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化马村,脱旧颜,换新貌。宜居住,宜旅游,宜养老……”作为青宁镇化马村的一名普通村民,在每次回家时,王清树眼中的化马村都有着这样那样的新变化。近年来,通川区紧紧围绕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总体目标,深入推进“三大革命”,实施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美化提升乡村风貌,不断改善乡村人居环境,提升宜居品质,着力打造看得见山、忘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庭院刷新“颜值”,持续改善人居环境走进青宁镇化马村罐子坪,这里群山环绕、静谧和美,道路宽敞平整、干净整洁,庭院里随处可见独具特色的微景观,庭院前的绿植生机盎然、翠绿欲滴,村民生活在山清水秀间,户户如画、步步皆景,处处焕发着和美村庄的生机。“以前这里可不是如今这番景象,像这边以前是杂乱无章,房屋破旧不堪,房屋周围也总是堆着垃圾,杂草丛生。”谈起曾经的村子,该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成洪介绍道,通过开展农村人居环境大整治,化马村的“颜值”得到了持续提升。近年来,化马村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着力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对王家大院、罐子坪两个老旧院落进行美化改造、亮化打造,通过改造、完善、提升,因地制宜打造一批小而优、小而精的乡村微景观,强化对传统村落和村庄特色风貌的保护,尽可能做到了“留旧、留白、留魂”,持续推进人居环境提档升级,不断加快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2021年荣获通川区乡村振兴战略“最美院落”,也成为网红打卡地。“现在村民们都明白了要改善居住环境,必须改变老思想,环境变美了,住着才舒心。村民都养成了好习惯,自觉打扫清理垃圾,看着村里环境越来越美,心情也格外舒畅。”看着越来越靓丽的村庄,村民们感慨万千。做靓“面子”,更要厚实“底子”“村子变美了,村子的基础设施自然也不能落下,你看我们脚下宽敞的道路,这边的公厕,还有污水处理站,这些以前都是我们村的痛点,现在都得到了解决。”化马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成洪说道。完善的基础设施是促进乡村发展和提升宜居品质的重要支撑,化马村从村民基本需求出发,持续提升美丽乡村“颜值”,擦亮乡村振兴“底色”。化马村罐子坪过去是化马村最偏僻的一角,场镇公路、村道都不经过此处,直到近年来,青宁镇打通了一条7米宽3公里长的从青宁场镇直达安云场镇的青安公路,这条青安路横穿罐子坪,让化马村最偏远的一角变成了交通最便利、最具特色的农村聚居点,蝶变成为乡村振兴示范点。“我们这个微动力污水处理站,采用的是‘MBBR微动力+人工湿地’处理工艺,投资小、效率高、寿命长、好维护,最大处理能力5吨每天,达到四川农村污水排放三级标准。”谈起村里污水治理的“功臣”,化马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成洪一脸骄傲地说道。农村污水治理是影响人居环境的一个关键因素,在倾力解决村民出行难等民生问题的基础上,化马村加大污水治理力度,综合治理农村面源污染,建好管好这项民心工程,彻底解决污水淤堵的难题,让青山常青、绿水常绿。在乡村振兴中,化马村还以党建为抓手,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培育引领乡风文明建设。一批批乡风文明硕果“破土而出”,化马村先后被评为“四川省乡村振兴战略示范村”“四川省乡村治理示范村”。人居环境的改善,也为乡村带来了新“钱”景,化马村以“村集体+合作社”的模式,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培育发展村集体经济,每年村集体经济收入9.3万余元,乡村经济“硬实力”稳步提升,村民幸福感、获得感也不断“加码”。如今,化马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乡村产业蓬勃发展、文明乡风吹遍山乡,一幅幸福宜居的和美村庄“新画卷”徐徐铺开。化马村的蜕变只是通川区大力实施人居环境整治,打造美丽乡村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通川以建设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为统揽,以“美丽庭院”建设为抓手,全域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着力解决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难点和堵点,坚持“原汁原味、就地取材,留旧留魂、旧味新品”,结合各乡镇、村落资源优势,突出差异特色,实现一村一韵味、一院一风景。目前,通川建成美丽庭院128个,实现了乡村从“干净整洁”到“美丽宜居”的转变,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能。(供稿:通川区融媒体中心 肖姣)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1-29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苏杭)1月24日下午,四川省第二十六届“文化列车·同心艺术团”送文化下乡巡回演出暨宣汉县 2024 年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集中示范服务活动启动仪式在宣汉县西门运动广场举行。  “当盛世的钟声敲醒未来,春风入怀,百花盛开……”在激情昂扬的男女对唱歌声中,同心艺术团在宣汉的演出也火热拉开帷幕。  方言小品、舞蹈、魔术等十余个节目轮番上演,让当地群众大饱眼福。观众正在看演出。 宣汉县委宣传部供图  “快过年了,我变点让大家高兴的。有没有观众能拿100块钱给我?”在当地群众的注视下,魔术师林书旺随机邀请一位观众走上舞台,共同完成了魔术节目《新年好》,整场演出也因此进入高潮。  意外当了两分钟的“魔术师”,宣汉县福溪社区居民李昌聪高高兴兴地回到座位上,和周边观众分享起舞台上的“秘密”。“我不是‘托’哈,人家魔术师手快得很!”他翻出衣服兜里的几百块钱,向其他人证明自己只是刚好有林书旺想要的道具。  一路行进,一路欢歌,“文化列车”将舞台搭在基层,将文化送到基层,更将文化种在基层。近年来,宣汉县深入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不断把温暖送到基层、把欢乐送到农村、把科技送到农家、把健康送给农民,丰富了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和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已成为深受基层干部群众欢迎的暖心工程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响亮品牌。  “宅基地的新政策我要看一下哦!”“这些技术宣传手册一样给我捡一张嘛。”“最近手臂一直酸疼,没有劲,医生给我看一下嘛”……舞台周围,由宣汉县司法局、水务局、科学技术局等二十余个政府部门搭建的惠民展台前颇为热闹。当地群众纷纷上前询问自己关心的问题,希望得到专业答案。  “今年种了一亩多的油菜,现在差不多长到30公分高,过年那阵应该就开花了,今天过来就是想了解一下有没有什么新技术。”家住柳池镇的农户李永伟在县农业农村局展位前领取了一份油菜栽培要点手册,一边对着手册研究自家油菜种植进度,一边向记者比划着自家油菜的长势,语气中满是对丰收的期待。  “乡亲们种植经验丰富,但如果有科学指导,粮油作物收成会更好。”农机推广站的濮旭告诉记者,作为专业人士,他们有责任把好的技术、种子、经验推广出去,让更多乡亲良田增产,荷包增收。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1-29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苏杭) 1月26日上午,四川省第二十六届“文化列车·同心艺术团”送文化下乡巡回演出暨大竹县2024年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集中示范活动启动仪式在大竹县文体艺术中心广场举行。  小品《你是我的眼》演出时,观众们被演员风趣的台词和幽默的肢体语言逗得哈哈大笑;魔术《新年好》表演时,被魔术师高超的技术“骗得团团转”;川剧《目连之母》表演时,又被剧中母亲刘氏悲痛欲绝的情绪深深感染。  “所有节目都很好看,尤其是刚刚的川剧表演!”对戏曲情有独钟的于帮英分享着她的观看感受。市民观看非遗展  虽然雨后的大竹更加寒冷,但像于帮英一样专程前来看演出的观众们热情不减。他们跟随歌舞摆动身体,毫不吝啬自己的掌声,向台上演员表达自己的欢喜。  “这么冷的天,观众愿意花时间来看我们的演出,很开心,也感受到了大家的认可。”舞蹈演员赫鹏宇在等候下一个演出节目的间隙告诉记者,台下观众用“星星眼”看表演的时候,她感到很幸福。  连续多次参加送文化下乡巡回演出,但赫鹏宇依旧会被台下观众的热情鼓舞。“昨天还有几个小朋友夸我们好好看呢!”她高兴地和记者分享着这几天的演出见闻。  活动现场,由大竹县文体旅游局开展的“百场文化下乡”非遗展、“百场文化下乡”美术书法展吸引了不少观众驻足欣赏。四川竹琴、东柳醪糟制作技艺等非遗项目让看展群众直呼惊喜。  据悉,大竹县每年开展“百场文化下乡”活动200余场,放映近4000场公益电影,实现群众在家门口“每月看一场电影,每年看一场戏”的目标。同时,“庆丰收感党恩”“竹之声传理论”“诵经典汲精华”等系列文化惠民活动覆盖全县235个行政村89个社区。  “2024年我们还会持续开展‘百场文化下乡’活动,惠及每个乡镇,为当地群众送去高质量文化盛宴。”大竹县文体旅游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送下乡的不止文化,还有群众翘首以盼的科学技术知识。“乡镇群众很希望获得农业方面的实用科学技术信息,而且群体不一样,关注的内容也不一样。”大竹县科普服务中心主任魏朝华告诉记者,村民普遍关心健康、生活常识和种植养殖技术,专业合作社和农业技术协会更关注各自专业领域的信息。“像鸡蛋养殖专业合作社就更关心消毒和鸡舍鼠疫防治问题。”  因此,每年科普宣传月、科普宣传周和科普宣传日期间,大竹县科学技术协会便会组织相关领域专家团队,组成科普巡诊团队,深入乡镇,现场问诊、答疑。  现场,大竹县财政监督检查局开展的惠民惠农“一卡通”资金项目政策宣传也颇受关注。“大家咨询最多的就是如何自主申报高龄补贴、耕地地力保护补贴资金和种粮大户补贴。”展位负责人介绍。  记者了解到,达州市惠民惠农财政补贴资金“一卡通”审批平台于2021年正式上线,实现了从申报到补贴资金到账全线上操作。群众可以随时申报符合条件的补贴项目,实时查看申报情况,不出门就能享受国家各种利好政策。  “微信小程序和公众号上都可以申报,方便快捷,流程也简化很多。”展位负责人表示,希望借此活动让更多群众可以了解该平台,通过该平台自助办理申报事宜。  大竹县委副书记王明清表示,大竹将以此次活动为升级点,把开展“三下乡”活动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推动“三下乡”活动常态化、制度化,不断提高农民群众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和乡村文明程度,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谱写大竹高质量发展崭新篇章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1-29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苏杭 文/图  1月24日上午,四川省第二十六届文化列车·同心艺术团巡回演出暨开江县2024年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集中示范服务活动在开江县橄榄广场举行。  “演员们好有激情哦,好看!”开江市民陈孝琼在台下津津有味地看完男子群舞《藏茶飘香》后告诉记者,头天便听说广场上有表演,当天是专门过来看的。开江县书法美术家协会成员为群众写春联。  舞台上演员们活力满满地表演着,舞台后备场的演员们也丝毫不敢松懈。整理舞台着装的、练习舞蹈动作的、默背台词的……“每到一个地方,我们会根据当地情况对台词做部分修改。”《你是我的眼》演员徐晓辉在背词间隙中和记者分享道。据悉,该节目2023年曾获得四川省第十九届戏剧小品(小戏)比赛一等奖和四川省第三届艺术节四川“群星奖”。  钟颖姗跟随同心艺术团参与送文化下乡20余年,从上台表演的演员变成了幕后控场的导演。“除了获奖节目和《同心同愿》这类经典节目,我们每年都会创作新节目,确保能给当地群众带来新鲜感和惊喜。”她告诉记者,后面演出团还要前往达州5个区县,演员们将继续保持良好状态,为当地群众送去高质量文化演出。  舞台两侧,由开江县当地政府部门搭建的惠民展台吸引了许多群众。  “血压偏高,你要吃点降压药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给环卫工人刘孃孃量完血压,轻声叮嘱道。  记者在现场看到,不少老年人围在县卫健局展台,排队登记,等候医生问诊。“今天给大家免费做健康检查,来的人不少呢。”开江县疾控中心工作人员介绍,现场还发放了艾滋病、肺结核和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宣传手册,旨在提高群众对疾病的认知和预防意识。  开江,也被称作“ 田城”,地处川东平行岭谷中,因境内坝子众多,有着“川东小平原”的美誉。  近年来,当地致力打造麻鸭、油橄榄、中药材、高山茶、豆笋等特色产业,开江大闸蟹、开江小龙虾品牌走俏市场,“稻田+”“果林+”知名度越来越响,种养结合、生态循环不断提升和扩面,稻渔园区跻身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名单、成功创建为国家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纳入第四批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创建名单,成功引领城乡农文旅融合发展。  今后,开江将构建以“县城—中心镇—特色小镇—中心村”为依托的城乡融合发展空间格局,着力推动“产城+”“果林+”“稻田+”“康养+”4个城乡片区共建,持续深化“人城产景”一体建设模式,全力打造田与县城、田与场镇、田与现代村落、田与特色民居发展共同体,加快建设一座田与城无边际、来了就不想走的现代精品田园城市。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1-25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苏杭 文/图  “技术手册一样一本,我帮你装起来,这样好拿一点,新年快乐哈!”“黑麦草草春秋都能种,直接撒到地里,喂鸡鸭鱼都可以。”“这款化肥是农作物、树和花通用的,你拿一包回去试一下”……  1月23日,寒气逼人,瑞雪纷飞,但万源市第三中学操场上却是人声鼎沸,一派热闹景象。  当日,由省委宣传部、文化和旅游厅、科技厅、省卫生健康委等21家省直部门(单位)联合举办的2024年四川省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示范活动暨达州市“三下乡”示范活动启动仪式在万源市举行。舞台上正在表演男子群舞《藏茶飘香》。物资送到家门口  一大早,万源第三中学操场上的送科技下乡展区里就排起了长队,闻讯赶来的乡亲们争相参与有奖知识问答。工作人员随机抽取卫生、科技等题目,乡亲们答对即可领取各类实用物品和手工艺品。  “花瓶、灯具、醒狮面具都是低年级学生亲手做的,你看这个灯,就是一二年级学生用废弃水瓶做的。”万源市第二小学的美术老师苟怡指着一排充满童趣和奇思妙想的灯具、水杯告诉记者,手工作品耗时越长,题目难度也越大。  不远处的其他展位里,农户方菊正和万源市科技局的工作人员吴林阳交流水稻种植经验,还获赠一包省农科院推荐的“ 川优6203”种子。“ 两亩田种‘6203’,另外两亩田种点其他品种,对比才能知道哪个好噻!”家有4亩水田的方菊早早规划好了今年的安排,只等外孙上学,就能回乡把种子种下去。  操场边,三辆科普大篷车有序停放,两排科普展品一字排开,引得青少年纷纷“上手”操作。“我们这次从四川科技馆带了24件声光电类的科普展品过来,做了一个小型展馆。”省科学技术协会负责人吴刚介绍,许多小朋友对小球运动、正视压力等展品很好奇,研究得很起劲。  活动现场,21家省直单位和部门还向万源市捐赠了价值约250万元的项目及物资,助力万源发展。欢乐送进心窝里  今年的“三下乡”活动是首次将送卫生下乡与送文化下乡、送科技下乡在同一时段、同一地区同步组织开展。  活动现场,送科技下乡展区里人群熙熙攘攘,送文化下乡舞台上演出正酣。本场“三下乡”活动在“文化列车·同心艺术团”演出中步入高潮。  一大早,万源市民黄凡便同妻子带着孩子来到现场,等着看演出。歌舞、诗歌传唱、相声、川剧、杂技、小品、魔术等十余个文艺节目轮番登场,给观众带来一场精彩纷呈的视听盛宴。“演得太好了,唱得也好,跳得也好,好看得很!”黄凡高兴地说。  “天气比较冷,但我很开心。”表演完第十届四川省巴蜀文艺奖获奖作品——四川扬琴《明灯》后,四川省曲艺研究院的演职人员胡郦珈快速冲下舞台,裹上羽绒服和记者分享道,“后面几天要保护好身体,才能呈现出最佳演出状态。”她希望,让更多观众感受到《明灯》中传递的精神内核与时代力量。  1月24日至26日,送文化下乡演出在广元、达州其余县(市、区)巡回举行,实现两市各地全覆盖。送科技下乡将在广元、达州合计开展13场“科技大场”活动,邀请专家作科普讲座,向群众发放科普宣传读物。送卫生下乡组织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省人民医院等医院的35名知名专家,在广元剑阁县、达州万源市的4个乡镇开展义诊、健康讲座、送药入户等医疗服务。  省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期待通过持续面向基层送上精彩文艺演出、丰富的科技知识和专业的医疗服务,努力满足群众需求,不断提高群众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和乡村文明程度,助力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1-25
四川三农新闻网达州讯(通讯员 李彦)“大寒”节气后,达川区十万亩乌梅陆续进入盛花期。在乌梅集中连片种植区域百节镇乌梅山村及罐子镇大田坝村等地,一簇簇盛开的乌梅花或雪白、或粉黛,连成一片,如云如絮,洁白的花朵与粉嫩的花蕾点缀在褐色的枝干上,浓淡相宜、别致唯美,成为当地一道靓丽的风景。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4-01-25
(张平 符艳 卢冬梅 记者 王晓英 赵权军)文化宣汉,星光灿烂,踏巴人遗址,观梦回巴国,听薅草锣鼓,一梦千年,巴国文明熠熠生辉。旅游宣汉,风光旖旎,登罗盘绝顶,赏巴山之月,游洋烈水乡,满目胜景,宣汉大地欣欣向荣。2023年,宣汉县接待游客1700万人次,同比增长13.3 %,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46亿元,同比增长12.4%……这份亮眼的成绩单背后,彰显了宣汉文旅产业的坚强韧性和巨大潜能。近年来,宣汉县紧紧围绕加速建成“全国生态旅游度假区和全国巴文化高地”目标,持续深入实施“文旅靓县”战略,大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文化遗产保护、文旅产业发展、文旅品牌创建等方面实现稳步提升,奋力打造‘双区引领、全域带动’文旅胜地”,为加快建设全国“千亿县”、争当县域发展“排头兵”贡献文旅力量。打造“新高地”激活文化发展“活力”轻拂尘封泥土,唤醒沉睡文明,伴随着罗家坝遗址3500余件珍贵文物的出土,一段尘封千年的巴国历史跃然眼前。2023年12月27日, 罗家坝遗址博物馆首批馆藏文物定级揭晓,9件国家一级文物见证巴国春秋。“非常震撼!这次鉴定的罗家坝遗址出土的这一批文物,铸造工艺精美、技术精湛,比较全面地呈现了东周时期的巴文化,对研究巴文化具有重要价值,是研究巴文化及其与蜀、楚、秦文化关系的鲜活资料!”前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四川省文化考古研究所(现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所长胡昌钰兴奋地说。近年来,宣汉县依托丰富的巴文化资源,大力开展巴文化挖掘传承活动,持续放大中国巴文化之乡品牌效应,抓好巴文化研究阐释和创造性转化,不断提升宣汉文化“软实力”,奋力建设“全国巴文化高地”,被誉为“中国巴文化之乡”。建成了全国首个巴文化专题博物馆,精心打造全国首台沉浸式大型巴文化史诗剧《梦回巴国》,《土家隔山鼓》荣获四川省第九届少数民族艺术节“优秀作品”,成功举办了“寻巴觅賨——川渝地区巴文化研究论坛”、第九届“土家余门拳展演”、第十三届“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赛歌会”,开展“文艺轻骑村村行”120场次、“书香宣汉 全民阅读”线上线下系列活动80余场、“红色文物流动展”30余场。构建“新格局”绘就全域旅游“蓝图”玲珑剔透的冰瀑,银装素裹的山峰,熊熊燃烧的篝火,载歌载舞的游客……今年元旦期间,宣汉县巴山大峡谷景区迎来新一波“旅游热”,接待人次达到5.764万人次,综合收入实现3770.23万元,迎来了新年“开门红”。巴山大峡谷景区“旅游业均衡发展、全域发展,是文旅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得益于巴山大峡谷景区、月亮坪乡村振兴示范区的引领带动,我县已形成东龙头、西休闲、南康养、北体验、中观光的‘一区四圈’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宣汉县文体旅局局长吴熠说。翻开宣汉全域旅游规划图,发展规划脉络分明、旅游景点星罗棋布、旅游线路四通八达……近年来,宣汉县用心打造旅游“金字招牌”,做实“生态旅游示范区、国家旅游度假区、全域旅游示范区”三大品牌,不断做好“旅游+”文章,将资源优势变成发展胜势,开发的康养游、雪景游、红色游、民宿游等产品多头并进,形成 “一区多点”的全域文化旅游新格局。巴山大峡谷5A创建通过国家景观质量评价,花仙谷成功创建为国家3A级景区,马渡关镇石林社区成功创建为第四批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洋烈社区创建为第三批天府旅游名村,马渡关石林创建为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宣汉上榜2023年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和中国县域旅游综合竞争力百强县。过上“新生活”唱响文旅融合“华章““自从罗家坝遗址博物馆开馆以来,我们当地的人气越来越旺了,不少村民都做起了小生意。”村民黄小凤笑着告诉记者,“平时我还在博物馆的休闲区兼职卖咖啡、奶茶等,在家门口就能务工,还有一份不错的收入!月亮坪森林度假区“每到周末,我们的包房都会被提前订完,现在家门口也能挣到钱!”坐落在宣汉县毛坝镇天坪村的山顶木屋民宿独具特色,老板胡志强说,月亮坪景区建设打开了当地居民的就业创业渠道,村民们积极地开发农家乐、民宿、餐饮等自营产业,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开发一处景区,带动一方经济,致富一方百姓。在宣汉,一批批风格各异、相得益彰的旅游景点正在快速崛起,描绘出了一幅幅“推窗见绿、推门见景”的美丽画卷,也鼓起了群众的“钱袋子”,提高了群众的“幸福感”。如今,月亮坪乡村振兴示范区已发展民宿90余家,床位1000多张,人均年增收近1.5万元;巴山大峡谷文旅扶贫景区让102个贫困村、9万多贫困人口脱贫奔康,辐射带动周边21个乡镇、46万余人增收致富,就近解决6000余人就业,人均年增收近2万元,入选了《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减贫案例》。 (图据宣汉县委宣传部)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01-18
(四川农村日报讯 特约通讯员 马发海)今年11月以来,万源市创新建立“民声直达”平台,推动党员干部“快而准”听民声、问民需,“精而优”解民难、暖民心,构建起直通基层、直达群众家门口的民声呼应快速通道,有力保障党委政府干的事精准对接群众盼的事,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搭建平台 “面对面”听民声  “鸿景庭广场公交车站处在交叉路口,紧邻桥梁,群众候车安全受到影响,还是要有一个科学的选址。”12月20日,在万源市鸿景庭小区的休憩区,古东关街道人大工委正举行一场“民声直达”围坐议事。通过围坐议事,公交车站最终选址就定在小区门口约30米的位置。一个棘手的问题解决了,老百姓得到了真实惠。  而在万源市八台镇,已累计向8个村发放3000余张“干群连心卡”,卡上印有镇党委书记、镇长的微信号二维码和手机号。通过这种方式把便民服务“送上门”,将群众意见诉求解决在一线,问题处理在基层。  为拓宽群众诉求渠道,万源市推出“民声直达”热线,成立“民声直达”办公室,实现群众“线下”“线上”都能实时反映问题。通过“民声直达”,万源市将更多“面对面”收集到的群众呼声流转到各个职能部门,让更多专业人员参与处理,有效拓宽了为民服务渠道。接诉即办 “实打实”解民忧  “现在打个电话,就能立刻联系主管部门,一两天就能把问题解决,好方便。”不少万源群众都为“民声直达”解决问题的效率连连点赞。  11月21日,有群众通过“民声直达”热线反映陶家湾巷道路两侧乱停乱放问题严重。接诉后,万源市公安局交管大队立即对该巷进行规范的标识标线划分,并对违停车辆进行劝离。经过治理,小巷街道没有了违停车辆,群众的“抱怨”变成了“称好”。  而在万源市山水城小区,在接到群众向“民声直达”平台反映的楼下三盏路灯损坏情况后,市住建局第二天就将损坏路灯维修一新,照亮了居民的夜间出行路。  万源市“民声直达”平台坚持把服务群众“快而准、精而优”作为运行机制的“指向标”,建立接诉即办闭环管理机制,对群众反映的问题一盯到底,督促办理单位依法分类、梯次推进、提级办理,直至解决到位。访而不扰 “心贴心”察民情  除此之外,万源市“民声直达”平台还建立了“不满意清单”,对于群众不满意的问题紧盯不放,并举一反三,积极开展入户走访,真正做到民声诉求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  万源市将“千条线”编成“一张网”,通过“民声直达”将各项工作统筹起来、共同推进。通过科学设计,将相关重点工作纳入“一张菜单”,在入户走访过程中实现进一次门办多件事。  截至目前,万源市“民声直达”平台共收集群众诉求1376件,目前已按期办结1161件,正在办理215件,群众满意率达95%。  “我们的工作还要再深入、再细致、再精心,做到群众‘大事小情’真摸清、群众‘急难愁盼’真解决、党的‘政策声音’真传递、市委‘关怀温暖’送上门,用好用活各类‘民声直达’平台,努力打造基层治理现代化新样板。”对于今后工作的开展,万源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陈启友这样介绍。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12-29
(记者 王晓英 赵权军 文/图)12月26日,中共达州市委五届七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举行。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达州市委关于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以县域为重要切入点扎实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决定》《中共达州市委关于深入开展托底性帮扶推动万源追赶跨越发展的意见》《中共达州市委关于加快建设森林“四库”推动丘陵山区城乡融合发展的意见》,谋划部署城乡融合发展的“五大发展”“五大融合”“五大提升”,聚力打造符合中国式现代化要求、具有达州特色的城乡融合发展“达州样板”。全会现场全会指出,达州在加快新型城镇化、促进乡村全面振兴、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实践探索中破难攻坚,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重要发展阶段和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构建新型城乡关系的关键历史时期。全市上下必须准确把握省委关于“重点在县域、难点在乡村”的重大判断,按照“抓好两端、畅通中间”的工作思路,以县域为重要切入点扎实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不断开创达州城乡共同繁荣新局面。全会指出,推进达州城乡融合发展,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围绕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聚焦推动川渝万达开地区统筹发展,坚持“157”总体部署和“四化同步、城乡融合、双园驱动、一核两翼”发展战略,以县域为重要突破口,以协调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为抓手,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为目标,以畅通城乡经济循环和要素平等交换为重点,以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和基层治理现代化水平提升为基底,加快县城乡镇品质发展、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富民产业协同发展、基础设施统筹发展、公共服务均衡发展“五大发展”,推动城乡空间、产业、要素、公共服务、社会治理“五大融合”,实现县域经济竞争力、乡村振兴引领力、基础设施承载力、公共服务供给力、基层治理创造力“五大提升”,聚力打造符合中国式现代化要求、具有达州特色的城乡融合发展“达州样板”。在重点路径上,要严格守住土地红线、生态底线、文化主线,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探索多样化的城乡融合发展模式,在推动“五大融合”上实现新突破、取得新成绩。在主要目标上,要锚定达州现代化建设总体目标,确保到2027年城乡融合发展取得明显成效,繁荣农村与繁华城市相得益彰、农耕文明与城市文明交相辉映的新型城乡形态加快形成,到2035年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城乡发展共同体基本形成。全会指出,要提升县城综合承载能力和服务功能,持续深化简政放权改革,拓展优化县城发展空间,着力提升县城功能品质,不断夯实县域经济支撑。要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增强乡镇辐射带动能力,建设和美乡村,持续稳定增加农民收入。要加快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推动农业优势特色产业集聚发展,实施农产品精深加工扩量提质行动,推动城乡商贸流通一体化发展,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加快农业人口市民化转移,激发农村土地要素活力,健全乡村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创新城乡融合人才入乡机制。要推动城乡公共资源均衡普惠共享,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县乡统筹,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城乡均衡,加快城乡文化融合发展。要全面提升城乡基层治理现代化水平,优化完善县乡村三级治理体系,全面提升基层治理法治化水平,不断夯实县乡村数字治理基础。要筑牢城乡融合发展的组织保障,强化组织领导,积极先行先试,严格考核评价,凝聚多方合力。全会指出,要将托底性帮扶万源作为扎实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突出重点,以超强决心、超常举措、超大力度,加快为万源锻长板、补短板,推动万源在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上不掉队、赶得上、勇争先。要统筹力量、整合资源,充分发掘国家储备林项目涵水为库、聚财为库、积粮为库、汇碳为库的多元功能价值,构建“市统筹、县实施”运行机制,采取规模化整合、金融化支撑、专业化经营、持续性变现模式,加快建设森林“四库”,推动丘陵山区城乡融合发展。全会指出,要切实抓好明年全市经济工作。要在全面统筹调度上加力加劲,集中力量办大事、办好事、办成事。要在产业全面恢复增长上加力加劲,不断提升发展效益。要在扩投资促消费上加力加劲,拉动经济快速增长。要在培育市场经营主体上加力加劲,全力支持发展壮大。要在支持民营经济发展上加力加劲,不断激活民间投资。要在推进城乡融合上加力加劲,持续推动均衡发展。要在惠民生、防风险、保安全上加力加劲,以和谐稳定的良好环境护航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全会强调,学习宣传贯彻市委五届七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市上下的重要政治任务。各地各部门要扎实抓好传达学习、宣传宣讲和教育培训,准确把握深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大意义、目标任务和重点工作,准确把握做好明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政策取向和重点任务,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上来。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3-12-28
(记者 王晓英 赵权军)12月27日,达州举行解读市委五届七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新闻发布会。会上,达州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卢玲宁表示,经初步统计,2023年达州全市粮食总产量将再创新高,有望继续卫冕全省产粮“第一大市”,实现“十一连冠”。近年来,达州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乡村产业发展取得积极成效,创成全省乡村振兴先进市,并获评国务院乡村振兴重点工作成效明显激励市。十年蝉联全省产粮“第一大市”宝座,生猪出栏常年稳居全省前四。如何保住这样的优势,不断提升达州粮食总产量和生猪出栏量?具体来说,在粮猪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上,达州将继续在粮食生产上,立足“稳面积、攻单产、多增产”,持续开展高产攻关、种业提升、农田建设、丘区农机四大攻坚,确保全市粮食总产达325万吨以上,持续擦亮全省产粮第一大市金字招牌。同时,推广液态料等先进养殖技术,推动生猪价格指数保险全覆盖,确保年出栏生猪稳定在全省前四。在现代农业产业全产业链上,达州将实施产业基地提质行动,发展林下作物、设施农业、综合种养,充分挖掘茶叶、肉牛、苎麻等优势产业资源,着力建设一批现代农业园区和产业强镇,到2027年力争再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2个。实施农产品加工“头雁”行动和农业品牌增值行动,推动大竹东柳醪糟等一批龙头企业上市,力争到2027年农产品加工集群突破1000亿元,做大做强“巴山食荟”“巴山青”等区域公用品牌、重要农产品品牌、重点企业自主品牌,打响更多的“达”字号“土特产”品牌。在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上,达州还将依托谢华安院士工作站、丘陵山区现代农机装备产业园建设,研发推广一批高产高效农畜新品种、丘区农业适用高效关键农机。支持农民工、大学生等返乡创业,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面构建县乡村三级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全面激发乡村振兴动力活力。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3-12-28
四川三农新闻网达州讯(通讯员 李彦 文/图)2022年以来,达川区大力推进南大万十万亩粮油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在南岳、大树、万家三个乡镇建成集中连片高标准农田8.73万亩及育秧育苗、综合农事服务、初加工中心等“五大中心”,助力“五良融合”示范推广,使昔日人驮牛耕、涝旱灾害频发的丘陵地变成了宜机作业、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金色粮仓和田园观光打卡地。走进园区,四季之景各不相同:春季油菜花开,蜂蝶翩飞,金色的田野灿若水彩画卷;夏季菜籽成熟,莺歌燕舞,绿油油的稻田如绿色地毯;秋季天高气爽,稻谷飘香,金黄色的稻田犹如彩锦,铺向天际;冬季油菜麦苗茁壮成长,一块块、一片片犹如壮美的诗行,人行其中,宛若画中游。(文图:李彦)图为:春季园区,油菜花开,灿若水彩画卷(2023年3月20日拍摄于万家镇迎风村)图为:春季园区,油菜花开,灿若水彩画卷(2023年3月20日拍摄于万家镇迎风村)图为:夏季园区,菜籽丰收(2023年5月2日拍摄于万家镇迎风村)图为:夏季园区,绿油油的稻田如绿色地毯(2023年6月7日拍摄于万家镇迎风村)图为:秋季园区,稻谷飘香,金黄色的稻田犹如彩锦,铺向天际(2023年8月16日拍摄于万家镇迎风村)图为:秋季园区,稻谷飘香,金黄色的稻田犹如彩锦,铺向天际(2023年8月16日拍摄于万家镇迎风村)图为:冬季园区,油菜麦苗茁壮成长,犹如壮美的诗行(2023年12月8日拍摄于万家镇迎风村)图为:冬季园区,油菜麦苗茁壮成长,犹如壮美的诗行(2023年12月14日拍摄于万家镇迎风村)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3-12-28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天府粮仓与我们的担当》一线调研报道组  万源市,四川东北的一个县级市。摊开中国地图,不难发现这里北连陕西、东接重庆,大巴山横贯东西,嘉陵江、汉江在此分流。险峻天堑让万源的山水天生丽质、养在深闺,也带来了万源农业发展之问:境内83%地形为山地,农业发展何去何从?  单靠天生天养已然是“过去时”,依托地处中国三大富硒带的独特生态资源优势,万源将发展富硒茶作为山地特色农业的支柱产业,以小茶叶撬动了“大产业”,铺就了致富路。万源富硒生态茶基地。 伍胡榕 摄告别天生天养的粗放式管理以园区化引领茶园现代化发展  记者从万源城区出发,车行20余公里,来到固军镇三清庙村的蜀韵生态富硒生态茶基地。  “走!先逛逛茶园感受下!”蜀韵生态基地经理王万林笑语盈盈。行走在该基地,不时可看见园区内的太阳能提灌站、太阳能灭蚊灯等设施,供排水渠、油化道路、茶叶产业道完善便捷,处处彰显着现代化茶园气象。  相较其他茶产区,万源茶由于当地土壤中硒含量属中硒到高硒,属适宜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具有保护心脏等功效,成为最大“卖点”。正是基于当地种植传统和生态优势,蜀韵生态胡运海、王万林夫妻二人在这片大山开启了种茶故事。  王万林回忆,2011年,经过反复调研和科学论证,他们一次性流转了600亩土地种茶。但由于缺乏技术和管理,很快失败。最终,夫妻二人被迫撂荒茶园外出务工赚钱补贴基地建设。  转机出现在2018年。在国家东西部扶贫协作政策下,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对口帮扶万源,万源富硒茶产业发展迎来新契机,胡运海、王万林也受邀返乡发展富硒茶,并逐步扩建至如今的近万亩茶山,成为万源的富硒茶龙头企业。  “你看,那边几座山都是我们流转的。”登上基地的观景楼,记者顺着王万林手指的方向望去,远处几座山山顶、山腰都栽满了茶树。公司效益好起来后,企业又通过鲜叶收购、基地加工厂作业等带动5000余户老百姓种茶,户均年收入增收1.5万元以上。  蜀韵生态的种茶故事,便是万源发展富硒茶的生动缩影。放眼万源全县,通过遴选培育国、省、市级农业园区,建强产业发展载体。“近3年累计投入资金6500余万元,夯实了产业园的基础!”万源市农业农村局畜牧渔业与农业资源环境股股长黄川东告诉记者,万源完善配套了园区水、电、路、通等设施,实现田网、渠网、路网、电网和通讯网络全覆盖,提升了园区承载能力。  “我们园区6000多亩,园区基础设施没有政府的扶持投入,根本发展不起来。”蜀韵生态负责人胡运海告诉记者。去年,蜀韵生态建设了茶叶加工厂房、引进了两条制茶生产线,可实现年生产干茶300吨,政府给予了支持,缓解了基地经营压力。  目前,万源茶叶现代农业园区核心种植基地已达1.2万余亩,入驻龙头企业8家,像蜀韵生态这样的茶叶加工厂房、全自动茶叶生产线,整个园区已有8座、17条,全部企业的年加工能力累计可达2400吨。以核心种植基地为引领,全市青花茶区、白羊茶区、大竹河茶区、西部茶区4个茶产区茶园总面积达到25.2万亩、干茶年产量8600吨、年产值18.9亿元。  看着种茶有收益,许多在外务工的村民纷纷返乡种茶。长期在外务工的村民王文玉回乡经营了 7 亩多茶园,高峰期还要请20多名工人帮忙。“做梦都没想到自己可以当老板!”他笑着说。多方位延伸产业增值收益因地制宜做足“茶业”文章  产业规模成势,如何在既有规模上提升产值,是当下万源茶产业正破题的方向。  “怎么闻到了农药的味道?”蜀韵生态富硒生态茶基地内,记者闻到了一股奇怪的气味。“我们基地不可能使用农药,这是刚施过的有机肥气味。”王万林解释,重视品质已成为万源茶农的共识。  优质得以优价,而品牌影响力的加持不可小觑。去年,达州市发布了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巴山青”,蜀韵生态是首批批准使用该品牌的15家企业之一。据胡运海介绍,自己经营茶企多年,一直想通过品牌提升影响力、附加值,把小茶叶做成真正的大产业。“有品牌的加持,富硒茶销路不愁!”他说。  不仅如此,随着乡村旅游热潮的兴起,万源市委市政府瞅准机遇,打造了一条贯穿全市茶产业园区的富硒茶走廊,“金色大地”、蜀韵生态富硒茶基地即位于这条走廊的核心区。  从蜀韵生态基地山顶俯瞰,茶园房屋建筑外墙粉刷了金黄色的涂料。从近处看,这里房前屋后种满了浅黄色的“黄金茶”。“好的一斤可以卖2000多元!”胡运海说。  漫步茶园,茶垄间,每隔一段距离便竖起一块外形如茶叶的展板,上面清楚地标注了各类农事知识。茶园内,观景台、旅游摇椅、健身跑道、网红打卡地等设施设备已配套到位。每周,都有中小学生前来基地开展劳动实践教育。“今天接待了300多名小学生!”胡运海说。  从全域来看,万源结合千年茶文化底蕴和自然村落人文风情,因地制宜做足“茶业”文章。黄川东介绍,全市还打造了“多彩长田”“瓦村茶语”“山水三清”“沁润新开”等多处景点,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12-26
 (王冕 记者 王晓英 赵权军)12月22日,记者从达州市通川区农业农村局获悉,通川区大力推行智能化、规范化养猪,促进全区生猪产业提质增效,促进生猪生产和产业转型升级。现有7个国家级生猪产能调控基地、省级16个,前三季度出栏生猪27.44万头、增长5.36%,预计全年出栏生猪36万头。达州盛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养殖基地内部“全封闭立体式养猪,可以有效预防猪瘟等疾病传播,提升生产效益。”位于通川区碑庙镇陡坑村的达州盛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养殖基地负责人赵相兰介绍道,为保障生猪质量,每个猪舍都配备了水处理系统、空气能系统、环控系统、5G自动投食系统等智能系统,实现了饲养、除粪等全过程智能化操作。智能化设备在该养猪场随处可见。赵相兰说,若猪舍内温度超出了控制温度,风机和水电设备就会自动启动。比起传统养殖模式,智能化养殖不仅改善了养殖环境,更节省了人力成本。据了解,该养殖基地占地200余亩,面积约15000平方米,已建成圈舍7栋18个单元,采取自繁自养发展模式,从事生猪养殖和销售,年出栏生猪约2万头,能繁母猪存栏1100余头,年经济效益达3000万元以上。不仅如此,该养殖场实现猪粪无害化处理,猪粪会统一收集到环保区进行干湿分离处理、定点存放,干粪堆放发酵后送去做有机肥,湿粪经发酵后通过管网和粪污运输车运送至现有农作物以及苗圃、蟠桃园等基地,周边农户也会定期来基地拉走粪肥,用于肥沃耕地。“我们还采取‘买一送一、直接赠送’方式,为周边农户提供优质仔猪以及技术服务,逐步带动当地200余户农户发展生猪养殖,并聘用60余名村民进场务工,带动他们稳定增收。”赵相兰说。近年来,通川区大力推进生猪智能化养殖,积极争取项目配套建设养殖基础设施,相继制定出台《通川区促进生猪生产保障市场供应十五条措施》《通川区关于2021—2023年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等政策措施,集中投入区级财政资金2000余万元,对新建及改扩建标准化示范养殖场和设备购置进行补贴,为20余家生猪养殖企业办理贷款3000余万元,增强生猪生产抗风险能力。(图片由中共达州市通川区委宣传部提供)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3-12-25
(张平 记者 王晓英 赵权军)厂房里,一台台生产设备高速运转;厂房外,一袋袋塑料制品被搬上货车……12月18日,记者来到宣汉县柳池工业园区中小企业孵化园,只见四川彩棚塑料制品有限公司内呈现出一派繁忙景象。“2017年,我怀揣着对家乡的热爱和对产业的期望,回到家乡创办了四川彩棚塑料制品有限公司,一年可生产1000余吨塑料制品,产值可达1000余万元,吸纳周边20余人就业。”宣汉县返乡创业代表冯多琼感慨道,“我是土生土长的宣汉毛坝人,浓浓的乡情常常让我想为家乡的发展做点贡献。” 这是宣汉县返乡创业工作以“星星之火”催生起“燎原之势”的一个缩影。如今,一只只“归雁”带着浓浓乡情回归故土,一个个精彩的创业故事在宣汉大地上浓情上演。宣汉县昌森中药材种植有限公司已成功创建省级创业孵化基地,普光镇成功创建省级返乡入乡创业示范乡(镇),柳池工业园区中小企业孵化器成功创建省级返乡入乡创业示范园。近年来,该县认真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和就业优先战略,采取人才回引、资金协调、技能培训、硬件保障的方式,增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力,积极引导农民工返乡创业,助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加快建设全国“千亿县”、争当县域发展“排头兵”提供强大动力。四川彩棚塑料制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暖心政策  铺就“回家路”“啰啰啰,吃饭喽!”12月17日,记者走进宣汉县东乡街道秧田村徐桂林的养猪场,此时徐桂林正提着潲水桶,掂着猪勺,一边吆喝着一边撒下饲料,猪圈里一头头肥嘟嘟的猪聚集在食槽前,争抢着口粮。2021年6月,徐桂林毅然辞掉了在大城市的工作,回到家乡成立了四川省珍农人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发展生态土猪畜牧业。目前,他养殖了500余头土猪,年产值可达60余万元。“我之所以选择回到家乡创业,一是想把土猪事业发展起来,二是宣汉为我们返乡创业的人提供了许多的政策红利。” 徐桂林说道,“我一回到家乡,当地政府就帮助我创办公司,给我提供低息贷款等政策,让我没有了后顾之忧,放心大胆地干事业!” 为了吸引更多在外宣汉人返乡创业,宣汉县下好“宣、贷、防”三步棋,为返乡创业人员量身制定财税支持、创业贷款等“政策红包”,吸引了一大批有能力、有条件的在外务工人员返乡创业,真正实现从“输出一人、致富一家”的“加法”效应,向“一人创业、致富一方”的“乘法”效应转变。该县集中宣讲、定期推送《返乡下乡创业二十二条措施》等政策文件,免费发放就业创业宣传资料3万余份,征集各类创业项目70余个;开展创业担保贷款工作,发放创业担保贷款3965万元,积极扶持脱贫劳动力、返乡农民工、大学生等重点群体创业,开展创业培训419人次,发放创业补贴45万元,带动本地就业300余人。用心服务  打通“创业路”12月18日,顺着蜿蜒的沥青路,记者驱车来到宣汉县胡家镇锦程养殖家庭农场。农场里,一排排兔笼整齐划一,笼中一只只兔子圆滚可爱、毛发光亮,悠闲地进食,不时摇头晃脑,煞是喜人。“现在天气变冷,要密切关注兔子进食情况,预防呼吸道感染……”农技人员袁永明向锦程养殖家庭农场负责人刘晓军一一交代注意事项,并熟练地拎起兔子检查起它们的身体状况。胡家镇锦程养殖家庭农场“自我创业以来,政府相关部门就给我提供工商登记、技术指导等 ‘一站式’服务,开辟了我们返乡创业人员的‘绿色通道’!”谈及回乡创业,刘晓军颇有感慨地说道,“目前,我们农场里有1000余只兔子,今年以来已出栏四轮共1600余只,产值达到7万余元。”近年来,宣汉县不断强化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建设,在南坝、普光等地建设片区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工作站,组建创业指导专家志愿团,聘请有创业经验的企业家、成功人士进行创业指导、创业担保贷款、政策咨询等各项服务;依托户外劳动者大本营,建成3个“零工大本营”,为创业者提供创业指导、求职登记、工商税务咨询服务、创业项目推介等“一条龙”服务。齐心创业  拓宽“致富路”隆冬时节,在宣汉县方斗食品工业园区内的四川省龙森中药业有限公司却是十分“火热”。黄柏、何首乌等中药材堆码如山,阵阵药香扑鼻而来,工人们正忙着将中药材分拣、切片、烘烤、打包……“这些都是宣汉土家族乡的群众种植的中药材,我们和群众签了收购订单,双方受益。”望着已晒至略带金黄的木瓜片,四川省龙森中药业有限公司负责人杨昌林说起了它们的由来,“我们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运作模式,帮扶宣汉本地群众种植药材,为他们开辟了一条‘致富路’!”有了企业的带动,也催生出了一批批中药种植能手。在龙泉土家族乡罗盘村,李隆江抓住了中药材发展机遇,成立了达州丰蜀中药材有限公司,发动村民一起种植云木香、党参、天麻、大黄等中药材,带动300余户村民致富增收。“我种植了600余亩中药材,一年收入能达到40余万元,现在的日子是越过越红火了!” 罗盘村村民李永贵笑着说道。如今,在宣汉这片沃土之上,一粒粒种子正蓄积力量、破土而出,一个个创业“追梦人”正劈波斩浪、奋勇前进,书写着齐心致富的故事,凝聚着高质量发展的奋进力量……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3-12-20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天府粮仓与我们的担当》一线调研报道组  以田命名一座城,开江开创全国先河。开江是农业大县,有“三山微水七分田”特征和“川东小平原”美誉,农用地占土地面积69%,全县拥有良田6.8万公顷,占国土空间近70%,农业总产值占全县总产值25%以上。  近年来,开江已享有“成渝远方·田城开江”美誉,不止于诗与远方,田城之名背后,更多彰显着开江作为农业大县的责任与担当。  以打造产城两旺、生态宜居、山清水秀、包容并蓄的“中国田城”为引领,开江已被成功纳入2023 年国家级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区,创成国家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并立足“稻田+”产业发展方向,不断提升农田产值、助农增收,形成了全国有影响、全省创一流的农业绿色发展“开江模式”。  就在前不久,开江又上榜第四批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创建名单。农业绿色发展“开江模式”是如何形成的?带着疑问,日前记者进一步对开江进行深入探访了解。黄金花海里,油菜苗已长出五六厘米高。 资料图片油菜田里为何长杂草黄金花海别有一番风景  今年以来,开江县全力以赴抓好粮食保卫战,确保粮食播面稳定在81万亩、总产31万吨以上。  当前,正值小春生产,开江县小麦、油菜等小春作物在土地里一片生机。在当地普安镇筒车铺村的万亩示范田里油菜长势正好,为田间铺上一层厚厚的绿毯。  “明年春,油菜花开时再过来看,这里将成为黄金花海。”开江县农业农村局农技站高级农艺师刘晓峰说。  据悉,开江县以“3万亩农建综合示范区”为核心打造黄金花海,建成了万亩全程机械化作业油菜生产示范片,打造了集中连片的川东小平原万亩油菜花海,这也是该县重点打造的生态农业旅游景观。  不过,走进油菜田,记者却发现了“问题”,油菜苗下竟然“杂草丛生”,一幅“草盛豆苗稀”的景象。对此,刘晓峰解释:“绝大多数其实是前茬水稻的落粒发出来的水稻苗,极少数是杂草。”  为什么水稻苗会和油菜苗同田生长?刘晓峰指着油菜田解释,“这里是稻油轮作示范区,前茬水稻收获后就进行了翻耕,水稻落粒就进入土壤中,近期气候适宜水稻种子萌发,就长出苗来。”  这种景象,在开江极为普遍,且极具当地特色。形成这种景象,一方面缘于稻油轮作栽培模式,一方面则是当地独特的地理条件造成。  而这也是当地油菜种植户“又爱又恨”的地方。这里是开江唯一的万亩连片的平地,因此,开江选在这里发展万亩高标准示范田。与此同时,这里地理条件特殊,地势低,四周山区的水都会流经这里,旁边的新宁河每年会发生河水倒灌导致水灾。每年这里都会被淹2~3次,主要集中在油菜种植时期。  “河水倒灌一般发生在10月10日之前,因此油菜移栽一般选在这个时间之后进行,就能避免遭受水灾。”刘晓峰说,由于水稻收割是在8月底至9月初进行,中间有长达两个月的空窗期,给了水稻种子足够的生长时间。  水稻苗对油菜生长有什么影响?实际上,油菜田里的水稻幼苗对油菜生长是利大于弊。刘晓峰介绍,水稻长出后,会抑制杂草生长,油菜地基本上都不用打除草剂。另一方面,随着天气转冷,且油菜苗长高后,光温条件都不再适合水稻苗生长,水稻苗很难长大,就不会对油菜生产造成影响。仅用一年时间撂荒地变高产地  如果说,“川东小平原”是开江县域上的一颗明珠,那么,在黄金花海以外的区域,更多地展现出“三山微水七分田”这一 开江县的底色。在这些地方,开江人将勤劳、坚韧的品质发挥得淋漓尽致。  记者离开黄金花海,去往梅家乡梅家坝村。  “这里的秋马铃薯预计11月底打霜后就能收获,亩产能达到4000斤。”梅家坝村党支部书记孙西发难掩兴奋地说。  刘晓峰直言,这是非常高的产量,这里和大凉山的优越条件比不了,虽然有着冷凉气候的优势,但这曾是一块撂荒地,土地并不肥沃。更难能可贵的是,这片撂荒地在去年第一次尝试大豆种植就取得了亩产280公斤的开江县高产纪录。  据介绍,这片地有300亩,曾属于梅家瀛老寨子,由于多种原因荒废10多年。去年,在开江县整治撂荒地的背景下,梅家坝村利用一笔发展村集体经济的补贴资金40万元,整治这片土地并购入一些农机装备,在开江县农业农村局指导下,第一年种净作大豆便尝到甜头。“今年尝试大豆玉米复合种植,玉米480公斤,大豆130公斤以上,收入更为可观。”孙西发说。  不止是变撂荒地为高产地,记者还发现,在黄金花海的万亩油菜田的田坎上,在去往梅家坝村的路上,路两旁的梯田田坎、路肩上,开江人将看起来无法利用的边边角角充分利用起来,种了大豆、玉米等作物。“开江人勤奋,爱惜土地,每块土地都要物尽其用。”刘晓峰说。  据悉,开江县综合运用农户自种、土地流转、全程托管、代耕代种、联耕联种“五个一批”抓手,千方百计做好低效地、套种地、撂荒地、沉睡地、插花地“五地”文章,全县大春播面完成69.06万亩,其中大豆种植9.4万亩,水稻种植26.9万亩,玉米播栽20.32万亩,高粱种植1万亩,马铃薯种植6.44万亩,红薯种植5万亩。小春粮食完成13.2万亩,晚秋生产完成12.8万亩。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12-19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天府粮仓与我们的担当》一线调研报道组  今年7月发布的《2023中国县域经济百强研究》中,宣汉名列“全国百强县”第 90位。谁能想到,这里曾是“国定贫困县”,从2020年“脱贫摘帽”到2023年跻身“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宣汉仅用时3年。  如此显赫的进阶之路,背后支撑是什么?从宣汉确立的“四大战略”中可以寻找答案,那就是“农业兴县、工业强县、文旅靓县、开放活县”。  日前,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天府粮仓与我们的担当》达州一线调研报道组走进宣汉田间地头,在群山万壑间寻找当地充盈“巴山粮仓”的密码,从“农业兴县”层面感受宣汉县域经济的磅礴动力。胡家镇鸭池村高标准农田。 资料图片“稻鱼共生”富山坡一村一项目重塑了鸭池村  一路向北穿越巴山腹地,进入位于宣汉粮油现代化农业园区核心区的胡家镇鸭池村。抬头往上看,高标准农田沿山有序分布;低头往下看,田间水塘中隐有肥鱼游动。“鸭池村把一块田按1∶9比例改造,做稻鱼综合种养。1份田养鱼,9份田种稻,既保障粮食安全,又提高土地收益。”鸭池村党委书记冯涌口中的“稻鱼综合种养”是该村的“脱贫致富”良方。但这并非鸭池村最初的选择。据称,2015年前后村里曾试种过黄花、芦笋等经济作物,但因水土不服,以失败告终。  坚韧的宣汉人绝不服输。转机很快在 2017 年出现。彼时,经过高标准农田建设,鸭池村具备了发展“稻鱼共生”的基础条件。第一年600多户村民试水2000多亩稻鱼综合种养,后来这一模式逐渐覆盖鸭池村3000亩高标准农田。  如今,这个在盆周山区里寻找答案的“鸭池”已成为国家级稻鱼综合种养示范基地。  稻鱼综合种养还可带来延伸效益。因为农药化肥用得少,稻米品质高。鸭池村培育了“稻鱼香”“桂花米香”等大米品牌,依托品牌化运作,让稻米“身价”翻了十倍不止。“这盒6斤重的稻鱼香米可卖到80元。”胡家镇党委书记覃航骄傲地告诉记者,“这些米,没走出宣汉就卖完了。”  除了产出高,鸭池村的“一田多收”还体现在链条延伸上。“今年我们把村里的闲置资源利用起来,打造了一批精品民宿,明年春天就能对外营业。”冯涌介绍,以稻鱼综合种养为核心的农旅融合项目是今后鸭池村的另一主攻方向。  鸭池村的稻鱼综合种养,是宣汉“一村一项目”乡村振兴行动的代表性项目之一。近年来,宣汉以村集体自主经营、对外招商或租赁等方式,在全县4271平方公里土地上培育了大成镇马滩村的蜀宣花牛+牧草种养循环、东乡街道牛背村的金丝皇菊、普光镇大田村的蓝莓谷等486个科学可行、特色鲜明的项目,推动村集体发展增收至2800万元,带动农民就业增收,促进乡村产业发展。“黑科技”满田跑土地托管激活了大鱼池村  谁来种田?怎么种田?面对当下农业发展的痛点,地处丘区,宣汉如何应对?  2009年,回村探亲的鸭池村村民袁军留下来种地了,“新修的房子没人住,地里全是杂草,心里很不是滋味。”袁军说。彼时,鸭池村仅剩四成人口,其中 72%为老人和孩子,农田几乎成了撂荒地。  听说袁军回来了,一些不想自家地荒废的村民主动把田交给他打理,手握30多亩地的袁军由此成了村里的种粮大户。2014年,胡家镇农技站主动为袁军提供了旋耕机、育秧机等农机和技术培训,希望他为村民提供土地托管服务。  “头一年就托管了169亩土地,总收成比往年高出了30%左右。”如今,袁军组建的家丰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已有33名成员、22台设备,服务全村3000亩高标准农田,为近800户村民解决了耕种难题。  从鸭池村发端,土地托管模式在宣汉大力推广运用。  “没想到吧?我们这款收割机不仅安装了北斗导航系统,还是无人操作的!”在君塘镇大鱼池村丰收农机专合社的库房内,监事长桂刚指着一台收割机说。  在丰收农机专合社,各项服务明码标价:机育120元一亩、机耕145元一亩、施肥15元一亩……“一增、一减,种地效益就出来了!”桂刚告诉记者,一增是指通过社会化服务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一减是指降低人力、农资等生产成本。  截至今年,宣汉已陆续培育142家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  今年3月,宣汉投资300万元在大鱼池村建成了综合农事服务中心,不仅有育秧中心、农机中心,还匹配了各类农业机械设备81套,并转租给专合社提供全套社会化服务,村集体每年按照政府投资总额的3%固定分红9万元,明年大鱼池村村集体收入破20万元指日可待。  “通过农业社会化托管服务,实现农村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壮大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宣汉县农业农村局局长李海达直指农业社会化服务优势。  山是制约,却可内化为宣汉求解求变的动力。无良田,就因地制宜,建设出62.7万亩“长藤结瓜”式的盆周山区高标准农田;少良法,就因村制宜,探索出487个属于宣汉的“百千万”振兴之法;缺人种,就因县制宜,摸索出一套解决人地矛盾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宣汉用自己的笔法在大巴山绘就出现代农业新景,蹚出了一条“以农兴县”振兴路。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12-18
裴玉松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延林 杨勇  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万源将旧院黑鸡作为支柱产业予以扶持。特别是2010年,万源提出了“千万黑鸡下江南”的发展战略,掀起了发展高潮。如今,走过13年时光,旧院黑鸡让贫困户实现了脱贫奔康,为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但多年的行业洗牌中,旧院黑鸡也经历了无序发展、恶性竞争,迄今在品系选育、品牌塑造、市场销售等方面短板还是比较突出。目前,万源全市旧院黑鸡的专业养殖户和规模养殖场仅200余家,规模最大的龙头企业年出栏量仅10万只。  未来,万源旧院黑鸡的路到底怎么走?旧院黑鸡以散养为主。谈突围龙头企业带动,推进三产融合  风险高、投入大、周期长是农业的特有属性。接受采访的专合社负责人均表示,旧院黑鸡要做大做强,须推进三产深度融合,但目前看来有心无力。  万源本土有实力的农产品深加工企业较少,当地专合社推出的手撕鸡、黑鸡速食等产品均为外地企业代加工。屠宰场资源也缺乏,万源目前仅有一条年屠宰加工200万只生产线。“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发展,无法形成从种源到餐桌的全产业链,是制约黑鸡产业发展的关键。”四川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赵小玲如此总结。  以龙头企业示范带动,实现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国内已有成功案例,赵小玲分享了清远麻鸡的典型案例。  约20年前,广东清远麻鸡遭遇了与旧院黑鸡一样的发展困境。当地引进龙头企业广东天农集团,投资数亿元建仓库、饲料加工厂等延伸产业链,引入现代企业管理经验,形成了产业闭环。从延伸产业链来看,清远麻鸡已自主开发出了多款开袋即食的产品,受到消费者喜爱。2021年清远麻鸡出栏量1.28亿只,年产值65亿元。  在种源保护、鸡仔孵化、鸡文化打造等方面,广西走在了前列。赵小玲展示的一段视频显示,广西凤鸣八桂产业园区已引入了机械臂生产,鸡苗育种厂像现代化工厂一样干净整洁。广西三黄鸡博物馆内,鸡被赋予了文、武、勇、信、仁的文化内涵,年产值达数十亿元。赵小玲也坦言,这当然与两广地区多年培育的喜欢吃鸡的文化分不开。12月7—8日,旧院黑鸡参加“天府粮仓”精品全国推介——走进北京活动。看前景市场有需求,各方仍在努力  其实,旧院黑鸡的发展前景广阔。从省内来看,省内较为知名的峨眉黑鸡以散户饲养为主,目前存栏量约 30万只,旧院黑鸡的存栏量是其20倍。记者以“黑鸡”为关键词在知网论文中检索,共出现90篇相关论文,旧院黑鸡为39篇排名第一,高于第二位德化黑鸡的30篇。前段时间,湖南娄底一位老板专门找到赵小玲教授请教旧院黑鸡的养殖问题。赵小玲说,这说明关注的人多,市场是有需要的。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另一个著名品种凉山州“金阳丝毛鸡”因缺乏企业带动,现存栏量仅3000余只,几乎要灭绝了。但她也强调,若没有龙头企业把产业链模式探索出来,走规模化就是死路一条。  让人欣喜的是,关注、推动旧院黑鸡产业,各方并没有停止努力:2022年11月,四川棉麻集团与万源签订了《万源旧院黑鸡产业“绿色发展、种业振兴”三年提升行动项目投资协议》,投资3.8亿元建设集研发、加工、营销、冷链、配送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发展项目;今年10月底,达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地理标志产品“旧院黑鸡”(征求意见稿)》,制定统一标准规范旧院黑鸡养殖;当前,万源正积极申报省级三星级旧院黑鸡养殖产业园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健康重视程度的增加,传统农业将逐渐被新型农业模式所替代,当地政府、企业、农户要一起行动起来,将旧院黑鸡这个大产业真正发展起来,让“千万黑鸡下江南”走进现实,让旧院黑鸡真正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群众增收的好产业。开在达州的黑鸡线下体验店。采访手记壮大旧院黑鸡产业 要保持恒心与信心  采访中,赵小玲教授提及了一个细节:一次他们参观广西一家农业龙头企业的屠宰场,老板正组织工人打捞掉落在水里的鸡毛,他告诉赵教授,一只鸡的毛利低,几分钱一斤的鸡毛也是钱。赵教授说,农业是一个风险高、利润低的薄利行业,必须坚持恒心与信心才能看到希望。  保持恒心,对于政府、养殖户而言具有极大的启示意义。对于政府而言,一旦认准其价值,就应该坚持从旧院黑鸡的育种保种、技术指导、品牌塑造、农业保险等方面给予支持,提升养殖大户的抗风险能力,为旧院黑鸡整个行业的良性发展保驾护航。对于养殖户而言,应始终坚持将质量意识贯穿发展始终,严格把控每一只鸡、每一枚蛋的品质,以良好的口碑打开市场、赢得消费者喜爱。  与保持恒心同样重要的,是支持旧院黑鸡发展的相关各方也要保持信心。随着人们对健康重视程度的日益提升,大家对吃上好的农产品的需求必然见涨。旧院黑鸡具有富硒、有机的独特性,就决定了这是一片未来的农业发展“蓝海”。特别是当地政府已看到了目前整个旧院黑鸡产业的发展短板,正努力想办法予以解决。希望广大养殖户始终保持专注发展定力、心无旁骛谋发展。  我们期待着旧院黑鸡涅槃突围,成为全国驰名的黑鸡品牌!(本文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12-15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天府粮仓与我们的担当》一线调研报道组  达川,达州市主城区,全省的农业大区、人口大区。这里既有都市的繁华,也有乡村的宁静。11月间,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一线调研报道组深入达州展开 一线观察,达川是重要一站。  近年来,达川区以小微农机机械化、现代高效农业为突破口,着力破解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程度低、农业生产产出效益差等瓶颈。在该区的丘陵山区现代农机装备产业园和双庙蔬菜现代农业园,我们切实感受到了达川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的贡献与担当。丘陵山区现代农机装备产业园效果图。农机园“谋远”是现实所迫,更是使命担当  “科技创新,推动农业生产现代化、智能化”“科技让耕种变得更高效”“打造丘区农机装备高地,共建更高水平‘天府粮仓’”……走进位于达川百马产业新区的丘陵山区现代农机装备产业园,以农机、科技为主题的各类标语映入记者眼帘。这些标语既勾勒了装备产业园的发展路径,也指出了丘陵山地农业的着力重点:农机机械化。  园区为何落户达川区?首先是现实所迫,达川是典型的丘陵山区,不适合大型农机装备作业的坡地、陡地分别占耕地面积的86%、13%,粮食生产面临农村生产成本高、劳动力短缺、农机化服务能力弱等现实难题。  然而,产业园规划落地,并不只是为了解决达州或达川自身的难题,现代农机困局,是全国山区丘陵普遍面对的难题。  在达州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卢玲宁看来,建设产业园既是达州农业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抢占全国小微农机市场的战略举措。“达川有基础、有优势,可承担起为全市全省乃至全国农机机械化率探路的使命。”达州农业农村局机化科科长费仲文解释。  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园区发展定位为“一基地、五中心”:丘陵山区现代农机装备制造基地及应用研发中心、培育中心、农事服务中心、销售租赁中心、展示中心。今年上半年,在达州市、达川区两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大力推动下,园区正式动土建设。走进园区,记者发现“一基地、五中心”的主体建筑均已竣工,已进入了内部装修环节。  紧盯农机装备领域龙头企业、头部企业和行业领军企业,园区创新全力开展招商引资。据介绍,目前,园区累计对接企业77家,签订框架合作协议10家。“企业看中了丘陵山区农机机械发展的机遇,更看中了达州市、达川区的诚意。”来自深圳的铁牛云智董事长龙章进向记者分享入驻产业园的体会。  根据建设规划,该产业园一期建设累计投资将达65 亿元,建成后将集“产、学、研、推、用”于一体,预计可年产农机装备50余万台、销售收入实现100亿元,提供就业岗位15000余个。川东菜园子。 李彦 摄蔬菜园“求实”打造达州“菜篮子”“川东菜园子”  这两天,达川区双庙镇新利村的蔬菜现代农业产业园温室大棚内,一批批新鲜莲花白被工人们采摘下来,而后被运往达州市区。“我们这些大棚可是达州城区老百姓的‘菜篮子’哦!”达川区农业农村局局长潘刚自豪地说。  双庙蔬菜现代农业园距达州城区仅20余公里,交通便捷。2021年,达川区引进一家农业龙头企业建设双庙蔬菜现代农业园,定位为现代高效农业。园区由企业整体流转土地、统一改良土壤、建设大棚、安装灌溉设施等建设基地,并牵头组织品种攻关、市场开拓等。农业园负责人李建平,便是此时加入蔬菜种植行业的。“有一部分土地是基地种菜,也有几十个大户自己种。”李建平说,园区企业可以自己耕种运营,入园的其他蔬菜大户也可以流转土地种菜。入驻企业或农户可以与园区龙头一样享受农资、农机、农讯等红利,生产的蔬菜可自销也可由基地统一收购。  两年多来,蔬菜产业园从最初的4000亩扩至目前的1.2万亩,不少蔬菜新型经营主体纷纷入驻园区。达川区蔬菜工作站站长梅国富认为,园区通过土地流转、吸纳务工等方式调动了群众生产积极性,壮大了集体经济,实现企业、村集体、村民等多方共赢。  今年上半年,园区还建成了容积达100吨的冷链物流库。达川区蔬菜工作站高级农艺师夏其庭表示,冷链物流库的建成投用,对园区蔬菜质量、上市销售时间可进行精细把控,提升了园区蔬菜的市场竞争力。  建设现代农业园区,是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大举措,是培育乡村产业兴旺的重要载体。立足资源禀赋,达川区以现代农业园区为抓手,做强粮油、生猪、蔬菜三大基础产业,做响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品牌,促进了三产深度融合发展。“一方面,我们加大了对全区现代农业园区道路、灌溉等基础设施的配套;另一方面,我们也通过财政奖补等举措大力扶持入驻园区的经营主体。”在潘刚看来,达川区具有丘陵山区多、位于达州主城区等特殊的农业发展实情,只有从提高单产、做强特色产业等方面着力。  “达行天下奋进致远,海纳百川共赢未来。”这是达川区政府网站的一句推介词。2024年,达川提出:粮食、油菜播面分别达101万亩、29万亩以上,总产分别稳定在41万吨、5.3万吨以上。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12-15
(新华社记者吴光于)天刚蒙蒙亮,达州市达川区百节镇曾经的“老猎户”赵某某又进山了。近4个月来,他进山不再为了打猎,而是为了巡山护林。  除了宣传森林防火知识、清除林下可燃物,他还肩负保护野生动物的职责。凭着过去丰富的“业务”经验,他能精准发现隐蔽的猎套,快速清除危险。是什么让他发生如此变化?这要从一起民事公益诉讼案件讲起。  今年2月,达州市公安局达川区分局百节派出所民警接到群众举报,百节镇居民赵某某从事非法狩猎活动。随后民警在他家的冰箱里搜查出灰胸竹鸡、小麂、夜鹭等野生动物尸体共31具,发现了103张捕鸟网和97捆套羊绳。民警还在后院发现7只被圈养的灰胸竹鸡和雉鸡。经鉴定,以上野生动物均为国家和四川省的“三有”野生动物。  百节镇位于大巴山区南麓,过去交通闭塞、经济落后,老百姓认为“靠山吃山”天经地义,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缺乏法律意识,赵某某便是其中的典型。  案件移送达川区人民检察院后,检察官发现赵某某已经70岁,家境清贫,妻子和女儿都患有疾病,加之是个“法盲”,犯下了大错。  赵某某的行为触犯了刑法,侵害了社会公共利益,还面临生态修复的民事责任。根据相关法律规定,达川区人民检察院对案件刑事部分提起公诉,还提起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但问题来了:根据鉴定结果和相关计算标准,赵某某造成的生态损失为17700元,但要让这个经济困难的家庭拿出这笔钱几乎不可能。  如何让赵某某履行义务?6月6日,达川区人民检察院在百节镇召开公开听证会,围绕赵某某是否符合替代性修复方式、检察机关建议采用劳务代偿的替代性修复方式是否符合法律规定等问题进行论证。  最终,听证员对赵某某的主观认识、悔过情况、家庭困难情况、身体健康情况、适用法律等问题发表意见并进行了综合评议,一致同意他以劳务代偿替代性修复方式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7月6日,案件在达川区人民法院开庭。当天法院依法作出判决:被告人赵某某犯非法狩猎罪,判处有期徒刑九个月,缓刑一年二个月。民事公益诉讼部分,检察机关的诉讼请求全部得到支持:判决赵某某承担生态环境修复费用17700元,根据百节镇人民政府出具的劳务代偿履行方案,以巡山护林的劳务代偿方式履行。  如今,行走在熟悉的山林里,赵某某的心情完全不同。“这一课上得深刻,上得值得。以后不光自己要守法,还要宣传好法,今后不会再打猎了,要为子孙后代守好青山绿水。”他说。
新华社 | 分享: 2023-12-14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天府粮仓与我们的担当》一线调研报道组 执笔 徐灿红全国共有1301个县,以竹命名者不多,大竹,是其中之一。《大竹县志》载“竹地多竹,故以大竹名县。”大竹,以竹命名,又不止于竹,在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建设中,大竹更多地诉说着“大”。  大竹之大,不在面积,在其唯一、独特。从卫星影像图上看,大竹县所处的川东平行岭谷地貌,形似在大地上写出的一个歪歪斜斜的“川”字。这种奇特的地理现象,造就了大竹县独特的小气候。  大竹立足独特优势,把握住一次次机遇,发展现代农业,保障粮食生产,竹、苎麻、糯稻、香椿、白茶等一个个特色产业,纷纷经历破土、萌发、生长……大竹县月华镇糯稻基地。 受访者供图醪糟之大全产业产值超70亿元  提起大竹,必然会提到醪糟。  东柳醪糟酿造历史悠久,源于东汉,传承至今已1800多年。  从东汉走来,东柳醪糟形成糯稻全产业链发展,把产品推销到了全球,这个机遇是如何被大竹人抓住的?  11月16日,带着这个疑问,记者来到大竹县月华镇,走进四川东柳醪糟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东柳醪糟公司)。  大竹糯稻全产业链,东柳醪糟公司高居“链主”之位,记者刚走进厂区时,初印象却算不上好:厂房外观陈旧、主体建筑矮小。不禁心生疑问,它怎么担当数十亿产值产业链的链主?但随着对其发展历程更深入地了解,疑惑被彻底打消,心中豁然开朗。“国内第一瓶单瓶发酵原窝原汁醪糟就是我们生产的,它的工艺在当时是国内首创,现在市场上的醪糟产品基本都用了这个技术。”东柳醪糟公司总经理唐本栋拿起一瓶玻璃瓶装的醪糟,自豪地向记者介绍。  “这项技术采用高温杀菌以及真空包装技术,让东柳醪糟保质期从土陶包装的15天左右延长到1年,让东柳醪糟真正走了出去。”唐本栋说,“更难得的是,在制曲、发酵环节保留传统技艺,进行原窝发酵,保证了原汁原味。”  传统技艺与现代工艺完美融合,让东柳醪糟焕发新生,开启了其产业发展的进击之路。新设备、新工艺不断更新,国内首条万吨醪糟自动化生产线、年产6.5万吨糯米粉自动化生产线、年产5万吨智能化速冻汤圆生产线等相继落地。由此,大竹醪糟产业由小作坊式生产的自产自销,转向工业化生产的买卖全球。  近年来,大竹县顺势而为,以东柳醪糟公司为依托,打造大竹粮油现代农业园区,推动糯稻全产业链发展更上一个台阶。大竹县农业农村局发展规划与园区工作股股长汤庭兰介绍,大竹县出台“粮十条”等政策文件,县财政每年预算8500万元用于支持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积极引领社会资本、人才科技等要素集聚入园。如今,园区糯稻全产业链发展的优势凸显,全产业产值超70亿元,95%以上的糯稻加工成醪糟、糯米粉等9个品种共100多种规格的系列产品,在畅销全国的同时,还出口欧美、澳大利亚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糯稻之大20万亩糯稻增收1.5亿元  对东柳醪糟的渊源,唐本栋如数家珍。承袭唐氏醪糟技艺,至唐本栋已历二十一世,以醪糟产业实践,唐本栋和父亲用自己的方式参与书写着大竹之大:大竹醪糟生产工艺和规模品牌全国第一,糯米粉加工能力全国第一。  在东柳醪糟公司办公大楼会客厅的墙面上,一块由国务院颁发的“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牌匾,在众多荣誉证书中尤为显眼。唐本栋回忆道,这是父亲在2021年从人民大会堂领回来的,是公司所有荣誉中分量最重的一项。  这份荣誉背后,是大竹糯稻全产业链发展的实践,是辐射带动川渝两地“三区四县”6万农户18万农民发展20万亩糯稻增收1.5亿元的故事。  大竹县农业农村局种植业股股长马敏讲述,大竹种植糯稻的历史悠久,家家户户零星种植,用来自家做醪糟、糍粑等。近年来,在醪糟产业带动下,糯稻种植才得以规模化发展。  十几年前,月华镇爱国村的“80后”邓大江放弃了外地务工,回家销售农机。8年前,看到当地糯稻种植大有可为,抱着尝试的心态,种了近20亩糯稻。“每年种出来的糯稻,收获了就直接拉到东柳醪糟公司,他们以每斤1.5元保护价收购。”邓大江说,“而且种子、技术免费提供,有时忙不过来了,他们还会提供农机服务。”  有东柳醪糟公司做支撑,邓大江种糯稻越种越有信心。  汤庭兰介绍,大竹县依托东柳醪糟公司,创新“龙头企业+基地+村集体+农户”产业发展模式,让邓大江这样的年轻人成为当地糯稻种植的主力军和领头人,当地越来越多的农户加入糯稻种植,曾经的撂荒地变得抢手,纷纷种上了糯稻。  今年,大竹县以大竹粮油现代园区为依托,联合大竹稻鱼省三星级园区,举全县之力乘势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成功后,园区覆盖面积达363平方公里。  在现代农业园区引领下,大竹县还发展起8万亩精品白茶、13万亩优质苎麻、12万亩特色香椿等优势特色产业。利用“两槽”中广阔的土地为种业发展创造的独特优势,大竹县更是成为全国制种大县。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12-14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