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何努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洪瑜 徐灿红 文/图  “嗡嗡嗡!”11月27日,开江县稻渔现代农业园区内,两台挖掘机正为园区景观打造抓紧作业。望着眼前的场景,开江县稻渔园区管委会副主任梁小宇感慨:“这几年开江的变化太大了,尤其是稻渔产业蓬勃发展,已成为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主抓手。”  梁小宇的感慨事出有因:在2017年前,开江全县仅零星养殖四大家鱼(鲤鱼、草鱼、鲫鱼、花白鲢),短短几年后,全县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达到9.1万亩。尤其是当地大闸蟹养殖实现了从0到1的跨越式发展,并多次获得全国河蟹界最高荣誉——“金蟹奖”。  开江走出了一条“西部虾蟹之都”“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的高质量水产发展之路,这背后有哪些故事?开江养殖户展示小龙虾。引进龙头企业 发展“稻田+”产业  水稻收割后,开江的稻虾田已经进入农闲季节。但当地的大闸蟹养殖区却异常忙碌,蟹农们撑船将一只只大闸蟹捕捞、转运,它们将流向梁平、达州以及成都的水产市场。  “我们的大闸蟹完全不愁销,而且价格坚挺,但仍要进一步加大产能。”梁小宇介绍,今年,开江大闸蟹再次斩获有着河蟹大赛“奥斯卡”美誉的“金蟹奖”。细细数来,开江大闸蟹 在 2020 年 、2021 年 、2023年先后3次斩获“金蟹奖”,含金量不言而喻。  四川开江并非大闸蟹传统养殖区,但能从江苏、安徽等水产大省产出的大闸蟹中脱颖而出,原因何在?“开江大闸蟹天然生长,不投肥、不撒药,所以养殖成本高、品质好。”梁小宇介绍,荣誉加持之外,今年全国大闸蟹主产区市场普遍遇冷,有些地方的价格近乎腰斩,而开江大闸蟹的价格却依旧“稳得住”。  “乡村振兴,关键要有产业带动。我们2017年从安徽引进龙头企业,通过多年培育,已成为带动全县三农发展的重要马车。”梁小宇介绍,早在2017年,秉持“生态优先”“联农带农”理念,开江县委、县政府将在安徽马鞍山从事大闸蟹养殖的吴贤进引到了开江。  随后,吴贤进也对开江进行了一番考察调研:地形平坦开阔;地理位置北纬31度,气候条件适宜小龙虾生长;宝石湖水库更是有着“一库灌全县”的美誉……这些都为稻虾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先决条件。  2017年,由吴贤进担任董事长的开江民生渔业发展有限公司在开江县任市镇应运而生,其主营业务为大闸蟹、珍珠蚌、小龙虾、淡水鱼等的生态养殖,为全县产业发展埋下了种子。与此同时,开江县委、县政府也确定了发展“稻田+”现代农业产业战略,为产业发展赋能。  如今,走在开江的乡镇甚至县城,大片成规模的稻田之上,养虾蟹、种水稻这种“土”味十足的产业景观,已成为开江三农的一张特色名片。  今年 10 月,《开江县2023年“大闸蟹小龙虾”特色水产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印发,明确到 2023 年底,全县“大闸蟹小龙虾”特色水产养殖面积达2万亩及以上,大闸蟹、小龙虾产能达200万斤及以上目标。一次投入多年受益 全县规模达9.1万亩  “真是选对了路!”今年43岁的刘进有着一口湖北口音,他感慨几年前做了正确的决定:回到家乡开江创业,发展“稻渔综合种养”,在水稻田养殖小龙虾、鱼类等水产品。几年时间下来,他已成为当地水产业发展的参与者和见证人。  2020年,身在湖北的刘进已在当地打工 10 年之久。“打工期间发现湖北小龙虾产业做得好,开江地势平坦、水源也好,我为什么不尝试一下?”刘进考虑,“常年在外打工,无法照顾家庭,而家乡正大力发展稻虾产业,就抱着试试的心态回来了。”  说干就干。刘进以700元每亩的价格,在开江流转了80亩土地,成为稻渔综合种养的业主之一。身为“农业新兵”的他,在头两年就遭遇了“滑铁卢”。“主要原因在于天气和自然灾害,另一方面技术也有欠缺。”2020 年和2021年连续两年,刘进的稻虾田亩产小龙虾仅有100斤左右。  他跟记者算了一笔账:“第一年投入比较大,虾苗加饲料成本费1500元每亩,再算上投放虾苗的设备、船只等费用,亩均成本在2000元至2500元左右。”好在稻渔综合种养这种兼具经济、生态效益的生产模式,能将虾蟹等水产品产生的粪便消耗利用,减少化肥农药使用,让产出的稻米质高价好。“亩产1000斤左右的水稻,能卖1300元左右,水稻刚好能填平地租、人工、水电等成本,产出的小龙虾都是利润。”刘进说。  2022年,事情迎来转机。开江县首届水产协会成立,协会会长由开江民生渔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吴贤进担任。协会主要为全县稻虾养殖户提供养殖技术、销售等多方面服务。  “协会对我们的帮助很大,例如提供养殖方面的技术指导,发布买进、卖出等市场信息以及天气变化情况等,这些都是非常关键的。”2022 年和 2023年接连两年时间,刘进的稻虾田亩产小龙虾达到全县平均水平300斤。  “亏是不可能亏的,水稻保本,小龙虾都是利润。”刘进用“一次投入,多年受益”来评价自己的稻虾产业。“第一年投入虾苗、渔船等设备,后面每年只需要适当补充虾苗,省心省力。重要的是产出的水稻、小龙虾品质好,开江小龙虾已经得到市场认可,平均每斤小龙虾售价达到20元,全年销售50万元左右。”刘进表示,“听说养殖大闸蟹的效益很好,明后年,我还想拿出10亩左右的土地,尝试养殖大闸蟹。”  “今年全县稻虾养殖面积从7.6万亩扩大至9.1万亩,我们的养殖技术更成熟了。”梁小宇表示,随着种养方式的改变,他充分感受到开江农业发展的全新面貌。“得益于稻虾综合种养的良好效益,现在不怕土地没人种。”值得一提的是,当前,开江正大力发展数字农业,赋能稻渔产业后,综合种养效益将进一步提升。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11-30
裴玉松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罗敏 文/图  打开微信,进入云平台,动动手指即可轻松实现远程喂水、投食,查看黑鸡运动轨迹。  “这可是我们团队自行研发的软件!”11月28日,万源市百里坡旧院黑鸡养殖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百里坡旧院黑鸡”)理事长刘晓岗向记者展示了一款智能化认养和喂养平台。言语间,满是自豪之情。谁能想到,一群养鸡的人还会搞软件研发?这件事被刘晓岗的团队干成了。  2007 年,彼时还是乡村教师的刘晓岗下决心离职养殖旧院黑鸡,如今,跌跌撞撞走过 16 年的他初心不改。团队成员从一个人到一群人、基地从2亩发展到12000亩、养殖规模从2000只到100万只……近年来,陆续有青年学子加入刘晓岗的黑鸡养殖团队。他们有的学软件开发专业,有的学环境工程专业,有的学市场营销专业 。 这 群“80”后 、“90”后如钉子般钉进了万源的莽莽群山之中,让旧院黑鸡这只“金凤凰”从川东北一隅逐步飞向全国。养殖基地自有全自动化种鸡舍。一个信念:将青春热血献给黑鸡养殖  “当时穷怕了,想赚钱!”16年前,原本该谈婚论嫁的刘晓岗犯了难:女友的父亲提出必须在重庆买房才能结婚。“当时每月工资700元,在重庆买套房至少要30万元!”刘晓岗意识到了赚钱的重要性。经多方考察,他最终选择辞职创业,并将目光放在了养殖旧院黑鸡上。  为何是旧院黑鸡?万源是全国三大富硒带之一,主要产于该市旧院镇的黑鸡为当地特有品种。其具有“身似黑珍珠,蛋似五彩石”的特点,肉质细嫩清香、味道鲜美,硒含量比普通土鸡高125%,被中科院专家誉为“世界稀有,中国独有,万源特有”。出产的绿壳鸡蛋富含高硒、高锌、高卵磷脂和脑磷脂等多种微量元素,有“生命蛋”之誉。  刘晓岗用自己的2万元彩礼钱开启了养鸡事业。  建基地、引鸡苗、搞销售,一路走来,刘晓岗这个养鸡外行吃尽了苦头;第一批2000只鸡仔,最后仅存活了几十只;托人售卖、挑着箩筐前往镇上叫卖……“鸡没卖出去,每天还得张嘴吃,这就是成本。”加入团队15年的园区生产部长陈天曲回忆,初期合作社经历了最艰难的时刻,大家还是选择跟随刘晓岗一路走下去。  “养黑鸡,需要保持学习、专注发展、耐得住寂寞!”刘晓岗告诉记者,自己从头开始学技术、跑市场、做营销,养殖事业渐渐好转。2008年底,刘晓岗销售黑鸡赚了18万元,2016年存栏量已达到了10万只。随着基地规模的扩大,他组建了一支由 7 名“80后”、“90后”大学生构成的创业团队。  已加入团队两年多的百里坡旧院黑鸡联合创始人侯中杰学历最高,为重庆大学在读博士。从扛100斤的饲料袋到早上5点多起来饲养鸡仔,她利用3个多月时间,深度介入了黑鸡养殖各环节。“这是一个务实的团队,值得我为之奋斗。”侯中杰说。饲养的黑鸡。一个挑战:另辟蹊径打通销售环节  “大家好,欢迎咨询旧院黑鸡的任何问题……”进入百里坡旧院黑鸡官方视频号、抖音直播间,刘晓岗围绕旧院黑鸡这一话题娓娓道来。  2020年初,消费市场一度疲软,鸡产品售价大幅下降,玉米价格大幅上涨。很长一段时间,百里坡旧院黑鸡及黑鸡蛋销售严重停滞,光刘晓岗本人负债就达500多万元。“当时这屋子里堆满了黑鸡蛋!”刘晓岗回忆说。  为打开销路,刘晓岗在微信公众号、抖音号、快手号、视频号和小红书等平台开始销售黑鸡,在京东和淘宝上开通了销售旗舰店。  当下,直播行业已成为助力农产品上行的有力抓手。百里坡旧院黑鸡团队自主研发、累计投入 200 多万元的“百里坡认养和喂养平台”,可将基地24小时、全天候地展现在消费者面前。进入平台后,黑鸡认养人可实现“在线喂鸡”“跑步鸡”和“在线认养”等功能,有效解决“诚信喂鸡”“诚信卖鸡”的问题。刘晓岗、侯中杰等团队成员还主动“触网”,进入基地视频号、抖音开展直播。依托“电商+直播”的模式,“养在深闺”的黑鸡正源源不断地“飞”向消费者的餐桌。  今年12月10日,“百里坡旧院黑鸡”达州旗舰店将正式开业。就像侯中杰在朋友圈发的试运营图片配文:16年了,旧院黑鸡终于跨出了关键一步。“这其实是在为企业今后发展探路。”她说。刘晓岗给记者介绍发展规划。一个动力:做强产业带动更多百姓致富  独行快,众行远。如果说创业之初刘晓岗的梦想是摆脱贫穷,那么如今支撑他往前走的动力就是曾经毫无保留地信任、支持他的家乡百姓。专合社生产经营步入正轨后,刘晓岗一直没有忘记带动周边老百姓抱团发展。  而今,走进百里坡旧院黑鸡养殖基地,中草苦菊种植基地、蚯蚓种养基地等在基地内清晰标注。根据饲养时间,基地将黑鸡养殖区域划分为一区、二区、三区。每批鸡出栏后,原饲养基地区域将空置半年做生态修复。步入基地内的透明观景台,可以看到基地内四处奔跑散养的黑鸡。“建设了 1200平方米的自有全自动化种鸡舍,加强黑鸡的选育。”刘晓岗说,种业是“芯片”也是核心竞争力的秘诀。  在养殖基地的一角,刘晓岗给记者展示了一张“百里坡旧院黑鸡+”现代农业园区发展规划图。图中,森林小木屋、农业体验接待中心、旧院黑鸡文化体验馆等设施清晰标注。“农业只有走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之路才能赢得市场!”刘晓岗诉说着合作社未来的发展目标,以“旧院黑鸡文化”为主题发展农业乡村体验式旅游、加工旧院黑鸡(蛋)相关旅游食品。“届时,我们要主推一个免费住森林小木屋、免费吃黑鸡、免费拾鸡蛋模式,为企业发展聚人气。”他笑道。  在2013年 、2017年、2020年三年企业最艰难的时期,有人把家里仅有的2000元借给了他发展。一路走来,团队始终将带动群众发展摆在重要位置。16年间,企业免费为老百姓送出鸡苗超10万只,免费提供技术指导、统一保底回收,183户父老乡亲实现了增收致富。如今,企业年销售额已突破2000万元,联农带农效益明显。  “乡亲们就是我最坚强的后盾!”刘晓岗说,在养殖场几度濒临倒闭的紧要关头,是乡亲们多次施以援手。如今,他正带领团队将黑鸡产业做大做强,回报桑梓。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11-30
(付勇 李杏 桂丹倪 刘欢 记者 王晓英 赵权军)近日,记者来到达州市达川区石梯镇铁顶垭村看到,道路两旁地势低洼处,数台挖掘机正在田间地头来回穿梭、分组作业,机器的轰鸣声在广袤的田野间此起彼伏。施工人员正抢抓秋收后的“黄金时期”,对农田进行“小改大”平整、整形……连日来,在达川区石桥镇、石梯镇的田间,人喧车忙,高标准农田建设正酣。今年以来,达川区按照“能排能灌、旱涝保收、宜机作业、稳产高产”的建设目标,突出流域化、灌区化、产业化整体布局,整区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6.1万亩,涉及6个标段。截至目前,所有标段已全部开工,预计年底完成土地平整主体工程。达川区万家镇高标准农田(李彦 摄)“小田”改“大田” 助推粮食生产机械化建设高标准农田,是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举措,“高标准农田建设”已连续12年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过去,机械化作业难度大,运输施展不开,种粮用工成本高,地块零碎等问题制约着农业发展,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不高。如今,高标准农田一并解决了这些问题,美好“丰景”正变成农民可以看得见的未来。“以前地块小,大中型农机无法开展作业,大都靠人工,成本高,效果也不理想。实施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后,改变了过去小地块的限制,以后大型农机具就可直接开进田间地头了。”铁顶垭村党总支书记李小渊向记者介绍:“今年全村共有1067亩地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计划一部分流转给业主,一部分仍由村民自种,种粮我们越来越有底气了。”刘永忠是铁顶垭村13组村民,也是该村的种植大户,成立了达川区茶斗坡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500余亩,涵盖石梯镇的3个村子。今年推行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刘永忠所承包的铁顶垭村片区的土地也在此列。“以前收割一亩田从早忙到晚,人工费至少要300块钱,收完还要自己脱穗,成本太高了,多数人都不愿意种,现在高标准农田建设搞好后,收割机只需花10多分钟就能收一亩地的粮食,每亩还只收100块钱,既省时又省力,大家种粮食的积极性也更高了。”刘永忠对于高标准农田建设很是满意。挖掘机平整土地(李彦 摄)“粮田”变“良田” 促进稳产增收“集约化”当天下午,在达川区石桥镇大林沟村一处平坦开阔地带,几台挖掘机正紧锣密鼓地作业,不一会儿便开垦出一块块整齐的土地。这是达川区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实现稳粮增收的生动体现。顺着高标准农田施工现场负责人手指的方向,记者看到,一大片土地已开垦平整。据达川区土肥站副站长唐正运介绍,大林沟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有1750亩,10月中旬开始动工,目前正在进行田地平整及田形调整,预计12月底前将完成主体工程。下一步,还将进行灌溉与排水工程、道路工程、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科技推广工程,助力粮食丰产丰收,真正让“粮田”变“良田”。除大林沟村,正在进行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还有石桥镇中文社区、八一村、高峡子村等。杨华宗是石桥镇中文社区居民,今年56岁,2015年,本在外务工的杨华宗回到家乡,承包起100多亩土地,种植水稻、玉米、小麦等作物。“现在田块规整,也有机耕道,大型机器上下容易,操作方便,以前种10亩谷子要几十个人抢收,高标准农田建成后,收割机一来,估计一两个小时就搞定了。”杨华宗盘算着,接下来,再多流转100亩土地种植水稻,等“上手”后,再逐渐扩大规模,成立专业合作社。“达川区属于浅丘地带,部分地区较为平坦,通过田型改造,提高了机械化程度,再通过技术加持,粮食产能稳步提升。”达川区农业农村局总农艺师庞厚军表示,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高标准农田建设带来便捷、高效的同时,也是对“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这一理念的具体实践。高标准农田项目建成后,可实现田网、渠网、路网配套,耕地质量提升,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75%,田间道路通达率达90%,综合机械化率提高40%,劳动生产率提高20%以上,种植成本每亩降低250元以上,土地流转费每亩增加到800元以上。达川区万家镇高标准农田(李彦 摄)“高效”到“增效” 按下乡村振兴“加速键”近年来,达川区通过“整村整乡推进、集中连片打造”方式,扎实推进区域内田型改造,建设“集中连片、旱涝保收、宜机作业、节水高效、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86.53万亩。2021年,达川区入选全省“高标准农田整区域推进示范县”。11月24日下午,记者来到达川区万家镇迎风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看到,田间水泥路四通八达,灌溉渠贯穿田间地头,放眼望去,一块块平整划一、集中连片的油菜田映入眼帘,一片生机盎然。如今,村里的农田,田成方、渠相连、路相通……达川区万家镇迎风村、赵固镇垂虹村等地的村民都已尝到了高标准农田“甜头”。据了解,这些变化都得益于达川区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积极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持续对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大力推进,逐步完备农村基础设施,促进粮食产能全面提升,切实提升农业效益,增强农村活力,增加农民收入。从2021年开始,达川区抓住高标准农田建设整区推进契机,以南岳、大树、万家三个乡镇的农田为基础,在其核心区的10个村(社区)91个村(居)民小组规划建设10万亩高标准农田,连片打造“南大万”10万亩现代粮油园区,为达川区乡村振兴按下了“加速键”。同时,配套建设生猪养殖场16家、肉牛养殖场4家,实现种养循环全覆盖,并引进了多家龙头企业进行粮食生产。“以前,我们这里的田块比较零散,路又不通,沟渠也没有完全连通,无法开展机械化作业,全靠人力。”达川区万家镇钜广家庭农场负责人赵勇指着一大片现代高标准农田感慨说,“现在都是高标准农田,大中型农机农具都能开进来,耕、种、管、收全部实现机械作业。”“秋收后,地里种上了油菜和小麦,这几天正使用无人机喷除草剂和施肥。村里高标准农田建好后,水稻不仅长势好,亩产也提高了,客商直接上门来收,不愁销路。”赵勇面露喜色地向记者算了笔账,今年他流转的600多亩地,收入将近70万元,日子越过越有盼头。达川区万家镇高标准农田平整土地中(李彦 摄)谈及未来规划,赵勇告诉记者,明年争取再继续扩大种植规模,带领村民们一起过上红火日子。达川区农业农村局局长潘刚表示,下一步,将继续贯彻落实好耕地保护,坚决守住守好粮食安全底线,通过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田间道路、排灌渠系等方式,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完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村耕地“强筋健骨”,确保耕地质量得到提升,推动全区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设川东地区粮食产业新高地。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3-11-29
 (记者 王晓英 赵权军 文/图)11月26日,达州市达川区管村镇举行2023年“庆丰收 享成果 促和美”系列活动。活动中,精彩的舞蹈表演、歌曲演唱、魔术表演等节目既表达了村民庆祝丰收的喜悦,又丰富了群众的娱乐生活。活动现场“此时此刻我心里很激动,跑了女子第一名,感谢主办方举办此次活动,很有意义。”村村跑、渔乐无限等趣味娱乐活动吸引了众多村民参加,一名村民说,希望以后多举办这样的活动,让更多跑步爱好者参与其中。据了解,此次活动集中展示了达川区管村镇产业发展成就,激发广大农民投身乡村振兴的积极性、创造性,更好地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致富。近年来,管村镇依托柑橘和青花椒两大支柱产业,凭借优越的区位优势、良好的自然资源和淳朴的村风民风,打造以赏柑橘花、摘柑橘乐等为主题的乡村旅游休闲区。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3-11-28
四川农村日报讯 张天红 张鸿 特约通讯员 王晓林  初冬竹乡,暖阳洒照。11月20日上午,走进大竹县团坝镇白茶村,放眼望去,漫山遍野碧绿诱人,梯田呈波浪状次第展开;耀眼的绿色,没有半点寒意,村民们正在茶园里整理杂草,呈现出一派忙碌的景象。  “‘委员工作室’巴适得很,带领我们家栽种了5亩白茶。我们采茶季到公司采茶,可收入1.7万元,平时在茶场务工,一年收入可观,还能照顾老人、陪伴孩子。”提起“乡村振兴委员工作室”,村民曾凡学、饶正芬夫妻十分感谢政协委员廖红军。  2022年5月,大竹县政协“乡村振兴委员工作室”挂牌月华镇,组建有民生、经济、法律、养老、乡村产业等领域的委员工作室8个。县政协委员、东汉醪糟董事长唐本栋为负责人,发展白茶产业的廖红军、生态产业的周文川、苎麻产业的李文琼等9名从事不同特色农业的县政协委员为成员,明确“做强特色产业、提供技术指导、壮大集体经济、服务辖区群众”的工作思路,扎根基层,辐射带动群众振兴乡村。  “工作室委员走进田间地头,联系群众,倾听群众呼声,收集民情民意,牵线搭桥服务民生难事。”唐本栋告诉笔者,他依托公司,建立“公司+基地+农户”糯稻种植模式,做到了谷种不花钱、机收有补贴、收购还有保底价,从栽种到收割全过程保障农户的持续收益;还设立了实验田,比选糯稻种子,筛选推广运用优质糯稻品种;带动达州、重庆四县三区5万农户、18万人从事糯稻生产,基地农户年实现糯稻收入近3亿元,建设大竹(糯稻、醪糟)现代农业园区,对2.5万亩核心糯稻基地实施“三统两保”举措。糯稻深加工的醪糟、汤圆粉、米质饮料等远销 30多个国家,糯稻产业成为全县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  “‘委员工作室’让我们直接听到群众的需求,同时更紧密地和群众联系在一起!”提起“委员工作室”,廖红军委员感受颇深:依托创立的竹海玉叶生态农业企业、“巴蜀玉叶”“国礼”两个白茶品牌优势,为村民免费送茶种苗、技术指导,带领村民种植白茶、打通销路。迄今,白茶村种植白茶1.1万多亩,村民自行种植1100多亩,年可实现白茶收入近9000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年可达10万元,累计吸引返乡农民工就业3万余人次。  像“乡村振兴委员工作室”这样带领群众服务群众的,在大竹城乡并不少见。谷方勇委员工作室以数字产业发展为依托,开展一站式服务,培育专业孵化服务人员 15 名,引领青年创业就业。据统计,该县“乡村振兴委员工作室”开展活动50场次,组织视察协商12次,撰写社情民意信息85篇,为群众办实事好事40余件。委员们撰写的《关于引导民营企业助力乡村振兴的建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应解决人力缺失问题》《关于促进数字经济发展的建议》等一批民生提案和社情民意信息得到采纳。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11-28
(张平 漆楚良 卢冬梅 彭小懿 记者 王晓英 赵权军)一片片绿色铺满山坡,一颗颗果实挂满枝头,一阵阵果香扑鼻而来……近日,记者走进宣汉县东乡街道磨峡村千亩柠檬产业园,只见工人们正在果园里忙着采摘、搬运、分拣柠檬,一派喜人的丰收景象。据四川浓腾达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千福介绍,这是今年采摘的最后一批柠檬,预计产量约100万斤、产值300万元。近年来,宣汉县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目标,大力发展水果产业,通过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通供应链、完善利益链“四链融合”,闯出盆周山区产业振兴路,产业花开硕果香,田野放飞新希望。目前,全县果园面积8.341万亩,年产量达63122吨,年产值约5.58亿元。柠檬丰收做强水果产业让农业“强”起来柠檬种植园区、东沃养殖牛场、武轩水产养殖、中药材种植区……走进宣汉县东乡街道磨峡村委会办公室,只见一张磨峡村产业分布图格外醒目。近年来,宣汉通过科学规划产业发展区,分期分批发展特色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收入,带领农民发家致富,逐步让农业强起来。2017年,磨峡村通过引进工商资本,并利用浙川东西部协作资金打造集观光、采摘、休闲于一体的农旅综合示范园,采取“公司+集体+农户”发展模式,以党建引领柠檬产业发展,不但壮大了村集体经济,也让“酸柠檬”成为了村民们致富的“甜蜜果”。目前,该村发展柠檬1300余亩,年人均收入突破5000元。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近年来,宣汉县大力发展牛、药、果、茶、菌等特色产业,积极引导扶持特色产业规模化种植,水果产业成为带动村民增收的“致富果”,为乡村振兴铺就了一条“甜蜜”致富路。该县突出抓好“一核三区”+两翼+两带+N水果产业建设,重点打造以“宣汉脆李“为核心的庙安—天宝、毛坝—红峰、南坝—茶河三个宣汉脆李示范区;峰城—南坪车厘子产业示范基地和普光蓝莓谷、毛坝红岩村等蓝莓产业示范园;天生—柏树、东乡街道—清溪—南坝柑橘产业示范带和蒲江街道—君塘枇杷产业示范带,发展黄桃、蟠桃、蜂吻梨、草莓、猕猴桃等N个名优小水果齐头并进,极大丰富了宣汉水果品类。目前,该县有水果种植大户及业主70多家(含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加工企业2家,水果贮藏保鲜物流企业达20多家。其中,“宣汉脆李”已注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及产品保护;“宣汉大樱桃”顺利通过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认证;宣汉车厘子“巴国老车”荣获2021年“中国·威海大樱桃大赛金奖”;“勤巴脆李”、“庙安水果”、“胜登脆李”等品牌畅销省内外水果市场。厚植生态底色让农村“美”起来走进宣汉县峰城镇仁义村,只见一簇簇车厘子树树叶随风摇曳,既增添了生态“新底色”,又提升了乡村“新颜值”。据仁义村文书孙光春介绍,该村依托生态优势种植车厘子,推动生活、生产、生态“三生融合”可持续发展,走上了绿色发展、生态富民之路。绿色,是美好生活的底色。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近年来,宣汉县坚持生态优化、绿色发展,大力发展绿色生态产业——水果,厚植生态环境底色,让农村美起来。来到东乡街道铁溪河村,只见由宣汉县巴农种植专业合作社投资2000余万元建立的以景观农业、亲子体验农业、文创农业为主的乡村休闲旅游园区“巴乡水岸欢乐田园”,以绿色农业彰显生态之美,吸引不少游客前来观光游玩。2020年10月开园以来,共接待游客30余万人次,成为达州市“网红打卡地”。“到了我们铁溪河村,不仅有巴乡水岸可以游玩的地方,还有600亩柚子和千亩橘园可供采摘……吃喝玩乐,样样俱全,让你流连忘返!”铁溪河村党总支书记王学治说,除了水果产业蓬勃发展以外,村里还不断改善基础设施,优化了村容村貌,提升了乡村颜值。目前,该村硬化村道公路48公里,安装太阳能路灯186盏,修建垃圾池14个。宣汉县不断优化人居环境,大力推进“三大革命”和乡村建设行动,2022年新改建农村无害化户厕8650户,建成“美丽宣汉·宜居乡村”100个,白马镇入选全省“十大魅力乡镇”,三墩土家族乡大窝村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完善基础设施,深入实施“交通建设三年大会战”,持续改造干线路、硬化村组路、打通“断头路”,农村公路总里程突破6500公里;着力提高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建成高标准农田8.42万亩,扎实推进城乡水务一体化,建成农村供水工程3842处,有效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大幅提高。促进融合发展让农民“富”起来“每到周末,我们的包房都会被提前订完,现在家门口也能挣到钱!”坐落在天坪村的山顶木屋民宿独具特色,老板胡志强告诉记者,他承包了原四川松柏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办公大楼,精心打造了这家民宿,“从开业至今,生意都挺好吔!”随着脆李产业的规模发展,逐步推进种植业、旅游业、服务业的融合发展,宣汉县毛坝镇不断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乡村民宿兴起便是其中之一,随着乡村旅游不断升温,民宿从无到有,从有到精,一茬茬地成长起来。仅此一项民宿经济,让该村村民人均增收800余元。近年来,该县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大力推进农旅融合发展,以农兴旅、以旅促农,生态“颜值”逐步转化为经济“产值”,助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我们充分利用自身优势,通过‘果旅融合’,使农业向服务业延伸……”四川松柏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罗怀安说,他们与不少旅游公司合作,一到旅游旺季,还当起“旅游向导”,带领来体验采摘的游客到不远处的月亮坪森林康养旅游度假区观光旅游。“宣汉大力实施‘文旅靓县’战略,闯出了一条农旅融合发展的‘新路子’,带动当地农民‘大增收’,绘就了一幅推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振兴蓝图。”宣汉县文体旅局局长吴熠说。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3-11-22
四川三农新闻网达州讯(通讯员 夏党荣)近日,达州市达川区生猪养殖企业——四川省丽天牧业有限公司顺利通过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净化场省级现场评估。评估过程中,省农业农村厅专家组严格按照《动物疫病净化场评估技术规范》相关要求,通过现场查看场区情况、查阅场内净化实施资料、询问交谈等方式,对四川省丽天牧业有限公司开展疫病净化工作情况进行了现场综合评估。专家组认为,四川省丽天牧业有限公司各项疫病净化措施与净化效果均达到省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净化场的标准,一致同意通过现场评估。四川省丽天牧业有限公司成为达川区和达州市首家通过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净化场省级现场评估的养殖企业,同时,也是全市首家通过猪伪狂犬和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双净化”省级评估的养殖企业。  近年来,达川区严格落实国家、省、市关于动物疫病防治从有效控制向逐步净化消灭的战略部署,从源头上对重点动物疫病实施净化,因地制宜,多措并举,广泛宣传发动,强化监督巡查,在发现问题及时跟进整改的同时,严格做好动物疫病的定期排查和主动监测工作,为推进规模化养殖场动物疫病净化工作提供技术支持,鼓励并指导企业先行先试,取得了良好成效。下一步,达川区将以此次净化场创建工作为契机,充分消化专家组分享的动物疫病净化工作经验,在维持好现有省级净化创建场点净化水平的基础上,扩大净化示范效应,进一步指引更多符合条件且有意向的养殖企业进行动物疫病净化的申报工作,按照“一场一策”“一病一案”原则,推动企业“要我净化”向“我要净化”模式转变,切实为达川区畜牧业健康、高效、绿色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3-11-20
日前,达州市人民政府命名2023年度达州市现代农业园区,达川区米城贡米现代农业园区名列其中,成功创建为市级现代农业园区。达川区米城贡米现代农业园区位于达川区米城乡,面积约31.6平方千米,涉及米城社区、新塘、大沟、化龙、王家坪等5个村(社区),核心园区涉及米城社区、新塘村等2个村(社区),境内平均海拔高度720米,园区以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米城大米”为主导产业,年种植优质水稻9300余亩,其中:有机稻生产基地800亩、“稻+鸭”“稻+鱼”基地2400亩,年产高品质稻谷差不多5000吨。2023年,园区主导产业产值预计4605万元、园区总产值预计4800余万元,系达川区高海拔区域首个被命名的市级现代农业园区。达川区围绕四川省“10+3”农业产业体系和达州市现代农业“9+3”产业体系,以实施乡村振兴为统领,加快构建“3+3+3”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按照“1+4+10+N”园区建设总体规划,充分利用米城贡米资源禀赋,整合相关涉农项目资金,在达川区米城贡米现代农业园区内强化园区路网、排灌渠系、产品加工、公共服务平台等基础配套设施设备建设,建成“能排能灌、旱涝保收、宜机作业”的宜机化生产农田800余亩,组建了达川区山地品质农业专家工作站,培育农业公司5家(其中 1 家市级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 6 家(省级示范合作社 1 家)、家庭农场20 家(市级家庭农场1家),园区水、电、路、讯、公共服务平台等实现全覆盖,并打造了“米城贡米”主题公园。同时,大力推进智慧农业建设和粮油机械化、规模化生产,在主要基地安装了智能传感器,可实时采集土壤温湿度、空气温湿度、光照强度等环境要素,并通过数字化及信息化技术远程监测粮油生长状况和开展病虫害远程诊断,大力提升了园区现代化生产水平。园区开发了“米城寨”牌生态米、有机米、稻鸭米、富硒米等系列产品20个,产品立足达州,主销成渝,远销北京、上海、广东等地,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园区三产融合发展带动区域内种植农户人均增收400元以上。达川区农业农村局表示,下一步,将再接再厉,围绕主导特色产业,进一步加强现代农业园区规划引领、要素保障、服务指导,集聚资源力量,整合项目资金,全力推进达川区农业现代化建设,为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贡献达川力量。(供稿:达川区委宣传部)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3-11-17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洪瑜 徐灿红)11月14日,农业农村部、国家发改委等八部委联合公布了第四批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创建名单,四川5个县区(成都市蒲江县、内江市威远县、攀枝花市仁和区、眉山市洪雅县、达州市开江县)成功上榜。其中,开江作为达州的唯一上榜县,实现了达州“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零的突破。  近年来,开江以打造产城两旺、生态宜居、山青水秀、包容并蓄的“中国田城”为引领,成功纳入2023年国家级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区,成功创建国家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国家稻鱼现代农业产业园通过中期评估,探索的“稻田+”现代产业发展经验,不断提升农田产值、助农增收。  为创建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开江确定了“1357”的工作思路,即以创建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为总目标,坚持绿色、生态、低碳,种养循环、高质高效,整县推进、共建共享“三大原则”;实施农业资源利用、面源污染防治、绿色产业增效、生态功能修复、支撑体系完善“五大行动”;以全域园区化、产业绿色化、农业数字化、全程机械化、服务社会化、品牌高端化、多业融合化“七化并进”为总抓手,全力创建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11-17
(杨迎 记者 袁城霖)“引水渠道里的杂草要及时清除。”11月9日,大竹县同心桥水库管理所所长张亮一早便与同事一起对水库进行日常巡查。在10月20日防汛值班结束后,管理所的工作重心切换到了蓄水保供上来。  临近中午,张亮回到办公室,将当日“蓄水量1700万立方米”的最新数据更新在册。同心桥水库是一座中型水库,承担着4.4万亩农田灌溉供水和保障周边居民饮水安全的重任,“我们每天都会在水库区域内巡查,一旦发现问题及时维修养护,确保水库大坝、闸门及放水设施、设备等运行正常。”张亮说。  紧盯库容的,不只是同心桥水库。今年来,达州对全市498座水库建立了“一库一策”方案,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水渠清淤疏浚维修、建设饮用水在线监测系统等举措,保障今冬明春生产生活用水。  在开江县易家沟水库,今年3月启动的除险加固工程目前主体工程已基本完工,主要病险问题得到整治,将恢复和改善水库灌溉面积400亩。  目前,达州市今年实施的8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已基本完成。通过“一库一策”蓄水方案,全市498座大中小型水库合计已蓄水4.01亿立方米,比去年同期增蓄16.91%,比多年同期增蓄23.04%。  针对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特点,达州市水务局还“特制”了一份供水保质方案——对水库、水电站开展安全运行管理专项检查,重点检查调试各级输水渠道、涵闸、启闭设施,对各个干渠及建筑物加快清淤疏浚维修。  截至目前,达州全市已维修中型灌区渠道共118.98公里,修复洪灾水毁灌排渠道25.04公里,完成水库、水电站供水安全隐患排查并整改;同时建成7个县级水质检测中心,严格对水源、出厂水、末梢水等全过程监控和定期检测。数据显示,达州市498座水库经检测水质全部达标,23个国省考核断面均达到III类水质要求,水质优良率100%。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3-11-14
(记者 袁城霖)“从2023年到2025年,每年分别拿出上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0.6%、0.7%、0.8%的资金,支持万源发展。”11月6日,达州市托底性帮扶万源工作推进会在万源召开,作为结对帮扶县,宣汉县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后三年的帮扶资金保障计划。  此次启动托底性帮扶万源,达州市印发了“18条措施”,聚力推动万源追赶跨越发展。在推进会交流发言环节,12位代表分别代表受扶地、结对帮扶地、市直部门、帮扶企业等谈打算。  托底性帮扶万源,到底如何托得稳当、帮得精准?汇聚力量市内外帮扶队伍向万源集结  托底,首先体现为帮扶力量更强。值得关注的是,达州市建立了区县结对帮扶万源机制,按照全省先发市县帮扶后发地区的安排,确定全国百强县宣汉县结对帮扶万源,全市其他县(市、区)和市直园区定点帮扶万源7个乡村振兴片区中心镇,辐射带动片区发展。  更强帮扶力量,还直观体现在资金投入上。根据相关要求,达州市级和市域8地每年分别安排上年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0.3%、0.4%、0.5%的资金,以现金方式投入万源。  宣汉县还主动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宣汉县委相关负责人介绍,2022年全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5.03亿元,这意味着今年将投入资金2100万元用于帮扶万源发展。随着宣汉县持续发展和投入资金比例增长,接下来两年投入资金还会更多。  托底,还体现为帮扶“不留死角”。对万源19个未纳入省市定点帮扶的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达州市新增市级部门进行结对帮扶,实现帮扶全覆盖。与此同时,达州市搭建多维度帮扶体系,要求全市优质中小学、优质医院结对帮扶万源。  除了自身力量,达州市积极争取外部资源力量加入,开展重点企业结对帮扶行动,包括工商银行总行、国药四川医药集团、四川银行、中石油川东北气矿等;推动在达州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帮扶万源。与万源在浙川东西部协作中结对的舟山市普陀区,同样将加大帮扶力度。  此外,近年来,达州积极协调民营企业开展“万企帮万村”等行动。作为民营企业的方大达钢集团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和推进乡村振兴中,先后定点帮扶万源市河口镇向岗岭村、大沙镇龙井扁村。此次托底性帮扶,达州还将进一步鼓励引导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和商(协)会与万源结对共兴。  为了保障帮扶工作有序顺利开展,达州市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托底性帮扶万源工作领导小组”,下设托底性帮扶万源工作市级协调机制。作为受扶地,万源成立“落实欠发达县域托底性帮扶工作专班”,加强同各帮扶单位工作衔接,推动帮扶工作安排部署更好落地落实,提高帮扶工作实效。明确重点以产业和项目为主攻方向  针对万源发展基础较差、发展的内生动力较弱等实际,托底性帮扶工作把产业和项目作为主攻方向,为万源“锻长板、补短板”。  先看产业。作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万源市长期坚持以文旅康养为首位产业,并在今年成为全省第五批“天府旅游名县”。达州市明确支持万源黑宝山、八台山、龙潭河等景区和旅游度假区提档升级,与周边地区共建旅游环线。  具体如何“提档升级”,宣汉县已有思路。“打响文旅融合品牌,共同擦亮两地‘天府旅游名县’招牌。”宣汉县委相关负责人说,将推进巴山大峡谷—月亮坪—罗家坝遗址—八台山—龙潭河—黑宝山旅游环线建设,建立资源互推、信息互通、游客互送等合作机制。  要锻的“长板”,还包括富硒茶、旧院黑鸡等特色农业。达州将推动万源提升精深加工水平,延链提升附加值,每年扶持万源1—2个龙头企业、1—2个特色产业发展。  万源的工业较薄弱。去年,万源市第二产业增加值为35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为27.8∶23.1∶49.1。支持万源绿色生态工业壮大,达州市重点帮扶绿色建材产业发展,支持加大玄武岩、天然气等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力度,加快煤炭储配、风光开发等能源项目建设。  川东北气矿提出了帮扶计划:出资协助万源做好天然气产业发展规划,配置一定用气指标用于万源开展储气调峰项目或其他天然气综合利用项目,并在加大天然气勘探开发和风力发电场建设上着力。  除了培育产业激发内生动力,还要改善发展环境打开发展新空间。  在一系列基础设施项目支持计划中,达州市将在航运、铁路、公路领域积极为万源争取项目,开建一批高速和国省干线。重点项目清单还包括固军水库等农林水利项目,补齐高山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推动医疗、教育、养老等领域软硬件设施建设,推动城市有机更新。  提高农民收入被摆在托底性帮扶的突出位置,达州还把“支持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建设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和加快农村电商提档升级”作为关键一招,不断拓宽农特产品、中药材销售渠道。  工作推进会上,舟山市普陀区政协副主席任珊红带来了好消息:继今年7月浙川东西部协作乡村振兴万源馆开业,万源农特产品展示馆和“盒马云超”达州生鲜馆也在积极推进中,普陀区将继续做好万源农特产品向东部地区输出的重要窗口。  “牢牢牵住项目‘牛鼻子’,争取更多项目、资源要素在万源布局、聚集。”达州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对万源已纳入重点支持的22个重点项目以目标倒逼进度,全力推动早日落地见效,同时已为万源谋划储备2024年重大项目13个。支撑帮扶行动,达州市确定了加大金融创新、用地保障、干部人才支持力度等要素保障举措,力争成为全省托底性帮扶工作样板。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3-11-14
四川三农新闻网达州讯(通讯员:李彦 靳晓波)近日,达州市人民政府命名2023年度达州市现代农业园区,达川区米城贡米现代农业园区榜上有名,成功创建为市级现代农业园区。图为:达川区米城贡米现代农业园区核心区一角(拍摄于2023年8月29日)达川区米城贡米现代农业园区位于达川区米城乡,幅员面积31.6平方千米,涉及米城社区、新塘、大沟、化龙、王家坪等5个村(社区),核心园区涉及米城社区、新塘村等2个村(社区),境内平均海拔高度720米,园区以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米城大米”为主导产业,年种植优质水稻9300余亩,其中:有机稻生产基地800亩、“稻+鸭”“稻+鱼”基地2400亩,年产高品质稻谷近5000吨。2023年,园区主导产业产值预计4605万元、园区总产值预计4800余万元,系达川区高海拔区域首个被命名的市级现代农业园区。图为:达川区米城贡米现代农业园区核心区一角(拍摄于2023年8月29日)       近年来,达川区围绕四川省“10+3”农业产业体系和达州市现代农业“9+3”产业体系,坚持“奋进达川、先行示范”工作基调,以实施乡村振兴为统领,加快构建“3+3+3”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按照“1+4+10+N”园区建设总体规划,充分利用米城贡米资源禀赋,整合相关涉农项目资金,在达川区米城贡米现代农业园区内强化园区路网、排灌渠系、产品加工、公共服务平台等基础配套设施设备建设,建成“能排能灌、旱涝保收、宜机作业”的宜机化生产农田800余亩,组建了达川区山地品质农业专家工作站,培育农业公司5家(其中 1 家市级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 6 家(省级示范合作社 1 家)、家庭农场20 家(市级家庭农场1家),园区水、电、路、讯、公共服务平台等实现全覆盖,并打造了“米城贡米”主题公园。同时,大力推进智慧农业建设和粮油机械化、规模化生产,在主要基地安装了智能传感器,可实时采集土壤温湿度、空气温湿度、光照强度等环境要素,并通过数字化及信息化技术远程监测粮油生长状况和开展病虫害远程诊断,大力提升了园区现代化生产水平。园区开发了“米城寨”牌生态米、有机米、稻鸭米、富硒米等系列产品20个,产品立足达州,主销成渝,远销北京、上海、广东等地,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园区三产融合发展带动区域内种植农户人均增收400元以上。图为:达川区米城贡米现代农业园区核心区一角(拍摄于2023年8月29日)达川区农业农村局表示,下一步,将再接再厉,围绕主导特色产业,进一步加强现代农业园区规划引领、要素保障、服务指导,集聚资源力量,整合项目资金,全力推进达川区农业现代化建设,为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贡献达川力量。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3-11-13
(记者 胡敏)11月8日,四川省政府新闻办在成都举行“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一场宣汉县专场,宣汉县“六创办”主任吴熠从三张照片讲宣汉县文旅产业发展。三张照片均拍摄于宣汉县正在建设的月亮坪森林康养旅游度假区。“巴山之月”吴熠指着第一张照片上的“巴山之月”介绍,它是一个直径30米的人造月亮,这个月亮的球心海拔高度正好1520米,有着“520”“我爱你”的寓意。第二张照片是月亮坪的露营地,为夜间航拍的实景图,夜生活的场景感十足,颇具吸引力。第三张是“520”生态绿道,全长5200米,由10个“520”组成,寓意“十分爱你”。月亮坪的拳头产品不止这些,还有“1314”树冠云廊等其他产品。月亮坪露营地吴熠表示,建设月亮坪森林康养旅游度假区,有多方面的考虑。每年夏天,仅达州就有超过10万人的避暑度假客群市场。同时,月亮坪有独特的“五度”康养禀赋:海拔高度在1200-1500米之间,这个海拔高度非常适宜康养;夏季平均气温21摄氏度,被誉为“自然空调”;森林密度超过99.7%,除了道路,全是森林;负氧离子浓度最高达3万个每立方厘米,被誉为“天然氧吧”;生态优良度好,度假区今年夏季首开试运营以来,先后举办了“月亮坪之恋”系列活动,接待游客20余万人次,深受大家的喜爱。月亮坪旅游度假区、巴山大峡谷景区是宣汉发展旅游产业的“双引擎”。近年来,宣汉围绕“生态观光、康养度假、文化体验”三大产业集群,打造“双区引领、全域带动”的文旅胜地。巴山大峡谷文旅扶贫景区,是“最美中国文化旅游目的地”。今年7月,景区已成功通过国家5A级旅游景区景观质量评价。月亮坪森林康养旅游度假区,与巴山大峡谷景区错位发展,一个是观光产品,一个是康养度假产品,是宣汉文旅“出圈”的另一重要载体。在巴山大峡谷景区,大型沉浸式、巴文化情景史诗剧——《梦回巴国》震撼上演。《梦回巴国》演艺公司创作的舞蹈《巴山女人》,走出国门、荣获“一带一路”中泰文化艺术节金奖。生态绿道文旅产业是富民产业。据了解,巴山大峡谷文旅扶贫景区让102个贫困村、9万多贫困人口脱贫奔康,辐射带动周边21个乡镇、46万余人增收致富,就近解决6000余人就业,人均年增收近2万元,入选了《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减贫案例》。月亮坪森林康养旅游度假区自今年首开区开园以来,发展民宿90余家,床位1000多张,人均年增收近1.5万元。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3-11-09
(记者 胡敏 文/图)11月8日,四川省政府新闻办在成都举行“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一场宣汉县专场,记者获悉,宣汉县以建设现代农业园区为抓手,大力发展“牛、药、果、茶、菌”五大特色产业,成功创建省、市、县级现代农业园区20个,有力地促进了群众增收致富。两年来,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3800余元。宣汉县地处秦巴山区,地形地貌以山地和丘陵为主,是典型的盆周山区农业大县。全县人口132万,耕地保有量131万亩,人均不足1亩。近年来,宣汉县以创建“全国百强县”为契机,成功蹚出了一条盆周山区发展现代农业的新路子,让“巴山粮仓”更充盈。去年宣汉县粮食总产达59.1万吨、居全省第7。宣汉县胡家鸭池村稻田养鱼示范片宣汉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谭婉秋在发布会上介绍,在促进农民稳产保丰收方面,宣汉县有许多创新做法。如由一个“1:9”比例式引出的“1>9”和“9>1”两个不等式的案例。在宣汉胡家镇鸭池村,农民为了提升土地效应,将农田按照1:9的比例进行改造,“1分”田挖塘养鱼,“9分”田种植水稻,实行稻鱼共生的模式,实现了亩产水稻1000斤、鱼300斤。按照鱼的市场价值10元/斤计算,300斤鱼值3000元,按照水稻1.2元/斤计算,1000斤谷子值1200元。“1分”鱼的价值大于“9分”水稻价值,这就是“1>9”;现在这个地方的因为鱼粪肥田,水稻品质大幅度提升,这里的水稻也是供不应求,“9分”面积的水稻产值远远高于传统种植1亩的产值,就是“9>1”。同时,为解决当地外出务工人多,土地无人耕种的问题,当地还探索了“你在外面务工挣钱,我在家里帮你种田”的土地托管和社会化服务模式,将农户的土地交给合作社进行托管。去年全村托管的土地3000亩,成功探索出“137”利益分配模式,即每年鱼产值的1%作为村集体收入,剩余部分由农户和合作社按照3:7的比例进行分成。通过这个模式,村集体增收9万元,托管大户收入230万元,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2.8万元,超过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实现了村集体、农户、社会化服务组织三方共赢。依托鸭池村的成功经验,土地托管的模式在宣汉县大力推广运用,去年全县服务面积达到56万亩次。如今,宣汉县以建设现代农业园区为抓手,大力发展“牛、药、果、茶、菌”五大特色产业,成功创建省、市、县级现代农业园区20个,有力地促进了群众增收致富。以牛产业为例,累计建成规模养殖场212个,2022年,牛出栏10.73万头,实现产值11.74亿元,初步形成了“立足四川、面向西南、辐射全国”的产业发展格局。此外,宣汉发展高山脆李、车厘子等多种优质水果8.3万亩,2022年产量达到8.6万吨,实现产值4.5亿元,其中本是偏远落后的峰城镇仁义村,发展车厘子产业以来,2022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54万元,居达州市第一名,真正为老百姓的增收致富找到了出路。宣汉县还发展道地中药材26万亩、茶叶5.9万亩、食用菌每年新发展3000万袋以上。两年来,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3800余元。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3-11-09
(记者  王晓英 赵权军)11月8日至10日,以“建设包容、普惠、有韧性的数字世界——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为主题的2023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在浙江省乌镇举行,大竹白茶搭乘本次大会“东风”亮相乌镇。千里巴山万竿竹,天下竹子数大竹。大竹县,因“竹多竹大”得其名,素有中国苎麻之乡、中国香椿第一县、中国醪糟之都、中国糯米之乡等美誉。2009年自浙江安吉引种“白叶一号”以来,全县已经发展茶园8万余亩,年产干茶700余吨,总产值超20亿元。2020年,大竹白茶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定;2021年完成国家区域公共品牌商标注册,助力乡村振兴。近年来,大竹白茶找准自身优势,快速转变思维,充分利用科技助力茶产业,在政府暖手相扶下,企业不断推出创新产品冻干闪萃大竹白茶、白茶茶点等。今年,四川大竹杯来茶往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携新品冻干闪萃大竹白茶咖啡,首次亮相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并正式成为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供应商。互联网大会是一场科技盛典,大竹县将以此为契机,强化科技赋能,通过技术创新实现茶产品的多元化、优质化、普惠化,做强茶科技、做深茶文化、做大茶产业。大竹县也将持续以更加开放、更加包容、更加务实的姿态,以茶为媒、以茶待客,广结四方良缘、广引四海客商,共创美好未来,共促乡村振兴。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3-11-09
(记者 阮长安 袁城霖 陈昊)11月8日,四川省政府新闻办在成都举行“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一场宣汉县专场。新晋全国百强县——达州市宣汉县介绍了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举措及成果,以及成功创建全国百强县的背后故事。这也是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首场以单个县域为发布主体的新闻发布会。  宣汉县地处盆周山区,是全国革命老区县、全省少数民族地区待遇县。去年,宣汉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21.8亿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5.03亿元,排名全国百强县第90位,完成从“国贫县”到“百强县”的蝶变。  据介绍,宣汉县在创建路径上明确以“农业兴县、工业强县、文旅靓县、开放活县”四大战略为引领,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破解盆周山区农业生产地形地貌短板,宣汉县共计建成高标准农田62.7万亩,并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托管和社会化服务。2022年,宣汉县完成粮食播面150.9万亩,产量达59.1万吨,连续两年在全省排名第七。宣汉县肉牛现代农业园区被命名为省五星级现代农业园区。  工业方面,宣汉县积极推动“资源产出地”向“产业崛起地”跃升。宣汉县以工业为创建百强县的核心支撑,延链发展天然气硫黄、锂钾综合利用、微玻纤、金属新材料“四大支柱产业”。去年“四大支柱产业”实现产值350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240.9亿元、较2020年增长近2倍。普光经济开发区建成标准厂房 21 万平方米、实施场平4000余亩,入驻企业125家、投产104家。  宣汉坚持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已建成3个国家4A级、6个国家3A级旅游景区,去年接待游客15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30亿元,带动第三产业增加值实现211.2亿元,连续3年跻身“中国旅游百强县”。聚力招商引资,宣汉县近两年签约亿元以上项目57个。  下一步,宣汉县将力争2027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00亿元,建设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百强县。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3-11-09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罗敏)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省域经济的坚实支撑。近年来,我省争创全国百强县培育取得阶段性成效,7个县成功入围,居西部第一、全国第五。11月8日,四川省政府新闻办举行“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宣汉县专场,分享该县创建全国百强县背后的故事,尤其是作为盆周山区农业大县,在克服自身短板,推动现代农业发展上的“解题妙招”。  从生产总值看,宣汉县2022年实现GDP621.8亿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5.03亿元,完成了从“国贫县”到“百强县”的华丽蝶变。在达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宣汉县委书记冯永刚看来,成绩的取得,首先便是实施了“农业兴县”战略,奠定了百强创建的坚实基础。  “宣汉县作为全国800个产粮大县之一,发展农业责无旁贷。”冯永刚介绍,按照省委省政府“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部署,全县平均每年投入“三农”领域35亿元,全力稳住农业基本盘。在粮食安全方面,全县建成高标准农田62.7万亩,2022年完成粮食播面150.9万亩、产量达59.1万吨,连续两年在全省排名第七。在现代农业方面,创新推广“生产环节土地托管”和“盆周山区农机社会化服务”模式,成功创建“蜀宣花牛+优质牧草”省五星级现代农业园区,被评为首批“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县。  蝶变的背后是家底的“骨感”:全县人口132万,耕地保有量131万亩,人均不足1亩。  在保田保粮上,宣汉县的破题之“钥”是先建良田。宣汉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谭婉秋介绍,全县新增粮食播面 6.22 万亩,新建高标准农田16万亩,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提高到65%以上。  在促进农民稳产保丰收方面,谭婉秋分享该县由一个“1∶9”比例式引出的“1>9”和“9>1”两个不等式的故事。她介绍,在胡家镇鸭池村,那里的农民为了提升土地效应效益,将农田按照 1∶9 的比例进行改造。“1分”田挖塘养鱼,“9分”田种植水稻,采用稻鱼共生的模式,实现了亩产水稻1000斤、鱼300斤。按照鱼的市场价值10 元/斤计算,300斤鱼就值3000元,按照水稻1.2元/斤计算,1000斤谷子就值1200元。“‘1分’鱼的价值大于‘9分’水稻价值,这就是‘1>9’。”谭婉秋说,因为鱼粪肥田,这里的水稻品质大幅度提升,供不应求,“‘9 分’面积的水稻产值远远高于传统种植1亩的产值,这就是‘9>1’。”  同时,为解决当地外出务工人多,土地无人耕种的问题,鸭池村还探索实施了“你在外面务工挣钱,我在家里帮你种田”的土地托管和社会化服务模式。如今,全村人均纯收入达2.8万元,超过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实现了村集体、农户、社会化服务组织三方共赢。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11-09
(记者 王晓英 赵权军)11月6日,达州市托底性帮扶万源工作推进会召开。记者从会上获悉,达州市印发了《关于加大托底性帮扶力度 推动万源追赶跨越发展的若干措施》,其中,包括加大结对帮扶力度、加快特色产业发展、加强重点项目建设、推进生态价值转换等6大方面18条具体措施。加大结对帮扶力度。达州建立区县结对帮扶万源机制,建立学校医院结对帮扶机制,开展重点企业结对帮扶行动,提升东西部协作工作成效。鼓励引导在达企业结对帮扶万源,发挥东西部协作办“统筹协调”和舟山驻达州工作队、达州派驻舟山千部“桥梁纽带”作用,进一步优化合作关系、创新合作内容。加快特色产业发展。达州支持万源的文旅康养产业发展,支持特色农业产业发展,2023年至2025年,每年扶持1-2个龙头企业、1-2个特色产业。支持万源绿色生态工业发展,发展绿色建材产业,打造新型建材示范基地。支持万源的商贸物流产业发展,加快万源建设大巴山茶贸交易市场。加强重点项目建设。达州全市将支持万源的交通等市政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支持重点农林水利项目建设,每年争取中省补助资金2亿元以上,加快固军水库、李家梁水库等水利工程建设,同时全力支持万源的社会民生项目建设,推动医疗、教育、民生福利事业发展。推进生态价值转换。达州支持万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积极争取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加快省级生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支持开展林草碳汇项目开发,推动气候资源经济转化,将万源打造成“中国天然氧吧”。强化要素保障支撑。达州还将加大财政政策支持力度,2023年至2025年,达州各市县两级财政(含达州高新区、达州东部经开区)每年分别统筹安排上年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0.3%、0.4%、0.5%的资金以现金方式投入万源。加大对万源的金融创新支持力度,加大用地保障支持力度,加大干部人才支持力度。筑牢安全发展底线。达州将筑牢万源高质量发展的安全底线,支持万源实施川渝陕结合部应急体系建设工程,支持万源规划建设3个乡镇片区应急救灾物资储备库,打造达州东北部物资储备基地。据悉,下一步,达州先发地区、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等将组团对万源开展托底性帮扶,共同推动万源加快追赶、跨越发展。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3-11-08
四川农村日报讯 张传兴 周德茂 特约通讯员 王晓林  11月3日上午,笔者来到大竹县安吉乡。行走在这片“丰”景无限的热土上,扑入视野的是青山含翠,房屋靓丽,道路整洁,瓜果飘香;现代农业产业蓬勃发展,加工企业产销两旺;专合社、家庭农场、品牌农产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描绘出一幅幅产业兴旺、百姓富庶的和美画卷。  近年来,安吉乡党委、政府加快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向下游延伸产业链,推动形成三产融合发展格局。目前,全乡累计发展中药材1万余亩、花椒1800余亩、爱媛和春见220亩、青脆李500余亩、蔬菜350亩,存栏生猪、蛋鸡、肉牛2.8万余头(只),培育加工企业6户。村民在基地里种植百部药材粮经统筹发展农业走向产业化  站在安吉乡的繁荣村、红岩村的山地高处,目之所及都是连片种植的各类中药材,荒山荒坡正逐步蜕变为“金山银山”。  “2018年,我带着从云南积累的中药材种植经验,回乡盘下了这片撂荒地。采用林下种植、上坡入林、粮经套种等方式集中连片种植中药材,以‘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年吸纳周边群众务工1万余人次。迄今,已种植百部6000余亩、黄精1500余亩、重楼1000余亩、石菖蒲1200余亩,预计产值达2亿元。”正在指导村民栽种百部的基地负责人李泽轩,对未来的发展信心满满。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是群众增收致富的保障。”安吉乡党委书记李勇介绍,当地始终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乡村振兴的突破口,前瞻谋划产业发展布局,招引乡贤能人投资兴业,推广“粮经套种”提高土地利用率,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提升产业效益,结合“撂荒地整治、土地流转、农户自种保护价收购”,辐射带动农户人均月增收在1500元至3000元之间。  红岩村3组村民汪中珍,是一名长年在基地务工人员,今年68岁了。“我和老伴闲不下来,他在家务农,种了近8亩田,农忙时我帮他搭把手,其余时间我在这里务工,月均收入1200元,今年稻谷还卖了8000多元。”交谈中,她一脸写满了幸福。村民在家庭农场采摘爱媛集聚洼地效应民富企赢增活力  该乡回引的两家龙头加工企业,呈现出一派忙碌的喜人景象:发兴玩具厂,2000 余平方米的厂房里,工人们正有条不紊地流水作业,加工出不同的毛绒玩具;在清大姐食品科技公司,一股酱香味扑面而来,全封闭的生产线、罐装车间正在加工,车间外工人正在清洗辣椒。  据安吉乡乡长罗程介绍,他们按照“产业发展,基础先行”思路,着力完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强化配套设施建设,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想方设法解决企业入驻用地难等问题,规划了40亩集体建设用地建立经济产业园;通过努力引进加工企业两家,其中,毛绒玩具加工厂毗邻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常年吸纳20余名脱贫群众就近就业。该企业2020年被评为省级扶贫车间,成为四川省第二批扶贫龙头企业之一。  徐善月是易地搬迁户中的一员,今年是她在企业上班的第四个年头,公公和婆婆长期生病卧床,丈夫也是典型的“药罐子”。“我在这里上班,离家很近,每月能挣1300多元,挣钱顾家都不耽误!”她一边忙碌着手中的活一边说道。目前,全乡通过“合作社+企业+农户(脱贫户)”发展模式,把村民紧紧“链”在特色加工业上,带动全乡500余人就地务工,年人均收入近2万元。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11-07
(记者 王晓英 赵权军)近日,共青团达州市委联合达州市农业农村局在大竹县数字经济产业园成功举办2023年度达州市高素质青年农民培训班(农村青年主播电商专项),来自全市部分个体户、企业主、种植户、养殖户、返乡创业青年、高校毕业生等从事电商创业或对电商创业感兴趣的100余名青年参加培训。此次培训的理论课程邀请了国家SIYB创业培训讲师、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四川省青年创业促进计划SYE导师、抖音直播运营达人等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讲师团队为学员授课、答疑解惑。培训内容涵盖电商政策解读、电商基础知识、网店运营技巧、营销思维以及品牌管理等丰富多彩的理论教学。在实地观摩环节,学员们参观了大竹县数字经济产业园服务中心与电商公共服务中心(大竹县青年创新创业孵化园区),了解数字经济产业发展新业态,还利用现有直播设备进行了模拟直播带货,将课堂的理论成果转换为实践技能。此次培训通过“理论+实操”的方式,让学员们既掌握了淘宝和拼多多店铺的开设、产品货源的组织与管理、短视频拍摄手法等操作,学到了直播带货、直播框架与脚本设计等技巧。四川天王食品有限公司门店店长李达表示,此次培训班课程设置非常全面,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操作,对电商有了全面的认识和掌握,并在短时间内系统地学习了电商知识,结识了新朋友,为今后的事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3-11-06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