草种公司提供原种,批量生产良种,实现商品化。另一种是在自有基地内繁育,作为应急种质资源。  这次通过国家审定的3个新品种,采取了上述两种方式结合,进行落地。“已经在若尔盖、色达等地示范推广了700余亩,辐射推广2万亩以上。”游明鸿说。 查看更多
四川农村日报讯 朱映江 杨黎明  粮食安全国之大者,既要藏粮于地,又要藏粮于技。在广元市昭化区,当地通过镇、合作社、农户+央企“3+1”产业发展模式,引入企业大力发展科技农业、订单农业,深入推进“中国好粮油”“天府菜油”提升行动,为粮食安全和增产增收提供了强力保障。新农具“上岗”产量高了人更轻松  眼下,广元市昭化区卫子镇新荣村近3000亩油菜迎来采收前的关键管护期,赶在采收前,当地种植户们正在农技人员的指导下,按照时间节点和技术要求,进行病虫害防治。相比以往,现在的田间管护要轻松不少。  从2021年开始,当地引入企业在油菜地里建起气象站、太阳能杀虫灯、视频监控等配套设施设备,这些设备联通信息云平台,农户只需通过电脑和手机就可实时查看到油菜的生长情况、病虫害状况和光照情况。  “自从有了这些科技设备的帮助,有了这些信息数据的支持,我们田间管护的难度降低了很多,管护也更加科学了。最重要的是,油菜的产量提高不少。”昭化区卫子镇粮油种植户闫小琴打开手机,高兴地介绍起云平台带给自己实实在在的好处。  同样提高大家管护效率的还有一批“新伙伴”的加入。近三年,昭化区每年都有新农具“上岗”,这些农具加入到管护队伍中,不仅代替了不少传统劳作,还为油菜种植的质量保驾护航。  “今年我们采购了一批旋耕机、小型联合收割机。”得益于新农具的加入,昭化区卫鸣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5000亩的土地播种油菜不到10天便全面完工。“这要搁以前,至少需要20多天才能播种完毕,还要为人工发愁。”卫鸣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赵兴传表示。订单农业推动全产业链发展  昭化区油菜管护的科学化水平和装备水平之所以在短短三年时间有如此快速的提升,背后是当地实施的“优质粮食工程”和粮油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行动在发挥作用。  广元市昭化区农业农村局种植业股助理农艺师吕志勇介绍,该区引进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粮油脂,以镇为单位统一对接企业签订订单协议,形成了由企业统一良种供应、统一订单收购、专合社统一技术标准、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机械化收获、种植户分户精细管理的全产业链条模式。  如今,在昭化区,基本实现油菜良种全覆盖,机械化耕作水平较过去提高10%以上,亩均单产达到200多公斤,总产量呈逐年递增趋势。今年订单油菜产量预计将突破9000吨。  产量、质量上来了,但要让油菜产业真正转化为老百姓实实在在的收入,还要看销路。按照促进优粮优产、优购、优储、优加、优销“五优联动”要求,昭化区围绕“稳定粮油生产、促进农民增收”两个目标,突出强基地、优服务、保销路,积极发展订单农业。  不久前,昭化区卫子镇同中粮油脂签订订单农业收购、中小包装油及餐厨一体化项目等协议,通过建立企业与农户、企业与合作社、企业与政府间的合作,带动产、购、储、加、销一体化发展,持续推动菜籽油全产业链发展。  “目前,我们已在卫子镇建立了万亩油菜订单基地,通过持续开展订单农业,收购种植户的菜籽,也较好地解决了当地农户销路的问题。”中粮油脂(广元)有限公司总经理黎昆表示,下一步,他们将持续开展订单农业,助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据了解,2022年,昭化区采用订单销售模式已收购优质油菜籽8300余吨,产值5800余万元,助农增收超500万元。 查看更多
四川农村日报讯 近段时间,正是茶叶采摘旺季。在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一处茶园里,一个“采茶小工”移动机械臂,将采摘的茶叶源源不断地送入存储盒中。这个“采茶小工”的研发团队,正是浙江理工大学农业机器人与装备创新团队。  茶叶采摘基本靠人工完成,采摘期短且密集,比如高等级的龙井茶,一斤茶叶需要约4万个芽头。但随着采茶工群体年龄增大,人工缺、人工贵的问题越来越突出。  在浙江省山区 26县,拥有大面积的茶园,发展茶产业关系着当地农民的增收问题,也能有效助力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为了帮助茶农提升产量、增加收入,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浙江理工大学教授武传宇带领团队研发出智能采茶机器人,今年已研发到了第五代。智能采茶机器人和采茶工一起工作。浙江理工大学供图聪明的“眼睛”精准找到芽叶位置  要在茂密的茶树枝中识别嫩芽,采茶工人凭借的是眼力和丰富的经验,这台机器却是借助人工智能,通过对大量图像数据的学习,实现对茶树嫩芽的自动识别。  在浙江省丽水市的一个示范茶园里,记者见到该团队的陈建能教授 。 随着机械臂的移动,一棵棵茶芽被摘下来。陈建能介绍,智能采茶机器人的一个难点就是“识别难”。茶树芽叶不像水果蔬菜,形状规则、颜色差别大容易识别,茶树新长的芽叶和老叶的区别很小,形状又不规则,这给识别增加了很大难度。  从2019年开始,该团队针对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深度相机定位、机器人机械臂等在技术上进行不断的研发与测试。  智能采茶机器人是怎样识别芽叶和老叶的?采茶机器人里有一套叫作深度卷积神经网络的识别模型,通过对大量茶树芽叶图像数据的学习,可以自动识别茶树芽叶。  除了聪明好学的脑袋,智能采茶机器人还有一双厉害的“眼睛”,使用双目摄像头扫描茶叶,就和人的两只眼睛一样,实现3D定位,从而精准找到芽叶所在位置。厉害的“手臂”1.5秒可采一棵芽叶  识别、定位好茶叶芽叶后,接下来就是怎么样快速、无损地把它采摘下来。这时就需要用到机器人的另一个法宝——机械臂。工业机器人处于一个人造的稳定环境,而农业机器人面对的是非结构化、千变万化的环境,这就对机械臂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风速、光照、坡度等因素都会影响机械臂的采摘。  机械臂采茶分两步,一剪一吸。机械臂的末端有一把小剪刀,根据定位信息找准芽叶的叶柄,一刀下去,芽叶从枝头分离,同时附在机械臂末端的负压吸管,会把剪下来的芽叶吸进机械手的暂存盒中。  一般来说,早春茶一芽一叶在两厘米左右,叶柄只有几毫米,所以对机械臂的操作精准度要求非常高,剪歪了会破坏茶树枝梢,或剪下不完整的芽叶。一位团队成员感叹研发不易,“我们就好比在农田里绣花,让采茶机器人完成毫米级的作业任务。”  相较于之前几代,第五代智能采茶机器人增加了一个机械臂,大大提高了智能机器人采摘的效率。目前采一棵芽叶时间在1.5秒左右,1小时可以采摘2000多棵,一天可以采4斤左右,目前还没有赶上人工的速度。陈建能表示,未来通过改进,一台机器可以实现3—5个人的工作效率。  过去的采茶机器人采用轨道方式,可以适应丘陵山地。今年在西湖龙井产区实验的第五代智能采茶机器人,已经采用履带的方式,可以前后移动,适应于缓坡地面。  团队成员介绍,目前,第五代智能采茶机器人的识别准确率达到86%,采茶成功率在60%以上,采茶精确度相较于前几代机器人大大提高。  陈建能表示,“第五代智能采茶机器人的进步,证明智能采茶是可行的,而要把可行变成可用、好用,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目前,这款机器人还处于实验室阶段,接下来团队将继续研发,提高采摘效率和采摘质量。  据《中国青年报》相关阅读布局“卫星+ ” 实时显示茶园长势  以前“看天吃饭”,如今“卫星管饱”。 发射国内首个以茶叶品牌冠名的安溪铁观音1号、2号遥感卫星,建设基于农业大数据平台的智能虫害防治系统……“铁观音的故乡”福建安溪,成了国内最新茶科技成果的展示场。  眼下正是春茶采摘时节,安溪大宝峰有机示范基地又迎来了丰收季。“应用新型数字植保技术,使茶叶产量增加 38%左右,还大大提高茶叶品质,每亩可新增产值3000—6000元。”基地负责人说。  “我们研发的智能虫害防治系统,源于军事对抗技术里的一个理念,通过声光电软杀伤装备,干扰、阻断害虫交配;还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处理,进行主动防御,把虫情扼杀在萌芽阶段,以减少病虫害。”福建司雷植保技术有限公司负责人万佳为记者揭秘,使用这项技术后,可以做到化学农药“零使用”,为茶园向绿色有机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  “能实时显示茶园的长势,还能监测茶园的土壤成分。”数字福建(安溪)产业园管委会主任许奇树介绍,该县在国内率先布局“卫星+”,打造新型数智茶产业链,实时对全县60多万亩茶园进行遥感、监测,可精确提取茶园的近50项数据,进行茶树病虫害监测、茶园规划、质量溯源等,为全县“放心茶”茶园的管理、种植提供决策依据,有力助推新时代安溪铁观音茶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据《农业科技报》) 查看更多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周金泉 文/图  当下,正是柑橘花飘香的季节。日前,记者走进位于成都市新都区的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园柑橘新品种试验示范区,发现这里的柑橘有些“体重”接近半斤,有的看似“不知火”(原产日本)却是“国产造”,有的葡萄柚(又名西柚)也是“本土造”,这些柑橘新品种都有着独特的优良表现,未来有着较好的市场前景。柑橘专家在查看丽红血橙的挂果情况。血橙家族添丁 填补市场空白  “这是省农科院园艺所柑橘团队经 10 年培育出来的新品种——丽红血橙,成熟期为每年 3 月中旬至下旬,早于4月下旬至5月初成熟的晚红血橙。”省农科院园艺所副研究员关斌说,丽红血橙比晚红血橙着色更好、更红,甜度也更高。而且,丽红血橙是偏扁的亚球形,不同于晚红血橙的短椭圆形,且丽红血橙的抗逆性、丰产性都不错,栽后 6 年的亩产达2600多公斤。  在园区,柑橘新品种硕红血橙与丽红血橙犹如“姊妹”。“硕红”因个头大、单果平均重量达 200 克以上而得名。关斌介绍说,硕红血橙是其团队2014年用晚红血橙创制多倍体材料,筛选出同源四倍体,再经实生播种和微芽嫁接选育成的新品种,虽然形状都是椭圆形,但却比晚红血橙“胖”、抗性更好、长势更旺,成熟期比晚红血橙提早了 20天,甜度比晚红血橙高、酸度比晚红血橙低,同样具有丰产性。这也是国内育成的首例四倍体血橙品种。  据了解,今年3月19日,丽红血橙、硕红血橙通过了四川省种子站组织的同行专家技术鉴定。专家组一致认为,丽红血橙、硕红血橙“丰产稳产,商品性佳,综合性状优良,是与我省现有血橙品种有明显区别的血橙新品种”。  “我省的早红血橙1月成熟,老塔罗科血橙和新系塔罗科血橙1月底至2月初成熟,春红血橙2月下旬至3月初成熟,一直到4月下旬至5月初晚红血橙才成熟。”省农科院原副院长刘建军研究员说,“选育丽红血橙、硕红血橙的重大意义就在于它们是在3月中下旬至4月上旬成熟,从而填补了市场的空档,在1至5月都能有血橙持续不断地销售。”  刘建军介绍,丽红血橙、硕红血橙就像传统血橙一样易种、成本也一样,适宜在四川的晚熟柑橘产区种植。沉缀枝头的葡萄柚。貌似“不知火” 却是“中国造”  在园区里,记者还发现了外观酷似著名的“不知火”的柑橘新品种——金煌。  “金煌是我们采用中国柑橘资源杂交培育的国内首个大果型高糖无核杂柑(单果重达300多克),先用橘子与橙子进行杂交,它们杂交出的‘后代’再与椪柑进行杂交,就培育出了金煌,2015年通过了审定。”刘建军说,“金煌也是无核杂柑,它的样子很像不知火,但是风味比不知火浓郁,糖分含量高达16以上,而且甜酸适度;丰产性好,亩产七八千斤都没有问题。”  省农科院研究员陈克玲介绍:“金煌与不知火的外观区别在于,金煌的果颈比不知火的略小略矮。但是,不知火天生树势弱,金煌的田间表现则显树势强健,因而易于栽种。与不知火相比,金煌还具有不易枯水、成熟期退酸快的优势。”  据了解,金煌同样适宜于四川的晚熟柑橘产区种植,2017年至今,金煌已在川南地区推广5000亩,近两年投产之后,果园价达到了4.2元/斤。  “金煌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成熟,正好与3月大量上市的不知火错峰销售。”刘建军还说,“不知火是源自日本的杂交柑橘品种,消费者很认可,国际市场上不知火的价格很贵,但国内种出的不知火等日本杂柑却因知识产权限制不能出口。金煌是国内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杂交柑橘新品种,同时,外观又与不知火相似,金煌可借不知火在国际消费者中的知名度发展出口贸易。”同是葡萄柚 表现各不同  著名的葡萄柚,一直都是国外的品种占领市场,每年都只在11—12月成熟。然而,在这春光明媚的季节,记者在省农科院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园的柑橘新品种试验示范区,却看到了不少硕大的育苗钵中,一个个橙红色的葡萄柚正沉缀枝头。  “这是我们3年前自主选育出来的葡萄柚。采用国内的柚子与甜橙杂交而成,在材料和品种方面都是创新,是首批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葡萄柚品种。”刘建军说,“国外的葡萄柚多数为青皮、黄皮,少部分为红皮红肉,成熟期均在11—12月;我们选育的葡萄柚,外观是橙子的颜色,有柚子的芳香,果汁特多,成熟期晚至3—4月。而且,我们这个葡萄柚产量也高,单株产量达100多斤,1亩栽50株,亩产可达5000多斤。”  刘建军介绍,葡萄柚很酸并略带苦味,出汁率可达50%以上,一般是榨汁食用,长期以来,葡萄柚一直是国外消费者的最爱。但近年来,葡萄柚逐渐成为国内市场的新宠,进口消费量迅速增加,其中2015年国内消费量竟占全球的75%!调研表明,国内葡萄柚消费主流群体是年轻的白领们,“早上喝一杯葡萄柚汁,全天都很爽”,市场售价达每斤一二十元。  目前,葡萄柚仍然依赖大量进口。有消费需求,就会有适量栽培和营销。刘建军告诉记者,“我们的葡萄柚适宜四川的柑橘产区,推广种植可以参与市场竞争,与国外葡萄柚错季销售、一争高下。其实,我们选育的甜柠檬也是很受欢迎的特色小众品种,你今天没有看到,都摘光啦!” 查看更多
科技调控控制雷竹出笋时间提前或延迟20-30天新鲜雷竹笋从春节前后一直吃到五一节建立基地深加工成笋干、清水笋、酱制笋雷竹笋一年四季香飘万家(记者 陈泳 文/图)一大早,位于邛崃市临济镇道佐社区的“川熊猫”雷竹笋收购基地便热闹起来,农户们拉着一车车早上新鲜采摘的雷竹笋来到这里,检验、过秤、装筐……“这边刚收的是要发到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的,那边冻库里是要走冷链发到北京的。”工作人员指着分装好的几十筐鲜笋告诉记者。山下的收购基地人声鼎沸,山上的竹林里,成都农林科学院生态产业研究室副主任、森林培育博士刘运科,邛崃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科技服务指导员刘其伦,基地负责人周恩军正在山上查看雷竹长势,指导种植管理技术。“有了科技支撑,现在这满山的竹子可是一座金山了,不光农户一亩地要卖6000—7000元,等咱们的加工厂建好了,收益还会更高!”周恩军说。成都市农林科学院专家查看雷竹笋长势曾经满山的竹子 砍都懒得去砍从收购基地旁一条小路上山,满山的雷竹林郁郁葱葱。刚下过一场春雨,泥土里一个个春笋破土而出,湿润的空气中弥漫着清甜的气息。“徐大叔,今天收成不错啊!”一片竹林里传来了欢声笑语,走近一看,原来是农户徐锦强一家正在挖笋,“嗯,还可以!这两天笋子发得好,估计还可以收个十来天!”他指着已经装满筐的新鲜竹笋笑着说。就在几年前,这片山头还是一片残次竹林,据徐锦强介绍,他家里一共有三亩多山林,但都是慈竹和杂竹,有时会有竹片厂前来收购,但效益非常低,他们几乎没管过,当地政府曾经动员过大家发展笋用竹产业,但是由于费工费时,大家“砍都懒得去砍”。“这么好的生态资源,不能产生效益就太可惜了。”据邛崃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科技服务指导员刘其伦介绍,邛崃共有竹林资源面积48万余亩,约占成都市竹林面积的43.6%,是成都最大的竹源基地。但由于历史原因,加之老百姓经营管理比较粗放,效益也较低。近年来,邛崃市按照“做强二产、带动一产、促进三产”的竹产业发展思路,大力发展笋用竹加工、竹文旅康融合、现代竹产业基地等,推动邛竹产业高质量发展。笋用竹是优质的森林蔬菜基地。为引导当地农户发展笋用竹产业,邛崃市规自局支持临济镇成立了竹产业发展专业合作社,引进了四川旺达瑞生态农业公司,邀请成都市农林科学院林业所专家团队提供技术服务,打造原生态、高品质的笋用竹产业基地,目前基地核心区面积已达2000余亩,培育了“川熊猫”品牌,成功创建为四川省现代竹产业基地,带动周边农户改造低效竹林上万亩。如今一亩雷竹 收入6000—7000元“破土超过20厘米就要采,不然品质就会下降。”“每亩只要600—800根竹子,这一片应该多留一些母竹,密度要尽量均匀。”……看到正在采收的村民,刘运科在旁边观察了一阵子,便做起了现场指导。“感谢刘博士,以前我们都是种‘懒庄稼’,根本不晓得竹子还要管理,这两年专家们为我们组织了很多技术培训,现在产量品质都上去了,去年我家的竹林每亩收了2000斤,今年估计还要更高!”徐锦强兴致勃勃地说。“近年来,成都市农林科学院林业所竹产业创新团队一直为我们提供技术服务,包括他们选育研究的细叶乌头雷竹良种、雷竹早出丰产栽培技术标准、竹林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等,不仅产量提高了,规范标准的管理也让雷竹品质得到了市场的充分认可。”据周恩军介绍,目前这片竹林基地已通过有机认证,并获得了大熊猫国家公园原生态产品认证,不仅成为了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以及全国10多家动物园的大熊猫“专属美餐”,还成为盒马鲜生、海底捞、眉州东坡等全国高端商超和连锁企业的供应商,今年的鲜笋收购均价约3.5元/斤,农户每亩纯收入可达6000—7000元。“如果能再提前一点出笋就更好了,春节前后要卖30多元呢!”听到农户的期盼,刘运科笑了,他这次到基地,带来了所里的最新研究成果——雷竹笋期调控技术。“雷竹笋是每年最早上市的竹笋品种,每年3月初第一批春笋往往能卖到8元/斤,但随着大量上市,价格会逐渐走低。”据刘运科介绍,通过对竹笋萌发机理研究,专家们发现调控雷竹笋萌发的主要调控因子是植物内源激素,经过3年的反复实验,目前已实现植物内源激素的提取,并通过竹腔注射,按一定浓度施用,可控制雷竹出笋时间提前或者延迟20-30天,且使用该技术比传统雷竹覆盖增温技术节约成本90%以上。“以后新鲜雷竹笋从春节前后一直上市到五一节后,错开上市高峰期,价格将更稳定,整体收益更高。”刘运科说。未来加工厂建起来 一年四季都能吃到雷竹笋在周恩军的办公室里,即食竹笋下饭菜、竹笋罐头、包装清水笋等加工产品堆满了桌子,“这都是我们的样品,等今年加工厂建起来就能大量生产了。”他说。雷竹笋水分含量很高,不耐储存,因此一般都是以鲜销为主,加上上市期短,消费者几乎只有3月和4月才能吃到。“经过几年的发展,我们的产品在市场上知名度越来越高,目前全国各地都有供应商前来要货,还出口到俄罗斯、德国、美国、加拿大等地,但光是鲜笋还远远不够。”周恩军介绍,川熊猫竹笋精深加工基地项目已落户邛崃市绿色食品产业功能区,项目建成后,从剥壳笋等的初加工到笋干、清水笋、酱制笋的深加工以及竹笋相关衍生产品都能生产,年加工竹笋原材料可达3000万斤,并带动周边种植基地进一步扩大,“也就是说,以前只能在早春吃到的‘土特产’,今后一年四季都会有,而且会随着生产能力的不断扩大,走进千家万户。” 查看更多
(郭侨 潘建勇 记者 常艰)4月7日,在眉山市仁寿县铧锐公司橙色田园,只见规模化发展的柑橘产业基地内,产业道路交错,果树分区种植,一行行柑橘树排列整齐,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近年来,仁寿县晚熟柑橘种植面积达30万亩,产量达到47.5万吨。该县通过国企引领,公司经营,标准化基地提升、产地初加工建设、新型主体培育、晚熟柑橘研究院创建等举措,以科技赋能,高标准建设晚熟柑橘集群,高质量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科技赋能 点亮智慧之光进入橙色田园,从产业道路走进种植区,一个个标准化的温室大棚格外显眼,分别有着不同的“标签”,代表着各自不同的功能。橙色田园是仁寿县国企铧锐公司的一个柑橘产业基地,在柑橘种业研究区大棚内,20余种新品种正在精心培育观察中;逆境胁迫研究区大棚内,正在研究柑橘树在极端条件下对于土壤、肥料、水分等要素的需求;品质发育研究区大棚内,则是在研究观察柑橘糖分、水分、外观等因素,着力提升产品品质……在仁寿县富加镇大山村,果农正在装箱柑橘不远处,水肥一体化试验区,正在进行当天的高位喷和低位喷,一棵棵幼苗在细细的水雾中茁壮成长。“我们的柑橘都是分区种植,以前喷水的时候,需要12名工人分别前往相应地块的田间手动打开阀门,等到作业完成后,关闭阀门才能离开。”橙色田园相关负责人介绍,如今,随着先进技术的进一步普及,只需要一名技术人员在手机APP上进行相关操作,即可实现滴灌、高位喷和低位喷等智能化自动流程。据悉,园区一直坚持高标准栽培,科学采用5米×3米的大行株距进行起垄种植,减少病虫害的同时有利于现代机械规模化操作;高标准植保管理,全园统一使用以色列技术水肥一体化滴灌系统,引进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设备,打造智慧农业,确保柑橘的优产、高产。同时,按照“政府推动、项目支持、院校参与、企业运作”模式,建成四川晚熟柑橘研究院,聚集全国晚熟柑橘专家团队,开展新品种选育、新技术示范、人才培训等工作,为晚熟柑橘产业发展提供智技保障。集群发展 凝聚磅礴之势“以橙色田园、喜安农业产业园、香橘农业产业园为引领,全县标准化果园比例达80%,种植面积万亩以上乡镇14个,种植规模50亩以上的业主900户。”仁寿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该县抢抓全国晚熟柑橘产业集群项目建设机遇,紧紧围绕“强基地、重研发、提品种、延链条”的发展思路,按照“一心三带”空间布局,建成以藕塘镇、富加镇为核心的3万亩晚熟柑橘产业园和东南部、中部、西南部3个柑橘产业带,形成抱团发展的态势。航拍仁寿县橙色田园万亩柑橘产业基地为了延长柑橘产业链条,仁寿县投资5.5亿元,建成161亩川果智慧冷链物流中心,发展冷链仓储加工,打造西南最大的现代化、智慧化和共享化仓储基地。依托物流中心,成立乡村振兴服务公司,通过“保底收购+分成”模式,大量收购本地柑橘,实现“公司兜底、农户增收、市场增益”,柑橘单价同比增加0.5元以上。随着越来越多的仁寿种植大户,选择在物流中心进行水果分拣,就会不断提升自身产品的附加值,推进仁寿县品牌农业的发展。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两手抓,在推进柑橘产业集群发展的过程中,仁寿县坚持种养结合,循环发展,不仅围绕柑橘产业基地建成德康代养场331个,还投资1.93亿元建成可日产固态有机肥200吨以上、液体有机肥100吨的有机肥处理厂,增加土壤有机质,提升水果品质,实现绿色生产。 查看更多
四川农村日报讯 高达2.4米的“巨人”水稻、每粒均包着一层薄薄外壳的玉米、长在我国最南端的“袖珍”棉花……这些生活中很难见到的奇珍异种,正保存在国家作物种质库里,如今,它们将迎来自己的“数字身份”,可以更好地释放其自身价值,提升种质资源共享利用效率。  “国家作物种质库2.0项目”近日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启动,将通过加快种质资源遗传信息和实物整合、数字种业工具开发等工作,提升信息化水平和保护利用能力。比人还高的“巨人稻”。资料图  作物种质资源是种业创新的源头。为加强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探索数字技术和信息技术推动种业振兴,中国农业科学院与腾讯公司近日发起“国家作物种质库2.0项目”,将围绕种质资源的数字化信息保护利用,展开全方位合作。  中国农科院党组书记杨振海表示,加强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性工作,是现代种业创新的重要基础。要以项目实施为契机,加快打造高水平的种质资源大数据系统,推动我国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共享利用。  据了解,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牵头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工作。在几代科技工作者共同努力下,到2022年底,我国收集保存资源总量突破54万份,保护了一大批珍稀濒危资源,每年向科研、育种和生产等方面的种质资源需求提供有效利用10余万份。国家作物种质库承担国家作物种质资源的长期战略保存任务,新库今年将正式投入使用。  中国农科院作科所所长周文彬表示,当前,在建设农业强国的新发展阶段,如何进一步释放资源价值,推动种业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是种质资源工作新的历史使命。  “我国是种质资源大国,但还不是种质资源强国。如果把作物种质资源的保存和资源实物共享比作‘种质库1.0’,那么推动资源遗传信息和实物整合,并实现高效共享则是‘种质库2.0’。”他介绍说。  据了解,“国家作物种质库2.0项目”将主要开展三方面工作:建设和完善“种质库2.0”数据集成与分析系统;提升作物种质资源鉴定能力条件;建设可视化交互式信息展示系统。通过上述工作,将建成面向育种家的数字种质资源信息综合服务平台,提供加速育种数字化工具,以及可共享种质资源的全基因组级基因型鉴定信息,破解从资源到育种的卡点痛点,引领种业科技向国际先进水平迈进。  综合新华社、《科技日报》 查看更多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周金泉 文/图  3月8日,在内江市农村工作会参观现场,东兴区田家镇火花村特意展示了一款奇特的柑橘。只见其颜色貌似塔罗科血橙,是紫红色,形状又像宽皮类柑橘,并具有宽皮类柑橘易剥的特点,剥开果皮竟能闻到一股花椒的香味,果肉甜度好且微带果酸。  当地村干部自豪地说:“这可是业主在我们这里种植的晚熟柑橘新品种红韵香柑哦,今年才初投产,味道不错。”红韵香柑。业主舍得下本钱 历经四年初投产  当日,记者再次前往火花村专程踏访种有红韵香柑的果园。刚走进果园,顿时闻到柑橘特有的清香,再看一树一树紫红紫红的红韵香柑,颜值非常高,在众多柑橘品种中风景独好。  4年前,做贸易种植的业主肖伍军凭着对柑橘的浓浓兴趣与几个合伙人成立了七彩林果种植专业合作社,在火花村流转300亩土地种植晚熟柑橘,其中就有不少红韵香柑。  “我们听朋友介绍,红韵香柑富含花青素、对人体有利,而且现在种的人少,又是晚熟品种,能错峰销售不愁市场。”肖伍军说,“因此,我们就通过一个苗木代办从中国柑桔研究所引种,于2019年4月种下了120亩红韵香柑,当时每株苗子投了22元,1亩66株花了将近1500元。”  肖伍军与合伙人立足做“让自己放心和消费者认可的产品”,高标准建园。柑橘园开深沟,在红韵香柑幼苗之下窖足了秸秆以及牛羊粪,既让土壤多透气,也为后期提供养分,不施或少施化肥,综合算下来建园成本高达每亩1.4万多元。在去年试果阶段,1亩仅有一二十斤的产量,肖伍军除了摘一部分请朋友品鉴以外,其余全部还田以补充有机质。  种植4年,肖伍军颇有心得地说:“红韵香柑4月开花、5月挂果,次年3月中旬至4月中旬即可采摘下树、上市销售。它就像塔罗科血橙一样,花青素含量高、汁水多,而且甜度能达12%、带有微微的果酸;果肉入口之后具有持久的香甜味;果子的籽粒也少,每个果子最多2-3粒籽。奇特的是,剥开红韵香柑的果皮后竟能闻到花椒的香味!”  今年,肖伍军的红韵香柑初投产,120亩大约能收获5万斤果,他估计红韵香柑将在2025年迎来丰产,亩产量可能有三四千斤。肖伍军打算将今年的果子继续送一部分让亲朋好友品鉴、推介,同时再拿一部分供游人体验采摘,卖一个好价钱。  “我感觉红韵香柑比我园子里的明日见还好管理,而且没有裂果。”肖伍军总结经验说,“不过,之前一个技术员建议前期1株果树只保留三四十个果子(这样卖出果子后基本就能保本),但管理人员却没按此操作,疏果不均匀,每株树保留的果子多达六七十个,结果个头比较小。今后,我们将严格按规范疏果。”红韵香柑轻松易剥。瞄准鲜销和加工 一定规模方赢利  “当时,这个品种是中国农科院柑桔研究所对外有偿转让品种权,肯定是有一定优势才转化出来的,据说田间表现还不错。”四川省农科院园艺所副研究员关斌介绍说,“但其具体表现,我们还没有进行过田间观察。”  据了解,肖伍军种植的红韵香柑是由中国柑桔研究所研究员洪棋斌培育的晚熟柑橘新品种,自2018年以来在川渝地区示范性推广,仅四川就已种植了两三千亩。  “红韵香柑其实就是血橙的杂种、血橙的后代,它有花青素着色的特点,我们叫做‘上血’,因外观就像一抹红霞上脸,就命名为红韵香柑。”洪棋斌告诉记者,“但它又与血橙不一样:血橙不易剥皮、一般要用刀划开才能吃,而红韵香柑就像宽皮类柑橘,易剥皮、易分瓣,方便消费者,特别迎合年轻人的需求。红韵香柑的果皮油胞层也比较厚,含有花椒味精油的比例高,适合陈皮加工。虽然它的果皮‘上血’多,但果肉却‘上血’少,这是它的一个优点——既能满足鲜食,又能满足加工的需要,因为果肉‘上血’少,就不像血橙那样在加工过程中果汁由好看的紫红变成酱紫,红韵香柑加工出来的果汁无论色泽、香气、混浊度都是比较好的,优于目前的血橙、沃柑、耙耙柑等的加工果汁,能引起消费者的消费欲望。”  洪棋斌介绍,红韵香柑适宜于血橙地区种植,耐粗放管理、耐日灼,比较抗病、用药次数少,果子不大、单果重一般为100克左右。此外,丰产性好,按4米的行距、3米的株距,每亩可栽55株,在5-6年树子进入正常结果期,根据管理水平,亩产达5000-8000斤,而在种后的第3-4年均是试挂果阶段。红韵香柑除前期标准不一的建园成本外,日常管理成本为每亩每年两三千元。  洪棋斌认为,种植红韵香柑要实现赢利,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它需要低温以满足“上血”的需要,但低温又不能伤及果子,川渝的气候就比较适合;二是种植需要达到一定的规模,这样,着色好的可以鲜销,着色不好的则可用于加工。  “不过,红韵香柑的果园价格差异较大。果园价有的就两三元1斤,走大众消费市场;有的走高端市场,价格卖得很高,我晓得一个业主,将着色好的果子精选以后,8个包装成一个礼品盒,卖到了一两百元1盒。”洪棋斌建议,“种植户在发展红韵香柑时,定价不能太高,要让大多消费者能接受。”  此外,洪棋斌直言,红韵香柑也有缺点:“一是它树枝上前期有刺,但只要长树体的营养生长与开花结果的生殖生长达到平衡,树枝上就不再有长刺,建议从幼树开始就要及时除刺,避免结果后长刺划伤果皮。二是它对低温霜冻比较敏感,因此最好搭简易棚架覆膜,防冻防霜。”红韵香柑小科普  红韵香柑是血橙的杂种、血橙的后代,它有花青素着色的特点,但易剥皮、易分瓣。果皮油胞层比较厚,含有花椒味精油的比例高,适合陈皮加工。  此柑橘既能满足鲜食,又能满足加工的需要,因为果肉花青素着色少,加工出来的果汁在色泽、香气、混浊度上均表现较好。  种植管理方面,红韵香柑适宜于血橙地区种植,耐粗放管理、耐日灼,比较抗病、用药次数少,果子不大、单果重一般为100克左右。 查看更多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周金泉 文/图  3月6日,记者在内江市农科院精品蔬菜示范基地发现了3种农贸市场根本见不到、买不到的紫色叶类蔬菜,分别叫“紫珊”“紫罗马”“奶油咖啡菜”。一打听,原来它们竟然都是生菜,只不过宜赏不宜尝。紫色的生菜。  内江市农科院蔬菜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王一鸣介绍,精品蔬菜示范基地属内江市东兴区省级现代粮油园区的一部分,园区四周有旅游景点、农旅休闲产业正在兴起。作为园区内蔬菜方面的科技支撑,内江市农科院蔬菜研究所在这里打造了彩色蔬菜示范园,以作为园区的核心展示窗口。其间,就从一家种子公司引进了“紫珊”“紫罗马”“奶油咖啡菜”三个品种,示范种植了4亩。  “其实就是紫色的生菜,主要用于观光。它们的颜色深、花青素含量高,食用的话带有一点苦味,口感比纯绿叶的生菜要差一点,市场接受不了。”王一鸣说,“我们不图高产量,也不指望大的经济效益,只是将其作为园区的一个亮点,种出来与其他的蔬菜相搭配,营造观赏氛围,吸引游人打卡,带动园区周边的餐饮和娱乐项目。”  王一鸣还表示,三种紫色蔬菜与常规的绿叶生菜的种植方式一样,但种子比常规的绿叶生菜贵,并且必须通过苗圃育苗才能移栽到大田。 查看更多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周金泉 文/图  农田里有一种奇特的植物,花开似萝卜花、荚果带有萝卜的辛辣味,许多人都会误将其当成萝卜!然而,随手扯起一株,观其根茎部分,才发现根茎几乎就长不出萝卜。这奇特的植物名叫蓝花子,它虽然不是萝卜,但也是十字花科萝卜属植物大家庭的一员。  蓝花子是一种优良的绿肥,因而它还有“肥田萝卜”的美誉。此外,它还是除草的高手,并兼具中药材、农旅观光等功能。  近年,内江市农科院从攀西地区引进蓝花子进行示范,并向威远县、资中县等地业主推荐种植累计已达 1200亩。威远无花果幼龄果园套种的蓝花子盛开,游人前来打卡。专家引进示范果园表现优秀  3月6日,内江市威远县界牌镇中坝村的无花果基地、资中县明心寺镇宜古寺村的血橙园,几乎成了花的海洋,套种其中的紫白相间的蓝花子花迎风怒放、灿若繁星。不时有游人前来拍照打卡,他们都“自信满满”地笑道:“这不就是萝卜花嘛!”  “3年前,经四川省草业技术推广中心推荐,我们从攀西地区引进了蓝花子,主要想在幼龄果园进行套种,以达到“以草防草”的效果。”内江市农科院科技教育管理中心副主任夏运红介绍,“最开始,我们在院里的枇杷基地进行了示范种植,经过一季的观察,发现它的压草能力很强,在整个冬季能把果园里的杂草全部覆盖,几乎一根杂草都长不出来,而且,它的根扎得深,疏松土壤效果好,并且可通过旋耕或自然还田作为绿肥使用,补充土壤的有机质。”  据夏运红介绍,蓝花子是十字花科萝卜属植物,其花与萝卜花简直难以分辨,然而其叶型偏小、不似萝卜的叶子,根茎部分也结不出膨大的萝卜,而其荚果却有萝卜的辛辣。因能作为绿肥肥田,蓝花子有了“肥田萝卜”的别称。但攀西地区的农户种蓝花子主要是取其种子来榨油食用,蓝花子油是一种高档的食用油。同时,蓝花子种子的大小与萝卜籽、油菜籽相似,是中药莱菔子的主要来源。  根据内江市农科院科研人员的观察,蓝花子的种植与油菜种植同期,但花期从每年1月下旬开始,至4月底结束,长达三四个月,比油菜花的花期还多了两三个月,因此,蓝花子还可用于发展农旅产业。业主积极参与都夸蓝花子好  因蓝花子具有压草、肥田、榨油等多重功效,内江市农科院开始选择威远县、资中县的业主进行示范种植,迄今累计示范面积已达1200亩。  “我们从去年10月开始第一次示范,在600亩无花果幼龄果园套种了蓝花子。一般套作每亩撒五六斤籽籽就够了,但当时土壤较干,为了确保每亩有百分之八九十的出苗率,我们撒了7斤籽籽,之后就再也没有管过。”四川远歌农业集团基地管理人员张祖强说,“自从种了蓝花子后,以前半人高的、又硬又多的杂草全都没有了,不需人工除草;我们还发现,它有至少5吨的生物产量;它的花早期是紫的、后期是白的,有很好的观光效果,每逢周末,我们这里有不少人前来游玩打卡。”  张祖强介绍,接下来四川远歌农业集团将饲养黑山羊。“现在就是想通过示范种植蓝花子来进行一番比较,以便扩种。除了抑草和农旅之用外,我们还要看其能否当作青贮饲料来喂羊,或作为绿肥还田,以达到‘抑草丰牧’的目标。”  在资中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四川雅橙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的部分血橙基地,盛开的蓝花子花连接成片,蔚为壮观,蜜蜂“嗡嗡嗡”地飞舞其间。  “前两年的这段时间,我们都在忙于人工除草,啥子事情都干不了!”负责人张建春说,“我们2000亩血橙园自去年 11 月第一次拿出100亩套种了蓝花子后,凡套种了的地方,就不用除草了,蓝花子能完全把杂草封闭、压住。我半个月前旋耕了七八十亩蓝花子到土里作为绿肥,整个春季都不用施肥了,每亩可节省900元(包括人工)的肥料钱。另外,蓝花子的根系很发达,使得土壤变得很疏松,保水保湿效果也好得很,哪怕今年是干冬,我至今都没有浇过水,刨开表面干燥的土壤,下面都还是湿的。”  张建春表示,今年他还将收一些蓝花子的籽籽进行测产,以便自留种子明年进行扩种,并考虑开展榨油体验。 查看更多
四川农村日报讯 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中,人类日渐摆脱繁重的体力劳动,转而由机器乃至机器人承担,农业亦是如此。在保障粮食安全、抢占全球农业制高点、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农业机器人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近日,工信部等17部门印发《“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提出到2025年,制造业机器人密度较2020年实现翻番,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行业应用深度和广度显著提升,机器人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  业内人士表示,随着人口总量下滑、老龄化加速以及各类要素成本不断上涨,以机器人为代表的智能制造将成为国内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展望2023年,以《方案》出台为契机,机器人产业将与更多行业深度融合,在消费及投资复苏背景下,国内机器人产业整体将迎来新一轮高速增长。机器人在采收新鲜蔬菜。机器人产业迎来跨越发展窗口期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人工智能、5G、新能源、新材料等与机器人技术深度融合,机器人产业正在迎来升级换代、跨越发展的窗口期。  《方案》提出,遴选有一定基础、应用覆盖面广、辐射带动作用强的重点领域推进工作。从目前机器人行业发展情况来看,制造业、农业、物流、特殊环境等细分场景已经积累起了相当规模和深度的机器人应用,有效实现了替代人工并提高工作效率。其中,农业方面,将重点推进研制耕整地、育种育苗、播种、灌溉、植保、采摘收获、分选、巡检、挤奶等作业机器人,以及畜禽水产养殖的喂料、清污、消毒、疫病防治、环境控制、畜产品采集等机器人产品。开发专用操控系统、自主智能移动平台及作业部件,推动机器人与农田、农艺、品种相适应,实现信息在线感知、精细生产管控、无人自主作业、高效运维管理。打造丘陵山区、大田、设施园艺、畜牧水产、贮运加工等农业机器人应用场景。加快农林牧渔业基础设施和生产装备智能改造,推动机器人与农业种植、养殖、林业、渔业生产深度融合,支撑智慧农业发展。  通过5G、图像识别技术和大数据系统,采摘机器人可以“秒算”出农作物果实与机器人间的距离,并把有关指令传达至机器人手臂,实现快速采摘;除草机器人不但能准确分辨出草和农作物,也能指挥除草刀具,精准除去杂草,就像长了眼睛一样;一台除草机器人充电1小时可以工作8小时,大型机器人一天除草可达 500 亩左右……“这就是农业机器人的优势:快、准、不知疲倦。”上海点甜农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金悦说,通过农业的数字化转型,改变了过去仅靠人力的劳作方式和传统农场的生产结构,可以弥补行业中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从业人员缺失问题,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果蔬采摘机器人。农业机器人+应用发展方向清晰《方案》的出台,为我国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产业政策研究所智能装备研究室主任黎文娟认为,《方案》以产品创新和场景推广为着力点,引导自主品牌机器人把握战略机遇,聚焦十大应用重点领域,以应用为牵引推动我国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  针对增强“机器人+”应用基础支撑能力,《方案》提出了五大举措:一是构建机器人产用协同创新体系,二是建设“机器人+”应用体验和试验验证中心,三是加快机器人应用标准研制与推广,四是开展行业和区域“机器人+”应用创新实践,五是搭建“机器人+”应用供需对接平台。  随着数字化发展的加快,尤其是各行各业加快数字化转型,农业机器人已成为各大农企发展智能制造的核心装备,农业机器人密度快速提升。有机构预测,到2026年,农业机器人行业市场规模将达到10.44亿元。喷洒无人机。来瞅瞅!机器人已经在哪些岗位打卡了?当前,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人工智能、5G、新能源、新材料等与机器人技术深度融合,各式各样的机器人技术正在农业领域大显身手,支撑智慧农业发展。自动精密播种机器人  播种是耕作的基本过程。传统农业生产中,农民用手撒种子,现代机械出现后,农民使用装有追踪器的播种机来播撒种子。虽然过程很简单,但这会导致大量种子撒在田地周围而被浪费。目前,自动精密播种技术应运而生,通过将机器人技术和地理制图技术紧密结合,精密播种系统可以将种子精确地播撒于需要的地方。“多才多艺”采收机器人  机器人能替代人类进行重复性劳动,收割和采摘农作物正是重复性劳动,机器人目前正在接管这些任务。虽然种植和收获小麦、大麦等基本粮食可以很容易地由机器人完成,但采摘水果和蔬菜等作物,则需要更加“多才多艺”的机器人。机器人通过计算机视觉来区分杂草和农作物。除草机器人  杂草是农民最大的敌人,现在可以用机器人来应对这一挑战。机器人沿作物向前移动,通过计算机视觉来区分杂草和农作物。识别出杂草后,它会伸出“手”来,将少量除草剂直接喷洒在杂草上。这也大幅降低了化学品的使用量。  也有机器人使用激光消灭杂草,因此不需要用到化学物质。而且,一些除草机器人能使用太阳能电池板为其工作供电,而其他机器人则使用电池或柴油。探测机器人收集数据  了解植物的状态和土壤状况与浇水一样重要。但正常的土壤或植物分析需要很多天,因为农民必须收集样本,再送交研究人员以获得分析结果。但在光探测和测距机器人的帮助下,这一过程得以简化。这些机器人会收集有关植物健康、生理和应激反应的数据,并利用这些数据改善植物生长状况。摄影、绘图、监测无人机  无人机对农业来说并不新鲜。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无人机被用来拍摄田野的航空照片,如今无人机被用于拍摄3D图像、绘制地图、进行作物监测等。自主农业机器人  自主农业机器人是机器人技术在农业领域的最新发展。这些机器人具有各种各样的功能和非凡的技术,可以执行多种任务:人工降雨、除草、收割、监测环境并分析土壤情况。它可以处理端到端的农业过程,并用机器代替繁重的手工劳作。分拣和包装机器人在农场作业中,分拣和包装也需要大量人工操作。因此,许多农业公司正在使用分拣和包装机器人来快速简化任务。借助协调能力和跟踪技术,这些机器人可以快速跟踪包装过程。  据全球研究公司M&M估算,到2026年,机器人开支将从2021年的近50亿美元增加到120亿美元,农业机器人应用有望在未来几年达到新高度。  (本文综合自《科技日报》《中国食品报》,图为资料图片。) 查看更多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杨都 文/图  2月28日,全省多地的小麦已进入孕穗期。广汉市连山镇锦花村,在免耕带旋播种技术的配套种植下,小麦长势良好,产粮潜能正得到进一步挖掘。  “为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提供良种和技术支撑,绿色、生态、高效、高产、优质等方向是我们小麦科研工作者前行的目标。”近日,在四川省“十四五”生物育种重大科技专项绿色高效小麦重大新品种培育2022年度总结会(以下简称“项目”)上,项目首席专家、四川农业大学小麦研究所所长魏育明如是说。  近年来,绿色、生态等成为“三农”领域的热词。在保证高产的同时,四川小麦专家们如何通过一粒麦种实现优质绿色可持续发展?2022年5月,川农大小麦专家在梓潼县进行国审品种“蜀麦133”测产验收。培育优异品种 夯实粮食稳产增产基础  2022年5月,农业农村部公布176个通过国家审定的小麦品种,四川3个小麦品种入选,“蜀麦133”作为高产品种类别小麦名列其中,“十三五”至今,四川通过国审的小麦品种增至8个。  事实上,长江上游区国审品种较其他麦区国审品种困难得多。由于长江上游区生态的复杂性以及严苛的审定标准,长江上游各省(市)自1998年以来仅有39个(四川省 37 个)小麦品种通过国审。  “过去一年,项目共有3个品种通过国家或省级审定。”省农科院作物所研究员蒲宗君告诉记者,其中“蜀麦133”通过国家审定,“蜀麦1868”和“内麦416”通过省级审定。值得一提的是,“内麦416”已通过国家区试等待审定,此外,还有“蜀麦 1958”“川麦618”等一批小麦新品种通过省级区试等待审定。  蒲宗君介绍,在四川省和国家区试中,“蜀麦133”分别较对照品种平均增产14%和8.5%,是迄今为止四川白粒小麦产量最高的品种,入选2023 年四川省农业主导品种。“内麦 416”则分别较对照品种平均增产9.7%和8.2%,高抗条锈病、中抗白粉和赤霉,达到优质弱筋小麦标准。“蜀麦1868”赤霉病抗性突出,达到优质中筋小麦品种标准。  生物育种专家组组长、川农大副校长刘登才表示,在保持高产基础上,这些优异品种具有兼抗多种病害、氮磷养分高效、抗穗发芽和优质等性状,为四川小麦绿色高效生产提供了物质条件,同时也为保障粮食稳产增产夯实了良好基础。挖掘育种潜力 种质资源中筛选优质抗性基因  “围绕绿色、高效育种需求,我们发掘了多样化基因源,通过组装聚合优良基因,创制绿色高效育种新种质,从而实现创新种质从‘理论应用’到‘技术应用’的关键突破。”川农大小麦所分子生物学实验室主任陈国跃教授说。  过去一年,项目共创制了小麦绿色高效育种新材料8份,如“蜀麦2321”“中科麦143”“蜀麦2176”等。“它们中的共性体现在具有抗条锈病等性状。”陈国跃解释,川西北是我国条锈菌最重要的秋季菌源基地,也是我国小麦丧失抗病性的易变区和新小麦品种产生的重要源地。  项目建立了西南麦区小麦条锈病抗性表型精准鉴定技术规范。陈国跃介绍,这系统展示了中国地方种质抗条锈病多样性及其抗性基因的复杂性,明确了800余份小麦地方种质抗条锈病潜在育种利用价值。同时,鉴定了一批包括“安岳红”“高县光头麦”在内的早熟、多分蘖、灌浆快且具有条锈病稳定抗性的优异种质。  “基于全基因组和遗传连锁作图,我们还鉴定和解析了23个来自国内地方种质的具有重要育种利用前景的条锈病抗性新基因/位点/区段,并建立了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为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与条锈病抗性基因多样化布局育种,以及种质资源向基因资源的转变奠定了基础。”魏育明说。  实际上,在四川小麦品种审定中,品种条锈病抗性是硬性指标。四川作为小麦条锈病病菌的必经之地,推广含抗条锈病性状的小麦品种,使得条锈菌“无处落脚”,进而阻拦菌源积累后向东传播,从而保护中、东部麦区及长江中下游麦区的安全。唤醒品种潜能 关键栽培技术助力提质增效  有了好的品种,还要有相配套的技术来激发品种潜能。  “稻茬小麦免耕带旋播种技术和西南冬麦区小麦绿色丰产栽培技术充分发挥了品种的生产潜能,为四川小麦绿色高效生产提供核心技术支撑。”魏育明告诉记者,这两项技术还入选了2022年农业农村部全国主推技术和四川省主推技术。  省农科院作物所刘淼博士介绍,针对四川及长江流域日趋严重的稻茬小麦播期湿害难题,小麦科研工作者将机具设计创新和农艺优化创新相结合,研发了“稻茬小麦免耕带旋播种技术”,实现了高质量一播全苗,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协同提升。  “在栽培技术上,绿色丰产栽培技术可实现增产10% ~15%,节支增效30%以上,同时还能减少化肥、农药使用,利于耕地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刘淼说。  良种配套良技应用于生产需要推广示范。小麦栽培专家、川农大教授樊高琼介绍,目前,项目已在成都平原(崇州市、大邑县、广汉市)、川中丘陵(中江县)、川北丘陵(梓潼县)、川东北丘陵(南部县)等不同生态区建立小麦绿色高效生产示范基地,亩增产50公斤至120公斤,亩节本增收合计 200 元以上。  刘登才表示,四川作为农业大省,保障粮食安全是根本,项目要注重新材料创制、新品种培育、新技术突破和新成果应用。  “2023年,项目各团队将围绕完善小麦分子育种技术体系,筛选兼具三种以上绿色高效性状的小麦重大新品种,推进配套栽培技术的研发、熟化与示范应用,加强苗头性小麦重大新品种的示范推广等方面开展相关工作,为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赋能。”魏育明说。 查看更多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袁宇君 文/图  2月过半,川内大部分地区依然春寒料峭,位于安宁河谷腹地的西昌市已是暖阳高照。记者走进西昌市太和镇太安村村民杨帆的5亩“阳光玫瑰”葡萄园,发现园中葡萄藤均已发芽,枝蔓已达40-50厘米,花穗健壮整齐,比其他果农的葡萄园更胜一筹。吕秀兰(左)向记者介绍葡萄设施促早栽培技术。  “西昌的‘阳光玫瑰’通常在7月大量上市,如果能早上市半个月,每斤葡萄的收购价格能提高10元,每亩增收1.2万元以上。”杨帆告诉记者,每年6月上中旬至7月上旬正是国内葡萄市场空档期。今年,为了让葡萄抢“鲜”上市,她用到了葡萄设施促早栽培技术。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四川水果创新团队首席专家兼葡萄岗位专家吕秀兰介绍,葡萄设施促早栽培技术,顾名思义就是利用保温材料等人工设施,改变葡萄生长的生态环境,使葡萄提前萌芽、生长、成熟,较普通避雨栽培方式可以使葡萄提前15至20天上市。  以杨帆的葡萄园为例,园区原本就设有含天窗的避雨棚,从去年 12月开始,她便将园区周围用棚膜全部封闭后喷用催萌剂,再适量施用海藻肥促进新根生长,这才有了开头描述的促芽好成效。  葡萄上市早了,那对品质、产量有影响吗?四川省水果创新团队专家、四川农业大学教授梁东给出了否定答案:经实验检测,只要是按照科学的方案开展葡萄设施促早栽培技术实施,所产葡萄的营养物质含量和每亩葡萄产量,与普通避雨栽培的葡萄一致。  在吕秀兰看来,这项技术好处颇多:能让川产葡萄在市场空档期成熟,让葡萄爱好者早点吃上优质葡萄,也可以帮助种植户获得较高经济效益,还能避免7月中旬后扎堆上市及成熟期雨季带来的品质受影响等一系列问题。  据省农业农村厅统计,作为葡萄种植大省,四川省2021年葡萄种植面积53万亩,产量61.3万吨,产值近54.1亿元,葡萄已走上稳面提质增效发展的快车道。我省各葡萄产区春季气温回升快,葡萄设施促早栽培技术体系先后在眉山市彭山区、凉山州西昌市、成都市龙泉驿区推广应用,成效显著,并带动了这些核心产区周边各市、区(县)快速发展。这项技术在我国西南地区各葡萄适宜区均可推广应用。健壮整齐的葡萄花穗。如何实施葡萄设施促早栽培技术?  每年12月10日至次年1月10日,均可将园区周围用棚膜全部封闭,若园区较大,可分割为若干个小区。  围棚后全园浇透水并用醒芽剂喷施结果母枝。肥水管理时可适量加入海藻肥促进新根生长。  每年12月至次年3月气候不稳定,常有“倒春寒”发生,为保证葡萄生长的适宜温度,需采取人工控温技术。白天要多通风降湿、降温,温度控制在20℃至30℃。夜间注意棚内保温,棚内温度保持在10℃至15℃,低于10℃时要采取热风机等辅助加热,提高棚内温度。  当外界最低气温在15℃以上,已坐好果的,要及时揭去围膜,转为避雨栽培。  围棚后温度高、湿度大,且此时光照不足,萌芽至果实发育初期应特别注意灰霉病的防治,可与控旺调节剂一起使用。  注意围棚时间不宜太早,围棚期间注意晴天通风降温,棚内超过30℃时间不宜太长。 查看更多
吃鱼可以不挑刺?吃荔枝可以不吐核?榴莲吃起来不臭?四川农村日报讯   你是否想过,有朝一日,吃鱼可以不挑刺?吃荔枝可以不吐核?榴莲闻起来、吃起来不臭?  如今这些已经成为现实。从无到有,从有到好,农业科技创新的重点,逐渐从“吃得饱”演进至“吃得好”。  农业科技水平的长足进步,满足了我们的美食追求;未来农业科技的发展,将与更多关于吃的想象“双向奔赴”。细胞培养五花肉产品。问究竟无刺鱼是什么?吃起来健康吗?  2018年,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高泽霞教授团队通过斑马鱼的基因编辑技术,找到了一个“有效”基因,能减少70%的鱼刺,只有尾部还保留一点点,背部的刺都没有了。  2019年底,高泽霞团队找到了斑马鱼无刺主效基因,并且证明这是一个所有有刺鱼类都含有的共通基因。同时,他们测定了无刺斑马鱼肉质中的氨基酸、脂肪酸含量,和普通有刺鱼没有显著差异。同时,他们将发现的减刺70%的基因和减刺100%的基因都申请获批了国家授权发明专利,作为公开信息向国内各个研究组推广,力争将这个基因运用到不同的鱼类身上。  2021年,高泽霞团队和中科院水生所桂建芳院士团队已经分别在鳊鱼、草鱼和银鲫身上试验了敲除调控鱼刺生长的主效基因而获得第一代杂合体(F0代)的少刺鱼,生长良好,形态正常,习性和普通有刺鱼没有差异。  近日,高泽霞团队透露了关于无刺鱼的最新研究进展:2022年以来,他们利用已获得的第一代杂合体(F0代)少刺鱼,经过雌雄交配繁育出了完全没有肌间刺的武昌鱼(团头鲂)苗种(F1代),今年将进一步开展无刺鱼遗传稳定繁育工作。按照正常程序,新种质性状稳定后,再取得国家的相关认证,就可以大规模推广。  专家指出,无刺鱼并不是完全没有刺,因而叫它少刺鱼更准确。无刺鱼要剔除的鱼刺,不是指作为脊椎的那条大鱼刺,而是吃鱼时容易卡喉咙的鱼肌间刺,即鱼椎骨两侧肌间隔中的硬骨小刺,它们不仅带来食用麻烦,还是大规模机械化加工的重要障碍。骨骼染色图清楚地显示了鱼刺多寡的对比,有刺武昌鱼的骨架加肌间刺,线条显得密密麻麻,而无刺武昌鱼骨架舒朗,没有任何多余的小刺。  在许多人对无刺鱼热烈欢迎的同时,也有部分人担心这种通过人为手段培育的新型鱼类不仅对人体健康有害,还会污染物种本身。实际上,世界各国对转基因和基因编辑技术都有着非常严格的管理,但对基因编辑技术的管理相比转基因技术要宽松一些,因为基因编辑技术更加精确,尤其是少刺鱼这种研究。少刺鱼研究没有引入外源基因,也就是没有把别的物种的基因带到团头鲂的基因中,而是只“关掉”了团头鲂的部分基因。所以无论是从环境健康还是从食用健康角度来看,其都比引入一个新的基因的风险要小得多,大家不用过分担心。有刺武昌鱼和无刺武昌鱼对比图。看稀奇科技创新助力“美食自由”  现在,不仅是武昌鱼,草鱼、银鲫、鲢鱼等淡水鱼的鱼刺调控研究也都各有进展,预计不久的将来,人们就可以吃上各类无刺家鱼,科技正在逐步实现广大食客的美食自由。  比如荔枝,它是一种广受欢迎的夏季水果,虽然早在1997年就有农民培育出无核荔枝,但是种植难度极大,导致最后的成果率很低。去年上半年,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的科学家宣布:他们成功研发了无核荔枝催花和采前防裂防落技术。实验中,这两种技术能使无核荔枝的裂果率低于3.9%,落果率仅为4.6%,平均亩产超过1.1吨。  比如榴莲,其营养价值很高,但榴莲本身的味道却劝退很多消费者。去年7月份,位于泰国东北部的呵叻府培育出了一款无臭的榴莲。这款榴莲的口感比普通泰国榴莲的味道清淡很多,目前已在同府39个农场批量种植。  再比如猪肉,江南大学未来食品科学中心陈坚院士团队的“细胞培养五花肉制备关键技术”,让无肉不欢者将来大口吃肉不再有顾虑。细胞培养肉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细胞农业技术,有助于优质动物源蛋白质的车间式生产,培养肉相对传统肉类来说,可以 减 少 7%-45% 的 能 源 消 耗 ,降 低78%-96%的温室气体排放量,降低99%的土地使用,减少82%-96%的用水量,还可以避免传统畜牧业造成的忽视动物福利和滥用抗生素等各种问题。寻出路打通成果转换“最后一公里” 让农业科技照进现实  无刺鱼什么时候走上餐桌?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说,为了吃鱼吃得更爽,大家当然愿意选择没有刺的鱼。但目前进行研究和操作的这种鲤科鱼类本身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它们的商业价值不太高。无论是武昌鱼还是鲫鱼、鲤鱼,本身都不是特别昂贵的鱼,如果再采用这种基因编辑技术,那繁育肯定会再增加一些成本,所以能不能在销售层面上让商家养殖户获利,还要拭目以待。  看到无刺武昌鱼的成功繁育,人们开始期待无核芒果、无核山竹等一系列“理想”食材的面世。那么“无刺鱼”的技术在短时间内可以推广到其他物种吗?我们可以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制造“理想”食物吗?  这是大家特别期望的,但不同物种让我们吃起来不便利的原因各式各样,比如鲤鱼、鲫鱼或武昌鱼的肌间刺、西瓜的种子等。这些东西到底是什么?是由什么基因控制的?以及如何能让它不产生这些东西的原理各不相同,要逐个击破,不可能出现利用少刺鱼技术让山竹无核、石榴无籽……这些并非同一物种,因此技术层面不能照抄照搬,还要从各自的机理上进行研究。  当然,借助于基因编辑技术能更容易在各领域、各物种里获得我们想要的物种性状,让它变得更好吃、更营养,吃起来更方便。但具体哪个物种、哪个产品能达到这样的效果,还需要科学家不断努力,借助当前这些新的农业技术,让消费者在餐桌上获得更好的体验。从品种到技术到产品,尽管科技覆盖面已经很大,要从实验室成果转化为居民餐桌上的美食,这中间仍存在不小的挑战。在我国,大量的科研成果被置诸高阁,无法惠及广大农业从业者,商品规模化和产业化成为破局之道,只有真正打通科技成果转换的“最后一公里”,才能真正做到惠国利民。 综合《科技日报》《中国食品报》等 查看更多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张闻亚 范莉 文/图  2月的三亚,阳光明媚。  四川农村日报南繁报道组抽空打卡位于海棠湾的三亚水稻国家公园,不是因为它是一个4A级景区,而是因为它是一个水稻主题公园,还是一个水稻育种繁育基地和科研基地。  这个国家公园不到“10岁”,晋升4A不到5年。但这里的故事,却可以从60年前开始讲述,这就是“南繁”的故事。俯瞰水稻国家公园。图据三亚水稻国家公园  在公园的大门外,竖立着“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的铜像,铜像周围的水稻依然像过去几十年一样始终“陪伴”着他。  走进大门不远,就是袁隆平大道,大道两旁种满了水稻,一片清秀翠绿。数百个品种的禾苗在海风的吹拂下,姿态各异。形似金色稻穗的水稻国家公园大门。  大道的南繁水稻科普文化长廊讲述着南繁的历史:  从 1956年到上世纪60年代,辽宁、湖南、山东、河南、四川等省的专家及技术人员开始南繁探索和实践,其中四川的南繁始于1958年。公园大门外的袁隆平铜像。袁隆平与三亚有着超过半个世纪的南繁情缘:自1968年以来,每年冬天,袁隆平都在三亚的南繁基地度过。  在7名“南繁”水稻人物中,已故四川院士周开达曾首创籼亚种内品种间杂交培育雄性不育系的技术和方法,培育出的冈、D型杂交水稻,推广3.048亿亩,增产稻谷228.58亿公斤,创社会经济效益320亿元。科普长廊上,周开达院士的人物介绍。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周开达就开始了追光之旅:他和团队尝试一年种三季水稻,夏天在雅安,秋、冬季分别在温暖的南宁和海南岛。  “南繁”水稻人物当然少不了袁隆平。2021年5月9日,在公园的示范点测产,他指导的“超优千号”平均亩产超1000公斤。  陪同打卡的四川丰大种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章存均非常自豪地告诉记者,在2020年,在同样的位置,四川人自己培育的水稻新品种“品香优秱珍”亩产达到835公斤,位列当年测试品种的第一位!2020年的水稻测产中,在公园里的这块田里,来自四川的品种“品香优秱珍”斩获第一名。  与春节期间的熙熙攘攘相比,当天的水稻国家公园多了几分静怡。长廊边小憩,海风中弥漫着稻花香。  公园外,来自全国各地的育种工作者正过着候鸟般的生活,在各自的田地里忙碌,为一个个新品种的诞生积蓄力量…… 查看更多
现场大变化  广袤的农田中空无一人,只有几台农机在运转;农机操作手刘周打开手机登录系统,轻轻点击几下,停放在路边的旋耕机便按照预设路线行驶至农田中,开始进行无人化作业……效率大变化  以植保无人机为例,同等面积下,无人机巡田效率约为人工巡田的10倍,无人机撒肥约为人工撒肥效率的10—15倍。在农田施药方面,植保无人机不仅效果好效率高,还省水省药。无人驾驶插秧机一天至少可以完成60亩稻田的插秧作业,比传统作业效率提升30倍,作业的覆盖率可达95%工作大变化  “哪还用自己下田种地哦,我现在的主要工作就是‘管地’,通过土地情况和耕种需求,远程指挥农机进行无人化作业。”周述礼笑着说,“可能晚上睡觉的时候,农机就翻完地、播了种,大大提高了耕种效率,这样的智慧农业咋个不让人高兴嘛!”  (王攀 记者 曹凘源)眼下,全省各地大部分田间地头都呈现出一片忙碌的春耕春管景象。然而,在德阳市旌阳区新中镇桂花村旌秀桂花智慧农业产业园里,广袤的农田中却空无一人,只有几台农机在运转。  为何这里的春耕“静悄悄”?2月17日下午,记者走进该园区的5G无人农场,探寻“静悄悄”的春耕背后的密码。旌秀桂花智慧农业产业园里,农机、喷灌等均已实现无人化操作。 王攀 摄机器“取代”人 “耕种管收”全程智慧化管理  走进旌秀桂花智慧农业产业园的5G无人农场,只见农机操作手刘周打开手机登录系统,轻轻点击几下,停放在路边的旋耕机便按照预设路线行驶至农田中,开始进行无人化作业……  “完全不需要人工下地劳作,所有工作都实现了机器替代,更重要的是,在5G网络覆盖下,机器的运行只需在手机上轻轻一点,就能远程操作完成。目前,我们这里已经实现‘耕种管收’农业全程智慧化管理。”刘周说。  2021年,原本在广州从事建筑业工作的刘周回到德阳。看到家乡现代化农业快速发展,他萌生了投身智慧农业的想法,“觉得很有前景,跟传统印象中的农业耕作完全不一样,也想为家乡做点贡献。”  刘周告诉记者,虽然自己在产业园工作才一年,但是已经可以熟练操作多种无人设备了。“除了刚才在田间运行的旋耕机外,我们还有植保无人机、无人插秧机、无人收割机等8台农机,我现在可以操作其中的3台,接下来还要学习操作其他的机器。”刘周说。  田间“无声”带来了效率的“提升”。德阳左岸芯慧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技术负责人黄其伦介绍,以植保无人机为例,同等面积下,无人机巡田效率约为人工巡田的10倍,无人机撒肥约为人工撒肥效率的10—15倍。在农田施药方面,植保无人机不仅效果好效率高,还省水省药。无人驾驶插秧机一天至少可以完成60亩稻田的插秧作业,比传统作业效率提升30倍,作业的覆盖率可达95%操作手刘周通过手机启动无人农机进行春耕作业。 王攀 摄“种地”变“管地” 全过程物联网服务保障农产品品质  “我们在土壤内不同层都安装了不同种类的数据传感器,实时监测园区各地块土壤墒情、苗情、虫情、灾情。”刘周举例说,土壤墒情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测农田的温度和湿度等,当湿度下降到设定的正常标准以下时,调度系统就会根据传感器传回的数据发出指令,远程控制水泵进行补水灌溉。  智能化的应用不止于此。记者注意到,园区的蔬菜基地旁立着一块电子显示屏,实时滚动显示风速、温度、光照、降雨量等数据。  “这些数据可以同步传输到园区打造的数字农业物联网平台,工作人员可根据数字农业‘全区域资源管理图’内的地块数字编码,远程进行田间管理,有效提升耕地精准管理水平和农产品品质。”黄其伦说。  借助信息技术将数字底座、管理系统和数字化传感设备有效串联,形成“全过程物联网服务”,这种更智能的耕种模式也为村民工作带来了变化。  桂花村4组组长周述礼是个地地道道的庄稼汉,过了几十年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没想到从去年开始“闲”了下来。  “哪还用自己下田种地哦,我现在的主要工作就是‘管地’,通过土地情况和耕种需求,远程指挥农机进行无人化作业。”周述礼笑着说,“可能晚上睡觉的时候,农机就翻完地、播了种,大大提高了耕种效率,这样的智慧农业咋个不让人高兴嘛!”未来打算  德阳市旌阳区农业农村局三农信息平台建设站负责人李清宁说,接下来计划赋予全区70.76万亩农用地每个地块唯一“身份证”,结合农业物联网设施设备自动采集、卫星遥感影像测绘等手段,不断充实完善旌阳区“三农”数字底座。同时,按照小春、大春两个时段,通过卫星遥感、监控感应等信息手段实时采集耕地等农业资源利用数据,及时掌握全区粮食播面及生长状况,制止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此外,还将推动数字农业向数字乡村拓展,建立完善以农业产业、乡村治理、乡村服务为主要内容的“1+3+N”旌阳数字乡村管理平台,打造数字乡村建设示范点,拓宽云朵课堂、在线医疗、智慧水利、数字农场等10个数字应用场景,实现农业农村数据“全面共享、互联互通”,业务应用“横向协同、纵向贯通”,为农服务“上下联动、实时高效”。 查看更多
听音乐、喝白酒、住楼房的草莓您吃过吗?北京市顺义区颇具特色的草莓迎来采摘期,富硒草莓、音乐草莓、醉美草莓等吸引市民采摘。带着种种疑问,记者带您揭开这些草莓园的神秘面纱。生长在“四楼”的草莓。“富硒”草莓  草莓硒元素含量达到国家标准每公斤60微克的即为富硒草莓。位于大孙各庄镇的北京丰顺恒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种植园种植的全部为有机富硒草莓。该园区利用发酵好的富硒鸽子粪为底肥,草莓苗在生长过程中,有效吸收粪中的硒元素,每公斤草莓含60至180微克硒元素,荣获国家富硒农产品金奖。经过检测该草莓糖分,甜度达12度以上。  该公司副总经理孙建元介绍,园区草莓种植过程中利用蜜蜂授粉、多种生物和物理防控技术,使草莓达到有机标准。音乐草莓  在李桥镇阿那亚有机农场,有一批听音乐长大的草莓。工作人员在草莓种植过程中不使用化肥和农药,每天在大棚里播放音乐,该草莓形体匀称、色泽鲜艳、口感香甜。  “相关文献介绍,音乐有助于草莓生长,我们每日从8时到16时,循环播放音乐,提高草莓的产量和品质。”阿那亚农场技术员李静介绍,草莓叶片表面分布了许多气孔,播放音乐时,有节奏的声波振动会刺激草莓叶片的气孔,增大气孔开放度,增加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提升草莓口感。空中草莓。 新华社图片最富科技感草莓  在杨镇三只小猪农场,数十栋大棚种满草莓,科技感十足。草莓生长在钢质高架之上,采用纯净水浇灌,自动化施肥。在大棚的一侧是一整套服务草莓生长的智能化设备,工作人员通过操控界面,设置参数,实现对草莓精细化种植。  北京三只小猪有机农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王颖说:“地下水杂质很多,所以我们通过五级过滤装置,将地下水变为纯净水,在桶内与有机肥互相融合,通过全自动施肥机及滴灌系统输送给草莓,从而提高草莓产量和品质。”“醉美”草莓  你吃过会“喝酒”的草莓吗?在北石槽镇北京好田园农场内,有一种会“喝酒”的草莓。记者在该农场看到,草莓看起来和普通草莓并无二致,但该草莓有一种本领——“喝酒”。  白粉病是一种常见的真菌性病害,会阻碍草莓生长,严重时会导致草莓停止生长。农场负责人王海河指着红彤彤的草莓说,在花期及膨果期,会给草莓“喝”50度以上的白酒,这些白酒主要作用是消毒、杀菌,白酒中的酒精对病菌起到抑制作用,从而预防白粉病。在草莓花期、膨果期,叶片患白粉病会导致果实品质和产量下降。一亩草莓使用白酒约500毫升,喷洒到叶片上即可。“虽然是‘土方法’,但效果特别好,‘喝酒’长大的草莓,不仅外形美观,而且口感好。”王海河表示。游客采摘草莓。“住楼房”的草莓  在龙湾屯镇龙湾农场,一排排高约1.5米、共四层的立体双边塔装高架,远看如一栋微缩版楼房。这里就是草莓生长的家,全透明采光格局、集中供暖,草莓从下而上错落分布,两边背靠背布局。  “这种‘住楼房’长大的草莓,其实就是我们所说的立体栽培方式。”该农场总经理徐梦佳介绍,这种方式的优点就是充分利用空间,提高产量和单位面积经济收益,便于生产管理,节水环保。同时采用培养基,减少土传病害和其他病虫害。 查看更多
启动 2018年,为实现西兰花品种国产化、优质化,国家农业农村部启动了“西兰花良种重大科研联合攻关”项目。试点 2021年,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开始承担“西兰花良种重大科研联合攻关”项目四川测试点工作。落户2021年8月,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选择与内江市赋能新经济技术产业研究院合作,双方共同建设的国家西兰花良种攻关内江测试中心正式落户内江高新区。攻关这是国家西兰花良种重大科研联合攻关组在西南地区的唯一品比试验点。引进国内多个农业科研院校选育的81个新品种,已成功筛选出5个适宜四川地区种植的优良新品种。四川农村日报讯“球形圆整饱满,花球颜色深,蕾粒细,这是一株品质非常优秀的西兰花。”2月7日一早,位于内江高新区高桥街道跳墩社区的国家西兰花良种攻关内江测试中心种植基地内,省农科院园艺研究所副研究员杨宏正在仔细检查每一个西兰花品种的长势情况。当天,由省农科院主办的 2022—2023 年度西兰花新品种新技术示范现场会在这里举行,杨宏希望选出几个品质最出众的代表性品种,向参会的农业专家介绍。  西兰花作为一种深受市场喜爱的功能性蔬菜,在成都平原及浅丘地区广泛栽培。在测试中心,杨宏和团队正在做的,就是筛选出适宜四川种植的一批优良西兰花新品种和配套的栽培模式。国家西兰花良种攻关内江测试中心。良种联合攻关,与国外种源竞争  经过多年发展,四川西兰花形成了以金堂为代表的成德绵生产区和以荣县为代表的川南生产区,已有栽培面积约8万亩。  “但四川产西兰花多以国外品种为主。”杨宏介绍。  数据统计,我国西兰花产量占国际生产总量的30%,种植面积超 130 万亩。全国西兰花种子市值超 3 亿元,年需求量超 20吨,且呈逐年上升趋势。但我国的西兰花种子市场约80%仍由国外品种占据。  为此,农业农村部启动西兰花良种重大联合攻关项目,联合全国多家省市科研院所,就自主研发优质西兰花新品种开展协同攻关。  “内江测试中心是西兰花攻关项目在西南地区的唯一测试点。”省农科院园艺研究所所长谢红江介绍,成立以来,测试中心引进了国内多个农业科研院校选育的81个新品种,已经成功筛选出5个适宜四川地区种植的优良新品种,并逐步在生产上应用。紫色花椰菜。调整种植季节,效益提升明显  “除了产量高、商品性好、抗病性好等基础要求之外,这5个品种还非常适合冬春季节种植,这是非常重要的。”杨宏说。  据介绍,目前四川产西兰花多在夏季育苗,秋季水稻收割后种植。夏季高温育苗难度大,成本高;9月定植时雨涝多,西兰花易直接死苗。再加上定植时间短,上市时间集中,容易供过于求。这就造成了四川西兰花种植面积小,市场竞争力不强。  “但我们研究发现,四川尤其是川南地区,冬季温度较高,非常适合西兰花冬春季节种植。”杨宏说,一个明显的优势是,冬春季节种植的西兰花,上市期集中在元旦至春节前后,价格较高,农民种植效益更高。  在高桥街道跳墩社区,已经开始种植新品种的冯利平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去年12月以来,西兰花田间收购价最高为每斤2到3元,以平均每斤1.5元来算,亩产约3500斤,亩收入为5250元,相比于普通西兰花效益提升了50%。  此外,冬春种植扩宽了川南地区乃至西南地区的西兰花定植时期,使“稻—花”“豆—花”等粮经复合种植模式具有更多可行性,在不与粮食争地的情况下,多收一季菜。  “找到了适宜的优良品种,有了合理的栽培模式,农民的种植效益提升,国产西兰花种子占据市场也就走出了关键一步。”杨宏说。  文图据川观新闻种植基地有啥稀奇的西兰花?展示!西兰苔 由芥兰和西兰花杂交选育而来,以采收侧苔为主,苔秆可生食,口感类似水果萝卜,较西兰花更为甜脆细嫩。金色花椰菜 因为富含类胡萝卜素而花球表现为金黄色。类胡萝卜素是体内维生素A的主要来源, 同时还具有抗氧化、免疫调节、延缓衰老等功效。紫色花椰菜 因为富含花青素而花球表现为紫红色。花青素是自然界一类广泛存在于植物中的水溶性天然色素,具有抗氧化的功效。绿色花椰菜 因为富含叶绿素而花球表现为黄绿色。叶绿素具有抗癌、抑菌、抗氧化等作用。口感相较普通花菜更脆、更细。(钟和) 查看更多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杨都  近年来,西昌学院荞麦研究团队采用射线诱变、航天搭载诱变等育种技术,先后选育出“西荞1号”至“西荞9号”9个苦荞新品种,并通过国家或省级审定(鉴定/认定)。其中,“西荞9号”为2022年四川认定的新品种,具有高抗猝倒病、产量高和芦丁含量高等特性。  “没有苦荞杂交技术的突破,很难培育出突破性新品种。”四川省麦类作物创新团队荞麦育种岗位专家、西昌学院教授王安虎告诉记者,苦荞属于闭花受粉作物,且花器官极小,采用常规的小麦、玉米和水稻等杂交技术基本无法获得杂交种子。  此外,西昌学院荞麦研究团队采用的“控温、控湿及解剖镜精准去雄授粉杂交技术”突破了苦荞杂交难的问题,并先后利用栽培苦荞与野生苦荞、栽培不易制米苦荞与易制米苦荞杂交,获得了大量优良株系和品系材料,为后期进一步培育出高产优质苦荞新品种奠定了基础。  四川农业大学副校长刘登才介绍,该团队通过探明影响苦荞花药开裂的适宜温度和湿度条件,建立了可控条件下的苦荞高效杂交技术体系,为苦荞的杂交育种提供了技术支撑。该杂交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已开始应用于育种。 查看更多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