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记者 胡敏)11月8日,四川省政府新闻办在成都举行“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一场宣汉县专场,宣汉县“六创办”主任吴熠从三张照片讲宣汉县文旅产业发展。三张照片均拍摄于宣汉县正在建设的月亮坪森林康养旅游度假区。“巴山之月”吴熠指着第一张照片上的“巴山之月”介绍,它是一个直径30米的人造月亮,这个月亮的球心海拔高度正好1520米,有着“520”“我爱你”的寓意。第二张照片是月亮坪的露营地,为夜间航拍的实景图,夜生活的场景感十足,颇具吸引力。第三张是“520”生态绿道,全长5200米,由10个“520”组成,寓意“十分爱你”。月亮坪的拳头产品不止这些,还有“1314”树冠云廊等其他产品。月亮坪露营地吴熠表示,建设月亮坪森林康养旅游度假区,有多方面的考虑。每年夏天,仅达州就有超过10万人的避暑度假客群市场。同时,月亮坪有独特的“五度”康养禀赋:海拔高度在1200-1500米之间,这个海拔高度非常适宜康养;夏季平均气温21摄氏度,被誉为“自然空调”;森林密度超过99.7%,除了道路,全是森林;负氧离子浓度最高达3万个每立方厘米,被誉为“天然氧吧”;生态优良度好,度假区今年夏季首开试运营以来,先后举办了“月亮坪之恋”系列活动,接待游客20余万人次,深受大家的喜爱。月亮坪旅游度假区、巴山大峡谷景区是宣汉发展旅游产业的“双引擎”。近年来,宣汉围绕“生态观光、康养度假、文化体验”三大产业集群,打造“双区引领、全域带动”的文旅胜地。巴山大峡谷文旅扶贫景区,是“最美中国文化旅游目的地”。今年7月,景区已成功通过国家5A级旅游景区景观质量评价。月亮坪森林康养旅游度假区,与巴山大峡谷景区错位发展,一个是观光产品,一个是康养度假产品,是宣汉文旅“出圈”的另一重要载体。在巴山大峡谷景区,大型沉浸式、巴文化情景史诗剧——《梦回巴国》震撼上演。《梦回巴国》演艺公司创作的舞蹈《巴山女人》,走出国门、荣获“一带一路”中泰文化艺术节金奖。生态绿道文旅产业是富民产业。据了解,巴山大峡谷文旅扶贫景区让102个贫困村、9万多贫困人口脱贫奔康,辐射带动周边21个乡镇、46万余人增收致富,就近解决6000余人就业,人均年增收近2万元,入选了《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减贫案例》。月亮坪森林康养旅游度假区自今年首开区开园以来,发展民宿90余家,床位1000多张,人均年增收近1.5万元。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3-11-09
(记者 胡敏 文/图)11月8日,四川省政府新闻办在成都举行“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一场宣汉县专场,记者获悉,宣汉县以建设现代农业园区为抓手,大力发展“牛、药、果、茶、菌”五大特色产业,成功创建省、市、县级现代农业园区20个,有力地促进了群众增收致富。两年来,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3800余元。宣汉县地处秦巴山区,地形地貌以山地和丘陵为主,是典型的盆周山区农业大县。全县人口132万,耕地保有量131万亩,人均不足1亩。近年来,宣汉县以创建“全国百强县”为契机,成功蹚出了一条盆周山区发展现代农业的新路子,让“巴山粮仓”更充盈。去年宣汉县粮食总产达59.1万吨、居全省第7。宣汉县胡家鸭池村稻田养鱼示范片宣汉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谭婉秋在发布会上介绍,在促进农民稳产保丰收方面,宣汉县有许多创新做法。如由一个“1:9”比例式引出的“1>9”和“9>1”两个不等式的案例。在宣汉胡家镇鸭池村,农民为了提升土地效应,将农田按照1:9的比例进行改造,“1分”田挖塘养鱼,“9分”田种植水稻,实行稻鱼共生的模式,实现了亩产水稻1000斤、鱼300斤。按照鱼的市场价值10元/斤计算,300斤鱼值3000元,按照水稻1.2元/斤计算,1000斤谷子值1200元。“1分”鱼的价值大于“9分”水稻价值,这就是“1>9”;现在这个地方的因为鱼粪肥田,水稻品质大幅度提升,这里的水稻也是供不应求,“9分”面积的水稻产值远远高于传统种植1亩的产值,就是“9>1”。同时,为解决当地外出务工人多,土地无人耕种的问题,当地还探索了“你在外面务工挣钱,我在家里帮你种田”的土地托管和社会化服务模式,将农户的土地交给合作社进行托管。去年全村托管的土地3000亩,成功探索出“137”利益分配模式,即每年鱼产值的1%作为村集体收入,剩余部分由农户和合作社按照3:7的比例进行分成。通过这个模式,村集体增收9万元,托管大户收入230万元,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2.8万元,超过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实现了村集体、农户、社会化服务组织三方共赢。依托鸭池村的成功经验,土地托管的模式在宣汉县大力推广运用,去年全县服务面积达到56万亩次。如今,宣汉县以建设现代农业园区为抓手,大力发展“牛、药、果、茶、菌”五大特色产业,成功创建省、市、县级现代农业园区20个,有力地促进了群众增收致富。以牛产业为例,累计建成规模养殖场212个,2022年,牛出栏10.73万头,实现产值11.74亿元,初步形成了“立足四川、面向西南、辐射全国”的产业发展格局。此外,宣汉发展高山脆李、车厘子等多种优质水果8.3万亩,2022年产量达到8.6万吨,实现产值4.5亿元,其中本是偏远落后的峰城镇仁义村,发展车厘子产业以来,2022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54万元,居达州市第一名,真正为老百姓的增收致富找到了出路。宣汉县还发展道地中药材26万亩、茶叶5.9万亩、食用菌每年新发展3000万袋以上。两年来,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3800余元。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3-11-09
(记者  王晓英 赵权军)11月8日至10日,以“建设包容、普惠、有韧性的数字世界——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为主题的2023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在浙江省乌镇举行,大竹白茶搭乘本次大会“东风”亮相乌镇。千里巴山万竿竹,天下竹子数大竹。大竹县,因“竹多竹大”得其名,素有中国苎麻之乡、中国香椿第一县、中国醪糟之都、中国糯米之乡等美誉。2009年自浙江安吉引种“白叶一号”以来,全县已经发展茶园8万余亩,年产干茶700余吨,总产值超20亿元。2020年,大竹白茶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定;2021年完成国家区域公共品牌商标注册,助力乡村振兴。近年来,大竹白茶找准自身优势,快速转变思维,充分利用科技助力茶产业,在政府暖手相扶下,企业不断推出创新产品冻干闪萃大竹白茶、白茶茶点等。今年,四川大竹杯来茶往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携新品冻干闪萃大竹白茶咖啡,首次亮相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并正式成为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供应商。互联网大会是一场科技盛典,大竹县将以此为契机,强化科技赋能,通过技术创新实现茶产品的多元化、优质化、普惠化,做强茶科技、做深茶文化、做大茶产业。大竹县也将持续以更加开放、更加包容、更加务实的姿态,以茶为媒、以茶待客,广结四方良缘、广引四海客商,共创美好未来,共促乡村振兴。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3-11-09
(记者 阮长安 袁城霖 陈昊)11月8日,四川省政府新闻办在成都举行“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一场宣汉县专场。新晋全国百强县——达州市宣汉县介绍了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举措及成果,以及成功创建全国百强县的背后故事。这也是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首场以单个县域为发布主体的新闻发布会。  宣汉县地处盆周山区,是全国革命老区县、全省少数民族地区待遇县。去年,宣汉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21.8亿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5.03亿元,排名全国百强县第90位,完成从“国贫县”到“百强县”的蝶变。  据介绍,宣汉县在创建路径上明确以“农业兴县、工业强县、文旅靓县、开放活县”四大战略为引领,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破解盆周山区农业生产地形地貌短板,宣汉县共计建成高标准农田62.7万亩,并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托管和社会化服务。2022年,宣汉县完成粮食播面150.9万亩,产量达59.1万吨,连续两年在全省排名第七。宣汉县肉牛现代农业园区被命名为省五星级现代农业园区。  工业方面,宣汉县积极推动“资源产出地”向“产业崛起地”跃升。宣汉县以工业为创建百强县的核心支撑,延链发展天然气硫黄、锂钾综合利用、微玻纤、金属新材料“四大支柱产业”。去年“四大支柱产业”实现产值350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240.9亿元、较2020年增长近2倍。普光经济开发区建成标准厂房 21 万平方米、实施场平4000余亩,入驻企业125家、投产104家。  宣汉坚持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已建成3个国家4A级、6个国家3A级旅游景区,去年接待游客15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30亿元,带动第三产业增加值实现211.2亿元,连续3年跻身“中国旅游百强县”。聚力招商引资,宣汉县近两年签约亿元以上项目57个。  下一步,宣汉县将力争2027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00亿元,建设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百强县。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3-11-09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罗敏)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省域经济的坚实支撑。近年来,我省争创全国百强县培育取得阶段性成效,7个县成功入围,居西部第一、全国第五。11月8日,四川省政府新闻办举行“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宣汉县专场,分享该县创建全国百强县背后的故事,尤其是作为盆周山区农业大县,在克服自身短板,推动现代农业发展上的“解题妙招”。  从生产总值看,宣汉县2022年实现GDP621.8亿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5.03亿元,完成了从“国贫县”到“百强县”的华丽蝶变。在达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宣汉县委书记冯永刚看来,成绩的取得,首先便是实施了“农业兴县”战略,奠定了百强创建的坚实基础。  “宣汉县作为全国800个产粮大县之一,发展农业责无旁贷。”冯永刚介绍,按照省委省政府“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部署,全县平均每年投入“三农”领域35亿元,全力稳住农业基本盘。在粮食安全方面,全县建成高标准农田62.7万亩,2022年完成粮食播面150.9万亩、产量达59.1万吨,连续两年在全省排名第七。在现代农业方面,创新推广“生产环节土地托管”和“盆周山区农机社会化服务”模式,成功创建“蜀宣花牛+优质牧草”省五星级现代农业园区,被评为首批“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县。  蝶变的背后是家底的“骨感”:全县人口132万,耕地保有量131万亩,人均不足1亩。  在保田保粮上,宣汉县的破题之“钥”是先建良田。宣汉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谭婉秋介绍,全县新增粮食播面 6.22 万亩,新建高标准农田16万亩,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提高到65%以上。  在促进农民稳产保丰收方面,谭婉秋分享该县由一个“1∶9”比例式引出的“1>9”和“9>1”两个不等式的故事。她介绍,在胡家镇鸭池村,那里的农民为了提升土地效应效益,将农田按照 1∶9 的比例进行改造。“1分”田挖塘养鱼,“9分”田种植水稻,采用稻鱼共生的模式,实现了亩产水稻1000斤、鱼300斤。按照鱼的市场价值10 元/斤计算,300斤鱼就值3000元,按照水稻1.2元/斤计算,1000斤谷子就值1200元。“‘1分’鱼的价值大于‘9分’水稻价值,这就是‘1>9’。”谭婉秋说,因为鱼粪肥田,这里的水稻品质大幅度提升,供不应求,“‘9 分’面积的水稻产值远远高于传统种植1亩的产值,这就是‘9>1’。”  同时,为解决当地外出务工人多,土地无人耕种的问题,鸭池村还探索实施了“你在外面务工挣钱,我在家里帮你种田”的土地托管和社会化服务模式。如今,全村人均纯收入达2.8万元,超过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实现了村集体、农户、社会化服务组织三方共赢。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11-09
(记者 王晓英 赵权军)11月6日,达州市托底性帮扶万源工作推进会召开。记者从会上获悉,达州市印发了《关于加大托底性帮扶力度 推动万源追赶跨越发展的若干措施》,其中,包括加大结对帮扶力度、加快特色产业发展、加强重点项目建设、推进生态价值转换等6大方面18条具体措施。加大结对帮扶力度。达州建立区县结对帮扶万源机制,建立学校医院结对帮扶机制,开展重点企业结对帮扶行动,提升东西部协作工作成效。鼓励引导在达企业结对帮扶万源,发挥东西部协作办“统筹协调”和舟山驻达州工作队、达州派驻舟山千部“桥梁纽带”作用,进一步优化合作关系、创新合作内容。加快特色产业发展。达州支持万源的文旅康养产业发展,支持特色农业产业发展,2023年至2025年,每年扶持1-2个龙头企业、1-2个特色产业。支持万源绿色生态工业发展,发展绿色建材产业,打造新型建材示范基地。支持万源的商贸物流产业发展,加快万源建设大巴山茶贸交易市场。加强重点项目建设。达州全市将支持万源的交通等市政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支持重点农林水利项目建设,每年争取中省补助资金2亿元以上,加快固军水库、李家梁水库等水利工程建设,同时全力支持万源的社会民生项目建设,推动医疗、教育、民生福利事业发展。推进生态价值转换。达州支持万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积极争取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加快省级生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支持开展林草碳汇项目开发,推动气候资源经济转化,将万源打造成“中国天然氧吧”。强化要素保障支撑。达州还将加大财政政策支持力度,2023年至2025年,达州各市县两级财政(含达州高新区、达州东部经开区)每年分别统筹安排上年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0.3%、0.4%、0.5%的资金以现金方式投入万源。加大对万源的金融创新支持力度,加大用地保障支持力度,加大干部人才支持力度。筑牢安全发展底线。达州将筑牢万源高质量发展的安全底线,支持万源实施川渝陕结合部应急体系建设工程,支持万源规划建设3个乡镇片区应急救灾物资储备库,打造达州东北部物资储备基地。据悉,下一步,达州先发地区、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等将组团对万源开展托底性帮扶,共同推动万源加快追赶、跨越发展。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3-11-08
四川农村日报讯 张传兴 周德茂 特约通讯员 王晓林  11月3日上午,笔者来到大竹县安吉乡。行走在这片“丰”景无限的热土上,扑入视野的是青山含翠,房屋靓丽,道路整洁,瓜果飘香;现代农业产业蓬勃发展,加工企业产销两旺;专合社、家庭农场、品牌农产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描绘出一幅幅产业兴旺、百姓富庶的和美画卷。  近年来,安吉乡党委、政府加快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向下游延伸产业链,推动形成三产融合发展格局。目前,全乡累计发展中药材1万余亩、花椒1800余亩、爱媛和春见220亩、青脆李500余亩、蔬菜350亩,存栏生猪、蛋鸡、肉牛2.8万余头(只),培育加工企业6户。村民在基地里种植百部药材粮经统筹发展农业走向产业化  站在安吉乡的繁荣村、红岩村的山地高处,目之所及都是连片种植的各类中药材,荒山荒坡正逐步蜕变为“金山银山”。  “2018年,我带着从云南积累的中药材种植经验,回乡盘下了这片撂荒地。采用林下种植、上坡入林、粮经套种等方式集中连片种植中药材,以‘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年吸纳周边群众务工1万余人次。迄今,已种植百部6000余亩、黄精1500余亩、重楼1000余亩、石菖蒲1200余亩,预计产值达2亿元。”正在指导村民栽种百部的基地负责人李泽轩,对未来的发展信心满满。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是群众增收致富的保障。”安吉乡党委书记李勇介绍,当地始终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乡村振兴的突破口,前瞻谋划产业发展布局,招引乡贤能人投资兴业,推广“粮经套种”提高土地利用率,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提升产业效益,结合“撂荒地整治、土地流转、农户自种保护价收购”,辐射带动农户人均月增收在1500元至3000元之间。  红岩村3组村民汪中珍,是一名长年在基地务工人员,今年68岁了。“我和老伴闲不下来,他在家务农,种了近8亩田,农忙时我帮他搭把手,其余时间我在这里务工,月均收入1200元,今年稻谷还卖了8000多元。”交谈中,她一脸写满了幸福。村民在家庭农场采摘爱媛集聚洼地效应民富企赢增活力  该乡回引的两家龙头加工企业,呈现出一派忙碌的喜人景象:发兴玩具厂,2000 余平方米的厂房里,工人们正有条不紊地流水作业,加工出不同的毛绒玩具;在清大姐食品科技公司,一股酱香味扑面而来,全封闭的生产线、罐装车间正在加工,车间外工人正在清洗辣椒。  据安吉乡乡长罗程介绍,他们按照“产业发展,基础先行”思路,着力完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强化配套设施建设,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想方设法解决企业入驻用地难等问题,规划了40亩集体建设用地建立经济产业园;通过努力引进加工企业两家,其中,毛绒玩具加工厂毗邻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常年吸纳20余名脱贫群众就近就业。该企业2020年被评为省级扶贫车间,成为四川省第二批扶贫龙头企业之一。  徐善月是易地搬迁户中的一员,今年是她在企业上班的第四个年头,公公和婆婆长期生病卧床,丈夫也是典型的“药罐子”。“我在这里上班,离家很近,每月能挣1300多元,挣钱顾家都不耽误!”她一边忙碌着手中的活一边说道。目前,全乡通过“合作社+企业+农户(脱贫户)”发展模式,把村民紧紧“链”在特色加工业上,带动全乡500余人就地务工,年人均收入近2万元。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11-07
(记者 王晓英 赵权军)近日,共青团达州市委联合达州市农业农村局在大竹县数字经济产业园成功举办2023年度达州市高素质青年农民培训班(农村青年主播电商专项),来自全市部分个体户、企业主、种植户、养殖户、返乡创业青年、高校毕业生等从事电商创业或对电商创业感兴趣的100余名青年参加培训。此次培训的理论课程邀请了国家SIYB创业培训讲师、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四川省青年创业促进计划SYE导师、抖音直播运营达人等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讲师团队为学员授课、答疑解惑。培训内容涵盖电商政策解读、电商基础知识、网店运营技巧、营销思维以及品牌管理等丰富多彩的理论教学。在实地观摩环节,学员们参观了大竹县数字经济产业园服务中心与电商公共服务中心(大竹县青年创新创业孵化园区),了解数字经济产业发展新业态,还利用现有直播设备进行了模拟直播带货,将课堂的理论成果转换为实践技能。此次培训通过“理论+实操”的方式,让学员们既掌握了淘宝和拼多多店铺的开设、产品货源的组织与管理、短视频拍摄手法等操作,学到了直播带货、直播框架与脚本设计等技巧。四川天王食品有限公司门店店长李达表示,此次培训班课程设置非常全面,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操作,对电商有了全面的认识和掌握,并在短时间内系统地学习了电商知识,结识了新朋友,为今后的事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3-11-06
 四川三农新闻网达州讯(通讯员 刘伟)“祝贺达州市鹅掌门餐厅总经理潘金见当选达州市达川区个体私营经济协会三里坪分会会长。”11月1日,达州市达川区个体私营经济协会召开三里坪分会成立大会。区个私协会长、副会长、杨柳、石桥、石梯分会会长、32名个私协会员代表参会。三里坪街道办和区市场监管局分管领导及相关股室所人员受邀出席会议。15:30分,大会在庄严的国歌声中拉开帷幕。17:10分大会顺利完成各项会议议程,三里坪分会正式成立,开启发展新征程。“我非常荣幸地当选为分会会长。在此,感谢广大会员的支持和信任……我是重庆开州人,2016年5月,只身一人来到达州,一步一步地把‘鹅掌门’餐饮品牌做到了有5个分店的现有规模。我为自己所从事的个体私营经济感到骄傲和自豪,并愿意为这项‘光彩事业’贡献自己的微薄力量。今后我将带领分会一班人切实抓好分会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把分会各项工作抓实做好,以实际行动回应会员和人民群众的期盼,助推三里坪街道个私经济健康、持续、高质量发展……”潘金见略显激动地分享着自己的当选感言。 “我认为成立个私协会是在做1+1大于2的事情,尤其是最近几年市场经济低迷,行业内卷严重,能够有一个协会把我们团结起来,带领我们共同前行是一件很好的事情。我作为协会的一份子,在今后的经营活动中,一定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做一家合法经营的民营企业;主动参加协会组织的各项活动,带动身边的人抱团取暖、共同发展;严格遵守协会章程,用实际行动为全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增光添彩。”会员代表——达州五粮商贸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李建国坦言自己对个体私营经济协会的认知并真诚地表达着自己内心的经营主张。“扮演好宣传员、联络员、调解员等角色,把党和国家的政策宣传下去,把街道办的决策部署传达到每一家企业,及时反映企业的诉求;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企业的作用,提升会员的知法、懂法、守法和感恩意识,增强其家国情怀;树立创新发展的信心,抓好企业升级转型、技术更新、规划重置,坚守持续发展的恒心,一步一个脚印地把自己的事做实、做好。”陈斌深情地寄语三里坪分会。“希望三里坪分会站位要‘高’,工作要‘实’,效果要‘好’,要认真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在企业家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市场监管部门将全力指导、支持分会健全工作机构,完善工作机制,高质量地培育发展好个体私营企业,为区域经济的发展贡献民营企业应有的力量。”会上,区市场监管局向三里坪分会提出殷切期望、表达支持举措。(刘 伟)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3-11-02
四川农村日报讯 漆楚良 符艳 特约通讯员 张平  “茶山的姑娘俏模样,耶!耶!耶……茶山的姑娘采茶忙,耶!耶!耶……”10月23日,笔者走进宣汉县漆树土家族乡茶园,只见采茶姑娘们腰间系着茶篓,手指在茶树尖灵巧跳跃,嘴里哼着的茶山歌回荡在茶园上空……  近年来,宣汉县大力实施“农业兴县”战略,按照“一带三组团”产业布局,大力发展茶产业,科技赋能促增收,闯出一条生态富民发展道路,一片小茶叶撬动了一方大发展,为加快建设全国“千亿县”、争当县域发展“排头兵”奠定坚实的农业基础。  “为高效推进我县茶产业发展,我们加快推进漆树、石铁等夏秋茶生产线建设,积极培育茶叶龙头企业、经营主体和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引导县内茶叶企业向标准化、专业化、效益化方向发展,激发茶企发展活力。”宣汉县农业农村局局长李海达说。  “现在,我们不断延伸茶叶产业链,大力发展茶叶加工业……”地处该县的四川蕴硒茶业有限公司负责人李良才说,“我们正在加工秋茶,每天收购夏秋茶鲜叶15吨左右,产量可达 500 吨,实现产值 4000 万元,把村民以前不要的旧叶变废为宝,让当地茶园的综合利用率从最初的3%提高到60%,实现了企业增产、茶农增收的双赢局面。今年以来,仅收购夏秋茶一项,茶农增收突破1800 万元,人均增收 2 万余元。”  家住宣汉县石铁乡斜水村1组的村民文泽兴,家里种植茶叶5亩,年鲜叶收入4万元。目前,该村共发展茶叶2000亩,年可收入2000多万元。  宣汉县按照“一带三组团”产业布局,坚持以巴山大峡谷—北部山区生态锌硒茶示范带为核心,东乡—天生、黄金白茶片区同步推进,聚力发展优质绿茶主产、高端白茶辅产、良种红茶补产3大组团功能区。同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积极探索“集体经济组织+龙头企业+茶农”利益联结机制模式,广泛吸纳工商、社会资本多元投入茶产业发展。为了扎实推进茶园标准化建设,该县还积极开展“巴山青”标准园创建工作,采取改植换种、补植补栽、改造复壮等措施,大力实施低产低效茶园改造提升,加强茶园肥水管理、绿色防控,提高茶园单位面积产量及品质,升级茶园路网改造、灌溉渠系等基础配套。  目前,该县茶园面积5.944万亩,产量5022吨、茶产业综合产值达5亿元以上;茶叶生产加工企业(含专合组织和家庭农场等)19家,市级龙头企业3家,省级著名商标2个,茶叶企业品牌8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个,带动茶农户均年增收3000元。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11-02
四川三农新闻网达州讯(通讯员 邱霞 李彦) 10月25日,达川区农业农村局开展“政务开放日”活动,邀请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市民代表、媒体记者代表等通过参观智慧农业、高标准农田、晚秋生产现场及听取汇报等方式,了解农业工作,增强了群众对农业农村工作的认同感、获得感,提升了农业农村政务公开工作水平。图为:参加政务开放日活动代表参观万家镇五洞村“五情”监测系统来到达川区万家镇五洞村,当与会人员看到该村的智能化灌溉和“五情”监测系统设施设备运营情况后连连称赞,“我是第一次参加这样的活动,今天真是让我大开眼界了,在我的意识里,农业生产还是全靠人力的方式,没有想到我们的农业发展得那么快,看来真的该多出来看看、多出来了解”达川区文兴社区居民代表郭琼表示。图为:参加活动代表在万家镇五洞村参观智慧农业据了解,2023年,达川区农业农村局在五洞村大豆玉米复合种植示范片新建了现代农业病情、虫情、气象情、墒情、灾情五情监测系统,以先进的传感器、物联网、云平台、大数据以及互联网等信息技术为基础,对每个监测点的病虫发生情况、作物生长情况、灾害情况、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土壤肥度等重要参数进行实时监测、管理。通过对作物实时远程监测,提供智能化、自动化管理决策,是农业技术人员管理农业生产的“千里眼”和“听诊器”。图为:参加活动代表在万家镇迎风村参观晚秋生产现场及油菜新品种展示  “五情监测站建成后,能够准确掌握覆盖区域天气变化情况,以及土壤温度、湿度等,为区域内粮食生产播种育苗、适时栽插、病虫监测土壤墒情监测等提供可靠依据,同时,在土壤墒情达临界值时能及时有效灌溉!”农技人员介绍道。图为:参加活动代表在大树镇草新社区参观高标准农田和粮油现代农业园区,听取相关建设工作情况介绍当日上午,与会人员一行还先后来到万家镇迎风村和大树镇草新社区,一路参观了达川区正宣种植专业合作社的晚秋生产现场及油菜新品种展示、达川区十万亩粮油现代农业园区,听取区农业技术推广站负责人、区土肥站负责人分别介绍了油菜直播情况、全区晚秋作物生产情况,粮油园区建设情况,实地了解了大树镇草新社区高标准农田建设情况。最后,与会人员对达川区农业农村局的政务服务工作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近年来,达川区大力实施‘四子同兴’工程,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规划建设10万亩粮油现代农业园区,今天看到的园区现场就是其中一部分,目前来看,成果初见成效,也希望下一步达川区农业农村局在基地设施的配套和完善方面下功夫,以及水利设施建设和高标准农田建设要相互衔接,从而提升达川区农业的水平和质量。”达川区人大代表、区人大农业农村委主任委员蒋伟认为。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3-10-30
(桂丹倪 刘欢 陈小平 记者 王晓英 赵权军)10月25日至27日,由达州市达川区承办的两场重磅投资推介活动相继在武汉和深圳举行。两场活动虽然各有侧重,但都将丘陵山区农机装备产业推介作为重要内容。两场投资推介活动背后的支撑,都是达川区正着力建设中国丘陵山区现代农机装备高地。达川区米城乡丘陵山区梯田(李彦 摄)地处四川盆东平行岭谷区、盆中丘陵区、盆周低山区连接地带的达川区,是达州以农业农村为主的市辖区,也是全国产粮大县(区)和粮食生产重点县(区),多次荣获四川省粮食生产“丰收杯”。然而,境内典型的丘陵山区地势地貌特征不仅影响了粮食生产,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业产业发展。近年来,随着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粮仓”的持续推进,丘陵山区农机装备需求量越来越大。而相关部门在调研中发现,不仅仅是达州,放眼全国,丘陵山区耕地面积达6亿余亩,占耕地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左右。受地形条件等因素影响,丘陵山区目前仍然是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薄弱区域。农业农村部2021年12月印发的《“十四五”全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规划》指出:“从区域上看,北方平原地区机械化发展较快,南方地区特别是西南丘陵山区发展较慢,典型丘陵山区县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低于50%。”四川省委、省政府出台《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行动方案》,省委十二届三次全会也明确提出,“推动丘陵山区现代农机装备产业园和研发制造基地建设”。而粮食产量连续10年稳居全省第一的达州市则明确提出支持达川区打造中国丘陵山区现代农机装备高地,推动丘陵山区现代农机装备产业园规划建设,提升丘陵山区农机装备研发制造水平,让全国丘陵山地“有机可用”。机械化收割水稻抓住机遇方能乘势而上。达川区积极抢抓国家和省、市加快推动丘陵山区现代农机装备发展的政策机遇,高起点规划丘陵山区现代农机装备制造基地及应用研发中心、培训中心、农事服务中心、销售租赁中心、展示中心“一基地、五中心”,高标准打造集“产、学、研、推、用”于一体的丘陵山区现代农机装备产业园,并与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等单位合作,由赵春江院士牵头联合组建技术团队入驻应用研发中心,打造全国丘陵山区农机研发高地,填补川渝地区丘陵山区农机装备研发制造的“空白”。今年9月28日,达州市丘陵山区现代农机装备产业园现场推进活动在达川区百马产业新区举行。该产业园位于达川区百马产业新区,一期建设投资65亿元,建成后可年产农机装备50余万台、实现年产值100亿元以上。据悉,丘陵山区现代农机装备产业园的规划建设受到了农业农村部和省领导的关注及充分肯定。农业农村部专门派出专家组到园区开展实地调研,省政府出台支持达州建设丘陵山区现代农机装备产业园的9条优惠政策措施,其中涵盖农机补贴、新型农机推广、科技申报、资金、人才等。农业农村部总农艺师、发展规划司司长曾衍德表示,将会同有关部门支持达州丘陵山区农机装备产业园的建设,努力打造为全国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创智创新的样板区、丘陵山区农机应用的示范区。副省长胡云在达州市丘陵山区现代农机装备产业园现场推进活动的视频讲话中指出,达州丘陵山区农机装备产业园是全省农机装备补短板、稳链强链的一次重大行动。达州市为了全力支持达川区打造丘陵山区农机装备高地,更是在出台相关配套政策的同时,在《达州市农机社会化服务五年规划》中明确每年财政投入1亿元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优先采购由园区企业生产的农机装备,拿出了“真金白银”。“这既是达川区为‘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粮仓’贡献力量的实际行动,也是推动全区工业加快转型、破题突围的有力举措,为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平台、带来了新机遇、注入了新动能。”达川区委书记向建平说。目前达州丘陵山区现代农机装备产业园区建设正如火如荼展开。按照“政府自建、企地共建、企业自建”模式,8万平方米孵化园预计12月底前完成室内装修,全面达到企业入驻标准厂房条件,5家签约企业顺利入驻。机器收割和耕种与国家农业智能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农机研究院等科研院所联合组建专家工作站,为园区提供科技研发、教学培训和技术指导的专家已经陆续入驻开展工作。与此同时,达川区正紧盯农机装备领域龙头企业、头部企业和行业领军企业,全力以赴招商引资,目前已累计对接57家企业,并与部分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蓝图已经绘就,号角已经吹响,努力奋斗正当其时。达川区相关负责人表示,达川区正以最高标准、最大力度、最实举措,全力抓建设、强保障、优服务,推动中国丘陵山区现代农机装备高地建设,为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和全市建设“一区一枢纽一中心”贡献新的更多达川力量。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3-10-27
四川三农新闻网达州讯(通讯员 夏党荣 李彦)2023年10月19日,达州市2023年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应急演练竞赛圆满结束,达川区代表队荣获一等奖。本次竞赛活动由达州市农业农村局主办,达川区农业农村局、达川区畜牧发展服务中心和达州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联合承办,全市7个县(市、区)代表队参加了竞赛。竞赛活动分为理论考试、桌面推演和防控知识抢答三个环节。理论考试环节,主要检验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基础知识;桌面推演环节,通过模拟疫情发生的场景,检验疫情报告、诊断、应急响应、疫情处置、善后处置全过程能力;防控知识抢答环节,主要检验参赛队员反应能力及应变能力。竞赛活动中,达川区代表队三名参赛队员精神饱满、沉着应战,通过三环节激烈比拼,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获得一等奖,充分展现了达川区动物防疫人员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及应对突发重大动物疫情的快速反应能力和实战水平。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3-10-26
四川农村日报讯 李代阁 特约通讯员 王晓林  “有了移动互联网的助力,今年全镇香椿销售火爆,售卖期较往年延长近1个月,电商物流推动香椿销量、产值‘双提升’,销售香椿1.1万吨,实现产值2.12亿元。”10月10日上午,在大竹县石河镇新华村香椿集中交易中心,该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主任周亭谈到今年的香椿销售,一脸写满了喜悦。  通过数字技术助力特色农产品销售是石河镇打造“数字乡村”智慧治理平台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镇依托移动数字平台,构建完善基层社会治理、善政惠民互通、数字三农应用三大体系,助力提升基层政府的治理效率取得了良好成效。  石河镇是大竹县香椿的核心种植地,小龙虾、青脆李等特色农产品畅销远近各地,打造“石小河”抖音号及微信视频号,挖掘吸引 20 余名本土抖音达人、自媒体大V,通过直播带货农产品。同时,强化农业园区智慧管理,利用数字乡村平台,通过高精度传感器采集各类生长和环境数据,提供农作物环境监测、智能灌溉、病虫害防治、设备智能决策,实现全程一体化的科学监控、科学分析、科学处置,提升农业生产效率。  石河镇在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中,着力打造“云治理”平台,实现远程监测、远程调度,在地质灾害点、森林防火点、垃圾倾倒点等52处重点区域建设监控节点,同步将村民、企业户外公共区域500余处摄像头资源共同接入“千里眼”平台。在28个村(社区)搭建红喇叭56个,以中国移动覆盖的 4G、5G 网络为管道,以APP或云话筒为播放载体,以云广播平台为核心枢纽,通过物联网技术,远程播报,及时传递风险预警、应急措施等信息,实现足不出户治理乡镇,为基层减负赋能。  据了解,自该镇智慧平台随手拍功能上线以来,共受理各级各类问题、隐患、矛盾纠纷86件,并实现受理率和按期办结率100%。同时,通过慧村微信小程序,村民可以上报生活垃圾、便民事项申请等事项,镇村干部可以迅速接收反馈并跟踪处理,人大代表及时对工作进展情况进行监督,村民针对处理结果进行满意度评价。镇村对已处理问题按月分类分析,整合数据,精准把控村民生活堵点难点。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10-26
(陈晨)为进一步推广“开江田品”公共区域品牌,大力发展电商新业态,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10月20日,开江县举行了以“农特推广庆丰收·直播带货促振兴”为主题的2023年“开江大闸蟹”营销推广暨第二届“开江田品”直播大赛的决赛及颁奖仪式。决赛采用“电商直播PK”的形式进行,在精彩的开场舞《旗开得胜》结束后,20名参赛选手同一时间在指定的直播平台进行直播销售。主播们同台竞技、热情高涨,努力向各地观众做好开江县本土特色产品及品牌的推广,为促进开江乡村振兴作出了积极的贡献。2023年“开江大闸蟹”营销推广暨第二届“开江田品”直播大赛历时27天,其中初赛21天,成功晋级决赛的选手经过5天的精心准备,在决赛当天进行现场直播带货,累计销售479余万元。自大赛启动以来,吸引了42名网红、电商达人报名参赛,经过激烈角逐,共有20名主播脱颖而出进入决赛。10月20日进入决赛的20名选手现场PK,20名选手同台竞技,纷纷使出“看家本领”,把特色农产品变“尖货”,全方位展示出开江大闸蟹、豆笋、任市板鸭、青花椒、山胡椒等当地优质农特产品,直播氛围风趣幽默、生动活跃,赢得了现场评委和观众的点赞。同时,专业评审团从直播表现、产品介绍话术、直播粉丝数、订单销量、客单价、产品销售总金额等多维度为选手直播表现进行了评分。经过两个小时的激烈角逐,此次大赛共评选出冠军一名、亚军一名、季军一名以及十名优秀奖。经过严格的统计评比,来自开江县高桥豆制品厂的黄少汝荣获冠军,开江宏盛电子商务经营部盛小眉、四川蜀石川食品销售有限公司石昌勇分别获得亚军和季军。据介绍,开江县将以本次大赛为契机,挖掘培育更多的本土优秀电商企业团队及人才,不断优化电商发展环境,完善功能支持,积极构建“政府 平台 企业”联动协作机制,将开江特色农特产品推向全国,打响“开江田品”品牌,让全国人民通过电商知道开江、了解开江,从而促进开江农特产品的线上销售,助力乡村经济的发展。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3-10-24
(记者 王晓英 赵权军 文/图)“种植一年就可收两年,白头没出箭的,可以再把它种下去,第二年可以长成大天麻。”近日,在海拔1480米的万源市永宁镇鸡河坝村,仿野生天麻种植大户汪鹏兴高采烈地给其他村民说起种中药材的好处,“这些林下仿野生天麻一个个形态饱满、肉质佳、个头大,市场销路更好。”眼下,万源市种植的林下仿野生优质乌天麻进入采挖季,预计今年采挖面积将超6000亩。目前每天可销售鲜货5000斤左右,预计总采挖量可达2000多吨,产值超过9000万元。仿野生优质乌天麻带给村民致富增收希望万源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生态环境良好,最高海拔2400多米,年平均气温14.7摄氏度,适宜天麻等中药材生长,种植出来的天麻和野生天麻药效成分含量基本相当,但在个头上却大很多。今年,当地对仿野生天麻种植的菌棒进行二次利用,节省人工成本和原材料。为推动天麻大规模专业种植,万源市永宁镇积极引进中药材种植企业,采取和以往不同的栽种方式,采取“小箱制”栽种模式,这样采挖时更省时、省力。同时,通过“公司+集体+农户”经营模式,带动上千村民一起通过种植中药材致富增收。仿野生优质乌天麻药用价值较高“我们在万源的官渡、黑宝山等多个乡镇新增仿野生乌天麻500余亩。”汪鹏告诉记者,接下来,他计划建立加工厂进行深加工,打造万源林下仿野生乌天麻从种植到加工再到销售为一体的全产业链。村民整理包装仿野生优质乌天麻鲜货万源市永宁镇党委书记李澳说,接下来将继续深挖仿野生乌天麻产品特色,加大品牌培育力度,持续为当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贡献力量。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3-10-20
(符艳 张平 漆楚良 记者 王晓英 赵权军)“茶山的姑娘俏模样,茶山的姑娘采茶忙……”近日,走进宣汉县漆树土家族乡茶园,只见采茶姑娘腰间系着茶篓,手指在茶树尖灵巧跳跃,将摘下的新鲜茶叶放入茶篓中,嘴里哼着的“茶山歌”回荡在茶园上空。近年来,宣汉县大力实施“农业兴县”战略,按照“一带三组团”产业布局,大力发展茶产业,科技赋能促增收,闯出一条生态富民发展道路,一片小茶叶撬动一方大发展,为加快建设全国“千亿县” 、争当县域发展“排头兵”奠定坚实的农业基础。 科学布局延伸茶叶“产业链”“为高效推进茶产业发展,我县加快推进漆树、石铁等夏秋茶生产线建设,积极培育茶叶龙头企业、经营主体和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引导县内茶叶企业向标准化、专业化、效益化方向发展,激发茶企发展活力。” 宣汉县农业农村局局长李海达说。宣汉绿茶种植基地十月的宣汉,茶香四溢,漫山遍野绿意一片;十月的宣汉,茶农开怀,茶园车间收获满载。“现在,我们不断延伸茶叶‘产业链’,大力发展茶叶加工业。”四川蕴硒茶业有限公司负责人李良才说,“当下正在加工秋茶,每天收购夏秋茶鲜叶15吨左右,产量可达500吨,实现产值4000万元。”种植加工秋茶,让当地茶园的综合利用率从最初的3%提高到60%,实现了企业增产、茶农增收的双赢局面。今年来,宣汉仅收购夏秋茶一项,茶农增收就突破1800万元,人均增收2万余元。近年来,宣汉县按照“一带三组团”产业布局,坚持以巴山大峡谷—北部山区生态锌硒茶示范带为核心,东乡—天生、黄金白茶片区同步推进,聚力发展优质绿茶主产、高端白茶辅产、良种红茶补产3大组团功能区;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积极探索“集体经济组织+龙头企业+茶农”利益联结机制模式,广泛吸纳工商、社会资本多元投入茶产业发展;积极开展“巴山青”标准园创建工作,采取改植换种、补植补栽、改造复壮等措施,大力实施低产低效茶园改造提升,加强茶园肥水管理、绿色防控,提高茶园单位面积产量及品质,升级茶园路网改造、灌溉渠系等基础配套,扎实推进茶园标准化建设。目前,该县茶园面积达5.944万亩,产量达5022吨,茶产业综合产值达5亿元以上,有茶叶生产加工企业(含专合组织和家庭农场等)19家、市级龙头企业3家、省级著名商标2个、茶叶企业品牌8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个。科技赋能提升茶叶“附加值”“我们盘活闲置资源,修缮完善原斜水村村小教学楼,改建成为茶叶加工厂。同时,利用中省补助资金100万元,配套购买了机器设备等。筑巢引得凤来栖。”宣汉县石铁乡斜水村党支部书记朱成合告诉记者,这成为了突破茶叶加工技术瓶颈的有效举措,引来了雅安市名山区业主王显智。位于宣汉县石铁乡斜水村的茶园“现在,村里办起茶叶加工厂,县茶果站派专家到我乡为茶农常年开展技术服务,实现了只采一季春茶到春、夏、秋采三季的转变,给广大茶农多带来‘夏、秋’两季茶,增加了茶农收入。”石铁乡乡长刘顺华笑着说,群众在家门口就可以销售茶叶,有效调动了他们种植茶叶的积极性。下一步,该村将采购70万株茶叶新品种,蹚出一条“一片叶子带富一方百姓”的绿色致富路。近年来,宣汉县坚持科技赋能增收,依托高素质农民培育、院县院企合作平台,邀请省农科院、川农等科研院校的行业专家开展茶叶栽培、加工、病虫害防治等业务培训讲座,常态化组织茶技专家深入茶企茶村茶园面对面、手把手开展科学化、规范化、无害化技术指导,培养一批茶产业链各环节乡土专家和优秀制茶工匠,有效推动茶叶规范化种植、标准化生产;统筹组织乡村干部、企业业主、种植大户等到产业发展好的地方考察观摩学习,多渠道增强茶产业科技推广能力;积极探索茶苗统购统供、肥料统配统施、病虫害统防统治等绿色生产社会化服务新模式。同时,该县还积极探索“互联网+茶”“直播带货”等新兴促销商业模式,完善茶产品线上线下销售体系,打造产品营销精英团队,搭建冷链物流配送服务平台,提升产品交易服务功能,畅通拓宽营销渠道。培育品牌奏响茶叶“富民曲”2020年7月,在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浙江省农业农村厅、宁波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第十届“中绿杯”名优绿茶产品质量推选活动中,宣汉县当春茶业有限公司选送的当春雀舌(绿茶),从546个绿茶样品中脱颖而出,获得特金奖。近年来,该县采取“政府搭台、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等形式,广泛开展以“茶”“果”为主题,与“巴人文化、土家文化、红军文化”等有机结合的“茶叶+”文化推广活动,邀请有关专家对宣汉茶叶文化进行整理挖掘,定期或不定期开展茶文化研讨、文化推介、茶品鉴赏、茶艺表演、茶史展示、茶旅体验等活动,创建茶品牌,宣传茶文化,推广茶功能,让宣汉茶叶成为宣传宣汉的一张名片。村民采摘茶叶家住宣汉县石铁乡斜水村1组的村民文泽兴,家里种植茶叶5亩,年鲜叶收入4万元。他感慨道:“这比种植水稻、玉米等传统农作物划算多了。”目前,该村共发展茶叶2000亩,年收入可达2000多万元。如今,宣汉县紧抓品牌创建、提升茶叶品质,让群众增收致富。积极参与“天府龙芽”“巴山青”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坚持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两条腿走路”,培育出茶品牌领头军;鼓励打造自主品牌,不断提升“九顶雪眉”“绿源春”“当春”等本土企业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目前,该县已完成“宣汉绿茶”名特优新农产品认定,计划完成“宣汉茶叶”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申创工作。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3-10-20
四川农村日报讯 符艳 特约通讯员 张平  眼下,正值魔芋采收季。笔者走进宣汉县石铁乡斜水村,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绿意盎然的魔芋。一旁的农户正在用锄头将长好的魔芋挖出,一片热火朝天的丰收景象。资料图片:村民们正在挖成熟的魔芋  “去年我回到家乡创业种植魔芋,种植的魔芋有60余亩。今年已经有两亩多魔芋可收获,预计产量能达到5吨左右,产值可达2万余元。”四川源丰源溢农业生态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赵开静笑着说,“虽然今年只迎来了小丰收,但也给我种植魔芋带来了信心。”  魔芋产业发展,村民从中收获不小。除了流转土地获得收入,还有魔芋产业带来的就业岗位。“我现在在家门口就能务工,工资一天80元,很满意。”村民曾凡菊一边挖魔芋,一边高兴地说。  近年来,宣汉县不断加大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力度,在全县范围的低、中、高海拔地区推广种植适宜生长的魔芋新品种,拓宽群众增收渠道,让小魔芋释放“大魔力”。目前,全县种植魔芋6000余亩,年产量达9000余吨,产值可达6000万元以上。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10-18
金秋十月,凉爽的秋风吹黄了稻谷,吹熟了玉米,吹响了田野里的收割机……在四川省宣汉县大成镇,一台台秸秆粉碎机正在厂房里轰轰作响。“这里是进料口,使用的时候要注意安全,手不能碰到这个地方……”近日,宣汉县召开了四川省2023年秸秆饲料化利用现场观摩会,秸秆加工厂技术人员针对秸秆粉碎进行了现场操作演示,并就使用注意事项、保养维护、安全操作等进行了讲解。近年来,该县为破解盆周山区秸秆饲料化利用基础设施薄弱、劳动力缺乏、主体培育不强等难题,以秸秆饲料化为重点,全域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从“生态包袱”到“绿色财富”,农作物秸秆在宣汉实现了华丽转身。种养循环 实现县域“全覆盖”走进宣汉县大成镇四川缘满宏圃肉牛养殖基地,只见一头头蜀宣花牛整齐排列,从栏中探出头来,饲养员正开着撒料车,将混有秸秆的草料投放在食槽内。该基地地处省级现代农业园区的核心区域,预计总投资达3.5亿元,目前肉牛肥育场存栏肉牛1500头,母牛繁育场存栏牛1000头,预计年产值在3.8亿元以上。“我们公司与养牛基地签订了秸秆收购协议,从农户和种粮大户手里收购秸秆进行集中加工,每天可以生产300余吨饲料。”宣汉县百草香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彭达开介绍道。该县积极推行“肉牛养殖+秸秆利用+粪污消纳”种养循环模式,由企业带动农户种植优质牧草及玉米,形成了“企业+专业合作社+养殖场+种植农户”秸秆订单收购的模式,企业全程技术指导,秸秆按照市场价格回收,养殖场粪污免费提供给种植农户消纳,实现了肉牛养殖与秸秆饲料化利用有机结合。目前,该县规划建成秸秆收储运中心21个,建成秸秆收储点70个,基本实现县域全覆盖,预计今年全县农作物秸秆饲料化利用15.78万吨,利用率达30.85%,同比增长48%,居全省前列。完善设施 催生利用“大效益”来到宣汉县樊哙镇古凤村,只见道路四通八达,联通各块田地,水稻收割机、秸秆打捆机在田间忙个不停。粉碎后的水稻秸秆被吸进打捆机的“肚子”,经过打包,“吐”出一捆捆方形的草包……“现在收割完粮食,马上就有技术人员来田里帮忙回收秸秆,直接拉到收储点,真给我们省去了不少麻烦。”村民雷远见乐呵呵地说道。近年来,该县大力推进秸秆饲料化利用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累计建成收储运道路1.2万公里、高标准农田55万亩,农田宜机化改造5300亩,完善电力设施20余处,补贴秸秆收储运设备350余台套,为秸秆饲料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该县按照“养殖+利用”相结合原则,推动加工利用主体与70家养牛场签订销售订单,建成秸秆养牛示范场28个,带动100余家规模养牛场开展秸秆饲料化利用,实现综合产值10亿元。变废为宝 促进农民“大增收”“往年的苞谷梗都是废品,处理起来也很困难。今年,我们就把苞谷梗卖给附近加工厂变废为宝,每亩地可以增收五六百元。”宣汉县大成镇村民费德翠高兴地说道,“平时农闲时,我们还能来厂里务工,每天能有100多元的收入呢!”就在费德翠工作的瓦窑村农作物加工厂,上千平米的厂房内,秸秆裹包堆积如山。该厂每年向村集体经济组织缴纳租金10万余元,不仅促进了村集体经济发展,还提供临时务工岗位100余个,吸纳200余农户就地就近务工。该县创新打造“村集体+主体”“村集体+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将秸秆收储点租赁给市场化主体运营收取租金,村集体经济组织也可自主经营秸秆收储点获得收益,同时,让周边群众参与务工,增加收入。“秸秆回收综合利用,不光能提高村民收入,同时也避免了焚烧带来的空气污染、土壤肥力下降等问题。”大成镇党委书记陈大双说道。头顶碧蓝的天空,漫步在金黄色的田野,粉碎机、打捆机仍在轰隆作响,长长的秸秆被打成了细碎的养料。一幅幅乡村更绿、环境更美、农民更富的美丽画面正在宣汉上演……(供稿:宣汉县委宣传部 张平 周浩瀚 符艳)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3-10-16
(张平 符毅 记者 王晓英 赵权军)十月巴山,红叶渐红。10月12日,慕名而来的陕西汉中游客刘先生等10余人,兴致勃勃来到宣汉县巴山大峡谷,入住颇具土家民俗特色的“桃溪别院”。“这里不仅风光美,酒店还别有风味,住在这里,硬是巴适!”刘先生一行赞不绝口。位于宣汉县渡口土家族乡场镇的“桃溪别院” ,是宣汉县利用浙川东西部协作项目按照三星级酒店标准投资建设,打造的一个充满了土家特色文化的精品民俗酒店,让游客品味浓郁的土家风情。近年来,宣汉县乘着浙川东西部协作的东风,全力抓好巴山大峡谷乡村振兴项目“桃溪别院”和巴山大峡谷旅游帮扶建设项目“云顶酒店”的工程建设和运营管理工作,极大地促进景区民宿产业发展,推动宣汉县文旅事业迈上新台阶,让东西部协作之花在巴山大峡谷精彩绽放。巴山大峡谷景区内的民宿酒店据悉,两个项目建设规模共约5000平方米、共有70间客房,设有多种格调的标准房、商务用房、豪华套房、家庭亲子房和现代智能化标准停车场、高规格餐厅等配套设施,并从制度、培训两方面着手,全力提高员工的服务技能和专业素养。在巴旅公司用心用情的经营之下,两个项目很快就成为了巴山大峡谷景区民宿酒店的标杆和典范,对提升巴山大峡谷景区整体接待能力有显著作用,带动民间资本在景区属地打造了一批高端精品民宿,为游客提供更便捷、更舒适、更具性价比的住宿点位,有效促进了景区旅游优质发展新格局。 投入运营以来,每天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入住,暑期旺季基本上都是“满房”。截至今年8月,共投入资金约1500万元,共产生收益313万元。同时,两个项目还为当地群众带来了务工机会和新的收入来源,不仅新增了服务员、收银员、安保员、保洁员等30余个年均收入达3万余元的“门前就业”岗位,还让项目附近的群众通过销售农产品和土特产实现持续增收。极大地推动了景区经济发展,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作出了积极贡献。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3-10-13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